对喷泉实验的探究(通用14篇)
篇1:对喷泉实验的探究
《神奇的喷泉》实验改进
吴店小学 方群
一、实验背景 实验来源
《空气的热胀冷缩》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4课,本课有两个重点内容,分别是“空气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热胀冷缩现象”。热胀冷缩的现象的解释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科书设计了两个实验来证明空气的热胀冷缩。第一个实验:玻璃管中颜色水的移动来显示空气的热胀冷缩。如果空气膨胀多了,颜色水会流出弯玻璃管;空气收缩多了,颜色水会流进球形烧瓶里。第二个实验:用气球的膨胀或收缩来显示空气的热胀冷缩。在课堂作业本第15页还设有一个实验——《神奇的喷泉》,本次主要改进该实验。实验目的
进一步了解空气的热胀冷缩现象 科学概念 空气的热胀冷缩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得出正确结论。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做出正确判断,知道得出科学结论需要严谨的科学态度。存在的问题
《神奇的喷泉》实验中用热水使烧瓶内空气膨胀,将有色液体从导管口推出形成喷泉的实验方式,因为热水对空气的加热较慢,实验现象不明显,形成的喷泉效果不好,很有可能会达不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二、实验改进方案 实验类型 教师演示实验 实验原理 空气的热胀冷缩 实验器材
玻璃管、橡胶塞、打孔器、酒精灯、红墨水、烧杯、圆底烧瓶、冰水混合物、热水等 实验过程
1.把直玻璃管中间位置放在酒精灯外焰上不停地转动加热,待玻璃管开始软化,在火焰上缓缓拉开,再用手轻轻一掰,分成两根尖嘴细玻璃管,实验备用;
2.用打孔器给橡皮塞打孔;
3.取一根制成的尖嘴玻璃管插入橡皮塞;
4.用冰水混合物中的冰水加红墨水制成红色液体;
5.红色液体倒入圆底烧瓶,加上橡胶塞;
6.往大烧杯内加入开水,.实验装置示意图:
三、实验注意事项 1.保证装置的密闭性;
2.玻璃管口尽量浸入烧瓶底部,不要碰到瓶底; 3.实验时,烧瓶的球形部位瞬间浸没到水中。
四、本实验方案的优点
实验用细口径的玻璃管,且利用冰水混合物中的冰水(0℃)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烧瓶内空气的温度,大烧杯内加热水(80℃以上),使烧瓶内外形成更明显的压强差,使得喷泉实验现象更加明显。该实验操作简单,取材方便。
篇2:对喷泉实验的探究
六、喷泉实验研究
【实验目的】
1.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
2.掌握演示喷泉实验的技能和成败关键
3.学会喷泉实验的教学方法
【实验指导】
1.课前写出预备实验方案和演示的试讲片断;
2.根据你的实验方案,选择合适的仪器装置及收集方法分别收集氯化氢气体和氨气进行喷泉实验;总结出最佳实验条件。
3.喷泉实验的演示模拟教学。
【讨论与研究】
1.实验室制取HCl及NH3各有哪些方法?
2.是不是在水中溶解度较小的气体不能做喷泉实验?为什么?
3.另设计更有趣、更漂亮的喷泉实验,并画出装置图。
【实验小结】
1.教师小结,布置新的实验教学内容。
篇3:对喷泉实验原理的再探究
关键词:压强差 喷泉 喷烟 密闭体系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1875(2009)03-108-01
一、喷泉形成的原因
喷泉形成的原因是:装置内压强与外界大气压产生压强差造成的。压强差是产生喷泉的真正原因。
二、喷泉形成的种类
1、原理1:烧瓶内的压强减小形成喷泉或喷烟(烧瓶密闭体系)
(1)喷泉实验
i.极易溶水的气体。如:NH3、HCl等气体溶水;
原理:通过NH3溶水而产生压强差。(即:烧瓶内压强减小,烧瓶以外的体系为开放体系,压强不变)装置如图1所示。
ii.与溶液反应的气体。如:Cl2与NaOH溶液、SO2与NaOH、CO2与NaOH溶液等。
原理:通过CO2气体与NaOH溶液反应而产生压强差。(即:烧瓶内压强减小,烧瓶以外的体系为开放体系,压强不变)装置也可采用图1。
(2)喷烟实验:主要表现为气体与气体反应。如H2S与SO2、NH3与HCl、NH3与Cl2等(产生喷烟现象)。
原理:通过气体与气体的反应产生压强差。(即:烧瓶内压强减小,烧瓶以外的体系为开放体系,压强不变)装置如图2所示。
操作:挤压胶头滴管,使少量水进入烧瓶中溶解NH3,从而使烧瓶中的压强减少,然后打开弹簧夹,广口瓶中的HCl气体就会喷到B瓶中与NH3发生反应生成NH4Cl固体小微粒而产生浓烟滚滚的现象。
注意:A管的作用主要是使广口瓶内的压强与大气压相等,避免广口瓶内压强减小,而不利于HCl进入烧瓶内。总结:只要反应后使烧瓶内外产生足够大的压力差,就能形成喷泉实验,不一定要用吸收液。
(3)拓展——双喷泉实验
例:如图3所示的装置,已知实验前a、b、c活塞均关闭,A瓶装满Cl2,B瓶装满NH3,胶头滴管装有水,烧杯装有石蕊水溶液。现进行如下实验:
i.若先挤压胶头滴管,然后依次打开a、b活塞,B烧瓶内的现象为____,原因是____,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
ii.若要在A烧瓶中产生单喷泉现象,实验应如何进行操作____,A烧瓶中溶液的颜色变化是____,原因是____。
iii.若要在A、B烧瓶同时实现双喷泉,则实验应如何操作____。解析:(1)现象:产生喷烟现象,原因是:氨气溶于水,B烧瓶内压强急剧减小,氯气进入B烧瓶与氨气反应产生固体NH4Cl,此反应为气体体积缩小的反应,形成白烟现象,方程式:3Cl2+8NH3(过量)=6 NH4Cl+N2;(2)操作:先挤压胶头滴管,依次打开b、a、c活塞,再关闭b活塞,A烧瓶中溶液颜色:先变红后褪色,原因:Cl2+H2O≒HCl+ HClO,盐酸使石蕊先变红,次氯酸最后使溶液褪色。(3)操作:先挤压胶头滴管,再打开b、a活塞,最后打开活塞c。
2、原理2:烧瓶外的压强增大形成喷泉(锥形瓶密闭体系)
(1)向锥形瓶加入反应后能产生较多气体的物质,如小苏打与强酸或锌(活波金属)与稀硫酸(非氧化性酸)等;
原理:通过锌与稀硫酸等反应所产生的气体使锥形瓶内的压强增大,而烧瓶为开放体系,压强保持不变,从而将锥形瓶内的溶液压入到内而产生喷泉现象。装置如图4所示。
注意:为了使压强差迅速增大(即提高反应的速率)可以提高酸的浓度、采用固体粉末或向锥形瓶中加入固体硫酸铜;A管的作用主要是使烧瓶内压强与外界大气压相同,避免烧瓶内压强增大,从而导致喷泉现象不明显。
(2)向锥形瓶中加入挥发性物质如酒精溶液等,在锥形瓶外的水槽中加入溶解时能产生大量热的物质如浓硫酸或生石灰等。
原理:利用酒精易挥发的性质使其受热挥发出酒精蒸汽,从而使锥形瓶内压强增大,烧瓶内压强不变,产生压强差而形成喷泉。装置如图5所示。
注意:锥形瓶内的液体应易挥发,且有较大的蒸汽压;A管的作用主要是使烧瓶内压强与外界大气压相同,避免烧瓶内压强增大,从而导致喷泉现象不明显。
三、喷泉实验成功的条件
为使喷泉最终能形成,实验操作中还需注意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对于烧瓶内压强减小而形成喷泉或喷烟的实验(1)盛气体的烧瓶必须干燥;(2)气体要尽量充满烧瓶;(3)烧瓶气密性应良好,不能漏气;(4)所用导管的喷嘴应较小。
2、对于烧瓶外压强增大而形成喷泉的实验(1)烧瓶以外的装置气密性应良好,不能漏气;(2)烧瓶内的气体应和外界大气压相通;(3)所用导管的喷嘴应较小。
四、喷泉的颜色
1、喷泉实验中喷泉的颜色取决于液体、气体的性质及所用指示剂的种类。①当液体选用水,指示剂为石蕊试液时,用HCl作实验时,看到的是红色喷泉(酸使酚酞变红色);用NH3作实验时,喷泉为蓝色(碱使石蕊变蓝色);②当液体选用水,指示剂为石蕊试液时,用NH3作实验时,喷泉为红色(碱使酚酞变蓝色);③当液体选用水,指示剂为甲基橙试液时,用HCl作实验时,看到的是红色喷泉(酸使甲基橙变红色);用NH3作实验时,喷泉为黄色(碱使甲基橙变黄色);
篇4:喷泉实验教案
内容:喷泉实验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第四节中与氨有关的喷泉实验。在这一节的相关内容中,绝大多数都不能算是高中化学的重点,而喷泉实验是个例外,它是高中的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它的实验现象,原理以及由此得出的氨的物理性质历年来在各省高考中出现频率都较高。
学情分析:学生来到高中不久,一般还未经历文理分科,且由于初中化学的趣味性和实验性较强,同学们对化学这一门学科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同学们进入高中,在考试中遇到一些新的实验题后,很多同学对这些实验不知怎么分析才好。这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 了解并掌握喷泉实验的基本做法
根据实验现象,自己会分析实验的原理,注意事项,并由此得出结论。
引领同学们一起探讨出分析实验题目的三个步骤
教学重难点:对喷泉实验的原理的分析
注意事项的全面性以及完整性
对该实验的升华和提升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提出问题→分析实验装置图→观看实验视频→小组讨论→同学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和学生一起总结实验的探究方法
教师采用边看视频边讲解的方法使所有学生能弄清楚整个实验的过
程,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进来,真正学会分析实验的方法。
教学过程:
投影
一张漂亮的喷泉图片
提问
大家看老师的ppt上是什么啊?(学生答:喷泉)老师的喷泉呀是我们在广场,公园等地可以看到的,但是其实喷泉不仅仅可以在这些地方看见,在我们的化学实验室里也是可以看到的,大家想看吗?(学生答:想看)好!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实验室里面的喷泉!
板书:喷泉实验(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的97面,自己先预习一下实验的基本内容)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首先咱们就一起来看看实验的装置吧!投影:该实验的实验装置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实验装置,我请一个同学来分析一下装置啊,好,××同学!
××:铁架台,装了三分之二水的烧杯,带有胶头滴管和玻璃管的塞子,装满氨气的烧瓶
教师:非常好!看来大家预习的还是相当认真的。我们在分析实验装置的时候一般都是按照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来分析的,大家以后要注意,刚刚那位同学就分析的非常好!
教师:好!我们刚刚已经分析清楚装置了,下面就要开始我们的正题,我们这个实验究竟是怎么做的/ 投影:该实验的实验视频
教师:大家认真看哦,老师待会会提问的哦。首先向烧杯中滴加两滴液体,轻轻挤压胶头滴管,打开止水夹,烧杯中的水进入烧瓶,就形成了咱们红色的喷泉!好,没有看清楚的同学再看一遍,注意哦!好,咱们的实验视频看完了,接下来就是大家思考的时间了,现在大家4人一组,讨论一下这个实验的现象,原理,结论以及它的注意事项。
教师:大家准备好了吗?(准备好了)那现在是大家一展风采的时候了!首先老师想知道实验的现象和原理是什么啊?有没有同学想来一展风采啊!
××:实验现象是: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进入烧瓶中形成红色的喷泉
实验原理: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大,打开止水夹后,大气压将水压入烧瓶中,在导管口尖端形成喷泉。
教师:那我们喷泉为什么是红色的呢?想一想我们在实验开始前向里面加入了什么?
××:因为氨气溶于水显碱性,我们在实验前滴加了酚酞,碱遇溶液显红色。
物理性质。好,我们请××同学来说说!
××:氨气是一种无色气体,易溶于水,且其水溶液显碱性 教师:很好!老师再补充一点,氨气溶于水时是1:700的比例,而且啊氨气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大家以后在实验室里用到了氨气时一定要注意啊!好,那咱们现在回头来想一想啊,这个实验我们需要注意些什么呢?好,××同学,你来跟我们讲一下!
××:烧瓶必须干燥并且密封
气体必须易溶于水
教师:很好,那我们一起再来想想,烧瓶里面如果没有装满氨气会怎样?
××:哦,烧瓶里面还必须装满氨气。
教师:非常好!但是其实啊,刚刚大家也已经分析过实验的原理了,是由于气压的改变嘛!那如果我们选择一种另外的不易溶于水的气体,比如咱们的二氧化碳,那咱们又应该怎么做呢?好,××同学!
××:可以选择用氢氧化钠来吸收!
教师:很好!所以说这个实验要成功是不是一定要易溶于水?(不是)如果它易溶于某种溶液或者能够与某种溶液反应我们是不是都能够成功的完成这个实验啊?(是)
教师:很好!今天咱们的知识性的东西就讲完了,现在咱们从实验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个实验咱们是怎样一步步对它抽丝剥茧分析出来的!我们还是请一名同学来说一下啊,好,××同学!
××:首先是讲实验现象,然后是实验原理,实验结论,最后再分析实验注意事项。
教师:很好!首先呢,是咱们描述实验现象,然后分析实验原理,得出实验结论,最后再来分析实验现象。很好!我知道大家进入高中后对实验普遍有一种畏难情绪,我真的很希望以后大家遇见实验时不要怕,一步步来,实验没有那么可怕的!好,今天的课咱们就上到了这里,咱们下节课再见!
板书设计:
喷泉实验
现象:止水夹→烧杯→水→烧瓶→喷泉
原理:氨气→溶解度→大气压→烧瓶→喷泉
物性:无色 有刺激性 气体 易溶于水 水溶液
注意事项:烧瓶
密封
干燥
烧瓶
氨气
烧瓶内气体
胶管液体
互溶
互 溶
知识与技能:本节课主要学习喷泉实验的内容,让学生掌握喷泉实验的现象,原理,物理性质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并通过对该实验的分析掌握实验的一般分析方法。
过程与方法:喷泉实验相关内容的学习首先是通过学生观看视频对实验过程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后,由教师对学生进行一步步引导,最后由学生与教师一起总结出一般规律的。
篇5:小喷泉科学小实验作文200字
上周日我过得可高兴了。爸爸陪我做了好多科学小实验,我终于实现了我的愿望,当了一回小小科学家。
我最喜欢的是“小喷泉”实验。我们准备了一个塑料矿泉水瓶,用锥子在底部弄了一个洞,然后把气球塞入瓶中,并把气球口与瓶口固定。接着我从气球口用力吹气,爸爸用橡皮泥把瓶底的小孔塞住并从气球口向气球里加满水。最后我拔掉瓶底的橡皮泥塞,奇迹出现了,水哗得一下从瓶口喷出,真得有点喷泉的味道。爸爸给我解释说:水从瓶口喷出,是因为瓶子外的空气压力比瓶内的真空压力大,拔掉瓶底的橡皮泥后,空气通过瓶底的小孔立即进入瓶内,给气球很大压力,气球内的水就喷出来了。科学真的非常有趣,看来我当科学家的愿望没错,不过我要当的是研究人体的科学家。
篇6:对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思考
对中学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思考
作者:曹兴辉
来源:《物理教学探讨》2012年第12期
摘要:本文作者从学生在物理课程和现实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对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进行评估,交流与合作谈了四个方面的看法。
篇7:氨的喷泉实验优化
一个干燥的250ml圆底烧瓶,两个相配的双孔橡皮塞,四根长玻璃导管,两根橡皮管,两个止水夹,胶头滴管,大烧杯,铁架台,锥形瓶,分液漏斗,酚酞试液,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
二、实验过程
1.前期准备
将两根玻璃导管用橡皮管连接,止水夹夹在长玻璃导管上靠近橡皮塞的一端,稍长的一根玻璃导管插入三孔橡皮塞,管口稍露出橡皮塞。另一个孔中插入已吸足水的胶头滴管,第三个孔接分液漏斗装置,大烧杯装满水,并滴入几滴酚酞试液,待用。如图1所示。
2.具体操作
将干燥的圆底烧瓶放在三脚架上,向分液漏斗内滴加3ml至4ml浓氨水,再往锥形瓶内加4g至5g氢氧化钠固体,打开分液漏斗,让浓氨水慢慢流下,可看到锥形瓶中氢氧化钠与浓氨水剧烈反应,有大量气体冒出。
由于氨气迅速大量冒出,将烧瓶内的空气通过玻璃导管“赶”入水中,跟随空气一起冒出的氨气也排入水中,并被水吸收。待反应结束,水中不再冒气泡,用止水夹夹住橡皮管,将玻璃导管伸入圆底烧瓶底部,再竖立圆底烧瓶,将其固定在铁架台上,下端玻璃导管通入大烧杯的水中。
接着开始做喷泉实验。挤压胶头滴管,往烧瓶里注入一滴水,吸收部分氨气,这时可看见橡皮管迅速被压缩,说明烧瓶内的压强急剧减小。接着打开止水夹,大烧杯内的水快速被挤入圆底烧瓶,形成红色的喷泉。
三、创新点
1.氨气的制取和喷泉实验合二为一,且在同一装置中进行,无需事先收集氨气,也不会造成氨气泄漏。
篇8: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一.该实验的教育功能和价值
让学生从生活中熟悉的物质入手,开始学习化学观察的方法,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主实验,从多个角度进行观察。并锻炼评价自己和评价别人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物理性质的内容进行观察和学会观察,并通过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实验的改进
1.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比较
人教版教科书上采取如下方法: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观察并比较火柴梗在火焰的不同部位被烧的情况。此操作学生很不容易把握,有时看到火柴烧着了,有的中间两端全变黑了。对此,我们让学生用生活中常见的细木棍或细竹棍平放在火焰上。学生可明显地看到它在外焰的部分发黑,内焰及焰心部分变化不明显,从而可以推断出蜡烛火焰各层温度的高低,而且易操作,现象明显。
2.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
篇9:对喷泉实验的探究
实验内容: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实验目的:研究蜡烛在点燃前、燃着时、熄灭后三个阶段中所表现出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实验器材:蜡烛、玻璃杯、火柴等 步骤、记录、分析
①点燃前:观察蜡烛的颜色、状态、形状和硬度等,并嗅气味;从蜡烛上切下一块,把它放入水中,观察它是否溶于水,是浮在水面还是沉入水底? 结论
蜡烛呈白色,状态为固体,硬度较软,密度比水小,且不溶于水。②点燃时:点燃蜡烛 仔细观察蜡烛火焰分为几层?哪层最明亮?哪层最暗? 现象
火焰分为三层,最外层最亮,最内层最暗。
结论
石蜡具有可燃性,其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最亮,焰心最暗。
蜡烛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
③熄灭后: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蜡烛能否继续燃烧。
现象
蜡烛熄灭时,有白烟产生,用燃着的火柴迅速靠近白烟,可使蜡烛重新被点燃。
结论
篇10:对喷泉实验的探究
昭阳区小龙洞乡中学 王登正
【实验器材】
一张轻质纸片(越轻越好)、支架一个、三个完全相同的滑轮、细线、钩码。【实验装置】
准备一张轻质纸片(越轻越好)作为受力物体,卡纸的两个对角分别用细线穿过并结牢,细线的另两端绕过支架上的滑轮并挂上钩码(如下图所示)。【实验过程】
1、将固定在纸片上的细线跨过上端在同一水平线的两个定滑轮上,细线两端分别挂上质量相等的钩码,此时,纸片静止;在左侧多加一钩码,然后放手,纸片向左侧移动。说明互相平衡的两个力大小相等。
2、两边分别挂上质量相等的钩码,用手抓住纸片,使纸片旋转90度,两个力不在一条直线上,然后放手,纸片转动。说明互相平衡的两个力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将左端的细线改挂在左下端的滑轮上重复实验,进一步告诉学生,作用在一条直线上的含义:不只是水平的直线,倾斜的直线也成立。
3、在上述结论基础上将纸片一剪为二,平衡破坏,砝码、纸片都落下。从而进一步指出二力平衡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即两个力一定要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最后总结出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改进效果】
1、课本实验是在水平桌面上进行,不利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直接影响了实验的演示效果;现将实验装置改在竖直面上进行,扩大视野,便于学生观察;
2、用小纸片悬挂起来代替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做实验,把在水平桌面进行的实验改为竖直方向上进行,使接触面脱离接触,排出了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学生理解起来更容易些。
3、课本实验没有在“作用在同一物体上”明显体现,改进后,用便于拆开的轻纸片代替小车,可以很直观的演示二力平衡必须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学生对“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理解默认为:只是同一水平直线。改进后可以解决学生的这一误区。
篇11:“喷泉实验”的改进与创新
关键词:喷泉实验;创新;绿色化学
绿色化学实验的理念是主动地减少和消除实验室的化学污染。现以氨的“喷泉实验”的改进为例,谈谈如何在实际的化学实验教学中,走“绿色”创新之路。“喷泉实验”中探究氨极易溶于水这一重要物理性质,及氨水呈碱性,实验设计充满趣味和探究性,但同时也存在实验前期准备繁杂,易造成氨气泄漏、污染环境等不足,尤其对于带多个教学班的教师,往往由于气密性不良等原因,造成实验现象不明显。现将氨的制备,物理、化学性质的多个探究实验进行合并。做到实验简单,现象明显,实验成功率高,且充分发挥了实验的探究功能。
一、实验器材和药品
实验药品:氢氧化钠固体、浓氨水、酚酞、红色石蕊试纸、浓盐酸
实验仪器:圆底烧瓶、锥形瓶、注射器、烧杯、铁架台(带铁圈)、Y型导气管、滴管、导气管、止水夹
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三、实验步骤及现象
1.检查装置气密性:打开止水夹①、止水夹②,关闭止水夹③,用注射器往锥形瓶中注入少量空气,可以观察到大烧杯有气泡冒出,证明气密性良好。
2.制备氨气及验满:打开止水夹①、止水夹③,关闭止水夹②,将充有浓氨水的注射器注入放有氢氧化钠固体的锥形瓶中,装清水的小烧杯中有一片红色石蕊试纸,当试纸变蓝,证明氨气已收集满,关闭止水夹③。
3.“红色喷泉”的形成:迅速将验满导气管取下,换成装有水的胶头滴管,挤压胶头,待胶头滴管中的水全部进入烧瓶,迅速关闭止水夹①,打开止水夹②,即产生美丽的喷泉。
4.“白烟瓶”的形成:将装浓氨水的注射器取出,换成装有浓盐酸的注射器,往锥形瓶中注入少量浓盐酸,锥形瓶中立刻产生大量白烟。
四、创新点
1.实现了氨气的制备、收集、验满、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多个探究性实验有机的合并和融合。
2.尽可能避免了氨气的制备带来环境的污染,实现了“绿色化学”理念。如,“喷泉实验”后残留氨气与浓盐酸反应,即是对尾气处理的最好方式。
3.两个瓶“一红一白”,产生强烈的视觉反差,大大调动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篇12:对喷泉实验的探究
摘 要: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主要研究采用混合式学习对学生学习能力影响的问题,有利于丰富教学方法论,是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教育实际的一、研究对象
本实验是以温州××中为实验基地,以高中一年级3班、4班的130名学生进行实验。
二、研究工具:学习策略量表
本次研究采用的学习策略量表是由美国奥斯汀的得克萨斯大学Weinstein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编制的。诸多研究表明,LASSI对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教师进行研究和设计教学活动均有积极作用。
LASSI有10个分量表,分别是:
●态度(ATT),学生态度和动机;
●动机(MOT),学生对完成具体学业任务所负责任的程度;
●时间管理(TMT),学生建立和使用时间的水平;
●焦虑(ANX),学生担心程度的能力;
●专心(CON),学生注意力的能力;
●信息加工(INP),学生促进理解和回忆的程度;
●选择要点(SMI),学生进一步学习重要信息的能力;
●学习辅助(STA),学生学习和保持信息的能力;
●自我测试(SFT),学生信息理解程度;
●考试策略(TST),学生运用备考和应试策略的水平。
三、前期和后期问卷
为了了解学生前期的学习策略方面的情况,特对学生前期情况进行前期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61份,回收率为87.14%。
为了了解学生通过三个月的混合式学习在学习策略变化的情况,特对学生后期情况进行调查,同样是用LASSI量表进行测量,共发放问卷51份,回收48份,回收率为94.12%。
四、数据分析得出结论
为了更精确地分析前后学习策略的差异性,我们利用SPSS来分析,因为前后的数据具有关联性,所以用相关样本的T检验来计算,即用配对T检验的方法来得出差异性水平,如下表:
由表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在学习态度、专心程度、信息加工、学习辅助、自我测试、考试策略等方面,差异不是很明显。
2.在学习动机、时间管理和焦虑方面有显著性差异。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永嘉上塘中学)
篇13:对喷泉实验的探究
作者: 阳廷强(初中生物 资阳市初中生物512班)评论数/浏览数: 5 / 1214 发表日期: 2012-10-26
11:06:45
| 优秀
初中生物 探究性实验 教学案例
初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案例《根对水分的吸收》
一、教材分析:
“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无机盐需要溶解在水中才能被植物吸收,要正确理解植物对水分和无机盐的吸收,必须先了解细胞吸水的原理。细胞的吸水与失水又是微观的生理过程,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本次探究实验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溶液浓度的大小对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影响以及对生活中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实例的分析来正确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讨论,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难点: 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
二、学情分析
本节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年级学生。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对科学探究实验操作、过程、方法有了初步基础,掌握了一些科学探究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并初步了解了细胞是植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细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2.能力目标:
①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探究实验的能力;
②通过实验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交流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①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小组合作的精神; ②培养学生乐于探究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实验、观察、探究、交流
五、教学过程
1、感受生活 发现问题
课前准备:上节课结束前,我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做两样菜: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并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 【让学生体验生活,学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
2、引发探究 设计实验
糖拌西红柿、盐拌黄瓜时盘中的水从哪里来的?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寻找答案。
(1)、通过课件展示我给同学们提供的实验材料用具,还有许多学生自备的材料。
(2)、学生自愿分组 设计实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目的要求、过程与方法等设计一种可行的探究方案。
在学生热烈讨论过程中,我倾听、微笑、点头,并未过多干预。【宽松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创造的积极性、主动性】
3、实施实验 探究交流(1)、动手实验
各小组根据本组共同讨论的探究方案实施探究活动。自己选择实验材料、用具,分工合作:测量尺寸、配制溶液、绘制表格、记录数据„„,嫣然是一个个小科学家。很快同学们把处理好的材料分别放入清水、浓盐水中浸泡。在巡视过程中,我发现第三小组选用萝卜不新鲜,我没有制止他们,希望他们从中能学到更多的东西。
【开放的课堂,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我的课堂我做主。】(2)、预测结果
在等待浸泡材料的这段时间,我组织学生统计各小组用的材料,并引导他们猜一猜可
能有几种情况发生。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很快猜测出:细胞可能吸水,也可能失水。我提示:有没有可能出现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的现象?学生虽不敢肯定,却也激发了探究兴趣、增强了求知欲。(3)、交流讨论
各小组在认真地观察讨论后,第一小组的同学首先介绍了他们的实验过程:把新鲜的萝卜切取大小粗细相等的两根长条,用尺子量量萝卜条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再分别将萝卜条放入盛有清水和浓盐水的烧杯中。一段时间后取出萝卜条,用手捏捏硬度,再用尺子量量长度,发现清水浸泡后的萝卜条变硬变长,浓盐水浸泡后的萝卜条变软变短。“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不是偶然现象?”我话还没说完,其他小组同学都说不是偶然现象,因为他们发现“虽然选用的材料不同,经清水浸泡后都变硬了,经浓盐水浸泡后都变软了,这不可能是巧合,肯定有其规律。为了找到其中的规律,我进一步引导学生:除了上述现象外,你还有什么新发现?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又活跃起来。
生甲(第四组):我们组把试验材料在实验前后称了称,发现放入盐水中的萝卜条试验后重量减轻了,而清水中的萝卜条实验后重量都增加了。真没想到他们还用了天平!
生乙(第二组):我们组还发现实验后清水的液面下降,而浓盐水的液面上升了。
我禁不住为他们的细心认真而鼓掌。在他们的提示下,其它小组同学又开始认真观察了。达到共识后,我引导学生把所有问题联系在一起思考: 浓盐水中:实验材料变软、变轻、变短、液面上升; 清水中:实验材料变硬、变重、变长、液面下降。
在此基础上同学们很快得出:细胞在浓盐水中失水,而在清水中吸水的结论。而实验中唯一的实验变量是溶液的浓度,所以实验材料发生不同变化的原因是溶液浓度不同引起的。我们共同分析后得出结论: 当细胞液浓度>细胞处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当细胞液浓度<细胞外液浓度时,细胞失水。
整个讨论过程中,第三组的同学都没怎么说话。“老师,我们组的实验效果为什么一点也不明显?”我一直在等他们主动提出问题,“是啊,怎么回事?”我故意说:“大家一起帮他们分析分析,看能不能找出失败的原因。”同学们从实验材料到溶液的配制,从测量的精确度到浸泡的时间等一一分析讨论,最后终于找出他们用的实验材料(萝卜条)不新鲜,其中的细胞大多已经没有生命的活性,进一步说明了植物死细胞与水的关系和活细胞与水的关系不同。此时同学们更加兴奋,自己找到答案比老师讲解更易接受。
实验进行到此,我觉得很成功,但对于细胞既不吸水也不失水的现象,同学们显然没有注意到,为了让学生对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全面理解,我进上步引导:“你知道日常生活中,蔬菜水果是怎样保鲜的吗?”同学们又热烈讨论起来,谈了各种保鲜的方法。其中一位同学谈到用保鲜膜,我抓住这一契机说:“利用保鲜膜,能不能对开我们的实验进行改进?” 张莉同学:“对了,用保鲜膜我们就不用量尺寸了,只要把实验材料其中一份放在保鲜膜内,最后直接比较就行了。”“想一想,放在保鲜膜中的材料吸水还是失水?为什么?”我进一步提示。学生很快悟出:放在保鲜膜内的材料既不失水也不吸水,因为细胞内外溶液浓度相等。
4、结合实际、学以致用
最后运用多媒体动画来展示细胞吸水与失水,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为了能将本节课所学知识应用、创新,我鼓励学生想一想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问题能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来解释。同学们还真提出了许多问题: 人吃咸菜多了为什么口渴?
夏天喝高浓度饮料为什么越喝越渴?
打点滴时,盐水或葡萄糖溶液浓度过大行不行,为什么?如果改成无菌水注射行吗,为什么?
如果把盐水浸泡后变软的材料再放入清水中,把清水浸泡后变硬的材料再放入盐水中,结果又会怎样?„„
5、小结与反思
篇14:喷泉实验的创新性设计
关键词:化学音乐喷泉;两级喷发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0-0094-01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0.040
在现行高中化学1(必修)中,氨气的喷泉实验是一个很基础也很有趣的演示实验,高考也经常考查与喷泉实验有关的知识,并且考查的内容越来越新颖多样。当老师在课堂上演示喷泉实验时,学生无不为其美丽而惊叹,虽然在老师的讲解下,学生初步明白喷泉实验利用氨气在水中溶解度很大(体积比1∶700),在短时间内烧瓶内气压减小,从而使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在打开活塞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但是形成喷泉的原因除了外界大气压大于瓶内气压,还可以是产生的气体不溶于水,收集气体的集气瓶瓶中的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而致使瓶中的液体被压出来形成喷泉。原理与火山喷发类似。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他们的创新精神,笔者运用与课本上不同的化学喷泉原理,并通过电路设计加入了音乐贺卡,最终设计出了两级喷发的化学音乐喷泉。
一、主要仪器药品
试剂:金属钠、蒸馏水、酚酞溶液、铝箔
仪器:打孔器、切管用具、圆底烧瓶、锥形瓶、橡皮管、玻璃管、橡皮塞(2个)、酒精灯、导线、音乐贺卡、电池、铁钉
二、实验原理以及装置图
1.原理
(1)由于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氢气不溶于水,使锥形瓶中的压强大于外界大气压,而致使瓶中的液体被压出来形成一级喷泉。当锥形瓶中的水被压入圆底烧瓶时,瓶中的空气受到挤压,瓶中压力增强形成二级喷泉。
(2)此外生成的氢氧化钠使酚酞溶液呈现红色,故喷泉呈现红色。
(3)利用电解质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钠)的导电性,使音乐贺卡连通电路,自动放出音乐。
2.装置图
三、实验操作
(1)按照图示安装好实验装置,先检验装置的气密性。在锥形瓶中加入水,用热毛巾敷住,若看到锥形瓶中的导管里有水柱上升,则气密性良好。反之,则说明不好,应检查各部分的气密性,直至出现上所述情况为止。
(2)向锥形瓶中加入水和酚酞,接通电源。
(3)用铝箔包取黄豆大小的一块金属钠,并在其上针刺多个小孔,固定在锥形瓶瓶塞下的铁丝上。随即塞紧瓶塞。
(4)将整套装置放在一托盘上,以免喷出的NaOH溶液腐蚀桌面。取用的金属钠的量不能多,要注意反应安全。
四、实验现象
(1)连通锥形瓶和烧瓶的直型导管上端的尖嘴部喷射出红色喷泉,随即连通烧瓶的两支U型导管也喷射出红色喷泉。
(2)音乐贺卡自动播放音乐。
五、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