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游学个人报告

关键词: 差异 内地 香港 财务报告

香港游学个人报告(精选7篇)

篇1:香港游学个人报告

江南大学暑期香港游学报告

学院:无锡医学院 班级:护理1102 姓名:xx 时间:2013.7.22~2013.8.2 项目: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交流项目

我们这一队游学的共有8个人,一路上还有我们学校的杨飏老师陪同又兴奋又激动。我们经过了十分拥堵的海关才到了自己的旅馆,虽然旅馆很小,但是大家一点也不在乎,因为第一次到异地求学的渴望和期待让大家忽略了一路的疲惫。

因为我们的主办方是polyU,所以我们大部分的课程都是在这里完成的。这里是欧式建筑redbrick,到处可见错落的咖啡厅,还有四通八达的长廊,这里充满了小资情调,虽然香港寸土寸金,但是这个大学一点也不拥挤,显然设计者利用巧妙的方法,有地下建筑,有地上建筑,尽可能增加学校的建筑面积,才为莘莘学子们提供了如此好的学习环境,显然每一个国家,每一个地区都体现了学生的重视和关爱。除了珍惜,还能说什么呢?

我们有10天的课程,每天都满满的,所以我把介绍课程放在了首位。再者是文化习俗,最后我会介绍和老师们,和同来的同学们做的交流。

这是每天安排的详细计划:

7月22日,我们今天的课题是深入护理,关爱生命首先是Dr E.Angela CHAN介绍关于Orientation and Meet with School Acting Head,然后是Dr Shirley CHING介绍Nursing Curriculum and Nursing Education in Hong Kong,第三位老师是Ms Ivy WONG,她讲了关于“Introduction of Student Clinical Placements and Practice in Hong Kong”。结束后,我们又在Miss Cannis LI的带领下参观了Pao Yue-kong Library。所有的课程我们都是全英教学,因为我们的授课老师有香港的和来自其他国家的,国语不太熟,我们感受到了完全不一样的学习氛围,更下定决心好好学,珍惜这来及不易的交流机会。

7月23日,我们今天的课题是注重心理护理 志愿灾区服务。Mr Bryan Ho让团队成员学习到心理治疗在护理实践中的运用。下午的课题Are You Ready for a Disaster and Emergency Situation as a Professional Volunteer ? 这是由Dr Sijian LI给我们阐述的。

7月24日,我们的课题是普及急救护理 参观实验模拟。我们在workshop里看到模拟人和其他器材。Mr David CHAN老师给我们演示了心肺复苏的全过程,让我们更专业地去抢救病人。之后,介绍了一款仪器,AED。这是一款适合普通人用的除颤器。在演示了它的用法后,团队分组练习心肺复苏和AED的使用。

7月25日,我们今天的课题是感染控制与浅谈中医。Dr Lorna SUEN和她的四位学生的介绍下,大家参观并了解的香港理工大学的国际感染控制中心。Diagnostic Skill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我们这节课的老师是Ms Rose Chan。7月26日,我们的课题是健康的生活,幸福的老化。Dr Justina LIU给我们上了Gerontological Nursing。下午Mr Keith FUNG 带我们游览了Lui Seng Chun。

7月29日,我们的课题是分享中医脉络知识,参观私立医院。An introduction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CM)Case Study Approach。下午,老师给我们团队成员再次展示了香港理工大学护理学院的学生将理论投入实践的成果,一个为当地居民服务的流动健康中心。

8月1号,老师用国语与大家分享了什么是认知障碍Understanding & Prevention of Cognitive Impairment。,以及如何预防认知障碍的产生与发展。下午的课题是Introduction to Complimentary Therapies-Aromatherapy & Foot Reflexology。

我在来之前,通过资料知道了,香港的通用语言是粤语和英语,而上课基本上是全英教学,加上新加坡的同学只能听英语,所以我们的课程自然是英语教学了。在还没来时,我就提醒鼓励大家好好学习英语,至少要加强一把。等我们拿到课程安排时,更是找出部分相关资料让大家提前做准备,弥补我们在语言上的劣势。并且大家互相用英语交流练习,提供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在是这上课的十天,polyU安排了很多课程,涉及到各个方面。我大致分为三个方向。第一个是围绕中医的学习,包括中医的诊断,中医的哲学和中医的运用。之前中医对我们来说是神秘而隐晦的,虽然这几节短短了课我们不可能就此理解了中医,但是这次的学习纠正了我们的传统观念—觉得中医不科学不安全,并且中医的神奇让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第二个是围绕安全知识的普及。比如志愿灾区服务,不仅需要爱心更需要救援知识;还有AED的普及,在香港几乎人人都会用了,而在内地听说过的人都不多,更不用说运用了,我们要作为先驱,致力于此;还有预防认知障碍,现在老年痴呆的越来越多了,目前没什么特效药,因此预防显得十分重要。第三个是围绕前沿疗法的。像艺术疗法和香薰疗法,这些都是内地基本上见不到的,能在这里学到,真的十分珍贵。

文化习俗篇。首先说说饮食,这里的饮食真的有很多我们家乡很不一样,很清淡,很简单。一块肉加几片蔬菜。肉量很足,很有西方的饮食风格,蔬菜就是放到开水里一烫,捞起来就吃,据说是为了绿色健康,原汁原味,还有不是一个质地的面食…..没有炒菜,没有红烧,没有我们熟悉的味道,真的有些不习惯,哈哈哈,每天不避免不了吃饭,真的不好受啊。接着是旅游,香港是旅游胜地,我们当然要好好玩玩啦。第一天我们就去了维多利亚港湾,我们站在星光大道上,看着对面的香港岛,看着海面上的邮轮,吹着海风,真的有异国风情啊!晚上我们还看到了夜晚的海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以前听别人说过香港的夜景是多么多么美,令人震撼的美,我都无法领悟,只有亲眼见过才会真真正正的震撼!我和同学又去了the Ocean park.这是亚洲最大的主题公园,性价比最高。海洋公园玩乐,不可不乘坐缆车,俯瞰半山远海的美景。,海洋馆、海洋剧场、海涛馆、鲨鱼馆、疯狂过山车、登山电梯、太平洋海岸、海洋摩天塔、超动感影院、雀鸟天堂、蝴蝶屋、恐龙径、儿童王国、极速之旅、古国历险迷程与及香港赛马会大熊猫,这些我们统统都去了,到处都是人山人海啊,不过旅游旺季就是这样啦。很多奇奇怪怪的大鱼,水母看得我目瞪口呆,一个名儿也叫不出来。我还,见到了国宝大熊猫,玩了好多惊险刺激的项目,又是头晕又是想吐,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不得不说的这里的大部分人都是很和善热情的,有时我们遇到一些不会的,他们都会好心帮我们,甚至不用我们开口,好喜欢啊。

交流合作篇。来自四个学校的20几位交流生,都是热爱护理事业,敢为人先的本科护理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这是我们彼此交流进步合作的很好的对象,因此不管从哪方面考虑都是应该好好交流的。尤其是来自新加坡的,他们的国家的护理行业本来已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他们受到过更好地教育,有更浓厚的氛围,很多操作,管理上的先进技术使我们不曾见过的。我常常带动大家与他们交流,并从自己做起,开诚布公。好在大家都十分热情,不仅仅是护理这方面的,还包括各地的文化习俗,什么方面都聊,十分开心!还有我们的老师,他们好像个个都是笑口常开的,很个人看起来都那么随和,事实上他们也是如此,除了给我们上课,还跟我们说了很多学习生活上的趣事,在交流合作上面,他们也十分鼓励我们,但我们不懂时,他们还会用蹩脚的国语跟我们解释,真的非常nice!

这是我们一生中值得纪念的一次游学,也许我们以后还会有更多机会去更远的地方学习,但毫无疑问这次印象深刻,收获颇丰的一次经历一定会给我们以后打下很好的基础,让我们走的更远,飞得更高!

篇2:香港游学个人报告

8月15日,我们按照计划赴港,我们从从无锡出发,乘坐火车前往上海南站,之后在上海南站,除却自己抵达深圳的同学均在上海南站集合并集体乘坐火车前往深圳。

8月16日,经过19个小时的漫长旅途,看遍了江南雨后的美景,顺利抵达深圳火车站,并且所有人在深圳火车站集合,上午九点钟,团队搭乘大巴前往深圳湾码头过关进入香港,并乘坐大巴车前往北角ibis酒店,沿途上感受了香港的繁华,截然不同的左行的交通规则,让大家略感新奇。中午十二点抵达酒店,办理入住手续,收拾过后,下午我们自由活动,购置生活用品,大家在午饭跟晚饭期间也充分感受到香港较高的生活消费水平,晚上部分同学在领队的带领下乘坐地铁前往尖沙咀的星光大道,感受维多利亚港美丽的夜景,美丽的星光大道上有许多名人留下的手印,清凉的海风给人以愉快的感受。

8月17日,我们早上八点半集合乘坐大巴前往POLY U。在那里,香港理工大学负责老师为我们举行了开幕仪式,拍过合照之后,我们听了一场关于knowledge management相关知识的讲座,学习了国内现在所没有的一个新的领域方面的知识,并且参观了知识管理实验室以及创新研究中心,先进的知识管理体系和研究给我们大家带来新的领悟和想法,也让我们对知识管理的重要性很大程度的增加。下午,我们前往香港立法会参观,完全不一样的制度和体系深深地吸引住大家,使大家对于香港的立法体系充满了兴趣,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整个立法会大楼,并初步了解了立法会的职务和功能,也深感民众对于政府人员的监督之严。解散后,部分同学前往平顶山,领略香港整体风貌,感受香港夜晚的繁华。

8月18日,在香港理工大学,Mr.Simon Lee 为我们讲授创新素质班的第二课“ The Internet of Things and e-Commerce“物联网的商业应用。从POLY U毕业的Simon在大陆从事互联网金融业长达十余年,他丰富的经验为这个课题提供了许多极具前瞻性的见解。Simon挑选出十几个相关视频穿插于课堂并加以互动交流,启发我们如何将专业与市场结合,为我们提供了很独特的专业思考方向。同日下午,团队来到位于又一城商业大厦的PRUDENTIAL英国保诚公司开始本次游学的企业实训课程。第一场实训由来自英国保诚的Agnes Cheng主持,并以一个轻松的破冰游戏开始。本次实训包括以下三方面:由英国保诚的分行经理Tommy Hui主讲的一分钟销售术;由Erica Yu主讲的香港理财策划市场以及由Agnes Cheng主讲的市场报告写作指导。同时Jeffrey Lau对实训提供了技术支持。本次实训让大家初步认识了英国保诚公司,并了解了香港高效的保险理财策略。

8月19日,在香港理工大学参加了Dr Anson Wong关于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Big Data的讲座,让我们对大数据这一物联新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我们还参观了理大的创新馆,激发我们创新的想法和激情。下午依旧前往保诚进行理财其他方面的学习。

8月20日,我们在香港理工大学完成了我们课程的presentation,通过这次展示我们更加深刻地了解这几天我们所学到的内容,之后举行了简单的闭幕仪式,发放了理大创新实践培训的课程结业证书。下午我们前往香港数码港,参观数码港的各种先进的技术和服务,对于数码港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8月21日,我们集体乘坐大巴前往香港大学参观,对这个世界名校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香港大学的悠久的文化产生了兴趣,对于学校的学生自治表示高度的赞赏。

8月22日,我们在保诚公司完成了我们关于内地与香港理财市场对比分析报告的presentation,在这次的实践作业中,我们学习了解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分配好每个成员的任务,合理地分配工作,可以让我们出色的完成团队的任务,并且在棠哥的指导下,我们学会了如何规范自己的ppt让自己的演讲跟家出色,最后我们跟各自的monter合照留念,棠哥为我们颁发了我们的实习证书。完成了我们香港游学的最后一项正式内容。

篇3:香港个人信息保护研究

香港曾经最为轰动的“艳照门”是较为严重隐私曝光事件, 明星隐私的泄露也许满足了公众某种偷窥欲, 也有人认为娱乐记者、狗仔队挖掘的明星八卦就是供人消遣的, 但明星也是人, 笔者认为对明星的个人信息和隐私也需要加以尊重, 而香港政府也对该事件表明了态度, 九龙城裁判法院对传播者判处入狱两个月, 缓刑两年。普通民众的个人信息也因其巨大的经济价值不断出现泄漏和买卖事件。2008年, 先是香港医院的患者个人就医信息失窃, 其后香港汇丰银行近16万名客户的资料被窃, 此后媒体又爆出香港在过去五年里有六家银行, 将60多万名客户的资料透露给第三方。泄密事件不断升级, 香港入境处的秘密文件竟然被晒到了互联网上。最让香港居民吃惊的是, 八达通前任行政总裁陈碧铧在接受香港私隐专员公署聆讯后承认, 在2006年1月至2010年6月期间, 八达通旗下两家子公司八达通广联和八达通奖赏, 曾经向6家商户提供了197万个客户资料, 销售所得达到4 400万港元。随后, 陈碧铧被迫申请辞职, 八达通公司也停止了所有相关合作, 并将出售所得的4 400万港元会捐给公益基金[1]。

其实, 香港是有保护个人信息的良好社会环境的。在香港居住一段时间的人会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即使这个香港朋友已经成为你的好朋友, 他会跟一起你解决工作难题, 一起八卦明星政要绯闻, 但却很少分享他的私人感情;他们会和你在外边用餐, 但很少邀请你去家里做客;学习和工作之外的生活, 他们会觉得是自己私人的空间, 没必要与别人分享。可见, 香港普通市民大多具有很强的保护自己个人信息和私生活的意识。

二、香港个人信息保护机制

(一) 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专门独立的执行机构

香港个人资料私隐专员公署 (以下简称“公署”) 成立于1996年8月1日, 它的地位之所以特殊, 并非仅仅因为它是亚洲唯一一家公营的个人信息监管机构, 更是因为它的独立性——它, 不需要向最高行政长官负责和报告, 也不受香港任何机构的管治, 这一点确实比香港廉政公署还“厉害”。它的职责是监察香港法例第486章《个人资料 (私隐) 条例》 (以下简称“《条例》”) 的施行, 其重要目标只是确保个人和公司 (其他机构) 认识自己在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权利和义务。

公署的日常工作是通过教育和宣传, 培养香港公众尊重个人信息的文化, 而不是强硬打击对个人信息的侵犯。公署官方网站可供香港居民预订每个月2~3次的隐私权保护讲座, 公署还会在香港的酒店和医院以及电视节目上宣传推广“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公署虽不是一个执法机构, 但是对侵犯个人信息的行为, 它会认真处理投诉, 也会积极主动地出击调查和发出改正通知[2]。

(二) 《个人资料 (私隐) 条例》———公正但不具强制力的温和保护

1.《条例》的主要内容。

香港个人信息的主要法规就是该《条例》, 它规定了个人信息的收集、持有、处理和使用的规则, 该条例适用于所有产业和所有类型的个人信息, 但并不适用于法人隐私。

2.《条例》规定了六条隐私权原则 (“DPPs”) 。

原则一:个人信息的收集。数据用户只能以合法目的收集个人信息。该目的关系到终端用户的操作或者活动。数据用户收集的个人信息不得超过实际所需或者应当与其目的有直接关系。信息收集的方法必须合法、公平。收集任何个人信息时, 数据用户必须尽量将以下事项通知有关人员:目的、信息可能转发给谁、获取或收集信息的安排情况。

原则二:准确性及保留期限。使用者必须尽最大努力确保所持有的个人信息是准确, 最新, 没有超过必要存放时间的, 要始终考虑到信息使用的目的。

原则三:个人信息的使用。用户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只能是在特定的收集时间内的目的 (或者直接相关的目的) , 除非获得本人同意。

原则四:个人信息的安全性。数据用户必须尽最大努力确保个人信息不被擅自获取、使用或者删除。

原则五:信息公开。使用者必须尽到最大努力将其在使用个人信息政策方面的信息公布于众, 包括所持有的数据类型及其目的。

原则六:信息的获取。个人信息若被他人持有, 则被持有者有权:确定用户持有者的信息, 要求一份信息的副本以及对信息更正后的文本。

条例中没有规定积极履行信息隐私原则的义务。但是违反这些原则可能会引起民事赔偿诉讼, 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当然数据主体也可以向公署专员投诉[3]。

3.《条例》的实施。

如前所述, 根据《个人资料 (私隐) 条例》, 如果香港居民感到自己的个人信息被非法泄露或者被不当商业使用, 受害者可以向个人私隐专员投诉滥用资料者。

但是公署并不会对每一个投诉都做出调查, 按照《条例》规定, 如果他们认为投诉所涉及的行为是微不足道的, 这种行为只对投诉人造成轻微的损害或不便;或者投诉是无理取闹或不是真诚做出的;投诉是因为私人恩怨或其他和个人信息无关的因素引起的等等, 这些投诉都不会被受理。例如2010年末, 黄先生为儿子数月前遭杂志跟踪偷拍一事, 写信给公署求助, 公署就没有受理。更普遍的情况是, 在接到投诉并核实投诉人的身份后, 私隐专员公署会辨别证据真伪, 再展开调解, 或正式调查。如果经过初步查询后, 公署发现投诉对象没有违反条例任何规定的表面证据, 他们也可以终止调查。假如举报属实, 私隐专员发出执行通知, 要求违规者改进。如果公署觉得违规者有可能重犯, 也会出一个执行通知, 此人必须遵守执行通知。2006年初, 一所学校为了记录出勤情况和提供午餐及书馆服务而收集职员和学生的指纹。有学生向公署投诉, 公署调查后认为这一做法违反《条例》, 发出执行通知校方立即停止这一做法, 并销毁已经收集的指纹。

不管是教育、宣传, 还是调查、执行通知, 其实都是以很温和的方式开展。《条例》的“最高处罚”也就是可能被处五万元罚款和两年的监禁。事实上, 公署建立多年以来, 被课以“最高处罚”的案例少之又少。原因正如前专员吴斌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我自己觉得这个条例是比较温和有柔性的, 条例最终是希望培养一个个人信息受到尊重和保护的社会。所以我们更重视教育和调查。”

为了保证公正, 按照《条例》规定, 如果被投诉的个人或企业不服私隐专员公署的调查和裁决, 可以向私隐专员公署行政上诉委员会申诉, 如果被驳回, 也可以向香港高等法院提出司法复核。

(三) 普通法的有力保障

香港居民个人信息如果被侵权, 除了可以向公署投诉外, 也可以向法院起诉。尽管香港普通法中并没有明确隐私权是一项独立的权利, 对个人信息的侵权行为还是可以向法院提出起诉, 只不过当事人无法获得直接的法律救济, 而必须诉诸其他民事侵权的诉讼理由, 通过间接的方式寻求保护。根据普通法制度, 这些诉讼理由主要包括“侵犯他人土地”、“违背信任”、“妨害个人安宁”、“违约”、“侵犯版权”、“有意施加精神压力导致身体伤害”、“诽谤”、“侵犯他人人身”、“恶意谎言”等。

三、香港个人信息保护展望

香港有些居民认为《条例》太过温和, 缺少保护的力度, 很多人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被侵权后, 他们往往选择法院而不是公署去救济自己的权利。在“艳照门”事件中, 相关当事人均未向个人资料私隐专员提出投诉, 而是采纳了律师的建议, 首先承认自己拥有照片的版权, 才遏制了其进一步传播。

“八达通出售用户资料”事件之后, 公署发表调查报告, 裁定八达通违反私隐条例三个原则, 但是私隐专员以八达通再犯机会不高为由, 并未开展惩罚程序。此种处理结果引发民众诸多不满, 香港政府也建议修订《条例》, 将直销和出售个人私隐列为刑事犯罪;同时堵塞灰色地带的漏洞, 例如要清楚界定何谓转移、何谓牟利, 市民私隐才可以得到有效保障[4]。前专员吴斌称, “长远而言, 建议将出售个人资料刑事化”, 而现任专员蒋任宏也期待“港府能修例加强私隐专员的执法能力, 及加重违反私隐的罚则”。身为专员, 他们这样建议也是因为知道《条例》和个人资料隐私专员公署的不足, 主要在于:一方面, 个人资料私隐调查报告不具有约束力。另一方面, 专员监管权力有限。面对有机构违反个人资料私隐条例, 私隐专员只能要求改善, 劝告无效后才会提出检控。在面对有可能要提出检控的违规事件时, 专员就要将案件的调查交给警方处理, 他们也没有代表市民向违规者起诉的权力。

是否要赋予私隐专员刑事检控违例机构和个人的权力?是否对个人信息侵权者处以刑罚?这些争论其实从信息成为商品, 互联网繁荣以来, 就没有停止过。信息自由的商业精神和个人安宁、隐私人权保护的冲突始终存在, 变数在两组价值的冲突与协调中长久存在, 只有在变化中协调二者倾听公众需求才是未来立法的选择。

参考文献

[1]香港八达通贩卖个人信息年渔利超10万[N].北京日报, 2010-08-11.

[2]冯永强.香港立法给力个人信息保护机制漏洞有待完善[EB/OL].正义网, 2011-03-21.

[3]Johan De Jong.中国香港地区、瑞典和韩国信息隐私法概况[Z].马利, 译.For information about GIGNA International, refer to page 10.

篇4:法国农庄游学报告

这个连Google Map 也显示不到的古堡庄园,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年龄的学员聚首一堂进行创意集训。

一星期的工作坊,起树屋装家具吹玻璃的有趣课程,学费人民币九千至二万不等。贵?这里客席授课的,可是庞比度邀来的国际级设计师、建筑师,能与业界翘楚平起平坐睡草地,难得的机会已经让人争破头,本次记者有幸获邀,肯定要带大家走进这个设计界人士梦寐以求的创意集训营……

小镇有个庞比度

正如农庄主人Alexander 所说的:“A place of nowhere gathers the people from everywhere!”从巴黎到Boisbuchet 的四小时路程,我们坐的火车和的士就像时光机,把我们从繁华的巴黎送到19世纪的宁静小镇,农庄总占地150公顷,最近的村庄都在3公里以外,自成一国。农场有大片草地,有过百年历史的古城堡,有走地鸡、马、驴,更有奇形怪状的建筑物,都是二十年来工作坊学员留下的杰作,部分更是庞比度常设展品的雏型。

工作坊气氛轻松,职员们好像24小时都处于“闲置”状态,看不见半分紧张。Tina说一年有三分一时间都在Boisbuchet,见证过很多学员在工作坊表现出色,其后获得导师的赏识写推荐信,甚或聘请!

一个十多人的工作坊,平均就有来自8个国家的学员,称作“八国联军”都不过分。

无废气、无污水,纵然夏天非常酷热,但胜在够干爽,隅然来一阵阵凉风,夹着花香,这就是纯正的法国味道吧。

Q:可否简介一下工作坊的由来?

A: 今年已是Boisbuchet工作坊二十周年了,1989年开始由巴黎庞比度中心与德国威察博物馆合办,每年7月至9月就会在这里举行约30个关于建筑、设计、艺术等课程,每个由6日至10日不等,导师和学员在这段日子会一同生活,起居饮食和工作娱乐都形影不离。

Q:导师是何许人也?

A: 每个课程都有一至两位由庞比度请来的国际级大师教授,例如获得国际设计大奖终生成就奖的德国家品设计家Vladimir Kagan、英国著名设计品牌Inflate的主脑Nick Crosbie,曾是Herms、Swarovski、Muji设计师的吉冈德仁、荷兰珠宝设计殿堂级人物Dinie Besems、被誉为南美最佳设计师的巴西兄弟Humberto和Fernando Campana等等数之不尽,他们的作品很多都是巴黎庞比度的永久展品呢。

慕尼黑奥运场地建筑师Jrg Schlaich在08年和学员一起建成这个疑似太空馆的帐幕,以铝和纤维玻璃做支架,高四米长七米,随时可折叠。

工作坊主脑_Tina

德国威察博物馆(Vitra Design Museum)主任,也是Boisbuchet工作坊的负责人,基本上从课程策划至挑选导师都由她负责,本身是瑞士人,认为这里比家乡更美。

Q:参加者岂不是要精通多国语言?

A: 哈哈!当然不用,这里共通语言是英语,我们欢迎世界各地人士参加,无分国籍和年龄上限,也不一定要从事相关职业,学员包括大学生、教授、甚至CEO都有。

二十年来参加者已超过三千人,来自五十多个国家。

Q: 什么是最主要吸引你来的原因?

A: 当然是导师!到现在我不相信自己可以跟建筑大师Mathias一起去做project,就仿如足球迷可以与贝克汉姆同场踢球,你说兴不兴奋!?

Q: 享受这里的气氛吗?

A: 我太喜欢了!我们每日大约花一半时间在工作坊上,一半时间就是游山玩水,大片草地可以晒太阳、有缓跑径跑步、湖泊可以游水,边学边玩。

比利时学员_Jeroen

今年24岁的Jeroen在比利时任职建筑师,透过以前的大学教授得知这里有名师授课,今年首次参加,提起可以跟随国际级建筑师学艺,仍然难掩心中兴奋!

19世纪时兴建的古堡原本为农庄主人先辈的居所,由于太残旧不可以住人,已改为展览场地,现阶段展出世界建筑展,不过当然亦流传很多鬼故事啦。

庄园内的湖畔最宜独处沉思,真的静到掉入湖中都无人知晓!

在农庄内不时可以见到奇形怪状的东西,例如这些七彩缤纷的家,其实都是历年工作坊遗下的作品。

Q:参加者须经过任何甄选吗?

A: 工作坊对任何人都欢迎,不设任何笔试面试,只要年满18岁,填妥申请表后就可以,先到先得。有些国家例如意大利和台湾的大学还会为学生缴交学费,只要学生成绩达到要求就可以免费参加呢。一般来说以家具、玻璃设计最受欢迎,都是比较实在的题材;而平面设计例如书籍设计等则有较多空缺。

法式游学

大胆讲句, 逗留在Boisbuchet 两天后, 发现工作坊真的非常“法式”,也是他们经常挂在口中的“So French ”!没有点名也没有特定开工时间(最多吃饭有人打锣提醒),想干嘛干嘛,以下就是经观察后学员的基本生活时间表。

8:30am 早餐,晨之美

由于晚上大家都爱开篝火会不想睡,大部分人早餐时段都会失踪,包括负责人Tina和一众helper……(负责早餐的两位除外)早餐非常简单,法国面包两条、芝士、牛油、玉米片,另有牛奶和咖啡。

这里3餐都以自助形式供应,胃口再大都不怕!

又说外国人最注重早餐,但从这里的人数看来,年轻人都是的一样嗜睡。

10:00am轻轻松松又开工

有些工作坊只是在饭堂隔篱的工场进行,由于有分组关系,通常组员都会约埋人齐才开工。

早餐后理所当然休息一下,然后开始走到工作坊位置开工去也,工作坊分布在农庄不同位置,但最远的地方距离宿舍不过步行10分钟,而这个时候通常其他学员才会开始施施然加入。

12:00am尝天然有机Lunch

惟一大问题,鸡肉和玉米派很快沽清呢!胃口大者只能吃面包顶肚吧。

正当以为午餐会类似早餐一样简简单单,想不到反而有所惊喜;田园风味餐包括农场有机蔬菜沙律、玉米忌廉派、农场走地鸡、杂菜汤,另外还有面包和芝士等,之后还有甜品,而最难得是一星期内菜式都不会太重复。

这里驻场大厨乃专业法国厨师,曾在日本学艺,亦当过法国餐厅大厨,难怪午餐、晚餐一样有水准。

7:00am 农场米芝莲

由于日长关系,晚餐也不用开灯,在户外用膳亦不怕蚊虫。

晚餐最丰富!除了沙律外,主菜每晚不同,意粉、饭、Pizza、海鲜都可能有,例如这晚的咖喱鸡饭,采用意大利米加当地农场走地鸡,惹味可口,比一般餐厅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餐酒提供。

12:00am 交功课Party Time

周五晚上,学员在半荒废的古堡present功课, 气氛好神秘!

晚餐后大家通常会在工作坊继续赶工,然后一到午夜男男女女就开始变身成派对动物;在湖边开营火会或到附近小镇唱歌跳舞。啤酒果汁任饮,人人不醉无归!

2:00am 农庄自由行

摇呀摇,这里打发时间的方法层出不穷,难得是即使不爱社交也有自己的充分空间。

午饭后各人都会自由活动一番,有人选择亲亲大自然,摊倒到草地睡午觉;有人亲亲小动物,喂羊喂马;更多人是三五成群开着音乐,聚在一起聊天。加上夏天日照时间超长,同阳光玩游戏的时间好像用之不尽呢。

小朋友也不怕闷,自制游戏,一玩又大半天。

住宿古典建筑

学员全部都住在15世纪建筑风格的Dpendance的大楼内,下层是Office、Common room、电脑室和厨房,上层则有十间房,包括六人房, 四人房和双人房。当然没有专人打扫,而房门也没有锁,贵重物品自行锁在行李箱内吧。

课程一 柴娃娃 起树屋

每星期农庄会同时进行两个工作坊,今年27个工作坊之中,又以起树屋最为大操办。由导师Mathias 带领下,全组十一人要在五日内建好树屋,但想怎么起、用什么起、起多大,甚至在哪里起等都全无定章,组员们用了头两天时间走遍整个农庄找合适大树和起屋方法。

初生之犊不畏虎,他们竟挑选了全农庄最大、高十米树龄过百的一棵橡树,为了表达与大自然共存,决定纯以竹子、竹叶和绳在近两米高树干中搭起这“无添加”树屋。老实讲,出发前我心目中的树屋从来只有一个样,就是木屋架在一棵树上,从来不知树屋可与树纠缠在一起。Mathias说:“欧洲人建筑特色是钻钻钻;我们就是不想伤害树木,想出以绳绑著竹子,造出地板和外墙,外面再铺上竹叶,像有保护色一样与树结合。”这位星级建筑师又说,能够跟学员同住同吃喝,亦师亦友地构想树屋建造法,这种关系在工作时已很难遇到。“最难忘是首天来到时大家都笑说瑞士人一向只懂摩登建筑,我便通宵达旦与他们大谈瑞士建筑史,大家几乎都没有睡!”

客席大师无定向建树日志

五天时间内要起好树屋,效率当然不能低,Mathias与学员经过一轮“脑震荡”和讨论,又尝试过种种另类方法如以布筑墙等,异想天开得Mathias都吓一跳,可谓创意与效率兼备。

Day1 组员决定先建爬梯, 把竹削成幼身, 再卷出圆筒形,Mathias的儿子Dominic也有帮手呢。

Day2 锁定目标大树后,组员开始擒上去搭竹架,再用麻绳固定树枝。

Day3 组内猛男之一的Antoine身材健硕,但其实畏高,他说这次决心克服阻碍呢。

Day4 附近有一大片竹林,学员Sonja说他们只会拣拾掉在地上的竹子,不会砍竹。

Day5 为赶工,连夜晚都要铺竹叶,幸好有照明设施,你看最尽头是没有外墙的,望出去漆黑一片。

Day6 第五日晚上终于完工,同甘共苦五日,大家早已熟落得很,拍个大合照!

长驻一月打工赚学费

在首天营火会的晚上,忽而有人以国语向我们打招呼,带给我们这种他乡遇故知见面礼的,原来是来自台湾的工作人员禹琦。外表纤细娇小、说话带点害羞的禹琦原来已在这里工作了大半个月,由当初不习惯西方人的热情,到现在和一众工读生已经玩到揽头揽颈,难怪她说:“可以玩、可以学、还有钱收,不是比当学员更吸引吗?”

Q:你是怎样申请当helper的呢?

A:这里共有15个工读生(即helper),大部分是以前曾经参加过工作坊的学员,自己再向主办单位申请的。而我则是透过台湾本土的“学学文创志业”甄选计划,审核学校成绩及面试而获选。工作期为一个月,食宿全包,另有薪金€170,机票则要自费,若表现称职就可再得到€220的资助;如果想参加工作坊,还可以放弃支薪,作为继后一周的学费,身份调转参与创作。

Q:工读生的职责是什么?

A:主要工作是负责一日四餐,例如今日我要负责早餐和下午茶点,其他时间都是自由活动,也有时候要到工作坊帮忙,看看学员有什么需要,例如找材料等。最辛苦就是准备早餐,因为早上七点半要开始切面包冲咖啡了!

A:最难忘是什么呢?

Q:说在这里工作,我觉得我也是在学习,一个月内认识了过百位朋友,多国外语同步练习,英文表达能力也进步神速!而最难忘应该是他们的派对吧,学员和helper会一起去到邻近小镇开派对,明明已经半夜三更还公然在街上播音乐喝啤酒,大家烂醉如泥地跟著播音乐的车子走回来,非常疯狂,我想这在亚洲很罕有吧。

课程二 成功之母发布会

爬完树屋,Tina 带我们到工场参观第二个课程,未入工场前已听到有电钻声和捶打声,而场内一片狼藉,大大小小的未完成品散落地上,周围都是锯子锤子等工具,而学员们都拿着一个个胶状物体舞来舞去,环境仿如中学时上生活培训课一样。

这时候叼住一支烟的导师过来跟我们解释:“今晚已是发布会,学员要完成生物聚合物的设计品,正在赶工呢。”

Tina 向我们介绍这位吞云吐雾的导师,他是瑞士设计师Beat Karrer,课程中他指导学员利用各种可溶可扭可屈可打可拗可摺可烧可切可压可画的物料,发挥无穷小宇宙设计出种种制品。发布会当晚,每组学员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心血结晶,虽然很多都是甩皮甩骨的失败作品;但说及过程中的乌龙和趣事,也逗得大家哈哈大笑;Karrer说制成品并不重要,试验中得到的成功感才最宝贵,确是“求学不是求分数”的最佳实践场地。

发明一

1、来自荷兰的Joanna与来自南韩的Haneul 和Yuwon一组,她们希望可以把作品永远留在这里,所以决定造路灯(Boisbucher 没有街灯,只靠电筒照明)。

2、她们先把生物降解塑胶(Biodegradable plastics)放进烤炉令其软化,再用圆筒固定其灯罩形状。

3、物料非常“平易近人”,在上面雕花都不成问题,令每盏灯都可照出不同的灯光花纹。

发明二

1、美国学员Hayes 想效法美国传说人物Johnny Chapman在49年内徒手在中西部洒下苹果种子,发明了这支懒人版的“播种杖”。

2、Hayes 说穷两日之力仍然摆不平生物聚合物,决定用同样是天然材料的竹作为用料,经改装后下面的洞口位可以跌出种子。

篇5:香港游学后记作文1000字

今年暑假,我参加了香港游学活动,兼职摄影师的我被委以了制作“纪录片”的重任。

从摄像机里导出视频,开始制作“纪录片”,但在脑子里制定的计划似乎总是和我想要的效果不符。我的视频不能平淡无奇、枯燥无味,便打开百度搜索灵感,想寻找一些标新立异的东西。这边的网页浏览一下,那边的制作攻略看一下,和一起参加游学的同伴沟通一下。结果可想而知,时间在我和同学的聊天中流失,在我卖力敲打键盘的“哒哒”声中流失,在我用鼠标一次又一次的叩击中流失。本可以连贯的制作视频的时间被不同的想法、不一样的灵感分割成一个个碎片,我的“纪录片”却没有大的进展。

离爸爸给我使用电脑的期限越来越短,但我却还很“天真”地认为我是在做老师布置的任务,爸爸还是会给我足够时间的。我还是无尽的挥霍着因视频制作而赢得的使用电脑的时间。

规定的时间如期而至,在我的再三哀求声中爸爸还是义无反顾的没收了电脑。怎么办,答应老师的事情怎么能不完成,就这样失信于老师?我开始反思,为什么那么多天我都没有完成,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我把用于制作视频的时间碎片化,总想着有更好的创意,更好的想法,却不把已经有的灵感和想法整合起来并付诸于行动,白白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我应该专注于当下,认真按制作视频的要素一步步完成我要完成的任务。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说过: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安,只缘此心忙贯了,所以收摄不住。我不就是这种状态吗?浮躁、想法多多,却又无从着手。在该利用碎片时间的时候我却将时间碎片化了。

我主动跟爸爸承认错误并把这些想法和爸爸做了沟通,我的真诚和以后视频制作的合理规划让爸爸再次信任了,视频制作再次启动。

选材,每一次的取舍都让我犹豫不决,当断不断必受其乱,一咬牙、一跺脚,痛下决心只留取100多张拍摄精美的照片,10多段视频。

配音,好的视频怎么能没有精美的音乐、精彩的旁白?我和同学们爱听的乐曲加到入到背景音乐中,效果令人肃然起敬。处在变声期的我的声音,制作到视频中,听起来还不赖。

特效,视觉的冲击会给人带来惊喜,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什么时候加入,加入怎样的特效?

按我自己的想法,就这么愉快的决定了。

这次的制作关掉各种聊天软件,不再心猿意马的浏览网页,更不用说打会喜欢的游戏,看会想看的电视、翻会儿新到的杂志。我的世界只有视频制作这一件事情。做好当下,碎片重圆,我的灵魂也随之圆满。

视频制作压缩、上传完毕已经是深夜11点钟。拖着一脸的疲惫进入梦乡,但我的内心仿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篇6:赴香港高校短期培训个人学习报告

——研究生管理工作者素质培养

建工学院研究生科赵华

为加强研究生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提升我校研究生管理水平,学校选派了30名研究生管理骨干奔赴香港,对香港高校进行研究生事务管理与改革创新等方面的理论研讨、经验交流与参观考察。下面是本人结合此次学习考察与目前从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特别是近几年研究生教育的蓬勃发展,不仅研究生在校人数有了较大增长,社会发展也对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需求。由此,对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教育管理工作不仅是“管理”,更多的是服务,服务贯穿于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可以说,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就是为教师(导师)和研究生做好服务工作,及时转达学校和师生之间的相互要求或意见,保证从招生到研究生毕业有关的所有环节顺利进行。

一、了解研究生学习生活特点,开展相应的管理服务工作

首先,研究生不同于本科生,本科生以上课修学分为主,研究生是以科研和撰写论文为主。除了课程学习和修学分以外,更多的时间是参加学术活动和科研项目。参加学术活动和科研项目可以开阔研究生的视野,了解自己从事学科的科研动态、研究进度,是研究生学习阶段不可缺少的锻炼,也是研究生培养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作为研究生教育管理人员要掌握好尺度,合理安排学术活动。研究生在进入课题或论文阶段后的时间相对紧张,在安排活动时,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具体情况,尽量将各种活动合理地安排,以提高学生对时间的利用率。

其次,要及时提醒学生完成在不同阶段所要求的材料。许多学生,特别是硕士生,申请学位究竟需要些什么,并不十分清楚,以至有的学生在申请学位时才发现他的材料不全或已发表论文的刊物级别达不到学校的要求或发表的论文数量不够;有的研究生虽然清楚,但却因不同原因不能如期交来等等一系列的情况„„只好延期,推迟毕业。因此,及时提醒学生在各个阶段准备不同的必要材料,是管理人员一项很有必要的工作。

二、利用各种机会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

做好研究生管理工作,不仅要认真,还要尽量熟悉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内容,这样既有利于招生,也有利于和学生的交流沟通,提高管理服务水平。

考生对要报考的专业和学校第一印象往往都是从招生咨询来的,如果对所管理的学科一无所知,会给考生什么样的感觉,可想而知!由于现在的考生中有许多是跨专业报考的,如果介绍的好,可以坚定那些适合本专业考生的信心;如果介绍不准确,则可能造成误导。不仅如此,学生进校后,管理人员就开始面临着和他们的沟通,这些沟通往往不是偶尔的接触能做到的。管理人员如果对专业一窍不通,久而久之,和学生的交流就会受到影响,所以我认为研究生管理人员也要了解一些和自己相关的学科的专业知识,在学生心中树立积极向上的形象。

三、有亲和力,成为研究生和研究生导师的朋友

相对于本科生,研究生在年龄上较大,心理上也较成熟,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承受着较大的学习压力,长期的压力,或多或少都会对学生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到了大学后仍有相当部分学生存在各种心理问题,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中我们感到存在心理问题的同学也不在少数。因此作为和研究生长期接触的教学管理人员,要有一定的亲和力,关心研究生,经常和他们交流,让研究生了解和信任自己,和他们成为朋友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有效办法。

同时管理人员也要处理好和研究生导师之间的关系,经常就研究生管理中发现的问题及各种与研究生培养有关的问题积极和导师交换意见,做好一线教师的助手。

篇7:新加坡游学报告

——新加坡教育交流带给我们的思考

今年暑假,大连市格致中学的同学们,在新加坡商务旅行网的组织下,前往新加坡德明中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育交流夏令营活动。

师生们与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的校领导合影留念

尽管新加坡的教育以严格著称,但夏令营的学生却没有这样的感受,新加坡随意而活泼的课堂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陆仁佳说,新加坡中学一节课是30分钟,不会觉得漫长、难挨。在学校,师生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平时老师对学生的管束并不多,但学生们却很自觉。

管束少不光是在学校,在家也是如此。男同学卢仁炳在交流伙伴家呆了一个晚上,就深有感触。“家长几乎不怎么管孩子,新加坡的学生说如果他们不主动谈学习,家长是不会谈这个话题的,太幸福了!”当地学生自理能力很强,遇到父母不在家,十一二岁的孩子就会自己做饭、照顾自己。

没有家长在场,新加坡的孩子却格外自觉,不会抱着电视、电脑不放。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这是我们的任务啊,不完成就要承担责任的!”听到夏令营的学生感叹,新加坡学生倒觉得奇怪。

在德明中学,每天下午2:30后,就是学生们的选修课时间,他们可以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每每这时,操场上,选修球类运动的学生们兴奋地大喊大叫,与安静时判若两人。

夏令营领队说了这样一个细节:德明中学43周年校庆时,典礼开始前,学生们叽喳地说个不停。可大幕一拉开,台下顿时鸦雀无声。此时,台下一个老师都没有。

没有教师和家长的督促,中国不少学生就如脱缰的野马,自控能力明显不如人。“从小被人管着,为何反而不自觉了?”

女同学肖冰怡说,中国的孩子生活在重重管束中,家长管着、老师看着,这个不能动、那个不能做……从小到大就是如此。“我想可能是管束得太多,学生就越反叛吧,偶尔失去看管,就如脱缰野马,控制不了自己,想把失去的自由全部夺回来”。

这些天,夏令营的同学们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现在中国不少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长的溺爱把学生培养自控能力的机会都给剥夺了。小孩从上学第一天起,做作业就是在家长和老师的督促下完成的,家长还要帮着检查,生怕小孩错了得不了优秀。如此一来,学生就没有自觉做作业的意识,在他们看来,缺了家长和教师的“盯防”,作业就无法完成。当学生的事成为“管理者”的事,学生不必承担责任,就无法知道自我约束、自觉究竟有何意义。

学生们称,新加坡的学生则不同,由于管束少,他们的事必须亲历亲为,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作业不做就无法交差,自己没有面子;房间不收拾,自己就住得不舒服……为了不给自己添麻烦,他们知道自觉的重要性,久而久之自控就成了一种习惯。

夏令营的带队老师表示,这样的小细节却透露出大的教育问题,值得我们关注。而学生们注意并思考这一问题,是他们此行最大的收获。

据称,在新加坡德明中学,一堂课是30分钟,班额只有30人。从这一点上看,30分钟学生集中注意力不会觉得吃力,人数少也利于互动。特别是下午的选修课,学生们全方位在放松身心,对学业压力是一种良好的调剂,学习有张有弛,心理健康。

德明中学的校长介绍教育经验的时候指出,自控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是在学习之外体现的,但中国的教育过多地看重学习,而忽略了生活中琐碎小事中的教育意义。学校和家长管得多,过多地集中到了学习上、限制学生进行学习之外的事,自控力在学生们看来没什么意义。

师生们在滨海湾合影留念

学生们还表示,他们打算把自己的所见所想写下来,让更多的人看到,让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少点管束,让他们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在自由的摸爬滚打中,培养自控能力,令其受用终身。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我受到的启发小学作文 下一篇:香港学习考察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