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6 介绍家乡名人事迹(通用4篇)
篇1:习作6 介绍家乡名人事迹
习作6 介绍家乡名人事迹
人物的外部特征
在某一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
最能反映人物特点的具体事例
人物的精神、品质
经过千百年大自然的孕育,经过日晒雨淋的磨砺,经过大海惊涛的拍打,虽然脆弱,却蕴藏着坚强,虽然质朴,却显得美丽大方。在李恒的眼中,贝壳是吸纳了水天灵气的尤物。这个憨厚朴实的海南人,每天都守侯在他的贝壳堆里,与他的海世界工艺品有限公司的伙伴们,虔诚地雕啄着他的“宝贝之梦”。那么,李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今年38岁,1米65的个子,敏锐的眼睛中蕴藏着深邃的智慧,就是这么一个相貌平平的人,秉着“海之神奇,世界共享”的企业理念,以贝壳为载体,集海洋之灵气,纳艺术之精华,融入海洋文化,相继开发出上百种海洋工艺品,他就是海南海世界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
在李恒的思维里,时空的变换只在瞬间。这个与海洋共舞的海南人,曾经漂泊,曾从国企下海,远赴广东打工,跑过销售,当过厂长,从打工仔到总经理,李恒认为,“走出去”造就了他。如今,让贝壳穿着自己亲手设计的精美“嫁衣”,作为海南的“和亲使者”,带着海南人民的深情厚谊,为海内外游客传递海南的无穷魅力,成为了他的心愿。李恒说,海南要做强旅游业,必须同时发展旅游配套产业,其中购物是最重要的一项。作为依靠海南特色资源发展的贝艺,是海南的特色礼品,政府应该整合资源,共同打出海南的贝雕品牌。在他的展厅,摆设着南太平洋海域贝壳五百多吨,数亿个之多。看来,这个朴实的海南人,正执着地构建着他的贝艺王国。他的野心是,通过海世界的贝艺,把整个“海南”送给每个游客,把整个大海送给游客!
就是因为李恒的标新立异、雄心勃勃、企业理念,为海南旅游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海南400多名下岗员工解决了就业问题,受到了海南省政府的高度表扬,他是我们家乡的骄傲
我们村的名人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的,俗话说得好,每一粒粮食的背后都有一个辛苦勤劳的农民。
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村的一位农民——王大伯。王大伯今年四十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他的皮肤很黑,短头发,经常戴一顶草帽,穿一件很旧的褂子,显得又瘦又矮。但他种起田来一点儿也不含糊。
他每天起早贪黑,到田里治农药、除草……干的是辛辛苦苦,也可算是兢兢业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经种了几十亩田。从一开始一贫如洗到现在不愁吃喝。
王大伯不仅勤劳,而且充满了智慧。王大伯一开始不懂得种田的经验,所以吃了亏,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到处请教别人,自己也买了关于水稻或其它一些和种田有关的书。自己不识字,就让家里人读给他听,然后用心钻研,终于掌握了一些技术和经验。他经常说:“种田看起来简单,学问确实有不少呢!”
有一次,大家买种子,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买了同样的种子。只有王大伯和他们不同。有些人问他为什么买这种种子。他说:“凭我的经验,今年的天气适合这种种子。”果然,最后他收获的要比别人多很多。慢慢地他开始富裕了,最后用起了机械化。从此,他就成了我们村的名人。
种田虽然让王大伯辛苦了好一阵子。但最终还是得到了回报。真是苦也粮食,甜也粮食。
六年级
习作6
家乡的“名人”
我们村有一位“名人”,他就是我们村的“养猪大户”——李大叔。
李大叔养的猪个个肥头大耳,胖墩墩的,足有百十来斤重,活像一个个大肉球。
李大叔养猪十分有经验。每天一大早,李大叔便起来把猪圈打扫打扫,给猪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干完后,他便为猪做“早餐”了,“早餐”十分丰盛,不仅有上好的猪饲料,还有一些青菜萝卜呢!李大叔的猪也很乖,从不挑食,不管给他们什么食物,它们都会全部吃完,从不留下任何剩菜剩饭。每天中午,李大叔便会请来兽医,为他的猪检查身体,看看有没有病,如果有病,李大叔就让兽医为它们打针,直到好了为止。晚上,李大叔便会搬来一些稻草,为那些猪铺上,让那些猪睡得暖和些。难怪,李大叔家的猪会养得这么好。
每年年底,李大叔便把所有的大猪卖掉,留下小猪仔,让那些小猪仔长大后再卖。李大叔一年就因养猪就赚了七、八万元钱,没过几年,李大叔便发家致富了。
村里的人看到李大叔养猪能发家致富。便去请教李大叔,李大叔毫不犹豫地对大伙说:“只要对猪有无微不至的关照,那么猪也不会亏待我们的。”大伙听了,都知道了自己养猪不能
发家致富的原因:没有给猪好吃的,没有为猪看病……现在,我们村里的人都改正了养猪的方法,全都发财了,现在,大家都感谢李大叔的提醒,让我们村的人都发家致富了,过上了小康生活。
我非常敬佩李大叔。
篇2:习作6 介绍家乡名人事迹
我家乡的名人
在我的家乡有一位捏泥人的老人,他就是——张爷爷。
他一身陈旧的中山装,一顶老式的鸭舌帽,一张黝黑而又饱经风霜的脸。
张爷爷经常坐在村子里的大柳树下,他的面前摆着一个大木箱子,上面摆着各色各样的泥人,什么“孙悟空”“机器猫”“樱桃小丸子”„„个个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一天中午,我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了老人的摊前,只见老人正望着刚完成的“小画眉”出神呢,喜悦之情真是溢于言表。过了一会儿,他把这只“画眉”身着深褐色的晚理服,玲珑的面孔上,有一张纤长的嘴。眼睛虽是用彩泥捏的,但我却觉得它透出了光,透出了神韵。
在我观看“画眉”这短短的几分钟里,一个“猪八戒”的半成品已经展现在我的眼前。只见张爷爷一手举着“猪八戒”,一手托着下巴,似乎在想些什么。过了一会儿,老人拿出一些红色的泥和一些黑色的泥,左揉右捏,就变成了一瓣“西瓜”,他又从箱子里取出一些黑色的泥,小心的给“西瓜”装上了瓜子,你别说,简直像极了。接着老人把精心设计的一瓣“西瓜”放在了“猪八戒”的手里,哈,“猪八戒吃西瓜”终于完成了,你瞧“猪八戒”那贪婪的馋样儿表现的淋沥尽致。围观的人不断发出啧啧的赞叹声。
“宝剑锋从墨砺出,梅华香从苦寒来”,又有多少人知道这泥人背身后的故事呢?
我家乡的名人
说起名人,同学们一定会想到那些战斗英雄、劳动模范,或是作家、画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歌星、影星、球星等等。其实,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今天我要说的是我的奶奶。
奶奶六十来岁,个子不算高。脸上布满了皱纹,一笑起来皱纹就更深了。虽然奶奶长得并不出众,可她扎出的扫把却个个漂亮得很。
奶奶每年都要种扫把苗子用来扎扫把,因为每年总是有一些人找奶奶帮他(她)们扎。还有一些人也想学,奶奶就会毫不吝啬地教她,直到把她教会为止。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你奶奶这手艺是跟谁学的?”其实,奶奶的这个手艺并不是跟谁学的,而是她看别人扎,她自己也很好奇,回家自学的。后来慢慢就学会了。
其实,做扫把也不是很难。先把扫把苗子晒干,种子去掉,再把它的外皮剥掉,用锤子把杆子锤开,然后用绳子把它扎成扫把就可以了。但是,要注意一点,一定要扎紧,否则很容易散掉。
有一次,我跟奶奶在聊天。我突发奇想,问:“奶奶,你刚开始学扎扫把的时候,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呀?”奶奶说:“有啊。”我说:“那你给我说说吧。”奶奶说:“好。有一天,我正在扎扫把,突然,用东西把杆子梳开的时候,那东西上面有一颗钉子松掉了。我一梳,把手都割破了。”我说:“那你有没有想过不学了?”奶奶说:“这点小困难算什么?我跟本就没有想过。”我说:“哦。”突然之间,我真有些佩服奶奶呢。
这就是我的家乡的“名人”——奶奶。
“养猪大户”——李大叔
我们村有一位“名人”,他就是我们村的“养猪大户”——李大叔。
李大叔养的猪个个肥头大耳,胖墩墩的,足有百十来斤重,活像一个个大肉球。
李大叔养猪十分有经验。每天一大早,李大叔便起来把猪圈打扫打扫,给猪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干完后,他便为猪做“早餐”了,“早餐”十分丰盛,不仅有上好的猪饲料,还有一些青菜萝卜呢!李大叔的猪也很乖,从不挑食,不管给他们什么食物,它们都会全部吃完,从不留下任何剩菜剩饭。每天中午,李大叔便会请来兽医,为他的猪检查身体,看看有没有病,如果有病,李大叔就让兽医为它们打针,直到好了为止。晚上,李大叔便会搬来一些稻草,为那些猪铺上,让那些猪睡得暖和些。难怪,李大叔家的猪会养得这么好。
每年年底,李大叔便把所有的大猪卖掉,留下小猪仔,让那些小猪仔长大后再卖。李大叔一年就因养猪就赚了七、八万元钱,没过几年,李大叔便发家致富了。村里的人看到李大叔养猪能发家致富。便去请教李大叔,李大叔毫不犹豫地对大伙说:“只要对猪有无微不至的关照,那么猪也不会亏待我们的。”大伙听了,都知道了自己养猪不能发家致富的原因:没有给猪好吃的,没有为猪看病?现在,我们村里的人都改正了养猪的方法,全都发财了,现在,大家都感谢李大叔的提醒,让我们村的人都发家致富了,过上了小康生活。我非常敬佩李大叔。
第六单元 介绍家乡的名人事迹 “种田大户”——王大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的,俗话说得好,每一粒粮食的背后都有一个辛苦勤劳的农民。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们村的一位农民——王大伯。
王大伯今年四十岁,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了许多。他的皮肤很黑,短头发,经常戴一顶草帽,穿一件很旧的褂子,显得又瘦又矮。
但他种起田来一点儿也不含糊。他每天起早贪黑,到田里治农药、除草干的是辛辛苦苦,也可算是兢兢业业。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经种了几十亩田。从一开始一贫如洗到现在不愁吃喝。
王大伯不仅勤劳,而且充满了智慧。王大伯一开始不懂得种田的经验,所以吃了亏,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到处请教别人,自己也买了关于小麦水稻或其它一些和种田有关的书。自己不识字,就让家里人读给他听,然后用心钻研,终于掌握了一些技术和经验。他经常说:“种田看起来简单,学问确实有不少呢!”有一次,大家买种子,家家户户基本上都买了同样的种子。只有王大伯和他们不同。有些人问他为什么买这种种子。他说:“凭我的经验,今年的天气适合这种种子。”果然,最后他收获的要比别人多很多。慢慢地他开始富裕了,最后用起了机械化。从此,他就成了我们村的名人。
篇3:习作6 介绍家乡名人事迹
在三年级下学期, 学生虽然经过了一个学期的习作训练实践, 但也只是初步接触, 还是处于起始阶段。对学生来说, 每一次习作不仅有着各种困难, 更重要的是, 他们首先面临这样一些问题:对这次习作是否感兴趣?有没有东西可写?能不能把这次习作写好?
“介绍家乡景物”因为都是学生身边的景物, 在选材上有较大的自主空间, 学生一定会兴趣盎然。但要想把景物写得具体、生动, 就需要对景物有足够的了解。另外, 学生的词汇量不够丰富, 即便想到了、观察到了, 也无法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表达。
[设计思路]
1.走进生活。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 选取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进一步细致观察, 加深切身体验, 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
2.阅读美文。搜集、阅读写景类作文及名家的相关文章, 在反复诵读中积累优美句段, 增强语言感受能力, 领悟某些带有共性的习作方法。范文仅仅是个例子而已, 绝不能让范文束缚学生的自由习作。
3.提供互动平台。创设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互动起来, 在读、说、评中, 掌握按顺序、抓特点、展想象等描写景物的基本方法。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引导学生按顺序、抓特点, 仔细观察景物, 展开丰富的想象, 把景物写具体;语言通顺、连贯, 表达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培养学生独立构思和认真修改自己习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按一定顺序, 抓住景物的特征, 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描写。
[课前准备]
1.搜集、阅读写景类文章, 积累优美语句, 增强语言感受能力, 领悟习作方法。
2.仔细观察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启发回忆
1.谈话激趣。
师:在口语交际课中, 同学们都介绍了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物, 用语言把这些景物作了生动的介绍, 让人听了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能把那些美丽的地方写下来, 并且配上自己找的图片, 或是自己画的插图, 那就更美了。
(教学策略:上课伊始, 教师动情的语言, 在第一时间内为学生们创设了良好的习作情境, 为习作打下了情感基础。)
2.启发回忆。
师:现在请同学们结合口语交际课中的交流内容, 再认真回忆一下你观察了的景物, 说说为什么喜爱这处景物。
生:我观察了河滨公园, 那里景色很美。
……
二、明确要求, 领悟写法
1.阅读习作提示, 明确习作要求。
师:读了习作提示, 你知道了什么?
生:介绍家乡的景物要按一定的顺序, 要说出其特点。
师:对, 必须按一定的顺序来写, 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 才能更好地让读者欣赏文章中优美景致。任何景物都有自己的特点, 观察时要细致, 要抓住景物的特点。 (板书:按照顺序、抓住特点) 还有吗?
生:要展开丰富的想象。 (板书:展开想象)
生:要表达热爱家乡的感情。 (板书:热爱家乡)
师:写景并不是单纯地描写景物, 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都能让我们生发出强烈的思想感情, 或是热爱, 或是赞美。
(教学策略:恰到好处的“导”是提高学生习作能力不可缺少的过程。通过学生研究讨论和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 寻找规律, 真正让学生成为习作的主人。)
师:同学们, 我们阅读了习作提示, 知道了习作的要求, 这就是对作文的审题, 是写好作文关键的一步。
2.拓宽学生思路, 领悟写作方法。
师:同学们, 老师已布置大家课前搜集、阅读写景类的文章, 现在请大家拿出搜集的文章, 想一想, 阅读这些优秀文章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把自己想到的与小组内的同学相互交流。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交流信息资料。通过小组协作学习, 实现多元互动, 了解写景作文的规律。)
师:你们对怎样写好这篇习作, 还有什么好建议?
生:可以按时间顺序来介绍景物。
师:哦, 你读了什么文章, 是按照什么时间顺序写的?
生:我读了很多写景的文章, 最喜欢《荷花塘》这篇。它按早晨、夕阳西下、夜里的顺序写出了荷花塘在一天不同时间里美丽的景色。
师:我们小学生写景作文中最常用的顺序有两种, 以时间为顺序是其中的一种。以时间为顺序, 就是以时间的先后来描写景物, 主要表现在描写同一景物时, 突出景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季节发生的变化。例如一天之间的早、中、晚, 一年之中的春、夏、秋、冬四季。 (板书:时间:一天早、中、晚, 一年春、夏、秋、冬)
师:另一种常用的顺序, 你们知道吗?
生:方位顺序。我找到的《游塔尔寺》是按方位顺序来写的。塔尔寺有三层, 它从塔的底层一直写到塔顶, 再写塔内。
……
(板书:方位:上下、左右、前后、远近)
师:从作者写景的方法中, 你还学到了什么?
生:把景物写生动, 还要用比喻句、拟人句。
……
(教学策略:新课标虽然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但教师在学生习作时适当的引导很重要。这节课学生通过交流的平台再次感悟到了“按顺序、抓特点、展想象”这一方法的妙用所在。至此, 这次作文的要求就在不留痕迹的引导中变成了学生自己习作的共识。)
三、合作交流, 乐于表达
1.引导说景, 交流互动。
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 建议真不错。现在请说说你们是怎样抓住特点进行观察的。
生:我观察绿色家园, 重点观察了草坪和人工池。草坪
……
生:我补充, 池中有一条九曲桥, 人们就是顺着它才能到塔上游玩, 喷泉是在九曲桥的两边, 只有在节日时才开放。
……
师: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 不仅学会了怎样观察景物, 而且能抓住景物的特点观察。那么, 如何让笔下的景物“活”起来呢?
生:写日月塔不仅可以写它的外形, 还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
……
(教学策略:提供互动平台, 多形式、多层次的交流开拓了学生的习作思维空间, 同时引导学生在交流中产生灵感, 丰富学生习作内容和个性化的表达, 为学生轻松习作提供了心理支持。)
2.自主构思, 自由表达。
师:在交流中你们一定又受到启发了, 老师相信, 同学们不但说得好, 写得更精彩。请你们认真构思, 自由表达, 写出最棒的习作来!
四、交流评改, 分享快乐
1.读给自己听, 自己修改。
2.读给同学听, 分享快乐。
(教学策略:“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他人听, 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是习作教学提倡的好方法。通过相互交流习作, 有利于彼此激励和开阔思路, 也是学生重新感受写作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五、总结谈话, 提出希望
篇4:介绍家乡的习作作文600字
记不记得鲁迅先生所写的《社戏》,那一大群顽童穿梭于观众中的热闹场面,以及在河道中停满乌蓬船,船夫坐在船头观看社戏的水乡风情。如果赶的巧,现在到绍兴,你依然可以看到精彩的社戏表演,看到河道中停满的乌蓬船。即便没赶上社戏,雇一艘乌蓬船,穿梭于狭窄的`河道之中,品味一下绍兴这座文化古城所特有的风味,也将别有一番乐趣。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土人情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相传4000多年前的夏朝,大禹为治水曾两次躬临绍兴,治平了水土,故至今尚存禹陵胜迹。春秋战国时,越王勾践建都绍兴,卧薪尝胆时,“越池”一度成为我国东部政治文化中心。汉代置都稽州,隋朝改称吴州,唐朝又改称越州,南宋时改为绍兴府,沿袭至今。绍兴人杰地灵,历史上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革命家、文学家,如秋瑾、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等。一代文学巨擘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都反映了绍兴文化浓郁的地方性色彩,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孔乙己的茴香豆到故乡的社戏,随处可见鲁迅文化中的故乡情结。游览绍兴,也许就是一次鲁迅文化的怀旧之旅,站在河边,你可以看到戴着小毡帽的船夫以及戴着银项圈的玩童;迈进咸亨酒店,你可以尝尝正宗的茴香豆;回到乡间,去看一场传统的社戏……
绍兴就是这样一座地方色彩很浓的著名水城。悠悠古纤道上,绿水晶莹,石桥飞架,轻舟穿梭,有大小河流1900公里,桥梁4000余座,构成典型的江南水乡景色。东湖洞桥相映,水碧于天;五泄溪泉飞成瀑,五折方下;柯岩石景,鬼斧神工;兰亭以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而被称为书法胜地;沈园则因陆游、唐琬的爱情悲剧使后来者嗟叹不已;此外还有唐代纤道,南宋六陵,明清石拱桥以及与此相关联的绍兴风土人情,以乌蓬船、乌毡帽、乌干菜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