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诊治(精选九篇)
内镜诊治 篇1
1性别及年龄
男52例, 女34例, 男女之比为1.5∶1, 年龄最大83岁, 最小28岁, 平均年龄63岁。60岁及以上者共49例 (56.98%) , 36~59岁共31例 (36.05%) , 35岁及以下患者6例 (6.98%) 。
2临床症状及体征
便血25例, 腹胀、腹痛21例, 大便习性改变24例, 腹部包块10例, 里急后重感10例, 贫血8例。
3发病部位
直肠34例 (39.54%) , 乙状结肠23例 (26.74%) , 回盲部12例 (13.95%) , 升结肠8例 (9.30%) , 降结肠5例 (5.81%) , 横结肠4例 (4.65%) 。
4临床分期
Dukes A期9例, B期32例, C期和D期45例。
5病理分类
管状腺癌31例 (36.05%) , 乳头状腺癌21例 (24.42%) , 绒毛管状腺癌16例 (18.60%) , 低分化腺癌8例 (9.30%) , 黏液细胞癌5例 (5.81%) , 印戒细胞癌3例 (3.49%) , 未分化癌2例 (2.33%) 。
6讨论
大肠癌早期常无症状, 一旦确诊多属中晚期, 本组病历多于中晚期确诊, 其中除患者本人对结直肠癌缺乏认识外, 因医务人员的失误造成的误诊也有发生, 本组病例曾被误诊为慢性肠炎、胆囊炎、胆结石。大肠癌的关键在于早期预防、诊断和治疗。
如何早期诊断大肠癌一直受到医学界的关注, 大便潜血、血清标记物或钡灌肠等难以检出早期病变, 内镜是发现早期病变的唯一手段, 肠镜能观察整个大肠和末端回肠的粘膜情况, 并同时活检, 因而易于发现大肠多部位病变、微小病变。但多年来的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应用常规内镜技术难以发现肠道微小病变, 随着内镜诊治技术的不断进展, 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放大内镜技术及放大内镜下肿瘤性病变的腺管开口分型、超声内镜技术有助于发现和诊断早期大肠癌。内镜下粘膜染色技术能更清晰显示病变的边界及表面结构, 有利于内镜下初步诊断病变性质, 已证明其能明显提高微小病变的发生率。放大结肠镜能了解病变肉眼形态, 发育样式, 有无凹陷和范围, 而且能接近病灶观察其微小构造, 并进行隐窝的具体分型, 使肿瘤侵犯程度的判断准确率显著提高。染色内镜常配合放大内镜使用, 可以更准确的判断腺管开口的类型。超声内镜技术有助于显示肿瘤侵犯的层次, 同时判断有无淋巴结转移, 能准确判断早期、进展期大肠癌的浸润深度, 是诊断大肠粘膜下病变的最佳检查方法。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治疗方法有多种, 其目的是将病变组织去除并防止扩散与复发。以往多采用高频电灼、激光或氩等离子体凝固技术等方法, 但只能收集变性坏死和脱落的肿瘤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无法判断根治程度。目前常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ndoscopicmucosal resection, EMR) 或内镜黏膜下剥离 (endoscopic submusal dissection, ESD) , 其能有效地切除大块肿瘤组织, 已取得与手术相同的治疗效果, 已获得内镜专家的普遍认可并在国内逐渐推广。早期大肠癌中粘膜内癌是内镜下治疗的适应证, 而粘膜下癌由于癌浸润至黏膜下层, 淋巴结转移概率增加, 被认为是内镜下治疗的相对适应证, 在内镜下快速、简便、准确地判断哪些病变可以在内镜下完全切除, 可用超声内镜来判断其浸润深度, 亦可用简便易行的黏膜下注射法, 判定有无“非抬举征”, 如果阳性则为粘膜下层深层浸润, 说明肿瘤可能已浸润至黏膜下层深层或肌层, 导致病变不能与肌层分离, 已不适宜行内镜下治疗。我院选择了3例早期结直肠癌患者, 通过粘膜下注射法, 观察非抬举征阴性, 判断为早期癌变, 行EMR治疗, 证明其创伤小、并发症少、术后生存质量高。
摘要:目的探讨内镜对大肠癌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9年9月行结肠镜检查2910例患者中86例病理确诊的大肠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52例, 女34例, 男女之比为1.5∶1, 男女之比为1.5∶1, 平均年龄63岁, 癌变以直肠及乙状结肠为多见, 以中晚期癌为多, 临床上以血便为主要表现, 直肠及乙状结肠发生率最高, 组织学以腺癌为主, 内镜检查在诊断大肠癌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方法, 对诊断和治疗大肠癌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大肠癌,内镜,诊断,治疗
参考文献
[1]RiesL, MelbertD, KrapchoM, et al.SEER Cancer StatisticsRe-view, 1975-2004.Bethesda, MD: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 2007.
[2]SaclaridesTT.Transanal endoscopicmicrosurgery[J].Semin Colon RectalSurg, 2005, 16:20~25.
内镜诊治 篇2
【关键词】超声微探头;食管粘膜下隆起性病变
常规检查对食管粘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比较困难。随着超声内镜(EUS)的应用,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有了较大提高。2010年4月至2012年5月,我们采用超声微探头(MPS)对88例食管粘膜下隆起性病变进行检查,现将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88例中男50例,女38例;年龄32~82岁,平均47.8岁。采用OLYMPUS-Q260電子胃镜,OLYMPUS UM-2000超声系统和UM-BS20-26R、UM-DP12-25R、UM-3R微探头,探头频率12MHZ、20MHZ。
首先将胃镜插入食管,将食管内粘膜表面粘液冲洗干净后经胃镜活检孔插入12MHZ或20MHZ带水囊超声微探头,将水囊内注入1.5ml-2.0ml无气水后连续多层次扫查,无水囊的微探头则在胃镜外绑一根胃管与胃镜同下,可以边注水边观察,完毕后将水囊内抽净,退出胃镜。
2 结果
2.1 MPS诊断结果 在88例食管粘膜下隆起性病变中,MPS检查诊断为平滑肌瘤35例、脂肪瘤16例、血管瘤6例、食管囊肿18例、食管黑色素瘤1例、食管静脉曲张5例、食管外压7例。其中56例在MPS检查后行内镜下切除术。47例病理组织检查结果与MPS诊断结果完全相符。
2.2 食管粘膜隆起性病变的MPS特征:(1)粘膜下肿瘤: 35例平滑肌瘤,表现为半球状隆起肿物,表面粘膜光滑,肿物为一极低回声均匀病灶,边界清楚,包膜完整,不向周围浸润生长,多呈梭形。16例脂肪瘤位于粘膜下层,呈密集高回声,质软。6例血管瘤呈淡蓝色,质地软,为中等回声区。(2)囊肿:18例囊肿表现为位于粘膜下层,边缘光滑完整的无回声区,穿刺可抽出液体。(3)静脉曲张:5例食管静脉曲张,可见粘膜下曲张静脉成串、成团凸向管腔,呈无回声区。(4)食管腔外压迫:7例可见食管壁结构层次完整,壁外脏器与食管外膜、浆膜外之间有明显的低回声区,外包膜不显示,并向食管腔内呈半球状隆起,边界模糊。
病例 1患者,女,53岁,食管平滑肌瘤,EMR术;病例2患者,男,68岁,拟诊食管孤立静脉瘤,EMR术,病理显示病变为黑色素瘤,且组织边缘有恶性细胞浸润,故转外科行根治手术。病例3患者,女,72岁,食管静脉曲张(V度);病例4患者,男,37岁,食管脂肪瘤,ESD术。
3 讨论
食管粘膜下隆起性病变主要包括平滑肌瘤、间质细胞瘤、脂肪瘤、血管瘤、囊肿、静脉曲张、壁外压迫等。常规内镜检查及粘膜活检对食管粘膜表面病变有较高诊断价值,但对粘膜表面正常或近乎正常的粘膜下病变,以及食管壁外脏器和(或)肿瘤压迫引起的隆起性病变则诊断较为困难。MPS是一种将内镜与超声相结合的新型诊断技术,在内镜光学系统的引导下置探头于隆起处进行超声检查,对病变的来源、性质和大小作初步判断,能区分食管壁的各层结构,同时可以清楚地显示其邻近组织的结构。MPS能显示食管壁高低回声交替出现的5层结构,且该层次与组织学结构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由内到外依次为:第1层呈高回声,相当于表浅粘膜层;第2层呈低回声,相当于深层粘膜或粘膜肌层;第3层呈高回声,相当于粘膜下层、粘膜下层与固有肌层的声界面;第4呈低回声,相当于固有肌层;第5层呈高回声,相当于外膜。因此,根据异常的回声与食管壁层次结构的关系,可以对食管粘膜隆起性病变做出定位诊断,同时可与食管壁的外压性隆起作出鉴别,比较容易确定病变的大小、边界等【1】。有报道高频超声微探头对病变小或表浅的早期胃癌、食管癌的诊断有很大价值【2,3】。
我们原来使用的微探头,其头端均不带水囊,所以我们是在胃镜外绑一根胃管和胃镜同下,边注水边观察,但在无痛胃镜下往往会引起患者呛咳,甚至中途停止检查和内镜治疗,后来采用带水囊的探头之后,既避免了患者因注水出现的呛咳情况,又能很好的在无痛情况下完成超声扫查和内镜治疗,尤其是不易贮水的部位。
MPS虽然属于一种影像学诊断,但是在消化道疾病的诊断方面具有很大价值,并且近年来随着内镜下治疗技术的日益成熟,它在疾病治疗方案的制定方面同样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从而避免了以前因盲目选择手术方法而带来的各种不良后果【4】。本组88例中56例患者分别在内镜下行圈套器电切除、粘膜切除术(EMR)、粘膜剥离术(ESD),愈后良好,47 例病理组织结果均与MPS的定性诊断结果相符,值得提醒的是本组中有一例食管黑色素瘤,直视内镜及超声内镜检查拟诊为食管孤立静脉瘤,行内镜下治疗后组织病理学显示为食管黑色素瘤,并提示病变组织边缘有恶性细胞浸润,后转外科行根治手术。此病例警示我们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经验学,要遵循循证医学,充分依靠病理学支持诊断,另外需加强自身超声内镜诊断水平,否则会延误患者病情,甚至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MPS对食管粘膜下隆起性病变具有良好的定位及定性诊断价值,而且对选择合适的临床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邹晓平,许国铭,李兆申等,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价值[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9):967-968.
[2] 董光宏,邹晓平,李兆申,内镜超声检查对胃及食管早期癌的诊断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5.22(3):185-187.
[3] 唐丽安,袁伟建,陈爱莲等,超声微探头对上消化道粘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中国内镜杂志,2001.10(11):256
大肠息肉832例内镜诊治结果分析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此期间共行大肠镜检5740例, 检出息肉832例 (1300颗) , 检出率14.5%;单发性息肉630例, 多发性息肉202例。832例中, 男486例, 检出率18.4% (486/2645) ;女346例, 检出率11.2% (346/3095) 。104例 (1 2.5%) 因息肉出血而来就诊, 728例 (87.5%) 均因与息肉无关的其他原因来院检查时发现。
1.2 息肉大小
息肉直径<0.5 c m, 6 5 2颗 (5 0.2%) ;0.5~0.9 c m, 4 8 4颗 (3 7.2%) ;1.0~1.9 c m, 1 1 4例 (8.7%) ;≥2.0cm, 5 0颗 (3.8%) 。
1.3 息肉部位
直肠4 1 4颗 (3 1.8%) , 乙状结肠4 3 0颗 (33.1%) , 降结肠104颗 (8.0%) , 横结肠150颗 (11.5%) , 升结肠166颗 (12.8%) , 盲肠36颗 (2.8%) 。
1.4 息肉组织学分类
976颗息肉送病理检查, 结果显示:幼年性18颗 (1.8%) , 炎症性息肉98颗 (10.0%) , 增生性息肉162颗 (16.6%) , 管状腺瘤548颗 (56.1%) , 绒毛状腺瘤82颗 (8.4%) , 管状绒毛状混合性腺瘤63颗 (6.5%) , 腺瘤癌变5颗 (0.5%) 。
1.5 息肉的内镜下治疗
832例中, 782例 (1028颗) 行内镜下高频电圈套或热活钳摘除息肉术。3例息肉>2.0cm的患者术后第6~7天发生息肉残端迟发性出血, 予内镜下行1∶10 000肾上腺素注射止血成功。8例平坦型息肉行黏膜切除术 (EMR) ;5例息肉摘除后病理报告提示局部癌变, 但切缘阴性, 未追加手术;2例大息肉摘除未成功。1.6随访情况344例息肉摘除的患者按医嘱进行随访。随访原则:单发性息肉摘除后1年随访一次, 阴性则3年、5年各一次, 多发性息肉按半年、1年、2年、3年、5年的规律进行随访, 包括5例摘除后发现癌变但切缘阴性的患者, 目前无一例在随访期内发生癌变。
2 讨论
从本组资料看, 大肠息肉的检出率为14.5%, 男性检出率高于女性, 与文献[1]一致。仅12.5%的患者因息肉表查属有创检查, 以往只对高危患者或者有报警症状者推荐检查。随着大肠镜的普及和操作技术水平的提高, 我们认为应适当放宽大肠镜的检查指征。
大肠息肉主要在直肠与乙状结肠常见, 占64.9%。乙状结肠息肉可以在大肠镜插入时处理, 因为在内镜插入过程中, 乙状结肠常被动伸展息肉暴露充分, 容易找到。在息肉摘除前应充分吸尽肠腔中的积水以方便息肉的回收。本组有1例仅0.7cm的有蒂息肉切除后, 病理报告提示管状绒毛状腺瘤伴局部癌变, 这也提示临床医生手术时应尽量对切除的息肉进行回收, 切除有蒂息肉时圈套位置适当接近基底部, 以利于病理医生对切缘进行判断, 对患者术后是否应追加手术作出准确的评估。
本组在摘除≥2.0cm息肉过程中, 初期的15例中有3例发生息肉残端再出血, 均发生在术后第6~7天, 诱因较明确, 都与提前过多活动、进食较多粗纤维食物有关, 给予大肠镜下1∶10 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射后血止。总结经验, 后面的33例, 息肉摘除前都采取1∶10 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蒂部或黏膜下注射以预防出血, 无一例发生再出血。因此, 我们认为用1∶10 000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注射法预防出血, 安全、可靠。2例巨大息肉≥4cm者摘除失败, 原因主要是息肉巨大, 占据肠腔大部分, 且病灶位于结肠转弯处, 基底部暴露不佳, 分块切除后出血较多, 影响内镜操作视野而放弃。另1例导致圈套钢丝卡住, 遇增大高频的功率又不能切下的窘境, 将圈套器手柄处剪断, 退镜后重新插入, 用活钳检辅助松解圈套成功。因此, 对于巨大息肉, 特别是圈套器不能一次套入的息肉要仔细评估, 首先活检排除腺癌, 参考息肉生长的部位、质地等条件谨慎选择适应证, 一般位于直肠等宽大部位的较易操作, 乳头状腺瘤组织较软且分叶较大容易分块切除, 有蒂且基底部暴露良好的患者可选择内镜下切除。有文献报道, 用尼龙圈套扎结合高频电摘除分次切除大肠巨大息肉安全有效[2], 但缺点是无法完整回收标本, 给评估带来困难。
参考文献
[1]崔西玉, 黄燕霞, 罗笑雁.2706例大肠息肉治疗及随访[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5, 22 (2) :123-124.
内镜诊治 篇4
关键词:高压 内镜 消化道
Discussion on portal hypertension bleeding of upper digestive tract in68cases of endoscopic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Gao Lei Guo Hong
Abstract:Th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s a common medical emergency,causes of bleeding can be a variety of diseases,severe life-threatening.Order to improve clinician understanding of the etiology of the disease,early diagnosis of this disease,and improve the cure rate Results:emergency gastroscopy for bleeding the cause of the detection rate of 90.53%,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6.89% of the group of early gastroscopy (P
Keywords:High pressure Endoscopy Digestive tract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083-01
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严重的症候。消化道是指从食管到肛门的管道,包括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直肠。上消化道出血部位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上段空肠以及胰管和胆管的出血。是内科常见急症,出血原因可由多种疾病引起,严重者危及生命。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病因认识,有利于对本病的早期诊断,及提高治愈率,笔者对2008年9月~2009年8月我科收治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68例诊治情况总结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68例,女11例,男67例,年龄23~89岁。出血方式呕血者9例,呕血伴黑便者25例,单纯黑便者25例。晕厥为首发症状者2例。
1.2 诊治方法。患者住院后均给予禁食,补液,静滴泮妥拉唑80mg/日,连用3天后改为法莫替丁静滴,联合止血药物治疗。同时胃管内注入4%去甲肾上腺素冰盐水100ml每4h1次洗胃。血红蛋白
2 结果
明确诊断70例,2例拒绝胃镜检查。其中食道癌1例,贲门黏膜撕裂症5例,出血糜烂胃炎16例,胃溃疡(gu)7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38例,复合溃疡2例,胃癌1例。平均住院日11天,治愈69例,死亡1例,外科手术1例。
2.1 年龄分布。贲门黏膜撕裂症的平均年龄为36.6岁,出血糜烂胃炎的平均年龄为54.0岁,gu的平均年龄为67岁,du的平均年龄为46.7岁。贲门黏膜撕裂症的平均年龄比du的平均年龄小10.1岁,gu的平均年龄比du的平均年龄大21.3岁。经统计学处理,两者之间年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2.2 性别特点。贲门黏膜撕裂症5例中,男5例,女0例,du38例中,男33例,女5例。gu7例中,男3例,女4例。出血糜烂胃炎16例中,男15例,女1例。
2.3 诱发因素。无明显诱因21例,非甾体类抗炎药25例;饮酒16例;饮食不当如进食辛辣食物等10例。
3 讨论
本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内镜确诊率100%。病因以du居首位,其次为出血糜烂胃炎,胃溃疡,这与文献一致 [1]。而贲门黏膜撕裂症的发病率较文献报道高,临床上应予重视。从发病年龄看gu患者好发年龄大于du患者,贲门黏膜撕裂症患者发病年龄低于du患者。本组性别特点,男性明显高于女性。这可能与男性吸烟、饮酒等嗜好及某些职业特点如司机、商人等饮食不规律、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有关 [2]。从诱发因素看约2/3患者有诱发原因,因此作为基层医院尤其是不能进行急诊胃镜检查的医院,如何提高上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水平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①认真询问病史尤其是饮食及服药史。②年轻患者无胃病史而剧烈呕吐,呕血者要高度怀疑贲门黏膜撕裂的可能。③老年人无诱因起病者多见,症状常不典型,易发生晕厥,对出血的耐受能力差,全身疾病较多,病死率较高,因此治疗过程中应尽快纠正重度贫血,积极治疗伴发疾病及并发症。④质子泵抑制剂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抑酸杀菌药,疗效肯定,可减少外科手术,降低病死率,临床上应早期应用。⑤条件满足应尽早行胃镜检查提高诊断率。
参考文献
[1] 王秀敏,傅春彬.483例非门脉高压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镜诊治分析.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0,17:22
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病变诊治中应用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2例,女38例;年龄20~56岁,平均(38.14±1.35)岁,均经普通胃镜检查诊断为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后根据超声内镜检查结果行内镜微创治疗。排除内镜无法通过者;合并消化道狭窄、胃底静脉/食管静脉曲张或肺功能衰竭与心功能不全者;对超声内镜检查耐受性差。
1.2方法:术前禁食8h,并口服局麻药与去泡剂,采用富士能SU-7000型号胃镜进行检查,常规记录病灶大小、部位、形态及合并病变等情况,后应用超声内镜进行检查,频率设为7.5~20MHZ,以脱气水浸泡法进行检测,详细观察并记录病灶声像图特征,如病灶大小、部位、回声强度、来源层次、边界等。根据超声内镜初步诊断结果选择相应治疗方法,外科治疗包括腹腔镜或开腹手术,术毕取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内镜治疗在超声内镜引导下完全切除病灶组织,并进行病灶组织病理检查,获得病理诊断结果。
1.3观察指标:分析超声内镜诊断消化道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采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超声内镜检出结果:
70例患者均行超声内镜检查,共检出病灶72处,病灶部位:食管11处(15.28%),胃57处(79.16%),十二指肠4处(5.56%)。起源层次:44处(61.11%)病灶起源于固有肌层,12处(16.67%)病灶起源于黏膜下层,14处(19.44%)病灶起源于黏膜肌层,2处(2.78%)病灶起源层次不确定。
注:超声内镜诊断消化道病变的灵敏度为81.67%(49/60),特异度为70.00%(7/10),准确度为93.33%(56/60)。
2.2 超声内镜诊断效能分析:
病理结果显示上消化道病变阳性60例,阴性10例;超声内镜诊断结果:阳性52例,阴性18例,见表1。
2.3 超声内镜表现:
源于固有肌层间质瘤病灶呈低回声,固有肌层与黏膜肌层的平滑肌瘤亦呈低回声,而异位胰腺回声表现多样化,呈位于黏膜下层的混合回声及低回声。
3. 讨论
随内镜治疗技术迅速发展,消化道黏膜病变与黏膜下肿瘤等均可通过内镜进行微创切除,对不同部位、大小与生长方式的黏膜下肿瘤应选择不同内镜治疗方式,因而术前需对病变起源、性质及是否伴腔外生长进行准确评估,但因上消化道黏膜隆起性病灶常源于黏膜层以下,而普通胃镜活检组织常较表浅,难以获得满意的样本组织,因此普通胃镜无法准确诊断大多黏膜下隆起性病变[4]。标准超声内镜可明确消化道隆起病变位于管壁内外及管壁的起源层次,了解病变起源、性质、大小及浸润范围,从而为恶性病变的TNM分期提供依据,并指导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5~6]。
刘涛等[7]评价了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的诊断及治疗价值,结果显示超声内镜检出病灶79处,其中食管12处(15.19%)、胃63处(79.75%)、十二指肠4处(5.06%),病理诊断准确率为68.35%,本研究结果显示超声内镜共检出72处病灶,其中食管11处(15.28%),胃57处(79.16%),十二指肠4处(5.56%),这与上述研究结果相似,而本组中超声内镜诊断消化道病变的灵敏度为81.67%,特异度为70.00%,准确度为93.33%,准确率较上述研究结果高,考虑是因为充分运用了超声内镜的优势,清晰观察消化道黏膜下病变位置大小、边界、起源层次、回声特点及与邻近脏器关系等,继而作出准确诊断,并开展下一步治疗。
综上所述,超声内镜在消化道病变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郭花,盛剑秋,金鹏,等.超声内镜对消化道黏膜下肿物的诊断价值[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4,31(9):508-512.
[2]卢光荣,陈武杰,王晨,等.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J].温州医学院学报,2013,43(8):530-534.
[3]王丹娜,方维丽,李姝,等.上消化道黏膜下病变超声内镜诊断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病理结果的对比研究[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6,33(6):367-370.
[4]吴爱荣,李锐,史冬涛,等.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5,18(11):1136-1138.
[5]姚俊,许亚平,周春锁,等.小探头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隆起病变的诊断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6,26(3):555-557.
[6]张静,黄凯莉,丁士刚,等.超声内镜对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诊断价值[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6,16(5):385-389.
内镜诊治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9月我院收治的需进行消化内镜治疗的患者64例, 其中男39例, 女25例;年龄21~68岁, 中位年龄48岁;合并高血压18例, 冠心病16例, 慢性支气管炎10例;实施息肉摘除术18例, 溃疡治疗后复查36例, 重复活检6例, 扩张治疗4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无痛组和常规组各32例。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操作方法
常规组进行常规内镜治疗。无痛组行无痛胃镜诊疗, 告知麻醉镇痛方法、风险, 并签署麻醉同意书, 常规术前准备, 诊疗前建立静脉通道, 监测血压、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 O2) , 酒石酸布托啡诺1mg静脉注射及丙泊酚1.5~2.0mg/kg静脉滴注。
1.3 麻醉评分标准
采用麻醉意识状态、镇痛程度为依据 (Ramsay分级评价) 。1级:患者焦虑, 躁动不安;2级:患者清醒镇静;3级:仅对指令有反应;4级:入睡轻叩眉间或对声觉刺激反应敏感;5级:轻叩眉间和声觉刺激反应迟钝;6级:深睡, 麻醉状态。本方法保持患者处于3~4级状态。术中监测血压、HR、Sp O2, 以及呻吟肢体驱动等[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患者生理指标的影响
无痛组检查中血压、HR、Sp O2均下降, 而常规组检查中血压、HR均上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无痛效果评价
无痛组出现恶心呕吐、呃逆3例 (9.4%) ;腹痛腹胀及呻吟3例 (9.4%) , 常规组出现恶心呕吐、呃逆28例 (87.5%) , 腹痛腹胀及呻吟26例 (81.2%) 。
注:与检查前比较, *P<0.05
3 讨论
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和整体医疗硬件设备和软件管理相对薄弱, 加之患者情况不一, 内镜诊疗在近年来迅速发展, 门诊内镜手术已成内镜诊疗的主要手段。
丙泊酚为烷基酚类的短效静脉麻醉药, 通过激活GABA受体—氯离子复合物, 发挥镇静催眠作用, 其麻醉效价为硫喷妥钠的1.8倍, 起效快, 作用时间短, 以2.5mg/kg的剂量静脉注射时, 起效时间30~60秒, 维持时间约10min, 苏醒迅速, 可有效抑制咽喉反射, 很少发生痉挛。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和呼吸暂停, 复苏期间少数患者会有恶心、呕吐、头痛, 对不良反应要求内镜操作医师、麻醉师及护士密切观察、及时处理。酒石酸布托啡诺及其主要的代谢产物激动阿片肽类受体, 主要与中枢神经系统 (CNS) 中的受体相互作用间接发挥镇痛作用。一般静脉注射几分钟起效, 30~60min达高峰, 维持时间3~4h。不良反应主要为嗜睡、头晕、恶心和 (或) 呕吐[3]。本文采用丙泊酚联合酒石酸布托啡诺进行无痛内镜诊疗, 明显减轻了患者恶心、呕吐及咽部不适等反应, 利于内镜操作者更细致的观察, 具有良好操作性。但无痛内镜诊疗时患者深度镇静状态, 也存在一定风险性。无痛内镜检查术风险主要是药物对循环、呼吸系统的抑制, 大多为轻度无需特殊处理, 即使中度, 甚至重度给予相应处理, 也很快恢复。
本文诊疗中明显躁动者, 追加丙泊酚5~10mg;有心率减慢 (<50次/min) , 给予阿托品0.5mg静脉注射;血压比基础值下降 (<30%为严重) 给予多巴胺0.5~1mg静脉注射;Sp O2下降, 下降80%~90%为轻度, 加大氧流量;60%~80%为中度, 托下颌双手按压胸廓;<60%为重度, 停止操作, 给予面罩加压吸氧。虽内镜诊疗迅速发展、疗效确切, 但也存在安全隐患, 制定合理的操作流程是必要的。部分患者需补充完善检查, 特殊用药史的患者, 特殊病史患者如麻醉药有过敏、支气管哮喘等, 胃潴留、上消化道大出血等需密切沟通, 制定合适方案。无痛技术应用于内镜诊疗效果是肯定的, 但需内镜医师与麻醉医师在工作中认真负责, 共同协作, 灵活用药, 保证安全性、有效, 应大力推广无痛消化内镜, 将是今后发展的趋势。
摘要:目的 探讨运用丙泊酚联合布托啡诺作为镇痛的无痛消化内镜检查与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将64例需进行消化内镜诊疗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无痛组各32例。常规组选用常规消化内镜诊疗, 无痛组采用无痛消化内镜诊疗。比较2组患者血压、心率 (HR) 、血氧饱和度 (SpO2) 等及无痛效果。结果 无痛组检查中血压、HR、SpO2均下降, 而常规组检查中血压、HR均上升,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无痛组无痛效果优于常规组。结论 麻醉镇痛术可有效缓解诊治所致不良反应, 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丙泊酚,内窥镜,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张修礼, 唐平, 孔金艳, 等.国内无痛胃肠镜开展近况调查[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 29 (6) :316-318.
[2] 刘志强.地佐辛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用于无痛胃肠镜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 2013, 20 (3) :92-93.
内镜诊治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4年来共检查上消化道内镜33684例, 检出食管乳头状瘤共82例, 检出率为0.24%, 全部经病理活检确诊。其中男性36例, 女性46例, 男:女=1:1.28, 年龄介于19~76岁之间, 平均年龄46岁, 各个年龄段都可发生, 以40~49岁为最多, 共23例, 70岁以上3例, 30岁之下12例。
1.2 临床表现
咽部异物感或不适感14例, 占17.1%;吞咽痛12例, 占14.6%;胸骨后热痛6例, 占7.3%;上腹痛27例, 占32.9%;反酸嗳气21例, 占25.6%;黑便2例, 占2.44%。由于上消化道疾病症状往往缺乏特异性, 且常多种症状合并出现, 分类较为困难, 故以上分类以第一主诉症状进行。从出现症状到胃镜检查的时间约10 d至超过4年。
1.3 内镜表现
全食管可见, 位于上段者16例, 中段者27例, 下段者39例, 多发者7例 (2个病灶者5例、3个病灶者1例、超过3个病灶者1例) , 单发病灶者75例;病灶大小:最大横径超过0.6cm者8例, 0.5cm以下者74例;病灶基底情况:宽基者70例, 亚蒂者12例;病灶颜色:呈灰白色者79例, 呈淡红色者3例;表面情况:光滑者33例, 细颗粒状者49例。
1.4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经内镜下活检钳钳除, 创面可见少许渗血, 无需特殊处理而自止。
1.5 病理
所有病例病理结果均符合食管上皮乳头状瘤病理表现。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内镜下活检钳钳除, 一次性治疗, 其中68例随访1年以上未见复发迹象, 14例失访。
3 讨论
食管乳头状瘤 (esophageal papilloma, EP) 是食管良性肿瘤之一, 临床上少见, 于1959年由Acler等学者首次报导而进入临床工作者视线[1], 并随着研究深入对该病逐渐了解, 但该病临床少见, 据文献报告约0.01%~0.43%, 本院内镜室近4年共检查胃镜33684例, 其中发现食管乳头状瘤82例, 检出率约0.24%, 与文献相符。随着内镜技术提高、内镜设备改良、内镜在临床上的推广, 该病的检出率可能会逐步提高, 出于对疾病的认识以及鉴别诊断的需要, 作者再次根据自己的临床实践对该病做1次分析, 希望对新进的内镜工作者能有所帮助。
本组病例在年龄上的分布较为平均, 但以40~49岁组为多, 与文献报告基本一致[2];男女检出率差别不大, 男:女=1:1.28。
由于该病发现时病灶均较小, 多因上消化道疾病共有症状来诊而检出, 故临床缺乏特异性表现。
Carr等[3]曾报道25例食管乳头状瘤患者中有6例伴发恶性肿瘤, 4例为邻近器官, 2例为远隔器官, 我国学者廖嘉忠也于319例食管乳头状瘤患者中发现10例伴有恶性肿瘤[3], 但皆因例数较少, 且伴发的肿瘤非特定种类, 两者相关度较低, 本组82病例中也未发现有伴发肿瘤, 故其临床意义应该不大, 但仍需引起注意。
内镜下该病好发于下段, 中段次少, 上段较少, 大多单发, 极少数表现为多发。病灶多较小, 本组病例中未见最大横径超过1 cm者, 大多病灶最大横径在0.5 cm以下;大部分为宽基, 小部分为亚蒂, 以灰白色居多, 表面多呈细颗粒状, 质地一般韧偏脆, 内镜下需要注意与食管息肉、食管糖原性棘皮病、黏膜白斑、寻常疣、疣状鳞癌等相鉴别, 以免造成漏诊、误诊。黄焕军等对24例食管隆起性病变进行超声内镜检查, 其中有17例EUS诊断为食管乳头状瘤, 6例EUS诊断为炎性增生或息肉, 但24例病变经病理切片均诊断为食管乳头状瘤, 提示EUS在本病的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但特异性不是特别高, EUS的典型声像图特征为起源于黏膜层的均匀等回声结节, 向腔内生长, 边界清晰。本病还是需病理进行确诊, 食管乳头状瘤是少见的食管良性肿瘤之一, 该病变病理上表现为:来源于上皮组织, 呈外生性生长, 无突破基底膜向深层浸润生长的现象, 一般范围较局限, 呈指状或乳头状隆起, 根部与正常组织相连, 每一突起由具有血管的结缔组织间质构成轴心, 表面被覆增生的鳞状上皮, 鳞状上皮保持了正常的细胞极向和分化, 无分化不良[4]。所有病例组织学分类均为鳞状上皮乳头状瘤。
由于病灶小, 可于内镜下安全治疗, 治疗方式多种多样, 可钳除、热活检钳切除、氩气灼除、微波等, 治疗效果确切。林瑶光等对25例患者进行内镜下微波治疗, 均一次性治疗, 3月后24例为治愈, 6个月后10例随访无复发。邹尤宝等[7]对36例本病进行氩气治疗, 均一次性治愈, 追踪3个月未见复发。陈娇莲等对46例食管乳头状瘤行高频电凝电切除, 成功率100%, 追踪3个月也未见复发。本组病例均使用活检钳钳除, 其中68例随访1年未见复发, 14例失访, 证明简单钳除也能达到很好治疗效果。
本病有别于其它部位的乳头状瘤, 其发病机理尚有争议, 认为与各种原因引起黏膜损伤再修复有关, 临床上发现食管乳头状瘤以食管中下段多见, 如本组82例中位于中下段者达66例, 此处食管易受食管反流物刺激而引起食管黏膜损伤, 廖嘉忠报道319例乳头状瘤中有115例存有反流性食管炎的表现, 故认为在食管黏膜损伤修复过程中诱发乳头状瘤发生[2,3,4];由于人乳头状瘤病毒 (HPV) 与鳞状细胞有高度的亲和力, 且有学者在增生的鳞状上皮中通过组化的免疫方法检测到该病毒的存在[5], 故认为乳头状瘤病毒也是引起本病的原因之一;该病的发生还可能与各种致病物质作用或与遗传因素有关。多数学者认为发病原因在于受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有害物质和慢性刺激的存在, 附加激活了人类乳头瘤病毒感染, 多因素协同作用而致病, 但确切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至今并没有明确证据提示它是癌前病变, 但由于对该病了解并不透彻, 其与食管癌的关系尚不清楚, 且因该病的治疗较为简单有效, 故而内镜下如发现该病变存在, 建议将其去除并进行随访较为安全。
总之, 食管乳头状瘤是食管良性肿瘤之一, 与癌症关系不明确, 临床表现不典型, 内镜下较易辨认, 超声内镜有一定的价值, 内镜下治疗方法较多 (包括钳除、氩气、电凝电切、微波等) 、操作简单、效果好。
摘要:目的 了解食管乳头状瘤的内镜下形态特征及内镜下治疗方法。方法 通过上消化道电子内镜对82例食管乳头状瘤进行观察, 对其内镜下特征进行分析总结, 并采用活检钳钳除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结果 所有病例均通过内镜下活检钳钳除的方式得到治疗, 其中68例随访1年未见复发。结论 食管乳头状瘤是食管良性肿瘤, 好发于中下段, 瘤体一般较小, 通过内镜下简单处理就可治愈。
关键词:食管,乳头状瘤,内镜,治疗
参考文献
[1]Franzin G, Musola R, Zarnboni G, et al.Squamoues papilloma of the esophagus.Gastrointest Endos, 1983, 29 (2) :104-106.
[2]廖嘉忠.319例食管乳头状瘤临床内镜诊治分析.微创医学, 2012, 7 (4) :417-419.
[3]Carr NJ, Monihan JM, Sobin LH.Squamous cell papilloma of theesophagus:a clinicopathologic and follow-up study of 25 cases.Am J Gastroenterol, 1994, 89 (2) :245-248.
[4]黄开云.实用消化系肿瘤学.科学出版社, 2009:355-356.
内镜诊治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110例小儿腺样体肥大患儿, 所有入选患儿均符合邹明舜腺样体肥大诊断标准[2], 并经过专科检查和常规检查确认为小儿腺样体肥大。其中, 男性患儿65例, 女性患儿45例;最小年龄2岁4个月, 最大年龄6岁, 平均年龄3.5岁;21例患儿存在分泌性中耳炎症状, 主要为听力下降、耳闷;26例患儿存在睡眠打鼾, 伴有流涕、鼻塞、憋气、夜间加重等症状;63例患儿存在睡眠打鼾伴憋气症状。所有患儿及其家属均对本研究内容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诊断检查方法。
对所有患儿使用鼻内镜结合鼻咽侧位X线片进行检查, 由于患儿的年龄较小, 在鼻内镜检查中要根据患儿的配合程度选择麻醉方式:对能够合作的患儿采取局麻, 不能够合作的患儿采取全麻。可以使用70°鼻内镜进入口腔内, 或者使用0°鼻内镜进入鼻腔内, 到达后鼻孔处, 对患儿的鼻咽腺样体增生肥大情况进行观察诊断。对所有患儿均进行常规摄吸气期鼻咽侧位X线片检查, 比较腺样体肥大的直径和腺样体宽度的比值, 以二者的比值为0.60为正常值, 比值为0.61~0.70为中度腺样体肥大, 比值超过0.70为病理性腺样体肥大。对所有患者均进行声导抗检查和耳镜检查。
1.2.2 治疗方法。
对所有患儿进行全麻, 使用鼻内镜与动力系统结合, 对增生肥大的腺样体进行切除。对患儿进行口气管插管全麻, 然后使用戴维氏开口器对患儿的口咽部进行暴露, 对患儿鼻咽部腺样体的暴露主要使用30°鼻内镜, 本研究使用的手术系统为美国杰西医疗有限公司的低温等离子手术系统, 等离子刀头为带吸引的腺样体低温刀头, 该等离子刀头的优点在于可以边切除边止血, 功率为7~9档, 可以使用低温等离子刀头电凝止血来对出血点进行止血, 避免患者失血过多。切除时从侧缘向中央切除, 从鼻咽下缘向上切除, 当能够清晰地显示下鼻甲后缘、鼻后孔、鼻中隔后缘、咽鼓管圆枕时则可结束切除。切除时要注意切割的深度, 对患者的双侧圆枕进行保护。腺样体切除之后, 应使用生理盐水纱布对创面进行压迫, 或者使用含0.1%肾上腺素的纱球对创面进行压迫, 减少出血, 如有需要可以使用双极电凝灼烧止血来对活动出血点进行止血。为了避免患儿感染, 可以进行3~5 d的抗生素静脉滴注。
1.3 疗效判定标准[3]
治疗半年后对患者进行回访, 观察并记录患儿治疗后的疗效。以患儿治疗之后听力下降、耳闷、睡眠打鼾、流涕、鼻塞、憋气、夜间加重、睡眠打鼾伴憋气等症状完全消失, 与治疗前相比, 腺样体侧位片提示软腭与腺样体之间的最小距离的增大超过3.0 mm为治愈;以患者治疗之后, 听力有所恢复, 耳闷、睡眠打鼾、鼻塞流涕、憋气等症状中, 有两种以上症状有所减轻, 或者1种症状完全消失, 与治疗前相比, 腺样体侧位片提示软腭与腺样体之间的最小距离的增大为1.5~3.0 mm为有效;以患者治疗之后, 体征和临床症状均无明显改善, 或较术前有所恶化, 腺样体侧位片提示软腭与腺样体之间的最小距离的增大没有超过1.5 mm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n/%来表示。
2 结果
110例患儿中, 腺样体肥大堵塞鼻后孔超过76%的有11例, 腺样体肥大堵塞鼻后孔51%~75%的有66例, 腺样体肥大堵塞鼻后孔26%~50%的有26例, 腺样体肥大堵塞鼻后孔不超过25% (含25%) 的有7例。通过半年的术后回访, 共有96例患儿治愈, 8例患儿有效, 6例患儿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为94.5%。对6例无效的患儿进行了分析, 其中2例为残留腺样体增生, 2例为鼻黏膜水肿, 其他2例原因不明。
3 讨论
腺样体在婴儿出生之后就会开始发育, 到10岁时腺样体逐渐萎缩消失, 3~7岁是腺样体发育的高峰期, 最容易发生腺样体肥大症状。小儿时期, 患儿的身体各部分机能并没有发育完善, 鼻腔较小, 腺样体肥大很容易堵塞患儿的咽鼓管和鼻后孔, 从而造成患儿的喉部、鼻部和耳部等部位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腺样体的解剖位置为鼻咽的后壁和顶部的交界中线上, 而且解剖部位很深, 其主要作用是避免咽部的感染, 避免肿瘤的转移和扩散。
腺样体肥大会堵塞和压迫鼻孔和咽鼓管口, 引发患者出现颌面部发育障碍、听力障碍、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腺样体的常见类型主要有3种:隆凸型、隆圆型、多叶型。隆凸型属于腺样体整体弥漫性增生肥大, 会影响鼻后孔和咽鼓管, 可能造成分泌性中耳炎;隆圆型属于腺样体的中部和上方增生肥大, 从而突入鼻后孔, 造成鼻堵塞, 该类型的患者大多会出现打鼾憋气的症状;多叶型主要是腺样体的下方和侧方增生肥大, 压迫咽鼓管咽口[4]。根据鼻内镜检查的结果并对比患者的临床症状可以发现, 随着腺样体堵塞鼻后孔的程度的加重, 患者的憋气和打鼾的症状也会逐渐加重。
在对小儿腺样体增生肥大症状进行诊断时, 可以使用鼻咽侧位X线片检查, 这种诊断方法经济便利。其中腺样体的肥大处直径指的是腺样体最突出部位到颅底骨面的垂直距离, 腺样体宽度指的是硬腭后端到颅底交点的垂直距离。但是鼻咽侧位X线片只能对腺样体增生肥大的前后镜影像进行显示, 不能对腺样体肥大对咽鼓管的压迫和鼻后孔的堵塞情况进行清晰的反映, 因此还需借助鼻内镜检查[5]。
以往的临床中大多使用刮匙刮除术来进行治疗, 但治疗效果不佳, 还可能造成大出血[6]。这是由于传统的刮匙刮除术是在盲视的情况下进行的, 而且难以充分地暴露手术部位, 手术视野是解剖结构的倒影。而且一部分患者的腺样体组织会突入后鼻孔, 刮除起来比较困难, 很可能出现残留腺样体, 或者对患者的咽侧壁、咽后壁、咽鼓管圆枕造成损伤, 增加了术后复发的几率。而且一旦损伤患者的咽鼓管圆枕, 可能会造成分泌性中耳炎, 或者导致已有分泌性中耳炎的迁延不愈。
本研究在鼻内镜下使用动力系统对患者的腺样体进行切除, 有良好的视野和较小的创伤, 手术的时间较短, 切除比较彻底, 具有较高的治愈率。鼻内镜的手术过程更为简单, 而且具有多角度的特点, 可以在直视下完成手术, 由于手术视野非常清晰, 不容易留下死角, 也不会过多地损伤患儿的正常组织结构。本研究结果显示, 对110例患儿进行半年以上的回访, 共有96例患儿治愈, 8例患儿有效, 6例患儿无效, 治疗总有效率为94.5%。对6例无效的患儿进行了分析, 其中2例为残留腺样体增生, 2例为鼻黏膜水肿, 其他2例原因不明。
综上所述, 临床上可以使用鼻内镜结合鼻咽侧位X线片对小儿腺样体肥大进行检查, 检查效果较好。确诊之后可以在鼻内镜下使用动力系统进行切除, 治愈率较高, 安全性较好, 无需多次手术治疗,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赵九洲, 林曾萍, 邱书奇.鼻内镜下两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儿童腺样体肥大78例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 (3) :193-194.
[2]邹明舜.儿童增殖腺-鼻咽腔比率测定的临床价值[J].中华放射学杂志, 1997, 31 (3) :190-192.
[3]TIAN L, JIAO Y, LIU M, et al.Ectopic thyroid papillary carcinoma of nasopharynx associated with adenoid hypertrophy:an unusual pre-sentation[J].Head Face Med, 2014, 10 (1) :40.
[4]张莉, 李玲香, 王欢.90度成人鼻内镜下口腔进路低温等离子消融治疗腺样体肥大[J].中华腔镜外科杂志, 2012, 5 (1) :54-56.
[5]谢丽娜.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83例[J].陕西医学杂志, 2012, 41 (1) :121-122.
内镜诊治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至2012年2月入我院接受治疗的炎症性肠病患者50例, 其中男性30例, 女性20例, 年龄范围在25~67岁, 平均年龄为43.8岁。5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大都为腹痛、腹泻以及便血。其中6例患者的腹部检查有包块。50例患者共同接受结肠镜检查, 检查结果显示患者的肠道黏膜脆性增加, 易出血。50例患者中大部分患者都同时存在肠道溃疡、糜烂、水肿等临床表现。另外有一部分较少患者出现了UC以及CD的典型病理改变。结肠镜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的37例患者均呈现连续性、弥散性的分布, 排列散乱, 呈现块状或尖样, 周围出现明显的糜烂症状。13例克罗恩病患者在内镜下的症状表现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其表现为节段区域性以及跳跃性分布。
1.2 治疗方法
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方法如下:34例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 口服泼尼松30~40 mg/d;对于较严重患者首先使用静脉注射甲泼尼龙, 再根据患者恢复的实际情况使用泼尼龙。在对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的基础上, 逐渐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其余3例重症患者实施手术治疗。克罗恩病治疗方法如下:13例克罗恩病患者均伴随着不同程度的并发症, 其中有5例患者诊断为亚急性穿孔伴脓肿形成, 5例患者出现了严重的肠道出血, 其余3例患者为小肠梗阻。13例患者所出现的并发症均实施了外科治疗方式, 对病变部位进行了切除。
1.3 诊断标准
显效:结肠镜检查黏膜疾病恢复正常情况, 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消失;有效:结肠镜检查黏膜仍然存在轻度的炎症或者息肉, 但是临床症状以及基本消失;无效:结肠镜检查黏膜无明显改善, 通过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
对全部数据使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 数据使用 (±s) 表示, P<0.05的情况下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次研究治疗结果见表1。
3 讨论
近年来炎症性肠病患者逐渐增多, 对于其诊断的标准以及方式也逐渐成为医学界广泛关注的焦点。据有关资料显示, 炎症性肠病溃疡性结肠炎漏诊率较大, 为35.8%。而克罗恩病的漏诊率更加严重为62.9%[3]。由此可见, 对于炎症性肠病的诊治成为了临床医师研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溃疡性结肠炎病变的主要特点为对黏膜下层以及肠道的黏膜层有一定的损害;而克罗恩病是肠道透壁性肉芽肿性炎症[4]。使用消化内镜对炎症性肠病进行诊断不单单具有一定的可视性, 还能够对活动组织进行干预治疗[5]。因此消化内镜在诊断炎症性肠病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从本文研究的50例炎症性肠病患者的治疗情况来看, 消化内镜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对于结肠镜能够在直视的情况下进行检查, 并且能够通过检查结果对患者的病变结果进行不同等级的分类[6]。②使用结肠镜能够取活组织进行检查, 进而确定病变的区域以及严重程度。③在完成确诊后能够及时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可以同时利用结肠镜进行检查, 进而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的依据, 对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④能够在早期判断患者病变的的情况进而获得更加准确合理的治疗方案。⑤正患者病情缓解结束住院治疗后能够利用结肠镜观察患者验证后黏膜上皮细胞的变化以及息肉的形成过程。所以结肠镜在治疗炎症性肠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7]。
参考文献
[1]Zhou J, Yuan JL, Zheng T, et al.Crohn's disease endoscopic disease activity score and correlation[J].Int J Dig Dis, 2012, 13 (12) :265-268.
[2]Wu YL, Bing S, Dong Q, et al.Compound Baiji enema treatment of severe ulcerative colitis patients with clinical observation and community application prospects[J].J Clin Rational Drug Use, 2011, 34 (21) :321-324.
[3]Jiang ZY, Zhu ZH the spring, et al.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mucosal biopsy histological grading and clinical and endoscopic grading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2009, 3 (4) :98-100.
[4]Jiang ZY, Zhu ZH.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mucosal biopsy histological grading and clinical and endoscopic grading relationship[J].J Gastroenterol, 2009, 9 (4) :348-350.
[5]宋素华, 孟淑红, 关慧娟.中西医结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和机制探讨[J].四川中医, 2010, 10 (8) :324-325.
[6]贾志新, 冯五金.肠必安对乙酸刺激法致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实验研究[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 2008, 9 (10) :21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