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闭塞症术后

关键词: 闭塞 下肢 临床 对照组

下肢动脉闭塞症术后(精选十篇)

下肢动脉闭塞症术后 篇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32例, 女19例, 男113例;年龄53~82岁, 平均65.5岁;其中左下肢27例, 右下肢22例, 双下肢83例;病程3小时~5年, 合并高血压43例, 合并糖尿病49例, 并发糖尿病足4例;吸烟史94例。临床表现为患肢发凉、麻木、感觉异常、间歇性跛行等症状, 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静息痛及组织坏疽、缺血性神经病变、皮肤色泽改变、皮肤附属器营养障碍、失用性肌萎缩及关节僵硬等症状[2]。

治疗:123例择期、9例急诊在局麻下行动脉置管溶栓术。术后留置鞘管和动脉溶栓导管, 根据溶栓效果决定留管时间, 患者术后留管时间一般在24~96小时。溶栓后行造影复查, 拔除鞘管和动脉溶栓导管后, 给予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护理

术后留置动脉导管的护理——

体位护理: (1) 取平卧位, 双下肢平放制动约束约束24小时。因股动脉穿刺肢体均在留置导管的肢体对侧, 若患者不能耐受平卧位, 可固定好导管、鞘管后, 采用轴线翻身。 (2) 导管拔除后, 穿刺部位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动脉穿刺肢体伸直制动, 卧床休息24小时。 (3) 指导患者床上足背伸屈活动, 如穿刺处有出血或血肿应遵照医嘱延长加压包扎、制动和卧床时间。

动脉置管的护理:稳妥固定, 防止扭曲、打折及脱落, 防止导管移位, 以确保溶栓导管的通畅, 使药物顺利到达血栓处: (1) 向患者及家属讲明留置动脉导管的目的、注意事项, 取得配合。减少导管不通畅及脱管的风险。 (2) 保持妥善固定, 防止打折扭曲, 采用外科敷料包扎动脉穿刺处、动脉导管及鞘管。动脉导管外固定采用宽胶布沿下肢纵向U型粘贴。如有粘贴不牢时, 及时更换敷料, 重新粘贴。因患者不耐受肢体长时间制动, 又未采取轴线翻身, 患者感觉不适频繁活动, 有2例出现鞘管部分脱出, 出血后浸透敷料, 经医生床边调整鞘管后, 妥善固定, 未再出血。 (3) 妥善连接:均采用三通连接动脉导管与输液管, 拧紧螺纹接头, 至少每小时检查1次, 未发生导管与输液管脱开现象。 (4) 防止堵管:定时协助更换体位, 检查导管固定及通畅情况, 采用输液泵24小时连续动脉泵药。由于更换药物时间不准确及给药时间不准确, 有4例堵管。遵照医嘱采用肝素钠溶液2~5ml (生理盐水250ml+肝素钠12500U) 冲洗后导管通畅。

下肢的观察及护理: (1) 观察双下肢的皮温、皮色及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的搏动情况, 患肢与健侧肢体比较, 如双下肢均有病变, 则与术前比较。 (2) 及时认真倾听患者的主诉, 了解是否存在感觉异常情况, 尤其有无缺血加重情况, 及时报告医生。

药物灌注方法: (1) 动脉导管给药:采用输液泵连续24小时泵入溶栓、扩血管药物。每4小时泵入生理盐水100ml+尿激酶20万U, 30分钟泵完。要求护士给药时间准确, 准量, 及时更换, 班班交接, 使药物能匀速持续地经导管到达血栓处。 (2) 抗凝血治疗的护理:术后遵医嘱给予生理盐水500ml+肝素钠25000U静脉输液, 使用输液泵24小时连续泵入, 每6小时更换1次液体。护士每班交接, 用药时间准确, 更换及时。观察患者全身症状, 有无不良反应。观察有无皮肤出血、鼻出血, 大小便的颜色, 有无头晕、头痛、偏瘫失语等。每4小时采血测凝血四项, APTT维持在40~60秒, 根据APTT调整肝素钠的滴数。

预防感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定期检查导管、鞘管、三通等部位有无血液的渗出, 如有渗出及时用消毒液擦拭, 更换敷料。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及白细胞的变化, 如有异常, 及时报告医生。

疼痛的护理:患者除了疾病所致患肢疼痛外, 还伴穿刺处的胀痛及术后溶栓时局部脱落的栓子引起一过性远端小动脉栓塞的剧痛。护士应做好疼痛部位、性质、时间的评估。耐心向患者解释, 或听音乐等分散注意力, 必要时遵照医嘱给止痛药, 观察药物效果。

指导患者绝对戒烟:吸烟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病的原因之一。因为烟草内含有尼古丁, 可使血管收缩, 血压升高, 心率增快, 能造成动脉痉挛, 使血液中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物质如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升高, 并使这些物质沉积在血管壁内, 促使下肢动脉缺血的发生[3]。加强戒烟的宣教, 告知其危害。因戒烟对于治疗意义重大, 需反复督导, 取得患者及家属的全力配合。

饮食护理: (1) 患者术后24小时内至少饮水2000ml, 以加速造影剂的排泄, 减少对肾脏的损害。 (2) 术后即可进食, 少食多餐, 避免过饱, 低盐低脂饮食。为预防便秘发生, 鼓励患者多食富含粗纤维蔬菜和水果的食物

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局部出血和水肿: (1) 经皮外周介入相关并发症中最为常见的是血管入路部位难以控制的出血和 (或) 血肿[4]。穿刺部位的出血和血肿一旦发生, 立即通知医生, 同时用穿刺处的敷料覆盖穿刺点, 进行徒手按压。如是鞘管渗血, 及时更换敷料, 评估出血量。患者出现血肿时, 可有局部皮肤青紫色、肿胀、疼痛, 甚至活动受限。此时应立即局部冷敷, 减少血肿面积的扩散。血肿严重时, 拆除绷带, 可局部理疗。为了避免局部出血和血肿的发生, 护士应密切观察穿刺部位变化, 提醒医生严格掌握拔鞘时间。患者咳嗽排便时用手按压穿刺部位, 确保弹力绷带加压位置正确有效, 避免患者过早进行下肢活动。 (2) 护士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 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如有无齿龈出血、咯血、呕血、便血、血尿、头晕头痛、胸闷冷汗、皮肤青紫等。听取患者主诉, 尤其是夜间发现异常, 立即报告医生。

过度灌注综合征:表现为肢体末端疼痛、肿胀、皮肤呈红紫色, 皮温高、感觉异常。向患者及家属做好疾病转归的宣教工作, 各班连续观察患肢血运变化, 抬高患肢, 肿胀部位遵照医嘱给予硫酸镁湿敷, 不能忍受疼痛者遵医嘱给止痛药。发现张力过高, 缺血加重, 少尿, 胸闷等及时报告医生。本组22例均在1周~1个月缓解, 未影响心肺肾功能, 也未形成骨筋膜室综合征。

血栓栓塞:动脉闭塞常伴随严重的肢体疼痛、麻木、紫绀和肢体远端无脉、苍白、冰冷。当出现上述症状时护士应立即通知医生, 为血栓溶解争取时间。有1例血栓栓塞经医生造影检查后, 行20万U尿激酶溶栓治疗后解除栓塞。预防关键在于勤巡视, 听取患者主诉, 认真观察下肢动脉搏动, 皮温皮色, 认真交接班

压疮:留置导管后, 患者严格卧床时间较长, 需按摩受压部位, 做好皮肤护理, 勤更换被服, 轴线翻身, 加强蛋白质的摄入。本组无一例压疮发生。

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精心护理、慎独精神是保证动脉导管位置正确、用药精确、时间准确的前提, 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摘要:目的:探讨动脉留置导管溶栓治疗的护理措施。方法:回顾132例动脉留置导管患者的治疗护理资料。结果:堵管4例, 鞘管部分脱出2例, 穿刺点血肿4例, 穿刺点出血5例, 过度灌注综合征22例, 血栓栓塞1例, 皮下出血5例, 其他脏器出血3例。3例无好转出院, 3例转骨外科截肢治疗, 1例死于心力衰竭, 125例好转出院。结论:护士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精心护理、慎独精神是保证动脉导管位置正确、用药精确、时间准确的前提, 是保证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下肢动脉闭塞症术后,术后留置动脉导管溶栓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 包俊敏.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腔内治疗进展[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0, 17 (7) :645-648.

[2] 周立, 王蓓, 毛燕君.介入治疗护理管理与操作[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2:303.

[3] 毛燕君.介入治疗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13:261.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篇2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介入治疗;经皮血管成形术;支架

【中图分类号】R65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015(2011)02-0047-0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由于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动脉狭窄、闭塞引起的下肢缺血性疾病,是全身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常见病因有高血压、糖尿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下肢缺血性疼痛、间歇性跛行、肢体坏死。随着社会日益老龄化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在这种趋势下,迫切需要在ASO的治疗方面有更进一步的进展。近年来,随着血管介入技术的不断提高,ASO正逐步向微创手术-经皮血管腔内手术治疗的方向发展,这为ASO患者提供了多种创伤小、安全性高、操作简便的手术方法[1]。经导管动脉内溶栓、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PCI)治疗髂股动脉闭塞、狭窄已广泛开展,随着介入手术器械发展,对于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也取得了较好疗效。笔者总结近2年来共18例(24条肢体)经腔内介入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男13例,女5例,年龄37~79岁;动脉硬化闭塞症6例,糖尿病所致动脉闭塞10例,Forgarty导管取栓术后复发血栓2例;16例患者系慢性发病,病程5~19个月,主要症状为患肢静息痛、间歇性跛行、下肢溃疡。2例急性患者系取栓后血栓复发。所有病例均行CTA诊断明确,髂外动脉节段性闭塞1条;股浅动脉节段性闭塞3条;其余病例均为局部狭窄,病变部位位于髂外动脉5条,股浅动脉6条,腘动脉2条,胫前动脉3条,胫后动脉2条,腓动脉2条。

1.2 手术方法

1.2.1 入路选择:入路选择是复杂性病例介入治疗成功的关键,两个标准方法是对侧入路,同侧入路。

①经对侧入路是髂、股-腘段介入的标准入路,优点是并发症少,容易掌握,导丝导航不复杂,拔管后压迫没有流入道受压的担心。②同侧入路:其优点是路径短,对膝下动脉闭塞病变处理较方便;但与对侧入路相比,高位穿刺腹膜后血肿或出血的发生率较高。穿刺前球管向外侧倾斜25度展开髂内外动脉;穿刺喷血后,经导丝导入5F扩张器,作路图,导丝确定进入股动脉,再送进相应血管鞘。

1.2.2 球囊扩张:鞘安置后,送入导管行血管造影,同时于病变部位注入肝素3000-5000单位、硝酸甘油200微克以防止急性血栓形成及动脉痉挛。导丝应通过病灶,膝下病灶应使用无创的0.018″或0.014″导丝通过。0.014″导丝适用过狭窄性病灶,而0.018″导丝用于通过完全闭塞病灶,V18-Control-Wire(Boston)具有较高的导航性及可曲张力,适用于通过大部分完全闭塞性病灶;过完全闭塞的腘动脉,可用到0.035″亲水性导丝,通过了病灶后,应改用微导丝。沿导丝送入相应直径PTA球囊反复扩张动脉狭窄段,腘动脉以下选用Submarine Plus球囊,直径与冠脉相近,过0.018导丝。“Deep(类冠状球囊)只能过0.014”。Deep球囊一般都得用6长鞘输送,长鞘头端要达SFA远端或腘动脉,这样有助于球囊通过病变区域。球囊直径一般选择2.5-4mm,压力13-17,时间3-8秒。对于导丝不能通过闭塞段病变,可留置溶栓导管12h行溶栓治疗再行动脉血管PTA。18例患者均成功行PTA治疗;其中3例股浅动脉闭塞患者是行溶栓治疗后再成功实行PTA治疗。

1.2.3 支架置入:16条髂、股动脉局部狭窄患肢行PTA治疗后PCI治疗,均选用库克自膨式支架,其柔韧性好,抗压力强是其特点。

1.2.4 介入后处理:术后直腿平卧24h,抗凝持续24h(静脉内肝素1000-1200U/h),保持APTT(activated partial thromoplastin time)60-80″。对动脉完全阻塞再通后或支架植入者,改用低分子肝素连续抗凝3周。 所有病人给予口服阿斯匹林0.1/qd;支架植入者加用口服氯吡格雷75mg/qd半年。

2 结果

24条患肢闭塞动脉均不同程度开通,16例行PTA及支架置入术(PCI)后DSA显示开通程度为100%。膝下动脉闭塞均经PTA治疗后血管开通率85%。溶栓剂临床上首选尿激酶。γt-pA具有溶栓作用强、对血栓具有选择性、全身纤溶作用小等特点,但价格昂贵,并且临床上未见有大宗报道,故不作为首选。

3 讨论

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多有血管本身基础疾病形成狭窄,单纯溶栓常难以彻底解除梗阻,在溶栓尽可能暴露原始狭窄基础上行PTA与内支架置入可从根本上达到治疗的目的。PTA是一项比较成熟的技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TA扩张血管的主要机理在于气囊扩张分离狭窄硬化的内膜,同时破坏中膜平滑肌强力层和胶原纤维.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断裂,中膜伸展,因而球囊血管扩张术是一种机械扩张导致血管重塑的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方法。为取得良好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TA疗效,血管壁的裂开深度必须达到中膜弹力层;病变长度对通畅率的影响较大,长度3 cm以下的病变,单纯PTA的治疗即可获得良好的效果[2]。与外科手术比较,其成功率高,操作简单,并发症少,具有可重复性。近年来,为了避免PTA后病变血管经扩张后弹性回缩和夹层撕裂,血管内支架问世并在临床广泛使用,支架放置已成为主-髂动脉闭塞Ⅰ型患者的首选治疗。本组病例显示局部溶栓加常规球囊扩张后放置腔内血管支架能提高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治疗效果;但对于膝下动脉闭塞病变仍以PTA治疗为主。不同部位的下肢动脉病变疗效亦不同,髂动脉病变PTA及支架置入的近期疗效、远期通畅率以及再狭窄率均优于腹股沟以下动脉病变,股动脉支架置入后所引起的炎症反应也较髂动脉严重而广泛。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状具有微创、操作简单、疗效确切、可重复操作的优点,是诊治血管性疾病的发展方向;与外科成形术一样,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病变血管的再狭窄。究其原因,早期因素主要有技术瑕疵、再通血流量太低或血液凝固性增高等,中期因素主要是再通血管内膜增生,而晚期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继续发展的结果[3]。目前,药物辅助治疗主要是针对早期的血栓形成和中期的内膜增生,而对控制动脉粥样硬化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值得一提的是在改善肢体血液循环的同时,需有效兼顾全身相关疾病的治疗:戒烟、限酒、降血脂、控制高血压、控制血糖、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血管远期通畅率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玉琦,叶建荣.血管外科治疗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36-164

[2] 张纪蔚.糖尿病下肢动脉缺血的介入治疗[J].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2004,24(5):320-321

下肢动脉闭塞症术后 篇3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性,腿,@介入术后再狭窄,@透骨通脉饮,踝肱指数,累计通畅率,人类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ASO)逐渐成为老年人的常见疾病。据多年数据统计,LASO的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为3%~10%,7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高达15%~20%[1,2]。LASO是一种下肢动脉管腔的狭窄、闭塞性病变。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动脉中层变性和继发血栓形成而逐渐形成官腔闭塞,使下肢发生缺血。

对于该病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内科抗凝溶栓及中医中药治疗。由于LASO病变血管呈多节段性并常合并病变血管的血栓形成,临床上采用单一的治疗方法往往不能一次性治疗LASO。目前,临床上大多把经皮腔内治疗作为LASO治疗的首选方法[3,4]。但单纯经皮腔内治疗术后3年的通畅率在50%~70%左右。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较差,术后再狭窄或闭塞的风险较高。而运用现代医学的相关技术进行LASO术后再狭窄的防治主要使用药物涂层支架与抗血小板凝集等[5],而对于再狭窄的中药治疗报道比较少见。中医中药运用其多靶点与多途径的优势,近年来在不同的疾病领域中获得发展[6]。其中,中医中药近年来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起到越来越多的作用,并且有不断的相关研究证明其有多途径和多靶点的优势[7]。透骨通脉饮作为传统中药复方汤剂在治疗糖尿病足即糖尿病引起的LASO具有显著临床疗效[8,9]。

本研究观察了中药透骨通脉饮对LASO介入术后再狭窄的预防效果,并与常规西药相比较。旨在总结临床经验,为临床更有效的治疗本病提供思路和依据。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60例病例均来源于温州市中医院住院患者,将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69.95±5.12)岁;治疗左下肢13例,右下肢17例。对照组30例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70.17±6.25)岁;治疗左下肢18例,右下肢12例。2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入选标准

病例符合199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修订的LASO诊断标准[10];年龄大于18周岁;性别不限;无恶性肿瘤病史;病人已择期手术或已行LASO行单侧支架植入术;获得病人的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病例并未出现术后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或者严重并发症以及对治疗药物发生过敏现象。如若出现以上情况则予以排除。若病例出现用药后病情恶化,或者由于治疗造成合并症或者过敏反应,给予退出研究处理。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对照组

进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术后,口服波立维片75 mg,每d 1次,6个月;口服拜阿司匹林100 mg,每d 1次,终生服用;口服阿托伐他汀(立普妥)10 mg,6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中药透骨通脉饮,每d 1剂,口服6个月。随访6个月,期间每隔2个月复查肝肾功能。透骨通脉饮组成:透骨草30 g、八角金盘10 g、南蛇藤30g、胆南星10 g、珍珠菜20 g、毛冬青20 g、生黄芪30 g、生牡蛎30 g、黑元参10 g、路路通20 g、炒川芎10 g、芒硝10 g、生甘草1 g、肉桂粉3 g。上述药物加水400 m L,取汁200 m L,同法再煎,二汁混匀,早晚分服(由本院药剂室统一煎药并包装,每剂2袋,早晚各服1袋)。

2.2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2)B超观察支架处管腔内径:采用有血管探头的手持多普勒超声探测仪,测量患者术前与术后半年的支架处管腔内径;3)测量ABI:采用台式水银血压计以及有血管探头的手持多普勒超声探测仪进行该指标的测量(大于1表示无缺血;低于0.8表示中度缺血;低于0.5表示重度缺血;静息痛低于0);4)计算通畅率。

2.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数据计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2组患者用药前后支架处管腔内径变化比较

结果见表1。

与本组术后1 h比较*P<0.05;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P<0.05

3.2 2组患者用药前后ABI、下肢动脉通畅率比较

结果见表2。

表1、表2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接受透骨通脉饮治疗后,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以及6个月的支架处管腔内径无明显统计学变化,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ABI以及术后通畅率与对照组同时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在临床上治疗LASO的多种方法中,之所以选择中药进行术后的防治再狭窄,是因为:血管内膜增生是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的重要病理变化,并是导致术后再狭窄的根本原因,也是介入术后预后较差的主要原因[1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属中医“脱疽”“脉痹”范畴,本病中医辨证多为“血脉瘀阻”,临床采用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等方法治疗。从传统中医理论分析,血管腔内介入手术虽然能扩张病变血管,部分恢复血流,但患者“气虚血瘀”仍存在,加上手术过程中有出血现象,容易伤津耗气,加重气虚,故气虚血瘀、脉络不通是血管介入术后再狭窄的主要病机,宜用益气活血、软坚通络法防治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的再次狭窄。透骨通脉饮作为传统的中医中药汤剂,选用生黄芪为君药,益气通络;南蛇藤、八角金盘、川芎为臣药,理气通络、祛瘀活血;透骨草、路路通、珍珠菜、毛冬青通络止痛;生牡蛎软坚散结;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将活血通络法与益气法相结合,血为气之载,补气以推动血液下行,活血利于通络,以便通畅血脉、调和气血。组方符合中医气虚血瘀、脉络不通的病因病机。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该组方收效显著与其能明显扩张外周中小动静脉,改善末梢血循环,降低血液黏稠度,同时稳定动脉斑块,保护血管内皮功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等作用有关[11]。

本文结果显示,透骨通脉饮作为传统的中医中药汤剂,在支架处管腔内径和ABI等体征改善方面,较对照组作用明显(P<0.05)。并且在下肢动脉通畅率方面,透骨通脉饮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的数据比较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笔者使用“透骨通脉饮”治疗下LASO患者多年,临床疗效显著,明显具有改善患肢血液侧枝的循环,减少支架内血管内膜增生,从而减少LASO介入术后再狭窄或者闭塞的可能性,提高介入治疗术后远期通畅率。本文结果显示,增加透骨通脉饮的观察组,在介入术后治疗3月和介入术后治疗6月的各临床指标与单纯使用西药进行预防治疗的对照组相比,具有更加明显的防治效果。提示,使用透骨通脉饮治疗下肢ASO介入术后,可减少下肢ASO介入术后再狭窄率,降低再狭窄风险,提高远期疗效,且无明显毒副反应。并减少了患者痛苦,避免二次手术,降低医疗费用,节约了医疗资源,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化金凤,索炜,李廷荃.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11(2):211-213.

[2]周承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长段病变的腔内治疗[D].安徽:安徽医科大学,2013.

[3]叶海东.经皮血管腔内成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J].医学研究杂志,2012,41(8):166-169.

[4]叶海东.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0例临床研究[J].江苏中医药,2014,46(6):37-38.

[5]Illuminati,G.Polytetrafluoroethylene versus autogenous vein for patch reconstruction of the portal/superior mesenteric vein during pancreatectomy[J].Am Surg,2013,79(4):e151-153.

[6]高继东,王晓军,郑明非.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14,16(4):563-564.

[7]范忠臣.关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治疗选择的研究与进展[J].吉林医学,2014,35(8):1724-1725.

[8]林小东.透骨通脉饮治疗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观察[C].浙江省中医药学会第二届“之江中医药论坛”暨2012年学术年会文集,2012:309.

[9]胡胜利.以透骨通脉饮(自拟)为主治疗糖尿病足的研究附:600例临床报告[C].学术论文集,2014:181-183.

[10]刘明,赵永利.闭塞性动脉硬化症中医证型与TASCⅡ分型的相关性[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2,24(6):433

下肢动脉闭塞症术后 篇4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围手术期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0sclerosis occlusive disease of lower limbs,ASO),是一种退行性病变,6O岁以上人群发病率为8.3~18.8[1],男性高于女性。临床表现为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溃疡、坏疽等。目前主要的治疗措施有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外科手术适应症有限、创伤大、术后再闭塞率高以及围手术期的致死性并发症并不罕见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随着生物工程材料技术的发展,介入技术以其创伤小、血管再通率高、再闭塞率相对低、疗效确切等特点,于近年来迅速崛起。围手术期护理特别重要,关乎手术安全性、并发症的发生率及并发症能否及时合理处理,以下对我科部分经介入治疗的患者围手术期间护理经验做一总结: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2月~2O12年6月我院收治病例中2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O例,女10例;年龄65~82岁,平均7O岁;病程3个月~2年。术前均采用下肢CTA明确诊断,踝肱指数O~O.5。经治患者20例,2O肢。其中合并糖尿病者3例,合并高血压者13例,所有20例病人患肢均有不同程度足部溃疡。

1.2 方法

本组同侧股动脉穿刺3例,对侧股动脉17例。2例行支架植入术及球囊扩张术,17例单纯行球囊扩张术。所有病例均未行内膜下成形术。术后均给予抗血小板、改善微循环、中成药活血化瘀等治疗。

2 结果

本组病例2例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术后护理及时发现并告知医师做了相应治疗,经治疗患者症状改善。1例介入术后缩短了截肢平面及范围,仅截除第一趾,截肢处愈合。2例介入治疗后,仅部分血管再通,远段血供改善不明显,且术后护理密切观察临床症状改善不理想,终难免截肢。其余病例介入术后患肢疼痛、麻木及皮温降低等均明显改善。1例术后出现尿血。2例發生穿刺部位血肿。15例患者术后1月溃疡范围明显缩小。术后随访目前尚无再闭塞病例。术后均未发现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术后护理工作中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及时发现了上述情况,配合医生及时处理,均达到预期。

3 围术期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术前评估:了解患者职业、发病时间、发病情况、发病后心理状态等一般情况;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肢皮温、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的时间、动脉搏动情况进行了解,做出专科护理评估。

3.1.2 心理护理:ASO患者病程长,药物保守治疗效果差,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情绪波动大、悲观、焦虑、烦躁对介入治疗缺乏信心

3.1.3 患肢护理: ASO患者的患肢末梢血运差,伴有缺血性营养障碍,肢端皮肤应保持清洁、干燥,避免外伤。

3.1.4 术前指导:吸烟是动脉硬化闭塞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应力劝患者戒烟,减少尼古丁对血管刺激,以免加重病情。指导患者在床上排便,以免术后卧床排便困难。

3.1.5 术前准备:完善辅助检查,如三大常规、心电图、凝血常规、肝、肾功能、踝肱指数(ABI)测定等。两侧腹股沟区备皮,术前禁食6h。

3.2 术后护理

3.2.1 一般护理: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临床症状。指导患者注意保暖,但不可用热水直接加热患肢。注意患者有无便秘,如有则及时处理。

3.2.2 出血及出血倾向观察:由于患者原发病常导致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且介入术后仍可能存在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而可能出现血栓形成,故常应用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因此,介入术后护理应注意观察出血现象。穿刺部位护理及压迫时间非常重要,因为压迫时间过短会导致局部出血,过长则因过度压迫股静脉而造成深静脉血栓形成[2]。

3.2.3抗凝治疗护理: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0.4 ml每12 h皮下注射1次,持续7d,后改为口服华法林2.5 mg/d、拜阿司匹林0.1 mg/d,终身服用。用药期间监测凝血酶原时间,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防止抗凝过度引起出血等并发症。

4 出院指导

出院后应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及告知患者术后定期复查。告知患者戒烟、戒酒,进食低盐、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注意大便通畅,坚持适度锻炼身体,及时来院复查。

参考文献:

[1] Robert M,Schainfeld DO.Management of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and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J].JABFP,2001,14(6):443—450.

下肢动脉闭塞症术后 篇5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手术治疗,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是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之一, 是由于腹主动脉末端到下肢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 造成硬化管腔不同程度的狭窄、闭塞, 从而发生肢体急慢性缺血综合征[1]。是导致肢体缺血的主要因素, 又是老年致残关键因素[2]。笔者对我院59例 (73条肢体)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腔内介入手术治疗或腔内外联合疗法, 并实施围手术期护理,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59例, 共73条肢体, 男性43例, 女性16例, 年龄56~89岁, 平均年龄 (72.6±7.7) 岁, 病程7d~10a, 平均病程 (4.2±0.8) 年。所有患者均出现严重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足趾坏死等临床症状。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DSA、CTA或MRI检查确诊。其中单纯髂动脉病变12条肢体, 单纯股ā动脉病变21条肢体, 单纯小腿动脉病变10条肢体、髂动脉+股ā动脉病变9条肢体、股腘动脉+小腿动脉病变15条肢体、髂动脉股ā动脉+小腿动脉病变6条肢体。主要的内科合并症有高血压44例, 冠心病35例、高血脂32例、糖尿病23例、脑梗死6例。根据Fantain临床分期:2期4例, 3期37例, 4期18例。

1.2 方法

本组49条肢体采用介入治疗, 24条肢体采用介入联合手术治疗, 其中9条肢体为介入联合搭桥治疗, 14条肢体为介入联合取栓、内膜剥脱治疗, 介入联合手术治疗均为1期完成。

1.2.1 术前护理

(1) 常规护理: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全身动脉性疾病, 是外周血管的表现, 大部分为老年患者, 身体机能较差, 常常伴有心肺功能疾病、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内科疾病。因此, 术前既要进行常规检查, 又要加强心肺功能检查, 将血糖、血压及血脂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且稳定后进行治疗。 (2) 心理护理:由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下肢疼痛、活动受限及对疾病相关知识匮乏等因素, 会对术后效果不佳出现担心、焦虑、紧张等心理。护士需加强健康教育, 耐心与患者多沟通, 告知患者不良心理可使机体体抗力降低, 影响术后恢复, 耐心讲解手术治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医生临床经验、技术水平及手术成功案例, 消除患者的顾虑, 树立良好的心态对待疾病, 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及护理。 (3) 疼痛护理:静息痛为主要临床症状, 疼痛的加剧及缓解可直接反映病情轻重。对患者的肢体疼痛部位、性质、程度等进行密切观察。若患者肢体疼痛严重, 遵医嘱使用曲马多或派替叮, 镇痛药物应用后, 可有效控制疼痛症状, 从而缓解肢体局部缺血程度。 (4) 严格禁烟:尼古丁、一氧化碳是强烈的缩血管物质, 是造成下肢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尼古丁吸入人体后能刺激交感神经, 导致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 血压升高, 且可直接作用在动脉壁上, 导致动脉内膜受损, 诱发血小板聚集与脂质浸润, 加快血液凝固直至高凝状态, 又可减慢血流速度, 加大血液粘稠度, 肢体血流缓慢使大量血小板聚集而造成动脉血管栓塞[3]。因此, 向患者解释吸烟的危害性, 严格督促应禁止吸烟且远离吸烟环境, 防止被动吸烟。

1.2.2 术后护理

(1) 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术后应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呼吸、血氧、动脉血气分析等生命体征的变化。人工血管旁路术后血压监测为1次/h, 遵医嘱补充充足的血容量, 避免低血压时血流缓慢造成人工血管吻合口出现血栓。 (2) 患肢护理:密切观察肢端血液循环情况, 监测患肢的颜色、温度、足背与胫后动脉搏动、感觉、运动功能、毛细血管充盈度、是否肿胀、疼痛等情况。注意患者进行人工血管旁路术后患肢肿痛、压痛等是否出现进行性加剧现象, 避免发生严重缺血再灌注损伤[4]。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后, 术侧肢需平放24h, 且采用沙袋压迫穿刺点6h~8h, 对穿刺处是否出血、皮下血肿等进行密切观察。患肢不适合热敷, 防止局部皮温升高, 加大耗氧量, 使缺血症状更加严重。如果患者下肢留置导管, 要保持导管通畅, 并妥善固定, 避免导管脱落与阻塞。若导管引出皮肤处, 应给予0.05%碘伏进行消毒, 1次/d, 并及时更换敷料, 避免出现局部切口感染与导管菌血症。 (3) 用药护理:由于体内植入人工血管与支架等异物, 会使血液中血小板与纤维蛋白原沉积于异物内, 而形成血栓, 因此, 术后24h内常规应给予抗凝药物治疗, 采用低分子肝素, 1次/12h, 持续给药5d后改用华法林2.5~5mg, 1次/d, 低分子肝素与华法林同时给药2~3d。给药期间应定期对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等进行密切监测, 1次/d, 并对患肢皮肤、黏膜、牙龈是否发生出血及穿刺、切口处是否发生渗血等情况进行观察。 (4) 早期活动护理:术后应早期指导患者功能训练, 鼓励患者术后早期在床上进行肌肉收缩与舒张的交替运动训练, 因为肌肉挤压运动可加快静脉回流, 避免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 使术后生活质量提高[5]。根据患者不同的手术方式给予合理的卧位, 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活动, 取平卧位, 抬高患肢45°, 坚持2~3min, 再将双足下垂床边3min左右, 半卧2~3min, 并经行踝部与足趾训练, 重复训练5次~10次, 3次/d, 可有效改善患肢的血液循环, 避免发生肌肉萎缩, 对肢体功能恢复有较大帮助。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采t检验, 计量型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检验

2 结果

本组59例 (73条肢体) , 其中72条肢体均顺利度过围手术期, 患肢皮温升高, 静息痛消失, 1条肢体无显著变化, 术前踝肱指数 (0.43±0.15) , 术后踝肱指数 (0.84±0.19) , 术后踝肱指数明显高于术前, 相互比较, t=4.527,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日益增多, 再加上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发病率的逐渐升高, 动脉硬化闭塞症已逐渐成为老年人主要的周围血管疾病之一, 其好发于双下肢, 致残率较高, 所以, 治疗显得尤为重要[6]。间歇性跛行、静息痛溃疡及缺血坏死等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主要临床症状。其康复是一个综合的整体治疗过程, 术前应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密切监测病情变化、生命体征, 如有突发病症或并发症等, 及时进行处理, 术后严密监测患肢皮温与血运恢复状况, 加强术后早期功能训练。总之, 合理有效的护理对促进患肢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韩丽芳.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围手术期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 8 (1) :74-75.

[2]陈锋华, 刘威.70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9 (15) :314-315.

[3]徐小芹.老年患者急性下肢动脉闭塞介入治疗围手术期的护理[J].吉林医学, 2011, 32 (33) :183-184.

[4]马瑟琴, 张玲.血管内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护理[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9 (4) :62-63.

[5]全忠英, 过永勤, 吴晓俊.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10例的术后护理[J].护理与康复, 2011, 10 (1) :25-26.

下肢动脉闭塞症术后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7例, 男13例, 女4例;年龄52岁~78岁, 平均年龄67岁;病程7个月~5年, 平均病程2.2年。患者主要表现为间歇性跛行, 行走距离小于100 m即出现下肢疼痛, 均有下肢发凉、麻木, 下肢夜间静息痛。所有患肢足背及胫后动脉未触及搏动, 皮温较正常明显降低。所有患者术前均经腹主动脉及下肢动脉CT血管造影术 (CTA) 检查, 闭塞的髂股动脉有良好流出道, 髂股动脉闭塞长度在5 cm~12 cm。其中一侧髂外动脉闭塞7例, 一侧髂总及髂外动脉闭塞合并同侧股动脉节段性狭窄4例, 一侧髂总动脉合并对侧股动脉闭塞1例, 一侧股动脉闭塞5例。主要合并症有高血压冠心病9例, 高血压、糖尿病4例, 高血压、脑梗死后遗症4例。

1.2 介入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 引导下操作:治疗前3 d给予阿司匹林100 mg/d, 氯吡格雷75 mg/d口服。局麻下采用Seldinger技术, 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别行同侧或对侧股动脉顺行或逆行穿刺。置入5F血管鞘, 先行血管造影显示闭塞段位置、长度, 邻近有无重要侧支循环;全身肝素化后, 在路径图引导下先用超滑导丝采用钻挤技术从闭塞段近端开通血管导管, 接着跟进越过闭塞段直至流出道, 对侧患肢血管闭塞可采用翻山鞘技术开通。考虑有血栓形成, 给予尿激酶30万~50万U导管溶栓后进行。撤出导丝经导管造影确认导管进入血管真腔内, 更换超长加硬导丝, 退出导管, 根据病变范围, 沿导丝插入适宜规格的球囊 (选择球囊的直径与正常段血管直径比1∶1, 最好球囊长度>40 mm, 球囊导管长度>100 cm) 缓慢行球囊扩张2~3次, 压力6~8k Pa, 维持2~3 min, 球囊扩张时从病变远端开始, 相邻扩张位置重叠0.5 cm。球囊扩张后, 插入猪尾导管行患肢血管造影, 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及病变范围以选择适当支架。送入适当长度和直径的自膨式Wallstent血管支架 (血管金属内支架) 。支架释放后应长于病变两端各0.5 cm~1 cm, 如支架长度不够, 可采用连接方式。支架置入后再行血管造影观察开通情况, 造影显示血流通畅, 血管腔完整。术后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4 000 U/q, 12 h, 共5 d~7 d, 常规口服阿司匹林片100 mg/d, 共6个月。口服华法林片治疗, 使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保持在2.0~3.0。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复查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

2 结果

本组17例髂股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均成功开通闭塞段, 并行PTA及支架置入术, 共用自膨式Wallstent支架35枚。16例患者术中及术后无严重手术并发症, 术后足背动脉可触及搏动, 患肢皮温升高, 跛行及静息痛肢体缺血症状消失。1例患者术后14 d出现患肢疼痛, 皮温降低, 行患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支架内血栓形成, 再次经导管溶栓后开通, 术后加强抗凝溶栓药物治疗, 临床症状改善。随访1年, 本组患者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日常饮食结构的变化, 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 的发病率逐年升高。ASO的发生、发展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吸烟等因素有关, 内科药物治疗主要采用扩血管、抗凝、改善微循环和干细胞回输等方法, 有一定疗效, 但有限, 不能从根本上解除动脉硬化狭窄。外科手术优于内科治疗, 选择手术适应征要遵循以下原则:严重的间歇性跛行、静息痛、缺血性坏疽及长期不愈的缺血性溃疡。无论是否合并糖尿病都应争取手术, 挽救肢体。间歇性跛行是相对手术适应证[1], 行走距离100 m以内, 严重影响工作、生活者应积极介入手术治疗。100 m以上及症状轻者应根据患者意愿及流出道情况决定是否介入手术治疗, PTA支架置入术与传统下肢动脉旁路手术相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围术期并发症少等优点, 可作为老年体弱或伴其他疾病患者的首选。PTA的基本原理是加压的气囊压迫粥样斑块, 使斑块壳受压破裂而扩张管腔, 管腔扩张后血流增加, 狭窄改善。但PTA可能导致血管夹层撕裂和弹性回缩, 而支架置入通过挤压斑块和压迫管壁, 克服了PTA的两个主要缺陷。TASC根据病变严重程序及范围, 分为A、B、C、D 4型, 其中C型、D型病变是目前治疗的难点, 动脉旁路转流术对患者有较大创伤, PTA因其可重复操作是目前较广泛应用的微创技术, 具有较好疗效[2]。本组患者术中经尿激酶导管溶栓治疗, 可由TASC的C型、D型转为A型、B型, 扩大腔内介入手术指征。PTA+支架置入术能迅速重建肢体血流, 改善供血, 一般认为PTA适合于主、髂动脉, 股腘动脉等动脉的短段狭窄, 闭塞性病变。但由于操作技术日益成熟, 对于动脉长段闭塞性病变也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 (PTA) 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7月—2014年2月我院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 (PTA) 及支架置入术治疗下肢髂股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患者17例。结果16例患者均一次性开通血管闭塞段并置入支架。经1年随访, 1例术后14 d支架内栓闭塞经导管溶栓后再次成功开通。结论 PTA及支架置入术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动脉硬化闭塞症,血管成形术,球囊,支架置入

参考文献

[1]吴庆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手术和介入治疗适应症的选择[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05, 11 (2) :97-100.

下肢动脉闭塞症术后 篇7

1.1 一般资料

病例为2008年12月至2009年11月在我院住院经下肢彩超和CTA确诊的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5例, 均为男性, 年龄78~91岁, 病程1~5年, 呈渐进性发病过程, 均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病史, 合并糖尿病者3例。所有患者均有吸烟史, 经系统的抗凝、溶栓、扩血管等治疗, 效果不佳, 5例中有1例患者外科建议截肢治疗, 患者拒绝截肢, 自愿接受微波深部热疗治疗。

1.2 微波深部热疗机理

采用基于固态源PC技术无扰测温的系统方案, 通过透镜式波导天线, 对微波进行聚焦后辐照病灶组织, 有效加热深度可达10~20cm。控制微波源输出功率的大小, 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病灶组织加热到有效治疗温度, 通过无扰测温通道实施实时测量、控制治疗部位的组织温度。当病灶处温度达到40~43℃并维持一定时间后, 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组织细胞膜通透性高, 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代谢, 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

1.3 临床症状分级标准及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症状分级标准按Fontame分级法:I级患者下腹有发麻、发凉感觉, 足背动脉搏动正常或稍有减弱;Ⅱ级患者有间歇性跛行, 行走时感觉双腿无力, 足背动脉搏动明显减弱;Ⅲ级患者有静息痛, 行走困难, 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疗效评定标准:显效:下肢发麻发凉症状, 间歇性踱行, 静息痛消失, 或Ⅲ级患者症状降为Ⅱ级。好转:间歇性跛行距延长50m以上, Ⅱ级患者临床症状降为I级。无效:所有观察项目无改善。

1.4 方法

所有患者院后进行血尿便常规, 出凝血时间, 肝、肾功能、心电图、彩超、下肢动脉CTA的检查。筛查出下肢动脉硬化闭塞且不能介入手术患者, 应用WP-95系列医用红外线热像仪测定患者皮肤温度参数。然后应用诺万微波肿瘤热疗系统行病变下肢肢体体表照射, 每次照射时问为45min, 10次为1个疗程, 经过1个疗程治疗后, 复查血液, 应用WP-95系列医用红外线热像仪测定患者皮肤温度参数, 并评定疗效。

2 结果

5例患者中, 4例患者临床症状取得显著疗效, 治愈率为20%, 3例患者症状好转, 好转率为60%。1例患者未见明显疗效, 无效率为20%, 治疗总有效率达80%以上, 如2例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明显延长 (>500m) , 静息痛消失, Ⅲ级患者症状降为Ⅱ级, 2例小腿或足部皮肤溃疡2周左右愈合, 1例足趾干性坏疽。微波深部热疗治疗AOLE1个疗程后, 下肢皮肤温度明显改善, 应用WP-95系列医用红外线热像仪测定患肢皮温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 热疗前, 两侧下肢平均温差2.1℃, 热疗后, 两侧下肢平均温差1.0℃。治疗前后患者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无明显变化。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OLE) 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血管性疾病, 是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在肢体局部的表现, 发病率逐年升高。其特征是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痛以及下肢发麻发凉, 感觉异常等症状。AOLE发展到后期, 主要动脉严重闭塞, 常规药物治疗很难使其恢复, 使用介入或血管旁路移植手术, 远期疗效也多不理想, 可导致干性坏疽和溃疡, 若继发感染可变为湿性坏疽, 引起全身中毒症状, 故本病截肢率高, 部分患者甚至危及生命。治疗应该按照个体化原则, 不同阶段的AOLE患者有不同的治疗措施可供选择, 常见的有内科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动脉重建术。对于高龄患者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 而采取内科药物保守治疗, 对于保守治疗的患者也可同时采用微波深部热疗, 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病灶组织加热到有效治疗温度, 通过无扰测温通道实施实时测量、控制治疗部位的组织温度。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组织细胞膜通透性高, 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代谢, 促进组织再生等作用, 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 能有效地增加下肢动脉闭塞症的下肢血流, 使患者疼痛得到了快速而显著的改善, 溃疡逐渐愈合, 最终成功地挽救患肢。同时还有解痉、止痛、促进炎症浸润吸收消散等作用。微波深部热疗照射治疗下肢血管病变足一种简便、无创、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特别适用于老年患者, 它简单、安全、有效、无创以及操作简单, 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容易被患者接受, 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陈孝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776.

[2]崔艳峰, 祖茂衡, 徐浩, 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多层螺旋CTA的诊断与介入治疗[J].当代医学, 2009 (29) :538~539.

下肢动脉闭塞症术后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9—01~2011—04 ASO患者12例(16条肢体)的DSA检查和治疗资料,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68~84岁,平均76岁。病程6~32个月,平均19个月。伴有糖尿病4例,心脑血管疾病10例,吸烟史者10例。慢性缺血9例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患肢发凉,间歇跛行,静息痛,肢端溃疡及坏死;急性缺血2例表现为患肢疼痛,皮色苍白,麻木,麻痹,皮温降低。按Fontaine分期:Ⅱb期(中、重度间歇跛行)6例;Ⅲ期(静息痛)2例;Ⅳ期(组织缺损)1例。术前测量踝/肱指数( ankle/brachial index, ABI)。所有病例术前均行CTA检查证实,病变的TASC分型:A型10例,B型4例,C型1例,D型1例(多节段病变,依治疗的节段分级,同时处理多个节段,以病变严重节段分级)。

1.2 手术方法

采用局部浸润麻醉,如股动脉有搏动,由股动脉逆行穿刺处理同侧或双侧病变,如无搏动,选择切开直视下穿刺,术后将穿刺孔缝合,也可选择由肱动脉借助长鞘进行操作。如同时处理股浅病变,则行股动脉切开先逆行后顺行治疗。应用改良Sendinger技术患侧或健侧穿刺置入管鞘,一般先使用超滑导丝结合单弯导管通过病变部位,闭塞病变也可使用单弯导管结合直头导丝通过。导丝通过狭窄闭塞病变后,一般根据病变血管的粗细,选择与血管直径相当或稍小的球囊进行预扩张,骼动脉通常使用4~6个大气压,持续1min,对于股浅及其远端可适当增加压力。扩张后随造影情况决定是否再使用更大直径的球囊。支架的选择常参考球囊的直径和长度于临近血管的比较,支架的直径应大于血管直径10%~15%左右。操作中静脉推注肝素钠1mg/kg,术后低分子肝素钙5000U, 每日两次皮下注射,抗凝1周后改口服阿司匹林75mg,每日一次。

1.3 临床随访

疗效评价标准:根据术后造影的情况分为:满意:术后造影病变部残余狭窄<30%,稍差:残余狭窄30%~50%,以上定为技术成功,不佳:残余狭窄>50%。术后随访采用电话询问方式,患者每隔3个月复查测量ABI,并行彩超检查。怀疑有狭窄和闭塞的情况时进行影像学检查。术后随访时间为4~24个月,平均14个月。

1.4 统计学处理

SPSS1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以undefined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DSA造影检查显示,本组12例16条肢体有明显病变,均成功进行球囊扩张或(和)支架植入,其中单纯球囊扩张3条,13条肢体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后随访:6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5例患者静息痛消失;1例患者于术后6个月死于心肌梗塞;1例患者术后6个月行骼-股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术后2年出现人工血管血栓形成,取栓后再通。术后3个月(16/16)的肢体通畅率100%,6个月(14/15)的通畅率93.3%,1年(13/15)的通畅率86.7%,2年(12/15)的通畅率为80%。术前踝/肱指数(0.45±0.03),术后踝/肱指数(0.73±0.05),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nas,ASO)是引起慢性下肢缺血的主要原因,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逐渐升高,国外报道70岁以上老年人群中患病率为15%~20%[2];我们国民近年来随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及人口明显老龄化,发病率不断升高。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经典的外科血管重建手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取得了良好的近、远期效果,被大多数学者认可,甚至奉为“金标准”[3],但术后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缺乏手术耐受力、远端流出道不佳、无合适的自体血管移植物可选择等,仍困扰手术实施,而再狭窄、闭塞、是影响远期通畅的主要原因,早期:手术瑕疵、血流通量少、高凝状态、血栓形成,中期:内膜增生,晚期:动脉硬化进展[4]。近十几年来,下肢动脉缺血的腔内治疗显示出令人鼓舞的成果,尤其对不能耐受传统手术的重症下肢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患者,腔内治疗显示其优势,腔内治疗具有微创、可重复性的特点,围术期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5],2007年TASC Ⅱ的推荐已扩大了腔内治疗指征。传统的理念及TASC的推荐认为,腔内治疗适用于局限的狭窄性病变、短段闭塞性病变,但很多学者在不断尝试利用各种手段,使长段和相对弥漫的病变的腔内治疗达到与外科手术相近的结果。本研究中,腔内治疗的开通率100%,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死亡率为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1年的通畅率是86.7%,2年的通畅率是8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支架释放时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支架应完全覆盖病变部位,两端应略长出狭窄或闭塞段。髂股动脉的病变多可采用腔内支架置入治疗。2例骼动脉的病变在球囊扩张后常出现内膜翻起、夹层及残余狭窄,如不放入支架必然影响血流改善。文献报道骼动脉的腔内治疗过程中,远端栓塞得发生率6%,不建议预扩张,我们的病例均做预扩张并未有远端栓塞发生。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血管病变中,50%以上累及股浅及动脉。其病变特点是长段、多发。股浅动脉和动脉在肢体运动中,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使其不仅受压、折曲、旋转而且被伸长及收缩,这些因素均影响腔内治疗的长期效果。我们认为术后的通畅率受闭塞性病变、病变的长度、流入及流出的影响,支架对术后远期效果的改善,我们还需更多病例的长期观察。总之,DSA能准确评价缺血肢体的血运情况,对手术方案的确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及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体会。方法:对下肢ASO患者的病变肢体先行DSA检查,评估血管狭窄程度、闭塞情况和侧枝循环形成情况,采用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进行血管腔内治疗。通过分析临床症状和术前、术后踝/肱指数来评价疗效。结果:12例16条肢体有明显病变,其中单纯球囊扩张3条,13条肢体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10例足部血供明显改善,3例足部血运改善不明显。术后踝/肱指数较术前明显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DSA能准确评价缺血肢体的血运情况,对手术方案的确定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

参考文献

[1]Saito D,Yashiki N,Tomita S,et al.One-stag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and revascularization in a patient with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nd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J].Kyobu Geka,2011,64(5):383-386

[2]Tryniszewski W,Nowak D,Brocki M,et al.Influence of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n blood flow and muscle perfusion in patients withobliterative atheromatosis assessed with isotopic methods.A pilotstudy[J].Med Sci Monit,2010,16(12):622-627

[3]Idei N,Nishioka K,Soga J,et al.Vascular function and circulatingprogenitor cells in 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Buerger's disease)andatherosclerosis obliterans[J].Hypertension,2011,57(1):70-78

[4]Frank M.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f the aorta and lower limbs;an-eurysms[J].Rev Prat,2010,60(7):999-1009

下肢动脉闭塞症术后 篇9

【关键词】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护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11.62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647-0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患肢有发冷、麻木、疼痛、间歇性跛行和趾或足发生溃疡或坏死等临床表现。年龄是PAD的首要危险致病因素,随着社会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老龄化,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就诊的老年患者明显增多。此病是目前世界上致残率最高的疾病,严重危害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随着微创介入的迅猛发展,支架置入材料安全性的不断提高,支架置入术能明显恢复动脉血流、减少下肢缺血坏死已成为替代外科手术的必然发展趋势[1]。其护理对于提高手术成功率意义重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2012年来我院就诊的老年患者45例,其中男35例,女10例,年龄61-78岁,平均年龄69岁

1.2 方法

1.2.1 选取合适病例 ①Fontaine分级II级以上临床症状;②血管造影(DSA)证实病变狭窄程度>70%;③静息状态下跨狭窄压差>10mmHg,或患侧动脉直接注射硝酸甘油100-200微克、或罂粟碱10-20毫克后,跨狭窄压差>10-20mmHg;④身体欠佳不适合外科手术者。

1.2.2 准备 术前三天予以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或玻立维。

1.2.3 入路选择 经对侧股动脉跨越或翻山径路(traversing technique):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位于股总动脉以远,则采用经对侧股动脉逆行穿刺,导管经腹主动脉-髂动脉分叉处到达对侧髂动脉(跨越或翻山技术)并进行对侧病变的PTA及置入支架操作。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钙3天,之后可改为口服阿司匹林或玻立维,术后1、3、6、12个月应常规进行彩超复查,以了解动脉病变处有无再次狭窄或血栓形成。

2 护理方法

2.1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护理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现采用舒适护理模式进行个性化护理,为患者提升舒适度,提高患者痛阈和耐受力,增强遵医行为,使患者平稳度过围手术期。

2.2 术前准备及护理 严格监测生命体征及心肝肾功能,同时检查血常规及出凝血时间,观察患肢远端动脉搏动,皮肤温度、颜色、感觉及肢体的粗细,做好记录以便术后进行对比。严格戒烟以免加重血管的损伤。预防上呼吸道感染。低盐低脂易消化饮食,多吃新鲜蔬菜瓜果。镇痛,帮助病人入睡。保护患肢,防止创伤,注意保暖,但不能局部加温,以免加重组织缺氧坏死,保持局部清洁、干燥,加强溃疡面换药,可采用新型银离子敷料、促生长药物等。

2.3 术后护理

2.3.1 生命体征的观察及护理 患者回到病房后24h内使用心电监护仪严密监测血压、呼吸、脉搏、氧饱和度等,并密切观察有无发绀指征,观察患者唇部面部的颜色变化[2]。持续低流量吸氧2-4L/分。记录患者的尿量及尿比重,以评定患者的肾功能。

2.3.2 卧位及活动 术后采用平卧位,穿刺侧肢体平伸制动8-12h,卧床16-20h,于次日晨逐步下床活动。

2.3.3 患肢的观察及护理 观察患肢疼痛缓解程度、末梢血液循环情况,并与术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评估手术疗效,如患肢疼痛剧烈可遵医嘱使用镇痛药物。

2.3.4 切口的观察及护理 腹股沟穿刺处弹力绷带加压包扎6-8h,同时观察切口有无渗血,弹力绷带是否固定在位。

2.3.5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处理 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可引起动静脉血栓、穿刺处血肿、假性动脉瘤、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严重者甚至心肌梗死等。①穿刺部位血肿及假性动脉瘤。穿刺部位出现搏动性包块,一般于2-3d出现,护士应加强巡视,局部按压,沙袋压迫减少患者活动并观察肿块消散情况。同时在应用抗凝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本研究的患者中有一例术后出现牙龈出血,经调整抗凝药物剂量,患者出血停止。②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常伴血栓形成,在腔内成形术后亦有继发血栓形成的可能。腔内治疗过程中斑块脱落导致远端血管栓塞,术后予以溶栓治疗可有效减轻肢体缺血症状及程度。术后血管再狭窄大部分为支架内继发血栓形成,溶栓治疗可部分开通血管,恢复血流。本研究中有一例发生腘动脉血栓,急诊行动脉取栓术,由于观察及时,处理及时,预后良好。③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闭塞下肢动脉再通后,肢体远端会出现再灌注损伤,表现为下肢疼痛、肿胀、皮肤温度降低,皮肤颜色紫暗,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该症状和体征。本研究中有3例不同程度地发生过度灌注综合征,给予止痛、脱水、局部外敷硫酸镁等治疗,及时消除患肢水肿、改善局部血供,使脉搏、皮肤温度及颜色恢复正常。

2.4 健康指导

2.4.1 饮食指导 嘱患者饮食要低盐、低脂、少吃多餐,多吃高营养、高维生素、易消化、粗纤维食物以保持大便畅通。

2.4.2 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多参加体育锻炼,以改善周围循环,降低血栓的发生率。指导患者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生活中尽量避免引起出血的状况,若出现意外出血或出血过多以及疼痛再发、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无法触及等情况[3],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2.4.3 坚持服药 指导病人按时服药,讲解用药注意事项,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在出院半年内严格按医嘱服用抗凝药物,期间不得停用或漏服。

2.4.4 复查指导 术后前2周每周要定期复查凝血功能,以方便调整药物剂量。1、3、6、12个月到院复查,建立随访机制,以了解下肢动脉血流情况及远期疗效。短期内不接受大手术。

3 结 果

经本院治疗,本组45例通过介入综合治疗开通并恢复血流43例,血管再通率95.55%,失败2例,主要是节段性闭塞,病程长,导丝无法打通闭塞血管。43例造影显示狭窄或闭塞消失,动脉血流状况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大部分缓解或消失。

4 小 结

老年下肢动脉闭塞症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严重影响他们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适应症较宽、花费低、高疗效、病死率低等优点成为下肢动脉闭塞症目前最理想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综上所述,对下肢动脉闭塞在支架介入手术后的专业高效护理,对及时发现并避免并发症,改善预后,减轻患者痛苦,缩短治疗时间,并明显降低可能出现的截肢风险,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参考文献

[1] 郭伟,等.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的介入及外科手术治疗选择[J].解放军保健医学杂志,2007,9(1):11.

[2] 黄求理,等.急性肢体动脉闭塞的血管内介入治疗[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9,9(3):155.

下肢动脉闭塞症术后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2月~2012年5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60例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其中男性37例, 女性23例, 年龄44岁~78岁, 平均年龄 (65.3±10.6) 岁,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患侧肢体间歇性跛行和静息状态下疼痛。合并症情况:合并心肌梗死10例, 合并糖尿病12例, 合并高血压13例, 合并高血脂12例, 合并脑血管疾病13例。下肢动脉病变部位:股浅动脉中段36例, 股浅动脉上2/3段20例, 股浅动脉下1/3段4例。参照Fontaine临床分期:Ⅱa期10例, Ⅱb期15例, Ⅲ期20例, Ⅳ期15例。TASC分期:Ⅱa期36例, Ⅱb期24例, 排除心、脑、肝、肾等器质性病变、有出血倾向、药物治疗过敏史患者。60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 对照组 (药物治疗组) 30例和观察组 (血管内支架治疗组) 30例, 两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波利维 (杭州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H20100050) 75mg·po·qd联合西洛他唑 (浙江大冢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H20100108) 200mg·po·bid, 连续治疗6个月, 3个月后给予低分子肝素6150U·SC·qd×10d。观察组血管内支架治疗, 60例股浅动脉腔内支架, 患者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对动脉粥样硬化特点进行确认, 保持导管头放置在血管闭塞部位的近端。采用J型亲水超滑导丝, 逐步的捻转对闭塞段进行开通。如果此方法无法开通闭塞段。用超滑导丝在导管支持的条件下意向性的向动脉内膜下腔穿入, 经过闭塞段之后再次重新进入动脉真腔。采用自膨式的支架, 跨越病变段2cm左右放置。术3d经过静脉给予800~1000U/h的肝素, 注意观察凝血活酶时间。一般的凝血活酶作为正常的1.5~3倍左右。口服阿司匹林 (拜耳制药有限公司, 生产批号:H20100059) 8~12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完成后6个月进行随访, 随访率100%。

1.3 观察指标

1.3.1 观察两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经皮氧分压和踝-肱指数情况患者通过酒精对皮肤清洁, 采用丹麦雷度TCM4的传感器置于患者脐周, 测试的电极温度为44℃, 平均使用3h后更换电极监测的部位, 对两组治疗前后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经皮氧分压进行测定。

1.3.2 观察两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临床疗效情况痊愈: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超声已经闭塞下肢动脉再通, 显效: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动脉血管狭窄率较治疗前明显减轻20%;有效: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动脉血管狭窄减轻10%;无效:上述指标均未达到者。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临床资料通过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 (P<0.05) ,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经皮氧分压和踝-肱指数情况 (如表1)

2.2 两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临床疗效情况 (如表2)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高危因素[5~6]。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细胞、纤维基质、脂质及组织碎片发生异常性沉积, 其在动脉内膜或者中层出现异常增生。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常见于大中型动脉, 腹主动脉、髂动脉、股动脉及腘动脉等[7~8]。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病变往往呈现节段性和多个平面性, 有时弯曲部也会累及到。下肢动脉壁增厚往往变硬, 并且伴有一定程度的粥样斑块和钙化, 继发性血栓形成, 从而导致下肢动脉管腔闭塞[9~10]。经皮监测气体分压利用监测电极加热提升组织的皮温, 加快毛细血管中血液的流动速度, 皮肤在加温后通透性明显增加, 监测气压产生相应的变化。皮肤的氧监测和机体血流量、心输出量和皮肤组织灌注情况均有密切的关系。股浅动脉腔内支架置入是近年来我院引进的腔内治疗术式, 其可以避免因球囊扩张导致的血管弹性回缩问题, 还可能减少远端栓塞。腔内支架置入之前要先行腔内溶栓, 从而取出血管闭塞段内可溶性血栓成分, 对动脉原来基础性狭窄清晰的暴露, 并可以减少血栓脱落造成远端动脉急性栓塞。可以减少血栓内支架网眼向血管腔内突入, 降低血流不畅和再闭塞的发生率。通过自膨式支架置入, 其在病变的近端和远端同时扩张, 防止内膜形成夹层。支架式溴钛合金, 其具有较强的支撑性、低顺应性, 提高了理想的通畅率和远期效果。笔者分析我院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60例临床资料, 依据治疗方式不同进行分组, 对照组 (药物治疗组) 30例和观察组 (血管内支架治疗组) 30例。结果表明, 观察组治疗后经皮氧分压和踝-肱指数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提示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临床症状改善明显, 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 原标, 张葆现, 张望德, 等.动脉硬化闭塞症致下肢慢性缺血的系统治疗[J].中国医药导刊, 2008;10 (3) :340~342

[2] 郝亚静, 邱振瑜, 王静, 等.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刊, 2010;12 (2) :334

[3] 张希全, 凌宝存, 朱伟, 等.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疾病[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2009;6 (4) :334~337

[4] 李学东, 陈剑秋, 吴义生.股浅动脉支架治疗动脉硬化闭塞症慢性下肢缺血20例[J].天津医药, 2010;38 (4) :334~335

[5] Surmely JF, Tsuchikane E, Katoh O, et al.New concept for CTO recanalization using cont rolled antegrade and ret rograde subintimal tracking:the CART technique.J Invas Cardiol, 2006;18 (7) :334~381

[6] 于云华, 李葆华, 苏建春, 等.95例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入院前、中、后干预情况的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9;32 (12) :1739~1740

[7] 彭锦, 迟路湘.下肢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的临床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0;32 (12) :1354~1356

[8] Glasby MJ, Bolia A.Treatment of chronic mesenteric ischemia by subintimal angioplasty of an occluded superior mesenteric artery.Eur J Vasc Endovasc Surg, 2007;33 (6) :676~681

[9] 胡乃东, 朱蔚东, 邢彤, 等.支架植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34例报告[J].首都医药, 2009;16 (18) :23~2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车务·信号员(自动闭塞) 下一篇:慢性闭塞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