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区道路(精选五篇)
市区道路 篇1
关键词:城市道路网,交叉口,平面方案,分离式立交,互通式立交
交叉口是城市道路网的咽喉,交叉口处的交通不畅,会引起道路网的交通拥挤。反过来,交叉口出现的交通拥挤也常与道路网布局、交通组织管理欠佳及交通环境不良有关。
六岔口位于保定市中心区边缘,由三丰路、朝阳大街、建国路(旧107国道)3条城市主、次干道相交叉形成。由于交汇道路多,虽有信号灯进行控制,但交通较为混乱。
1 现状地形
在六岔口交汇的3条道路中,三丰路为城市主干路,相当于城市内环路的南环;朝阳大街为城市主干路,是城市南北向中轴线;建国路为城市次干道,是旧107国道向市区的延伸。六岔口平面图如图1所示。
本交叉口地形较复杂,西北侧有京广铁路,分别跨越三丰路与朝阳大街,京广铁路与三丰路的交点距六岔口中心交点280 m,与朝阳大街的交点距六岔口中心交点200 m;南侧有1条地区粮库铁路专用线,分别穿越3条道路,与三丰路的交点距六岔口中心交点180 m,与朝阳大街交点距六岔口中心交点50 m,与建国路交点距六岔口中心交点100 m;南侧还有另一条通往铁路货场的铁路专用线,分别穿越朝阳大街和建国路,与朝阳大街交点距六岔口交点400 m,与建国路交点距六岔口交点295 m。
目前,京广铁路与相交的三丰路和朝阳大街分别设置箱涵下穿通过,其余交点均为平交。其中朝阳大街地道桥箱涵为4孔箱涵,横断面与朝阳大街路段的断面有所不同,但机动车道数(双向六车道)是相匹配的。
三丰路地道桥箱涵为3孔箱涵,横断面机动车道为双向两车道,与三丰路路段的双向六车道严重不匹配,形成了“瓶颈”,目前已处于超饱和状态。
2 交通量调查分析
为了给方案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对此路口进行了交通量调查,进入六岔口的交通量总计为5 069 pcu/h(只计入机动车,未计入非机动车)。
从保定市现有路网分析,保定市的西南部虽然有西三环、南二环,为避开收费站,很多过境车并不走南二环而是通过天威路、朝阳大街,走三丰路绕行市区六岔口,给六岔口增加了交通量。另外,乐凯大街作为保定市西侧交通性主干路,由于往南遇有铁路编组站,在三丰路处为断头路,使得市区西部往南的车辆转走三丰路、朝阳大街,同样给六岔口增加了交通量。增加的交通量大约占六岔口现有交通量的30%。
3 方案设计
本交叉口改造方案分两大类,第一类为平面方案,通过改善路网以及优化交通组织解决交叉口问题;第二类是通过设置立体交叉解决问题。
3.1 平面方案
本方案主要依据城市总体规划,通过完善路网,采用疏堵结合的方法来解决因多项因素造成的30%交通量的增加。
首先,贯通乐凯大街,通过交通管制,使绕行六岔口的部分过境车辆,改走乐凯大街,缓解六岔口的交通压力。
其次,将六岔口改为十字交叉口,然后进行渠化。鉴于建国路的交通功能退化,目前仅为生活性道路,将原建国路上的交通量分流至周边路网。通过建华大街、三丰路、规划马池北路、朝阳大街实现分流。仅需新建规划马池北路。
3.2 立交方案
为进行设计优化,设计了3个立交方案供比选。
1)方案一为三层变形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交,3个环圈分别位于三丰路的南侧以及朝阳大街的东侧。三丰路与朝阳大街之间实现互通,建国路只允许直行、右转。非机动车与行人绕行匝道通过。
改建三丰路下穿京广铁路地道桥,并在朝阳大街下新建三丰路下沉分离式立交,使三丰路直行主线下穿朝阳大街。朝阳大街主线在地坪层,保留朝阳大街下穿京广铁路地道桥。建国路主线上跨朝阳大街。左、右转车道除三丰路由东向南的左转匝道为定向匝道外,其他车道均通过苜蓿叶式匝道实现互通,匝道均为单向单车道,匝道最小转弯半径为50 m。
该方案的特点是:互通型式较为复杂,但气势较宏伟。除三丰路与朝阳大街实现全互通外,能解决建国路的直行与右转。非机动车与行人交通组织困难,绕行距离较长。
2)方案二为扁苜蓿叶形互通式立交,三丰路与朝阳大街之间实现互通,建国路实行交通管制,只允许右转。非机动车与行人绕行匝道通过。
改建三丰路下穿京广铁路地道桥,并在朝阳大街下新建三丰路下沉分离式立交,使三丰路直行主线下穿朝阳大街。朝阳大街主线在地坪层,保留朝阳大街下穿京广铁路地道桥。左、右转车道通过苜蓿叶式匝道实现互通,匝道均为单向单车道,匝道最小转弯半径为35 m。
该方案的特点是:互通型式较简单,能解决三丰路与朝阳大街实现全互通,但只允许建国路右转。由于匝道转弯半径较小(35 m),对行车不利。非机动车与行人交通组织困难,绕行距离较长。
3)方案三为分离式立交,将三丰路主线与朝阳大街主线分离。改建现三丰路下穿京广铁路地道桥,新建三丰路下沉分离式立交,朝阳大街维持现状。朝阳大街和三丰路转弯车辆以及非机动车与行人采用信号灯交通,将建国路上的车流并入三丰路主线两侧的辅路(只允许右转)。设计方案平面图见图2。
该方案的分离式立交型式简单,非机动车与行人通过信号灯通行,较为方便。
4 改造方案的实施
综合分析,本路口位于城市中心区边缘,为避免对城市用地产生较强的阻隔作用,不适宜建设互通式立交。对六岔口的改造方案近期采用平面方案,远期推荐立交方案三。
按平面方案,由交警实施交通管制,实现了将六岔口变为十字交叉口(四岔口)的方案。分流了建国路的交通量及由于乐凯大街断头带来的六岔口交通增量。实施交通管制后观测的交通流量为3 668 pcu/h。
市区道路清扫保洁实施方案 篇2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化城市发展要求,建立科学合理、职责明确、调控有力的环卫管理体制,努力建立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又符合环卫事业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促进环卫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环境卫生质量的要求,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环卫体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优质服务;重心下移、属地管理;层层监督、奖罚分明”的原则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方法,通过建立长效管理机制,达到提高道路清扫保洁质量的目的。
二、改革的基本思路
(一)一把扫帚扫到底。
市区44条主次干道道路清扫保洁实行“一把扫帚扫到底”的作业方式,即道路清扫保洁区域内道路两边建筑物至建筑物之间的卫生、道路绿地花坛(不含游园绿地)的日常卫生、果皮箱的保养与清掏等全部由道路清扫保洁作业单位统一作业,变过去一条路几家扫为一家扫。改变过去责任分工不明确,互相推诿扯皮现象。
(二)强化区域性属地管理。
以市区44条主次干道为框架,划分五个区域,分别由机械化清扫公司和红旗区、卫滨区、牧野区、开发区安排本单位、本辖区的清扫保洁作业。
实行机械化清扫,有利于保证环卫工人的人身安全,有利于提升城市品位。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文明城市创建对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都有明确的要求,国家建设部对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也有明确的规定,即要求城市道路机械化清扫率不低于20%。依托原机械清扫管理中心组建机械化清扫公司,由机械化清扫公司负责市区牧野大道以东、平原路以南、向阳路以北区域内道路清扫保洁工作。全市机械清扫区域保洁面积为109万平方米。
(三)管干分离,重在管理。
所有原环卫作业单位组建成环卫服务实体,环卫作业实体与社会卫生保洁组织共同参与道路清扫保洁竞标,按市场化运作方式承担道路清扫保洁任务。成立新乡市环卫督查监理部,负责对全市道路清扫保洁质量进行日常检查、督查和考评。
(四)改革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变“以费养人”为“以费养事”,变行政管理为合同管理。
各作业服务实体在用工上根据作业需要进行竞争上岗,优化组合,经费拨付方式由原来的按人拨付改为按工作量拨付,由原来的定量如数拨付变为以考核结果按合同拨付,实行奖优罚劣。
(五)建立竞争机制,推进环卫作业市场化进程。
机械化清扫公司内分为2―3个分公司,实行内部竞标、市场化运作;市区其他道路按“属地管理”原则依照市场化、企业化、社会化模式组织实施运作和管理,市政府对各清扫保洁区域按照统一的卫生和奖励标准进行考核。
三、建立健全监督、奖惩机制
(一)建立健全环境卫生监督、奖惩机制,是做好环境卫生工作的重要保证。
一是专业督查队伍的监督。以市环卫处原机械清扫管理中心的人员成立督查监理部,下设2-3个督查监理公司,负责对全市44条主次干道清扫保洁质量、环卫设施维护情况的巡查。督查人员只发基本工资,每个人的活工资拿出来作为绩效工资,根据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奖励资金发放。二是社会监督,聘请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离退休干部职工、社会知名人士和群众代表、协管员对环卫工作指导、评议和督导。通过考核、评比,对完成作业任务质量差、造成一定不良影响的责任单位予以通报批评、经济处罚,严重的依约定条件解除合同;对完成作业任务质量好、群众满意度高的责任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和适当的物质奖励。
(二)市区主次干道的考核。
对市区主次干道实行三级监察制度。
1.市环卫督查监理部负责对市区主次干道各清扫作业单位进行日评、周评、月总。坚持每天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要求,对未按整改要求整改的问题每月进行汇总,由市城管局按考核办法和合同约定对清扫作业单位进行考核,市财政部门根据考核结果核拨资金。
2.市环卫处对督查监理人员进行考核,将其工资的活工资部分拿出来,作为效能考核工资使用,使管理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市场化。
3.市城管局对环卫处业务管理进行效能督查。根据每月督查结果和扣分情况,扣除其相应的管理经费。
(三)设立奖励基金。
为充分调动清扫保洁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强化管理监督,提高全市道路清扫保洁乃至整个环卫工作水平,设立新乡市环卫工作奖励基
重庆市区道路照明节能降耗策略探讨 篇3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路灯总数约1283.7万盏,并且每年新增各种路灯10%以上。2006年我国城市道路照明用电约490亿kWh,以照明平均电价0.75元/kWh计算,一年开支368亿元。城市道路照明在我国照明耗电中约占15%[1]。建设部颁布《“十一五”城市绿色照明工程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2005年为基数,城市照明每年节电5%,到2008年实现节电15%,2006~2010年累计节电25%的具体指标。
本文在对重庆市道路照明节能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城市道路照明的照度控制策略,并由此科学选用电光源达到节约照明用电。
1 城市道路照明照度分析
1.1 路面平均照度及其测量方法
路面平均照度是评价路灯光源对道路照明能耗影响的主要指标之一,测量的布点方法有四点法和中心法两种。在对重庆市道路照明节能调查中测量的方法选用四点法:把同一侧两灯柱间的测量路段分成若干个大小相等的矩形网格,把测点设置在每个矩形网格的四角。图1为测点布置图。
1.2 照度数据分析
首先根据四点法布点测量得到的数据进行路面平均照度的计算[2]。
M为纵方向划分的网格数,N为横方向划分的网格数,则M·N为总网格数。根据每个网格4个角上4个测点的照度平均值Eav可代表该网格的照度值,则:
undefined
式中:EΘ—图1测量区4个顶角处测点的照度;
E○—图1除4个角处4条外边上测点的照度;
E●—图1测量区4个外边以内测点的照度。
这样,根据式(1)即可计算得到被测道路的路面平均照度(以下简称照度)。
为了便于开展城市道路照明的节能研究,根据所测量数据,计算出全市各种道路正常条件下路面平均照度的平均值,与《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中的路面平均照度维持值(以下简称规范值)的比较如图2所示[3]。
选择重庆市有代表性的路段,从灯具的间距、高度、悬挑、仰角等安装规整性及光源的一致性等方面对其进行了照度测量,并与规范值做出比较,比较结果如表1所示。
重庆市道路照度基本上都超出了标准值上限,超出范围达30%~204.7%不等。照度值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道路照明光源的选择是否合理,同时也说明了道路照明节能降耗的空间是巨大的。
1.3 城市道路照明照度控制策略
可以从管理和技术两方面着手,以找到照度与用电成本的最佳切入点,取得平衡。
照明管理宜采取分区域和分时段的控制策略。道路照明引入光控措施,杜绝长明灯,是道路照明节能降耗的基本方法。深夜零点以前宜采用标准的道路照度,深夜零点以后道路的照度指标可适度降低。具体措施为:对照度要求不高的路段关闭不超过半数的灯具;主干道路关闭部分自行车和人行道照明,保留快车道照明等。一些重要的城市道路,应辅以相应的控制措施,另外还应采用双光源灯具,在非重要时段关闭其中的一只光源。
技术层面上,生产高、低功率光源组合的双光源或多光源路灯,研发功率因数高、以智能降压—稳压—调光技术为核心的新型镇流器和采用现代预测算法的光控型路灯控制器,为城市道路照明的节能管理提供更为科学可行的控制方案和控制对象;此外,要大力开发和生产高光效的新型光源,直接降低道路照明的能量消耗。
2 城市道路照明光源与能耗关系分析
2.1 光源与照明能耗的关系
图3所示为重庆市主城区2001~2006年照明能耗和道路长度变化情况[4,5]。
可以直观地看出,照明能耗的变化与道路长度的增长并不一致,这就说明了道路长度的增长并不是影响照明能耗变化的唯一主要因素。
图4所示为重庆市主城区2001~2006年所安装路灯选用的光源类型及数量变化情况[4,5]。
将图3与图4综合来分析, 2002~2003年,在高压钠灯数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高能耗的高压汞灯和白炽灯分别增加了4500余盏和2000余盏,致使在2003年城市道路长度增长18.13%的情况下,照明用电量从2002年的2328万kWh跃升到2970kWh,增幅为27.5%,即道路长度每增长1个百分点用电量就增长了1.5个百分点。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5~2006年路灯总量基本相等,尽管高压钠灯数量增加了6300余盏,但是由于用这种发光效率高、能耗低的光源取代了2600余盏高压汞灯和1700余盏白炽灯,因此虽然道路长度增长10.12%,但是与2005年相比,用电量增幅只有6.7%,远低于11%的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了道路长度每增长1个百分点用电量仅增长0.66个百分点。
从以上分析可以明确:道路照明所选用的光源类型是影响能耗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如何选择光源就成为了降低道路照明能耗的前提要素。
2.2 城市道路光源选择分析
道路照明对电光源的要求是:发光效能高;使用寿命长,寿命周期的一致性好;有较好的显色性和适当的低照度。因此,路灯光源的选择应从上述几方面考虑,重点选择高效新型光源。
表2列举了常用电光源的性能参数,考虑道路照明的要求,可以做出以下分析结论:
(1)低压钠灯是目前光效最高的光源,但它的显色性不好。随着高压钠灯的光效的不断提高,而且其具有寿命长等符合一般道路照明要求的特点,所以可将高压钠灯作为机动车交通道路照明的首选光源。
(2)对颜色识别要求较高区域的道路,应使用金属卤化物灯。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达到相同的视觉效果所需要的道路照度,金卤灯要比高压钠灯低。另外它可以进行亮度调节,对于下半夜通过降低照度来节能,意义是很重大的。
(3)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显色性好、发热少,可用于人行道路的大面积照明。陶瓷金属卤化物灯代表了高强度气体放电灯的发展方向,前景广阔。
(4)由于自镇流高压汞灯和白炽灯的光效过低,使用这些光源会造成能源的大量浪费,而且路面的照明水平也很难达到标准的要求,因此应停止使用这两类光源。
(5)无极灯具有超长使用寿命、光效高、无眩光、显色性高等优点,虽然已经在北京等地得到了实际应用,但是这种光源价格很高、维修困难,如果能在上述方面得到改进,将是下一代高效绿色照明电光源的理想选择。
3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重庆市区道路照明在城市照明用电中占有不小的比重,但却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能耗高、效率低的缺陷尤为突出,因而应将城市道路照明的节能降耗作为当前节能工作的重要方面之一。应该采用先进的远程自动化控制方式实现无级调光的控制策略,以开发节能型光源、尽量选用节能型灯具为主的同时,加强城市道路照明的管理和制度法规建设,促进节能工作的深入开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2]秦大为,陈中军.道路照明的照度测量[J].道路照明,2004,8(4):18.
[3]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S].
[4]重庆市统计局.重庆统计年鉴-2007[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市区道路 篇4
绩效自评报告
一、实施道路保洁分类管理的意义
随着杭州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城市文明不断进步,城市品质不断提高,市民群众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市委市政府领导对环境品质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也非常高,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王国平专门批示:要借鉴香港打造“亚洲最清洁城市”的做法,研究落实杭州“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措施。2007年2月15日,在杭州市国家卫生城市复评总结表彰大会上王国平书记明确提出了在5年内把杭州打造成“国内最清洁城市”的目标。同时将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作为共建共享“生活品质之城”、提升杭州城市核心竞争力、深化“清洁杭州”内涵而摆上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包括“清洁、清静、绿色、亲水、无视觉污染”五个方面,其核心内容是要着力解决“清洁保洁难”的问题,王国平书记也提出了“环境清洁首先要做好街道定量清扫清洗”的要求,而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正是解决“清洁保洁难”的主要措施之一。首先,道路清洁度是一座城市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窗口,道路清洁可以带动社区的清洁,道路是否清洁可以直观地反映一座城市整体的清洁程度。其次,定量考核是科学评价的重要内容,道路保洁管理应规定不同类别道路的保洁时间、人均保洁定额、洒水频次、机扫频次、清洗频次和保洁质量等方面的指标,实行定时、定人、定机、定额作业和定量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保洁经费挂钩,这样的评价体系才比较科学。再次,动态管理是落实长效的根本途径。保洁管理的动态性很强,需要日复一日地常抓不懈,只有通过扎实细致的日常检查考核,才能督促管理和保洁单位建立长效机制,天天按“国卫”标准做好保洁工作。实行“管理定额化、定额考核化、考核日常化”管理模式。
二、道路保洁分类管理考核的基本方法
实施城市道路保洁分类管理主要内容就是根据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现实需求,按照国家卫生城市标准,确定城市道路日常保洁管理指标和所需要的成本投入,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融入日常保洁管理,制订出一套科学的检查考核程序和办法,对保洁质量及管理措施进行日常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核拨保洁经费,奖优罚劣,督促各城区努力提高道路保洁质量。基本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1、统一作业及考核标准。统一作业标准,主要是根据《杭州市城市环境卫生作业规范》,要求做到“五无五净”,即道路无垃圾、无杂物、无积泥、无积水、无污迹;路面干净,绿地和树圈干净,边角侧石干净,雨水井沟眼畅通干净,果壳箱等环卫设施干净。统一考核标准就是用统一的道路清扫保洁质量标准与考核评分标准进行检查考核。
2、分类保洁和管理。根据道路所在区域的重要程度、车流量和人流量等情况的不同,将主城区道路和街巷分别划分为一、二、三类三个保洁和管理类别。
(1)分类保洁。根据不同类别确定对应的道路保洁时间、人均保洁面积、洒水频次、机扫频次、清洗频次等指标要求,体现差异性。一﹑二﹑三类道路及一﹑二类街巷由区自查自纠,市组织检查考核,三类街巷(村道)由各区政府负责进行检查、考核,并落实长效保洁经费。
杭州市城市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指标
(2)分类定费。根据不同类别道路保洁管理指标,计算作业经费定额,实行定人、定时、定量、定机保洁。首先是对各城区各类道路及街巷面积进行核定,然后按照“国卫”标准和各类道路(街巷)保洁指标,结合杭州市实际用工报酬,采用劳动定额通用计算方法,确定各类道路(街巷)保洁经费定额。保洁经费根据定额测算,由市、区两级财政按4:6比例匹配保障。今年是我市实施道路保洁分类管理的第一年,市财政共安排道路保洁经费约1.3亿元,区财政按比例共应安排1.95亿元左右。
(3)分类考核。为体现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检查考核的公平和公正,保证对各区的检查考核不受因道路(街巷)条数不同、面积不同、类别不同的影响,采取对各类道路(街巷)按比例、全覆盖、全路段检查考核,分类计分。按各类道(街巷)得分情况计算各城区实得保洁经费,再用统一的清洁度得分进行评价。各城区月度检查考核的清洁度得分成绩为检查考核后实得的月度保洁经费占月度应得保洁经费的比例乘以100。
3、按保洁质量核拨保洁经费。为合理有效地用好道路保洁专项经费,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控制保洁经费核拨比例。市财政每季度按年保洁经费总额度的20%预拨保洁经费,预留20%在最后一个季度根据考核结果拨付。二是将道路清洁度与道路保洁经费核拨挂钩。根据每月的检查考核成绩,确定各区各类道路(街巷)实得的保洁经费。对保洁质量达到标准要求的道路(街巷),按定额拨付保洁经费;对保洁质量未达到标准要求的道路(街巷),根据检查考核结果在下个季度中核减相应的保洁经费,体现了“扫不好地就扫钱”的原则。根据《办法》,主要道路发现问题每扣1分相当扣13300元钱,街巷每1分相当于扣4600元钱。三是按检查考核成绩进行奖励。即根据各区清洁度排名情况,将每月检查考核后核减下来的保洁经费列为道路保洁分类管理奖励经费,对各城区进行奖励,通过这把“双刃剑”来激发各城区努力提高道路保洁水平。(来源:环卫科技网)
4、将考核结果作为市对区城市管理目标考核依据。每月将各城区月度检查考核的清洁度得分在杭州日报上公布,并将检查考核成绩纳入市对区城市管理目标考核。
三、目标完成情况及主要做法
(一)积极酝酿,充分准备
杭州市城市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措施从酝酿到正式实施历时4个多月,在这期间,我们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找出差距,明确思路。为巩固“创卫”成果,深化“清洁杭州”工作,我们先后赴宝鸡、郑州、成都、南宁、北海等城市进行考察,通过考察,我们认为杭州面临的是“前有标兵,后有追兵”的严峻形势,为此,市城管办领导对如何落实长效保洁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题研究,最后,明确了天天按“国卫”的标准,实施城市道路保洁分类管理的工作思路。
二是多方征求意见,制定完善相应办法。在《杭州市城市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检查考核办法》制订过程中广泛征求城区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意见,曾先后四次召开各区城管办主任会议,两次城区分管区长会议,一次市城市管理领导小组会议,讨论、研究相应的内容,不断修改完善,确保该办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广泛认同。
三是深入现场,准确核对道路(街巷)类别与面积。为确保各类道路名称正确,面积无虚报、漏报,市、区两级采取现场一一丈量、核对的办法,采取虚报面积经费倒扣款的措施,确保基础资料准确,并依此建立健全动态数据库。四是部门配合,正确测算保洁经费。我办与财政局通过实地跟踪,现场测量和参照前几年实际发生额,共同测算确定了不同类别道路(街巷)每平方米每年的成本定额。
五是加强培训指导,开展模拟考核。为全面提高精细化作业管理水平,市、区、街道(乡镇)三级分别组织了培训,详细讲解质量标准和检查考核的程序、办法、计算方法。同时在正式实施前开展了近一个月的模拟检查考核和分析点评,促使城区改正过去容易忽视的问题,为正式实施铺平道路,打好基础。
(二)全面实施严格考核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了责任追究制
自5月10日道路保洁分类管理试运行以来,各城区把道路保洁分类管理工作当作“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重要措施之一,加大了道路保洁工作的领导力度,各区政府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落实道路保洁分类管理工作;对相关职能部门、街道、社区进行动员和部署,提出具体要求;研究制定落实道路保洁分类管理长效措施,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系统内部问责制等工作制度,各城区都出台责任追究办法,对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检查考核成绩每月进行排名,从相关部门基层管理人员到党委班子成员形成有效的责任追究链。
2、增加经费投入,充实了保洁力量。
为巩固、提高道路清洁程度,各城区对照标准“定人、定时、定量、定机”,增加了资金投入。据统计,截至11月31日,五城区和西湖风景名胜区现有保洁员12156名,六月份以来累计增加保洁员4222人,增幅达53.2%。在环卫设施方面,更新、增设、维修果壳箱2687个,新增塑料垃圾桶556个、保洁三轮车1256辆,新购环卫车辆7辆,并对226车辆垃圾运输车辆进行了整修改装。
3、创新管理机制,优化了作业方式。
随着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检查考核工作的不断深入,各城区针对区域实际情况和特点不断创新管理机制,优化作业方式。
⑴、建立了对市场化保洁作业单位的管理机制。市场化保洁程度高的城区,建立了对市场化保洁单位的合同化管理制度。出台了《道路保洁合同化管理细则(试行)》,推进道路保洁作业企业优胜劣汰,对检查时每万平方米失分超过规定分值的道路,终止与承包企业续约,择优选取保洁质量较好的企业承包作业。
⑵、强化了保洁作业单位内部的管理。各作业单位科学安排保洁力量,实行定人、定时、定点、定责的分段保洁管理制。一是加强保洁一线的管理力量,每条道路上每1500米设一个路段长,负责全路段的保洁监督及替班工作;二是确保保洁员的在位率,为克服清扫保洁人员因运送垃圾出现路面保洁挂空档的现象,保洁垃圾不再由保洁员运到中转站,改用垃圾收运车来收运;三是提高机械化作业水平,为解决现有环卫机具不足的的问题,各作业单位挖掘潜力,每日分二班制作业,做到停人不停车,确保作业指标到位;四是整合保洁力量,各城区城管办将环卫、绿化、市政三支保洁作业队伍进行整合,合理调配作业力量,实行定岗作业和流动作业相结合方式,形成了全方位、无缝隙的作业网络,不留死角、不留盲区。
⑶、利用信息手段对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指标进行检查。为了加强对机械化作业的管理,各城区利用数字城管GPS信息系统对机扫车、洒水车、高压冲洗车、垃圾运输车进行跟踪检查,督促各保洁作业单位按规定落实机扫、洒水、清洗频次要求。市市容环卫监管中心作为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检查考核的具体实施机构,利用GPS信息系统对道路的机扫、洒水、清洗频次进行跟踪检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4、认真组织动员培训,提高了保洁作业及管理队伍的素质。
为做好道路保洁分类管理工作,城市管理的各层面都组织了专题培训。市城管办统一组织了各区城管办,各街道、乡镇环卫管理干部进行动员培训,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掌握了标准。城区相关部门和街道也分别组织了培训,各区城管办组织环卫所长、乡镇街道城管科长、保洁公司负责人进行了培训。各街道都组织了街道及社区干部全员培训,从机关干部到作业一线人员人人熟悉道路保洁分类管理考核办法和要求。各保洁作业单位对保洁人员定期培训,提高了素质,作业人员既是保洁员,又是宣传员和劝导员,通过他们辛勤工作和耐心劝导宣传,店家乱倒垃圾的少了,行人乱扔垃圾的少了。
主页 新闻中心 技术中心 下载中心 环卫图库 管理论坛 分类信息 政策法规 标准规范 环卫百科 环卫知道 环卫期刊 注册/登陆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环卫科技网首页>技术中心>生活垃圾>保洁收运>文章正文 杭州市区城市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检查考核办法绩效自评报告(3)2009-09-21 11:03 环卫科技网 作者:杭州市城管办 0条评论 分享本文到...5、建立督查机制,加大了巡查力度
检查考核工作正式开展以后,各区政府(管委会)领导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层层落实责任,根据检查考核办法,建立健全检查考核督查制度,加大监管力度。
⑴、制定了检查考核办法。各城区都分别成立了道路保洁分类管理考核工作领导小组,结合本辖区实际研究制定道路保洁分类管理实施方案和检查考核办法,明确各管理单位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从制度上保障道路保洁分类管理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⑵、加强对现场作业的监管。各区先后成立专门的监管队伍,与环卫作业同步检查,加强自查自纠力度;区城管办机关全体人员划分若干个巡查小组,每天中午、晚上对道路分类保洁作业进行巡查;建立了联合督查机制,成立了由区爱卫办、城管办、城管执法局三家单位组成的联合督查小组,采取日常巡查与定期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及时发现和督促解决“四化”长效管理问题。
⑶、实施部门联动。各区积极推动职能部门形成合力,区级层面设置督查协调机构,以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检查考核为载体,对区各相关部门和街道乡镇进行督查排名。各城区探索“无缝隙城市管理”新机制,将分类保洁和分类保序有机结合。通过建立街道、环卫、执法、社区联动机制,各负其职,形成合力。在街镇、社区内试行管理与执法混合编队的新办法。通过部门配合,对热难点问题的管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例如五月份模拟检查时,市区因水果店、鲜花店、洗车店及其他店家违章占道经营造成路面不洁问题占总问题数的34%。通过城管执法、宣传等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截止11月底,这类问题的数量比模拟检查时下降了20%。
四、目标创新程度和工作难度
(一)目标创新程度
根据王书记“环境清洁首先要做好街道定量清扫清洗”的要求,开展城市道路分类保洁考核,实行统一标准、分类管理、以类定费、按质核拨的城市道路保洁办法,在全国唯一,属首创。它无论从管理理念、管理手段,还是具体的考核方式等,都有很大的创新。
1、管理理念创新。即“以目标牵引管理”理念——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5年内把杭州打造成‘国内最清洁城市’”的目标为牵引,不断深化和拓展“四化”长效管理和“清洁杭州”的内涵,创造性地实施城市道路保洁分类管理与考核;以精细化管理为理念,对道路清扫保洁实行“管理定额化、定额考核化、考核日常化”的管理模式。
2、管理手段创新。一是实行“统一标准,分类管理”的原则。将所有二类街巷以上道路纳入考核范围,统一道路清扫保洁质量标准和考核评分标准,同时又根据道路的重要程度划分为一、二、三类道路和一、二类街巷,区分保洁管理指标和检查考核主体;二是实行“以类定费,按质核拨”的原则。确定不同类别道路的保洁经费标准,将保洁经费核拨与道路清洁度挂钩;同时,根据道路清洁度排名实施绩效奖励。目前,这一管理手段在国内城市还是唯一的。
3、考核方式创新。日常巡查与例行检查相结合,建立了“全年无休日工作制”,确保一年365天每天都随机抽查,并提出了“检查考核覆盖率”指标,检查时按各城区道路总量比例随机抽查被检的道路或街巷,检查的时段实行24小时三班制,也是随机确定,每日检查的增加了检查与被检查者双方的压力;在例行检查时,适时邀请市人大常委会、政协领导和相关新闻媒体参加,主动接受外部监督。
4、是考核标准创新。制定了高于“国卫标准”的道路保洁分类管理考核标准,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城市清洁度”指标。按目前保洁费用定额标准,道路考核每月每扣1分相当于扣减13300元,街巷考核每月每扣1分相当于扣减约4600元。
(二)工作难度
1、道路保洁管理综合性强,协调较难。道路保洁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城市道路是流动性很强的公共场所,清洁程度不但与保洁员的责任性、作业工具、环卫部门的管理力度有关,而且与自然条件、公众的环境意识和卫生习惯等因素有关,需要有关部门的配合,实施综合治理。比如市民清洁卫生意识的提高需要宣传部门的宣传动员,摊点乱摆、垃圾乱扔等需要城管执法部门的严管,工地的脏乱及对周边的污染需要建设部门的监督等等。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检查考核是对各城区城市管理各部门的综合考核,这样,可以有效形成区级各相关部门的协作机制,减少清洁卫生问题的产生。
2、道路保洁管理标准高,达标难度大。分类管理检查标准要高于“国卫”标准,“国卫”标准检查项目比较少,条款规定比较概括,分类管理标准较“国卫”标准更全面、更专业、更细化,包含了洒水、机扫、清洗环卫作业管理指标落实情况、道路保洁质量情况、作业规范执行情况、公众监督处理情况四个方面,比如“国卫”标准规定垃圾滞留路面不超过15分钟,而分类管理考核检查时要求随脏随扫。
3、保洁管理覆盖范围大,全面提升清洁水平较难。分类管理考核的道路从类别上分包括主次道路,也包括街巷、社区幢间道路、公共场所、道路绿地等。从范围上看,包括建城区道路,也包括城乡结合部道路、撤村建居地区道路等,由于人口密度,繁华程度,基础设施不同,清洁保洁的难度都不同,所以要全面提高保洁水平,达到城区之间、城乡之间、道路与街巷之间管理水平平衡发展,难度较大。
l4、不同城区不同类别道路的保洁难度系数不同,考核评价较难。保洁经费应按照考核结果核拨,如果检查时以单位面积的问题发生率来衡量清洁度,就很难消除城区之间道路条数不同、面积不同、类别不同等客观因素,难以用统一的尺度衡量城区的保洁管理水平,也就难将考核结果与拨付保洁经费挂钩。分类管理检查考核成绩是根据实得保洁经费占应得保洁经费的比例确定,衡量的是财政核拨经费所取得的管理效益。
5、检查的人力、设备资源有限,对象直接面向城区,考核组织难。道路保洁的检查考核由我办下属市容环境卫生监管中心具体负责,组织检查的人力和设备均从中心现有的人员和设备中调配,目前从事这项工作的一共有14人、3台车,要实施365天全天侯的检查,人力、设备严重不足,工作难度很大。由于考核对象直接面向城区政府,实施扣分难;考核结果按照清洁度高低每月通过《杭州日报》公示,城区反响较大,考核组织难。
五、道路保洁分类管理取得的成效
《杭州市区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检查考核试行办法》实施半年来,成效明显。各城区努力完善长效保洁管理机制,市区道路整体保洁水平提升较快,形成了“天天创国卫”的良好态势,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半对市区一类、二类、三类道路进行了二轮全覆盖检查,累计检查道路777条(次),检查道路面积为4805万平方米,检查覆盖率达100%。累计检查市区一类、二类街巷2330条,检查面积1041万平方米,检查覆盖率为100%。检查覆盖率符合检查考核办法规定的每三个月道路全覆盖,街巷每六个月全覆盖的要求。半年共发现保洁问题5272个,道路清洁度95.14分,街巷清洁度84分,综合清洁度为92.22分。
城市道路保洁是一项服务性、基础性的工作,通过保洁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主要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1、促进了清洁。实行道路保洁分类管理半年以来,道路整洁清洁程度提高明显,呈现出天天按照“国卫标准”抓好道路保洁工作的好势头。一是市区道路综合清洁度逐步提高,六个月以来市区清洁度持续上升,十一月份市区平均综合清洁度达到了96.69分,比5月份模拟考核时的65.25分提高了31.44分。市区平均综合清洁度月度变化情况详见下表:
5月至11月市区平均综合清洁度
二是路面暴露垃圾问题发生率显著下降,数字城管反映,11月份暴露垃圾问题立案数比五月份下降了40%。
2、促进了长效。《办法》实施以后,各城区高度重视道路保洁分类管理工作,把道路保洁分类管理工作作为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的重要载体。根据辖区保洁实际,对照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标准和要求,在做好保洁经费、环卫机具、人员保障的基础上,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管理措施,规范环卫作业,健全督查制度,道路保洁分类管理实行了全覆盖、全时制检查,有力地促进了长效管理机制的形成。通过坚持不懈抓地好长效管理制度的落实,使保洁质量持续处于较高的水平,做到了“三个一样”。一是节假日与平日道路保洁水平一样。节假日人员流动量较平日高,保洁难度也要比平日大,特别是长假期间,繁华商业区、风景区道路车流量、人流量增幅大,清扫保洁工作量成倍增加,给保洁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各城区环卫管理部门合理安排好节假日保洁力量、保洁班次,抓好重点时段和重点路段的保洁工作,不留保洁上的空档和盲区,做到每个时段每条路段都有保洁员在岗,缩短了垃圾滞留路面的时间。二是已检查过的道路与未检查过的道路保洁水平一样。按照道路保洁分类管理工作要求,在检查周期内,每条道路每三个月只轮检一次,每条街巷每六个月只轮检一次,在检查周期内已检道路(街巷)将不再进行检查。从日常巡查情况看,无论是已被检查过的道路,还是未被检查过的道路,保洁力量都没有减少,保洁工作都没有放松,保持了较高的保洁水平。三是重大活动期间与一般活动期间的保洁水平一样。重大节庆、上级领导考察等重大活动期间,各城区只要合理调配保洁力量组织正常的清扫保洁作业,不需要临时搞突击、临时搞整治就能经得起看、经得起查,确保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较高水平的常态化。
3、促进了平衡。道路保洁管理水平趋于平衡,推动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根据检查考核情况,各区加强了对薄弱环节的管理,有效提高了市区环境卫生整体水平,市区道路、背街小巷、住宅小区幢间路保洁质量总体较好,道路清扫保洁管理水平较初期更趋于平衡,城区之间、城乡之间、道路与街巷之间保洁水平差距缩小。一是城区之间的保洁水平差距缩小。道路保洁分类管理实施前期,城区之间综合清洁度差距较大,5月份差距达到23.01分。通过开展指导和学习交流,各区不同程度地提升了综合清洁度,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大大缩小了相互之间的差距。11月份,城区综合清洁度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差距缩小到了6.75分。二是道路与街巷的保洁水平差距缩小。通过各区城办的指导和帮助,街巷也实行了精细化管理和作业方式,使街巷保洁水平提高较快,据统计,街巷的平均清洁度与道路平均清洁度之间的差距由5月份的41.04分缩小到11月份的4.55分,保洁水平基本达到了平衡。8月份之前,各城区失分在2分以上的街巷平均都在10条以上,从9月份以后失分在2分以上的街巷几乎没有。
4、促进了投入。《办法》实施以后,市财政全年投入1.3亿,按照市区四比六的配比,区财政共投入1.95亿元,带动了区财政在环境保洁上投入的增加。与2006年相比,市级增加了5000万元。
5、提高了投入实效。2006年全市保洁道路1583条,实际投入经费2亿元。《办法》实施后,全市保洁道路增加到2713条,增加覆盖面71.38%,按同比例计算应投入经费3.43亿,现实际投入为3.25亿。在投入相对减少的情况下,道路清洁度不降反升,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
道路清洁度的不断提高,促进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提高。王书记在2007年12月6日城市管理工作汇报会上指出,我们要舍得在环境上花代价、下工夫,城市保洁水平的提高,为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开了一个好头,老百姓拍手叫好,中外游客也给予了高度评价,到杭州来考察指导工作的中央领导包括胡锦涛总书记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胡锦涛总书记到杭州来考察指导工作,一路上看到杭州城市管理的情况,都情不自禁地给予充分肯定、高度评价,认为杭州城市目前的管理水平不亚于欧洲,杭州的城市也很像欧洲的一些城市,这个成绩来之不易,确实做到了“城市上水平,市民得实惠”。同时城市由于做环境实现了增值,现在杭州城市天天在增值,六城区土地出让金都出现每亩超过2千万元水平。2007年六个城区土地出让金合同达到750亿,估计合同金额可突800亿。南京出让的土地数量比我们多得多,但是收益金比我们少得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杭州这座城市在增值。
省内外各大媒体和网站对杭州道路保洁工作的做法和成效进行了大量报道,建设部网站、新浪网等各大网站和上海市、南京市、桂林市、深圳市等市容管理局工作网站等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今年下半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大连、苏州、徐州等兄弟城市纷纷来杭州市考察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情况,起到了宣传杭州的效果;目前,在“七难问题”中,“清洁保洁难”是解决得最好的。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道路保洁分类管理检查考核办法也给予了充分肯定,王国平书记批示:这是个好办法,望总结经验,一抓到底。蔡奇市长也称赞:这个办法好。
五、道路保洁分类管理的成本投入
市区道路 篇5
阿拉尔市位于新疆天山南麓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塔克拉玛干大漠北缘的绿洲区的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三河交汇之处的塔里木河源头,所处区域位于盐渍土分布带之上[1],年均气温10.8℃,年降水量40~100mm,冬季最低气温可达-21℃,最大冻土深度0.6m,属于季节性冻土灾害区和严重盐胀灾害区[2],由于市区南邻塔里木河,地下水位较高,季节性变化幅度大。阿拉尔市是一个新建城市,市区道路于2004年秋季建成,到2006年春季大部分路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盐胀-冻胀变形破坏[3]。
(1)塔里木大道为沥青路面,变形破坏使其路面出现不均匀的鼓包和裂缝,路面两侧起胀高度超过了路沿石的高度,裂缝最大宽度达到100mm,裂缝主要表现为分布于路面两侧的纵向开裂和不等间距的横向隆起张裂缝。
(2)大学路为沥青路面,路面变形主要表现为路面两侧的纵向起胀裂缝,裂缝宽度较大,在冬季1~2月份裂缝最宽达到50~80mm,夏季最小也有10~30mm,起胀量最大达到150~180mm,沿路面横向的裂缝和变形很少。另外有一个特殊现象是:该路面于12月中旬在路面裂缝处出现“冒水”现象,尤其在行车荷载作用的路面部位,冒水现象尤为剧烈。
(3)阿拉尔大道与塔里木大道同为沥青路面,但冻胀破坏的程度和现象不同:塔里木大道盐胀-冻胀变形破坏是以沿路面两侧纵向的起胀变形和裂缝为主;而阿拉尔大道盐胀-冻胀变形破坏除了路面满布的纵向起胀变形裂缝之外,路面出现了较多的横向挤压隆起破裂带,致使车辆无法通行。
2 阿拉尔市区道路变形分析试验
阿拉尔市城市道路自建成以来,城区道路路面陆续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形破坏,对行车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为此,将阿拉尔市区变形破坏较为严重的几条道路作为研究对象,对路基结构层钻探、取样进行盐分、含盐量检测,以确定造成阿拉尔市区道路出现大面积的变形破坏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变形破坏机理。
2.1 试验路段钻探取样
对塔里木大道、阿拉尔大道的路基结构层采用HZ-20A型混凝土钻孔取芯机钻孔取样,穿透沥青面层、水泥土稳定层、砂砾石填料层、风积砂基底回填层,观测、量取各结构层厚度、密实性及整体表观。分别在塔里木大道、阿拉尔大道变形破坏较为严重的路段路面起胀开裂部位和完好路面各取一个孔位钻孔取样;在位置相对应的路面两侧绿化带或农田采用取土钻自地表沿深度0~10cm、10~30cm、30~60cm、60~100cm取土样。
塔里木大道、阿拉尔大道路基结构层厚度、密实性、整体表观观测结果表明:导致道路沥青混凝土面层产生裂缝变形破坏的直接原因是面层下部的水泥土稳定层发生膨胀变形、疏松破碎失去强度,在反复多次的变形及车辆荷载作用下,使路面产生更大的裂缝变形,加剧了路面的破坏。变形破坏路段路面水泥土稳定基层发生膨胀变形,厚度由20cm膨胀至33cm,完全疏松失去强度。
2.2 试验结果分析
对表2~表5盐分、含盐量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水稳层中硫酸盐含量在0.3%~0.5%之间,总盐含量超过2%,最高达到3.37%,其硫酸钠含量虽然在非盐胀性土0.5%的硫酸钠控制含量之内,不具备盐胀性,但是这一含量可以使水泥土稳定基层中的水泥发生膨胀破坏,同时水稳层中含量高达1%的氯离子会加剧水稳层中水泥的膨胀破坏,所以硫酸盐和氯化物盐是阿拉尔市区道路发生变形破坏的直接因素。
注:沥青混凝土面层设计厚度10cm,水泥土稳定层设计厚度18cm,砂砾石填料层设计厚度25cm,风积砂回填层设计厚度40cm。
对于路基结构层中含量超标的盐分的来源,通过路基土与道路两侧绿化带土体含盐量的对比检测试验结果表明: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土体及周边农田土壤中的盐分含量相对较低属于弱盐渍土,硫酸盐含量都在0.3%以下,有的属于非盐渍土,对路基盐分的迁移积聚作用不甚明显。由此可确定路基结构层中的盐分来源于结构层土基材料本身的含盐量;也可能是地下水中的易溶盐通过毛细作用迁移至路基结构层,但这种迁移积聚作用只有在路基盐分隔断层失效了的情况下才会发生。通过课题组对阿拉尔市区变形破坏道路的变形监测试验结果和盐胀变形评价结果综合分析,认为阿拉尔市区道路变形破坏是盐胀和冻胀共同作用的结果,为此,可以判定阿拉尔市道路变形属于盐胀-冻胀变形。
3 阿拉尔市区道路盐胀-冻胀变形破坏的原因与机理
3.1 产生盐胀-冻胀变形破坏的原因与影响因素
在调研中发现部分路面在12月中旬时期,路面裂缝在中午气温较高时出现向外渗水现象,尤其在车辆荷载作用部位甚为明显,这说明路基基层及其下部结构层中含有大量的入渗水,在昼夜温差大的冬季,夜晚低温使处于路基上部的基层中的水冻结膨胀,中午气温升高后逐渐融化,在车辆荷载作用下,融化的水携带细颗粒土从路面裂缝处被挤压排出。在深冬低温环境下,处于冻深范围的路基含水土体就会冻胀,使路面出现更大的变形。由路基土样盐分、含盐量监测结果及变形分析试验结果,可以确定,阿拉尔市路基变形,主要以冻胀变形为主,其次是盐胀变形。盐胀变形持续时间最长,冬季路基温度变化处于10~-10℃的盐胀变形最佳温度区间[4,5]。
变形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有限含量的硫酸盐和氯化物盐是水泥土稳定基层发生膨胀破坏和路面开裂变形的主要原因。造成阿拉尔市路基变形破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路基滞水造成的冻胀破坏。由于阿拉尔市路面高程普遍低于两侧绿化带及周边地面高程,且没有排水系统,在路基水泥土稳定基层遭受硫酸盐、氯化物盐膨胀破坏后,路面出现裂缝变形。降雨及绿化带灌溉水经路面裂缝及路基侧面渗入路基,滞留于基底风积砂垫层之上铺设呈U形的不透水隔断层(聚乙烯防渗薄膜)之上,在冬季低温环境下,含有一定盐分的路基土在盐胀的同时,冻深(0.6m)范围路基土层出现冻胀变形,加速了路面的变形破坏[6]。
造成阿拉尔市区道路冻胀变形破坏的因素有以下三个方面:(1)阿拉尔市地下水位变幅受塔里木河水位的季节性变化和周边农业灌溉及城市绿化用水的影响,春季3月份和秋季11月份是阿拉尔市地下水位的两个高水位期,尤其是11月份的高水位和冬季道路两侧的绿化带和绿地冬灌为冬季低温环境下路基土体的冻胀提供了充足的冻结水;(2)阿拉尔市区道路路基在风积砂换填层之下铺设了聚乙烯防渗薄膜以防止高矿化度的地下水造成路基盐分的积聚,但是铺设呈U形的聚乙烯防渗薄膜在路基外部水分通过路面裂缝、路基两侧及防渗薄膜破损部位进入路基后,滞留在路基结构层之中,在冬季低温下造成路基的冻胀变形;(3)阿拉尔市虽然地处盐渍土盐胀灾害和季节性冻土灾害分布带之上,但其城市道路的设计未考虑地表水及地下水对路基冻胀的影响。为此,解决阿拉尔市道路盐胀-冻胀变形破坏问题,需要在控制路基盐分、含盐量的基础上,必须要考虑地表水及地下水对路基盐胀、冻胀的影响[7]。
3.2 路基水泥土稳定基层变形破坏的机理
从道路变形分析试验结果可以总结出,阿拉尔市区道路的变形破坏经历了两个过程:首先是组成路基结构层的填料含有一定的硫酸盐和氯化物盐,尤其是构成水泥土稳定基层的砂砾料中超过0.3%的硫酸盐与水泥发生化学膨胀反应,造成水泥土稳定基层的膨胀变形,使路面产生裂缝和一定的变形,破坏了基层和面层的整体稳定性,使其失去强度;第二个变形过程是路基外部的水分入渗路基后,在隔断层上形成上层滞水,在冬季低温下造成处于冻深范围的路基结构层发生冻胀变形。而阿拉尔市11月份的高地下水位和道路两侧的绿化带与农田冬季灌水为路基的冻胀提供了充足的冻结水,加剧了路面的变形破坏,其中,水泥土稳定基层的膨胀变形是造成路面变形的起因[8]。
邢爱国、李世争(2007)[9]在水泥固化盐渍土的研究中,对硫酸盐、氯化物盐与水泥的化学破坏作用机理进行研究。研究认为:在硫酸盐渍土中,硬化水泥浆体存在硫酸盐侵蚀和镁盐侵蚀的作用,主要是由于硫酸镁使浆体中的Ca(OH)2转变成石膏和Mg(OH)2,并将部分水化硅酸钙分解或转化成硬化性能极差的水化物。这些次生石膏的结晶膨胀,或者再与水化铝酸钙反应生成膨胀性的钙矾石,都会对浆体产生破坏。而氯盐渍土中尚有NaCl和MgCl2等大量氯盐存在,可使硫酸盐膨胀得到一定的抑制。但是,MgCl2又会与Ca(OH)2缓慢地产生反应,生成溶解度极大的CaCl2,以溶析的形式造成侵蚀。Cl-还可能进入C-S-H凝胶,使其性能变化,而且所生成的CaCl2则能与铝酸盐反应生成氯铝酸钙。在形成氯铝酸钙结晶析出的过程中,固相体积膨胀。同时,当SO42-存在时,又会再转变成膨胀性的钙矾石,导致水泥土稳定基层破坏。
当含盐量大于某一临界值时,水泥土稳定基层的强度会因可溶性盐过多的结晶膨胀作用,导致水泥土结构破坏,从而使其强度降低。当含盐量较低时,因可溶性盐的结晶膨胀作用,反而提高水泥土的强度。因此,对于水泥土稳定基层强度影响的含盐量临界值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10]。
4 结论
(1)阿拉尔市区道路变形表现为硫酸钠盐胀变形和路基结构层冻胀变形所致的路面裂缝和隆起变形,主要以路面两侧纵向的起胀裂缝和路面横向的挤压隆起变形带为显著特征。其变形破坏程度与含盐量、含盐性质、含水量、温度及路基土密实度等因素有关。
(2)道路变形分析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阿拉尔市区道路的变形类型属于盐胀-冻胀变形。其道路破坏经历了两个过程:初期是路基结构层中含量超标的硫酸盐使水泥土稳定基层发生化学膨胀变形及其它结构层轻微的盐胀变形使路面出现裂缝变形;第二个过程是在盐胀变形持续的情况下,因外部水分入渗路基,冬季低温造成的冻胀变形,是路面破坏的主要因素。
(3)阿拉尔市区道路严重的变形破坏是多次季节性盐胀-冻胀变形产生的残余变形量循环累积的结果。
(4)要解决阿拉尔市区道路盐胀-冻胀变形破坏问题,需要在控制路基盐分、含盐量的基础上,必须要考虑地表水及地下水对路基盐胀、冻胀的影响。
摘要:阿拉尔市地处季节性冻土灾害区和严重盐胀灾害区。城市道路在建成后就遭受了严重的盐胀-冻胀变形破坏。本文通过对严重变形破坏路段的路基土与道路两侧绿化带土体的含盐量进行对比检测试验,试验分析认为阿拉尔市区道路的变形类型属于盐胀-冻胀变形。对其盐胀-冻胀变形破坏的原因与机理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要解决阿拉尔市道路盐胀-冻胀变形问题,需要在控制路基盐分、含盐量的基础上,必须要考虑地表水及地下水对路基盐胀-冻胀的影响。
关键词:盐渍土路基,硫酸盐渍土,盐胀-冻胀变形,残余变形
参考文献
[1]徐攸在.盐渍土地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3,2~4.
[2]陈肖柏,刘建坤,刘鸿绪等.土的冻结作用与地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3~18.
[3]陈肖柏等.重盐渍土在温度变化时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力学性质[J].中国科学A辑,1988,(4):429~438.
[4]Chen Xiaobai,Wang Yaqing.Salt redistribution and heave ofsaline soils during temperature change.In:Proceedings of 88ISCORD.Harbin,1988,327~336.
[5]Chen Xiaobai,Wang Yaqing.Influence of saturated-dehydrated-frozen cycles on density of fill.In:Proceedings of 88 ISCORD.Harbin,1988,337~342.
[6]徐学租,王家澄,张立新,邓友生,陶兆祥.土体冻胀和盐胀机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126~127.
[7]高江平,杨荣尚.含氯化钠硫酸盐渍土在单向降温时水分和盐分迁移规律的研究[J].西安公路交通大学学报,1997,3(17):127~129.
[8]杨保存.南疆盐渍土路基盐-冻胀变形特性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论文,2008,67~72.
[9]邢爱国,李世争,陈龙珠.高速公路水泥固化盐渍土的试验研究[J].公路,2007,(7):7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