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身正为范无非是老师平时要注意为人师表,这和人的性格不无关系,每个人都有缺点。但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和完善人格,假如学生能向水平高的教师学到很多知识,学生本身也能够完善自身的人格和提高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他自身的性格已经成形,老师对他们的影响比对小学生低,小学阶段的知识不深而且小学生基本上是一张白纸,身正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对于大学生而言,学高大于身正。人的学识越高人格越趋于完善。
俗话说“教育是培养人的,是通过塑造美好的人性,培养美好的人格,让孩子们能够真正拥有一个美好的人生,同时能够建设一个美好的社会。学生不是为分数活的,也不是为考试活的。甚至在一定意义上也不是为就业活的。教育是为了让人成为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教育是为了让人类能够获得更美好的未来,是为了让人类不断地走向崇高”[1]古语云“作经师易,作人师难”我认为:“作经师不易,做人师更难”,魏源说过:“教以相感,化以神相感”。“有教而无化,无以格顽,有化而无教,无以格愚”。“教”与“化”在教育中都是必要的,但是,教育要做好,要做到家。言立不如默成,强人不如积感。无言之教,人格感化是教育工作的极至,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我更关心的是这样老师如何产生。我觉得要认识和处理好师德建设中的几个关系,着力于制度建设,构建“常修理为师之德”的长效机制,第一:要充分认识师德建设与社会改良的关系。学校是社会的前沿阵地,一般走在社会的前面,同时学校是社会改良的“中转站”(repeater station)。建设好师德这块精神文明的“试验田”(experience field),能够推动社会改良风气的形成。第二,教师要认识清楚“人师”与“经师”之间的关系。每个教师都应该秉承这样的信念:千教万教,教人求真。既要授业也要传道,不做教书匠,争做教育家。第三:要认识和处理好自律和他律之间的关系,师德修养首先必须强调“内修”与“慎独”。同时也要发挥“他律”的作用。第四,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其实教与学是矛盾统一体,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学”。学起决定性作用,假如学生不学,教师教死了也不會,假如学生肯学,老师不教都能学得会,我们应该将“教好”(teach well)与“肯学”(actively study)结合起来,老师教好肯学的学生,同时激发不肯学的学生或厌恶学习的学生。师生关系应以学生为本,定位于尊师爱生,平等民主。年龄不大的学生对老师特别敬畏,所以老师自身道德素质对学生特别重要,这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和影响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重要,直接关系到学生是否为国家栋梁之材。
鲁迅说过:“教育是根植于爱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说的就是爱。爱是教育的源泉。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原动力。爱是照亮教师职业生涯道路,照亮学生心灵的不灭明灯。马卡连科曾经说过,爱是一种伟大的感情,他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唯有爱,教师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把辛苦的教育看作乐趣来从事。唯有爱才能使教师感受到每个学生的喜悦和苦恼都在敲打他的心,引起他的思索,关怀和担心。爱是作为人类复杂感情中最高尚情感的结晶。他不是一种个人狭隘感情,她超越了父母子女之间,兄弟手足之间,体现了文明社会寄予教师职业要求。在社会主义精神文建设中,教师是其中伟大的原动力之一,因为学生最终会走向社会的。如果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没有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素养,这会给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困难。所以爱关注的是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爱意味着奉献,如果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更加美好,爱体现了教师对教育事业,对教育活动,对学生的一种崇高的,负责的,道德的专业意识,专业情感和专业态度,他是人类最崇高的情感倾注于教育事业中所盛开的美丽花朵。教师的世界观,道德,品行,生活态度都影响着全体学生,关系到每个学生的生命价值,这种责任感,使命感,崇高感,荣誉感,要求老师职业的基本标准是具有高深知识,高尚品格。有人说过:“智育不好往往出次品,体育不好往往出废品,但是德育不好往往出毒品!”[2]可见教师素质的重要性。
敬业是师德的一部分,老师的敬业精神也即教师爱业,勤业,乐业,精业,创业的基本品质。为了教书育人,我们应该格尽职守,呕心沥血,执著追求的精神,我们不应该要求学生淡薄名利。淡泊名利意味着不去追求不去奋斗。假如我国的青年一代淡泊名利,我们的祖国如何发展,国家怎能兴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何谈起。这是笔者对中庸思想的一种批判吧。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由教師的劳动特点决定的。主要内容是:教师与教育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职业劳动与自身人格的关系。分别要求教师:敬业,爱学生,以身尽职“这几种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教师的成长是有过程的,从教书育人到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和阳光下最光辉的职业。从教书谋生,以教为业转到以教为荣以教为乐,从听命服从到肯于奉献`乐于奉献`无私奉献。这些都是老师的道德水准,道德境界是不断攀升的过程,学无止境,道德修养也是无此境的。作为灵魂工程师,理所当然要不断地修养净化自己的灵魂。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深刻的体味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自觉地把生命融于常有的事业中,生活是充满乐趣的,无比幸福的。道德修养的攀升是不易的。这个攀升过程也是拒惑脱俗的过程。
道德意识是把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为,是恒久的道德行为的关键,对于一般知识分子来说,提高道德认识或许并不难,而具备道德意志力,道德实践力就并非易事了,许多人难以拒惑脱俗,乃至滑向异端的一个重要因素恰在与此。考虑到社会道德状况的复杂性,师德建设要注意遵循鼓励先进,照顾多数的方针,把得到基本的要求,同发展性道德规范,整体的进行规划,严格地守住底线,积极的引导提升,逐步的形成依次递进的师德系统,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人员都能有所追求,有所进步,这当中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权利与义务相依而存在的。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实践经验也曾证明,越是能够尊重和教师的合法权益,教师履行义务的积极性,自觉性也就越高。自觉之行不同被逼之行,服从之行,它真实的最佳的道德状况,这样做将有利于更多优秀教师的涌现。
近年来,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下教育已紧呈现出新的阶段需性特征,又学上的问题基本解决,上好学的问题的成为突出矛盾,数量和规模的问题基本解决,质量和结构的问题成为主要矛盾[3]。随着教育改革热的不断深入发展,赏识教育,鼓励教育,为学生服务等诸多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大有一统天下的趋势,而惩戒教育则似乎被人淡忘了,很少有人提及,好像一提惩戒二字便会冒天下之大不为,毋庸置疑,赏识教育是先进的,是对转制教育、权威教育、学阀教育的反思与颠覆。是人性化,人道化,人文化的,符合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育宗旨,应该实行下去,坚持下去不动摇。但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这些理念是教学的全部内容吗,能包打天下吗?惩戒教育还要不要?毫无疑问,赏识教育等不能包治百病,惩戒教育必须要,过分赏识就是纵恶,很多学生在过多地赞美中被宠坏了,失掉了真实的自我,膨胀了个人的好恶情绪,丧失了辨别真假美丑的能力,滋长了为我独尊的思想,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于青年人,在校生而言,他们的身上一定存在着许多小毛病和不良习惯这属于正常现象,但如果不能及时改正,往往会积少成多,小错酿成大错。这如同负责的园丁为树木剪枝该剪的一定剪去,因此教育除必要的赏识外,还要有批评,处罚惩戒。有人说,没有惩戒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说得很好。“教育不能只关心精英而应有面向穷人的一面,要让穷人的子女都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不能只为少数人服务,而应有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幸福,要使人民群众通过教育发展健康身心享受幸福生活,要将教育资源向基层和弱势群体倾斜,将教育立足于解决社会难题和矛盾,用教育公益性和教育公平性化解社会的贫富不均和俩级分化问题”[4]以上观点是笔者对教育的管见。
摘要:本人从教十余年,教书育人,自己有一点经验,同时向他人学了一点经验,将这些经验融会贯通,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关键词:教书育人,爱,思想道德
参考文献
[1] 杨桂青.教育如何应对新挑战承担新使命[N].中国教育报(第四版),2008,3,18.
[2] 阳子.黄河岸边的珍珠孔孟圣地的杏坛[N].中国教育报(第六版),2008,3,19.
[3] 阳子.黄河岸边的珍珠孔孟圣地的杏坛[N].中国教育报(第六版),2008,3,19.
[4] 王玬.以穷人教学促进幸福生活[N].中国教育报(第三版),20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