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 引导人 核心 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培养具有和谐素质的公民, 能够凝聚人、塑造人、引导人、吸引人、陶冶人。建设这样一套科学的价值体系, 能够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维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 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 形成崇尚和谐、追求和谐、维护和谐的社会风气。

1 广泛有效的宣传教育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使广大社会成员切实理解和掌握其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 增强认知感、认同感, 自觉接受、主动践行。必须要大力开展实践活动, 紧密结合实际, 如组织开展创建和谐社区、和谐单位、和谐校园、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 着力增强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 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与和谐的人际关系, 还要积极探索保障体制。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是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 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需要不断深化认识, 积极探索实践, 建立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舆论导向、政策导向、利益导向和法律保障, 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可以采取如聘请专家、学者和教授作为“文明讲坛”之类栏目的主讲人, 定期向市民举行讲座, 以达到提高全体市民的素质、提升全体市民的文明水平之目的。只有把群众的热情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见到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靠全党的重视和全体党员干部的努力, 要靠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 同时也需要广泛的宣传教育和深入持久的理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在其中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这是需要认真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思想政治教育以探索思想政治发展的客观规律为目的, 以德育人为根本任务。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而言, 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是大有可为的。我们应该看到,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所走过的艰辛道路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显示了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科学价值和决定性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用历史的结论证明,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 我们的工作就是要使这个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被动摇。只有具备了共同的理想, 一个民族才有灵魂, 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加强思想政治的宣传教育, 把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目标, 成为全民族、全社会的共同理想。有了这个共同理想, 我们的国家才会实现现代化, 中华民族才会实现伟大的复兴, 全体人民才会过上更富裕的生活。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 共产党人所展现出的精神力量已成为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这也是我党历史中最为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抚今追昔, 无数的共产党人用鲜血甚至生命铸就了不朽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及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优良传统;无数的共产党以高尚的道德、优秀的品格, 赢得了世人的推崇和长久的颂扬。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就是要广泛深入地宣传这些崇高的精神与不朽风范, 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人心、融入社会, 成为我们继往开来的强大推动力。

2 求真务实的国民教育

教育为本, 德育为先。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入学校教育之中, 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凝聚学生的精神力量;要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要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 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的新发展和新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要在国民教育中建设一整套较全面、系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国民教育各个阶段, 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高中、大学、研究生, 开设由浅入深, 由具体事例到理论阐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课程, 制订明确的教学要求和简明生动的教材, 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 使青少年从小就养成基本的德育素质。要让青少年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历史观、价值观、道德观、荣辱观, 分清是非、善恶、美丑, 明确应有的价值取向、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并逐步深化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各方面基本内容。这将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民族素质的提高, 产生巨大而深远的积极影响。

通过国民教育, 使广大青少年了解和懂得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道路, 树立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深入阐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宣传社会主义的荣辱观。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学科建设相结合, 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各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探讨回答当前社会和群众关心的各种实际问题;把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除了写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外, 还应该多写普及性理论读物, 多举行社会科学普及讲演和讲座, 在全社会造成学理论、谈理想、读好书、讲道德、树正气的社会新风尚。

高等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中, 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高校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研究和建设,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教师、教育学生。高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来系统展开。

首先,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其次, 要在高校中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凝聚人心, 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果鼓舞人心, 使广大师生坚定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念, 以天下为己任, 自觉地把个人追求与全体人民的共同追求统一起来, 把个人奋斗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事业统一起来。第三, 要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今天, 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 是中华民族复兴、国家振兴的关键。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改革创新精神, 借鉴历史上改革创新的经验教训, 以国家利益、人民利益为重, 识大体, 顾大局, 理解改革, 支持改革, 投身改革开放, 促使改革取得伟大成功。第四, 要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分清是非荣辱, 明辨善恶美丑, 才能形成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和道德风尚, 高校的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更加强烈。

3 完善教育机制, 创新教育方式, 提升教育效果

良好的机制是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重要保障。要充分发挥社会先进组织和先进分子的模范带头作用, 发挥党政群团的组织、引导、协调作用, 同时也要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动社会各级各界积极投入、广泛参与、密切配合, 形成完备的教育网络结构和体系。此外, 还应着重建立和完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传承机制、创新机制、激励机制、协调机制、监管和评估机制等, 形成联合统一、运作有方、保障有力的良性教育机制, 促进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有序、有效开展。

进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要力戒单纯、抽象的理论灌输和僵死、呆板的说教, 应当运用一切切实可行并富有教育启发意义的工具和手段, 把说服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 变呆滞的宣传教育为灵活多样的体验教育。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 应注重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具体化, 利用特定场合和情景进行重点教育, 选择适当的节假日、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纪念日的契机,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普及、推广优秀的价值观念。同时, 应努力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日常化、实时化, 尤其注重把日常生活教育和实时生活批判相结合, 在传递优秀价值精神的同时教育人们批判和摒弃丑陋的价值追求, 使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所蕴含的优秀核心价值观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信息共享和传递是现代人进行价值交流和价值转化的重要媒介。当今时代, 信息网络技术发展迅速, 一些时髦和新奇的网络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涌现并普及, 直接影响着社会民众的思想价值观并进而改变他们的传统行为方式。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要适应形势的变化, 除充分利用报纸、杂志、书籍、电视、广播等传统传媒手段外, 尤其要注重利用网络媒体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 倡导积极、健康、文明、进步的价值观念, 防止反动的、消极的、负面信息的滋生蔓延, 消除有害信息对网民价值观的影响, 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和网上教育环境, 适时提高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的效果。

4 形式多样,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

这是充分发挥现代媒体、影视、文学艺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巨大影响力。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和主题, 创作一批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 有震撼力、感染力的优秀文艺作品。在报刊、银幕、荧屏、舞台、网络上宣扬主旋律, 发扬正气、振奋人心。歌颂提倡真、善、美, 揭露批判假、恶、丑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损人利己、唯利是图、不讲道德、不讲诚信的错误价值观。让广大人民群众和青少年在文化娱乐和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建设核心价值体系的最生动最直观的形式。群众性的道德实践活动, 有助于倡导爱岗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 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树立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社会风尚, 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 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等、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城乡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赢得了全民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参与, 产生越来越大的感召力, 要在社会生活中倡导相互关爱, 服务社会的思想观念。新农村建设中已广泛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四在农家”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倡导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勤劳致富的家庭美德, 形成健康向上、邻里和睦、互助合作的社会风尚等等。各种群众性的创建活动都应突出思想教育内涵, 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 打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群众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我们当锲而不舍, 常抓不懈, 使它真正成为促进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动力。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通过广泛有效的宣传教育;进行求真务实的国民教育;完善教育机制, 创新教育方式, 提升教育效果;形式多样, 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等方式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设,教育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下一篇: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