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消毒

关键词: 内镜 消毒 护理人员 护理

内镜消毒(精选十篇)

内镜消毒 篇1

1 护理伦理的概念

护理伦理是以一般的伦理学基础原理为指导, 研究护理道德的一门新的学科。护理道德是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 是护理人员在长期的护理工作中自觉地把伦理学知识应用于工作中并遵循的行为准则, 并以此作为评价护理人员的标准。因此, 它影响着护理人员的心理和意识, 以至形成独特的内心信念, 从而构成护理人员的个人思想品质和道德境界[1]。护理道德的实质在于:珍视人的生命, 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 为个人、家庭、公众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服务。

2 内镜清洗消毒中的护理伦理重要性

护理道德是决定护理质量的重要因素, 护理任务完成的好坏, 最终将体现在护理质量上。护理质量的高低, 直接影响病人的健康状况和生命质量。护理质量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制约, 但在主观角度来说, 主要取决于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护理道德水平, 护理人员的医德信念、医德品质决定着护士对待本职工作和服务对象的根本态度, 直接影响着护士的护理行为和护理质量, 在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 工作繁忙, 技术性强, 要求高, 事关人的生命安全, 就要求护士一方面应具备良好的医德修养, 热爱本职工作, 抱着一切为病人着想的服务理念, 防止医院内感染和交叉感染的发生;另一方面应刻苦学习, 对技术精益求精, 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内镜清洗消毒操作规范》。只有视病人生命为自己的神圣天职, 才能尽最大努力去做好本职工作和保护病人的安全。

3 内镜清洗消毒中的护理伦理建设

3.1 加强伦理教育

护士是护理伦理道德实践的主体, 培养护士的护理道德观念、敬业爱岗精神, 不仅体现了护士白衣天使的精神风貌, 更加丰富了社会主义护理伦理道德的内涵。护理伦理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深刻认识护理道德, 培养护理道德情感和护理道德意志。护理伦理教育过程, 实质上是一个护士从实际需要出发, 并进一步将这种道德认识内化为护士内在的需要, 外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2]。

3.2 强化岗位责任

护士的职责是“促进健康, 预防疾病, 恢复健康, 减轻痛苦。”有了这种道德责任, 就可以避免玩忽职守的问题发生, 就可以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在道德的驱动下, 护士会自觉遵守各项操作规范, 严格按照各项操作规程执行。

3.3 严谨工作作风

护理人员面对的是身心受创的患者, 要维护生命和健康这一极其特殊的使命, 做至善之人是必须的[3]。除了要遵循道德原则和规范外, 更主要的是做到“慎独”。“慎独”是指医务工作者在没有任何外界监督的情况下, 仍能坚持医德信念, 遵守医德原则和规范, 保持高尚的情操[4]。 内镜使用频繁, 周转快, 清洗消毒工作量大, 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 清洗是否彻底, 消毒是否严格, 对患者是否真的尽职, 是伦理道德问题, 所以护理人员只有真正理解自己职责的义务, 才会有高度的责任性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3.4 完善监督机制

医院层面设立院感控制领导小组, 制订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考核制度, 不定期督查。科室成立院感小组, 设立院感监控护士, 制订科室感染管理制度, 每月认真学习《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并进行操作考核, 护士长和监控护士不定期抽查内镜细菌培养结果, 不符合要求, 追查原因, 以达到内镜清洗消毒规范要求。

3.5 维护患者利益

尊重患者的权力, 维护患者的利益, 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是规避风险的重中之重。护理人员要从“我是病人”的角度来考虑, 自觉遵守操作规范, 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要有一颗真诚善良的心对待病人, 维护患者的权力和利益, 使病人在就医过程中有一种安全感和信任感。

参考文献

[1]潘孟昭.护理伦理, 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9, 8 (3) :135.

[2]王莹, 程现昆.护理风险的伦理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 2009, 22 (1) :107.

[3]袁曦.论中国哲学与护理伦理学的融合:以慎独为切入点[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4) :350-351.

内镜清洗消毒规范 篇2

软式内镜使用后应当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并反复送气与送水至少10秒钟,取下内镜并装好防水盖,置合适的容器中送清洗消毒室。清洗步骤、方法及要点包括:

一、水洗

1、将内镜放入清洗槽内:

(1)、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低纤维棉絮反复擦洗镜身,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

(2)、取下活检入口阀门、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3)、安装管道插塞、防水帽和高压水枪,用高压水枪反复冲洗活检孔道;(4)、用高压水枪冲洗送气送水管道;

(5)、用高压气枪吹干活检孔道及送气送水管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2、将取下的吸引器按钮、送水送气按钮和活检入口阀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

3、内镜附件如活检钳、细胞刷、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使用后,先放入清水中,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清洗后并擦干。

4、清洗用低纤维棉絮应当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方式,清洗刷应当一用一消毒。

二、酶洗

1、多酶洗液的配置和浸泡时间按照产品说明书。

2、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100毫升,冲洗送气送水管道,用吸引器将含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

3、擦干后的附件、各类按钮和阀门用多酶洗液浸泡,附件还需在超声清洗器内清洗5~10分钟。

4、多酶洗液应当每清洗1条内镜后更换。

三、清洗

1、多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用高压水枪或者注射器彻底冲洗各管道,以去除管道内的多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同时冲洗内镜的外表面1分钟。

2、用高压气枪向各管道冲气10秒,排出管道内的水分,同时用清洁干纱布擦镜表面,并清洗刷,清洗时间不少于1分钟。

四、消毒

软式内镜采用化学消毒剂进行消毒或者灭菌时,应当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并进行化学监测和生物学监测。

1、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酸性氧化电位水消毒,按使用说明操作;非全浸式内镜的操作部,必须用清水擦拭后再用75%乙醇擦拭消毒。

2、需要灭菌的内镜采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灭菌。

五、内镜附件的消毒与灭菌方法及要点包括: 目前大部分附件已经做到了一次性使用,对不能一次性使用的内镜附件应注意严格清洗消毒。

1、内镜器械:拆卸所有可拆卸的部分,用纱布及软毛刷在含酶清洗液中彻底清洗,特别注意关节等难清洗部位。消毒流程为:清洗、干燥、消毒流动水清洗、干燥、装塑封袋、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灭菌。

2、内镜注水瓶:将注水瓶和连接管彻底清洗后用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灭菌后连接好旋紧备用。

3、台车电缆:每日检查结束后用乙醇纱布擦拭。

4、引流瓶用含氯消毒剂浸泡。

5、清洗槽、酶洗槽、终洗槽刷洗后用含氯消毒剂擦拭。

六、细胞刷、导丝、异物钳等内镜附件必须一用一灭菌。首选方法是压力蒸汽灭菌。也可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灭菌,具体操作方法遵照使用说明。灭菌后的附件应当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

七、每日诊疗工作结束,用75%的乙醇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洁净柜或镜房内。镜体应悬挂,弯角固定钮应置于自由位。储柜内表面或者镜房墙壁内表面应光滑、无缝隙、便于清洁,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八、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必须对吸引瓶、吸引管、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洗消毒,具体方法及要点包括:

1、吸引瓶、吸引管经清洗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0分钟,刷洗干净,干燥备用。

2、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经充分刷洗后,用有效氯含量为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擦拭。

九、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的消毒类内镜进行再次消毒。硬式内镜的清洗消毒

一、硬式内镜的清洗步骤、方法及要点包括:

1、清洗:使用后将内芯从镜鞘中抽出立即用流动水彻底清洗,除去血液、粘液等残留物质,并擦干。

2、酶洗:

(1)将擦干后的内镜、镜鞘、内芯、导光束等置于多酶洗液中浸泡5—10分钟,浸泡时注意将官腔内注入酶洗液并拆卸操作部的螺丝等可拆卸的部件。(2)、用软毛刷彻底清洗内镜各部件,如轴节部、弯曲部、管腔内,刷洗时注意避免划伤镜面,并且必须两头见刷头,然后刷洗头上的污物;用清洁低纤维棉絮或海绵球清洗管腔、镜头等外表面。注意清洗低纤维棉絮或海绵球应当采用一次性使用的方式,清洗刷定期消毒。

3、清洗消毒(1)多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用流动水冲洗内镜的外表面,用高压水枪反复冲洗管道内腔,以去除残留在管道内的多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2)将镜鞘、内芯及附件清洗去除多酶洗液。

将清洗干净的内镜及附件用高压气枪吹干、上油保养,待灭菌。

二、硬式内镜的消毒或者灭菌方法及要点包括

1、适于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或者内镜部件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注意按内镜说明书要求选择温度和时间;

2、不能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及附件采用过氧化氢;

3、达到消毒要求的硬式内镜,如喉镜、阴道镜等,可;

4、灭菌时,有轴节的器械应当充分打开轴节;

三、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当按照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注意注意按内镜说明书要求选择温度和时间。

2、不能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及附件采用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器灭菌。

3、达到消毒要求的硬式内镜,如喉镜、阴道镜等,可采用煮沸消毒20分钟的方法。

4、灭菌时,有轴节的器械应当充分打开轴节。

三、灭菌后的内镜及附件应当按照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硬式内镜的清洗和消毒(灭菌)标准操作规程

(一)用后处理:硬式内镜使用后立即用流动水彻底冲洗,除去血液、黏液等污染物;镜子导光束接头内光钎受污后及时清洗或擦干净。处理后的内镜分别放置在专用篮筐或容器中。避免与其它器械混装,防止因碰撞造成镜身内部柱状晶体碎裂,影响成像。内镜运送到清洗消毒的部门时,还应将盛装内镜的篮筐或容器再置于密闭的容器中转运

(二)回收、核查:器械处理前应检查和评估器械的完好状态,注意观察镜身有无变形,如是受力弯折或摔落造成变形,将影响正常成像;观察钳类张开闭合是否灵活;外套管或电凝器械绝缘体有无表皮破裂;镜子前端物镜是否被电刀、激光、动力等辅助治疗设备损伤等。当面交接查对器械完整性和功能状况。

(三)清洗 1.分类预清洗

(1)硬室内镜的镜体宜采用手工清洗方法,应根据器械厂商建议选择使用机械清洗方法。不能使用超声波清洗的方法,避免造成镜面的损坏。硬式內镜器械可选用器械清洗方法。(2)将能够拆卸的器械分解后清洗并摆放整齐,例如分解穿刺器芯、多功能阀;穿刺器套管等器械附件;分解后的器械应按顺序摆放在台面上,不要堆放,避免清洗损坏,利于器械的组合;密封圈等小的零部件应放在带盖的清洗网盒中,防止丢失。

(3)采用手工清洗方法进行预清洗、冲洗。在流动水下进行器械表面的冲洗、刷洗或软布擦洗硬式內镜的镜身;打开所有的开口,彻底冲洗空腔;使用毛刷刷洗管腔器械,可用压力水枪进行管腔以及表面器械铰链、缝隙处冲洗。2.清洗

(1)机械清洗方法:经过手工预处理后开始常规清洗步骤,采用喷淋清洗器进行冲洗、洗涤、漂洗、终末漂洗和消毒干燥处理。清洗前,应将硬式內镜装载于专业清洗架上,确保器械表面和管腔内部得到彻底清洗,其它附件应放置于清洗篮筐中清洗。建议清洗硬式內镜的清洗篮筐使用塑料制品,防止不锈钢篮筐损伤內镜和器械表面。

(2)手工清洗方法:预处理之后,如采用手工清洗方法,其操作步骤如下:第1步:应将镜体、镜鞘、操作钳等配件浸没于酶清洁剂内。酶清洁剂的配置和浸泡时间参照厂家使用说明,一般浸泡时间5—10min.器械应完全浸没在清洗剂中,浸泡内镜镜体的操作以移动或倾斜的方式放入清洗剂中,排除管腔中的空气。第2步:在清洗液中用软毛刷刷洗镜鞘、操作钳的轴节、齿牙处及器械表面,不应使用金属刷;弯曲部以及管腔内,使用管腔清洗刷,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第3步:不能使用刷子和超声波清洗。避免造成镜面损伤或透镜撕裂,密封受损,或图像中出现尘粒或起雾,成像模糊,甚至视野全黑不成像等问题。第4步:清洗导光接头处,应拆开清洗。如果清洗不彻底会引起镜子导光性能差,图像显示偏暗。清洗內镜镜头可使用75﹪乙醇棉签擦拭第5步:器械附件的关节内必须每次清洗干净。可用软毛刷清洗拆分的手柄、、外套管和内芯三部分,外套上有冲洗孔易清洗。残留污迹会影响器械的功能,造成器械张开或闭合偏紧。第6步:用流动水冲洗器械表面,用高压水枪、气枪反复多次交替冲洗内腔,直至内腔清洁;注意器械的轴节部、弯曲部、管腔内使用相匹配的软毛刷进行彻底刷洗。第7步:消毒:首选清洗消毒器进行湿热消毒。也可采用75%乙醇擦拭消毒,或清洗后即可在清洁的环境条件下干燥处理,操作中防止发生二次污染,包装后及时灭菌处理。

3.干燥:用清洁软布擦干或用气枪吹干光学视管的各个部位;可耐受机械处理的部件采用机械干燥方法;管腔器械烘干处理后,需要再使用气枪进行吹干处理例如穿刺器等。4.检查、保养和包装

(1)目测或借助放大镜检查器械的清洗质量。(2)组装器械时检查部件的完好性。密封件和密封环是否出现磨损或损伤;进行目镜检查,是否存在划痕、凸起、末端头灼伤等问题;检查目镜清晰度,透过镜头观察写有文字且不反光的白纸,开始目镜前端先距纸8—10cm然后由远慢慢移近距纸2—3cm处,图像应清晰、变形度最低,如图像模糊,可用75%乙醇擦拭镜头,再次复检。如果仍然模糊或变形,则不应使用;进行器械绝缘层出现裂缝、裂纹和整体松动的问题,可用手检查绝缘体于金属环结合紧密,如果出现移动应由专业维修人员修理后使用。也可使用电子测试设备进行绝缘性能的检验,检查中出现绝缘体损坏设备自动发出声响;所有器械关节轴、可活动的连接、螺纹、阀门等清洗完毕后必须加入润滑油,部件移动顺畅,不能僵硬;组装尖锐的器械应使用选用适当的防护用具,包括器械保护套,保护袋、器械盒、垫等产品或自制的保护用具。

(四)包装:根据硬式內镜选用特殊的包装材料及包装方法。

(五)灭菌、存储:适于压力蒸汽灭菌的內镜或者內镜部件应当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注意按內镜说明书要求选择温度和时间;对于可用压力蒸汽灭菌的镜头,应该在134℃的温度下进行灭菌,因为134℃下所需要的灭菌时间比121℃短,对材料的损伤相比要小;环氧乙烷灭菌方法适于各种內镜及附件的灭菌;低温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方法处理效率较快,与大部分器械兼容,如果不兼容器械会发生外观的变化和退色;不能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的內镜及附件且没有低温灭菌设备,可以使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10h灭菌,消毒液进行消毒、灭菌时,有轴节的器械应当充分打开轴节,带管腔的器械腔内应充分注入消毒液;采用其它消毒剂、消毒器械必须符合规定《医院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并参照《內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方法;灭菌操作时应根据生产厂商的说明将镜头安全放置,避免造成损伤;灭菌后的物品应按照无菌物品进行储存和管理。须消毒的硬式內镜,如喉镜、阴道镜等,可采用煮沸消毒20min的方法。

(六)注意事项

1.內镜及附件进行浸泡和清洗时,水的温度不要超过40℃.2.刷洗镜面时避免划伤。勿将镜头、照相系统和光缆使用使用超声波清洗。

3.目镜、物镜或光缆玻璃表面的残留污渍可以用生产厂商推荐的清洁剂或操作方法去除。若用以上方法无法去除镜面上的污浊,应将器械送往生产厂商处检测。4.导光束等线圈类的接头部不可水洗,可用蘸清水软布擦拭清洁。

5.含3%H2O2溶液能够帮助分解高频手术器械上的硬结。管腔刷洗时刷头上的污物,即清除后在继续使用,保证清洗效果。

6.清洗后的器械应干燥彻底,不能残留有水分,防止器械锈蚀。

7.清洗、检查和包装等操作中,不要把内镜及器械等交叉或重叠放置,各个器械应单独平稳放置,电缆线应顺势盘绕。

8.应根据生产厂商的建议选择灭菌方法,建议不要随意变换灭菌方法,利于延长降低器械使用寿命。可以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的内镜,一般在内镜上标注有“Autoclave”.附内镜清洗剂选择标准操作规程

1.应选择液体多酶清洗剂,不宜选择固体多酶清洗剂,液体多酶清洗剂应符合以下几点:(1)应有足够的酶含量,酶含量宜在40%。

(2)至少应含4种酶(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糖酶),这样才能有效分解内镜和附件上所有生物污染物。

(3)不应含有毒添加物如乙二醇等。(4)应透明、易冲洗、无残留。(5)PH值应为中性或弱碱性。

2.机洗和手洗均应选用低泡多酶清洗剂,但机洗宜优先选择内镜清洗机厂家推荐使用的酶清洗剂。

3.诊疗量多的医疗机构宜选择分解速度快、标准浸泡时间短的多酶清洗剂。

4.选用多酶清洗剂前应先了解当地的水质状况,水质较硬的区域宜选择受水质影响较小的酶清洗剂。一般南方水质较软,北方水质较硬。

5.应选择有良好性价比的酶清洗剂,清洗效果和价格相同时,应考虑酶清洗剂分解时间和附加功能、软硬水适应性、水温等。

(1)应根据多酶清洗剂产品说明书选择适宜水温的水配制多酶洗液,温度较低时应注意保持水温,增加酶活性。

(2)应根据内镜的污染程度和多酶清洗剂产品说明书配置合适浓度的多酶洗液。若内镜污染较重,可适当增加酶的浓度或延长浸泡时间。

内镜消毒 篇3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72

影响消化内镜及附件消毒灭菌效果因素

操作不规范,未达到彻底清洗消毒的目的:①内镜室护士未经专业培训,致操作不规范、清洗不彻底,残留有机物[1]影响消毒灭菌效果。②护士的责任心不够强,未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清洗消毒。如内镜的吸引按钮及周围,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管道,活检钳的钳子杯刷洗不彻底、未行超声清洗。③内镜及附件的数量与医院规模和就诊病人数不相适宜,不能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要求。④未按要求对病人进行分诊。⑤内镜用后未及时清洗,因内镜上附着的污物形成凝块后不易清洗彻底而影响消毒效果。

多酶洗液浓度不够或浸泡时间不够,以致内镜腔道中的污物不能被完全洗净。附件未用多酶洗液进行超声清洗,其细微隙缝里的污积不能彻底去掉,残留有机物而影响杀菌效果。

清洗消毒过程中一些细节未能注意,以致消毒后的内镜被再次污染。①如用未经消毒或已污染的纱布擦干已消毒的镜子致使被再污染。②消毒清洗槽每日用后未刷洗消毒致污物残留、细菌繁殖,影响消毒效果。③内镜消毒后,未重新更换无菌手套,致使内镜被再污染。④消毒后的内镜送诊疗室过程中被污染:专用送镜容器已被污染或护士直接运送时被周围环境污染。⑤内镜消毒后在空气中暴露时间过长被再污染[2]

当天不用的内镜消毒后保存时污染:无专用储存设施;即使放入储存柜后,储镜柜未按要求进行干燥处理和紫外线定期消毒而导致再污染;第2天使用前未按要求消毒。

附件使用后未及时浸入洗涤液,导致洗涤不彻底。灭菌后的附件未按无菌物品存放要求储存;在启用的过程中被污染。这些都有可能造成附件的有效灭菌和污染而引起医院感染。

病人未分诊:检查前未了解病史,存在感染性疾病如结核、肝炎、HIV阳性等病人都在同一时间段检查,使内镜不能充分消毒,也是造成医源性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护士从事内镜工作时间短,业务不熟练。内镜护理工作具有不同于病房管理的特殊性,从事内镜工作者需进行岗前培训,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都是半路出家,从病房直接调入内镜室,致使所提供的护理服务显得不协调。如内镜室各仪器的正确使用、维护、保养及贮存,内镜及附件的消毒和灭菌等等。均与从事内镜工作时间短,所学的专业知识有限,接受和适应新的护理观念慢,不注重本专业新业务、新技术学习等因素有关。

对 策

加强内镜及附件的消毒灭菌管理,杜绝操作不规范的一切因素:①内镜室护士应接受专业培训后才能上岗。②加强内镜护士的思想品德、医德医风教育,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责任心,使每一位护士都能严格要求自己,严格按规范(《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卫生部2004年版)操作。③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就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3]。④病人检查后的内镜应及时清洗消毒。

加强消毒液的监测及管理,消毒液有效含量成分应达标,确保消毒效果。EOW生产时应严格掌握食盐的浓度,小量生产,现生产现用,储存的容器应密闭、避光,避免过多剧烈振荡;每日监测其pH值、有效氯含量,定期监测OPR值,确保杀菌效果。

了解多酶洗液的重要性。注意多酶洗液一镜一换液,根据内镜被污染程度准备适当浓度的多酶洗液,保证理想的清洗效果;多酶洗液的配制水温在40℃效果最好;浸泡时间要达到要求;多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可采用高压水枪冲洗钳道及送气送水管道,使腔道中浸泡后松脱的污物及多酶洗液更易冲洗干净。附件应用多酶洗液超声清洗。

注重细节、确保消毒效果:水洗后放入酶洗槽和清洗后放入消毒槽前的内镜内腔里的水分应去掉干净,以免影响多酶洗液和消毒液的浓度而影响消毒效果。擦干内镜的纱布应消毒、清洗消毒槽每日用含氯消毒剂刷洗消毒、工作人员的手套按要求更换、转运容器及转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应严格按规范执行、消毒后的内镜不能在空气中暴露过久。

当天不用的内镜经消毒后抽吸乙醇并干燥,然后挂于专用储镜柜内保存,并用紫外线照射1小时,储镜柜每周消毒并干燥防霉;内镜第2天使用前仍需按要求消毒。使用后的附件应立即浸入洗涤液中,行超声清洗后,用清水彻底冲洗附件,去除残留的洗涤液。灭菌后的附件应按无菌物品储存要求进行储存,正确启用灭菌后的附件。

加强分诊:根据病人的就诊量调整检查时间,加强内镜室的管理,预防医源性感染发生。检查前了解病史,确定有无感染性疾病,把该类病人安排在每日检查的最后进行,根据病情决定消毒的时间,防止交叉感染。

定期对内镜进行生物学监测:每月1次对内镜室的消毒液、镜子表面作生物学培养,每季度对钳子管道冲洗液作生物学培养培养结果应达到消毒合格标准。

小 结

针对这些影响因素采取有力的防范措施,规范内镜室的消毒管理制度,提高消化内镜及附件的消毒灭菌质量,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六亿,巩玉秀,武迎宏,等.内镜清洗消毒方法的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0):901-903.

2 李六亿,巩玉秀,武迎红,等.内镜清洗消毒方法的研究.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10):901-903.

内镜消毒 篇4

近年来, 随着消化内镜诊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消化内镜检查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必不可少的手段, 内镜检查和治疗的直观性、可靠性、微创性, 使得消化内镜病人不断增加, 消化内镜也从最初的诊断工具演变成了重要的治疗工具, 但由于消化内镜的材料特殊, 结构复杂, 不适宜高温消毒, 同时也由于其使用频率高, 往往由于清洗消毒不彻底而引发的医院交叉感染和医源性传播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1]。因此, 在内镜的检查治疗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 预防和杜绝由消化内镜清洗消毒不彻底而造成的医源性感染是当前各级医疗机构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杜绝内镜消毒不合格现象, 预防由内镜造成的医院感染, 不少内镜清洗消毒设备生产厂家按《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年版) 》要求设计了种类繁多的一体化内镜清洗消毒设备。我院于2009年3月对内镜清洗消毒进行了全面有效的改进, 购置了“老肯”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 (胃肠镜各一套) 及洲际资源牌氧化还原电位水生成器1套, 建立健全并落实有关内镜清洗消毒的各项规章制度, 切实保证消毒质量, 取得了明显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

1.1 仪器与设备

一体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 包括水洗槽、酶洗槽、清洗槽、消毒槽、末洗槽、干燥台, 每槽均配备了具有定时功能的自动注水、注气系统 (酶洗槽、消毒槽为循环系统) 、水气自动切换装置、高压水枪、高压气枪, 另备长刷若干、纱布、多酶洗液、酸化水生成设备。

1.2 方法

所有内镜均按床旁清洗—水洗—酶洗—清洗—消毒—末洗—干燥程序进行。

1.2.1 床旁清洗

内镜使用后立即用含酶清洁液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 并反复送气送水至少10 s, 然后取下内镜并装好防水帽置合适容器中送清洗消毒室。

1.2.2 水洗

将内镜置水洗槽中, 严格按《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年版) 》要求, 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 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 卸下吸引按钮、送气送水阀, 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用清洁刷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及吸引管道, 必须两头见刷, 并洗净刷头污物, 安装全管道灌流器, 注液、吸引各15 s, 水洗完毕后擦干镜身, 防止稀释多酶洗液。各类按钮等附件用完后及时置于第一槽中, 随内镜逐槽进行清洗消毒, 活检钳钳瓣内血液及黏液用小刷刷净, 擦干后置于超声清洗机中振荡处理, 最后送高压灭菌, 清洗纱布一次性使用, 清洗刷一用一消毒。

1.2.3 酶洗

多酶洗液温度、浓度严格按产品说明配制, 启动自动注液器3 min, 镜身全部浸泡, 用纱布擦拭操作部, 附件需在超声清洗机内清洗5 min~10 min, 然后充分清洗, 多酶洗液应每清洗一条内镜更换1次。多酶洗液是一种含有蛋白水解酶的多种生物酶清洗剂, 能迅速有效分解内镜表面和管腔中难以清洗的有机物, 且含酶洗液为中性复合类制剂, 对器械无腐蚀老化作用, 清洁后器械清洁光亮, 达到清洁彻底的目的[2]。

1.2.4 清洗

用纱布反复擦洗镜身, 去除内镜外表面的多酶洗液, 启动注液器15 s, 吸引15 s, 用气枪吹干各孔道, 用纱布擦干镜身。

1.2.5 浸泡消毒

把内镜放入酸化水槽中, 启动自动注液器5 min。酸化水抗菌谱广, 杀菌力强, 可通过多种作用抑制、破坏细菌生长所必需的酶而使细菌死亡。另外, 酸化水为非化学制剂, 其原料为自来水和氯化钠, 使用后又还原成水, 无残毒存留, 对内镜及附件无损害, 用于各种器械浸泡、术前洗手、创伤和感染清创, 器官冲洗和食品加工前的消毒灭菌[3]。因此, 酸化水用于内镜的消毒高效、速效、安全、方便。

1.2.6 末洗

更换手套, 在流动水下清洗内镜外表面, 启动自动注液器30 s, 吸引15 s, 用气枪吹干各孔道, 用纱布擦干镜身。

1.2.7 干燥

将内镜置于干燥台上, 用气枪再次吹干各孔道, 用纱布擦干多余的水分, 卸下全管道灌流器, 安装诊疗所用附件, 置合适容器中送诊疗室。

1.2.8 其他

每日工作前对当日拟使用的内镜进行消毒, 干燥后方可使用。做好每条内镜的清洗消毒登记工作, 包括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及清洗人员的签名。当日工作结束后, 使用后的内镜清洗、消毒、干燥后, 挂于专用储镜柜内保存, 储镜柜每周紫外线消毒30 min并记录, 做好储镜柜的干燥防霉工作。从事内镜清洗消毒的工作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 内镜工作人员应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操作前必须穿防护服、戴橡胶手套、配护目镜及面罩, 以防患于未然。

2 结果

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合格标准为每件胃肠镜细菌总数<20 cfu, 未检出致病菌;灭菌后的附件每月进行生物学监测并做好监测记录, 高压灭菌后的活检钳、注射针等治疗用物无菌生长, 均监测合格。

3 讨论

一体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简化了内镜清洗消毒的操作步骤, 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年版) 》要求对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的流程进行整体安排与布局, 配置了由电脑控时的自动注水注气吸引系统、水气自动切换装置、全管道灌流器, 能同时完成注气注水管道及活检吸引管道冲洗且冲洗量可以调控 (通过电脑控时系统) , 冲洗完毕自动注气干燥各管道, 清洗干燥一次完成。一体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的清洗消毒只需连接好全管道灌流器后, 将内镜放入相应的清洗消毒槽, 连接快速接头, 启动电脑控时开关即可, 明显简化了内镜清洗消毒的操作步骤, 在实际工作中具有易操控性及可执行性, 不易受具体操作人员的影响, 保证了清洗消毒的合格率。一体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工作强度。一体化内镜清洗消毒工作站采用电脑控时简化了清洗消毒程序, 使内镜的清洗消毒工作走上了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从而提高了内镜的使用率和消毒质量, 有效预防和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 预防了由内镜引发的交叉感染。

参考文献

[1]李冬英, 周会新, 石泽亚, 等.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新旧方法的比较[J].医学临床研究, 2005, 22 (12) :1739-1740.

[2]王烨芬.手术器械在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处理的流程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29) :7120.

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篇5

一、内镜检查与消毒要求

1、内镜室划分为清洁区、检查区、清洗消毒区,镜柜、贮存柜每周清洁消毒一次,无菌物品与一般物品分开放置。

2、工作人员在操作、消毒内镜时应穿工作衣、戴手套(一人一副),对要求灭菌的内镜应按手术室要求进行穿戴与消毒。

3、检查床单、枕套应每天更换,如有污染应立即更换。

4、给患者检查时应做到一人一口圈、一治疗单、一弯盘;行活检时做到一人一钳,内镜注水瓶应每天清洗消毒一次,注水瓶内的灭菌用水应每天更换。

5、内镜检查过程中如向活检孔道内注水,必须使用消毒注射器注射器每天更换,所注入水为无菌用水。

6、清洗消毒过程中所用的棉纱垫也应每日消毒,以防其隐藏病原微生物。

7、检查结束后及时倾倒吸引瓶内污水,吸引瓶内倒入2000mg/L 含氯消毒溶液30 分钟刷洗干净后瓶内倒入2000mg/L 含氯消毒溶液盖上吸引瓶盖备用。吸引管用以上消毒液浸泡30分钟后清洗备用,管子老化应及时更换。

二、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

1、消毒液应按说明书规定进向活化和稀释,保证有效浓度和有效使用时间。每天使用前应检测消毒液的浓度,浓度合格方可使用,检查例次多时,应在检查中间进行一次消毒剂浓度检测,必要时及时更换。应有消毒液的检测的记录,记录应保存两年以上。

2、每天检查前应先将内镜在消毒液(2%戊二醛)中浸泡消毒30分钟。为保证内窥镜管道的消毒效果,应拔去注水注气按钮,换上清洗专用按钮,以保证管及孔道内充满消毒液。浸泡消毒结束后取出内镜,在冲洗槽内用水洗净镜身及管道内的消毒液后用消毒干纱布和75%酒精纱布擦拭镜身后备用。

3、内镜清洗消毒方法:

①擦净与水洗:内镜检查结束后用纱布擦去附着的粘液,放入清洗槽内进行充分清洗。

方法为:去除活检孔阀门,在流水下清洗镜身并反复抽吸活检孔道,再用清洁刷刷洗活检孔道2-3次。为保证活检孔道能充分刷洗,洗刷中必须两头见刷头,流水洗刷时间不得少于3分钟。

②使用酶洁液洗涤,预防有机物和蛋白凝固,避免注水注气孔堵塞和内镜表面发黄结痂。

方法为:将送水送气按钮换成清洗专用按钮,再按①的方法对内镜进行洗涤。酶洁液中见肉眼凝固物质即予更换,否则可每天更换一次。③水洗:同样擦洗镜身和抽吸活检孔道,清除残留酶洁液。④浸泡消毒:清洗后将内窥镜浸泡于消毒槽内,浸泡消毒10分钟,操作顺序同检查前准备。

⑤清洁水洗:用清洁水彻底清洗镜身和反复抽吸活检孔道,清除残留消毒液。如进行ERCP、EST术、治疗性内镜术(息肉摘除术、注射硬化剂等),要求活检孔道内抽吸灭菌水,每次量不少于300ml。

4、内窥镜检查结束后的终末消毒方法:清洗消毒过程同上,但消毒液内浸泡时间不少于30分钟。

5、内镜附件的清洗消毒:①活检钳:每天检查结束后集中灭菌消毒处理。方法:活检钳清洗后浸泡于稀释的适酶溶液中,用小牙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再将活检钳放入超声振荡器中,加清水振荡10 分钟,清洗后挂起凉干或擦干,钳瓣处滴硅油以如润滑关节,处理完毕,将活检钳集中浸泡在2%戊二醛消毒液中10 小时,以无菌水冲净残留消毒液后放入灭菌治疗袋中备用。

6、其他附件:如切开刀、导丝、碎石器、网篮、造影导管、异物钳等应用过程中接触破损粘膜的机会大,均应彻底清洗后进行灭菌处理。

邻苯二甲醛对内镜消毒效果的观察 篇6

关键词:邻苯二甲醛,内镜消毒效果,杀菌效果

随着我国医学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类新型的内镜技术也逐渐引入了临床医学之力啊过程中,例如,产生胃镜、放大胃镜和电子内镜等[1]。由于临床治疗所使用的内镜均是反复利用,因而使用前的消毒和清洗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能够有效防止治疗过程中交叉感染问题的发生。由于现阶段市场上常用的消毒剂种类较多,主要包括邻苯二甲醛、戊二醛、酸化电位水;餐具净333、84液和洗必泰等,为提高临床治疗过程中,内镜消毒的效果,保证医疗安全和治疗效果,同时预防内镜消毒效果不加所导致的医疗感染等问题,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消毒药剂的选择也成为了医疗工作者关注的重点[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实验以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6月所收治的100例进行内镜检查的患者为实验对象,其中男性63例,女性37例,患者年龄范围在15岁至75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3岁,所有患者经过临床检查均确诊胃肠疾病患者。将患者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人,并保证两组患者在自然情况和基本病状方面都不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1.2 消毒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临床常用的消毒药剂进行消毒处理,对照组使用邻苯二甲醛进行消毒处理,邻苯二甲醛是以正-邻苯二甲醛(OPA)为有效杀菌成分的高水平消毒剂,正-邻苯二甲醛(OPA)含量为0.55%。中和剂选用为-80℃,由3%的吐温,以及0.5%卵磷脂和0.8%的甘氨酸制成的PBS。经检查,内镜上的细菌种类包括ATCC9372枯草芽孢杆菌黑色变种芽孢、ATCC10231白色念珠菌、8099大肠埃希菌和ATCC6538金黄色葡萄球菌等[3]。

首先,制备菌悬液。利用pH值为7.3的磷酸缓冲液,将枯草芽胞杆菌黑色变种芽胞、白色念珠菌、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制成菌悬液,菌悬液的含菌量5×105。其次,试验中和剂的中和效果。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实验菌,使用悬液定量法进行测试。实验分组方法为:(1)未加菌中和剂;(2)未加菌PBS;(3)菌悬液+磷酸盐缓冲液;(4)菌悬液+(中和剂+消毒剂);(5)菌悬液+中和剂;(6)中和剂+(菌悬液+消毒剂);(7)菌悬液+消毒剂;(8)未接种菌的培养基对照。试验结果为,当(1)、(2)、(3)不长菌时,(4)、(5)、(6)三组的组间菌落数差<15%,第(8)组的菌数与(7)组之间的差异较大,或是无菌生长,且(7)组的菌数在100CFU/mL以上,则所使用的中和剂浓度和种类都较为适宜。再次,悬液杀菌试验。使用无菌吸管,分别吸取浓度相同的5mL邻苯二甲醛,并将其注入到无菌试管之中。将试管在20℃的水中放置5min,将0.1m L的菌悬液加入到消毒液中,制作成为菌药均匀混合液。将混合液静置一段时间以后,分别在两试管中取出0.5mL的混合液,并加入到4.5mL的灭菌中和剂之中,进行均匀混合。待混合液发生中和作用10min后,计算活菌数量和杀菌率;而对照组则使用PBS来替代消毒液实施以上过程[4]。最后,内镜消毒。利用邻苯二甲醛进行内镜消毒,按照内镜消毒操作技术规范,要经过初洗、酶洗、水洗和消毒冲洗等几个阶段,消毒程序为利用邻苯二甲醛分别对内镜进行5min、10min、15min和20min四次浸泡。样本采集程序为:在内镜活检口缓慢注入10mL的含有对应中和剂的混合液,使用无菌试管收集活检口处的洗脱液,用旋涡器对所收集的样本进行充分的震荡。取两个直径为90mm的无菌平皿,在每个平皿中分别加入0.5mL样本和15mL温度为45℃的营养琼脂,将混合液倾斜摇匀,在琼脂凝固以后,将样本在35℃室温下培养48h,培养结束后计算细菌数和杀菌率。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之间数据资料,对计量数据使用t检验,如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消毒,实验组内镜残留细菌种类和数量有了显著的减少,其中白色念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等细菌的杀出率都有了较大的降低,对照组内镜细菌残留率也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两组患者的实验数据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如表1所示。

5664mg/L的邻苯二甲醛对于黑色变种枯草芽胞杆菌芽胞作用60min后,杀菌率达到99.4%,作用90min后,杀菌率达到100%;而对于白色念珠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作用1min后,杀菌率达到99.9%,作用3min后,杀菌率达到100%。见表2。

3 讨论

邻苯二甲醛作为一种醛类消毒剂,其消毒作用的发挥机理与戊二醛基本一致,即主要依赖于其内部自由醛基的烷基化间接或直接作用于生物蛋白质分子中的各个基团,杀灭其生物学活性来达到消毒目的,并导致微生物的大量死亡。醛类消毒剂活性主要决定条件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分子内醛基之间的距离,醛基间距离越大,其活性越高;另一方面是醛类活性与分子间的聚合程度成反比[5]。戊二醛分子在水溶液中内醛基距离较近,且单体的活性比较高,但其分子通常以醛基聚合的形式而存在,只有数量较少的裸露自由醛基,且这部分自由醛基容易受酸碱度影响;然而,邻苯二甲醛分子的内醛基虽然距离较远,且单体活性较差,但其分子间的聚合程度较低,且是以单个分子的形式存在于水溶液之中,由此可见,浓度相同的戊二醛的游离醛基数要显著低于邻苯二甲醛,且邻苯二甲醛的自由醛基能发挥出更好的消毒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邻苯二甲醛进行内镜消毒时,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必须佩带眼口罩、防水围裙和防护手套,切勿将溶液沾染到黏膜和皮肤上。本次实验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醛用于内镜消毒具有较好的消毒效果,以及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熊玮.2%碱性戊二醛与邻苯二甲醛对内镜的消毒比较[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9,14(4):256.

[2]赵炳文.内镜的消毒方法及效果评价[J].中医药导报,2006,12(08):119.

[3]邱英梅.邻苯二甲醛与戊二醛消毒剂对内镜结核分枝杆菌消毒效果试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资讯,2011,3(17):53.

[4]常文军.邻苯二甲醛消毒剂研究进展[J].中国消毒学杂志,2008,25(1):53.

加强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2年10月,我院内镜室共进行消化道内镜检查及治疗4702例,内镜每次使用后均按内镜清洗流程进行清洗,擦干后再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抽样监测清洗消毒后的胃镜36件,肠镜34件。

1.2 监测方法

用10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从内镜活检口注入10mL无菌培养液,用15mL无菌试管从镜头口收集,于2h内送至细菌室检验。

1.3 监测结果判断

36例胃镜未检出细菌,1例肠镜检出大肠埃希氏菌,细菌总数<5cfu/L/件,其余33例未检出细菌。

2 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流程

2.1 去污

内镜使用后立即用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并反复送气送水至少10s。

2.2 水洗

将去污后的内镜置于清洗槽内,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用纱布(该纱布一次性使用)反复擦洗镜身,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不少于5次。卸下活检盖及吸引器、送气按钮,用专用的内镜清洗毛刷(该毛刷一用一消毒)刷洗活检孔和吸引器管道,洗刷时两头见刷头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接上全管道灌流器高压灌注冲洗2min,吹干管腔水分。

2.3 酶洗

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浸泡,接全管道灌流器灌洗2~5min,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多酶洗液每一例使用后应及时更换。

2.4 超声清洗

将按钮及清洗刷置于超声清洗器中,超声清洗5~10min

2.5 冲洗

将吹干后的内镜置于清洗槽中,接全管道灌流器高压灌注2min,去除管腔内的多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擦干镜身及吹干管腔内水分。

2.6 消毒

将吹干后的内镜置于2%戊二醛中浸泡消毒,接全管道灌流器灌注10min,超声清洗后的按钮及清洗刷吹干水分后全部浸泡消毒10min。戊二醛14d内必须更换,每天诊疗操作前对戊二醛进行浓度测试。严格清洗后的内镜,戊二醛消毒10min足够防止交叉感染[2,3]。

2.7 冲洗

用软化水冲洗内镜管腔及外表面,使残留的消毒液彻底清洗干净后擦干,再给下一例患者使用。

2.8 干燥

不再继续使用的内镜应当延长消毒时间至少30min,软化水冲洗干净后吹干管腔及镜身的水分,用75%乙醇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贮存于贮镜柜内。

3 结果

每月对消毒后的内镜及使用中的消毒液(戊二醛)进行细菌检测。结果使用中的戊二醛未检出细菌,消毒后的胃镜未检出细菌,1例消毒后的肠镜检出大肠埃希氏细菌,但细菌总数<5cfu/L/件,其余33例未检出细菌。抽样检测全部合格,合格率达100%。

4 讨论

内镜的清洗消毒彻底与否是医务人员对患者责任心和职业道德的具体体现[4],这就要求内镜医护人员将职业道德修养贯穿于医院感染预防之中,严格执行预防感染的各种措施,保证清洗消毒结果,确保内镜在诊疗过程中的安全使用,保证患者的安全,防止交叉感染。我科医务人员均进行过内镜清洗消毒短期培训。清洗过程中,严格用计时器控制全过程中每一步清洗消毒的时间,清洗时用流动水进行充分冲洗,并保证在酶洗槽中全管道灌注及浸泡时间2min,目的是为了防止覆盖于内镜的血液及分泌物干燥、凝结,使消毒剂难以发挥作用。清洗过程中的干燥也很重要,有报道[5],内镜在清洗后未充分干燥而放进消毒液中,可使消毒液稀释而浓度降低,达不到消毒效果。我院内镜室使用迈尔内镜清洗工作站,采用全管道灌流器灌流,并配备高压气枪,以便于将管腔及镜身表面的水分吹干。总之,工作中我们严格按《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加强责任心,保证了患者安全,避免了交叉感染的发生。

摘要:目的 加强消化内镜清洗消毒, 规范操作, 保证安全。方法 抽样监测消化内镜的清洗效果。结果 消化内镜的工作经过规范程序化管理, 清洗消毒监测合格率100%。结论 严格规范操作, 加强责任心, 杜绝感染, 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

关键词: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规范操作,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惠成, 刘兰, 马杰, 等.内镜检查前患者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7, 17 (6) :689.

[2]钱大可, 潘文胜.内镜消毒的现状与展望[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1998, 15 (1) :57-58.

[3]徐世兰, 成翼娟, 刘自贵.香港玛利亚医院感染控制见闻[J].实用护理杂志, 2002, 18 (8) :77.

[4]娄玉英, 张周娟, 蒋月芳.加强内镜清洗消毒的规范化管理[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 18 (6) :1116-1117.

内镜消毒 篇8

1 消化内镜消毒的现状

1.1 未严格执行国家规范

荣秋华等[2]对山东省52所医院的内镜清洗消毒过程进行了问卷调查与现场勘查, 发现内镜消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清洗消毒设施不完全、缺乏岗位培训及对工作人员的防护, 分别占34.6%、42.3%、38.5%, 其次为清洗流程以及消毒方法不规范, 占19.2%;孔金艳等[3]以问卷形式调查82所医疗机构, 调查范围覆盖全国21个省级行政区, 结果在受调查的82所医疗机构中设有单独内镜清洗消毒间的占79.3%;使用多酶洗液清洗内镜的占97.6%;上消化道与下消化道手工清洗消毒设备分开使用占68.3%;使用2%戊二醛对需灭菌的内镜附件浸泡时间达10 h的占52.4%;对消毒后的内镜每季度进行生物学监测的占81.7%;每日诊疗工作开始前, 对当日拟使用的内镜进行再次消毒的占31.7%;拥有专用内镜储存环境的占95.1%。

1.2 人为因素导致的消毒隐患

孔金艳等[4]对不同的洗消人员所得到的消毒合格率进行比较, 将所有人员分为3组:未经过系统培训及考核的洗消人员组经过系统培训及考核的洗消人员组;混合组 (既有未经过系统培训及考核的也有经过系统培训及考核的洗消人员组) , 采用现场采样监测法对其3组洗消人员实验性清洗消毒后的消化内镜共计208份标本进行生物学监测, 208份标本共检出阳性标本23份, 阳性率为11.1%;其中未经过系统培训及考核的洗消人员组标本60份, 检出阳性标本13份, 阳性率为21.7%;经过系统培训及考核的洗消人员组标本60份, 检出阳性标本0份, 阳性率为0;混合组标本88份, 检出阳性标本10份, 阳性率为11.4%对未经过系统培训及考核的洗消人员组和经过系统培训及考核的洗消人员组的试验进行比较, 细菌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因此, 人为因素直接影响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

2 内镜消毒管理现状

从内镜消毒合格率的现状和影响其合格率的因素来看, 在严格执行的《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年版) 的基础之上, 实行科学的管理方法也是取得消化内镜消毒合格率的重要一环, 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相关管理对策[5], 但是未见有使用国际公认的管理理论应用于消化内镜消毒管理的报道。

全面质量管理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强调在一系列的组织管理中, 重视质量形成的过程, 各个环节互相制约, 互相促进, 螺旋上升[6], 目前在医院质量管理中亦得到广泛应用, 并取得良好成果[7], 该院初步尝试将该科学的管理方法引入消化内镜消毒的管理, 现将部分可行性良好的应用方法分享如下。

3 全面质量管理应用于消化内镜消毒

3.1 全程管理

TQM的核心是全程管理, 一切工作方式和思路都紧紧围绕达到内镜消毒合格率不断提高的全过程。导致内镜消毒不合格的隐患存在各项工作过程及环节中, 各项质量目标均为每个工作环节形成的, 因此只有加强质量形成过程的管理和调控才能达到消化内镜消毒合格率不断提高的目标。

3.1.1 模块化质控规范

分割消化内镜消毒的TQM中的各个模块:消毒药物采购及管理、消毒室的管理、消毒操作程序、消毒管理程序, 消毒后保存程序、患者检查顺序安排程序、信息反馈程序、人员培训及考核程序、职业道德及医学伦理学培养程序, 消毒工作人员的健康管理。各个程序均制定相应的相对严格、执行力强、人文化的质控规范。

3.1.2 建立模块化质量标准

过去的质量标准仅适用终末和结果, 无体现消化内镜消毒的各个模块的特殊性和个性特点, 检查时标准不能对号入座, 查出的问题估计扣分, 每次检查雷同问题突出, 质量无改进、提高不明显。为此将质量标准修改为既有终末质量标准, 又有环节 (过程) 质量标准, 又有各部门, 各人员的工作质量标准, 做到制定完善一套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 检查扣分有依据, 各部门各人员工作有方向[8]。

3.1.3 模块化质量责任人

按照前述的各个模块, 设立质量管理责任人, 不同的责任人分别负责每个模块的质量控制, 并负责各模块之间的衔接工作, 每周出具各模块的质量管理自评表。

3.1.4 质控方式优化

将定期质控改为随时质控, 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出反馈和对策, 并针对该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 月底总结统计分析, 结果兑现奖罚。消毒合格抽检方法不断优化, 抽检质控员由全院质控医生、质控护士担任, 每次抽检随机抽取2名质控医生 (护士) 担任质控员, 消毒内镜严格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采样、检测。

3.2 全部门管理

3.2.1 行政部门的管理

医务部重点加强内镜消毒的TQM中的各个模块的监督, 诸如:消毒操作程序、消毒管理程序、信息反馈程序、人员培训及考核程序、职业道德及医学伦理学培养程序, 将内镜消毒抽检工作列入每周查房重要内容之一, 由医务部主任为负责人组成质量管理小组, 带领医院感染科科长及2名质控人员, 不定期对消毒的各个流程及模块进行质量监测自查工作, 但抽查频率不得低于每周1次。

医院感染科制定质控标准, 负责对抽检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科室, 督导改进。

护理部重点负责內镜清洁、消毒管理工作, 做到清洁、消毒各环节措施落实到位, 保证消毒效果。

科教部负责全院质控员对消化内镜消毒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教育, 组织考试和考核。

院办负责宣传工作, 重点向员工、患者等宣传内镜消毒知识, 理解其意义、重要性以及消毒不合格的危害性。

设备科负责设备、消毒剂的采购、验收工作, 对其储存、发放等流程实施全面管理。负责为内镜中心工作人员购置隔离感染所需要的防护用品, 如橡胶手套、面罩、眼罩、防护服等。

预防保健科对内镜中心人员进行职业防护教育, 督导医务人员实施标准预防, 落实各项措施, 如为HBV易感的内镜操作员注射乙肝疫苗等。

体检中心对内镜中心工作人员进行健康管理, 建立工作人员健康档案, 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 各项相关指标必须符合健康水平, 否则调离该科室。

3.2.2 后勤部门的管理

后勤科负责内镜中心的新建、改建、修建、设施安置等工作, 做到建筑布局符合规范要求, 污物处置规范。重点要加强污水管理工作, 符合规范要求。

物业管理公司加强对保洁人员的培训, 对其工作流程, 如清洁、消毒、终末处置等实施全程管理。

3.3 全员管理

3.3.1 全员教育

对全院的质控医生、质控护士定期进行培训, 如消化内镜消毒的专业知识、法律和法规, 管理制度、质控制度等, 并将其内容编印成册, 发放到各科室。加强全院质控医生及护士对内镜消毒的认识, 理解其意义、重要性以及消毒不合格的危害性。同时各职能部门按各自的职责范围, 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现场指导。为提高教育效果, 每季对各专业人员集中闭卷理论考试现场技能考核, 将其列入继续教育, 考试成绩纳入个人技术档案并与晋升、聘用、评优、绩效工资挂钩。

3.3.2 相关工作人员教育

对內镜中心工作人员加强消毒操作技能培训, 增强其责任心。组织学习《内镜管理规范》和《医院感染管理条例》, 每季度进行1次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

对全院清洁工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 全面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除专职管理人员平时加强现场指导教育外, 每年再进行两次集中教育、考核, 按成绩优劣实行奖罚。

3.3.4 实习生的管理

将实习生纳入內镜中心工作人员范畴管理。进入內镜中心临床实习前对消化内镜基础知识和技能集中实习教育2周, 设经验丰富、责任心强、业务水平高的专职带教老师带教, 并将其编入实习大纲, 每年形成常规。实习生在入內镜中心实习期间, 参与科室、医院组织的培训、考核。

TQM是以质量为核心的一种以预防为主的、重要的全程质量控制的现代化管理活动, 它是一种先进的、科学的、全面的质量管理模式。其3个基本特征是: (1) 全面性:对各部门的全部工作进行质量管理; (2) 全体性:全体成员都必须参加学习、培训, 进行全体质量管理; (2) 全程性:从一个事件开始到结束, 对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质量管理[9]。结合该院实际情况, 将其引入到消化内镜消毒的管理中具有可行性, 能够针对内镜消毒的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和关键因素, 制定详细的解决对策, 不失为一种提高消化内镜消毒质量的一种好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杨怀, 李红灵, 徐艳, 等.内镜医院感染管理与持续改进[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2) :1761-1762.

[2]荣秋华, 张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2, 22 (16) :3597-3599.

[3]孔金艳, 唐平, 张修礼, 等.82所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清洗消毒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8) :2795-2797.

[4]孔金艳, 唐平, 周小凡, 等.人为因素对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效果影响的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6) :827-829.

[5]乔瑞玲, 张西英, 李英萍.消化内镜常用清洗消毒方法和感染预防的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5, 22 (9) :50-52.

[6]郭子恒.医院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312.

[7]刘洁.医院全面质量管理初探[J].温州医学院学报, 2011, 41 (3) :306-307.

[8]韩传平, 周丽, 刘慧, 等.全面质量管理用于医院感染管理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7) :656-657.

内镜消毒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某院有胃镜、宫腔镜各6条, 气管镜、肠镜、膀胱镜各3条, 由感染办专职人员对内镜进行数据调查, 调查时间范围为内镜集中管理前12个月 (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 、内镜集中管理后12个月 (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 , 每条腔镜每月采样一次, 其中胃镜、宫腔镜为72次, 气管镜、肠镜、膀胱镜为36次, 具体结果见表1。

1.2 调查方法

根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2004年版) 的规定, 采样部位为内镜的内腔面。用无菌注射器抽取10 ml含相应中和剂的缓冲液, 从待检内镜活检口注入, 用15 ml无菌试管从活检口收集, 及时送检, 2 h内检测。

2结果

从表1可见某院内镜中心成立并对内镜进行集中管理后, 某院的内镜消毒、灭菌合格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均超过了97%, 其中胃镜、宫腔镜、膀胱镜的合格率均达到了100%。

3结论

内镜在临床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作为侵入性的器械操作, 使用内镜进行诊疗工作时, 对无菌的要求相当严格。为了对内镜的临床工作进行督导、管理, 某院于2011年7月成立了内镜中心, 对内镜室进行专职管理, 通过临床实践, 收到了很大的成效。通过表1显示, 对内镜进行集中管理后, 某院的内镜消毒、灭菌合格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对于此种情况, 分析如下: (1) 内镜集中管理前内镜是由临床科室管理, 人员不固定, 操作不规范, 清洗设施不达标, 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 制订的内镜室各项消毒隔离制度落实不到位, 等等上述原因, 直接导致内镜的消毒灭菌效果不尽如人意。 (2) 鉴于上述情况, 某院对内镜实行集中管理, 成立了内镜中心, 对内镜工作进行规范管理。在内镜室的建设布局上, 设立了患者侯诊室、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贮藏室, 特别是基本的清洗消毒设备包括专用流动水清洗消毒设施、负压吸引器、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干燥设备、计时器、通风设施, 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的必备消毒灭菌器, 注射器、各种刷子等比较齐全, 符合环境卫生学及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要求;在人员配备上, 专职任职了科室主任、护士长, 以及各种技术人员, 各尽其职;对每个工作人员严格要求, 均具备完善的内镜清洗消毒知识储备, 并且每年至少参加省级以上关于内镜管理的医院感染管理培训一次;清洗消毒人员相对固定, 并对内镜的清洗消毒灭菌情况进行登记, 登记内容包括患者姓名、使用内镜的编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以及操作人员姓名等事项, 以方便出现内镜监测不合格可以进行溯源追踪, 具体到人, 大大提高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从而使内镜的合格率大大提高。

摘要:目的 为了了解某院内镜集中管理前后各种内镜的消毒、灭菌效果, 以保证医院内镜消毒与灭菌的质量。方法 依据《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规定, 对内镜集中管理前后内镜消毒和灭菌的相关数据进行登记、比较分析。结果 内镜中心成立后, 内镜的合格率明显提高。结论 内镜室的建筑布局、清洗消毒设施的配置、工作人员的责任心对内镜的消毒灭菌效果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内镜,管理模式,消毒灭菌效果,调查分析

参考文献

[1]温宪芹, 李子尧, 刘雷, 等.山东省医疗机构消化内镜消毒状况调查.中国消毒学杂志, 2011, 28 (6) :738-740.

内镜消毒 篇10

1 方法

1.1 按照山西省卫生厅2004年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

作规范》的要求, 院领导首先制定有关规章制度并派出一批医务人员到市三医院学习操作规范, 同时还邀请北京武警总院及市三医院的医护人员前来我院消化内镜科实地指导工作。对消化内镜室的布局进行规范, 分设单独的消化内镜诊疗室和清洗消毒室, 清洗消毒室通风良好, 内镜的储存有专柜, 内表面光滑易清洁, 并安装紫外线灯。有规范的流动水清洗消毒槽 (清洗槽、酶洗槽、消毒槽、冲洗槽) , 增配超声清洗器、高压水枪、负压吸引器、干燥设备、计时器等, 通风设施与所采用的消毒灭菌方法相适应, 必备的消毒灭菌器械, 50 m L注射器, 各种刷子、纱布、棉棒等消耗品。活检钳的数量应确保消化内镜诊疗工作的质量和医疗安全。浸泡活检钳的玻璃容器 (玻璃管直径3 cm, 长度为100 cm) 。

1.2 加强对感染预防控制的相关知识的教育, 组织全科

人员每周到消化内镜室学习消化内镜的操作流程1~2次, 包括医护人员的个人防护措施, 机器的清洗消毒灭菌, 学习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知识, 将职业道德修养贯穿于医院感染的预防之中。做消化内镜前常规要求患者检查HBs 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HIV) 、丙肝病毒核心抗原 (HCVAg) 、梅毒 (三甲医院要求) [1]。这些检查会导致收费增加及化验过程繁琐化, 需做大量耐心细致的宣教, 以解除被检者思想顾虑, 增加安全感, 同时增加社会效益。据报道, HIV阳性患者患结核病的概率是阴性患者的30倍, 应同时做好呼吸道隔离。

2 消化内镜及活检钳的清洗和消毒

2.1 操作前

操作人员戴口罩、手套, 清洗护士更换防护服、换鞋, 戴护目镜、口罩, 穿防渗透皮围裙, 戴橡胶防护手套, 暴露部位有伤口暂禁止操作, 实行标准预防。要把所有被检查者都看作是感染者[2]。由于胃镜操作时对患者有刺激作用, 常会引起患者的呕吐, 工作人员经常接触患者的体液、血液等, 操作时必须做好个人防护。

2.2 操作中

消化内镜诊疗和清洗消毒人员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规范操作行为, 换一次性套, 一人一换, 一次性医疗用物 (牙垫、注射器) 一人一用, 有感染者安排在最后。应强化防范意识, 穿防护服, 戴双层乳胶手套、双层口罩, 切勿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检查后用物须放入双层特殊感染塑料袋内集中处理, 一旦被锐器损伤, 应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伤口, 挤出血液后用大量生理盐水或流动水冲洗伤口, 用碘伏反复消毒, 再用70%酒精脱碘, 切勿用嘴吸出血液, 用利器将伤口扩大或局部性挤压放血, 进行常规检查、并定期复查。在诊疗过程中还有可能导致患者黏膜组织损伤, 而消毒是否彻底可靠, 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全。为阻断感染途径, 应严格对照《消化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 (水洗—酶洗—清洗—消毒灭菌—清洗) 清洗消毒内镜。

2.2.1 水洗

软式消化内镜使用后应立即用湿纱布擦去外表面污物, 并反复送气送水至少10 s, 取下消化内镜并装好防水盖, 置合适的清洗槽内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要卸下活检入口阀门及吸引器按钮和送气送水按钮清洗, 对钳子孔、送气送水孔应当用高压水枪彻底冲洗, 将残留于附件、内镜表面及管道内的血液及黏液清洗干净。用海绵垫反复擦洗镜身, 同时将操作部清洗干净, 用清洁毛刷彻底刷洗活检孔道和导光软管的吸引器管道, 刷洗时必须两头见刷头, 并洗净刷头上的污物, 安装全管道灌流器、管道插塞、防水帽和吸引器。用吸引器反复抽吸活检孔道, 全管道灌流器接50 m L注射器, 吸清水注入送气送水管道, 用吸引器吸干活检孔道的水分并擦干镜身, 将取下的吸引器按钮、送气送水按钮和活检入口阀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擦干。活检钳使用后先放入清水中, 用小刷刷洗钳瓣内面和关节处, 清洗后擦干。

2.2.2 酶洗

将擦干后的内镜置于酶洗槽中, 多酶洗液的配制和浸泡时间按照产品说明书, 用注射器抽吸多酶洗液100 m L, 冲洗送气送水管道, 用吸引器将含酶洗液吸入活检孔道, 操作部用多酶洗液擦拭。擦干后的活检钳、各类按钮和阀门用多酶洗液浸泡洗 (酶清洗剂可有效地分解和去除蛋白质有机物, 增强消毒灭菌效果) 。

2.2.3 清洗

多酶洗液浸泡后的内镜及附件放入冲洗槽中, 在流动水下彻底冲洗干净, 用水枪或者注射器彻底冲洗各管道, 以去除管道内的多酶洗液及松脱的污物, 同时冲洗内镜的外表面, 用50 m L注射器向管道冲气, 排出管道内的水分, 以免稀释消毒剂。

2.2.4 消毒灭菌

采用2%碱性戊二醛浸泡消毒或灭菌时, 应当将清洗擦干后的内镜置于消毒槽并全部浸没于消毒液中, 各孔道用注射器灌满消毒液, 用计时器严格控制消毒灭菌时间:一般患者消毒时间≥10 min, 特殊患者≥45 min, 需灭菌的消化内镜灭菌时间≥10 h, 当日不再继续使用的胃镜、肠镜等需要消毒的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消毒时, 应当延长消毒时间至30 min.活检钳用毛刷清洗钳瓣后擦干, 首选压力蒸汽灭菌, 也可放入直径3 cm, 长度为100 cm, 内盛2%戊二醛的玻璃管内消毒灭菌10 h.垂直悬挂浸泡消毒法, 利用重力作用将进入鞘内的分泌物引流出来[3], 藏在鞘内的污物无法消毒, 提示延长消毒时间提高消毒效果的重要性。消毒液使用2周后消毒效果仍然达到无菌要求, 但必须更换, 确保与患者接触的一切器材和用品安全可靠。

2.2.5 清洗

内镜从消毒槽取出前清洗消毒人员应更换手套, 用注射器向各管腔注入空气以去除消毒液, 将内镜置入冲洗槽流动水下用纱布清洗内镜的外表面, 反复抽吸清水冲洗各孔道, 用纱布擦干内镜外表面, 将各孔道的水分抽吸干净。取下清洗的各种专用管道和按钮, 换上诊疗用的各种附件方可用于下一患者的诊疗。

2.3 操作后

每日诊疗工作结束后, 用75%乙醇对消毒后的消化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 储存于洁净柜内 (柜内安装紫外线灯管) 。镜体悬挂时要求弯角固定置于自由位, 活检钳瓣应张开用无菌纱布包扎。弯盘、敷料缸等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注水瓶及连接管、非一次性使用的口圈、吸引器瓶、清洗槽、吸引管、酶洗槽、冲洗槽每日用有效氯含量为5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 min, 刷洗干净, 干燥备用。消毒槽在更换消毒剂时必须彻底刷洗。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 每天更换。

3 小结

制定消化内镜微生物学监测制度和清洗消毒登记制度, 坚持日常监督与定期监测相结合, 完善各种监督监测措施。由感染控制科对消毒后消化内镜每季度进行监测, 对灭菌后的消化内镜每日进行监测, 定期对消化内镜室内空气进行监测, 消化内镜使用科室每日用化学试纸监测戊二醛和含氯消毒剂的有效浓度。Bailly报道戊二醛的浓度<1.0%或酸性环境中, 许多病原菌将会产生抗药性[4]。及时更换不合格的消毒液, 以确保有效氯浓度, 并定期将监测结果在全院公布, 统一制作消毒登记簿, 发放到各个科室。消化内镜检查引起感染率为0.8%, 包括菌血症, 伤寒沙门菌感染, 乙、丙肝病毒感染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 影响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应强化职业道德, 具有高度责任心, 切实做好消化内镜的消毒灭菌工作, 实行标准预防, 对结核、肝炎、艾滋病及梅毒携带患者尽可能使用专用镜或安排在当日最后检查。操作后处理污染用物时最易感染, 美国曾报道57例因职业暴露感染, 41%发生在操作后, 35%发生在操作中, 20%发生在处理用物时。对一次性医疗用物应严密包装并注明后进行焚烧, 对床单位、墙壁、弯盘等非一次性物品用后用浓度为500 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或浸泡, 内镜及幽门螺杆菌活检钳, 先用70%酒精湿纱布擦拭镜体表面黏液, 再用戊二醛浸泡45 min, 清水洗净风干备用。特别是Hp检测、病理活检以及息肉切除等操作时必然会穿破黏膜接触血液, 若消毒隔离措施不当, 势必成为传播媒介, 必须达到高水平消毒, 不仅需要增强医护人员的防护意识, 还应注意规范操作。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就诊患者数相适应, 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 保障患者安全, 患者检查后的内镜应及时清洗消毒。加强内镜及活检钳的消毒灭菌管理, 杜绝操作不规范的一切因素, 消化内镜室护士须接受专业培训后方可上岗。加强内镜护士的思想品德、医德医风教育, 提高自身素质, 增强责任心, 使每一位护士都能严格要求自己, 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参考文献

[1]刘俊霞.消化内镜医源性感染预防[J].实用护理杂志, 2003, 11 (19) :58-59.

[2]许春舫.消化内镜的清洗消毒规范[J].苏州医学, 2009, 32 (1) :17.

[3]李六亿, 巩玉秀, 武迎宏, 等.内镜清洗方法的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3, 13 (10) :902.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颅底内镜手术02-15

内镜诊治02-15

诗歌教学中的意境02-15

超声内镜02-15

急诊内镜02-15

内镜显微手术02-15

液压挖掘机02-15

内镜中心护士02-15

内镜手术02-15

内镜清洗02-1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颅底内镜手术 下一篇:内镜显微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