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关键词: 填空 人教版 当代作家 学案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精选5篇)

篇1: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填空。

(1)培根,_______国哲学家、_______ 家,著有______________等。被马克思称为“______________”。

(2)马南邨,原名_______,当代作家。

《不求甚解》一文选自杂文集_______ 。

2.给加点字注音。

狡黠(   ) 怡情(   ) 矫健(    )      诘难(   ) 逻辑(    )  滞碍(     )

睾肾(    )  阐证(   )   要诀(     )

3.结合语境,解释加点词语。

(1)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

怡情:

(2)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寻章摘句:

(3)少数书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

全神贯注:

孜孜不倦:

(4)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

吹毛求疵:

(5)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不求甚解:

(二)初读感知

熟读两篇短文,积累关于“读书”的语句,说说你在关于读书的问题上,有什么进一步的认识。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阅读文章,分别写出《谈读书》与《不求甚解》两篇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立论与驳论的不同。

(提示:《谈读书》针对读书这一论题,依次谈了读书的目的、方法和作用)

【小支架】

通过揭露和驳斥错误的、反动的论点来确立自己的论点就是驳论。驳论的作用在于“破”,即辨别是非,驳斥错误的观点,

同时树立正确的观点。在一篇文章里,立论和驳论往往是相辅相成的。

2.品味《谈读书》一文的语言,感受富有诗意又精辟透彻的随笔语言。

【小支架】

可以从句式、修辞、词语运用、思想深度......等角度进行赏析。

3.《不求甚解》一文中谈到了怎样的读书方法?有人提出相反的看法:“陶不求甚解,疏狂而不可循。甚解岂难致?潜心会本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顺着作者思路,就能把我文意。对这两种意见,你是怎么看的?

(二)展示交流

心得随笔:

三、自我检测

(一)阅读《谈读书》一文中“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始能无知而显有知”,回答问题。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段文字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读书的方法的。

2.“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这句话指出了哪三种不同的读书方法?

3.古人爱读书,留下许多典故,如“闻一多醉书忘婚”、“苏舜钦以书下酒”。试写一个这样的故事在下面。

(二)阅读《不求甚解》一文回答问题。

1.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述思路。

2.阅读第④段,概括“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

3.第⑤段中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你是否赞同作者“不求甚解”的读书观?为什么?

四、自助迁移

(一)课外链接

做一个终身读者

周国平

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

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把它们据为己有的过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人所不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即一辈子爱读书的人。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

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做读者的。在我看来,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

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秽。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才能读几页书,你就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当然,这种情形决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每个人天性中都蕴涵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快乐。

第二                          。

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起一瓢,区别在于尝那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自己的阅读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分不开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没有自己的趣味,仅凭道听途说东瞧瞧,西翻翻,连兴趣也谈不上,何论癖好。针对当前市场的现状,我要特别强调,千万不要追随媒体的宣传只读一些畅销书和时尚书,倘若那样,你绝对成不了真正的读者,永远只是文化市场上的消费大众而已。须知时尚和文明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生活在事物的表面,貌似前卫,本质上却是一个野蛮人,唯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彷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我对你们的祝愿是,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

1、作者认为,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第二,

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

2、阅读第②段画线句,请你用一个事实论据来支持作者的这一论断。

3、第⑦段中“尝其一瓢”是比喻说法,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4、第⑦段中,作者把图书市场上的某些人称为“野蛮人”。这些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二)实践运用

1.课后收集有关名人读书的名言、经验和故事,以小组为单位举办一期“名人读书”板报展。

2.《不求甚解》主张的是道家的读书法,此外还有儒家的读书法。查找资料,说说两家的读书法有什么区别。

韩三其

[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篇2: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并积累相关文言实词;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难点: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的抱负和情操。

学习过程:

陋室铭

刘禹锡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朝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有《刘宾客集》。被白居易称为“诗豪”。早年与柳宗元齐名,世称为“刘柳”,晚年与白居易唱和,世称为“刘白”。

2.写作背景简介:刘禹锡的《陋室铭》如今早已成了家喻户晓的“名文”,但其实这篇名文却是被“气”出来的。据说当时刘禹锡被贬至安徽和州当刺史。和州知县见他被贬而来,便横加刁难。先是安排他住在城南门,面江而居。刘禹锡不但没有埋怨,反而还撰写了一幅对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这个举动可气坏了知县,于是他将刘禹锡的住所由城南调到城北,并把房屋从三间缩小到一间半。新宅临河,杨柳依依,刘禹锡触景生情,又写了一幅对联:“杨柳青青江水边,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见他仍悠然自得,又把他的住房再度调到城中,而且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半年时间,刘禹锡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仅是斗室,想想这县官实在是欺人太甚,于是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

本文体裁是铭,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后来发展成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本文的韵脚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韵母是:________________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惟吾德馨(    ) 苔(    )痕   鸿儒(    )    案牍(    )

解释下列加线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草色入帘青(    )

(5)调素琴(   )(6)劳形(     )(7)何陋之有(                   )

(二)初读感知:

1、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范读、个体读、集体读)

(反复朗读,感受文章的音律之美,思考:文章的音乐美来自何处?

提示:押韵、对偶、骈散结合)

2、文章写的是陋室,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陋室。陋室简陋吗,孔子说了什么?

参考答案:孔子说了什么?(孔子云:何陋之有?)

“何陋之有”怎么翻译?(宾语前置句,现代语序“有何陋”,有什么简陋的呢?“之”,加强了反问的语气。)

此句孔子的意思是屋子是简陋的还是不简陋的呢?我们来看看原文。(《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教师解释此段话。)

孔子认为陋还是不陋(不陋)。为什么不陋,用孔子的话来说?(君子居之)。

此句肯定了陋室不陋,那么我们读的时候就不应该是疑问的语气,而是带有肯定语气的反问。

2、用刘禹锡的话来说,陋室为什么不陋呢?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请同学来翻译这一句话,同时注意把省略的部分补出来。(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主旨,提挈了全篇大意)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陋室的?(再读课文,自组学习,小组交流)

参考答案:(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居住环境优雅。

优雅的环境我们读得就要显得有美感,仿佛你已经看到了如此清幽的环境。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高雅。

“鸿儒”、“白丁”各做何解释?(博学之人和无学问的人)

此句中“无”的一句要读得比“有”轻。

(3)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生活之事雅致

丝竹指什么?这是什么修辞?(音乐,借代)案牍指什么?(官府的官文)。为什么作者不喜欢音乐呢?他自己不是也喜欢调琴吗?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学生讨论,得出答案。素琴之音时自己所弹奏的高雅音乐,而丝竹之音是哪些官僚富豪们在灯红酒绿的生活中所听的庸俗之音。)

此句的背后隐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呢?(对奢靡生活和官场的厌恶之情.)

2、除了对陋室的描写外,文章还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在这里,作者把山水比作什么,仙龙又比作什么?(山水比作陋室,仙龙比作居住陋室的君子品德高尚)

教师讲解“比兴”:以比喻起兴,先言他物再咏所咏之物。是我国诗歌的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

(2)“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此句用了什么表现手法?(类比)

此处类比有什么作用?(学生讨论得出结论:以古贤人居住的屋子来证明陋室不陋,同时作者也以古贤人自况,表明自己也追求他们那样的精神境界。)(教师板书)

3、作者写陋室不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明确: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托物言志写法。

小支架: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是文章的一种写作手法(亦称表现手法)。例如,许多作者喜欢通过对松和梅的描绘,表达自己坚强、圣洁的意志。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shǔn),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作者系明代归有光)

注释:①轩:小的房室 。②尘泥渗漉 :(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③垣墙周庭:庭院四周砌上围墙。④栏楯(shǔn):栏杆。⑤增胜:增添了光彩。⑥偃仰:安居。⑦冥然兀坐:静静地独自端坐着。⑧珊珊:衣裾玉佩的声音,引申为美好的样子。

1.解释划线的字

每移案 桌子     余   我   稍为修葺    修补

偃仰啸歌 安居      冥然兀坐 默然 ,静静的样子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②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珊珊可爱

【答案】①借来的图书放满了书架,我生活在这里悠然自得,有时长啸或吟唱,有时静悄悄地独自坐着,自然界声音都能清晰地听到。②每月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在墙上,庭中桂树的影子,疏疏密密,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丽可爱。

3、在内容上,文章用“庭阶寂寂或万籁有声”写居室的清静;写法上,采用了对比手法,抒发了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

4.对作者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你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谈谈。

示例一:我很欣赏文中作者安贫乐道的人生态度。生活中人们往往面临种种诱惑,只要能像作者那样保持淡泊的心境,就一定能提高自身的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示例二:我不赞成文中作者的人生态度。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哪来的精神享受?何况,人生在世,就应该轰轰烈烈创造一番事业,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译文:

项脊轩就是旧日的那间南阁子。面积只有一丈见方,容得下一个人居住。这是间历经百年的老屋,泥浆渗漏,由小孔滴下,积聚的雨水,透过缝隙直往下淌。我常想挪动一下桌子,但左看右看也没个可以安置的地方。屋子又是朝北的,照不进阳光,一过中午,室内就昏暗了。我略为修补,使它屋顶不漏,前面开了四扇窗,在庭院的四周筑起了围墙,用来挡住南射的阳光,借助阳光的反射,室内才透亮起来。又在庭院中栽种了兰花、桂花、竹子、树木,旧时的栏杆也因而增加了光彩。书籍放满了书架,大声吟诵,悠然自得,有时则默然端坐,外界的各种声音都听得见。可庭院中显得特别寂静,小鸟不时飞来啄食,有人来它也不飞走。十五的夜晚,明亮的月光照着半个墙面,桂树的投影,纷杂错落,随着风的吹拂,影子也在移动,舒缓轻盈,十分可爱。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仿照《陋室铭》的样式学写一篇铭文。

3、积累中国历史上其他类似的人物事迹。(积累本)

五、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孔子:何陋之有 君子居之

惟        环境--优美       斯

吾        主人--高尚       是

德        客人--不俗       陋

馨        生活--高雅       室

比兴  类比  托物言志

爱莲说

周敦颐

主备人:崔喆 丁晓玲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作者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著有《         》《     》等。

2.文体、背景介绍:周敦颐任职南康郡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下《爱莲说》,借花述志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的范畴,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课文标题“爱莲说”可以怎么解释?

3.字音、字形、词语

(1)给下列字词注音:

蕃(   )   淤( )泥   濯(  )  清lián(   ) 蔓(   )  鲜(   )有闻tíng tíng(       )净zhí(    )     xiè (    )玩    焉(    )

(2) 翻译下列加线的词语

可爱者甚蕃(   )     濯(    )清涟    亵玩(    )焉(    )  隐逸(    )噫(    )  鲜(   )有闻     宜乎(   )

(二)初读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生个体读,注意字音、语气、语调、节奏(同学纠错)

全班齐读,读出气势。

3、默读,根据注解,疏通文意。疑难圈点,共同解决。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带着下列问题品读课文:

1. 作者如此爱莲,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哪里呢?

2. 作者如此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不是仅仅写莲花呢?

3. 本文主体是写莲,为什么要写菊和牡丹?课文前面按“菊--牡丹--莲”的顺序写,为什么文末却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呢?

结合课文,逐一解答:参考答案:

1. 莲花的可爱之处表现在:

① 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的高洁、质朴;

② 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

③ 从风度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清高。

作者借莲花来写人。

① 在社会大环境中,作者自喻自己像“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一样高洁质朴;

② 作者自喻不与俗人为伍,以莲花的正直芳香的形象比拟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③ 把莲花人格化,自喻自己刚直、庄重,大有如屈原所说“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的高贵品质。

2. 对比 、衬托(正衬、反衬):

一是对“莲”的衬托,在反复的衬托之中既突出莲的品格,又表达自己的情怀;

二是由三种花引出三种评价和比较,名为写花,实际写人,写出人们对生活理想的三种选择,突现自己对胸怀磊落、行为正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等高洁品德的崇尚。

作者好像是在写花,而实际上是托物寄意,弦外有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这种写作手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托物言志”是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

以本文为例,通过板书理清学生的思路。

前半部分按“菊--牡丹--莲”的顺序,是为了突出作者对莲的喜爱;后文按“菊--莲--牡丹”的顺序写,是从褒贬的角度,说明凡是超凡脱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少,而趋势媚俗的事物,欣赏的人就多。把正面放在前写,最后用反面的反衬一下,更有独到之处;三句分别用陈述句、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述,特别是最后写牡丹时用了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

(二)展示交流

三、拓展延伸(内容必须包含一篇与课文相关的课外阅读训练)

阅读白居易的《买花》,回答问题。

帝城(指长安)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光鲜貌)百朵红,戋戋(众多貌)步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共道牡丹时           移来色如故             帝城春欲暮

A                       B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复前行,欲穷其林

此叹无人喻

D     家喻户晓

2、“家家匀为俗,人人迷不悟”一句与《爱莲说》中哪一句话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的什么世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一田舍翁“低头独长叹”,这位田舍翁为什么长叹?(用原句回答)

答案:1、C

2、 与“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一句含义相同,都揭示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世风。

3、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四、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课文。

1、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举例:我喜爱梅,因为它是花中的志士,坚强不屈。

任选几位同学交流。课后做到摘抄本上。

2、积累古今有关莲花的诗句、美文。(积累本)

五、板书设计:

1)、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妖”--高洁、质朴

莲     2)、体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            君        作

3)、香气:“香远益清”--芳香                      子        者

4)、风度:“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焉”--清高

菊花:     正衬

韩三其

篇3: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基础达标

1.《心声》是反应生活的

小说,作品的主人公是,

作者是代女作家。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蓓()倚()蜷()

嗤()簪()捅()

唾()桢()撇()

棱角()纸捻子()

发窘()契诃夫()

毛毛刺刺()

3.将下列四字词语补充完整

窸窸()嘟嘟()

斩钉()铁从容不()

4.判断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手法。

①她满脸通红,慌乱地盯着面前的讲义。

②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

③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④程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姑娘,头发剪得短短的,眉毛也是粗粗黑黑的,嘴巴棱角分明,模样有点像男孩子。

(二)初读感知

1.通读文章,按照提示,梳理故事情节。

场景:公开课前→→

事情:想读课文→→

二、合作探究

(一)研读赏析

1.阅读文章,思考小说为什么取名“心声”?

【小支架】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描写反映社会与个人生活。小说的主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作者心声的反映。

2.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万卡》为什么那样打动李京京?你从中得到有关文学欣赏方面的哪些启示?

(二)展示交流

心得随笔:

三、自我检测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①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她严厉地咳嗽了一声,赵小桢还是没有举手。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

②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③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

④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她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

⑤“亲爱的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京京大声地、充满感情地念着:“我在给您写信。祝您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求上帝保佑您……”

⑥要是他真给爷爷写了信,爷爷一定高兴得要命吧?爷爷的水烟袋还是那么光亮光亮吗?他现在给谁讲“长工与财主的故事“呢?还有妮儿,黑眼睛的、会爬树的妮儿,她跟谁坐在一块儿吃桑果?他真想念他们,他愿意离开城里的家,回到乡下爷爷那儿去,一辈子不回来。一辈子!

⑦“‘……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您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万卡嘴角撇下来,拿脏手背揉揉眼睛,抽噎了一下。”

⑧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吧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万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⑨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颤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1.说说:程老师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和用发颤声音让李京京读完课文”分别表现了她怎样的心理。

2.京京的心理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使他想读课文,这种感情是什么?

3.“教室里一片寂静”说明了什么?

4.怎么评价赵小桢和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的表现?

5.通过李京京的故事,你受到什么启发?

四、自助迁移

(一)课外链接

坐在最后一排

上小学时,我一直是个非常自卑的女孩子。因为丑,因为笨,因为脾气倔强性格孤僻,每次调座位,老师都把我安排到最后两排。

坐在最后一排的几乎都是调皮的男同学,我和他们无话可说,想要听课却又看不清讲台上的板书。所以每次上课,只是用眼睛呆滞地盯着黑板,做一些毫无意义的遐想--我从小就是个脑袋里充满怪念头的人。比如说:梅花为什么叫梅花?梅花为什么开在冬天?我能不能变成一朵梅花?我若是梅花,会是白梅还是红梅?

这样滥竽充数地混了半个学期。班主任调走了。接任的是个年轻的女教师。红衬衣白裙子,齐耳短发,模样甜甜的。

“我叫白明,倒着读就是‘明白’,也就是说对每个同学的情况我都能知道得明明白白。”她微笑着自我介绍。

我不屑地瞧着她。她真有那么大神通?她会知道我是近视眼吗?她会知道我不想坐在最后一排却又倔着性子坐最后一排吗?她会知道……

没想到过几天,她竟真的注意到了我。

那天语文自习课上,同学们都在做练习册,我也打开练习册假装做起来。其实我除了做些造句、看图作文之类适合我胡乱发挥的题目外,其他的根本懒得做。正擒着笔胡思乱想,一只手伸过来抽走了我的练习册,我一惊,我才发现白老师已经站在我身后。

“小脑瓜想什么呢?”她亲切地弹了弹我的脑壳。从未享受过如此“礼遇”的我禁不住心头一暖,但还是老老实实地趴在桌上,胆怯地听着她翻阅练习册的声音

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最短暂的几分钟。我畏惧地等待着习惯的雷霆暴怒,却惊奇地听见她轻柔的笑声。

“这些句子都是你自己做的吗?”

“嗯。”

“非常好,很有想像力。‘花骨朵儿们在树枝上聚精会神地倾听春天’,多有灵性啊。可你为什么不说‘倾听春天的脚步’呢?”

“有时候春天来的是没有脚步的,是披着绿纱乘着风来的。”第一次受到如此嘉奖,我顿时大胆起来。

她没有说话,轻轻地拍了拍的我头,走上了讲台,以我的练习册为范本讲起了造句。那半个小时的时光是我上学以来第一次感觉快乐和幸福的时刻。我想我当时肯定有些眩晕和迷醉了。直到下课后同学们纷纷向我借练习册时,我才如梦初醒,心慌失措地把练习册塞进书包里--要是让同学们看见那上面大片大片的空白区,我该多丢人哪。

这天夜里,我把没做的题全部认认真真地补上了,通宵未眠。

以后的日子里,白老师特别注意查问我的练习册和作业本,关切地询问我其他课的成绩,还抽空给我讲一些浅显的文学知识。每当她带着清香的气息在我身后停下又带着那清香的气息悠然离去时,每当她弯下腰挨近我低低地和我说这说那时,我都感到从未有过的紧张、激动、惭愧和欢乐。我这才发现,我以往的愤愤不平和自暴自弃是多么无知和愚蠢。我的虚荣和脆弱让我受到的伤害是罪有应得,因为我从来就没能培养起受人尊重和宠爱的财富与可以引以为荣的值得骄傲的资本!--我这样的学生,其实只配坐最后一排。

在我笨拙勤恳的努力下,我的各科成绩竟然很快进步起来。可由于眼睛近视看不清板书,便也给学习造成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障碍。但我没有告诉白老师,我问自己:你有什么资格向老师提要求?

一天,她来到班里旁听数学课,因为没有课本,便和我坐在一起合看。等到课堂练习时,她便看我做题。

“这是7,不是1……这是8,不是3……”她轻声纠正着:“怎么抄错这么多?你近视?”

我没有说话,眼泪竟大滴大滴落下来。

第二天,她在班上宣布下周要进行语文测试,并着重声明“前五名有奖”。有奖当然令人兴奋,同学们暗地里都紧张地忙碌起来。一向对考试毫不在意的我也禁不住跃跃欲试,积极地忙碌起来-应当是不能得奖,最起码也要考得双以前好点儿啊。

公布成绩那天终于来了。白老师讲完试卷,最后才公布分数:“第一名:乔小叶……”

天哪,我是第一名!

我被震住了。

“这次考试,同学们的成绩普遍不错,有个别同学进步很大,比如乔小叶,她坐在最后一排,眼睛还近视,可她不怕困难努力进取,终于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我不但要奖给她前五名应得的奖品,同时还要再给她一份特别奖励。张亚娟、姜春霞、陈庆龙、李明玉……你们几个站起来换一下座位,乔小叶!”

我站起来。

“这是你的位置。”她指着第一排中间的座位:“你今后就坐在这里。”

我懵懵懂懂地那里坐下来。

“希望同学们向小叶学习。要知道,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

我的热泪汹涌而出。

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这许多年里我淡忘了很多人和事,但那最后一排的位置和白老师的笑容至今仍历历在目,刻骨铭心。我知道自己永远也不会忘记她,不会忘记这样一个把我的生命与灵魂引向另一种暖度、亮度与高度的亲爱的人。

1.两位班主任老师对“我”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法,造成的后果有什么不同?

2.围绕着白老师与“我”,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件事?请概括出来。

3.文章第9段说“过了世界上最漫长也最短暂的几分钟”,你如何理解这里的最漫长也最短暂?

4.对于白老师的所作所为,“我”有什么反应?试用波浪线画出具体的语句。

5.“这世界上有最后一排的座位,但不会有永远坐在最后一排的人。”这句话的含义非常深刻,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二)实践运用

1.提取小说主要情节,把课文缩写成300字以内的故事。

2.如果你是文中的程老师,在这堂课后,你想在李京京的QQ空间里留言,你会怎么说?记得给自己起一个有意义的网名。

韩三其

篇4: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基础达标

1.本文节选自《______________》,题目是后加的,这部书共_______卷,记载了_______时期_____、_____、_____三国的历史,这是一部_______体史书。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朝人,__________家。“对”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陇亩()颍川()枉驾()屏人()度德()胄()

挟天子()沔()吴会()

3.对照课下注解,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4.正确朗读文章,对照课下注解翻译文章。

(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要做好标记。)

(二)初读感知

你觉得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合作探究

(一)文言积累

1.通假字。(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欲信大义于天下()

自董卓已来()

仓鹰击于殿上( )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多义字。

(1)谓谓为信然()

谓先主曰()

(3)国国险而民附()

此用武之国()

(4)信谓为信然()

欲信大义于天下()

(4)已自董卓已来()

然志犹未已()

3.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二)研读赏析

1、文章的第1、2段是怎样介绍诸葛亮这个人的?

2、开头为什么没有直接写隆中对策,而是从诸葛亮年轻时的事情说起?

3、在诸葛亮与刘备的对话中。诸葛亮是如何分析形势的?

4、诸葛亮的主要策略是怎样的?依据是什么?

5、文章中为什么要花笔墨写徐庶、张飞、关羽等人?

(三)展示交流

心得随笔:

三、自我检测

阅读“亮答曰:‘自董卓已来,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回答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国险而民附

(2)非惟天时

(3)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2.在诸葛亮的眼里,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加以说明。

3.在诸葛亮的对策里,对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对策不同。说说对下列对象所采取的对策分别是什么?

(1)曹操:

(2)孙权:

(3)刘表、刘璋:

(4)诸戎、夷越:

4.在对前景形势的分析中,诸葛亮特别强调了什么因素的作用?你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来的?由此可想到孟子作战要素的哪句话?

5.面对诸葛亮的“两路进兵”,你有什么看法?说说你的思考。

四、自助迁移

(一)课外链接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岁叔父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乃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世,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力求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奸,人怀自吏,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

当此之时,亮之索志,进欲龙骧虎视,包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中原涉、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显耀其武。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盖天命有归,不可智力争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躬耕于野__________

(2)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________

(3)身使孙权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亮少有逸群之才(年轻)

B.躬耕于野,不求闻达(名声显达)

C.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就)

D.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已经)

3.第一段文字中,哪几句是写隆中对的过程?它的写法与课文有何不同?

4.从第一段文字看,“跨有荆益”的方针是怎样实现的?

(二)实践运用

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天下三分”,课下收集与诸葛亮有关的故事、名言、诗句。加深对诸葛亮的了解。

韩三其

篇5:短文两篇:谈读书、不求甚解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一)基础达标

1.司马迁,      (朝代)著名      家、

家。

2.本文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

体     史,记载了从         到

长达    年的历史,共      篇。鲁迅称它是“                       ”。

3.生字注音

鹄(    )    铚(    )    稷(    )

闾(    )    笞(    )    蕲(    )

罾(     )    谯(     )   当行(    )    忿恚(       )    谪戍(       )

度(    )已失期    宁(    )有种乎

以数(      )谏(      )故

4.正确朗读文章,对照课下注解翻译文章。(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要做好标记。)

(二)初读感知

围绕着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记叙的?具体内容分析:

1.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原因是什么?(直接、根本原因)

2.决定起义后,陈胜、吴广进行了哪些起义前的准备工作?

3.陈胜、吴广发动起义的步骤有哪些?

4.哪些词语或句子表现了起义军的浩大声势?结尾一句有什么作用?

二、合作探究

(一)文言积累

1.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谪戍渔阳

(2)为天下唱

(3)固以怪之矣

(4)将军身披坚执锐

2.一词多义:找出含有下列词的句子,并分别作解释。

会  数  然  令  书  之  次  以

3.古今异义词:说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怜       篝火       会计      十六七

亡       若         会         往往

4.词类活用: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的字,并解释。

上使外将兵

指目陈胜

天下苦秦久已

威众

陈胜王

尉果笞广

法皆斩

被坚执锐

忿恚尉

固以怪之矣

5.准确翻译全文

(二)研读赏析

1.联系文章内容,分析陈胜的人物形象。

2.司马迁为什么把陈涉归入“世家”?

【小支架】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介绍帝王的传记称“本纪”,介绍王侯的传记称“世家”,介绍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的传记称“列传”。

(三)展示交流

心得随笔:

三、自我检测

阅读“吴广素爱人……杀之以应陈涉。”一段,回答问题。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1)广故数言欲亡(    )(    )

(2)戍死者固十六七(    )

(3)死即举大名耳(    )

(4)藉第令毋斩(    )

2.翻译文中下列句子。

(1)士卒多为用者。

(2)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3.文中道出千古志士之胸臆的话是

4.吴广是个有勇有谋的人,请你说说在杀死将尉的过程中他的智谋表现在哪里?

5.本文作者选材有详有略,这一段文字是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四、自助迁移

(一)课外链接

1.下文是《陈涉世家》的结尾部分。理解文意,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陈胜的看法。并说说从中懂得了哪些道理。

陈胜王凡六月。已为王,王陈。其故人尝与庸耕者闻之,之陈,扣宫门曰:“吾欲见涉。”宫门令欲缚之。自辩数,乃置,不肯为通。陈王出,遮道而呼涉。陈王闻之,乃召见,载与俱归。入宫,见殿屋帷帐,客曰:“伙颐!涉之为王沉沉者!”楚人谓多为伙,故天下传之,伙涉为王,由陈涉始。客出入愈益发舒,言陈王故情。或说陈王曰:“客愚无知,颛妄言,轻威。”陈王斩之。诸陈王故人皆自引去,由是无亲陈王者。

(二)实践运用

你们小组开展“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分别研究下面人物:A.老子,B.孔子,C.郑成功,D.施琅,E.余光中。请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一个同学找到下列两副对联,请分别在括号里写出与两幅对联相关的人物。

人物:(       )  (       )

(1)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

(2)由秀才封王,为天下读书人别开生面;

驱异族出境,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2.在这5个人物中,有你最喜爱敬佩的人吗?如果有,请介绍这个人物,并说说令你敬佩的原因。如果没有,请自己另写一个人物并作介绍。

韩三其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我最欣赏阳光作文 下一篇:九年级化学人教版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