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要“加快用网络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 “朝着建设网络强国目标不懈努力”。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亲切关心青少年和共青团工作, 把共青团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作出战略谋划和部署。根植“互联网+”基因, 为共青团改革聚合“网动力”[1]。新形势下高校共青团组织应树立互联网思维, 创新“互联网+共青团”工作模式, 更好地开展思想引领工作。
一、关于互联网的概述
互联网 (英文为Internet) , 最初始于1969年美国建立的阿帕网, 是指网络间够构成的一个庞大网络。同时, 采用一组通用的协议将这些网络相连, 从而构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1978年在贝尔实验室提出了UUCP (即UNIX与UNIX拷贝协议) 。1979年在UUCP基础上发展了新闻组网络系统, 为全球范围内信息交换提供了一个新途径[2]。1989年TimBerners等人提出了分类互联网信息的协议, 即之后的WorldWideWeb, 为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奠定了基础。互联网的特点主要为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互动性、新媒体特性等。
二、互联网对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产生的影响
(一) 积极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为高校共青团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很多便捷的平台, 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宣传手段。同时, 利用新媒体技术, 共青团可与青年学生实现实时互动, 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以及思想状况, 使得思想引导工作更有针对性。
(二) 消极影响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 截至到2016年底, 国内网民数量为7.31亿, 网民群体以10到39岁为主, 其中, 大学生是网络群体中的主力军, 占比高达25.0%。网络上每天充斥着海量信息, 这些信息真假难辨、良莠不齐, 其中不乏各种低俗、反动、极度西化、邪教的思想。然而大学生的思想尚不成熟, 极易受到影响。这给思想引领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此外, 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一些“快餐文化”也给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冲击。这使得不少大学生对部分选秀节目、自我炒作等行为盲目崇拜, 让他们的思想价值观偏离正确的轨道[3]。这些问题均给高校共青团思想教育工作提出了新挑战。
三、“互联网+”环境下提升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一) 从大学生精神成长需求出发, 讲好故事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更加张扬, 自我意识更为强烈。他们的精神成长需求更加多元化。为此, 高校共青团团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到思想引领的目的是为了广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与成长成才服务的。其中, 应从政治理念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方面入手。不仅要积极开发思想引领方面的文化产品, 也应重视满足大学生成长需要与权益维护的相关文化产品。就学生关心的问题, 如学习、就业、个人权益等, 共青团应积极发声, 正面回应, 加以正确的应对。同时, 充分利用自媒体平台, 通过动画、视频等形式, 大力宣传青年榜样, 在学生群体中讲好优秀青年故事与青春故事, 从而达到思想引领的目的。在讲述故事方面应着重提高策划能力与文案创编能力, 采用生活化、青年化的语言, 讲好大学生的青春故事[4]。要尽量避免传统的说教式讲解方法或高大全的榜样形象塑造, 防止让大学生产生心理疏离感。这样才能易于大学生接受, 实现共情、共思、共同进步。
(二) 借助新媒体技术, 打造思想引领新阵地
长期以来高校共青团习惯利用报刊、橱窗、广播、板报等途径开展思想引领工作, 使得工作形式呆板、内容单一, 难以吸引大学生的目光, 更不要说获得他们的喜爱。因此, 其思想引领作用也十分有限。在网络时代高校共青团应解放思想, 充分借助网络信息技术, 打破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的界限, 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共同互动。高校共青团可开设专门的微博、微信、QQ、网站, 手机APP等, 积极开辟思想教育新平台, 占领思想引领新阵地, 形成校园微传播矩阵。利用微信公众号每周定期推送一些图文并茂的有趣文章与活动。在官方微博、微信、QQ上每天定时回复评论, 解答疑问, 与学生实时互动沟通。在思想引领过程中应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与社会上的各种热点问题与不良现象, 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宣传语言要求精炼, 接地气, 多使用时下流行语,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三) 开展大数据分析, 加强新媒体平台建设
很多大学生获取热点信息的途径是微博、微信公众号, 并利用上述途径分享生活动态。为了提高共青团的官方微博、微信在大学生心中的地位, 使其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权威平台, 必须增加用户黏度。可利用大数据、新媒体技术, 推动校园服务与平台建设的有机融合。比如, 将教务教学、后勤服务、学生议校等服务平台进行互联互通, 实现信息共享。大学生网络活动的背后通常折射出他们对国家、社会、个人层面价值观的认同。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不仅能整体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 实现思想引领的分类实施, 而且也能进行个性评价, 达到精准引领的目的[5]。在收集大学生学习、生活、消费、社交等数据信息的基础上, 统计分析大学生参与社团活动、学生组织、接受思想教育等数据信息, 从而保证思想引领工作更加精准、有效。
(四) 建设互联网宣传队伍, 提高思想引领水平
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要想跟上潮流, 提高成效, 必须转变工作观念。这要求高校共青团思政工作者要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 把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确定“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用“引导”取代“主导”。为此, 高校必须重视思政工作队伍的建设, 要选好人, 并加强教育培训, 使其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 敏锐的鉴别能力, 并能熟练使用各种新媒体技术, 了解流行的网络语言。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大学生打成一片, 与他们进行有效的对话, 从而加以引导。对于学生的“吐槽”与“拍砖”, 思政教育者不能直接采用“专制”管理模式, 要清楚“堵不如疏”的道理。通过与学生积极沟通, 真诚交谈, 了解他们思想方面的症结所在, 给予针对性的引导。面对突发舆情, 共青团应立即组织人员去调查真相, 并在网络平台上及时回应正面发声, 直到解除警报。此外, 思政教育者要充分利用网络媒体, 选取时下关注热点作为议题, 引导团员积极讨论, 传播社会正能量, 使更多基层团支部参与到讨论中, 实现组织与团员的有效互动。新媒体网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传播性的特点, 而高校网络管理还存在一些不足。这要求高校网络宣传队伍还必须重视网络监管, 建立网络监管机制, 杜绝不良信息的传播。
总之,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共青团应转变思想, 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 占领思想引领新阵地, 提升思想引领效果。
摘要: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 对高校青年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此背景下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面临着很多机遇与挑战, 如何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引领工作是当前高校共青团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任务。为此, 本文首先阐述了互联网的概念与特征, 分析互联网对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消极与积极影响, 最后探讨高校共青团运用互联网开展思想引领工作的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
参考文献
[1] 张珺.互联网传播背景下高校共青团组织的思想引领工作[J].教书育人, 2014, 19 (12) :33.
[2] 白璐.新媒体时代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引领路径研究[J].赤子, 2017, 15 (2) :59-60.
[3] 陈国湘.新媒体环境下加强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思考[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2015 (25) :326-327.
[4] 范春, 黄智利.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探索[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 24 (3) :112-115.
[5] 邱平, 刘福利.大学新媒体发展与大学生思想引领[J].新闻传播, 2016, 11 (16) :98.
相关文章:
基层共青团02-09
共青团员入党的思想汇报格式02-09
共青团最新的思想引领02-09
xx年共青团员思想汇报02-09
以“中国梦”成长体系引领共青团工作——以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团总支为例02-09
新时代高职院校共青团在“大思政”格局中思想引领策略研究02-09
共青团宣传思想范文02-09
共青团新思想02-09
新时期下共青团对高职大学生艺术社团的思想指引新型工作方法02-09
共青团性质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