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述评论文

关键词: 译文 目的论 目的 翻译

翻译目的论述评论文(共8篇)

篇1:翻译目的论述评论文

翻译目的论述评论文

【论文摘要】翻译目的论的提出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它被引进中国也为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目的论进行较全面的探讨,包括它的形成和发展,优点和局限性,它与传统翻译理论的主要区别以及它在实践领域方面的应用。

【论文关键词】目的论,行为理论,局限性,传统翻译理论

目的论是汉斯,弗米尔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的翻译理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它的提出被认为是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重大理论突破。目的论面世以来,赞同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在总结和借鉴前人的基础上,对目的论的形成和发展,优点和局限性,以及它在实践领域方面的应用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期望读者能通过阅读本文而对目的论有更全面清晰的了解。

一、目的论的研究现状

目的论的主要思想在弗米尔与他的导师赖斯合作的《普通翻译理论基础》里有系统的阐述。它的形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赖斯的研究是目的论形成的基础。赖斯在以“对等”(译文应该与原文在形式、内容和交际功能上对等)为研究的实践中发现有时译文与原文不可能达到完全等值的,有时这种等值是不应该追求的,因为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对译文行不同的要求,译者应该优先考虑的因素是译文的功能特征而小足对等原则。弗米尔在他导师研究的基础上,突破以“对等”为中心的等值论,以“行为”理论为基础创立了目的论。他认为,翻译研究不能单单依靠语言学,因为第一,翻译并不单单是甚至并不主要是语言过程,第二,语言学还没有提出真正针对翻译困难的问题。因此,他提出,人的行为都是有目的,翻译行为也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译者应该在目的的指引下,考虑一切与翻译有关的因素,从而选出最适合的翻译方法,使译文达到预期目的。

目的法则是目的论的核心法则。这就是说,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法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即产生一个能达到预期功能的译文就是其最重要的目的。而且弗米尔所阐述的“目的”有三种解释的,译者的目的(比如为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其结构直译的办法)。这里的“目的”主要指交际目的,指翻译发起人把任务交给译者,译者可根据实际需要出发与发起者协商,以得出最后双方都满意的目的。诺德则认为译者无权参与翻译目的的决定。弗米尔还认为原文只是信息的提供者,当忠实原则失效时,翻译过程的标准是“充分性”,即译文只要达到其预期的文化交际功能即可,译文与原文相差多远是不必考虑的。另外两个法则是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连贯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译文读者文化背景下的语内连贯,换句话说就是译文必须能让读者在其文化背景下能够理解译文所要表达的意思。忠实法则指译文必须忠实于原文,即达到语际连贯。在他对基本法则的排列中我们可以看到,忠实法则排在最后一位。这是目的论发展的第二阶段,也是最主要的阶段。第三阶段的研究主要是贾斯塔,赫兹,曼塔利和诺德的研究。贾斯塔,赫兹,曼塔利着重研究翻译行为过程,把翻译看作是实现特定目的复杂活动,强调参与者(发起者、译者、译文使用者和译文接受者)的角色和翻译过程发生的环境。这是目的论发展的新阶段。诺德还提出了“功能加忠诚”的法则,即译文除了所需的材料必须与原文提供的材料相容之外,译文的功能也必须与原文意图相容。

而现阶段,人们对目的论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许多人以“功能目的论”为研究的主要方向,或干脆把目的论放在功能翻译理论里讨论。通过中国学术期刊网,我们发现大部分对目的论进行的研究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如翻译目的如何影响译者的翻译策略,或译者如何使文本达到翻译目的,或目的论指导下的翻译实践研究。

在实践领域中,目的论已经被用于解释一些翻译现象、用于指导操作性文本的翻译,尤其是广告翻译,商标翻译,旅游翻译等。关于目的论是否适用于文学翻译则分歧较大。按目的论的要求,只要译文达到委托人所希望的预期目的,那么译文就是成功的。那么晚清的小说的代表林纾和严复的翻译无疑是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拿严复为例,虽然他的翻译有大段的删改,有时甚至加入他个人的言论,可是他当时处在一个额旧交接、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帝国主义弱肉强食,他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介绍西方先进思想以唤醒民意,呼吁国民奋发图强,抵抗外来侵略。实践证明,严复的翻译确实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他的译大受欢迎,一版再版。从这个角度来说,目的论是适用于解释晚清小说的翻译现象的。同样,目的论也为一个译本有多个层次的译本提供理论基础。如同一本小说,根据不同的目的可翻译成明白易懂的儿童读物,也可以翻译成跟原著艺术价值一样的成人读物,也可以根据舞台剧的特点把它改编为舞台剧。可是反对者认为,如果只按照目的要求来翻译小说,那就会导致原著的文化特色或原有的特殊表达形式的丧失。关于这点,弗米尔是这样反驳的,“翻译的目的可以是模仿源文本的句法或文本结构,因而可以产生出在句法或结构上对等于源文本的目标文本。在文学翻译中。追求对原文的忠实也是一种目的,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目的oH(谭载喜,256)按照弗米尔的解释,目的论是适用于文学翻译的。但是译者在此要负更大的责任。 那么,目的论是否还能用于指导其他文本类型的翻译呢,目的`论对法律、政论和外交文献等的翻译是否适用呢,到目前为止,笔者只找到一篇文章对目的论与外事翻译进行分析。其实,法律、政论和外交文献属于特殊文本。对于这些特殊文本,原语文本就是译文的绝评价标准,这些评价标准不能因为任何翻译发起人的目的不同或读者要求不同而发生改变的。可换个角度来看,既然是翻译发起人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那么这些特殊文本的发起人在要求译者的时候也应该会考虑到这些文本的特殊性,而要求译文绝对忠实原文。同样,译者也应该有着一定的常识,对这些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文本应该还它以真实面目,而不能有任何内容上的攥改。笔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后来者运用目的论来分析不同的翻译现象,为翻译目的论的发展完善添砖加瓦。

二、目的论的评价

(一)目的论的优点。目的论是翻译理论界的重要理论突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目的论以“翻译目的”为出发点对翻译过程本身进行研究。目的论认为翻译是带有特定目的人类行为活动,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开拓了50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从一般层面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研究”。目的决定方式和方法,并注重文本文化交际功能的实现,这就赋予译者较大的灵活性。这为一些操作性文本的翻译,如广告翻译现象提供理论依据。如在广告中鼓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译者可以根据广告的特点和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把它译为“Don’tmisstheboat”,既生动又形象。而不必考虑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差别。

第二,目的论提出原文只是一个信息的提供者,客户、委托人、译者、译文对翻译过程有影响,使翻译研究摆脱单纯进行文本本身研究的局限。第三,目的论的另一大突破是,它把译文放在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也就是说,“翻译不再是从一种语到另一中语言的文本形式转换,而是为另一文化的受众创造出能够在不同语境中实现特定功能的目标文本的生产行动。只有译文读者在其文化背景下是能理解译文所要表达的意义,译文的交际功能才能实现。这也是翻译理论文化转向的一个标志。总的来说,目的论是在前人的理论上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它的优点得到了许多翻译界同行的认可,也被广泛用于指导翻译实践。

(二)目的论的局限性。首先,赖斯和弗米尔在他们合著的书名《普通翻译理论基础》可以看出,“他们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对所有文本都适用的翻译理论”。俗话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其次,目的论有“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决定翻译策略和方法,这虽然赋予译者很大的灵活性,可是却可能导致译文与原文相差甚远,损害了原语文本的权威性,也不利于文化的传播。这一点在文学翻译中存在的争议最大。因为文学作品的魅力不仅是通过它本身所塑造的形象、故事情节,更是以其表达手法的独特来突显它的艺术价值的。如果只考虑发起人的目的和读者及其文化语境的因素而抛开原文,则必定会损害原文的艺术价值,那结果肯定是不能让人满意的。再次,目的论把原文的地位放在最次要位置是它的致命弱点。毕竟,原文也是评判译文的主要标准之一。

目的论的提出是西方翻译界一重大突破。它被介绍到中国后,也为中国的翻译界注入了一股清流。目的论为一些翻译现象,如广告翻译、晚清小说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实践中也被应用于越来越多的领域,如文学翻译、旅游翻译、外事翻译、电影对白的翻译等,这证明了目的论的旺盛生命力。可是,目的论也有它本身的局限性。它该在接受批评的同时不断的完善自身。我们对目的论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要盲目相信它是小而全的万能翻译理论。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来看待它,把它精华的地方应用到实践中,又要在实践中发现其不足而对其补充发展。这样,翻译理论界才能呈现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局面。

篇2:翻译目的论述评论文

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述评

文章论述了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的.伦理学基础、教育目的的构成,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完满人格的实现.文章最后对其教育目的观进行了简要评价,这对我们当前的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 者:王玉娟 Wang Yujuan  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山西,太原,030031 刊 名:科学之友 英文刊名:FRIEND OF SCIENCE AMATEURS 年,卷(期): “”(35) 分类号:G539 关键词:赫尔巴特   教育目的   训育  

篇3:翻译目的论下的翻译策略选择

关键词:目的论,翻译目的,翻译策略

一、引言

20世纪70年代, 德国学者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 为翻译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总体来讲,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赖斯的功能主义翻译批评理论即文本类型理论;费米尔的目的论;曼塔利的翻译行为理论和诺德的功能加忠诚理论。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转换, 一种交际互动, 是一种以目的语功能为导向的跨文化活动” (李雯, 2008:135)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理论就是费米尔的目的论。目的论认为在翻译中, 原文并不是衡量一切的标准, 忠实于原文是次要的, 而实现翻译的目的才是最重要的。因此, 翻译作为一种行为, 其方法和策略也取决于目的。而本文旨在以目的论为依据, 探讨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方法及策略选择的重要影响

二、翻译目的论

目的论 (Skopos theory) 是费米尔在1978年出版的《普遍翻译理论框架》一书中首次提出的一个重要的译学研究理论, 它也是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奠基理论。在目的论 (Skopos theory) 一词中, skopos属于希腊语, 本意就是指“目的, 意图”, 后来费米尔借用该词作为翻译目的的一个专业术语。Nord Christiane (2001) 指出根据目的论所称, 翻译是一种人类行为, 而任何行为都是带有目的性的, 所以可以说翻译是基于原文的有目的、有结果的行为, 它是在目的语情景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语篇。而翻译目的论的核心要点就是:翻译过程并不是由原文、原文对目的语读者的影响或者是作者赋予原作的功能所决定的, 而是由发起者所提出的译文预期的功能或目的, 即委托人的需要来决定。因此, 张美芳 (2005) 认为翻译目的在很大程度上囿于译文使用者及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而一旦提及这种社会文化背景, 我们就要考虑到文化的范畴, 但不同的文化其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也会有所不同, 所以处于这种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就注定不能只是一对一的语言转换。不同文化背景对译文的特殊期待和交际需要也就是译文的预期目的成为了决定译文的关键因素。与之前的等值翻译理论相比, 翻译目的论注重的不是译文是否对等于原文或者译文是否“完美”忠实于原文, 而是强调译文应该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 以译文预期功能为目的, 选择最佳的处理方法。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目的论的核心概念就是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体翻译行为的目的。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解释这个目的:一是指译者的目的, 如通过翻译赚钱;二是指目标文本的交际目的, 如希望目标读者通过译文了解原作的内容及其所在文化;三是指译者使用特定的翻译策略或方法想要达到的目的, 如译者为忠实于原文同时又使目标语读者了解其真实内涵而采用的注释法。但翻译目的是如何而来的呢?在此我们就需要提及到目的论中的另一个重要概念, 也就是翻译纲要。它有一个前提是“翻译通过指派任务”来完成。翻译过程包括了翻译的发起者、委托者、原文生产者、译者、译文使用者、译文接受者和译文收受者等多个参与者。译者根据发起人或委托人的翻译需要进行翻译任务, 以达到译文的预期目的。但是,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翻译策略或文本类型的选择需要依赖译者的翻译经验与判断来做决定。

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中, 决定翻译目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便是译者心目中的译文接受者, 他们有自己的文化背景知识, 有对译文的期待以及交际要求。每一种翻译都指向一定的受众, 因此翻译是在“目标语情境中为某种目的及目的受众而生产的文本” (Vermeer, 1987:80) 。

根据费米尔所说, 其目的论包含三个准则:目的准则、连贯性准则和忠实性准则。而依据目的论, 目的准则才是其最高准则, 也就是说, 一切翻译行为都由翻译目的决定, 即翻译策略的选择要根据翻译目的而定。但同时在翻译时也必须遵循连贯准则和忠实准则。在翻译时, 这三个准则是相互依存的, 目的准则居于主导地位, 而忠实原则又从属于连贯准则。

三、目的论对翻译策略的指导作用

目的论认为,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结合翻译的目的和目的语读者的特殊情况, 以某个受众群体为对象, 实现译文在目标语环境中的功能。这为文学翻译、广告翻译和外宣翻译等都提供了理论依据。译者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有所侧重, 从而采用不同的翻译标准和策略, 满足了不同类型的读者的阅读目的。

目的准则作为翻译目的论的核心原则, 决定了译者的翻译行为必须遵从于译文的预期目的, 并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来实现这一目的。下面我们从一则广告语的翻译中来探讨一下目的论是如何指导翻译策略的选择。

例1:The world has a big backyard. Our planet is filled with hiddenPlaces. Dramatic examples of earth’s evolution. Witness seven of theworld’s most diverse landscapes. Come out and play in the GreatestPlaces.

译文:世界有个大后院。我们的星球到处都有不为人知的地方。它们是地球演化的生动例证。目睹世界上七种完全不同的自然景观。来吧, 在最壮观的地方畅游吧。

这是为美国明尼苏达州科学博物馆所做的一则广告, 其目的就是让目标观众了解这一博物馆从而被它吸引。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让目标观众清楚明白的了解美国明尼苏达州科学博物馆有何吸引人之处, 译者就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 忠实再现了源语的内容及意思。这样目标观众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一博物馆, 从而也就顺利实现了这则广告的目的。

四、结语

翻译目的论是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重大突破, 打破了传统的对等理论的束缚。它为翻译实践中译者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 即译者可以根据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不同的翻译目的决定了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会有所差异。但是, 无论译者选用何种翻译策略, 都必须遵循目的论的三大原则, 以力求实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雯.论功能翻译理论的价值标准及方法[J].才智, 2008 (1) :135.

[2]Christiane, N.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张美芳.译有所为——功能翻译理论阐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

篇4: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述评

关键词: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训育

中图分类号:G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09)35-0101-03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eh 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学派”的创始人。他是第一个试图把教育学建立为独立学科的教育理论家,在教育学史上享有“科学教育学之父”的美誉,同时,他也被美国教育家杜威称为“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他的教育目的观是他的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赫尔巴特讲:“教育的主要部分,常被认为是训育”,那么根据他的见解,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的培养”,旨在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这属于道德教育的范畴。

1教育目的的伦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说:“教育学透过教育者之目的概念而与实践哲学相结合,透过手段与障碍之探讨而指向心理学。”还说:“科学的教育学是依存于实践哲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前者表明陶冶之目的,而后者则指示其方法、手段与障碍。”可见,赫尔巴特把伦理学作为教育目的的基础。

他的伦理学源于康德的道德哲学。他注重价值和意志自由,认为道德与不道德的行为只能根据意志来判断,意志之善并不依据意志所成就的行为的程度,行为的价值只依存于意志的纯真程度。

但是他又不是完全的康德伦理学,他反对康德的“绝对命令”,认为以此作为道德的根本是错误的,应该以“先验”作为伦理学的起始。此外,他试图以“美的判断”作为道德终极的原因,并以“美”为基础展开了其内心自由的伦理学。

2教育目的观

赫尔巴特曾经说过:“以我之见,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摆脱偶然的游戏,若出现为人所不容的无把握性,那么就根本不要去想对年轻人进行有意的教育;因为,偶然的事情比起父母和教师的极其细心的工作来所起的教育作用要强得多。教育因其教育计划的可靠性才具有自身价值;教育总是在无把握的时候就用高概率来预测自己的成功与否;在非常情况下,教育的成功与否若纯是些可能性而已,就会终止教育。”可见。教育的目的对教育活动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如何制定教育目的呢?他说:“教育者要为儿童的未来着想,因此,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要确立的目的,这是教育者当前必须关心的;他必须为使孩子顺利地达到这些目的而事先使其作好内心的准备。”可见,按照赫尔巴特的理解,教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的可以区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2.1可能的目的

所谓“可能的目的”,由于其有伸缩性和选择性,所以也称为“选择的目的”,就是指“学生将来作为成年人本身所需要确立的目的”,是与儿童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而这些目的还“必须使其作好内心的准备”。由于人类劳动的分工不同。而且不同职业之间也存在着沟通的可能性,因此“大家都必须热爱一切工作,每个人都必须精通一种工作。但是,这种专一的精通是各人所意向的事情,而多方面的可接受性,只能产生于个人从一开始就作出的多方面的努力之中,这就是教育的任务”。 在教学的过程中,兴趣是首要的目的。因此,教育者要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其一切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这就是教育的可能的目的——“平衡的多方面兴趣”,也是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的第一部分”。

2.2必要的目的

除了培养兴趣之外,教育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目的。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而“道德普遍地被認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因此,所谓的“必要的目的”就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的目的。是以培养道德为宗旨,因而也叫做“道德的目的”。

2.3道德的内涵

赫尔巴特指出:“为要把道德定为人类与教育的整个目的,扩充道德的概念是必要的,同样,证明它的必要的各种假设,作为它的真正可能的条件,也是不可少的。”

赫尔巴特论述了道德的3个特征:

(1)道德的理性特征:他把道德纳入了理性的王国,并将其肴作是一种超越感性的理性力量。一个有道德性格的人应该具有道德的个人五大观念:内在的自由观念、完满的观念、仁慈的观念、正义的观念和公平的观念。同时,相应于个人五大观念。有道德性格的人还应该具有道德的社会五大观念:法治社会的观念、奖赏制度的观念、行政制度的观念、文化制度的观念和理想社会的观念。德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形成这些道德观念以实现教育的最高目的。

赫尔巴特论述了这几种道德观念。内心自由的观念就是要使个人摆脱外在的、世俗的束缚,能够服从理性的判断。内心自由的观念就是指挥、勇敢和节制的三位一体,由此生发的社会道德观念是使学生获得理想社会的观念。完满的观念是指在内心进行理性判断的时候,要有能够分辨善恶的完善的意志。由此生发的社会道德观念是使学生获得文化系统的观念。仁慈的观念是指“绝对的善”,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有仁爱之心,以避免发生恶意的冲突,由此而推出的社会道德观念是使学生获得行政的观念。正义的观念是使人们为防止发生纷争,而要以其来调节自己、克制自己,由此观念推演的社会道德观念是法治社会的观念。公平的观念是指在违反了上述观念时,能够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应该受到相应的报偿。由此推演出来的社会道德观念是奖惩制度的观念。在个人五大道德观念中,前两种是调节个人道德行为的,后三种是调节社会道德行为的。

(2)道德的意志特征:赫尔巴特特别强调道德的意志特征,认为“意志就是它的基点”。他把道德看作是个人意志力量的表现。并把它与性格联系在一起。他说:“使绝对明确、绝对纯洁的正义与善的观念成为意志的真正对象,以使性格内在的、真正的成分——个性的核心按照这些观念来决定性格本身,放弃其他所有的意向,这就是德育的目标。”

(3)道德的情绪特征:赫尔巴特的道德观是对康德关于“善”的观念的继承与改造。他把康德抽象的道德律令从理性中解放出来,还原为具体的感性活动,只有这样的道德教育才是可行的。这里就涉及到了道德的情绪特征。在人的各种情感的培养中,他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的内容。

赫尔巴特认为在自由的道德意志与外在的道德律令之间,对外来的主张的服从要经过自己的选择,使在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自由意志以达到内心的自由,也就是他所说的“有道德的人是命令着自己的”。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他更注重的是道德的他律性。

此外,赫尔巴特还谈到了影响道德性格形成的因素。他的心理学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性格,对应到教育上就是道德。因此,他认为训育的目的就是“性格的道德力量”。他把道德性格

分为:已经存在的意愿称为性格的客观部分,把随自我观察而产生的新的意愿称为性格的主观部分。要形成良好的道德性格就必须把性格的主观与客观部分结合起来。那么在道德性格的形成过程中。其影响因素有以下4个:意志行动——这是道德性格的基础;思想范围——这对道德性格的形成非常重要,因为它为人们提供了性格形成的内部可靠性;素质——人的素质各不相同。其身心素质健康与否将直接影响道德性格的形成;生活方式——懒散的生活方式会对性格形成不良的影响,因此,他提倡有规律而又自由的生活方式。

2.4教育目的的超越——道德与意志自由

赫尔巴特说:“道德,乃表明教育的全部目的之一名词也。”但是,前面说过,他的教育目的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然而,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养成有德行的坚强品格,也就是对于道德能够确实地实践,继而养成有德行的人格。那么,这可以说是赫氏教育的最后目的,也是道德實践的最后目的,即超越于道德。

他对道德的解释是“道德即内在自由之完全实现”,又说:“具备稳固的现实性,其内在自由之观念即为道德。”那么,可知道德的概念是无法脱离内在自由的观念的,而内在自由的观念是建立在与意志的关系上的,因此,道德与意志自由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赫尔巴特认为意志原则的实现就是完善的人格,要实现完整的人格,就必须要使意志得到充分的发展,因为意志是善的和自由的,具备独立的判断能力并使行为合乎善的尺度。所谓自由是内在于人的心灵中的,可以内在地考虑价值问题,独立判断,但是要在行为上合乎道德、合乎善,还必须受到义务的限制。此外,要使行为合乎道德规范还需要进行趣味判断,也就是使行为符合高尚的趣味、防止低级的趣味。

因此,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满的人格,赫尔巴特以教育的目的超越于道德,而人的行为合乎道德必须受意志指使。然而意志的能力又受价值、判断和义务的约束。所以。它必须符合道德规范。这样,意志原则的实现就是完整的人格。

意志虽然是善的,且教育就是要使内在的善性发展出来,但是每一个人的行为并不都是善的。由于教育往往是内在的启发与外在的陶冶并行。因此,教育也需要意志的陶冶。意志的陶冶是由自然素质出发,然后引导到自由意志并使其能够进行自我判断,符合价值的标准,从而有助于教育的最高目的——完满人格的实现。

3赫尔巴特教育目的观评价

赫尔巴特是西方近代史上有重要影响的教育家,是近代教育家中试图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的开山之祖,引领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的潮流,同时他也由于所创建的教育学体系被杜威誉为“传统教育”的重要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的思想被认为是一种道德力量,他提出的“教育目的就是道德”对学校注重品德陶冶有很大的影响。学校的训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完美的人格,也就是他说的德行的坚强品格,即有德性的人格。因此,在发展道德的过程中,学校的教导十分重要,为了达到培养完满人格的目的,要靠人类的教养而不在于儿童的先天能力。这就是赫尔巴特的“陶冶说”。

赫尔巴特是一位道德至上主义者,处处强调道德的重要性。他提出了个人五大道德观念和社会五大道德观念,认为意志是道德的主宰。他将教育的最高目的超越于道德,认为道德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他的教育目的以实践哲学为基础。特别重视道德的价值,以道德为人生追求的主要目标,是为了理想的实现。他的教育目的留给我们最有价值的就是“向上追求”,正如他指出的柏拉图一样,努力为理想而奋斗。他将道德的完美置于追求目标是最上端,使人能够时时力求自己道德的完美。

他重视品格的陶冶,因此他的学说也被称为是“陶冶说”。人是具有可塑性的。因而有教育的可能。而陶冶正是利用这个可塑性来塑造完美的人格,有德性的人格的。现在学校的训育与赫氏的道德理论极为相似,对我们现在很有借鉴意义。

赫尔巴特是“形成说”者,强调环境的重要性,有忽视遗传因素的作用之嫌;他是教育目的的道德至上主义者,认为道德是人类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不免走人伦理学的专制之途;他处处表现“意志”的至高性,但是却反对康德的“绝对命令”,自己也重蹈了康德的覆辙;他提出的个人五大道德观念中。完满的观念不是以道德本质上要求的“质”来衡量而是以“量”作为道德判断的标准,这是有所缺憾的;公平的观念中犯了相对主义的错误;他认为训育是品格陶冶的有利工具,并给予了最高的评价,还认为训育比管理在陶冶品格上更具价值,但是训育本身是否具有这样大的功能还是有待商榷的。

篇5:翻译目的论述评论文

【摘要】本文以翻译目的论为基础,结合电影片名的特点,分析了其翻译的目的和原则,归纳总结了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技巧。

【关键词】目的论 电影片名翻译 翻译策略 翻译技巧

一、前言

电影片名不仅是电影凸显主题,向观众传递影片中心思想的一种方式,也是具有特定的商业目标,保证票房收入,宣传、推广电影的一种商业名片。因此,它同时兼具艺术性和商业性两种特性,而通过电影片名翻译,不仅要实现其艺术价值,更要实现其商品价值。好的电影片名对电影而言,是点睛之笔,甚至比电影海报或广告宣传更为有效,能够快速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加票房的收入,是一种强有力的商业宣传手段。

二、电影片名的特点

电影片名一般有三种特点,从语言层面上分析,电影片名首先要简洁凝练。它就像是透视电影的眼睛,对电影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高度概括。反之,若是用比较长的句子作为电影片名,观众往往记不住,也丧失了其推广宣传的功能。其次,电影片名要通俗易懂。电影若要迎合这个观众群体的口味,必须要让这些千差万别的观众与电影之间产生共鸣,因此,电影片名要避免使用一些晦涩难懂的术语,尽可能地通俗一些、大众一些,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接地气”。最后,电影片名要生动优美。为了最大程度地吸引观众,让他们心甘情愿地走进影院、买票观影,就要使电影片名既生动又优美。生动又富于美感的电影片名具有强烈的票房感召力,让人一看到电影片名就立刻产生买票入场的欲望。

三、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技巧

1.直译法。根据翻译目的论的三原则之一,即忠实原则,我们首先考虑对电影片名采用直译的方法。忠实原则就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要体现原文的风貌,而译文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可以决定译文对原文忠实的形式和程度。直译法恰恰就符合这一原则。有些电影片名其实就来源于影片的故事内容、情节或主人公,对这种类型的电影片名,译者就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既保持原片名的内容,又能够与源语形式保持一致,同时也易于被目的语观众接受。如:E.T.《E.T.外星人》;Empire《帝国大厦》Duck Soup《鸭羹》;The Tempest《暴风雨》;North by Northwest《西北偏北》;Rules of the Game《游戏规则》;Rear Window《后窗》等。

2.意译法。根据翻译目的论的目的法则,为了实现某种交际目的,译文可以灵活地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因此,在处理一些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电影片名时,如果直译法不能准确地传递影片信息,译者往往倾向于采用意译的方法。意译法在使用时还需要综合分析影片的类型、主题、风格以及故事情节等因素。译者在运用意译法翻译电影片名时,可以不拘泥于源语片名的形式,仅部分保留或者完全摆脱源语片名的内容,结合目的语的语言表达习惯进行翻译,最大限度地传达源语片名的文化内涵,实现译名的信息功能。类似的例子如下:Suspicion《深闺疑云》;Sleep《沉睡》;The Player 《幕后玩家》;Family Plot 《大巧局》;Singin’ in the Rain《雨中曲》;Vertigo《迷魂记》;High Anxiety《紧张大师》;Haunted Castle《古堡惊魂》;Haunted Hotel《鬼店》;The Band Wagon《龙国香车》等。

3.音译法。利用人名或地名命名也是电影片名的特点之一。一般来说,作为片名的专有名词对目的语观众而言也并不陌生,因此,在不影响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基础上,译者往往采用音译的方法。这也遵循了目的论所强调的译文应从其预期功能出发,根据不同的语境,采用最佳处理方案的原则。通过对片名的音译,不仅可以保留源语片名的韵律,还能使电影译名呈现出一种异域风情。如:Young Mr Lincoln 《青年林肯》;Last Year at Marienbad《去年在马里昂巴德》;Nanook of the North《北方的纳努克》;Avatar 《阿凡达》;Battleship Potemkin《战舰波将金号》;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Carrie《魔女嘉莉》等。

4.重命名。在对电影片名进行翻译时,有些译名并不是译者直译、音译或意译出的,而是将其重新命名,使得电影原名与译名的意思完全不同,这种翻译现象在处理名称翻译时非常常见,因此,我们也应当把它作为一种电影片名翻译的方法。一般来说,重命名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在源语片名直译后信息表达不充分的前提下,通过概括影片内容对电影片名进行重命名。依此法重命的影片译名不仅能够充分地表达出影片的内容,而且要言简意赅、提纲挈领。如:Way Down East《赖婚》;Goodfellas《盗亦有道》;Carrie《凶灵》;等;另一种模式就是通过分析英汉两种文化的相似点,通过文化类属移植对电影片名进行重命名。因其文化属性相似,故重命名的译名与原名的风格和功能基本可以保持一致。如:Gone With the Wind《乱世佳人》;Touch of Evil 《历劫佳人》等。总之,重命名不同于意译法,意译一般是译出源语片名的隐含之意,而重命名则会采用源语片名完全无关的另类说法。

总之,英语电影片名的翻译是在充分了解电影内容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多样化的翻译方法,尽可能实现电影片名的信息功能、表情功能、审美功能和广告功能,最终实现其艺术审美价值和商业价值。

参考文献:

篇6: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翻译

探讨了广告语言的特征,广告翻译的原则,以及目的性理论(skopos theories)和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对广告翻译的指导.

作 者:黄仕会 HUANG Shi-hui  作者单位: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江苏,210095 刊 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2008 23(1)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目的论   广告翻译   功能对等  

篇7:从目的论的角度谈汉英旅游翻译

从目的论的角度谈汉英旅游翻译

本文通过对翻译目的论的介绍和旅游宣传资料中汉英文体差异的深入分析,运用目的论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来探讨中文旅游宣传资料英译中的一系列问题,以更恰当的翻译理论来指导旅游资料的英译,从而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以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作 者:刘丽  作者单位:山东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山东,莱芜,2711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26) 分类号:H3 关键词:目的论   汉英旅游文体差异   目的论三原则  

篇8:翻译目的论述评论文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旅游翻译,翻译策略

0 引言

旅游业作为一种朝阳产业在世界各国都在蓬勃发展, 据世界旅游组织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 预计, 到2010年全世界跨国旅游者数量将达到近10亿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 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5000年的发展使中国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令人叹为观止。丰富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大量外国游客慕名而来。随着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以及2008奥运会的召开, 中国旅游又会迎来崭新的时期, 在未来的十几年中, 中国将成为主要的旅游目的地国家。旅游翻译属于实用文体翻译, 其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吸引旅游者。旅游翻译的好坏, 对于提高旅游产品质量至关重要。所以, 注重旅游资料的翻译, 对于旅游经济的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1 翻译目的论

1.1 翻译目的论定义

翻译目的论 (Skopos Theory) 是一种崭新的翻译理论模式。是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Reiss、Vermeer和Nord等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出发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它的建立可以追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 该理论将研究聚集在翻译过程中的各种目的的选择上。具体说来, 它包括三个原则:目的原则 (Skopos rule) , 连贯原则 (Coherence rule) , 忠实原则 (Fidality rule) 。其中核心原则为目的原则:“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 简而言之, 就是‘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手段’。”【1】这个目的可以理解为:译者的目的, 译文的交际目的以及使用某种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

由于言语交际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它传递说话人的意图, 因此要确定话语意义, 就必需充分考虑说话人的意图, 交际场合, 听话人的背景知识, 态度等语境因素。就翻译而言, 这是种三元关系, 即原作者--译者--译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既要通过原文语境推断原作意图和意义, 与原作者达成认知上的共识而构成交际的一方, 又要通过译文将自己认知的原作意图及其相关信息传递给译文读者而形成交际的另一方, 从而完成这种“三元关系”间的跨文化语言交流。【2】该理论认为:只要能达到翻译的目的, 对原文既可以采用逐字直译的方法, 也可以采用完全改写的方法, 或者采用介于两者之间的任何翻译策略。由此可见, 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是: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由译文的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翻译目的论是对结构主义等值翻译观的突破, 提出了翻译的本质不仅是纯语言方面的转换, 而是建立在语言形式上的不同文化的交流, 从而拓宽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领域。

1.2 旅游翻译的目的

旅游翻译是指“为旅游活动, 旅游专业和行业所进行的翻译实践, 是一种跨语言, 跨社会, 跨时空, 跨文化, 跨心理的交际活动。”【3】旅游资料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对景点的介绍宣传, 扩大人们的知识视野, 引起人们对参观旅游的兴趣。旅游资料英译本的主要读者是外国游客, 所以其目的主要有: (1) 吸引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 发展我国旅游业, 带动我国经济发展。 (2) 宣传中国文化, 让世界了解中国, 让中国走向世界。因此, 旅游翻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传递信息来吸引外国游客, 同时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现在再来分析旅游文本的特点。旅游文本资料种类繁多, 比较常见的有景点介绍, 宣传广告, 告示标牌, 民俗风情画册等各方面的内容, 其中, 最具宣传特色最常用的是景点介绍。景点介绍包括以书面材料为主要形式的景点介绍和通过导游当面讲解以口头翻译为主要形式的导游词。不同的旅游文本作用也不尽相同, 比如说, 旅游景点介绍目的在于提供关于景点的信息, 引发游客参观旅游的兴趣, 而导游词则更注重传播中国文化, 尽可能将独具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通过翻译传递给外国旅游者。

2 目的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旅游资料是一种应用型文本, 本身有较强的目的性, 功能性。旅游资料的翻译就是要确保原文本和译语文本的功能对等。由于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料的功能和目的都不同, 我们则应该针对不同的类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以使译文达到预期的目的。

为了有效实现旅游资料的呼唤功能, 使译文为游客喜闻乐见, 我们往往采用变译手法, 变译是一种宏观方法, 它是译者根据特定条件下特殊读者的特殊要求, 采取变通手段摄取原作有关内容的翻译活动。【3】其中主要包括:增补 (amplification) , 减译 (omission) , , 重复 (repitition) , 改写 (rewitting) 等等。

2.1 增补

增补是指为了使外国游客更好的理解某些字, 词, 名而增加一些相关资料, 对旅游资料中的一些人名, 地名, 朝代, 历史事件以及典故等做出背景资料的增加和说明。

如:秦始皇陵是秦朝第一个皇帝花三十多年时间才为自己建立成的一个壮伟的陵墓, 一起陪葬的兵马俑共有八千多个。【4】

译文:Qin Shi Huang, 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 whose Mausoleum is a great tomb which he spent over 30 years building for himself, with about 8, ooo lifesize terra-cotta soldiers and horses buried here to protect the emperor after his death.

原文中的秦始皇对中国游客来说耳熟能详, 没有必要多做解释, 而外国游客则对他的身份不甚了解, 译文中用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来补充说明了秦始皇的身份。

再如:元宵节那天, 大红灯笼高高挂。

译文:“During the Yuanxiao Festival, also called Lantern Festival, which falls on the 15th day of the first lunar month, red lanter (antern Festival exhibition began in the Han Dynasty, about 2, 000 years ago, some people believe its origin to be related to Buddhism) can be seen everywhere.”

这份旅游资料中对“元宵节”和“灯笼”的补充解释, 便于外国游客对元宵节有个较为透彻的了解。

2.2 删减

在旅游资料中, 有些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产物, 若逐字逐句翻译, 对理解原文没有任何帮助, 甚至外国游客根本看不懂, 这时就应该适当的删改。

如:“烟水苍茫月色迷, 渔舟晚泊栈桥西。乘凉每至黄昏后, 人倚栏杆水排堤。”这是古人赞美青岛海滨的诗句。青岛是一座风光秀丽的海滨城市, 夏无酷暑, 冬无严寒。西起胶州湾入海处的团岛, 东至崂山风景区的下清宫, 绵延40km的海滨组成了一副绚丽多彩的长轴画卷。

译文:Qingdao is a beautiful coastal city.It is not hot in summer and not cold in winter.The 40-km-long scenic line begins from Tuan Island at the west end to Xiaqing Gong of Mount Lao at the east end.

译文把汉语中的古诗全部删除, 但并不影响译文读者对原文其他部分的理解。而英文译文中第一句对原文古诗进行了概况, 使译文更加符合英文旅游文体翻译的目的, 并且, 译文同样对译文读者有很强的吸引力, 同样会引起他们前来青岛旅游观光的兴趣。

2.3 改写

由于思维方式不同, 中西方人写作方式也不同, 为了更好的像游客传达文化信息, 常常以游客熟悉或易于接受的方式翻译如: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香港, 同样被誉为“东方之珠”和“购物天堂”。【4】

译文:As one of the Four Tigers in Asia, Hong Kong is also known as the Oriental Pearl and the Shopping Paradise.

译文并没有将四小龙按字面含义翻译成Four Dragons, 而是按外国游客的语言习惯翻译成了Four Tigers, 更有利于读者接受。

3 结束语

本文以德国功能学派理论家的目的论为指导, 探讨了在旅游资料翻译时根据原文不同的特点相应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 使旅游资料实现自己的功能, 达到吸引国外游客来中国旅游的目的。

参考文献

【1】Nord, Christiane·Translating asa 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9.

【2】贾文波.原作意图与翻译策略【J】.中国翻译, 2002 (, 4) :p30.

【3】陈刚.旅游翻译与涉外导游【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p59.

【4】王治奎.大学汉英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p365-367.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功能主义目的论 下一篇:目的论视角下的公司简介汉英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