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小夜曲》教案

关键词: 蒙古 自制 歌曲 教案

《蒙古小夜曲》教案(精选10篇)

篇1:《蒙古小夜曲》教案

《蒙古小夜曲》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自制与本课四种打击乐器相仿的简易节奏乐器并参与演奏,体验探索与创造的愉悦。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用优美悦耳的声音演唱歌曲《蒙古小夜曲》,并用打击乐器或自制乐器为其伴奏,体验歌曲的意境。

3.知识与技能目标:能正确演奏串铃、三角铁、蛙鸣筒、舞板这四种打击乐器,能分辨其音色,说出其名称

教学重点:了解并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教学难点:用歌声和打击乐器参与表现歌曲的意境 教学方法:听唱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学习方法:模仿——探索——参与——表现

教具准备:电子琴、多媒体、打击乐器若干(舞板、串铃、蛙鸣筒、三角铁)

教学设想:

学唱这首歌的难点是让学生用歌声和打击乐器参与表现歌曲。在聆听范唱前,教师可以讲故事的形式,边讲边唱,以启发学生更好的理解歌曲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唱歌曲时,要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环境,让学生边唱边想象,边唱边用打击乐器(包括自制的)伴奏,进入音乐情境,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为主,逐步树立学生在群体中的表现自我能力。

一、导入

1.小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坐去往蒙古大草原的客车,我是今天的导游,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快乐之行吧!

首先大家看到的是蒙古大草原,这里的草原一眼望不到边,牛羊一群群,这里的人们穿着漂亮的衣服,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住的房子,叫蒙古包,他们出行主要依靠的是骑马,所以蒙古族又叫“马背上的民族”。

这里的人民热情好客,看他们来迎接我们了,他们手里捧着洁白的哈达,端起酒杯,这是献给客人最好的礼物,这里的人民个个能歌善舞,拉起他们最喜爱的马头琴,看那边,正在给我们表演摔跤,这也是欢迎我们的一种仪式。

2、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教师:在一望无际的蒙古大草原上,蓝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一群群羊儿自由自在的吃草、远处牧民的蒙古包结实、漂亮、牧羊姑娘穿着迷人的衣裙,挥动着鞭儿,轻轻打在小羊的身上„„太阳快下山了,牧羊姑娘敲打着竹棒,呼唤小羊赶快回家(教师边击舞板边唱第一乐句)。

小羊儿跟着妈妈跑过来,还洒下了一路的铃铛声(教师边摇串铃边唱第二乐句)。天慢慢黑了,星星亮了,小青蛙也鼓着肚子唱起了歌(教师边奏蛙鸣筒边唱第三乐句)。这时候,牧羊姑娘也为小羊点燃了一盏灯,并且告诉小羊说:我把灯火点着啦(教师边轻轻敲击三角铁,边唱第四乐句,并减弱)。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蒙古小夜曲》,教师板书课题。2.认识打击乐器

同学们刚才听得很认真,有谁认识老师手里的乐器?(课件出示图片认识乐器)。

依次让学生听辨蛙鸣筒、串铃、三角铁、舞板等乐器的音色,并认识其形状,掌握其不同的演奏方法。为歌曲伴奏: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是牧羊姑娘组、小羊组、青蛙组、灯火组,依次用舞板、串铃、蛙鸣筒、三角铁或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二、学唱歌曲

1、听录音范唱

教师:听一听牧羊姑娘是怎样用歌声来讲述这个美丽的故事的。

(听录音范唱)

歌曲听完了,你听到什么了? 分析歌词,太阳快要落山了,牧羊姑娘赶着一群羊儿要回家,星星亮起来了,牧羊姑娘点着了灯火,告诉小羊不要害怕。

2、再次聆听,并画出旋律线 让我们再来听一次歌曲,同学们要拿起你的右手和老师一起根据旋律的高低画出旋律线。(师板书旋律线)

教师:对,音乐可以带领我们翻山越岭、上下台阶 教师:像什么?(旋律山)教师:大家再看一下这些山峰有什么特点?

3、律动表现旋律

教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随音乐用动作来表现这些旋律吧。(带领学生随乐做律动)

教师:让我们再听一遍乐曲,用动作将它表现出来。

4、找出这首歌曲里面出现的音符有哪些?并总结特点:整首歌曲都围绕

这一条旋律变换节奏

5、分组演唱歌曲:

教师:让我们也用歌声来唱这美丽的故事吧。学生有表情地接龙演唱歌曲。(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学唱一句,理解歌词并简要说出为什么要这样编曲,并按节奏用乐器为歌曲伴奏,其他同学拍手)

6、学生齐唱歌曲,加入乐器伴奏。

三、挑战自我(练习最后一个乐句的合唱部分)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好听的蒙古族民歌,大家已经唱的很好,又给歌曲加了伴奏,可是老师还是不满足,想把这首歌变得更好听,大家愿意和老师一起让它变变变吗?看这里,将学生分组,学习二声部时,牧羊姑娘和妹妹一起点燃灯火,理解旋律的走向,教学时强调学生表情和声音

四、综合表演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蒙古大草原之行即将结束,让我们伴随美妙的歌声和优美动听的乐器伴奏和蒙古大草原说再见,小朋友们再见。

篇2:《蒙古小夜曲》教案

教学目标:能用优美悦耳的声音演唱歌曲《蒙古小夜曲》,并用打击乐器或自制乐器为其伴奏。

教学重点:学会演唱《蒙古小夜曲》。

教学难点:用歌声和打击乐器参与表现歌曲的意境。教学方法:听唱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

教具准备:电子琴、录音机、磁带、打击乐器若干(舞板、串铃、蛙鸣筒、三角铁)学具准备:

1、两块竹板或两把竹筷子

2、一串废弃的钥匙或啤酒瓶盖

3、一把梳子或带波纹的尺子

4、两把铁勺或两根铁筷子(将学生分成四组,每组只准备一种)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

二、熟悉歌曲旋律

1、初听旋律,并画出旋律线

教师:音乐可以带领我们翻山越岭、上下台阶。现在,老师放一段乐曲,在听的时候,老师会将乐曲的旋律线画出来,请同学们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画,好吗? 教师:像什么?(旋律山)

2、律动表现旋律

教师: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随音乐用动作来表现这些旋律吧。(带领学生随乐做律动)教师:让我们再听一遍乐曲,用动作将它表现出来。

3、模唱旋律

⑴用lü模仿牧羊女的笛声。

⑵用lu模仿牧马大叔的马头琴声。

4、视唱旋律,教师做柯尔文手势,引导学生唱歌谱并逐句做渐强与渐弱处理。

三、学唱歌曲《蒙古小夜曲》

1、创设情境,故事导入

教师:在一望无际的蒙古大草原上,蓝天、白云、蒙古包……牧羊姑娘穿着洁白的衣裙,挥动着鞭儿,轻轻打在小羊的身上……太阳快下山了,牧羊姑娘敲打着竹棒,呼唤小羊赶快回家(教师边击舞板边唱第一乐句)。小羊儿跟着妈妈跑过来,还洒下了一路的铃铛声(教师边摇串铃边唱第二乐句)。天慢慢黑了,星星亮了,小青蛙也鼓着肚子唱起了歌(教师边奏蛙鸣筒边唱第三乐句)。这时候,牧羊姑娘也为小羊点燃了一盏灯,并且告诉小羊说(教师边轻轻敲击三角铁,边唱第四乐句,并减弱)。

2、讲故事——按节奏读歌词

教师:让我们把这么美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吧。(指导学生轻声高声位且有感情地按节奏朗读歌词,并按节奏拍手,注意每句的渐强与减弱)

3、唱歌词 ⑴听录音范唱

⑵分角色演唱歌曲:

学生有表情地接龙演唱歌曲 ⑷学生齐唱歌曲

⑸为歌曲伴奏:将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是牧羊姑娘组、小羊组、青蛙组、灯火组,依次用响 板、串铃、蛙鸣筒、三角铁或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四、小结,下课。《蒙古小夜曲》 教学目标:

1、认识四种乐器并根据音色分辨

2、能学会演唱歌曲《蒙古小夜曲》,并能使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能用自制乐器伴奏。教学重点:

学唱歌曲《蒙古小夜曲》,并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教学难点:

用歌声和打击乐器参与表现歌曲。教学准备:

《蒙古小夜曲》音乐片段、打击乐器舞板、串铃、蛙鸣筒、三角铁各两副。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首先要带小朋友去蒙古大草原看看,了解一下那里的人民的生活。你们听,太阳快要下山了,牧羊姑娘正敲着竹梆呼唤小羊儿快回家呢。小羊儿跟着妈妈跑过来,还带来了一路铃铛声。天慢慢黑了,星星亮了,小青蛙也唱起了歌。小羊小羊不要怕,牧羊姑娘为你点着了灯火。

二、引导掌握

(一)、认识四种打击乐器。

谁认识老师手里的这些打击乐器?

1、敲一敲听一听。

请几个学生上台来演奏这样乐器,要求按节奏演奏,其他同学认真听辨音色。

2、想一想做一做。

生活当中有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和这些打击乐器的声音相像?家可以试着做一做,敲一敲。

(二)、学唱歌曲《蒙古小夜曲》

1、听赏。

2、学习曲谱。

a、老师一句一句带唱一遍。b、学生跟琴演唱全曲。

3、学习歌词。

a、老师一句一句带唱一遍。b、全体学生齐唱。c、无伴奏演唱。d、跟演唱整首歌曲。(第二遍唱伴奏带)

(三)、为歌曲伴奏

1、分乐句为歌曲伴奏。按照书上的要求进行伴奏,伴奏得最好的小朋友上台来担任小乐手,用相应打击乐器带领其他小朋友进行伴奏。

2、小乐手伴奏。

请八个同学担任小乐手,完整伴奏整首歌曲,其他同学演唱。

三、结束课业。

1、小朋友喜欢这首歌吗?一起来学一学。

2、读歌词。

3、采用全曲听唱方法学习歌曲。

4、跟着老师一起学唱歌曲。

5、“接龙”演唱歌曲。

6、感受。观看有关夜晚优美的场景,让学生更好的体验歌曲的意境。

7、表达。学生自由的说月亮,他(她)心中的月亮。

8、引导学生创编歌表演,有感情地进行歌表演或创设情景表演,分组进行展示,指导学生进行评价。

四、课题小结

篇3:《小夜曲》教案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用积极的态度参与感受、体验古典乐派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能够感受到海顿《小夜曲》明朗、典雅、质朴的色彩。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完整聆听作品、视唱主题、吹奏主题等方式感受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的音乐表现力及古典乐派音乐作品的风格特点。

3、知识与技能:能够说出弦乐四重奏的含义。

教学重点:

《小夜曲》曲式结构的辨别,让学生确认识两个主题并记忆音乐作品片段。

教学难点:

熟悉《小夜曲》的两个音乐主题和它们的情绪对比。

教学过程:

师:上节课,我们听了著名的奥地利音乐家海顿的两个有趣的故事,还欣赏了两段有意思的乐段。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海顿这个音乐家。请同学们分组整理一下你们组搜集的海顿的资料,等下请同学说一说海顿的故事。

一、请小组交流课外资料。

二、请同学们上来说一说海顿的故事,老师总结。

师总结:海顿是一位伟大的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有“交响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美称。

三、欣赏《小夜曲》。

师:刚才我们说了海顿不仅是“交响乐之父”,而且还是“弦乐四重奏之父”。海顿对音乐的第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形式,而且在他的一生中,写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首著名的《小夜曲》。请你们听完后猜一猜,这里面有哪些乐器在演奏?

1、全班同学聆听《小夜曲》。

2、猜猜有哪些乐器参与了演奏?

3、师介绍弦乐四重奏与小夜曲:

弦乐四重奏: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这四种西洋乐器一起合奏的一种演奏形式。

小夜曲:小夜曲来源与游吟诗人夜晚唱的一种爱情歌曲,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由少数管弦乐器演奏的管弦乐套曲。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优美的旋律吧,请你说一说对这首乐曲的感觉。

4、再次聆听乐曲,请同学们交流对音乐的感觉。

师:是不是带了一种夜晚的宁静与轻柔在里面呢?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好吗?

5、用“lu”模唱主旋律。

6、跟乐曲一起轻声哼唱,感受音乐的旋律。然后试试用竖笛轻轻吹奏音乐主题。

四、总结。

篇4:《小夜曲》教案2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参与音乐活动中能获得积极、愉悦的体验。

2、在听、唱、演等音乐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记忆能力,并能记忆《小夜曲》的主题旋律。

3、能听歌曲《小夜曲》画旋律线。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参与音乐活动能听辨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用音乐问好。

二、谈话导入。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再来欣赏小提琴给我们带来的《小夜曲》。在聆听乐曲之前,我们先通过一些美丽的图片欣赏中世纪欧洲宫廷,了解欧洲音乐的风格特点。

三、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这些美丽的图片吗? 生:喜欢。

师:你们都到过欧洲吗? 生:回答。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到欧洲去旅游。

四、聆听作品《小夜曲》。

聆听第一遍:请说说这首音乐给你一种怎么样的感受?(音乐给我一种悠扬悦耳的感受。)聆听第二遍:请说说这首音乐是用什么乐器演奏的?

(这首乐曲是用小提琴演奏。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提琴,大提琴的音色很浑厚,小提琴的音色很明亮。)

五、作品介绍。

这一首《小夜曲》是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和一把大提琴演奏的形式和乐曲。其实就是由这些乐器演奏的奏鸣曲。始自1750—1760年海顿供户外演奏的早期四重奏。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行吟诗人在恋人的窗前所唱的爱情歌曲,流行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演唱时常用吉他、曼陀林等拨弦乐器伴奏,歌声缠绵婉转,悠扬悦耳。后来乐器独奏的小夜曲,也和声乐小夜曲同样流行。

六、作者介绍。海顿 1732年3月31日出生于奥地利南部的一个小村庄,父亲是一位车匠。1754年海顿从意大利音乐家波尔波拉学习作曲,1755年第一部弦乐四重奏问世。海顿是维也纳古典乐器演奏的奏鸣曲。

篇5:《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莫扎特及欣赏莫扎特的音乐作品,使学生愿意聆听、感受古典音乐。

2、能够用唱、指挥、律动等多种形式参与音乐,体验音乐并记住乐曲的音乐主题。

3、欣赏《G大调弦乐小夜曲》,感受、发现并了解古典乐曲的形式美,热爱古典音乐。

教学重点:

采用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会欣赏,并能主动探索音乐要素与音乐情绪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学生愿意主动聆听和感受古典音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学方法:

探究合作、引导讨论、分析实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首歌,让我们先随着音乐一起来动一动、唱一唱吧!”(播放歌曲《不想长大》)

师:“刚才你们唱的这首歌曲叫什么名字?” 生:“《不想长大》。”

师:“是的,这首是S.H.E的《不想长大》。” 师:“接下来推荐一首古典音乐给大家,听听看!”(播放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

师:“有什么发现?它们有什么联系吗?”(学生回答)

师:“《不想长大》正是采用了我们刚才听的这首交响曲的主题旋律的一小段。那么,大家知道这首交响曲的作者是谁吗?” 生:“莫扎特。”

师:“刚才我们听的乐曲就是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的一个片段。”

(二)进入课题

1、作曲家简介

师:“你们对莫扎特有哪些了解?”

莫扎特(Mozart)是奥地利作曲家,欧洲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莫扎特一共创作了22部歌剧、41部交响乐、42部协奏曲、一部安魂曲以及奏鸣曲、室内乐、宗教音乐和歌曲等作品。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诞生在奥地利萨尔茨堡,自幼从父学习音乐,4岁即公开演奏古钢琴,5岁开始作曲。正因为其从小显露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所以有了“音乐神童”之称。师:“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莫扎特和他的古典音乐世界,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他的代表作之一——《G大调弦乐小夜曲》。

2、初听呈示部的主部主题音乐

(1)大家对这段音乐熟悉吗?印象最深的是哪一句?(2)这句旋律带给你什么感受?(激昂,有力,震撼)(3)聆听、模唱第一主题,用bong模唱,感受旋律。(4)聆听、模唱第二主题,用la哼唱旋律,感受情绪。

3、出示多媒体曲谱并播放第二句音乐

(1)这句的感受又是怎样的呢?(庄重典雅、热烈、欢快,使人联想到宫廷舞蹈的场面。)(2)找一找第二句旋律中哪个小音符让旋律变得如此轻盈、欢快?(前倚音)(3)师生合作演唱、分男女生演唱(跟琴唱、清唱),声部接龙游戏。

4、聆听呈示部的副部主题音乐(聆听第三主题)

师:“你们的声音太美了,我们接着往下听,你们看我(师表演),18世纪的绅士、淑女风度怎么样?(重复一次)

学生和老师一起学绅士、淑女的动作随音乐表演(小要求:下巴抬起来,显示非常高贵)师:“那么大家想一想,绅士和淑女在经过这么隆重的邀请之后,他们会沉浸在什么样的氛围当中呢?”

5、播放第四句旋律

师:“有没有感觉到刚才这句旋律中时不时地有几个小小的跳动?

师:“你感觉到了吗?请你用拍手告诉大家。”(学生听音乐,在颤音处轻轻跟着节奏拍手。)

6、教师小结

这四句旋律是G大调弦乐小乐曲里最主要的四个主题。

7、播放《G大调弦乐小夜曲》的完整演奏视频

教学总结:

篇6:《蒙古小夜曲》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弦乐四重奏《小夜曲》的听赏,能初步了解弦乐四重奏这一重要的室内乐体裁,并能在听赏参与活动中,记住其美妙的主题旋律。

2、通过让学生自主搜索音乐家海顿,是学生了解并记住音乐家海顿。

3.欣赏乐曲,体会《小夜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重点】欣赏乐曲,体会《小夜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难点】欣赏乐曲,体会《小夜曲》的音乐情绪。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新课教学

师:上节课,我们听了著名的奥地利音乐家海顿的两个有趣的故事,还欣赏了两段有意思的乐段。这节课,我们先一起来了解一下海顿这个音乐家,请同学们分组整理一下你们组搜集的海顿的资料,等下请同学说一说海顿的故事。

1、请小组交流课外资料。

2、请同学们上来说一说海顿的故事,老师总结

师总结:海顿是一位伟大的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家,有“交响之父”、“弦乐四重奏之父”的美称。

三、欣赏《小夜曲》

师:刚才我们说了海顿不仅是“交响乐之父”,而且还是“弦乐四重奏

之父”。海顿对音乐的第一个贡献就是创造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形式,而且在他的一生中,写了大量的弦乐四重奏作品。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首著名的《小夜曲》。请你们听完后猜一猜,这里面有哪些乐器在演奏?

1、全班同学聆听《小夜曲》。

2、猜猜有哪些乐器参与了演奏?

3、师介绍弦乐四重奏与小夜曲:

弦乐四重奏:是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这四种西洋乐器一起合奏的一种演奏形式。

小夜曲:小夜曲来源与游呤诗人夜晚唱的一种爱情歌曲,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由少数管弦乐器演奏的管弦乐套曲。

师:我们再来听一遍这优美的旋律吧,请你说一说对这首乐曲的感觉。

4、再次聆听乐曲,请同学们交流对音乐的感觉。

师:是不是带了一种夜晚的宁静与轻柔在里面呢?我们一起来唱一唱好吗?

5、用“lu”模唱主旋律。

6、跟乐曲一起轻声哼唱,感受音乐的旋律。然后试一试用竖笛轻轻吹奏音乐主题

四、总结

师:海顿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的成就与他的刻苦努力是分不开的。希望你们也能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长大后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成就:海顿对音乐的第一个贡献是创造了弦乐四重奏的体裁形式,它确定了交响曲的形式规范和交响乐队的编制基础,为交响曲成为最高的音乐艺术铺平了道路,被称为“交响曲之父”。交响曲有成交响乐,是大型乐曲体裁,是西洋乐队演奏的管弦乐套曲。

篇7:《蒙古小夜曲》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聆听《G大调弦乐小夜曲》,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室内乐,乐曲的曲式结构,熟悉乐曲旋律。过程与方法:《g大调弦乐小夜曲》整首乐曲分为四个主题,运用演唱、律动、划旋律线图示、创设情境等形式让学生主动体验音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辅助学生对旋律的记忆,引发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情感与态度:通过学习此乐曲培养学生对古典音乐的兴趣、同时愿意主动的去了解和聆听。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强烈,开始寻求个性的彰显,所以在音乐课上,学生不喜欢教材设定的课程,比较喜欢课外较为流行的音乐。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乐曲四个主题、区分四个主题的旋律 难点:愿意主动聆听、感受古典音乐

教学过程4.1 教学活动【讲授】教学过程《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导入、教学过程、总结

一、导入

导入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听课比较枯燥,一般都是单一的进行乐曲欣赏,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做了很多思考,我尝试了运用演示导入法,用小提琴给学生们演奏了前半段《g大调弦乐小夜曲》,对于小提琴我是陌生的,我在音频的伴奏下自己有模有样的假装拉起了这首作品,不一会有学生就发现了破绽,我发现学生们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我根据乐曲的旋律编配了动作,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音乐旋律的变化。

演奏完乐曲后,我让学生第一时间说出他们对这首《g大调弦乐小夜曲》感受,并让学生思考这首乐曲是在什么场景环境下播放聆听的,从而介绍室内乐知识点。为了直观的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室内乐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个室内乐得视频,学生清晰了解到什么是室内乐。

我再次让学生聆听音乐,我边播放视频边介绍小提琴这个乐器。与此同时让学生了解,这首乐曲是由弦乐重奏演绎的。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我邀请同学们跟我一同演奏这首乐曲,我会激发同学们的想象,让他们凭空拿着小提琴进行演奏,进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

1.巧妙利用,激发兴趣

欣赏课我觉得就是让学生们记住乐曲的旋律,名字、作曲家,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这些乐曲一听马上就知道这是谁创作的、是由谁演奏的乐曲,达到这个效果就是欣赏课的最终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觉得欣赏课很乏味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做了很多思考并查找相关资料,我要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列出来,通过问题解决问题。于是我在课件上运用了图示解析法,形成四个模块,将乐曲的四个主题旋律分别用audition软件逐一截取成四段短小音频,辅助教学。接下来分别学习四个主题,第一主题我先让学生们听一遍旋律,让学生感受旋律的特点,接下来用beng来模唱旋律,为了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音乐的走向,我在网上搜索了相关旋律走向图与本课旋律匹配,把流畅的旋律即清晰明白又引人注目,我看到,孩子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精力也立刻集中到了学习上。在此时恰当地利用多媒体学生即直观形象的看到了旋律的走势,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们动起手边唱边画旋律线,增强旋律记忆。第二段主题样我让同学们聆听主题,我将第二段主题与第一段主题相比较,学生会发现第一主题的旋律时跳跃的,第二段主题是连绵的,对比后我根据旋律在屏幕上画旋律线,并让学生们跟着音乐一同动起手来划旋律线。第三段主题旋律一问一答式,我设计了一个场景,在一个盛大的舞会上面,一名绅士的男孩诚恳的邀请女孩子跳舞的场景,我让男生女生分别体会,让学生们亲身感受音乐,促进他们学习兴趣。第四段主题,让学生发现奇特的音响效果,就是倚音,让学生们模仿倚音,讲述倚音的定义,接下来根据主题四旋律画旋律线。

2.创设氛围,活跃课堂

学生情感特点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好的感受。

在拓展教学环境中,我为了深化学生旋律记忆,我设定情境,班级打扫,我将音频和扫除项目相结合,发散学生想象力,根据不同的主题音频效果,选出相对应的扫除项目,边做动作编感受音乐,最后整首乐曲前四个主题完整的用动作演绎一遍,通过反复练习区分,学生们已经对四段主题有了深刻的印象。

此乐曲的曲式结构也是需要学生了解掌握的知识点,我通过音频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已经牢固的掌握了四个主题旋律:学生已经第一主题的特点是跳跃的,第二主题是连绵的,第三主题是一问一答式的,第四主题是有气体的音响效果。接下来,我会提问,看看谁的耳朵好使,在乐曲播放的同时让学生们快速说出这是哪一主题,进而写出正确的歌曲主题播放顺序(曲式结构)这个学习的过程既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这首乐曲,同时激发了让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是他们自我检验自己对音乐记忆的一个有效途径。

最后,我通过网上查找搜集资料,将这首乐曲的作者简要的经历创作的作品归纳总结。在教学中我发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使音乐课堂教学变抽象为形象,变枯燥为有趣,既使课堂生动活泼,气氛活跃,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

☆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讲授】教学过程《G大调弦乐小夜曲》教学过程

我将本节课分为三个部分。导入、教学过程、总结

一、导入

导入是一堂课中提供给学生的第一感知,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就在于它能运用音乐、图片、动画、影视等手段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听课比较枯燥,一般都是单一的进行乐曲欣赏,如何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做了很多思考,我尝试了运用演示导入法,用小提琴给学生们演奏了前半段《g大调弦乐小夜曲》,对于小提琴我是陌生的,我在音频的伴奏下自己有模有样的假装拉起了这首作品,不一会有学生就发现了破绽,我发现学生们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渴望,我根据乐曲的旋律编配了动作,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音乐旋律的变化。

演奏完乐曲后,我让学生第一时间说出他们对这首《g大调弦乐小夜曲》感受,并让学生思考这首乐曲是在什么场景环境下播放聆听的,从而介绍室内乐知识点。为了直观的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室内乐我在网上搜索了一个室内乐得视频,学生清晰了解到什么是室内乐。

我再次让学生聆听音乐,我边播放视频边介绍小提琴这个乐器。与此同时让学生了解,这首乐曲是由弦乐重奏演绎的。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我邀请同学们跟我一同演奏这首乐曲,我会激发同学们的想象,让他们凭空拿着小提琴进行演奏,进而调动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过程:

1.巧妙利用,激发兴趣

欣赏课我觉得就是让学生们记住乐曲的旋律,名字、作曲家,在以后的生活中,遇到这些乐曲一听马上就知道这是谁创作的、是由谁演奏的乐曲,达到这个效果就是欣赏课的最终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觉得欣赏课很乏味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方式也比较单一,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我做了很多思考并查找相关资料,我要把这节课的重点难点列出来,通过问题解决问题。于是我在课件上运用了图示解析法,形成四个模块,将乐曲的四个主题旋律分别用audition软件逐一截取成四段短小音频,辅助教学。接下来分别学习四个主题,第一主题我先让学生们听一遍旋律,让学生感受旋律的特点,接下来用beng来模唱旋律,为了让学生们直观的感受到音乐的走向,我在网上搜索了相关旋律走向图与本课旋律匹配,把流畅的旋律即清晰明白又引人注目,我看到,孩子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精力也立刻集中到了学习上。在此时恰当地利用多媒体学生即直观形象的看到了旋律的走势,又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们动起手边唱边画旋律线,增强旋律记忆。第二段主题样我让同学们聆听主题,我将第二段主题与第一段主题相比较,学生会发现第一主题的旋律时跳跃的,第二段主题是连绵的,对比后我根据旋律在屏幕上画旋律线,并让学生们跟着音乐一同动起手来划旋律线。第三段主题旋律一问一答式,我设计了一个场景,在一个盛大的舞会上面,一名绅士的男孩诚恳的邀请女孩子跳舞的场景,我让男生女生分别体会,让学生们亲身感受音乐,促进他们学习兴趣。第四段主题,让学生发现奇特的音响效果,就是倚音,让学生们模仿倚音,讲述倚音的定义,接下来根据主题四旋律画旋律线。

2.创设氛围,活跃课堂

学生情感特点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好的感受。

在拓展教学环境中,我为了深化学生旋律记忆,我设定情境,班级打扫,我将音频和扫除项目相结合,发散学生想象力,根据不同的主题音频效果,选出相对应的扫除项目,边做动作编感受音乐,最后整首乐曲前四个主题完整的用动作演绎一遍,通过反复练习区分,学生们已经对四段主题有了深刻的印象。

此乐曲的曲式结构也是需要学生了解掌握的知识点,我通过音频和实际生活相结合,学生已经牢固的掌握了四个主题旋律:学生已经第一主题的特点是跳跃的,第二主题是连绵的,第三主题是一问一答式的,第四主题是有气体的音响效果。接下来,我会提问,看看谁的耳朵好使,在乐曲播放的同时让学生们快速说出这是哪一主题,进而写出正确的歌曲主题播放顺序(曲式结构)这个学习的过程既检测学生是否掌握这首乐曲,同时激发了让他们的学习兴趣,也是他们自我检验自己对音乐记忆的一个有效途径。

篇8:《蒙古小夜曲》教案

设计意图:

绘本《小夜熊》描述了一场小男孩临睡前和妈妈的谈话:一天晚上,一只小夜熊哭着来到小男孩家,原来它的妈妈不见了。于是,小男孩陪着小夜熊去寻找它的妈妈。他们找遍了妈妈常给小夜熊买蜂蜜的店、小夜熊常常玩耍的公园和家里的每个角落,都找不到妈妈。小夜熊忍不住大哭起来,周围陷入了一片黑暗。在小夜熊最难受的时刻,小男孩抓住了一颗流星,而流星正好被夜熊妈妈的钓鱼竿勾住了,于是他们就这样神奇地出现在了夜熊妈妈身边。原来,夜熊妈妈是去给小夜熊钓鱼了。这些鱼要给小夜熊当早饭,还要换钱给它买自行车呢!故事的最后,小夜熊和小男孩一起躺在床上,听着夜熊妈妈温柔的话语进入了梦乡……

这是一个温馨而奇妙的故事,非常适合低幼儿童欣赏、阅读。因为,依恋母亲是孩子的天性,尤其对于初人幼儿园的小班孩子来说,他们正在经历着与父母等亲人的分离焦虑,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本能地想要寻找妈妈或者其他亲人。因此,他们在阅读这个故事时能与小夜熊感同身受,与小夜熊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本次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绘本故事引起孩子内心的共鸣,引导孩子抒发对母亲的依恋之情,理解暂时分离的必要,并学会调整自己的情绪,使心灵获得成长。教学目的.主要通过三个环节来达成。第一环节,引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使之对小夜熊产生好奇和关注,为后面的阅读环节做好铺垫。第二环节,引起幼儿的情感共鸣,这也是整个活动的重点。这个环节通过师幼共读绘本,特别是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描述小夜熊的动作、表情,激发幼儿的内心情感,将自己带入“小夜熊”的角色中,并随着故事的发展完成对情绪的宣泄和转化,理解父母是爱自己的,从而减轻分离焦虑感。第三环节是情境演绎,教师、幼儿分别扮演小夜熊,大家用语言和动作来安慰思念妈妈的小夜熊。在这个环节中,幼儿通过安慰他人和接受安慰,纾解了自己的情绪,增进了师幼、幼幼之间的情感,从而消除了分离焦虑。

目标:

1.阅读绘本,感受、体验故事的情感,抒发自己对妈妈的依恋之情。

2.理解故事内容,知道分别是短暂的,即使分开了,父母还是很爱自己。

3.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排解自己的分离焦虑。

准备:

1.绘本《小夜熊》的PPT课件。

2.黑色玩偶小熊一只。

过程:

一、认识小夜熊,引出故事

1.认识小夜熊。

师(出示图片1):你们看,这是谁?这是一只什么样的小熊? 师:对,它全身都是黑色的,只有脖子下面有一个白色的像月亮一样的图案,所以大家都叫它小夜熊。

2.逐一出示图片2~4,重点观察图片3,了解小夜熊出现的原因。

师:小夜熊来到了谁的家里?它为什么来小男孩家呢?

师:你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小夜熊怎么了?小男孩在干什么?

师:原来小夜熊一觉睡醒找不到妈妈了,它是来找妈妈的。因为妈妈不见了,所以它特别伤心,连小男孩给它小汽车玩具也不要。于是,小男孩决定和小夜熊一起去找夜熊妈妈。

二、阅读绘本,感受、体验并表达内心情感

1.师幼共读绘本图片5~13,感受找夜熊妈妈的过程,引发共情。

(1)观察图片5、6。

师:小夜熊和小男孩来到了哪里?他们找到夜熊妈妈了吗?

师:妈妈不在给小夜熊买蜂蜜的商店里,也不在他们经常一起玩的公园里,妈妈到底在哪里呢?

师:妈妈会不会已经回家等小夜熊了呢?他们决定回家去看看。

(2)观察图片7~8。

师:在家里,小夜熊是怎么找妈妈的?

师:它急急地冲到床边,连桌子底下和厕所里都找过了。妈妈找到了吗?

师:小夜熊和小男孩找过蜂蜜店,找过小公园,还找过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但哪儿都找不到妈妈。

(3)观察图片9~11。

师:这时小夜熊怎么了?周围发生了什么事情?

师:怎么会这样?你觉得小夜熊的心里有什么感觉?

师:找不到妈妈,小夜熊太难过了,它哭得伤心极了,周围的一切都被它的眼泪染黑了,变成了黑漆漆的夜晚。

2.感受、理解夜熊妈妈对小夜熊的爱。

(1)观察图片12~15。

师:这时,天上突然出现了一颗什么?

师:对,这是一颗流星。小男孩和小夜熊看见了,一把抓住了流星。流星带着小男孩和小夜熊飞了起来。那么,他们会飞向哪里呢?

师:咦?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遇到了谁?

师:哇,原来他们看到了夜熊妈妈。小夜熊和小男孩看到了夜熊妈妈心里怎么样?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师:对,他们扑进了夜熊妈妈的怀里。找到了妈妈,他们太高兴了!

师:看见他们拥抱在一起,你有什么感觉?

(2)观察图片16~18。

师:夜熊妈妈正在干什么?

师:小夜熊那么爱妈妈,一点儿都不想和妈妈分开,妈妈为什么还要去钓鱼呀?

师:原来为了让小夜熊有鱼吃,为了挣钱给小夜熊买自行车,妈妈才出去钓鱼的。妈妈虽然暂时和小夜熊分开了,可她还是一直爱着小夜熊的。

3.联系经验进行讨论,引发情感共鸣。

师:你们的爸爸和妈妈不在这里。他们干什么去了?

师:哦,他们离开你们去上班了。那你们会不会像小夜熊那样着急呢?为什么?

师:原来,爸爸妈妈暂时和我们分开,是去上班了。爸爸妈妈只有上班才能赚钱,才能给宅宝们买好吃的东西、漂亮的衣服、好玩的玩具,还有好多好多宝宝喜欢的东西。就像小夜熊的妈妈一样,爸爸妈妈即使和宝宝分开了,但还是一直想着宝宝、爱着宝宝的。

三、情境演绎,疏导情感

1.出示“小夜熊”玩偶,创设情境。

师:今天小夜熊来到了我们班里。它说它马上要上幼儿园了,在幼儿园里看不到妈妈觉得好担心、好难过,它担心妈妈还喜不喜欢它,担心还见不见得到妈妈。你们谁能帮帮它,让它不要难过呀?

2.提升经验。

篇9:《蒙古草原狼》教案

教学目标

把握内容,培养学生概述的能力。

体会环境描写的妙处。

拓展学生的视野,鼓励学生多角度、创新性阅读。教学重点

揣摩语言,体会情味,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理解内容,引领学生深入感知并从中获得人生感悟和启发。时安排

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同学们,请将下列成语填写完整。(多媒体显示)

狈为

心狗肺

似虎

子野心

这些成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些成语都与狼有关,都是带有贬义色彩的词语,从不同侧面体现了狼的残忍等特点。的确,狼历来是贪婪、凶残的代名词。说到狼,人们就会情不自禁地感到恐惧、憎恶。可是,在《人与自然》栏目中却

这样形容狼:“它们的生活中充满了悬念和阴谋,但也不乏亲情

和友爱。”姜戎在他的《狼图腾》这部书定稿前则写下这样两句话:“献给卓越的草原狼和草原人,献给曾经美丽的内蒙古大草原。”这不禁令人感到迷惑。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入姜戎笔端

那遥远而辽阔的蒙古大草原,去了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草原人和草原狼。(书文题、作者。)

二、资料助读。

作者介绍。(多媒体显示)

946

年,姜戎出生于苏北根据地,父亲是抗战时期参加新四军的老革命,亲是知识分子,因参加革命在战场上受伤致残。受父亲影响,读初中的他,就阅读了《史记》《资治通鉴》《红与黑》《约翰·克利斯朵夫》《简·爱》等著作。1967

年,21岁的姜戎和120

名知青离开北京,奔赴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

978

年姜戎离开草原回到北京。次年4

月,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院。1997

年动笔写《狼图腾》。姜戎把自己的人生哲学、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文化差异和融合的一己之见写进了《狼图腾》

这部书中。

学生展示前查阅的关于草原狼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内容。

自读文,积累词语。(多媒体显示)

皑皑

羊倌

蛮荒

嚼子

毡靴

出鞘

铮铮

脊椎

一蹴而就

钢镫

学生再读文,概述内容。(多媒体显示)

四、研读,深入理解

学生小组研讨,并在班上交流讨论结果。)

遇到狼群之前陈阵处在怎样的环境中?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陈阵正处在苍凉、寒冷、孤寂的草原之上。此处环境描写,既形象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又渲染了一

紧张的气氛,暗示将要有险情发生。

阅读,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大青马是一匹身经百战

的著名猎马?

明确:在遇到狼群之前,大青马就凭借自己与狼斗争的经验,判断出狼群的存在,并想办法提醒陈阵。看到狼群之后,它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异常镇定,保护此时不知所措的陈阵,同时做出正确的判断,抵御狼群。可见,大青马是一匹勇敢、机智、身经百战的猎马。

读完本篇后,你认为文中的蒙古草原狼和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所写的狼的形象一样吗?

明确:不一样。中的蒙古草原狼虽然生性多疑,令人感到畏惧,但它们在从出现到离开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镇定自若、勇敢睿智、团结如一,后退中依然保持着血脉里的尊严与威严,都使人折服。从文中我们可感受到作者对草原狼的赞美之情。而蒲松龄笔下的狼则是凶恶贪婪、阴险狡诈的,作者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人给予了辛辣的讽刺。

陈阵仅仅是靠个人的勇敢和机智逃离狼口的吗?从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不是。陈阵能够逃离狼口,不仅是靠自己的冷静、机智,还有大青马的帮助,毕利格阿爸教他的抵御狼的办法。毕利格阿爸的御狼经验和大青马的勇敢机智,是草原人与大自然、与草原上的王者——草原狼,在无数次的斗争中得来的。

原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草原、对狼、对草原人、对游牧生活的难忘和赞美之情。

本篇是如何使我们在阅读过程中不断感到紧张不安的?

明确:主要是从对陈阵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刻画中感受到的。陈阵的绝望和抵抗的交叠牵动着读者紧张的心弦。另外,从环境的渲染,对狼群的刻画上,也使读者感到紧张不安,仿佛身处其境。

五、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 的学习,我们跟随作者目睹了蒙古草原上惊心动魄的一幕,也重新审视了狼的形象。它凶残却又桀骜不驯;狡诈却又勇敢顽强;多疑却又团结如一。也许正是如此,人们恨它又膜拜它。我们也可从它的身上得到人生启迪,做生活中的强者,在磨炼中锻造成熟的生命。对于我们的民族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板书设计

蒙古草原狼

陈阵(马)

遇见

抵御

镇静、勇敢、机智

凶狠机警、勇敢

离开

睿智、团结教学反思

篇10:蒙古族活动教案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蒙古族活动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蒙古族活动教案1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了解蒙古族服饰特点,生活习俗,激发幼儿了解少数民族的情感。

2、用简单动作表现蒙古族舞蹈。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通过教师讲解舞蹈动作学会跳。

5、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活动准备:

地垫每人一个,有关蒙古族图片若干,视频课件,舞蹈视频一段。

活动过程:

(一)以蒙古族小客人导入,让幼儿了解蒙古族服饰特点。

(二)结合课件,让幼儿进一步了解蒙古族风俗习惯。

1、视听结合,初步感知。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重点引导幼儿用语言和动作表现蒙古族的风俗特点、2、再次观看课件,了解蒙古族“那达慕”会。

提问:“那达慕”会上举行了哪些活动?

(三)出示蒙古族舞蹈视频,激发幼儿兴趣。

1、引出蒙古族舞蹈的主要动作(勒马手)(扬鞭手)

2、教师指导规范幼儿动作。

3、教师讲解舞蹈节奏。

4、师幼共同表演蒙古族舞蹈。

(四)再次表演分组表演

(五)结束活动

蒙古族活动教案2

设计意图:

本活动以蒙古族为主线,以蒙古舞“我们是草原小牧民”为中心,结合常识、手工制作,使幼儿在各个方面较深刻地了解蒙古族、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感知蒙古舞的风格特点。

活动目的:

1.使幼儿了解蒙古族,以及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习惯等。

2.学习踏点步、压腕、上下耸肩等基本动作和舞步,感知蒙古舞的风格特点。

3.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幼儿的合作能力。

活动准备:

1.介绍蒙古族的光盘一盒、电视机、VCD。

2.《我们是草原小牧民》音乐带一盘、录音机。

3.草原风光图片若干。

4.教师示范鞭子一个,幼儿用皱纹纸纸条若干。

活动过程:

1.听音乐《我们是草原小牧民》,教师带领幼儿做跑马步进活动室。

2.“小朋友,我们刚才听的歌曲是哪个民族的?”(蒙古族)

“你们知道蒙古族人民生活在什么地方?”(内蒙古草原)

“你们去过草原吗?”

3.放影碟,请幼儿欣赏草原风光,教师穿插讲解。

4.结合挂图提问。

蒙古族活动教案3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用肢体语言来感受蒙古族舞蹈的粗犷与柔美。

2、初步认识蒙古族人的特点以及蒙古族人的生活常态。

活动准备:

蒙古族视频、音乐、图片PPT

活动过程:

一、自由交流

----小朋友们,这几天阿我们在一起了解了许多中国少数民族知识.知道了好多少数民族舞蹈,现在让我们回忆一下我们都认识过哪些民族了?

----我们学过的舞蹈怎么跳你还记得吗?

二、欣赏蒙族舞蹈,引导幼儿模仿随音乐一起跳蒙族舞,感受蒙古族舞的粗犷与柔美。

----说到跳舞阿,今天李老师还请来了一些蒙古族朋友,让他们为我们表演蒙古族舞蹈,让我们仔细看看他们跳的舞蹈像在干什么?他们说要请我们跳舞,还让我啊找到小骑士去大草原上玩,嘘~他们已经来了

----(视频完毕)谁能告诉我他们跳的是什么样子的舞蹈,你能看出他们在干什么吗?

----你们的小眼睛可真厉害,也很会动脑筋的.你们觉得他们跳得好看吗?可是我觉得我们小朋友也可以跳的很棒的,不信我们来试试看?(做几个蒙古族舞蹈基本动作)

----哦学了这么多啊 ,那李老师请大家回去了解蒙古族的.任务,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完成?现在我要考考大家了,请你们举手告诉我你了解蒙古族有什么呢?或者蒙古族是什么样子的呢?(ppt图片,深入了解蒙古族特有的特点)

三、把动作练起来,配合音乐跳完整.

----现在阿,我们把刚才学的几个动作练起来,有没有人都记得的?看谁动脑筋动得很快的阿~(根音乐一起跳舞,把单一动作连成组合)

四、总结:

----你们跳的真棒,个个都像蒙古族的小骑士。如果以后看到大草原、蒙古包、马头琴、挤牛奶……就会想到哪个民族啊?(结束)

蒙古族活动教案4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蒙古族人民的居住地、服饰特点、风俗习惯等。

2、能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用动作表现蒙古族人喜欢的活动,如骑马、挤奶等。

3、知道蒙古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的大民族之一,对民族文化感兴趣。

活动准备:

1、从网上下载有关蒙古族的图片制作成幻灯片演示文稿。

2、教师事先要对蒙古族有较多的了解。

3、音乐磁带《挤奶》《骑马》《小牧民》。

活动过程:

(一)旅行前:看中国地图并了解内蒙古的地理位置。

1、我们住在哪里?请在地图上找一找。

2、在地图上找找内蒙古在什么地方?地形象什么?

3、你会采用什么交通工具去旅行?

4、播放音乐,幼儿模仿交通工具的特征出发。

(二)旅行中:看课件了解蒙古族的民族特点。

(教师用导游的身份和语气与幼儿对话,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

1、地理风光:草原、牛羊、蒙古包等,知道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

别称“马背民族”。

2、见面礼仪:献哈达是蒙古族的一项高贵礼节。献哈达时,献者躬身双手托着递给对方,受者亦应躬身双手接过或躬身让献者将哈达挂在脖子上,并表示谢意。见面要互致问候,即便是陌生人也要问好。平辈、熟人相见,一般问:“赛拜努(你好)”;若是遇见长者或初次见面的人,则要问:“他赛拜努。”(您好)。教师介绍后,请幼儿模拟练习献哈达。

3、服饰特点: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为玛瑙、珍珠、金银制成。

4、食俗:蒙古族牧民视绵羊为生活的保证、财富的源泉。日食三餐,每餐都离不开

奶与肉。最具特色的是蒙古族烤全羊(剥皮烤)、炉烤带皮整羊或称阿拉善烤全羊,最常见的是手把羊肉;蒙古族每天离不开茶,除饮红茶外,几乎都有饮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煮奶茶……

4、特产:蒙牛乳业。请幼儿说说它的口味及营养,并且提供牛奶品尝一下。

5、爱好:骑马、赛马、摔跤、挤奶、拉马头琴等。

(三)旅行结束:和蒙古人(由一老师扮演或放一段影片)一起随音乐表演。

1、倾听音乐《小牧民》:你好象看到了蒙古人在干什么?

2、用蒙古人喜欢的动作来表演音乐。

活动延伸:

1、继续在表演区里随音乐表演。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小夜曲的高中作文 下一篇: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演奏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