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幽默曲教案

关键词: 体现 创作 作品 情感

莫扎特幽默曲教案(精选5篇)

篇1:莫扎特幽默曲教案

大班音乐教案

幽默曲

设计思路:

在那遥远的童年时代,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一有时间便和邻居小伙伴们在空气清新、阳光充足的空地上或是院子里唱着童谣,玩着游戏,相信它在许多人的脑海中留下了属于童年的美好回忆。如今,新年即将来临,可是大街小巷却到处充满着铃儿响叮当的圣诞氛围,中国传统的民族气息却日渐地淡薄,怎样让生活在对外开放的世界中的孩子们,感受到我们中国节日的民族文化气息呢?音乐《幽默曲》的出现,让我来了教育的灵感。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玩的一些传统小游戏,如:蚊子叮,拍大麦等,其性质、曲式结构和旋律特点与朗朗上口的童谣游戏很匹配,充满着童趣,又很有上海文化特色,孩子们一定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快乐。于是,我设计了此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感受曲式结构的变化和不同,激发幼儿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而游戏和音乐的交融,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感知着音乐,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身体运动与音乐齐动,使孩子们有更多的快乐体验,从而发展孩子们身体的灵活性,对音乐的灵敏性。内容与要求:

1、借助符号、肢体来感受音乐的曲式结构和各段的情绪变化。

2、尝试根据音乐情绪选择并表现相匹配的传统游戏,体验与他人共同游戏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小提琴曲子,你们听过小提琴曲吗?

2、听一听,有什么感觉?

二、欣赏交流

1、听了之后你有什么感觉?

2、有没有听到哪里的音乐是一样的?

3、这么美的音乐我们再来听一次,我想一边听一边画画了。(老师边听边画)

4、我的画跟音乐像吗?哪里是一样的?

5、再听一次,用你们的小手、用身体做一做。(幼儿边听边做,也可以和小朋友商量、合作表演。)

三、听音乐做游戏

1、听着这个音乐,我想起了几个游戏。(出示照片,帮助幼儿回忆游戏玩法)

2、听音乐,试试哪里的音乐玩哪个游戏。(可以讨论、交流)

3、交流:把照片放在图释下,说明理由。

4、听音乐,试一试。

有感觉不合适的吗?调整一下。再把重复的补上。

四、结束

听着音乐跟客人老师玩游戏。

大班 愉快的小菜园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说、唱、表演等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对歌曲中小菜园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乐感、节奏感及喜欢乐于参与音乐游戏的情感。

二、重点难点:

重点:用好听的声音演唱歌曲,用形象的动作表现歌曲。难点: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觉,激发幼儿对歌曲中小菜园的兴趣。

三、活动准备: 小菜园图片、琴

四、设计思路:

本次活动是根据我们正在进行的“多彩的秋天”下“秋天的蔬菜”小主题预设的。前期,我们已经进行了秋天的树叶、水果、郊游等环节,幼儿已经对秋天有了许多的经验,本次活动前面我们也学习了两首歌曲,幼儿对音乐元素也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本次活动旨在从音乐节奏、演唱的声音、表演的动作等方面对幼儿的音乐能力进行提高,并在其中整合语常活动、生活活动及根据本班情况适时的进行规则意识的提高等。希望能在活动中幼儿的反馈能够给大家一定的价值。

五、活动流程:

[激发兴趣]——[节奏训练]——[表达表现]

六、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前两天我们去买菜做了蔬菜汤,蔬菜汤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2、歌表演《蔬菜汤》

1)幼儿集体演唱,指导幼儿用好听的声音

2)分声部分角色演唱,注意副歌的适时进入,声音的和谐。

(二)、节奏训练:

小白兔要带我们去小菜园了,你们想不想去

1)脚 脚 脚 脚,手 手 手 手 要求:整齐,动作协调。

2)脚手手手,脚手手手 指导幼儿思考:怎样走不会跌倒?(左右交替换着走)

三、表达表现: 表演唱《小兔的菜园》

1)小白兔带我们来到小菜园了,你们想不想去看看? 出示菜地图片铺在地上。幼儿角色扮演小白兔 2)小菜园有什么?我们要做什么动作?

根据歌曲和幼儿共同设计小白兔的动作。第二段引导幼儿将翻土、种植、浇水、除虫的动作表现出来。

3)我们要把菜地怎样设计才不会踩坏蔬菜? 和幼儿共同设计菜地的摆放。

篇2:莫扎特幽默曲教案

一、设计意图:

音乐欣赏是幼儿接受审美教育的有效手段,让幼儿欣赏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各种中外音乐作品,可以发展幼儿的音乐能力,提高幼儿的音乐素养。德沃夏克的《幽默曲》旋律优美动人,节奏轻盈美妙,适合中班幼儿欣赏。结合本班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将乐曲改成了(ABACA)曲式结构,让幼儿感受a段与b段不同的音乐特点。在活动中,我借助了游戏还原法,利用传统游戏与音乐旋律节奏相匹配,帮助让幼儿理解曲式结构的不同与变化,从而激发幼儿对欣赏音乐的兴趣。

二、活动目标:

1、能借用符号、肢体语言来感受音乐ABACA的曲式结构与变化。

2、尝试根据音乐情绪选择并表现相匹配的手指游戏进行表现。

3、根据音乐情绪的变化探索表现音乐、做音乐游戏的快乐。

三、活动准备:音乐《幽默曲》节选、图谱、游戏图片诺干。

四、活动过程:

(一)欣赏与感受 1.完整欣赏音乐一遍。

(1)师:来老师要送给你们一首小提琴曲,请你们边听边想曲子带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请你认真的听,细细的欣赏。

(2)幼儿欣赏完教师提问:你听了这首曲子有什么感觉?(如:很难过——让你想到了什么难过的事情?)

环节分析:通过完整欣赏,让幼儿对本次的音乐作品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并且能初步对音乐产生联想,用语言清晰的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3)小结:是的,你们都很棒,听出了音乐里不一样的地方。我们再来仔细听一遍,这一次老师要用笔把不一样的地方画出来,请你仔细观察哪些部分是表现出音乐里欢快、跳跃的,有些部分是柔美、连贯的。环节分析:通过小结,老师把两段音乐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总结,帮助幼儿更清晰的理解两段音乐不同的特点与结构,并且通过要求,在关注图谱的同时,让幼儿更加专注的欣赏音乐。

(二)出示图谱

(1)教师边听边画图谱。

(2)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秘密?追问:这首曲子一共有几段?这5段里还藏着什么秘密?

(3)小结:是的,这首音乐总共有5段,第一、三、五段是一样的,第二段、第四段是不一样的。

环节分析: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观察发现图谱里的秘密,通过追问让幼儿更加深入的了解音乐曲式结构上的变化与不同,从而了解认识ABACA的音乐结构。

3、分段欣赏

1、师:每段音乐都给我们不一样的感觉。那么欢快、跳跃的音乐会让你联想到什么呢?能不能请你用动作表现出来?

2、第二段的音乐和刚才的一样吗?我们一起听。这段音乐的节奏又是怎么样的?(柔美、连贯的。)这样柔美的音乐又会让你联想到什么?你能用动作来表示一下么?

环节分析:通过肢体动作结合原有的生活经验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教师通过语言、动作的提示帮助幼儿丰富、提升他们的原有经验,充分的感受和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3、小结:今天我们欣赏的这首小提琴曲名字叫《幽默曲》,老师选了一部分给小朋友听,它们一段是欢快、跳跃的,一段是柔美、连贯的。

(三)游戏匹配

1、出示游戏图片。师:昨天我们玩的游戏还记得么?(出示图片)我们把玩游戏的动作放到这段音乐中去,你觉得这两个游戏的动作分别适合哪一段音乐呢?

2、幼儿交流讨论,进行配对。

提问:哪段音乐可以做哪个游戏?为什么?(蚊子叮一跳一跳跟音乐A段非常符合,拥抱的动作时慢慢的,很温柔,符合B段的音乐。扳手腕时很用力,符合C段音乐)

环节分析:通过对音乐特点的掌握和了解,选择合适、相匹配的游戏动作,让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感受曲式结构的变化和不同。

3、教师根据幼儿讨论的结果进行尝试。

(1)教师哼唱,幼儿做动作(让幼儿能熟悉跟着音乐节奏做游戏动作)

(四)听音乐玩游戏

1、听着音乐游戏一遍。

2、与同伴合作听音乐玩游戏。

3、跟客人老师玩游戏。

篇3:舒曼《幽默曲》演奏速度实践分析

关键词:《幽默曲》,演奏速度,演奏技巧

速度是对曲目音乐风格最直观的诠释之一, 不论是否学过, 对音乐是否了解, 快速的乐曲可以使人产生急躁、欢快等情绪, 而慢速可以带给人忧伤、优美等感觉。它是乐曲给听众的第一印象。由于舒曼的《幽默曲》是一个大型组曲, 分为五个部分加一个尾声, 从结构上就决定了它的速度变化多端。下面将依照原本速度及对索阔洛夫, 安东科迪, 霍洛维茨, 理查德·古德, Michel Dalberto五个钢琴家讨论本曲各个部分的速度和音乐。

一、第一部分

关于第一部分的速度。由于资料有限, 我只在《名曲解说全集》第15卷中找到了仅有的对幽默曲速度的描写, 文中写道:“由柔和的4/4拍而开始, 然后慢慢地加速, 不久变成非常快速而轻巧地, 像翻腾一样的2/4拍子, 犹如欢笑一般的节奏向前进行, 接着变成更加快速地, 又立即回到如前的速度, 最后以前面轻巧的2/4拍子做结束。”

这是一段感性的对乐曲第一部分速度整体的描述, 让我们大致了解到了第一部分速度的结构, 但这显然是不够的, 通过曲式分析, 引子部分是一个节奏舒缓且富有歌唱性的乐段, 即《名曲解说全集》中所说的柔和的4/4拍的开始, 这一段的开头所给出的速度参照要求是每分钟演奏80个四分音符 (以下简称为数字, 如80) 。对于这个舒曼给出的这个速度线不作出评价。首先, 让我们看看这一段的音乐表情解释, 是德文 (Einfach) , 意思是简单的, 单纯的。从表情术语上看, 它要求速度是适中的, 不要给人太多其他复杂感情的倾向性。对于一拍=80, 而每拍两个弹八分音符的演奏是一个比较合适的速度, 下面看看以上五个钢琴家的速度。

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 霍洛维茨的演奏富有个性化, 在上世纪下半叶的演奏风格中, 大部分演奏家都追求富有个性化的演奏, 那个时期并不崇尚追求遵照作曲家的原本意图演奏, 作为大量改编曲的作者, 霍洛维茨先生更是追求自己的演奏特点, 在这一片段中, 他大量使用了弹性节奏的处理方法。如谱例1:

比如开头的片段 (谱例1) , 两个相同的乐句, 霍洛维茨先生分别用了72和80两个速度演奏, 这个演奏引人入胜, 避免了两个相同句子重复的叙述, 极具个性, 而双纵线后的部分, 霍洛维茨先生则开始加速, 非常具有流动感。这样的演奏非常吸引人, 但并不是舒曼本人所要求的简单单纯这样的意思, 显得富有表情。

有趣的是, 其他四位钢琴家没有一位按照80的速度演奏, 相比霍洛维茨, 古德和Dalberto的速度都超过了90, 极为流动。这两位钢琴家分别出生于1943年和1955年, 黄金演奏时期也处在20世纪60—80年代, 音乐风格同样个性使然, 其中Dalberto先生是法国人, 更加追求浪漫。在两个相同的乐句中都是以将近100的速度放慢到90。安东科迪的速度保持在71左右, 稍有弹性速度的演奏。

索阔洛夫的演奏更加尊重原著, 除开语句结尾稍许的减慢外, 大部分的速度都保持在83左右。当然, 他也是当代的演奏大师, 更加尊重舒曼的原本意图。

另外, 这里介绍两位年轻的钢琴演奏者, 一位是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西茜, 另一位是上海音乐学院的齐欢, 他们的演奏都更加注重舒曼的演奏, 速度都在80—90, 最大的特点是, 两人的速度弹性幅度远远小于之前的钢琴家。即便是相对平稳的索阔洛夫, 在乐句结尾的处理上, 索阔洛夫的减慢更加有韵味。如何让音乐更加吸引人, 在不太保守中却有说服力的演奏, 这是当今年轻钢琴家们最需要追求的。

第一部分1段的标题音乐术语是Sehr rasch und leicht, 这是德语的直接速度诠释, 意思是极快的, 相当于Presto, 所以舒曼标记的138是特别快的。

五位钢琴家的速度分别是霍洛维茨126, 安东科迪126, Dalberto 135, 索阔洛夫120, 古德132。从速度上看, 五位钢琴家的速度都比较快, 更加个性的钢琴家速度反而更贴近舒曼的原意。由于舒曼的个人是十分情绪化的, 因此从缓慢的引子部分到第一部分1段, 作曲家本人显然是想达到让人意外的戏剧化效果, 所以d速度在130以上是十分恰当的。索阔洛夫在这里的演奏, 严格说是不太合适的。从乐曲旋律效果来看, 这一段给人的感觉是十分活泼的, 句法变化丰富, 开头四拍中就有连线、跳音、长音三种不同符号, 如谱例2, 应当快速演奏, 如果速度不够快, 则无法表现出这一段原有的音乐效果。第一部分的B段, 作曲家要求更快 (Noch rascher) , 五位演奏家都做了相应的加速。之后作曲家在A段再现时标记Erstes Tempo, 意思是之前的速度, 即回到1’段速度。第一部分最后标记是Wie im Anfang, 意思是像开始一样, 即回到引子部分的速度。总的来说第一部分的速度是A型的, 从低到高再原样回落。如谱例2:

谱例2

二、第二部分

乐曲第二部分。《名曲解说全集》是这样描述的:“由匆忙的 (Hasting) 2/4拍子开始, 不久像减慢了速度一样的, 高音部立即回复原来的速度而轻快的进行然后逐渐加速, 变成{越来越活泼强烈地}, 不久, 减弱下来出现很大的旋律, 而后又变成如前, 到达短暂的慢板。”

第二部分的A段标记着“Hasting”, 意思是着急的匆忙的。在这一段三个乐句每一句的结尾处都标有减慢 (rit) 记号。每个小节的高声部的正拍都是空缺的 (谱例3) , 所以这一段的速度是极其自由的, 在写作上就已经给人一种节奏自由感。如谱例3:

谱例3

在五个演奏家的演奏中, 古德, 霍洛维茨, 索阔洛夫, 安东科迪的演奏速度都在130左右, 但在弹性速度上, 古德偏保守, 索阔洛夫在句子中都有减慢, 霍洛维茨和安东科迪则是尊重原著, 在标有减慢的地方才有大幅度减慢。特别的是Dalberto的速度不到110, 弹性速度变化多, 快慢交替的幅度很大, 用不同于原作者的方式表现出了Hasting的效果。

第二部分的2段和3段的连接部分的速度值得讨论。这里的速度上存在分歧。舒曼在3段的开头标注是Nach und nach immer lebhafter und starker, 意思是越来越更快更强。实际上就是在力度和速度上都越来越加强。而2段的结尾没有任何减慢的符号, 但是Dalberto和索阔洛夫都没有遵照原谱, 在2段的结尾速度减慢了, 其他三位钢琴家没有任何减慢, 按照作曲家的意思演奏, 达到突然的效果, 我认为这是最合适的处理, 在3段的开头部分, Dalberto和安东科迪稍微放缓了速度, 为后来的加速做了很好的铺垫, 总的来说, 安东科迪的演奏是非常符合谱面意思的。如谱例4:

谱例4

在变化在先前的过渡性连接部分 (谱例4) , 在变调之前的减慢部分, 五个钢琴家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回到减慢之前的速度。

三、第三部分

这一部分在速度上没有特别有争议的处理, 慢板的部分大都在90左右。但相对来说, 大师们对“简单和温柔”这一部分有非常多的自由节奏, 以索阔洛夫为甚, 速度变化幅度极大, 他的速度最慢, 只有80多, 显得感情最丰富, 但缺乏流动性。霍洛维茨和古德只是遵照舒曼的铺面标记做了相应的减慢。速度变化较多的索阔洛夫和Dalberto则主要在句尾做渐慢处理, 值得注意的是, 他们同时也喜欢把一些乐句之前弱起拍上的音拉长。如谱例5:

谱例5

间奏 (Intermezzo) 部分是全曲对手指技术和演奏者机能要求最高的地方, 霍洛维茨, Dalberto和安东科迪都是遵照舒曼的速度, 将速度保持在126左右。古德先生将速度保持在135左右, 与之对比的是索阔洛夫先生将这一段保持在115左右, 这应该是他们对此段音乐的独到理解, 古德使得前后段的慢速产生了强烈对比。索阔洛夫的处理则使得此段更具歌唱性。

四、第四部分

这一部分速度比较流动, 虽然不是激烈的快板, 但是舒曼标记的速度116。但由于中间舒曼标记了Schneller (更快) , 以及主题穿插在其他主题之中交替出现, 因此这部分的速度并不统一, Dalberto以120以上的速度开始, 但舒曼要求的Schneller后他反而变慢, 所以和原作者出入太大, 不太值得参考。霍洛维茨先以116开始, 且在Schneller之后的加速幅度不大, 大约为126左右。索阔洛夫的速度以120开始, 在Schneller之后加速幅度明显, 保持在140左右, 并且在主题再现后没有回到原来的速度, 在进入第三主题时才回到原先的速度。钢琴家古德在一开始也是遵照舒曼要求的速度, 但自chneller之后加速至170左右, 这有可能和他擅长贝多芬风格有关, 这样的速度对比十分强烈, 很有戏剧性效果。安东科迪的开始速度是110, 加速之后是130。

第四部分安东科迪, 索阔洛夫和古德都做了很明显的加速, 在Schneller之后。只有索阔洛夫是在主题再现之后才恢复原速, 虽然舒曼本人并未在主题再现时注明应有的速度, 但从大多数钢琴家的选择来看, 主题再现时恢复原速是最佳选择。另外, 五位钢琴家都喜欢把乐句中长音稍微拖长, 这样可以取得体现出内心挣扎的效果。

五、第五部分

第五部分的速度分为三个阶段, 舒曼的标记是从152开始, 然后Immer lebhafter (更快) , 最后Stretto极快速的。霍洛维茨先生对这三层速度做了很到位的诠释, 分别是152, 162及172, 层层加速。由于这一段都处在快速的十六分音符中, 因此自由的速度节奏并不太多, 其他四位钢琴家在这三个层次的速度也是如此。

第五部分的结尾是段进行曲, 这一段进行曲舒曼给出的表情术语是Mit einigem Pomp, 意思是很自大的, 速度是一拍等于92。Dalberto的速度只有80, 但是他在速度上做了一些变化, 看谱例6, 在第二拍Dalberto将第2、3拍之间的空间拉长了一点, 再第三排后半拍和第四排的两个中音上将时间补充了回来, 稍微加速。这样的效果显得有点像一个自大的人满不在乎的感觉。如谱例6:

谱例6

其他钢琴家也做了个性化的处理, 索阔洛夫将每一个左手的重拍长音拉长, 古德则是将第四拍和第一排都稍微拉长。

篇4:莫扎特幽默曲教案

关键词:节奏音型音长装饰音演奏

一、通过节奏量化的方法分析此曲

首先本曲为优雅的稍缓板,降G大调,2/4拍子。全曲采用复三部曲式

A(aba’)B(c)A(a’b),

乐曲的曲式结构去如下:

第二,这首乐曲共用了7种不同的节奏单位:

总体上看,这首曲子的最小值为三十二分音符,它在A段和A’段中出现次数较多,常用值为十六分音符,它贯穿于整首乐曲,最大值是二分音符出现在第四小节第一拍,并且是一个乐句的结尾。从全曲来看,二分音符总共出现了5次,而且每次都位于一个乐句的结尾。次大值为四分音符,在全曲中共出现了3次,一次是在(A)段中a段的结尾,第二和第三次分别出现在(A)的b段和(A’)的b段的中间(12和52小节)的低音声部的第一拍。其中(A)和(A’)出现最多的是三十二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B)段以十六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为主。

二、装饰音的节奏

“C.R.E.巴赫曾经说过;其实,关于装饰音的用途是绝对有必要的:它们互相之间连接并使音乐更加活泼,同时引发重音与强音;它们使音乐愉悦并唤醒我们的心灵,还能提高表情;使一首乐曲变得哀伤或快乐。它们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会给予帮助。无论再美的旋律,如果没有了装饰音,也会变得空洞无表情,使最清楚的内容变得含糊不清。”

装饰音是音乐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装饰音是用以装饰旋律的辅助音,又称花音。装饰音通常都很短小,在记谱上用小音符或特殊记号表示,常见的装饰音有倚音、波音、震音、颤音、回间、滑音等等。这首乐曲主要用的是倚音和滑音,装饰音的节奏。弹奏手法基本分为两大类:1、弹在拍子上,也可以说弹在拍子内、拍子里、拍子中。意思是装饰音的第一个音准弹在拍点上。这就意味着装饰音占用了被装饰的基本音的时值,而基本音则要推移到拍点之后出现。2、弹在拍子前。意思是拍点之前弹出装饰音,把拍点留给基本音。这就意味着装饰音占用的是基本音的前一拍的一点时值。

这首乐曲中出现了很多的装饰音和琶音,使得乐曲更加的活潑和轻盈。弹奏时要把节奏的律动感表现出来。

三、乐曲的音型组合

一首作品的音型组合模式的运用可以影响整首乐曲的风格及情绪的变化,而音型组合的种类多样,运用的次数以及每次出现的位置又各不同,所以分析一首曲子的音型模式对于分析它的节奏来说就显的尤为重要了。我们知道,一般,前长后短型长音在前分量较重,有稳定感,短音在后力量分散较不稳定,有向后进行的要求,假若我们用气筒打气,用长短型的节奏,第一次用劲,后面闪动两下,准备力量,就会有一种推动力一样。这种节奏在慢速度下则会产生宽广、平稳、自然流畅的感情,倘若加快一倍,就形成了这样的节奏,它动力性更强,节奏明快爽朗。德沃夏克的《幽默曲》也正是大量运用这种节奏产生一种跳跃、幽默的效果。

全曲所用的音型模式是较多样的,主要是顺分、逆分、等分、附点、顺分附点等几种类型,它们不仅能从每个小节、每个声部看出,而且不受小节限制再观察的结果也是这样。

四、教学提示

这首音乐小品虽没有高深的技法,但是表现力极强。德沃夏克本人一直坚持着这样的原则“音乐应该是简单朴实、真挚悦人而能被人能接受的,最重要的是要能写出心灵深处的感情与语言。”

首先,这首乐曲是降G大调并以附点节奏为主,所以在演奏上多以黑键为主,大拇指在黑键上弹的次数较多,所以在演奏时教师要注意教授学生学会手掌接近黑键练习。如第一小节中的右手部分第二拍到第三拍出现穿指,第三小节第一拍右手的倚音也是一指等等。其次,德沃夏克的这首舞曲是比较抒情优雅的,整首乐曲以连音为主,在演奏上除了要注意音符的连接自然,更要有音乐线条方向的进行感。也就需要弹奏时多运用手腕的带动及放松。最后,左手以音程的跳跃进行为主,因此,弹奏时要保持手腕的放松,以配合右手的连贯性进行。同时左手的上行进行配合了右手的线条的及进上行,所以在演奏时右手与左手的渐强渐弱要达到声音的平衡。

五、结语

德沃夏克的这首幽默曲虽然不长,但是节奏变化多样,不同的节奏运用极大影响着音乐的情绪,学习和分析它的音型模式及节奏律动的特点对于学好和理解这首乐曲是具有十分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高为杰,陈丹布,曲式分析基础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篇5:莫扎特幽默曲教案

10、音乐家莫扎特

教学目标

1、能简述音乐家莫扎特的生平简历及其代表作品。

2、能学会用流畅、抒情的声音演唱《渴望春天》,并和同学一起积极参与歌曲的表现活动。

3、能认真听赏《土耳其进行曲》感知音乐情绪的转换,知道作品的结构。教学重点:

学唱《渴望春天》,了解莫扎特的生平简历及其主要代表作品。

教学难点

歌曲《渴望春天》的第三乐句的变化音。

教学过程

1、出示莫扎特画像。

2、师: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谁能向大家介绍这位音乐大师?

3、板书的莫扎特的代表作品,归纳评价学生的发言。学生根据课前搜集情况,纷纷上台介绍莫扎特。(包括他的籍贯、主要作品、童年故事等。)让学生课前搜集,主动介绍,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唱《渴望春天》,感受《渴望春天》。

学习旋律

师:现在正是鲜花盛开的季节,让我们随着莫扎特《渴望春天》那优美流畅的旋律,去感受春天来临的喜悦。

1、播放《渴望春天》,出示文字题:

(1)歌曲是几拍字?

(2)歌曲的情绪怎样?

(3)作品描述了什么?

2、呈现《渴望春天》的歌谱。

3、老师归纳歌谱特点:共四个乐句,结构为:a + a1 +b +b2。

4、弹奏旋律。

5、挑出第三乐句的减四度“4 ﹟1”等难点。

聆听音乐,思考并交流对歌曲的感受。

找一找这首歌共有几个乐句,有没有重复句?

说说旋律的基本走向,并随琴轻轻划拍视唱旋律。

练唱第三乐句,突破难点。

通过聆听,感受作品的节拍、情绪、情感等特点,初次获得对歌曲的情感体验。

增强学生对乐曲的熟练程度,培养他们初步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学习歌词。

1、老师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2、指导学生用流畅、抒情的声音演唱。

3、为学生示范第三乐句变化饮的特殊表情。

4、设问:每一句都从弱起开始,演唱时应怎样处理?

归纳:注意强弱有致,轻巧地表现音乐的弹性和动力感。

随琴跟唱歌词。

体会变化饮的运用在这里所带来的内敛、含蓄、节制的美妙效果。

讨论怎样演唱,然后跟录音演唱全曲,体会莫扎特如阳光般灿烂、如春天般和煦的作品风格,提高学生对音乐细节的感受、上能力。歌曲表现。

1、讨论题:可以用什么方式去丰富和完善这首作品?怎样表现?

2017.3.1 最新版

2、巡视学生排练并进行指导,然后播放音乐。分小组讨论,选择不同是角色和任务进行协商、创造。

分角色扮演小树、小河、紫罗兰、布谷、夜莺,“我们”等形象,戏剧性地表演和再现歌曲的内容和情境。

体验音乐表现的快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歌曲情境的感受、欣赏和把握能力。听赏

听赏《土耳其进行曲》。

师:莫扎特在他短暂的一生创作了许多音乐作品,给人类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就来听赏他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土耳其进行曲》。

1、播放《土耳其进行曲》,出示思考题:

(1)乐曲的基本情绪怎样?

(2)乐曲共由几段音乐组成?

2、播放A、B、C三段音乐,请学生说说每段音乐的特点,然后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

(1)节奏铿锵有力、气势宏伟。

(2)活泼轻盈、节奏富有弹性。

(3)跌宕回旋、流动不息。

1、说一说乐曲《土耳其进行曲》的基本情绪,并说一说从听觉上感受乐曲共由几段音乐组成。

2、分段听赏,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段音乐的风格特点。

3、听音乐并进行律动:听到A段音乐跺跺脚,听B段音乐拍拍手,听到C段音乐拍拍腿,以示区别。

体验进行曲雄壮有力的风格,感受各段音乐的特点。

教学反思:我们了解了莫扎特,学唱和听赏了他的作品,下节课将听赏他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法国民谣变奏曲》,了解变奏曲的特点,尝试根据已有节奏为乐句进行变奏联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莫扎特作品音乐论文提纲 下一篇:观莫扎特传有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