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外侧小切口

关键词: 切口 食管癌 手术 临床

前外侧小切口(精选八篇)

前外侧小切口 篇1

关键词:小切口左前外侧开胸手术,食管癌,临床疗效

临床中, 食管癌主要治疗方法为外科治疗, 外科治疗疗效和病变分期有着紧密联系, 病变分期越早, 疗效越好, 大部分0期-Ⅱ期患者在术后能够长期生存[1,2]。该研究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1月间收治的80例食管瘤患者为研究对象, 主要分析常规开胸手术与小切口左前外侧开胸手术治疗食管癌临床疗效, 效果明显,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80例食管癌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 (40) 与观察组 (40) 。通过术前检查, 均符合下列标准:体型偏瘦, 无胸腹部手术史、左侧胸膜病变;CT扫描显示, 癌肿并未浸透浆肌层或者是外膜, 无明显的胸腹腔与纵膈淋巴结肿大。其中30例女, 50例男, 年龄为42~77岁, 平均为 (55.35±6.43) 岁;食管癌分段:10例胸下、50例胸中、20例胸上。35例术前合并疾病, 包含陈旧性肺结核、陈旧性脑梗死、阻塞性肺气肿、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以及冠心病。所有患者均无胸腹部手术史与严重左侧胸膜病变, 术前采取CT扫描显示, 无明显胸腹腔与纵膈淋巴结肿大。TNM分期:5例0期, 15例Ⅰ期, 25例Ⅱa期, 20例Ⅱb期, 15例Ⅲ期。对比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段以及分期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方法

观察组采取小切口开胸手术, 气管插管全麻, 取患者的右侧卧位, 后倾斜大约45°。取第5肋间左前外侧切口。切口长度为10~12 cm, 后端至背阔肌的前缘, 前端与胸肋关节接近, 背阔肌保留。依次将皮肤与皮下组织切开, 沿着肌纤维的方向分开前锯肌, 然后将肋间肌切开, 肋骨并不剪断, 使用小号开胸器牵开, 切口可以进入一手。通过助手的辅助, 与长柄器械配合并由术者单手操作, 于膈肌经胸腔中心键开膈, 对胸腹腔进行探查, 在明确切除肿瘤以后, 对胃与食管常规游离, 对胸腹腔的各组淋巴结采取清扫, 将胃与食管部分切除。采取常规颈部机械吻合, 术中将鼻-十二指肠营养管放置。在关胸时, 肋骨打孔器打孔, 2~3根双粗线胸腔闭合, 将前锯肌、皮下以及皮肤依次的缝合。

对照组采取常规开胸手术, 采取气管插管全麻, 取患者的右侧卧位。取第6肋间标准后外侧切口, 分别将切口上位肋骨剪短, 使用中号开胸器进行牵开, 完成胸腹腔手术相关步骤, 鼻-十二指肠营养管与吻合方法参考小切口开胸手术。关胸时, 肋骨打孔器打孔, 使用3~4根双粗线闭合胸腔, 依次将肌层、皮下以及皮肤缝合。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胸腔引流量, 并详细记录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术后并发症。

1.4 统计方法

数据统计分析应用SPSS 13.0软件, 计数资料采取χ2检验, 百分数表示, 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 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2 结果

2.1 手术观察指标对比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与术后胸腔引流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对比

观察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为 (9.32±3.21) , 对照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为 (10.34±2.76) , 对比两组淋巴结清扫数量, t=1.07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对比

观察组中, 1例吻合口瘘, 1例肺部感染, 1例心律失常, 并发症发生率为7.50%;对照组中, 2例吻合口瘘, 3例肺部感染, 6例心律失常, 并发症发生率为27.50%,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手术观察指标对比,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术后并发症对比见表2。

3 讨论

最近几年以来, 随着医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 微创手术在肿瘤治疗中得到普遍应用。胸外科中, 微创外科手术在食管癌治疗中逐渐应用, 其中以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效果较为明显。但是食管解剖结构与手术具有一定特殊性, 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仍然存在下列问题:需开腹行腹腔淋巴结清扫与胃游离, 增加手术操作;右胸需要切开4~5个1 cm左右小切口, 便于器械放置;术中, 适当变换体位, 在完成术中胸部操作以后, 将体位转换成平卧位。胸腔镜食管癌切除术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 同时术中使用器械昂贵, 手术费用明显增加。受到上述因素影响, 腔镜食管癌切除术在临床中并未得到普遍应用。关于小切口开胸行肺癌根治术与肺部手术的报道文献较多[3], 并且临床疗效显著。目前, 对食管癌采取小切口开胸手术, 仍然属于起步阶段, 相关文献较少, 手术方法与切口部位的选取有所差异[4]。对食管癌采取小切口左前外侧开胸手术的主要原因为:第5肋间-第6肋间前外侧是胸壁较为薄弱的部位, 这一部位采取开胸手术, 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 术中出血量少, 牵开切口以后, 能到达食管癌, 满足胸腹腔暴露需要;切口长为10~12 cm, 能使进胸时间与关胸时间得到明显缩短;不会对胸背神经、胸长神经以及背阔肌造成损伤;并不将肋骨剪断, 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肋骨、神经以及胸背部肌肉的破坏与损伤, 切口较为美观。李明军[5]指出, 小切口左前外侧开胸手术, 不需要特殊器械、双腔插管麻醉, 可直视行胸腹腔操作, 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胸腔引流量少、降低治疗费用。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术中淋巴结清扫数量为 (9.32±3.21) , 对照组为 (10.34±2.76) ,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这说明小切口开胸术与常规开胸术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腔引流量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0%, 对照组为27.50%,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这说明小切口开胸术创伤小, 并发症少, 能使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符合李明军报道内容。

在食管癌切除术中, 消化道重建是一项重要步骤, 由于手术切口小, 视野范围小, 限制操作范围, 该研究采取小切口开胸食管癌切除术, 并未采取胸内吻合, 行常规颈部吻合, 不仅能改善吻合条件, 同时也能使食管癌切除范围扩大。该研究食管癌患者, 术后采取颈部吻合, 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吻合口瘘发生率为2.50%, 对照组为5.00%,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说明常规开胸手术与小切口开胸手术均未出现胸内吻合口瘘, 容易掌握, 操作难度小。但需要注意, 不能只注重美观与功能, 而忽略手术安全[6,7,8,9]。行小切口开胸手术要按照术者操作水平与患者实际情况有选择性进行, 对于体型偏瘦、无胸部手术史或者是左侧胸膜病变、临床分期较早食管癌切除术适用于小切口左前外侧开胸术。除此之外, 行小切口左前外侧开胸手术过程中, 如果出现特殊情况, 其切口可以沿肋间向后上延长, 成开胸标准切口, 或者是向下延长, 为胸腹联合切口, 满足手术需求。

参考文献

[1]楼杨勇, 吴跃明, 冯江, 等.胸腔镜下食管癌手术对术后早期肺功能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内镜杂志, 2010, 9 (12) :98-100.

[2]万清廉, 侯向生.食管癌贲门癌合并肝硬化7例同期手术治疗探讨[J].中外医疗, 2013, 32 (10) :178-180.

[3]景奇, 陈诗奉.新辅助化疗联合手术与单纯手术治疗食管癌疗效及安全性Meta分析[J].重庆医学, 2011 (32) :3236-3238.

[4]张合明, 张希军, 原爱杰, 等.经左胸后外侧小切口食管癌根治术60例体会[J].中国医药导报, 2011 (24) :167-168.

[5]李明军.不同手术径路治疗中段食管癌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J].中外医疗, 2013, 32 (17) :156-157.

[6]张亚年, 仲宁, 吴晓阳.全腔镜食管癌根治术的临床应用[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11 (12) :1378-1379.

[7]孙培军, 张越栋, 王艳菊.食管胃颈部吻合术与胸胃排空障碍[J].临床医学, 2011, 6 (1) :53-54.

[8]郑红葵, 林玉莲, 陈彩云.50例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的围术期护理[J].重庆医学, 2010 (24) :3447-3448.

前外侧小切口 篇2

【关键词】 常规手术 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 肱骨髁上骨折

【中图分类号】 R27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071-01

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骨折,在儿童中发病率较多,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需要采取手术的方法实施治疗[1]。而随着我国科学的不断进步,手术方法也在不断的提升和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选择最有效的手术方法[2]。本文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的探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我院接受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患者5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4例,女性24例,年龄在14~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2.8岁,骨折发生时间在2~15小时之间,平均时间为5.9小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两组患者在年龄、身体状况以及发病时间上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1.2.1 观察组患者采取关节外侧小切口术式治疗:要在患者肌肉组织发生严重肿胀之前或者是对患者进行3~5天的消肿之后实施手术治疗,患者采取仰卧位,并采取局部麻醉,开放性骨折予以创口清理,肘关节外侧切口,经肱骨髁上 3~4 cm处并止于肱骨外髁下缘,取一 4~5 cm的切口,充分暴露骨折近端,采用手法进行患者复位复骨折部位后,之后用克氏针经皮穿入肱骨外髁与肱骨小头交界处的外侧,确定骨折复位良好、内固定完善之后逐层缝合切口,并包扎伤口止血,不需要对患者进行外固定。

1.2.2 对照组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对所有患者麻醉后取合适体位,按照常规的手术方法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确定骨折复位良好后便可收线缝合。

1.3 观察指标

对于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以及骨关节功能的恢复时间等一系列指标进行详细记录,比较治疗的效果。

1.4 统计学分析

对数据库的录入及统计分析均通过 SPSS16.O 软件实现。其组间构成比较用卡方检验,组间疗效比较用等级资料的秩和检验分析,两组均数比较用 t 检验,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 t 进行相关检验,P<0.05,表明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观察组共29例患者,有2例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9%,对照组共29例患者,有7例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概率为24.1%,观察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观察组29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42.24 ±4.64 min ,骨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为62.15.25±5.75d,住院时间为9.25±2.45d;对照组29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66.08 ±5.94min ,骨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为82.25±7.05d,住院时间为15.15±1.86d,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住院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在我国临床经常发生的四肢骨折中肱骨髁上骨折是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肱骨髁上骨折是指发生于肱骨髁交界处所发生的骨折,通常的发病原因有:不当运动致伤,交通事故以及间接暴力致伤,如不进行及时的腹围及相应处理很可能出现肘内翻等一系列畸形的症状,在这样的情况下及时有效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3]。

常规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手术经常采用外侧切口,手术创伤较大,手术时间长,患者手术后容易发生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伤害[4]。随着我国医学技术的不断提升,常规的手术以及无法满足肱骨髁上骨折患者的需求,而且微创高效的手术已经逐渐成为我国医学的重要手术目标之一[5]。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是一种微创的手术,缩小了患者的手术切口,避免了感染现象的发生,而且这一手术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缩短了患者手术的时间和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可以巧妙的避免桡神经损伤,保证固定的效果,手术无需再进行二次固定,简化了操作过程[6]。

在本次实验中,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手术时间、治疗时间以及骨关节功能恢复时间等指标都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骨关节外小切口治疗肱骨髁上骨折具有手术时间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缩短患者骨关节功能恢复时间等优点,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李平 . 关节外侧小切口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3,28(23):414-415.

[2]叶永盛 . 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关节外侧小切口的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上旬刊)期刊.2013,23(05):2390-2391.

[3] 王林 .关节外侧小切口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观察[J].医学前沿期刊.2013,22(13):214-214.

[4]吴云祥,邓文茂 .关节外侧小切口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观察[J].医学前沿期刊.2013,12(10):145-146.

[5]王俊平 .关节外侧小切口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分析[J].中外医疗期刊.2013,32(22):58-59.

前外侧小切口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3月~2011年3月, 我院收治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60例。根据就诊先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其中男38例, 女22例。年龄58~77 (平均67.5) 岁。食管癌42例, 贲门癌18例。食管癌TNM分期:0期7例, I期23例, II期22例, III期8例。病例纳入标准: (1) 食管癌、贲门癌均有影像及病理诊断支持, 癌症分期在0~III期, 患者一般状态良好。 (2) 术前检查中左侧中上部胸段无明显淋巴结转移。 (3) 影像学显示肿瘤尚未累及相邻近组织。 (4) 左侧胸廓正常, 胸腔无粘连。 (5) 食管胸上段癌无外侵表现。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左前外侧开胸手术法:患者常规消毒、气管插管麻醉后开始手术操作, 贲门癌切口在第7肋间, 食管癌取5、6肋间。切口长10~12cm。用电刀切开皮下组织, 逐层分离皮下组织, 顺肌纤方向分开锯肌。经第8肋间进胸, 适当撑开肋间组织。用肋骨撑开器缓慢撑开肋间隙5cm左右, 调整手术台位置保证最佳术野。进胸后为保证左肺既萎陷又有足够的供氧, 将潮气量调整在250~400ml。入胸后切断下肺韧带, 把肺叶推向上方。将压肠板弯成弓形置于胸腔, 充分暴露手术部位。打开膈肌, 常规游离胃, 清除相邻组织淋巴结。探查可切除的肿瘤后切除, 于距肿瘤上缘5cm处进行荷包缝合。荷包缝合后切断食管, 收紧荷包线。食管癌常规行颈部机械吻合, 贲门癌采用胸内机械吻合。术中放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手术完成后在肋骨打孔, 用双粗线闭合胸腔, 后依次缝合各层组织。对照组:切口取左胸后外侧处, 切口长20cm左右。开胸后切断背阔肌及前锯肌, 用肋骨撑开器打开肋间肌, 切断肋骨, 充分暴露术野后, 余肿瘤切除操作同观察组。食管癌、贲门癌吻合方法同观察组。两组术后常规给予止痛药物, 拨出胸腔闭式引流管后可根据患者的疼痛耐受选择是否再次使用止痛药物。观察比较两组手中及术后相关指标。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处理, 计量资料以±s表示, 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手术情况比较:观察组与治疗手术时间及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相当, 差异无统计意义。两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计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较对照组时间短, 两组比较P<0.05, 详见附表。

3 讨论

食管癌、贲门癌的首确诊后, 目前治疗上以手术切除为首选方案[2]。手术效果与癌症分期有直接相关性, 在癌变早期 (0~II期) 治疗效果最好[3]。本组临床观察中选择患者癌症分期在0~III。临床上常见的是外侧切口开胸, 手术切口长约20cm, 切断背阔肌及锯肌后充分暴露胸腔, 便于肿瘤切除。但是这样的手术方式会造成大量肌纤维的损伤, 切口较大, 出血较多。术后关胸操作繁琐, 患者清醒后疼痛明显, 且术后并发症如肺部感染、吻合瘘等发生率较高。小切口左前外侧开胸手术是一种改良的手术方式, 胃癌切口在第7肋间, 食管癌取5、6肋间。切口长10~12cm, 较常规组较切口短, 但能充分显露出肿瘤切除部位, 且手术过程中保证了淋巴结清扫完全, 术后关胸操作相对方便。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与对照组淋巴结清扫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提示观察组手术方法能较完全的清扫淋巴结。另外由于手术切口较小, 术中出血量观察组明显减少, 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05) 。观察组手术切口较小, 且手术过程中对胸膜撕伤较轻, 故术后出现伤口感染及肺部感染的几率明显降低, 且住院恢复时间较短。综上所述:小切口左前外侧开胸手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近期疗效确切, 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并发症少, 缩短了住院时间, 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摘要:选择我院同期收治的食管癌、贲门癌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小切口左前外侧开胸切除术, 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胸法。比较两组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手术时间及术中清扫淋巴结数相当, 差异无统计意义。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小切口左前外侧开胸手术治疗食管癌、贲门癌近期疗效确切, 术中出血量少, 术后并发症少, 缩短了住院时间, 临床上值得进一步研究应用。

关键词:小切口,左前外侧开胸,食管癌,贲门癌

参考文献

[1]陈满荫, 何建行, 杨运有, 等.改良胸后外侧小切口与传统胸手术的肺功能对比[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10, 16 (6) :362.

[2]王旭广, 杨鲲鹏, 苏彦河, 等.改良左胸小切口与常规胸食管癌切除术疗效比较[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6, 6 (10) :740.

前外侧小切口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 例, 男性8 例, 女性4 例;年龄18~48 岁, 平均28 岁;左侧7 例, 右侧5 例。坠落伤9 例, 车祸伤3 例。骨折类型按AO/OTA分型, 43-B型4 例, 43-C型8 例, 按Allgrower-Ruedi分型Ⅱ型3 例, Ⅲ型9 例。所有病例均采用分期治疗方法, 伤后至手术时间5~14 d, 平均7.1 d。

病例排除条件:a) 涉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有压缩, 骨折线为后外向前内方向, 或者主要骨折线为矢状位;b) 经过切口的局部皮肤有损伤。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抬高患肢, 跟骨牵引或者跨关节外固定架暂时维持固定治疗, 常规行踝关节三维CT扫描, 以明确主要骨折线的方向、关节面压缩程度以利于制定手术计划。手术在无菌止血带下进行, 患侧臀部垫高。手术切口起于腓骨前缘呈“L”形, 近端长度根据胫骨干骺端受累长度决定, 远端至踝关节线处弧形向第四跖骨方向延伸3~4 cm, 切开皮肤、深筋膜后沿腓骨前缘切断伸肌上支持带, 此时于外踝上6 cm左右, 腓骨短肌与伸趾长肌之间寻找穿出骨间膜的腓动脉终末穿支, 找到后可结扎或避开, 以防止术后血肿。亦可能由于骨折时已经破坏, 无法寻找。注意经过切口的腓浅神经分支, 遵循骨膜外分离原则, 将小腿前间隙软组织利用hoffman拉钩牵开, 显露胫骨远端前侧面, 切开关节囊显露踝关节, 注意暴露前外侧Chaput骨块[1]。有时为更加清楚地显露关节面, 需要切断下胫腓前韧带, 可将Chaput骨块牵开, 以利于后外侧volkman骨块[1]复位。传统的复位顺序是先行腓骨固定恢复长度, 以此为标记恢复胫骨远端关节面, 此切口可先不复位腓骨, 利用腓骨折端的移动度来辅助胫骨远端的操作, 经直视及C型臂透视下观察复位满意后, 使用前外侧胫骨远端钢板固定胫骨远端, 腓骨骨折选择重建钢板固定。逐层关闭伤口, 注意修复下胫腓前韧带及伸肌上支持带。术后伤口愈合后开始不负重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 负重时间由随访骨痂生长的情况决定。

1.3 疗效评定

由于Pilon骨折为涉及踝关节的粉碎性骨折, 因此我们选择Mazur[5]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标准为, 优:大于92分, 踝关节无肿痛, 步态正常, 活动自如;良:87~92分, 踝关节轻微肿痛, 步态正常, 活动度可达正常的3/4;可:65~86分, 活动时疼痛, 活动度仅为正常的1/2, 步态正常, 需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差:小于65分, 行走或静息痛, 活动度仅为正常的1/2, 跛行, 踝关节肿胀。

2 结 果

1.1 伤口情况

本组切口均可顺利关闭, 无术后感染、皮肤开裂, 按期拆线。仅术后1 例于切口拐角处发生部分坏死, 未予特殊处理, 脱痂后愈合。

1.2 疗效评定

术后随访6~18个月, 平均12.7个月。按Mazur评分标准评估疗效, 优8 例, 其中Allgrower-Ruedi分型Ⅱ型3 例, Ⅲ型5 例;良3 例, 为Ⅲ型;可1 例, 为Ⅲ型。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4。

3 讨 论

目前对于胫骨Pilon骨折治疗的传统原则是分期治疗[1,3], 首先急诊进行跨关节外固定支架外固定, 同时进行腓骨内固定支撑外侧结构, 待局部软组织条件许可时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但随着CT在胫骨Pilon骨折中的应用及对Pilon骨折病理解剖学的不断认识, 这种治疗方式正在接受挑战

Topless等[1]通过126 例Pilon骨折的X线片及CT图片研究后依据主要骨折线的情况将此类骨折分为两大类:主要骨折线以矢状面为主 (33%) , 多为内翻损伤机制, 低能量损伤可分为内、外骨折块, 高能量损伤为内、前外、后外骨折块;主要骨折线以冠状面为主 (56%) , 多为外翻损伤机制, 随着能量增加, 骨折线为“V”型或者“T”型。这对于Pilon骨折的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可以辅助选择内固定材料、螺钉固定方向以及手术切口。从病理解剖学中不难发现, 很多骨折类型涉及胫骨远端外侧柱, 传统手术入路为AO组织推荐前内侧加后外侧手术切口[6], 同时要求两个切口之间的距离至少需要7 cm[4]。对胫骨远端外侧关节面, 尤其是Chaput骨块暴露不够充分。同时传统手术切口依然存在较高的并发症, 包括骨关节炎、术后伤口问题需显微外科干预, 甚至截肢的情况[7,8]。本组手术切口可以充分暴露胫骨远端外侧柱及关节面, 可以进行良好的直视下复位, 在一个切口内可以兼顾胫骨和腓骨的固定, 位于前外侧的切口可以保护弹性较差的小腿内侧皮肤。因此单一前外侧手术切口适用于:a) 胫骨Pilon骨折主要骨折线为冠状面方向, 涉及胫骨远端外侧柱;b) 切口走行皮肤无损伤和创面。

关于腓骨骨折传统要求一期固定, 这样就可以恢复前外侧Chaput骨块的解剖位置, 然后以此解剖参照进行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复位, 但有时Chaput骨块并不都能随腓骨的复位而获得良好的复位, 此时传统的手术切口有一定的局限性。本组手术切口不需要一期进行远端腓骨固定, 而且在操作中腓骨骨折最后固定, 更有利于胫骨的复位和固定。

除了经典的前内侧与后外侧联合切口外, 还有一些切口应用于胫骨Pilon骨折的治疗。Assal等[9]报道使用一种广泛的前侧切口, 切口远端斜形向内踝方向, 可以充分显露胫骨远端内侧、前侧和外侧, 同时加用后外侧切口处理腓骨骨折, 治疗21 例AO 43-C型骨折, 平均伤后至手术时间16 d, 仅1 例发生伤口问题。此入路仍然需要双切口。Femino等[10]报道使用单一的后外侧切口暴露胫骨远端和腓骨, 与本组切口相比其位于腓骨后外侧缘, 即传统的腓骨后外侧入路, 切口远端向远端弧形至跗骨窦处, 可同时处理距骨骨折, 但对胫骨内侧显露较差。对于部分Pilon骨折可以使用MIPPO技术、Hybrid环外固定支架技术等微创处理的方法, 对软组织的影响小, 较多使用的是正中切口暴露胫骨远端关节面[11], 结合有限内固定处理。Bhattacharyya等报道一组使用单一后外侧切口于胫骨后面显露胫骨远端关节面, 虽然关节面均复位良好, 但19 例患者却有31%的病例发生伤口问题, 作者不建议此入路用于Pilon骨折。

本组手术入路经过区域需要处理腓动脉终末支的穿支, 是显微外科中外踝上皮瓣的血管蒂, 虽然其支配的皮肤区域为踝关节前外侧皮肤, 但通过胫前动脉的皮动脉可代偿支配此区域皮肤, 因此无需考虑结扎后的皮肤血供问题。使用本手术入路对小腿远端内外侧皮肤干扰小, 即使发生伤口问题, 可供选择的局部皮瓣也较多。

本研究仍有不足, 应用的病例数较少, 随访时间偏短, 而且此手术切口不能应用于所有Pilon骨折, 因此对Pilon骨折应根据术前影像制定个性化手术切口。本组手术切口可以充分暴露胫骨远端关节面, 单一切口能够完成胫腓骨同时固定, 而且软组织并发症少。

参考文献

[1]Topliss CJ, Jackson M, Atkins RM.Anatomy of pilonfractures of the distal tibia[J].J Bone Joint Surg (Br) , 2005, 87 (5) :692-697.

[2]Ruedi TP, Allgower M.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lower end of the tibia[J].Clin Orthop Relat Res, 1979 (138) :105-110.

[3]Patterson MJ, Cole JD.Two-staged delayed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severe pilon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 1999, 13 (2) :85-91.

[4]Howard JL, Agel J, Barei DP, et al.A prospectivestudy evaluating incision placement and wound heal-ing for tibial plafond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 2008, 22 (5) :299-305;305-306.

[5]Mazur JM, Schwartz E, Simon SR.Ankle arthrode-sis.Long-term follow-up with gait analysis[J].JBone Joint Surg (Am) , 1979, 61 (7) :964-975.

[6]Borrelli JJ, Catalano L.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fixation of pilon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 1999, 13 (8) :573-582.

[7]Mcferran MA, Smith SW, Boulas HJ, et al.Complica-tions encountered in the treatment of pilon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 1992, 6 (2) :195-200.

[8]Pollak AN, Mccarthy ML, Bess RS, et al.Outcomesafter treatment of high-energy tibial plafond frac-tures[J].J Bone Joint Surg (Am) , 2003, 85 (10) :1893-1900.

[9]Assal M, Ray A, Stern R.The extensile approach for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high-energy pilon frac-tures:surgical technique and soft-tissue healing[J].JOrthop Trauma, 2007, 21 (3) :198-206.

[10]Femino JE, Vaseenon T.The direct lateral approachto the distal tibia and fibula:a single incision tech-nique for distal tibial and pilon fractures[J].IowaOrthop J, 2009, 29 (1) :143-148.

前外侧小切口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16例胫腓骨下段骨折患者, 男12例, 年龄22~65岁, 平均年龄 (41.2±3.46) 岁;女4例, 年龄18~46岁, 平均年龄 (31.2±2.53) 岁。其中左侧骨折9例, 右侧骨折7例;车祸伤所致骨折10例, 坠落伤所致骨折6例;Gustilo分型:Ⅰ型11例, Ⅱ型5例;骨折类型:粉碎型4例, 横断型6例, 斜形6例。术前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抗休克、止血等对症治疗, 保持患者生命体征平稳后, 再行手术治疗。

1.2 治疗方法

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于入院后给予抬高患肢, 采取跟骨牵引或外固定方式进行临时固定, 并常规行下肢血管多普勒检查, 排除血管损伤及血栓形成。术前给予消肿、改善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手术采用椎管内联合麻醉, 在无菌止血带的情况下进行, 术前30 min常规静脉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切口采用小腿中下段前外侧单一弧形切口, 切口长度视胫腓骨骨折情况决定。切口起于腓骨前缘, 远端可至踝关节线处向第4趾骨方向延伸。手术过程如下:常规消毒后, 切开皮肤、深筋膜后, 沿腓骨前缘切断伸肌上支持带, 于外踝上8 cm左右伸趾长肌与腓骨短肌之间寻找穿出骨间膜的腓动脉终末穿支[3], 找到终末支动脉后, 可给予结扎或避开 (这样可以防止术后血肿的发生, 也可避免因此穿刺受伤出血而影响手术视野) 。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保护腓浅神经的分支, 严格按照骨膜外分离的原则, 将小腿前间隙软组织利用骨膜瘘钩牵开, 此时可显露胫骨下段前侧面, 如需要进一步显示关节面, 可切开下胫腓韧带[4]。常规的复位顺序是先复位并固定腓骨, 以恢复患者的正常长度, 以此为标记恢复胫骨远端关节面。我们采用的单一前外侧切口治疗胫腓骨下段骨折可先不复位腓骨, 而是利用腓骨骨折端的活动度来帮助胫骨的复位, 于胫骨直视下复位并给予临时克氏针固定后, 在C型臂透视下观察复位情况。如复位满意, 可使用胫骨前外侧远端钢板固定骨折。此时腓骨骨折已容易复位, 复位后再用重建钢板固定, 完成固定后逐层关闭切口。要注意完整修复伸肌上支持带和胫腓前韧带。手术过程中应该加强无菌观念, 保持骨折远端和软组织的血运, 尽量减少软组织损伤和骨膜剥离过多。术后应注意观察患者肢体的血运情况, 可将患肢抬高30度, 以促进静脉血回流, 减轻局部水肿。术后伤口愈合后, 不易进行负重和踝关节功能锻炼, 嘱患者定期复查X线, 患肢负重时间应根据随访复查X线片显示的骨痂生长情况决定。

1.3 评定标准

由于胫腓骨下段骨折常涉及踝关节, 所以, 常常选用Mazur制定的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来评定胫腓骨骨折的愈合情况。评分标准:优:>92分, 踝关节无肿痛, 步态正常, 活动自如;良:87~92分, 踝关节轻微肿痛, 步态正常, 活动度可达正常的3/4;可:65~86分, 活动时疼痛, 活动度仅为正常的1/2, 步态正常, 需要口服药物止痛;差:<65分, 行走或静息痛, 活动度为正常的1/2, 跛行, 踝关节肿胀。

2 结果

本研究中16例患者手术切口均可顺利关闭, 无术后伤口感染、裂开及内固定物外露等术后不良反应, 患肢术后肿胀情况也明显优于传统双切口病例。有2例患者出现局部皮肤小面积坏死, 1周内自行愈合。

术后随访8~18个月, 平均12.5个月, 16例患者骨折均全部愈合。涉及关节面的患者按照Mazur评分标准评估疗效, 其中优11例, 良5例。所有手术患者未出现并发症。

3 讨论

近年来,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道路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由于小腿前方软组织较少, 易在直接暴力的作用下受到损伤, 且易发生皮肤破裂合并感染。胫腓骨骨折以粉碎性骨折、开放性骨折多见, 临床治疗比较困难, 通常主要采用手术治疗。

胫腓骨骨折是较常见的下肢骨折, 尤其是胫腓骨下段骨折。胫腓骨骨折的治疗原则是彻底清创、防止感染并及时采用适当的方法给予固定, 以促进骨折的愈合, 达到恢复小腿长度和负重功能的目的。一般要求在创伤后24小时内给予彻底的清创。对成角畸形和旋转移位的骨折患者, 应给予完全纠正, 以免影响膝关节、踝关节的负重功能和发生关节的继发性损伤[5]。在临床上, 手术治疗胫腓骨骨折通常采用的治疗方法为内外侧切口分别暴露胫骨、腓骨骨折端并分别固定, 要求两个切口间的皮肤距离大于切口长度的1/2~1/3, 且不能有较大的皮肤损伤。这对骨折部位的皮肤条件要求比较严格, 且容易发生皮肤坏死、感染和钢板外露等情况[6]。对涉及关节面的胫腓骨远端骨折, 常常采取急诊牵引、髋关节外固定架固定, 待皮肤软组织条件许可时, 再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另外, 闭合性胫腓骨骨折通常合并轻重不等的骨筋膜室综合征, 治疗时需要在病变间隔给予充分减压[7]。

本研究中的患者采用单一前外侧切口加固定治疗胫腓骨下段骨折, 可以充分暴露胫骨下段外侧柱和关节面, 可以进行良好的直视下复位固定, 在同一切口内可以同时固定腓骨, 避免了皮肤弹性较差的小腿内侧切口, 不需要考虑双侧切口间至少7 cm皮蒂的要求[8]。此种手术方法对皮肤软组织的血运影响较小, 降低了在局部皮肤软组织受损情况下皮肤坏死的风险。另外, 单一前外侧切口可一次性将胫前间隔、胫后间隔和外侧筋膜间隔暴露并充分减压[9], 避免了减压不彻底或再行多处切口, 术式更加简单, 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 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手术入路经过区域需要处理腓动脉终末支的穿支, 它是显微外科中外踝上皮瓣的血管蒂, 其支配的皮肤区域为踝关节前外侧皮肤, 但通过胫前动脉的皮动脉, 可代偿支配此区域的皮肤, 因此, 结扎腓动脉终末支后不影响皮肤血供[10]。此外, 本切口对小腿远端外侧皮肤干扰小, 即使伤口发生问题, 可供选择的局部皮瓣也较多。

综上所述, 在胫腓骨骨折的治疗上, 早期及时给予彻底清创、关闭创面以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抗感染显得非常重要。对不同类型的骨折制定出合理的手术治疗方案, 可以明显地减少感染率、致残率,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单一前外侧手术切口对胫腓骨下段骨折, 具有骨折愈合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尤其是合并皮肤软组织损伤的患者, 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手术方法, 符合微创手术的理念, 也是一种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的手术方法。

关键词:胫腓骨下段骨折,单一前外侧切口,内固定,疗效

参考文献

[1]裘法祖, 孟承伟.胫腓骨干骨折.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790.

[2]冯圣勇.手术治疗胫腓骨骨折106例临床体会[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2, 11 (06) :37-38.

[3]Tornetta P R, Weiner L, Bergman M, et a1.Pilon fractures:treatment with combin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fixation[J].J Orthop Trauma。1993, 7 (6) :489-496.

[4]Aalto K, SIatis P.BIood fIow in rabbit osteotomies studied with radioactive microspheresm[J].Acta Orthop Scamd, 1984, 55 (6) :637-639.

[5]Lin J, Hou S M.Bending strength and hoIding power of a prototype tibial locking screw[J].Clin Orthop, 2002 (403) :232-239.

[6]Shank J R, Kolpak S D, Morgan S J, et al.Delayed arterial bIeed10 days after pelvic ring in jury resulting in vaginal wall laceration[J].Trauma, 2001, 51 (4) :777-780.

[7]Topliss C J, Jackson M.Atkins R M.Anatomy of pilon fractures of the distal tibia[J].J Bone Joint Surg (Br) , 2005, 87 (5) :692-697..

[8]Howard J L.Agel J, Berei D P.et a1.A prospective study evaluating incision placement and wound healing for tibial plafond fractures[J].J Orthop Trauma.2008, 22 (5) :299-305l, 305-306.

[9]Assal M, Ray A, Stern R.The extensile approach for 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high-energy pilon fractures:surgical technique and soft-tissue healing[J].J Orthop Trauma, 2007, 21 (3) :198-206.

前外侧小切口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 例,其中男17 例,女4 例;年龄24~62 岁,平均36 岁。左足6 例,右足14 例,双足1 例。高处坠落伤15 例,交通伤3 例,其他3 例,皆为闭合性骨折。骨折按Sander′s分型:Ⅱ型5侧,Ⅲ型12侧,Ⅳ型5侧。合并腰椎骨折2 例,骨盆骨折2 例,其他部位骨折3 例。受伤距手术时间5~14 d,平均7 d。

1.2 手术方法

1.2.1 手术时间 一般在伤后5~7 d手术,如跟骨周围皮肤软组织肿胀明显、出现张力性水疱,可适当延迟手术时间,待肿胀消退后再手术。

1.2.2 切口 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足在上侧卧位,手术在止血带控制下进行。切口从外踝尖后下2 cm处,斜向跟距关节前下方的直切口,长约4~5 cm。切开筋膜,显露腓骨长、短肌肌腱和腓肠神经,将其向上侧牵开。继续向深层分离,切断跟腓韧带,显露距下关节。

1.2.3 骨折复位 首先在直视下对后关节面移位骨块进行复位,将一小骨膜剥离器插入到跟骨外侧壁的骨折线内,向上推挤塌陷骨块,使其复位。对移位严重或复位不理想时,再根据术前影像资料判断骨折情况,在跟骨结节相当于跟腱附着处的上方,用一枚直径3.5 mm的斯氏针沿跟骨轴向前下达后关节面下骨块进行撬拨复位。充分恢复距下关节面、Bundefinedhler′s角和Gissane角。再在跟骨体的内外垫上一定厚度的纱布,用一把脊柱自动拉钩钳夹反方向旋转手柄挤压跟骨体的内外壁,以恢复跟骨的长度和高度。

1.2.4 固定 采用可塑型跟骨钛钢板,先根据跟骨骨折情况和大小选择好钢板(亦可修剪),用弯棒器将钢板预弯成跟骨外侧壁的形状,再根据钢板形状紧贴跟骨外侧壁在皮下潜行分离,安放钢板,对切口无法暴露的部位在用螺钉固定时,可在钢板螺钉孔的皮肤投影处切一5 mm的切口进行固定。

1.2.5 术后患足抬高3~7 d,常规应用抗生素7~10 d,视切口渗血情况1~3 d左右拔除皮片引流,术后第2天逐渐鼓励足趾及踝关节活动,对肿胀明显的可加用20%甘露醇。14~17 d拆除切口缝线。视骨折愈合情况一般术后2~3个月可负重行走。

2 结 果

本组21 例(22侧)无一例出现感染、皮肤坏死及伤口不愈合。有2 例术后出现腓肠神经挫伤症状,未作特殊处理。所有患者获6~18个月随访,平均10月,按Creighton-Nebraska跟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3]进行评价。其中优15侧、良5侧、可2侧、差0 例(见表2)。

3 讨 论

3.1 手术适应证问题

跟骨骨折是最常见的跗骨骨折,未累及关节内骨折通常预后较好,而累及关节内骨折预后存在很大差异[4]。对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大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2,4]。俞光荣等[2]认为,关节内跟骨骨折关节面不平整台阶大于等于1 mm,就应考虑手术治疗。我们认为对涉及关节面有移位的跟骨骨折,只要患者条件允许,应积极行手术切开复位,恢复跟骨关节面的解剖形态,有助于恢复足的功能、减轻病废。

3.2 外侧小切口入路应用解剖

皮肤切口自外踝尖后下2 cm斜形向前方,越过腓骨肌结节表面,与腓骨肌腱走向相平行。在位于肌腱的后下方皮下的腓肠神经,要注意保护,其走向基本与肌腱一致,可先给予游离后加以保护,再继续切开深筋膜,沿腓骨肌腱的方向切开覆盖其上面的腓骨肌下支持带,沿肌腱走向将腓骨肌腱的腱鞘切开,当两腓骨肌腱被游离后,可连同腓肠神经向上或向下牵开,暴露有限的术野,再切断跟腓韧带显露距下关节。

3.3 外侧小切口应用问题

近年来治疗跟骨骨折预后有了较大改观,但仍然有许多问题未解决,特别是关节内骨折手术方法及其安全手术入路等。目前临床应用的跟骨外侧“L”形切口,该切口虽然已被大多数骨科医师所采用,但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存在:a)切口大、暴露及创伤范围大;b)有效暴露跟距关节面有限;c)手术后皮瓣发生坏死率高。尤其伤口感染、皮瓣坏死是手术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5,6]。Lim等[7]报告的浅表感染在10%~27%,深部感染在1.3%~2.5%。Zwipp等[8]报告表皮坏死率8.3%,切口不愈合1.3%,感染1.9%。我们通过跟骨外侧小切口入路,从外踝尖后下2 cm处,斜向跟距关节前下方的直切口,长约4~5 cm。可直接显露距下关节面和跟骨外侧壁。我们认为,该入路不仅手术切口小,软组织损伤小,局部跟距关节面暴露较充分,利于手术操作,而且术后愈合良好,并发症少。本组采用小切口入路一般在14 d拆线,无一例伤口裂开、皮缘坏死和感染

3.4 手术操作要点

利用本手术切口入路,一般能满足骨折复位术野暴露,可直视下对后关节面移位骨块进行复位。切口入路直接显露腓骨长、短肌肌腱和腓肠神经,可根据需要将其向上或向下牵开,以利手术操作,但要注意保护腓肠神经,避免过度牵拉或粗暴操作,本组有2 例术中致腓肠神经挫伤,出现外侧小趾皮肤麻木。在对跟骨塑形、恢复其高度时除用1枚斯氏针进行撬拨外,我们采用脊柱自动拉钩钳夹反方向旋转手柄挤压跟骨体的内外壁起到了相当于Bundefinedhler′s跟骨压迫复位器的作用。在放置可塑型跟骨钛钢板时应先根据跟骨外侧壁进行塑形,用钢板剪剪除过长的部分,再根据钢板形状紧跟骨外侧壁在皮下潜行分离。

3.5 手术时机的掌握也十分重要

本组22侧(足)手术距离外伤发生时间平均7 d。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对关节面严重破裂的跟骨骨折,过早的切开复位,碎骨块分离严重,出血多,无法进行满意的解剖复位和牢固的内固定。切开复位时间太晚,骨折块之间已经形成骨性连结,原始骨折线不能清晰显示,手术时要凿去异位生长骨痂,才能撬出距后关节面,且不易用压挤法矫正跟骨增宽畸形,增加了手术时的难度。我们认为受伤后5~14 d是手术复位的最佳时机。

摘要:目的探讨外侧小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4年5月至2007年5月,对22侧跟骨关节内骨折行跟骨外侧小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18个月(平均10个月)随访。按Creighton-Nebraska跟骨骨折疗效评定标准:优15侧,良5侧,可2侧,优良率90.9%。无一例发生切口缘浅表坏死及螺钉断裂。结论外侧小切口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能避免切口缘浅表坏死等并发症的发生,并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跟骨,关节内骨折,钢板,骨折固定术

参考文献

[1]Eastwood DM,Gregg PJ,Atkins RM.Intra-articular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m:Part:pathological anatomy and classification[J].J Bone Joint Surg(Br),1993,75(2):183-188.

[2]俞光荣,燕晓.跟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华骨科杂志,2006,26(2):134-141.

[3]Crosby LA,Fitzgibbons T.Computerized tomogra-phy scanning of acute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m:a new classification system[J].J Bone Joint Surg(Am),1990,72(6):852-859.

[4]Leung KS,Yuen KM,Chen WS.Operative treatment of displaced 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m[J].J Bone Joint Surg(Br),1993;75-B:196-201.

[5]Eastwood DM,Langkamer VG,Atkins RM.Intra-ar-ticular fractures of the calcaneum:Part: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by the extended lateral transcalcaneal approach[J].J Bone Joint Surg(Br),1993,75(2):189-195.

[6]施继飞,黄建明,李承,等.跟骨骨折手术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实用骨科杂志,2007,13(2):77-78.

[7]Lim EV,Leung JP.Complication of intra-articular calcaneal fracture[J].Clin Orthop,2001,(391):7-16.

前外侧小切口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房间隔缺损患者29例, 其中男11例, 女18例, 年龄在3~21岁, 平均年龄8.1岁, 体质量在15~59kg, 平均体质量32.1kg。其中上腔型房间隔缺损12例, 下腔型房间隔缺损9例, 中央型房间隔缺损5例, 混合型房间隔缺损3例。房间隔缺损的大小在0.5cm×1.3cm~2.8cm×4.2cm。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治疗。患者行全身麻醉, 取左侧斜35°~50°卧位, 手术均在患者全身浅低温及心脏搏动下进行操作, 在患者右胸第4肋间前作外侧切口, 切口的具体位置从胸骨右缘第4肋间直到背阔肌前缘, 总长约6cm, 切开胸部 (女性应考虑到乳腺, 切口略向下移) , 开胸后显露心包及右隔神经。肝素化后行主动脉插管与上下腔静脉引流管, 两管并行循环后, 不阻断主动脉, 阻断上下腔静脉, 然后纵行切开右房显露房缺, 经房间缺隔进入左心房, 注意左心房不宜吸空, 避免空气进入[3]。对于小的房缺行直接缝合, 对于大的房缺取自体心包片行连续缝合修补, 修补完成后, 轻轻挤压心脏, 彻底排空两房气体, 连续缝合切口, 并逐步撤出体外循环, 然后在右胸腔放置引流管, 再行常规关胸, 术后进行ICU监护, 待患者清醒且肌力恢复后, 拔出气管插管。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系统软件进行资料分析, 计量资料应用表示, 应用χ2检验,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9例患者, 其中术中行房间隔缺损直接缝合9例, 补片修补17例, 房间隔缺损合并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3例;体外循环时间最短18min, 最长70min, 平均体外循环时间为 (35.9±13.9) min;术后气管插管的辅助时间最短3.5h, 最长17.6h, 平均气管插管的辅助时间为 (6.9±3.7) h;体外循环前自体放血量最少的200m L, 最多的1500m L, 平均自体放血量 (556.7±234.8) m L, 并且手术结束后均予回输;术后住院时间最短5d, 最长11d, 平均住院时间为 (8.1±0.9) d。术后随访6个月, 所有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 经X线检查, 肺部纹理较术前明显减少, 无心包腔和胸腔积液发生[4]。选取同期进行的行胸前正中切口的患者30例与这29例患者进行比较, 术后的引流量和体外循环时间均大于此组资料的29例患者, 且心律失常的并发症也比此组资料的患者多, 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1。

3 讨论

房间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其治疗的主要手段是采取手术修补式。传统的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的手术修补方式是行胸部正中切口完全劈开, 显露心脏和大血管, 阻断升主动脉并心脏停跳下完成修补, 这种方法长期以来被作为治疗心血管的常用手术, 但是此术式存在着术中入路创伤大、术后胸廓稳定性差以及遗留瘢痕较大, 影响美观等问题。而采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具有术中操作相对简单、切口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在临床上其它的右心房入路还包括经右侧胸骨旁小切口入路、经胸骨正中下段小切口入路和经右腋下小切口等方法, 但是经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入路具有离右心房较近的特点, 可以提高微创手术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因此在临床上作为小切口的入路方法应用更为广泛。此外该术式还具有的优点是: (1) 该术式手术操作步骤较少, 有效的缩短了手术时间和体外循环时间, 在对本组的资料和同时期的行右胸前正中切口的30例患者的比较中, 体外循环的时间明显小于行前正中切口的患者,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 在整个的手术过程中, 不阻断主动脉, 在心脏搏动下进行操作, 可使心肌得到有效的供血和保护, 同时心脏不停搏, 这样左心房收缩时可以判断修补是否严密; (3) 右胸小切口缝合时, 不需要使用不锈钢丝或无瘢痕黏连, 为患者做磁共振检查提供了方便; (4) 采用微创的手术方式, 有效的降低了对患者的创伤, 患者恢复快, 大大的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时间[5]。

但是此术式的应用还必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行右心房切口进行修补术时, 要注意不可吸空左心房, 以免空气进入产生不利影响, 同时在行修补术打结时, 要严格排空左心房的积气; (2) 操作中要尽量避免对右侧乳内动脉的损伤, 对于小儿患者, 胸腺比较发达, 为了使手术视野更加开阔, 需切除胸腺的右叶组织, 对残余的胸腺进行仔细的缝扎止血, 以防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3) 术中作心包切口和心包开窗引流时, 要避免损伤膈神经, 以防造成膈肌膨隆的并发症; (4) 对于未成年的女性行此术式, 要注意切口应向下移, 保持距离乳晕1.5cm以上的距离, 防止术后造成乳房发育不对称; (5) 术后要及时的做胸部常规检查, 以便及时发现各种诸如胸腔积液、气胸、皮下气肿等并发症, 一旦出现并发症, 要及时的给予相应治疗。此外, 该术式还具有一些不足, 比如视野较小, 回血多, 对血液的破坏成分增多等问题, 因此该术式还具有很大的完善和改进空间。还需要值得一提的是, 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 因肋间间隙狭窄, 不易进行行此种术式。

总之, 应用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术式治疗房间隔缺损具有术中操作简单, 创伤小, 手术时间短, 患者恢复快, 并发症少的特点,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在2009年至2012年收治的房间隔缺损患者29例, 所有患者均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治疗, 其中行房间隔缺损直接缝合9例, 补片修补17例, 房间隔缺损合并部分型肺静脉畸形引流3例。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 所有患者心功能恢复良好, 经X线检查, 肺部纹理较术前明显减少, 无心包腔和胸腔积液发生, 且与同期进行的行右胸前正中切口的30患者比较, 术后的引流量、体外循环的时间和心律失常的并发症均小于行右胸前正中切口的患者, 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治疗房间隔缺损患者具有创伤小, 痛苦少, 且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 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右胸前外侧小切口,房间隔缺损,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刘迎龙, 闫军, 李守军, 等.右外侧小切口剖胸在先天性心脏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09, 5 (9) :382-383.

[2]韩春生, 马宏利, 姜克勤.右前外小切口先天性心脏病矫治术36例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 2009, 9 (24) :135.

[3]王明海, 曹素文, 徐振海, 等.经右胸外侧小切口矫治先天性心脏畸形90例[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2009, 12 (17) :53-54.

[4]何振波, 张福维, 李东涛, 等.右腋下侧切口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中的应用 (附23例报告) [J].广西医学, 2012, 21 (23) :75-87.

前外侧小切口 篇8

关键词: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肱骨髁上骨折,治疗

肱骨髁上骨折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四肢骨折,儿童比较多见,对于一些经手法复位治疗失败、移位程度严重、出现粉碎性和开放性骨折、伴有神经血管损伤等症状的骨折患者,通常情况下采用内固定手术方式进行治疗,而手术的入路方式会对患者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造成直接影响[1,2]本次研究对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实施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10月至2012年月抽取76例患有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女16例;患者年龄14~62岁,平均年龄(35.8±1.5)岁;骨折发生时间1~17h,平均骨折时间(5.2±1.6)h;治疗组患者中男23例,女15例;患者年龄16~63岁,平均年龄(35.6±1.3)岁;骨折发生时间1~16h,平均骨折时间(5.1±1.8)h。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差异(P>0.05),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 方法

(1)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常规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方式实施治疗。(2)治疗组治疗方法:采用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方式实施治疗。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的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住院治疗时间、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优:骨折已经完全愈合,没有出现任何畸形,关节功能活动范围超过110°;良:骨折基本愈合,没有出现畸形,关节功能活动范围达到伸0°屈100°水平;可:骨折基本愈合,没有出现畸形,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伸达到0°屈80°水平;差:骨折基本没有愈合,肘关节存在严重内翻或外翻畸形,或出现骨化性肌炎和关节僵硬等症状,关节功能活动范围不足40°[3]。

1.5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当P<0.05时,认为差异有显著性,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

对照组经常规手术治疗后有6患者的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评定为优,有7例患者治疗效果评定为良,有13例患者治疗效果评定为可,有12例患者治疗效果评定为差,肱骨髁上骨折治疗及格率为68.4%;治疗组经关节外侧小切口手术治疗后有11患者的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评定为优,有15例患者治疗效果评定为良,有9例患者治疗效果评定为可,有3例患者治疗效果评定为差,肱骨髁上骨折治疗及格率为92.1%。两组患者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2.2 住院治疗时间和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

对照组患者共计接受治疗(14.28±1.95)d,治疗组患者共计接受治疗(9.16±2.14)d,两组患者住院治疗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经(81.25±6.02)d后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治疗组患者经(63.92±5.74)d后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两组患者骨关节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d)

2.3 围手术期不良反应

有9例对照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有不良反应出现,占该组人数的23.7%;有1例治疗组患者在围手术期内有不良反应出现,占该组人数的2.6%。两组不良反应率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采用肘关节外侧入路小切口内固定法对患有肱骨髁上骨折的患者进行治疗,手术所制造的切口小,手术操作时间短,可以非常巧妙地避开桡神经,产生创伤小,出血量少,骨折外侧及前路能够清晰暴露。并可以在切口内对桡神经进行细致的探查,复位操作简单易行,固定效果非常可靠,不会对肱三头肌造成损伤,术后不需要进行外固定处理,早期就可以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并防止肘出现畸形,术后住院治疗时间明显缩短,不易出现由于手术致的骨化性肌炎及关节僵硬等症状[4,5]。

参考文献

[1]杨勇,王建华,劭兵,等.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及其临床应用[J].中华骨科杂志,2009,22(13):138-139.

[2]史颖奇,安捷,阎桂森,等.肘内翻畸形的手术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9,17(12):142-143.

[3]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实用骨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02-203.

[4]马松立,赵晓山,王月光.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中的常见错误分析[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9,11(15):147-148.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肺叶切除术治疗肺癌的疗效探讨 下一篇:2型糖尿病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前的非胰岛素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