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观察

关键词: 阑尾炎 超声 诊断 解剖

解剖观察(精选十篇)

解剖观察 篇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0年5月阑尾炎住院患者,共138例,其中男81例,女57例,年龄14~76岁,平均38.6岁。全部病例均行阑尾切除术。

1.2 方法:

采用PHILIPS5000型彩色多谱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5~12MHz及3~11MHz。患者平卧,首先进行腹腔全面扫查,然后在右下腹和对患者压痛部位进行扫查,以顺逆旋转扫查法及顺逆旋转延伸扫查法作为基本操作,探头自升结肠向下追踪至盲肠,显示盲肠横切面后,探头右侧端作顺时针旋转,即显示盲肠纵切面,探头右侧作逆时针旋转,并适当加压,以减少腹腔气体干扰,显示回盲部及阑尾根部,沿阑尾根部显示其尖部盲端,再根据尖部与盲肠、结肠、回肠等脏器的关系,进行解剖位置的判断。

2 结果

查看手术记录,对138例阑尾的解剖位置以及超声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见附表。

(n,%)

因阑尾的解剖变异大,对于其位置的说法差异亦较大。本组全部病例中,超声诊断以回肠前位、盆位及回肠后位准确率较高。

3 讨论

阑尾为一管状器官,外形呈蚯蚓状,起于盲肠根部,三条结肠带的会合点,长约5~10cm,直径约0.5~0.7cm。远端为盲端,近端开口于盲肠,阑尾根部较恒定的固定于盲肠后内侧壁,但其尖端游离,依据其方向、系膜的长短、盲肠的位置和形态而位置各异,一般在右下腹部,但也可高达肝下方,低至盆腔内,甚至越过中线至左侧。因阑尾位置变异大,正常阑尾管腔较细,超声检查中受肠道气体干扰很难见到正常阑尾。过去对阑尾的解剖位置,往往于术中及尸检中获得。阑尾炎时,因管腔水肿增粗,以及新型高频超声诊断仪的使用,阑尾显示率大大提高,为术前解剖位置的判断提供了可能。因为阑尾根部固守,因此我们根据阑尾尖部的指向来进行解剖位置的判断,尖端指向一般有6种类型:(1)回肠前位,相当于0~3点,尖端指向左上。(2)盆位,相当于3~6点,尖端指向盆腔。(3)盲肠后位,相当于9~12点位,在髂肌前,尖端向上。(4)盲肠下位,相当于6~9点,尖端向右下。(5)盲肠外侧位,相当于9~10点,位于腹腔内,盲肠外侧。(6)回肠后位,相当于0~3点,但在回肠后方。

各类阑尾解剖位置的声像图特点如下:(1)回肠前位,阑尾位置最为表浅,往往探头放置于压痛处,即可显示阑尾管腔。尖部或体部位于壁层腹膜下方,回肠管腔位于阑尾后方。此类阑尾炎诊断率最高,腹膜刺激征及腹肌紧张明显。(2)盆位,阑尾炎为盆位时(见图1),压痛点往往低于麦氏点,因接近闭孔内肌表面筋膜,此时若使右大腿屈曲、内旋,可引起右下腹疼痛,同时可伴有邻近部位如子宫附件的炎症反应。阑尾尖部指向盆腔,管腔较长,给人类似肠管的感觉,但其尖端必定是盲端。(3)盲肠后位,阑尾显示有一定难度(见图2),在阑尾前方可见盲肠管腔,在其后方为腰大肌回声,是辨认盲肠后位阑尾的的重要标志。此类阑尾炎因位置深,加之发炎时腹膜对痛觉不敏感,因此症状和体征常不典型,容易误诊,腰大肌试验呈阳性,手术显露及切除有一定难度。(4)盲肠下位及盲肠外侧位(见图3),因为此两类位置接近,同时阑尾炎症时,指向可能发生一定移位,因此一同描述,此类阑尾炎往往易形成髂窝脓肿。盲肠往往位于阑尾的内侧,较易受到肠腔气体的干扰,尖部盲端显示困难,对此本人的经验是:检查时探头应呈纵切,并向中线侧倾斜,适当加压以使盲肠及结肠相对向内侧移位,对显示阑尾有一定的帮助。(5)回肠后位(见图4),图像与回肠前位相似,但位置较深,管腔前方可见回肠管腔,适当加压探头,回肠可发生部分移位。(见图5)

总之,利用高频超声诊断阑尾解剖位置,具有无创、简便、准确率高等优点,使外科医生于术前能更全面的了解阑尾情况,对手术方式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同时可以缩短术中寻找阑尾的时间,降低手术风险。

参考文献

[1]张颖,谢荣庆,毛西和,等.急性阑尾炎病理分型与超声图像的相关研究[J].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2):1480.

[2]丁家明.余永华,冉茂成,等.盲肠和阑尾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意义[J].四川解剖学杂志,2006.2:19

[3]李治安,主编.临床超声影像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238

解剖观察 篇2

水产学院成慧中02011140003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以及学生动手解剖观察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或掌握对虾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了解甲壳动物在形态结构上的主要特征。

2、能力方面:(1)通过对中国明对虾的外部形态观察,培养学生的细心观察、巩固知识的能力。(2)通过对中国明对虾解剖教学以及内部形态的观察,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分析问题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中国明对虾解剖与观察内外结构的教学,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过程中的细致认真的品质。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掌握解剖对虾的操作方法以及观察动物体内外部形态、描述物体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动物体解剖操作的原则和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对虾的解剖操作方法是重点。在解剖对虾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操作的顺序,由前到后,由外到内,每一步的解剖操作需要明确所要观察的目标结构,以使整个解剖实验完整、有章可循。

(2)对虾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观察是重点。通过对对虾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细致观察,掌握节肢动物门甲壳纲的主要结构特征,从而对这一类群所适应的生活习性和环境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本节内容所涉及的对象为水产养殖中主要的品种,学习这一内容,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解剖和观察能力,而且对水产养殖中的经济品种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具有实际意义。

2、难点分析

对虾解剖过程中的内部形态结构的辨识是难点。通过教学课件中解剖图片的展示让学生初步了解了对虾的内部结构的形态,但在学生实际解剖的过程中,鉴于每只对虾的外形大小内部构造略有差别,学生在解剖过程中的实际操作也难免存在差异和疏忽,导致不能完整的呈现所要观察的结构,使内部结构难以辨识。

三、教学方式的构建

1、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精神。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共同发展的原则。

2、使用多媒体,增强趣味性,加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3、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情景法、小组活动法、讨论法等,提高教学效果。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先组织学生通过教学课件中的解剖图片初步观察中国明对虾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认识各具体结构的特征,并引导学生掌握解剖操作的方法,再启发学生深入掌握甲壳纲以及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工具及实验材料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解剖剪、解剖刀、镊子、解剖镜、解剖盘;新鲜的对虾。

七、教学过程

通过教学课件,展示中国明对虾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让学生初步了解对虾的主要结构,引导学生解剖对虾的操作方法。

(一)中国明对虾的外形观察

1、外形

对虾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体表被以坚硬的几丁质外骨骼,深红色或红黄色,随年龄而不同。

(1)头胸部:由头部(6节)与胸部(8节)愈合而成,外被头胸甲,头胸甲约占体长的一半。头胸甲前部中央有一背腹扁的三角形突起,称额剑,其边缘有锯齿(日本沼虾的额剑侧扁,上下缘具齿)。头胸甲的近中部有一弧形横沟,称颈沟,为头部和胸部的分界线,颈沟以后,头胸甲两侧部分称鳃盖,鳃盖下方与体壁分离形成鳃腔。额剑两侧各有一个可自由转动的眼柄,其上着生复眼,用刀片将复眼削下一薄片,置载玻片上加甘油制成封片,于显微镜下观察其形状与构造。

(2)腹部:对虾的腹部长而侧扁),体节明显为6节,其后还有尾节。各节的外骨骼可分为背面的背板,腹面的腹板及两侧下垂的侧板。观察体节间如何连接此连接对虾腹部的伸屈运动有何作用 尾节扁平,腹面正中有一纵裂缝,为肛门。

(3)附肢:除第1体节和尾节无附肢外,对虾共19对附肢,即每体节1对。除第1对触角是单枝型外,其他都是双枝型,但随着生部位和功能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形态结构。观察时,左手持虾,使其腹面向上。首先注意各附肢着生位置,然后右手持镊子,由身体后部向前依次将虾左侧附肢摘下,并按原来顺序排列在解剖盘或硬纸片上。摘取附肢时,用镊子钳住其基部,垂直拔下。如附肢粗大,可用剪刀剪开其基部与体壁的连接后再拔下,但要注意附肢的完整性,又不损伤内部器官。再用放大镜自前向后依次观察。

①头部附肢共5对。

小触角:位于额剑下方。原肢3节,末端有2根短须状触鞭(日本沼虾小触角基部外 缘有一明显的刺柄,外鞭内侧尚有一短小的附鞭)。触角基部背面有一凹陷容纳眼柄,凹陷内侧丛毛中有平衡囊。

大触角:位于眼柄下方,原肢2节,基节的基部腹面有排泄孔。外肢呈片状,内肢成一细长的触鞭。(大小触角有何功能?)

大颚:原肢坚硬,形成咀嚼器,分扁而边缘有小齿的门齿部和齿面有小突起的臼齿部,内肢形成很小的大颚须,外肢消失。

小颚:2对,原肢2节,薄片状,内缘具毛。第1对小颚内肢

颚舟叶:呈小片状,外肢退化;第2对小颚内肢细小,外肢宽大叶片状。(颚舟叶有何功用?)

②胸部附肢共8对,原肢均2节。

颚足:3对。第1对颚足外肢基部大,末端细长,内肢细小。外肢基部有一薄片状肢鳃。第2,3对颚足内肢发达,分5节,屈指状,外肢细长。足基部都有羽状的鳃。3对颚足和头部附肢大颚,小颚参与虾口器的形成。(颚足有何功能?)

步足:5对。内肢发达,分5节,即座节,长节,腕节,掌节和指节,外肢退化。前3对末端为钳状,第1对步足的钳特别强大,称螯足;前2对步足末端为钳状,其中第2对特别大,尤其是雄虾,(试分析各步足的功能?)。雄虾的第5对步足基部内侧各有1雄生殖孔,雌虾的第3对步足基部内侧各有1雌生殖孔。(注意各足基部鳃的着生情况。)

③腹部附肢(腹肢)共6对,第1-5对称腹肢,第6对称尾肢(或尾足)。

腹肢共6对,第1~5对称腹肢,第6对称尾肢(或尾足)。共5对,不发达,为游泳足。原肢2节。前2对腹肢,雌雄有别。第1对腹肢的外肢大,内肢很短小;第2对腹肢的内肢有一短小棒状内附肢,雄虾在内附肢内侧有一指状突起的雄性附肢。第3,4,5对腹肢形状相同,内,外肢呈片状,内肢具内附肢。尾肢 1对。内外肢特别宽阔呈片状,外肢外缘有1小刺。尾肢与尾节构成尾扇,女尾扇在虾的运动中起何作用从外形上如何区分雄虾和雌虾。

(二)对虾解剖操作方法和内部结构观察

两人1组,互相配合操作,边操作边交互观察比较。

1、呼吸器官

用剪刀剪去对虾头胸甲的右侧鳃盖,即可看到呼吸器官鳃。结合已摘下的左侧附肢上鳃的着生情况,原位用镊子稍作分离并同时观察鳃腔内着生在第2对颚足至第4对步足基部的足鳃,体壁与附肢间关节膜上的关节鳃和着生在第1对颚足基部的肢鳃。(对虾各种鳃的数目如何?除呼吸作用外,鳃还有何功能?)

观察完呼吸系统后,用镊子自头胸甲后缘至额剑处,仔细地将头胸甲与其下面的器官剥离开,再用剪刀自头胸甲前部两侧到额剑后剪开并移去头胸甲。然后用剪刀自前向后,沿腹

部两侧背板与侧板交界处剪开腹甲,用镊子略掀启背板,观察肌肉附着于外骨骼内的情况,最后小心地剥离背板和肌肉的联系,移去背板。

2、肌肉

呈束状并往往成对分布。用眼科镊取少许肌肉,置解剖镜下观察。(虾的肌肉属哪种类型?此类肌肉与虾的运动有何关联?)

3、循环系统

开管式,主要观察心脏和动脉。

①心脏:位于头胸部后端背侧的围心窦内,为半透明,多角形的肌肉囊,用镊子轻轻撕开围心膜即可见到。用放大镜观察,在心脏的背面,前侧面和腹面,各有1对心孔。也可在看完血管后,将心脏取下置于培养皿内的水中,再在放大镜下观察。

②动脉:细且透明。用镊子轻轻提起心脏,可见心脏发出7条血管。由心脏前行的动脉有5条,即:由心脏前端发出1条眼动脉,在眼动脉基部两侧发出1对触角动脉,在触角动脉外侧发出1对肝动脉。由心脏后端发出1条腹上动脉,在腹部背面,沿后肠(1条贯穿整个腹部的略粗的管道)背方后行到腹部末端。在胸腹交接处,腹上动脉基部,心脏发出1条弯向胸部腹面的胸直动脉。剪去第4,5对步足处胸部左侧壁,用镊子将该处腹面肌肉轻轻向背方掀起,即可见到胸直动脉通到腹面,注意此血管极易被拉断,达神经索腹方后,再向前后分为2支,向前的1支为胸下动脉,向后的l支为腹下动脉。

4、生殖系统

虾为雌雄异体,摘除心脏,即可见到虾的生殖腺。

①雄性:精巢1对,位于围心窦腹面。白色,呈3叶状,前部分离为2叶,后部合并为1叶。每侧精巢发出1条细长的输精管,其末端开口于第5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雄生殖孔。

②雌性:卵巢1对,位于围心窦腹面,性成熟时为淡红色或淡绿色,浸制标本呈褐色。颗粒状,也分3叶,前部2叶,后部1叶,其大小随发育时期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卵巢向两侧腹面发出1对短小的输卵管,其末端开口于第3对步足基部内侧的雌生殖孔。在第4,5对步足间的腹甲上,有一椭圆形突起,中有一纵行开口,内为空囊,即受精囊。

5、消化系统

用镊子轻轻移去生殖腺,可见其下方左右两侧各有1团淡黄色腺体,即为肝脏。剪去一侧肝脏,可见肠管前接囊状的胃。胃可分为位于体前端的壁薄的贲门胃(透过胃壁可看到胃内有深色食物)和其后较小,壁略厚的幽门胃。剪开胃壁,观察贲门胃内由3个钙齿组成的胃磨及幽门胃内刚毛着生的情况,它们各有何功能用镊子轻轻提起胃,可见贲门胃前腹方连有一短管,即食管,食管前端连接由口器包围的口腔。幽门胃后接中肠,中肠很短,1对肝脏即位于其两侧,各以1肝管与之相通。中肠之后即为1贯穿整个腹部的后肠,后肠位于腹上动脉腹方,略粗(透过肠壁可见内有深色食物残渣),以肛门开口于尾节腹面。

6、排泄系统

剪去胃和肝脏,在头部腹面大触角基部外骨骼内方,可见到1团扁圆形腺体即触角腺,为成虾的排泄器官,生活时呈绿色,故又称绿腺,浸制标本常为乳白色,它以宽大而壁薄的膀胱伸出的短管开口于大触角基部腹面的排泄孔。

7、神经系统

除保留食管外,将其他内脏器官和肌肉全部除去,小心地沿中线剪开胸部底壁,便可看到身体腹面正中线处有1条白色索状物,即为虾的腹神经链,它由2条神经干愈合而成。用镊子在食管左右两毙小心地剥离,可找到1对白色的围食管神经。沿围食管神经向头端寻找,可见在食管之上,两眼之间有一较大白色块状物,为食管上神经节或脑神经节。围食管神经绕到食管腹面与腹神经链连接处有一大白色结节,为食管下神经节。自食管下神经节,沿腹神经链向后端剥离,可见链上还有多个白色神经节,(这些神经节与腹部体节的位置关系如何?鳌虾腹神经链上一共有多少个神经节?)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实训报告,绘中国明对虾外形图(背面观),注明各部结构名称

2、通过对中国明对虾外形及内部结构的观察,说明甲壳纲的主要特点。

3、通过实验,总结甲壳类具有哪些适应水生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

九、自主性教学评价

实训课的目的是巩固和扩展课堂讲授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以及独立思考、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练掌握有关器械的使用和实验技能,了解当今动物学实验研究室的主要方法,培养学生利用实验室条件和所学的知识分析处理一些实际问题(如海水养对虾中的环境调控及病害处理等),提高学生对实验室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

十、教学资源链接

1、《普通动物学(第4版)》:北京师范大学刘凌云教授和郑光美院士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2、《动物学实验指导》:程红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

解剖观察 篇3

【关键词】 肱骨解剖颈骨折;老年;锁定钢板;解剖钢板

【中图分类号】R683.41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6)14-0062-02

骨折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可能性,肱骨解剖颈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如击打、意外事故、工伤,手、肘受到重击力沿肱骨干向上传导造成骨折,老年人多由于年纪老迈骨质疏松以及血管孔在骨头上区密布,致使骨头结构脆弱,且此处为力学薄弱区,无法对冲击力进行有效抵消,易出现骨折[1]。临床患者多出现骨折处肿胀、疼痛,且部分患者因骨折压迫神经血管致使患肢出现畸形等情况。笔者选取48例肱骨解剖颈骨折老年患者,观察采用锁定钢板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间96例经诊断为肱骨解剖颈骨折入院治疗的老年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2例,病程3~9d,平均病程(5.2±1.3)天,年龄61~74岁,平均年龄(69.3±3.2)岁;治疗组男25例,女23例,病程2~9d,平均病程(4.9±1.2)d,年龄62~74岁,平均年龄(69.7±3.1)岁。两组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比较。

纳入标准:患者经X线检查符合肱骨骨折临床诊断标准[2],且经检查患者均为单侧性骨折,无开放性骨折,本次研究对象均在60岁以上75岁以下,无相关精神病史以及言语障碍,可积极配合医生治疗,有较好的随访依从性且身体重要器官无严重性功能障碍。

排除标准:60岁以下75岁以上,随访依从性较差且身体重要器官有严重功能性障碍,无法积极配合医生治疗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采用X线检查了解骨折、移位情况,注射抗生素、解除关节周围肌群挛缩。对照组患者全身麻醉后,取沙滩椅位,为了完全暴露骨折位,依次切开部分三角肌、胸大肌,并对肱骨外科颈骨膜进行分离,辨清大小关节、保护关节囊,清除骨折处软组织,并复位骨折肱骨,后对骨折处进行固定,取长度患者肱骨近端相仿钢板置于患者肱骨外侧,于肱骨结节间沟外0.5cm, 肱骨大结节下方0.5cm以上,用克氏针将钢板临时固定后在指定位置进行固定,固定时需注意钢板与肌腱之间距离。研究组患者全身麻醉后,取仰卧位并垫高患肩,在肩关节前外侧做弧形切口,为完全暴露骨折切开三角肌胸大肌间隙,但需注意勿损害头静脉。暴露肱骨近端后切开肱骨颈骨膜以及干骺端,尽量避免切开关节囊,清除骨折处软组织,并对大小结节、肱骨进行复位,使用C 臂 X射线机了解患者骨折复位情况。在肱骨近端取长度患者肱骨相符的钢板置于患者肱骨外侧,于肱骨结节间沟外0.5cm及肱骨大结节下方0.5cm,用克氏针将钢板固定,固定时需注意钢板与肌腱之间距离同时保护旋肱前动脉。肱骨远端根据患者情况在导向装置及钻头导向器帮助下用加压的方式钉入外科颈锁定螺,将钢板贴合骨面同时向骨折端加压,缝合切口放置引流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记录两组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用时、术后并发症情况以及术后患者恢复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用时比较 治疗组出血量、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比较 手术后治疗组患者肩关节能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 治疗后治疗组有1例出现固定松动,伤口感染者有2例,1例出现钢板断裂,不良发生率为8.3%;对照组有3例出现固定松动,4例出现伤口感染,钢板断裂者有2例,不良发生率18.8%。治疗组不良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较低(P<0.05)。

3 讨论

有研究显示,肱骨骨折是最为常见的骨折类型,各年龄均可发生,老年人由于年纪老迈骨质疏松等因素,为此病高发人群,且此病有性别差异,女性患者略高,如果不及时治疗会让患者致残甚至死亡[3]。肱骨骨折会出现轻度畸形,肿胀有时从外观较难辨识出,除此之外还伴,患肢移动时疼痛更为明显[4]。对于老年人如若跌倒手或肘着地有疼痛感,手无法抬动或有疼痛感,可以考虑是否肱骨骨折,应及时去医院做CT检查[5]。临床对于此病治疗较为常用方式为解剖钢板治疗,虽能达到临床治疗效果,但术后有固定松动、伤口感染、钢板断裂等并发症出现,且手术时间较长、出血量较多,肩关节恢复较差[6]。同时由于老人患者年纪较大手术风险会增加,且因患者骨质疏松易出现骨折移位、螺钉松动等并发症,术后恢复较慢,对早期功能训练不利,影响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有学者研究发现,采用骨折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不仅能有效对骨折处进行固定避免出现固定松动、钢板断裂,且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对老年患者身体负担较少、患者恢复快[7]。骨折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设计符合解剖形状,可有效使骨折处骨面与钢板贴合,同时锁定钉近端交错可使螺钉把持力上升,避免螺钉松脱的出现。而远端锁定螺钉有加压、锁定作用,既为骨折端提供牢固固定,又向骨折端加压促进其加速愈合。患者术后1周内便可进行早期功能训练,可有效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恢复。

本次对两组手术情况进行观察,发现治疗组出血量、手术用时、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半年后对患者肩关节能力恢复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手术后治疗组患者肩关节能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P<0.05)。表明锁定钢板可有效恢复老年患者肩关节能力、提高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解剖颈骨折,不仅可有效避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且患者肩关节能力恢复好、手术耗时短、出血量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吕贵荣,李国,张红云,等.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58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5056-5057.

[2]袁贤赟,吴骏,刘伟,等.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肱骨外科颈骨折[J].中国现代医生,2015,53(32):76-79.

[3]康进军,贺廷永,邓杰,等.肱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与T型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效果比较[J].中国综合临床,2013,29(3):312-314.

[4]韦祖龙,覃盛明,卢炳肖,等.解剖型锁定钢板结合微创技术治疗肱骨外科颈不稳定性骨折[J].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2015,12(3):24-26,30.

[5]冯坚固,吴震东,刘丹,等.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成人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3,18(5):616-619.

[6]陆根华,谢国华,牟晓峰,等.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初步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0):3058-3059,3061.

[7]王刚祥,徐宏宇,竺湘江,等.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关节脱位[J].临床骨科杂志,2013,16(4):420-421.

解剖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自2008年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通过外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对22例 (28足) 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实施治疗。其中男性14例, 女性8例;患者年龄在23~58岁, 平均年龄为 (40.43±8.23) 岁。其中双侧跟骨关节内骨折者6例, 全部28足均属于闭合损伤, 包括左侧有13足, 右侧有15足。受伤原因:15例为坠落伤, 余者为车祸伤。合并伤:合并有骨盆骨折者5例, 合并有下肢长管状及脊柱骨折者各4例, 合并有上肢骨折者3例。全部患者于术前实施跟骨CT扫描与X线片检查。根据Sanders标准进行分型, Ⅱ型、Ⅲ型及Ⅳ型各有8足、16足和4足。

1.2 手术方法

全部患者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 对于双侧骨折者需取俯卧位或仰卧位, 对单侧骨折者取侧卧位。自跟距关节的外侧做弧形切口, 自下向上剥离, 暴露到跟距关节前, 固定于距骨、腓骨和骰骨, 显露跟骰关节、距跟、跟骨外壁以及后关节面, 翻开跟骨碎裂的外侧皮质骨。自下而上将关节面塌陷骨折块撬起, 在跟腱和跟骨止点处用弯血管钳自上向下按压, 关节面被顶起且平整复位, 并恢复Gissane角、Bhler’s角和跟骨高度。对于最后复位外膨的跟骨外壁, 将外膨的外壁由外向内敲平, 使增宽的跟骨体部得以纠正, 同时对恢复正常的跟腓间隙进行检查, 避免腓骨肌腱被压迫。复位后, 依骨折状况对跟骨解剖型钢板进行修剪并固定。放橡皮片进行引流, 注意缝合皮下, 闭合切口。术后3日进行足趾与踝关节的主、被动功能训练。观察引流量多少确定拔除橡皮片时间。术后2~3个月检查X线片, 确定是否可以负重行走。

2 结果

本组全部22例患者随访时间为10~24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为16个月。术后有18足的Bhler’s角均正常, 5足Bhler’s角为15~25°, 2足Bhler’s角在10°以下。全部患者均为骨性愈合, 平均愈合时间为10周。发生伤口组织液化者1例, 切口局部开裂者2例, 于换药后2周内切口愈合。出现腓肠神经损伤者1例, 程度较轻, 未作任何处理于术后3个月后恢复。本组患者均未见螺钉松动、钢板断裂及伤口感染现象。根据美国足踝骨科协会的评分指标进行评分, 其中12足评分在90~100分, 为优;11足评分在75~89分, 为良;5足在50~74分, 为可, 总体优良率为82.14%。

3 讨论

大多数跟骨骨折均为暴力直接作用造成的, 在临床上尤其是关节面塌陷伴粉碎性骨折的发生率最高[4]。本组全部22例患者共28足骨折, 术后有18足的Bhler’s角均正常, 5足Bhler’s角为15~25°, 2足Bhler’s角在10°以下。全部患者均为骨性愈合, 其中发生伤口组织液化者1例, 切口局部开裂者2例, 于换药后2周内切口愈合。出现腓肠神经损伤者1例, 程度较轻, 未作任何处理于术后3个月后恢复。本组患者均未见螺钉松动、钢板断裂及伤口感染现象。根据美国足踝骨科协会的评分指标进行评分, 本组治疗的总体优良率为82.14%, 表明对于距下关节面的塌陷性跟骨骨折, 在患者病情允许的条件下, 应当首先考虑采用切开复位解剖型跟骨钢板的内固定术, 该方法能够使患者的足部的功能得到全面恢复, 而且基本没有后遗症[5]。总之, 尽管采用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难度较大, 同时有发生并发症的可能, 但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方法可以有效解决影响患者跟骨关节内骨折的预后问题, 在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面较为理想, 值得临床广泛使用。

参考文献

[1]梅炯, 俞光荣, 朱辉, 等.跟骨载距突的解剖特点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2007, 20 (1) :9-11.

[2]林坚平, 黎早敏, 姚伦龙, 等.92例跟骨骨折后足部畸形功能障碍治疗[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7, 4 (3) :199.

[3]李国庆, 朱磊.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随访结果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1999, 6 (8) :606.

[4]潘永太, 许世建, 郑文忠, 等.关节内跟骨骨折内固定治疗与并发症[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6, 13 (22) :1715-1717.

解剖观察 篇5

背景 膝关节内侧的解剖已经在质量上有描述,但是内部的主要结构附着点还没有报道。研究的目的是定性膝关节内侧结构的解剖,对膝关节解剖附着点及相关骨性标志的关系做数量上的评估。

方法 共有8个不成对的新鲜的冰冻尸体膝关节,应用电磁的三维跟踪传感器对切面进行观察和测量。

结果 除了内侧髁和内收肌结节,第三个骨性突起腓肠肌结节,与内侧腓肠肌的附着部位相当应经鉴定。表面的内侧副韧带得到长度平均是94.8mm.内侧副韧带表面的近段股骨附着点是3.2mm长,内上髁后方4.8mm.内侧副韧带表面在胫骨上距离关节61.2mm.深层的内侧副韧带由半月板股骨部分和半月板胫骨部分组成。后方的斜韧带股骨附着点距离内收肌结节远端7.7mm,后方6.4mm,距离腓肠肌结节远端1.4mm和前方2.9mm.内侧髌股韧带在股骨上附着点距离内收肌结节前方1.9毫米和远端3.8毫米。

结论 膝关节内侧韧带结构有一致的附着类型。

临床证据 腓肠肌结节和数据关系对于解剖修复和重建膝关节内侧结构复杂的韧带损伤是有的来源于

来源于股骨样本的照片(远端内测观,右膝)指针表明内上髁(ME)内收肌结节(AT)以及腓肠肌结节(GT)之间的关系

股骨的骨性标记和膝关节内侧主要结构的附着位置示意图。内收肌结节(AT),腓肠肌结节(GT),内上髁(ME),AMT=大收肌腱,MGT=内侧腓肠肌肌腱,sMCL=浅层内侧副韧带,MPFL=内侧髌股韧带,POL=后斜韧带,膝关节内侧主要结构示意图。VMO=股内侧肌,MPFL=内侧髌股韧带,POL=后斜韧带,sMCL=浅层内侧副韧带,SM=半膜肌,MGT=内侧腓肠肌肌腱,AMT=大收肌腱。

浅层内侧副韧带的示意图(s MCL)(内侧面,左膝关节)。近端的钳子在股骨部分的前缘,远端的止血钳子在近端和远端胫骨附着部位之间。SM=半膜肌,POL=后斜韧带

内测深层副韧带的半月板股骨(MF)和半月板胫骨(MT)部分(左膝 内侧面观),带有后斜韧带并去除内测关节囊。星号表示浅层内侧副韧带股骨上的附着位置。MM=内测半月板后面,MFC=内测股骨髁的后面,MTP=内测胫骨平台的后面

后斜韧带三个臂的示意图(右膝,后内侧),sMCL=浅层内侧副韧带,SM=半膜肌,MGT=内测腓肠肌,OPL=腘斜韧带

Fig.7-APhotograph(Fig.7-A)and illustration(Fig.7-B)demonstrating the central arm(CA)of the posterior oblique ligament(medial aspect, right knee).The asterisk indicates the femoral attachment of the superficial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sMCL)(removed).The tip of the forceps is at the medial gastrocnemius attachment(removed).MGT = medial gastrocnemius tendon, SM = semimembranosus tendon, MFC = anterior aspect of medial femoralcondyle, ME = medial epicondyle, POL = posterior oblique ligament, and VMO = vastus medialis obliquus muscle.Fig.7-BIllustration of the three arms of the posterior oblique ligament(posteromedial aspect, right knee).sMCL = superficial medial collateral ligament, SM = semimembranosus muscle, MGT = medial gastrocnemius tendon, and OPL = oblique popliteal ligament.7-A和7-B 表示后斜韧带的中央臂(右膝 内侧面观),星号表示浅层内侧副韧带的股骨附着点,已经移除,钳子的尖端在内侧腓肠肌的附着部位,MGT=内测腓肠肌腱,SM=半膜肌肉肌腱,MFC=股骨内侧髁的前面,ME=内上髁,POL=后斜韧带,VMO=股内侧肌肉Fig.7-B

后斜韧带三个臂的示意图(右膝后内侧面),sMCL=浅层内测副韧带,SM=半膜肌肉肌腱,MGT=内测腓肠肌腱,OPL =后斜韧带

用后方股四头肌纤维(抬高已经分离的内侧髌股韧带(MPFL)(右膝内侧观)图像。针在内侧髌股韧带下方,所指在内侧髌股韧带的远端。已经去除深部内侧关节囊。AMT= 大收肌腱

p=髌骨,SM=半膜肌腱

图像 股骨的附着点包括 内收肌拉大的肌腱(AMT)及其附着到内侧腓肠肌(MGT)上的扩展部分(箭头)和后内侧关节囊(PMC)(右膝,内侧观)。钳子正在夹住浅层内侧副韧带(Smcl)的前缘。

示意图 内侧腓肠肌和大收肌腱的附着部位,它们与内收肌结节和腓肠肌结节之间的相关性 右膝 内侧观。肌腱与它们的骨性附着点分离。AT=内收肌结节,GT=腓肠肌结节,MCL=内侧副韧带,ME=内上髁,MFC=内侧股骨髁。MPFL=内侧髌股韧带,POL=后斜韧带,VMO=股内侧斜肌

示意图 鹅足的侧缘,表明缝匠肌,股薄肌,半腱肌分离的附着部位(左膝内侧观)。止血钳在浅层内侧副韧带(S MCL)近端和远端止点之间的空隙下方。

购买医学视频资料(针刀、银质针、疼痛微创40多位专家),送1T移动硬盘(希捷)。免去您下载的烦恼,直邮到您手,让您轻松学习,让我们共同进步。

关注微信公众号zhcgyx,更多惊喜等您关注。中华医学资料库,名医的源泉地!联系QQ号:1050273532/ 910092587/1928200858 电话/微信:***/***1T医学视频资料(微创类)目录1 【朱汉章小针刀疗法及培训资料】2 【庞继光针刀医学内部培训视频】3 【田纪钧老师资料】 【王自平南京新中医培训视频加课件】5 【最新完整版施晓阳小针刀疗法培训班视频和颈肩腰腿痛操作视频资料】6 【15年新版神针 李树明 针刀培训班5天录像加课件】7 【李力2015年针刀培训班影像资料】8 【刘晓辉针刀注射视频录像加课件,颈椎,腰椎,肩周,股骨头等】9 【陈贵斌 古溪针刀视频资料全集】10 【胡超伟超微针刀、圆利针全套】11 【朱国庆松筋针、齿钩针、小针刀】12 【《针刀解剖教研提高班培训》崔秀芳主讲】13 【陕俊平药刀疗法讲课培训视频】14 【平衡针灸疗法 吕晓峰王文远张力视频资料】15 【2015宫长祥宫氏疗法内部培训资料】16 【丁赵-周围神经与运动功能解剖学(301课程)】17 【多功能液体刀 新液针药磁注线疗法 党东旭主讲】18 【中医微创术临床精细实用解剖高级研究班 深圳筋膜解剖班视频资料】19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五期宣蛰人密集型银质针和压痛点推拿培训视频】20 【中山大学放射诊断学 医学影像学全套讲课教学视频(共91讲)】21 【宣武医院疼痛科倪家骧讲课视频,岳剑宁,严相默,安建雄,等】22 【陈双喜陈一刀培训班视频资料】23 【凌树才 系统解剖学视频资料】24 【王军旗-毫刃针筋膜快速无痛松解疗法缓解颈肩腰腿痛光盘版】25 【张瑾针刀美容班、疼痛班(吉隆坡)无痛精针刀美容】26 【吴汉卿-水针刀治疗颈椎病 腰椎间盘突 视频资料】27 【柳建椎间盘影像与临床应用研修班全程视频】29 【2015年最新济宁交通医院黄炳刚内热针培训视频加课件】30 【大连海事医院唐国振针刀临床教学全程视频】31 【卢胜春内部培训视频20150322】32 【[中山大学][人体解剖学]36讲】33 【复旦大学】局部解剖学 视频】34 【艾氏人体解剖学等多个文件】35 【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学(经典)-10讲】36 【哈尔滨医科大王云祥教授解剖32讲】37 【解剖操作】38 【解剖及组织胚胎学40讲(护理本科)】39 【解剖学】40 【人体骨骼与局部解剖】41 【视频播放器及电子书阅读安装包】备注:1T医学资料为移动硬盘版【买资料送硬盘(希捷1T)】,原价3880元,现特惠价880元。支持货到付款(运费自付),现款优先发货。您只需要把地址、收货人、电话号码发来即可!联系QQ号:1050273532/ 910092587/1928200858电话/微信:***/***1T移动硬盘视频资料(整骨手法类)目录1.冯天有新医正骨手法视频 2.最新美式整脊脊骨神经医学视频 3.新版陈忠和整脊教程高清培训视频

4.15年5月新版吴金乐根骶能量健康疗法实战临床应用高级研修班视频

5.54腰椎机械力学疗法蔡永裕视频

6.2015年8月吴振巍左右普拉提培培训视频、解剖培训班视频

7.毕义明毕博士理论加实操全集四套视频 8.丁赵-周围神经与运动功能解剖学(301课程)9.苗振诺亚第拉伸疗法视频

10.赵梓皓人体弓弦应力平衡疗法快速治疗颈肩痛临床应用研修班视频

11.《泡沫轴肌肉筋膜拉伸培训》视频 12.《身体调校圣经》提摩西·费里斯电子书 13.15年新版王红锦面部徒手整形培训视频 14.陈姥姥小儿推拿视频

15.《骨盆完全指南带您深入了解身体中最重要的构造》电子

16.王红锦 徒手整形 面部身体塑身15年5月份高级版 塑形枪运用、送书 17.赵凤整脊及解剖视频 18.15年5月新版彭丽华徒手整形临床操作培训视频 19.最新最全中国整脊学大师--韦以宗 全程培训视频 20.朱炳成一指禅手法视频

21.钟士元龙氏正骨+肌筋膜手法综合治疗脊椎相关疾病 高清视频

22.姚君弘-手法医学(徒手整形美容减肥)培训视频 23.王一锤锤击蒸骨视频教程 24.王廷臣手法视频

25.田东、骨空开关绝技疗法视频

26.美式整脊-曹修悌教学视频+教材、脊椎矫正科學與藝術的脊椎矯正

27.龙氏正骨讲座 龙层花正骨经验汇编 及全部弟子钟士元视频

28.李茂发达摩整蛊讲座 共七天课程十三章视频 29.李林点穴疗法 特色医疗新技术 现场实拍视频操作 30.解剖列车简体中文英文第三版 繁体中文第二版及英文+视频系列

31.保定马氏棍筋第七代传人,马兵棍筋疗法培训录像带笔记 32.2014宋光明 理疗瑜伽培训视频 沈阳站

33.2014年新版周嘉荣宗筋疗法全程培训班+讲义+赠送老版资料

34.《三维图解 肩背调理书》飞利浦·斯特里亚诺 电子书 35.张武刚徒手整形培训视频

36.15年七月最新李代均松筋点穴正骨培训班视频 37.15年杨海清筋膜环与肌肉链、肌螺旋疼痛治疗手法,经纬立体疗法视频

38.新版刘益善-新医正骨手法颈腰痛及脊柱相关疾病视频 39.许强 徒手整形美容减肥研究班 送张富源徒手整形视频 40.张明锡体雕 徒手整形视频

41.高级私人教练人体肌肉解剖教程 Muscle and Bone物理拉伸疗法视频

解剖观察 篇6

【关键词】情感分享 常规教学 美容人体解剖

【中图分类号】R3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0-0226-01

我国的美容人体解剖起步较晚,对美容人体解剖的相关研究较少,极大部分的人未能重视这门学科,这些因素都对这项课程的顺利开展起到了阻碍作用。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绝大部分学生未能与教师形成有效、频繁的沟通交流,从而影响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在美容人体解剖的教学过程当中,使用情感分享联合常规教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36例学生随机地分成对照组、研究组,各18例,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以及掌握能力、理解能力等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常规教学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勤于总结学习、实践中的经验教训,提高各个方面的水平。在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热情。学生对医学的了解还不够深入,不能对整个医学的发展进程有一个较为全面而深刻的把握,有的学生甚至凭兴趣学习,对比如美容人体解剖之类比较复杂枯燥的学科缺乏学习兴趣,或对其产生畏惧的心理。对此,要端正学生的态度,必要时进行心理教育和宣传教育,培养其正确的心态,并立即投入到对该门课程的学习中。

1.2.2情感分享方法。研究组联合使用情感分享方法。课余时间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内心活动,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思想。要让学生养成关心他人、帮助他人的美好品质,锻炼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在实习中鼓励学生多与客人沟通交流,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以及客人的尊重,使得学生更加理解他人,乐于分担他人的悲愁,分享他人的快乐,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老师要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分析,针对学生自身状况进行情感教育和交流沟通。多多关注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困难,及时提供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尽快地脱离消极状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与生活。教师要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言行一致,衣着整洁,言谈举止要端庄,以自己的活力与激情感染学生。要尊重学生,尤其是对学业困难、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学生,要以合理的方式关心其学习与生活。

1.3判断标准

对两组不同的的教学成果进行统计与对比,划分为四个等级:90分以上为优秀,80-90分为良好,60-80分为中等,低于60分为差。

1.4统计学方法

将所检测的数据用统计学专业软件数据包SPSS18.0进行分析,以P<0.05具有差异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的学生的成绩要远远高于对照组,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结果见表1。

3.结论

自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以来,医学技术迅猛发展,美容业和整容业也随之兴起,“美容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项兼具医学和美容特点的学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美容人体解剖学侧重于研究人体各部位的位置、形态、作用等方面,内容繁多而复杂,比较抽象难懂。所以,这就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教师的指导教学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在现阶段,由于生活脚步的加快,学习、生活各方面压力的影响,人们普遍形成了孤僻、自私自利的性格。而在中职教育中,特别是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中要坚决杜绝这种思想观念。在当前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情况下,学生要在平时的学习和实习中就养成关心他人、相互关爱的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对学生进行的情感教育不是靠理论的输入,而是靠教师与学生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美容人体解剖并不是一门容易掌握的课程,这就更需要与学生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情感分享,只有将情感分享与常规的教学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宋宇, 张立忠.解剖教学中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探索[J].长春医学,2014.11(10):40-42.

[2]汤桂成,艾寿坤.局部解剖学与外科手术学相结合教学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J].医学教育,2015,12(7):56—74.

[3]赵士杰.许向亮.局解教学与临床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6,10(4):71-72.

解剖观察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4 年2 月~2015 年2 月收治的92 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 均有锁骨外伤史, 上肢活动受限, X线片显示锁骨中段骨折。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6 例。对照组中男25 例, 女21 例;年龄19~59 岁, 平均年龄 (39.3±6.2) 岁。观察组中男24 例, 女22 例;年龄22~56 岁, 平均年龄 (39.0±6.0)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全体患者均于全身麻醉+ 颈丛神经阻滞麻醉下, 取仰卧位接受手术。观察组患者于颈肩后正中放置软垫, 使锁骨自然向后牵拉, 术者手法复位。取锁骨外侧端沿锁骨上缘作2 cm纵行切口, 直达锁骨, 沿锁骨向近端行皮下剥离, 置入解剖型锁定钢板。于骨折近段钢板近端1、2 孔间作一个1 cm切口, 用布巾钳经两切口调整复位骨折, 确保钢板与骨折固定良好。骨折远端与近端分别于直视下经牵拉钻孔拧入2~3 枚锁钉螺钉, 冲洗伤口后常规缝合, 放置引流管。对照组以骨折断端为中心, 顺锁骨纵轴作一个5 cm切口, 常规分离至骨折端充分暴露。于X线机透视下复位, 以非锁定型解剖钢板固定骨折部位, 并于钢板两端拧入3 枚以上螺钉固定钢板。粉碎性骨折可借助可吸收线捆扎于钢板上固定, 反复冲洗伤口置入引流管, 常规缝合。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与对症干预, 4 周后开展早期康复训练。

1.3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指标;观察患者术后骨不连、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出院后随访6个月, 根据X线片检查结果、外观观察、功能恢复情况等, 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进行评估。

1.4疗效评定标准优:X线片显示对位良好, 骨折线消失, 锁骨外观恢复正常, 肩关节活动功能完全恢复。良:X线片显示对位良好, 骨痂形成, 锁骨外观正常或轻微隆起, 肩关节活动功能恢复80%。差:骨折部位畸形愈合, 肩关节活动受限。优良率= (优+良) /总例数×100%。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6.0 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 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各手术指标比较观察组患者各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2. 3 两组患者随访结果比较随访6 个月,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优良率93.5% ( 优19 例, 良24 例, 差3 例) 高于对照组78.3% ( 优16 例, 良20 例, 差10 例)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90, P<0.05) 。

3 讨论

由于锁骨位置表浅, 中段仅锁骨下肌及薄层胸大肌腱膜附着, 且处于两个相反弧形凸起的交汇处, 因此是锁骨力学的薄弱点, 一旦受到外力作用极易发生骨折。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升, 各类先进技术在临床广泛应用, 用于内固定骨折断端的材料也越来越多, 克氏针、带螺纹钢针、解剖钢板、重建钢板、非锁定型解剖钢板以及解剖型锁定钢板等均为常见的内固定器材[2]。

汪涛等[3]经研究发现, 单纯使用克氏针治疗锁骨中段骨折, 较解剖钢板虽在治疗成本上表现出显著优势, 但固定效果差, 术后极易发生松动、滑脱, 影响复位稳定性且针尾滑出可引起皮肤深部感染。相较之下, 经皮锁定性解剖钢板, 手术创口小, 不会对人体组织造成极大损害, 术中剥离少, 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锁骨周围的血运, 为骨折的良好愈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且锁定头螺钉在钢板内具有极强把持力,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螺钉松动、骨折位移的风险, 复位固定性良好, 即使畸形愈合也不影响肩关节功能[4]。

王元东等[5]经过对S型解剖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分析, 52 例患者随访4~14 个月, 骨折全部愈合,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手术时间 (41.3±12.4) min、术中出血量 (68.2±22.6) ml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 (70.2±15.2) d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7% 明显低于对照组23.9%, 骨折愈合优良率93.5% 高于对照组78.3%。研究结果提示, 经皮锁定型解剖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优势显著。

综上所述, 经皮锁定型解剖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效果理想, 术中剥离少, 更有利于促进患者术后良好恢复, 具备临床推广的意义与价值。

摘要:目的 观察采用经皮锁定型解剖钢板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92例锁骨中段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 各46例。对照组患者用经皮非锁定型解剖钢板治疗;观察组患者用经皮锁定型解剖钢板治疗。统计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等手术指标, 记录并发症及愈合情况。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 (41.3±12.4) min、术中出血量 (68.2±22.6) ml及术后骨折愈合时间 (70.2±15.2) d均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7%低于对照组23.9%, 骨折愈合优良率93.5%高于对照组78.3%,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经皮锁定型解剖钢板在治疗锁骨中段骨折中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适合于临床推广。

关键词:钢板,经皮手术,锁骨中段,骨折

参考文献

[1]刘粤, 吴亮, 张岩, 等.锁骨解剖钢板与重建固定带微创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比较.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1, 15 (48) :9108-9111.

[2]李晔, 佟云, 倪前伟, 等.解剖钢板与克氏针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对照研究.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27) :162-163.

[3]汪涛, 叶长清, 陈国富, 等.解剖钢板与克氏针内固定治疗锁骨中段骨折的疗效比较.中国药物与临床, 2011, 11 (11) :1313-1314.

[4]许宁宁, 吴冰, 熊发明, 等.经皮锁定钢板与非锁定解剖钢板治疗锁骨中段移位骨折的对比研究.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2, 6 (23) :7825-7827.

解剖观察 篇8

关键词:胫骨,Pilon骨折,远端锁定解剖钢板,临床分析

在骨科创伤性疾病中, 胫骨Pilon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 胫骨远端形状类似药店碾药用的杵 (Pilon) , 其是指胫骨远端大约1/3波及胫距关节面的一类骨折。此类骨折之所以称之为最难治疗的一种骨折, 是因为患者往往胫骨远端关节面粉碎十分严重, 或者是造成了骨缺损, 并且常常合并腓骨下段骨折, 软组织多处受损[1]。骨折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 且由原发性关节软骨受到损伤, 关节面不平整等原因造成预后不良。经多个临床样本研究和报道显示, 粉碎性尤其是严重粉碎性Pilon骨折手术后的并发症很多, 手术治疗预后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对我院和兄弟医院2007年以来选取的26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 采用胫骨远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法治疗, 取得了比较显著的疗效,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6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 男20例, 占76.9%, 女6例, 占23.1%;年龄17岁~67岁, 平均年龄47.8岁。左侧骨折16例, 右侧10例;高空坠物伤害8例, 车祸事故伤害12例, 异物冲击伤害6例;闭合性骨折11例, 开放性骨折15例。根据Neer骨折分类标准, Ⅰ型4例, Ⅱ型11例, Ⅲ型11例;其中有17例患者合并股骨骨折, 腓骨骨折7例, 其他骨折2例。

1.2 手术方法

26例患者实施全身麻醉或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 手术取平卧位。开放性骨折患者全部在8 h以内清创后行内固定, 闭合性骨折软组织受伤严重的患者, 需要先行跟骨骨牵引, 等到患者局部水疱消失且出现皱褶后, 再综合其他因素选择手术时间。如患者伴腓骨骨折, 应先行腓骨切开复位普通钢板内固定, 以此来恢复腓骨的轴线和长度, 在胫骨前内侧面尽量解剖复位, 用几枚克氏针将其固定好, 再用C形臂X线机透视骨折复位是否到位。为了保证对关节面有较强的支撑作用, 并且不留下空隙, 我们对Ⅲ型患者的骨折关节面复位之后留下的骨缺损腔取自体髂骨植骨, 然后再进行锁定解剖钢板固定。

1.3 手术后处理

患者在手术后需使用抗生素、继续活血和脱水药物治疗, 医师还要根据手术中患者骨折的实际情况, 予以早期的康复功能训练。在术后1个月左右即可进行有意识的负重活动, 效果明显者可以逐月加大负重量, 提高训练强度[2]。

2 结果

所有患者进行了最短1年, 最长2年的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1.3年, 全部患者骨折均临床愈合, 伤口Ⅰ期愈合。根据踝关节症状和功能评分系统进行评估, 优18例, 良5例, 一般2例, 差1例, 优良率达90%以上。无1例患者感染, 也无1例患者致残或发生严重功能受限。

3 讨论

Pilon骨折常为胫骨远端的高能量损伤所致, 并且涉及胫骨远端关节承重面、关节软骨等等, 经常合并腓骨骨折。一般来说, 胫骨远端的皮肤软组织相对较菲薄, 而胫骨2/3的血运来自髓腔, 1/3血运来源于软组织, 在较大冲击力的外部损伤时, 胫骨下端骨折髓腔里会出现血供中断的现象;同时, 患者软组织也会遭到较大的损害, 从而使得局部血运正常流通出现障碍。此类患者的骨折愈合难度较大, 医学界对Pilon骨折的治疗历来就有不同的看法, 主要矛盾集中在一是对胫骨骨折的固定方式, 二是对手术时机的把握。所以, 当前在治疗此类骨折时, 如何选择手术方法和手术时机, 对患者病情和预后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胫骨远端锁定解剖钢板是根据胫骨下端骨折的特点来进行设计的, 因此十分适合胫骨远端粉碎性及骨质疏松性骨折。钢板采用的解剖型设计, 其形状和胫骨下端内侧面的形状基本一致, 所以, 医师在使用前不用预弯, 对骨折粉碎复位困难的患者, 可以达到协助复位的效果。另外, 胫骨远端锁定解剖钢板在接近关节面的地方采用的是锁定螺钉孔设计, 使螺钉和钢板之间角度相对稳定, 其对于骨折块特别是关节面骨块有着很好的稳定维持作用。其作用和功能还表现在能够避免Ⅰ、Ⅱ期骨折复位的丢失, 有利于手术后早期进行关节康复训练和避免关节出现僵硬, 其还可以消退肿胀和恢复关节面, 从而降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3]。其采用锁定孔和一般加压孔联合设计, 也就是说既可以采用锁定螺钉固定, 也可以采用普通螺钉固定, 使用部分拉力螺钉达到骨折复位效果。此外, 该固定方法是一种框架结构, 可以看作是一个内固定的支架, 因此医师在进行骨折固定时, 钢板不必和骨面完全贴覆在一起, 有利于将骨膜的破坏减至最小和最大限度地保护骨血运, 骨折愈合效果也因此而提高。钢板、螺钉和骨形成一个相对一体的结构, 此结构在患者负重过程中会保持一个相对良性的刺激, 使骨痂生长加速, 骨折端的微小间隙也不会因应力遮挡产生骨吸收。除了胫骨关节面复位以外, 我们不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 同时自体骨植骨, 量足, 压实, 对关节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可以减少术后复位丢失。

综上所述, 通过对本组26例胫骨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诊治观察, 使我们对胫骨远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此手术创伤较小, 稳定性也较高, 术后并发症少, 关节功能恢复、骨折愈合率都显著提高, 值得临床医师在实践中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爽, 董新刚, 梁行, 等.Pilon骨折的手术治疗体会[J].医药论坛杂志, 2009, 22 (6) :97.

[2]郭林新.复杂胫腓骨下段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9, 13 (5) :211.

解剖观察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共有病例46例, 其中男28例, 女18例, 平均年龄在42岁左右。其中左侧骨折有22例, 右侧有24例。交通事故所导致的骨折18例, 高处坠落受伤11例, 重物砸伤的有8例, 其他事故导致的有7例。

1.2 术前准备

患者入院后即行跟骨牵引牵引, 三日后复查平片, 根据复查结果调整牵引重量。同时完善相关辅检, 做好术前准备, 联合相关科室的会诊要及时, 治疗要控制相关疾病的影响, 评估手术的风险, 以及应急方案等。肿胀消褪后择期手术。

1.3 手术方法

让病患仰卧, 给患者使用硬膜外麻醉。术区常规消毒铺巾。患肢垫高。取前外侧向下纵切口, 大概长约6-16cm等不一, 远端显示踝关节。近端显露长度能固定一至四个螺钉。直视下复位, 用克氏针临时固定部分骨碎块, 选择合适长度的钢板, 把钢板从远端的切口骨膜外直接插入, 在相应的胫骨远端再行一纵行的切口, 让近端的胫骨及钢板暴露出来, 这样能使钢板远近两端与胫骨紧贴在一起, 然后用三爪固定钢板以及胫骨, 然后再固定远端螺钉。最后在C臂X线机下采用正侧位透视, 如果位置显示良好, 再将胫骨近端进行固定。固定完毕后活动踝关节。断端无松动后。留置引流管, 冲洗创口逐层缝合。

1.4 术后处理

术后静滴活血化瘀药物及口服拜阿司匹林以预防血栓形成。手术后一天要让患者进行下肢肌肉等长收缩的锻炼, 手术后1-2天医护人员要拔出患者身上的引流管, 必要时可以加用CPM锻炼措施, 术后三月可以让患者扶拐逐步负重行走。

2 结果

46例均获得随访, 时间为一年左右。46例骨折均基本愈合。疗效的评定运用Ovadia等研制的踝关节症状功能评价系统为标准, 得出的统计结果如下:优38例, 良4例, 可3例, 差1, 总的优良率达到91.2%。未发生断钉, 脱钉, 钢板松动断裂, 髋内翻, 关节僵直等情况。

3 讨论

3.1 解剖型锁定钢板胫骨近端锁定钢板

近几年随着生物学固定理论而出现的内固定方式。锁定解剖钢板采用特有的锁定螺钉, 他们之间间相互成角, 此外, 所有锁定螺钉的受力都是一样的均匀, 这样就会与钢板之间共同形成一个稳定的内固定的框架, 有内固定支架的作用, 还有良好的三角稳定性和抵抗意外拔出的可能, 钉板组成一个整体, 骨折有特别强的把持力。所以总的来说, 解剖型锁定钢板本身具有相当好的构架, 在帮助病患支撑骨折的身体上是很有优势的。

3.2 治疗体会

1) 锁定解剖钢板对骨折复位要求不高, 几枚锁钉呈多平面、多方向设计, 起支架固定作用, 胫骨远端血运差。肌肉覆盖薄。容量小。故减少手术时间非常必要。减少出血及组织水肿。预防小腿骨筋膜室综合证的发生;2) 新技术也不可避免出现新的失败形式, 锁定钢板只能说有些方面优于普通解剖板, 但也会出现钉板松动、退钉等问题。不可一味强调早期负重;3) 术中应尽量减少软组织骨膜的剥离, 充分发挥锁定钢板的优势, 保护钢板下骨的血液供应, 增加骨折愈合及骨折复位维持;4) 固定的远端锁定钉要足够长, 一般要达到胫骨对侧骨皮质, 如胫距关节面不平有骨块移位。可先撬拨复位加用克氏针固定。这样才可以形成足够的强度及稳定度。

4 结论

综上所述, 运用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的治疗技术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是, 在确定采用何种治疗方案之前, 术者应根据患者骨折处软组织情况及骨折固定的生物力学特性加以综合评判、选择。

摘要:目的 探讨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技术在胫骨远端骨折治疗上的疗效。方法 采用我院从2006年以来对46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的疗效分析的方法来说明问题。结果 主动跟踪随访一年左右, 疗效的评定运用Ovadia等研制的踝关节症状功能评价系统为标准, 得出的统计结果如下:优38例, 良4例, 可3例, 差1, 总的优良率达到91.2%。结论 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在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上, 不但操作容易、疗效好、而且创伤相对小、患者功能上也恢复良好, 由此可以看出采用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术是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相对理想的一种措施, 可以建议医院推广使用。

关键词: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疗效

参考文献

[1]杨吉春, 都敬旺, 田军, 等.外侧解剖型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 2010, 6:91.

[2]王秀士, 孙建, 刘烨.解剖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78例疗效分析[J].中国医学工程, 2011, 1 (19) :74-75.

[3]张振, 尹峰, 李增春, 等.外侧锁定钢板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疗效及手术适应证的选择[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 (2) :180-181.

解剖观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共收治鼻腔解剖异常的鼻出血患者29例, 其中男13例, 女16例。年龄18~49 (平均28.9±4.1) 岁。均为单侧出血, 出血部位:鼻中隔前方黎氏区6例, 下鼻甲前端内侧面3例, 鼻中隔嵴突14例, 中鼻甲5例, 嗅裂区1例, 其中伴鼻塞、头昏、头痛20例, 均无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他病史和外伤史。病程为1h~10d, 出血量为40~100ml。鼻腔结构异常情况:鼻中隔“C”形偏曲10例, “S”型偏曲11例, 中鼻甲反张6例, 鼻中隔偏曲伴鼻甲异常2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 纳入标准:鼻腔解剖结构异常;无手术禁忌证;患者愿意接受手术治疗;病历资料完整。 (2) 排除标准:鼻腔有其它病变;外伤性鼻出血;患者不接受手术治疗;病历资料不完整。

1.3 方法

患者入院后经止血、抗感染、对症支持治疗, 用鼻内镜进行检查, 尽快明确出血部位, 并根据情况选用注射、微波等进行止血或局部压迫止血。鼻出血情况得到控制后, 根据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病变形式选择不同手术方式, 如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中鼻甲部分切除术等。所有手术均在鼻内镜下进行。术后常规止血、抗感染治疗。

2 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 无并发症情况发生, 住院时间为1w, 出院后随访半年, 均无再出血发生。

3 讨论

鼻出血是鼻部较常见的一种病变, 如果处理得及时、恰当, 大部分能有效的止血, 若处理不当, 则可能反复出血, 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和较重的心理负担。影响其止血效果的主要原因为: (1) 盲目止血。未明确出血点进行止血往往会造成止血的失败。 (2) 鼻黏膜的损伤, 反复填充止血或压迫止血导致鼻腔黏膜的损伤、坏死, 易引发新的出血或导致出血的加重。 (3) 填塞物留置的时间。一般为24~48h, 如留置过短, 血管闭合不好, 易反复出血;如留置过长, 容易引起感染[2]。 (4) 鼻腔解剖结构的异常。鼻内镜治疗鼻出血易于明确鼻腔各部位的出血点, 其清晰的视野和照明度有利于医生在直视观察下精确的进行操作[3], 配合微波、激光、高频电凝等技术, 止血迅速、准确, 患者承受的痛苦也较小, 同时又能避免对鼻腔进行填塞, 减少感染的发生。鼻出血发病在年龄、性别、月份、每周日期及时刻上存在一定程度的特征趋势[4], 不同年龄出血部位也常不同, 儿童、青少年好发于鼻中隔前下方;中老年多发生于鼻腔中后部、鼻咽部及鼻中隔后部[5]。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导致鼻腔的气流动力学改变, 使鼻腔的调温、调湿功能受到影响, 局部鼻黏膜受到寒冷或不清洁空气的刺激, 使黏膜干燥或糜烂引起继发性出血。迅速、有效的止血是鼻出血治疗的关键。对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的鼻出血患者经鼻内镜下手术矫正畸形后, 可恢复鼻腔、鼻窦的正常气流, 使黏膜功能恢复正常, 从而达到根治出血的目的。但术中需注意防范高危区域, 对出血较多、病变严重或手术视野不清的患者不能勉强进行手术, 必要时可分多次完成手术。手术时既要彻底清除病变, 又要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出现, 最重要的是术前进行详细的CT检查以明确鼻腔结构的异常, 为手术提供可靠依据。术者不但要掌握手术操作技巧, 还应熟悉解剖标志, 鼻内镜下对鼻腔解剖结构异常的患者进行止血、手术治疗与传统方法相比具有止血快, 损伤小的优点, 易被患者接受。所以, 对鼻腔解剖异常的鼻出血患者在鼻内镜下进行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摘要: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6月~2011年6月收治的29例鼻腔解剖异常的鼻出血患者病历资料。29例全部治愈, 无并发生症发生, 术后住院1w, 随访半年无再出血发生。手术治疗是鼻腔解剖异常鼻出血的有效治疗方式, 可作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鼻腔解剖异常,鼻出血,手术治疗,鼻内镜

参考文献

[1]袁弘, 梁建平, 李东云, 等.鼻内窥镜下手术治疗鼻腔解剖异常125例[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7, 24 (3) :437-438.

[2]繆远华.影响鼻出血止血效果的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 2008, 27 (35) :178.

[3]侯艳秋.鼻出血治疗与分析100例[J].中国医药指南, 2009, 7 (13) :121-122

[4]于阅尽, 贾秀华, 谭骏.鼻出血住院患者的发病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2010, 24 (2) :80-8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公务员考试逻辑判断技巧之加强支持型题型解题技巧 下一篇: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解剖生理学实验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