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作文

关键词: 梦幻 雪国 美丽 作文

雪国作文(精选6篇)

篇1:雪国作文

雪国作文700字

雪在下,已经下了一天一夜了。在这个圣诞节的早晨,玛娅兴奋地跑到圣诞树下,翻找着自己的礼物。

天很冷,玛娅的脸冻得通红。她搓着手,跑进屋里叫醒了大家。

他们出来了,玛娅在冰面上奔跑。她收到了一双冰刀鞋。她转着圈,旋转舞蹈

“扑通”一声响,一条鱼从一个冰窟窿里跳出来。玛娅把鱼放回冰窟窿里。突然,她脚下一滑,掉了进去。

水冰凉,玛娅冻得瑟瑟发抖。她手忙脚乱,狼狈不堪地爬了出来。

冰很滑,玛娅费了好大劲,才站稳。她定睛一看,雪地里的圣诞树不见了。雪落下来,在那片寂寞的雪地上。

这儿很美,晶莹的雪花落在每个人的身上,头发上。冰面很厚,却看得到冰下的情景。雪国?玛娅想。

雪国的房子像冰屋。可又比冰屋更具有美感。烛光隐约透出,很是神秘。雪国的灯是烛光灯,灯将人影映在墙壁上,神秘、美!

雪国的孩子也有周末,但要看季节。春、秋休两天,夏休三天,冬休一天。周末老师从不留作业,让孩子们畅快玩。培训班在雪国也是禁止的.。雪国人认为,学的时候好好学,玩的时间就该痛痛快快玩。童年只有一次,为什么要填满学习?

雪国的孩子只休寒假。冬季和雪对于雪国人来说,是神圣的。寒假,是冬季的假期,因此12月初就开始休了。休假前,12月最后上了一周学,这周被称为“学习周”,进行期末评估。

雪国的国王就是雪。因此,在冬日第一个下雪天,教堂钟声响起时,所有人必须走到户外,在钟声敲19下之后,回到室内。19下,代表S(snow)是第19个字母。

雪,下个不停,充斥着雪国,充斥着每一个人的生活。玛娅看得太入迷,不料,又掉进了一个讨厌的冰窟窿。

爬起来时,雪国已经不见了。妈妈招呼玛娅:“玛娅,进来啦!换换身衣服,洗个澡,吃饭啦!”

“嗯!”玛娅答应着,回头看了一眼冰窟窿。虽然雪国很快乐,但是这里有爱她的爸爸妈妈,还有她爱的老师同学。玛娅飞快地跑回家,她要赶着去吃热腾腾的姜饼呢!

篇2:雪国作文

“九一八”事变前后,血雨腥风,侵略者磨刀霍霍,苦难者饱受摧残,这决不是个美好的世界。两位当时还很年轻的作者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远离战火、远离硝烟的空间,用平淡的文字、平凡的情节记录了唯美的生活,平和与安宁反衬着动荡和不安。

沈从文的《边城》和川端康成的《雪国》都没有以战乱的时代为背景,但通过对美的感受与诠释,明确地表明了他们对战争的看法,现实世界与虚无世界的对比跃然纸上。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也是美学,美的生活是作者的追求,也是读者的希望。《边城》和《雪国》也许不算是时代的主旋律,但一定是生活的奏鸣曲。

沈从文用抒情的文字把笔触对准湘西一个名叫茶桐的.小镇,白塔、小溪、渡口、船夫、翠翠、黄狗、山歌、龙舟,构成了一幅动态风景,把乡土装点得格外美丽。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和傩送同时爱上了翠翠。翠翠是大自然的女儿,有着天人合一的美,贫贱不移,忠贞不渝,那是传统农业社会未受污染的美好人格,是作者极力赞美的理想境界。书中的人物真诚、友爱、纯洁、无私,连爱的方式也是古朴自然。天保傩送兄弟的“决斗”方式是一夜山歌,哥哥为了成全弟弟的幸福意外遇难,弟弟因父亲的阻挠而离家出走,大雨把渡船冲走,大风把白塔刮倒,船夫爷爷在雷声中消逝,一切似乎朝悲剧路上发展。但风雨过后,翠翠又坚守在摆渡的岗位,坚强地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岛村雪国温泉之旅,邂逅了小镇上的艺妓驹子,被她的清纯所吸引,从而三赴温泉,并在第二次行程的火车上遇见了叶子,小说也以此展开。没有复杂的情节,出场的人物也是寥寥无几,短短的篇幅中处处透着淡淡的唯美情结。实与虚、真与幻、灵与肉不停地交织在一起,意识流的表现手法不受时空的约束,在天马行空中展示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小说里经常出现镜子这一物像。岛村二赴雪国,在火车上与叶子及她照顾的病人对座,他从车窗玻璃的反射中欣赏叶子的一举一动。这时,车窗外“黄昏的景色在镜后移动着,镜面映现的虚像与镜后的实物在晃动,好像电影里的叠影一样。”“当山野里的灯火照在姑娘的脸上时,那种无法形容的美,使岛村的心都几乎为之颤动。”叶子如梦幻般存在,既然是梦就可望而不可及,最后叶子在大火中逝去,梦醒后的世界如“银河在心坎上倾泻”。而驹子完全是以实相存在着,她身处闭塞的雪国,以艺妓谋生,憧憬美好渴望幸福,对岛村的爱炽热、执着。她想有尊严地活着,在她身上表现的是一种洁净的美,深深吸引着欣赏她的人们。旅馆客房的镜子中曾照出驹子通红的脸颊,并闪烁着窗外远端的白雪,“这是一种无法形容的纯洁的美。”可她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的,付出丝毫得不到回报。给人以共鸣的是她在抗争,也许无意义但是有价值。

《边城》因唯美的特色在二十世纪华文小说一百强中名列第二,《雪国》等作品唯美的风格使川端康成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篇3:《雪国》作品赏析

关键词:雪国,鉴赏,艺术特色

一、写作背景

川端康成 (1899—1972) 日本著名现代主义作家。少年时代, 家庭成员的接连死亡, 造成了他对人世的恐惧, 同时也养成了他孤僻的性格。1921年4月川端在《新思潮》杂志上发表了处女作《招瑰祭小景》, 从此步入文坛。1924年3月于东京帝国大学毕业, 同年10月, 参加新感觉派同人杂志《文艺时代》的创刊工作, 同横光利一一起, 成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是新感觉派文艺运动把川端康成送上了文坛的第一线, 但他对新感觉派艺术并不满意, 1929至1934年间, 进行了自己的文学道路的探索。1935年1月他开始创作代表作长篇小说《雪国》, 标志着川端文学进入成熟期。

1935年正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准备发动全国侵华战争的阴云密布时期。在这时期, 他们对日本国内加强统治, 轰动一时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已被镇压下去, 与之对立的新感觉派文学, 包括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 从另外一面受到影响。《雪国》这部作品的发表, 足以说明这一严酷的现实。《雪国》开始是以描写各个章节内容的短篇形式分别发表于各种刊物上的, 后来随着形势更加险恶, 从1937年以后基本上停止发表。直至战后才又略加修改补充, 出版最后完成本。川端把背景设置在远远离开东京的雪国及其温泉旅馆, 并以那里的“五等艺妓”驹子和游客岛村的邂逅为题材, 表现了他们的性爱生活和游览活动。作家以富于抒情色彩的优美笔致, 描绘年轻艺妓的身姿体态和音容笑貌, 并巧妙地用雪国独特的景致加以烘托, 创造出美不胜收的情趣和境界, 使人受到强烈的感染。

二、作品鉴

《雪国》没有明确指出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 可以说这部作品反映了跨越时代的日本人内心的苦闷。驹子是个心地善良的乡村艺妓, 她可以为他人而牺性自己。驹子从未爱过行男, 但却为师傅的这个宝贝儿子的医疗费而当了艺妓。驹子的生活态度是刻苦勤奋的, 她无师自学, 把歌舞伎传统剧目《劝进帐》弹拨得如此自如, 驹子敢于大胆地热切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她对岛村的追求是执拗的、炽烈的。然而, 驹子在现实社会中是处于被歧视、被玩弄的地位, 她的追求是实现不了的, 于是产主了驹子的苦闷。

岛村在驹子的热切追求面前, 始终怀着自谴的心理。他第三次来温泉村住的时间很长, 已经忘了该回东京去。虽不是已经离不开驹子了, 但也已经养成了在这个房间里等待驹子的习惯。驹子苦闷地频繁地跑来这里, 来得次数越多, 岛村的内心越受到谴责。相形之下, 他感到自己已经不是一个活人。叶子是驹子的同类型人物, 但二者的性格却有那么大的差别。叶子对待生活不如驹子那样大胆、泼辣、敢于追求。叶子始终是个生活中的被动者, 他爱行男这个要死的人, 照看行男却象个护士。行男死后, 她总留在坟地, 反映了在这个人世间一直没有叶子的生活位置, 她终于在那场大火中跳楼身亡了。

三、艺术特色

《雪国》的艺术特色, 一是以细腻深刻的人物心理刻画见长。这是一部揭示人物心灵的优秀著作, 把人物的热切、期望, 悒郁、愤懑, 寂寞、悲哀等复杂的情感世界揭示得淋漓尽致。小说中的对话占大量篇幅, 而且主要是驹子和岛村的对话。岛村是个不明白她的心的人, 因此这种对话等于驹子的独白, 写得简炼、含蓄而且剔透, 颇具匠心。二是情景交融。景物描写就是人物描写, 二者已经密不可分。比如“晨镜”一节, 黎明时分, 驹子洗落白粉后的红红的健康的脸膛映入枕边的台镜中, 镜中的远景是晶莹的白雪。再如“晚霞之镜”一节, 把火车的玻璃窗当作一面镜子, 让红彤彤的晚霞同叶子的面影叠印。叶子的目光同远山山坡上的灯火叠印, 使人感到不是近, 而是远, 不是热, 而是冷。从上述两个镜的描写中, 可以看出驹子和叶子这两个人物是多么的不同。正如小说画龙点睛地写道:“驹子是触觉的、生理的、空间的美;叶子是听觉的、精神的、时间的美”, 把二者分得一清二楚。

《雪国》的倾向是好的。作者对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乡下艺妓等妇女的命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但是, 《雪国》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 这部作品虚无主义色彩较浓, 小说中的岛村把驹子的一切追求都看成是徒劳的, 甚至觉得生存本身就是一种徒劳。小说结尾处, 银河的那一段, 是以虚无观而告终。作者在《雪国》中写了社会底层人们的苦难, 然而他只限于吃惊、凝视、哀叹, 给读者留下一个空虚、绝望的余韵。《雪国》的成就在于抒情, 堪称是日本抒情小说的顶峰。全文一直萦绕着一种淡淡的哀愁, 通过这种哀愁来抒发情感。这淡淡的哀愁里不仅有自古以来文人于羁旅行役中常有的旅愁, 亦有因无法永存此刻漫游乡间的野趣与欢娱更无法逃离最终重返物质凡尘宿命而泛起的乡愁, 更有对个体之无常命运的乏力与徒劳的无奈叹息, 以至于日本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深处的“物哀”、“幽玄”、“闲寂”的情怀, 倘若更深一层沿波讨源, 甚至能窥见与中国道家文化“无为”、“清静”的渊源。总之, 在《雪国》里, 川端超越了世俗道德的规范, 在朦胧中展示事件, 创造出一种虚幻的美, 超越现实美的绝对境界。

参考文献

[1]日本当代文学研究.何乃英.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7

[2]日本文学史序说.加藤周一.北京:开明出版社.1995.9

篇4:地球的“雪国”周期

当地球被冰雪覆盖

还记得动画电影《冰河世纪》里面的猛犸象吗?猛犸象是已经灭绝的动物,我们现在只能看到猛犸象的化石,但人类可是和猛犸象共同生活过的。猛犸象生活在第四纪大冰期,也灭绝在第四纪大冰期。现在南北两极的冰盖,就是第四纪冰期形成的。

第四纪大冰期约从200万年前开始,其结束时间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我们目前还生活在第四纪大冰期中,也有人认为第四纪大冰期已结束。在寒冷的第四纪冰期时,南极大陆与格陵兰岛形成了永久性的冰盖,欧洲、北美与西伯利亚西北部也存在大型大陆冰盖。在距今1.8万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最盛时期,年平均气温大约比现在低15℃。那可真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了。第四纪大冰期有几次冰期,冰期之间又存在着间冰期,其间气候转暖,冰川融化,甚至整个极地冰盖都会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复了生机。

第四纪大冰期不是地球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大冰期。地球形成以来,全球至少出现过5次大冰期,分别出现在距今24亿年前~21亿年前、8.5亿年前~6.3亿年前、4.6亿年前~4.3亿年前、3.6亿年前~2.6亿年前以及第四纪大冰期。

地球真真正正地变成“雪国”,是8.5亿年前到6.3亿年前的那次大冰期。那个时候,从北极到赤道再到南极,到处都是冰盖,连海洋都被冻住了(那个时候可不是现在的七大洲、四大洋,当时的生物都还是单细胞)。整个地球就像一个大雪球一样!估计那时的景色,应该和《雪国列车》与《后天》等电影中描绘的差不太多,且冰雪的厚度比电影中更厚。

也许有人会问:几亿年前的事儿,即便有冰川也早已融化不见了,你是怎么知道的?其实吧,这事儿和警察刑侦的意思差不多,不过要找的东西是几亿年前的事物所存在的证据。地质学家寻找冰川存在的证据也不难,那就是冰川遗迹。

冰期时的降雪量很大,积雪成冰。雪越下越多,冰体的重量也越来越大。当高山无法承受时,冰体便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山上滑下来形成冰川。冰川运动时,会把和冰体冻在一起的岩石一起带走,就像拔毛一样,把山体表面的岩石都“拔”走了。这些岩石会和山体摩擦,形成划痕。这个划痕就是冰川的“指纹”。当冰川融化后,水可以流走,但被其冻住的岩石会留在原地形成冰碛物,它就是冰川的“化石”。有了冰川的“指纹”与“化石”,就能确定冰川的存在。

冰期的开始和结束

众所周知,地球的四季变化是由地球绕太阳运转引起,如果地球老老实实地围绕太阳公转,那我们的气候应该很规律才对,冰期又是闹的什么鬼?

说到这个问题,同样要把尺度放大一点,比如太阳系甚至银河系。

塞尔维亚有一位天才的地球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米卢廷·米兰科维奇(Milutin Milankovich)。他凭借着扎实的数学和天文学功底,从全球尺度上研究了日射量与地球气候之间的关系。地球绕太阳运转的轨道受到木星、土星的影响,形状从接近圆形到轻度的椭圆,变化周期约为10万年。地球的转轴是倾斜的,倾角最小为22.1°,最大为24.5°,一个变化周期为4.1万年。地球岁差周期约为1.9万年~2.3万年。过去70万年的冰期、间冰期变化周期恰好与上述几个周期相符合。于是,米卢廷·米兰科维奇提出了米兰科维奇循环(Milankovich cycles),认为地球冰期开始、结束的原因与地球轨道的变化有关。

也有人认为冰期是由板块运动造成的。北风呼呼地吹,雪花飘飘洒洒:而南风一来,则是春风吹又生。高山影响了季风,进而影响了气候。但板块运动也会影响气候,比如青藏高原就是一个巨大的挡风墙,挡住了北方大陆的寒流南下,也挡住了南亚温暖潮湿空气的北进,使得青藏高原以北地区气温降低。北美洲的科罗拉多高原和青藏高原具有类似的作用。同时,板块运动还会导致大量的火山爆发。火山喷出的火山灰进入大气层会遮挡阳光,降低地球温度。

上述理论都是围绕地球本身来解释冰期形成的原因。但有的科学家不满足于此,他们发现,太阳系在银河系旋转,当地球的磁场与银河旋臂磁场极性相同时,正是地球的大冰期。因此,他们认为地球进入冰期与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有关。

关于地球冰期的成因,除了上述三种理论外,还有其它的很多理论。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科学家认同米兰科维奇循环理论。根据米兰科维奇循环理论,冰期到了该结束的时候自然就结束了,就像人类无法调节四季的轮回。还有说法称:目前盛行的温室效应导致的全球变暖可以加速冰川融化,使冰期早早结束。

6.3亿年前地球变成“雪国”时,冰雪阻断了海水与大气的接触,二氧化碳很少被溶解。同时,由于当时强烈的火山爆发,喷发出了大量的二氧化碳气体,使得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越来越高,温室效应越来越明显。最终地球这个大雪球仅仅用了数百年的时间就融化了,当时的气温可能飙升到40℃以上,甚至可能达到50℃。

严寒中的避难所

《雪国列车》中,地球进入冰期导致大灭绝,人类只有依靠永动机驱动的列车避难。影片末尾,北极熊的突然出现虽然被众多人吐槽,但还是说明有生物可以活下来。现实中,地球进入冰期,生物们是怎么熬过来的呢?

最近一次冰期发生在大约65000年前~10000年前,对现代生物的影响最大。那时,亚洲北部、欧洲、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都被冰原覆盖。这种变化,乐坏了本来就喜欢低温的生物,它们的领地得到前所未有的扩充(比如前文中提到的仙女木)。但是,它们中有些可能高兴不了太长时间,如果温度进一步降低并超过了它们的承受范围,灭绝和其他物种也是一样一样的。

nlc202309031407

对于生活在温带、热带地区的生物而言,降温则是毁灭性打击。它们的生活圈逐渐向赤道方向压缩,活动范围越来越小。幸运的是,由于海平面下降,连接西伯利亚东北部和北美西部的白令海峡露出海面,成为环太平洋动植物交流的通道。当时的地球上存在若干个“生物避难所”,比如北美洲的阿巴拉挈亚山脉南部、白令地区以及欧洲南部的伊比利亚半岛、意大利半岛、巴尔干半岛、高加索地区等。我国的滇西高山峡谷地区、南岭地区等可能是金丝猴、羚牛、水杉等动植物的避难所。

虽有避难所,还是不可避免地有大量动物灭绝。冰河时期,欧洲、亚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等地均有许多动物灭绝,比如猛犸象、剑齿虎、西伯利亚野牛、塞浦路斯侏儒河马、巨型睡鼠等。有人认为冰河时期大灭绝事件可能不是气候原因导致,而是人类的猎杀所致。关于这次灭绝事件的具体原因还存在争议,但气候因素也应是导致这次生物灭绝的原因之一。

第四纪冰川期时,地球上还有一些地区没有被冰原覆盖,部分动植物得以避难。可是6.3亿年前的“雪国”时期,地球整个变成了冰淇淋,生物是怎么避难的呢?前面已经说到,当时的地球还只有单细胞生物。当地球被冰雪覆盖,单细胞生物太不了暂时关闭生命活动。当冰雪融化温度回升,它们又重启活过来了。而且这次冰期过后,它们神奇地迅速进化,造成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出现了大量的较高等生物。

从地球形成到变成“雪国”的30多亿年间,地球一直都是单细胞生物的天下。但是,经过这次“雪国”事件,生物进化速度突然加快,在仅仅几百万年时间内,节肢动物、腕足动物、环节动物等等一系列动物在地球上集体出现,地球上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这让我们有理由认为,“雪国”事件极大地消除了阻碍生物演化的不利条件,造就了加速生物演化的环境。从这种角度来看,冰期是地球自我净化新陈代谢的手段之一。

气候轮回

近几年,各种极端天气事件频繁发生。2014年10月,澳大利亚受热浪侵袭,导致很多蝙蝠被热死,纷纷从栖息的树上坠落。2014年11月19日,美国纽约州遭遇致命暴风雪天气袭击,部分地区降雪达1.5米。2014年,中国华北地区大旱,土地龟裂,粮食减产……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UNFCCC)的196个成员,2014年12月在秘鲁利马进行为期两周的气候谈判,以便全球能够持续应对气候变化、挽救地球免于“毁灭”,这样一年一度的会议已经进行到第20次。

不过极端天气,倒不是最近才出现,而是在古代就有,只是可能现在更频繁。

我们把时间调回到1877年的清朝。有学者依据清代文人王闿运的《湘绮楼日记》以及湖北、江苏等长江流域和长江以南地区的地方志记载发现,1877年的冬天,是一个异常寒冷的冬天。1877年12月23日,长沙居然下雪了,而且一个月之内下了27天!这一年冬天的清朝南方大部分地区,和长沙一样,频繁降雪。王闿运在日记中记下了相关情况。“寒甚……几于冻僵……夜大雪”,“雪不甚消……着钉鞋行冰,几滑倒泥中”。其它省份的地方志也有相关记载,湖北地区“腊月大雪,冻结二十六日不解”,上海地区“冬大雪,严寒,冰河彻底,草木皆死,明年春始解冻”,江苏地区“十一月大雪深尺余、经月不消”,浙江地区“十二月大雪连旬,祁寒,太湖冰坚,经月不解,鸟兽冻毙”,广东地区“雪霜并至,鱼多冻死,连月阴寒,历六旬乃解”。种种迹象表明,1877年的冬天,清朝南方地区遭遇了比2008年更大的雪灾。

我国历史上关于极端天气的记录还有很多。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正月,发生了一次大雾霾,数日不散,能见度极低。南宋嘉定八年(公元1215年),今河南、安徽、江苏、湖南等省份均遭受热浪袭击;这一年又恰逢大旱,灾情严重。《宋史·五行志二》上有这样的记载:“五月大燠,草木枯槁,百泉皆竭”,类似的记录不胜枚举。

地球气候变化周期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周朝到元朝我国气候的变化情况:温暖(周朝早期)→寒冷(周朝中晚期)→温暖(春秋、战国、秦朝、西汉)→寒冷(东汉、三国、南北朝)→温暖(隋朝、唐朝)→寒冷(宋朝)→温暖(宋末、元初)→寒冷(元朝)。

竺可桢曾指出,从周朝开始,在每一个400年~800年的期间里,可以分出50年~100年为周期的小循环。也就是说,在一个大的寒冷、或温暖周期内,也会出现小范围的波动情况。

根据对挪威雪线变化的研究,其最近800年来温暖期、寒冷期的周期是100年~150年左右,这与我国气候暖冷的变化周期近似。在中世纪的时候(约公元900年~1300年间),欧洲天气比现在要温暖,称为“中世纪暖期”。那个时候,我国的年平均气温也比现在高。这似乎说明全球的气候变化是统一的,可能因为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的环境差异,不同地区存在超前或滞后现象。

对考古遗迹中发现的古代花粉和树木的研究表明,5000年前,中国北方温暖湿润,草木丰美。当时气温更适合粟(小米)等农作物的生长。正是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孕育了黄河流域的文明。

如果把时间跨度调整到自地球形成以来,会发现全球的气候也是处在冷暖变化中。就像前文提到的一样,全球至少出现过5次大冰期,每次冰期持续几千万年到几亿年不等。在每一个大冰期内,气温也会是冷热交替。

到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意识到,无论是在以分秒计时的小尺度上,还是在以亿年计时的大尺度上,地球的气候都有着它的规律。

篇5:雪国读后感作文

漫步在一望无际的雪原之上,周围唯有一片黑暗,感受着雪花落在手心的冰凉触觉,看着雪花在手心慢慢的消逝,化作水汽飘向天空。小时候并不觉得有什么,读完《雪国》后才知道那是属于雪的悲哀,雪的徒劳。虚无主义是作者的全部,是对于灵的追求,对大自然的向往。对于作者来说,终极的空虚才是美的所在。所以,他创造了岛村这一人物形象。

岛村是个虚无主义者,他没有正当的职业,靠祖辈留下的财产过着悠闲慵懒的日子,精神极度空虚,没什么追求和人生目标。他研究西洋舞蹈,却从来不看西洋人跳的舞蹈。他欣赏的不是肉体跳出来的舞蹈,而是通过文字构建起来的虚幻世界。在岛村看来,生命的存在原本就是一种美丽的徒劳,一种虚无。

他的人生理念体现在作者构建的女主人公---驹子身上。驹子本是一位舞女,但因为师傅的儿子病危,需要钱来治疗,于是迫不得已卖身当了艺妓,在山庄结识岛村,在岛村问她要不要发生关系时,她的尊严使她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她写读书笔记,在来客稀少的山庄练习琴技,卖身当艺妓,明明被灌得醉醺醺但仍然认为客人需要她而去送客,渐渐爱上了不可能有结果的岛村。这些在岛村眼中都是徒劳的,他对驹子是抱有怜悯、同情的。表达了作者抱有对男女之情悲观的心态。但在世人眼中驹子是一位有尊严,热爱生活,敢于打破精神束缚的新时代女子。驹子的结局无疑是悲惨的,行男去世,自己喜欢的岛村因为喜欢叶子离她远去,自己的处境没有一丝好转。每当想到这里,我都会不禁感慨世态炎凉,为驹子美丽的徒劳感到悲哀。

第二位女主人公是叶子,作者在写《雪国》时说到驹子是以真实人物改编的,而叶子是想象出来的人物。叶子的身上承载着作者对虚无之美的追求,岛村第一次看到叶子时是在火车上。叶子正照顾她的病人,岛村透过车窗看见了叶子的眼睛这一段描写很是深入人心。岛村对叶子的追求实则是对于虚无之美的追求。小说中叶子从悉心关照病人的形象到愿随波逐流成为山庄艺妓后岛村的态度微变,体现了作者对于叶子的欲压过灵的深深的失望,为叶子结局救小孩不幸身亡做铺垫。从叶子死前的挣扎和星河倾倒寄予了作者对于叶子超脱于世间的赞美和对虚无之美的追求。岛村对于叶子的逝去并不感到悲哀,相反却从叶子的升天般的死亡之中得到精神的升华和心灵的彻悟。但驹子却冲上前抱起叶子仿佛抱着自己的牺牲和罪恶一样。两者截然不同的做法表达虚无主义的追求是灵魂的升华,是超脱于现世,对虚无之美的倾心、仰慕,对于肉体的欲的追求是徒劳的。

篇6:雪国沉思作文500字

处在江南水汽茵蕴中的小镇,难得一场冬雪,昨天,铺天盖地的雪花拥抱了熙熙攘攘的校园,但与往算不同的是这次降雪丢失了它的神秘性。

人类社会的发展,气象预测准确率极高。我们也事先知道了降雪的具体时间,雪花无他也如时飘飞,因此她的神秘性大大消减。

看着窗外的.雪花,它漫无目的的飘飞,看似来自浩浩太空,却极轻盈地落在地上、树上,丝毫没有壮烈的感觉。在我看来,现在的学习状态就如这窗外的雪一般,它杂乱的进行,必将也在不经意间输掉人生的第一仗——高考。

雪花越积越多,很快便是厚厚一层,大地顿时银装素裹,但我丝毫感觉不到她的厚实,只有脚一踩上去便落下沉重的脚印。有时,很欣羡泰戈尔的境界“天空没有留下我的痕迹而我已飞过”。我们活不当下,绝不可能脱离物外,因此,这飞舞的雪花及沉重的脚印引起我的的沉思。

回望走过的脚步,我很欣羡它的完整。但也嚼出几分单调,学习生活本如这雪花一般,极其单调乏味,但我们不能逃避,我们要品尝出它的芬芳。

见过雪轻触水面的画面时,你一定会相信造物主的神奇,雪花入水即化,而水而却未见上升,启示我们做人要有韧性,切不可随波逐流或是被自己的心遗忘。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雪国的童话优美散文 下一篇:电影《雪国列车》的意识形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