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合并腹水(精选七篇)
胃癌合并腹水 篇1
关键词:腹腔灌注顺铂,恶性腹水,替吉奥,胃癌,疗效
胃癌属于常见的一种消化道恶性肿瘤, 其发病隐匿, 许多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 且将近60%晚期胃癌患者出现腹膜转移情况, 从而对其生命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1]。为此, 临床选取治疗胃癌合并恶性腹水的有效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针对已选定的82例该病患者分别行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予以回顾性分析, 现作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诊治的82例胃癌合并恶性腹水患者临床资料, 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 (38例) 与研究组 (44例) 。对照组男24例、女14例, 年龄38~67岁, 平均年龄 (49.21±6.57) 岁;研究组男32例、女12例, 年龄37~68岁, 平均年龄 (50.04±6.84)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中23例腹痛、35例纳差、24例腹胀。
1.2 方法
两组均予以口服替吉奥 (60 mg) 治疗, 共治疗1~2周;对照组行常规腹腔化疗, 首先将腹腔积液放出, 之后注入50 mg/m2顺铂+10 mg地塞米松至腹腔内;研究组行腹腔灌注顺铂治疗, 局部麻醉后将引流管置入腹腔内, 放出腹腔积液, 然后注入2500 ml温热生理盐水, 待穿刺针置入后连接好TRL2000型热灌注化疗仪, 温度设置45℃进行加热;之后加入50 mg/m2顺铂, 结束持续热循环前注射80 mg速尿+10 mg地塞米松;两组均连续治疗6周。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疗效评定标准[2]:无积液, 且维持时间≥4周为完全缓解 (CR) ;积液降低≥50%, 且维持时间>4周为部分缓解 (PR) ;积液降低<50%, 或增加<25%为稳定 (SD) ;积液增加或死亡为进展 (PD) ;RR= (CR+PR) /总例数×100%。不良反应:肾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计数减少、腹泻。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RR为63.64%, 高于对照组的39.47% (P<0.05) 。见表1。
注:与对照组对比, aP<0.05
2.2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研究组肾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计数减少、腹泻发生率分别为6.82% (3/44) 、4.55% (2/44) 、4.55% (2/44) 、4.55% (2/44) , 均低于对照组的34.21% (13/38) 、23.68% (9/38) 、23.68% (9/38) 、26.32% (10/38) (P<0.05) 。
3 讨论
胃癌属消化系统比较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 且腹膜转移为胃癌主要转移方式, 而出现恶性腹水为晚期胃癌患者常见的并发症, 故临床针对该病治疗探寻有效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已选定的82例胃癌合并恶性腹水患者分别行不同治疗方案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RR为63.64%, 高于对照组的39.47% (P<0.05) , 提示腹腔灌注顺铂联合口服替吉奥治疗胃癌合并恶性腹水可有效抑制腹水的产生, 杀伤胃癌细胞。分析原因可能为:高温可提高肿瘤细胞膜的流动性与血管的通透性, 一旦肿瘤细胞内置入的化疗药物增多, 则可增强抗肿瘤作用;热化疗协同作用能够将肿瘤组织内的静息状态瘤细胞杀灭;热疗可减弱肿瘤组织的间隙液压, 从而促进抗癌药物的转运[3]。替吉奥是目前临床应用于胰腺癌、胃癌等恶性肿瘤治疗中较为广泛的药物, 其是由吉美嘧啶、替加氟、奥替拉西钾根据特定比例配成的复方制剂[4]。其中替加氟为替吉奥抗肿瘤主要成分, 且其为氟尿嘧啶前体药物, 患者口服后经门静脉吸收入肝。于替加氟抗肿瘤期间, 氟尿嘧啶-磷酸脱氧尿苷产生毒性, 但奥替拉西钾能够对氟尿嘧啶磷酸化起到抑制作用, 进而发挥缓解患者不良反应等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肾功能异常、肝功能异常、白细胞计数减少、腹泻发生率分别为6.82% (3/44) 、4.55% (2/44) 、4.55% (2/44) 、4.55% (2/44) , 均低于对照组的34.21% (13/38) 、23.68% (9/38) 、23.68% (9/38) 、26.32% (10/38) (P<0.05) , 提示替吉奥联合顺铂腹腔灌注化疗应用于胃癌合并恶性腹水患者安全性较高。究其原因可能为:因腹腔灌注化疗药物可于腹腔内有持久、较高及恒定的药物浓度, 且药物进入体循环少、药物分布均匀, 故不良反应自然降低[5]。本研究受环境、时间等因素制约, 未就两组疼痛改善情况予以分析, 待临床进一步研究加以补充。
综上所述, 替吉奥联合顺铂腹腔灌注化疗应用于胃癌合并恶性腹水患者, 可有效抑制腹水的产生, 并杀伤胃癌细胞, 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具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杨国兴.静脉用黄芪多糖联合顺铂腹腔化疗对胃癌恶性腹水的疗效研究.河北中医药学报, 2014, 29 (2) :47-49.
[2]唐鸿生, 崔书中, 唐云强, 等.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胃癌合并腹水的临床疗效观察.消化肿瘤杂志, 2013, 5 (1) :26-32.
[3]毛丽伟, 管静芝, 廖国清, 等.S-1联合DDP腹腔循环热灌注治疗老年胃癌合并腹水临床疗效观察.现代肿瘤医学, 2014, 22 (12) :2916-2918.
[4]温爱萍.腹腔热灌注化疗治疗胃癌合并恶性腹腔积液的临床观察.河北医药, 2013, 35 (18) :2814-2816.
胃癌合并腹水 篇2
关键词:胃癌,腹水,老年,D2根治术
从临床上来分析,胃癌在多数情况下,会发生于患者胃壁最表层的黏膜上皮细胞当中。随着胃癌的逐步恶化,患者胃壁被入侵的深度将会持续的增加,对胃壁所造成的破坏也将逐步的扩大,最终对患者的胃部器官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1,2]。对于老年胃癌患者而言,腹水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病情。D2根治术作为临床上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与老年胃癌合并腹水的匹配度较高,能够将治疗效果最大限度的提升。文章针对老年胃癌合并腹水患者,讨论了患者的病理特点和D2根治术对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09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老年胃癌合并腹水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设定为观察组;选择同期收治的老年胃癌患未合并腹水患者70例为对照组。观察组: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34例;患者年龄范围在56岁——7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9.3岁±1.2岁。对照组:男性患者31例,女性患者39例;患者年龄范围在58岁——7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0.3岁±1.9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不显著,临床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观察组患者实施D2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组:本组患者根据胃癌的具体位置和淋巴结清扫的范围,对患者有效实施D2根治术治疗。对照组:本组患者临床按照常规对老年胃癌患者实施化疗治疗,未实施D2根治术治疗。
1.3 观察指标
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对两组患者存活时间、术后5年存活率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应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对得到的数据展开分析;计量资料通过()表示;相关数据应用t进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具体结果如表1所示。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术后存活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5年术后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老年胃癌合并腹水患者在临床治疗中,病理特点表现为疾病恶化速度快、并发症多等,针对患者实施D2根治术后,可以显著延长患者的生命,降低疾病带来的痛苦。建议在今后的临床治疗中,将D2根治术推广应用。
3 讨论
3.1 老年胃癌合并腹水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
癌症的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都必须承受较大的病痛和生理上的折磨。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看,老年胃癌合并腹水患者的病理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腹腔液体容量不会超过200ml,但由于老年胃癌患者的腹水为并发症,因此在腹水容量方面会非常高,必须不断的将腹水排出,否则将对生命造成严重的危险[3]。第二,老年胃癌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身体承受能力较弱,即便是应用了D2根治术,依然要考虑到患者的生理感受和心理情况,否则很容易造成患者的严重不良反应,在每一次治疗中,都必须对治疗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第三,老年胃癌合并腹水患者本身是比较危险的,且由于年龄的提升和身体素质的下降,患者还有可能会出现其他的疾病,这一点需要在治疗过程中特别的注意,需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阶段性的改善治疗方案。
3.2 D2根治术对预后的影响
老年胃癌合并腹水患者在实施D2根治术治疗的过程中,必须对预后情况进行考虑,目的在于延长患者的生命,减少患者的病痛。D2根治术在应用后,其对预后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应用D2根治术治疗,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决定具体治疗方案,因此预后质量较高。第二,该方法在应用的过程中,应适当的匹配护理手段、观察手段来完成,所以在治疗完毕后,必须对患者进行长期的观察,记录患者的各项变化,如果患者出现了不良反应,则必须采取有效手段来解除[4,5]。第三,D2根治术对患者的预后也会产生些许的影响,大部分的反应是正常情况,不过依然要进行记录和报告。
综上所述,老年胃癌合并腹水患者在接受D2根治术的治疗过程中,不仅要对患者的病理特点展开深入分析,同时还要对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观察,充分了解治疗的效果是否达到预期。今后,将D2根治术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必须以患者为中心,将临床病理特点作为主要的依据,从而实施合理治疗,延长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张驰,胡祥.胃癌合并肝硬化病理生理特点及外科治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2,03(04):247-250.
[2]杨世斌,许峰峰,肖隆斌,吴文辉,黎文峰,李明哲.胃癌同时合并腹水的临床病理特点及D2根治手术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08(09):1-6.
[3]王晓娜,梁寒.胃癌外科治疗中的若干问题[J]_癌症,2010,04(03):403-408.
[4]单留群,丁永斌,夏建国,王海宁,张苗,刘德林,吴昌德.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胃癌发病变化和手术预后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24(10):11361-11365.
胃癌合并腹水 篇3
关键词:顺铂,卡培他滨,中药,胃癌,癌性腹水,疗效
胃癌为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目前,胃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晰,其和饮食、环境、遗传、幽门螺杆菌感染和癌前状态等相关,目前研究显示为多因素综合作用后原癌基因被激活,抑癌基因失活,胃黏膜上皮细胞增殖、凋亡动态平衡失调,导致肠化生和癌症发生[1]。胃癌患者确诊时多为晚期出现腹膜转移,多数患者伴随癌性腹水,对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本研究探讨了顺铂+卡培他滨化疗联合中药治疗胃癌腹水效果.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并纳入我院2013年12月-2015年9月胃癌腹水患者68例,进行分组研究。所纳入患者均符合胃癌腹水诊断标准[2].经常规检查和细胞学检查等证实为癌性腹水,均为晚期胃癌患者.Karnofsky评分≥60,无严重内科疾病,均有化疗指征。所有患者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治疗Ⅱ组和治疗Ⅰ组,每组34例。34例治疗Ⅰ组患者中:男24例,女10例;年龄在35-67岁,平均年龄为2.12±10.18岁。其腹围最小为82.12cm.最大为121.94cm,平均腹围为97.35±2.48cm。鳞癌、未分化癌、印戒细胞癌和腺癌分别为2例、4例、4例和24例。
34例治疗Ⅱ组患者中:男23例,女11例;年龄在35-68岁,平均年龄为52.18±10.28岁。其腹围最小为82.81cm,最大为121.59cm,平均腹围为97.18±2.13cm。鳞癌、未分化癌、印戒细胞癌和腺癌分别为2例、3例、4例和25例,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腹围、病理分型和性别、年龄等具有良好对比性。
1.2 方法
治疗Ⅰ组以常规腹腔穿刺引流和西药治疗。腹腔穿刺引流腹水后第二日采用腹腔灌注化疗.以生理盐水1000m和顺铂60mg混合后15分钟内注入腹腔,并注入10ml2%利多卡因预防粘连,同日起予卡培他滨片1g2次/日口服14日,
每21日重复治疗1次,共治疗3周期。
治疗Ⅱ组在常规腹腔穿刺引流和治疗Ⅰ组相同西药治疗同时辅以扶正祛邪方治疗。中药组成:鸡血藤、威灵仙、焦三仙、太子参、黄芪、薏苡仁、蛇舌草各30g;党参20g;白术、女贞子、鸡内金、枸杞子、茯苓、菟丝子、山萸肉、补骨脂各15g;砂仁10g,上述方剂用水煎煮后取4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治疗疗程同治疗Ⅰ组。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Karnofsky体力评分变化、毒副作用情况。疗效评价方法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肿瘤治疗疗效评价标准[3]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进展,缓解率为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之和,其中,病灶完全消失,症状消失并维持4周以上为完全缓解;病灶缩小幅度大于50%,症状缓解为部分缓解;病灶缩小50%或50%以内为稳定;病灶增大50%为进展。Karnofsky体力评分:包括病情、日常活动、自理情况等项目,总分100分,分数越高,生活质量越好[4]。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的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统计分析,治疗效果、副作用属于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x2检验。Karnofsky体力评分属于计量资料,用表示,用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标准。
2 结果
2.1 临床缓解率比较
治疗Ⅱ组临床临床总缓解率明显高于治疗Ⅰ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经对比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Karnofsky体力评分对比
干预后治疗Ⅱ组患者Karnofsky体力评分明显高于治疗Ⅰ组,数据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干预前对比,#表示P<0.05;与治疗Ⅰ组干预后对比,*表示P<0.05;
2.3 副作用比较
两组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但治疗Ⅱ组骨髓抑制发生率(4例,发生率11.76%)明显低于治疗Ⅰ组(11例,发生为32.35%),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
3 讨论
胃癌腹水为多数胃癌患者的最终转归,其形成原因为晚期肿瘤对胃壁浆膜层和淋巴管侵犯,导致淋巴管堵塞和病灶广泛转移[5]。腹水中有大量脱落肿瘤细胞,临床多通过腹腔穿刺引流后灌注化疗的方法进行治疗,通过高浓度化疗药物直接接触腹膜,可发挥对肿瘤细胞的浸泡和渗透作用有效控制腹水,但因化,疗药物毒副作用大,单纯西医治疗效果不理想,患者耐受度低[5,6,7]。
胃癌腹水为中医范畴中“鼓胀”范围,主要病理变化在于血瘀、气滞和水结,其病理特点为虚实交错、本虚标实,多因肝肾脾三脏受损致使脾失健运、肝失疏泄和肾失开阖所致水、血、气于体内淤积而成腹水。本研究使用扶正祛邪方,方中黄芪可固表益肺,补中益气;山萸肉可补肝益肾填精;茯苓可宁心安神,温中健脾;白术可补血益气,燥湿补脾;太子参和党参均可养阴生津和补脾益肺;女贞子和枸杞子可补肝益血填精;补骨脂可滋补肾精,壮阳补肾;鸡内金、焦三仙和砂仁可健胃理气;鸡血藤可养血和血,补血行气;蛇舌草可清热解毒;威灵仙可止痛。诸药合用,可发挥清热解毒、健脾补肾、补血益气、扶正祛邪之功[8]。
本研究治疗Ⅰ组以常规腹腔穿刺引流和西药治疗,治疗Ⅱ组在常规腹腔穿刺引流和西药治疗同时辅以扶正祛邪方治疗,结果显示,治疗Ⅱ组临床临床总缓解率明显高于治疗Ⅰ组,Karnofsky体力评分明显优于治疗Ⅰ组,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治疗Ⅰ组,说明顺铂+卡培他滨化疗联合中药方法治疗胃癌腹水效果确切,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健康水平,减轻毒副作用,提高患者耐受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魏云平,王钱.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腹水一例临床体会[C].//第二届中华名中医论坛暨中西医优势互补治疗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2011:101-102.
[2]朱尧武.晚期胃癌中医综合疗效标淮模型的构建[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
[3]李俊超.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腹水效果观察[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23(3):337-338.
[4]王志明,庄荣源.陈勇等.化疗联合腹腔灌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胃癌腹水[J].中华胃肠外科杂志,2013,16(1):28-31.
[5]王志明,刘天舒,李倩等.按需腹腔灌注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治疗胃癌腹水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2011,18(4):462-464.
[6]邱国钦,许丽贞,王勇军等.替吉舆联合静脉和腹腔化疗方案治疗胃癌腹水的临床观察[J].现代肿瘤医学,2012,20(2):342-345.
胃癌合并腹水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胃癌伴腹水患者56例, 均经病理确诊, 且均为按国际抗癌联盟 (UICC) TNM分期为IV期的胃癌合并顽固性腹水患者, 且经细胞学检查为癌性腹水, 均为初治患者, 有客观可测量的病灶。所有患者Karnofsky (KPS) 评分均>70分, 重要器官功能基本正常, 预计生存期>3个月。将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中男20例, 女8例;年龄27~73岁, 中位年龄52.8岁;其中低分化腺癌10例, 中分化腺癌7例, 黏液腺癌6例, 印戒细胞癌3例, 未分化癌2例;均有腹腔淋巴结转移, 伴肝转移12例, 肺转移11例, 骨转移4例, 盆腔转移10例,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5例。对照组中男19例, 女9例;年龄29~74岁, 中位年龄51.6岁;其中低分化腺癌11例, 中分化腺癌7例, 黏液腺癌5例, 印戒细胞癌3例, 未分化癌2例;均有腹腔淋巴结转移, 伴肝转移11例, 肺转移12例, 骨转移4例, 盆腔转移10例, 锁骨上淋巴结转移6例。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治疗组入院后, 给予卡培他滨片2500mg/m2, 分早晚2次于餐后口服, 连用2周, 休息1周, 3周为1个周期。腹腔内灌注化疗:于第1个化疗周期第1天开始腹腔置管, 通过导管引流的方式在2~3d内持续缓慢放净腹水并取少量腹水化验, 然后开始腹腔内化疗。将生理盐水500ml经恒温箱加热至40~42℃, 而后将顺铂 (DDP) 60mg/m2+地塞米松10mg+2%利多卡因200mg自导管滴入, 灌注结束后拔管, 嘱患者多变换体位;如腹水控制较好, 于第2、3化疗周期, 先经导管滴入经恒温箱加热至40~42℃的生理盐水1500~2000ml, 后行上述方法的腹腔内化疗。对照组每天于治疗开始2h后给予亚叶酸钙 (LV) 200mg静脉滴注, 连用5d;5-氟尿嘧啶 (5-FU) 500mg/m2微泵持续22h静脉滴注, 连用5d, 休息2周, 3周为1个周期。DDP腹腔内化疗同治疗组。化疗期间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每个化疗周期前后复查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3个周期后, 对比2组近期疗效、疾病进展时间 (TTP) 、临床受益反应 (CBR) 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3 疗效评定标准
1.3.1 近期疗效评定标准:
腹水疗效判定标准参照WHO标准分为完全缓解 (CR) 、部分缓解 (PR) 、无变化 (NC) 和进展 (PD) 。CR:腹水完全消失, 维持>1个月;PR:腹水减少≥50%, 维持>1个月;NC:腹水减少<50%, 无增加趋势;PD:腹水增多。有效率 (RR) = (CR+PR) /总例数×100%。
1.3.2 疾病进展评定标准:
TTP为自治疗开始至病灶出现进展的时间。病灶进展判断根据体征、X线片、B型超声及CT检查等确定。
1.3.3 CBR评估标准:
参照1997年制定的CBR标准分为有效、稳定和无效, 对疼痛、体力状态及体质量作出综合评估: (1) 疼痛强度减轻≥50%或镇痛药量减少≥50%并持续4周以上; (2) 体力状况改善KPS评分≥20分并持续4周以上; (3) 体质量增加≥7%并持续4周以上。有效:至少符合上述一项, 且其他稳定;稳定:上述疼痛、KPS评分、体质量3项指标均稳定;无效:三项指标中有一项增加。
1.3.4 不良反应评定标准:
按WHO (1998年) 不良反应分级标准进行评价, 分为0~Ⅳ级, 以Ⅲ~Ⅳ级为严重反应。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1.3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近期疗效 2组腹水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TTP 治疗组TTP平均时间为6.4个月优于对照组的5.9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化疗前后CBR评估 治疗组CBR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的7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4 不良反应 56例患者均可评价不良反应, 无治疗相关性死亡。治疗组不良反应主要有白细胞下降、食欲减退、恶心呕吐, 但多为Ⅰ~Ⅱ级, Ⅲ级反应少见, Ⅳ级反应罕见。对照组不良反应主要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白细胞下降、口腔黏膜炎、腹泻、贫血, 多见Ⅲ~Ⅳ级反应。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反应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 论
胃癌腹水的形成多是由于晚期肿瘤侵犯胃壁浆膜层, 累及淋巴管致其堵塞所致。腹水中含有大量的脱落癌细胞, 是造成腹膜种植转移的主要原因, 腹膜种植肿瘤进一步加重腹水的形成, 而此时患者多伴有腹腔淋巴结、腹膜、腹腔内脏器弥漫性转移及大网膜种植等[1]。胃癌对化疗相对敏感, 化疗是晚期胃癌的主要治疗手段[2]。在胃癌化疗50年的历史中, 5-FU目前仍然是治疗胃癌的基本用药, 全身化疗联合腹腔灌注化疗治疗晚期胃癌伴腹水已得到大家的共识[3]。由于腹膜—血屏障的存在, 腹腔化疗可使高浓度化疗药物与腹膜腔直接、广泛的接触, 通过直接浸泡或渗透作用, 充分、有效地作用于原发灶和癌细胞, 杀灭癌细胞, 改善淋巴循环等, 从而达到控制腹水的作用。由于腹腔给药后, 药物经门静脉入肝, 提高了门静脉的药物浓度, 且绝大部分药物被肝分解代谢, 仅极少量进入体循环, 全身毒性较小, 且利于控制肝转移灶[4]。临床研究表明[5], 腹腔内温热化疗对胃癌腹膜转移、控制癌性腹水安全有效, 39~42℃环境可引发癌细胞凋亡, 40℃环境能逆转及减少细胞的耐药, 而诸多化疗药中以DDP与高热协同的增效作用最明显。为此, 本文采用了DDP腹腔热灌注化疗。
卡培他滨片是一种对肿瘤细胞有选择性活性的口服细胞毒性制剂。在肝脏和肿瘤组织内首先通过羧酸脂酶转化为5′-脱氧-5-氟胞苷, 然后再通过胞苷脱氨酶转化为5′-脱氧-5-氟尿苷, 在肿瘤细胞内的肿瘤相关性血管因子胸苷磷酸化酶的作用下转化为5-FU, 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5-FU对正常组织的损害, 与5-FU持续静脉输注有类似的疗效, 并克服其半衰期短, 代谢快的不足。DDP穿透性较强, 不易通过腹膜屏障, 且代谢较慢, 当腹腔内灌注DDP后, 腹腔和血浆平均高峰浓度比为12∶1, 可明显提高疗效, 减轻全身不良反应[6], 此外DDP还可刺激腹膜细胞增生、纤维化, 从而抑制腹水生长。
本结果表明, 治疗组腹水RR为78.6% (22/28) , TTP为6.4个月;而对照组RR为67.9% (19/28) , TTP为5.9个月, 2组近期有效率比较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 但从数值上看治疗组似乎更有优势。治疗组CBR有效率为92.9% (26/28) 优于对照组的71.4% (20/28)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显示卡培他滨片抗肿瘤的有效性, 也说明了全身联合腹腔化疗方案能有效控制远处转移及腹水的形成, 明显改善患者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本文中, 2组虽均采用联合腹腔灌注化疗, 但对照组的全身不良反应高于治疗组, 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多见Ⅰ~Ⅱ级, Ⅲ级反应少见, Ⅳ级反应罕见, 对照组的不良反应以Ⅲ~Ⅳ级反应多见。治疗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反应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且患者的耐受性良好, 实际使用时有一定的优越性, 更易于患者接受治疗。只有少量患者腹腔化疗后有轻微腹痛、腹胀, 多于24h内消失, 无需特殊处理。并未出现因腹腔内化疗引发的化学性腹膜炎、腹腔感染、持续性肠麻痹、肠梗阻及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综上所述, 卡培他滨片口服联合顺铂腹腔内化疗治疗胃癌伴腹水有良好的疗效及安全性, 临床获益率高, 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痛苦,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不良反应轻, 且患者能够耐受,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卡培他滨片口服联合顺铂腹腔内化疗治疗胃癌伴腹水的效果。方法 将56例晚期胃癌伴腹水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治疗组采用卡培他滨片口服联合顺铂腹腔内化疗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5-氟尿嘧啶 (5-FU) 加亚叶酸钙 (LV) 持续静脉滴注联合顺铂腹腔内化疗。3个周期后, 评价2组的近期疗效、疾病进展时间 (TTP) 、临床受益反应 (CBR) 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腹水的近期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平均TTP为6.4个月优于对照组的5.9个月,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CBR有效率为92.9%高于对照组的71.4%,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反应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卡培他滨片单药口服联合顺铂腹腔内化疗是治疗晚期胃癌伴腹水的有效手段,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卡培他滨片,顺铂,腹腔内化疗,胃癌, 晚期,腹水
参考文献
[1]赵波涛.卡培他滨加腹腔化疗治疗37例晚期胃癌的临床观察[J].江西医药, 2007, 42 (12) :1142-1143.
[2]Mizoshita T, Kataoka H, Kubota E, et al.Gastric phenotype sigenetring cell carcinoma of the stomach with multiple bone metastases effectively treated with sequential methotrexate and5-fluorouracil[J].Int J Clin Oncol, 2008, 13 (4) :373-376.
[3]吴清艺, 楚建设.顺铂腹腔内滴灌联合全身化疗治疗晚期胃癌[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07, 7 (1) :72-74.
[4]顾本兴, 孙晓南.进展期胃癌治疗进展[J].新乡医学院学报, 2010, 27 (1) :93-95.
[5]郭花, 朱金水.胃癌腹腔化疗进展[J].国际消化病杂志, 2008, 28 (1) :9-10.
甲型肝炎合并胸水、腹水各1例报告 篇5
病例1,男,10岁,因乏力、恶心、尿黄1周伴轻咳于2008年3月15日以“黄疸型肝炎”收入院。入院查体:T 36.5℃,P 72次/min,R 25次/min,体重30 kg。精神差,呼吸较快,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咽无充血,颈软,右肺下部语颤减弱,叩诊浊音,呼吸音减弱,左肺呼吸音清晰,无干湿性啰音,心音有力,心率72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肋下1 cm,质软,肝区叩击痛(+),脾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如常。B超:肝脏弥漫性病变,胆囊炎,脾、胰、肾未见异常,腹水征(-),右侧胸腔积液,深度3 cm。胸水常规:外观淡黄、清亮,蛋白(-),细胞数205×106/L,N 30%,L 70%。肝功:总胆红素(TBIL)94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 46μmol/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345 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512 U/L。抗HAV(+),HBV DNA、抗HCV、抗HEV均为阴性。入院后初步诊断·:(1)病毒性肝炎,甲型,急性黄疸型;(2)胸水原因待查。给予甘利欣、茵栀黄、谷光甘肽等保肝治疗。住院半个月,症状消失,肝功正常。B超复查:未探及胸腔积液。
病例2,男,16岁,因恶心、呕吐、尿黄10 d于2009年4月11日以“黄疸待查”收入院。入院查体:T 36.2℃,P56次/min,R 20次/min,BP 100/60 mm Hg。发育正常,精神差,皮肤、巩膜中度黄染,心肺(-),腹平软,无压痛及反跳痛,肝剑下1 cm,质软,肝区叩击痛(+),脾未及,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如常。B超:肝脏弥漫性病变,胆囊炎,肝肾间隙探及15 mm液性暗区。肝功能:TBIL 124μmol/L,DBIL56μmol/L,AST 337 U/L,ALT 732 U/L。抗HAV(+),HBV DNA、抗HCV、抗HEV均阴性。入院后初步诊断:(1)病毒性肝炎,甲型,急性黄疸型;(2)腹水原因待查。给予常规保肝治疗。住院14 d,黄疸消退,肝功TBIL 25μmol/L,AST55 U/L,ALT 70 U/L。B超复查:未探及腹腔积液。
2 讨论
急性甲型肝炎早期有发热,食欲不振,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等,继而皮肤、巩膜黄染,肝脾肿大,恢复期黄疸消退,食欲和精神好转,肝脾逐渐缩小,肝功逐渐恢复。部分患者可出现瘀胆。甲型肝炎可演变为重型肝炎,此型起病急骤,黄疸迅速加深,黄疸出现后症状不减轻,并频繁恶心、呕吐,腹胀,呃逆,极度乏力,有出血倾向,肝脏缩小,行为异常,意识障碍。极少数甲型肝炎患者伴有腹水。有报道个别儿童在肝炎恢复期伴有腹水,并不能认为出现腹水是预后不良的标志[1]。以上两例患者胸、腹水随肝功好转而消失,是对上述观点的肯定。胸、腹水形成的原因目前不明,可能是肝炎病毒抗原和相应的抗体发生反应,引起免疫复合物沉着于血管内膜,激活补体,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蛋白质及白细胞渗出,引起胸、腹水。陆伦根等[2]认为,急性和慢性病毒性肝炎也常发生高球蛋白血症和循环抗体(ANA、SMA或抗LKM-1)不同程度的升高。在急性病毒性肝炎中,这些异常常是短暂的,随病情恢复而转为正常。
关键词:甲型肝炎,胸水,腹水
参考文献
[1]Klaus-Peter Maier.肝炎及其后果.郝连杰,主译.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7.
胃癌合并腹水 篇6
关键词:腹股沟腹水疝,肝硬化,非开放性处理疝囊,无张力修补术
肝硬化发展到失代偿阶段, 约有半数患者会出现大量腹水, 腹水引起的门脉高压是引起腹股沟疝的常见因素之一, 这时的腹股沟疝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而是与肝硬化密切相关。处理起来非常棘手, 因为简单进行疝修补术后容易出现切口渗血, 腹水泄漏, 腹腔压力持续存在引起疝复发, 切口难以愈合等[1]。我院于2006年8月~2009年10月, 收治门脉高压大量腹水合并腹股沟疝33例, 行非开放性处理疝囊加行无张力修补术,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33例, 为2006年8月~2009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患者, 均为门脉高压大量腹水合并腹股沟疝, 其中男20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46.2岁 (27~69岁) 。肝病病程平均11.8年 (7~24年) 。术前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11例, B组18例, C级4例。30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凝血功能障碍。
1.2 方法
1.2.1 术前治疗
采取加强营养、护肝、利尿、纠正凝血障碍、纠正代谢紊乱、纠正低蛋白血症、防治感染等综述措施, 提高患者身体素质, 保护肝脏。
1.2.2 术中治疗
选用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阻滞麻醉, 重症者选用全麻。非开放性处理疝囊加行无张力修补术, 保持腹腔内环境相对稳定, 降低手术风险, 提高手术的成功率。手术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打开疝囊后, 将腹水尽可能吸尽; (2) 高位结扎疝囊; (3) 尽可能用电刀剥离近端疝囊, 减少术中不必要的过多分离; (4) 加强后壁, 固定好疝装置后, 在精索深面, 将腹外斜肌腱膜缝合; (5) 手术后在腹外斜肌腱膜下置皮片, 从切口引出, 选用敷料包扎伤口。
1.2.3 术后治疗
继续手术前的综合性保肝治疗方案, 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的变化;抗生素预防感染治疗7~10 d;加强护理, 术后10~12 d拆线;每日口服缓泻药保持大便通畅;继续监测腹水量, 如果腹水产生过多, 通过腹部留置管缓慢放腹水;对有并发症的患者对症处理。同时不要中断抗病毒治疗。
2 结果
2.1 手术效果
33例门脉高压大量腹水合并腹股沟疝患者经非开放性处理疝囊加行无张力修补术治疗均获成功, 手术切口均为Ⅰ期愈合。随访2年, 无一例复发。
2.2 手术并发症
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腹水渗漏 (2例) , 腹壁皮下淤血 (3例) 、切口血肿 (2例) , 阴囊水肿 (3例) 。经对症处理后均缓解。
3 讨论
虽然门脉高压大量腹水合并腹股沟疝的治疗原则是早诊断、早治疗, 但门脉高压大量腹水合并腹股沟疝时产生的高压血流使侧支循环的静脉壁变得比较脆弱, 手术过程中的失血量增加。传统的手术需要开放疝囊, 大量腹水外流, 腹腔内环境平衡遭到破坏, 甚至还可能发生肝性脑病, 手术的风险性很大。因此临床趋向于保守治疗[2]。
笔者的体会是, 要重视术前Child-Pugh分级。ChildPugh分级为A级和B级的可及早手术治疗, 对C级的应先进行内科综合治疗, 待肝功能达到A级或B级时再进行手术。对大量腹水、严重低蛋白血症、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患者手术时机的选择应特别慎重。在术前应采取加强全身营养支持、保肝、利尿、控制腹水量、补充凝血因子等综合措施, 最大程度地改善肝功能, 以帮助患者度过手术危险期。
手术过程中, 内环的修补和薄弱部分的加强是决定手术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3]。肝硬化患者产生的腹水使腹压加大并持续存在, 疝囊在腹股沟部的反复凸出使腹横筋膜明显薄弱松弛, 内环明显增大甚至局部出现缺损[4]。我们根据肝硬化腹水的病理生理特点, 术中采用局部麻醉或硬膜外阻滞麻醉, 非开放性处理疝囊, 防止腹水外流, 在不破坏腹腔内环境平衡的基础上, 行无张力修补术。使全身性手术损伤转变为局部程度较轻的损伤, 手术风险大大降低, 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
腹股沟的并发症较少, 常见的有切口积液、切口感染、尿潴留、肺部感染、腹膜后血肿、睾丸炎等[5,6]。本组并发症有腹水渗漏2例, 腹壁皮下淤血3例、切口血肿2例, 阴囊水肿3例, 与肝硬化凝血机制障碍有关, 经对症处理均能缓解。
综上所述, 对门脉高压大量腹水合并腹股沟疝患者术前采用加强营养支持等综合手段, 增强患者体质, 保护肝脏;术中在局麻下或硬膜外阻滞麻醉下, 非开放性处理疝囊加行无张力修补术, 重视手术技巧及围术期处理, 术后不要放弃病毒治疗等, 是治疗门脉高压大量腹水合并腹股沟疝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黄建, 刘永强, 谢伟.腰麻和硬膜外麻醉下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手术的比较分析[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07, 14 (3) :312.
[2]马建萍, 刘国琼.胃癌腹腔积液患者腹腔留置管灌注化疗的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 2003, 9 (6) :432-433.
[3]杨景峰, 林越, 王涛.平片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106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9, 47 (14) :34-35.
[4]Schmidbauer S, Ladurner R, Hallfeldt KK, et al.Heavy-weight versus low-weight polypropylene meshes for open sublay mesh repair of inci-sional hernia[J].Eur J Med Res, 2005, 10 (6) :247-253.
[5]周玮, 尹华, 张辉, 等.普里灵疝装置在合并腹内压增高疾病的腹股沟疝修补中的应用尝试[J].中国临床医学, 2005, 12 (2) :236.
胃癌合并腹水 篇7
1 临床资料
本组73例, 其中男54例, 女19例, 年龄36~74岁。肝硬化的诊断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2]。其中乙肝肝硬化65例、丙肝肝硬化4例、酒精性肝硬化3例、不明原因肝硬化1例。有乏力、纳差表现者36例, 恶心、呕吐者13例, 腹胀者47例, 消化道出血20例, 黄疸41例, 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水, 伴胸水者12例, 肝性脑病4例。大多数患者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不明显, 无一例发生糖尿病神经及血管并发症。实验室检查:73例患者中, 乙肝表面抗原阳性61例、抗血清丙型肝炎抗体阳性4例;谷氨酸氨基转移酶42.0~785.0U/L、总胆红素9.2~503.0μmol/L、白蛋白21.0~34.0g/L;空腹血糖轻度增高 (7.8~11.1mmol/L) 51例, (11.2~14.9mmol/L) 13例、重度增高 (>15.0mmol/L) 6例。有3例入院空腹血糖正常, 餐后2h血糖>11.1mmol/L。B超检查:肝内回声增强, 光点增粗, 肝内管系不清, 门静脉>14mm, 盆、腹腔可控及液暗区, 视腹水的多少而定。
2 护理
2.1 心理护理
肝硬化腹水和糖尿病属于2个科的疾病, 在治疗上有一定的矛盾, 两者又是慢性终身疾病, 病情迁延, 需要常年服药, 反复及长期的饮食控制, 且所需医疗费用多, 从而使患者心理负担重, 易产生消极、悲观、绝望等心理, 调查显示, 3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心理障碍[3]。这种不良心理会加重病情, 形成恶性循环。护士应给患者情感支持, 耐心倾听患者的痛苦、不满和不安, 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 安慰、关心爱护患者, 最大限度地减轻其精神压力, 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配合治疗。
2.2 饮食护理
肝硬化患者出现消化吸收障碍, 是引起肝性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其合理饮食至关重要, 饮食控制不好会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1) 少食多餐, 定时定量, 鼓励进食清淡、易消化食物、多食新鲜蔬菜, 不宜食用多纤维、油炸、油腻、辛辣刺激性及甜食、禁饮酒。
(2) 限制水、钠摄入, 每日钠盐摄入1~1.5g, 腹水严重者每日摄水量控制在500~1000mL以内。由于限钠饮食常使患者感到食物淡而无味, 可适当添加柠檬汁、食醋等, 改善食品的调味, 以增进食欲。
(3) 重症肝病或肝性脑病时, 每日供给5.02~6.69kJ热量维持正氮平衡, 避免体内蛋白分解, 限制或禁食蛋白质, 病情好转后逐渐摄人蛋白质并以植物蛋白为主 (如豆制品) 。
(4) 食管静脉曲张的病人以软食为主, 进食时宜细嚼慢咽, 避免进食坚硬、粗糙的食物。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饮食情况, 是否有腹胀、便秘、恶心、呕吐等现象, 并及时报告医生, 根据病情及血糖水平及时调整饮食及胰岛素用量。
2.3 药物治疗护理
(1) 在选用保肝药物时, 应尽量避免使用含糖制剂及皮质激素, 应用降糖药后要注意监测肝功能变化。目前胰岛素是最好的保肝和治疗糖尿病的药物, 具有降血糖及促进糖原合成的作用。但一定要准确使用胰岛素的剂量, 可根据血糖测定进行剂量调整。
(2) 使用利尿剂的护理, 如伴有周围水肿, 一般采用快速利尿;若无周围水肿或周围水肿消失, 一般采用缓慢利尿法, 维持体重每周减少0.5kg。因此, 每天早晨要在同等条件下比较精确地给患者测腹围、体重, 准确记录24h出入量, 以观察腹水的消长情况。用排钾利尿剂及腹腔放液时, 需注意有无低血钾和低血糖的临床表现, 并定期测血钾、血钠、血糖, 发现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防止低血钾和低血糖的发生, 以免加重对肝细胞的损害。如果发生电解质紊乱, 除静脉补充之外, 饮食也可起协助作用, 低钾患者可补充香蕉、橘子等高钾水果。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 笔者体会到每周维持体重减轻0.5kg, 不良反应少, 病情能稳定好转, 甚至腹水完全消失。
2.4 一般护理
生活有规律, 如身体情况许可, 可进行适当的运动, 以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利用, 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大量腹水者, 应取半卧位, 使膈肌下降, 以增加肺活量, 减少肺淤血, 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 以减轻呼吸困难及心率加快等症状。如轻度腹水, 可取平卧位, 绝对卧床休息, 减轻肝脏负担。此外, 无论是肝硬化还是糖尿病均使患者抵抗力降低, 易发生感染, 所以, 在护理时应注意预防感染, 对肝性脑病和消化道出血禁食者, 保持口腔清洁;常修剪指甲, 防止皮肤抓伤;保持皮肤清洁, 温水擦浴;穿宽大、柔软衣服, 定时更换体位。定期紫外线消毒病房, 保证空气流通, 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避免医院性感染。
3 结果
症状明显改善, 肝功能好转, 腹水完全消失者59例 (80.8%) , 症状部分改善, 腹水部分消失者11例 (15.1%) , 自动出院1例, 死亡2例, 总有效率95.9%。
4 讨论
肝硬化腹水合并糖尿病患者病情复杂, 治疗和护理难度比较大。因此临床护士要重视此类患者的护理, 掌握其护理重点。同时, 加强对相关疾病的学习, 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对患者做好健康宣教, 使患者更多地了解肝硬化和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安心地接受治疗和护理。
总之, 精心的治疗和积极的护理干预能使大多数肝硬化腹水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 延长病人的生存期, 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降低病死率。
参考文献
[1]李改焕.内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108.
[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 肝病学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0, 8 (6) :324~329.
相关文章:
胃癌腹水02-03
超滤——反渗透02-03
超滤膜技术环境工程02-03
良恶性胸腹水02-03
腹水引流02-03
超滤和反渗透化学清洗02-03
血清-腹水白蛋白02-03
中国矿业大学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开幕词开幕闭幕词02-03
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