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手法(精选十篇)
教学手法 篇1
关键词:推拿手法,教学,特点,综述
中医推拿是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与技术相结合、实践性强的学科。中医各学科教育不断改革,以操作为主的推拿手法应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开展新时期下的手法传承工作。
1 手法传承的特点
1.1 训练与传授
推拿学习是手法技巧与力度融合的过程,运用纯熟需经历训练、临证、体悟、再训练、再临证、发展的螺旋上升过程。每个流派的手法都有独特的动作结构和施力技巧,需长期训练才能掌握。老师详细解析手法与临证影响学生的操作姿势、用力方式、手法频率、发力方法等手法操作元素。推拿传授需手把手指导手法发力角度、力度、部位。手法传授失之毫厘,谬以千里,为手法传承的关键。许多学者认为手法操作是一门实践医学,其中功力很难用语言描述,需操作者长期训练才能积累高层次“功力”[1]。
1.2 临证与体悟思辨
推拿以医疗和保健为目的,是通过手或身体其他部位刺激人体体表或活动肢体的规范化技巧性动作[2]。临证是手法体悟思辨用于临床的过程,体悟是使手法精深的关键。手法练习到一定层次后,对手法的传承运用、理解深化使其进一步发展,手法传承更重要的是把握手法要旨,在已有基础上发展,使之更适用于临床。手法传承中老师教授指导与学生勤学苦练、思辨体悟不可缺一,手法传承要传技艺、传心法,承精髓,临证体悟思辨。
2 手法传承的教学
2.1 教学理念
目前中医药技术传承工作主要包括祖传、师带徒、自学、学院教育,以学院教育为主。推拿手法教学的目的是培养传承人,为突出手法特色,传承过程中应注重培养继承人的手法操作能力。手法教学的核心内容为本流派特色技法,穿插渗透流派学术思想。由于推拿手法传承的特殊性与教学明确的目的性,应“以培养具有实际应用能力临床人才为目的,继承流派学术内容为目标,传承流派手法技艺为主线,彰显流派特色为亮点,拓展流派应用为任务”的理念实施手法教学。
2.2 教学体系
推拿传承特殊性体现在手法传授和训练、临证与思辨两方面。中医传承主要有三大弊端:师傅秘而不传、徒弟学而不精、师徒固步自封。推拿传承教学既要体现流派特殊性,又要剔除[3]弊端,需要手法传承人、教材编写者、授课教师、继承人等人员配合。教授前传承人应系统整理本流派的手法体系及相关内容;教材编写者需充分理解手法的学术内涵并详细解释,使教材深入浅出、易学易懂;授课教师(课堂教师与临床带教老师)最好是对手法流派有深刻理解的传承人,避免传而不精;继承人应遵循兼收并蓄的原则认真学习,深入体悟思辨与临床运用,演变和发展手法。按师承授受的理念进行多样化、多层次教学,练习与体悟、基础与临床相结合,视频、音频、软件等现代科技手段贯穿于课堂讲授、课下沙龙、心得讨论、病案分析等,以达到“师承亲授,口耳相传,技艺流芳”的教学目的。
3 小结
中医推拿经历了由民间到官方再到民间的发展过程,现已成为一门独立学科。推拿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较其他学科更易于吸收现代医学知识及实现理论与技术革新[4],形成特色鲜明的众多流派。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推拿流派继承与发展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应顺应形势培养“厚基础、精技能、强素质”的推拿人才[5]。国内专业学者[6,7]已着手开展手法流派的传承与整理工作,充分发挥简、便、效、廉、全等优势,以期传承与发展并存。手法传承教学应加强手法流派疏理建案工作,确认传承人;传承人加强流派手法文献整理和理论升华;培养壮大流派手法传承人队伍;多开展以“手谈”为主的演示交流话动[8]。手法传承之路漫长,结合自身优势发展手法流派,实现技艺传承,对于热爱手法医学者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德瑜,李迎红,黄宇辉,等.易筋经练功对一指禅推法功力影响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10):62-64.
[2]沈国权,严隽陶.英汉对照推拿手法图解[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
[3]张宽,赵勇,高云.从流派的演变规律探讨骨伤手法传承的特点[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5):566-567.
[4]李应志,严隽陶.对推拿学专业教学的几点建议[J].江苏中医药,2013,45(7):62-63.
[5]刘明军,张欣,韩永和,等.以完善、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造就一流的推拿专业人才[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29(1):32-34.
[6]曾仁发,顾非,吕强.一指禅推拿学术流派的传承和发展[J].中医文献杂志,2012,4,32-34.
[7]王康,戴晓晖,付国兵.振腹疗法的传承创新及其学术特色[J].环球中医药,2013,6(6):444-445.
表现手法的教学案 篇2
一、高考真题(2005·全国Ⅱ卷12题
二、考点知识
1、常见的表现手法
2、表现手法的分析(包括表现手法的判断和作用的分析)
三、命题形式
1、常见的提问形式
这首诗歌用了怎样的(什么)表现手法?
2、变体为:
①请分析这首诗歌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②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③本诗某句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④分析下列诗句中运用的主要艺术手法。
四、解题思路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或如何体现这种手法。
3、总结这种手法的艺术效果。(包括对于表现诗歌主题、表达作者情感、表现景物特点、创设诗歌意境等方面的作用)
答题格式:什么手法+具体分析+艺术效果(一定要点明作者的思想情感)
五、例题分析
槿花 李商隐
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未央宫里三千女,但保红颜莫保恩。本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试简作分析。
答案:运用“比”“兴”手法。(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风露凄凄秋景繁,可怜荣落在朝昏。”槿花不仅花期短,朝开暮落,而且开在荒凉萧索的秋天中,花开花谢,悲凉凄清。(第二步:分析如何运用该手法)前两句是“比”兼“兴”,诗写槿花的凄清冷落,实则是为了写“三千女”对年老色衰的哀伤,以花喻人。(第三步:总结艺术效果)
六、练习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词,分析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4分)
《踏莎行》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阅读曾巩《咏柳》,完成试题。(3分)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依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问: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3、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3分)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
【注】驼褐:兽毛制成的衣服。
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并回答下面的问题。(3分)
移动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作者是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厚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下面问题。(4分)
清平乐
李清照
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ruó,“揉搓”之意。
问: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暮春回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诗的前两句,重在表现什么内容?并简要分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7、问题: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取一种,作具体分析。(4分)
夜书所见
叶绍翁 【南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8、问题:这首小令写景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析。(4分)
相见欢
蔡松年
九日种菊西岩,云根石缝,金葩玉蕊遍之。夜置酒前轩,花间列蜜炬,风泉悲鸣,炉香蓊于岩穴。故人陈公辅坐石横琴,萧然有尘外趣,要余作数
语,使清音者度之。
云闲晚溜①琅琅。泛炉香。一段斜川②松菊瘦而芳。
人如鹄,琴如玉,月如霜。一曲清商③人物两相忘。
【注】①溜:水流。②斜川:晋陶渊明曾“与二三邻曲,同游斜川”并作诗记之。③清商:即商声,古时五音之一,其声凄清,故称“清商”。
9、其他表现手法练习如下: 对面写法:《考点专攻》P58 第3题 托物言志:《考点专攻》P54 第5、6题
综合练习:《五羊高考》P253第8题 P257第7题
诗歌表现手法练习参考答案
1、答:上阙写实,通过初春景象反衬“行人”的离愁别绪。下阙写虚。通过设“行人”想妻子凭栏远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来写愁思。(具体分析)妻思夫,夫想妻。虚实相生,从而将离愁别绪抒发得淋漓尽致。(也可以看成是“对面写法”)(总结艺术效果)参考答案:“柳”具有仗势猖狂、欺下蒙上、经霜凋零等特点。作者以柳象征得势便猖狂得小人。从而讽刺、揭露了得势便猖狂的小人,警告他们必定无好下场。(先点出“柳”在诗句中的特点,再分析该手法的运用,最后总结效果)
参考答案:这首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第一步)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第二步)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第三步)参考答案: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拟人是修辞方法,但也被包含在表现手法里),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并使主客移位,巧妙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参看答案:(1)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2)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片写过去,下片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2、3、4、5、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6、答:重在表现“春残”(或暮春时节凋零空寂的气氛)。用了渲染手法。诗中用“稀”、“尽”、“飞”三字渲染出春光已逝的情景。
7、参考答案:答案可以多种,示例:(1)借景抒情。萧萧的梧叶,江上秋风,明灯,儿童夜捉促织等景物和景象,以此抒发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之情或思乡之情。(2)以动衬静。萧萧梧叶声、风声,衬托出秋夜的寂静。(3)反衬(。以儿童夜捉促织的欢乐情景,反衬诗人孤寂的悲情。(4)巧用典故。诗人暗用张翰典故(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辞官回乡),不露痕迹,表达思乡之情。
谈用典手法的鉴赏教学 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10-0074-01
用典是古典诗词达意抒情最经济而巧妙的方法。用典,贵在精切、自然,运化无迹,以“精妙隐密”为人所赏。正因为如此,就给学生读懂诗情、鉴赏古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使鉴赏成为诗歌教学的一大难点。那么如何教会学生鉴赏用典手法,读懂诗人表达的情感呢?
一是丰富积累,知人论世。
诗人运用典故是为了隐密、经济地表达自己丰富的情思。典故,即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的词语。那么了解相关典故涉及的人与事,就有助于我们读懂诗情进而鉴赏古诗。除了过于冷僻生涩的典故,出题者会作补充注释,更多的时候是不需要对典故补充注释的。因为唐宋以后通常是那些广为人知的古代故事,或公认的、有指代意义的词语,才被诗人作为典故在诗词中运用,如“负米”“青眼”“洗耳”“五柳”等。
如果学生没有一些常见典故的知识储备,鉴赏就成了无米之炊。所以语文教师要丰富学生在这方面的积累。
同时,学生还要了解人生经历、人生理想以及诗人写诗时的处境际遇等,学生只有知人论世,才能理解诗人与这些典故涉及的人与事有着怎样的关系,诗人用上这些典故是想隐密地表达怎样的情感。
二是古今类比,以古比今。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即诗中所运用的典故涉及的人与事,与诗人的处境际遇或社会时事等极其类似,诗人用典的用意,或以古人自况,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或曲折隐密地表达对时事的看法,讽喻当世。
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通过引导分析使学生懂得,诗人用典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古今类比,以古比今,从而使学生准确理解诗人隐密而丰荣的情思。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分析典故中的人与事与辛弃疾的处境际遇类似的关系——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曾草率出师北伐,但落得向北回望,仓皇败回;辛弃疾当时的南宋当权者韩侂胄筹划北伐,轻敌冒进,草率从事,结局堪忧。学生通过这一类比,就不难读懂辛弃疾要表达的情感是隐射现实,讽喻南宋当权者,希望他们应以史为鉴,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
三是古今对比,以古衬今。
人生失意,仕途坎坷,命运多舛,诗人如何表达自己的这种难以言说的伤痛?诗人通常以古代英雄人物的典故入诗。这些英雄人物坚贞高洁,才气超群,在清明的政治时代,能幸福地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创下的丰功伟绩与日月同辉。这就与诗人的处境际遇、时代特征形成鲜明的对比。
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分析古今鲜明对比,从而使学生懂得,诗人运用古代英雄人物功成名遂的典故,字面上表达的是对古代英雄人物的仰慕,却又隐密对传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人生失意的伤感之情。
如教学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古今比较。周瑜年少得志,指挥赤壁之战,功成名就。这与作者自身的处境际遇形成强烈对比。学生也就不难理解苏轼一方面表达自己对古代英雄的仰慕之情,另一方面,也感慨自己人生已老、功业未就、怀才不遇的无限伤痛。
浅析局部按摩手法教学 篇4
1 科学方法教学
局部按摩手法教学以实践课为主,一般采用先讲后练,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强化练习的教学模式。教师先在盲生身上进行手法示范,边讲边做,盲生可以直接感知手法的操作部位、方向和力度,健全生或低视生可直接观察教师手法操作的动作、方向和形态;教师再在健全生或低视生身上操作,全盲生根据教师的讲解配合触摸教师的手法动作、运动方向,再结合刚才感知的力度模仿操作手法,通过练习逐步掌握手法套路。
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从感知开始,直观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直接感知手法的技巧,为其深入学习、领会与掌握理性知识创造条件。教师示范后要求学生统一练习,并逐一辅导,及时纠正学生手法的不足之处,重点、手把手辅导。另外,每节课留出5~10min让学生交流,互相学习,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形成比、学、帮、超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在教学中要定期、及时体验学生手法,以了解学生手法状况。
2 手法规范化操作,严把质量关
通过第一学期基本手法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七大类基本手法,但局部按摩手法对每个基本手法要求更高。以滚法为例[1],学生肩关节自然下垂,肩臂部放松,上臂与胸臂保持一定距离;肘关节屈曲至120°~140°,利于腕关节屈伸活动;腕关节屈曲时向外滚动约80°左右,腕关节伸展时向内滚动约40°左右;小鱼际及掌背小指侧着力点要着实,滚动时吸附于操作部位,不可跳动、顶压或使手背摩擦移动;滚动时手背部接触范围为手背尺侧至中指;操作时指掌均应放松,手指任其自然,不要有意分开、并拢或伸直,否则影响手法的柔软性;手法压力要适量均匀,动作协调而有节律,不可忽快忽慢或时轻时重。以上手法要领缺一不可。
3 局部按摩手法的排序特点
教学中笔者总结四种排序方法:按手法力量轻重排序,如轻手法-重手法-轻手法;排序过程中可按力量轻重交替排序;一般情况下,每个部位都要有可操作的基本手法,如背腰部手法可安排推法、滚法、揉法、拿法、按法、拨法、擦法、叩击法,最后推法收尾;局部手法操作过程中,医患双方体位变化不宜多,一般医患双方可采用1~2种体位,病人忌频繁换体位。以上方法利于教师在讲授各部位手法时提纲挈领,学生对书本知识活学活用。
4 局部按摩手法操作点、线、面结合
人体各部位手法操作时应点、线、面结合。肩部手法威力,点以肩井、秉风、天宗为主,手法以拿、点按为主;线以肩部三线为主,大椎至肩峰、冈上线、冈下线,手法以揉、拨、按为主;面以冈上肌、冈下肌、肩胛间区及肩胛区为主,手法以滚、揉、按为主。以点带面,从局部到整体,符合中医穴位-经络-脏腑的整体观念,为临床课程打下基础。
5 严格要求按摩师体位
体位是按摩师在操作过程中的身体姿势。局部手法教学时笔者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做出每个手法相应的身体姿势,严格要求学生的操作体位,让其准确掌握手法技巧。按摩师体位正确与否决定按摩手法操作的正确性。体位正确体现按摩的“技巧力”,使按摩美观、大方、协调,达到力与美的协调统一。
综上所述,局部按摩手法教学要科学化、规范化、逻辑化,局部手法教学要有整体观念。
摘要:局部按摩手法是在按摩基本手法的基础上结合临床治疗和保健按摩的操作规范的实用按摩练习法,根据我校中医康复专业学生实际健残情况(主要为盲生、弱视生)及笔者的教学经验,总结局部按摩手法的教学体会。
关键词:局部按摩手法,教学,整体性
参考文献
修辞手法复习教学设计 篇5
宜良县团山小学 钱建妮
复习目标:
1、能辨析比喻、排比、设问、反问、夸张、拟人这六种修辞手法。
2、能够熟练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和反问并仿写、改写句子。
3、能够运用修辞手法自己写句子。复习重难点:
能够熟练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和反问并仿写、改写句子。复习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进行了口语交际或写作时,都希望自己的语言表达生动形象。本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语言的化妆师、美容师,大家想知道它是谁吗? 它就是一些修辞手法。本节课,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修辞的世界,来感悟修辞对语言的整容和美化效果。
二、复习内容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比喻由本体、比喻词、喻体三部分构成,分为明喻和暗喻。
明喻,有本体和喻体,常用“像”“好像”“仿佛”“宛如”“犹如”等比喻词。如:树像一朵绿色的云,从大地上升起。
暗喻,也有本体和喻体,常用“是”“变成”“成了”等比喻词。如: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两种事物之间必须在某一方面有相似之处但又不同类。
如:
1、他长得很像我的爸爸。(不是比喻)
2、这个人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不是比喻)
3、妹妹的脸红彤彤的,像个红苹果。(比喻)
(2)拟人:就是把人以外的事物当作人来写,使它像人一样会说话、有感情、做人的动作。
如: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3)排比:就是有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相同或意思相关,字数大致相等,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的。
如: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
(4)夸张:就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有意把事物的形态、特征、作用进行扩大或缩小来描述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5)设问:就是有针对性提出一个问题,然后把自己的看法谈出来。实际上就是自问自答。
如: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6)反问: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肯定的意思的一种修辞方法。无疑而问,不需回答。多用“难道、怎能、怎么”等词作反问词。
如:姐姐缠了足,还能下田干活吗?
三、说说下列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1、远处,小河像一条银色的带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2、水渐渐窜上来,放肆的舔着人们的腰。()
3、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4、你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5、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6、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时间就是力量。()
四、自我检测,快速抢答 下列句子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1、水龙头伤心地流着眼泪。()
2、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飘落下来。()
3、他是那么平凡,那么朴素,那么纯真,那么谦虚。()
4、它声音太小太小,就像蚊子哼哼似的。()
5、鲸的身子那么大,它们吃什么呢?须鲸主要吃小虾和小鱼,齿鲸主要吃大鱼和海兽。()
6、泉眼里,不断冒出的水泡,像珍珠一样,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7、山上的树木、瀑布、良田又苏醒了,人们重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
8、晚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
9、这就是黄河源头吗?对,这就是黄河源头。
五、巩固练习
(一)仿写
1、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仿写:
2、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
仿写:
3、在这如画的西湖边走一走,看一看,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 仿写:
4、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仿写:
5、有的像蜜蜂一样嗡嗡,有的像小鸟一样啾啾,有的像小狗一样汪汪,有的像人在打呼噜。仿写:
(二)按要求转换句子:
学生自己完成,再小组讨论,教师点拨,讲评。
1、树叶在风中飘来飘去。拟人: 比喻:
2、考场上很静。夸张:
3、中国人民的勤劳,勇敢,善良。排比:
4、这个故事使我感动得流泪。反问:
5、那么,海底也不是一点声音也没有。设问:
五、总结
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问
六、美文欣赏
排比、设问、反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学生品读,说说好在哪里?用到了哪些修辞手法?
七、课后作业
以“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来到了公园里”为开头写一段话,用上你喜欢的修辞手法,看谁用的多,写的好。
板书设计:
修 辞 手 法
初中英语教学中修辞手法的教学心得 篇6
一、明喻(simile)的结构例析
明喻是将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不同事物连接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某种相似关系,在这一句式中,本体、喻体、比喻词都出现,能明显地看到是在打比方的比喻词。明喻的表达方法是:A像B。常用的比喻词有:like, as, as if, as though等。例如:
1.My teacher loves us like mother. 我的老师像妈妈一样爱护我们。
2.The snake looks like a rope. 这条蛇看上去就像一条绳子。
3.Beijing is like the heart of our motherland. 北京像是祖国的心脏。
4.This tree looks as big as a huge umbrella. 这棵树看上去就像一把巨大的伞。
二、隐喻(metaphor)的结构例析
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二者是相合的关系,之间的联系是暗含的。句式一般是: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隐喻和明喻不同,不用like或as表示,而是进行隐藏的比较的这样一种修辞手段。常用的喻词有: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隐喻也叫作暗喻。例如:
1.During the National Day, Tiananmen Square became a boiling sea.
国庆期间,天安门广场成了沸腾的海洋。
2. Chairman Mao is a lamp, led the Chinese people toward liberation.
毛主席是一盏明灯,带领中国人民走向解放。
3.Our country is a big family, with 56 brothers and sisters.
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大家庭,有56个兄弟姐妹。
4.The pen is Lu Xun’s gun for combat. 笔是鲁迅先生战斗的枪。
三、拟人(personification)的结构例析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把本来不具备人的一些动作和情感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把人类的特点、特性加于“物”上,使之人格化,增强生动性。
1.The frog mother also had 100 frog baby. 青蛙妈妈同时生了100个青蛙宝宝。(这里把产卵的青蛙比作人类的妇女,把青蛙卵比作刚出生的孩子。)
2.The little bear is hungry; it cried to find its mother. 小熊饿了,它哭着去找它的妈妈。
3.The sea is a tolerant father; he let his children to tether.
大海是一个宽容的父亲,他任凭他的孩子们去兴风作浪。
4.Green grass was blown doubled over; the beautiful flowers was blown away smiling face.
绿油油的小草被风吹弯了腰,美丽的花儿被风吹开了笑脸。
四、夸张(hyperbole)的结构例析
夸张是指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需要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过激的言词,渲染和装饰客观事物,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1.When I heard the surprising news, my heart jumped out.
当我听到这个惊人的消息时,我的心都跳出来了。
2.The classroom is so quiet that we can hear a pin drop voice.
教室里安静得能够听见一根针掉落的声音。
3.Mom’s cooking delicious, a few miles outside can smell smell.
妈妈做的饭很好吃,几里地以外都能闻到香味。
穿插引进:古典诗歌教学的诗意手法 篇7
因此, 在诗歌教学中, 要尊重整体阅读原则, 可以适时适度地运用穿插引进的手法, 可以避免碎片化阅读, 优化诗歌教学环境, 提高课堂效率。所谓穿插引进法:“或在课始, 课中插入、加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 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活动片断;或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牵引’进一些知识内容。” (余映潮《致语文老师》)
运用穿插引进法, 巧妙整合资源, 借智引力, 引领学生思其意、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 感受古典诗词的诗意。具体运用的思路为:
一.纵式联系, 巧妙勾连
即从时间维度考虑, 从学生及作者两个层面着眼, 穿插引进一些以往的资源, 来辅助本次诗歌教学。
1.勾连旧知, 建立体系
课堂教学中, 教师只要善于勾新连旧, 就能使学生将新获取的信息与原有的储存信息结合起来, 再把它们纳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 学生就比较容易进入作品那丰富深远的艺术境界之中, 逐步提高艺术鉴赏水平。
古典诗歌常运用隐喻、双关、比兴、互文等手法, 形象含蓄, 表意丰富, 凝练精粹, 大大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学生由于储备不足, 往往面对这样的诗歌时, 理解把握诗歌意思有一定的难度。这时, 穿插学生以往的学习资源, 调动前期知识储备, 能起到很好的启发诱导作用, 使学生强化巩固知识点, 有助于建立系统的知识体系, 促进对诗歌意思的理解, 从而提高诗歌品读鉴赏能力。
如学习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其中有这样一句:“人不寐, 将军白发征夫泪。”此处运用了互文见义的手法。学生在了解文意时很容易误读, 曲解为“无人入眠, 将军愁白了头发, 征夫落下了伤感的眼泪。”即时穿插学过的诗句“秦时明汉时关”“将军百战死, 壮士十年归”来激活学生思维。学生一下子回忆起互文见义的手法, 准确阐释了词意。因为这个过程主要是学生自我发现的过程, 所以学生还有自我实现的愉悦, 增进了阅读的趣味性;同时, 新旧学习资源互注互证, 使学生建立了关于互文见义的系统知识体系, 有利于他们以后自觉地运用互文手法释义解文。
2.关联背景, 知人论世
诗由心生, 很多诗歌折射诗人的现实生活、印染主观思想情感, 常常幽微含蓄地吐露诗人心曲。故而, 再次回到诗人创作的特定情境中, 了解背景、情绪、身世等, 才能和诗人同喜同悲, 同歌同叹。就需要适时适度穿插引进诗人的过往:相关背景、同期作品等进行补充、印证, 读出厚度、读透情思、读懂深意。
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深沉含蓄地表达了沦为亡国奴、阶下囚的人生愁恨与亡国哀痛。学生孤立地品读这阙词是很难读懂这复杂深切的愁苦悲恨之情的。此时, 穿插介绍李煜的人生遭遇、政治背景, 引进其所作绝命词《虞美人》, 自然而然, 水到渠成地, 学生能对那种离乡去国的锥心怆痛, 受尽屈辱、尝尽辛酸的愁苦之情理解一二。
可见, 穿插背景、知人论世, 可以在广阔的背景中、深厚的基础上, 对诗歌进行深刻深入地品读, 读懂言外之旨, 象外之境。
二.横向切入, 精心链接
从横向联系的角度, 穿插引进与所学篇目相关的诗歌, 丰富内容, 开阔眼界, 增加教学厚度, 提高课堂效率。可常用以下两种形式。
1.助读式导入
一些诗歌或意蕴丰厚、或婉曲深致、或立意高远, 很难讲得深入浅出。遇到此类教学内容, 可先牵引与教学内容、形式相近的浅显易懂的诗歌来辅助学生阅读理解。这种引入, 还可以营造氛围, 使学生很快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
如学习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这首诗情景如画, 意境优美, 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深得诗歌含蓄之美。缺乏这种生活阅历、情感体验的中学生是很难体悟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别离思聚的情意的。于是, 在课始, 引入了李白的《静夜思》, 在明白如话的语言中, 感受明静清冷的秋夜意境, 触摸诗人客居思乡的愁绪。然后再顺势进入《十五夜望月》的教学。此种穿插起到一石二鸟之效:“未成曲调先有情”, 优化了课堂氛围, 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快速沉浸诗歌意境;“断者架木通之”, 在学生理解出现断层的时候, 通过引入的介质, 架设桥梁, 使学生易于领会望月怀人的意旨。
由此观之, 根据教学需要, 适当穿插引进浅近诗歌, 铺垫蓄势, 由浅入深, 以易释难, 可以起到很好的助读助学作用。
2.联读式拓展
古典诗歌在题材选择、主旨表达、意象确定等是有共通之处的。找到关联点, 运用“诗歌联读”手法拓展深化, 使得课堂教学宏阔大气, 内容丰富, 情趣盎然。
所谓联读, 从某篇诗歌扩展开去, 找到联系点, 将相关的诗歌联系起来, 或扩展阅读, 或比较阅读, 集中全面地了解某种知识。
这种提高思维联结性的训练, 可以让学生在受到形象美、语言美陶冶的同时, 丰富积累, 拓宽视野, 还能深化理解, 在联系比较中从更深层次领悟诗词深邃的思想。
如学习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可根据诗歌给定的具体意象———杨柳, 在加深或拓宽上去化合渗透。可联读以下诗句:
“柳条百尺拂银塘, 且莫深青只浅黄。未必柳条能蘸水, 水中柳影引他长。” (杨万里《新柳》)
“可怜汾上柳, 相见也依依。” (岑参《题平阳郡汾桥边柳树》)
“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今我来思, 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年年柳色, 灞陵伤别。” (李白《忆秦娥》)
……
在酣畅的联读中, 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句, 更加深了对“杨柳”这一意象的理解:其不仅有纤柔可爱之情状, 还积淀着传统的文化审美, 更寄寓了丰富的情韵:离别之意、相思之情、悼亡伤古之思。
用这种意象联读手法可以去读一读“燕”“月”“雁”“锦书”等一系列古典诗歌中符号化了的重要意象, 可以读懂这些意象蕴蓄的诗韵、积淀的美感、隐含的深意, 建构古典诗歌意象体系并内化为诗歌鉴赏能力, 从而能够自觉地观照解读诗歌, 进入诗歌学习的自由之境。
三.多维引进, 优化环境
诗歌无论写景状物、抒情明理都具有文意贯一、血肉交融、又开合跌宕, 灵动多变的表现特点。诗歌教学更多的是体悟式教学, 引导学生进入诗境是诗歌教学最基本的要求。囿于学生经历认知的不足, 教师要立足于学习内容的具体特点, 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与形式再创诗境, 品味诗歌的真趣。
1.插入多种辅助媒体
借助音乐、幻灯、视频等声光电色多种媒体, 以增强诗歌教学的直观性与丰富性。如在教学《蒹葭》一诗时, 插入了音乐, 让学生领略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蒹葭》一篇, 最得风人深致。” (王国维《人间词话》) 空灵缥缈的意境, 朦胧含蓄的美感, 可望不可即的怅惘之情生发出韵味无穷的艺术感染力。特别是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 一意三叠, 一唱三叹, 极具音乐美, 而这种音乐美是中学生很难领悟到的。巧妙插入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绿草苍苍, 白雾茫茫, 有位佳人, 在水一方……”悠扬悱恻的主旋律回环往复, 沉醉浸润其中, 学生再读诗歌, 感受到了重章叠句这种表现手法在这首诗中所呈现的音乐美、诗意美:回环复沓中显现了时间的流逝, 强化了追寻者的执着热烈、求之而不得的怅惘凄迷, 诗意在一步步地推进, 反复咏叹中显绵绵无尽、缠绵低回之深致。引进了音乐的教育功能, 使学生体悟诗歌与音乐相互融合的精妙, 增强了对诗歌艺术的亲和力。
2.引进多样活动形式
诗歌鉴赏也是最富个性色彩, 最具创造精神的情智活动。要采取灵活贴切的活动形式, 优化学习环境, 增加诗歌教学的趣味性与有效性。可以插入小故事、配乐朗读、个性演读、情境演绎、课中讲座……只要能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品味诗情诗意, 习得鉴赏能力, 都可谓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王勃的五言绝句《山中》:“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这是一首抒发旅愁归思的诗歌。在本诗的学习中, 穿插了“课中小讲座”的形式, 介绍了诗文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以景结情”的系统知识, 让学生了解到:运用“以景结情”能够拓展艺术空间, 激发审美想象, 传达言外之意, 达到“不着一字, 尽得风流” (司空表圣《诗品·含蓄》) 的艺术境界。有了这样的知识背景, 学生才能读懂“山山黄叶飞”的动人韵致——这秋风瑟瑟, 黄叶漫天飘零的景象, 既是用来映衬羁旅行愁, 也是用来比拟诗人的萧瑟心境、飘零境况, 情韵悠长, 神余言外。
综上可见, 根据诗歌教学特点, 精心设计, 适时适度地进行穿插引进, 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有趣、有味、有情;可以整体深入地感知诗意, 丰富体验, 提高审美感受, 领会古典诗歌的生动气韵和真正魅力。
摘要:诗意感性是古典诗歌的鲜活气脉, 诗歌教学要避免碎片化分析, 注重整体感知, 努力创设诗境, 回归诗歌教学本真。适时适度地运用穿插引进的教学手法, 可以巧妙整合资源, 优化学习环境, 引领学生思其意、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 感受古典诗词葱茏的诗意。其主要的设计思路为:纵式联系、巧妙勾连, 横向切入、精心链接, 多维引进、优化环境, 从而创设情境, 丰富体验, 在有趣、有味、有情的课堂氛围中提高审美感受, 领会古典诗歌的诗情诗韵。
关键词:穿插引进,诗歌教学,诗境,诗意
参考文献
[1].余映潮 致语文老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5月
[2].李元洛著 诗美学[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 1987年4月
推拿手法学运用阶段教学法体会 篇8
1 动作要领模仿阶段
此阶段是学生推拿手法学习的入门阶段, 包括以下3个环节。
1.1 理论讲解
推拿手法学的理论讲解要求教师结合学生特点, 用准确、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述手法的概念、动作要领, 在手法技巧方面突出重点和难点, 并列出手法练习中应注意的事项, 同时对同类手法、相似手法之间的异同点进行比较, 以便让学生区分手法。通过推拿手法讲解, 能使学生对手法形成初步印象, 初步感悟手法技巧。
1.2 操作演示
操作演示手法可单独进行, 亦可结合理论讲解进行。操作演示时要求教师做到动作规范、熟练, 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技巧性较强的部分应进行必要的动作分解, 突出重点, 以利于学生练习。此阶段要求学生边观察教师演示操作边模仿练习。
1.3 手法练习
推拿手法动作要领的掌握, 手法由生疏到熟练, 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反复练习, 越是操作要领复杂、技巧难度大的手法, 如一指禅推法、打滚法等, 学生反复练习时间就越长。学生进行手法练习时, 教师应细心观察, 及时指出学生手法的不规范之处, 并予以纠正;对学生难以掌握的手法, 教师应反复演示, 耐心指导。此环节一般分为沙袋练习和人体练习2个阶段, 通过沙袋练习, 可以掌握主要手法的操作和动作要领, 进而增强一定的指力、腕力和臂力。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 待基本掌握手法的动作要领, 且具有一定指力、腕力、臂力后, 方可进行人体练习。人体练习是一种较笼统的人体手法训练, 是推拿手法常规操作的基础, 是进入临床的初级准备阶段。通过人体练习, 初步将推拿手法应用于人体, 让手法适应人体的不同解剖部位, 进而熟悉各种手法的配合应用、转换衔接以及肢体的配合运动等, 同时进一步加深对人体解剖的认识。
讲解、演示、练习是手法教学中密不可分的3个环节, 要求讲解准确、演示到位、训练规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规范操作的严谨学风, 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左右手协调能力等。
2 理论联系实际的初步阶段
此阶段是课堂手法练习的后期, 绝大部分学生通过手法练习, 特别是手法较为熟练后, 理论联系实际的愿望较强, 都希望将所学手法运用于患者, 验证自己手法的疗效。一为满足学生愿望, 二为强化后阶段手法的学习效果, 笔者特从以下3方面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初步结合, 进一步强化手法练习。
2.1 加强人体部位练习手法
手法理论讲解完成后, 重点加强手法的人体练习。在人体上按部位有针对性地加强手法练习, 需要学生根据被操作者的年龄、体质、部位等具体情况, 进行手法动作要领、技巧和适应性练习, 特别注意力度的使用练习、被动手法练习及对被操作者的关爱性训练等。
2.2 成立推拿服务小组, 服务师生, 加强手法练习
由系部统一组织成立若干学生推拿服务小组, 由推拿手法较好的学生担任组长, 在专业教师指导下, 以推拿实训室为主要场所, 利用课余时间, 为学校师生及其家属进行亚健康状态或疾病的治疗, 以此强化学生手法。通过多年实践, 学生以服务为载体, 以强化手法为目的, 进行适应性手法练习,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种练习方法, 既可消除学生因长期练习而产生的疲劳感, 又可通过服务获得成就感, 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同时, 学生还可以学雷锋服务小组的形式, 在教师的指导下, 定期到车站、广场、敬老院和孤儿院进行社会服务活动, 不仅受到广大群众的欢迎, 也强化了学生推拿手法。
2.3 利用假期开展专业社会实践, 强化手法
放假前以讲座的形式介绍常用应诊方法、技巧和常见病的治疗方法等, 要求学生进行假期专业社会实践。如到医院推拿科见习, 给亲戚、朋友运用推拿手法治疗, 对于没有把握的疾病, 可以随时请教教师。同时要求学生做好社会实践记录, 写出心得体会。
开学后第一堂课,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讨论。这既是对推拿手法学教学效果的初步检验, 也为后续推拿治疗学教学作铺垫。通过多年专业社会实践活动, 学生学习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
3 理论联系实际阶段
理论联系实际阶段, 主要指在推拿手法学教学过程中的手法操作练习、教学见习和毕业前实习阶段, 是继续强化手法练习的关键阶段。此阶段除了要求学生能区别部位练习手法、保健手法和疾病治疗手法的异同外, 更强化其对推拿手法作用的认识, 以便根据疾病病机合理运用手法, 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3.1 推拿手法练习
转变传统教学方法, 除了让学生学习常用治疗操作方法外, 更主张学生结合自身体会, 提出更合理的手法配置方案,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提出的配置方案进行评价, 并提出修改意见。
3.2 推拿手法学见习
由于学时有限, 见习时间也有限。因此, 应尽量利用教学医院的见习条件,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分别请不同带教教师带教, 以提高见习效果。在见习过程中, 学生除了解疾病基本情况外, 也观摩了带教教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治疗手法的合理运用, 为毕业实习奠定一定诊疗基础。同时, 通过见习后的总结、讨论, 使学生发现自身不足, 进一步加强其理论知识学习和手法练习。
3.3 手法强化训练
近几年来, 为了使学生实习时尽快进入角色, 学校规定学生见习、实习前必须对主要课程进行强化训练, 并将推拿手法学列入强化内容。多年实践证明, 学生能很快完成强化训练, 达到训练目的, 实习时能很快进入角色。
3.4 毕业前的临床实习
根据教学计划安排, 学生有10个月的临床实习时间, 主要安排在推拿科室实习。实习时间较充分, 学生有了更多动手机会, 也获得了许多实践经验, 丰富了学生的推拿手法和治疗方法。
推拿手法学教学是针灸推拿专业学生运用推拿方法治疗疾病的基础课程, 学生推拿手法直接关系临床疗效。我院从专科针灸推拿专业学生的培养入手, 为打造高质量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进行了长期探索, 总结出了阶段教学法, 运用后效果良好, 值得推广。
“软手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9
例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担任某小学校长时, 看到一位学生用泥块砸别的同学, 就制止了他, 并要他放学后到办公室去。放学后, 陶先生来到办公室时, 那位学生早已等在那里。先生没有批评他, 反而掏出一颗糖给了他, 说:“你按时到, 我迟到了, 奖给你。”学生惊疑不定地接过糖。接着先生又掏出一颗糖, 说:“我制止你用泥块打人, 你立即住手, 我应该奖励你。”学生疑惑万分地接过糖。先生又掏出第三颗糖, 说:“根据我的了解, 你用泥块砸另外的同学, 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这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颗糖也是奖给你的。”这时学生激动地流下眼泪, 说:“校长, 我错了, 我砸的不是坏人, 是自己的同学……”陶先生笑了, 又掏出第四颗糖:“这颗糖奖给你, 是因为你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好啦, 我的糖给完了, 我们的谈话也完了。”陶先生的这种“惩罚”, 让这孩子终生难忘。
又例如让评语走进物理作业本。物理作业, 是指在学生理解物理教学内容的基础上, 以口头解答, 书面解答或实验设计操作等形式反复针对某一课题完成一定的练习。物理作业是知识运用的一种主要方式, 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作业在物理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能帮助学生巩固、熟悉、活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加深和扩展物理知识;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 促进知识向能力转化;帮助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际, 理解科学与技术的相互关系。物理作业还是考查学生知识、技能、能力与检查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 是学生学习情况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物理作业形式单调, 一般只限于书面解答。批改方法通常也只是学生完成作业交给老师, 老师批改作业后还给学生的固定套式。由于学生课业负担重, 各科均有一定量的作业, 学生疲于奔命, 只好匆匆地将作业完成交给老师了事。加之老师批改作业量大, 很难将所有作业逐一批改。学生对批改后的作业千篇一律的“√”和“×”符号早已熟视无睹, 有的学生甚至不愿交作业, 认为做作业是“无效劳动”。这样, 物理作业不仅效率低, 而且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也不能将教学效果及时反馈回来, 教师容易使学生陷入“痛苦学习”中。为了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师必须重视加强物理练习, 通过改进传统作业的批改方式, 使它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重要作用。我们可以尝试让评语走进物理作业本。
谈到评语, 很多人认为只有语文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才能用得到。由于学科特点, 其它学科的作业批改中很少有教师用评语, 物理作业更是这样。大多数物理教师仅仅“蜻蜓点水”般判个对与错, 或者写个甲、乙、丙来分个等级, 而忽视了在作业批改中师生间情感信息的传递。长此以往, 学生做作业像是为了完成一件任务, 而教师批改作业也好似应付某种差事。我曾任教于某所师专学校, 发现学生对这样的作业批改方式早已麻木, 基本上是作业本发下来就放入书包, 下次做时再拿出来, 最多也不过“一看”“一笑”了之, 教师的劳动成果没有得到珍惜与重视。为此, 我尝试让评语走进物理作业本, 效果颇好。在批改时, 我不是简单地打个对与错或签个日期了事, 而是就不同作业作出不同的评判。对那些由于粗心大意而做错的作业, 我写上:“粗心是成大事的障碍, 如鞋子里面的小石子, 它虽小, 但影响你前进的步伐。”对字迹不清楚的作业, 写上:“字是人的第二外表,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作业本也不例外。”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 写上:“水滴石穿, 绳锯木断。有付出会有回报的。”对于做得好的作业, 写上:“作业认真, 字迹清楚, 望坚持, 成功属于那些有恒心的人。”自从物理作业本中有了评语, 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态度都有了很大的改变, 更可喜的是许多学生提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对每个教师来说并没有什么困难, 但是要能够因人、因时、因地, 用最恰当的方式, 恰如其分地教学, 那可不是人人都能为之的。“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 教学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合理地组织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 让教师教得轻松, 也让学生学得愉快, 是每个教师应该常常思考的问题。
摘要:教学对每个教师来说并没有什么困难, 但是要能够因人、因时、因地, 用最恰当的方式, 恰如其分地教学, 不是人人都能为之。教学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如何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 合理组织教学, 优化教学过程, 让教师教得轻松, 也让学生学得愉快, 是每个物理教师应该常常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物理教学,软手法,情感
参考文献
[1]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8.
视障学生推拿手法教学中的新发现 篇10
1 动作要领
1.1 预备姿势
①医者一般取站立位,必要时可用高凳坐位;站势时两下肢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宽于肩,双足踏稳,两腘空松,上身保持正直,略前倾30°。②立臂:沉肩,垂肘,肘关节屈曲约140°~150°。③竖掌:以第五掌指关节为着力点,紧贴施术部位,腕关节伸直,着力点与治疗部位垂直,其它手指关节呈自然屈曲状态,拇指内收。
1.2 动作结构
动作从预备位开始,首先通过上臂发力,使肘略伸,前臂旋后,带动腕关节朝斜向45°方向摆动,使前臂旋后约20°、腕关节屈曲约30°左右,着力点始终固定于第五掌指关节处,此时完成定点法的外摆操作;然后上臂发力,通过肘关节使前臂向内作旋前转臂,经过中立位向内摆动至旋前约10°的内摆位,完成定点法的内摆操作。本法操作时,外摆与内摆周而复始连续不断,但其着力点(第五掌指关节)紧贴治疗部位,节律约140~160次/min。
1.3 操作要领
本法在连续操作时,内外摆动要周而复始、过渡自然,使手法操作富有节奏性;第五掌指关节要紧贴治疗部位(穴位或经络);力度与节律要均匀,不可忽快忽慢,时轻时重;腕关节内外摆动的幅度要小,不可过大,不可使着力部位偏向于小鱼际。
2 临床应用与特点
①定点法具有着力稳重、深透力明显、作用力强劲、副反应小、便于操作等特点。②定点法适用于全身绝大部分腧穴与经络,尤其适用于肩背腰臀、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腧穴与经络;操作时可使上身前倾,以增加初始压力;使用时具有“推穴道,走经络”的一指禅推拿特点,即可“吸定”在穴位上作定点的点状刺激,亦可沿经络路线向前行进作循经的线状刺激[1]。③定点法具有疏通经络、活血祛瘀、解痉止痛、调理脏腑、平衡阴阳等功效,可治疗内、妇、骨伤各科常见病。
3 小结
定点法是笔者长期从事视障学生手法教学中总结出来的便于视障学生学习与操作的一种新手法,从手法的操作特点来看,其是在一指禅推拿派中派生形成,既具有一指禅推法的动作特点即沉肩、垂肘,又有法的动作结构即内外摆动,但其主要特点为点状着力、摆动幅度小、频率快等;其应用具有一指禅推法之“推穴道,走经络”的特点,但相较一指禅推法其着力点不同、动作结构不同、技巧施力不同、术者体力消耗不同,其手法效果可以弥补一指禅推法欠力强、深透明显的缺点。同样定点法具有法的动作结构与适用范围,但其摆动幅度前后控制在30°以内以加强手法的定点刺激量,较法之刺激面大有区别。
总之,定点法具有一指禅推法与法的双重特点,其手法的技巧性与实用性均较显著,能广泛适用于各科的临床治疗中。
摘要:推拿手法学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手法的熟练程度及手法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临床专业技能水平。一指禅推法是推拿手法中相对较难的一种手法,因其操作具有灵巧性、稳定性、局限性等特点,使视障学生在学习与操练上存在很大困难。为了让学生在短时间内领会一指禅手法的内涵,同时又可达到临床同样的治疗效果,于是在手法教学中思考、发掘、总结出一种新的手法——定点法,本文将对其进行介绍。
关键词:推拿手法学,定点法,视障学生,教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