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安全管理(精选十篇)
患者安全管理 篇1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 重症患者因具有病情复杂、危重、变化快、不可预见性高的特点, 只有重视并分析不安全因素, 进而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才可以更好的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1重症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
1.1护理人员业务水平低、病情观察不到位:重症患者多病情复杂、变化快、治疗项目繁多, 且无家属陪护。而几乎所有护理操作项目, 在ICU全能用上, 因此对护理人员就有更强的工作要求。结合现代医院人员配置的特点, 则难免有较多低年资的护士需要肩负此重任, 因此在病情观察这一方面也就存在了不小的安全隐患。
1.2医疗设备与环境管理不善:ICU是医院各种先进医疗设备最为集中的地方, 有种类多、精密度高、操作复杂等特点, 如不能正确使用和维护, 势必会对仪器性能造成影响, 从而影响治疗质量或耽误抢救, 造成不安全因素。同时重症患者因治疗种类繁多, 侵入性操作较多, 加之重症患者自身身体素质条件差, 极大的提高了感染的风险, 重症监护室也因此成为医院感染的重点控制区域, 对环境的要求也极为严格。
1.3服务态度与沟通不良:持续的监护及治疗工作使得医护人员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放在患者疾病的治疗上而忽略了与患者、家属的沟通, 加之ICU封闭或半封闭的管理方式, 患者家属无法陪护, 从而加重了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压力, 在客观上造成了医护人员与患者及家属沟通间的隔阂, 因沟通不良导致家属不信任, 进而产生误解甚至出现不必要的纠纷, 也都对医疗安全造成了或多或少的消极影响。
1.4制度不健全或有章不循:制度的制定是为了预见危害, 从而避免危险的发生, 不健全或有章不循都会对护理安全产生不良影响。ICU繁多的治疗、护理操作加大了在重症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 为了提高患者的护理安全就需要针对每一个工作细节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或流程, 从而进一步规范各项工作。同时结合条件的变化, 各种制度也需要不断的更新与健全。另一方面, 封闭的工作环境也对医护人员的日常工作提供了庇护, 在缺少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有章不循的可能性也极大的增加了。
1.5医嘱执行不及时或不准确:在临床工作中护理重症患者时因为有较多的治疗措施需要执行, 极易发生遗漏, 或执行不及时, 从而对患者产生很严重的后果。同时重症患者因突发状况较多, 为抢救患者生命, 保证患者治疗的最佳时机, 医师需要下达口头医嘱, 因此医嘱与执行不一致的情况就更容易出现, 从而增加安全风险。
2加强护理安全的管理措施
2.1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技术知识的培训, 重视新进人员的带教, 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相关理念、患者安全管理目标等相关培训, 使ICU护士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及心理素质, 并兼顾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护理技术, 从而具有更敏锐的观察力、更全面的工作能力, 使病情观察更加到位, 以确保护理质量安全[1]。
2.2对医疗设备和环境的管理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患者的治疗安全。对于仪器设备班班交班, 并定期、定专人检查其工作性能及工作状态, 同时培训医护人员正确规范操作, 做好日常维护, 确保各种抢救物品及仪器处于备用状态。对于环境的管理除了布局科学合理、分区明确、维持适宜的干湿度等硬件设施, 重点则在于按照控感要求制定各种措施, 以降低感染率为标准。例如合理的探视制度, 消毒隔离措施, 环境、设备的清洁消毒, 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 患者基础护理的依从性, 感染患者的隔离等, 均应按照相关的规范和流程执行, 同时还需建立质控小组进一步监督指导, 从而预防和减少感染的发生[2]。
2.3对于促进护患关系以及与家属的关系则需要通过更多的交流来建立彼此间的信任。护理人员应该充分尊重患者及家属, 理解患者及家属的不安与恐惧, 换位思考, 耐心做好解释与宣教指导, 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予以更多的帮助, 从而增加患者与家属的信任与理解, 使得医患关系和谐发展。同时也要加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 掌握治疗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 维护好自身利益, 以提高护理安全。
2.4针对制度的不健全, 需要不断的细化, 通过不断的实施、反馈来进一步完善, 集思广益, 统一全院危重护理质控标准, 并规范护理操作流程, 建立应急预案, 预防各种护理安全危险因素给患者造成的伤害。同时建立管理小组, 注重护理工作关键环节的控制, 以利于规范进一步的实施。对于护理人员个人, 则要注重护士思想素质培训, 培养慎独的精神。以通过对护士培训及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来加强安全环节管理, 做到层层把关, 最大限度地减少护理风险, 保证患者诊疗护理安全。
2.5重症患者需执行的医嘱较多, 护士需要予以更加的细心。对于医嘱的执行, 应按照规范的程序来执行, 重视医嘱执行的时效性, 尽可能不执行口头医嘱, 紧急情况下按照相应制度执行。同时还需要加强护理文书书写的科学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增强法律意识, 定期学习护理文书书写规范, 由责任组长认真检查护理记录书写质量, 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修改, 确保与医疗记录的一致性, 以避免纠纷的产生[3]。
用心维护患者安全是医疗最重要的宗旨。为了保证护理工作质量, 预防风险、安全第一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在对ICU重症患者的护理工作中, 虽然有太多的不安全因素存在, 但只要我们用心去对待, 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 安全隐患就能尽可能的降至最低, 从而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更好的保证患者及医疗安全, 提高护理质量。
摘要:目的 通过护理安全管理, 杜绝护理差错事故的发生, 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分析重症患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从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工作执行力、服务沟通以及设备环境、规章制度等主、客观角度入手, 通过运用PDCA循环的科学方法, 提出针对性的意见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结果 有效地降低了护理风险事件的发生, 提高了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结论 重视实施并推进重症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 是降低重症患者安全隐患的有效方法, 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
关键词:重症患者,护理质量,安全管理
参考文献
[1]王佩璐.护理安全管理隐患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08, 22 (2) :533-534.
[2]刘迎春.护理安全与安全管理的重要性[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 2010, 7 (14) :12-13.
老年患者输液安全管理 篇2
陈华双 周钢
[摘 要]静脉治疗是临床目前治疗危重症疾病的重要手段,据有关数据显示,全球使用药品近30000种,而静脉使用药品就占33.3%。随着大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医疗体系的日益完善,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医院静脉治疗的病例逐年增多。我国有90—95%的住院患者接受不同程度静脉输液治疗[1]。静脉输液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项基础护理操作技术,它具有给药方便、药效迅速等优点,在治疗疾病、挽救病人生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临床护理实践领域静脉输液治疗是最多的一项护理实践活动。随着静脉输液技术及工具的日新发展及广泛应用,而且静脉输液又是一项有创操作,所以静脉输液的质量及安全管理等问题越来越受关注。护理安全管理无疑也就成了保证护理质量、杜绝护理差错的重要保障。如果能够准确、有效、安全、及时、甚至使病人感觉无任何痛苦地把药物输入到体内,则无疑会大大提高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患者越来越受到重视和关注。我科2012年1月至12月共收治病人458例,其中,住院老年患者≥80岁共445例占住院患者的97.16%,现将老年患者在静脉输液治疗中的安全管理及风险对策进行初步探讨。[关键词]老年患者 静脉输液 安全管理
临床资料 455例老年患者,年龄在64~100岁,平均82.8岁,男231例,占50.76%,女224例,占49.23%,均在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下,按照规范操作规程进行静脉输液。1.常见问题
1.1 穿刺困难 由于年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和机能上均出现不同的衰老特征,加上疾病对机体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找血管困难、血管不易固定、血管充盈度差、回血慢等。
1.2 渗液 由于老年人卧床时间长而躁动不安,各种原因所导致的尿频、大脑功能退化症、谵妄、躁动、因疾病而造成的意识障碍等均可引起肢体活动过频,加上观察不及时或穿刺部位选择不当且固定欠规范,很容易使针尖滑出,敷贴、胶布脱落而致渗液。
1.3 自行调节滴数 老年患者的精神、情绪和心理应急障碍在临床上十分突出,部分老年患者在心理应急障碍条件下,性格和行为异常,有些存在幼稚心里、甚至完全失去理性,在治疗上表现为不配合治疗或抗拒治疗[2]。而且老年病人多性情急躁,长时间输液缺乏耐心,希望尽早结束,所以有不少病人自己任意调节输液滴数。
1.4 易出现输液反应 由于老年患者的肺功能差,若过多过快输液易诱发心衰或肺水肿,并且由于抵抗力差而导致静脉炎发生机会增加。另外,老年人肝功能和酶系统活性下降,对药物耐受性差而引起药物反应,肾功能减退延缓药物排泄,加大了药物中毒的危险,其他不良反应亦增多。
1.5 拔针后出血或淤血 老年患者因血管脆性增大,由于不正确的拔针方法,拔针后按压部位不准确、按压时间不够、按压力度不正确等易造成拔针型出血或皮下淤血。2.护理对策 1)提高穿刺成功率
1.1)成立静脉输液小组,负责对静脉输液中的难题进行解决。选择弹性好,回流通畅、较粗直、易显露、便于穿刺、固定和观察的血管对老年患者来说难度太大,他们大多是多病共存久治不愈长期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所以必须有计划地选择和利用血管,但要避免选用硬化、受伤、感染、靠近关节或疤痕的血管。进针点应避免选择在关节处或虎口处等。静脉首选桡骨茎突、尺骨茎突及第3掌骨头所形成的三角形区域[3],因为该处的神经分布稀疏,疼痛的敏感性较低,可减轻病人痛苦而且便于固定。
1.2)穿刺技巧 大多数老年病人的血管硬化,弹性差,滑动度大,应根据部位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绷紧穿刺部位,以固定血管。操作速度宜慢,松解止血带动作要轻柔,以免血管移位而脱出血管外,造成穿刺失败。从力学角度理解,根据压强=压力/受力面积的依据,在压力一定的情况下,增大针头与皮肤之间的角度可以明显减轻穿刺疼痛感,以60度左右为佳,减小针头与皮肤的接触面积,压强增大,进针的速度要快,同时表皮受损范围小,病人疼痛减轻。进针必须根据老年患者个体差异和不同病情进行针对性操作。
1.2.1)肥胖型老年患者 皮下脂肪较厚,血管深而细,穿刺时必须扎止血带,按解剖部位用手触摸血管是否有弹性或饱满感,掌握好深浅度,看准方向,摸索进针。
1.2.2)体型瘦的老年患者 皮下脂肪较少,皮肤松弛没有弹性,静脉充盈也相当差,血管细而滑,不易固定,穿刺时止血带必须靠近穿刺点捆扎,易选用细小针头,针头必须要锐利,否则穿刺很可能要失败,避免同一根针反复穿刺。1.2.3)休克脱水和衰竭的老年患者 由于起病急血管壁弹性差,萎缩扁平,皮肤粗糙,穿刺前局部需要轻轻拍打,使血管扩张充盈,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可做局部热敷,切忌止血带过久或连续击打过久,这样可造成相反效果,因为强烈的刺激可使血管周围皮肤发红或呈紫绀越加看不清晰不利于穿刺。
1.2.4)慢性病和体质较差的老年患者 其血管的脆性和通透性较强,穿刺不慎会刺破血管,而造成局部淤血现象,故需用细小针头,轻柔地进针。1.2.5)水肿的老年患者 应先行按摩推压局部,使组织内积液暂时消退有利提高穿刺成功率。
2)输液用具规范符合标准要求。用具有:输液器、锁骨下静脉穿刺管、PICC管、头皮静脉留臵针、头皮针、肝素帽、三通接头等,尽量选择软管针而不建议使用钢针,推荐选用22号留臵针,穿刺针内径不宜过大有利提高穿刺成功率。3)心理护理 加强心理护理,提高沟通技巧。必须遵循心理健康慰藉的原则:科学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尊重性原则、保密性原则、专业性原则。医护人员要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自尊心强,自卑无价值感,悲观、敏感、多疑,固执古板,孤独、恐惧感等[4]。要向其沟通疾病的可控性,采取尊敬、主动和真诚的态度与之交谈,并贯穿护理的全过程,尽最大努力避免引起老年患者的负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4)做好健康宣教,内容为输液的目的、药物名称、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副作用;输液前、输液中、输液后注意事项;
5)加强巡视 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情况,并协助完成患者生活所需,对年高体弱者可加用保护具如软夹板、约束带等固定局部。老年患者输液易增加心脏负荷,易出现输液反应,且老年人由于机体的主要脏器发生退行性变化,对疼痛反映迟钝,加上皮下组织的疏松,轻微的渗液不易被察觉,所以老年患者输液过程中应增加巡视次数,根据病情、药物性质调节滴数(最好使用输液泵严格控制速度)。
6)药物配臵管理 有报道提出应建立静脉药物配臵中心,配臵间洁净度应达万级,操作区域洁净度达百级,由经过培训的专职人员着连体工作服,戴乳胶手套和口罩,在生物安全柜和水平净化台上配制药液,可大大降低药液被污染的发生率[5]。药液应尽量现配现用,配制后放臵时间不宜太长,以免增加被污染的机会。更换药液时,注意药物配伍禁忌。
7)正确拔针 ①分离胶胶布,关紧调速器,将消毒棉球(此棉签贴近皮肤)放在穿刺部位上,操作者左手拇指延血管方向直行轻轻压住棉球,迅速拔出针头后再稍加压力压住棉球约3—5分钟分钟。因拇指按压面积较大,能将两个针眼同时压住(静脉穿刺有两个针眼,一个入皮针眼,另一个血管针眼),防止从血眼处渗血。②按压时间不少于3分钟,因血小板及其他凝血物质形成“生理性凝血,封闭血管眼需1~3分钟。如果按压时间太短,从血管处会渗血。③切禁边压边揉,揉搓可使已闭合的针眼再次出血。
8)护士安全意识,健全输液管理制度。健全的制度是保证质量、保障安全的前提。健全的静脉输液治疗制度包括静脉治疗专业人员管理制度、静脉治疗技术管理制度、药物应用管理制度等。在美国静脉治疗制度健全,静脉治疗实践标准统一,每4年定期修订一次,汪筠等[6]进行的“住院病人静脉输液安全需求调查”中发现,患者最担心的是输液的准确性,担心护士加错药、担心护士输错药是患者最关注的输液安全问题。从药品领取到配制、到更换液体、到输注到患者体内,整个过程中都存在不安全因素,每位护士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执行查对制度及各项工作流程,保证输注药物、剂量的准确。健全输液管理制度,从输液操作的规范化、药物配臵、输液速度监控、管道管理、输液反应及并发症监控等各个方面进行全过程的安全管理。
9)加强护理文书的管理,包括护理记录、输液执行单、巡视卡、知情同意书等,确保相关文书的客观、清晰、及时、完整、准确。有的护理人员安全意识淡薄,工作缺乏慎独精神,长期忽视护理安全法规的学习,未将护理安全的重要性入心入脑,更不能严格的执行相应的安全操作规范;有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马马虎虎,随意性大,更不懂得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提高护理人员的自我保护能力,加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的培养,也将为推动“十二五”规划:启动《护士法》的调研起草奠定良好基础。
小结:静脉输液是最基本的临床护理操作之一,是医院治疗与抢救患者的重要手段。随着静脉输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静脉输液的安全管理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做好老年患者的静脉输液管理也是“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老年护理的必备条件。我院是一所老年病专科医院,患者平均年龄均在82岁以上,都是生活基本失能,长期卧床,而且大多数患者基础疾病多而复杂长期接受静脉输液治疗。通过对我科老年患者静脉输液中的常见问题的分析处理及静脉输液中的安全管理的探讨,笔者提出如何提高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如何让老年患者无痛苦的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将是我们老年病专科医院现在、将来值得永恒探讨的话题。
致谢 本文得到成都市老年康疗院护理部副主任护师刘旭主任的细心指导,在此深表谢意!【参考文献】
[1] 罗艳丽,李俊英,刁永书等.静脉输液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静脉输液治疗手册.2012,(1).
[2]李华.ICU患者输液安全管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29(8):10011002.[3] 雷蕾,王丽军,王燕,等.加强安全输液管理的做法与体会.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4,20(1):73.[4] 周郁秋.护理心里学 第2版
[5]杨慧萍.微粒对安全输液的影响及护理进展.包头医学,2007,31(1):3031.[6]汪筠,孙文武.静脉输液不溶性微粒污染的实验研究.护理学杂志(综合版),2006,21(19):7274.作者单位:610066 成都市老年康疗院重症监护病房
患者安全,医院有责 篇3
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七条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之规定,医院作为公共场所的管理人,对进入其场所内的人员负有安全保障义务。如果医院未尽到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笔者通过代理的一起案件,解析医院对患者的安全保障义务。
患者系老年男性,因气喘、胸闷等症状,就诊于北京某三甲医院。医院将患者收入位于11楼的CCU即重症监护室治疗。患者进入CCU后仅十分钟,即从窗户坠落至楼下,当场死亡。患者亲属与医院发生争议,将医院起诉至法院,认为医院未尽到诊疗义务,对患者实施冷暴力,导致患者跳楼,要求赔偿。医院答辩意见为,患者系跳楼自杀,医院无过错,不应当承担任何责任。一审认为,根据《侵权责任法》第二十七条之规定,患者跳楼自杀系故意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医院不应当承担责任。判决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一审败诉后,原告委托笔者代理二审。
上诉理由:首先,一审认定事实不清,对患者坠楼过程及CCU医护人员当时行为等基本事实未予查清。对CCU医护人员违反职责,擅离职守,以致患者坠楼时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的重大过错未予认定。第二,一审违反证据规则,适用法律错误。医院应对受害人故意这一免责事由承担举证责任,其未能提交患者系自杀的具有说服力的证据,不应免除医院的侵权责任。医院应依法承担50%的赔偿责任。
申请二审法官调取公安局治安支队卷宗。法官到医院CCU病房进行现场勘验。就案件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发表如下代理意见:
1.医院病房假阳台及窗户设计存在安全隐患,未警示危险,未采取防护措施。医护人员疏于履行职责,看护不力,未能及时发现并制止患者的行为,医院存在重大过失,应承担侵权责任。
2.认定患者跳楼自杀缺乏证据且不合常理。患者性格开朗,子女孝顺,家庭生活和睦,衣食无忧,所患疾病并非无法治愈的绝症。根据医护人员的陈述,患者进入CCU之前极希望女儿陪床,其对亲属、亲情充满依恋,不可能有自杀的念头。公安机关的调查结论系高坠死亡,不属于刑事案件,但未认定系自杀或意外,患者坠楼原因不明,不能排除因失足意外坠楼的可能性。患者未以遗书、短信、口头等形式留下任何遗言,不能认定患者系跳楼自杀。
3.医院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患者系自杀,不能以受害人故意为由免除医院责任,一审适用法律错误,应予纠正。
二审法官通过努力的调解工作,最终促使医患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医院向患方支付部分补偿款,患方撤回上诉。
法理分析
患者与医院之间存在医疗服务合同关系,医院医护人员对患者负有法定安全保障义务。本案发生在医院管领区域内,且系对患者严密监测、医院控制力极强的CCU病房。医护人员对发生在医院内的患者伤亡事件,负有积极预防、及时救助、防止损害发生与扩大的法定义务。医院未履行其作为善良管理人应尽的合理限度内的安全保障义务,具有重大过失,体现在如下两方面:
1.根据现场勘验情况,CCU病房窗外假阳台设计存在严重安全隐患,且未设置警示标志,未采取安全措施
患者所住单间窗外设计假阳台作为采光天井,仅有齐腰高的围墙而无地面,从病房内向外看时,一般人都无法看到脚下是空的,会误认为是真阳台。这是明显的设计缺陷,对患者构成严重的安全隐患,使患者无法意识到危险的存在。而且,医院未采取任何安全措施,窗户是推拉式的可以完全打开,窗外无护栏,无法阻止意外发生;也未设置任何警示标志提醒患者注意安全。
2.医护人员未履行看护职责
根据公安机关询问笔录,证明医护人员未能坚守岗位,未履行职责。事发时CCU至少有6名医护人员,有足够的人力保护患者安全、监测患者体征。但医护人员疏于巡视,看护不力,未履行重症监护职责,未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致对其起床、下地、越窗进入阳台的行为未及时发现并制止,CCU病房管理存在漏洞。
本案应适用《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减轻医院责任而不是免除其责任
本案应适用《侵权责任法》第二十六条,医院只能减轻赔偿责任。根据该条规定,“被侵权人对损害的发生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侵权人的责任。”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的立法本意,适用本条应注意两点:⒈被侵权人也有过错,此处的过错包括故意与过失;⒉侵权人即医院也存在过错。本案,患者应为过失而非故意,依法仅应减轻医院的责任。退一步说,即使认定患者故意,在医院存在重大过失的情况下,依据该条也不能免除医院的责任,而只能适用过失相抵规则减轻其责任。只有损害完全是因患者故意造成,而医院无过错时,方能适用该法第二十七条免除其责任。
对医院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建议
关于建筑物及设备设施方面
医院高层病房窗外应当安装护栏,窗户不应采取推拉式设计,而应采用倾斜式半开设计,杜绝患者越窗坠楼的可能性。窗户下方不应放置桌椅,不为患者越窗跳楼提供客观条件。病房外不宜采取假阳台设计,避免给患者造成窗外安全的假象。
关于医疗服务方面
老年住院患者安全管理探讨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我科2009年10月-2010年5月住院老年患者63例, 男43例, 女20例;年龄65~95岁;住院天数10~80d。发生意外伤害4例 (6.3%) , 其中跌倒2例、误吸1例、烫伤1例。
2 潜在不安全因素
2.1 跌倒
2.1.1 跌倒的高危因素:
(1) 时间与地点:跌倒多发生在夜间, 卫生间内, 由于老年患者多有尿频夜尿现象, 厕所使用率高, 加之地面积水潮湿, 易发生跌倒。 (2) 环境社会因素:病室光滑的地面使患者容易滑倒;桌椅位置摆放不当, 使患者绊到;过大过长的衣裤, 鞋码不合脚, 鞋底过滑, 或患者怕麻烦他人而勉强去做一些事情, 推车或轮椅使用不当, 也易使患者跌倒;服务设施不利, 如:病床过高、浴盆过高, 都易造成跌倒。 (3) 体位突然更换出现一过性低血压:如快速转头转身、快速起床站立、便后蹲位起立等。 (4) 服用某些药物:如降压、降糖、利尿、镇静、安眠药等, 导致患者意识定向障碍、血压降低。
2.1.2 疾病因素:
如心源性晕厥、帕金森病等病情变化。
2.2 误吸误食
2.2.1 误吸误食的高危因素:
(1) 老年人中, 多种疾病导致吞咽功能障碍, 极易造成误吸。误吸所致的吸入性肺炎病死率高达40%~60%[1]。 (2) 老年人咽喉感觉、运动功能减退, 易发生吞咽障碍, 使食物、口水呛入呼吸道。 (3) 脑血管意外、喉神经损伤、帕金森病等疾病因素。
2.2.2 其他因素:
如进食导致误吸, 气管食管瘘, 进食过程中讲话导致误吸, 陪护人员喂食不当或鼻饲方法不当等, 老年人视力和记忆力不佳, 均容易看错或重复用药。
2.3 窒息
老年人由于呼吸肌弹性减弱, 肺功能降低, 咳嗽反射能力下降, 纤毛运动减弱等导致肺张力降低, 充气不足, 排除异物或沉淀物的能力降低造成痰液阻塞窒息。
2.4 皮肤受损
由于老年人对疼痛、触摸的感觉增加, 且皮肤干燥、弹性降低、皮下脂肪减少, 加之活动受限, 使皮肤长时间受压致使完整性受损。
2.5 坠床
老年人坠床容易造成严重后果, 坠床往往是与其平衡感觉的减退、纠正失衡能力降低、从险境中敏捷的回避反应减退等有关。
2.6 烫伤
老年人由于感觉迟钝, 对外界刺激敏感性降低, 防御机能也降低, 使用热水袋、自带理疗机械使用不当时引起烫伤、灼伤。一般冬天烫伤发生率增高。
3 安全管理措施
3.1 对护士的安全教育
老年病科是高危科室, 高质量的护理安全工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安危。因此, 老年病科护士应具备较强的安全意识, 严格的执行规章制度, 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利用护士长早交班时间, 要对重点患者的安全进行提问, 每月组织护士学习有关法规, 对有可能发生问题的苗头或其他单位有关经验教训告诫全体护士, 科室每季度进行安全分析会, 找出不安全因素, 加强薄弱环节的管理, 提高安全工作的预见性。
3.2 对患者、对家属或陪护人员的宣教
凡患者入院后除了向患者进行院规、环境等介绍外, 责任护士还需向患者家属进行安全宣教, 根据个体潜在危险因素。例如:教会患者如何预防跌倒、绊倒;对有误吸潜在因素的患者, 教会家属陪护人员防误吸的知识, 认识误吸的危险性, 怎样判断患者发生误吸及喂饭进餐的常识;对有潜在皮肤压伤危险的患者, 说明预防压疮的重要性, 如何预防, 争取患者及家属的配合, 从而避免意外事件的发生。
3.3 加强风险防范措施
3.3.1 运用护理程序进行风险评估:
(1) 护士长应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风险防范意识, 注重管理前瞻性, 督促检查风险评估是否准确, 并及时发现可能导致的护理风险因素, 组织护士即使讨论应对方法并提醒有关人员的注意。 (2) 全面评估, 认真筛选高危因素。患者入院后护士及时进行护理评估, 以判断起危险程度, 以造成哪些损伤。评估内容:一般资料;护理体验 (除生命体征外, 还有意识、定向力、视力、活动、吞咽、营养状况等) 生活自理能力;有无肢体运动、感觉障碍;是否使用降压、降糖、利尿、安眠药、等导致患者意识定向障碍、血压降低;是否有明显的生理功能退行性改变所致的视力低下、步态不稳、平衡失调、肌力下降;认知行为受损, 如意识、恍惚、烦躁不安等。
3.3.2 制定护理计划:
责任护士根据评估, 提出护理问题, 制定护理计划, 从而有效避免了意外发生。
4 体 会
4.1 护士的安全意识是老年科安全管理的重要措施 护士长应加强对入院患者安全教育工作的落实, 防止住院老人意外伤害发生的第一步, 要使护士认识到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做到人人参与、人人管理, 在工作中时时刻刻把安全放在首位, 这样才能确保老年人住院期间的安全。由于老年人生理、肌力退行性改变, 导致视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行动迟缓、感觉迟钝, 均为老年患者住院期间安全的危险因素。护士需掌握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及病理的改变, 做好老年患者安全危险因素评估和预防, 对老年人疾病的恢复、并发症的预防、意外事件防范均有积极作用。
4.2 全面评估, 做好预见性护理 全面评估有助于护士及时评估判断患者的危险性, 有利于对其现存或潜在的护理问题及并发症进行全方位评估, 以便能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安全有效的可行护理措施。对有不安全隐患的患者进行安全保护, 预防各种意外事件的发生, 提高预见性护理能力, 使患者获得必要的安全保护[2]。
4.3 有针对性地向患者家属或陪护人员进行安全宣教, 使其掌握防范意识, 建立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 影响老年人患者住院安全因素是多方面的, 要加以重视, 需患者家属及医护人员密切配合协作[3]。当患者确定有潜在不安全危险因素时, 护士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需要配合的内容, 采取积极措施, 使其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确保其住院期间的安全, 减医疗纠纷的发生, 保障医疗安全[4]。
关键词:安全管理,老年人
参考文献
[1]王增英, 吴慧平.老年病人食物误吸的预防及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1, 36 (3) :233-234.
[2]杨顺秋, 吴殿源.现代实用护理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 2003:543-549.
[3]黄明霞.农村老年住院患者健康教育的指导策略[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0, 3 (8) :34.
入院患者安全管理制度 篇5
二、病区应有工休会议制度,病区应组织定期和不定期的患者代表会议。主要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宣传住院规则等。护士长负责征求患者或家属对医疗和护理、饮食、服务态度和管理工作中的意见,并及时分析研究改进。护士与患者保持和睦与信任的密切工作关系。
三、经治医师或护士长负责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及时分析研究改进工作。
四、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安排好患者休息时间,指导患者及陪同遵守,夜间按时熄灯后改开壁灯或地灯。
五、患者应当自觉遵守医院规章制度,听从医务人员指导和管理,与医护人员密切合作,服从检查、治疗、护理。
六、患者按时作息,在医师查房、诊疗时问内不得擅自离开病房。如有特殊情况外出时应向主管医师请假,经科室主任同意后方可离开。
七、住院患者应经保持病房内外环境整洁与安静,不随地吐痰,不在室内吸烟和喧哗。
八、患者不得擅自进入治疗室和医护办公室,不得翻阅医疗文书资料,如有疑问可向经治医师和护士长询问。不得自行邀请院外医师诊治,不得向医师要求不必要的治疗或指名要药;也不得随意到院外购药服用。
九、住院患者的饮食须遵照医生和营养师的决定,不得随意更改,院外送来的食物,须经医护人员同意后方可食用。
十、住院患者应爱护公共财物,节约水电,如有损坏公物须按价赔偿。住院患者可以携带必须之生活用品,其他物品不得带入,贵重财物自行保管。
安全管理对骨科患者预后保障的探讨 篇6
【关键词】 安全管理;骨科护理;预后保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13-01
患者预后是指预测患者的疾病可能的病程和结局,这既包括了在前期判断疾病可能出现的特定后果,例如:患者康复或者是出现某种并发症,或者病情出现异常等等,又包括了根据患者的病情预测在某个时间段之内发生某些结局的可能[1]。在骨科护理中,患者卧床的时间很长,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出现。因此在骨科护理过程要将安全管理落实,保证患者顺利的康复,在本文中选取了200名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安全管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2年5月到2014年4月间我院骨科收治的300例患者中随机的抽取200例患者,其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在22~78岁之间。将200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安全管理。两组患者中包括了关节置换手术30例,股骨骨折4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50例,其他8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200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保证患者的正常康复治疗,及时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安全管理,首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及时的跟踪检查,成立工作小组对病人病情进行跟踪检查,在重点的时间,重要的时段,对重症病人进行特殊的观察护理,保证工作质量等等。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病情诊断准确率、治疗方法选用契合率、患者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患者预后是指医生根据从医的经验对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在医学上可以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化验等方面对病情进行了解,但是患者病情在近期和远期的治疗和恢复过程的表现也很重要。两千多年之前希波克拉底就曾经说过“对于医生,最要紧的是关心其预见能力的培养”[2]。随着生活质量概念的引入,人们对预后干预迈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预后的研究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预后的目的在于认识疾病发展的规律,开创新的诊疗手段,从而提高医疗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预后的研究水平是衡量现代医疗科学水平的一个方面,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动力。
在骨科的治疗和护理中加强管理工作是提高骨科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安全管理是整个护理体系的重要一环,骨科的护理工作者要将安全管理工作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安全因素的评估,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治疗。实施安全管理,首先,医护人员要从心理上接受这一想法,严格的遵守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对自己的职业行为进行规范,保证患者安全,保证治疗的顺利实施,保证各项行动的切实完成。其次,护理人员要坚持以患者为根本,在进行治疗之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急救处理,帮助医生更好的进行治疗工作。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让患者放下心理负担;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的了解患者的想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严格的护理措施[3];治疗完成后,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恢复方案。
在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病情诊断准确率、治疗方法选用契合率、患者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骨科开展安全管理对患者预后的保障十分有效,安全管理的施行能够帮助医生更好的对患者进行诊断,帮助患者尽早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春利.骨科护理中的护理安全管理[J].医学信息.201l.24(12):485-486.
[2]杨方明.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13):2715-2716.
[3]孙彩娟.细节管理在骨科病人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l.9(M):3177-3178.
(收稿日期:2014.07.27)
【摘 要】 目的:探讨在骨科开展安全管理对患者预后的保障。方法:观察我院骨科收治的20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安全管理,观察患者的病情疹断、治疗方法、术后恢复、住院时间和满意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病情诊断准确率、治疗方法选用契合率、患者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开展安全管理,是对患者预后的有效保障,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 安全管理;骨科护理;预后保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13-01
患者预后是指预测患者的疾病可能的病程和结局,这既包括了在前期判断疾病可能出现的特定后果,例如:患者康复或者是出现某种并发症,或者病情出现异常等等,又包括了根据患者的病情预测在某个时间段之内发生某些结局的可能[1]。在骨科护理中,患者卧床的时间很长,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出现。因此在骨科护理过程要将安全管理落实,保证患者顺利的康复,在本文中选取了200名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安全管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2年5月到2014年4月间我院骨科收治的300例患者中随机的抽取200例患者,其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在22~78岁之间。将200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安全管理。两组患者中包括了关节置换手术30例,股骨骨折4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50例,其他8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200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保证患者的正常康复治疗,及时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安全管理,首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及时的跟踪检查,成立工作小组对病人病情进行跟踪检查,在重点的时间,重要的时段,对重症病人进行特殊的观察护理,保证工作质量等等。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病情诊断准确率、治疗方法选用契合率、患者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患者预后是指医生根据从医的经验对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在医学上可以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化验等方面对病情进行了解,但是患者病情在近期和远期的治疗和恢复过程的表现也很重要。两千多年之前希波克拉底就曾经说过“对于医生,最要紧的是关心其预见能力的培养”[2]。随着生活质量概念的引入,人们对预后干预迈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预后的研究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预后的目的在于认识疾病发展的规律,开创新的诊疗手段,从而提高医疗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预后的研究水平是衡量现代医疗科学水平的一个方面,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动力。
在骨科的治疗和护理中加强管理工作是提高骨科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安全管理是整个护理体系的重要一环,骨科的护理工作者要将安全管理工作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安全因素的评估,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治疗。实施安全管理,首先,医护人员要从心理上接受这一想法,严格的遵守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对自己的职业行为进行规范,保证患者安全,保证治疗的顺利实施,保证各项行动的切实完成。其次,护理人员要坚持以患者为根本,在进行治疗之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急救处理,帮助医生更好的进行治疗工作。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让患者放下心理负担;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的了解患者的想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严格的护理措施[3];治疗完成后,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恢复方案。
在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病情诊断准确率、治疗方法选用契合率、患者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骨科开展安全管理对患者预后的保障十分有效,安全管理的施行能够帮助医生更好的对患者进行诊断,帮助患者尽早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春利.骨科护理中的护理安全管理[J].医学信息.201l.24(12):485-486.
[2]杨方明.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13):2715-2716.
[3]孙彩娟.细节管理在骨科病人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l.9(M):3177-3178.
(收稿日期:2014.07.27)
【摘 要】 目的:探讨在骨科开展安全管理对患者预后的保障。方法:观察我院骨科收治的20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安全管理,观察患者的病情疹断、治疗方法、术后恢复、住院时间和满意度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病情诊断准确率、治疗方法选用契合率、患者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开展安全管理,是对患者预后的有效保障,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关键词】 安全管理;骨科护理;预后保障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4)18-0113-01
患者预后是指预测患者的疾病可能的病程和结局,这既包括了在前期判断疾病可能出现的特定后果,例如:患者康复或者是出现某种并发症,或者病情出现异常等等,又包括了根据患者的病情预测在某个时间段之内发生某些结局的可能[1]。在骨科护理中,患者卧床的时间很长,可能导致一些并发症的出现。因此在骨科护理过程要将安全管理落实,保证患者顺利的康复,在本文中选取了200名患者分别进行常规护理和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安全管理,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2年5月到2014年4月间我院骨科收治的300例患者中随机的抽取200例患者,其中男性112例,女性88例,年龄在22~78岁之间。将200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安全管理。两组患者中包括了关节置换手术30例,股骨骨折4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50例,其他8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病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将200名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保证患者的正常康复治疗,及时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观察组在采用常规护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安全管理,首先对病人的病情进行及时的跟踪检查,成立工作小组对病人病情进行跟踪检查,在重点的时间,重要的时段,对重症病人进行特殊的观察护理,保证工作质量等等。
1.3 统计学分析 数据均采用SPSS12.0统计学数据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病情诊断准确率、治疗方法选用契合率、患者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表2。
3 讨论
患者预后是指医生根据从医的经验对患者病情的发展情况进行预测。在医学上可以根据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化验等方面对病情进行了解,但是患者病情在近期和远期的治疗和恢复过程的表现也很重要。两千多年之前希波克拉底就曾经说过“对于医生,最要紧的是关心其预见能力的培养”[2]。随着生活质量概念的引入,人们对预后干预迈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对于预后的研究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着。预后的目的在于认识疾病发展的规律,开创新的诊疗手段,从而提高医疗水平,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预后的研究水平是衡量现代医疗科学水平的一个方面,是推动医学进步的动力。
在骨科的治疗和护理中加强管理工作是提高骨科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安全管理是整个护理体系的重要一环,骨科的护理工作者要将安全管理工作摆在工作的重要位置,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加强对患者安全因素的评估,帮助患者更好的进行治疗。实施安全管理,首先,医护人员要从心理上接受这一想法,严格的遵守相关安全管理制度,对自己的职业行为进行规范,保证患者安全,保证治疗的顺利实施,保证各项行动的切实完成。其次,护理人员要坚持以患者为根本,在进行治疗之前对患者的病情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急救处理,帮助医生更好的进行治疗工作。手术前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导,让患者放下心理负担;护理过程中以患者为中心,多与患者进行沟通及时的了解患者的想法,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严格的护理措施[3];治疗完成后,应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恢复方案。
在本研究中,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病情诊断准确率、治疗方法选用契合率、患者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明显提高,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在骨科开展安全管理对患者预后的保障十分有效,安全管理的施行能够帮助医生更好的对患者进行诊断,帮助患者尽早的康复。
参考文献
[1] 春利.骨科护理中的护理安全管理[J].医学信息.201l.24(12):485-486.
[2]杨方明.护理安全管理在老年骨科患者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1,32(13):2715-2716.
[3]孙彩娟.细节管理在骨科病人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全科护理,201l.9(M):3177-3178.
质量管理与患者安全 篇7
医疗质量与患者安全是医院管理永恒的课题。本期特别策划邀请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门急诊管理专业委员会、临床检验管理专业委员会以及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的相关负责人, 分别从本专委会的角度, 对近年来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方面的相关研究和进展进行阐述, 以期为医院管理工作者提供参考。
王以朋, 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 骨科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医院协会医疗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门急诊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骨与矿盐分会常务委员、骨科学分会委员、骨质疏松学组副组长、脊柱外科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骨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华裔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组理事, 国际脊柱畸形矫形研究组 (SDSG) 中国组委员;《中国骨与关节外科》常务编委, 《中华外科杂志》、《临床骨科杂志》编委。
教授
小儿患者的护理安全管理探讨 篇8
1 护理不安全因素
1.1 护士因素
(1) 护士对患儿的安全评估不到位, 如病情的轻重程度、家属的认知与配合情况、环境设施等。 (2) 护士工作态度不严谨, 主动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护士执行护理技术操作时, 不认真查对或不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观察病情不主动、不仔细, 给护理工作造成了安全隐患。 (3) 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因素。我科护理人员儿科专科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水平欠缺, 对小儿病情观察重点不掌握, 动、静脉穿刺易失败, 导致家属不满。 (4) 护理人员法制观念淡薄, 自我防范意识差, 而患者维权意识强, 对护理质量要求高。
1.2 患儿及家属因素
1.2.1 护患沟通无效
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语言表达能力及认知能力较差, 常不能完整地表达疾病的感受和需求[1], 因此护理人员不能全面获取患者的信息。
1.2.2 家属对医院的期望值过高
由于现行政策原因, 每个家庭中大都是独生子女, 一旦发病, 家长特别紧张、焦虑, 希望孩子的病马上好转, 所以对医护人员要求过高。
1.3 环境设施因素
地面光滑或有水迹、尿迹, 容易出现滑倒的危险;床挡使用不及时或设置不合理, 有坠床的危险;病房存在的各种危险物品, 如输液架、电源、暖瓶等;个别设施标识不清, 损坏后维修不及时等。
1.4 管理因素
(1) 护士长日常管理未抓住“关键点”, 如关键的患者、护士、时间、环节、制度等。 (2) 护理安全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 管理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到位, 会直接导致不安全的护理后果。
2 护理安全管理对策
(1) 指导责任护士对住院患儿进行全面的安全评估, 根据病情合理安排房间, 对家长及时进行宣教、病情告知等。 (2) 培养护士养成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 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时严格查对患儿姓名、年龄、性别、床号、药名、剂量、浓度、用法、有效期及腕带等, 必要时请家属复诵一遍患儿的姓名, 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 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3) 加强儿科专科知识、技能的培训考核, 逐步提高护士的专科理论知识及技术操作水平, 更好地服务于患儿。 (4) 强化护士的法律意识及责任心教育。组织护士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案例分析、讨论, 不断提高法律意识。教育护士加强责任心, 严格按照分级护理标准巡视病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及时、准确记录护理文书等。 (5) 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在为患儿提供主动服务时, 加强与患儿及家属的沟通, 及时掌握其心理状态和需求, 耐心做好心理疏导及健康教育工作, 使家属积极配合工作。 (6) 加强病房环境及各项设施的安全管理。指导护理人员要保持病房干净、整洁, 物品摆放有序;及时使用床挡等保护性用具;各种仪器使用方法明确、安全标识醒目、齐全, 专人管理, 损坏后及时维修, 确保处于功能状态。 (7) 加强“关键点”的管理。关键患者:病情较重、有异常心理活动或有纠纷苗头的患者及家属;关键护士:年轻护士及责任心不强的护士;关键时间:节假日、夜间、中午;关键环节:排班强弱搭配合理、治疗高峰期及时补充人员等;关键制度:查对制度、分级护理制度、交接班制度等。 (8) 建立和健全护理安全管理相关制度, 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及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应急预案的学习, 不定时抽查、考核。鼓励护士积极上报护理不安全因素, 并组织讨论、分析, 提出防范措施。
3 讨论
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 是减少护理质量缺陷, 提高护理水平的关键环节, 是控制和消除不安全因素, 避免发生护理缺陷和事故的客观需要[2]。通过有效的护理安全管理, 不但可以及时发现问题、随时纠正工作中的不足, 将事后控制转变为事前质控, 而且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 真正做到了防患于未然, 切实为患儿提供了及时有效、安全满意、全面全程、专业的优质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刘敏.浅析儿科护理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 2010, 19 (6) :163.
手术患者安全 篇9
随着经济发展、医学技术进步,患者对医疗和生存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医疗服务中患者安全问题已成为全球所面临的挑战。手术是具有较高风险、需要多个专业相互配合、涉及诸多专业技术的医疗行为。研究表明,全球每年实施的大手术为2.34亿例,有些手术造成了本可避免的并发症和死亡。在工业化国家,住院患者接受外科手术而导致严重并发症的比率为3%~16%,导致永久性残疾或死亡的比率约为0.4%~0.8%。在发展中国家,研究显示大手术死亡率为5%~10%。感染和其他术后并发症也是一个令人关切的严重问题。手术患者安全,直接关系到医疗质量和患者的生存质量,也涉及到医院管理的众多环节。本期特别策划组织了手术患者安全、麻醉科流程优化、手术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以及安全用血保障等方面的论著,旨在促使广大医院管理者重视手术患者安全,强化手术相关环节的质量与安全管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有效预防与控制手术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地避免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陈仲强,主任医师、教授、博士导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院协会医院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际AO脊柱学会亚太地区理事会理事、中国分会主席,《中国医院》杂志编委,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荣获2006~2007年度中国医院院长领导力卓越贡献奖。
特邀
策仲陈划强顾长院
精神科患者护理安全管理浅谈 篇10
1 精神科患者护理安全隐患
由于患者受精神症状的支配,可出现自杀、自伤、伤人、毁物和私自外出等意外行为,尤其是在凌晨、午间护理人员较少的时间段更易发生。由于患者自知力的缺乏,跌倒、坠床、压疮、管道滑脱、给药错误、输液相关事件发生的隐患较大。
2 管理方法介绍
2.1 建立三级护理安全管理监控体系
由护理部、护士长、各病区质控员组成三级护理安全管理监控体系,制定检查标准,定期进行检查、考核、评价,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督促并指导做出相应的整改措施。各组质控员负责定期开展本病区护士的护理安全管理培训,并按要求开展对照检查,组织和落实相关措施。保证监控体系的良性循环,不断提高护理安全管理质量。
2.2 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
2.2.1 要求护理人员爱岗敬业,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
加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术的“三基”学习。每周进行业务学习,对精神科护士应对冲动暴力行为的技能、策略、心理疏导技术等进行反复示教、演练;每月护理查房1次,深入学习精神科护理学及特殊病例。对于新上岗人员,把患者的安全管理、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防护作为重点培训内容;定期汇报学习情况,不定时抽查、提问相关知识,尽早熟练应用各项临床常用技术。
2.2.2 培养护理人员良好的风险评估能力
提高值班人员安全意识,每班值班者对病区的整体情况要掌握清楚,对重点区域、重点患者、重点时段作出风险评估并记录。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并做出相应预防性处理。
2.2.3 提高护理人员应急处理能力
在良好业务素质的基础上,熟练掌握精神病患者伤人、猝死、跌倒、自杀等意外事件的应急预案及操作流程,紧急情况下保持冷静,机智、敏捷地进行处理。
2.3 加强与治疗相关的护理安全,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2.3.1 严防给药错误
在护士给药的三查七对中,由护士与患者共同参与方可顺利进行,由于精神病患者认知能力缺陷,导致三查七对的受授方也就是患者无法进行配合,所以护理人员给药治疗也存在着高度隐患。我们使用腕带安全识别患者身份,采取2人查对、2人发药的给药方法,并看服到口、服后检查口腔,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到隐蔽处呕吐、藏在口中不下咽等异常举止。认真观察患者用药后反应,有无意识改变、胃肠道反应等。所有药物严格交班,专柜加锁保管。
2.3.2 减少输液相关事件
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严格按照要求15 min~30 min巡视1次,有躁动倾向的患者适当约束,严防意外拔针。输入高渗、含钾液体时,严防外渗及静脉炎。输液完毕及时拔针,医疗废物按要求集中回收放置,保证安全处理。
2.3.3 抢救设施完好率100%
进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的患者,治疗前先测量生命体征,正确评估病情及患者的耐受情况。必备的心电监护、氧气及抢救药品器械班班交接,专人负责,随时处于良好性能状态,需要时能及时到位。
2.4 重点区域、人群、时段重点防护,减少安全隐患
2.4.1 检查重点部位如门窗、病区出口、卫生间、单间病房等易发生安全隐患的地方,及时疏散患者,避免聚集。餐厅、卫生间地面要防滑,餐具用后集中消毒放置并加锁保管。每班认真检查并记录,发现隐患及时上报,与后勤相关科室及时协调维修。
2.4.2 新入院、年老体弱、有合并症及有暴力倾向的患者要加强巡视,重点防范。新入院、外出返院患者要进行安全检查,看身上有无藏匿的药品、锐器、打火机、绳子、腰带等,发现必须没收。据杨文丽等人研究分析[3],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由于病程长、机体免疫力下降、长期卧床及药物作用等,合并其他躯体疾病者较多,是跌倒、猝死、压疮的高发人群。精神分裂症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率较高且危害严重;兴奋躁动的患者要控制其活动范围,单独用餐,避免激惹;有自杀倾向的抑郁症患者应避免独处。值班人员重点对这几类患者作出及时、准确的评估,保证其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下,重点防护。
2.4.3 对于自杀、猝死高发的夜间、凌晨,值班人员要加强责任心,明确职责范围,巡视到床头;开饭、起床、发药、外出复检时也是重点时段,这些时段护理、治疗比较集中,护士工作繁忙,患者易趁机出走,或易冲动发生过激行为,应采取弹性排班制度,在这些时段或患者数量多时,及时增加值班人数,并预见性地做好相应防范措施。
2.5 重视心理康复指导
应用专业技能,采用语言、工娱等多种形式,给患者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正确地认识自身疾病的本质和特点,缓解心理冲突,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利用电话、座谈会等方法,定期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取得家属对精神科特有管理制度的谅解,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给予患者社会、家庭、亲情方面的支持,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3 结论
严格执行三级患者护理安全管理监控体系,提高护理人员自身业务素质,熟练掌握精神科相关应急预案与操作流程,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时段重点防护,加强与治疗相关的安全管理,重视患者心理康复指导,可减少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确保精神科住院患者的护理安全。
参考文献
[1]王佩瑶.护理安全管理隐患及对策[J].护理研究, 2008, 22 (2) :533-534.
[2]侯安营, 刘杰, 郭艳峤, 等.智能巡检系统在精神科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10, 45 (2) :128-129.
相关文章:
鼓励患者参与医疗安全02-11
风雨后的彩虹02-11
患者安全十大安全目标02-11
十大患者护理安全目标02-11
患者十大安全目标口诀02-11
手术患者安全核查制度02-11
班组安全范文02-11
患者安全教育管理02-11
患者安全论文提纲02-11
患者安全目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