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绞痛(精选十篇)
冠心病绞痛 篇1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6例, 男48例, 平均年龄 (62.6±5.4) 岁, 女28例, 平均年龄 (66.7±3.8) 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吸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盐饮食、暴饮暴食、情绪不稳定、过度劳累、男性高于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两组患者血糖、血脂、年龄、性别、性格、生活习惯都存在很大差异。
方法:心电图检查稳定型心绞痛的患者约有半数静息心电图为正常, 也可出现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 心绞痛发作时可出现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ST段压低 (≥1 mm) , 有时出现T波倒置, 平时有T波倒置的患者, 发作时可变为直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心绞痛发作时静息心电图ST段下移>1 mm, 持续时间>20 min。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比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尿酸值高、HDL低, 体型偏于肥胖。并根据临床表现及疼痛的时间、性质进行观察, 做出诊断。
结果
稳定型心绞痛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 主要位于胸骨后部, 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 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 持续数分钟, 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酯制剂后疼痛消失, 静息心电图多正常, 部分出现非特异性ST段和T波异常。不稳定型心绞痛表现为新发生或原有劳力性心绞痛恶化加重, 疼痛发作的频率增加, 程度加重, 时限延长, 诱因发生改变。静息心电图ST段下降>1 mm, 持续时间>20 min。治疗给予吸氧, 卧床休息, 止痛, 抗栓, 抗凝,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的疾病, 发病率、死亡率高, 发病年龄年轻化, 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冠心病心绞痛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较常见, 其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扩张性减弱, 血流量减少, 一旦心脏负荷突然增加, 心肌耗氧量增加, 对血液的需求增加, 导致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 引起心绞痛。发作时治疗:立即休息, 舌下含服硝酸酯制剂。缓解期治疗:硝酸酯制剂、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加运动锻炼疗法。不稳定型心绞痛发病因素主要是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的病理改变, 使局部的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 如斑块内出血, 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 表面有血小板聚集或刺激冠状动脉痉挛, 导致缺血性心绞痛, 劳力负荷终止后胸痛并不能缓解。急性期治疗主要是抗心肌缺血、抗血栓、抗凝、机械性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及血流动力学支持。不稳定型心绞痛属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范畴, 该病处于急性期的心肌梗死发生率, 猝死率非常高。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是以改善心绞痛为主。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是以预防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为主。通过药物及时有效地治疗, 可避免危险因素, 缓解症状, 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对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情发展采取有效的控制, 可防止恶化。
摘要:目的:分析和探究稳定性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规律、诱因、临床表现、差异性和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措施,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研究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结果:冠心病心绞痛常见的症状为发作性胸痛, 疼痛部位主要在胸骨体中段或上段之后, 稳定型心绞痛表现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 主要治疗以休息和舌下含服硝酸酯制剂。不稳定型心绞痛表现为原有劳力性心绞痛恶化, 出现静息心绞痛及梗死后心绞痛, 治疗以止痛、抗栓、抗凝、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根据临床表现以控制和减轻症状为主。不稳定型心绞痛以抗凝、防止心肌梗死为主。
冠心病、心绞痛教案(小编推荐) 篇2
授课对象:麻醉学、医学影像学专业2006级本科
授课内容: 第三篇 第七章 冠心病(冠心病概论、心绞痛)授课时数: 70分钟 授课地点:
一、教学目的: 熟悉冠心病的分型;掌握各型心绞痛的特点及治疗。
二、教学重点:
各型心绞痛的特点及治疗。
三、教学难点 :
急性冠脉综合征、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
四、教学方法: 多媒体投影、板书及讲解。
五、教 具: 投影系统、激光笔、粉笔、课件。
六、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冠心病概论
10分钟
稳定型心绞痛
定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病理生理
10分钟
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15分钟
诊断、鉴别诊断
5分钟
预后、防治
15分钟
不稳定型心绞痛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特点
12分钟 治疗
8分钟
总结
5分钟
七、思考题:
1.什么是急性冠脉综合征?
其冠脉的病理特点是什么?
2.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3.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八、设计板书提纲:
冠心病概论(定义、分型、ACS)稳定型心绞痛
定义、特点、诱因、发病机制、病理解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症状、体征)、辅助检查(x线检查、ECG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冠状动脉造影、其他检查)、诊断、鉴别诊断、预后、防治(发作时的治疗:休息、药物治疗;缓解期的治疗: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外科手术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特点、治疗(一般处理、缓解疼痛、抗栓、急诊PCI治疗、缓解期治疗)
九、参考文献:
1.《内科学》第五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2.《实用内科学》第十一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3.《内科治疗学》第二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
4.《实用循证心脏病治疗学》第一版 人民军医出版社
漫话冠心病心绞痛(二) 篇3
前面,我们已经说到,心绞痛除极少数另有原因外,80%以上心绞痛是由冠心病所引起的。那么,导致冠心病心绞痛发病的直接因素是什么呢?概括地说,就是心肌在供血不足、缺血缺氧的情况下,使心肌内的无氧代谢产物蓄积较多(如乳酸、丙硐酸、磷酸和多肽类等),刺激了心脏的传入神经纤维末梢,再通过第1~5胸椎交感神经节和相应的脊髓段而传到大脑中枢,发生疼痛的感觉,并反应到上述神经所支配的部位,如胸骨后及双侧手臂(尤其左臂)前内侧部和手指等,从而出现了胸骨后胸部的绞痛和手臂、手指等部位的放散痛等症状。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与预防
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原则:一是增加心脏冠脉血流灌注,改善心肌的缺血缺氧状况;二是减少和节约心肌的耗氧量。具体措施有:
1.积极防治动脉粥样硬化,抑制或延缓冠心病的进展,针对冠心病的危险因子施以对策。高血压、高血脂、高m糖,都是导致冠心病的元凶和健康的无形杀手。所以,有“三高”的人群应积极控制和治疗“三高”病症。
2.饮食宜清淡,以素食为主,但又要适当保证营养;食不宜过饱,食物应以低胆固醇、低脂肪、低盐、低糖为宜。少吃肥肉、动物内脏、猪油、鱼子、蛋黄及无鳞的鱼类等。要除去不良的嗜好,戒烟、限酒,避免暴饮暴食。
3.生活有规律,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态平和,胸怀豁达,不焦不躁。堅持适当的运动,平日可散步或做点力所能及的锻炼。活动量和锻炼强度,以不诱发心绞痛为原则:或活动后的脉搏以170减去自己的年龄数值为宜(如你70岁,则活动后的脉搏为170-70=100;脉搏超过100次就应适可而止)。
4.要控制体重,避免肥胖。肥胖者易有血脂异常,且多有胰岛素抵抗,对血糖代谢和血压稳定也不利。因此,要求体重指数达到正常值,即20~24。体重指数计算公式是:以体重(公斤)除以身高数的平方(M2)。该指数≥24即为超重,≥27即为肥胖。也可用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来衡量,即:成年人标准体重(公斤kg)=身高(厘米cm)-100(±5)(男性),或-105(±5)(女性);若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则为肥胖。有些人,外观看似不很胖,但肚皮大(俗称苹果肚或啤酒肚)则属于中心性肥胖。此种肥胖者则要求使腰围≤90公分(男),女性≤85公分。
5.有心绞痛的冠心病人,平时要随身携带一点急救备用药,一旦心绞痛发作,要立即停止活动,安静休息,并及时使用急救药物,用硝酸甘油片(0.3~0.6mg),置于舌下含服,约2-3分钟即可缓解心绞痛。也可应用速效救心丸5~10粒含于舌下(可咬碎)。
6.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或心绞痛发作较频繁者,应坚持定期内服防治药物。除发作时使用急救药外,还应日常坚持服药治疗。常用药物可分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缓解心绞痛症状的药物。这方面的药物有:①硝酸脂类。这类药可扩张冠脉和动、静脉,增加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荷和耗氧,缓解心绞痛。常用药有:硝酸甘油(仅用于急性发作时)、硝酸异山梨脂(消心痛)、单硝酸异山梨脂(欣康、丽珠欣乐)。②β-受体阻滞剂。这类药的作用是抑制心脏肾上腺能受体而减慢心率,同时降低心脏收缩力,减少心肌耗氧,缓解心绞痛(但对支气管喘息、心脏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患者禁用)。药有:美托洛尔(倍他乐克)、比索洛尔,以及阿替乐尔和卡维地洛(兼有α-受体阻滞作用)等。③钙离子拮抗剂。这类药可扩张冠脉和周围血管、减轻心脏负荷和心肌耗氧。药有:二氢毗啶类如硝苯地平(短效作用的消心痛、长效缓释作用的如拜新同、欣然)以及氨氯地平(诺活喜、安内贞)、非诺地平(波依定);非二氢吡啶类如地尔硫革、维拉帕米尔(异搏定)。此两类药由于对心肌有较强的负性肌力作用,能减慢心脏的房室传导,故对心绞痛伴有快速性心率的心房颤动患者或不能耐受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者选用为宜,但又禁忌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④改善心肌代谢的药物,如曲美他嗪(万爽力)。本药可保持缺血(氧)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稳定细胞内环境,确保细胞膜离子泵的功能改善和正常运转。对心肌有保护作用,故有助于心绞痛治疗。
另一方面是改善预后的药物,即能降低患者死亡率和心肌梗死发生率的药。这方面的药物有:①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的药物,如肠溶阿斯匹林(或拜阿斯匹林)、氯吡格雷。此二药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和接受过冠脉介入治疗(PCI)的病人联合应用,优于单独应用。②β-受体阻滞剂(前已述及);③调血脂药物,主要是他汀类。本类药物不仅可调降血脂,还可恢复血管内皮功能,具有抗炎作用,而且还能减慢或退缩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病灶,并稳定、加固斑块的纤维帽,避免其破裂而减少血栓栓塞的风险。此类药有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氟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有卡托普利(短效制剂)、贝那普利、依那普利、福森普利等10余种。这类药属降血压药,作用主要是扩张动、静脉,降低心脏前后负荷,对合并有高血压、左心功能不全、心衰、糖尿病者均可应用。
总之,冠心病心绞痛的用药治疗和预防比较复杂,这里只能作一提纲式的简略介绍。
中药汤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概况 篇4
1 病因病机
中医药辨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多遵循八纲辨证并相应结合脏腑辨证。中医学认为胸痹心痛病位在心, 多与肾、肝、脾诸脏的盛衰密切相关, 病因病机早在张仲景《金匮要略》归纳为“阳微阴弦”, 后世认为其病因病机比较复杂, 但总属本虚标实之病。心痛发作时以标实为主, 在缓解期则以本虚为主。总体而言, 冠心病病位在心, 病机在于心脉不通。心脉不通的原因是由于瘀血、痰浊、气滞, 而瘀、痰、气滞的产生, 又是长期以来脏腑功能失调的结果, 故本病以瘀血、痰浊、气滞为标, 而以脏腑虚损为本, 因虚而致实, 本虚而标实。冠心病的发病机制以正虚邪实、本虚标实为主, 其主要外因是由于寒邪内侵, 饮食不当, 情志失调, 年迈体虚等。
张秋雁等[1]对18 698例冠心病心绞痛病因病机进行探讨, 证型依次为:气虚血瘀型、心血瘀阻型、气滞血瘀型、气阴两虚型;痰浊阻塞型、痰瘀相兼型、心气亏虚型、气阴两虚兼血瘀型、心阳亏虚型、气虚痰瘀型、寒凝心脉型。18 698例中以实证者居多、虚证次之。治疗时应以通为主, 分别采用活血化瘀、温通化痰、理气行滞之法。临床亦证实, 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最佳。虚证之中以心气亏虚证最多, 后依次为气阴两虚、心阳亏虚。其认为, 心气亏虚可作为虚证之基本证型, 治以益气养心为主。王亚林[2]对100例胸痹心痛进行分析, 其认为病因病机多为痰阻心脉、心血瘀阻、寒滞心脉、心气亏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痰阻心脉最为多见, 其次是心血瘀阻。其认为本病的病因病机为脏腑虚弱、正气不足、邪气偏胜所致, 属本虚标实之证, 治疗应以通为补, 通补结合。 姚勤等[3]认为痰瘀相关是冠心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而化痰祛瘀法在冠心病治疗中的运用, 既是祖国医学学术上的一次突破, 又是基于古典医经上所阐发的一种独特见解。刘素蓉[4]根据中医气血相关理论、脏腑发病规律及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特点, 从肝论治胸痹, 提出冠心病的主要病因是情志失调, 肝失疏泄是其重要的病机, 从肝论治冠心病是其基本治则之一。邓铁涛从中医的整体观出发, 提出了五脏相关学说, 认为疾病非独一脏之病, 乃与五脏失调有关, 是整体平衡失调的反映。具体到心系疾病的治疗, 邓老强调心脾相关、痰瘀相关, 善于从脾论治冠心病[5]。金小晶[6]认为本病源于肾阳不足, 肾阳不足是心阳不振之根, 也是气血瘀滞、心脉挛急之因。因此, 在冠心病的治疗当中, 应根据病情的标本缓急, 既要注意益气活血通络治标, 更要重视补肾培元治本。
2 辨证论治
2.1 益气活血法
霍锦生[7]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 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91%;心电图总有效率为61%。杨南[8]用益气活血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0例, 症状改善总有效率88.3%, 心电图总有效率78.3%。耿素华[9]自拟益气活血汤治疗气虚血瘀型胸痹心痛80例, 随症加减, 总有效率98.7%。高亚军等[10]用自拟益气活血法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86例, 总有效率93.00%, 心电图总有效率76.70%。邵莹[11]采用益气活血法治疗45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 心绞痛发作时可服用硝酸异山梨酯等速效止痛药, 结果心绞痛疗效总有效率为98.10%。邢之华等[12]将82例心绞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口服保心汤, 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 治疗组对临床症状的改善优于对照组。李宏艳等[13]用参龙方治疗58例稳定型劳力心绞痛病人, 治疗组以中药参龙方煎剂治疗, 对照组以复方丹参滴丸口服。参龙方治疗稳定型劳力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病人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2.2 活血化瘀法
卢建政[14]自拟活血化瘀方剂治疗冠心病60例, 总有效率95% , 心电图总有效率90%。娜任高佤等[15]选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冠心病136例, 随症加减, 总有效率97.8%, 心电图总有效率62 .4%。郭清华等[16]自拟活血安神汤治疗50例心绞痛病人, 随证加减, 心绞痛总有效率94.45%, 心电图总有效率72.70%。曹振[17]用活血冲剂治疗30例心绞痛病人, 总有效率86.78%, 心电图有效率40.00%。
2.3 理气活血法
李冬玉[18]用理气活血法治疗193例气滞血瘀心绞痛病人, 有效率为90.82%, 心电图有效率为82.78%。吴利平[19]认为痰瘀互结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重要病机, 选用理气活血药物治疗48例, 总有效率为95.8%。
2.4 益气养阴法
沈琳[20]以生脉饮为基本方加减治疗胸痹, 随证加减, 临床疗效显著。刘日红[21]用自拟加味生脉饮治疗47例冠心病心绞痛病人, 总有效率为83.00%。张宝文等[22]治疗86例心绞痛病人, 自拟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 随症加减, 心绞痛总有效率78.92%, 心电图总有效率61.67%。
2.5 祛瘀化痰法
曹银洲[23]应用祛瘀化痰通络法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68例, 有效率94.33%, 心电图有效率为65.67%。
2.6 益气温阳宣痹通络法
孟强[24] 认为通补结合法符合冠心病心绞痛虚实夹杂的病机, 以活血化瘀、益气通阳为主要治则, 方用丹参蒌薤汤治疗冠心病心绞痛66例, 随症加减, 经治疗总有效率为93.92%。欧阳真理[25]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病人60例, 总有效率93.34%, 心电图总有效率76.58%。刘静等[26] 以舒冠灵合剂治疗31例心绞痛病人, 随症加减, 总有效率92.30%, 心电图总有效率84.60%。
2.7 熄风解痉活血通络法
万秀英等[27]以熄风解痉、活血通络为法治疗35例心绞痛病人, 总有效率95.00%。
3 结 语
冠心病绞痛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4年2月~2月冠心病心绞痛的患者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龄44~76岁,平均年龄(58.14±12.87)岁。病程0.5~,平均病程(8.48±3.42)年。经病理诊断,全部符合中华医学会制定的心绞痛诊断标准,且患者肝肾功能正常,无麝香保心丸禁忌症与过敏史。心绞痛分型为:稳定型29例,不稳定型31例。合并症包括:高血脂9例、高血压30例、糖尿病31例。按照入院先后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仅服用治疗心绞痛的常规药物;研究组在服用麝香保心丸的同时静脉滴注前列地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使用治疗心绞痛的常规药物,如阿司匹林、硝酸甘油、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与他汀类药物等。研究组患者联用前列地尔与麝香保心丸,其中麝香保心丸为口服给药,3次/d,2颗/次;而前列地尔通过静脉注射给药,前列地尔10 μg+生理盐水100 mL,1次/d,连续进行10天。
1.3 观察指标
以临床症状消失程度与心电图表现为疗效判定依据:
1.4 疗效判定标准
(1)显效:心电图图像恢复至正常状态,偶有变化也均在正常范围之内。心绞痛的临床症状已完全消失。
(2)有效:心电图仅在ST段尚有少许异常,即0.05 mV的上升,且房室与室内的传导阻滞问题已得到了明显改善,T波或变浅幅度超过25%或变为直立状态。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有所减轻。
(3)无效:心电图异常情况加重,ST段出现了0.05 mV的下降,传导阻滞更加明显,T波或倒置或平坦或加深幅度超过50%,心律处于异位状态[2].心绞痛的临床症状没有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有效率+显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行统计学软件包SPSS 17.0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疗效
研 究 组 显 效 1 7 例 ( 5 6 . 6 7 % ) , 有 效 1 2 例(40.00%),无效1例(3.33%),总有效率96.67%.对照组显效12例(40.00%),有效8例(26.67%),无效10例(33.33%),总有效率为66.67%.研究组在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x2=9.02,P<0.05)。
2.2 心电图结果
研 究 组 显 效 1 7 例 ( 5 6 . 6 7 % ) , 有 效 1 0 例(33.33%),无效3例(10.00%),总有效率90.00%(27/30)。对照组显效12例(40.00%),有效7例(23.33%),无效11例(36.67%),总有效率为63.33%.研究组在远优于对照组(x2=5.96,P<0.05)。
2.3 心绞痛发作次数
治 疗 前 , 研 究 组平均 每 周 发 作(11.25±0.76)次;治疗后,平均每周发作次数降低到(2.57±0.64)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85,P<0.05)。
治 疗 前 , 对 照 组平均 每 周 发 作(11.54±0.84)次;治疗后,平均每周发作次数降低到(5.21±0.77)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8,P<0.05)。
3 讨 论
冠心病心绞痛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出现病变而导致心肌缺血,而冠心病会导致心绞痛出现,若不及时治疗,就会诱发心肌梗死。就西医治疗方法而言,一般采用常规药物进行治疗,如阿伐他汀、硝酸甘油、阿司匹林、各种受体拮抗剂、钙离子拮抗剂等。这些药物固然可以抗凝、避免血小板积聚,还能增加心肌供氧量,对于心绞痛的治疗有一定的效果。但心绞痛患者多是高龄,普遍合并有糖尿病及高血压等疾病,仅针对心绞痛进行治疗,日后仍会复发。因此,其疗效和心电图结果分别仅有66.67%和63.33%,治疗后每周发作次数也还有5次之多。
中药制剂麝香保心丸的主要成分包括蟾酥、牛黄、麝香、冰片、人参与苏合香脂等。其中苏合香脂与冰片的香味可以宁心醒神、益气强心,麝香和蟾酥可以散瘀理气、镇痛活血,人参固本培元,牛黄可以祛痰湿[3].这些中药成分综合作用,不但可以扩张血管,恢复对心肌的`正常供血供氧,还能稀释粘稠的血液,促进微循环的正常运行,甚至麝香保心丸可以使心肌血管具有更大的密度,有利于心血管细胞的重生[4].因此麝香保心丸对于心血管疾病有着非常明显的疗效。而前列地尔有效成分--前列腺素,既有抗凝、增加心肌供氧量的功能,也可以降低血脂,避免糖尿病等合并症对患者血管的再次侵袭[5].这两种药物联用,不但药效得到了加强,还可以避免病情复发。
研究组的治疗结果,不但疗效和心电图结果分别高达96.67%和90%,治疗后每周发作次数也仅有2次。常规西药治疗心绞痛,虽然有一定疗效,若患者合并有其他疾病,在预后有一定的复发可能。联用前列地尔及麝香保心丸不仅西药的药效更加强劲,在预防心绞痛复发上也是效果明显,因此更加适合临床加以合用。
参考文献
[1] 杨金梅,薛秀萍。麝香保心丸联合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13):299-300.
[2] 郭士金。麝香保心丸辅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医临床研究,2015,7(09):104-106.
[3] 宋国良,裴兆辉,漆满英。前列地尔注射液与麝香保心丸联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9(03):85-86.
[4] 吕志芹,魏文慧,刘秀兰,张会芳。麝香保心丸联合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比较[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01):110-112.
冠心病绞痛 篇6
[关键词] 冠心病;心绞痛;硒酵母胶囊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2-86-01
冠心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已成为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诱因为高血脂、高血黏度。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途径不断改进。研究发现硒有防治冠心病的作用[1],其作用为增加体内谷胱甘肽过氧化酶(GSH-PX)活性,从而消除自由基、保护细胞膜完整性、破坏在血管壁损伤处集聚的胆固醇、增强体内免疫功能、调节体内血脂代谢[2]。本研究观察硒酵母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2011年1月笔者所在医院确诊的200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男48例,女52例;年龄49~75岁;不稳定型心绞痛52例,稳定型心绞痛48例;陈旧性心肌梗死30例;合并糖尿病8例,高血压病64例,高脂血症90例。对照组男50例,女50例;年龄52~75岁;不稳定型心绞痛48例,稳定型心绞痛52例;陈旧性心肌梗死16例;合并糖尿病6例,高血压病66例,高脂血症46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疾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1次/d,40 mg/次;盐酸地尔硫卓缓释片,1次/d,90 mg/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硒酵母胶囊(芜湖华信生物药业有限公司,H20052532),2次/d,100 μg/次。疗程为12周。比较两组患者心悸、气短、胸闷、心前区疼痛、心绞痛的症状;心电图的改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浆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的变化。
1.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1984年《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参考标准》,将心绞痛疗效与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分为显效、改善、无效、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心电图的改变及心绞痛疗效
两组患者同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改善情况(,mmol/L)
检测项治疗组对照组
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
LDL-C3.24±0.652.26±0.45①③3.17±0.69 2.73±0.57①
TC5.92±1.283.78±0.84①④5.77±1.32 4.25±0.97②
TG2.42±0.820.92±0.12①③2.38±0.682.25±0.34
注:组内比较,①P <0.01,②P <0.05;组间比较,③P <0.01,④P <0.05
3 讨论
冠心病是一种最常见的心脏病,是指因冠状动脉狭窄、供血不足而引起的心肌机能障碍和(或)器质性病变,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IHD)。冠心病在国内平均患病率约为6.49%[3],且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因而冠心病也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4-5]。心电图提示ST段及T波改变。硒的缺乏可导致GSH-PX活性下降,从而使血浆过氧化物脂质(LPO)浓度增高,血管壁前列腺环素(PGI2)的合成受到抑制,PGI2/TXA2比值下降,形成血栓,血管壁损伤区胆固醇沉积及血管平滑肌增生,促进动脉粥样硬化[6]。硒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可以提高机体合成IgG、IgM等抗体的能力[7]。
表1 两组患者心电图缺血性ST-T段改变及心绞痛疗效比较[n(%)]
组别观察项n显效有效无效加重总有效
对照组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10028(28)32(32)40(40)0(0)60(60)
心绞痛疗效40(40)44(44)16(16)0(0)84(84)
治疗组心电图缺血性ST-T改变10042(42)48(48)10(10)0(0)90(90)
心绞痛疗效50(50)46(46)4(4)0(0)96(96)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组LDL-C、TC及TG的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治疗前后除TG外,LDL-C、T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通过治疗,心悸、气短、胸闷、心前区疼痛、心绞痛等症状及心电图的改变等均有显著差异。但联合硒酵母的治疗方法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更为突出,临床可以推广。
[参考文献]
[1] 夏弈明.硒的研究进展概况[J].中华医学杂志,1993,73(11):26-27.
[2] 曹丹阳.硒与心血管疾病[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5,12(7):2.
[3] 谢健燕.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230例疗效观察[J].现代医院,2011,11(1):68-69.
[4] 刘玉苹.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0例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1,49(7):115-116.
[5] 蒋义生.通心络胶囊治疗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0,4(20):66-67.
[6] 吴万征,吴忠.微量元素硒与人体健康[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0,7 (11):8.
[7] 王海宏,谢忠枕.硒的生物学功能及其机理研究[J].动物营养学报,2003,15(3):7.
冠心病心绞痛临床发病特点研究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2013年本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639例, 男294例, 女345例;年龄30~39岁10例, 40~49岁66例, 50~59岁191例, 60~69岁209例, 70~79岁150例, 80~89岁12例, 90岁以上1例。心绞痛病史3个月~48年。
1.2 诊断标准
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及2007《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2 结果
临床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发作具有高识别率的发病特点为疼痛部位在心前区, 疼痛性质为闷痛或压榨性, 疼痛程度以中或轻度疼痛为主, 疼痛发作特点多为卒痛, 疼痛时间大多持续1~5min, 疼痛可通过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或等药物缓解, 疼痛发作频率在大概1~2次/周, 多数是由于体力活动而诱发。
3 讨论
近几十年来,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率、病死率均明显增高, 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但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诊断要求较高, 即参照1979年国际心脏病学会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报告《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1]及2007《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临床需具备以下一项可诊断为冠心病心绞痛: (1) 运动试验阳性; (2) 心肌核素扫描阳性; (3) 冠脉CT阳性; (4) 冠脉造影确诊; (5) 既往心肌梗死史。鉴于以上诊断方法均需高度依赖医疗机构的医疗条件, 不是很适合基层医务工作者对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辨识, 本研究通过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发病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初步归纳能够提高基层医生和广大疑似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对冠心病心绞痛临床辨识率的发病特点, 即疼痛部位主要在心前区, 疼痛性质多为闷痛或压榨性, 疼痛程度以中度或轻度疼痛为主, 疼痛发作特点多为卒痛, 疼痛时间大多持续1~5min, 疼痛可通过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或等效品而缓解, 疼痛发作频率在大概1~2次/周, 多由体力活动而诱发。
参考文献
活血化痰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按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1) 》, 确定病例诊断、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随机选取年龄40~75岁的住院和门诊患者160例。所有病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 (试验组) 80例, 为“冠心安”研究组;B组 (对照组) 80例, 为“心可舒”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心绞痛分型、中医证候、舌象、脉象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两组病例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试验设计类型
随机平行组对照设计。
1.2.2 试验设计原则
①病例数:160例, 每组80例;②对照:按照择优同证药物的原则, 对照药物选用“心可舒” (由保定中药制药责任有限公司提供, 批号c990605) 。
1.2.3 治疗方法
①服药:试验药品 (冠心安片) :口服, 4片/次, 3次/d, 饭后半小时服用。对照药品 (心可舒片) :口服, 4片/次, 3次/d, 饭后半小时服用。除此以外, 在观察期间, 禁止服用其他抗心绞痛药物及影响血小板活性的中、西药物。②疗程: 4 周。
1.3 观测指标及疗效评定标准
1.3.1 疗效性观测
①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 ②心电图; ③中医临床症状;④血浆ET-1和NO。
1.3.2 疗效评定标准
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胸痹 (冠心病心绞痛) 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2001) 》中的疗效判定标准及《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 (1979) 》制定。
2 主要研究结果
2.1 心绞痛疗效
从表1可以看出试验组心绞痛显效率55% , 总有效率85%;对照组显效率45%, 总有效率75%。经χ2检验, P<0.05, 有显著性差异。
2.2 心电图疗效
从表2可以看出试验组显效率55%, 总有效率80%;对照组显效率40%, 总有效率70%。经χ2检验, P<0.05, 有显著性差异。
2.3 血管内皮功能
从表3可以看出, 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 NO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ET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P<0.05) , 组间比较, 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
注:两组治疗前后比较, ▲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 ★P<0.05, ★★P<0.01
3 讨论
目前认为血管内皮损伤在冠心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内皮损伤后极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ET和NO是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2个重要指标[1]。
冠心病属中医“胸痹”范畴, 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脉痹阻不畅, 心之阴阳气血失调为主要病机, 其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笔者在大量的临床中发现, 随着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冠心病病患者显著增加, 同时伴有心火、肝火偏旺, 阴津亏耗、生痰、生瘀等中医证侯, 表现为“气阴两伤、痰瘀痹阻”的病机。为此, 笔者拟定了活血化痰治疗法, 并探索总结出中药复方制剂“冠心安”。“冠心安”方由黄精、当归、瓜蒌皮、三七、甘松等药组成, 甚切冠心病病机之要害[2]。本研究治疗结果表明, 两组药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1个月后, 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发作时的持续时间均比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伴随着心电图缺血性改变的减轻, 表现为ST下移导联数、T波倒置导联数明显减少。同时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 NO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ET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 疗效更为明显, 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P<0.05或P<0.01) 。分析认为, “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法可能是通过抑制ET分泌, 增加NO生成等途径, 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增加冠脉血流量, 改善心肌缺氧, 从而达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目的。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活血化痰法及中药复方制剂“冠心安”对冠脉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其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研究中将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试验组80例, 对照组80例。试验组予常规西药加中成药冠心安, 对照组予常规西药加中成药心可舒, 4周为1疗程。结果临床试验表明, 活血化痰法可减轻患者症状, 改善心肌供血, 提高血清NO含量和降低血浆ET含量。统计表明, 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或P<0.01) 。结论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法能改善冠心病心绞痛症状, 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关键词:活血化痰,心绞痛,血管内皮功能
参考文献
[1]江苏新乡医学院.中药大辞典 (上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5:1300-1301.
联合用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临床探讨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6年11月~2008年11月100例住院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1]的诊断标准。同时排除急性或慢性心肌梗死、6 个月以内冠状动脉旁路转流术或准备行冠状动脉旁路转流术者、梗死后心绞痛和变异性心绞痛、近期肝炎、对HMG-CoA 还原酶抑制剂过敏者、中-重度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中-重度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急性脑血管病、收缩压> 180 mmHg 或舒张压> 120 mmHg、神经官能症。随机将100例患者分为两组, 对照组50例和治疗组50例。
对照组:男34例, 女16例, 年龄45~83岁, 平均 (65.5±11.4) 岁, 病程3d~12个月, 其中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5例, 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9例, 静息心绞痛16例。治疗组:男35例, 女15例, 年龄44~84岁, 平均 (66.5±13.4) 岁, 病程4d~13个月, 其中初发劳力型心绞痛16例, 恶化劳力型心绞痛17例, 静息心绞痛17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心绞痛类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应用常规的心绞痛治疗, 收治于监护病房, 卧床休息, 间断吸氧, 监测心律、血压, 应用硝酸酯类、镁极化液, 使用低分子肝素4000 U , 每12 h 皮下注射1次, 酌情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等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另应用阿托伐他汀10mg, 每晚睡前服用1次;治疗组在使用阿托伐他汀 (剂量及用法同对照组) 的同时, 加用注射用灯盏花素50mg静脉滴注, 每天1次, 疗程10d。
1.3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 (心绞痛发作次数) 、静息心电图变化等。
1.4 疗效评定 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 静息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 ~80% , 静息心电图ST段下移减轻0.05~0.1mV以上;无效:达不到上述指标或无变化。
1.5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率的检验采用卡方检验。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治疗组50例中显效31例 (62% ) 、有效17例 (34% ) 、无效2例 (4% ) , 总有效率为96%。对照组50例中显效19例 (38% ) 、有效20例 ( 40% ) 、无效11例 ( 22% ) , 总有效率为78%。经统计学处理, 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05) 。
2.2 两组心电图改善比较 在心电图改善方面, 治疗组显效14例、有效27例、无效9例, 总有效率82.0 % , 对照组显效9例、有效22例、无效19例, 总有效率62.0% ,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05) 。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患者偶有恶心、腹胀, 疲乏无力等表现。1 例发生轻度肝功能异常, 停药后肝功能迅速恢复正常。治疗前后监测血、尿、便常规及肾功能均未见异常。
3 讨论
冠心病归属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冠心病、心绞痛属于祖国医学的胸痹心痛范畴。其基本病机为气虚血瘀, 证属本虚标实, 气虚为本, 血瘀为标, 治宜标本兼治。根据中
医“痛则不通, 不通则痛”的理论, 中医上常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冠心病。心主血, 若久病耗伤阴血、或失血过多、或阴血生成不足、或情志不遂、气火内郁, 暗耗阴血, 阴血亏损, 心失所养, 不能藏神, 神不安而志不宁, 发为胸痛、心悸。灯盏花素的主要成分是总黄酮, 其主要药理机制为:扩张微血管, 特别是毛细血管后括约肌, 大量的毛细血管开放增加了心肌组织血液灌注;降血脂、降低血液粘滞度, 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及解聚, 防栓和溶栓作用;抑制血管内凝血及促进纤溶活性的作用;降低细胞在应激状态下的耗氧量。灯盏花具有降低血液粘滞度、清除氧自由基、防止细胞过度氧化的作用[2]。西医认为, 冠心病的关键是心肌缺血, 缺氧。阿托伐他汀是催化胆固醇合成的早期限速酶HMG-CoA还原酶抑制剂, 能竞争性抑制HMG- CoA 还原酶, 使内源性胆固醇合成减少, 并增加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数量, 增强其活性, 促进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和极低密度脂蛋白降解; 通过降低血脂、减少脂质浸润和泡沫细胞形成, 对延迟动脉粥样硬化有利[3]。本文结果显示, 与对照组比较, 应用阿托伐他汀可显著降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TC 和LDL-C 水平, 提示使用常规剂量阿托伐他汀具有较强的降脂作用, 有利于LDL-C 达标。另外, 阿托伐他汀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的HMG- CoA 还原酶, 使血管内膜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上调, 促使一氧化氮的合成与释放增多, 使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管内膜由促进血栓形成和痉挛状态转变为抗血栓形成和扩张状态, 从而起到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4]。同时, 阿托伐他汀减少巨噬细胞的浸润和泡沫细胞的形成、消除斑块炎症, 并且增加胶原合成从而加强斑块纤维帽, 进一步稳定斑块, 可防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5,6]。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0, 28 (6) :409.
[2]邵耕.现代冠心病[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4:589.
[3]黄振文, 崔天祥.实用临床心脏病[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1997:491.
[4]卢艳翠.桃红四物汤加减治疗冠心病心绞痛35例[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4, 11 (1) :34.
[5]康彩练, 杨钧国.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1999, 15 (9) :429-431.
冠心病心绞痛78例临床疗效观察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住院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患者78例, 男52例, 女26例, 年龄45岁~81岁, 其中50岁以下5例, 50岁~59岁18例, 60岁~69岁36例, 70岁~79岁18例, 80岁以上1例。所有病例症状典型, 经心电图检查符合心绞痛的诊断。有冠心病史56例, 原发性高血压史61例, 血脂异常19例, 糖尿病8例。有28例曾经住院治疗相关疾病。
1.2 治疗方法
以扩张冠状动脉、抗血小板凝聚、改善微循环为主, 辅以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 再给予中药扶正祛邪、滋补心肾、活血化瘀维持治疗为原则。首先控制疼痛的症状, 辅以改善心功能、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减缓和消除冠状动脉痉挛。高血压合并糖尿病者将血压尽量控制在130~140/80~90 mm Hg之间, 注意24 h血压控制和平稳降压。血糖控制采用宽松目标, 即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8~10 mmol/L, 餐后2 h血糖或未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2 mmol/L, 甚至最高血糖可放宽至13.9 mmol/L。心脑血管病高危人群采用一般标准, 即空腹血糖或餐前血糖6~8 mmol/L, 餐后2 h血糖或未进食时任意时点血糖水平8~10 mmol/L, 尽量控制血糖的较大波动, 更要预防血糖太低引发的并发症。血脂控制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为主要治疗目标, 以纠正不良生活方式为基础, 以他汀类药物为首选调脂药物, 将LDL-C降至<2.6 mmol/L;降脂治疗达标后, 如甘油三酯﹥2.26 mmol/L, 且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低, 可考虑联合应用贝特类药物, 但需要加强不良反应的监测。抗血小板的治疗可使用阿司匹林, 其在老年患者中有明显获益, 但胃肠道出血风险也明显增加, 使用时应充分权衡利弊。主病控制后, 根据中医辨证, 增加中药治疗, 以维持和提高治疗基础疾病的疗效。同时要和患者进行良好的沟通, 给予心理干预, 以减除患者紧张的精神状态。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 注意饮食的调理和均衡, 可以祛除引发疾病的危险因素, 是其他干预措施起效的基础与保证。
2 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5 min以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52例患者在治疗开始后未再出现疼痛症状, 余26例虽有疼痛症状出现, 但症状已明显减轻。住院8 d~16 d, 平均9.5 d, 出院时显著好转11例, 好转62例, 有进步5例, 总显效率为93.6%。有3例在出院后2个月内再住院治疗, 1例半年内第3次住院。
3 讨论
心绞痛只是基础疾病发作的症状而已, 病因治疗则是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的关键。因此, 临床治疗应抓住重点, 解决根本问题, 才能使心绞痛的症状得到缓解。冠心病是引起心绞痛的主要基础疾病, 同时还可以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生, 直至症状严重不能耐受时才得到诊治[1], 直接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原发性高血压也是引起该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大多数患者在治疗上忽视该病的危害, 不能按时坚持药物治疗, 使得血压忽高忽低, 且多数药物治疗不能达到满意效果;有的患者用药更换太勤, 剂量不能准确掌握, 血压不仅没有降下来, 反而带来了许多并发症。还有糖尿病、高血脂等都是引发冠心病心绞痛的基础病因。
心绞痛在很大程度上属于症状诊断, 只要根据典型的临床症状, 结合病史基本可以明确诊断冠心病心绞痛。疼痛的典型部位为胸骨后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可持续1 min~5 min, 休息或含硝酸甘油片1 min~5 min可缓解。由于性别、年龄、心理因素或其他合并症的存在, 疼痛可发生在下颌、颈、咽部甚至上腹部等部位, 部分不典型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时无缺血性ST-T改变[2], 因此, 这些不典型症状的患者最容易被误诊、漏诊。由于心绞痛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猝死和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 故在临床诊治过程中, 应根据病史和症状特点综合考虑, 早期给予正确的诊断, 争取早期治疗。对心绞痛的急救, 含服速效救心丸比含服硝酸甘油片更具有疗效佳、副作用小的特点, 有着更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3]。倍他乐克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临床疗效明显, 无明显不良反应[4]。中医中药在治疗方面有许多方法, 应用具有益气活血、行气化瘀的中药对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 中西医结合更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在临床实际诊治过程中, 应根据患者个体因素, 采取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案, 治疗时依据治疗效果, 及时修改治疗计划, 以巩固疗效。本组所有患者治疗后疼痛症状明显缓解, 随后根据基础疾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积极治疗合并症, 使患者病情明显好转, 心绞痛得到了控制, 基础疾病也得到了缓解。在临床治疗中我们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方法, 即西药治标, 中药治本的原则, 用中药益气活血, 行气化瘀、疏肝理气、滋补心肾等药物或用中成药维持性治疗, 临床确实可收到明显疗效。
冠心病心绞痛多发生于中老年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 中老年人各个脏器的功能也逐渐减退, 各种疾病随之增加, 尤其是心脑血管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症等, 为中老年人常见病。本组60岁以上的病例占70.5%, 提示本病的治疗和预防应以中老年人为主, 加强健康知识教育, 进行社区康复指导, 可以预防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意外的发生。辨证论治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核心, 本病多辨证为心血瘀阻、痰浊壅塞、阴寒凝滞、心肾阴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等证型[5], 这些辨证方法在临床治疗实践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摘要:目的 观察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显著好转11例, 好转62例, 有进步5例, 总显效率为93.6%。有3例在出院后2个月内再住院治疗, 1例半年内第3次住院。结论 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以中老年人为主, 根据个体因素, 采取因人而异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治疗, 疗效较好。
关键词: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参考文献
[1]董国菊, 李立志.不典型心绞痛临床诊断思路及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11 (9) :2143-2144.
[2]陈学阳.不典型心绞痛诊断的相关因素[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3, 6 (10) :6-28.
[3]王桂芬.速效救心丸与硝酸甘油片急救心绞痛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 (13) :3085-3086.
[4]张超, 詹孝龙, 张晓婷, 等.倍他乐克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 (6) :1122-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