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棉花贸易争端探究论文

关键词: 争端 贸易 探究 农产品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带来重大契机,农业合作将成为双方务实合作的新亮点。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在农业合作现状、模式、前景和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该研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农业技术合作问题、农业合作融资问题、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和收敛性是进一步研究方向。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国际棉花贸易争端探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际棉花贸易争端探究论文 篇1:

中俄农产品贸易进一步拓展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分析

摘 要:中国与俄罗斯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家之一,两国在气候、土壤、耕种上的不同导致农产品方面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在双边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情况下,农产品贸易是双方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笔者从影响中俄两国农产品贸易进一步拓展的因素出发,探究了中俄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农产品贸易,如何创新双边合作机制、把握发展趋势、促进优势互补、夯实贸易基础、建强基础设施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中俄农产品贸易的对策。

关键词:中国与俄国;农产品贸易;影响因素;对策分析

一、影响中俄农产品贸易进一步拓展的因素分析

(一)俄羅斯加入WTO给我国提供了利好机遇

俄罗斯加入WTO以后,对农产品关税进行了相关承诺,总体将下降近3个百分点,达到10.8%。在2000多个税目中,将会有26个降为零,595个实现大幅下降。但其国内具有优势的粮、棉、糖等关税下降不多。比如,粮食和棉花仅下降了30%左右,糖类仅下降了不到10个百分点。油料类下降幅度较大,达到了71%,仅有3%的关税。在扩大配额上,俄将削减146个配额农产品关税,虽然幅度不大。但在肉类方面,俄罗斯保护意图明显,配额内关税仍然为75%,与非配额的85%相差不大。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方面,俄罗斯将逐步减少,预期到2018年只有44亿美元。虽然大幅减少,但仍然相当于2008年的平均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基数面前,俄罗斯虽然作了减少,但其总体保护力度并没降低,对农业的支持强度仍然很大。就当前一个时期来看,我国对俄出口的产品类型主要集中在15%以下的关税产品,由于没有肉类等制品,所以其保护措施还没有对我国发挥作用。但随着WTO规则的进一步发挥作用,俄罗斯曾经使用过的限制出口方式不会再次使用。因此,在WTO的规则框架下研究其关税政策,对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有积极的作用与影响。

(二)西方国家农产品在俄禁令给我国贸易带来了机遇

2013年,俄罗斯与乌克兰发生地缘冲突,为我国扩大农产品向俄出口提供了重要机遇。因为西方国家针对俄乌冲突,对俄采取了系列措施,俄同西方国家的意见冲突越来越大,并采取了很多反制裁措施。包括2014年俄罗斯对美、澳、欧、加等多个国家的农产品开展的贸易反制,实施周期为一年。在西方国家农产品禁运的情况下,亚太地区成为俄罗斯解决国内粮食需求的目标区域。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和俄在园艺产品、渔类产品中有较强的合作与联系,而且国内肉制品也能适应俄罗斯要求,为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提供了好时机。自从俄与西方国家开展互相贸易限制后,系列数据变化验证了俄罗斯贸易下滑的趋势。2014年至2017年间,俄农产品进口总量连续下降,从405亿美元下降至234亿美元,中国向俄出口的总量增幅也从10%下降至7%,中俄双边贸易量都处于下降之中。但中国在俄的进口贸易伙伴排名中却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连续超越了乌克兰、德国等欧洲国家和地区,从第七名提高到第二名。当前,俄罗斯经济不景气,整体进入了下降周期,在这种形势之下,我国在俄农产品贸易中地位能够持续上升并取得良好势头,充分表明我们已牢牢抓住了历史的机会,不仅增加了近期的交易量,而且为未来更深更广的贸易合作奠定了基础。

(三)“一带一路”战略为两国农产品贸易提供了新动力

中俄两国是“金砖五国”成员中新兴崛起的经济大国,是上合组织中的农产品大国。两国在地理位置上有连续绵长相邻的国界线,在交通设施上有相通的条件,在政治是有多年的互帮互助影响,在经济有互补性质的合作,这使得两国在农产品贸易上有非常深厚的共赢基础。一方面,中国实施走出去战略,农业在向外发展,特别是提出并实施 “一带一路”战略以来,农业与其他国家的合作越来越多,在这一过程中,中俄两国农产品方面合作已有较丰富的成功经验。另一方面,西伯利亚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俄罗斯境内虽然面积大,但物产较少,农业种植条件较差,无法达到自给水平,其土地闲置问题也十分突出。在这种形势下,俄罗斯从国家长远发展着眼,实施了远东开发计划。但在与乌克兰爆发地缘危机后,俄国内经济情况出现动荡,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远东开发的巨额资金投入成为了新的问题。在这一形势之下,俄罗斯迫切需要借助外力来推行这一战略计划。作为与俄相邻的大国,中国有经济能力、有技术实力来开展相关投资,俄罗斯政府也十分欢迎中国对其远东进行投资,将西伯利亚的土地变为肥沃的良田,为俄罗斯提供更多的农产品。这样将有助于俄政府实施亚太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计划,将西伯利亚地区建设成为面积亚太地区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出口基地,这中间,中国是其最优先出口对象。基于这个形势,可以看出中俄两国在农业生产与贸易上,有互补的优势,能够满足对方的需求,在非常广阔的合作空间。

(四)中美贸易摩擦加剧有可能为中俄农产品贸易提供新机遇

特朗普挑起的中美两国贸易战已经打响,如果继续加剧,很多行业,尤其是以进出口为主的企业和产业将深受影响。随着中美两国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进口政策的出台,将会促使我国农产品进出口方向发生变化,例如,大幅度减少美国农产品进口,扩大其他国家的农产品进口,这极有可能为中俄农业合作提供更广阔的机会。中俄两国的农产品贸易有进一步发展的巨大潜力与空间,2017年7月,中俄两国高层确定将农业合作作为中俄经济合作的重要领域和新的亮点。今后,俄罗斯不仅将扩大对中国的小麦出口总量,而且已经在讨论取消中国对俄罗斯肉类产品的进口限制。最近两年来,俄罗斯农产品和食品已经悄然打入中国市场,并在中国受到青睐。据俄罗斯农业部数据显示,2017年前11个月,俄罗斯向中国出口了总价值为16亿美元的各类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28%,主要产品为玉米、面粉、坚果、大豆、植物油、奶制品以及鱼虾等海产品等。2017年,中俄双边的农产品贸易额突破了40亿美元,中国从俄罗斯进口了大量的海产品、油籽、粮食,我们也向俄罗斯出口了水果、蔬菜、淡水产品。依据中俄贸易近两年的趋势及中美贸易战的进一步蔓延和中俄贸易的特点,可以判断,2018年中俄农产品贸易规模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贸易结构有进一步优化的可能。

二、中俄农产品贸易进一步拓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卢布贬值对中俄农产品贸易带来更多新变数

自2014年,俄罗斯地乌克兰地缘冲突爆发以后,西方国家对俄实施了系列制裁。同时,国际原油交易价格下降,外汇市场上对卢布预期降低,俄罗斯国内外资出走现象较重,导致卢布持续贬值。2014年6月至11月,卢布对美元价格连续下降,从35:1降为49:1,截至2016年3月,更是达到了82:1的低点。俄罗斯国内经济也不景气,进入下降周期,国内生产总值2014年仅增长了0.7%,2015年下降了3.8%,是2000年以来的第二次出现下降。卢布的贬值,使得国内制造业成本上升,可能产生输入性通货膨胀,为应对这一问题,俄政府将进口作为主要措施之一,推行了大量有利于扩大进口的政策,实施进口替代。这一方法可以为俄罗斯经济复苏与发展提供持续刺激和动力,可以为再工业化创造空间,对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动力。对国内农业产业发展也提供了有利帮助,让其大宗农产品出口有更大的竞争力。通过相关数据分析,2016年,俄对华出口的农产品总量增长,虽然两国的总贸易量走低。具体数据表明,当年俄罗斯有20.2亿美元农产品出口到中国,相比上年增长了16.4%,但2016年,两国的贸易总量只增长了2.4%,可以看出农产品交易的增速远高于贸易总量增速。这充分显现了卢布贬值给俄带来的贸易增长等红利。同时,中国在俄的投资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在卢布未贬值之前,国人多在俄罗斯境内开商店,贬值发生之后,开店利润降低,导致投资向新的领域转变。现在,更多的投资主要出现在地产的租售等领域。

(二)中俄两国农产品贸易结构过于集中

在出口方面,园艺产品是中国出口的主要物品,1996年至2016年,中国对俄出口总量中,园区产品占到了50.66%,到2016年末,已占到60.87%;排第二位的是渔类产品,1996年至2016年,中国对俄出口总量中,渔类产品占到了22.6%,到2016年末,只占到21.9%,可以看出,此品类呈下降势头。在进口方面,则相对比较单一。1996年至2016年,渔类产品进口占到了86.29%,谷物类产品年进口均值达到了3.23%。但这十年中,中国从俄获得的大宗农产品在总贸易量中占比增长为19.09%。这种进口方式,有效打破了进口品类单一的现状,有利于结构改良。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两国农产品贸易品类单一,未来要打破这种格局,向更多样、更全面方向发展。

(三)中国对俄农产品出口品类单一、面临激烈竞争

一是出口农产品品类较为单一。俄罗斯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较强,但因为劳动人口缺少,对手工类农产品有较强进口需求,中国园艺产品是其主要进口产品之一,每年均有大量进口额。在两国政治热度不断升温的情况下,随着双方在WTO中进一步深入交往,中国强势的园艺类产品对俄出口的规模将会进一步加大,双方贸易总量有望再攀新高。二是中国农产品向俄出口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全国农业种植成本增长,尤其是劳动力价格和土地资本金提高,低价的产品形式已无法在对俄贸易中取得优势,这要求我们对俄贸易内容要进行相应调整,欧盟国家虽然没有成本优势,但其质量水平高、品牌知名度高,在对俄的出口一直保持上涨势头。美国依托其较丰富的豆制品、肉制品等优势产品,在领先的农业技术支持下,发挥国内大农场的标准化优势,在农产品对俄出口中一直占据重要位置。巴西虽然没有特别有优势的农产品,但其通过政治方式,通过在俄派驻农业参赞,促进了农产品交易。综合来看,我国对俄农产品贸易面临着多方多国多样的竞争,需要主动转型,加快突围。

(四)中国对俄农产品进口品类单一、单品总量提升

一是从进口品类来看,主要品类单一,单品类总量提升。2016年前的20年间,渔类产品占到中国从俄进口农产品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具体金额增长了11.79亿美元,达到了13.62亿美元。而且,单品类农产品进口量增长,截至2016年末已达到3.8亿美元,同比增长49.59%。其中,重点品类为大豆和玉米,数量达到了46.67万吨。二是自俄小麦进口总量在增长,特别是2014年以来,我国增加了相关数量,短时间内就有较大增幅。2014年仅为2.02万美元,一年后就达到了7.41万美元。出现这种快速增长,一方面是俄的小麦品质达到了我国标准,另一方面也是国内对俄小麦“硬麦”品质的需求。2015年底,两国签订了俄小麦进关检疫的相关协议,这是20年来,中国首次放开对俄小麦进口禁令。因为早在1996年,因检验出俄小麦含有印度腥黑穗病而停止了其进口许可。在此协议签订之前,俄小麦进入中国是通过边境小量实现的。2017年中期,一批总量达到500吨的小麦进入中国,再次实现了批量贸易。可以想象,这一禁令放开之后,俄小麦进入国内的总量将明显增长。

三、未来促进中俄农产品贸易的主要对策

(一)加强沟通,创新双边贸易的机制

中国和俄罗斯在农产品贸易上的稳固发展,符合双方的利益,更需要创新机制来巩固贸易成果。总体来说,要加强双边沟通,进一步创新双边农产品贸易的机制,特别是要完善交易规则、增强行动力,着力化解各种困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完善双边农产品交易规则。破解贸易障碍,打破人为设置的藩篱,增强两国的了解与互信,逐步放开各自重点保护领域,拓展中国与俄罗斯在农业发展上的投资范围,扩大规模,丰富合作的方式,重点可考虑在技术合作、劳务输出、企业咨询、食品加工等行业开展合作,通过合作增加贸易总量。二是增强两国农产品贸易的行动力。加快推进贸易自由区建设,在满洲里等边境口岸,增强双方在监管、检验检疫方面的互信度,搭建两国农产品交易通道,建设供两国共同使用的市场,促进农产品的自由流动。三是建立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国家之间贸易出现争端是正常现象,因为国与国之间存在經济、社会、文化、法律等各类差别,建立解决争端的相关机制十分重要。中俄农产品贸易中要根据可能出现的各类问题,建立协商机制,通过对话来解决问题。可以加强政府层面的沟通与协作,建立农业部门、海关部门联动的争端处理机制,不仅及时解决问题,而且为以后相似情况解决建立范例,提供规则,减少冲突。

(二)审时度势,找到中俄农产品贸易的未来方向

现阶段,从中国角度来看,要在扩大对俄贸易上下功夫,抢抓俄对西方国家农产品禁令的贸易真空期,扩大对俄农产品贸易中的出口市场份额。同时要适度扩大农产品进口,注重产品多样化,降低顺差,让两国的农产品贸易更加频繁有序。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互为农产品出口国,贸易总量虽不断增加,但在对方的农产品贸易市场中的位次均不高,需要彼此将对方优先级地位提升,让双方农产品品类的互补性、市场需求的互补性能够更充分地的发挥。另外,需加快改善双边农产品贸易结构,一方面中国对俄罗斯在诸如园艺产品、渔类产品等传统优势品类中,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巩固阵地,在目前还不具备优势的肉类制品、深加工产品等方面,要逐个突破,建立新的有竞争力的品类;另一方面要继续坚持从俄进口相关农产品,在保持渔类等传统优势产品总量不降的情况下,逐步增加谷物及其制品等品类的总量,扩大俄罗斯农产品在我国的份额。通过双边努力,让两国的农产品互补优势进一步发挥,不断扩大出品与进口品类,以最终实现双方在农产品贸易中的双赢。

(三)互惠互利,实现中俄农产品贸易平衡发展

中国和俄罗斯农产品贸易内容一直处在变化之中,很长一段时间里,双边农产品贸易只是中国单边出口园艺产品,后来逐步发展到从俄罗斯进口谷物等制品,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双边贸易。我国要在农产品进口的各个方面强化掌控,强化监管,比如在时间、总量、品类等方面,力争让国内既能充分使用俄罗斯的优质资源,又不对农业生产造成压力。比如,在小麦进口中,要避免国际低价,坚决打击倒卖行为。要适度控制顺差额度,减少俄罗斯民众对中国的错误认识,要全力给俄罗斯提供优质产品,逐步提高品质与质量,争取俄人民群众的支持。要塑造中国农产品品牌,开展适当的宣传,让俄罗斯人民群众更加信赖。

(四)公开透明,提高农产品贸易便利程度

上海合作组织在促进贸易便利化方面作出了很多努力,在2003年就出台了相关纲要,力图使参与国都能从中受益。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成员之一,更应该在推进便利化上有更大作为。一方面,要提高与俄罗斯等国的农业合作项目总量、资金总额和技术合作数量,进一步支持走出去战略。比如,在支持农业走出去时,要完善相关税收返还政策,减少行政性收费,为企业创造更优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法规,增加公开力度,增强两国之间贸易的预期可控性,要进一步减少手续,合并通关文书,让两国贸易通关进一步便利化。比如,往来签证、通关手续、检验检疫等方面,可以进一步简化办理,提高效率

(五)强化基础,建设更优贸易相关设施

基础设施是贸易的基础,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通道建设是双边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导致农产品物资在双边流通的成本居高不下,部分企业无力投入到相关贸易之中。为缓解这个问题,建设通道、完善布局是关键手段。中俄需要合作选择建设一批连接两边主要农产区的交通设施,或者在适当区域建设中转地,合理布局分配物流工具,形成稳定的运输网络。我国要积极将相关内容纳入东北振兴的建设内容,建设连接中俄的特大桥等一批基础设施,通过重要通道建设,打通两国的物资、科技、资金、旅游等资源,让边境贸易进一步延伸拓展,促进两边贸易总量扩大。结合两地北方极寒气候特点,开设冬季运输通道,打开更多口岸,提高冬季运输能力。

参考文献:

[1] 刘小波.中国农产品出口哈萨克斯坦的潜力与前景预测研究[D] .新疆农业大学,2008 .

[2] 梁丹辉,曲春红.中国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特征分析及展望[J].农业展望,2017(12).

[3] 布尔娜叶娃·奥莉加.俄罗斯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D] .辽宁大学,2017.

[4] 张波,张馨月,朱明欣. “一带一路”背景下辽黑两省与俄罗斯农产品贸易的现状、比较及前景分析[J].经济视角,2017(4).

[5] 杨桂华,刘伟.欧美对俄罗斯经济制裁背景下中俄农产品贸易特点与对策[J] .世界农业,2015(1).

[6] 张宁宁,钟钰.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动态与对策分析[J].国际贸易, 2017(12).

[7] 崔寧波.乌克兰危机下的中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 求是学刊,2015(03).

[8] 柳丰华.乌克兰危机以来的中俄美三角关系:调整与走势[J].国际经济评论,2017(04).

作者:房丽军

国际棉花贸易争端探究论文 篇2: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研究:一个国内文献综述

摘要 “一带一路”战略给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带来重大契机,农业合作将成为双方务实合作的新亮点。近几年来国内学者在农业合作现状、模式、前景和对策建议等方面研究了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该研究对这些文献进行了梳理,指出农业技术合作问题、农业合作融资问题、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和收敛性是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 中国;中亚国家;农业合作;文献综述

Key words China; Central Asian countries; Agricultural cooperation; Literature review

中亞国家(该研究中亚国家指中亚五国,即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自1992年与中国建交以来,尤其是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不断展开。2013年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亚国家,倡议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得到中亚大部分国家广泛响应与支持。2014年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成立,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成为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2015年哈萨克斯坦获准加入WTO,可以预见中国与中亚国家的经贸合作将更加密切,合作层次将进一步提高,合作领域将进一步扩展。中亚国家不仅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也拥有丰富的光热资源、土地资源和物种资源,中国与中亚国家由能源领域合作逐渐向农业领域合作拓展,中亚国家的土地密集型农业优势与中国的资金和先进技术优势形成互补,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展现出巨大潜力,日益成为经贸合作中的新亮点,得到国内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

1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现状分析

2003年《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多边经贸合作纲要》实施发展成员国间的农业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共同项目。2009年农业合作成为上海合作组织(SCO)经贸合作中交流活跃的领域。目前国内学者主要从农产品贸易现状、农业项目合作和制约因素方面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的现状。

1.1 农产品贸易现状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呈快速增长的趋势。曹守峰等[1]对中亚5国农产品贸易特征和竞争优势进行分析,指出中亚国家整体农产品贸易总额快速增长,哈萨克斯坦贸易占比约达50%,且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在农产品竞争优势方面,分析了各国较强优势的农产品和较弱优势的农产品,相对来说,哈萨克斯坦在动物产品方面竞争优势较弱,其他国家在食用蔬菜、水果和棉花产品等方面有较强的优势,计算出的中亚5国产品相似性指数差异较大,说明中亚5国农产品贸易竞争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齐晓辉等[2]、陈俭等[3]指出中国与中亚5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较低,以基于产品互补性的产业间贸易为主。王丝丝等[4]指出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额呈上升趋势,中国农产品贸易处于逆差的来源国有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与塔吉克斯坦农产品贸易有时逆差有时顺差,只有与吉尔吉斯斯坦贸易处于顺差地位。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是中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在新疆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中国新疆有17个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在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超过3 000 km的边界线上,中国新疆与哈萨克斯坦有7个边境口岸,与吉尔吉斯斯坦有2个边境口岸,与塔吉克斯坦有1个边境口岸,口岸建设加强了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往来。虽然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额不断上升,贸易渠道不断拓宽,但是中国新疆对其的农产品贸易水平不高、出口农产品结构不合理、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出口产品附加值低[5]。

在研究方法上,国内学者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从以理论分析为主逐渐转向基于回归分析、引力模型和恒定市场份额模型(CMS)等的实证分析上来,学术研究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李豫新等[6]、王云风等[7]基于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指出经济规模GDP、人口规模和属于WTO成员国对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具有积极的作用,但地理距离和中国与中亚各国的人均GDP差异的扩大具有消极作用,且SCO的区域合作机制未在农产品贸易上充分发挥作用。金晓蕊等[8]基于贸易引力模型认为减少距离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阻碍,需加强中国与中亚国家的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充分发挥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接壤的有利条件。张晓倩等[9]运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上合组织国家贸易便利化对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国GDP、贸易便利化水平、加入WTO和SCO对中国与SCO成员国农产品贸易有促进作用。胡颖[10]利用CMS模型分析中哈农产品贸易增长因素,结果表明中国具体农产品竞争力偏低,应通过提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增加科技投入来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龚新蜀等[11]基于CMS模型分析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出口波动因素,认为结构效应是主导因素,竞争力效应和交叉效应对其产生制约,建议中国增加资本、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出口的比例,提高农产品出口附加值,努力提升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水平。

1.2 农业项目合作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取得了许多的积极成果。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联合防治蝗虫灾害,并在哈萨克斯坦投资建立了番茄加工厂和番茄种植基地。中方企业农业科技示范中心落户塔吉克斯坦,进行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普及工作。中乌、中塔成立了农业合作机制,成为指导规划双方农业合作的良好平台。中国新疆从中亚国家引进了急需的农作物种质资源;从哈萨克斯坦引进小麦品种,为中国新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作出贡献,通过引进的一些重要的科技成果研制出现代生物技术产品,已经推向全国;从乌兹别克斯坦引进了赤眼蜂工厂化繁殖技术[12]。吴奇峰等[13]考察了吉尔吉斯斯坦农业发展状况,考察期间与吉国列格斯宾国立农业大学合作建立“中吉现代农业技术联合研究与示范中心”,联合成立“中吉农机合作服务公司”,合作建设“农作物良种繁育及制种基地”和“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区”。

1.3 农业合作制约因素

2008年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14]赴中亚考察,发现目前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主要是民间自由交往和企业的自发运作,农产品贸易发展制约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国家之间的经济沟通机制;二是尚未签订国家层面的农业合作、经济贸易与投资协定;三是目前中国尚未制定针对农产品贸易特点的专项出口促进政策。孙加力[15]认为政府对外向型农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对中亚国家农业市场和政策缺乏了解、出口的农产品初级产品多,而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加工品少,出口农产品结构不合理等因素制约了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产品贸易发展。加林·巴班等[16]、李红等[17]指出中国新疆面向中亚的物流企业通常规模小,物流成本高,运输设备落后,中国新疆的批发市场功能不健全,不能有效发挥进出口农产品物流集散方面的功能。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等[18]认为中国对中亚国家当地的市场需求信息了解滞后,出口企业缺乏实力,中亚国家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和通关软环境规范运行程度低,缺乏争端裁定和解决机制。加林·巴班等[19]认为中国新疆农产品出口企业规模小,难融资、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和中亚国家市场需求不协调、出口的农产品附加值低、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了中国新疆农产品“走进”中亚国家。

2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模式探讨

2.1 农产品物流合作模式

李红等[17]通过对中国新疆物流企业调查,发现中国新疆农产品国际物流模式有一定规模效应,但人才匮乏,缺乏农产品信息平台,主要分为:不利于管理的物流园区主导型物流模式;因临近哈萨克斯坦口岸受益的仓储基地主导型的物流模式;被具有一定实力的农产品出口企业普遍采用的农产品出口企业主导型物流模式;靠赚取代理费和运费,利润空间较为受限的国际物流公司主导型物流模式;物流成本较低,物流运作效率较高的口岸主导型物流模式。宋耀辉等[20]认为中国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不能参考已有的模式,而应综合考虑本身发展状况,进行模式创新,构建适宜的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物流合作模式

2.2 农产品贸易合作模式

刘英杰等[21]对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优势和基础进行分分析,建议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应建立全方位的多元化农业合作模式。陈俭等[22]实证分析了2001~2012年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模式,发现双边农产品贸易模式不健康,存在很大改进空间。陈俭等[3]对目前中国与哈萨克斯坦贸易模式进行分析,得出双方贸易模式以基于产品互补性的产业间贸易为主,产业内贸易模式近几年来有所发展。丰华[23]提出在农产品差异化战略上和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以及加强农产品贸易交流是提升中国与中亚5国的农产品贸易模式的路径。

3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前景分析及对策建议

3.1 农业合作前景分析

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潜力巨大,合作前景广阔。刘新宇[24]基于中亚国家农业资源丰富和中国拥有资金和先进技术各自的优势、紧邻的地缘优势,随着双方全面开展农业合作的条件日趋成熟,认为互利共赢的农业合作将成为中国与中亚国家务实合作的新亮点。姜晔[25]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的重大契机,利用中哈物流合作基地等基础设施和上合组织开发银行、丝路基金、亚投行等资金融通平台将在贸易、投资、技术领域开展互利共赢的农业合作。张芸等[26]同样建议中国与中亚国家加强贸易、投资和技术这些重点领域的农业合作,制定中国农业“走出去”的战略及构建相应的政策体系,充分利用SCO等双边机制,在“一带一路”战略契机下推动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

3.2 推动农业合作的建议

国内学者基于中国(新疆)目前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现状提出了推动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许多建议。阿不都斯力木·阿不力克木[27]分析了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的互补性,提出中国新疆应在资金和技术方面与中亚国家展开合作,注重加强品种改良和节水灌溉技术方面合作,加强政府与企业层面的农业合作。马惠兰等[5]建议中国新疆提高出口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物流体系建设,加强对中亚国家信息分析。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等[18]提出中国应及时摸清中亚国家市场需求,加强农产品出口的通关制度建设,简化透明通关程序,开通绿色通道,加快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傅琳[28]就目前中国仅个别省份中国新疆和海南省与哈萨克斯坦签署农业合作协议,建议中国与中亚国家就国家层面应建立长效的农业合作机制,加强政府间的農业协调服务,制定合理的农业合作规划和农业“走出去”的发展战略。王丝丝等[4]提出应创新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合作模式,积极推进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合作组织在农产品贸易方面的促进作用。

4 评述与研究展望

通过对近几年来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目前学者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主要集中在农产品贸易领域,从分析中国从中亚国家进出口的农产品贸易额历年数据、比较历年进出口农产品结构等方面来阐述双方的农产品贸易现状,从口岸建设基础设施、制度及便利化等方面分析双方农业合作的制约因素。在2013年中国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随着2014年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许多学者论述这是中国与中亚国家加强农业合作的重大机遇。

纵观现有研究成果,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研究呈现两条规律:一是研究视角的转变,从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和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方面开始转向农业市场投资和技术方面的合作;二是研究方法的转变,从定性的理论分析逐渐转向基于回归分析、貿易引力模型和CMS模型等的定量分析,测算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合作主要影响因素和潜力。

随着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加入WTO,中亚国家的对外开放度逐渐提高,其经济数据相对较易获取。随着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和合作层次不断提升,以下几个领域有待深入开展研究:

(1)农业技术合作问题。2012年中国农业部发布《农业国际合作发展“十二五”规划(2011-2015年)》提出中国将进一步加强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建立海外农业科技示范中心,提升农业产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目前中国已同世界100多个国家和主要的国际组织、区域组织以及国际农业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农业科技的“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的格局已经形成。中国将重点突破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探索现代农业国际科技合作新模式,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国际合作项目,建设一批国际农业科技合作基地。但目前只有少数研究学者分析中国的国际农业科技合作问题,杨易等[29]系统深入研究了促进农业科技创新的农业国际合作问题。竹效民[30]分析了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在具有地区特色的农业领域的技术合作现状与前景。中国与中亚国家将深化农业技术合作,急需学者研究国际农业技术合作经验,结合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发展现状,探讨农业科技合作方式、途径等。

(2)农业合作融资问题。中亚国家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中国在资金方面相对具有良好的优势,如何借助上海合作组织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融资平台更好开发中亚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以及解决与中亚国家在仓储、物流、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合作的龙头企业融资问题是未来研究的一个方向。

(3)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和收敛性问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测算指标和计算方法日趋成熟,国内研究学者运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考察中国省际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异和收敛性,如高帆[31]研究了中国31个省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趋势和影响因素。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发展将日益倚重农业TFP的提高,可是迄今为止还没有学者研究中国与中亚国家的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差异和收敛性问题的相关报道。

参考文献

[1]曹守峰,张姣.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特征及贸易竞争性[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6):29-34.

[2]齐晓辉,刘亿.中国与中亚5国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J].世界农业,2015(7):29-34,59.

[3]陈俭,陈果果,布娲鹣·阿布拉.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农产品贸易模式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5(4):107-112,122.

[4]王丝丝,陈生杰.“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研究[J].经营与管理,2015(6):62-65.

[5]马惠兰,贾改凤,曹守峰.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主要农产品贸易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11):26-31.

[6]李豫新,李婷.基于引力模型分析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2):27-34.

[7]王云风,孟硕.基于引力模型对中国开拓中亚农产品市场潜力的分析: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为例[J].世界农业,2012(4):66-69.

[8]金晓蕊,张正河.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国-独联体的农产品进口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7):3158-3159,3162.

[9]张晓倩,龚新蜀.上合组织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研究: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15(1):28-38.

[10]胡颖.从中哈农产品贸易现状看提高竞争力的迫切性:兼论提高新疆农产品国际竞争力[J].中国经济问题,2009(1):59-63.

[11]龚新蜀,张晓倩,张瑞华.基于CMS模型的中国对哈萨克斯坦农产品出口波动因素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4(20):201-206.

[12]阿不都斯力木·阿不力克木.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产品贸易现状及优势分析[J].世界农业,2010(1):39-43.

[13]吴奇峰,战勇,王吉亮,等.吉尔吉斯斯坦农业考察报告[J].新疆农垦科技,2015(7):77-80.

[1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政府赴中亚农产品市场考察团,关锐捷,王平生.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农产品市场考察报告[J].农业经济问题,2008(4):99-103.

[15]孙加力.新疆农产品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0(23):12824-12826.

[16]加林·巴班,努尔兰别克·哈巴斯.面向中亚市场新疆农产品外贸物流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4(S1):42-44,80.

[17]李红,张庆平,尤立杰.面向中亚国家的中国新疆农产品物流模式探讨[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2(2):48-53.

[18]阿布都伟力·买合普拉,李婷,潘浩.面向中亚的新疆外向型农业发展的思考与建议[J].亚太经济,2014(5):101-105.

[19]加林·巴班,努尔兰别克·哈巴斯.新疆农产品面向中亚市场“走出去”的动因、制约因素及其对策建议[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4(5):92-98.

[20]宋耀辉,马惠兰,李学军.新疆农业现代化发展模式研究:基于“向西发展”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3):112-115.

[21]刘英杰,马惠兰.中亚国家与中国新疆农业合作模式及途径探讨[J].世界农业,2010(4):9-12.

[22]陈俭,布娲鹣·阿布拉,陈彤.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模式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4(4):78-89.

[23]丰华.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模式探究[J].价格月刊,2015(7):38-40.

[24]刘新宇.中国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有望成亮点[N/OL].经济日报,2013-06-07.http://epub.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JJRB201306070040&DbName=CCND2013.

[25]农业部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姜晔.“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前景[N/OL].农民日报,2015-05-23.http://epub.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FileName=NMRB201505230033&DbName=CCND2015.

[26]张芸,杨光,杨阳.“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中国与中亚农业合作的契机[J].国际经济合作,2015(1):31-34.

[27]阿不都斯力木·阿不力克木.新疆与中亚国家农业合作及互补性分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0(9):36-38.

[28]傅琳.哈萨克斯坦农业发展及中哈农业合作探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5(5):74-82.

[29]杨易,于敏,姜明伦.从农业国际合作视角看我国农业科技创新[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9):75-79.

[30]竹效民.中国新疆与中亚国家经济技术合作现状与展望[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10(4):14-16.

[31]高帆.我国区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演变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5(5):3-19,53.

作者:张飘洋 秦放鸣

国际棉花贸易争端探究论文 篇3:

中韩FTA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

摘 要:2014年11月,中韩FTA实质性谈判完成,标志着中韩贸易往来进入了全新阶段。文章介绍了中韩FTA现状历程及最新进展,并在回顾国内外学者对中韩FTA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具体分析了推行中韩FTA的经济效应与影响。认为在中韩FTA框架下,韩国将在中国取得更大贸易利益,中国农产品自由化进程取得一定进步,中韩两国将实现宏观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并且中韩FTA将会推进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关键词:中韩FTA 经济效应 区域经济

一、引言

2014年11月,在历经十四轮正式谈判与协商后,中韩双方领导人共同确认了中韩自贸区已结束实质性谈判,两国将于2015年初正式签署自由贸易协议。这是中韩两国自2012年5月正式启动自贸区谈判,经过了两年半的时间后就FTA达成一致。中韩FTA协议的达成是两国区域经济合作领域的重要里程碑,探究FTA框架下中韩两国对外经济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更好促进两国经济往来,实现互利共赢,是当前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领域的重要议题。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中韩FTA的发展受到了中韩两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就建立背景、可行性、经济效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刘翔峰(2005)提出,与中日韩三边FTA相比,中韩双边FTA形式更为灵活,在短期内更有利于贸易创造,长期则有助于推动东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张建平(2006)认为,缔结自由贸易协定对中韩两国的经济均有显著的提升效应。李晓峰等(2006)认为中韩FTA将最大限度降低两国贸易摩擦,利于两国经贸关系向更高层次发展。徐长文(2008)认为,中韩两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具有较强的互补特征,FTA所带来的贸易创造效应将远高于贸易转移效应,因此这一举动将有利于两国实现互利共赢。董志勇等(2008)分析认为中韩建立FTA能够带来正的贸易创造效果,刘赛力(2008)则认为中韩两国建立自贸区具备坚实的政治、经济和人文基础。王静(2010)指出中韩FTA缔结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并将推动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魏巍(2010)通过建立GTAP模型,测算得出结论,中韩FTA将对两国GDP、经济福利、贸易条件和进出口总量产生积极和正面的影响。黄鹏等(2010)同样建立了GTAP模型,通过分析政策的长期效应认为,中韩自贸区的达成对双方均有利,但利益在双方国内产业间分配不平衡,且韓国收益将大于中国。而陈丰龙(2010)通过建立引力模型研究论证了建立FTA有利于两国零部件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双方在区域生产网络中进一步深化分工。李玉珍(2012)认为在后危机时代中韩FTA是一种正和博弈,需要注重对敏感部门的多角度分析。许佳等(2013)指出中韩两国通过FTA进一步降低合作门槛是必然趋势,两国应注重能源、金融等领域的合作。司传宁(2014)通过建立自由资本模型分析得出,建立中韩FTA将增加两国整体福利,实现共赢。

在制约中韩FTA发展的因素中,关秀丽(2003)认为中韩两国的产业合作尚存在层次较低、结构失衡、规模不成熟等问题,需要在自贸区建设中着重注意产业合作的合理性提升。张玉和(2006)则指出,由于产品结构与出口市场的日趋相似,中韩两国的贸易模式正由互补性转变为竞争性,在未来这种竞争关系可能会对FTA造成一定影响。刘昌黎(2008)认为两国存在着贸易不均衡现象和自由化敏感的领域,屠瑞奋(2008)、包艳等(2009)得出相似结论,认为产业冲击是中韩建立FTA的主要障碍因素。娄朝晖(2010)认为中韩FTA施行存在的困难主要在于贸易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趋同。郑燕等(2014)认为两国双边贸易存在摩擦增多、竞争激烈的现象,不利于FTA的有效施行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韩国学者普遍认为中韩FTA虽会给韩国国内的农业等弱势产业带来一定的冲击,但从总体上看,建成中韩FTA对韩国经济的发展和福利的增加有较大的促进作用。韩国对外经济政策研究院(KIEP)在2003年《东亚贸易谈判选择报告》中,通过建立引力模型量化分析指出,在韩中、韩日、韩中日以及韩国—东盟这些FTA备选项中,韩中FTA的正效应较为突出。姜宪九(2008)指出中韩FTA能够产生显著的贸易和投资效应,有利于两国提高整体福利。张银静(2008)认为建立中韩FTA具有法律上的适当性和经济上的互补性,赵金龙(2008)通过建立一般均衡模型得到相似的结论,并认为中韩FTA的建立有利于韩国制造业部门和中国农产品以及劳动密集型制造业部门的发展。在影响中韩FTA进程的制约因素方面,许兴镐(2009)认为,产业冲击和国家政策方向的不同是推进中韩FTA的主要阻力。李钟灿(2013)则指出,中韩FTA存在着农产品领域自由化的问题,困难与挑战较大。

也有学者认为中国推动建立中韩FTA有较强的政治意图。如Hoadley S等(2008)认为中国将中韩FTA看作其“展开政治外交和经济外交的工具”,并借此来扩展其政治及安全控件,扩大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政治、经济影响力。而韩国学者也对中韩FTA可能引发的政治效应作出相应考察,认为韩国方面对中韩缔结FTA应持以更为慎重的态度。

三、中韩贸易关系及FTA发展概述

中国与韩国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往来具有悠久的历史。2013年正值韩国大选年,同年3月,中国正式开启新一届领导人时代,标志着中国两国合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新上台的朴槿惠政府延续了上届政府对韩中关系的重视,2013年6月成功访华,提出要进一步充实和发展两国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4年2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会见韩国国会代表团时表示“高度重视对韩关系”①,对两国双边关系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给予肯定。经济贸易往来则是中国双边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呈现出良好发展的势头。

(一)中韩贸易情况分析

近年来,中韩两国双边贸易规模迅速扩大。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中韩两国贸易额达到2908亿美元,比上一年增长6.05%。中韩贸易额占中国在亚洲进出口总额的八分之一,韩国是中国第三大贸易伙伴国、第五大外资来源国。韩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总额是韩美、韩日贸易额的总和,长期以来,中国一直扮演着韩国的最大贸易伙伴、最大进口来源、最大出口市场,以及最大海外投资对象等重要角色。

由图1所示,1998-2014年间中韩贸易总额连年增长,只有2009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略有下降,其余年份均保持较快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18.7%,中韩双边贸易是两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韩FTA发展进程

早在2012年1月,时任韩国总统李明博访华时,双方就提出要在2015年实现双边贸易额达到3000亿美元的目标。2013月6月朴槿惠总统访华时,两国元首一致同意中韩FTA将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具体方式。可见,中韩FTA的启动是两国贸易关系发展迈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

2012年,两国就中韩FTA建设可行性展开民间研究。双方研究结果均表明,FTA的建立将实现两国的互利共赢。2007年3月,两国进入官产学联合研究阶段。其间韩国分别与欧盟、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未应中国邀约展开实质性的推进,中韩FTA进程一度陷入停滞。直至2012年5月,中韩FTA谈判正式启动,历经14轮的谈判与协商,于2014年11月宣布实质性谈判已完成,两国就中韩FTA建设达成一致。至此,中韩FTA成功进入推进实施阶段。中韩FTA提出到正式完成谈判,历经整整10年时间。

四、中韩FTA的经济效应与影响

根据中韩FTA最新谈判成果,双方货物贸易自由化比例均超过“税目90%、贸易额85%”。FTA内的企业除了享受税收减免的政策,还享有土地使用、融资、企业并购等其他配套优惠。中韩FTA的建成,有利于改善中韩两国的经贸环境,大幅提高中韩两国货物贸易的自由化程度,推动区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极大地促进两国经济的繁荣发展。

(一)韩国将在中国取得更大贸易利益

从韩国自身的经济结构来看,对外贸易约占其经济总量的50%。中国是韩国重要的商品出口市场,韩国对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一直处于顺差状态,且差额不断扩大,这说明韩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与日俱增。目前,韩国已与近百个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协议,特别是与欧盟、美国FTA的签订允许韩国商品以低门槛进入欧美市场。可以预见的是,中韩FTA在未来将会极大提高中国的对韩投资,这对韩国经济将起到迅猛的提升作用。

近年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韩国经济遭受重创,正处于政治更迭、经济复苏时期。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市场潜力巨大,世界其他国家与中国的经贸合作与往来均呈现上升的态势。中韩FTA的达成将为韩国提供更好的机会全面接触中国市场,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内开展中韩经济合作,从而利用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成果推动韩国的经济发展。2014年5月,韩国成均馆大学经济学系教授金成贤发布了《对中韩FTA效果研究》。研究表明,中韩FTA将使两国的交易量增加56%,韩国的制造业岗位增加5.6%,服务业中医疗产业的岗位增加13.5%。“从长期来看,中韩FTA对我国的交易和雇佣产生的影响要比韩美FTA更大”。②

另外,在最新的FTA谈判结果中,汽车未被列入关税减免对象。从经济角度来看,这对两国汽车产业的利益形成了有力保护。目前,中国对进口车辆征税22.5%,韩国则为8%。若汽车关税分阶段撤销,从长期来看会对韩国的汽车行业造成冲击。原因在于,韩国已在中国建立大型工厂并构建了完整的生产销售体系,对中国汽车出口规模不大。韩国汽车产业协会相关负责人预测,鉴于汽车未被列入中韩FTA关税减免名单,今后韩国汽车制造商将更多关注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从而促进中国汽车产业的多元化发展。③

(二)中国农产品自由化进程取得一定进步

目前中国对韩国出口的农产品主要有谷物、蔬菜、水产品、棉花和油料等,其中前3种产品具有较大的价格优势以及竞争优势,在韩国的市场占有率较高。然而,在中韩贸易关系总体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这些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对韩出口的发展进程却比较缓慢,一度处于停滞状态。主要原因在于,韩国对农产品市场施加高度的本土保护,对进入韩国市场的中国农产品进行严格限制,如采取高关税或实行非关税措施等。由此,农产品自由化程度的协商是中韩FTA启动正式谈判以来的重点和难点。

最新的中韩FTA谈判结果显示,在农副产品方面,两国将对以“产品品目为准70%以上、以进口额为准40%的商品”撤销关税。根据这一协定,大米不属于撤销关税之列,牛肉、猪肉、苹果、梨等610多个品目被列为撤销关税例外产品。与韩美、韩欧FTA相比,“7040”是韩国签署的自贸协定中最低水平。可见,中韩FTA谈判在农产品自由化问题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三)两国实现宏观经济增长与经济结构调整

中韩FTA谈判结果显示,在货物贸易方面,两国将在20年内对以产品品目为准90%以上的商品撤销关税。这一举动将大幅减少两国的投资和贸易壁垒,进而推动两国经济发展。

从中韩双边贸易商品构成情况(表2)来看,两国均属于垂直型产业贸易结构,在制造业领域的产业分工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中国的优势产业在于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领域,而韩国优势产业在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以及高附加值领域。中韩FTA的启动实施将会带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本积累的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两国宏观经济的增长。

根据中韩FTA联合研究报告显示,在静态模型下中韩FTA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为0.395%,对韩国的贡献率为2.443%;在资本积累模型下中韩FTA将对中韩两国的GDP分别提高0.584%和3.313%。④韩国三星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报告则称,中韩FTA建成后,随着关税水平的下降,两国国民福利将会得到提高,中国国民的福利水平将提高0.03%~0.23%,韩国国民的福利水平会提高0.64%~1.98%。⑤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韩国则处于中等发达国家之列,两国在资本、劳动力、科学技术等生产要素流动上的互补性较强。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和强劲的消费市场,能够满足韩国对外输出商品的巨大需求;韩国在资本、人才、科学技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能够为中国目前阶段的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生产要素。除此之外,韩国也为中国提供了初级产品及原材料的出口市场,中国将初级产品出口至韩国,有利于促进韩国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整体经济复苏。中韩两国所处的经济阶段不同,在产业淘汰与升级过程中,韩国可以将过剩产业向中国转移,集中力量发展技术密集型等优势产业,而中国在承接转移产业、学习先进技术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加工型产业上的比较优势,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四)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得以推进

中韩FTA的开放水平对韩国来说属于中上水平,而在中国已经签署的FTA中属最高水平。从中国方面而言,打造好中韩自贸区对中国推进自贸区建设具有重要借鉴和样板意义,甚至可能成为中国今后进行更高水平、更加全面FTA谈判的基础。从韩国方面而言,韩国加入TPP对韩中FTA存在一定影响但不会很大,因为朴槿惠政府对韩中的重视使得韩国将韩中FTA置于最优先地位,两国均将中韩FTA作为推进本国对外经济贸易和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突破口。

另外,中韩FTA的签署势必对中日韩三边FTA的进程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在这一博弈过程中,中国实际上处于主导地位。若先行与日韩其中一国签订FTA,那么三国缔结三边FTA的进程将会加快,正如同当年美加的FTA签订實际上促成了北美FTA的迅速达成。考虑到中国市场的强大吸引力,一旦中国和日韩任意一国达成协议,另外一国必定会在平衡利弊后选择加入。⑥从技术层面来看,双边FTA的达成显然易于三边FTA,中韩FTA的谈判成果恰为中日韩三边FTA谈判的开展提供了大量的理论依据与框架基础,这将有利于推动中日韩FTA的实现进程,进而促进东北亚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长期发展。

注释:

①钱彤.习近平会见韩国国会代表团[EB/OL]. [2014-02-21] http://cpc.people.com.cn/BIG5/n/2014/0221/c64094-24432256-html

②李小飞.中韩自贸协定谈判达成一致,[EB/OL]. [2014-11-10] http://news.sina.com.cn/c/2014-11-10/111831121745.shtml

③韩联社.韩中FTA谈判达成一致汽车未被列入关税减免对象[EB/OL].[2014-11-10] http://chinese.yonhapnews.co.kr/allheadlines/2014/11/10/0200000000ACK20141110002700881.html

④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and the 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The Joint Study Report for China-Korea FTA[R]. [2010-06-01] 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korea/201006/2758_1.html

⑤朴繁淳.中韩FTA意义和主要争端[R].三星经济研究所,2011

⑥近藤大介.中日韩的梦想与现实[N].经济观察报,2012-05-19

参考文献:

[1] The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China and the Korea 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Economic Policy. The Joint Study Report for China-Korea FTA[R]. [2010-06-01] http://fta.mofcom.gov.cn/article/korea/201006/2758_1.html

[2] Hoadley S.,Yang J. China’s Free Trade Negotiations: Economics, Security, and Diplomacy[A]. Cross Regional Trade Agreement[M]. Berlin: Springer-Verlag Berlin Heidelberg Press, 2008: 123-133

[3] Nakgyoon Choi,Sojon-Chan Park. Analysis of the Trade Negotiation Options in the East Asian Context[M]. KIEP,2003:76-86

[4] Zhang Jianping. Analysis on the Issue of and Prospects for a China-Korea FTA[M]. KIEP,2006:27-34

[5] 包艳,崔日明.中韩自由贸易区:机遇、问题及前景[J]. 国际经济合作,2009(1):54-59

[6] 陈丰龙.区域生产网络与中韩FTA: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J]. 2010(2):45-56

[7] 董志勇,官靓,黄迈.中国对自由贸易区的政策设想及其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影响[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2):37-43

[8] 关秀丽.中韩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及产业合作前景[J]. 经济纵横,2003(3):33-38

[9] 韩联社.韩中FTA谈判达成一致,汽车未被列入关税减免对象[EB/OL].[2014-11-10]http://chinese.yonhapnews.co.kr/allheadlines/2014/11/10/0200000000ACK20141110002700881.html

[10] 黄鹏,汪建新.中韩FTA的效应及谈判可选方案:基于GTAP模型的分析[J].世界经济研究,2010(6):81-86,89

[11] 近藤大介.中日韩的梦想与现实[N].经济观察报,2012.5.19

[12] 李小飞.中韩自贸协定谈判达成一致[EB/OL]. [2014-11-10] http://news.sina.com.cn/c/2014-11-10/111831121745.shtml

[13] 李晓峰,张巍.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解决中韩贸易摩擦问题的有效途径[Jl.国际贸易,2006(8):18-22

[14] 李玉珍.后危机时代中韩缔结FTA前景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47-52

[15] 刘昌黎.论中韩FTA[J].世界经济研究,2008(4):66-71,89

[16] 刘赛力.孕育中的中韩自由贸易区[J].国际问题研究,2008(l):15-21

[17] 刘翔峰.建立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必要性及前景分析[J].当代亚太,2005(4):16-20

[18] 婁朝晖.中韩FTA的缔约策略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12):47-55

[19] 朴繁淳.中韩FTA意义和主要争端[R].三星经济研究所,2011

[20] 钱彤.习近平会见韩国国会代表团[EB/OL].[2014-02-21] http://cpc.people.com.cn/BIG5/n/2014/0221/c64094-24432256-html

[21] 司传宁.中韩自由贸易区的空间效应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4(1):112-116

[22] 屠瑞奋.析评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90-94

[23] 王静.对建立中韩FTA的思考和建议[J].国际经济合作,2010(7):34-37

[24] 魏巍.论中韩FTA的可行性及其经济效应[J].预测,2010(1):76-80

[25] 徐长文.中韩经贸发展现状与两国自由贸易区的展望[J].国际贸易,2008(4):26-30

[26] 许佳,牛一.中韩FTA与东北亚经济合作[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17-22

[27] 张玉和.中韩贸易模式变迁:从互补到竞争[J].国际经贸探索,2006(l):39-43

[28] 郑燕,张吉国.中韩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66-72

(作者单位:黄丽秋,沈阳理工大学 辽宁沈阳 110159;王媛玉,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 吉林长春 130012)

(责编:若佳)

作者:黄丽秋 王媛玉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世界贸易组织争端论文 下一篇: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争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