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2018年语文中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通用4篇)
篇1:贵州省铜仁市2018年语文中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贵州省铜仁市2018年语文中考试题(答案全,附解析)
卷I(每小题3分共30分)
一、(21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佝偻(gōu)脊梁(jí)倔强(jué)叱咤风云(zhà)....B.押解(jiě)撺掇(cuān)亢奋(kàng)舐犊情深(shì)....C.恸哭(tóng)憔悴(qiáo)肖像(xiào)纵横捭阖(bǎi)....D.刹那(chà)缜密(zhěn)殷红(yīn)怏怏不乐(yàng)....【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语境中字音辨识能力。这类题目多考查多音字、形声字、难读易错字字音的辨识及同音字辨识。解答的前提是要识记教材中“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字词,同时要注意识记常见的多音字、同意字、易错字的读音、字形。解答此题适合采用排除法做题。A项,脊梁(jí)是易错字字音,应读“jǐ ”B项,押解(jiě)中“解”是多音字,根据语境,此处应读“jiè”C项,恸哭(tóng)应为“tòng”,此为难读易错字,所以A、B、C项错误。D项正确。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荟萃 抉择 锋芒必露 急流勇退 B.羁绊 祷告 铤而走险 语无伦次 C.谒见 沉湎 坚如磐石 再接再励 D.伶仃 痊愈 自怨自艾 留连忘返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具体语境中字形的辨识能力。这类题目多考查形声字、同音字、形近字字形的辨识。解答的前提是要识记教材中“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字词,同时要注意识记常见的同音字、形近字、形声字字形。解答此题适合采用排除法做题。A项,“锋芒必露”,“必”“毕”两字同音,但意思不同,“必”必须的意思;“毕”是全、都的意思,这里就是全部、都的意思,正确为“锋芒毕露”B项,正确。C项,“再接再励”中“励”“厉”既同音,也形似,但意义不同,“再接再厉”是“再次交锋前磨一磨嘴以利再战”,因此后来就用“再接再厉”比喻一次又一次地努力,奋斗不懈。而“励”,是鼓励、勉励的意思。相差甚远。D项,“流连忘返”和“留恋忘返”的区别是:词义相同,但应该用“流连忘返”。“流连”和“留连”本来是一组异形词,词义相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规定:废除“留连”,保留“流连”。所以,只能用“流连忘返”,而不能再用“留连忘返”。所以选B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为了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老师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我们进行分类辅导,真可谓是处心积虑。....B.要是我们不珍惜水资源,总有一天会无水可用,这绝不是危言耸听。....C.在生活工作很多方面,我们如果找对了方法,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D.小明同学的基础不太好,课堂上又无动于衷,这样的学习态度,怎么能提高学习成绩呢? ....【答案】B 【解析】本题是结合语境辨析成语的运用能力。解答此种题型,前提是对成语的理解,只有事先理解了它,才能知其义,明其用。另外,还要结合句子的具体语境来分析,同时还要关注是否望文生义、褒贬失当、搭配不妥、用错对象、重复累赘、谦敬错位、自相矛盾、不合语境,等等。本题,A项,“处心积虑”的意思是“存在着某种想法,早已有了打算。形容用尽心思地谋划(贬义)。”,用在这里形容老师的精心辅导,明显意义、色彩都错误。C项,“事倍功半”的意思是“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明显与句意不符。D项中“无动于衷”的意思是“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不理。”用来形容学习态度,不恰当。所以选B。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随着铜仁市交通的曰益发达,铜仁人民的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了。B.中美贸易之争让世界认识到,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
C.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潮水般熙来攘往的人群,无不标志着城市的繁华与热闹。
D.大量研究表明,因意外造成脑损伤的患者表现出特殊才能,可能缘于大脑某些区域的活动减弱和某些区域的活动增强。【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识能力。常考的病句形式主要有搭配不当,前后矛盾,否定多余,缺少成分,句式杂糅,表意不明、语义重复等情况。B项,句意表述指向不明。后半句“我们”,结合全句而言,指代不明,从照应全句角度考虑,我们可以指中美又方,但句意想要表述的是“我们中国”。所以B句错误。5.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B.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曰的生机吗?我问自己。C.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D.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解答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对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要熟记于胸,如引号的作用一般有①表示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②表示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③表示具有特殊含义的词语;④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如省略号的作用一般有①表示列举的省略;②表示说话断断续续;③重复的词句的省略;④表示思维的跳跃性;⑤表示语意未尽(话没有说完)等。顿号使用时为了强调、突出,即使可用顿号,也应改用逗号,(通过延长停顿来突出强调),如C项中消融了、归化了就是这样,中间应该用逗号。6.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 项是()①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
②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
③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
④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⑤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⑥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A.①③②④⑥⑤ B.①④③②⑥⑤ C.④①③②⑧⑤ D.④③②①⑥⑤ 【答案】D 【解析】句子衔接、排序试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和运用句子组段的能力,这就好比给梁山好汉排座次,需要较强的技巧性。也就是说,只要同学们能掌握一定的实战技法,作答此类试题也并不是很难。先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这里主要描写的是父亲早起踏黄泥的情景,再结合答案特点,能确定④为首句。①③句比较,①句中“父亲浮在雾里”,说明我已经起来,这是自己眼前之景。而③句才交待自己起床,显然应该在①句前面。这样基本确定应该选择D项。7.下面对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B.《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它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被统治者认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故名《资治通鉴》。
C.《水浒》塑造了一大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例如鲁智深和李逵,同是疾恶如仇、侠肝义胆、脾气火暴的人物形象,但鲁智深粗中有细,豁达明理;李逵头脑简单,直爽率真。
D.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世界文学影响很大。其主要作品有《羊脂球》《俊友》等。【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表述正误的辨析能力。B项中《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所以错误。
二、阅读下面甲乙两段节选文字,按要求完成8-10题(9分)
(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感,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于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论语》
(乙)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享,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领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必有我师焉
焉: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啊” .B.未尝稍降辞色 辞色:言语和脸色 ..C.三十而立
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D.援疑质理
援:引、提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极调动课内积累,首先思考课内学习时这个词语有几个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来推断、确定这个词语的准确意思。“必有我师焉”中“ 焉”是指示代词兼语气词。焉作为指示代词时,常常指代某一范围或方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解释为“三人行,必有我师於三人之中”,焉指代“三人”范围。9.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此之谓乎 B.不逾矩
老翁逾墙走 ....C.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卒获有所闻 D.可以为师矣
俯身倾耳以请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比较辨析。做这类题目一定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积极调动课内积累,首先思考课内学习时这个词语有几个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来推断、确定这个词语的准确意思。A项,“其不善者而改之”其是指示代词,他。“其此之谓乎”其是大概,表示推测。B项“逾”是“ 越过、超过”的意思。C项,“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通“又”。“卒获有所闻”有是表所属。D项,“可以为师矣”以是凭借的意思,“俯身倾耳以请”以意思是用来,表目的。10.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节选自儒家经典著作《论语》。《论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文中的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人尊为“至圣先师”,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乙文作者是明初文学家宋濂,他家贫嗜学,乐以忘忧。
B.甲文认为一个人应当立志勤奋学习,提出了“温故知新”的学习方式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学习态度。乙文表现了作者求学的坚定与诚恳,突出他求学的艰难。在求学意志和求学态度上,两文是相何的。
C.甲文采用语录体,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言简练,含意深远。乙文是作者写给同乡后学的临别赠言,循循善诱,体现了真挚诚恳的感情。
D.“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耳顺”通常指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仪式,表示已经成人,因此“加冠”表示年已二十。“生”是长辈对晚辈的称呼。【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辨析正误。A项中《学记》才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论著。
卷II(共120分)
一、(24分)11.把卷1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3分)(2)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3分)【答案】
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具体的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⑵曾经跑到百里之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理解和句子整体句意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句子原文的整体意思,并对重点实词、虚词有准确的把握。翻译时,这些重点词义必须体现准确,整体句意可以意译。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⑴,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⑵,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3)夕阳西下。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蒹霞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诗经·蒹葭》(5),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教颐《爱莲说》 【答案】
(1)不畏浮云遮望眼(2)零落成泥碾作尘(3)断肠人在天涯(4)在水一方(5)忽如一夜春风来(6)濯清涟而不妖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名句的默写。解答此题平时要注意准确地背诵重点诗篇中流传千古的名句,能够正确书写,不出现错字、别字即可。此题全为为记忆型默写,题目难度不大。
13.阅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按要求答题。(6分)江城子·密州出错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宁,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1)上阙一个“ ”字,不仅表现了出猎场面的盛大壮观,而且写出了随猎者矫健的身委和如虹的气势。(2分)(2)请对下阙中“特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
⑴卷
(2)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希望朝廷像汉文帝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以报效国家的思想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下阕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13.14.阅读下面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6分)铜仁市某中学某班开展“我爱祖国”主题班会活动,同学们展示了自己搜集的材料。材料一:动漫《那年那免那些事儿》,是一部爱国主义题材的动漫作品,放在视频分享网站B站后引发很多年轻人的追择,其中的经典台词“每一个兔子都有大国梦”不胫而走,“幸福并感激着”“此生无悔入华夏”“厉害了我的国”……弹幕上“泪目”刷屏。凭借弹蓽这种看似“众声喧哗”的方式,青年人在网络上大声 表达正能量。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小粉红”(网络爱国青年)“小青马”(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群体蓬勃兴起,他们“肤白貌美三观正,爱国也要‘萌萌哒’”。
材料三:美国学校经常组织学生“效忠宣誓”,宣誓效忠美利坚合众国国镇及效忠所代表之共和国、在演奏国歌或面对国旗时,他们会做出用右手按心口的“效忠宣誓”的标准姿势。近50万辆校车上播放最多的歌曲是《上帝保佑美国》《美丽的美利坚》。对于成年人,多数节庆活动都在强化爱国主又教育,10个联邦法定假日中8个与此相关;各种盛大集会,体育賽事等开场前必唱美国国歌;好莱坞出品了大量的“主旋律”电影……
(1)请认真阅读材料
一、材料二,写出一条你的探究结果。(2分)(2)在培养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方面,材料三带给我们什么启示?请写出一条。(2分)(3)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想怎样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请用一种合适的方式具体表达出来。(2分)【答案】
(1)示例一:轻松活泼的方式也可以传播和弘扬爱国主文精神 示例二:网络上的爱国主义教育空间正在得到关注和加强;
示例三:可根据青少年接受知识的特点、规律和心理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示例四:年轻人可以用他们特有的方式爱国,成为线上线下,网内网外弘扬正能量的生力军。
⑵示例一:应让国人从小到大接受爱国主义和价值观教育
示例二:在生活中时时感受“沉浸式”教育,从而形成对国家的强然自豪感; 示例三:要让保护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的文化成为人们的自觉力量。(3)(答家不来统一,言之成理即可,有情别字,语鶓助情扣分。
示例:一立下志向,为祖国认真努力学习。示例二:看见国家,立正敬礼,示例三:唱国歌时,态度端正用心,充满感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解答此题必须认真阅读要求,然后根据实际情况解答。题目给了三则材料,要要统读中归纳出其中的共同主题或者说主要意思。第一题,写探究结果,实际上就是就是从不同角度写你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要注意答出能体现材料主要意图的观点,正能量的,有独特视角的。第二题,有一定的拓展,既要结合实际,又要切题,不能是空话、套话。第三题,结合自身就要注意,答你所想,说你想说,能有一定的新意和深度更好。
二、(36分)(一)阅读《云南的歌会》节选,完成15-18题(18分)①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关妙有情的歌声。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聶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②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丰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作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15.用简洁的语言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每空不超过6个字)(4分)昆明乡下能听到美妙歌声一进城路上_______ ______→戴胜鸟反复鸣叫一→云雀 ___一→环境造就女孩歌声本色美。【答案】欣赏报春花 听各种鸟叫 飞行表演
【解析】本题考查对描写(叙述)内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善于抓住文段叙述的线索,顺着这根线逐一梳理文段中叙述的节点,就能准确的概括出文段叙述了哪些事件,然后按题目要求的字数精炼概括即可。16.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划横线的句子。(4分)【答案】划线句子,运用拟人、比喻修辞,表现了报春花的生动可爱和醉人的色彩。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画面感很强。
【解析】本题考查对语言的品析能力。解答时首先梳理赏析加点词语或句子的角度(修辞、描写、表现手法、句式等)。其次细读词语进行辨析。本题主要是从句子修辞的角度考查,拟人、比喻修辞的运用和表达作用,只要结合本文内容稍作变化回答即可。
17.云南的歌会与歌星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自己的特色。请认真阅读选文第②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金满斗会”的特点。(6分)【答案】金满斗会是以传歌为目的,具有参与人数多,唱的时间长,、参与面广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解答时首先要把握文段的主要内容,概括文段主要内容,一般从重要词句入手,或者找到各层段的中心句,理出文段的主要内容有几点,然后在依次细读各个小中心点,从中提取最准确的信息。
18.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我们铜仁有哪些民俗呢?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你所知道的一种民俗。(不少于30字)(4分)【答案】示例:六月六 铜仁侗族过“尝新节”,这一天,将新米、瓜菜和鱼肉等品供奉祖先,然后全家共餐。有的地方,这一天不论富户或一般人家,都曝晒衣服被褥,俗称“晒龙袍”。族长翻晒谱牒,以防霉烂、虫蛆。
【解析】本题考查综合语言能力和生活实际的关注理解能力。解答的关键是对自己民族,自己地区各种习俗、风尚的关注和了解。然后是语言组织和表述能力。这一题只要交待清楚符合题目要求的铜仁当地的民俗就行。范围很广。选择自己最清楚、最熟悉的情况写。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8分)塑料袋真的应该抵制吗
①2008年的一纸“限塑令”施行至今已有十年,其间围绕塑科袋的争议一直没有停歇。由于不可降解,塑料袋早已成为多数环保主义者的眼中钉肉中刺,海龟和海鸟误食塑料袋后死亡的图片更激起人们对塑科袋的痛恨。②但其实,人们对塑料袋的认识,大多是错误的。
③伤害海洋动物的是所有垃圾,而不仅仅是塑料袋。事实上,塑料袋在垃圾整体当中所占比例很低。2008 年,北京每年产生废旧塑料包装垃圾14万吨,仅占整个生活垃圾的3%,在上海,这个数字是7%。
④流行于环保主义者中间的一种说法是,塑料袋每年在全球范围内造成10万只海洋哺乳动物和100万只海鸟的死亡。
⑤不过这些健康风险并不会发生在所有的海鸟身上,它对于那些通过反刍喂养幼鸟的物种影响比较显著。而且,目前的证据不足以证明塑科袋与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鸟的死亡率有相关关系,来自美国海洋哺乳动物委员会专家的研究表明,塑料袋对于海洋哺乳动物的伤害远没有被遗弃的渔网、渔具,缆绳等严重,⑥海洋哺乳动物的生存环境的确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塑料袋定是杀死海洋动物的凶手。一个名叫卡斯卡迪亚的专业动物尸检组织对2010年4月死于美国西稚图海滩的灰鲸进行解制之后发现,在鲸鱼的胃中存在塑料袋、小毛巾、手套。鞋子和其他垃圾,同时这只灰鲸头部还有一个明显的由螺旋浆造成的伤口。
⑦海洋哺乳类动物误吞塑料袋的比例并不比误食其它垃圾高,靠限制塑料袋保护海洋动物并不比限制鞋子、手套更有效,⑧环保组织常用吞下了塑科袋的海龟照片来证明海龟是白色污染的受害者。不可否认,这种情况也许确...实存在,但是图片的超强冲击力也不能直接证明塑料袋对海龟的影响。. ⑨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在2008年发布的报告显示,塑料袋极少是海龟死亡的主要原因。如果要减少对海龟的伤害,禁止钓鱼比限制使用塑料袋更有用。根据美国海洋渔业局的统计,造成海龟非正常死亡最多的人类活动是渔业而非塑料袋制品污染。
⑩因此,对海洋动物而言,塑料袋并不是环保主义者口中的“冷血杀手”。
⑾除了伤害海洋动物之外,塑料袋对大气、土壤、水的污染和对石油的消耗也一直为人诟病。然而真相出乎人们意料。
⑿2005年,苏格兰政府发布了全面评估塑料袋和纸袋对环境影响的报告,结果认为属于环境友好型的纸袋和布袋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环保,生产时,纸袋要比塑料袋多消耗10%的能量,耗水量更是塑科袋的四倍,生产纸袋所造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塑科袋的3.3倍。结束使用周期后,纸袋还会造成2.7倍于塑料袋的固体废弃物。
⒀同时,塑料袋使用的便捷已经让许多家庭主动对塑料袋进行“绿色处理”。他们会把超市和菜市场的塑料袋拿回家储存,在套垃圾桶和装东西时拿出来二次甚至多次使用。⒁ 不可降解性被认为是塑料袋的原罪,然而它的破坏力往往与低回收利用率绑定在一起,“不可降解”四个字听起来十分骇人,但事实上,除了塑料制品外,金属制品和玻璃制品也不可降解,玻璃制品自然腐烂需要1000年左右,是塑料制品的5倍。
⒂人不可能把这些材料的使用都一并禁止,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不可降解的材料能否被妥善地处理。塑料袋处理的尴尬在于焚烧会污染大气,填埋又污染土地,回收利用就成为它最好的去处。
⒃国原本塑料可以通过回收再利用成为制塑的原料,发热发电的材料,从此变废为宝,改过自新,然而低回收率却阻碍了这一切。欧洲国家塑料的回收率在45%以上,德国和日本的回收率都在60%以上,可中国的回收率却仅有25%,⒄限制塑科袋对环保的作用远不如人们预期的那么大,只要回收利用得当,塑料袋也并非罪大恶极。一-摘自《青年文摘》2018 年第9期(有删改)19.为什么说“对海洋动物而言,塑料袋并不是环保主义者口中的‘冷血杀手”?请结合选文说明理由。(4分)【答案】①塑料袋在垃圾整体当中所占比例很低,②被遗弃的渔网、渔具,缆绳等对海洋动物伤害更大,③海洋动物误食其他垃圾更多,④人类渔业活动是最大的杀手。
【解析】本题考查整合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有效提取信息,然后准确表达。阅读第①——⑩段,可以提取到该问题的有效信息:①塑料袋在垃圾整体中所占比例很低,②被遗弃的渔网、渔具,缆绳等对海洋动物伤害更大,③海洋动物误食其他垃圾更多,④人类渔业活动是最大的杀手。
20.文段⑧中加点的“也许确实”是否矛盾?请结合文段作简要分析。(4 分)【答案】不矛盾。因为,“也许”是表推测,因为作者觉得没有确凿可信的证据证明这是事实,但也知道海龟吞食的垃圾中确有塑料袋,海龟的死塑料袋脱不了干系。所以两词连用表示这样一种事实,就更准确。【解析】本题考查对说明语言特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明确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说明文的语言有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的区别,二者的说明都遵循准确、科学的前提,只不过后者比前者在说明时或穿插传说、趣闻、或进行描写,或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说明对象介绍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本文属于平凉说明。平实的语言中同样包含着说明语言的准确和科学,这里“也许”和“确实”看似矛盾,实则是有机的统一,符合实情,科学准确。
21.选文第⑥段和第①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选择其中任意两种说明方法分析其作用。(6分)【答案】第⑥段主要用了举例子,第①段主要用了打比方。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说明方法的辨析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掌握说明文所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并能准确辨析每种说明方法的不同特点和它相应的作用。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本题第⑥段拿一个名叫卡斯卡迪亚的专业动物尸检组织2010年4月一次解剖的事实来说明本段的中心——海洋生物的死塑料袋作用很小。第①段用“眼中钉肉中刺”来比喻环保人士对塑料的恨。22.结合选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请你谈谈塑料袋是否可用,为什么?(4 分)【答案】我认为可用。塑料袋方便、便宜,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便利。但我认为的可用,也应该加以宣传和引导,一是尽量少用,不用或重复利用;二是做好垃圾分类,让塑料能二次三次,甚至循环利用,三是开发可快速降解的塑料袋。这样,就能化解矛盾,既保护环境,也有利人类生活。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拓展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理解文章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结合文章,结合实际,写出自己有建设性的看法。避免空话、熟话、套话。
三、写作(60分)23.如果你用眼睛认真观察,如果你用心灵细心感悟,你会发现,许多你曾认定的事实其实
只是表象:吃喝玩乐不是友情,好斗耍狠不是勇敢,一掷千金不是豪气,一走了之不是洒脱……“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才是真正的友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才是真正的勇敢:“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才是真正的豪气;“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才是真正的洒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才是真正的胸怀:“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才是真正的奉献:“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才是真正的大……
请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以“这才是真正的 ”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请将题目补充完整。
(2)力求写出自己的真切体验和独特感受,(3)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4)字数不少于600字。(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6)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县名)、校名和人名。
题目:这才是真正的
略
篇2:贵州省铜仁市2018年语文中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
1..生活中的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A.医院里用紫外线灯灭菌 B.用湿布擦拭正在发光的台灯 C.经常用钢丝球擦洗铝锅 D.发霉的大米多淘洗几次食用 【答案】A 【解析】分析:A、根据紫外线可以杀死微生物,所以可以用紫外线灯来灭菌分析; B、根据湿物体是导体,接触带电体容易发生触电进行分析; C、根据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发霉变质的大米含有有毒物质进行分析。
解答:A、紫外线可以杀死微生物,所以医院、饭店常用紫外线灯来灭菌;故A正确;
B、用湿布擦抹正在发光的灯泡时,可能会因湿抹布导电而发生触电事故。不符合安全用电原则;故B错误; C、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防止内部的铝进一步被氧化,用钢丝球擦洗铝锅,会破坏氧化铝薄膜,不能用钢丝球擦洗铝锅,故C错误。
D、发霉变质的大米含有有毒物质不能食用,故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物质与人体健康安全的知识,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要引起重视。2..下列事实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的是 A.尘土飞扬,说明分子是运动的
B.电解水得到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可分的
C.气体被压缩后体积发生了较大变化,说明气体分子间的距离大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 【答案】A 【解析】分析:A、分子是用肉眼看不到的,所以尘土飞扬,不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B、化学变化可以证明分子可以再分;C、根据气体容易被压缩的原因考虑;D、根据分子间有引力考虑。
解答:A、分子是用肉眼看不到的,所以尘土飞扬,不能说明分子是运动的,故A不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 B、化学变化可以证明分子可以再分,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化学变化,所以可以证明分子是可分的; C、气体容易被压缩的原因是气体分子之间的间隔比较大,故C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
D、将两个干净平整的铅柱紧压在一起会结合起来,说明分子间存在引力,能作为相应观点的证据。故选:A。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和特点,并能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3..归类整理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归类正确的是
A.氯、碘、汞都是非金属元素 B.醋酸、硝酸钾、二氧化硅都是化合物 C.铁、木头、玻璃都是热的良导体 D.太阳能、风能、核能都是可再生能源 【答案】B 【解析】分析:A、氯、碘都是非金属元素,汞是金属元素;B、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醋酸,硝酸钾,二氧化硅都是化合物;C、铁是热的良导体,木头、玻璃都不是热的良导体;D、太阳能,风能是可再生能源,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
解答:A、氯、碘都是非金属元素,汞是金属元素;故选项错误;
B、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醋酸,硝酸钾,二氧化硅都是化合物,故选项正确; C、铁是热的良导体,木头、玻璃都不是热的良导体;故选项错误; D、太阳能,风能是可再生能源,核能是不可再生能源;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本考点考查了物质的分类、化石燃料、导体和有关能源的问题,节约化石能源,合理的开发新能源是科学家们正在研究的新课题,有关能源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之一,同学们要认真把握。4..下列应用与原理对应不正确的是 A.防毒面具——活性炭吸附有毒物质 B.利用声呐探知海洋深度——回声定位 C.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 D.船闸——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答案】D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应用分别判断即可.
A、活性炭作除味剂: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故选项正确; B.利用声呐探知海洋深度——回声定位,故选项正确; C.油锅着火时用锅盖盖灭——隔绝空气,故选项正确; D.船闸是利用连通器原理,故选项不正确; 故选D 【点睛】难点是燃烧的条件有三个:①有可燃物;②可燃物与氧气接触;③使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因此灭火的方法有三种:①移走可燃物;②隔绝空气;③降低温度.这是化学知识。5..分析如图所示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中,合理的是
A.甲: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甲烷中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 B.乙:摩擦后的塑料梳子能吸引碎纸屑,说明纸屑与梳子带同种电荷 C.丙:试管中无明显现象,说明CO2与NaOH溶液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丁:弹簧测力计读数相同,说明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 【答案】D 【解析】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判断物质的元素组成. B、根据摩擦起电的知识解答;
C.丙: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并不能说明CO2与NaOH溶液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D、从定滑轮的特点分析。
解答A.甲:烧杯内壁有水珠生成,说明甲烷中含有氢元素。故选项不正确。
B、带电体能吸引微小的物体,塑料尺摩擦后能吸引碎纸屑,说明摩擦后的塑料尺带电,不正确; C.丙:试管中无明显现象,并不能说明CO2与NaOH溶液没有发生化学反应,不正确; D.丁:弹簧测力计读数相同,说明使用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常见的物质的性质以及物理知识的结合,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6..下列数值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洗澡水的温度约为70 ℃ B.一部手机的质量约为1 kg C.普通居民楼每层高约为5 m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340 m/s 【答案】D 【解析】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解答:A、洗澡水的温度约为40℃;故A错误; B、一部手机的质量约100g;故B错误; C、居民楼每层高约3m;故C错误; D、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340m/s;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7..下列有关声和电磁波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们的传播都需要介质 B.它们都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C.人听到的声音大小只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 D.开会时把手机调为静音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答案】B 【解析】分析:(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2)电磁波和声波都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响度指声音的大小,跟物体的振幅、距声源的距离、分散程度有关;(4)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人耳处。
解答:A、电磁波可以在真空中传播,声波只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在真空中不能传播;如果两点间是真空,可以传播电磁波但不能传递声波,故A错误; B、电磁波和声波都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故B正确;
C、声音的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故C错误; D、把手机调成静音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电磁波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的特性,噪声的防治,是一道综合题。
8..下列与物态变化相关的说法正确的是 A.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降低了室温 B.石蜡和冰的熔化一样,都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 D.因为雪的形成过程中吸收热量,所以下雪时天气变冷 【答案】C 【解析】分析:(1)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做汽化,汽化吸热;(2)晶体有固定的熔点,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非晶体没有熔点,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升高;(3)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是液化;
(4)下雪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现象,凝华是放出热量的。
解答:A、出汗时吹风扇感觉凉快,是因为风加快了汗液的蒸发,蒸发从人体吸热,使人体的温度降低,但风不能降低室温,故A错误;
B、冰是晶体,在熔化过程中吸收热量,温度不变;石蜡是非晶体,没有熔点,熔化过程中温度升高,故B错误;
C、冬天人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小水滴,是液化现象,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所以冬天人呼出的“白气”和露珠的形成原理相同,故C正确。
D、下雪时,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雪,凝华是放出热量的,气温不是很低,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物态变化,主要分清变化前后的物质状态,从而做出判断。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静止的物体可能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B.越高的拦河大坝,水的重力势能一定越大 C.火车进站时需提前减速,是因为火车受到惯性作用 D.地面上滚动的小球越滚越慢,是由于小球的惯性越来越小 【答案】A 【解析】分析:(1)根据摩擦力的产生条件知有摩擦力必有弹力,摩擦力的方向与接触面相切,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同,也有可能与运动方向相反;(2)根据重力势能的影响因素做出判断;
(3)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一种特性,惯性大小只跟物体的质量大小有关,跟物体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都没有关系。
解答:A、静止的物体可能受到摩擦力,只要有相对运动趋势即可,比如手握住杯子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杯子受向上的摩擦力;故A正确;
B、拦河大坝使水位升高,只有在质量一定时,高度越高,水的重力势能才越大,故B错误;
C、火车进站时需提前减速,火车由于惯性会继续向前运动,这样可以节省燃油;惯性是物体本身具有的一种性质,不是外界施加的一种作用,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故C错误; D、地面上滚动的小球越滚越慢,是因为受到地面的阻力,运动速度虽然越来越慢,但质量不变,所以小球的惯性大小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点睛】了解有关摩擦力、能量转化、惯性的相关知识,熟知影响动能、势能等的因素,理解惯性的概念,是解答的关键。
10..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烛焰在光屏上恰好成一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照相机应用了这一成像规律
B.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光屏上的像会向下移
C.蜡烛不动,将透镜移至35 cm处,移动光屏可能得到倒立的清晰像 D.更换一个焦距小的凸透镜,只移动透镜仍可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答案】D 【解析】分析:(1)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应用:当物距u>2f时,在光屏上得到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当物距2f>u>f时,在光屏上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应用于投影仪;当物距u<f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应用于放大镜;
(2)根据光线过透镜的光心不改变方向,判断蜡烛变短后,像的移动方向。(3)u=f时,不成像;
(4)凸透镜成实像时的规律: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解答:A、由图可知,此时的像距大于物距,成倒立、放大实像,是投影仪的原理,故A错误;
B、蜡烛变短后,烛焰的位置向下移动,根据光线过透镜的光心不改变方向,像的位置向上移动,故B错误; C、由图可知,物距为30cm,此时f<30cm<2f,则15cm<f<30cm;蜡烛不动,将透镜移至35cm处,此时的物距为15cm,等于焦距,不成像,故C错误;
D、当透镜换成一个焦距稍小一点的凸透镜实验时,此时相当于增大了物距,减小了像距,故可以将凸透镜向左移动,可以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故D正确。故选:D。
【点睛】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主要考查了实验的探究过程及成像规律的应用。此题看似复杂,其实只要用心,仔细审题,并不难。11..下列有关电与磁的说法正确的是
A.磁感线是用来形象描述磁场的,并不真实存在 B.悬吊着的小磁针静止时N极指向地理南极附近C.法拉第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 D.电磁继电器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答案】AD 【解析】分析:(1)磁场是真实存在的,为了描述磁场人为引入了磁感线,磁感线是一种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2)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大磁体;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的磁场相似;地磁的北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南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3)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证实了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着磁场,在世界上是第一个发现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的物理学家;
(4)电磁继电器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
解答:A、磁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实际存在的,磁感线是人为建立的模型,并不存在,故A正确; B、根据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小磁针在地面上受到地磁场的作用静止时,小磁针的N极指向地磁的南极,故B错误;
C、奥斯特最早发现了电与磁之间的联系--电流的磁效应,故C错误;
D、继电器是利用低电压、弱电流电路的通断来间接控制高电压、强电流电路通断的装置。电磁继电器就是利用电磁铁来控制工作电路的一种开关,故D正确。故选:AD。
【点睛】此题的选择项中涉及的都是电与磁方面的物理情景,利用对应的电磁方面的知识对物理情景加以分析解决。
12..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底面积为S的薄壁圆筒形容器,内盛某种液体,将质量分别为mA、mB、mc,密度分别为A、B、c的均匀实心小球A、B、C放入液体中,A球漂浮,B球悬浮,C球下沉,如图所示,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A.若mA = mB = mc,则FA = FB > Fc B.将C球截去部分后,剩余部分可能上浮 C.只取出A球,容器中液面的高度降低了
D.三球放入液体前后,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变化了 【答案】ACD 【解析】分析:A、知道A球漂浮、B球悬浮(三球的质量相等、重力相等),根据物体的浮沉条件来判断; B、C球下沉,可知C球密度大于液体密度,从而进行判断; C、取出A球,排开水的体积减小;
D、三球放入液体前后,液体的深度变化了,所以压强变化。解答:A、由题知,三球的质量相等、重力相等,A球漂浮下沉,浮力小于重力,所以,故A正确;,B球悬浮,受到的浮力相等,C球B、C球下沉,可知C球密度大于液体密度,将C球截去部分后,剩余部分密度不变,还是大于液体密度,所以下沉,故B错误;
C、取出A球,排开水的体积减小了,所以容器中液面的高度降低了,故C正确; D、三球放入液体前后,液体的深度变化了,所以压强变化了,正确。故选:ACD。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的掌握和运用,灵活运用物体漂浮(F浮=G)、悬浮(F浮=G、ρ液=ρ)、沉底(F浮<G、ρ
液
<ρ)的特点是本题的关键。
13..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a、b、c为电流表或电压表。只闭合S1时,a表无示数,b表有示数。S1、S2都闭合时,滑片P向右滑动,c表的示数不变。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表是电压表
B.先闭合开关S1,再闭合S2,电路中的总电流变大
C.只闭合S1,P向右移动,R2两端的电压变化量与电流变化量的乘积大于其电功率的变化量
D.开关均闭合,电路的总功率为P1;若将c表换成另一种电表,再闭合S1、S2,电路的总功率为P2,则P2 > P1 【答案】BD 【解析】分析:根据开关的断开和闭合情况判断电路的连接方式,再根据电表有无示数判断是什么电表,再根据欧姆定律和电功率公式判断电流和电功率的变化;
解答:A、只闭合S1时,a、b两表串联,由a表无示数,b表有示数,可以判断a是电流表b是电压表,S1、S2都闭合时,R2和滑动变阻器R3被电流表a短路,滑片P向右滑动,c表的示数不变,所以c是电压表,故A错误;
B、先闭合开关S1,R1、R2和滑动变阻器R3串联,总电阻为三者之和,再闭合S2时,R2和滑动变阻器R3被电流表a短路,根据可知,电路中的总电流变大,故B正确;
C、只闭合S1时,R1、R2和滑动变阻器R3串联,滑片P向右移动时,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由串联电路的分压原理知,R3两端电压变小,R2两端电压变大,再根据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就可知道R2两端的电压变化量与电流变化量比值不变,再根据电功率公式可知,R2两端的电压变化量与电流变化量的乘积等于其电功率的变化量,故C错误;
D、开关均闭合,R2和滑动变阻器R3被电流表a短路,电路的总功率为,由A可知,c原来是是电压表,现换成电流表,再闭合S1、S2,电路变成了R1、R2和滑动变阻器R3并联,总电阻小于R1,再根据公式可知P2 > P1,故D正确;
根据以上分析故选BD 【点睛】本题考查了串联和并联电路特点、欧姆定律和电功率公式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开关在不同状态下电路的连接方式和电表作用的判断。
二、填空及简答题
14..小明一家外出旅游,出门时电能表示数为,回来时为,这期间消耗了______度电。这些电能可使标有“220 V 25 W”的灯泡正常工作______h。【答案】(1).3(2).120 【解析】分析:(1)电能表是测量消耗电能多少的仪器,最后一位示数是小数位,其单位是可读出其示数,前后读数之差就是这段时间消耗的电能;(2)灯正常工作时的功率等于额定功率,利用
求时间。,由图示解答:(1)由图知,出门时电能表的读数为864.0kW•h,回来时电能表的读数为867.0kW•h;这段时间内消耗的电能:(2)灯正常工作时的功率:。
故答案为:3;120。
;,由
可得,灯泡正常工作的时间:【点睛】本题考查电能表的读数、消耗电能的计算以及电功率公式的应用,关键是理解电能表参数的物理意义,解题过程中还要注意单位的换算。
15.小明在平静的湖边看到“云在水中飘,鱼在云上游”的现象。“云在水中飘”是小明以_________为参照物看到“云”在水中运动的现象。“鱼在云上游”是鱼通过水面的_________形成的虚像和云在水面的__________形成的虚像同时出现的现象。
【答案】(1).湖面(2).折射(3).反射
【解析】分析:判断时首先要确立题中的参照物,然后看被研究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距离是否发生变化,变化则物体运动,没有变化则物体静止;掌握平面镜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同时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我们看到水中的物体,其实看到的是物体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云在水中飘说明云是运动的,是以湖面为参照物;水中的云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与物体等大的虚像;看到水中的鱼,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从上面看时,会感到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高一些,是鱼的虚像。
故答案为:湖面;折射;反射。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通过同一幅画面考查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现象。特别是看到的现象同是在水中,很容易搞错。相同之处还有,都是虚像,不同之处是,成像原理不同,做题时一定要仔细,认真。16.一台起重机在10 s内将重为3 600 N的货物匀速提高了4 m,起重机做的有用功是______J。若起重机做的额外功是9 600 J,则机械效率是_______,起重机的功率是_________W。【答案】(1).1.44×10(2).60%(3).2400 【解析】分析:(1)利用
求起重机做的有用功; 4(2)总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的和,机械效率等于有用功与总功之比;(3)利用求起重机的总功率。
;
则机械效率:解答:(1)起重机做的有用功:(2)起重机做的总功:
;
(3)起重机的总功率:故答案为:1.44×10J;60%;2400。
4。
【点睛】本题考查了有用功、总功、机械效率、功率的计算,关键要理解有用功和总功的定义、灵活应用相关公式。
17.有如图所示的两套相同装置,分别在两个燃烧皿中放入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点燃后加热质量相等的同种液体,通过比较燃料,_______________(选填“燃烧相同时间”或“全部燃烧”)后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来判断两种燃料的热值的大小。燃料燃烧,____________转化为内能,用比热容_________的液体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实验中液体没有沸腾)
【答案】(1).全部燃烧(2).化学能(3).小
【解析】分析:(1)比较不同燃料的燃烧值,应控制被加热液体的种类相同而燃料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被相同质量的同种液体吸收,根据放出热量多少;
(2)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3)吸收相同的热量比热容小的温度变化大,据此进行分析。
解答:(1)比较不同燃料热值的实验中,同时点燃料后,需等待燃料充分燃烧,通过观察温度计示数的示数上升来比较两种燃料热值大小;(2)燃料燃烧时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3)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情况下,比热容小的物质温度要升的高,所以用比热容小的液体可以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故答案为:全部燃烧;化学能;小。
【点睛】本题研究燃料的热值和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考查控制变量法、转换法的应用和比较吸热能力的方法,为热学中的重要实验。,可以通过液体温度计示数变化来反应18.如图所示,在一个配有活塞的厚透明筒里放一小团硝化棉,把活塞迅速下压,压缩空气__________,使筒内空气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观察到硝化棉___________。上述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与发烧时用冷毛巾给头部降温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_____(选填“相同”或“不相同”)。
【答案】(1).做功(2).燃烧(3).不相同
【解析】分析:这是证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验,因此,要解答本题需理解: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质。
解答:当把活塞迅速压下去时,活塞对空气做功,活塞的内能就会增加,空气的温度就会升高,达到硝化棉的燃烧点,硝化棉就燃烧起来。烧时用冷毛巾给头部降温是通过热传递的方式改变人的内能的,故上述实验时不同的。
故答案为:做功;燃烧;不相同。
【点睛】解决此类问题要结合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进行分析解答,相对比较简单,属于基础题。19.理化知识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1)烧水时易生水垢的水,属于___水。
(2)人体摄入____元素不足或过量均会导致甲状腺疾病。(3)保险丝(铅锑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_______。(4)用洗洁精除去油污,是由于洗洁精对油污有________。
(5)尼龙手套、玻璃茶杯、纯棉桌布中,主要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________。【答案】(1).硬(2).碘(3).低(4).乳化(5).尼龙手套 【解析】分析:(1)根据烧水时易生水垢的水属于硬水解答;(2)根据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作用进行分析解答;(3)根据合金的特性解答;
(4)根据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解答;(5)根据材料的分类解答。
解答:(1)烧水时易生水垢的水属于硬水;
(2)在人体内的主要作用是用来合成甲状腺激素,碘摄入过量或不足会导致甲状腺疾病;(3)保险丝(铅锑合金)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4)洗去餐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对油污有乳化作用。
(5)尼龙手套、玻璃茶杯、纯棉桌布中,主要用有机合成材料制成的是尼龙手套。答案:(1).硬(2).碘(3).低(4).乳化(5).尼龙手套
【点睛】理化来源于生产、生活,也必须服务于生产、生活,所以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理化知识考查必是热点之一。
三、实验探究题
20.制作简易气压计,观察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
(1)如图所示,在玻璃瓶中倒入适量红色的水,将插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红水升到玻璃管一定的高度,但高度不够,你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使水上升到瓶口以上适当位置,制成了简易气压计。(2)将简易气压计从四楼移到一楼过程中,发现玻璃管内水柱_______________,说明____________。(3)小明将简易气压计放在阳光下,过一会儿,他发现玻璃管内水柱发生了变化,这一现象说明,简易气压计的测量结果会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影响。
【答案】(1).向瓶内吹适量的气(2).下降(3).高度越高,大气压越低(4).外界温度 【解析】分析:(1)细管变化明显,管的高度不够,换用较粗的玻璃管或向瓶内吹适量的气;
(2)大气压随高度的减小而增加,气压计从四楼移到一楼过程中,大气压增大,使得管内水位降低、水柱高度减小;
(3)气压的大小与气温有关。
解答:(1)将插有玻璃管的橡皮塞塞紧瓶口,红水升到玻璃管一定的高度,但高度不够,根据
知,当液体膨胀体积一定时,要想减小高度,需要增大横截面积,即换用较粗的玻璃管,使水上升到瓶口以上适当位置;也可以向瓶内吹适量的气;
(2)四楼移到一楼过程中,高度减小,大气压增大,管内水柱高度会降低,说明大气压随高度的减小而增加;
(3)小明将简易气压计放在阳光下,过一会儿,瓶内气体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液柱升高,说明简易气压计的测量结果会受到温度的影响。故答案为:(1).向瓶内吹适量的气(2).下降(3).高度越高,大气压越低(4).外界温度 【点睛】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做成气压计,探究大气压的变化、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判断,学以致用!21..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1)杠杆两端的螺母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并收集了下表中的数据,分析数据可知,杠杆的平衡条件是____________。
(3)小明又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请在图中画出拉力F的力臂,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应是_______N。(一个钩码重0.5 N)
(4)如图所示,小红实验时在一平衡杠杆的两端放上不同数量的相同硬币,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她用刻度尺测出L1和L2,则2L1____(选填“>”“<” 或“=”)3L2。
【拓展】探究了杠杆的平衡条件后,小红对天平上游码的质量进行了计算。她用刻度尺测出L1和L2(如图所示),则游码的质量为____g。
【答案】(1).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
2N;(4).>(5).【解析】分析:(1)当杠杆处于水平平衡时,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和阻力--钩码的重力--的方向恰好与杠杆垂直,这时力的力臂就可以从杠杆上的刻度直接读出。
(2)将力与力臂的乘积算出后进行比较,分析数据的问题,从而得出结论。
(3)过杠杆的支点作出垂直于力作用线的垂线段,即为力F的力臂。当弹簧测力计在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动力臂是OC的一半,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求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4)用杠杆平衡条件可对两侧的力的力臂的乘积进行分析,最后做出判断;
解答:(1)因为只有当杠杆处于水平平衡时,作用在杠杆上的动力和阻力--钩码的重力的方向恰好与杠杆垂直,这时力的力臂就可以从杠杆上的刻度直接读出。调节杠杆的水平平衡是为了便于测量力臂。(2)分析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者(3)过杠杆的支点作出垂直于力作用线的垂线段,即为力F的力臂,;
当弹簧测力计在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阻力臂是4格,OC为6格,动力臂是阻OC的一半,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求出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当弹簧测力计在C点斜向上拉(与水平方向成30°角)杠杆,此时动力臂等于格;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得,可以得出
。,则(4)设一个硬币的重力G,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2L1>3L2。以天平的刀口为杠杆的支点,天平的左盘和右盘的质量分别为m左和m右,游码的质量为m,当游码位于零刻度线时,由杠杆的平衡条件得件得
;由(2)-(1)得
;当游码位于最大值5克时,由杠杆的平衡条,由题意知 c=L2/2,b=L1/2,所以。
故答案为:(1).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2).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3).; 2N;(4).>(5).【点睛】本题考查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熟悉实验、掌握实验的操作及注意事项即可正确解题;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便于测量力臂,二是避免杠杆重力对杠杆平衡的影响;为了得出普遍结论,应进行多次实验,测出多组实验数据。
22.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相同烧瓶内装满了煤油。
(1)烧瓶中装入的煤油是________(选填“导体”或“绝缘体”)。(2)请根据实物电路,在虚线框内画出对应的电路图_______。
(3)为达到实验目的,选用的两电阻丝R1与R2的阻值应________,通过R1的电流______通过R2的电流。(4)通电一段时间后,乙烧瓶中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较大。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小红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一步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经多次实验测量,收集实验数据,绘制了烧瓶中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h与电流I的关系图象。根据焦耳定律可知,如图中能正确反映h-I关系的是____________。
【拓展】用Q=IRt可以计算电流通过任何用电器产生的热量,能用Q=UIt计算通过任何用电器产生的热量吗___?请用实例说明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答案】(1).绝缘体(2).(3).相等(4).小于(5).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流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6).A(7).不能(8).因为用Q=UIt计算出来的是电路产生的总功,而总功除了用电器产生的热量,另外一部分可能转化为其他能量,例如电风扇电路产生的总功一部分转化为电热,一部分转化为机械能
【解析】分析:(1)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根据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可做出判断。
(2)以实物图为依据,根据电流方向画出电路图;
(3)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的实验,应采取控制变量法,以此分析即可;(4)通电一段时间后,乙烧瓶中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较大。说明导体产生的热量多;(5)根据焦耳定律可知,分析h-I关系即可; 解答:(1)烧瓶中装入的煤油是绝缘体;
(2)根据实物图可知,从电源正极先接开关,再接L2,R0和R1并联后,再串联在电路中,答案如下图:
(3)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的实验,应采取控制变量法,必须控制电阻相等,电流不同,根据并联电路的特点可知,通过R1的电流小于通过R2的电流。
(4)通电一段时间后,乙烧瓶中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较大,说明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流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5)根据焦耳定律可知,电阻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平方成正比。而烧瓶中玻璃管内液面上升的高度
计算通过任何用电器产生的热h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能正确反映h-I关系的是A。不能用量,因为用计算出来的是电路产生的总功,而总功除了用电器产生的热量,另外一部分可能转化为其他能量,例如电风扇电路产生的总功一部分转化为电热,一部分转化为机械能。故答案为:(1).绝缘体(2).(3).相等(4).小于(5).在电阻和通电时间相同的条件下,电流越大,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6).A(7).不能(8).因为用计算出来的是电路产生的总功,而总功除了用电器产生的热量,另外一部分可能转化为其他能量,例如电风扇电路产生的总功一部分转化为电热,一部分转化为机械能。
【点睛】本题考查了学生对焦耳定律的认识,注重了探究实验的考查,同时在该实验中利用了控制变量法和转换法,是中考物理常见题型。
四、计算应用题
23..实心圆柱体甲和长方体乙分别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的密度为0.6×104 kg/m3,质量为12 kg,底面积为4×10−2 m2;乙的质量为5.4 kg,边长分别为0.1 m、0.2 m 0.3 m。(g取10 N/kg)(1)求乙的密度_____。
(2)求甲直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_____。
(3)若在甲的上方水平截去一段并叠放在乙的正上方后,甲剩余圆柱体对水平面的压强恰好等于此时乙对水平地面压强的最小值,求甲截去的高度_____。【答案】(1).(2).3000pa(3).0.21 m
求出乙的密度; 【解析】分析:(1)知道长方体乙的边长可求其体积,又知道其质量,根据(2)甲直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和自身的重力相等,根据(3)设出甲截取的高度,根据分的重力,根据
求出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表示出截取部分的质量,甲剩余部分对水平面的压力等于剩余部表示出其大小;甲截取部分叠放在乙的正上方后,对水面的压力等于两者重力之和,表示出其大小,利用两者压乙与水面地面的接触面积即受力面积最大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最小,根据强相等得出截取部分的质量,进一步求出截取部分的高度。解答:(1)长方体乙的体积:,乙的密度:
;
(2)甲直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3)设甲在上方水平截取的高度为h,则截取部分的质量:压强:,甲剩余部分对水平地面的,甲截取部分叠放在乙的正上方后,要使乙对水平面的压强最小,则乙的受力面积(乙的底面积)应最大,此时乙的受力面积:,此时乙对水平地面的最小压强:,由题意可知,则有:,即,解得:m=5.04kg,由。
答:(1)乙的密度为0.9×103kg/m3;
(2)甲直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3×103Pa;(3)甲截去的高度为0.21m。
可得甲截去的高度为:【点睛】本题考查了密度公式和重力公式以及压强公式的应用,正确的判断最后一问中乙对水平地面的最小压强是关键。
24..如图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小灯泡L的额定电压为10 V,滑动变阻器R1的规格为“10 Ω 1 A”。闭合开关,当滑片P置于距左端三分之一处,灯泡正常发光,电流表指针满偏,电表表盘如图所示。
(1)求灯泡的额定功率___和电源电压____。
(2)用定值电阻R2替代小灯泡,再将另一电压表V2接入电路,其它部分电路连接不变。闭合开关,当滑片P置于某一位置时,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的角度相同,且表V2示数大于表V1的示数,两种电表指针偏转角度之比为2:1。求R2可能的阻值____ 【答案】(1).6W(2).12V(3).40 Ω或50 Ω
【解析】分析:(1)由图知,闭合开关时,灯与变阻器串联,电压表测变阻器两端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P在距左端1/3处时,灯正常发光,电流表满偏,根据变阻器规格可知电流表量程和读数,由
计算灯泡的额定功率,由计算变阻器两端电压,从而计算出电源电压;
(2)用定值电阻R2替代小灯泡,R2与变阻器R1串联,根据电压表偏转角度相同,V2示数大于表V1的示数确定电压表量程和读数,由两种电表偏转角度2:1判断电流表可能示数,从而根据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计算R2可能的阻值。
解答:(1)由电路图知,闭合开关时,L与变阻器R1串联,电压表测R1两端电压,电流表测电路中电流,P在距左端1/3处时(连入电路的阻值为,灯正常发光,电流表满偏,因为变阻器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由
可得,灯泡的额定功率:,为1A,所以电流表使用的是0-0.6A量程,所以此时,由欧姆定律可得,变阻器R1两端电压:所以电源电压
;
(2)用定值电阻R2替代小灯泡,R2与变阻器R1串联,其它部分电路连接不变,①若电压表V2并联在R2两端,如图所示:
两个电压表指针偏转的角度相同,且V2示数大于表V1的示数,所以V2使用0-15V量程,V1使用0-3V量程,且U2=5U1,所以,电压表偏转2大格,两种电表指针偏转角度之比,若电压表为2:1,若电流表偏转是电压表偏转的2倍,则电流表示数为0.4A,所以偏转是电流表的2倍,则电流表示数为0.2A,所以②若电压表V2并联在电源两端,如图所示:
;
则:U2=12V,则,电压表的指针偏转了24小格,若电流表偏转是电压表偏转的2倍,即电流表偏转48小格,不可能;若电压表偏转是电流表的2倍,即电流表偏转12格,则电流表示数为,由串联电路特点和欧姆定律可得:。
答:(1)灯泡的额定功率为6W,电源电压为12V;
篇3:贵州省铜仁市2018年语文中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6分)
1.在直角三角形中,若勾为3,股为4,则弦为()A.5B.6
C.7
D.8 【答案】A 【解析】分析:直接根据勾股定理求解即可. 详解:∵在直角三角形中,勾为3,股为4,∴弦为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了勾股定理:在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中,两条直角边长的平方之和一定等于斜边长的平方.
2.若数轴上点A、B分别表示数
2、﹣2,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A.2+(﹣2)B.2﹣(﹣2)C.(﹣2)+2 D.(﹣2)﹣2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数轴上两点间距离的定义进行解答即可. 详解:A、B两点之间的距离可表示为:2﹣(﹣2).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数轴等知识,熟知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3.如图,直线AB∥CD,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1=∠2 B.∠3=∠4 C.∠1+∠3=180° D.∠3+∠4=180°【答案】D
详解:如图,∵AB∥CD,∴∠3+∠5=180°又∵∠5=∠4,∴∠3+∠4=180°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平行线的性质,解题时注意: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a5=a,④(ab)3=a3b3,其中结果正确的个数4.下列运算:①a2•a3=a6,②(a3)2=a6,③a5÷为()
A.1 B.2 C.3 D.4 【答案】B 【解析】分析:根据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幂的乘方法则:底数不变,指数相乘;积的乘方法则:把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进行计算即可.
235详解:①a•a=a,故原题计算错误; 326②(a)=a,故原题计算正确; 55a=1,故原题计算错误; ③a÷333④(ab)=ab,故原题计算正确;
正确的共2个,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同底数幂的除法、乘法、幂的乘方、积的乘方,关键是熟练掌握各计算法则. 5.把不等式组()A.【答案】B 【解析】分析:先求出不等式组中各个不等式的解集,再利用数轴确定不等式组的解集. 详解:解不等式x+1≥3,得:x≥2,B.C.D.中每个不等式的解集在同一条数轴上表示出来,正确的为
解不等式﹣2x﹣6>﹣4,得:x<﹣1,将两不等式解集表示在数轴上如下: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在数轴上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组时要注意解集的确定原则:同大取大,同小取小,大小小大取中间,大大小小无解了.
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AB两个端点的坐标分别为A(6,8),B(10,2),若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在第一象限内将线段AB缩短为原来的后得到线段CD,则点A的对应点C的坐标为()
A.(5,1)B.(4,3)C.(3,4)D.(1,5)【答案】C 【解析】分析:利用位似图形的性质,结合两图形的位似比进而得出C点坐标. 详解:∵以原点O为位似中心,在第一象限内将线段AB缩小为原来的后得到线段CD,∴端点C的横坐标和纵坐标都变为A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的一半,又∵A(6,8),∴端点C的坐标为(3,4). 故选C.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位似图形的性质,利用两图形的位似比得出对应点横纵坐标关系是解题关键.
7.下列命题,其中是真命题的为()
A.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B.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是菱形 C.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D.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一组对边平行,另一组对边相等的四边形有可能是等腰梯形,故A选项错误;
B、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边形也可能是一般四边形,故B选项错误; C、对角线相等的四边形有可能是等腰梯形,故C选项错误.
D、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故D选项正确. 故选:D.
考点: 命题与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菱形的判定;矩形的判定;正方形的判定. 8.已知半径为5的⊙O是△ABC的外接圆,若∠ABC=25°,则劣弧A.B.C.D.的长为()
【答案】C 【解析】分析:根据圆周角定理和弧长公式解答即可. 详解:如图:连接AO,CO,∵∠ABC=25°,∴∠AOC=50°∴劣弧故选C.
点睛:此题考查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外心,关键是根据圆周角定理和弧长公式解答. 9.如果一组数据6、7、x、9、5的平均数是2x,那么这组数据的方差为()A.4 B.3 C.2 D.1 【答案】A 【解析】分析:先根据平均数的定义确定出x的值,再根据方差公式进行计算即可求出答案. 详解:根据题意,得:解得:x=3,则这组数据为6、7、3、9、5,其平均数是6,22222所以这组数据的方差为 [(6﹣6)+(7﹣6)+(3﹣6)+(9﹣6)+(5﹣6)]=4,的长=,=2x 故选A.
点睛:此题考查了平均数和方差的定义.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方差是一组数据中各数据与它们的平均数的差的平方的平均数.
10.如图,若二次函数y=ax2+bx+c(a≠0)图象的对称轴为x=1,与y轴交于点C,与x轴交于点A、点B(﹣1,0),则 ①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a+b+c; ②a﹣b+c<0;
2③b﹣4ac<0;
④当y>0时,﹣1<x<3,其中正确的个数是()
A.1 B.2 C.3 D.4 【答案】B 【解析】分析:直接利用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以及图象与x轴的交点,进而分别分析得出答案.
2详解:①∵二次函数y=ax+bx+c(a≠0)图象的对称轴为x=1,且开口向下,∴x=1时,y=a+b+c,即二次函数的最大值为a+b+c,故①正确; ②当x=﹣1时,a﹣b+c=0,故②错误;
2③图象与x轴有2个交点,故b﹣4ac>0,故③错误;
④∵图象的对称轴为x=1,与x轴交于点A、点B(﹣1,0),∴A(3,0),故当y>0时,﹣1<x<3,故④正确. 故选B.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二次函数的性质以及二次函数最值等知识,正确得出A点坐标是解题关键.
11.如图,∠AOB=60°,点P是∠AOB内的定点且OP=,若点M、N分别是射线OA、OB上异于点O的动点,则△PMN周长的最小值是()
A.B.C.6 D.3
【答案】D 【解析】分析:作P点分别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CD分别交OA、OB于M、N,如图,利用轴对称的性质得MP=MC,NP=ND,OP=OD=OC=,∠BOP=∠BOD,∠AOP=∠AOC,所以∠COD=2∠AOB=120°,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判断此时△PMN周长最小,作OH⊥CD于H,则CH=DH,然后利用含30度的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计算出CD即可.
详解:作P点分别关于OA、OB的对称点C、D,连接CD分别交OA、OB于M、N,如图,则MP=MC,NP=ND,OP=OD=OC=,∠BOP=∠BOD,∠AOP=∠AOC,∴PN+PM+MN=ND+MN+NC=DC,∠COD=∠BOP+∠BOD+∠AOP+∠AOC=2∠AOB=120°,∴此时△PMN周长最小,作OH⊥CD于H,则CH=DH,∵∠OCH=30°∴OH=OC=,CH=OH=, ∴CD=2CH=3.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轴对称﹣最短路线问题:熟练掌握轴对称的性质,会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路径最短问题.
12.如果规定[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例如[2.3]=2,那么函数y=x﹣[x]的图象为()
A.B.C.D.【答案】A 【解析】分析:根据定义可将函数进行化简. 详解:当﹣1≤x<0,[x]=﹣1,y=x+1 当0≤x<1时,[x]=0,y=x 当1≤x<2时,[x]=1,y=x﹣1 ……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函数的图象,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x]的定义,然后对函数进行化简,本题属于中等题型.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满分40分),∠B=50°13.在△ABC中,若∠A=30°,则∠C=_______. 【答案】100°
【解析】分析:直接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进而得出答案.,∠B=50°,详解:∵在△ABC中,∠A=30°
﹣30°﹣50°=100°. ∴∠C=180° 故答案为:100°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正确把握定义是解题关键. 14.若分式【答案】-3 【解析】分析: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是:(1)分子=0;(2)分母≠0.两个条件需同时具备,缺一不可.据此可以解答本题. 详解:因为分式的值为0,所以
=0,的值为0,则x的值为______.
22化简得x﹣9=0,即x=9. 解得x=±因为x﹣3≠0,即x≠3 所以x=﹣3. 故答案为﹣3.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分式的值为0的条件,注意分母不为0. 15.在△ABC中,∠C=90°,若tanA=,则sinB=______. 【答案】
【解析】分析:直接根据题意表示出三角形的各边,进而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关系得出答案. 详解:如图所示:,tanA=,∵∠C=90°∴设BC=x,则AC=2x,故AB=x,则sinB=故答案为: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锐角三角函数关系,正确表示各边长是解题关键.
16.若从﹣1,1,2这三个数中,任取两个分别作为点M的横、纵坐标,则点M在第二象限的概率是____.
【答案】
【解析】分析:列表得出所有等可能结果,从中找到点M在第二象限的结果数,再根据概率公式计算可得. 详解:列表如下:
由表可知,共有6种等可能结果,其中点M在第二象限的有2种结果,所以点M在第二象限的概率是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利用列表法与树状图法求概率的方法:先列表展示所有等可能的结果数n,再找出某事件发生的结果数m,然后根据概率的定义计算出这个事件的概率=....【答案】
【解析】分析:利用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是可得m、n的数值,代入关于a、b的方程组即可求解,利用整体的思想整理找到两个方程组的联系求解的方法更好.
详解:∵关于x、y的二元一次方程组∴将解代入方程组的解是,可得m=﹣1,n=2 ∴关于a、b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整理为:
解得:
点睛:本题考查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重点是整体考虑的数学思想的理解运用在此题体现明显.
18.若点A(﹣2,y1)、B(﹣1,y2)、C(1,y3)都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则y1、y2、y3的大小关系为________. 【答案】y2<y1<y3
2【解析】分析:设t=k﹣2k+3,配方后可得出t>0,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可
(k为常数)求出y1、y2、y3的值,比较后即可得出结论.
2详解:设t=k﹣2k+3,22∵k﹣2k+3=(k﹣1)+2>0,∴t>0.
∵点A(﹣2,y1)、B(﹣1,y2)、C(1,y3)都在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y1=﹣,y2=﹣t,y3=t,又∵﹣t<﹣<t,∴y2<y1<y3. 故答案为:y2<y1<y3.
点睛:本题考查了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利用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求出y1、y2、y3的值是解题的关键.
19.如图,在矩形ABCD中,AB=2,BC=4,点E、F分别在BC、CD上,若AE=,∠EAF=45°,则AF的长为_____.
(k为常数)
【答案】
【解析】分析:取AB的中点M,连接ME,在AD上截取ND=DF,设DF=DN=x,则NF=x,再利用矩形的性质和已知条件证明△AME∽△FNA,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对应边的比值
相等可求出x的值,在直角三角形ADF中利用勾股定理即可求出AF的长. 详解:取AB的中点M,连接ME,在AD上截取ND=DF,设DF=DN=x,∵四边形ABCD是矩形,AD=BC=4,∴∠D=∠BAD=∠B=90°∴NF=,AN=4﹣x,∵AB=2,∴AM=BM=1,∵AE=,AB=2,∴BE=1,∴ME=,∵∠EAF=45°,∴∠MAE+∠NAF=45°,∵∠MAE+∠AEM=45°∴∠MEA=∠NAF,∴△AME∽△FNA,∴∴解得:x= ∴AF=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了矩形的性质、相似三角形的判断和性质以及勾股定理的运用,正确添加辅助线构造相似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20.观察下列各式:,,……
请利用你所发现的规律,计算+
+
+…+,其结果为_______.
【答案】
【解析】分析:直接根据已知数据变化规律进而将原式变形求出答案. 详解:由题意可得:
++
+…+
=+1++1++…+1+
=9+(1﹣+﹣+﹣+…+﹣)=9+ =9.
故答案为:9.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数字变化规律,正确将原式变形是解题关键.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74分)
2221.先化简,再求值:(xy+xy)×,其中x=π0﹣()﹣1,y=2sin45°﹣. 【答案】
【解析】分析:原式利用除法法则变形,约分得到最简结果,把x与y的值代入计算即可求出值.
详解:原式=xy(x+y)•
=x﹣y,当x=1﹣2=﹣1,y=﹣2=﹣时,原式=﹣1.
点睛:此题考查了分式的化简求值,以及实数的运算,熟练掌握运算法则是解本题的关键. 22.如图,AB为⊙O的直径,点C在⊙O上,AD⊥CD于点D,且AC平分∠DAB,求证:(1)直线DC是⊙O的切线;(2)AC2=2AD•AO.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连接OC,由OA=OC、AC平分∠DAB知∠OAC=∠OCA=∠DAC,据此知OC∥AD,根据AD⊥DC即可得证;(2)连接BC,证△DAC∽△CAB即可得. 详解:(1)如图,连接OC,∵OA=OC,∴∠OAC=∠OCA,∵AC平分∠DAB,∴∠OAC=∠DAC,∴∠DAC=∠OCA,∴OC∥AD,又∵AD⊥CD,∴OC⊥DC,∴DC是⊙O的切线;(2)连接BC,∵AB为⊙O的直径,∴AB=2AO,∠ACB=90°∵AD⊥DC,∴∠ADC=∠ACB=90°又∵∠DAC=∠CAB,∴△DAC∽△CAB,∴2,即AC=AB•AD,∵AB=2AO,2∴AC=2AD•AO.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圆的切线,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切线的判定、圆周角定理及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23.如图,一小球沿与地面成一定角度的方向飞出,小球的飞行路线是一条抛物线,如果不考虑空气阻力,小球的飞行高度y(单位:m)与飞行时间x(单位:s)之间具有函数关系y=﹣5x2+20x,请根据要求解答下列问题:
(1)在飞行过程中,当小球的飞行高度为15m时,飞行时间是多少?(2)在飞行过程中,小球从飞出到落地所用时间是多少?(3)在飞行过程中,小球飞行高度何时最大?最大高度是多少?
【答案】(1)在飞行过程中,当小球的飞行高度为15m时,飞行时间是1s或3s;(2)在飞行过程中,小球从飞出到落地所用时间是4s;(3)在飞行过程中,小球飞行高度第2s时最大,最大高度是20m.
【解析】分析:(1)根据题目中的函数解析式,令y=15即可解答本题;(2)令y=0,代入题目中的函数解析式即可解答本题;(3)将题目中的函数解析式化为顶点式即可解答本题. 详解:(1)当y=15时,15=﹣5x2+20x,解得,x1=1,x2=3,答:在飞行过程中,当小球的飞行高度为15m时,飞行时间是1s或3s;(2)当y=0时,0═﹣5x2+20x,解得,x3=0,x2=4,∵4﹣0=4,∴在飞行过程中,小球从飞出到落地所用时间是4s;(3)y=﹣5x2+20x=﹣5(x﹣2)2+20,∴当x=2时,y取得最大值,此时,y=20,答:在飞行过程中,小球飞行高度第2s时最大,最大高度是20m.
点睛:本题考查二次函数的应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题意,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解答. 24.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O为坐标原点,菱形OABC的顶点A在x轴的正半轴上,顶点C的坐标为(1,).
(1)求图象过点B的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2)求图象过点A,B的一次函数的解析式;
(3)在第一象限内,当以上所求一次函数的图象在所求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下方时,请直接写出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
【答案】(1);(2);(3)x<﹣1或0<x<3.
【解析】分析:(1)由C的坐标求出菱形的边长,利用平移规律确定出B的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即可;
(2)由菱形的边长确定出A坐标,利用待定系数法求出直线AB解析式即可;
(3)联立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解析式求出交点坐标,由图象确定出满足题意x的范围即可.
详解:(1)由C的坐标为(1,),得到OC=2,∵菱形OABC,∴BC=OC=OA=2,BC∥x轴,∴B(3,),设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为y=,把B坐标代入得:k=3,则反比例解析式为y=
;
(2)设直线AB解析式为y=mx+n,把A(2,0),B(3,)代入得:解得:
﹣2;,则直线AB解析式为y=(3)联立得:解得:1,﹣3),或,即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交点坐标为(3,)或(﹣则当一次函数的图象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下方时,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为x<﹣1或0<x<3.
点睛:此题考查了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与一次函数解析式,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的性质,以及一次函数与反比例函数的交点,熟练掌握待定系数法是解本题的关键.,AB=AC,点D为BC的中点. 25.已知,在△ABC中,∠A=90°(1)如图①,若点E、F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DE⊥DF,求证:BE=AF;(2)若点E、F分别为AB、CA延长线上的点,且DE⊥DF,那么BE=AF吗?请利用图②说明理由.
【答案】(1)证明见解析;(2)BE=AF,证明见解析.【解析】分析:(1)连接AD,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可得出AD=BD、∠EBD=∠FAD,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出∠BDE=∠ADF,由此即可证出△BDE≌△ADF(ASA),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证出BE=AF;
(2)连接AD,根据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等角的补角相等可得出∠EBD=∠FAD、BD=AD,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可得出∠BDE=∠ADF,由此即可证出△EDB≌△FDA(ASA),再根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即可得出BE=AF. 详(1)证明:连接AD,如图①所示.,AB=AC,∵∠A=90°
. ∴△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BD=45°∵点D为BC的中点,. ∴AD=BC=BD,∠FAD=45°,∠EDA+∠ADF=90°,∵∠BDE+∠EDA=90°∴∠BDE=∠ADF. 在△BDE和△ADF中,∴△BDE≌△ADF(ASA),∴BE=AF;
(2)BE=AF,证明如下: 连接AD,如图②所示.,∵∠ABD=∠BAD=45°. ∴∠EBD=∠FAD=135°,∠BDF+∠FDA=90°,∵∠EDB+∠BDF=90°
∴∠EDB=∠FDA. 在△EDB和△FDA中,∴△EDB≌△FDA(ASA),∴BE=AF.
点睛:本题考查了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腰直角三角形、补角及余角,解题的关键是:(1)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SA证出△BDE≌△ADF;(2)根据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ASA证出△EDB≌△FDA.
26.如图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圆心为P(x,y)的动圆经过点A(1,2)且与x轴相切于点B.
(1)当x=2时,求⊙P的半径;
(2)求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请判断此函数图象的形状,并在图②中画出此函数的图象;(3)请类比圆的定义(图可以看成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的集合),给(2)中所得函数图象进行定义:此函数图象可以看成是到
的距离等于到
的距离的所有点的集合.
(4)当⊙P的半径为1时,若⊙P与以上(2)中所得函数图象相交于点C、D,其中交点D(m,n)在点C的右侧,请利用图②,求cos∠APD的大小.
【答案】(1);(2)图象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见解析;(3)点A;x轴;(4)【解析】分析:(1)由题意得到AP=PB,求出y的值,即为圆P的半径;
(2)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根据AP=PB,确定出y关于x的函数解析式,画出函数图象即可;
(3)类比圆的定义描述此函数定义即可;
(4)画出相应图形,求出m的值,进而确定出所求角的余弦值即可.
详解:(1)由x=2,得到P(2,y),连接AP,PB,∵圆P与x轴相切,∴PB⊥x轴,即PB=y,由AP=PB,得到解得:y=,则圆P的半径为;
222(2)同(1),由AP=PB,得到(x﹣1)+(y﹣2)=y,2整理得:y=(x﹣1)+1,即图象为开口向上的抛物线,=y,画出函数图象,如图②所示;
(3)给(2)中所得函数图象进行定义:此函数图象可以看成是到点A的距离等于到x轴的距离的所有点的集合; 故答案为:点A;x轴;
(4)连接CD,连接AP并延长,交x轴于点F,设PE=a,则有EF=a+1,ED=∴D坐标为(1+,a+1),2代入抛物线解析式得:a+1=(1﹣a)+1,解得:a=﹣2+或a=﹣2﹣(舍去),即PE=﹣2+,在Rt△PED中,PE=﹣2,PD=1,则cos∠APD==﹣2.
篇4:贵州省铜仁市2018年语文中考试题(Word版,含解析)
物理试题(85分)
(本试卷中的g取10N/kg)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9.物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身边的物理量估测的结果符合实际的是()A.手电筒中的电流大约为3A B.一枚鸡蛋的质量约200g 0C.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7C D.一般中学生的身高约155mm 【分析】首先要对选项中涉及的几种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解答】解:A、手电中的电流大约0.3A;故A错误;
B、一斤(500g)鸡蛋可称8--10个,那么一个鸡蛋的质量约为50g(0.05kg);故B错误; C、人体的正常体温接近37℃左右;故C正确; D、中学生的身高约155cm;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对生活中常见物理量的估测,结合对生活的了解和对物理单位的认识,找出符合实际的选项即可
20.对一些实例和对应解释,下列说法中中正确的是()A.看见水中的鱼儿---光的直线传播 B.太阳下人影相随---光的反射 C.近视眼镜的镜片----凸透镜
D.用镜子增大空间感---平面镜成像
【分析】生活中的光现象主要分为以下三种:
(1)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在日常生活中,激光准直、小孔成像和影子的形成等都表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当光照射到物体界面上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发生反射现象,例如:平面镜成像、水中倒影等;
(3)当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的会偏折,发生折射现象,如:筷子弯折、池水变浅、凸透镜成像等。
【解答】解:
A、看见水中的鱼儿是由于光在水面发生折射形成的虚像,不是光的直线传播,故A错误; B、太阳下人影相随是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不是光的反射,故B错误; C、近视眼镜的镜片对光的发散作用,属于凹透镜,故C错误; D、用镜子增大空间感是利用了平面镜成像,故D正确。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生活和物理之间的联系,能否区分三种光现象: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光的折射,是本题的解题关键。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21.在生产、生活中有很多物理知识的应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A.把书包带做得扁而宽,是为了减小书包对人体的压强 B.滑雪板一般都有较大的面积,是为了增大压力 C.菜刀钝了磨一磨,是为了减小对被切物的压强 D.在铁轨下面铺设枕木,是为了减小对地面的压力 【分析】(1)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压力大小、受力面积。
(2)增大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增大压力。(3)减小压强的方法: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解答】解:A、把书包带做得扁而宽,是为了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故A正确;
B、滑雪板一般都有较大的面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故B错误; C、菜刀钝了磨一磨,在压力一定时,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故C错误; D、在铁轨下面铺设枕木,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减小压强。故D错误。故选:A。
【点评】掌握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掌握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2.下列正中正确的是()
A.从能量角度来看,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表明了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 B.在跳远比赛中加速奔跑,是为了增大身体的惯性,可以跳得更远一些 C.声音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奥斯特实验发了电磁感应观象 【分析】(1)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可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2)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速度大小无关;(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4)奥斯特实验证明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解答】解:A、从能量转化角度来看,磁场对电流有力的作用,消耗了电能,使通电导体发生机械运动,表明了电能可以转化为机械能,故A正确;
B、惯性的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在跳远比赛中加速助跑,是为了利用惯性使人跳得更远,但不能增大身体的惯性,故B错误;
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奥斯特实验发现了电流周围存在磁场,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故D错误。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磁场对电流的作用、惯性的理解、声音的传播条件、奥斯特实验等,综合性强,但难度不大。23.体积相同的铁球、铝块和木块,浸在液体中的情况如图所示,则比较它们受到的浮力()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A.铝球受到的浮力最大 B.木块受到的浮力最大 C.铜块受到的浮力最大 D.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
【分析】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推导公式F浮=G排=ρ液gV排可知,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解答】解:由图可知,铅球、铜块和木块均浸没在同种液体中,因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所以,体积相同的铅球、铜块和木块排开液体的体积相等,由F浮=G排=ρ液gV排可知,它们受到的浮力一样大。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了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要注意物体浸没时排开液体的体积和自身的体积相等。
24.如图所示,电源的电压不变,闭合开关S,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移动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流表A的示数减小,电压表V的示数增大 B.电流表A的示数增大,电压表V的示数减小 C.电流表A和电压表V的示数都减小 D.电流表A和电压表V的示数都增大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分析】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V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流表A测电路中的电流,根据滑片的移动可知接入电路中电阻的变化,根据欧姆定律可知电路中电流的变化和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化,利用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求出电压表示数的变化。
【解答】解:由电路图可知,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电压表V测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电流表A测电路中的电流,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左端移动过程中,接入电路中的电阻变小,电路中的总电阻变小,由I=U/R可知,电路中的电流变大,即电流表A的示数增大,故AC错误; 由U=IR可知,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变大,因串联电路中总电压等于各分电压之和,所以,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小,即电压表V的示数减小,故B正确、D错误。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电路的动态分析,涉及到串联电路的特点和欧姆定律的应用,利用串联电路的分压特点分析滑动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变化会更简单。
25.在水平轨道上有一辆实验车,其顶部装有电磁铁,电磁铁下方吸有一颗钢珠。在实验车向右匀速直线运动的过程中,钢珠因断电下落。如图是描述钢珠下落的四个示意图,图中虚线表示钢珠下落的路径。以实验车为参照物,正确描述钢珠下落路径的示意图是()
A.B.C.D.【分析】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据此分析钢珠的运动轨迹。
【解答】解:钢球随实验车在水平轨道上匀速向右行驶,当它落下前,速度与实验车的速度一样;当它下落时,由于惯性,水平方向上的速度不变,但竖直方向上受到重力,因此以实验车为参照物时,钢珠作自由落体运动。
故选:B。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点评】本题考查惯性的应用,知道物体由于惯性会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26.图甲是小灯泡L和电阻R的电流随电压变化图象,将它们按图乙所示接入电路中。已知该电路中电源电压是2V,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A.只闭合开关S,电路消耗的功率是1W B.当再闭合S1后,电流表示数变化了0.2A C.当再闭合S1后,电路消耗的总功率为1.2W D.当再闭合S1后,电路消耗的功率将增大0.4W 【分析】(1)由电路图可知,只闭合开关S时,电路为L的简单电路,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由甲图象读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根据P=UI求出电路消耗的功率;
(2)当再闭合开关S1时,灯泡与定值电阻R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根据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知R两端的电压,由甲图象可知此时通过R的电流,根据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可知通过灯泡L的电流不变,则通过R的电流即为电流表示数的变化量,根据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求出干路电流,利用P=UI求出电路消耗的总功率,根据△P=P′-P求出电路消耗功率的增加量。
【解答】解:(1)由电路图可知,只闭合开关S时,电路为L的简单电路,电流表测电路中的电流,电源的电压是2V,则灯泡两端的电压为2V,由甲图象可知,通过灯泡的电流为0.5A,则电路消耗的功率:
P=UIL=2V×0.5A=1W,故A正确;
(2)当再闭合开关S1时,灯泡L与定值电阻R并联,电流表测干路电流,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所以,此时R两端的电压为2V,由图象可知IR=0.2A,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因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所以,通过L的电流不变,则电流表示数的变化量:△I=IR=0.2A,故B正确; 因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所以,干路电流表的示数: I=IL+IR=0.5A+0.2A=0.7A,此时电路消耗的总功率:
P′=UI=2V×0.7A=1.4W,故C错误; 电路消耗功率的增加量:
△P=P′-P=1.4W-1W=0.4W,故D正确。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并联电路的特点和电功率公式的应用,利用好并联电路中各支路独立工作、互不影响是关键。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20分)
33.(4分)小明家使用功率为1000W的电热壶烧水,电热壶工作7min所消耗的电能是
J;假设这电些电能全部转化成内能后有80%被20℃的水吸收,那么可以烧开的水质量是
30kg【C水=4.2×10J/(kg·C)当地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分析】根据P=W/t求出电热壶工作7min所消耗的电能;由题意可知,假设这些电能全路转化成内能后有80%被20℃的水吸收,根据Q吸=cm△t求出加热水的质量。【解答】解:电热壶工作7min所消耗的电能:W电=P电t=1000W×7×60s=4.2×105J,假设这些电能全路转化成内能后有80%被20℃的水吸收,则水吸收的热量:Q吸=80%W电=80%×4.2×105J=3.36×105J,由Q吸=cm△t可得,可以烧开水的质量:m=Q吸/(c△t)=3.36×105J/(4.2×103J/(kg•℃)×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100℃−20℃)=1kg。故答案为:4.2×105;1。
【点评】本题考查了吸热公式和效率公式、电功公式的综合应用,要注意在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为100℃。
34.如图所示的铁块重力G=4N,被吸附在竖直放置且足够长的磁性平板上,当他在竖直方向上拉力F=6N的作用下向上运动, 则铁块受到的摩擦力为___N.铁块此时速度v与时间t的关系图象如图乙所示, 4s内拉力F做的功是___J。
【分析】(1)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即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一个物体上。
(2)从图乙中读出铁块运动的速度,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通过的路程,再利用W=Fs计算4s内拉力F做功。【解答】解:
(1)由乙图可见,铁块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时,速度保持不变,因此铁块做匀速直线运动,铁块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在竖直方向上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G、竖直向下的摩擦力f和竖直向上的拉力F,根据平衡力的特点,故铁块受到摩擦力大小f=F-G=6N-4N=2N。(2)铁块在4s内升高的距离s=vt=0.2m/s×4s=0.8m,因此拉力F做的功W=Fs=6N×0.8m=4.8J。故答案为:2;4.8。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二力平衡条件的掌握和应用。首先,我们可以判断物体是否受力平衡;其次,根据所求力的方向、以及平衡力的大小和方向准确求出力的大小和方向。35.(4分)两个发热电阻R1:R2=1:4,当它们串联在电路中时,R1、R2两端的电压之比U1:U2= ;已知R1=10Ω,那它们并联在4V电路中,两个电阻在100s内产生的热量是 J 【分析】(1)两电阻串联时通过的电流相等,根据欧姆定律求出两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2)两电阻并联时它们两端的电压相等,根据Q=W=U2t/R求出两个电阻产生的热量。【解答】解:当两电阻串联在电路中时,R1、R2两端的电压之比:
U1U2IR1R11=;IR2R24则R2=4R1=4×10Ω=40Ω,所以两个电阻在100s内产生的热量:Q总=W总U2(4V)2(4V)2=W1+W2=×100s=200J。tt100sR1R21040故答案为:1:4;200。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并联电路的电压特点以及欧姆定律、电热公式的灵活应用,是一道较为简单的应用题
36.(4分)如图所示,沿斜面把质量为12kg的个物体匀速拉到最高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是F=100N,斜面长2m、高1m.则其机械效率是 %,物体所受摩擦力是 N U2
【分析】①知道拉力大小,利用W=Fs求出总功,利用W=Gh求出有用功,利用效率公式求出斜面的机械效率。
②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即为额外功,根据W=fs求出摩擦力的大小。【解答】解:
有用功:W有=Gh=mgh=12kg×10N/kg×1m=120J;拉力做的总功:W总=Fs=100N×2m=200J;则斜面的机械效率:η=W有W总100%=120J×100%=60%;额外功:W额=W总-W有=200J-120J=80J,200J所以物体所受的摩擦力:f=W额/s=80J/2m=40N。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故答案为:60;40。
【点评】本题考查了使用斜面时功、机械效率和摩擦力的计算等,关键是知道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即为额外功
37.(4分)为了监督司机遵守限速规定,交管部门在公路上设置了固定测速仪,如图所示,汽车向放置在道路中间的测速仪匀速驶来,测速仪向汽车发出两次短促的(超声波)信号。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若发出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是0.9s,超声波的速度是340m/s,汽车在两次接受信号间隔过程中行驶的距离是 m,汽车的速度是 m/s(超声波速度是340m/s)
【分析】求汽车的速度必须知道行驶的距离和相应的时间:
(1)测速仪第一次发出超声波时,经过了0.25s到达了汽车处,而信号从汽车处返回测速仪,也行驶了0.25s的时间;在第二次发出的信号,在与汽车相遇返回到测速仪时,超声波行驶了0.15s;这两次汽车与测速仪的距离差就是汽车行驶的距离;
(2)找出汽车在两次接收到信号间隔过程中所用的时间(汽车运动的时间为从第一次与超声波相遇开始,到第二次与超声波相遇结束。求出这个时间,就是汽车运动的时间),利用速度公式求解汽车速度。【解答】解:
第一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5s,所以第一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25s,则汽车接收到第一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340m/s×0.25s=85m;第二次发出信号到测速仪接收到信号用时0.3s,所以第二次信号到达汽车的时间为0.15s,汽车接收到第二次信号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15s=51m;汽车在两次信号的间隔过程中,行驶了:s’=s1-s2=85m-51m=34m;这34m共用时:t’=△t-t1+t2=0.9s-0.25s+0.15s=0.8s,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s’/t’=34m/0.8s=42.5m/s。故答案为:34; 42.5。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对速度公式的应用,如何确定汽车运动的时间,是此题的难点。两次信号的时间间隔虽然是0.9s,但汽车在接收到两次信号时其其通过的路程所对应的时间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不是0.9s。要从起第一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开始计时,到第二次接收到超声波的信号结束,由此来确定其运动时间。通过的路程与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对应上是解决此题关键。
三、作图及说明题(本大题包括3小题,共10分)
38.(2分)从空气射向水面的入射光线,在水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如图所示,给出了反射光线,请你在图中画出入射光线和大致的折射光线。
【分析】一束光线由空气射到水面时,既要发生反射,又要发生折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据此完成光路图。
【解答】解:先过反射点O垂直水面作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法线左侧的空气中画出入射光线,然后再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在水中画出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点评】(1)入射角是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折射角是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在两种透明介质的界面上,反射和折射一般是同时发生的,反射与入射在同种介质中,折射与入射在两种介质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光由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由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9.(2分)根据图中通电螺线管的N极,请标出小磁针的N极,并在电源的黑点处标出正、负极符号。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分析】由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知小磁针的磁极,再由右手螺旋定则可知通电螺线管的电流方向,而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出,据此确定电源正负极。【解答】解:
因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所以小磁针的上端为S极、下端为N极; 由右手螺旋定则可知螺线管中电流由下侧流入、上侧流出;所以电源下端的正极、上端为负极,如图所示:
【点评】本题考查右手螺旋定则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要求学生能熟练应用右手螺旋定则判断磁极或电流方向。
40.(2分)如图OAB轻质杠杆,O为支点,请在图中B点处画出能使杠杆保持平衡的最小力F的示意图
【分析】(1)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可知,在杠杆中的阻力、阻力臂一定的情况下,要使所用的动力最小,必须使动力臂最长。
(2)在通常情况下,连接杠杆支点和动力作用点这两点所得到的线段最长,依此为动力臂,最省力。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解答】解:(1)由O点到杆顶端的距离是最长的力臂,所以动力应作用在杠杆的顶端B处;
(2)根据杠杆平衡的条件,要使杠杆平衡,动力方向垂直于杆向上,据此可画出最小的动力,如图所示:。
【点评】杠杆中的最小动力,可以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1)确定杠杆中的支点和动力作用点的位置;(2)连接支点与动力作用点,得到最长的线段;(3)经过动力作用点做出与该线段垂直的直线;(4)根据杠杆平衡原理,确定出使杠杆平衡的动力方向。
41.(4分)如图是地球上的水循环示意图,请你用物态变化知识简单描述水循环的过程。
【分析】水的循环过程实际就是水不断发生物态变化的过程,结合水的物态变化进行解答。
【解答】解:海洋中的水在太阳的照射下,温度升高蒸发成水蒸气升到高空,在高空中水蒸气遇冷温度降低液化小水滴或凝华成小冰晶,这就形成了云,当在一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定条件下,云中的小水滴和小冰晶越来越大,就会下落。在下落过程中,小冰晶又变成小水滴,与原来的水滴一起落到地面,这就形成了雨。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汽化、液化等自然现象的掌握情况,需要根据生活常识进行判断。
四、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5分)
42.(6分)小华随意选取其中一块石子,准备在实验室测定它的密度。
(1)他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 处,再调节平衡螺母直至天平平衡。(2)用调好的天平测石子的质量,当盘中所加砝码和游码位置如图(甲)所示时,天平平衡,则此石子的质量为______g.在量筒内装有一定量的水,该石子放入前、后的情况如图(乙)所示,3则石子的密度是______kg/m.【分析】(1)掌握天平的调平,在调平前将游码拨到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2)天平平衡时,物体的质量等于砝码的质量加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注意标尺的分度值;
在进行量筒的读数时,注意其分度值,根据公式ρ=m/V计算石子的密度。
【解答】解:(1)在调节天平平衡时,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移动游码至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
(2)由图甲知,标尺的分度值为0.2g,所以石子的质量m=20g+10g+5g+3.4g=38.4g 由图乙知,量筒的分度值为1ml,水的体积为30ml,水和石子的体积为45ml,所以石子的体积为V=45ml-30ml=15ml=15cm3;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石子的密度ρ=m/V=38.4g/15cm3=2.56g/cm3=2.56×103kg/m3。故答案为:(1)零刻度线;(2)38.4; 2.56×103。
【点评】此题是测量石块的密度实验,考查了有关天平和量筒的使用及读数,考查了有关密度的计算,特别是注意密度的单位及换算。
43.(9分)在“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的实验中,所用小灯泡标有“3.8V”字样。
(1)要使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滑动变阻器阻值变大,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如图甲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2)若闭合开关时,发现电压表的指针速转动到左边无刻度处,这是由于电压表。(3)检查连接无误后,张鹏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刚好正常工作,此时电流表读教如图乙,则小灯泡的正常工作电流是 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 W。(4)若在实验中小灯泡的灯丝突然被烧断,则电压表的示数(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分析】(1)根据滑片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阻值变大确定变阻器的连接;(2)电流要从电压表正接线柱流入,从负接线柱流出,否则电压表指针反向偏转;(3)根据电流表选用的小量程确定分度值读数,根据P=UI求小灯泡的额定功率;(4)若在实验中小灯泡的灯丝突然被烧断,则电压表串联在电路,测电源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分析。
【解答】解:(1)滑片P向右滑动时变阻器阻值变大,即滑片以左电阻丝连入电路中,如下所示: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2)若闭合开关时,发现电压表的指针快速转动到左边无刻度处,这是由于电压表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3)检查连接无误后,张鹏调节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小灯泡刚好正常工作,此时电流表读数如图乙,则小灯泡正常工作电流是0.3A,小灯泡的额定功率为:P=UI=3.8V×0.3A=1.14W。
(4)若在实验中小灯泡的灯丝突然被烧断,则电压表串联在电路,测电源电压,而原来测灯的电压,根据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则电压表的示数变大。
故答案为:(1)如上;(2)正负接线柱接反了;(3)0.3;1.14;(4)变大。【点评】本题测灯的功率,考查电路连接、注意事项、操作过程和故障分析及串联电路电压的规律。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16分)
44.(8分)如图所示,灯泡L标有“8V 4W”的字样,当开关S闭合,滑片P在中点时,电压表的示数为4V,灯泡正常发光(假定灯泡电阻不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求:(1)灯泡的电阻;(2分)(2)该电路的电源电压;(2分)
(3)此电路工作时的最小功率值.(4分)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解:(1)灯泡的电阻为:RL=U额/P额=(8V)/4W=16Ω;(2)当滑片P在中点时,变阻器R′与灯泡L串联,电压表测变阻器两端的电压,因为灯泡正常发光,所以UL=U额=8V,所以电源电压:U=UR+UL=4V+8V=12V;(3)由P=UI可得,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流为:I额=P额/I额=4W/8V=0.5A,则滑片在中点时,通过滑动变阻器的电流为I=I额=0.5A,此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半=U/I=4V/0.5A=8Ω,则滑动变阻器最大阻值为:R最大=2R半=2×8Ω=16
2Ω,电路的最大总电阻:R串=RL+R最大=16Ω+16Ω=32Ω,则电路消耗的最小功率为:P最小=U/R
2(1)灯泡的电阻为16Ω;(2)此电路的电源电压U为12V;(3)串=(8V)/32Ω=2W。答:此电路工作时的最小功率为2W。答:(1)灯泡的电阻为16Ω;(2)此电路的电源电压U为12V;(3)此电路工作时的最小功率为2W。
【点评】本题考查了串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电功率计算公式及其变形公式的应用;能根据灯泡正常发光,利用电功率公式确定电路中的电流和灯泡两端的电压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45.(8分)如图所示为一吊运设备的简化模型图,图中虚线框里是滑轮组(未画出)。滑轮组绳子自由端由电动机拉动,现用该设备先后搬运水平地面上的物体A和B,已知物体重力GA=1.75GB,当对A以竖直向上的拉力TA=1500N时,物体A静止,受到地面持力是NA,当对B以竖直向上的拉力TB=1000N时,物体B也静止,受到地面支持力是NB;且NA=2NB求:(1)物体A的重力GA,和地面支持力NA大小;(4分)(2)当电动机对滑轮组绳子的自由端施以F=625N的拉力时,物体B恰以速度v被匀速提升,已知此时拉力F功率为500W,滑轮组机械效率为80%,不计各种摩擦和绳子质量,物体B的速度v为多少。(4分)
2【分析】(1)对A、B进行受力分析,FA+NA=GA,FB+NB=GB,已知两物体重GA=1.75GB,且NA=2NB,列式可解;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2)知道提升重物B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和绳子自由端的拉力,可利用公式η计算出吊着物体的绳子的段数。
知道拉力F的大小和拉力F做功的功率,可利用公式P=FV计算出绳子自由端运动的速度,从而可以计算出物体B匀速上升的速度v。【解答】解:
(1)当对A施以竖直向上的拉力FA=1500N时,物体A静止,受到地面支持力是NA; 对A,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FA+NA=GA,即:1500N+NA=GA--------① 已知两物体重GA=1.75GB,且NA=2NB,所以①式可写为:1500N+2NB=1.75GB------------②
当对B施以竖直向上的拉力FB=1000N时,物体B静止,受到地面支持力是NB; 对B,由力的平衡条件可得:FB+NB=GB,即:1000N+NB=GB---------③ ②-③得,500N+NB=0.75GB--------④ ③-④得,500N=0.25GB,解得GB=2000N,代入解得:NB=1000N,GA=3500N;NA=2000N;(2)绳子自由端的拉力F2=625N,η=80%,则η=
W有W总=GBnF2000N=80%,解得:n=4;
n625N1v4绳子自由端运动的速度为:v绳=P/F=500W/625N=0.8m/s,则物体B匀速上升的速度为:v=绳=1×0.8m/s=0.2m/s。4答:(1)物体A的重力GA是3500N;地面支持力NA大小是2000N;(2)物体B的速度v为0.2m/s。
版权所有:中华资源库
【点评】本题综合性较强而且难度较大,基本涵盖了滑轮组和机械效率的所有知识点,所以要解答本题,需要基础相当的扎实。本题考查物体的重力、动滑轮重力、功率和距离的计算,关键是公式及其变形的灵活运用,难点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判断出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找出其中的等量关系。
相关文章:
2024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政治试题(word版_含答案)01-24
高三模拟语文试卷01-24
高三语文模拟测试卷01-24
届高三英语模拟试卷上海新世纪教材01-24
高三模拟英语试卷01-24
中考英语复习试题01-24
安徽大学研究生复试英语面试题集01-24
河北省中考试题word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