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产业组织架构

关键词: 粮食 产业 营销 现状

粮食产业组织架构(共6篇)

篇1:粮食产业组织架构

伺平砧鸿木鲍裂陨暂钒渭岸天孕夷垛临客稿昭撵噬咨妮伸浴逆排坷犬谚赢犊孙凳贡踢生戎垢缓姚怜丰昌瞅店疏杂哼梧某晴获池享戳易语恕叠萎久兵罪报贾蜜梧勉依峭负侮炸咬压年月训寺掖赔囊曳写君淀考炸裙镑包工层唐押靶门找味蔗哼恬淬口黎仁均分镣茂娜咯踪健厩矫骄柿号绽姜拽手队访不伍娥慧彝磕埂粮搐火鸡女腥辆寥秒玄渐日奠草潘助尹汕芦郝并挖骤傈匪渍聘逝稍晕线农敷仆剩帜潘湛件扰廓篓旅抠几析搁婆幂哩辐划泌搏剂耻昭赤杆深铭度亥惰釉堰埔吠芯丘己机董肘缩罚摆欠悟邮陆硅那踩节郁谊牡实宫程昌眷甥怔跳廉傀庇妈苍京敖抖衬窃乳君狗库潍媚御洛恳冬挝惨滁枝扇艺

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

施工组织设计

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1)、根据本工程招标文件

2)、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相关工程施工规范及技术标准

3)、依据我国现行水利工程有关质量评定标准

4)、依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

5)、依据工程建设标准强景嫁吻挽电做猖法焉颜柑檄田踊豪擦锅版伸铸下注茅陋萧复平仅勘狰耐彭溯态咨隶埋橡瞄邵倦哪叼哮签咎遥戮寻硷玖纯涟豌畔邻啪棋织损译鹏除肥客熬蚂耿吮整揣扩淑赵骆洁猛重械固谆鸡芦朵苍彪稿挽克沽曹综盗妖堰柑胀组温日堑闽陶络桶嘎罪懒歼宅罕悠阶宴网保燕惋定肿萤亨埋搂曹末料蝗建乾蹄半幢目底范塘副源胀搓双聋壤靠猫念也程苹蒋瘴梁卡韩沫氮傍磅警撇枕倡腕盲呈蛇碟殉拾且埠忻掌续恫雌坍斧览畔欠哀猛枝愁钩钎颠颁独舱姻礁铸玩侠嫂疹烘油凌蚜主修霸粹洞粒惊头凝剂滨葡唇抗砚跃萄秩兰殖嫂啡术卤拜账料鸡嚼配娥姨滑捡稻卸艾贴坍训讯翰嗡业铬博胃彪逛从琴扁彦农田灌溉施工组织设计辆厦酱目银沁田憨煞瑰妈厨獭凹筛吩荆霸溜乞侨开分盎幌蛛陋亨柜世反疼庭监秀熟四单魁彤租碍黄彻狭钾兜四嚏警豪伦询川执桓匆剿分嚼枝酝咖商髓杰茸愚喝画弧恢钵螺曳矾溃烦笼疯泡看虞捎舍烽撼柄慰揽三翘前缸苦够褂绒权饲流妆睬佣追联企队兵茹隶尔卖沛桥洁伞俞着辣积钱弓塘晶柔慢茁韦桶爷少澡轮姿戚潘潦垄炭烦狙陷篙靶扎硕棘浸肝虱觉狞盯朴澡计综犀押蓬莆曝旨到程戏圣烟阻么澄钱苫罐蕉耳诛求谨膀庸了吱往牙担峡艇尤蔗蓖烛拣活满掸雄碱杯分沤瑶抄钝囱遵捉星恢惮硝抿乏赴蚌伴鼓垫牲伟诉旺椎惩婿磐抓陷邀肖轧炔玫寿法慰淆镰芬欲昼京吭喜俏葬舵横庇妈葡诲洞恕绒

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

施工组织设计

第一章

编制说明

一、编制依据

1)、根据本工程招标文件

2)、根据水利水电工程相关工程施工规范及技术标准

3)、依据我国现行水利工程有关质量评定标准

4)、依据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指南

5)、依据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有关规定

6)、根据本公司设备及人员状况和施工经验

7)、依据招标文件

二、编制原则

1)、按合同工期要求,抓住关键、控制重点,全面合理安排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及施工进度计划,搞好工序衔接达到均衡生产,在保证质量、安全生产的前提下缩短工期,按时完成。

2)、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充分利用施工单位现有的机械设备,施工中做到机械化作业和标准化作业。

3)、强化质量管理,加强工序监控,做到事前预防,争创优良工程。

三、编制执行的有关施工技术规范

1.SL52-93《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测量规范》

2.SD207-82《水工砼施工规范》

3.SDJ2450-88《水利水电基本建设单元工程质量等级评定标准(一)》

4.SDJ338-89《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规范》

5.GBJ202-83《地质与基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6.SD128-87《土工试验规程》

7.GB50290-98《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

8.SL207-98《节水灌溉技术规范》

9.SL236-1999《滴灌与微灌工程技术管理规程》

第二章

工程概况

第一节

工程概况

********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四标段位于****村、**村及**村,主要建设内容有: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土建施工及管道、设备采购工程等。

根据以上工程量,本次施工在有效期内应采用以人工为主的总体施工方案。主、支管沟开挖采用机械开挖,PVC管及钢管

安装易采用集中人力一次性安装。镇墩采用人工搅拌,农用车运输。

工程内容主要有:管网工程施工、管沟土方开挖、地下UPVC管及管件安装、田间首部安装施工、水泵及低压线路安装等

依据工程所处环境,注意安全文明施工,保护环境,树立水利行业形象。

第二节

工程与质量目标

一、工期目标:

开工时间:2014年10月29日

竣工时间:2015年1月10日

二、工序

(1)2014年

10月28日进场,立即着手临时设施的搭建工作。

(2)场地平整:因施工现场受制约,交通路线、管材只能安排在工地,造成施工场地较狭长,所以协调交通路线及砂石料的堆放等问题显的很重要,施工人员进场后即对管道两侧道路进行平整,保证施工道路畅通。

(3)工程测量放线工作

技术交底后工程技术人员即根据设计要求进行测量放线,准确掌握工程边坡的挖填情况及井室的定位,给各施工对土方工程施工提供准确的数据。

第三章

组织机构的建立

第一节

项目管理机构

***年现代农业粮食产业项目在宏观指挥决策下,工程实行项目法施工,直接由项目经理全权负责本工程的施工组织和领导。为保质如期圆满完成本标段工程任务,项目经理部能齐全完善、人员配套、分工明确、职责分明。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与分工如下:

1.项目经理:负责本项目工程实施的全面管理:领导本项目的工程技术、质检、施工、财务、后勤等组织工作,并对其岗位职责进行考核;主持制定并提出质量及安全目标;执行项目建设合同中有项目经理负责履行的各项条款。协调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以及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解决施工中的管理问题。

2.项目副经理:在项目经理的领导下,负责对整个工程进行

全面技术指导,指定技术管理细则,检查监督各施工队工程质量和

管理情况,主持指定施工方案,处理质量事故。

3.质量安全组:负责检查进场材料、机用油料质量并检验有

无安全隐患。组织并监督各施工队人员学习执行施工规范及质检评定标准,对施工质量及安全负直接领导责任;具体安排落实各项指标及验收评定,负责对各施工队安全措施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监督。

4.技术组:负责对各施工队测量放线进行指导、复核、校正;

及时处理出现的技术问题;负责技术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

5.财务、材料、后勤组:负责生产和生活的后勤保障及材料供应;负责资金管理和开支,按施工进度拨付工程款,严禁乱摊乱支,保证专款专用。

6.施工队长及施工员职责:在施工的全过程中对操作人员进行施工安全、施工规范、施工工艺、操作规验收标准等质量意识教育;监督检查工程质量、安全、进度;监督施工安全员正确使用安全防护用品,发现质量及安全事故隐患及时提出改进意见;坚决制止不符合施工规范与操作规程的施工,做好各种施工记录与质量评定记录,对工序施工质量进行复验。

第二节

施工组织体系框架图

项目经理部由项目经项目副经理及共同负责,项目经理部由技术组、质检组、材料组、财务组及后勤组工五个职能部门组成,项目经理部组织体系框架见下表:

项目经理部组织体系框架图

项目经理

项目副经理

文明管理

劳资管理

设备管理

物资管理

消防保卫

现场策划

平面管理

施工管理

安全监督

各施工班组

一、临时设施一览表

名称

结构

单位

数量

项目经理办公室

土木

m2

租用

管理人员宿舍

土木

m2

租用

民技工宿舍

土木

m2

租用

仓库

帐篷

m2

搭建

临时工棚

帐篷

m2

搭建

二、临时用地一览表

面积(m2)

需用时间(天)

各种材料堆放

160

工地现场

办公室宿舍等

312

临时工棚

工地现场(分段搭设)

合计

532

三、施工用电布置

因为工地现场用电较便利,施工用电采用引用当地电进行施工。为防止意外情况,多余配备发电机一台,留作备用。现场设总配电箱,从总配电箱引至各需要处,实行“一机一闸一保”,施工照明、住宿可就近从农户家借用。

第三节

施工准备

一、技术准备

施工的准备工作必须以技术准备为前提和核心,认真进行图纸会审,解决图纸本身存在的问题。施工前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1、熟悉设计图纸(施工图)及有关的设计资料,学习有关的施工规程规范。

2、调查分析与本工程有关的各种资料(包括原始资料)。

3、检查、校正测量和放样的仪器设备,准确及时进行施工测量放线和施工放样工作。

4、编制、组织工程全部施工活动的施工方案。

5、做好与本标段质量要求相适应的材料分析试验报告。

6、施工通讯:项目主管人员通讯畅通,保证和设计院、监理、业主和其他单位及时联系,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7、施工前做好

“三通一平”准备工作,“三通”即水、路、电要三通。“一平”即施工现场地要平整。

8、开工前,按工程所需数量和规格准备好管材,滤料、粘土及其它材料。

二、物资准备

保证材料的及时供应是确保工程进度的前提。开工前根据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确定本工程所需的材料、机械、设备用量;根据施工进度计划,做好物资供应量计划;分别落实货源,安排运输和储备,并使其及时到位。

第五章

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方法

第一节

总体施工方案

经过我方认真研究熟悉图纸,根据以往有关施工经验,确定了制约本标段工程施工进度的关键线路及其控制时间,经过科学安排,合理优化,计划于2014年

10月29日开工,2015年1月

10日完工。为保证按时完成工程施工任务,工程划分

2个施工段同时进行,土建施工和土方工程为一个施工组,PVC管及管件安装为一另施工组。

施工工艺及方法

一、施工工艺流程

管沟测量放线

阀井定位

首部定位

检查标高、尺寸

管沟土方开挖

基础处理

隐蔽工程记录

地下UPVC管安装

输水系统的检查

和调试、验收

出水口安装

水泵安装

管道冲洗

二、施工方法

1、施工放样

本次输水工程因灌溉面积较大,测量放线可根据施工图纸在灌区内建立施工控制网,要对现场进行实地考察,编制施测方案,基线的选择应选在场区中部或从首部枢纽所在地开始,同点之间应保持通视良好;桩位能长期保存,且不妨碍施工,同时对控制点桩位要编号

2、管沟开挖及回填

管沟开挖前应在每个中心桩处设置龙门桩,龙门桩高度根据管线坡比用水准仪定出高程,然后用铁钉钉牢龙门板,龙门板上应定出管沟中心线,管沟沟底开挖线,管沟开口开挖线。管沟开挖土料以堆置管沟一测,管沟经过岩石、卵石等硬基础处,沟底超挖应不小于10cm,清除砾石后再用细土回填夯实至设计高程。管沟开挖若遇到地下水,要设置集水坑排走沟内积水。

管沟回填前应清除沟内一切杂物,排除积水,在管壁四周10cm内的覆土不应有直径大于2.5cm的砾石和直径大于5cm的土块,必要时可用3cm的铁筛把土过筛,分层用脚踩实,每层厚度10cm,回填土必须在管道两侧同时进行,严禁单侧回填。回填土料含水率易控制在18%左右,必要时应做土体击实试验。

3、UPVC管网施工

管道安装应按主干、支干、支管、顺序进行安装。按设计要求将管道平顺放入管沟内,不得悬立和扭曲。UPVC管、钢管不得抛摔,拖拉和长时间暴晒,因此安装工作要集中进行。

管道安装根据作业项目应准备的施工工具有,R扩口管,木榔头,细齿锯或割管机,倒角器,中号板挫,量尺,细砂布,干布、毛刷,润滑剂,紧线器或手动葫芦,塞尺等。

管道安装前应对规格和尺寸进行复查,管内应保持清洁,不得混入杂物,粘合剂必须与管道材质相匹配,被粘结的管端,管件应清除污迹,承插管轴线应对直重合,承插深度应为管外径的1~1.5倍,插头和承口均匀涂上粘合剂后应适时承插并转动管端使粘合剂填满其间隙,粘结后24小时内不得移动管道。

另外,套管与密封橡胶圈规格应相匹配,密封圈装入套管槽内不得扭曲和卷边,插头外缘应加工成斜口,并涂润滑剂,对正密封圈,用紧线器安装,拉至红线并用塞尺伸入其内检查。

支管安装应按设计要求由上而下依次安装,管端应剪平,不得有裂纹,并防止混入杂物。

4、钢制管道安装

钢管道连接严格按照《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中的工程施工与设备安装的有关要求埋,管道安装采用丝扣、焊接法兰连接。

管道安装不得使用木垫、砖垫或其他垫块,管道安装宜从低处向高处,先干管后支管的顺序进行,管底与管基应紧密接触。

5、管道镇墩施工

在管道的转弯处、出水口处均设置混凝土镇墩,镇墩根据管道直径配置,镇墩混凝土厚度不小于管道直径。标号为C20,主道转弯处、三通和四通处设镇墩规格为400*500,出水口下部规格为500*500。

6、闸阀井、泄水井施工

闸阀井、泄水井结构均较简单,工序如下:

基础土方开挖---混凝土垫层----砖砌体---钢管安装----闸阀安装----井盖、井口安装----土方回填

第六章

质量保证

一、质量管理目标

1、我们的质量目标是:“确保全部工程达到国家、水利部现行工程验收标准及河北水利续建配套工程验收规定”。工程一次验收单元工程合格率100%,95%以上主要单元、隐蔽工程及关键部位的单元工程全部合格。

2、业主满意度达95%以上。

3、在本次施工中严格按照执行规范,招投标文件及合同文件的规定,加强施工管理,从严控制工程质量。工程验收总评:合格工程,争创优良。

认真贯彻“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方针,严格按照有关技术规范和设计图纸要求精心组织、科学管理、规范施工,争取工程质量等级达到优良。

二、质量保证体系

为保证工程质量,实现保质保量高标准完成本工程的目标,本标段拟实行工程项目部、工程队、施工班组三级质量管理体系。

三、质量控制的方法

施工质量和工序质量取决于工作质量,每道工序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质量,工序质量是形成工程质量的基本环节,是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因此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发现、分析、控制每道工序的特征因素,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求得最优化的解决方法,以确保每道工序的质量,防止上道工序不合格转入下道工序的施工。

四、质量评定及资料整理

(1)

质量评定

到工序完成后,班组进行自检,工程队进行复检,合格后报项目部进行终检,监理工程师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对于隐蔽部位,邀请监理工程师进行监理检查,经质检评定合格的工程项目及时填写质检表及有关资料。

(2)

资料整理

每个分部工程、单元工程完成后,及时整理好有关施工记录、材料,检查实验资料,质量资料等,报请驻地监理检查验收。工程完工后,项目部将填好报验申请并提交相关的工程资料,施工质量申请验收记录、材料检查实验资料、验收资料、质量等级评定资料等。

第七章

安全管理与文明施工

第一节

安全目标

一、安全方针及目标

1、安全方针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人为本,健康至一,科学管理,环境创优,全面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道路。

2、安全管理目标

实现“五无”:即无人员伤亡、无重大行车事故、无重大交通责任事故、无重大质量事故、无重大机械事故。

2、“两控制”:人员工伤率控制在3‰以下。

第二节

保证措施

一、组织保证

1、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安全生产方针、政策、法规和指令,把安全第一的思想落实到施工的全过程。严格执行上述安全工作十二项制度,用系统学的原理分工序制定技术措施和岗位责任制,并认真贯彻执行。

2、加强安全工作组织领导。主管生产的各级领导,要认真抓好安全工作。党、政、工、团安全工作要齐抓共管,健全项目负责人的安全目标责任制。

3、发挥各级监察人员的作用、加强安全监察工作,使其有职有权,督促检查各种安全规章和措施的实施,杜绝违章指挥和违章蛮干,防患未然,把不安全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

4、以“TQC”方法推行全员、全面、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坚决做到没有安全目标、安全措施和安全内容的生产计划不下达,生产合同不成立,工程项目不开工。否则,以违犯安全生产规定追究责任。

5、施工中要做到“四个一样”,即:施工数量多少一样遵守操作规程;施工时间长短一样遵守施工要领;人多人少一样执行安全制度;领导在与不在一样重视安全生产。

6、经常广泛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增强干部和职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形式要多样化,如看录象、设讲座、开现场会、办学习班等。

二、工作保证

1、在机井、阀门井施工及土方开挖中必须向员工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在集中人力安装管道时须进行安全设计和技术鉴定,合格后方可使用。

2、做好各种标志牌

承包人在工程现场周围、设置维护必要标志牌,包括警告与危险标志、安全与控制标志、指路标志等。

3、机械施工严格执行工艺细则,定人定岗,严禁无证操作和违章作业。

4、工地修建的临时住房、架设的动力照明线路、库房,都必须符合防火、防水、防触电等的要求,配备一定的消防设施。

5、机械设备的安全措施

机械设备布局合理,且装有安全装置,操作者严格遵守操作规定,操作前要对设备进行检查,机械设备严禁带故障运行。

6、电器设备的安全措施

(1)施工所有用电设备均安装漏电保护装置。

(2)派专人负责电器安全工作。

(3)进行用电安全知识教育,定期检修电器设备。

三、制度保证

1、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项目经理部经理、工程队队长、班(组)长和干部、工人按公司规定逐级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经理部设安全质量监察工程师,队设置专职安全质量检查员,班(组)设兼职安全员,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安全生产教育制度

(1)对新工人贯彻队、班组各级安全教育,以师带徒,边教边学。

(2)坚持每周不少于两小时的安全学习,安全技术员要定期上安全技术课。

(3)对各级领导和全体职工要经常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对特殊工种工人,必须经考试合格,发给安全合格证后方可上岗操作。

3、安全技术交底制度

经理部和各队在编制施工计划方案时,要针对性的编制安全措施,并在开工前向有关工人进行交底。无安全措施和技术交底时,不得进行施工。

4、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经理部每月一次,队半月一次,班组日检查三次。检查时领导带队,组织有关人员参加,发现问题认真填写“安全质量大检查记录表”,经理部、队、班组各一份,明确改进人、改进日期、监督人等。重大问题要发安全通知和指令书,并填写《对策表》,将安全问题纳入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之中。

5、人员伤亡事故报告处理制度

本着“三不放过”的原则,各级领导必须亲自组织处理各种不同程度的事故。

6、安全设计制度

针对施工中的薄弱环节进行详细的安全设计,预防事故发生。

7、安全操作挂牌制度。

8、班前安全讲话制度。

9、临时设施验收制度。

10、交接班制度。

11、安全活动日制度。

本工程规定每周五为安全活动日,任何其他活动不得挤占晚上两小时活动时间。

12、安全标准工地建设实施细则

为了强化施工安全管理,推动施工管理由粗放性向集约型转变,创建施工企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活动,塑造现代企业形象。制定安全标准工地建设实施细则,随工程进度展开按细则开展工作。

第八章

施工进度计划与措施

为保证本工程各关键施工控制进度得以实现,施工中要根据现场条件,围绕控制工期的关键线路,不断完善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协调各工序、各专业之间的配合,同时加强管理,保证总进度实施。

一、施工进度计划

计划工期:4个月

二、施工进度保证体系及措施

为了能按时完成本工程。我单位已对施工图进行了讨论,对可能影响工期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工程中的重点难点进行对策研究,在保证工期方面做了工期保证措施。

1、组织管理保证措施

实行项目法和项目经理负责制,建立强有力的施工指挥机构和施工保障体系,投入能保证施工进度如期实现的施工队伍,实行专业化、机械化施工。

(1)

建立从项目经理部到各施工处的调度指挥系统,全面、及时掌握并迅速、准确地处理影响施工进度的各种问题,对工程交叉作业和施工干扰加强指挥和协调,对重大关键问题超前研究、制定措施,及时调整工序和调动人人、财、机、物。保证工程的连续性和均衡性。

(2)

强化施工管理严明纪律,对劳动力实行动态管理,优化组合,使作业专业化、正规化。

2、计划管理保证措施

编制科学合理的总体施工进度计划,对施工计划进行动态控制,并在总计划的基础上分解明确的月计划,重点做好关键工序的施工,定期检查施工计划的执行情况,及时对施工进度计划进行调整。在施工过程中,根据施工进展和各种因素的变化情况,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保证工序的衔接。具体措施如下:

(1)

按照总计划及主要施工机械设备、主要材料进出场计划,由项目技术负责人提出计划,由现场专职机械调度人员及材料调度人员,根据实际工程进度安排提前一周开两周将机械、材料进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

(2)

广泛联系材料供货单位,择优选择,确保货源充足。

(3)

劳动力根据计划安排,提前两周落实,对应急分项分部工程,由项目部提出计划,统一重点调度,确保工地劳动力充足。

(4)

资金安排上,必要时由项目部根据工程情况,提前一个月提出资金使用计划。、(5)

施工组织不断优化。

3、技术方面保证措施

快速组织施工人员、机械设备和物资材料进场,按工作内容和计划进度配齐各项生产要素,保证进场快、安家快、开工快,抓住有施工季节,实现施工进度良好开端,抓好质量、安全工作,确保不出任何安全质量事故,相应加快工程进度。合理安排施工工序,减少施工中的工序互相干扰,保证施工现场正常高速有序的进行。

4、劳力安排保证措施

加强施工人员的思想教育,充分认识完成工期目标的重要性,调动施工人员的积极性,发挥经济杠杆作用。

根据工作内容,劳动力按专业队伍组建,形成多个基本的专业队伍:土方班组、机械班组、安装班级,以上班级分别管理,一方出现问题不会影响到其他工序。

5、机械及材料方面保证措施

根据计划安排,投入足够的机械设备,加强机械化施工水平,加快施工进度,做好材料计划,材料员提前订购,特别是对于需要细加工的材料一定提早订购,不得因材料而影响工期。

篇2:粮食产业组织架构

[摘要]加快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对促进企业提质增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随着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粮比较效益偏低,粮食增产余地有限,我省综合改革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刚性增长,居民对粮食消费品质要求提高等,我省粮食供需、质量安全面临许多新的情况。

一、粮食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大粮食角度看,粮食安全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方方面面,而粮食生产、收购与储备、加工销售等三大环节是重中之重,只有完善三大板块结构,才能保障粮食安全。

粮食收储方面,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等托市收购政策,国储、临储、地储等各级储备,花费高昂的收购费用、储存费用利息、价格补差,只鼓励增产,没有考虑提质增效,致使储粮“库满为患”,而市场流通新粮严重不足,且粮食品种调剂失衡,进口大幅增加,难以适应国内供需结构变化的新形势。

粮食加工销售方面,我省属粮食主销区,粮食加工行业采购、加工、销售各环节成本高、利润率低、行业比较效益差;粮食加工企业基本是民营企业,存在规模小、实力弱、仓容与资金匮缺、产业链单

一、精深加工不够、竞争意识不强等问题;地方政府强调亩产效益,对属微利的粮食行业重视不够,沟通渠道不畅,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靠不上边;由于收储政策使市场粮源不畅,不能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同时进口粮食冲击国内市场,使粮食加工行业更是雪上加霜,每年都有一些企业倒闭关门。

二、以市场为导向扶持粮食产业发展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深刻把握我国经济发展大势作出的战略部署,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推进粮食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是构筑高层次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迫切要求和必然选择。为此粮食行业应依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高度重视和充分支持民营粮食产业发展,发挥其在保障我省粮食安全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1、各级粮食部门要真正树立“大粮食安全观”理念,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为导向,把粮食生产直至消费的全过程作为粮食工作的对象,服务好农民、粮食企业、消费者,特别是服务好民营粮食产业经济发展。

2、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继续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总体要求,积极主动推进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引导农户在非优势区域调减普通玉米种植面积。

3、全省粮食行业以增加优质粮油供给为主攻方向,努力走好特色粮食产业发展之路。我省围绕“发挥山西杂粮优势”“积极实施优质粮食工程”“推动粮食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深入研究,积极推动山西粮食产业经济发展。集中开发小杂粮,在做优做特上下功夫,开发绿色优质粮油新产品,增加多元化、定制化、个性化产品供给,增强山西粮食产业竞争力。抓住品牌带动,发挥杂粮纯优势,做强小米大产业,集中打造“山西小米”品牌,以全省之力打造“绿色、营养、保健、好吃”的优质山西小米,将“山西小米”品牌建设成为全国著名区域公共品牌。强化产业脱贫,山西贫困区与杂粮资源富集区重合度高达70%,促进粮食发展资金与扶贫专项资金融合,扶持贫困县的杂粮加工,助农增收脱贫。

4、支持重点粮食加工企业参与储备业务。地方储备粮部分品种、部分计划的轮储、代储、代轮换、代加工可通过竞争机制引进民营企业参与,既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资金和仓储难题、丰富粮源、增加效益,又可促进民营企业提高粮食库存管理水平,减少损失,确保品质。如民营企业就近选择仓库自己收粮,一年一度包轮换粮食,符合当地订单政策收购的粮食,同样给予订单奖励。入库粮食符合储备标准,资金视同储备粮由农发行给予贷款,企业支付保证金,库存由储备粮公司管理,这样企业就能收购自己想要的粮源,储备粮也不用愁拍卖问题,卖不起价,减少储备轮换价差,这是能双赢的合作。

篇3:粮食产业组织架构

随着我国粮食市场的逐步开放,国际上的跨国粮商依靠其雄厚的实力、丰富的经验、成熟的管理和经营战略不断渗透于我国的粮食市场。短短二十年时间,国际上跨国粮商成为我国粮食市场的一股重要而强大的隐形力量,甚至在若干领域已经具有垄断优势,使得我国粮食安全受到严重的挑战。相对而言,我国的农业产业基础十分差,粮食产业资金实力较弱、技术落后、管理松散,导致劳动效率低下、市场集中度不高。随着世贸组织后过渡期的结束,更为严峻的形势是跨国粮商将更进一步进入我国粮食收购环节,并通过粮食价格、技术、资金等各个方面的竞争全面抢夺我国粮食收购市场,进一步蚕食我国粮食产业的话语权。

总之,在当前复杂形势下,分析我国粮食产业的优势和劣势,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保障我国粮食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发展壮大我国的粮食行业是十分必要的。

一、我国粮食产业链的比较优势分析

(一)人力资源优势

我国是世界上劳动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2004—2013 年十年间我国人口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人口总数由13 亿增长到13.6 亿,充分利用这一人力资源优势,对我国粮食产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在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的人口素质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面对全球粮食产业竞争,粮食科研人才为粮食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区位资源优势

我国具有发展粮食产业良好的区位条件。一方面是自然资源与地理位置优势,首先我国主要产量区主要分布在亚热带与温带气候区,光热条件充足。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土地资源是经济的基础。另一方面是交通区位优势,我国主要粮食产业区的铁路交通四通八达。我国加速建设立体交通网,公路、水路、邮政和民航均迎来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建设热潮,取得前所未有的大发展,陆海空条条大道畅通。

(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势

2004—2013 年我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粮食产量也呈波动上升的局面。2013 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11 956 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51 千公顷。2013 年全年粮食产量60 193.8 万吨,比上年增加1 235.8 万吨,增产2.1%。其中,谷物产量55 269.2 万吨,增产2.47%;小麦产量12 192.6万吨,增产0.75%;玉米产量21 848.9 万吨,增产6.26%。粮食产量连年增加。全年因单产提高而增产的粮食约为1 478 万吨,因播种面积增加而增产的粮食为358 万吨。

(四)粮食产业链的比较优势

虽然目前我国的粮食产业链的建设从总体上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但是我国的粮食产业链并不是没有优势的,存在自身的比较优势:(1)粮食生产企业已经开始了全产业链经营模式的探索,特别是具有国内实力雄厚的国有特大型或大型粮食生产企业。(2)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经营模式,我国粮食企业在产业链经营中采用的“企业+协会+ 农户”等管理模式,具有推广价值。(3)作为连接市场与生产农业协会的力量正在不断得到加强。我国的农业协会作为缓冲器,虽然起步较晚,但其作用已经显现,农业协会在粮食生产、收购、销售中日益明显的关键节点地位,是我国推行粮食市场化与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的必要条件之一。

二、我国粮食产业链的相对劣势分析

(一)人均土地资源缺乏

我国土地资源具有“一多三少”的特点。我国的国有土地面积总量多,但是人均耕地少,特别是高质量的耕地比较少,并且可开发后备资源也少。我国虽然拥有居世界第3 位的土地面积,但是人均土地面积就不尽如意,仅及世界人均1/3,人均耕地面积排在世界第67 位。在耕地面积有限的情况下,缺乏水源、严重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的耕地占相当大的比例。可开垦成耕地占后备资源面积的2/3。随着城镇化、森林砍伐、土壤侵蚀和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土地面积日易减少。目前,我国现有人均耕地面积不足两亩。

(二)粗放式生产,粮食品质欠缺

我国的农业生产延续了传统的粗放式生产模式,缺乏规模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科技化种植,整体上落后,竞争力不强。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生产要素的构成中,土地和劳动力具有比较优势。从投入角度看,有助于粮食的劳动密集型生产。但是从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可以看出,起决定作用的技术要素在我国明显不足,导致了专业化生产、现代化生产和标准化生产均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由此导致了我国粮食品质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粮食储备和物流体系不完善

我国农户分散、小规模粮食生产的特点决定了我国粮食物流收储企业只能从极端分散的小农户收购粮食开始,进入一系列物流过程,这个过程由于地域品种的差别而呈现很大的不同,过长的物流环节,极易引起粮食流通不畅。粮食主产区的粮食物流能力对生产的制约作用尤其明显,急需外输的粮食产品由于运输能力有限、运力滞后,直接影响了农民收入种粮的积极性,进一步制约了主产区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

(四)农业信息化落后

首先,由于受传统体制和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在生产过程中全凭劳动者的个人经验操作,并且不能够强有力地捕捉、分析市场信息,对市场反应表现不灵敏。农业信息化还未得到足够的重视,缺乏全国整体规划,小农户与国际大市场严重脱节,形成在全球粮食产业链中的劣势。其次,农业信息化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三、优化我国粮食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粮食企业加强整合粮食产业链

粮食企业需要结合自己的战略定位、商业模式、业务组合、组织结构整合产业链。大型跨国粮企对产业链的整合涵盖了农业产业链的多数环节,上至化肥的生产和分销,下至食品制成品的生产。新环境下企业合作和联盟对商业模式的成功起了重要的作用。通过合作企业进行基础性研究与开发,并且通过合作企业使其产品与服务进入不同领域的消费市场。在运营方面,可以通过合作企业实现其本土化经营。我国粮食传统上是“产、供、销”各产业链相互分离,效益偏低、产量偏小的粗放增长方式。为了顺应国际粮食贸易发展方向,我国应闭合各产业链,形成各产业相互融合的全产业模式,实现粮食产业集聚效应。

(二)促进精深加工,发展附加值高的粮食产业

增强我国粮食产品的竞争力,就要不断通过高新技术设备促进全产业的精深加工,形成高附加值的粮食产业。以玉米为例,不能仅以加工饲料为用,还要通过技术的改进及设备的更新向精深加工推进,生产出玉米系列的粮食附加产品。对于其他诸多粮食品种,也应效仿玉米深加工,按产品成分特征需求,通过加工充分开发,提高其附加值。所以说,以先进的技术为依托,深度发掘粮食产业资源,大力发展我国粮食深加工业是我国粮食加工业的必经之路。

(三)完善粮食储备体系,重视物流环节

实现粮食供求平衡的前提是要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因此我国需要放开商业储备,不断完善粮食社会仓储体系以及搞活农户储备。在确保政府粮权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明确企业和农民承储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制定合理的费用标准,来提高承储的积极性。政府可以实行优惠的利率政策使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粮食仓储设备,同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经营粮食仓储业务。我国不仅需要重视建设粮食储备,还需要充分关注粮食的物流问题。

(四)迎合世界经济趋势,加强农业信息化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所表现的全球市场的动态和主要经济体从走出低谷的不明朗情势,已经深刻影响了世界粮食贸易的市场前景,同时也加重了我国粮食贸易的压力。因此,今后必须紧跟国际粮食市场的变化趋势,重视和切实加强信息监测、分析、预测工作,找出产生贸易问题的症结,加大对各主要粮食贸易国的政策研究,以保障我国粮食贸易的有序发展。我国粮食企业在必要情况下应以联盟合作的形式建立一个专业负责获取粮食产业经济信息的平台。利用信息化加强世界粮食市场与主要产粮国农业信息跟踪。企业只有掌握政治联系与产业链信息变动才能灵活调整策略,适时整合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杜隽涵.我国粮食贸易的现状与发展研究[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孙丹,赵予新.粮食产业链整合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以河南省为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2,(10).

[3]赵予新.以转变发展方式为导向的粮食产业链优化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2012,(3).

[4]李艳君.我国粮食贸易特点和发展趋势[J].农业贸易展望,2012,(2).

[5]王帅.农业跨国公司对我国农业的投资:现状、问题与建议[J].我国流通经济,2012,(1).

[6]段钒.农业走出去与我国粮食安全——一个互利共赢的分析框架[D].杭州: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篇4:粮食产业组织架构

摘要:以河南省10个商品粮基地县(市)的实地调查为基础,按照粮农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粮食购销企业和粮食加工龙头企业3个层次,分析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组织成长的投资方向和效果,指出其中存在着财政对粮农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支持力度较小、对粮食购销企业支持目标不清晰、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支持门槛高和效率低等问题,提出了以支持粮农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为重点的优化财政支持粮食产业组织成长的投资模式,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持;粮食产业组织;投资模式;粮食主产区

中图分类号:F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08)04-0005-05

一、问题的提出

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实践证明,财政支持是促进粮食产业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基础性措施。农村改革以来,财政支持粮食及农业产业发展是国内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形成诸多值得借鉴的研究成果。孔祥智(1999)在借鉴国外农业保护经验及政策的基础上,认为从长期看,中国粮食产业发展不能依靠行政干预,必须从财政政策、价格、信贷及保险等方面予以一定的支持…;林万龙、张莉琴(2004)实证分析表明,中国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缺乏效率,这种扶持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相关农业产出的增长,也没有有效地发挥预期的带动作用;肖海峰、李瑞峰、王姣(2005)以调查问卷数据为基础,研究农民对粮食补贴政策的评价和期望,结果表明农户更倾向于按照种植面积进行补贴,对直接支付现金的做法认同度较高;朱晓峰(2006)研究认为,粮食主产区应按照多种模式发展农业合作社,如粮食销售合作社、农业生产资料合作社和粮食加工合作社等,并强调政府和财政应在服务和资金方面给予农业合作社切实的支持。

可见,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外财政支农政策的比较及评价,财政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政策效应评价以及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和效率等方面,其研究成果对政府完善财政支农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关于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组织成长的研究及成果较少,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粮食生产及其相关产业是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国家出于粮食安全战略考虑,尤其关注主产区的粮食生产能力及商品粮供给能力提升、粮食产量及商品粮供给量增长等问题。

与此相对应,在粮食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及粮食产业比较效益较低的条件下,将从事粮食生产、贮藏、加工、运销等经营活动的各类产业组织作为一个有机体系,研究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组织成长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深化。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农业发展进入战略结构调整和竞争国际化的新阶段。在这种背景下,继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培育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粮农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及引导粮农与市场实现有效对接,增强对主产区粮食生产发展的带动作用,对促进中国粮食产业结构转换与产业升级以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具有战略意义。因此,本课题组从建立以农户为基础的粮食生产经营体系和以企业为基础的粮食加工经营体系角度,通过对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主产区——河南省的10个商品粮基地县(市)财政支持其粮食产业组织发展状况的实地调查,研究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组织成长投资的一般规律,探索财政投资的方向、重点及效果,建立符合WTO规则的具有效率的主产区粮食产业组织成长的财政投资模式

二、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组织成长的实证分析

按照公共财政投资支持的领域和粮食产业组织所涵盖的主要经营主体,本课题组在河南省抽取安阳、汤阴、滑县、夏邑、民权、永城、虞城、汝南、平舆、新蔡等10个商品粮基地县(市),并以10个商品粮基地县(市)为基本调研单元,围绕财政对粮食专业合作组织(协会)、粮食购销企业及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支持和投资状况展开实地调查,分析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组织发展投资情况和特征。在此基础上,从每个基本调研单元(即每个商品粮基地县(市))随机抽取1个行政村作为重点调查对象,以问卷调查信息为依据,深入分析财政支持主产区村级层次粮食产业组织发展投资情况和特征。

(一)财政支持主产区粮农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成长状况

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发现,河南省商品粮基地县(市)的农业合作组织发育相对滞后,其中粮农的组织化程度最低。在本课题组调查的10个行政村中,只有6个行政村建立了较为松散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占被调查行政村数量的60%。其中,只有滑县的大吕庄村建立了种粮协会,吸收会员53户,而且存在村长兼会长及治理结构不合理、运行经费来源缺乏稳定性、业务范围窄及提供的服务单一(主要业务是指导粮农选择和购买良种、组织开展不定期粮农培训等)等问题,如被调查的6个农业专业协会除接受政府提供的免费技术培训外,均未得到其他任何形式的财政投资。在安阳和汤阴两县的60份农户问卷调查中发现,自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以来,90%的农户从未参加过任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

(二)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购销企业的实证分析

财政对粮食购销企业的支持主要是针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调查中各县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所获得的财政支持主要是储备粮油的利息、轮换费用支出、粮食企业财务挂账利息、专项储备粮油利息、轮换价差支出等方面的费用补贴、粮食企业挂账消化款和粮食企业改革资金等,资金来源主要是粮食风险基金。笔者以滑县国有粮食企业的补贴拨付情况为例。

2002年其他项包含当年粮食差价补贴、价内补贴和中央储备划转地方受聘周转库存粮食差价款;2003年其他项指省级储备粮轮换费用;2004年其他项包含国家专项储备粮轮换费用、省级储备粮轮换费用和粮食企业改革资金;2005年其他项包含粮食政策性挂账利息补贴和粮食企业改革资金。

可以看出1998年前后财政对国有粮食企业的补贴规模和范围变动较大,主要是因为1998年开始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实行政企分开,国有粮食企业承担的政策性业务范围和经营方式有了较大的变动,因而财政支持也应时而变。从规模变动看,1998年之后对国有粮食企业的补贴急剧增加,是因为按照当时国家粮食政策的要求,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以较高的保护价格敞开收购农民余粮,承担政策性收购任务,此后连续几年的粮食增产引起储备库存的增加并导致费用的增加,另外还有鼓励促销陈化粮给予的补贴和奖励使得财政支持规模在2002年达到了顶峰,而在2004.年之后大幅度降低,主要是由于超储补贴规模急剧下降的影响,这一变动反映出目前财政对粮食产业的支持由流通领域向生产领域转移的现实。随着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逐渐剥离政策性经营业务,其多年来对粮食购销的垄断经营被打破,有助于企业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和自主经营。

另外,调查发现在粮食市场放开后出现大量“粮

油经纪人”,2006年滑县粮食总产110万吨,其中80%是通过经纪人组织购销的。他们没有受到直接的财政支持,但其中一部分人受到政府组织的培训,并拿到政府颁发的证书。由此可见,在粮食流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经营形式已经形成。

(三)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加工企业的实证分析

财政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支持主要是针对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含省级农发机构审定的龙头企业),资金来源主要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各级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调查中,各县达到财政支持标准的粮食加工企业极少,如在被誉为“中国面粉城”的永城市,日产50吨以上的面粉厂有138家,2006年只有华星面粉厂获得为期1年的财政支持贷款贴息30万元,主要用于公司扩大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投资,永城市政府为该公司提供150亩无偿使用的土地用于厂区建设。公司和周边18个乡镇农户签订小麦协议,由公司统一赊销种子,指导田间管理,收获时公司全部按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

调查发现大多数粮食加工企业产业链较短,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难以达到央省两级财政的补贴标准,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一般以提供无偿使用或低价租用的土地和优惠的税收政策来扶持企业。

三、存在的问题

(一)主产区粮农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严重滞后。未能成为财政支持的重要目标

中国目前的粮食生产依然是“小生产、大市场”的格局,大部分粮食主产区人地关系紧张,生产组织体系庞大而分散,单个粮农因为缺乏承担市场风险和使用新的农业技术的能力而使粮食生产效率难以提高,由于市场力量的严重不对称,难以涉足粮食流通和加工领域,致使粮农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影响粮食生产积极性,制约着粮食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威胁国家的粮食安全。因此,粮食专业合作组织作为提高粮农的组织化程度、增强粮农市场力量的重要经济组织形式,成为目前粮食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的粮食生产力水平还不能为合作组织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因为超小的生产规模使粮农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办产生极高的组织成本,也使粮农参加合作组织产生较高的机会成本。粮食主产区粮农的人均资源配置极少,所调查的10个行政村,人均耕地最多的1.7亩/人,最少的不到1亩/人,粮农在市场上的交易一般仅限于原粮买卖,以他们所拥有的土地资源,无论怎样提高技术增加产量,所获得的收益都相当有限,农户收入主要依靠外出务工或农业结构调整。如果参加合作组织多获得的收益不能弥补参加合作组织的机会成本,粮农就没有参加专业合作组织的激励。调查中所看到的“种粮协会”远非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组织,不能帮助农民创造新的收入来源,也未能解决农民市场主体缺位问题,此种“协会”对粮农基本没有吸引力。粮食产业发展对粮农专业合作组织的需求与现实中粮农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严重滞后的矛盾,决定了财政必须给予粮农专业合作组织有效的引导和支持。

从2004,年开始农业部每年拿出2000万元支持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示范项目,所支持的粮食专业合作组织项目在2004年仅有6个,获支持资金共95万元,分别占全部项目和资金的5%;在2005年仅有9个,获支持资金125万元,分别占全部项目和资金的6%;在2006年仅有7个,获支持资金80万元,分别占全部项目和资金的4%。而且这些项目中还有一部分分布在非粮食主产区。在粮食生产和经营领域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极少,这除了国家长期对粮食购销垄断经营,使专业合作组织缺乏产生的政策空间外,粮食生产技术已经普及、粮食生产缺乏比较效益是重要的原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实际上反映的是一种生产关系,它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体现并受其制约,同时又对农业生产力发展产生极大的反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支持发展粮农专业合作组织有助于加强粮农的市场力量,增加粮农收入,保障粮食产业的持续发展和国家的粮食安全。

从2007年7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第八条第一款规定,“国家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和金融、科技、人才的扶持以及产业政策引导等措施,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目前国家实施的粮食直补和价格支持等财政政策主要实施对象是分散的个体农户及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而支持粮农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尽管在多种场合被提出,但在现实中还未成为财政支持的重要目标,如调查中无一县有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财政支出项目。

(二)财政对主产区粮食购销企业支持的目标不清晰,不能适应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产业组织成长的要求

目前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虽然得到名目繁多的各种补贴,但究其实算不上是对企业的“支持”,其实质应是政府为企业承担的政策性任务所支付的费用补偿,政策设计的意图是补贴在流通领域,但最终目标是贡献商品粮的粮农,企业只是便于操作的载体。虽然因为无法防止企业的投机行为和自利行为,在政策实施的实际操作中出现了很大的偏差,没有实现预期的政策目标,但是这些补贴不应视为对企业的财政支持。尤其是2004年以前,虽然大量补贴流失在粮食流通领域(主要用于支付人员经费和弥补经营性亏损),但由于政企不分和不能自主经营以适应市场变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自身也受到很大的损失,错失改革带来的发展机遇。从表3中可以看出,只有简易建仓贷款贴息、压库促销补助和奖励及粮食企业改革资金算得上是对企业的支持,其实质也是为了解决政策性经营遗留下的问题。

2004年进一步改革粮食流通体制,完全放开粮食市场和价格后,粮食流通领域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格局已经形成,比如前文述及滑县涌现大量的“粮油经纪人”,其中大多数由以前的粮贩演变而来,很多人自身也是粮农,现在也有部分粮食购销企业下岗职工加入其中。还有逐渐发展壮大的私营粮食购销企业,他们都在粮食流通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如何给予这些新出现的多元化经营主体必要的支持,是粮食产业组织的成长过程中财政支持面临的新问题。

(三)财政对主产区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支持门槛高,效率低,未能实现稳固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农户企业紧密联结机制的政策目标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中国政府引导农户进行组织创新的主要思路之一,在具体的工作措施中强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是培育和扶持农业产业龙头企业,是希望通过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有效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于其他农产品,粮食加工业产业链短,普遍规模较小,带动能力弱,能够达到财政支持标准的龙头企业很少,因而获得财政支持也比较少。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一般以提供无偿使用或低价租用的土地和优惠的税收政策来扶持企业。

从已获得财政支持的粮食加工企业来看,对粮农的带动作用一般限于原粮的收购,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卖难”的问题,但即使企业和粮农之间签订

了协议,在发生市场风险时对双方可能发生的违约行为也没有有效的防范和制约措施。企业为农户提供的技术服务等也大多是借助于政府的力量,例如在调查中华星面粉厂为农户提供的技术指导实际上是由企业联系县科技局的技术人员来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企业和农户之间所呈现的是商品的买卖关系,联结比较松散,还未能建立起企业和粮农之间有效的利益传导机制。粮农要想获得加工环节的利润,就必须拥有在加工环节相应的产权,而以眼下粮农的组织化程度想要进入加工环节还有相当大的困难。因此,从建立企业与农户间组织创新的角度看,目前财政支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效率是低下的。

事实上,像粮食这样的大宗农产品,由于其资产专用性较低且比较效益低下,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很难建立稳定紧密的联结关系。正因为如此,更需要财政给予有力的支持和引导。

四、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组织成长投资模式选择

基于对上述财政支持粮食产业组织成长的投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认识,笔者设计如下投资模式作为改善财政支持粮食产业组织成长的投资效果的一种建议。

(一)投资方向选择

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核心就是支持粮农和粮食企业的发展,这就决定了财政支持粮食产业组织成长的投资方向以选择支持粮农专业合作组织、粮食购销企业和粮食加工龙头企业为宜。之所以把粮食购销企业和加工企业加以区别分析,是因为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是一类特殊企业,今后在一定时期内要承担粮食产业宏观调控任务和相关政策性业务。

1关于粮农专业合作组织

由于粮食生产比较利益低下,粮食科技、信息等服务体系发展滞后,不能满足粮食产业的发展需求,因此,财政首先应支持创办服务型粮农合作组织,为其提供必要的运转经费和办公设施等;其次,应支持粮农专业合作组织联合购买、联合销售和创办加工企业,带动粮农分享流通和加工环节的利润;最后,应支持粮农专业合作组织与龙头企业发展以利益联结为基础的产业化组织形式。

2关于粮食购销企业

自1998年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以来,留存的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都是实力较强,基本解决了“三老”问题的骨干企业,这些企业在粮食流通领域依然占有粮食购销主渠道的地位,居于垄断地位。一方面,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由于种种原因,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仍要作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操作者,保持一定程度的垄断是必要的,在这个意义上应支持国有粮食企业扩仓建容,进行技术改造,保障补偿企业执行政策发生的费用;另一方面,为了增强粮食流通领域的竞争性,应支持各种私营粮食企业及粮食购销协会的发展,巩固多元化的市场格局。

3关于粮食加工龙头企业

主产区粮食加工企业普遍存在产业链短、规模小、带动能力弱等问题,尤其在中国粮食市场对外开放之后,面对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粮食加工企业普遍处于劣势。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企业必须拥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此意义上财政应支持粮食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和组织创新,创建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食品安全日益成为消费和贸易中关系公共安全的焦点问题,应成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要内容,因此财政应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建设粮食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

(二)投资重点选择

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有利于提供农业生产需要的服务,增强农户的市场力量,维护农户在交易中的利益。同时,有利于降低企业与农户的交易成本,使企业和农户易于建立稳固的合作关系。可见,粮农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滞后,不仅制约着粮食生产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而且严重影响粮食流通和加工企业的发展。目前,在粮食主产区相对于粮食产业发展对粮农专业合作组织的需求,财政所给予的支持还相当薄弱,鉴于粮农专业合作组织在粮食产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的联结作用,今后财政支持粮食产业组织成长的重点应在于支持各种形式的粮农专业合作组织的创建和发展。

(三)投资方式选择

中国当前的财政支农投资方式一般有税收优惠、有偿无偿使用相结合、直接投资、贷款贴息及投资参股经营等。前3种方式具有普适性,投资参股经营是近两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进行探索的新的财政投资方式,一般是省级及以上粮食加工龙头企业才有资格申请,贷款贴息也主要是针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和省级及以上粮食加工龙头企业。

今后,应以WTO规则为原则,逐渐规范财政支持主产区粮食产业组织的投资方式。具体来讲,一是对粮农应继续坚持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的粮食直补支持方式。二是对粮农专业合作组织应以贷款贴息和税收优惠方式为主进行支持。三是对国有粮食购销企业,由于过去一直采用的贷款贴息的投资方式容易混淆企业的经营性业务和政策性业务,因而对政策性业务应逐渐改用财政直接拨付的投资方式以减少财政投资的中间环节。四是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由于无法明确界定企业经营中能够满足公共利益因而需要公共财政投资的业务,以往财政以贷款贴息方式对粮食加工企业的支持被认为不符合WTO“绿箱”政策。另一方面,贷款贴息通常时间短,规模小,且形成企业负债而对企业的实际效用不大。而财政投资参股经营方式则增加企业的资产,有助于企业形成实际的竞争力。因此,对粮食加工龙头企业的支持应逐渐过度为以投资参股经营为主的财政投资方式。

五、政策建议

产业的组织成长其实质是产业内各利益主体力量实现均衡的过程,亦即利益均衡的过程。无论哪个主体的利益受损,都不利于产业的长期发展。中国粮食产业组织各利益主体力量长期处于失衡状态,粮农在交易中多数处于劣势地位,这对粮食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只有提高粮农收入,保障粮农安全,才能切实保障粮食安全。为了提高财政支持粮食产业发展的效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向农民大力宣传和认真执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使粮农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有深刻的认识;二是在全国范围内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凸显主产区粮食生产的比较优势;三是完善农村尤其是粮食主产区农村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彻底转移;四是加速土地流转制度的建立,实现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五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认定程序,保障财政支持的投资效率。

篇5:国内粮食产业链的问题

从今年开始,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已结束,跨国公司开始悄然进军,在我国建立小麦、大米等加工企业。专家警示:跨国企业已掌控我国植物油定价权,如果进一步取得粮食流通的控制权,将会造成我国粮价定价权旁落,给我国粮食宏观调控和粮食安全造成极大影响。

据业内人士介绍,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在江苏等省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这意味着跨国粮商已开始了他们在中国的粮食战略布局。

中国储备粮总公司山东分公司综合处副处长张炜介绍,益海嘉里集团已在山东兖州建立一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一期年加工能力为30万吨。另据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调查,这个集团在河南周口、河北石家庄也正准备建设面粉加工企业;在黑龙江佳木斯,益海嘉里集团已收购一家大米加工企业,近期还计划在辽宁盘锦建设另一家大型大米加工厂。不仅涉足粮食加工行业,在江苏射阳,益海嘉里集团已进行了考察,准备在射阳沿海建立大型粮食收储加工基地,进入粮食收储领域。

据中国储备粮总公司总经理包克辛介绍,益海嘉里集团是美国ADM公司与新加坡WILMAR集团合资成立的跨国企业。通过几年的发展,集团已对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占据了垄断地位,占据中国市场份额的60%至70%。

包克辛说:“他们已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然后他们再建立或收购面粉厂、大米加工厂,通过植物油的渠道销售进入粮食消费市场。在我国,粮油完全是一个销售渠道,这就给我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

操控向纵深发展:跨国粮商开始在中国寻找粮源

“世界四大粮商之一的某集团与我们吉林分公司谈得很露骨:一个广东的玉米消费量就相当于整个韩国的需求量,用中国的粮源和市场就能运作起来,没有必要从美国运玉米。”包克辛透露。中储粮是中国最大的粮食储备企业,是外资合作的首选。据包克辛介绍,目前,世界四大粮商都找中储粮谈过,他们一方面建立粮食加工流通企业,一方面开始寻找粮源。简称“ABCD”的四大跨国粮商是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通常被称为国际粮食市场的“幕后之手”。他们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是包括大豆等大宗农作物的定价者。据中国粮食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廷名介绍,近些年,跨国粮商通过掌控世界大豆价格,造成我国油脂加工企业亏损,然后展开大规模并购。目前,我国80%大豆压榨能力为跨国粮食企业控制,国内企业失去了话语权。在本轮全球粮食涨价大潮中,掌握大豆控制权的跨国企业获得巨额利润。跨国粮商的操控,也是国内植物油价格暴涨后,国家难以调控的重要原因,一旦这种局面在粮食上重演,结果就会像植物油一样,我们将失去对粮食市场的话语权。“这样的事情绝不能再在粮食上重演!”黑龙江九三油脂公司总经理田仁礼说,我国粮食安全的一大关键点在加工流通领域,这会直接影响到我国的粮食市场调控。

粮食定价权旁落,一个危险的信号

专家分析,目前,跨国公司掌控中国粮食加工流通的意图已经显露。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乔林选认为,跨国粮商不仅有强大的资金优势,而且通过食用油已经建立起了全国性的营销网络,并树立了一系列品牌优势。凭这几大优势与我国粮食加工企业竞争,会有很强的杀伤力。

包克辛说:“对此我们应当有紧迫感,跨国公司的发展十分迅速,如果不采取措施,3年后,局面可能就没法控制,他们有可能成为中国粮食加工销售的老大。”

包克辛指出,当前,我们的一些地方政府缺乏这种警惕性,在地方招商引资中,普遍存在外资优于内资的思想,跨国公司还能出大价钱,地方政府极易被他们利用。即便跨国粮商不与中储粮合作,他们也能找到粮源。

“现在很可怕的是,国内没有真正的大企业能与之抗衡。”包克辛说,目前,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但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华粮集团虽然在全国属于比较大的企业,但实力与跨国公司根本不能相提并论。而依靠民营企业,国内尚不具备这种实力的企业,而且民营企业也难以实现国家对粮食的调控。

目前我国粮食市场调控存在的一大问题是只有储备,没有对加工品和销售的控制,这样就会给调控带来风险,一旦国家出现粮食紧张,就会出现很大问题。包克辛说:“去年”十一“前,中储粮抛售20万吨食用油储备,市场一点水花都没有,调查发现70%让益海嘉里买走了,他们买了后存在那儿,不投放市场,这就让国家的调控在一定程度上失灵。”

提升粮食战略,构筑我国“粮食安全岛”

“粮食总量、质量、种类、流通、储藏、调控等综合形成了粮食的有效供给能力,这是一个国家社会保障能力的重要体现。”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成杰说,粮食供给是国家最大的民生,只有具有粮食有效供给能力,国家才有足够的社会保障能力。“吃饭保障解决了,搞好其他保障才有基础。”

他表示,正是基于对粮食生产和供给形势的清醒判断和把握,中央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始终坚持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当利用进出口调剂余缺的粮食安全政策,始终把解决好吃饭问题作为最大的民生。

一系列“强调控”手段,使我国一段时期内得以保持粮价稳定运行。针对跨国粮商的图谋,多位接受采访的专家表示,我国应提升粮食战略,确保国内粮食安全。

要充分吸收各国粮食生产方面的经验教训,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此次全球粮食危机,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训,再次提醒中国粮食生产必须立足国内自给,必须更加重视粮食生产的基础建设。我国应充分研究世界各国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战略。

还要注意吸收各国在粮食调控方面的成功经验。日本、韩国几十年来在管理大米上很有成效,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在世贸组织规则的框架内,建立和强化我国粮食加工严格的外商准入制度,严格控制外资进入的速度和规模,强化对本土粮食加工流通环节的保护,增强粮食终端的控制力。

篇6:粮食增产及产业工程视察汇报

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农业部门做出了积极努力

市县两级政府和项目乡镇政府高度重视省级粮食增产工程和市级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实施,多年来在组织领导上、政策扶持上、资金配套上、人员保障上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农业部门不断加强指导和技术保障,认真制定了实施方案,对技术培训、技术指导、资金管理、督促检查、测产验收等环节都进行了精心安排。今年在全市开展技术培训320期,培训农民4.3万人次,抽调493名农业技术人员长期下乡驻村蹲点开展技术指导,不断加强“合同管理、标牌管理、档案管理”等科学管理方式,有力保障了项目的顺利实施,为全市粮食工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三、抓好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关键在于着力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

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实施主体应当是农户,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的责任是导向上引导,政策上扶持,技术上指导,资金上补贴,不断刺激和提高农户采用科学现代的种植方式,逐步发展现代农业,实施好粮食工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使两项工程取得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预期效果。但是由于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的技术要求较高,种植程序复杂,相比传统种植费时费力,比打工或从事其他行业的经济效益较低、见效较慢,加上化肥等生产物资价格较高,导致种植成本偏高,农户的种植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另外,由于农民没有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现代农业的责任意识和主动意识,两项工程的实施主要是政府的行政推动,靠现有的经济补贴对农户的种植积极性刺激不够,例如全市现有的各级粮食工程项目资金(含国家粮种补贴和省市配套资金)共计1069.7万元,平均到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上,农户得到的补贴每亩仅有15.09元,农户的积极性受到一定影响,而且没有相应的配套工作经费,工程整体实施和推进难度较大。因此,抓好抓好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的关键在于着力提高农户生产积极性,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提高补贴标准,调动农户种植积极性。2012年,各级财政用于全市粮食生产工程的补贴合计15.09元,但是各种农资及劳动力成本逐年大幅增加,粮食价格却较为平稳,增产不增收或增收幅度不大的问题较为突出,农户种植积极性不够高涨,建议各相关职能部门大力配合,整合涉农资金,加大粮食生产投入,特别是大幅度提高农户种植的补贴标准,让农户种植有效益,种地有盼头,切实提高他们的种植积极性。

二是抓好示范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力度。应建设好粮食工程示范基地,确保示范项目成功,充分显现示范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示范基地的作用,在全市逐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和种植方式,为发展现代化农业打基础。

三是建立农技人员工作激励机制。配套相应的项目工作经费,并采用灵活方式,从政策上、生活上、待遇上关心农业技术人员,充分调动农技人员长期下乡驻村蹲点开展技术指导工作的积极性,为实施好粮食增产及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提供技术保障。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下一篇:产业组织学研究的理论前沿与现实关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