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实践心得

关键词: 自拟 对照组 方案 教学

中医临床实践心得(精选6篇)

篇1:中医临床实践心得

中医临床实践

病案一:

患者,赵依斌,男,36岁。初诊2011年5月20日。反复腹痛腹胀头痛三月余,近一个星期来持续频繁发作,食少,口渴喜冷饮,四肢乏力,口苦,排便不爽,口唇干燥有裂痕,舌苔黄腻,脉数。平素喜饮烈酒,三天前到县人民医院就诊检查未发现异常。辨证:腹痛(湿热内蕴,热重于湿)治法:健运脾胃,清热燥湿兼顾养阴

黄芪12g白术15g厚朴10g木香9g(后下)砂仁12g黄芩10g黄连6g天花粉20g 麦冬15g石膏25g(打碎先煎)知母10g蔓荆子9g 川芎9g山楂15g。水煎服,3剂。药后症状消失,嘱其清淡饮食忌油甘厚腻之品,适当饮用低度酒。

病案二:

患者,罗巧梅,女,61岁。初诊2011年9月15日。病人子宫下垂17年行子宫全切阴道修补术后反复腹痛一月余,近来腹痛加重,伴腹泻,食少,口渴饮少,神疲乏力,舌边有瘀点,脉细涩。辨证:腹痛(气虚血瘀夹热)治法:补气活血化瘀,止泻。

黄芪15g白术12g当归10g川芎10g桂枝12g白芍15g甘草10g 黄连6g木香9g白头翁10g秦皮10g肉豆蔻10g。2剂水煎服。

二诊:9月18日。药服2日后,腹泻止,饭食增,口不渴,腹痛较前减轻。舌边瘀点仍见,因病人惧服中药,嘱其用米汤送服云南白药1g每日三次,连服7天。服后症状消失,嘱其用黄芪泡水继续服用云南白药1个每日2次,继续巩固半月。

(颜德馨:术后疼痛多与瘀血有关,瘀可化热)

病案三:

患者,陈美珍,女,50岁。初诊2009年7月20日。反复咳嗽咳痰半年余,夜间更甚,曾到当地人民医院就诊,给予X线CT检查未见异常。近来加重甚至影响到睡眠,痰少,舌苔白腻,脉滑。辨证:咳嗽(痰蕴)治法:宣肺止咳化痰疏肝

紫菀15g款冬花15g桔梗9g白前10g炙麻黄10g杏仁12g当归15g 代赭石30g(打碎先煎)旋覆花15g(包煎)茯苓10g陈皮10g柴胡12g香附10g。5剂水煎服。服后症状消失。

(止咳疏肝,肝气调达可促进肺宣发肃降《医学衷中参西录》)

篇2:中医临床实践心得

摘要:《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说:“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脏躁的症状可出现于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征,其本为心气不足,心血失养,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问》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灵枢》中说:“心病者,宜食麦。”甘麦大枣汤以甘草润燥缓急,小麦养心安神,大枣益脾养血,其治在“心”。关键词:脏躁抑郁症焦虑症失眠郁证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说:“妇人藏躁,喜悲伤欲哭,像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主之。”

甘麦大枣汤方:甘草三两,小麦一升,大枣十枚。上三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分三服。亦补脾气。

脏躁指情志不畅,五志化火,脏阴既伤所致的以情志失常为主的疾患,临床多见于女性,属于现代医学“癔病”范畴,是神经官能症中的一种类型,表现可轻可重,多种多样,有的甚至很严重,多无器质性病变。甘麦大枣汤有甘润缓急,养心安神之功,主治心神失养之证。

我在跟从秦教授上门诊一年多里,发现秦老师把甘麦大枣汤作为治疗焦虑症、抑郁症、神经衰弱、考试焦虑症、围绝经期综合症、失眠等身心疾病的基础方。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病症不同,若病机、病性、证候相同都可考虑一方治多病。在张仲景“观其脉证,知犯何

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秦竹教授灵活加减应用并结

合心理疏导,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疗效,现分析医案如下:

王某,女,47岁职业:教职工住址:昆明理工大学(新迎校区

2011年4月4日前来就诊,诉近两年来咽中如有异物,反复咳

嗽,咽痒不适,失眠,多疑易惊,烦躁易怒,时悲时喜,悲忧善哭,喜怒无常,颜面潮红,手心汗出,四肢倦怠乏力,舌质淡,少苔,脉

弦细。患者诉时感心慌胸闷,呼吸困难,出汗震颤,悲伤欲哭,急

送云大医院,昆华医院就诊经B超、喉镜及各种医疗检查均无明显异

常,经抗菌输液治疗少缓解,不久又复发。曾诊断为神经官能症,长

期服用百忧解,氟西汀治疗失眠及抑郁症

诊断:西医诊断:神经官能症(癔症)

中医诊断:郁证(脏躁、梅核气)

证机概要:肝郁血虚脾弱

治则:疏肝健脾,养心安神

处方:甘麦大枣汤合半夏厚朴汤加减

甘草10g大枣20g浮小麦 300g法夏12g

炒厚朴15g苏子15g(包煎)茯苓30g白术20g

炒枳壳12g郁金15g香附12g合欢皮15g

女贞子20g旱莲草15g重楼10g蒲公英15g

夏枯草20g生姜15g

上方文火煎30分钟,每次服200ml,日服2次,两日一剂。嘱患者失眠

及焦虑发作时做深呼吸,瑜伽冥想,禁看手表。

2011年4月11日二诊:手心汗出,烘热、胸闷失眠症状减轻,余证同

前,患者丈夫诉目前患者无工作,有一儿子上高中,丈夫在呈贡校区

后勤工作,常患者一人在家,她反复怀疑自己有病,烦躁易怒,悲忧

善哭,喜怒无常,在与患者交谈中明显发现患者咳嗽清喉次数减少。

守方续进,加开成药枣仁安神胶囊,当栀逍遥丸。暗示患者方中已开治咳嗽咽喉不适的药,并疏导患者转移注意力,不要太关注疾病,要接纳疾病,与疾病共处,带病享受幸福生活,为人父母及妻子,办演好自己的角色,多关心孩子及丈夫,买菜做饭,栽花洗衣做家务,培养自己的生活兴趣,每天都快乐充实的生活,而不是忧心忡忡。

2011年4月18日三诊:患者诉咳嗽咽不适感减轻,大便稀溏,四肢乏

力,偶感心胸闷,余证同前,恐药寒凉,脾阳受损,调方如下:

甘麦大枣汤合归脾汤加减

甘草10g大枣20g淮小麦 300g苏15g(包煎)茯苓30g白术20g炒枳壳12g郁金15g香附12g合欢皮15g柴胡15g炒黄芩12g

女贞子20g旱莲草15g重楼10g夏枯草15g生姜15g酸枣仁15g黄芪30g当归20g龙眼肉20g

上方文久煎,每次服200ml,日服2次,两日一剂。加服枣仁安神胶囊,嘱患者忌生冷油腻饮食。

2011年4月25日四诊: 咳嗽咽不适,四肢乏力症状减轻,失眠好转,但易惊醒,多梦,大便正常,偶感心胸闷,手心出汗,口干口苦,调

方如下:减重楼、苏子、枳壳,夏枯草加生地20g 麦冬20g 煅龙骨30g

煅牡蛎30g,文久煎,每次服200ml,日服2次,两日一剂。6剂后,睡

眠恢复正常,余证亦减轻,患者性格开朗乐观。以甘麦大枣汤为基础

继续随证加减继续服以巩固疗效,经10个多月治疗好转。

按:《古今医统大全·郁证门》说:“郁为七情不舒,遂成郁结,既郁

之久,变病多端。”,脏躁多因患者抑郁寡欢,忧思伤脾,积久伤心,致使心脾两虚;若久病伤阴,致使精血两亏,五脏失于濡养,五志之

火内动,上扰心神而成脏躁之病,本病始于肝,伤及心脾,累及于肾,病位多在心、肝。肝属木,心属火,在五行相生关系上,肝为心之母,因此肝之藏血不足会导致心之阴血不足,心血不足从而引起心神失

养。肝疏泄失常不仅影响到全身气机,而且也会导致其本身藏血失职。

由此,肝之功能失常所引起的脏躁在病因病机方面除了肝之疏泄失常

外,还有肝不藏血。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以疏肝健脾,养心安神为

主。

《金匮要略心典》言:“皆所以求肝治之,而宅其魂也。”人体的气

机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肝是全身气机之枢纽所在若枢机失利,必然导致各脏腑气机的紊乱。五脏气机紊乱必然导致五志的失常,从

影响到人的情志。患者无工作,长期生活清闲,丈夫孩子经常不在身边易孤独抑郁,渴望别人的关爱,生活前景幸福又担心丈夫出轨,丧失幸福。又处于更年期,在身心上有些变化和不适,复杂的社会因

素心理因素导致了癔症、抑郁症、焦虑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木

郁达之,故在治疗上注重调肝解郁,思伤脾,长期焦虑抑郁失眠,脾

弱血虚,心气不足,故宜补气健脾,养心安神。有是证用是方,根据

辨证论治的原则灵活加减应用。

《医宗金鉴》云:“脏,心脏也,心静则神藏,若为七情所伤,则心

不得静而神躁扰不宁也,故喜悲伤欲哭,是神不能主情也。” 脏躁的症状可出现于癔病、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及更年期综合征,其本为

心气不足,心血失养,兼之精神刺激所致,《素问》中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灵枢》中说:“心病者,宜食麦。”甘麦大枣汤以甘

草润燥缓急,小麦养心安神(药理研究小麦有抗焦虑抑郁的作用),大枣益脾养血,其治在“心”。

《临证指南医案·郁》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心理疏导在疾病治疗中也起重要作用,患者咳嗽咽痒不适,属癔症,疏导患者转

移注意力,接纳疾病,办演好自己的角色,快乐充实的生活对疾病治

疗有重要作用,另外心理暗示也起重要作用。

篇3:中医临床实践心得

1 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对应的行业特点及对人才的要求

中医学专业人才面对的工作环境是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农村基层、城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 从事的是临床诊疗、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工作, 需要运用多种知识、多种能力, 其工作对象是人, 尤其是在心理、生理方面存在缺陷的人, 是同人的生命打交道。因此, 社会期望值高, 职业道德要求高, 工作责任重大, 技术含量相对较高, 知识内容复杂, 系统性强, 临床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要求高, 强调因人而异, 遵循个性化原则。综合这一领域专业人才的共同特点, 就是要运用专门的技术、经验、知识, 向特定人群提供帮助与服务, 实践性强。

2 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成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结合医学教育新理念, 医生必须具备6项核心能力, 其中“以系统为基础的实践和基于实践的学习与提高”是最根本的能力[1];必须了解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2]涵盖的7个领域, 其中临床技能是最核心的内容等。为了优化中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结构, 我校中医学专业通过多年的探索, 走出了一条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人才的路子, 那就是在中医学专业中试行“三三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 核心包括“四个三”, 即“三联系、三结合、三层次、三个化”。

2.1“三联系”

“三联系”即专业设置与基层经济状况相联系, 教学内容与基层需求相联系, 实践教学与基层岗位相联系。一是利用我校每年举办基层卫生院中医骨干及院长培训班的机会和他们进行座谈并开展问卷调查, 对不同层次医院所需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及技能要求等进行调研, 以此作为设置新专业、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内容的重要依据;二是利用每年检查学生实习情况的机会, 对我校应、往届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 以此获得各专业毕业生对我校课程体系的评价, 了解他们在医院工作的情况, 询问他们在校学习的哪些知识对自己的工作有帮助, 在实际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增加哪些知识, 为制订和确立适合农村基层、城镇社区中医教育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我校针对农村基层及城镇社区卫生工作的特点, 认真学习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研究[3], 进一步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 增加中医全科医学知识, 开设中医适宜技术, 在课程设置上注意中西医并重, 强化对学生的能力培养, 使学生在毕业后适应农村基层及城镇社区的卫生工作需要;四是在三年或五年制的教学计划中, 在第四或第八学期开设中西医临床综合训练课, 强化对学生实习前的专业技能训练, 并模拟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技能考试的“三站式”考核, 对操作技能不过关的学生进行补课和补考, 成绩合格后才能进入临床实习, 以此促进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五是改变了授课方式, 实现了“两个转移”, 即教学场所由单纯的教室转移到实验实训室, 对一些既有理论又有实验的课程内容, 尽可能到实验室授课, 使理论与实验、技能教学同步进行, 如将组织细胞形态学教学放到显微镜室上, 解剖学教学放到解剖实验室上, 护理技能放到护理实训中心上, 针灸推拿学放到中医实训中心上等, 减少了课程内容的重复, 更重要的是提高了教学效果, 形成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并行、知识学习和技能实训并行的良好氛围。实践教学场所由单纯的实验实训室转移到医院, 如中医学各专业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 为期1周, 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真实性, 避免了“在黑板上处方, 在教室里诊病”的教法, 缩短了学校教育与用人单位对人才要求的距离。

2.2“三结合”

“三结合”即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教学过程与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 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就是把教学与临床基本知识及技能结合起来, 将专业课的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临床实践进行, 大力推进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学过程与执业资格考试相结合, 就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 举办多个与学生专业相适应的执业资格考试培训班, 如美容师培训、保健按摩师培训等, 使学生在毕业时能获取多个执业资格证书, 以拓宽其就业面及提高其就业竞争力。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就是利用节假日和课余时间, 让学生走出校门, 在教师的指导下参加义诊活动, 如免费针灸、拔罐、推拿按摩等, 把实践教学拓展到街道、社区等各个方面。

2.3“三层次”

“三层次”即按照基础实验实践、专业实训、综合实践3个层次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基础实验实践层次包括入学军训、实验课、劳动课、社会调查等。专业实训层次主要包括专业课程教学见习、病历书写、病程记录、医患沟通交流、医患关系处理、专业调研、第二课堂活动如专题学术讲座等。综合实践层次要求学生在校外实践基地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参加临床实践活动, 完成临床实习和毕业论文, 使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2.4“三化”

“三化”即临床见习经常化、工学结合校内化、综合训练规范化。临床见习经常化, 就是在第二学年第三或第四学期, 除安排1个星期的时间让学生到医院见习外, 还可利用课外活动的兴趣小组、节假日义诊、周末到医院见习等活动使学生得到锻炼, 这样不但能给学生以直观教学, 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更重要的是能提高教学效果。工学结合校内化, 就是在中医实训中心, 打造仿真模拟科室, 如针灸科、骨伤科、中医科、保健推拿科等, 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 使教学能达到在医院一样的直观效果, 使学生提前熟悉今后的实习医院及工作岗位, 更重要的是缓解了学生人数多、医院容量有限、交通不便等诸多矛盾。综合训练规范化, 一是在第四学期将中西医临床综合训练指南课程纳入教学计划, 对体格检查、化验单的阅读、西医常见病症的诊断治疗、病史采集、病历书写、中医“望、闻、问、切”四诊的运用、处方书写规范、处方的剂量原则、中医常见病的辨证论治等进行综合训练。模拟从接诊患者, 中医四诊资料的收集, 西医辅助检查, 到最后的诊断、辨证、处方用药、医嘱等全过程的强化训练, 使学生提前适应实习岗位工作;二是在第二学年的第三至第四学期, 在每个专业都举办2次模拟国家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的知识竞赛, 如在第三学期是中医药基础知识竞赛, 第四学期是中医临床内外妇儿知识竞赛, 同时按照国家执业医师技能考核要求, 第四学期还实行“三站式”考核, 制订了考试大纲, 建立了考试题库, 这样既强化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 也提高了其执业医师考试的通过率。

3 构建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中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保障措施

3.1 思想保障

组织全校师生认真学习《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相关文件精神, 仔细研读学校制订的各类教学指导性文件, 并针对理论与实践教学运行中的各个环节及存在的不足, 参考调研情况, 在每学期期末进行教育思想大讨论, 总结分析和思考研究医药高等卫生人才培养问题, 明确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中医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探索人才培养模式, 树立新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3.2 完善与规范实践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开展教学的依据, 各门实践课程都应有规范化的见习教学大纲、实训教学大纲、实践教学大纲和明确、具体的质量标准, 教学大纲的内容包括课程的定位和目标、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等。

3.3 加强“多证制”建设, 积极推行考证培训

将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纳入到理论与实践教学中, 让学生在毕业时能获取多个执业资格证书, 以拓宽其就业门路, 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与本专业相关的执业资格或技术等级证书培训和考试, 如计算机等级证、公共英语等级证、大学英语四六级证、普通话等级证、高级美容师资格证、高级保健按摩师证、高级保健刮痧师证等。

3.4 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

我校投入近3 200余万元建设了相关实验室、实训室, 现有基础实验中心、护理实训中心、临床实训中心、中医实训中心和药学实训中心, 其中有90余间专业实验实训室在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了适应培养学生的需要, 学校不断完善对现有校内实验、实训室的建设与管理。

3.5 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我校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分2个部分:一是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乡村、社区医学教育见习基地, 学校选择附近在医院管理、医疗技术、社会声誉和经济效益等方面较好的10多个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校外见习实践基地, 在学生入学的第二学年抽出2周时间, 将学生派往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见习并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开展力所能及的医疗、防疫保健和健康咨询等活动, 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 加深学生对基层医疗服务技能要求的认识, 增强学生的农村、社区服务意识、服务理念、服务知识和能力;二是为升华学生感性认识, 加深理性认识, 强化实践技能的临床实践基地建设, 学校与周边省份和地区的县级以上医院建立合作关系, 建设临床教学基地80多个, 其中有10多家医院为学校挂牌的实习医院。

3.6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提高农村、社区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 在实际工作中, 学校坚持以医助教, 以教促医, 医教结合, 医教相长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一方面要求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必须有相关执业资格证才能上岗;另一方面聘请医院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业人员到校内授课或担任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另外, 积极推行专业课教师到教学医院带教制度, 安排专业教师到学校附属医院轮岗实践, 以加强其临床实践, 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通过几年的努力, 学校专业教师有97%以上均获得了相关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有效提升了实践教学能力。

总之, 我们在近几年的教育实践中, 虽然探索出了一些适合自身特点的中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收到了一定效果, 但中医学教育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 需要学校、医院、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加强调研, 不断了解区域性医疗卫生人才状况, 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 结合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要求, 明确目标, 努力探索, 勇于创新, 大胆实践, 不断改进, 才能突出医学高等职业教育特点, 办出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自身特色, 完成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培养目标。

摘要:现根据中医专科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今后对接的岗位, 提出实践教学的“四个三”体系, 并对其进行具体的探索与实践。同时, 也探讨实现这一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中医专科人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晋玮, 邹扬, 缪青.PBLI—医学教育新理念[J].西北医学教育, 2006, 14 (6) :636.

[2]张晓兰, 李晓松, 陈晓娟, 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6:20~21.

篇4:中医临床实践心得

[关键词] 综合性医学院校;临床实践教学;中医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2095-0616(2012)10-177-02

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关键环节之一,对医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科学的临床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合格的中医医师亦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目前综合性医学院校中中医临床实践教学尚存在诸多不足。本研究以58名综合性医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观察和比较了不同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方案的实际成果,旨在探讨其改善方向及措施,为今后的中医临床教学工作提供指导依据,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学校2008级医学生58名,其中男31名,女27名,年龄20~22岁,本着学生自愿原则将学生分为参与改进型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活动的观察组(32名)与参与常规临床实践活动的对照组(26名),两组学生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观察组实行改进教学方案。包括:(1)临床实践教学实验室配备电子计算机及投影设备,采用DB2数据库及pureXML格式存储人体经络及经穴数据,运用图像、三维模型等方式实现直观化教学。(2)实验室配备人体发光模型、脉象模型及舌苔模型供实践使用,首次临床实践课由教师讲解模型用法及基础知识,实验室开放时间由学生自行使用。(3)教学活动类别主要包括中医检查、急症处理及中医护理技术等,由教师进行基础知识讲解及示范,学生提出问题并共同讨论,实践活动中由教师指点操作中存在的缺陷及不足。(4)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规定考核内容由学生重点练习,考核包括实际操作能力测试及笔试,实际操作能力测试评分标准以操作时间及准确性为准,笔试则以基础知识掌握程度为准。(5)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制度,除少数贵重物品外,学生可随意使用设备及模型进行学习活动。

1.2.2?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常规临床实践活动。仅进行传统的临床见习活动,以病例观摩及讨论为主,穿插于理论课的讲授之间,不进行教学实验室活动。

1.3?成绩评价

实际操作能力考评包括经络、穴位识别、针灸操作、手法按摩等,所有学生的考评成绩均由同一考官给出,按照操作时间及准确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档。中医基础知识测验方面,两组学生采用同一份考卷作答并评分(由于本次教学活動为试验性教学,以上成绩均不记入学生档案)。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法,检验水准设定为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实际操作能力考评

实际操作能力考评中,观察组共31人达到良好以上评价(96.88%,31/32),对照组共18人达到良好以上评价(69.23%,18/26),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中医基础知识测验

本次测验满分100分,其中观察组平均得分为(85.5±9.2)分,对照组平均得分为(79.3±9.7)分,观察组中医基础知识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491 089,P<0.05)。

3?讨论

目前综合性医学院校中,中医教学仍处于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临床实践能力。虽然各大院校均安排了临床实践教学课程,但主要仍以见习模式为主,学生实际操作的机会较为有限,因此,医学生在毕业后往往不能立即进入高效率的工作状态,而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适应期,严重影响了高等中医学教育的普及和发展[1]。

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模式,其对于病理机制及治疗方案的解释均与西医体系存在较大不同,对于新生来说,许多中医理论较为晦涩难懂,甚至是不可索解的。中医诊断方式亦与西医有所不同,医师需要直接与患者接触,而不能仅仅通过病历及检测报告作出判断。因此,单纯的课堂教学和临床见习无法满足中医学教学的要求。相比之下,更为直观和具体的实验教学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往已有学者提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指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操作的能力[2]。蒋筱等[3]的研究显示,中医基础实验教学是一种医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目前国内已经有多家医学院成立了中医临床教学实验室,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4]。但当前中医临床教学实验尚存在一些问题[5-8],主要包括现代化技术应用不足、师生重视程度较低、实验室规模及管理不理想、教学模式无法脱离课堂教学的套路、实验室开放时间短、考核制度不完善等。

笔者通过修改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方案,主要改善了以下内容:(1)充分利用投影仪、电子计算机、交互数据库等现代化教学技术,节省了教学时间,增加了教学内容。(2)增加考核内容,提升了师生关注度。(3)实验室增加人体发光模型、脉象模型及舌苔模型等,加强实验室教具配备,改善其实用性。(4)采用师生互动教学模式,增加小组讨论活动,充分调动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使教师从课堂领导者向指导者的角色转变。(5)增加实验室对学生开放的时间,拓展实验室应用范围。(6)建立科学完善的考核制度。本研究显示,经过改进的中医临床教学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基础知识水平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提示该教学模式具有相当的实践意义。综上所述,我国中医临床实践教学尚存在诸多不足,作为中医教学人员,时刻紧跟时代步伐,用心观察改进教学模式及内容,使之更适合学生的发展,是提升整体中医教学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谢志伟,张慧婕,李玉琼,等.中医临床教学实验室的进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11):70.

[2] 何建成.实验教学在中医教育中的重要性探微[J].中医函授通讯,1998,17(3):52-53.

[3] 蒋筱,王远,黄健勇,等.中医基础实验教学的评价[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13):119-120.

[4] 金桂兰.构建中医临床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中医教育,2008,27(2):68-70.

[5] 刘杰书.对中医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探讨[J].中医教育,2004,23(5):9-11.

[6] 高秀娟,江春花,齐峰,等.中医实验教学体系的优化与整合[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4):602-603.

[7] 顾星,赵上果,张乐平,等.中医针灸推拿实验教学的创新性研究[J].医学教育探索,2008,7(10):1078-1079.

[8] 李卫红,李澎涛,徐雅,等.中医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索与思考[J].中医教育,2008,27(4):35-37.

篇5:师承中医的临床心得体会

1、对不同的中医学术流派,有针对的进行相应的学术继承和发展研究,力争全面继承,重点突破,繁荣中医学术。从相关专业科室选拨德才兼备的中青年骨干医师,以学术继承人的身份学习中医。以学术继承人为骨干,以所在临床科室为依托,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的继承工作,并进行中医相关学术经验的研究。人才梯队合理,专兼职人员分工合作,传承名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目的是使专科中青年骨干医师的中医学术基础进一步巩固,方向进一步明确,水平进一步提高,临床经验进一步丰富。并以此带动全院中医师承的学习热潮,对推动中医学术的繁荣昌盛起到积极作用。

2、根据市卫生局制定的规划要求,实施全市优秀左右两侧研修项目和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思想的继承工作,我院积极响应,率先开展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和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职能部门专人管理,每年对学术经验的传授人和继承人进行相关考核,确保老中医的学术经验真正的得以传承。

3、开展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在全省选拨中青年临床骨干进行重点培养,我院共有1人入选该项目学习。我院根据省中医药局对于中医师承教育工作的实施办法,结合我院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加强对学院的跟师情况进行月查岗考勤,并进行季度考核和年度考核,鼓励学员积极参加各种中医理论培训班及网上学习等等。我院该项工作高质量的实施,对我市的优秀中青年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起到一个带头示范的作用。

4、培养院优秀中医临床重点人才和青苗人才,通过全院范围公开考评,择优录取青年中医作为培养对象,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培训教育考核,最终选取优秀人员作为院内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培养对象。借此营造中医学术氛围,推动中医学术进步,使中医事业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为确保方案实施,在院长领导下,院内成立考评专家组,成员由院内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专家组成,院长任考评组组长。主要针对本院中热爱中医事业并具有较好的专业基础和较高的悟性,有志于为中医的继承与发展作出贡献的中医医师。考评分笔试和面试两部分。笔试包括医古文,中医诊断学与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内容为主的基础部分和以中医经典经文在本专业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体会,诊法心得,遣方用药心得,病案分析为主的临床应用。面试内容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沟通技巧,文字功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对中医传统古籍的涉猎程度及心得。

二、开展师承培养模式的思路与探索

1、提高认识、培养人才

人才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在医院各项工作中,人才培养始终是重中之重,上述各项工作的实施,给医院培养高水平的人才提供了一个平台。一方面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和经验后继有人,年轻的中医力量迅速成长壮大起来;另一方面通过继承人员的带动作用,起到传承的作用,让老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经验得以发扬光大。最终,中医药的本质将会被传续。

2、领导重视,强化组织

医院领导从中医药事业发展和医院自身人才队伍建设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加强中医传承和发展,中医后继人才培养的意义和重要性,加强各项工作的组织领导,由分管院长全面负责,职能部门具体执行,互相协作,指定专人管理,组织继承人员认真学习,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3、管理有力,互相促进

(1)严格管理过程:根据上级主管部门有关工作规定和医院领导加强临床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医院办公室,医务科等职能部门定期进行过程管理,对培养人员和继承人员进行了专项检查,重点了解培养和继承工作的执行情况和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对该项工作实施以来的效果进行阶段性评估,从而督促专项人员认真自觉地完成既定计划;同时,也为职能部门完善管理制度,提供管理效率提供整改依据。

(2)合理使用经费:经费支持是完成各项工作的重要保障。依据相关规定,医院建立了各项工作的专项经费使用和审核登记制度,切实做到加强管理,专款专用,分配,经费由财务科统一管理。经费管理一方面保证了培养对象学习的经费的使用,另一方面也约束培养对象在学习期间从事和继承工作无关的其他开支,同时医院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能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3)认真督促实施: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在一定的制度和计划下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正是在我院领导高度重视支持下,各职能部门提供严密的组织保障,有效的制度保证和监管措施,我院开展的多样保持中医中姓本质的工作才能取得显著的成绩。我院根据上级部门要求,组织制定各种工相应的制度规定及计划等。

4、总结经验,不断完善

篇6:中医临床实践心得

**县总医院

**

“治未病”思想的理论渊源

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皇帝内经》。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以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段话生动而形象地阐明了“治未病”的重要性,也是对预防思想的高度概括,为中医预防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历代医家虽秉承这一理念,但在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经验积累中,承古而不拘泥古。特别是东汉张仲景勤于实践,缜于思考,根据五行生克乘侮传变规律首先创造性的提出了五脏病变防止传变的治疗方法,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篇》中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从提出对疾病“未病先防”的预防思想到“既病防变”具体治疗原则的确定,医圣张仲景继承和发扬了“治未病”学术理论,拓展和丰富了“治未病”的思想内涵,为祖国传统医学留下了璀璨的篇章。唐孙思邈则首将疾病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阶段,并提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消未起之患,治未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元朱丹溪“与其求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生于无疾之先。”指出了预防与养生的重要性。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病的发展规律和温邪致病易伤津耗液的特点,提出对于肾水素虚之人如热邪伤及胃阴,应防止病邪乘虚深入下焦,进一步损及肾阴,主张在甘寒养胃的同时加入咸寒滋肾之品,以防肾阴被劫,并提出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可谓是既病防变原则具体应用的典范。

“治未病”学术具体内容

中医“治未病”思想,涉及面广,内容丰富,贯彻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归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未病先防”:在疾病未发作的临床前期,对可能导致疾病的各种原因,采取提前干预措施,预防其发生发展。

(2)

“见微知著”:对某些疾病出现的前兆,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及时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3)

“既病防变”:把握疾病的传变规律,及时阻止或缓解疾病的蔓延、恶化和传变。

(4)

“病后防复”,疾病治疗过后病情稳定但尚无法根除的时候,进行康复性的干预治疗,防止疾病的复发。

临床实践中的指导意义

“治未病”中“治”,其含义不仅仅是医治、治疗,还包含治理、管理的意思。“未病”是一种状态,不能理解成没有疾病,应该是指体内已经有某种致病因素存在,但临床上还尚未出现具体的不适表现,或者已经发生疾病而通过治疗后身体已经“康复”了的一种人体状态。

当前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步增强,常规体检已经是老百姓乐意去做的一件事。运用现代医学较为先进的检测手段常常可以检查出尚无自觉症状的临床前期的病变,特别发现在“三高人群”中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知晓率”低,治疗达标率底;肿瘤病人一旦确诊基本上都是中晚期这都是很实际的问题,祖国传统医学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完全能够解决这一现实问题,在基层医院临床实践中具有卓越的指导意义。运用“治未病”学术理论对于“三高人群”提前干预,完全能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对于肿瘤患者以及许多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群均能从“治未病”学术思想中获益。下面就从在基层工作中常见的糖尿病和肿瘤二个病种来说明“治未病”学术思想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

我们知道糖尿病在未确诊之前有相当一部分人的血液生化指标已经不正常了,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升高,这种状态我们称之为“糖尿病前期”,临床上可能没有典型症状或者仅仅有轻微的不适表现而常常被忽略,此时采取饮食控制、运动锻炼,中医药养生保健等一系列干预措施,能够使大多数IGT、IFT完全恢复正常或者延缓其向DM转变,延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DM病人。也就是说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进行“先防”,能够避免或延缓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已病”状态。人们常说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并发症。糖尿病既然已经形成了,以“既病防变”

思想为指导,以“整体观念”为核心,发挥辨证施治“个体化”治疗之特长,进行综合防治,使病情处于相当长的相对稳定的状态,完全能够延缓或逆转其早期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将“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贯穿于糖尿病发生、发展的各个环节,对于减少或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促进血糖的良好控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病死率都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近期国内外多项大规模循证医学的相关研究报告及不断更新的糖尿病临证指南等信息来看,糖尿病的提前干预综合防治并从中获益都得到了循证医学的证实,“治未病”思想理念也与糖尿病“三级预防”防保措施相吻合,进一步说明了传统医学的先进性,前瞻性和实用性。中西医在此观念上也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肿瘤治疗方面就目前来讲仍有许多不能满意的地方,恶性肿瘤在经过手术切除,或经过规范的放、化疗后,达到了满意疗效似乎已经根治,但病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质量却逐渐下降,对于大多数的病人来讲,术后防止复发是肿瘤治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却很少有尽如人意的时候。但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后临床上有时候却能收到很好的疗效,包括病后药食调摄,气功、八段锦、太极拳等各种措施,增强体质。虽然中医“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治未病”思想在肿瘤的防治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探讨深入研究的地方,但前景广泛。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医临床论文 下一篇:中医临床路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