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采血法操作

关键词: 采血 静脉 临床 护理

静脉采血法操作(精选11篇)

篇1:静脉采血法操作

静脉采血法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静脉采血法是指将静脉血抽出体外的方法。目前包括普通静脉采血法和真空负压静脉采血法两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包括;皮下出血或局部血肿、晕针或晕血、局部皮肤过敏反应、误穿刺入动脉、采血失败等。

一、皮下出血或局部血肿 [临床表现] 1.穿刺部位疼痛、肿胀、有压痛。2.肉眼可见皮下瘀斑。[预防措施] 1.合理选择血管,宜选择粗、直、充盈饱满、弹性较好的静脉,尽量做到一针见血,避免反复穿刺对血管壁的损伤。

2.上肢静脉采血时,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若上衣袖口较紧,要求患者脱去衣袖后再采血,避免较紧的衣袖影响静脉回流,引起皮下出血。

3.采血时询问患者有无不适并观察采血局部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处理。4.采血后有效按压是预防血肿的有效措施。(1)按压时间应5~10分钟。

(2)按压方法正确:(1)如果穿刺时针头经皮下直接进入血管,按压时棉签与血管走行垂直;(2)如果针头在皮下行走一段距离后进入血管,按压时棉签与血管走行平行。

[处理措施] 1.早期冷敷。减轻局部充血和出血,使毛细血管收缩,可防止皮下出血或血肿扩大。

2.48小时后改为热敷。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性水肿,加速吸收和消肿。

二、晕针和晕血 [临床表现] 晕针或晕血发生持续时间短,恢复快,一般2~4分钟后自然缓解。1.先兆期 患者多主诉头晕、眼花、心悸、恶心、四肢无力等。

2.发作期 突然昏倒、意识丧失、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脉搏细弱等。

3.恢复其 意识恢复清晰,自诉全身无力、四肢酸软,面色由苍白转红润,四肢转温,心率、脉搏恢复正常。

[预防措施] 1.采血前应评估患者身体状况、心理情绪、是否进食、有无晕针晕血史等,并作好解释工作,给患者以心理安慰。

2.采血时与患者适当交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

3.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姿势,以利于机体放松,尤其是易发生晕针或晕血的患者可采取平卧位。

4.熟练掌握操作技术,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刺激。[处理措施] 1.发生晕针或晕血时,应立即停止采血,迅速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2.患者坐位时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指压或针灸人中穴、合谷穴。

3.口服葡萄糖液,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

三、局部皮肤过敏反应 [临床表现] 局部有灼伤感,甚至出现皮疹及过敏性皮炎。[预防措施] 1.评估患者的消毒剂过敏史,针对性改进其他消毒剂。2.采血后穿刺针眼处不覆盖任何东西,保持穿刺局部清洁干燥。[处理措施] 如出现过敏现象报告医生处理。

四、误穿刺入动脉 [临床表现] 以股动脉为例。当穿刺针穿入血管时,不用回抽,血液自动上升到注射器里。血液呈红色,较静脉血更鲜红。

[预防措施] 1.正确掌握股静脉的解剖位置,即股静脉在股动脉内侧约0.5cm处。2.掌握正确的穿刺方法

用消毒液消毒示指和中指,于股三角区扪及股动脉,并用手指加以固定;右手持注射器,针头和皮肤成90°或45°,在股动脉内侧0.5cm处刺入,见抽出暗红血液,表示已达股静脉。

[处理措施] 如抽出为暗红色血液,提示刺入股动脉,应立即拔出针头。紧压穿刺点5~10分钟,直至无出血,再重新穿刺对侧股静脉进行采血。

五、采血失败 [临床表现] 无回血 [预防措施] 1.采血者保持良好的情绪。熟悉静脉的解剖位置,提高穿刺技术。2.评估血管条件,尽量选择易暴露、较直、弹性好的浅表静脉。

3.对四肢末梢循环不良的患者,可通过局部热敷等保暖措施促进血管扩张。4.运用真空负压静脉采血法采血时,如感觉针头进入血管却不见回血时,应检查采血管负压是否充足,不应盲目拔针。

[处理措施] 确定针头没有在静脉内,应立即拔针,重新更换针头另选静脉进入采血,不能来回多次进针或退针。

篇2:静脉采血法操作

(2 检查注射器:静脉采血前要仔细检查针头是否安装牢固, 针筒内是否有空气和水分。所 用针头应锐利、光滑、通气,针筒不漏气。

(3消毒:先用 30g/L碘酊棉签自所选静脉穿刺处从内向外、顺时针方向消毒皮肤医学教 |育网搜集整理,待碘酊挥发后,再用 75%乙醇棉签以同样方法拭去碘迹。

(4穿刺:以左手拇指固定静脉穿刺部位下端,右手拇指和中指持注射器针筒,医 |学教育 网搜集整理食指固定针头下座, 使针头斜面和针筒刻度向上, 沿静脉走向使针头与皮肤成 30°角斜行快速刺入皮肤,然后以 5°角向前穿破静脉壁进入静脉腔。见回血后,将针头顺势探 入少许,以免采血时针头滑出;但不可用力深刺,以免造成血肿,同时立即去掉压脉带。

(5抽血:针栓只能外抽,不能内推,以免静脉内注入空气形成气栓,造成严重后果。

篇3:静脉采血法操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7月—2015年2月收治的120例需采血患儿, 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中男33例, 女27例;年龄6个月~3岁, 平均年龄 (2.1±0.6) 岁。对照组中男32例, 女28例;年龄4个月~3岁, 平均年龄 (2.0±0.7) 岁。纳入标准:患儿家属知情且同意本次研究;患儿无血液感染;病历资料完整。排除标准:重要脏器严重功能不全;严重血液感染;凝血功能障碍。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传统股静脉采血法, 患儿取仰卧位, 使其腿呈青蛙状, 将其腹股沟展平, 对患儿上臂及下肢进行固定。常规消毒后, 右手对针头固定, 左手回抽法进行穿刺, 抽取需要血量, 完成采血后, 使用棉签压迫止血。观察组行颈静脉采血法, 患儿取平卧位, 并在肩下垫一薄枕, 将其头偏向对侧, 将穿刺部位充分暴露, 将患儿上臂与下肢固定。常规消毒后, 右手持一次性真空采血针, 以15°~20°角沿静脉方向进针, 有回血后将真空采血针另一端直刺入真空采集管, 抽取需要血量后, 使用无菌棉签压迫止血。

1.3 观察指标

观察2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情况, 若进针一次可抽取所需采血量, 即为穿刺成功;同时记录2组患儿采血所需时间及采血后止血压迫时间, 作对比分析。在采血完成后通过我院自制量表对患儿家长满意情况进行调查, 量表采用100分制, 分值>80分为非常满意, 60~80分为满意, <6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u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5.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2组采血情况比较观察组患儿采血时间及采血后压迫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2.3 2组患儿家长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率为96.6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小儿静脉采血作为儿科中最基本的护理操作之一, 在患儿诊治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但由于患儿年龄较小, 特别是年龄<3岁的幼儿, 沟通较为困难, 易产生恐惧感, 在采血过程中多数不配合, 且会进行挣扎, 从而增加采血难度。因此, 对采血方法的选择非常重要。目前, 小儿静脉采血具体方法包括股静脉采血法、头皮针穿刺采血法、肘静脉采血法以及颈静脉采血法等。以往临床多采用传统的股静脉采血法, 但有研究表明[2], 股静脉穿刺疼痛明显, 且主要依靠触摸寻找穿刺点, 采血时间较长, 易增加患儿痛苦。另有学者表示[3], 在采血过程中, 患儿出现哭闹、扭动时, 易出现错位, 使穿刺失败, 严重者甚至会损伤动脉及神经。有报道还发现, 在进行股静脉采血时皮肤暴露面积较大, 易使患儿受凉。

由于颈静脉血管较粗, 暴露明显并且更易固定, 若小儿出现哭闹, 可使血管更为充盈, 暴露更为明显, 因此, 颈静脉是较为理想的采血部位。近年来, 医疗技术的进步及真空采血针的出现, 使得颈静脉采血法在小儿静脉采血中得到广泛应用。该方法具有方便快捷、安全经济、疼痛感小等优势, 可有效提高采血成功率, 保障采血质量。有学者对传统股静脉采血法与颈静脉采血法进行比较后发现, 后者一次性成功率明显较高[4]。本文中, 观察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采血时间及采血后压迫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 (P<0.05) , 提示颈静脉采血法不仅可提高采血质量, 且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节省时间。有报道指出[5], 儿科是医患纠纷高发科室, 在采血过程中减少患儿哭闹, 缩短操作时间, 保障采血顺利进行, 可有效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减少纠纷。本文观察组患儿家长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颈静脉采血法在提高医护质量方面也有重要价值。虽然颈静脉采血法优于传统股静脉采血法, 但在采血过程中仍需注意严格按照无菌操作规范进行, 防止感染发生;且为提高穿刺成功率, 需在采血前做好患儿的固定工作[6]。

综上所述, 在小儿静脉采血中应用颈静脉采血法, 安全快捷, 成功率更高, 效果更为显著, 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瑶, 谢秀珍, 李昃, 等.两种小儿头皮静脉采血法效果比较[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31) :95-96.

[2]吴生美, 梁琴, 杜双, 等.三种小儿安全型静脉留置针采血方式的对比研究[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 (3) :118-119.

[3]王钧芹, 王增淑.小儿外周浅静脉使用一次性真空采血针在静脉采血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 2012, 20 (6) :37-38.

[4]周林娟.门诊小儿股静脉采血失败61例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齐鲁护理杂志, 2012, 18 (31) :97-98.

[5]陈小娘.小儿静脉采血成功率影响因素与对策[J].全科护理, 2012, 10 (36) :3428-3429.

篇4:浅谈密闭式静脉输液法的操作技巧

【关键词】密闭式静脉输液;穿刺;操作技巧;成功率

在医学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和关注及对医疗和护理工作者的技术水平要求日益提高,要求护士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术,静脉输液是最常见的护理操作之一,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有关输液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治疗疾病、保证患者安全、和挽救患者生命过程中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1]。患者对静脉输液的要求是安全、有效、花钱少、痛苦少[2],要求护士静脉穿刺时要做到稳、准、快、好,达到“一针见血”。如果穿刺成功率很低将直接影响患者对医疗水平的评价。经教学及临床实践对静脉输液穿刺操作中存在的疑问长期探讨,总结出较为科学及合理的解决方法,旨在提高穿刺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

1物品的准备

物品的准备是静脉输液穿刺是否顺利及成功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首先用物准备要齐全,操作前要严格核查,所有的物品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确实把好核对关和无菌关,确保每一样用物都在有效期内,尤其是一次性用品(比如:一次性使用输液器带针、一次性头皮针、一次性胶贴、一次性棉签、医用安尔碘、药液等都必须保证在有效期内),一次性物品都必须认真核实有效期和有无包装漏气的现象。其次是物品的摆放顺序要美观、合理,并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无菌区域与非无菌区域划分明确,操作的过程中避免跨越无菌区。

2正确持针的方法

进行静脉穿刺时,持针手法非常关键,它直接决定穿刺的成功与否。正确的持针手法是右手拇指、食指持针柄前后面,右手中指在针小翼的侧面,这样有很好的固定作用,在保证进针角度的同时,接触面积大,用力均匀,针头稳定,针头进皮速度快,痛觉作用时间短,病人疼痛轻。另外这种方法能充分暴露针梗的尾部,便于观察静脉回血,以免刺破血管,穿刺成功率高。

3快速有效的排气法

快速一次性排气法是先关闭调节器,旋紧过滤器,一手固定输液器及头皮针柄,保持针尖向下以免污染,将液体倒挂于输液架之上后,另一手倒转茂菲氏管,当茂菲氏管内液体有1/2-2/3时将其迅速顺转进行排气,即可快速排气一次成功。另外在静脉输液过程中,瓶内液体输完后如未能及时处理,液面就会滴至莫菲氏滴管以下,更换液体时排气就比较费力,并且还有可能错失抢救患者生命的最佳时机,即便真遇到此情况时,先第一时间关闭调节器开关,换上新液体,再用手挤压莫菲氏滴管将液体引入,随即用右手持滴管下端输液器,迅速将无空气部分紧紧缠绕于左手手指上,此时由于挤压而将输液器与莫菲氏滴管之间的气体挤回莫菲氏滴管,随后再打开调节器开关,凋节滴速,即可快速成功完成排气。

4因人而异变换穿刺方法

不同年龄不同病情的病人准确选择适合穿刺的最佳血管,如果对于年轻男性或是血管粗而明显易固定者,应以20°角从正面或旁侧进针较好;相反对皮下脂肪少静脉易滑动者,左手拉紧皮肤以固定血管,以30°角从血管右侧快速进皮刺入血管即可;针对脱水或血管充盈不足的病人,先采用热敷使血管扩张,针头从正面以25°角快速进皮,然后轻轻挑起皮肤,当针头进到1/4时,针头稍向下倾,再挑起静脉慢慢进针到位,这样使上下血管壁分离,以免刺破血管;而对于浮肿的病人则应选择粗血管,用拇指沿血管走行按压使之暴露,消毒后快速进针最好;另外如有头皮静脉穿刺的病人则以5°角采用直刺法,进皮后沿血管方向缓慢下潜,见回血后前进少许即成功;老患者的血管本身弹性较差,血管坚硬易滚动,穿刺时要扎止血带距离穿刺点近一些,左手拇指固定血管下端,进针角度为30°,采用梁孝梅等研究的负压进针法[3]。静脉输液穿刺应注意保护血管,对长期输液者可采取远端小静脉开始,手足交替。穿刺时选择静脉要准,穿刺要稳,针头固定要牢,提高穿刺成功率。如果输液中加入对血管刺激性大的药物,如红霉素等,应待穿刺成功后再加药,宜充分稀释,输完药应再输入一定量的等渗溶液。

5一针见血的穿刺方法

一是负压进针法:选择穿刺血管和进针部位,排好气,关好调节器,左手将输液器前端即滤网处反折并夹于小指及无名指之间,左手绷紧进针点皮肤,右手持针柄与皮肤成30-40度角,快速将针尖斜面刺入皮下的同时,松开输液管反折处,(此时管脉内呈负压状态),当针尖斜面进入血管时,即可见快速回血入头皮针,此法对于血液灌流不足,血管不充盈者最见效果;二是易回血法:按常规输液排气后夹紧调节器,调节器下部的输液管前端返折,固定返折处,穿刺针进入皮下后,松开返折处,按常规法穿刺血管,一旦刺入血管,可见快速回血,若血管不见回血时,可用手向远心端挤捏头皮针塑料管,增加头皮内的负压即见明显回血。

6及时拔针和按压方法

最佳的拔针时机是在滴壶内液体滴完,输液管中液面下降速度明显减慢或停止时。拔针时将棉签与血管平行直压在血管上,棉签顶端超过皮肤针眼近心端1-2cm,使皮肤针眼及血管针眼同时被压。切勿用力按压血管时拔针,因按压力与快速拔针时针尖的锐角会产生切力,导致切割血管的机械性损伤,会使针尖两侧对血管壁产生切割力,血管损伤可释放致痛因子。第二,血管内膜损伤,血小板聚集易形成血栓,出现血肿,不利于下次穿刺。而实践中我们多采用无痛拔针法:即拔针时先分离胶布只留压针眼棉签这一条胶布不分离,快速拔针后立即用大拇指顺血管方向按压两个针眼。由于进针角度及针梗走行方向不同,为了止血,血管针眼与皮肤针眼一样需要得到有效按压。按压针眼切忌边压边揉,反复揉按可使已凝血的血管针眼重新出血,而应轻压皮肤,迅速拔针,对于凝血机制好者连续按压时间为2-3min,最佳按压时间为3-6min,这样能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凝血機制不好和用抗凝血药物者需按压15min以上;另外肘部静脉穿刺后让患者伸直前臂,棉签与血管平行按压3-5min即可,切忌曲肘压迫止血,以免形成皮下淤血。

总之,静脉输液过程中要正确、合理运用操作方法,才能够保障无痛、微痛,达到一针见血的静脉穿刺成功效果,避免对血管机械性损伤,让患者免受更多的疼痛困扰,给医疗护理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因此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需继续努力使静脉输液穿刺技术向快捷性、准确性、安全性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少梅.基础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84.

[2]李冬梅,朱建英.医院静脉输液安全执行模式构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3):266-269.

篇5:静脉采血操作细则

【概念】静脉采血的目的是采取静脉全血标本或血清标本。采全血标本测定血液中某些物质的含量,如肌酐、肌酸、尿素氮、血糖等;采血清标本测定血清酶、电解质、肝功能、脂类等;采全血标本培养血液中的致病菌。

【适川范围】需要抽取静脉血标本检验者。【护理要点】

1、正确选择穿刺静脉

尽量选择表浅且较直的血管穿刺。老年患者、休克患者、末梢循环篾的患儿选择较粗大静脉穿刺,如肘静脉、股静脉、小儿头皮正巾静脉采血。

2、不能从输液侧肢体采血

3、熟练掌握穿刺技术

穿刺时用直接刺入血管法。如一次穿刺失败,则缓慢将针尖向外抽动,同时抽吸针栓,切忌在血管内反复穿刺,以免引起疼痛及损伤血管壁。

4、提高采血成功率

有少数患者血管不充盈,回血慢或不回瓶。此现象多见于:①血管壁弹性筹的老年患者;②腹泻、脱水及休克患者;③天气寒冷或发热寒战末梢血管收缩导致血管小充盈。对此类患者首先选择较大静脉,采取局部热敷促进血管扩张,正确使用止血带,充分利用负压作用,从而提高采血成功率。

5、防止损伤神经

静脉穿刺要避开神经与血管走行相近的部位,以免误伤神经。

6、皮肤消毒

采血部位皮肤消毒待干后再穿刺,以免消毒液经穿刺点进入静脉刺激血管致局部皮肤变红。

7、局部热敷穿刺部位静脉采血前局部热敷采血部位,促进血管扩张,可促使局部组织温度升高,血管扩张充盈,以利于抽血成功。

8、正确使用止血带

对于四肢末梢循环不良静脉采血困难者,采血时止血带结扎时间勿过长,操作时见针管有回血后,可放松止血带,以利于抽血。

9、掌握拔针技巧

静脉抽血结束时,在针头即将拔出皮肤的瞬间,用消毒干棉签按压穿刺点,使针头存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退出血管腔,避免针尖对血管壁造成机械性切割损伤,以利止血。

10.按压部位准确

拔针后用棉签按压穿刺点或穿刺点稍上方。局部按压不可用力揉搓,轻轻按压以不出血为度。对儿童、老年及凝血功能差的患者应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小儿哭闹严重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和加大按压力度。

【患背教育】

详细告知患者采血的目的和采血的要求,教会患者如何在采血过程中自我调节情绪以应对和克服紧张恐惧的心理。

【并发症预防】

1、静脉采血并发症包括局部淤血、血肿、出血、疼痛、回血慢或不回血、局部皮肤发红、偶尔出现麻木。出血多见于压迫时间较短、按压部位不当或袖口过紧引起。

2、应加强护理人员技术操作训练,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拔针时掌握正确的按压部位,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3、采用直接刺入血管法,提高穿刺成功率以减少患者疼痛及血肿的发生。

4、穿刺采血时应避开神经,并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

5、严格掌握皮肤消毒操作技术,棉棒蘸消毒剂不宜过多,待干后再行穿刺。

【护理文件记录】

1、记录采血日期、时间、患者(是否空腹等)状态、采血量。

2、记录检验项目及阳性检验结果;建立危急值报告制度。【评价】

1、患者教育要包括:采血目的、采血要求、采血前患者的准备及拔针后按压方法等。

2.严格无菌操作。

3.采取保证化验准确的必要的血量。

4.有避免发生局部淤血、血肿、出血、疼痛等并发症的措施。5.不发生血标本溶血。6.护理记录及时准确。

动脉采血操作细则

【概念】动脉采血的目的是做动脉血气分析以及动脉血细菌培养。动脉血气分析是检测

血中参与气体交换及与呼吸有关的氧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呼吸衰竭、酸碱平衡失调的监护以及机械通气参数调节、疗效分析和预后判断的重要依据之一,并对吸氧浓度和药物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适用范围】

1、需做动脉血气分析的患者

2、需采动脉血做细菌培养患者。【禁用范围】无绝对禁用范围。【护理要点】

1、采血前应了解患者的诊断,尤其需了解是否患有经血传播的传染病,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病毒性肝炎(甲、乙、丙或戊型)病毒感染,梅毒等,若患者患有这些疾病,采血护士应采取自我保护措施。

2、采血前了解患者是否有凝血功能缺陷,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和其他凝血因子缺陷(肝功衰竭等),或接受抗凝治疗(肝素、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溶栓治疗(尿激酶等),这些患者易发生穿刺部位的大出血或血肿。

3、采血前应了解患者临床资料和生命体征,以便正确解释血气分析结果。

4、穿刺部位的选择最常用的动脉采血部位为: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和足背动脉。

5、动脉穿刺采血步骤

(1)了解病情,向患者作必要的解释和说明,以取得患者配合。协助患者取坐位或半卧位,备好所需物品。

(2)选择穿刺部位,应于动脉搏动最明显处进针。

(3)动脉采血针与皮肤成角45。或垂直进针,逐渐进针直到看见回血。如果未见回血,缓慢邀穿刺针,直至见到回血。获取足够血量(成人2~3ml,儿童O.5~1m1)后迅速拔针,压迫穿刺部位至少5min。若患者应用抗凝治疗或有凝血功能障碍应延长局部压迫时间。

(4)拔针后立即将动脉采血针头刺入橡胶塞内,以隔绝空气。(5)在注射器表面贴上患者姓名标签,送检。【患者教育】

1、穿刺前解释操作目的,告知患者操作方法及如何配合。

2、告知患者拔针后按压穿刺点的时间以不出血为止。

3、告知患者一旦出现血肿应立即先按压穿刺点,再寻求医护人员帮助。

【护理文件记录】

1、记录穿刺前对患者进行告知的情况。

2、记录采动脉血前患者生命体征,采动脉血气指征。

3、记录穿刺部位、按压时间和穿刺点有无出血情况。

4、记录采血量。

5、记录血气分析结果中的阳性指标。【评价】

1、穿刺前了解患者病情。

2、选择动脉搏动最明显处作为进针点。

3、拔针后正确按压穿刺点,无血肿发生。

4、血标本抽出后,立即与空气隔绝。

篇6:静脉采血操作流程

1.医生开出医嘱,护士进行核对。2.护士洗手、戴口罩、准备用物。3.核对患者床号、姓名。

4.评估患者肢体活动及血管情况。向患者解释操作目的取得患者理解并配合。

5.选择合适的静脉血管,铺一次性治疗巾,放好止血带。查看局部血管、皮肤及肢体活动情况,有无炎症、瘢痕,静脉是否暴露、是否有弹性。

6.消毒皮肤:以进针点为中心,用2%碘酒消毒皮肤,待干。7.在穿刺部位上约6cm处扎止血带,再消毒一次。8.进针前再次查对。绷紧皮肤,针尖斜面向上,以20度进针,刺入静脉,见回血后取胶布固定针柄,取标本试管连接采血针抽出适量血,松止血带,松拳,取干棉签一根置于穿刺部位,迅速拔出针头。嘱病人按压2-3min。9.协助病人整理衣袖,床单位并取舒适卧位。

篇7:2.静脉采血操作--流程

静脉采血操作流程

一、准备:

提前十分钟上岗,服装整洁,按照七部洗手法洗手、戴上口罩。

⑴.环境:室内清洁整齐、采光好、室温适度。

⑵.备好用物:消毒液、消毒巾、消毒后的止血带、采血针、试管、锐器盒、弯盘、消毒棉签、手消毒液。

⑶.当操作者接到检验申请单后,首先核对检验申请单上面的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病案号、检验项目等,与患者是否一致。

⑷.根据检验申请单上的检验项目,正确选择合适的真空采血管、采血器(一次性采血针)、消毒后的止血带、消毒棉签、一次性消毒垫巾、试管架等。

二、评估患者

⑴.评估患者的病情、意识状态、生命体征、自理能力、合作程度,并询问是否进食。

⑵.评估患者肢体活动状况,和静脉充盈状况。

⑶.穿刺部位皮肤情况:有无水肿、结节、疤痕、伤口等。⑷.患者的心理状态。

⑸.与患者进行沟通、理解及合作能力。⑹.患者的需求。

保定市口腔医院检验

三、核对患者信息:

操作者:“您好!请问您叫什么名字?………”

患者:“×××”

四、与患者沟通:

⑴.避免因进食而影响检验结果。

操作者:“您好,请问您早晨进食、喝水了吗?” ⑵.向患者说明采血前、后的注意事项

⑶有患者询问采血的有关事宜,操作者有必要向患者解释静脉采血的目的、真空采血的方法、及采血的量。⑷.操作者:您好,现在我开始给您抽血了,请您坐好,请把胳膊伸过来,握紧拳头,这样会使血管清楚一些。进针的时候,会有些疼痛,我会尽量轻些。

⑸.帮助患者摆好采血的舒适体位。协助患者暴露需采血的肢体,肘下垫带有一次性垫巾的枕包,选择合适的肘部静脉准备进行穿刺。

五、静脉穿刺:

⑴.选好合适的静脉穿刺点,距穿刺点上方约6~10cm处系止血带,嘱咐患者握拳,再次仔细选择穿刺血管的部位,进行常规皮肤消毒,消毒面积:直径为5cm,左手夹一棉签,嘱咐患者握拳,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穿刺针,持针的角度为20,进行穿刺,当穿刺针头进入血管内,见到回血后,固定穿刺针,将穿刺针的另一端刺塞针插入真空采血管内,55

0

保定市口腔医院检验

采血试管按检验项目的要求顺序,抽取所需血量。须按要求混均的采血管,要颠倒混均6~8次。

⑵.松开止血带,同时嘱患者松拳,用棉签按压穿刺点,迅速拔针。

六、向患者解释: 采血后的注意事项等。

⑴.操作者:“好了,现在已经抽好血了,在针眼的部位,要用手按压棉签不动,时间约5分钟,直至不出血为止。不可以环揉、或拿开棉签看看针眼,再按住„„,以免造成皮下血肿。今晚您就不要洗澡了,抽血的胳膊不要提过重的物品。谢谢您的合作。”

⑵.凝血功能障碍者,拔针后,要按压时间延长至10分钟。⑶.告知患者,发放检验结果的时间、地点。嘱咐患者临走时,带好自己的随身物品,以免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七、认真核对:

⑴.采完血后,核对检验申请单上的检验项目,和所采的各种真空采血管是否对应。并在检验申请单右上角,贴好电子条码、编号、必要时在采血管上注明姓名、性别、年龄、日期等,检查完毕后,将标本放到指定位置。

⑵.操作者进行手部消毒后,对下一位患者,核对检验申请单,进行采血„„。

八、整理:

保定市口腔医院检验

⑴.按照《医疗废物处理条例》,处置整理用物,垃圾分类,在黄色医废垃圾袋外上方贴签,注明:科别、日期、时间、医废的重量(kg)。并做好登记。⑵.按照七部洗手法洗手。

九、明天的准备工作:

⑴.消毒洗手液、锐器盒、医废垃圾桶(内套黄色医废垃圾袋)、止血带浸泡桶(内装5%次氯酸钠稀释液)、生活垃圾筒(内套黑色垃圾袋)。

十、要点说明:

⑴.采集血标本,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⑵.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

⑶.注意手消毒液、碘伏、75%酒精在有效期内使用。检查一次性采血针、消毒棉签,是否密封完好,有无漏气。真空采血管有无裂痕、胶塞有无松脱,以免影响采血管内负压,影响采血量。

篇8:静脉采血法操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体检中心2011年5月—2013年11月共有38 560名体检者采血, 均采用真空负压静脉采血, 使用7号一次性静脉采血针及标有刻度的无菌真空采血管。

1.2 操作方法

认真核对体检者及试管, 向体检者解释清楚并取得合作, 扎止血带, 常规消毒, 持一次性采血针与皮肤呈15°~30°角穿刺静脉, 见回血后将采血针尾端插入真空管胶塞内, 如需要多管血样时, 反折采血针软管, 将穿刺针尾端拔出刺入另一采血管内即可。抽血完毕, 松开止血带, 用消毒棉签压住针眼拔针, 分离真空管及采血针。

2 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2.1 用力拍打拟穿刺部位

遇到血管较深或血管不清晰的体检者, 护士往往采取用力拍打拟穿刺部位的办法, 刺激局部组织, 造成血管充盈。这种方法极易造成血液标本发生溶血, 影响检测结果, 同时也给体检者增加了痛苦, 增强了他们对静脉采血的恐惧感。为避免上述情况发生, 当静脉充盈不理想时, 可以采取手臂下垂扎止血带法, 即嘱体检者上肢下垂3~5秒, 扎止血带后将上肢平放, 再嘱其握拳[1]。这种方法静脉充盈效果满意, 穿刺成功率高, 且简单易行。

2.2 扎止血带时间过长

笔者发现, 护士在穿刺成功后不松止血带, 直到采血完毕才松开止血带。扎止血带时间过长易造成局部扎痕、肢体胀痛、远端肢体的短暂性发绀, 给体检者带来不适感[2]。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分析, 扎止血带后阻断了浅静脉血液回流, 使静脉变得充盈, 容易满足采血量。而陈明荣[3]报道, 扎止血带时间如果超过1分钟, 机体将快速建立侧支循环, 使已充盈的静脉变得不充盈, 不易满足采血量。长时间扎止血带可以使静脉扩张、淤血, 体液自血管内渗出, 从而影响检验结果[4]。为了避免淤血, 扎止血带时间不宜过长, 最好不超过30秒。如果遇到血管较细、血液流速较慢的体检者, 可以采取间断扎止血带的方法。

2.3 采血针柄未进行妥善固定

常规的静脉采血流程中未要求对采血针柄采取固定的方法。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 不妥善固定采血针柄, 在采血过程中采血针的晃动会造成穿刺部位疼痛感加剧, 在更换试管时也容易因牵拉导致穿刺针头脱出血管, 需进行二次穿刺, 增加体检者的痛苦, 这也是易引起护患纠纷的原因之一。笔者建议在穿刺成功后, 立即在穿刺点压1条3L医用胶贴中带棉垫的胶贴, 有条件时可以压一条创可贴, 拔针时直接按压胶贴, 拔出针头, 叮嘱体检者4~6小时后取下胶贴, 保持穿刺部位干燥。这样做既避免了采血过程中针头脱出血管, 又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穿刺点, 避免感染。

2.4 更换采血试管方法欠佳

在更换采血试管时, 需先反折采血针软管, 再拔出试管内针头, 这样可以有效避免针头针帽不能及时复位而导致的血液滴落。在采集最后一管血标本时应该少采0.2 ml, 拔出穿刺针后待采血针及软管中的血液全部流入试管后再分离采血针和试管, 可以避免试管内负压用尽而导致的采血针软管内的血液不能继续进入试管, 从针头冒出来污染周围环境。

2.5 血液标本混匀方法欠佳

全血标本采集过程中需及时使血液和抗凝剂混匀。笔者发现, 护士多采取在全血标本采集结束后用力上下摇晃试管的方法, 这种方法因血液与抗凝剂未能及时混匀, 易导致血液标本中有血凝块, 或因用力过大导致溶血。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血液流入试管时立即使用旋转混匀法, 即用手抓住试管上端, 利用手腕旋转的力量带动试管旋转, 采集结束后继续旋转约0.5~1分钟, 可防止微小血凝块的形成和血细胞的破坏[5]。

2.6 拔针方法欠佳

常见的问题是护士在拔针的同时用力压迫穿刺点, 增加了拔针时的阻力, 使采血针对血管内膜造成机械性损伤, 体检者疼痛感增强。较好的方法是用左手拇指沿血管走行轻压穿刺处胶贴, 右手快速拔出采血针, 在针头退出皮肤的瞬间左手压紧穿刺点。

2.7 按压针眼方法欠佳

压迫止血是最常用的止血方法, 它是利用物理的方法压迫受损血管阻止血液流出, 直至受损血管修复。静脉穿刺后, 皮肤和静脉血管壁的完整性均被破坏, 皮肤表面的针眼并不一定与血管壁上的针眼在一个点上, 如果仅按压皮肤上的针眼且按压面积不够大, 未必能有效按压住血管上的针眼, 会出现皮下淤血、血肿等并发症。体检者按压时间过短或边按边揉, 或在按压过程中多次观察穿刺点, 不能做到持续有效压迫, 血管针眼处的血凝块未能形成, 在静脉压和骨骼肌的收缩挤压下, 血液就会从针眼处外溢, 造成淤血、渗血。因此, 应该指导体检者沿血管走行方向按压穿刺处4~5分钟[6], 中间不能揉, 不要取开胶贴查看, 肘正中静脉采血后不宜屈肘, 屈肘时会压迫肘正中静脉血管壁, 更容易使血液从针眼流出。

3 体会

笔者针对我院体检中心护士自动定量静脉采血操作流程中常见的普遍性问题进行探索并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 优化和规范了静脉采血操作流程, 有效减少了在采血环节中影响血液标本检验结果的不利因素, 减轻了体检者的痛苦和恐惧心理, 提高了体检者对体检中心护士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关键词:自动定量静脉采血,操作流程,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1]刘小红.手臂下垂扎止血带法在高校体检血标本采集中的应用[J].中国校医, 2013, 27 (4) :301.

[2]童岩.静脉采血后局部不良反应的护理[J].辽宁师专学报, 2009, 11 (2) :2.

[3]陈明荣.标本采集是检验质量保证的前提[J].实用全科医学, 2005, 3 (5) :463.

[4]金海燕, 余志红, 叶莉, 等.老年人大量静脉血标本采集止血带绑扎时间研究[J].护理学杂志, 2013, 28 (9) :59-60.

[5]肖满仙, 唐孝亮, 陈燎原.静脉采抗凝血不同混匀方法对血细胞计数的影响[J].护理研究, 2003, 17 (23) :1367-1368.

篇9:静脉采血法操作

采血化验是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必不可少的依据,一般股静脉的采血方法为:用一次性注射器在股静脉穿刺点垂直穿刺股静脉采血,此方法不易固定,容易导致失败,经常反复穿刺损伤静脉,引起血肿,而且导致标本质量下降。使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行股静脉采血在急诊抢救中掌握好股静脉的解剖位置,采用正确的方法,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同时在抢救过程中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抢救患者的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现总结如下。

1 穿刺方法

1.1 部位选择

选择股静脉为穿刺部位(股静脉是下肢的主要静脉干,为下肢静脉向上的延续,行径股三角,至股三角上部位于股动脉内侧。),穿刺点选在髂前上棘与耻骨结节连线的中、内段交界点下方2-3cm 处。股动脉搏动处的内侧0.5-1cm。

1.2 操作方法

备齐常规采血无菌用物, 患者取仰卧位,脱去穿刺侧内外裤,双腿分开呈蛙状,并将穿刺侧下肢外展30-45°稍外旋,垫高穿刺处,使腹股沟表面充分暴露,用安尔碘以穿刺点为中心做环形消毒2 次,消毒直径为8cm,左手消毒后绷紧皮肤并固定穿刺侧下肢,右手持一次性静脉采血针,采血针朝股静脉走向,与皮肤成30-45°角,在定位点下方1-2cm 处斜面刺入,见回血后即固定,立即将胶塞穿刺针刺入真空试管中,如进针后不见回血,可先连着真空管,在轻轻上下提插针头,寻找股静脉,直至有血液流入真空管,采集所需血量。但需注意,在寻找股静脉针头上下提插时,不能将针拔出皮肤外,否则真空管进入空气,丧失吸力而失效。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球或棉签按压穿刺点及上方1.5-2cm 处5-10min 至不出血即可, 切忌一压一松,防止出血及局部血肿。

2 注意事项

2.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皮肤要彻底,面积要大,防止感染。若穿刺失败,不宜反复穿刺,以免形成血肿。

2.2 采血前应选择所需的真空管,并检查真空管有无裂痕,管盖有无松动,

2.3 股静脉穿刺开始时不可先将真空管先接在采血针上,以免空气进入管内而失效,待针头进入软组织或股静脉内再接上真空管。

2.4 采集血标本时,应将真空管倾斜45°,采血针头斜面靠近试管壁,使血液缓慢流入管底,以防止机械性红细胞破裂造成溶血。

2.5 穿刺后检查局部有无活动性出血,无出血方可离去。

2.6 有出血倾向凝血机能障碍及穿刺部位皮肤有伤口、糜烂、感染时不宜采用股静脉穿刺采血。

3体会

3.1 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可以体会到用注射器针头抽血见回血后,因手臂悬空不易固定、患者体位移动、操作者技术不熟练或心理紧张等因素,使针头的方向与血管深浅度很难保持一成不变,从而针头容易脱出血管,易造成采血量不够,或者造成溶血,为了抽取所需血量往往需再次寻找股静脉。这样,不仅增加患者痛苦,并且耽误了患者的抢救时间。而我们使用一次性采血针行股静脉采血,则可以改进上述不足之处。

3.2 急诊常有病情危重的患者,如各种创伤所致的失血性休患者有效循环血量均有不同程度减少,组织供血不足,缺氧,及时扩容是抢救的首要措施,除了快速建立两条有效静脉通路外,能否快速、有效采集血标本交叉配血,直接关系到抢救效果及患者预后。而此时患者外周静脉痉挛收缩甚至衰竭,四肢静脉采血困难,不能满足配血需要,我们使用静脉采血针股静脉一次采血成功率高,所需时间短,血标本凝血少,且患者血肿发生率低,为患者的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3.3 急诊抢救中常有老年患者,其血管弹性差,血容量相对减少,病情骤急,在内科老年疾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中,为明确诊断及治疗,常常静脉采取血标本以协助诊断。通常我们采血一般选择周围静脉进行,当外周静脉采血困难时而选择股静脉采血以保证采血的成功率。

3.4 急诊抢救中常有心理衰竭患者,该患者四肢水肿,因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静脉压增高,毛细血管滤过压增高,通透性增高。血管穿刺时寻找血管困难.感觉无突破感,容易穿刺进入皮下组织而造成穿刺失败。而股静脉管腔较四肢静脉管腔宽大,血流快、血量充足、无泡沫。我们使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进行股静脉穿刺采血,易于触摸穿刺部位,可以避免或减少标本溶血和凝血,对提高化验的准确性起决定性作用。

3.5 急诊抢救中婴幼儿采血也较困难,于婴幼儿周围静脉细、血流量小、加之小儿不配合,家长要求高等特点使穿刺难度大,采血量难以满足检验项目的需要,因此,我们使用一次性采血针行股静脉采血成为婴幼儿常用的采血方式。一次性静脉采血针较注射器灵活,且采血针与采血管直接连接,管内带有负压能及时看到回血而盲目性小,故穿刺成功率高。

综上所述使用一次性静脉采血针行股靜脉采血在急诊抢救中掌握好股静脉的解剖位置,采用正确的方法,提高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提高标本合格率,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同时在抢救过程中也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抢救患者的生命争取宝贵的时间。

参考文献

[1] 邵素花,曾趁枚,唐忠志.一次性静脉采血针在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中的应用.齐鲁护理杂志 2011,17(17):94-95.

[2] 杨芳,华雨,任红地,一次性静脉采血针在心力衰竭病人股静脉穿刺采血中的应用,全科护理,2009,2,7(2):517.

篇10:静脉抽血法操作并发症

静脉抽血法操作并发症

一、皮下出血

(一)发生原因

1.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时间不够5分钟。

2.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方法不对,如果穿刺时针头经皮下直接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平行;如果穿刺时针头在皮下行走一段距离后再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垂直,不能够达到止血目的。

3.上肢的浅静脉抽血完毕后,因为上衣衣袖较紧,影响静脉血回流,容易引起皮下出血。

4.技术不过关:针头在皮下多次进退,可造成患者厌恶心理,情绪紧张,疼痛难忍,皮下出血。

(二)临床表现

穿刺部位疼痛、肿胀、有压痛,肉眼皮下瘀斑。

(三)预防及处理

1.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时间5分钟以上。

2.抽血完毕后,棉签按压方法正确,如果穿刺时针头经皮下直接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垂直;如果穿刺时针头在皮下行走一段距离后再进入血管,拔针后按压方法是棉签与血管走行平行,才能够达到止血目的。

3.上肢静脉抽血,如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等,如上衣衣袖较

临床护理技术操作并发症与应急处理

晕针或晕血发生时间短,恢复快,历经2-4分钟。

1.先兆期:患者多有自述头晕眼花、心悸、心慌、恶心、四肢无力。2.发作期:瞬间昏倒,不省人事,面色苍白,四肢冰凉,血压下降,心率减慢,脉搏细弱。

3.恢复期:神志清楚,自诉全身无力,四肢酸软,面色由白转红,四肢转温,心率恢复正常,脉搏有力。

(三)预防及处理

1.要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情绪和害怕心理,进行心理疏导,做好解释工作,有陪伴者可在患者旁边扶持协助,给患者以心理安慰,教会病人放松技巧,尽可能做到身心放松,减轻疼痛与不适。2.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的基本情况,分散患者的注意力。3.协助患者取适当体位、姿势,以利机体放松,尤其是易发生晕针或晕血患者可采取平卧位。

4.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操作应轻柔、准确,做到一针见血,减少刺激。〃

5.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发现晕针或晕血时及时处理。6.发生晕针或晕血时,立即将患者抬到空气流通处或吸氧。坐位患者立即改为平卧位,以增加脑部供血,指压或针灸人中、合谷穴。口服热开水或热糖水,适当保暖,数分钟后即可自行缓解。老年人或有心脏病患者,防止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或脑部疾病等意外。

三、误抽动脉血

篇11:第二章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第一节 周围静脉输液法操作常见并发症

一、发热反应(一)原因

1.输入的药液和或药物制品不纯。2.输液用具污染。

3.输液过程中未能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4.环境空气的污染。5.输液速度过快。(二)临床表现

发冷、寒战和发热。体温38℃左右,于停止输液数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严重者初期寒战,继之高温达40℃以上,并有头痛、恶心、呕吐、脉速等症状(三)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严格检查药液质量,输液用具的包装及灭菌有效期。2.输液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妥善固定避免反复穿刺 3.输液中经常巡视观察避免输液速度过快而发生热源反应 4.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药液现配现用 5.一旦出现发热反应,立即停止输液 6.通知医生,遵医嘱用药,观察生命体征

7.对症处理,寒战病人给予保暖,高热病人给予物理降温 8.保留剩余溶液和输液器,必要时送检

二、循环负荷过重反应

(一)、原因

1.短时间过多、过快输入液体,使循环血容量急剧增加,心脏负荷过重。

2.患者原有心、肺功能不良。3.老年人机体调节功能差

(二)临床表现

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胸闷、气促、咳嗽、咳泡沫痰或泡沫样血性痰,听诊肺部布出现大量湿啰音。

(三)预防及处理

1.根据病人病情及年龄特点控制输液速度,不宜过快,液量不可过多。

2.经常巡视输液病人,避免体位或肢体改变而加快滴速 3.如果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停止输液并通知医生,进行紧急处理

4.按医嘱用药

5.安慰病人,解除病人的紧张情绪。

三、静脉炎

(一)原因

1.长期输入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或静脉导管留置时间过久,引起局部静脉壁发生化学炎性反应

2.在输液过程中不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二)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局部组织发红、肿胀、灼热、疼痛,有时伴有畏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三)预防及处理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严格控制药物的浓度,对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应充分稀释后应用,避免药物漏至血管外。还要有计划地更换注射部位,以保护静脉

2.在输液过程中严格控制输液速度。3.严格掌握药物配伍禁忌。

4.严禁在瘫痪肢体行静脉穿刺和补液,避免选择下肢静脉置留置针 5.营养不良、免疫力低下的病人,应加强营养,增强机体对血管壁创伤 6.加强留置针留置期间的观察和护理。

7.出现静脉炎后,应将患肢抬高并制动,局部行湿热敷。8.超短波物理疗法

12.如合并全身感染症状,根据医嘱给予抗生素治疗。

四、空气栓塞

(一)原因

1.加压输液、输血时无人守护。

2.液体前空气未排尽,液体输完未及时更换药液。3.输液管衔接不紧密或有漏缝。(二)临床表现

病人胸部感到异常不适,有突发性胸闷,胸骨后疼痛,随即呼吸困难,严重紫绀,病人有濒死感,听诊心前区可闻及响亮的持续的水泡声(三)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注意检查输液器各连接是否紧密,有无松脱。穿刺前排尽输液管及针头内空气。及时更换或添加药液,加压输液,输血时应有专人守护。3.发生空气栓塞,立即置病人于左侧卧位和头低足高位。4.给予高流量氧气吸入,同时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变化,五、疼痛

(一)原因

输入的药液对血管的刺激、输注速度过快、药液漏出血管外

(二)临床表现 局部剧烈疼痛、红肿

(三)预防及处理

1.注意药液配制的脓度,输注对血管有刺激性药液时,宜选择大血管进行穿刺,并减慢输液速度。

2.输液过程加强巡视,若发现液体漏出血管外,局部皮肤肿胀,应予拔针另选部位重新穿刺。局部予以热敷。

六、导管阻塞

(一)原因

1.静脉高营养输液后导管冲洗不彻底 2.封管液种类、用量以及推注速度选择不当 3.病人的凝血机制异常。(二)临床表现

静脉点滴不畅或不滴。推药阻力大(三)预防及处理

1.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封管液及用量。2.应正确掌握封管时推注封管液的速度。3.避免封管后病人过度活动或局部肢体受压 4.静脉高营养液后应彻底冲洗管道

七、血栓栓塞

(一)原因 1.长期静脉输液造成血管壁损伤及静脉炎,致使血小板黏附于管壁,激活一系列凝血因子而发生凝血致血栓形成。

2.静脉输液中的液体被不溶性微粒污染,可引起血栓栓塞。特别是脑血栓、动脉硬化的病人,由于其血脂高、血黏度大,当不溶性微粒进入静脉血管时,使血液中的脂质以不溶性微粒为核心,不断包裹形成血栓病灶。(二)临床衣现

根据不溶性微粒的大小、形状、化学性质以及堵塞人体血管的部位、血运阻断的程度和人体对微粒的反应而表现不同。

(三)预防及处理

1.避免长期大量输液。

2.为病人行静脉穿刺后,应用随车消毒液洗手,方能为第二者穿刺,以减少细菌微粒的污染。

3.正确切割安瓿,切忌用镊子等物品敲开安瓿。在开启安瓿前,以消毒液擦拭颈段可有效减少微粒污染。

4.正确抽吸药液,抽药操作时不能横握注射器,即“一把抓”,应采用正确的抽吸方法。抽药的注射器也不能反复多次使用,因使用次数越多微粒的数量也越多。

5.正确选择加药针头,加药针头型号选择9~12号侧孔针,并尽量减少针头反复穿刺橡胶瓶塞,可明显减少橡胶微粒的产生。

6.输液终端滤器可截留任何途径污染的输液微粒,是解决微粒危害的理想措施。7.发生血栓栓塞时,应抬高患肢、制动,并停止在患肢输液。局部热敷,做超短波理疗或TDP灯照射,每日2次,每次15~2Omin。严重者手术切除栓子。

八、神经损伤

(一)发生原因

由于患儿肥胖、重度脱水、衰竭,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患儿哭闹躁动或穿刺不当造成误伤神经血管。一些对血管、神经有刺激性的药液漏出血管外也可引起神经损伤。(二)临床表现

穿刺部位肿胀,淤血或伴有发冷、发热、局部疼痛、不能触摸,根据损伤神经的部位,可出现相应关节功能受限。(三)预防及处理

1.输注对血管、神经有刺激性的药液,先用等渗盐水行静脉穿刺,确定针头在血管内后才连接输液器,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药液有无外漏。

2.静脉穿刺时,尽可能选择手背静脉,熟悉手部神经与血管的解剖结构与走向,进针的深度应根据病人体型胖瘦及血管显露情况而定,尽可能一次成功。长期输液患者应经常更换汪射部位,保护好血管。

3.注射部位发生红肿、硬结后,严禁热敷,可用冷敷每日2次;桡神经损伤后,患肢不宜过多活动,可用理疗、红外线超短波照射每日2次,也可肌内注射维生素B12500µg、维生素B1100mg每日一次。

九、静脉穿刺失败

(一)发生原因

与静脉注射的静脉穿刺失败原因相同,另外使用留置针静脉输液亦可引起穿刺失败,其原因:

1.静脉穿刺时见回血后再顺血管方向进针时没掌握好角度,针尖又穿破血管壁,在退针芯向血管内推送外套管时,外套管一部分在血管内,其尖端已通过穿破的血管壁进入血管下深层组织。虽然穿刺见回血,仅仅是针头斜面的一部分或者是针头斜面进入血管,外套管体的尖端并没有随针芯进入血管,所以外套不容易送进血管内。

2.反复在皮下穿刺寻找静脉,致外套管尖端边缘破损或边缘外翻,虽然针尖斜面进入静脉,已破损或外翻的套管尖端无法随针尖进人静脉,即便进入静脉,已破损的外套管尖端极易损伤血管。(二)临床表现

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输液点滴不畅,甚至不滴;或针头斜面一半在管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局部疼痛及肿胀。

(三)预防及处理

1.同静脉注射的静脉穿刺失败的预防及处理措施。

2.严格检查静脉留置针包装及质量,包装有破损或过期不能使用,如果外套管体脆性大、不柔软,易从外套管根部断裂,尖端不圆钝容易外翻或破损。3.使用静脉留置针操作时要稳,进针时要快、准确,避免在皮下反复穿刺,减少血管内膜损伤;固定要牢固,防止术中因躁动而脱出。

4.穿刺时操作者除了观察是否有回血外,还要注意体会针尖刺入血管时的“空旷感”来判断是否进入血管,不要盲目的进针或退针。

5.穿刺见回血后要平行缓慢顺血管的方向进针约0.1~0.2cm,使外套管的尖端进入血管内,再轻轻向内推送外套管。

6.见回血后顺血管方向边退针芯边向血管内推入外套管时,不能将外套管全部送入,如果有阻力,不要硬向内推送,观察静脉是否有较大弯曲或者是有静脉瓣等,如果证实外套管确实在血管内,而且已进入静脉一部分,不一定全部推入,也可固定。

十、药液外渗

详见注射法中静脉注射操作并发症

十一、注射部位皮肤损伤

(一)原因

静脉输液穿刺成功后,常规都需用胶带将输液针头固定在皮肤上,目的是保持针头在静脉中的稳定性,使液体和药物顺利进入患者体内,达到输液目的、临床上,常遇到一些患者因各种原因造成体内水钠滞留发生肢体浮肿,对这类患者仍采用常规的方法处理极易出现胶带周围透吸水泡,有些患者尽管皮肤外观无异样改变,但在输液结束揭取胶带时也易造成皮肤损伤。皮肤敏感者:如婴幼儿、高敏体质,尤其是对胶布过敏者,也易造成皮肤损伤。

输液时间太长。随着输液时间的延长,胶带与皮肤的黏度不断增加,粘贴更加紧密,在揭取胶带的外力作用下,易发生皮肤创伤。(二)临床表现

胶带周围透吸水泡,有些患者尽管皮肤外观无异样改变,但在输液结束揭取胶带时出现表皮撕脱。(三)预防及处理

1.改用一次性输液胶布,一次性输液胶带取代了以往的胶布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给护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也避免了对氧化锌过敏所致皮肤损伤。

2.对于浮肿及皮肤敏感的患者,准备一条宽4~5cm的弹性绷带,长24~28cm,在两头各缝一与弹性绷带同宽长4~5cm的搭扣,称为输液固定带,消毒后备用。3.在输液结束揭取胶布后,动作要缓慢、轻柔,一手揭取胶布,一手按住患者与胶布粘贴的皮肤,慢慢分离、揭取,以防止表皮撕脱。如发生表皮撕脱,注意保持伤口干燥,每天用2%碘伏或安尔碘消毒伤口2~3次。

第二节 头皮静脉输液法操作并发症

一、误入动脉

(一)原因 选择血管不当。(二)临床表现

患儿呈痛苦貌或尖叫,推药阻力大,且局部迅速可见呈树枝分布状苍白。临床表现为输液滴注不通畅或不滴,甚至血液回流至头皮针内造成堵塞。(三)预防及处理

1.加强技术操练,熟悉解剖位置。

3.发现误入动脉,立即拔针另选血管重新穿刺。

二、发热反应

(一)发生原因

1.输液器具不清洁或被污染,直接或间接带入致热原。药液不纯、变质或污染,可直接把致热原带入体内。

2.输液反应与患儿所患疾病的种类有关。即感染性疾病如小儿肺炎,菌痢等输液反应的比例相对增大。

3.输液反应和输液的量、速度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输液滴速过快,输液量过大,输液反应出现的比例增多。当输液速度加快时,输入的热原物质愈多,输液反应出现的机会也愈多。某些机械刺激也可以引起输液反应。如输液的温度与人体的温度差异过大,机体来不及调节,则可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而发生输液反应。(二)临床表现

输液过程中或输液后,患儿出现面色苍白,发冷发热,寒战,皮肤出现花纹。体温可达40~42℃。伴有呼吸加快,脉速。(三)预防及处理

1.输液前仔细检查输液器具,药物液体,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2.严格掌握患儿输液指征,发生发热反应时,要研究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改进工作,降低发热反应的发生。3.合并用药时,要严格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变化,尽量减少过多的合并用药。4.注意患儿的体质,早产儿、体弱儿、重度肺炎、痢疾等患儿,输液前采取适当措施。

5.治疗室、病房输液时的环境要保持清洁,减少陪护人员,防止灰尘飞扬。6.严把三关。根据输液反应的原因,安全静脉输液的三个因素是无菌、无热原,无有害颗粒液体,因此在操作过程中防止污染,一定把好药物关,输液器关,操作关。

7.发热反应轻者减慢输液,注意保暖,配合针刺合谷、内关等。对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观察生命体征,并按医嘱给予抗过敏药物及激素治疗。

8.严重反应者应停止输液。予对症处理外,应保留输液器具和溶液进行检查。9.仍需继续输液,则应重新更换液体及输液器,针头,重新更换注射部位。

三、穿刺失败

(一)原因

1.操作者心理失衡,情绪波动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面对患儿家长的焦急疑虑、缺乏信任,如果自信心不足,操作无序,就可能导致操作失败。

2.患儿血管被人为损伤:不正规静脉穿刺,导致患儿血管保护不良,常规静脉穿刺部位针孔斑布。加之间隔期短,再次复穿时原针孔部位出现硬结或血液外渗等现象,难以进行正常静脉抽血、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

3.在拔针时针眼处理不当,使皮下淤血、青紫、肿胀,造成血管与周围组织粘连,导致静脉难以显现而影响穿刺。

4.操作者判断失误:由于小儿血管充盈度差,特别是大量失水、失液、严重贫血的患儿血管干瘪,穿刺时常无回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误认为穿刺未成功而拔出针头,也会导致穿刺失败。

5.缺乏患儿配合:小儿对穿刺往往表现出过度恐惧、紧张,在他们的吵闹中常会使得针头脱离、移位,造成皮下组织渗出,局部水肿。

6.进针的角度与深度:由于患儿静脉浅表,进针角度以针头与头皮夹角15~ 20°为宜,甚至更小,肥胖小儿针管要刺入稍深一些,有的操作者由于掌握不当往往穿破血管。

7.患儿家长及亲属的态度、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语言等都可以成为不利于护士操作的刺激源,如有的家长在护士穿刺前发问“你行吗?你能一针扎上吗?”等等;有的家长情绪不好乱指责护士,挑选护士,甚至指定穿刺的静脉,这些都可能形成一种与护士心理不协调的气氛,对此适应性较差的护士,就会出现焦虑、紧张或急于求成的心理冲突,致使判断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导致盲目迸针,穿刺失败。(二)临床表现

针头未穿入静脉,无回血,推注药物有阻力,或针头斜面一半在管腔外,药液溢出至皮下。局部疼痛及肿胀。(三)预防及处理

1.心理素质的培养:要提高小儿静脉穿刺的成功率,护理人员必须根据自己的工作特点,加强自身的心理锻炼,经常保持有一种自信、沉稳、进取的良好心态。在进入工作状态前,应当先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自我调节,排除一切干扰工作的心理因素,才能在工作中做到心情平静、操作有序。另一方面,还应当注重培养自身的耐心,以利于劝导和安慰患儿家长,以取得他们的配合。

2.穿刺部位的选择:要根据患儿不同年龄和具体情况选择血管。新生儿至3岁的小儿躁动不安,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小孩头皮静脉呈网状分布,无静脉瓣,不易造成阻力,顺行和逆行进针均不影响静脉回流,且头皮血管丰富显见,易固定,因此,宜选择头皮静脉穿刺。3周岁以上患儿可选用手背或足背血管,对肥胖儿应选择粗大易摸或谨慎按解剖部位推测出静脉的位置。对严重脱水、血容量不足或需快速输液以及注入钙剂、50%葡萄糖、甘露醇等药物,可选用肘静脉及大隐静脉。

3.穿刺的操作:应选择与静脉大小相适宜的针头。穿刺前要 “一看二摸”。穿刺时要做到稳、准、浅、轻。“一看”就是仔细观察血管是否明显,要选走向较直的,静脉大多呈蓝色、动脉和皮肤颜色一样,因此,要注意鉴别,较隐匿的静脉要尽可能寻找静脉的迹象。“二摸”就是凭手感,摸清血管走向,如果血管在骨缝之间,则有柔软感,动脉可以摸到搏动。进针时要屏住呼吸,这样可避免握针的手因呼吸而颤动。针进入血管后有一种轻微的落空感或针头的阻力突然消失感,对失血或脱水的患儿,因其血管充盈度差,血管扁平,甚至萎陷,静脉穿刺应采用“挑起进针”法,即细心地把针头刺入血管肌层,将针放平,针尖稍微挑起,使血管壁分离,使针尖的斜面滑入血管内,这时会有一种 “失阻感”及“腾空感”,使无回血,针也已进入血管,这时即可注射。对长期输液的患儿,选择血管应从远端到近端,从小静脉到大静脉,避免在同一根血管上反复多次穿刺。拔针时应顺血管纵向压迫,这样才能按压住皮肤与血管上的两个穿刺点拔针时角度不宜过大,动作宜轻。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门诊采血过程中护理 下一篇:乡镇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