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螺钉内固定(精选十篇)
经皮螺钉内固定 篇1
1 概况
股骨颈骨折在临床常见、多发于老年人的骨折,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3.6%,占髋部骨折的53%。随着社会老龄化,股骨颈骨折发病人数大量增加[1]。以(50~70)岁者最多,亦可见于儿童和青壮年。非手术治疗由于固定不牢固,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等原因,很少应用[2]。手术应成为首选。其中,股骨颈骨折的内固定治疗由三翼钉、多根钉、加压螺钉等发展到今天的AO钛合金空心加压螺钉技术[3]。
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是目前主要提倡的方法。这种内固定的优点主要有:空心加压螺钉的前端为松质骨;使骨折端接触紧密,加压作用明显,解除扭曲、旋转及剪应力,加速骨折愈合,缩短卧床时间[4];利用导针精确定位;钉径相对较细,对骨质创伤少;手术操作简便。空心加压螺钉的材料为钛合金有其独特优点和特点:有骨近似的弹性模量,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环境下优良的抗腐蚀性,而且对CT和MRI的成像干扰小[5]。所以,钛合金空心钉得到普遍的认同,是目前股骨颈骨折的首选内固定材料。综述于此,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优点已被多方认可,目前已作为大多数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6]。
2 手术步骤与注意事项
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步骤为:患者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仰卧位,在C型或G型臂X线机透视下,一助手持续牵引下将患肢外展20°,内旋15°,使骨折复位。术者于患髋外侧大转子下方借助导向器经皮向股骨颈内平行钻入3枚直径3mm导针,外侧看排列成品字形[7],针尖达关节面下5mm。正侧位检查骨折复位和导针定位良好后,沿各导针切开皮肤lcm,手术刀紧贴导针切到骨质,以倒读尺测量所需钉长度,空心钻攻丝,之后以3枚空心螺钉套入导针拧入股骨颈内。应用折尾钉者,需逐一撤除导针,拧入螺钉折断尾端。术后于床上休养,逐步功能锻炼。3个月后X线片显示折线模糊,患髋无疼痛,则可扶双拐下地,部分负重行走。
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需要注意的事项:(1)良好的复位是治疗成功的关键,术中应争取解剖复位或基本解剖复位;(2)注意选择好进针点及进针方向,避免穿透关节,针尖应距股骨头软骨面约(0.5~l)cm;(3)术后要做到三不,即不侧卧、不盘腿、不早负重,否则将直接影响骨折的愈合;(4)定期复查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骨折线消失后,方能逐渐负重;(5)头下型股骨颈骨折,尤其是骨折,由于股骨头的血运破坏较大,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较高,对此型骨折特别是年龄>65岁的患者,条件允许时首选人工股骨头置换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3 讨论
3.1 治疗原则
治疗股骨颈骨折要遵循早期治疗,解剖复位,折断加压,固定可靠的治疗原则[8]。一般股骨颈骨折治疗的时间越早效果越好.许多作者强调股骨颈骨折以早期手术为好,尽可能在24 h内完成手术[9,10]。Mannin ger J[11]等报道对移位的股骨颈骨折,在伤后6小时内行复位内固定,可以降低股骨头的坏死率。另外,只有解剖复位才有最大程度获得股骨头血液供应重建的可能性。加压螺钉的动力和静力加压内固定,使骨折端紧密接触稳定、可靠,为骨折愈合创造良好条件。但有学者认为任何一种内固定装置也无法改变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缺血坏死主要取决于原发创伤和骨折移位[12]。
3.2 临床效果
经皮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已被大多数人认可。陈岩[13]等治疗118例,其中89例随访显示:髋关节功能评定按H arris评分标准,优48例,良28例,可9例,差4例,优良率达85.4%。王萧枫[14]等治疗48例,随访显示:髋关节功能评定按H arris评分标准,优32例,良11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达89.6%。李健明[15]等按解剖位置和Garden分型分别统计股骨头坏死及坏死率,头下型6例,占12.6%;颈中型2例,占6.7%;基底型1例,占4.8%。GardenⅠ、Ⅱ型1例,占2.9%;Ⅲ型3例,占7.0%;Ⅳ型5例,占25.0%;GardenⅣ型头下型共4例,占33%按上述疗效评价标准评定,优71例,占74.8%;良15例,占15.7%;差9例,占9.5%。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在临床上一直存在两个不可避免难题,即处理不当易合并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这两大并发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5%和20%~30%[16]。这两大并发症的发生与骨折形态,复位固定的时间,复位程度,固定的有效性及全身状况等诸多因素有关,所以内固定前对病人个体状态进行评估,选择合适的病例,适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骨折的治愈率。例如,年龄大于65岁者一般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另外,过早下地负重也是不愈合及坏死的一个重要原因。3枚加压松质骨螺钉内固定后早期力学稳定性仍比正常股骨颈差[17],所以内固定术后至少3个月不能下地负重。
3.3 治疗进展
目前,我们大多数采用3枚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另外,胡杰挺[18]等人研究提出:治疗股骨颈骨折,2枚和3枚空心加压螺钉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应用2枚空心钉有以下好处:(1)术中,由于内固定物的减少从而减少了螺钉在股骨颈内的相互干扰,使手术变得相对简单,缩减了手术时间。(2)由于植入空心钉的减少,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由于我们的样本量不多,随访时间不够长,也许有第3点好处:2枚空心钉比3枚空心钉能明显降低股骨头缺血坏死率及骨折不愈合率。宁宗福[19]等认为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创伤暴力大、损伤重,血循环破坏严重,骨折愈合慢,股骨头坏死率较高,采用多枚空心钉固定加多肌蒂髂骨瓣可以促进骨折愈合,降低股骨头坏死率,提高疗效。俞汝霞[20]等认为采用2枚空心钉内固定加缝匠肌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能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发生率。这些研究扩展了空心加压螺钉在治疗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丰富了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手段,探寻更有效的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方法。
4 小结
经皮螺钉内固定 篇2
[关键词]人工股骨头置换;动力髋螺钉内固定;高龄患者;股骨粗隆间骨折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关节囊外的骨折,发生的位置在股骨的颈下方,大粗隆和小粗隆之间,是一种常见的高龄髋部骨折。其容易发于骨质疏松的高龄患者,占患者全身骨折3%左右。相关资料表明,和股骨颈骨折相比,它的发病年龄要晚约6年,高龄人经常会有一种或多种的内科疾病,如果对患者采取保守的治疗方法,由于患者会有相关的内科并发症致使死亡率很高。目前,对于股骨粗隆间骨折高龄患者,多采取积极早期手术治疗。人工股骨头的置换术是一种治疗方法,当对这种治疗方法也有很多争议。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来治疗的看法褒贬不一。为了进一步了解人工股骨头置换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对比,选择2013年5月~2014年7月到我院就诊的16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12月到我院就医的16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将这些患者分为关节组和DHS组。其中,关节组80例患者,女34例,男46例,年龄72~89岁,平均(80_5±3.4)岁;DHS组80例患者,男40例,女40例,年龄73~88岁,平均(81.2±3.3)岁。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随机分组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同意,以及患者和家属的知情。
1.2方法
对于DHS内固定组中的患者:对组内的患者进行全身麻醉,让患者仰卧。进行完闭合复位以后,在患者的大粗隆外侧进行切口,在x线机的透视之下对DHS的内固定系统进行放置。
对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中的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或连续硬膜外麻醉,然后对患者进行股骨颈的截骨,取出相关的股骨头之后,对股骨距进行重建。接着,进行扩髓和锉髓腔,进行冲洗之后,把股骨的试模向前倾一定的角度进行插入。将试模取出之后进行骨水泥的注入,把选定好的加长股骨柄假体根据试模的方向进行插入,对于双动的股骨头假体进行安装,对患者的大粗隆复位同时通过缝扎来进行固定,对伤口进行冲洗后,逐层进行缝合。
对患者采取相关的术后处理:患者清醒之后,医护人员应该告知他们多做一些背身活动以及适当的锻炼一下下肢的肌肉。对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中的患者,让他们在手术后的6d左右下床进行活动;对于DHS内固定组中的患者,让他们在手术7d后可以端坐在床缘或在床上进行相关的下肢锻炼,1个月之后可以下床行走。两组内的患者需要在手术后的6周、3个月以及6个月进行复查。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并分析术中以及术后的输血量和引流量、手术的时间、术后患者的并发症、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后6周、6个月和24个月Harris髋关节的功能评分。
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满分为100分,90分以上是优良,80~89分是较好,70~79分是尚可,小于70分是差。
1.4统计学分析
用SPSS18.0统计数据,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手术创伤以及住院时间比较
DH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术后引流量明显比关节组低,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与关节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比较
关节组患者在手术后,下床时间明显比DHS组患者早(P<0.05),患者在早期髋关节的功能也要显著好于DHS组中的患者(P<0.05),然而经过多个月以后,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普遍发生在高龄患者身上,对此以往的治疗方法多为保守治疗,进行2多月的牵引,患者的卧床时间较长,不能进行相关的活动,同时对患者的护理工作较为繁重,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了巨大的困扰,也让社会的负担相应增加。患者长期卧床,会引起一系列的并发症,如肺部感染、褥疮以及泌尿道感染等。因而,在临床上很少采取保守的非手术方式。内固定治疗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代替了保守的治疗方法,而内固定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便DHS,其已经取得了理想效果。但对于高龄骨质疏松患者,有内固定失败风险。随着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逐渐推广,带来了很多争议,主要体现在并发症、关节功能以及伤口大小上。
通过我们的此次调查发现,DHS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术后引流量明显比关节组低;DHS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关节组患者低,但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的差异;关节组患者在手术后,下床时间明显比DHS组患者早,患者在早期髋关节的功能也要显著好于DHS组中的患者,然而经过多个月以后,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没有显著性的差别。
DHS内固定治疗,患者在手术后下床的时间比人工组要晚,让他们在手术7d后可以端坐在床缘或在床上进行相关的下肢锻炼,1个月之后可以下床行走。这样让患者收到相对较小的创伤,同时对患者的器官的干扰影响较小,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要远远低于人工组中的患者。同时,对患者采取DHS内固定,可以让患者的骨折保持稳定,为了让患者更好的恢复,在患者手术后的早期让他们进行非负重的活动。随着患者慢慢恢复,可以让患者进行相关的床下活动,锻炼关节功能,大多数的患者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髋关节。对高龄患者进行人工股骨头的置换,让他们在手术后的6d左右下床进行活动,鼓励他们多进行一些锻炼。因而,关节组患者在手术后,下床时间明显比DHS组患者早,患者在早期髋关节的功能也要显著好于DHS组中的患者,然而经过多个月以后,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没有显著性的差别。
经皮螺钉内固定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37例,均为单侧,其中男28例,女9例;年龄17~59岁,平均35.6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7例,重物砸伤4例,坠落伤12例,运动扭伤3例,挤压伤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足部正位、侧位及斜位X线片检查,其中4例隐匿性损伤无X线片阳性发现,但物理学检查怀疑Lisfranc损伤,行CT断层扫描后得以确诊。按照Myerson分型[3],A型10例,B1型12例,B2型9例,C1型4例,C2型2例。本组37例均为新鲜闭合损伤,伤后平均6 d进行手术,其中24例于伤后24 h内手术,13例肿胀严重,抬高患肢,予以局部冰敷、消肿等处理,待其消肿后行闭合复位螺钉内固定术。术后达解剖复位26例,近解剖复位11例。
1.2治疗方法
目前公认的复位标准[4]:在C型臂下透视正位、侧位及斜位显示均为正常解剖复位,复位后移位小于2mm者为近解剖复位,可以接受,移位超过2 mm为非解剖复位,不能接受。手术采用硬膜外麻醉,患者取仰卧位,将足母趾和第2、3足趾向远端纵向牵引,行闭合复位。复位时动作要轻柔,禁忌粗暴。若有第2跖跗关节损伤,须先复位第2跖跗关节。用骨折复位钳夹住第2跖骨与内侧楔骨间,C型臂下透视证实骨折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后,自内侧楔骨内侧缘向第2跖骨斜形插入1.5 mm的克氏针临时固定,方向与Lisfranc韧带一致,防止固定前再移位。然后旋入相应长度的3.5 mm空心螺钉。然后复位第1跖跗关节,复位成功后自第1跖骨基底向内侧楔骨插入1.5 mm的克氏针临时固定,再旋入相应长度的3.5 mm空心螺钉固定。接着将第3跖骨基底固定于中间楔骨。最后复位外侧柱,通常情况下第1、2、3跖跗关节复位后第4、5跖跗关节会通过横韧带的牵拉而复位,经皮用克氏针将第4、5跖骨固定在骰骨和外侧楔骨上即可固定外侧柱。
术后抬高患肢,用石膏托制动。术后2周开始不负重功能锻炼,术后6周取下石膏托并拔除外侧克氏针,改用支具固定,患足部分负重。术后16~24周取出螺钉,完全负重行走。
1.3疗效评定
根据Maryland足评分标准[5]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所有患足进行功能评定。Maryland足评分标准,优:无疼痛,行走正常,恢复原来工作,评分为90~100分;良:行走基本正常,可有轻微的行走痛,但恢复原来工作,评分为75~89分;中:跟骨畸形复杂,足底有骨赘和足垫且损伤严重,有较明显行走痛及轻微跛行,体力劳动者需改变工种,评分,50~74分;差:术后感染、骨缺损、关节僵直、遗留残疾,评分为小于50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0~10分。0分为无痛;3分以下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尚能忍受;7~10分为重度疼痛,难以忍受。
1.4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术前与术后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组37 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 ~ 48 个月,平均25个月。按照Maryland足评分标准予以评估,优13 例,良19例,中4 例,差1 例,优良率为86. 5%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由术前( 7. 3 ± 1. 1) 分降至随访时的( 1. 2 ± 0. 8) 分。两个评分结果统计分析得出P值分别为0. 005 和0. 008,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5) 。大部分患者能恢复受伤前的正常负重及行走功能。5 例发生轻微创伤性关节炎,其中1 例需穿特制鞋垫来支持足弓缓解症状。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 2。
3 讨论
Lisfranc关节维持足横弓和纵弓的稳定,在步行时起着重力从中足传导至前足的作用,并在步态各期支撑体重。Lisfranc损伤常涉及跖跗关节、跖骨间关节、跗骨间关节、Lisfranc韧带等多个复杂结构,治疗不当极易造成足疼痛畸形、功能受限等严重并发症,具有潜在的致残性。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要重视解剖复位和牢靠固定,尽可能的恢复正常足弓和稳定无痛的关节。因此必须手术治疗才能达到上述要求而获得良好预后。当前争论的焦点是手术复位的方式和内固定物的选择。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虽然可以在直视下进行复位,但其操作复杂,手术时间长,关节暴露范围大,对软组织剥离广泛,术后易发生切口感染坏死、损伤处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等并发症。另外,切开复位剥离大量骨膜,关节的血运易受到破坏,若有粉碎骨块则易失去固定而发生游离,从而影响愈合。切开复位创伤较大,可能使趾附关节间的微动关系发生破坏,加速关节退行性变。相比而言,闭合复位内固定不但能达到切开复位内固定复位良好和固定牢靠的效果,更有其明显的优势: 手术操作简便,切口小,减少关节面的暴露时间和面积,对软组织损伤小,降低皮肤感染及坏死等并发症。能保持骨膜的完整性及局部内环境的稳定性,有利于损伤愈合。通过本组病例我们也体会到,对于严重开放伤或粉碎骨折或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或软组织嵌压者,应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但多数情况下闭合复位即能达到解剖复位或近解剖复位。在获得牢靠固定的前提下,闭合复位能减少对关节面、韧带及软组织等不必要的损伤,加快患者恢复。
在内固定物的选择上,克氏针固定虽有操作简单、易取出、对关节面损伤小等优点,但相对螺钉有固定强度低,易发生松动、针道感染及退针断针等并发症。另外,韧带修复到足够强度一般需要16 周的时间[4],而克氏针固定6 周后就会松动,过早拔除克氏针不利于韧带修复。所以我们选择稳定性更好的螺钉固定,其强度大、固定可靠,轴向加压作用为Lisfranc韧带的良好修复提供了可靠固定和足够长的时间。本组病例也证实螺钉固定未出现松动和感染等现象,疗效满意。
结合本组患者治疗的经验,我们有以下体会: a) 第2 跖骨基底嵌插在内外侧楔骨之间,是足横弓和纵弓的交叉点,对维持足弓非常重要,因此首先复位第2 跖跗关节是整个手术的重中之重。内侧柱和中间柱之间的稳定依靠第2 跖骨基底和内侧楔骨间的Lisfranc韧带来维持。因此复位时必须沿Lisfranc韧带方向插入螺钉把第2 跖骨基底和内侧楔骨之间牢牢固定,才能保证Lisfranc关节的整体稳定,促进lisfranc韧带良好修复。b) 我们注意到,本组中5 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的患者受伤时lisfranc韧带及周围软组织损伤都比较严重,其中4 例患者年龄都偏大,平均56. 5 岁。因此我们认为Lisfranc损伤的远期疗效还与年龄和Lisfranc韧带等软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有关。孙超等[6]也报道Lisfranc损伤后,足功能恢复的情况不仅与关节损伤的程度有关,还与软组织损伤的严重程度相关。今后尚需进一步收集更多病例来验证。c) 闭合复位虽然疗效确切,但也有其局限性: 不能清除关节内游离的骨碎片和嵌顿的软组织,还有如开放性损伤、合并严重的软组织损伤和粉碎性骨折,这些情况都不适合行闭合复位,而应毫不迟疑的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或关节融合术。另外,术前并发骨筋膜室综合征时应立即切开减压。我们收治的lisfranc损伤中,有4 例因合并了严重的关节内粉碎性骨折而没有强行闭合复位,未列入本次研究。
参考文献
[1]Watson TS,Shurnas PS,Denker J.Treatment of Lisfranc joint injury:current concepts[J].J Am Acad Orthop Surg,2010,18(12):718-728.
[2]Eleftheriou KI,Rosenfeld PF,Calder JD,et al.Lisfranc injuries:an update[J].Knee Surg Sports Traumatol Arthrosc,2013,21(6):1434-1446.
[3]Stavlas P,Roberts CS,Xypnitos FN,et al.The role of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Lisfranc fracture-dislocations: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Int Orthop,2010,34(8):1083-1091.
[4]Sands AK,Grose A.Lisfranc injuries[J].Injury,2004,35(Suppl 2):71-76.
[5]Cronier P,Frin JM,Steiger V,et al.Internal fixation of complex fractures of the tarsal navicular with locking plates.A report of 10 cases[J].Orthop&Traum:Surg&Research,2013,99(4):241-249.
经皮螺钉内固定 篇4
【关键詞】 股骨胫骨折;股骨头置换;内固定
股骨胫骨折是十分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建筑业与交通得到发展,人口老龄化的现象也越来越突出,这些情况都使得股骨胫骨折的发病率不断增多。有很多种方案能够对股骨胫骨折进行治疗,其中手术治疗的效果比保守治疗的效果好。笔者将对我院2011年7月到2012年7月接收的114例股骨胫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具体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在2011年7月到2012年7月所接收的114例股骨胫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56例,年龄在31-79岁之间,平均年龄(43.5±10.3)岁。有61例为左侧骨折,53为右侧骨折。其中有21例车祸,27例重物压伤,7例高空坠落,59例滑倒摔伤。患者纳入的标准是对实验与治疗情况都了解并同意;排除患者的标准是对资料不完整、随访失去等。患者在年龄、性别、骨折类型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的差异。
1.2 方法 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股骨头置换组与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组。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组的治疗方法所适应的病例是骨质疏松不是很明显,年龄比较小且股骨颈骨折部位与基底部比较近。手术治疗方法:对57例患者都实行3枚空心钉对其骨头进行固定,空心钉的位置利用股骨距使其分布成现“品”字形;5例是切开复位,52例是闭合复位。人工股骨头的置换方法所适应的病例是骨质疏松明显,手术前并发症比较多、年龄比较大(60岁以上)且股头下型骨折,出现明显移位,难以愈合。使用髋关节外侧切口进入,使用双极人工股骨头进行置换,并依据手术的操作流程进行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两组之间的比较使用t来进行检验,当P<0.05时,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①手术治疗之后的1年,内固定组中有50例骨折治愈,髋关节功能的判定的分数是(86.57±6.91)分,股骨头置换组中的患者假肢没有出现比较明显的松动现象,髋关节功能的判定的分数是(76.57±10.91)分。②在手术治疗之后3年,内固定组中有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有6例,髋关节功能的判定的分数是(77.36±10.51)分,股骨头置换组中有假肢松动症状的5例,髋关节功能的判定的分数是(88.67±3.81)分。人工骨头置换和内固定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相差不大。
3 讨 论
股骨颈骨折指的是因为反应迟钝、骨质疏松、遭遇严重外部伤害或者是老年人髋周肌肉群发生退变等原因而导致的股骨颈断裂[1]。股骨颈骨折多发生在老年群体,且女性的发病率比男性的要高。股骨颈骨折的主要类型有基底骨折、颈中型、头下型以及头颈型等四种。
现今,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方法有很多,目前国内外对于新鲜股骨颈骨折的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能过对患者骨折的那端发挥加压作用,从而保证骨折端得到较好的固定性,以便使股骨颈骨折的治愈率得到有效的提升。此外,由于对骨折端进行固定,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在手术之后的疼痛感,患者能够较快的开展功能性的训练,还能使早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得到有效的控制[2]。对患者进行内固定手术而引发的较远期的并发症是股骨头出现缺血性坏死,对该并发症造成较大影响的就是早期的负重活动,所以,在本次研究中,对于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组的57例患者,完全能够下地并进行负重行走的时间要持续6个多月。
对于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特别是头下型的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最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人工股骨头的置换。通常情况下,对于股骨颈骨折的症状较好,并且可以忍耐手术的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患者,可以考虑对其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3]。关节置换的治疗方法对股骨胫骨折治疗,能够将股骨缺血坏死或者是骨头无法完全愈合等问题完全解决,从而有效的预防由于泌尿系统感染、肺炎或者长期卧床而导致的褥疮等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手术方法治疗股骨颈骨折的早期并发症主要有股骨上端的骨折、人工股骨头早期出现脱位、感染以及深部静脉栓塞等[4]。而疼痛、人工股骨松动、异位骨化以及假肢的下沉、折断和关节面磨损等症状是手术治疗之后的晚期并发症。所以,使用中空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法,依然是一些包含头下型骨折的股骨颈新鲜骨折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假使出现股骨头的坏死或者是骨折无法愈合的症状,再选取人工关节置换手术的方法进行治疗[5]。采取手术方法治疗的效果与实行关节置换法的治疗效果差异不大。
在本次研究中,对股骨头置换组与内固定组的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并在治疗之后1年和3年的骨折治愈情况与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研究发现:人工股骨置换法与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相差不大,髋关节的功能评定分数的差异也不大。因此,对股骨胫骨的治疗,只要清楚的掌握好适应证,那么人工骨头置换和内固定两种方法都能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对适应证的良好掌握,能够有效的避免中期与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蒙家辉,黄家基.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8例[J].微创医学,2009(06):23-24.
[2] 姜华.三种术式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疗效对比[J].中外医学研究,2011(18):124-125.
[3] 管永青.3种术式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疗效对比观察[J].中外医疗,2011(11):56-57.
[4] 周建国,毛德军.闭合复位空心加压螺钉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69例[J].西部医学,2009(06):78-79.
经皮螺钉内固定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42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 每组各21例。其中观察组男14例, 女7例;年龄20-47岁, 平均 (35.50±4.47) 岁;右侧骨折12例, 左侧骨折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10h, 平均5h;骨折原因:砸伤3例, 高空坠落伤8例, 交通事故伤10例;病理类型:Ⅰ型14例, Ⅱ型5例, Ⅲ型2例;合并膝关节韧带损伤5例, 合并半月板损伤4例。对照组患者男16例, 女5例;年龄18-45岁, 平均 (33.14±4.09) 岁;右侧骨折13例, 左侧骨折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11h, 平均5.5h;骨折原因:砸伤4例, 高空坠落伤9例, 交通事故伤8例;病理类型:Ⅰ型15例, Ⅱ型3例, Ⅲ型3例;合并膝关节韧带损伤2例, 合并半月板损伤2例。
1.2 治疗方法
1.2.1 观察组
本组患者21例, 采取闭合复位及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CT扫描结果, 详细了解患者骨折线走行, 确定皮肤外进针点并做好标记。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 麻醉药物为2%利卡多因。患者取平卧位, 患肢的膝关节屈曲向上。在C型臂透视之下对下肢中立位进行持续性的牵引, 采取外翻应力或者内翻应力使之复位, 若是平台骨折有明显的劈裂移位, 给予1枚3.0克氏针, 近端撬起骨折位的关节面进行整复, 整复之后关节面台阶要在2mm以下。临时固定完成之后, 对于Ⅰ型、Ⅱ型患者取外侧关节进针点将皮肤切开1cm左右, 对于Ⅲ型患者取内侧关节的进针点将皮肤切开1cm左右, 将2枚与关节面平行以及与骨折线垂直的1.5mm的导引针钻入至对侧的骨皮质, 在顺着导引针进行扩充, 扩孔之后拧入2枚7.0mm的空心加压螺钉来进行内固定。
1.2.2 对照组
本组患者21例, 给予开放性整复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麻醉方式为硬膜外麻醉, 麻醉药物为2%利卡多因。患者取仰卧位, 将止血带充气至500mmHg, 在患者的膝前正中处取纵形切口, 将胫骨平台的关节面充分暴漏出来。如果是塌陷性骨折, 必须要进行植骨处理, 处理之后再进行钢板内固定。骨折复位比较满意的话, 予以放置T型或者L型钢板, 骨折不稳定的患者可以给予双钢板。
1.3 治疗效果评价标准[3]
痊愈:疼痛以及肿胀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患者能够正常行走, 膝关节伸直无异常以及疼痛感, 膝关节的活动角度与受伤前无差别, 膝关节的稳定性正常, 根据Rasmussen评分, 分数为27-30分;显效:偶见轻微疼痛, 行走在1h以上, 膝伸直缺失的程度为10°以内, 膝关节的活动度在120°以上, 屈曲20°的时候不太稳定, Rasmussen评分分数为20-26分;好转:呈现出固定性的疼痛, 行走时间为30min-1h, 膝伸直缺失的程度为10-20°, 膝关节的活动度为90-120°, 伸直0°的时候不稳定, Rasmussen评分分数为10-19分;无效:在活动后疼痛呈持续性, 仅能在室内进行行走, 膝伸直缺失的程度为20°以上, 膝关节的活动度为60-90°, 伸直0°的时候不稳定, Rasmussen评分分数为0-10分。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好转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5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经过6-20个月的随访, 平均11个月,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见附表。
注: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χ2=8.552, P<0.05) , 观察组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伴随着现代骨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目前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有多种术式, 例如有限切开、生物学固定以及间接复位或者直接复位等[4]。除了关节镜手术之外, 闭合复位及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已经成为不少医院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重要手段。对于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而言, 治疗的最大目的就是恢复膝关节功能, 患者恢复至受伤前的状态, 行走正常, 疼痛以及肿胀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5]。同时, 通过治疗达到关节软骨面复位、关节面平整、下肢力线恢复、避免术后的并发症以及早期进行功能锻炼的目的。闭合复位及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没有剥离, 最大程度避免了对骨折块血运破坏以及对软组织的损伤, 降低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有效提高了治愈率, 明显改善了患者的预后。同时, 空心螺钉具有自动加压的作用, 加大了骨折断面之间的贴合度, 促进了骨折部位的愈合[6]。因此, 采取闭合复位及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泉兵.闭合复位及经皮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17例疗效分析[J].右江医学, 2012, 40 (01) :48-50.
[2]赵永旭, 杨冰, 高辉, 等.电透下闭合复位加压空心钉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创伤外科杂志, 2011, 27 (33) :172-173.
[3]黄昌富, 周忠, 付佳拥.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中华保健医学杂志, 2010, 12 (05) :38-39.
[4]何利民, 吴金荣.内固定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45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杂志, 2011, 21 (05) :1305-1306.
[5]王鑫, 杨伟华, 刘晓化, 等.26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内固定治疗疗效分析[J].贵州医药, 2012, 36 (02) :1155-1156.
经皮螺钉内固定 篇6
关键词:新鲜股骨颈骨折,经皮骨折内固定,空心加压螺钉
股骨颈骨折是目前常见且多发的骨折之一,以老年人多发[1],但也偶见于青年。其临床治疗中存在着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缺血坏死两大难题。近年来,经皮空心加压螺钉治疗股骨颈骨折以其手术创伤小、固定可靠、术后恢复快的优点被大多数医生及患者接受,在临床实践中显示出其优点。2001年1月~2006年12月,我科采用3枚7.3 mm空心螺丝钉经皮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6例患者中,男28例,女8例;年龄21~87岁,平均56.4岁,骨折分型采用Garden分型法:Ⅰ型8例,Ⅱ型16例,Ⅲ型8例,Ⅳ型4例。骨折按部位分类:头下型5例,头颈型12例,经颈型14例,基底型5例。Pauwel角小于30°者8例,30°~70°者24例,大于70°者为4例;闭合复位34例,切开复位2例。就诊时间:伤后0.5 h~5 d;手术时间:入院后1~5 d。
1.2 空心钉器械
为国产仿AO 7.3 mm内六角空心自攻螺丝钉以及相配套的2.0 mm导针、套筒,5.0 mm空心钻头、平行导向器等。
1.3 方法
无移位骨折或部分移位骨折患者(即GardenⅠ~Ⅲ型)取仰卧位,适当垫高患侧臀部,将患肢内旋15°以消除前倾角,患肢持续牵引,患肢整复后置15°~20°外展位、内旋20°。在股骨大粗隆外侧行局部浸润麻醉,在髋关节前方插1枚克氏针作为指示针,使之与股骨干成角略大于颈干角,保持在155°左右,并使他靠近股骨颈上缘,标记指示针,于大粗隆下4.0 cm处,使用直径2.0 mm有刻度标记的导针,平行于标记指示针,刺入皮肤深度达骨膜下,前后活动,使导针不偏向前或偏向后,钻入导针,并使导针经过股骨距直达股骨头软骨面下0.5 cm处。经C形臂X线透视证实正侧位均位置良好后,套入三孔平行导向器,经皮向股骨头方向钻入另2枚导针。3枚导针尽量呈三角对称排列。经C形臂X线透视证实正侧位均位置良好,测量导针进入长度,各减去1 cm为所选螺钉长度,切开导针尾部皮肤,将股骨外侧皮质用空心钻头扩孔后,顺导针旋入空心螺钉3根,钉尾加压膨大部紧贴股骨外侧皮质,骨质疏松患者加用螺钉垫片,用力旋紧螺钉,用C形臂X线机再次透视观察骨折复位情况及导针位置,并活动患侧髋关节查看有无阻力及摩擦感,以确定螺丝钉未穿出股骨头关节面,满意后取下导针,冲洗切口,创口各缝合1针。手术时间一般25~40 min。对于有移位股骨颈骨折(GardenⅣ型)患者,入院后先经胫骨结节骨牵引3~5 d,然后在硬膜外阻滞麻醉下,平卧于骨科专用牵引手术床上,在C形臂X线机电视监视下行外展内旋位牵引,手法复位,力求达到解剖复位或基本解剖复位。如果复位失败,可以粗隆下2~4 cm处纵向切开,逐层进入,直视下复位。再做空心钉固定。
1.4 术后处理
术后患肢置外展30°位,患足改穿丁字鞋制动,术后第2天开始进行股四头肌功能锻炼,术后2周拆线。2周后开始非负重条件下髋关节伸屈功能锻炼,术后摄X线片后见有连续骨小梁通过骨折线后,开始部分负重(6~12周),并要求保持不盘腿、不侧卧、不坐矮板凳。GardenⅠ型骨折患者可在术后4周下地,GardenⅡ~Ⅳ型骨折患者术后8 h可扶拐杖下地,所有患者在术后6个月时开始进行完全负重活动。
1.5 疗效评定标准
功能评定按Harris[2]标准:即功能47分,疼痛44分,畸形4分,活动范围5分,总分100分。获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以下为差。
2 结果
本组36例患者全部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4年,平均15.6个月。36例骨折术后患者全部获得愈合,愈合时间为2.5~6个月,平均4.3个月。全部病例在随访期内未发现有螺丝钉松动、断裂、弯曲等现象。其中,优28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为94.4%。2例差者均为股骨头发生缺血性坏死,为GardenⅣ型骨折,改行全髋置换术。
3 讨论
目前空心加压螺丝钉已成为国内外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的主要方法[3,4],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内固定方法。空心加压螺丝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与其他内固定物相比有以下优点:(1)空心螺丝钉通过导针引导明显提高了固定位置的准确性,使固定更加牢固、稳定。(2)空心螺丝钉具有中空结构,对骨内残存血管损伤小,且对股骨头具有减压作用,从而减少了股骨头坏死的发生。(3)以等腰三角形打入的3钉固定方式可达到最佳固定效果,3枚螺丝钉可与骨组织结构共同构成一立体的檩架构型,符合生物力学原则,有较高的抗剪、抗弯、抗扭转力[5],承载能力可达3 400 N[6],固定效果最优,减少了松动和移位的机会。因为影响股骨头固定的主要因素是拉应力,所以在股骨颈上部应力区内适当多布置进钉,在股骨距平行力线用1枚拉力螺钉加压固定,内固定牢固性增加。(4)空心螺丝钉具有强大的静态加压作用。3枚螺丝钉以等腰三角形打入方式可以起到抗旋转作用,且使断端加压均匀;负重后因钉尾没有螺纹结构,可以使骨折端处于动态加压中,产生动力加压作用;空心螺丝钉由于自身结构的特点,旋入时可产生静力加压作用,在离体标本的试验中曾显示两骨折块间可产生>3 000 N的压应力[7]。“动、静结合”,利于刺激骨痂的形成。本组36例患者在随访期内未发现有螺丝钉松动、断裂、弯曲等现象,愈合时间为2.5~6个月,只有2例股骨头发生缺血性坏死。
影响股骨颈骨折预后的医原性因素主要是复位和内固定质量。股骨颈骨折后早期解剖复位和牢靠的内固定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大大提高骨折的愈合率,同时对股骨头的血运重建、防止股骨头缺血坏死也有重要意义。胥少汀等[8]研究证明,固定优者无论复位优劣均能原位愈合,而固定差者,无论复位优劣均在早期退针并发生不愈合,说明骨折愈合与固定的可靠性密切相关。争取解剖复位是空心加压螺丝钉治疗成功的重要因素,早期良好的复位可使因牵拉或扭曲而闭合的某些支持带内的血管得以开放,而牢固的内固定有利于股骨头血运重建。通过股骨髁上牵引对于新鲜骨折,绝大多数病例可得到满意的复位,而切开复位多作为闭合复位失败的补救措施。
股骨颈骨折的预后同骨折类型、复位程度、内固定质量、年龄等因素有关,其中以骨折的类型对预后的影响最大[9,10,11,12,13]。在治疗过程中,骨科医师能够施加影响的只有复位程度和内固定质量两个因素。本组病例中36例均获得了较高质量的复位和内固定并全部愈合,但仍有2例发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为骨折错位严重者(GardenⅣ型),这表明,较高质量的复位、内固定有助于骨折愈合,但尚难以完全预防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本文认为3枚空心螺丝钉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关键是:良好的复位;3枚钉呈等腰三角形平行打入;螺丝钉完全通过骨折线,钉尖部达关节面下0.5 cm;术后早期活动。
经皮螺钉内固定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6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所有患者均经CT、X线检查证实为胸腰椎骨折, 椎管占位小于或等于椎管矢状径1/3;伤椎椎弓根无明显破坏;临床资料齐全, 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椎管前方占位>50%, 椎管内伴有翻转骨块;严重骨质疏松、骨折脱位者;伴有神经症状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4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14例;平均年龄38.16±2.59岁。试验组中男22例, 女12例;平均年龄39.01±2.39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推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依据常规方法进行。试验组应用Viper系统 (强生公司) 或微创椎弓根钉棒系统 (北京富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 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具体方法:基于气管插管麻醉下选取俯卧过伸位, 诱导腹部悬空, 于C型臂x线机引导下定位伤椎。接着, 在伤椎上下椎采用克氏针行椎弓根中心点体表投影标记, 并顺着标记做4处纵切口 (长1.50cm) 。待将皮肤、皮下及深筋膜切开后, 自多裂肌与最长肌间隙处行钝性分离, 直至关节突与横突。基于前后位X线透视引导下, 于椎弓根投影外缘 (右侧2-3点, 左侧9~10点处) 将穿刺针尖植入其中, 并向内倾斜至10°~15°, 确保其与终板平行, 向椎体内予以穿刺。待穿刺针侵入骨质内2cm后, 确保透视穿刺针尖端处在椎弓根投影内未突破内侧皮质部位, 随后调整侧位透视, 保证穿刺针平行于终板, 并继续予以穿刺, 直达椎体后缘前方0.50~1.00cm。继后, 将内芯拔出, 置入导丝, 并将穿刺针取出, 依据上述方法置入另3枚椎弓根钉。经导丝依次将扩大管与保护套管导入, 并采用中空丝攻诱导钉道扩大, 再将椎弓根螺钉经导丝拧人椎体。随后, 将导丝取出, 基于C型臂透视下明确内同定位置良好后安装置棒器, 并通过皮下肌肉将固定棒放置于上下椎弓根螺钉尾槽中, 拧人固定螺帽, 将上方螺帽旋紧。然后, 基于自制撑开器透视下行复位撑开处理, 待椎体高度恢复满意后将固定螺帽紧固, 行切口逐层缝合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各组围手术期参数 (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引流量、出血量) 及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 (椎体高度、矢状面指数及Cobb角) 变化情况, 并随诊1年。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参数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而言, 实验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较短, 引流量、出血量显著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手术前后影像学参数比较
术后, 实验组受损椎体前缘高度明显低于对照组, 且矢状面指数、Cobb角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目前, 有学者通过对5l例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系统研究, 术后随访14.2个月, 发现临床疗效及功能恢复结果均较为满意, 术后恢复速度快, 并发症相对较少[2]。另有学者通过对36例接受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的A3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进行研究, 并随访48.5个月, 应用Prolo问卷行临床疗效评估, 发现19例 (52.78%) 优秀, 12例 (33.33%) 良好, 5例 (13.89%) 一般, 优良率达86.11%[3]。本文研究结果提示, 实验组接受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相较于传统开放组而言, 彰显出了卓越的优越性, 影像学矫形疗效确切, 两组在矢状位指数、矢状位后凸Cobb角、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等畸形矫正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在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开放组, 充分证实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 具有出血少、创伤小、疼痛轻、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势, 这与有关研究结论具有一致性。
需要注意的是, 在进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时, 需要明确其适应证, 一般包括不宜接受保守治疗者及爆裂性不稳定型骨折、单纯前柱压缩性骨折、接受保守治疗但不愿佩戴支具及长期卧床休息者[4]。但微创脊柱外科手术适应证与禁忌证具有相对性, 随着脊柱微创技术的日益成熟, 禁忌证有望转变为适应证[5]。
综上所述,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对改善胸腰椎骨折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摘要: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4年9月收治的6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4例。对照组推行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 试验组推行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引流量、出血量等显著优于对照组, 且受损椎体前缘高度 (明显低于对照组, 矢状面指数、Cobb角显著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优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临床上应引起足够重视。
关键词: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胸腰椎骨折
参考文献
[1]余波, 李世芳, 周道政, 等.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观察[J].临床骨科杂志, 2013, 16 (4) :384-386.
[2]张文志, 尚希福, 段丽群, 等.微创经皮与传统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对比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2, 5 (2) :106-111.
[3]黄剑峰, 宁锦龙, 岑定善, 等.微创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对比[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8) :65-67.
[4]段丽群, 张文志, 尚希福, 等.微创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J].颈腰痛杂志, 2012, 33 (5) :336-339.
经皮螺钉内固定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1 例, 男18 例, 女3 例;年龄12~19 岁, 平均13.6 岁。其中运动伤 19 例, 交通事故伤1 例, 砸伤1 例, 均为新鲜闭合性骨折。
1.2 手术方法
手术时间均为伤后1~4 d内, 术前绝对卧床, 取屈膝屈髋体位。常规选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仰卧屈膝屈髋使缝匠肌处于松弛状态, 行手法复位撕脱骨折块, 必要时行钢针撬拨或巾钳经皮辅助临时固定。C型臂机透视下显示复位良好, 经皮肤切一个0.5~1.0 cm伤口, 钻孔攻丝后拧入可吸收螺钉1~2枚, 皮肤缝合1针。术后仍维持屈膝屈髋位绝对卧床休息, 2周后开始在床上屈髋位练习膝关节屈伸活动, 3周后开始下床进行功能锻炼, 4周后可正常活动。
2 结果
本组患者均获随访, 随访时间6个月~3年, 平均16个月。切口均愈合良好, 无明显瘢痕, 骨折均获愈合, 骨性愈合时间6~8周。4周左右髋关节活动度恢复正常, 8~10周大腿肌力恢复正常, 未见有骨折不愈合和因可吸收螺钉拉力不够而出现骨折固定不牢靠再移位现象。疗效评定[1]按后期髂部有无疼痛和髋关节活动情况分, 优:无疼痛, 髋关节活动正常;良:无疼痛, 髋关节过伸时局部有紧缩感;差:局部疼痛, 髋关节活动受限。本组优18 例, 良3 例, 优良率为100%。
3 讨
论髂前上棘骨折常见于青少年, 主要是由于在做剧烈运动时 (多为短跑) 出现, 原因是髋关节由屈曲状态猛力伸直, 造成了附着在髂前上棘上的大腿部分伸肌群突然收缩, 从而导致髂前上棘的骨皮质或连同骨骺一并撕脱下来, 临床上属于Ⅰ型骨盆骨折[2]。此类骨折对骨折块较小且移位少的可行保守治疗[2], 对骨折块较大且移位较大者需行手术治疗。在过去的手术治疗中我们多采用切开复位钢丝张力带[3]、松质骨螺钉或可吸收螺钉等固定, 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完善和熟练, 近几年我们大多采用微创经皮可吸收螺钉内固定, 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3.1 复位技巧
所有的患者术中都要采用硬膜外或腰-硬联合麻醉, 仰卧屈膝屈髋体位, 使缝匠肌处于完全松弛状态, 以便手法复位。对于骨折块在体表可以触摸到者, 手法复位较易, 用手指推挤骨块, 以骨折块位置和骨擦感判断复位情况, 大多复位满意 (必须透视证实) 。对于骨折块在体表扪触不清者, 复位较困难, 须在C型臂机透视下复位, 往往骨折块位于后外下方, 先行钢针撬拨, 再配合手指推挤复位, 必要时将撬拨钢针临时固定或用巾钳经皮嵌压临时固定, 以防骨折块再移位。对于用上述方法仍复位不满意或直接暴力致粉碎性骨折者, 放弃闭合复位, 果断行切开复位。
3.2 固定和螺钉选择
C型臂机透视证实复位满意后, 根据骨折块的大小, 选用1~2枚全螺纹直径为4.5 mm可吸收螺钉, 攻丝后小心拧紧, 切忌攻丝深度不够行暴力旋入而导致钉帽断裂固定失败或反复旋入致固定不牢。若遇到钉帽断裂情况, 可根据拧入深度或是否已起到固定作用而维持原可吸收螺钉或选择其他固定方式。
3.3 术后护理
术后护理相当重要, 特别是可吸收螺钉不具备加压空心钉对骨折断端间大的加压作用, 术后肢体护理[4]更为重要。术后用垫枕将患肢固定于屈髋30°屈膝位, 中立位固定, 以免造成骨折再移位。1周后开始进行被动屈伸膝活动, 2周后开始指导在床上屈髋位练习膝关节主动屈伸活动, 3周后开始下床进行功能锻炼, 4周后方可正常活动。
微创经皮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 术后基本不遗留疤痕, 手术安全可靠, 效果满意, 免除了二次手术, 特别适用于青少年运动所致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参考文献
[1]李宗兴.克氏针张力钢丝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24例[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4, 19 (8) :524.
[2]冯传汉, 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1615.
[3]尤从新, 邓强, 赵道洲.可吸收螺钉治疗髂前上棘骨折[J].临床骨科杂志, 2004, 7 (3) :313.
经皮撬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 篇9
【关键词】 内踝骨折;空心钉;骨折固定术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3年5月~2008年5月我院收治62例内踝骨折患者,49例获得随访。其中男31例,女18例。年龄19~61岁,平均38.5岁。右侧31例,左侧18例。单纯内踝骨折34例,内外踝骨折11例,内外后踝骨折4例;合并其他类型骨折8例。就诊时间最短1小时,最长两周。
1.2 治疗方法
患者侧卧位,硬膜外麻醉或局麻下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后,在x线透视下,根据骨折類型及移位情况,将1枚直径2.0mm克氏针经皮进入远端骨折块,当克氏针钻入骨折块尚未到达骨折线时,根据骨折情况加压撬拨,使骨折解剖复位或尽可能解剖复位,然后继续钻入克氏针使骨折固定。再由内踝尖经皮打入导针,导针经过骨折面中央与内踝轴线一致,应防止进入踝关节内,顺导针打入AO空心钻,空心攻丝沿钻扩孔,最后拧入空心螺钉,透视观察复位良好,拔出克氏针及导针,用碘伏消毒穿针处皮肤,无菌包扎。检查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位置好。术后不用石膏固定,在指导下行功能锻炼,不负重,门诊复查,6周后可下地行走。合并胫骨裂纹骨折者,应超膝石膏固定,早期嘱患者功能锻炼。
1.3 疗效评价
我们采用Mazur踝关节症状与功能评分的标准:优>92分,踝关节无肿胀,步态正常,活动自如;良87~92分,踝关节轻微肿痛,正常步态,活动度可达正常的3/4;可65~86分,活动时疼痛,活动度仅为正常的1/2,正常步态,需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差<65分,行走或静息痛,活动度仅为正常的1/2,跛行,踝关节肿胀。
1.4 结果
49例的随访时间最长2年,最短6周,平均11个月。按上述评定标准评定,结果优38例,良11例,优良率达100% 。
2 讨论
踝部骨折均为关节内骨折,需要完全复位。如果关节面对位不良,踝穴增宽或变窄,都会引起负重疼痛或关节不稳定、松动或运动受限,踝穴很难容忍、不匹配,常常导致关节软骨异常应力分布,日后必将发生创伤性关节炎「1」。因此对单纯内踝骨折的治疗,必须严格要求,不论采用哪种治疗方法均应使骨折解剖复位。近年来对于单纯内踝骨折治疗方法有多种选择,包括传统的切开复位松质骨螺钉内固定,目前更趋向于AO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2」「3」及可吸收螺钉内固定「4」「5」等治疗。我们认为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有克氏针松动、滑出并针眼感染及断裂的危险。可吸收螺钉的弹性模量及强度有限,不适用于粉碎性骨折,对70岁以上和严重骨质疏松患者应用受到限制,对骨折延迟愈合、固定稳定性差的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若要达到骨折固定所需要的强度,其直径要比相应的金属螺钉要大,对于骨折块较小及粉碎性骨折的临床应用也受到限制。空心螺丝钉内固定与切开复位松质骨螺丝钉内固定,基本一致,其内固定效果是可靠的。同时手术不需切口,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术后创伤反应小。由于空心螺丝钉可以产生骨折端的加压作用,使断端贴合更为紧密,解决了骨块分离问题,故有利于微血管的重建和骨细胞的贯穿修复,因此明显降低了内踝骨折的不愈合率。
参考文献
[1]王满宜,杨庆铭主译.骨折治疗的AO原则.第一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68-569
[2]吴雪晖,许建中,李起鸿,等.国产可吸收螺钉治疗内踝骨折47例临床分析.重庆医学,2005,34(7):984-985
[3]彭国常.使用聚D乳酸可吸收螺钉治疗内踝骨折的疗效观察.苏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2):294-295
[4]田庆良,田庆海,赵建东,等.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内踝骨折75例分析. 山东医药,2002, 42( 18):60
经皮螺钉内固定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该院收治的新鲜股骨颈骨折患者中抽取60例, 患者在诊断期间, 均出现了轻度屈髋屈膝、髋关节疼痛和肿胀、外旋畸形以及患侧大粗隆升高等临床症状, 所有病例均经临床检查符合下股骨颈骨折的诊断标准[1], 且经过X线片、CT检查骨和关节MRI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采用随机数表,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5例, 其中包括22例男性患者和13例女性患者, 最低年龄23岁, 最高年龄85岁, 平均年龄 (53.2±6.3) 岁;Garden分型[2]:Ⅰ型4例、Ⅱ型9例、Ⅲ型14例、Ⅳ型6例。对照组患者35例, 其中包括19例男性患者和16例女性患者, 最低年龄20岁, 最高年龄83岁, 平均年龄为 (54.6±7.5) 岁。Garden分型:Ⅰ型5例、Ⅱ型8例、Ⅲ型16例、Ⅳ型4例。
1.2 方法
针对观察组的35例患者, 予以患者进行经皮微创多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该组患者均行硬膜外麻醉。护理人员需要帮助和指导患者取仰卧位, 在C形臂X线机透视下行闭合牵引复位[3]。针对存在复位困难的患者, 手术操作人员可以通过床单侧方牵拉辅助复位。结合患者骨折移位程度分型 (Garden分型) 指数对患者的复位质量进行判断[4]。在确定复位效果良好的情况下, 取2枚克氏针, 将1枚克氏针放置于患者髋关节的前方处, 将另1枚放置于患者大腿的近端侧方处, 保证在透视正位像显示中, 患者髋关节的前方处的克氏针与股骨颈平行, 并处在中央部位, 以便选取垂线。透视下打入最下面的导针, 使其位于患者股骨颈内下方的同时还能够与股骨颈平行[5]。利用平行导向器平行于此导针于股骨颈的前上方和后上方个打入1枚导针, 尖刀于导针入皮点刺破皮肤直至骨面, 切口长约0.5~1.0 cm, 空心钻依次钻孔后选择合适长度6.5 m, 空心加压螺纹钉拧入[6,7,8]。对照组的35例患者, 予以患者进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
1.3 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接受治疗后, 对患者骨折的愈合情况、治疗半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和统计。同时,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GQOL--74[9], 对患者接受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进行调查和整理。
1.4 疗效判定标准
骨折愈合情况疗效判定: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骨折达到骨性愈合, 髋关节痛、肿胀等临床症状彻底消失, 治疗后6个月内能够正常行走, 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受影响的治疗效果为显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骨折愈合延期, 髋关节疼痛、肿胀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和控制, 治疗后10个月左右可以正常行走, 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受影响的治疗效果为有效;患者在接受治疗后, 骨折未愈合, 髋关节疼痛、肿胀情况均未得到改善, 甚至恶化的治疗效果为无效[10]。
1.5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21.0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对比
据统计, 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骨折愈合总有效率,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据统计,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6个月内, 共有2例患股骨头坏死, 占5.71%;对照组患者在接受治疗6个月内, 共有4例股骨头坏死, 2例骨折不愈合, 占17.14%, 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
据统计, 观察组患者在接受治疗后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患者, 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3 讨论
相关文章: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踝关节骨折的手术配合02-04
锁定钛板内固定术02-04
间接复位拉力螺钉固定后踝骨折02-04
下颈椎关节突关节倾角测量在后路侧块螺钉固定术中的应用02-04
屈曲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02-04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路椎体间融合术在腰椎疾患中的应用02-04
浅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02-04
希腊奥林匹克的故乡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