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谣童画课后反思

关键词: 童画 美术作品 领悟 教学

童谣童画课后反思(精选6篇)

篇1:童谣童画课后反思

本课以欣赏教学为主,利用课件中大量的美术作品,通过欣赏、评论让学生领悟童谣童画的表现形式和创作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审美能力和对美术作品的领悟能力,童谣童画课后反思。

本科教学虽然很顺利,但教学过程有些平淡,缺少高潮部分。上完这节课还是觉得有些纠结,想想有三个方面欠考虑:

本课利用学生喜爱的课外体育运动《跳橡皮筋》进行导课,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回忆和邻居、朋友、同学一起活动的美好时光,以此来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教学反思《童谣童画课后反思》。本以为这种设计学生会很感兴趣,恰恰相反,现在的学生很少接触这项运动,有经历过的学生屈指可数。

在作品欣赏部分,设计让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熟悉的民间童谣这一环节有些冷场,本以为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每位学生至少会背一二首儿歌、童谣,因为羞于交流,举手的学生寥寥无几,想方设法的引导无济于事。

课堂练习中有出现几张创造性较强和有个性的作业,童画和童谣两者之间在画面中安排灵活、美观,形式感强,但好的作品并不多,大部分学生还是以临摹范画加创作为主。

《童谣童画》教案http://0123.eduol.cn/archives/2011/1118262.html

篇2:童谣童画课后反思

在选定这个课题的时候,我便对这课进行了解和研究。在把这堂课定位为“欣赏课”后,便进行初步的设计。《童谣童画》是小学美术五年级的课程,这个年级段的学生能够运用一些造型方式来表现自己所观察到的对象。但是也会有学生,对表现缺乏信心。

在教学准备中,我选择了两幅童画做详细讲解,以此来帮助学生能够更好的解读童谣与童画之间的联系,从而创作出以童谣为素材的童画。在教学设计中,我试图将童谣和童画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差异等理论性的知识穿插进课堂教学内。使学生能够通过这堂课了解什么是童谣,童谣和童画之间的关系。这些知识点都在我的课上能够完整的呈现出来。在上课的过程中,整体的流程进行的比较顺利,但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却显得有些平淡,缺少高潮部分;在最后学生创作时,我发现了课堂最大的问题: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的将童谣用童画的形式诠释出来,这也是这堂课最大的难点。在这个问题上,课后我做了反思,认为应该对课堂内容进行调整。比如:

1.在导入时,用了《数蛤蟆》接龙来导入童谣的主体,原本的设计是想以游戏的形式激起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但是由于数蛤蟆接龙游戏本身存在着数学难度,使之并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效果。如果把《数蛤蟆》接龙换成儿歌《数蛤蟆》来带入主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参与感,以此来激发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2.在开始的时候,老师提问:童谣是什么?这个问题改为直接由老师讲解,而不是作为问题来呈现。对于五年的学生而言,这个问题难度偏大。在总结童 1 谣的特点的时候,如果把直接呈现教师总结,改为引导学生来总结更佳。这样能够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也能够调动学生自主思考的兴趣。

3.联系上面的引导学生自主思考之后,在讲解“童谣童画的相通之处”时,可以由教师直接出示“文学之美、韵律之美、色彩之美”,调整为,先出示“文学之美、韵律之美”之后,提问学生:“用美术的语言来表达童谣,还能体现出另外一种什么形式的美?”由学生来回答出“色彩之美”更能够让学生重视在童画中色彩的重要性。

4.最后学生呈现出来的作品不够理想。构图很小,整个画面感不理想。呈现出来的作品最多的就是模仿黑板上的范画。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在整个教学计划中做个大改动。在介绍第二首童谣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如何地进行童谣童画化。可以加入一些环节,除了让学生发现童谣中可以画进童画里的事物,如果能让学生描绘出该画在学生眼中的画面,在使学生的画和课件里的画进行对比,能更直观的让学生了解将童谣创作成童画的步骤和要点,让学生掌握方法,如此能降低学生在最后创作时降低难度。

5.课堂的最后,在时间的掌控上,没能最终展示拓展内容是非常遗憾的,这也是我在课时的安排上需要改进和注意的。

童谣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它不仅有趣还能体现出不同地区的特色,能够很好的向学生传递民族文化风情,同时有事一个很好的绘画素材。这堂课极具开放性,在表现形式应该丰富多彩,扩大学生的想象力。

篇3:说说课后反思

一思:“特色”在何处?

独具特色的教学, 给人的感受是别样的, 给人的回味是无穷的。它蕴含于教学评价诸多要素之中:即在教材处理上,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教材的首要功能只是作为教与学的一种重要资源, 是以一种参考提示的性质出现, 给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学习参考资料;同时,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 也是教材的建设者。在教学理念上, 看主体地位的突出, 主导作用的发挥。叶澜教授曾提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 教育是人类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总会有“创新的火花”在闪烁,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提出的一些独到的见解, 这样不仅使学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广, 而且对他们也是一种赞赏和激励。同时, 这些见解也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与完善, 可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另外, 教师不可忽视引导作用, 对学生思维的误区和盲区要加以改正和指导。在教学方法上, 首先要根据学生在当堂课的表现, 从他们最吃力、最不易理解、最不易掌握的地方突破, 从他们容易忽略却富有教学价值的地方拓展。其次教师要寻求最利于学生接受、学生也最乐于接受、最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创造性、最利于学生各方面协调发展的教学形式。

二思:“亮点”在哪里?

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课前导入、别有风味的课堂氛围营造、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能力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等。教学, 不仅仅是一种讲述, 更重要的是如何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去经历, 去体验, 去感悟, 去创造。教学过程中, 学生常常会于不经意间产生出“奇思妙想”, 生发出创新火花, 教师不仅应在课堂上及时将这些细微之处流露出来的有效信息捕捉, 加以重组整合, 并借机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给课堂带来一份精彩, 给学生带来几分自信。课后还应及时进行反思, 通过反思明白“为什么好”、“好在哪儿”等问题, 并详细记录下来, 供以后参考。

三思:“偶得”有哪些?

在课堂教学中, 往往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 这些“顽强的劳动获得的奖赏”常常突然而至, 应该及时捕捉。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进行捕捉, 灵感就会悄悄地溜走, 等到用的时候再去寻求, 那就搜肠刮肚也找不到了。因此, 教师课后及时反思, 把这些灵感记录下来, 是非常必要的。而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 教师如何应对;面对学生的“歪理”, 教师如何引导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这些, 都值得我们进行积累与总结。在课后反思中, 教师更应将自己如何及时捕捉学生反馈的信息加以重组, 并趁机引发学生思考, 进而开展讨论进行细致的整理。这样积累的宝贵素材, 既记录了教师与学生真实而生动的课堂生活, 又拓宽了教师的教学思路, 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挖掘教学潜能。

四思:“不足”在何处?

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之处。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难点突破不彻底;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那一处语言评价不得体;哪一习题的配置难易不妥当等等。课后应对它们进行系统回顾与梳理, 并对这些原因进行探究和剖析, 想一想, 是教学思想上的问题, 还是知识积累上不足, 或是对学生认识上的偏颇。教师要不断地剖析自己的教学行为, 找到问题的症结, 这样就不至于在今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了。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生成很多意想不到的问题, 比如教师会突然产生某种灵感, 如一个很好的设想、解题的另一种思路, 但不能马上付诸实施;也可能遇到一些问题, 比如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 一时不知道怎么当堂解决。这些都是课后反思不能漏掉的内容, 应详细记录, 并且尽可能把当时的教学环境也要记录清楚, 供思考、查证、讨论, 谋求解决的方法。

五思:“效果”又怎样?

每一节课之后, 我们应认真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 教学的目标是否达成, 教学的效果是否良好, 教学的组织是否科学, 活动的安排是否合理。课后反思可以记录的东西很多, 我们可以从各个层面去反思。我们不仅可以记录我们的成功和欣喜, 还可以记录我们的失败和迷惑, 或者记录我们的闪光的火花, 或者是独到的见解, 或者是难以忘怀的遗憾……只要我们静下心来, 好好的想想: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组织教学有何新招、解题的误区有无突破、启发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 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 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 进而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

篇4:反思灰色童谣

一、灰色童谣内容令人担忧

童谣是陶冶幼小心灵的音符,优秀童谣使孩子稚嫩纯真的岁月丰盈和灿烂。时下的灰色童谣,其内容往往是低俗的,有的甚至带有黄色、暴力倾向,表现着内心的“烦、闷、累”。试想孩子若对社会的黑暗面满怀憧憬,那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笔者在调查中发现,灰色童谣主要分为三类:

一是改编唐诗宋词。如《望庐山瀑布》改编成《望炉中烤鸭》:“日照香炉烤鸭店,遥看烤鸭挂窗前,口水留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

二是改编流行歌曲和网络串烧。如把《真心英雄》的歌词改成:“在我心中,老师才是最凶,晚上补课补到十点钟;回到家里,老妈变成最凶,盯着作业从不放松;父母不在,老子变得最凶,拳打脚踢发泄一通!”

三是自编打油诗。比如:“一年级的小偷二年级的贼,三年级的美女没人陪,四年级的帅哥女人追,五年级的色狼一大堆,六年级的情书满天飞。”“人在教室心在外,读书不如谈恋爱。老师怒问为什么,为了子孙下一代。”

虽然这类童谣幽默、搞笑,充当了孩子们枯燥单调生活的调味剂,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中小学生尚不具备对事物进行正确辨别判断的能力,缺乏自主意识,摹仿能力却很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孩子的重要成长阶段,长期熏染灰色童谣必将导致孩子形成错误倾向,破坏其心理防线,引发其做出不良举动。

二、灰色童谣何以频现与传唱

古人云:“童谣,一儿习之,可为诸儿流布。”据有关资料显示,灰色童谣在北京、南京、济南、安徽等地的中小学校“遍地开花”。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偏偏爱上这些灰色童谣的呢?

灰色童谣的出现和流行,固然跟孩子缺乏理性鉴别能力,对善恶美丑分辨力不高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我们社会教育偏差导致的后果。

首先是德育教育的缺失。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从幼儿园直至高中,许多学校往往重智育轻德育,德育教育仅仅是作为教育的一种“搭头”,可有可无,有些学校甚至不开设德育课,孩子从小就没有接受正统的德育教育。

其次,优秀歌谣、绿色童谣长期在校园缺席。笔者在采访中发现,中小学生喜欢这些灰色童谣是因为其内容“好玩、搞笑、流行、顺口、时髦”。传统的童谣或趣味不足,缺少新内容、新情趣;或脱离实际,思想性太强,多为缺乏韵律的“说教式”,儿童不愿传唱。加上电视、网络、手机短信、不良书刊等影响,孩子们耳濡目染的多为颓废堕落的信息。孩子需要童谣滋养,当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灰色童谣便乘虚而入,也恰恰迎合了孩子的心理需求,以他们熟悉的内容和形式,幽默、通俗、上口的语言充斥校园生活。

其三,新时代的独生子女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无限期望,孩子很小就得参加各种辅导班,在学校中又面临着方方面面的竞争。而家长和老师却很少注意与孩子进行心灵交流,孩子们往往显得迷茫与无助。压力过大时,灰色童谣便成为发泄的工具。

三、让孩子远离灰色童谣

灰色童谣的流行,恰恰说明儿童需要健康童谣的滋养和哺育。孩子的心灵是一片净土,没有鲜花的开放,杂草便会丛生。没有优秀童谣走进孩子们的心灵阵地,灰色童谣势必占领、污染孩子的精神家园。因此,对这种灰色童谣,我们不能简单粗暴地扼杀,而是应该将功夫下在贴近儿童生活、健康向上的童谣的创作上。儿童文学作家和学校老师应该创作出更多反映孩子生活的绿色歌谣,帮助他们摆脱成长的烦恼。成人要多注意了解和深入孩子的内心世界,为他们消除心灵上的乌云,铲除灰色童谣生存的土壤。

对于孩子,童谣是他们成长期一种重要的教育形式,是任何动画、玩具所不可替代的“精神食粮”。让孩子远离腐蚀心灵的灰色童谣,是全社会义不容辞的责任。

篇5:童谣童画教案

一、教学内容:

浙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第九册,第八页,第三课《童谣童画》

二、教材分析:

童谣是民间艺术家留给孩子的一份很珍贵的礼物,它既富有童趣,又体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特色,同时又是绘画创作极好的素材。童画则是孩子们在愉悦的情绪中,随意洒脱地创造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孩子们阅读童谣之后,将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的语言形式,将文字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融为一体,体现出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因此,让学生学童谣,画童画,将童画童谣和谐地综合在一起,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热情。教材选取了我国众多优秀的民间童谣中的9首,并提供了与之对应的童画作品,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范本。提问部分则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童谣、童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本课教学极具开放性,在作画材料上不作任何要求,在评价标准上只要求学生在创作时能表现出童谣的意境即可。

三、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民间童谣的历史及特点,童谣和童画相通之处。

2、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童画作品。

3、体会童画、童谣的综合艺术特点,增加跨学科综合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能用各种工具材料为自己喜欢的童谣配上合适的童画。

五、教学难点:

创作的童画既符合童谣的意境,又能体现出一定的绘画水平。

六、教学措施: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最好的载体之一。本课目的将童谣的文学形象转化为绘画语言表现,引导孩子们从不同的方位、角度来感知童谣,将童谣进行夸张、联想、拟人化等艺术加工。引导学生理解童谣的含义并大胆用自己喜欢的手法表现童谣。我通过对具体作品的分析,引导学生用写实、夸张、联想等方法表现童谣的内容。我还选择用剪纸、布贴、刮画、线描、色彩等不同手法表现的范作进行欣赏,以开拓学生思路。那琅琅上口的童谣就成为孩子们想象的源泉,既培养了他们对于文学的想象力,又培养了他们自由表现、大胆创造的造型·表现才能。把美术置于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之中,让学生逐渐明白美术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

七、教师课前准备:

相关美术课件,范作。

八、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一些喜欢的童谣和各种作画工具材料。

九、教学过程:

1、童谣和童画配对游戏,揭题

(1)教师出示4首童谣(《秧歌》、《萤火虫》、《玩滑梯》、《树叶宝宝》)和4幅童画作品,秩序打乱,请同学试着为童谣找到和它相对应的童画,并说明理由,分析画面表现了哪句或哪几句童谣,想表达的意境又是什么?我们发现童谣中藏着好多好多漂亮的童画。而且童谣的取材非常丰富,可以是动物、植物(经常运用拟人手法)、小朋友的游戏及人们在生活劳动中的各种场景等等。

(2)小结:童谣和童画的相通之处(童谣和童画,将文学之美、声音之美、色彩之美生动地融为一体。童谣是用富有节奏感的,压韵的具有音乐美的语言来描写一个场景的,童画是用丰富的色彩和富有想象的画面来描绘童谣的。)

(3)揭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童谣童画》

教师简单介绍童谣:童谣是没有乐谱的歌谣,不但歌词写的优美动听,俏皮可爱,而且都是描绘我们生活劳动中的场景与画面,所以歌词经常可以用儿童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据记载,童谣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2、分享童谣,激趣

像这么有趣的童谣咱们同学肯定也听到过不少,能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吗?有同学能用你的家乡话来念吗?(分享各地童谣激趣)

3、作品欣赏,再悟相通之处,为创作打下基础。

老师也收集了很多童谣,我们也一起来看一下:(1)《数蛤蟆》谁能来数一下?那三只蛤蟆,四只蛤蟆你还能数吗?活跃气氛。(2针对配画内容选择:《采藕》在这幅童画中作者画了怎样一个场面?画面上都有些什么东西?作者在画面中加了什么又减去了什么,这又是为什么呢? 内容的加减法分析:减法是为了突出主体,有时画多了反而会使画面显得乱而不好表现,所以我们在画画时也要选择最能表现全部意境且又容易用绘画形式表现的一个场面来进行描绘,而内容上的加法往往是加环境,加上环境是为了更好表现意境,为主体服务,这是一种不同于写实的绘画形式,这样会使画面更加集中而富有表现力。(3)针对表现手法选择:《荡秋千》,我们班有谁荡过秋千呢,在荡的时候又是什么感受和心情,童谣中明明是只有一个人在荡秋千,可为什么画面中会有那么多人呢?这其实是描绘了荡秋千时一个从下往上的一个过程。可见温暖在创作中可以根据自己对歌词的理解采用夸张和联想的手法来表现。(4)针对画面颜色选择:《阿姆婶婶》,由于画面想表达的是过家家时的热闹喜庆场面,所以画家选用了以红色为主的暖色调,使画面更加具有热烈的气氛。所以,我们在画画时要根据所画的内容来选择颜色。(5)针对绘画材料选择:《纺线车》,此画以剪纸形式来表现,综合上几幅材料一起分析(教师把前几幅图片一起集中展示)发现绘画形式的多样:颜料,彩色笔,油画棒,线描,布贴和彩纸粘贴,剪纸,那除了以上几种你觉得还能用什么材料来表现:皱纸,橡皮泥,版画,刮画等。

4、教师和学生一起尝试创作。

欣赏完了那么多有趣的童谣和童画后,我们也来尝试着为童谣配配画,好不好? 出示童谣《怎么走》,教师给出部分范画,简单讲述创作思路,问:老师用这样的画来表现,你满意吗?从童谣里你还能联想到些什么?(学生添画)提醒学生注意色彩把握,构图,和环境表现等。

5、学生单独或小组合作进行创作。

(1)学生尝试为自己喜欢的童谣创作童画。

(2)注意:选择合适的工具材料;作品的创意、构图、画面的整体效果等;尽量表现出童谣的意境。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学生在作业时幻灯片继续播放更多童谣童画作品供欣赏参考。同时伴有童谣背景音乐。

6、评价作业。

(1)交流创作思路。(2)师生共同评价。评价建议:

(1)能基本表达出童谣的意境。(2)色彩、构图、画面具体氛围等。(可单独设奖)(3)选用工具材料丰富多样。

7、小结与课外拓展。

(1)把全班同学的作品编集成册。

(2)课外根据童谣:你姓啥?我姓黄,啥个黄?草头黄,啥个草?青草,啥个青?碧咧青,啥个碧?毛笔,啥个毛?三毛,啥个三?高山,啥个高?年糕,啥个年?2008年,四(1)班的同学欢欢喜喜过大年!也从自己的姓出发编一首童谣,下节课交流,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向同学学几首方言版童谣。

十、板书设计

童谣童画

1、内容

2、表现手法

3、颜色

4、绘画材料

《采藕》——颜料,彩色笔,或油画棒 《荡秋千》——刮画或线描

《阿姆婶婶》——布贴和彩纸粘贴 《纺线车》——剪纸

环境色彩奖

构图奖

十一、教学反思:

篇6:童谣童画教学设计参考

2、表现手法

3、颜色

4、绘画材料

《采藕》——颜料,彩色笔,或油画棒

《荡秋千》——刮画或线描

《阿姆婶婶》——布贴和彩纸粘贴

《纺线车》——剪纸

环境色彩奖 构图奖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幼儿教师期末总结开头 下一篇:四川农村信用社内控学习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