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脂药(精选九篇)
降血脂药 篇1
传统合成方法是非诺贝特酸与异丙醇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直接脱水生成非诺贝特, 是质子酸催化导致反应进行的经典反应。硫酸可以完全分散在反应体系中, 有利于和反应物充分接触, 使催化剂更好地发挥其催化作用, 有价廉易得, 反应时间短等特点, 但存在以下不足: (1) 在酯化反应条件下, 浓硫酸同时具有酯化、脱水和氧化作用, 导致一系列副反应的发生, 使反应生成的混合物中含有少量的醚、硫酸酯、不饱和化合物和羰基化合物等, 给产品的精制和回收带来困难; (2) 作为催化剂的浓硫酸要经过碱中和, 水洗除去, 工艺复杂, 产品和未反应的原料损失大, 并产生大量的废液, 污染环境; (3) 浓硫酸腐蚀设备。
非诺贝特合成优劣主要取决于所选催化剂的差异, 随着现代催化技术的不断进步, 开发新型优质高效、腐蚀性小、易分离、能重复使用、成本低的催化剂已成为非诺贝特催化合成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国内研究机构相继开发了多种环境友好的催化剂, 如硫酸氢钠、固体超强酸等, 取得了良好的酯化效果。本文研究了非诺贝特的合成路线以及合成工艺及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提出了非诺贝特酯化反应催化剂发展的方向。
1 合成路线
目前文献上报道的非诺贝特的合成路线大致有两种。
1.1 合成路线一
非诺贝特酸与异丙醇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发生酯化反应而得到非诺贝特。
工艺流程图如图2。
1.2 合成路线二
4- (4-对氯苯甲酰) 苯酚与2-溴-2-甲基丙酸异丙酯在缚酸剂的作用下反应而得非诺贝特。
工艺流程图如图4。
2 合成工艺
顾采仙等[1]以浓硫酸作催化剂, 非诺贝特酸与异丙醇发生酯化反应而得非诺贝特。工艺条件为:非诺贝特酸50 g, 异丙醇100 m L, 浓硫酸30 g, 反应时间10~12 h, 水洗, 30%氢氧化钠碱洗, 过滤, 用异丙醇精制而得非诺贝特, 总收率为72.25%。
硫酸氢钠来源广泛, 廉价易得, 环保, 腐蚀性小, 性质稳定, 催化效果好, 用量少, 反应时间短, 不溶于反应体系, 易分离, 简化了后处理工艺, 避免了产品色泽加深等问题, 降低了生产成本, 是一种符合绿色化学要求的应用广泛的新型催化剂, 完全可以替代硫酸作为合成非诺贝特的良好催化剂, 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前景和进一步开发价值。
乔德阳等[2]采用一水合硫酸氢钠为催化剂合成了非诺贝特。最适宜实验条件为:非诺贝特酸为32 g, n (异丙醇) ∶n (非诺贝特酸) =3.5∶1, 催化剂硫酸氢钠用量为3.5 g, 带水剂二甲苯的用量为40 m L, 反应时间为3 h, 酯化产率为88.6%。
曾颖等[3]采用硫酸氢钠为催化剂对合成非诺贝特的工艺进行了优化。较适宜实验条件为:非诺贝特酸为0.1 mol, n (异丙醇) ∶n (非诺贝特酸) =3.5∶1, 催化剂硫酸氢钠用量为2.5 g, 带水剂甲苯的用量为20 m L, 反应时间为3 h, 酯化产率为80.06%, 催化剂可重复使用3次。
杨柏秋等[4]采用SO42-/Zr O2固体酸为催化剂对合成非诺贝特的工艺进行了优化。较适宜实验条件为:非诺贝特酸为0.1 mol, n (异丙醇) ∶n (非诺贝特酸) =3.0∶1, 固体酸SO42-/Zr O2用量为0.5 g, 带水剂甲苯的用量为40 m L, 反应时间为2 h。
3 反应条件对反应的影响
3.1 带水剂对反应的影响
异丙醇和非诺贝特酸在催化剂的存在下反应生成酯, 除酯之外还有水生成。酯化反应是有水生成的可逆反应, 反应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把水带走, 从而使反应向生成酯的方向进行, 提高酯化率[5]。为了将生成的水及时移出反应体系, 普遍采用加入能与水形成共沸物的带水剂, 即可将水带出, 同时可以降低反应温度, 减少副反应的发生, 使生成的酯的色泽较好[6]。常用带水剂有环己烷、苯、甲苯、二甲苯。环己烷沸点为80.7℃, 熔点4~7℃;苯沸点为80.7℃, 熔点为5.5℃;甲苯沸点为110.6℃, 二甲苯沸点为137~140℃。环己烷, 苯熔点为较低, 冬季投料前要事先烘化, 操作不方便, 苯毒性大。以环己烷、苯作带水剂时, 反应温度为70℃左右, 分水效率低, 需反应较长时间, 而长时间的反应容易使产物氧化;以甲苯作为带水剂时, 反应温度在85~110℃, 回流时间较短, 酯化率较高;以二甲苯为带水剂时, 反应温度高, 反应时间短, 酯化率高, 但产品色泽加深, 需要多次精制。因此, 综合熔点、沸点、毒性、反应时间、酯化率等, 宜选择环己烷、二甲苯为带水剂。
3.2 醇酸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醇酸摩尔比对酯化产率有很大影响。异丙醇是反应物, 而且共沸脱水也要消耗一定量的异丙醇, 因此异丙醇的用量应大于理论的醇酸摩尔比 (1∶1) 。增大异丙醇与非诺贝特酸摩尔比, 必然会提高酯的收率, 但同时增加了异丙醇的消耗量和环保的压力, 为了降低异丙醇的消耗量和减轻环保的压力, 异丙醇需要进行回收再利用。非诺贝特酸为固体粉末, 需要溶解在异丙醇和带水剂中才能加速酯化反应的进行。综合考虑醇酸摩尔比宜为 (3~8) ∶1。
4 结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 环境和污染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因此, 化学反应在工艺设计、操作条件和催化剂方面也都应该考虑环保要求, 这就给酯化催化剂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和发展机遇。综合考虑催化剂制备难度、酯化反应催化活性及工艺操作便捷程度等因素。近年来, 对于酯化反应催化剂的研究获得了较大的进展, 其中关于固体酸催化剂的报道最多, 固体酸中关注最多的是杂多酸和固体超强酸, 但它并仍未应用于实际工业中。杂多酸和固体超强酸催化剂除了可避免液体无机酸存在的设备腐蚀和副产物多问题外, 还可在气固相反应体系中连续进行酯化反应, 具有反应速度快、催化活性高、易于与产物分离、环境友好等优点, 是一种性能优良的酯化反应催化剂。所以探寻符合绿色化学、适用工业规模生产、有好的催化性能的酯化反应催化剂仍是以后研究的重点。近几年分子筛催化剂的研发倍受青睐, 虽然其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 但失活现象也较为频繁发生, 原因主要是在孔道内生成了不易脱附的大分子物质或积碳而造成堵塞。离子交换树脂在催化酯化反应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但树脂本身不耐高温、易溶胀等缺点及酸强度低的缺陷都限制了应用, 因此研究具有高催化活性、高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树脂催化剂成为未来热点和方向。离子液体里没有电中性的分子, 100%是阴离子和阳离子, 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导电性, 在很大程度上允许动力学控制, 同时还具有优良的可设计性[7]。
摘要:非诺贝特是一种重要的降血脂药, 具有广泛的用途。高效催化剂的选择是以非诺贝特酸与异丙醇为原料合成非诺贝特的关键环节。参考了近几年有关非诺贝特合成的文献, 介绍了合成路线、无机酸、无机盐、固体酸等催化剂催化合成非诺贝特的工艺条件、分析了带水剂、醇酸摩尔比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 并指出了催化剂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非诺贝特酸,异丙醇,非诺贝特,酯化
参考文献
[1]顾采仙, 陈方方.降血脂药普鲁脂芬的合成[J].医药工业, 1983 (6) :5-6.
[2]乔德阳, 李敢.硫酸氢钠催化合成非诺贝特的研究[J].化学世界, 2009, 50 (7) :424-426, 448.
[3]曾颖, 时光霞, 李敏, 等.硫酸氢钠催化合成非诺贝特工艺优化[J].广州化工, 2014, 42 (9) :101-102, 127.
[4]杨伯秋, 时光霞, 李敢, 等.SO2-4/ZrO2催化合成非诺贝特工艺优化[J].化学工程与装备, 2014 (5) :26-27.
[5]陈丹云, 刘锦.影响酯化反应产量的因素及改进方法[J].四川化工, 2004, 7 (1) :46-47.
[6]陈丹云, 李杰, 张福连.酯化反应的带水剂[J].化学世界, 2002 (07) :390.
降血脂药 篇2
多种教学方法在降血糖药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护理药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学科,其内容所具有的枯燥繁多、复杂抽象、理论性强,难学难记等特点,笔者以降血糖药为例,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了图片展示法、案例教学法、情境模拟法、歌诀法、列表比较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效果.
作 者:陈时宏 CHEN Shi-hong 作者单位: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福建,厦门,361008刊 名:医学信息英文刊名:MEDICAL INFORMATION年,卷(期):200922(12)分类号:G64关键词:护理药理学 降血糖药 胰岛素 教学方法
降血脂药——血脂康等12种 篇3
【适用病症】本品是专治淋病的一种有效抗菌药,无过敏反应,而且对耐青霉素的淋病感染仍有效。本品主要用于淋球菌引起的尿道炎、直肠炎、急性淋病、宫颈炎等。
【用法用量】肌注。成人每次2克,每日2次。持续肌注3日为一疗程。本品切勿静注和静滴。
【不良反应】偶见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发热、失眠、皮疹等不良反应。大剂量重复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损害。
【注意事项】(l)对本品过敏者、严重肾功能不全者,均禁用。(2)孕妇、乳母及新生儿慎用。
【相互作用】与右旋糖酐、速尿等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和耳毒性。若与其他药物混合在注射器中肌注,会降低本品活性。
【剂型规格】粉针剂,每瓶2克,附5毫升稀释液。
【贮存方法】密封于室温、避光、通风处保存。
降血脂药——血脂康
【适用病症】本品是以大米为原料的纯天然药物,能抑制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的合成。适用于各型原发性高脂血症(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混合型高脂血症)及高脂血症引起的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等。本品更适于防治冠心病和脑中风病人长期用。
【用法用量】口服。轻度者每次0.6克,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用;中度者每晚顿服0.9克;重度者或脑中风病人,可增至每日1.8~2.4克,分2次服用;病情缓解后,可改为维持量,每晚0.6克。
【不良反应】极个别人有短暂轻度的胃肠道不适。
【注意事项】孕妇和乳母慎用。本品宜饭后服用,以减少胃肠反应。
【剂型规格】胶囊剂,每粒0.3克。
【贮存方法】密闭于干燥、阴凉处保存。
行气健胃药——香砂养胃丸
【功能主治】和胃止呕,舒气宽胸。用于消化不良、脾胃虚弱、两肋胀痛、胃部作痛、呕吐酸水、面色萎黄、四肢倦怠、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6~9克.每日3次,空腹时用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食物,勿气恼。
【剂型规格】丸剂,每袋9克。
【贮存方法】密封于干燥处保存。
抗甲状腺药——他巴唑(甲疏咪唑)
【适用病症】本品用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甲状腺危象及甲亢的手术前准备。
【用法用量】口服,开始时每次10~20毫克,每日3次,维持量每日5~10毫克。
【不良反应】多见皮疹,偶见白细胞减少症。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应定期检查血常规。孕妇慎用。乳母及甲状腺癌患者禁用。
【相互作用】与丙基硫氧嘧啶同。
【剂型规格】片剂,每片5毫克。
【贮存方法】密封于干燥处保存。
止咳药——咳必清
【适用病症】本品能选择性地抑制咳嗽中枢,并对呼吸道粘膜有局部麻醉作用,但无成瘾性。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无痰干咳和百日咳等。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25毫克,每日3~4次。5岁以上小儿每次6.25~12.5毫克,每日2~3次。复方咳必清糖浆,每次服10毫升,每日3~4次。
【不良反应】可有轻度头晕、口干、恶心、腹胀、便秘等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l)本品仅用于干咳病人,对痰多者禁用。(2)青光眼及心功能不全、伴有肺淤血的病人慎用。
【剂型规格】片剂,每片25毫克。冲剂,每袋10克。复方咳必清糖浆,每10毫升含本品20毫克、氯化铵0.3克。
【贮存方法】置干燥处密闭保存。
抗痔疮药——痔疮锭
【适用病症】本品由颠茄流浸膏、次没食子酸铋、肾上腺素等组成,能使血管收缩而止血,并有收敛、解痉和润滑作用,常用于痔疮。
【用法用量】塞入肛门内,每次1粒,每日1~2次。临睡前或便后先用温水(可加少许高锰酸钾)坐浴后,塞入肛门约2厘米深处为宜。
【注意事项】(l)如果栓剂过硬,可蘸食用油或润滑剂后使用。(2)青光眼病人不宜使用。
【剂型规格】栓剂,每粒重1克,每盒12粒。
【贮存方法】避光、密闭凉处保存。热天须置冰箱内。
老年性痴呆症用药——脑复新
【适用病症】本品为维生素B6的衍生物,能促进脑内葡萄糖及氨基酸的代谢。主要用于脑震荡、脑外伤后遗症与脑炎、脑膜炎后遗症等引起的头胀痛、头晕、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情绪变化等症状。也可用于脑动脉硬化症,老年痴呆性精神病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日0.1~0.2克,每日3次。
【不良反应】少数病人服用后,会出现皮疹、眩晕、恶心等,但停药后即可消失。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剂型规格】片剂,每片0.l克。
【贮存方法】避光、密闭保存。
抗菌消炎药——乙酰螺霉素
【适用病症】本品抗菌范围与红霉素近似。其优点是:不良反应少、毒性低,某些耐青霉素或耐红霉素的细菌对本品仍敏感。主要用于咽炎、支气管炎、肺炎、化脓性扁桃体炎、乳腺炎、胆囊炎、骨髓炎、皮肤软组织感染,尤对脓皮病、猩红热、中耳炎、丹毒的疗效较佳。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每次0.2克,每日4~6次,重症病人一日可用至1.6~2克。儿童每千克(公斤)体重每日30~40毫克,分4次给药。
【不良反应】少数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腹泻等胃肠道反应。偶见皮疹。
【注意事项】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肝、肾功能减退者慎用。
【剂型规格】片剂,有每片0.1克、0.2克两种。
【贮存方法】避光密闭于干燥、阴凉处保存。
利尿药——保肾康
【适用病症】本品由川芎有效成分组成,常用于多种原因所致的肾小球疾病,如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早期尿毒症及冠心病、脑梗塞、脉管炎等。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00~200毫克,每日3次。一个月为一个疗程。
【不良反应】偶有头昏、胃部不适,但停药后会自行消失
【剂型规格】片剂,每片50毫克。
【贮存方法】避光、密闭保存。
保肝利胆药——肝泰乐
【适用病症】本品能与肝内和肠内的毒物结合成无毒的葡萄糖醛酸结合物排出,并可使肝糖增加,肝脂肪贮量减少,故有护肝、解毒作用。常用于急性和慢性肝炎、肝硬化、食物及药物中毒等。
【用法用量】(l)口服:每次100~200毫克,每日3次;5岁以下每次50毫克,5岁以上每次100毫克,均每日3次。(2)肌注或静注:每次100~200毫克,每日l~2次。
【不良反应】偶有面红、轻微胃肠不适,但减量或停药即消失。
【剂型规格】片剂,每片有50毫克、100毫克两种。针剂,每支2毫升,有含0.l克、0.2克、0.5克三种。
【贮存方法】避光、密闭保存。
眼科用药——珍珠明目液
【功能注治】清热明目、解毒生肌、止痛。用于久视伤神、眼花胀痛、疼痛干涩、视物不清。
【用法用量】外用。每次1滴,每日3~5次,滴后闭目片刻。
【注意事项】滴在结膜囊内。
【剂型规格】滴眼剂。每毫升含多肽20微克,每支8毫升。
【贮存方法】密封于凉暗处。
儿科用药——小儿热速清口服液
【适应病症】适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咽喉红肿,鼻塞流黄涕,咳嗽,便秘。
【注意事项】如遇小儿高热可服此药,病情较重者可酌情增加剂量。如服药24小时后症状仍无明显改变者,建议去医院治疗。
【用法用量】口服:1岁以内小儿每次2.5~5毫升,1~3岁小儿每次5~10毫升,3~7岁小儿每次10~15毫升,7~12岁小儿每次15~20毫升,每日3~4次。
浅谈降血脂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研究 篇4
关键词:降血脂药,高血脂症,基层医院,应用
高血脂症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1], 其主要表现为患者出现高胆固醇血症或高甘油三酯症, 严重时会产生两种疾病共存的现象。高血脂症严重时导致患者动脉硬化, 并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是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因此寻求降血脂药物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本文主要对降血脂药在基层医院的应用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主要对20多个基层医院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的主要内容包括降血脂药物的种类、降血脂药物的发展方向等。
1.2 方法
对20多个基层医院180多位医生进行调查研究, 调查的主要方式为问卷调查。本次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降脂药的种类、功效、研究方向等。在发放180多份问卷后, 回收180份, 回收率达100%。
2 结果
基层医院中含有降血脂药物的种类调查结果如表1所显示。
3 讨论
3.1 降血脂药物种类分析
关于降血脂药物的种类, 下面进行详细分析。
3.1.1 贝特类药物
贝特类药物的主要作用在于:它能降低患者体内的甘油三酯, 然而对于治疗LDL-C的作用却不大。贝特类药物在临床上体现为四种, 其中包括环丙贝特、苯扎贝特、吉非贝齐以及非诺贝特。其中环丙贝特的副作用最大, 因此在临床上的应用较少。贝特类药物主要是通过编码的改变以及对患者体内脂蛋白代谢进行控制而产生的, 因此它能够降低患者体内脂蛋白的产生。通过减少患者体内脂蛋白的产生, 从而增加质蛋白酶的活性, 并增加甘油三酯的分解和代谢速度。经过相关研究显示, 与其他他汀类药物相比, 贝特类药物能与之形成互补作用, 有效改善血脂的情况。然而, 该类药物具有一定的不良反应, 服用后患者容易出现肠胃不良反应, 恶心、呕吐、腹泻等现象。此外, 该药物还对胰岛素有着干扰作用。
3.1.2 酸胆螯合剂
此类药物主要种类包括盐酸考来维仑、考来替泊等。其主要作用为:通过对患者体内的肠道与胆酸进行结合, 让患者的胆酸在肠道内的吸收减少, 并随着粪便进行排出。此外, 还可以通过反馈机制, 对肝细胞进行刺激, 从而加快速度与LDL合成, 让患者血液中的LDL有所增加, 从而减少血液中总胆固醇的含量。此外, 该类型药物与其他种类的降血脂药物连用时, 还能对患者的混合型高血脂症 (甘油三酯与胆固醇均明显升高的症状) 进行治疗。经过相关调查显示, 考来维仑具有较强的亲和力, 因此在作用于胆酸的过程中, 使用的剂量可以有所减少, 这样能有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1.3 胆固醇吸收剂
此类药物目前上市的种类比较少, 因此在基层医院当中也并不常见, 本次调查中发现只占36.4%。常见的主要有Ezetimibe, 主要作用包括:对内源性胆固醇进行作用后合成吸收, 即能对肠道内的饮食和胆固醇进行吸收, 从而减少对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造成的影响。根据相关调查显示, 如果单使用胆固醇吸收剂的话, 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总胆固醇水平[2]。该药物具有耐受性良好, 对于肝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 使用该药物能减少不良反应, 和其他降脂药物联合使用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脂质。
3.1.4 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
此类降脂药物主要包括他汀类药物, 其主要作用包括:可以选择性抑制胆固醇的合成, 当患者细胞内胆固醇量上升时, HMG-Go A还原酶的活性便有所下降, 导致胆固醇的合成速度下降;反之, HMG-Go A还原酶的活性便上升, 胆固醇的合成速度也有所上升。该种类药物通过对HMG-Go A还原酶进行抑制, 从而有效减少患者体内胆固醇的合成, 并减少L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的量。因此, 胆固醇生物合成酶抑制剂具有明显的优点, 其疗效较高、且副作用较少, 因此可广泛应用在临床治疗当中, 同时也是目前治疗高血脂症常用的药物之一。
3.1.5 烟酸类药物
烟酸类药物较早投入到高血脂症的治疗当中, 是最早的降血脂药物之一。它的药理包括:对人体内肝脏中的VLDL进行抑制, 从而导致患者体内的甘油三酯有所下降, HDL的水平有所升高。该药物与其他类型的药物 (他汀类药物) 联合使用时, 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反应。值得注意的是, 在服用该类药物的时候, 要尽量避免喝酒和服用刺激性药物。
3.1.6 中药类型的降脂药物
除了西药类型的降脂药物之外, 中药类型的降脂药物同样非常重要, 由于中药降血脂的作用非常复杂, 种类繁多, 副作用少, 因此是新兴的降脂药物之一。由于是新兴的药物之一, 本次调查中发现该药物未能广泛普及到基层医院当中, 只占62.22%。其主要合成种类包括:山楂、绞股蓝、决明子、何首乌、丹参等。此外血脂康、降脂宁都是复方中成药, 也具有良好的降脂功效。
3.2 降血脂类药物研究的动向分析
3.2.1 复方联合用药
在目前使用的复方联合用药研究中, 新型和复方药剂在临床中具有非常良好的效果。其中新型胆固醇的吸收主要依靠降血脂类药物与其他他汀类药物进行联合使用, 从而有效改善脂质。根据临床实验证明, 利用依泽替麦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 对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进行治疗非常有效, 能将患者的TG降至理想水平。此外该药物的副作用较少, 患者服药之后出现的不良反应较少。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 会有越来越多的降血脂药物应用到临床上, 并有效提高高血脂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3.2.2 新型胆固醇吸收抑制剂
关于新型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的主要代表包括:依泽替麦。其降脂机制与螯合剂有着明显的区别, 它对患者体内的运转胆固醇微胶粒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主要是对患者体内的胆固醇进行抑制, 减少小肠刷状缘的吸收, 从而减少肝脏胆固醇的量。此外, 新型胆固醇吸收抑制剂无论单独使用还是联合使用, 它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体内的LDL-C以及TG水平, 且不良反应少, 患者耐受性良好的优点[3]。
目前, 由于高血脂症的上升趋势, 降血脂药物的开发是大势所趋。就目前的情况来看, 他汀类药物作用依然是最有效的, 并占据了主导地位。随着新型药物的不断开发, 会对高血脂症的疾病症状进行进一步了解, 从而得出预防和治疗措施, 对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预后情况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诗杰, 苏汝好, 项岚, 等.降血脂药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医药论坛杂志, 2006, 27 (01) :90-92.
[2]王应军, 王磊, 胡宾, 等.降血脂药物的研究进展.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0 (9) :30-31.
降血脂药 篇5
文/王波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2012年“糖尿病日”强调,胰岛素注射方法不当可能等于白打。许多人打了胰岛素,血糖仍然控制不佳,很可能是注射方法错误。
没有规范注射胰岛素,使90%以上的人直接影响了血糖达标率。有调查显示,仅22%的患者严格遵循部位、时间的糖尿病注射规则。约41.1%的患者在同一部位过于频繁注射,这可导致皮下脂肪增生;15.8%的患者注射方法完全无规律;18.9%的患者总是或时有在脂肪增生部位注射;大约86%的患者在腹部注射时,未捏起皮肤或过早地松开了皮褶;仅10.7%的患者严格执行每次都要用新针头的注射规范;9.6%的患者每个针头使用2次;大约28.5%的患者对每个针头重复使用10次以上。
在此提醒,注射胰岛素应该尽可能按照规范步骤进行。
1.注射前洗手。
2.核对胰岛素类型和注射剂量。
3.安装胰岛素笔芯。
4.预混胰岛素需充分混匀。
5.安装胰岛素注射笔用针头。
6.检查注射部位和认真消毒。
7.根据胰岛素注射笔用针头的长度明确是否需要捏起皮肤及进针的角度。其中成人4毫米或5毫米针头无需捏皮肤,垂直进针即可。
8.注射完毕以后,针头滞留至少10秒后再拔出。
9.注射完成后立即戴上外针帽,将针头从注射笔上取下,丢弃在加盖的硬壳容器中。
降血脂药,用茶水送服
四川省人民医院药剂科临床药师 陈秋虹
在服药期间,大家会关心吃什么食物会影响药效。的确,不少药物都有一定的饮食禁忌。但您知道吗?有些食物却能够增进药物疗效。
吃点油,维生素更易吸收。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少油少盐成为不少人的烹调准则。不过,在服用维生素A、D、E、K时,可不能搭配太过素淡的饮食。这几种维生素都属于脂溶性维生素,需要脂肪做介质才能很好地吸收,饭菜中适当加些油,或进食一些油脂类食物,如油条、肉类、坚果等,更有利于它们的溶解和吸收。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服用驱虫药时,要少吃油脂类食物,因为驱虫药多为脂溶性药物,只在肠道内发挥局部治疗作用。如果摄入过多油脂含量高的食物,容易导致药物被过早吸收,降低疗效。
服利尿药,多吃土豆。一些高血压病人服用的呋塞米、噻嗪等利尿药,容易使大量钾通过尿液排出,导致机体缺钾,出现乏力、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症状。服用这类药物时,须定期测血钾,平时也应多吃含钾丰富的食物,如土豆、红薯、芋头等薯类,香蕉、柑橘、柠檬等水果,菠菜、芥蓝、空心菜等绿叶蔬菜。由于钾主要存在于细胞内,组织破坏后会溶解析出,因此可以把一些含钾丰富的食物熬成汤汁食用,补钾效果更佳。此外,过量的钠、酒精、糖类容易妨碍钾的吸收,应减少摄入。
降血脂药,用茶水送服。很多人都知道,最好别用茶水服药,因为茶叶中含有大量的鞣酸,可与金属离子、生物碱、酶类等结合发生沉淀,影响药物吸收。不过,也有些药物能用茶水服,如维生素类药物、利尿剂、降血脂类药物等。这些药本身就具有兴奋、利尿、降血脂的功能,用茶水服药能增加其效果。茶多酚等物质还可以促进人体对维生素类物质的吸收。
服驱虫药,吃粗纤维食物。服用驱虫药时,可以适当搭配一些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红薯、芹菜、韭菜、木耳、菠菜等,以增强肠道蠕动,促使虫体及时随粪便排出。尤其是对于肠道蠕动力较弱的人来说,更有必要补充粗纤维食物。因为在服驱虫药时,吃点粗纤维食物能使毒素排出,以免因便秘导致死去的蛔虫在体内长时间停留产生毒素,对健康不利。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牛奶、乳制品、海带、钙制饼干等高钙食物,花生米、葵花子、核桃仁、水产品等高磷食物,或用石膏(含钙)、盐卤(含镁)等制成的食物,会与四环素类形成络合物而影响药物的吸收。
降血脂药 篇6
资料与方法
2014年2月-2015年2月收治冠心病患者120例,根据患者的意愿分成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48~73岁,平均(56.39±4.67)岁,病程1~3年,平均(1.67±0.38)年;对照组男33例,女27例,年龄52~69岁,平均(57.01±2.61)岁,病程1~4年,平均(1.32±0.68)年;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抗凝、扩冠治疗,在对照组患者治疗的基础上,再对观察组患者使用他汀类降血脂药进行治疗。他汀类降脂药用法:口服阿托伐他汀,9 mg/次,1次/d,晚睡前服用,连续服用5周[1]。
疗效评定标准:(1)显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10 d内患者未出现心绞痛症状,心电图基本恢复正常,且心电图的T波倒置变浅50%以上;(2)有效: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患者发生心绞痛症状的次数减少至原来的一半以上,疼痛感相较于治疗之前要有所缓解,且疼痛时间也缩短了,心电图相较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3)无效:相较于治疗前并无明显改善或者有加重趋势[2]。
统计学方法:本次研究所的所有数据均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数据录入使用2003版的EXCEL软件并进行逻辑校对以及分析,计量资料使用来表示,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中,32例治疗显效,26例治疗有效,只有2例治疗无效;对照组中,21例治疗显效,22例治疗有效,17例治疗无效;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比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更为显著,见表1。
经过治疗之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脂指标改善程度要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见表2和表3。
在治疗期间,观察组60例患者中,2例出现恶心症状,2例出现腹痛症状,1例出现呕吐症状,1例出现腹泻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10%;对照组60例患者中,4例出现恶心症状,2例出现腹痛症状,3例出现呕吐症状,3例出现腹泻症状,不良反应发生率20%;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要小于对照组患者。
讨论
冠心病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老年人,主要由长期的生活饮食不规律所致。冠心病患者的血液黏稠度较高,主要症状表现为心绞痛,血脂指标异常等等,严重时会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一定要及早发现并治疗冠心病。目前,治疗冠心病最常规的治疗方法是抗凝、扩冠治疗。而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具有很好的降血脂功效,除此之外,还对心血管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能够促进患者的心肌血液循环,有降脂抗炎的作用[3]。在本次研究中,笔者选取今年来就诊的冠心病患者120例,研究他汀类降脂药用于治疗冠心病的治疗价值,研究数据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要比对照组患者的总体治疗效果更为显著。综上所述,在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再对冠心病患者使用他汀类降血脂药物进行治疗,不仅能够帮助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还能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具有临床治疗推广的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他汀类降血脂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冠心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凝、扩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他汀类降血脂药,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在观察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血脂下降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他汀类降血脂药治疗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显著。
关键词:冠心病,他汀类降脂药,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徐星娥,金龙,楼蓉,等.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5,35(4):147-150.
[2]李华,薛世虎,赵华伟,等.基于LDL-C水平评价依折麦布辛伐他汀片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8(13):31-32.
口服降血糖药 应用宜忌多 篇7
合理应用口服降糖药,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用药的总原则为:应在医师指导下,从单一药、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到最高剂量后仍不能控制病情,再合并用药(选择非同类药);服药期间应定期去医院检查血糖、尿糖,酌情增减; (病情) 血糖稳定后若干个月由医师决定逐渐减量,杜绝擅自停药,否则易致“反跳”(血糖异常升高)。
△ 口服降糖药不用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因其机体胰岛功能尚存(至少有30%正常 β 细胞组织存在),是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物作用的必要条件。
△ 老年人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不宜开始就用常规剂量,以免引起严重低血糖,甚至危及生命。
△ 肝肾功能不全、白细胞减少者,应慎用磺酰脲类(即格列类),有条件者应进行治疗药物监测(TDM)。5%病人长期服用磺酰脲类后会引起甲状腺功能低下(甲减),还可引起死胎和胎儿畸形,故孕妇禁用。
△ 双胍类(如二甲双胍) 能促进“无氧糖酵解”而产生较多的乳酸,导致“乳酸性酸中毒”,故有心、肺、肾功能不全者、酸中毒者及严重感染者禁用。
△ 长期服用某一种降糖药后可渐见无效,即形成“耐药性”;应及时在医生指导下更换另一类制剂,或同时使用两种不同作用的制剂(联合用药)。联合用药有几大优点:一可减少副作用(因联用后单一药物的用药量可减少),二联用后可增强降血糖的疗效,三可减缓“耐药性”的出现。
△ 严格掌握各种药物的给药时间,以提高降糖药的疗效。因降糖药有几大分类,各种药物的作用机理不同,用药时间也不相同,有空腹、饭前、餐中、餐后、睡前等多种,不可混淆。如磺酰脲类的优降糖(格列本脲) 应予饭前30 分钟服用,此时1 片可抵餐后3 片的降血糖效果。又如餐时(第一口饭) 服药:诺和龙、优泌乐是刺激胰岛素分泌的降糖药,而人体内胰岛素分泌时间与血糖升高时间“同步”,故不用提前,在进餐时服即可,故又称“餐时降糖药”。故服药必吃饭,若服药后不吃饭,很易发生低血糖。
△ 注意药物配伍。磺酰脲类和双胍类联用,可增强降血糖药作用。磺脲类降糖药与下列药物同时使用降血糖作用增强:水杨酸及其盐类(如阿司匹林)、氨基比林、消炎痛、磺胺药、利血平、可乐宁、心得安、四环素类和氯霉素等;与下列药物同时使用时,降血糖作用将减弱:异搏定、硝苯吡啶、利尿剂、糖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雌激素、利福平、巴比妥类、氯丙嗪和口服避孕药等。
△ 降糖药不宜与大多数激素(如强的松、去炎松等) 合用:因激素和口服避孕药能降低降糖效果,使降糖药部分失效而使血糖升高。也不宜与双克、速尿等利尿药合用,因利尿药能抑制胰岛素的正常分泌,而使血糖升高,严重者可出现“高血糖危象”。
△ 尽量不用长效制剂:因其作用时间过长,不易控制,且现在市售国产所谓“长效制剂”,大多工艺还未完全过关,并不真正“恒量”释放药物,故易致血糖忽高、忽低地波动,特别是“低血糖反应”,表现为:烦燥、心慌、头晕、手抖、饥饿感和多汗等,此时应及时补充食品,如糖水、糖果和饼干等。
△ 大多数降糖药由肾脏排泄,故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糖肾平是唯一不经肾排泄的降糖药,其代谢产物经由胆道系统随粪便排出体外,尤适于肾功能减退的老年病人。
口服降血糖药的种类及临床应用 篇8
糖尿病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 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 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久病可引起多系统损害, 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 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严重时引发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急性代谢紊乱。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 (IDDM, 1型) 和非胰岛素依赖型 (NIDDM, 2型) 2种类型。据调查, 2型糖尿病占到了病例数的90%以上。1型糖尿病以胰岛素治疗为主, 而2型糖尿病的治疗则以口服降血糖药为主。本文就口服降血糖药的种类及在临床上的应用进行探讨如下。
1口服降血糖药的种类
1.1 双胍类降血糖药 此类降血糖药常用的有二甲双胍和苯乙双胍。
1.1.1 作用机制:
双胍类降血糖药通过促进肌肉等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 促进糖的无氧酵解, 减少糖异生, 从而达到降血糖的作用。此类药对正常人并无降糖作用。
1.1.2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轻症2型糖尿患者, 尤其适用于肥胖及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者。对胰岛素耐受、磺酰脲类药物治疗失败者也可应用。日剂量500~1500mg, 每天2~3次, 可与磺酰脲类药物联合应用, 从而可进一步增强降血糖作用。
1.2 磺酰脲类降血糖药
1.2.1 作用机制:
磺酰脲类降血糖药通过作用于胰岛B细胞表面的受体促进胰岛素的释放, 其降血糖作用依赖于相当数量 (30%以上) 有功能的B细胞组织。这类药适用于有一定胰岛素分泌功能的NIDDM患者。
1.2.2 磺酰脲类降血糖药的发展:
目前该类降血糖药已经发展了2代。第1代药物有甲苯磺丁脲 (D-860) 、氯磺丙脲等。第2代药有格列苯脲、格列奇特、格列波脲等。目前应用上以第2代为主。
1.2.3 临床应用:
磺酰脲类降血糖药主要不良反应是低血糖反应, 但由于各药的侧基不同, 单位计量的作用强度也不同。格列奇特在体内消除率降低, 半衰期长;故其持续时间较长;格列苯脲作用强, 而且可引入细胞发挥持久的作用, 是目前作用最强的, 但也易引发低血糖。主要用于单用饮食控制无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 也可用于对胰岛素产生耐受的患者, 可刺激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 减少胰岛素的用量。
1.3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1.3.1 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多糖和双糖转变为单糖, 减少糖的吸收, 以降低餐后血糖。
1.3.2 临床应用:
目前应用的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有阿卡波糖, 伏格列波糖等。此类药作用较弱, 常与其他降血糖药联合应用, 或用于轻症患者, 此较适于老年患者。
2口服降血糖药的应用原则
2.1 有选择的应用
目前, 临床上存在一些不全面掌握患者病情就武断用药的情况, 有人甚至仅凭尿糖加号即给患者应用多种药物, 不但不对患者负责, 也增大了低血糖的危险。必须注意, 给药时不宜过量, 尽量少用, 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2.2 用药个体化
对每个糖尿病患者的治疗, 不但应详细了解其病情, 注意并发症情况, 而且必须熟悉各类口服降血糖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配伍禁忌等, 根据患者本人的具体情况, 选择适宜的种类及剂量。比如说, 1型糖尿病患者一般不用口服降血糖药, 体质量较轻或正常的患者可首选磺酰脲类药物, 而肥胖患者在做好饮食控制的基础上, 首选双胍类药物治疗。
2.3 关于联合用药
磺酰脲类药物可使体质量增加而双胍类药物可使体质量减轻, 一般主张联合用药, 所以剂量宜小, 然后根据血糖情况逐渐调整剂量, 直到血糖控制满意。双胍类降血糖药与磺酰脲类降血糖药联合应用时, 一定要注意各类药物适用于哪类患者, 尤其要特别注意肝、肾功能。
降血脂药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0年1月~2008年1月住本院的符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入院前3个月未服用过抗精神病药物;入院后予氯丙嗪、利培酮、氯氮平、舒必利治疗超过8周以上;入院时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血脂症及严重的肝肾重要脏器疾病史。
1.2 方法
1.2.1研究方案
回顾性调查患者的一般性临床资料;入院用药前查空腹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浓度;用药8周后复查空腹TC、TG浓度。比较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及不同药物治疗血脂变化的差异。所有患者均统一饮食。
1.2.2给药方案
治疗药物均从小剂量开始,一般约7 d达到治疗剂量。治疗剂量:氯丙嗪450~600 mg/d,平均(498±42)mg/d;利培酮4~6 mg/d,平均(4.4±1.5)mg/d;氯氮平350~500 mg/d,平均(427±47)mg/d;舒必利600~1000 mg/d,平均(735±62)mg/d。必要时合用小剂量苯二氮艹卓类药物及安坦。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包处理,治疗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多重比较采用q检验,性别间差异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满足入组标准的患者共有291例。(1)氯丙嗪组149例(51.20%),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95例,平均年龄(31.21±9.84)岁;(2)利培酮组72例(24.74%),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47例,平均年龄(33.17±9.28)岁;(3)舒必利组39例(13.40%),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24例,平均年龄(32.47±7.99)岁;(4)氯氮平组31例(10.65%),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9例,平均年龄(32.58±8.56)岁。各组间的平均年龄、男女比例、组间及组内性别间各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四组患者治疗第8周末与治疗前血脂指标测定结果的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第8周末,氯丙嗪组和氯氮平组治疗后TC(P<0.05,P<0.05)与TG(P<0.01,P<0.05)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利培酮组与舒必利组治疗前后TC与TG虽然均有升高,但前后这种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注:TC胆固醇;TG三酰甘油;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2.3 四组患者治疗第8周末不同抗精神病药对血脂影响程度的比较
四组之间治疗前后各指标差值经q检验,4种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对TC的影响程度为氯氮平组>氯丙嗪组>利培酮组和舒必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对TG的影响程度为氯氮平组和氯丙嗪组>利培酮组和舒必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四组患者治疗第8周末对血脂影响程度男女之间的比较
由表2可见,各组血脂变化男女性别之间比较中,氯丙嗪组和氯氮平组男性患者TC(P<0.01,P<0.05)与TG(P<0.05,P<0.05)升高的程度显著高于女性;利培酮组TC与TG升高的程度在男女患者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舒必利组女性TG升高的程度显著大于男性患者(P<0.01)。
3 讨论
目前研究已经很明确:长期使用新型抗精神病药可以使糖脂代谢紊乱、血糖升高、体质量增加、胆固醇升高、代谢综合征的发生率增加[5]。目前对于代谢综合征四主征中,肥胖(超重)及血压、血糖异常较多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血脂异常则重视不够,且少有多种药物间的比较。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比较4种不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前后的胆固醇、三酰甘油变化及不同药物组间胆固醇、三酰甘油变化的差异,并分析每种药物对血脂影响程度男女之间的差异。研究显示,第8周末氯丙嗪组和氯氮平组治疗后TC与TG均显著升高,利培酮组与舒必利组也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这与国内吴仁容等之前研究的结果基本一致。吴仁容等[6]比较了氯氮平组、奥氮平、利培酮和舒必利等4种抗精神病药对糖代谢、脂代谢的不良影响,结果发现氯氮平和奥氮平治疗4周后TC与TG均显著升高,利培酮组与舒必利组升高不明显。
本研究发现4种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中,氯氮平对TC的影响程度最大,顺序依次为氯氮平>氯丙嗪>利培酮和舒必利;
4 种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中,也是氯氮平对TG的影响程度最大,氯氮平和氯丙嗪>利培酮和舒必利;也与吴仁容研究结果接近。
氯氮平具有较强的抑制H1受体的能力有关,H1受体能引起血脂增加;另一原因是抵抗5-HT1A受体引起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发生高血糖,而Melkersson等[7]发现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后血清胰岛素水平比传统抗精神病药治疗者高,胰岛素分泌和释放增加也可导致血脂尤其是三酰甘油升高。除了对5HT1A受体作用外,氯氮平可能还通过抑制5-HT2C受体引起血脂升高,所以可解释即便是利培酮对血糖升高也有作用,但也不及氯氮平明显。
本研究还发现,氯丙嗪组和氯氮平组男性患者TC与TG升高的程度显著高于女性,提示氯丙嗪组和氯氮平对于男性血脂代谢影响明显;而相反的,舒必利组女性TG升高的程度显著大于男性患者,这可能是由于舒必利对女性患者的内分泌影响相对较大,从而引起女性胰岛素分泌等内分泌稳态发生明显变化,导致血脂代谢紊乱[7,8]。另外Baptita等[9,10]动物实验显示,舒必利是一种强多巴胺受体阻滞剂,能引起雌鼠的催乳素及体质量明显升高,而对雄鼠无明显影响,催乳素及体质量的变化也会引起血脂代谢紊乱。
抗精神病药引起血脂升高的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肥胖相关疾病潜在的生物学危险因素。另外抗精神病药会作用于下丘脑调节中枢使食欲增加,加上患者活动量少,导致能量过剩、脂肪储存增加,从而也使得患者血脂升高。
综上所述,氯氮平、氯丙嗪对脂代谢的影响大于利培酮和舒必利,且氯氮平、氯丙嗪和舒必利对血脂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值得指出的是,本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如样本数较小,回顾性研究存在研究偏倚,所得结果需谨慎,仅供临床中选择用药时参考,并有待在今后的进一步大样本队列研究中加以验证。
摘要:目的:探究4种抗精神病药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脂代谢影响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8年1月期间入我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291例,分析4种抗精神病药物治疗8周前后的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浓度。结果:①氯丙嗪和氯氮平治疗后TC(P<0.05,P<0.05)与TG(P<0.01,P<0.05)均显著升高。②4种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对TC的影响程度为氯氮平>氯丙嗪>利培酮和舒必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种不同的抗精神病药物对TG的影响程度为氯氮平和氯丙嗪>利培酮和舒必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氯丙嗪组和氯氮平组男性患者TC(P<0.01,P<0.05)与TG(P<0.05,P<0.05)升高的程度显著高于女性;舒必利组女性患者TG升高的程度显著大于男性患者(P<0.01)。结论:氯丙嗪、氯氮平对脂代谢的影响大于利培酮和舒必利,并存在性别差异。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血脂,差异
参考文献
[1]Saha S,Chant D,Welham J,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prevalenceof schizophrenia[J].Plos Med,2005,2(5):413-433.
[2]Edward K,Shaloo G,Susan B,et al.Adherence and outcomes associatedwith copayment burden in schizophrenia:a cross-sectional survey[J].J MedEcon,2010,13(2):185-192.
[3]Leucht S,Burkard T,Henderson J,et al.Physical illness and schizophre-nia: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Aeta PsychiatrScand,2007,116(5):317-333.
[4]Bellivier F.Schizophrenia antipsychotics and diabetes:Genetic aspects[J].Eur Psychiatry.2005,20(Sup4):335-339.
[5]Newcomer JW.Metabolic syndrome and mental illness[J].Am J Manag Care,2007,13:170-177.
[6]吴仁容,赵靖平.四种抗精神病药对糖代谢及脂代谢的不良影响[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5,38(3):130-133.
[7]Melksson KI,Hulting AL.Insulin and leptin levels in patients withschizophrenia or related psychoses a comparison between different an-tipsychotic agents[J].Psychopharmacology,2001,154(2):205-212.
[8]Melkersson KI,Hulting AL,Rane AJ.Dose requirement and prolactinelevation of antipsychotics in male and female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or related psychoses[J].Brit J Clin Pharmaco,2001,51(4):317-324.
[9]Baptista T,de Baptista E,Nmkny K,et al.Comparative effects of the antipsy-chotics sulpiride or risperidone in rats:I.bodyweight,food intake,body com-position,hormones and glucose tolerance[J].Brain Res,2002,957(1):144-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