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的认识误区

关键词: 药制剂 剂型 理论指导 复方

中成药的认识误区(精选八篇)

中成药的认识误区 篇1

1因人而异, 对症用药, 辩证施治

医药理论的精髓在于辨证施治。正确的辨证、合理的施治, 对于治疗疾病极为关键, 绝不能仅凭药品说明书上的适应证盲目滥用。例如咳嗽, 按中医的观点可分为风热咳嗽、风寒咳嗽, 而止咳化痰的中成药有多种, 其性味有寒热之分, 功效有清热化痰止咳、润肺止咳之异。如半夏止咳糖浆适用于咳嗽, 多白痰的寒湿痰证, 如用于治疗热痰、燥痰、阴火旺盛之咳嗽, 无疑是火上浇油。因此, 只有辨证施治, 才能药到病除, 否则会产生不良后果。

2用法与用量

2.1 中成药的用法应根据药物的不同性质及不同的疾病而定, 如病在上焦、中焦、下焦可分别按饭后、两餐之间、空腹服用为宜;服用补阳益气、形气活血、软坚散结药宜晨起顿服, 要立刻借助人体之阳气、脏气充盛之势, 有利于祛邪取效, 而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重镇安神、平肝熄风之品, 则宜傍晚顿服, 以获滋补收涩、安定平息之功;对于一些含对消化道粘膜有较大刺激成分 (如冰片、乳香、没药、朱砂等) 的药物宜饭后服用, 以减少对消化道粘膜的刺激。总之, 中成药用法是否正确, 对提高疗效及减少不良反应至关重要。

2.2 有些疾病尽管辩证和选药准确, 但由于用量不当也难以获得满意的疗效。有相当一部分中药方剂做成成药时与汤剂比较起来其有些成分用量相差悬殊。如银翘解毒丸, 其丸剂1~2丸含量仅相当于汤剂每剂药量的2%~4%, 按常用量服用效果较差, 而适当增加用量, 效果较好。很多中成药用量都有此弊。因此, 适当加大一些中成药的用量是很有必要的。然而, 如果不了解药物的成分, 尤其是含有毒性的或不良反应较大的成分, 随意加大剂量, 不但无法达到治疗目的, 反而可能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所以, 中成药的用量应以药物的性质、患者的病情及个体差异等诸多因素, 综合分析而定。

3联合用药

3.1 中成药间的联合应用

功效相似的中成药联合应用有时可增强治疗效果, 如肾阴虚证可用六味地黄丸、肾补骨液。功能不同的中成药联合应用, 有时可以互补治疗兼证, 如气血不足、月经兼消化不良用八珍益母胶囊、香砂枳术丸。但是在实践中也发现一些中成药联用不合理的现象。例如, 治疗风寒痹症的中成药与止咳化痰的中成药联用, 在治疗风寒湿痹症的大活络丹、天麻丸、附桂胃痛颗粒等分别含有附子、川乌, 而上感咳嗽化痰的中成药川贝枇杷膏、蛇胆川贝液等分别含有川贝、半夏。根据配伍原则:附子、川乌与半夏、川贝当属“十八反”为配伍禁忌, 如果以上两类药联合用均属犯禁之例。再如, 朱砂安补丸与天王补心丹 (两者均含朱砂) 均可增加有毒成分的服用量, 加大患者中毒或产生不良反应的危险性, 故在使用功效相似的药物时应注意有毒成分的“蓄积”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以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3.2 中成药与西药联合应用

临床上把中医辨证用药和西医辨病用药结合起来, 取长补短, 合理联用, 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如异烟肼、利福平等抗结核药同中成药灵芝冲剂合用, 不仅可以提高抗结核药的疗效, 还可以使结核菌不易产生耐药性。但是如果中西药联用不合理, 可使药效降低、消失或引起毒性反应, 甚至可致患者死亡。如“霍香正气水”不宜与“胃复安”同用, 因为“霍香正气水”是抑制胃肠平滑肌的活动, 而胃复安则加强胃窦部收缩的强度和频率, 促进胃排空, 两药合用产生药理性拮抗, 使药效降低。

4注意事项

4.1 不良反应

中成药因其标本兼治、不良反应小的特点而被人们广泛接受, 随中成药新品种不断开发及其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日益增多, 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因此, 医院也设立专门的不良反应监测点, 对中成药不良反应进行监测、预报和控制, 执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从而减少中成药不良反应的发生。

4.2 用药禁忌

服用中成药也需禁忌, 如感冒患者忌服十全大补丸, 应等感冒痊愈后再服用;在服用中成药期间应忌食某些生冷、油腻、肥甘等食物。孕妇慎用活血化瘀类的中成药;含有有机酸成分的中成药不宜与磺胺类的药物同用;含有黄酮类的中成药不宜与含铝、镁、钙成分的西药合用。

中成药的知识讲稿 篇2

中成药是以中药饮片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处方和标准制成一定剂型的药物。我国劳动人民用中成药来治疗疾病的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由于中成药使用方便,不仅为医生所乐用,而且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中药制成成药后,服时不必象汤剂那样煎煮,可以立即服用。对患者来说较为方便。中成药的服用量一般比饮片的用量要少,可以节约大量的药材。中成药的容积量小,便于运输和携带。中成药有多种剂型,可以适应不同药物处方特点,也可以方便不同给药途径的应用。

不同剂型的中成药有什么特点?

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创造了多种剂型,如汤、散、丸、膏、丹、酒、露、锭、饼、条、线、浸洗、搐鼻、坐药、导药、熏剂等。近年来,又创制了片剂、冲服剂、针剂、海绵剂、油剂、气雾剂、胶囊剂等。这些剂型,各有其治疗特色。如:

1、汤剂:吸收快,易发挥效用,并能结合辩证施治,随证组方,能全面的照顾各种病证的特殊性。

2、丸剂:丸者,缓也。多药力持久,服用方便,体积小,便于携带和储藏。适用于病情稳定,尤其在疾病恢复阶段或需要巩固疗效者(也有用于急救)。但是不能随病情变化如汤剂那样灵活加减。3散剂:制作简便,便于服用及携带,节约药物,但是内服较汤剂吸收缓慢。

4、膏剂: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内服膏药可长期应用,滋补药多采取膏剂外用膏剂,一般称膏药,适用于外科疮疡肿疖或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等疾病。

6、丹剂:是指含汞、硫磺等矿物,经过加热升华,使之变成剂量少,作用大的一种制剂。但由于临床运用的习惯,对一些较贵重的药物,或有有特殊功效的药物制成的其他剂型,也称“丹”。遂使丹剂没有固定剂型。

6、酒剂:一般指用白酒或黄酒浸制药材所得出的浸出液。适用于补养体虚,风湿疼痛及跌打损伤等证。

7、片剂:体积小,成本低,储运方便。

8、针剂:运用迅速,给药方便,药物不受消化液和食物影响

在使用药物以前,要根据不同的药性和病情来决定选用不同的剂型。一般地说,凡起病急骤,欲取效迅速,多选用汤剂,针剂。中成药注射剂在使用时应注意合理应用;慢性疾病宜于缓治久服,多用丸剂或膏剂,但是有些丸剂如安宫牛黄丸等,也可以治疗急性病;散剂的功效,较汤剂徐缓,比丸剂迅速;风湿痹痛多采用酒剂。

中成药的选用原则

要正确无误地选用中成药,就必须对中医辩证施治原则有初步认识,对中成药的功效、主治病证、使用注意事项有所了解。例如,感冒病人如有怕冷发烧,怕冷比较明显,鼻流清涕,舌苔薄白,小便色白等症状,这是风寒感冒;如果感冒病人有发烧怕冷,发烧比较明显,咽喉肿痛,小便色黄,舌苔薄黄等症状,那就是风热感冒。前者是风寒感冒,当用辛温解表的中成药,后者是风热感冒,当用辛凉解表的中成药。否则不但无效,还可能有害。这就是说,选用中成药治病,首先要辩证,在辩证明确的基础上选用相适应的中成药治疗。例如临床常用的银翘解毒丸,为辛凉解表药,治疗风热感冒最为适宜。如属风寒感冒,用银翘解毒丸就没有疗效了。另外,还要注意各种中成药的功效、使用要点、禁忌证等。

综上所述,为了使中成药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需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结合辨病,选用与病情相适合的中成药,如法服用,才能提高中成药的临床疗效。

中成药和西药联合使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针对具体的疾病制定用药方案时,若主治功效互补或可以增效减毒,则可以考虑联用。应用时根据中西药的主辅地位确定给药时间、剂量、和途径。

口服中西医联用时,应选无明确禁忌的药物。副作用相似及有明确不良作用的药物避免联合使用;且注意给药时间,尽量分开使用。如果中西药注射剂确需联合使用,应根据中西医诊断和各自的用药原则选用。尽可能减少联用的种数和剂量,根据临床情况及时调整用药。使用时尽可能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必须同一途径用药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严禁混合配伍。

中成药的储藏

选择阴凉、干燥、通风的环境,做好防霉变、防虫、防鼠。发现外包装破损、渗漏、霉变不得使用;内服要和外用分开;毒性药、贵重药要单独储藏;另外还需注意药物的生产批号和有效期,避免使用过期药品

中成药的服用方法

1、一般是一日2-3次,按剂量温水送服。小儿或年老体弱者需减量。药性猛烈的还需注意“中病即止”的原则。

2、用药时间根据人体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病在胸膈以上者一般饭后服;病在心腹以下者饭前服;驱虫药需在晨起空腹服用;安神药宜在睡前服;滋补类宜空腹服;苦寒伤胃宜饭后服;慢性病需长期定时服。急性病需按需要服。

服用中成药的饮食禁忌

应用中成药避开误区 篇3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举办的安全用药宣传活动中,宣武医院药剂科的药剂师提醒市民,服用中成药要避开误区。

误区一:中药无毒副作用

中药大多数来自天然动植物,经过不同方法炮制,加之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适当的配伍,一般很少发生毒副反应。但是因此就认为中药无毒副反应则是错误的。如果长时间、大量服用同一种药物,那么也可能会同西药一样发生不良反应。

误区二:中成药药效慢不能用于急救

人们患各种急性病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西药,而不是中药。其实中药不但可以治疗急性病,而且可以用于急救。“独参汤”、“参附汤”、“四逆汤”都是古人用于抢救危重病人的良方。现在已根据古方制成了疗效更好、更迅速的中药制剂。所以,只要用之得当,中药是可以治疗急性病的。

误区三:中药可以长期应用

许多中药,特别是矿石类中药容易产生蓄积中毒等不良反应,像龙胆泻肝丸致肾损伤等。因此,需要长期服用中药治疗疾病的一定要在中医指导下进行。

误区四:夏季不宜服汤药

有人认为,中药汤药煎煮热服在夏季使用不便,从而有夏季不宜服汤药的说法。其实无论是从应用方便与否,还是从疗效上讲,汤药在夏季都是可以应用的。古人已总结出许多适合夏季使用的名方,如“藿香正气汤”、“黄连解毒汤”等。

不同类型中药对服药时间有要求

活血化淤的药物及一些药性过于苦寒、作用过于猛烈的药物等一系列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物,都应在饭后服用,和食物混合,以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及补益药,都应在饭前服用,这样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提高药效。

饭后服用的中成药:正天丸、七叶神安片、地奥心血康、血脂康、根痛平颗粒、消渴丸等。

饭前服用的中成药:百令胶囊、摩罗丹、八珍颗粒、天麻首乌片等。

睡前服用的中成药:朱砂安神丸、枣仁安神液等。

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篇4

中成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根据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的处方、验方或秘方, 以中药材或饮片为原料配制加工成具有一定剂型的药品, 因具有疗效确切、服用方便、易于携带的优点而倍受临床医师和患者的青睐。有调查表明, 在综合性医院里有70%的中成药是由西药师开具处方的[2]。2004年10月在江苏扬州召开的第十六届全国医院药剂主任年会上,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指出, 全社会必须重视合理用药问题[3]。临床医师在具体应用中成药时, 往往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 应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1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

1.1 辨证不足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 是中医方法论的精髓, 中医处方用药的有效性首先就在于准确辨证。临床运用中成药必须依据“热则寒之, 寒则热之, 虚则补之, 实则泻之”的治疗原则, 假若临床掌握不当, 不但影响疗效, 还会产生不良反应。然而, 有资料表明, 真正懂得辨证论治使用中成药的中医人员甚少, 高达98%的非中医医务人员是使用中成药的主体[4]。20世纪8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小柴胡汤事件”就是一起典型不注意辨证的例子。小柴胡汤被奉为包治百病的圣药, 人人服用, 致使100多人罹患间质性肺炎, 其中22人死亡[5]。

临床医师中“辨证论治”观念的缺乏也是导致同类药物数种并开、大处方重复开药不良现象的主要原因。笔者曾看到一位冠心病患者手拿1张3种同类药品处方, 如复方丹参滴丸、通心络、地奥心血康。如此用药, 不仅可能因药物作用叠加出现不良反应, 且造成药物的极大浪费, 增加患者和国家的经济负担。

1.2 用法用量不当

长期以来, 人们一直认为中成药无不良反应, 不存在剂量大小, 可随便吃或随意加大剂量, 如门诊处方中将维C银翘片 (内含对乙酰氨基酚) 用量加倍增大的现象时有发生。曾有因服用复方氨酚烷胺片 (感康敏片) 每次1片, 每天2次, 服药第5天致急性肝损害报道[6]。如牛黄解毒丸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但过量服用也会导致中毒。其实, 中成药的剂量要求很严格, 剂量过小达不到治疗效果, 剂量过大则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1.3 望文生义, 猜名用药

目前, 有不少患者甚至医师缺乏较为系统地医药基础知识, 仅限于对少数几种中成药有一定的应用经验, 或仅限于了解中成药说明书所介绍的内容, 缺乏对中成药的组成、功效、适应证的全面而深刻的了解。因此, 在使用时, 有较多的盲目性、盲从性, 特别是一些有一定文化的患者, 往往只看药名, 猜测其治疗什么疾病, 其实并不了解药物的功效, 就盲目地要求用药, 医师也有这种不明方义、不知机理、望文生义的现象。使用中成药不能只注意药物的名称, 如肥儿丸是治疗肠道寄生虫的成药, 而不是儿童的滋补强壮剂;又如人参再造丸是治疗寒湿痹痛、四肢麻木等症的药物, 而不是起死回生的良药;开胸顺气丸是用于治疗食积、呕吐、泻痢等症, 而不是用来治疗冠心病的。

中成药中还有许多名字很相似、功能主治却不相同的药物。如四神丸和四生丸, 它们药名虽一字之差, 药理作用却完全不一, 四神丸主治脾胃虚寒的五更泻, 而四生丸是治疗血热妄行的吐血、衄血等症。又如脑心舒与脑心通, 前者用于难治性神经衰弱, 后者用于闭塞性脑缺血而致的瘫痪及脑出血后遗症[7]。

1.4 用药名套病名

在临床上很多医师认为药名与病名相投就是对症了, 其实不然, 因每种疾病要分若干类型, 而每种中成药的主治范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无药物能包治所有疾病。如临床上诊断为冠心病就用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之类, 中风偏瘫的患者就用人参再造丸、华佗再造丸等药并用或轮流交替使用, 这就失去了辨证施治的特点。就治疗冠心病来说, 冠心苏合丸、复方丹参片药性偏凉, 只适用于血瘀而又偏于血热者, 而对血瘀兼寒者当用苏冰滴丸之类。而治疗中风后遗症的再造丸, 其主治和适应证是各不相同的, 人参再造丸不是专于补气, 而药性偏凉主要用于痰热壅滞中风;华佗再造丸用于瘀血痰湿闭阻引起的中风偏瘫。

1.5 含毒性药品的应用

有些中成药含有毒性成分, 使用不当能给患者造成极大的伤害。如骨刺片中含有马钱子, 其主要成分士的宁可收缩血管、升高血压, 故高血压患者应慎用;妇科门诊个别医师在使用女金丹时忽略了因本品含有朱砂毒性成分不宜长时间服用、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的注意事项, 仍给予诊断为月经不调合并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服用女金丹, 时间长达3周。这样忽略药物毒性并长时间使用的行为将会导致药原性疾病的发生, 给患者造成重大伤害, 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饶向荣[8]报道17例与木通有关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中与长期服用中成药龙胆泻肝丸有关13例, 而且明显恶化4例, 均因忽视了关木通中的肾毒性成分马兜铃酸造成的。因此, 在使用中成药时要弄清其组方成分, 对含毒性成分的中成药更应注意, 克服盲目、随意、长时间应用, 确保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1.6 完全用现代药理研究指导用药

这是临床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如发烧患者经血常规检查发现白细胞偏高, 则认为体内有炎症存在, 就用清热泻火或清热解毒药。化验结果见血中白细胞升高, 即选含金银花、连翘的中成药。如风寒束表证, 用具有疏风散热、清热解毒功效的银翘解毒丸是不妥的, 需用具有疏风散寒解表作用的中成药。

1.7 不知成分盲目使用

在我国的药品分类中, 中西药合用处方既有作为西药进行审批的, 也有作为中药进行审批的, 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05版及部颁标准1-20册中含西药的中成药约有200余种外, 还有隐匿不报成分的。某些不法企业 (或药商) 等不法之徒甚至为了追求利益, 想方设法既迎合国人的用中药习惯, 又利用西药立竿见影的疗效, 借以骗取医师、患者的信任, 私自在中药中掺入西药成分 (区别于在处方中注明所含中、西药成分的药物) , 有的甚至不加到内容物里, 而是加在胶囊壳里, 逃避药检部门的检测。所以很多中成药中都含有西药成分。如“梅花K”事件[9], 就是非法在黄柏胶囊中添加过期四环素致多人中毒的恶性事件, 所含四环素降解产物远超过国家允许的安全范围, 服用后导致乏力、恶心、头痛等肾小管性酸中毒症状60例, 受害者中呈植物状态1例。

1.8 中西药联用的不合理

中医和西医是2个不同理论体系的医学科学, 有各自的优势和特点, 中西药正确的联合治疗, 对于患者的康复起到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缩短疗程的良好作用。中西药联用的案例相当普遍。由于中成药成分较复杂, 有效成分往往并非单一成分。这使中西药的联合应用出现许多不确定因素, 有使中西药联合应用增加不良反应的可能。有对医院中西药联合使用的调查分析资料显示, 44 500张门诊处方中, 中成药和西药联合用药20 380人次占45.8%, 其中不合理联用部分占2.0%, 多为含化学药物的复方中药制剂。不合理联用的主要原因是受传统观念影响, 认为中成药属天然药物无不良反应和医师对中成药不了解[10]。另外, 中西药的相互作用可发生在药物吸收之前、体内转运的过程中, 亦可发生在体内生物转化及排泄过程中, 或体外配伍变化等方面。这些相互作用可影响药物的吸收, 如利福平与含鞣质的中成药四季青片同服可结合生成鞣酸盐沉淀物, 不易被吸收从而影响药物的临床治疗效果[11]。因此, 加强对中西药联合使用的临床研究十分必要。

1.9 剂型的选择

中药剂型与疗效的关系十分密切, 古有“效与不效, 全在剂型”之说。李时珍说过, “丸者缓也, 汤者荡也, 散者散也”。丸剂、片剂服后在体内有一个释放过程, 吸收慢, 而散剂、糖浆剂、口服液、颗粒剂、酒剂等服用后吸收快。在临证选药时, 必须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差异等选用适宜剂型的中成药进行治疗, 才能充分发挥疗效, 避免不必要的浪费及不良反应造成的不良后果。

同一种药物, 剂型不同, 其作用强度也不尽相同, 而同一种疾病, 在不同的发病阶段也有轻重缓急之别。故临床在治疗同一种疾病的过程中, 可按病情的轻重缓急使用同一药物的不同剂型, 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如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定为中医急诊科必备中成药之一的生脉注射液, 可广泛应用于休克、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循环系统疾病。在休克或冠心病急性发作时应选用注射液, 待休克已被纠正、心脏病情好转的恢复期可改用生脉颗粒或生脉口服液调理。

1.10 用药时间过长

有关中成药致肝损害的调查文献表明[12], 由服药时间过长造成肝损害的病例占全部病例的55%, 其中1例患者, 男, 80岁, 服补肾益寿胶囊2年, 加服哮喘丸2个月, 抢救无效, 死于肝性脑病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已发现有些过去认为安全的常用中药在长期应用后会对人体产生伤害, 如何首乌、益母草等。这告诫广大患者和医务工作者“中药可长期安全服用”的认识是错误和特别危害的。

1.11 不良反应

有关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的报道, 有逐年增多的趋势, 中成药所致的不良反应涉及各个人群, 尤以老年人所占比例较大。其中有注射剂型, 如脉络宁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七叶皂苷钠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香丹注射液等的不良反应报道;也有口服剂型, 如小金丸致严重腹泻, 复方芦荟胶囊致过敏反应, 天麻制剂引起不良反应等报道[13]。可能由于与其他药物配伍时发生反应产生有害物质造成药品不良反应 (ADR) 的发生, 所以中药注射剂在输液时应单独与溶媒配伍为宜[14]。

在1015份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表中, 严重的ADR报表较少, 仅占报表总数的1.48%, 与文献[15]报道的比例有一定差距, 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的不良反应的报告率要低于临床实际发生率。

1.12 滥用乱用现象

由于对中成药的功效特点和主治作用不熟悉、不懂辨证论治而导致滥用。此外, 由于利益的驱动, 药品回扣而导致滥用。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养生、保健药品越来越为世人所青睐, 而临床部分医师只图简单方便, 甚至迎合部分患者心理, 不予辨证, 滥用滋补性中成药;同时由于医药营销中的不正之风助长了不合理用药, 导致一些医师滥用滋补性中成药。自2005年以来参麦颗粒的销售量一直排在前10位, 临床用药时发现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如, 儿科给2例诊断为贫血的患儿服用参麦颗粒, 该药含有人参, 小儿如长期服用, 势必引起性早熟, 影响正常发育。因此, 儿童必须慎用含人参的滋补类保健品。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患者使用参麦颗粒, 也将给患者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同时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1.13 盲目相信说明书

一些制药企业受利益所驱动, 或宣传失实, 甚或夸大疗效, 如前面提到过的“梅花K”事件, 明明只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却在适应证的宣传上声称能包治所有的泌尿系统感染疾病, 出厂价仅为6元, 而零售价高达8元;或说明书结构不符合要求, 其功效主治过于简易, 或报喜不报忧, 对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讳莫如深, 从而使一些对中药一知半解的患者误用中成药。

2引起不合理应用的原因

2.1 中成药研发工作存在薄弱环节

中成药研发的工作基础薄弱, 存在很多问题。如行业的相关标准不完善、有实力进行中药研发的企业很少, 造成中成药多是低水平重复, 同类品种过多, 各自特点不突出, 临床上很难区分应用;另一个薄弱环节是上市后再研究、再评价。生产企业品种再研发的意识普遍较差, 即便进行再研究也多是品种保护、标准转正、试生产转正等目的, 真正进行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系统性再研究的中成药品种相当少。鉴于中成药的特点, 药物代谢研究还仅能在有限范围内开展, 导致中成药的临床应用剂量和方法尚缺少更为客观的证据。

2.2 社会方面

制药商和媒体失实宣传, 生产流通领域无序竞争, 医疗机构对药物使用管理制度不建全, 处方不规范, 缺乏有力监管等。

2.2.1 管理因素:

医院中成药的管理混乱, 给不合理用药创造了条件, 许多医院对中成药归档不明、分类不清, 中药、西药处方混开, 中成药与西药同存共放在一个药品架, 这就使中成药无形的被西药化, 使中成药失去了中医特色, 也使医师习惯、自然地忽视了中成药与西药的配伍禁忌, 使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越演越烈。

2.2.2 药店经营方式:

由于药店只以盈利为目的, 未把提供药学服务作为服务标准, 从业人员素质差, 不具备药师资质, 缺乏中医药专业知识, 当患者购买中成药时, 不能给予正确的用药指导, 从而促进了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

2.2.3 药品广告经营因素:

一些不法厂家或药品经销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媒体对中成药的治疗效果进行夸大宣传, 蓄意掩盖药物不良反应, 或出示的说明书内容不真实, 或采用虚高定价后再以“回扣”、“买几赠几”等手段促销药品, 扰乱中成药正常的流通、销售、使用秩序, 严重坑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甚至延误了患者的病情, 造成恶劣社会影响

2.3 医务人员方面

由于临床医师中医药理论水平参差不齐, 特别是那些缺乏中医药专业知识的西医专业人员, 对名目繁多的中成药处方组成、功效主治、适用范围、用法用量、服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等特点不了解, 不问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及患者体质, 仅凭药名使用中成药, 违背了中医辨证用药的原则。

有的医师受经济利益的驱使, 违背职业道德, 开中成药大处方或选择昂贵的中成药, 给患者带来了不必要的经济负担。

2.4 患者方面

由于社会人群医药卫生知识匮乏, 安全用药意识差, 自己到药店、个体医疗机构、医院点名购买某种中成药, 或听从他人推荐介绍, 或盲目相信虚假广告宣传, 导致乱用、滥用中成药。

3建议

通过对中成药不合理应用的调查分析, 笔者了解到, 中成药的不合理应用是一个严重而又普遍的社会问题, 为保证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提出以下建议。

3.1 加强制度建设

要建立门诊处方点评制度、临床合理用药监控制度等相关的管理办法, 规范临床用药。建立公开通报或公示制度, 并每季度进行一次全院性合理用药分析评价, 对配伍用药的合理性、用药的适应证、用药的时间及用量等不合理用药的情况通过在医疗质量反馈会上或通过简报等形式进行点评。

3.2 加强医德医风教育

要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 自觉抵制各种不正之风, 不能为了个人利益, 而不顾患者的利益。重点细抓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密切关注药品的销售情况, 严格查处药品促销。另外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严厉打击医药营销中的不正之风, 对给、拿回扣的现象给予严肃查处。以避免滥用中成药的现象[16]。

3.3 加强业务培训

要加强对中医中药知识的宣传和培训, 提高医务人员的中医理论水平;坚持辨证论治原则和病情需要制定治疗方案, 不能把中成药使用范围无限扩大, 克服长期盲目服用, 避免造成有毒成分在体内积蓄;注意中成药不良反应和安全性, 确保中成药在临床上的最佳发挥。

3.4 强化临床药学服务

药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的同时更应认真严格把好处方合理用药关;医院要尽快开展临床药学服务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3.5 提高安全用药意识

同样要建立合理安全用药意识把自己健康放在首位, 明明白白用药, 切忌为了省心、省力、省钱有病自治或去非正规医疗机构和药店买药。纠正中药无毒的错误观点。服药前认真阅读说明, 弄清含义, 对自己的健康负责。

4小结

中成药之所以能经久不衰恰恰在于其良好的临床疗效, 只要广大医务工作者能深入地开展临床研究评价及基础性工作, 逐步使国内外大同行理解中成药、相信中成药并正确应用, 避免上述问题, 保持和发扬其优势特色, 就一定能使其更好地造福于人类。

论中成药的贮存和保养 篇5

密丸是成药中最不容易保存的一种剂型, 天气湿热时容易发霉。发霉时开始外部先有水分附着, 表面不甚油润, 潮湿而带粘性, 然后逐渐出现微小白点, 严重时出现尾状白膜, 嗅之有酸白异味。密丸用蜡纸包裹蘸蜡装入小圆盒 (或塑料袋内) 包装, 最容易出现这种现象。密丸易生虫, 生虫时往往先从表面开始, 其幼虫很小, 活动范围也不大, 容易被人忽视。特别是粉性和糖类细腻滋润性的中药原料最易发生变化, 需要特别注意, 必要时需重点保护。入霉期间, 注意检查, 如发现异变情况, 立即剔除, 以免蔓延。密丸宜放在阴凉地方, 既要通风, 又要干燥。蜡皮丸和纸盒装的密丸宜放灰缸内吸潮, 以防异变。密水丸因用密量不多, 生虫霉变现象较密丸少些, 但亦要注意放置阴凉干燥处。

水丸易吸收空气中水气而膨胀, 水丸保管不当, 在很短时间内即易生霉。水丸生虫, 往往先从内部蛀蚀。表面虫蛀微细, 不易发觉, 还有的由于水丸原料中含有油质药材, 因湿度过高发生泛油现象, 这类药品应贮存低温干燥处。

散剂在正常情况下, 应该疏松细软, 无结块现象。但粉末和空气接触面大, 吸水性强, 如果包装不严, 最易吸潮, 使其粘连成块, 随后内部霉变、变色、变味、变质失去药效, 也能产生毒副作用, 散剂气味极易挥发, 同时也易生虫, 应当充分干燥, 包装严密, 放灰缸内吸潮, 密封贮存。含矿物性和芳香性药材不易生虫, 但易挥发, 宜密封防止气味挥发。

膏药是植物油炸取药料成分后, 与铅丹化合而成的。正常情况下膏药摊涂在膏药褙上光滑、细腻、有光泽。夏季因温度高而化开, 产生粘连, 吸潮后膏药兑入细料, 芳香药材易散失, 影响疗效。膏药久存失去光泽, 故应存放有阴凉、通风、干燥处。冬季膏药极易干燥发脆, 不要贮存在温度过低的地方。

油膏由油脂肪、蜂蜜蜡、凡士林等组成, 遇热易化开消失, 应该放在阴凉处, 避日光照射。

中药橡皮膏保存期间要注意防潮, 以免吸湿后脱胶失去粘性, 或因受潮后其芳香药物的气味散失, 达不到治疗效果。

丹剂属化学制剂, 受潮后易引起各种化学变化, 如红升丹受潮后色泽变暗淡, 白降丹受潮后则颜色变灰, 必须密封贮存, 切勿受潮。要求包装不漏气不透光。丹剂大部分有毒, 贮存时应注意不要与其它药物混放在一起, 以免发生事故。

药酒因本身具有防腐作用, 一般不会发生问题, 库存期间要检查瓶子包装是否符合要求, 有无漏气现象。防止乙醇挥发, 造成损失, 搬运时切勿将瓶子倒置。有的因含醇量不足加之含有糖、密等辅料, 受热和日光照射后也能使其变质。

酊剂因本身含醇量较高, 具有防腐性, 久贮不易变化, 贮存期间要注意检查包装是否严密, 防止乙醇挥发, 宜密封避光贮存。胶剂在正常情况下, 胶体较脆, 表面油润光滑易碎。吸潮后易生霉斑, 失去应有的香味和色泽, 久藏易生虫。在夏季温度较高时, 质地稍软易变形, 有时还会软化发粘, 甚至化开, 应该存放在阴凉干燥处。夏天到雨季时, 胶面易生霉, 这时要注意勤检查, 宜放入灰缸内干燥贮存, 但不能积压数层, 防止久压较化, 胶块倾斜变形, 粘连成坨。如发现胶面已生霉斑, 可用纱布蘸少许酒精拭去吹干。如吸湿起粘发软, 这时既不能烘, 又不能晒, 只能放入滑石粉内缓缓吸干。

露剂、水剂在保管上要注意容器干燥无菌, 密封贮存在阴凉处, 在夏季要注意。一旦发现生霉立即报废。有条件的地方可冷藏, 但湿度不易过低, 冬季期间还要注意防冻。水剂在库存期间要注意检查包装是否严格, 因为水剂大部分含芳香性的药材易挥发走失, 容易霉变而失去药理作用。

霜剂在保管上极不容易, 必须特别留心重点保养, 因其本身易吸潮生霉、生虫、走油变色, 应当贮存在灰缸内, 置阴凉干燥处。含油质较多的霜剂, 不能存放过久, 否则会易发油变质, 不能供药用。此外尚有百草霜、西瓜霜、柿霜等宜放干燥容器中贮存。

胶囊剂最易吸潮变性, 入库时要注意检查瓶口软木塞蜡封是否严密。否则胶囊丸吸潮发生软化、粘连、变形, 甚至发生霉变, 但也不要过分干燥, 以免胶囊水分过少而易干裂。

密膏在正常情况下是光滑细腻的, 检查其表面有无隆起水泡和下陷不平的现象, 上下浓稠程度是否一致, 密膏滴在纸上要不出现水的扩散现象, 如发现原包装的密膏上稀下稠, 表面有水泡及凹孔, 或在容器盖上有凝结的细小水珠, 这说明水分过大, 在霉雨季节最易生霉发酵, 应当采取相应措施。

密膏发霉最初看见瓶盖上时出现附着的小水珠, 膏体光泽渐渐减退, 表面有细微白、黄色点, 然后逐步扩大成片状, 结成白膜, 发酵时有气泡凸出。在温度较高时, 发酵放的气体受热膨胀使密膏外溢, 不要存放温度较高和日光照射的地方, 以免加速变质。

中草药注射剂, 因其本身是灭菌剂, 库存期间宜避光贮存, 放阴凉处, 勿受日光照射, 防止发生变化。搬运时和堆码防止加重压力将其压碎,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对注明失效期的中草药注射液, 要定期检查, 标明记号, 以防止过期失效, 造成损失。

慢性肝炎的中成药治疗 篇6

1 中医对慢性肝炎的认识

中医古医籍中无慢性肝炎这一病名, 但根据其发病特点, 临床表现, 可查寻到类似本病的记载, 大体归属于中医“黄疸”、“胁痛”、“膜胀”、“积聚”等病证范畴。祖国医学认为, 本病的病机为湿热毒邪淤滞, 肝郁脾肾气血两虚, 多采用疏肝、健脾、补肾、活血、凉血、清热解毒、清热利湿等治法配合应用,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2 中成药在慢性肝炎治疗中的应用

2.1 大黄蛰虫丸

大黄蛰虫丸出自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 主要由大黄、黄芩、干地黄、干漆、芍药、桃仁、杏仁、蛰虫、虻虫、蛴螬、水蛭、甘草等12味中药组成, 其功能为祛瘀生新、缓中补虚, 临床上多用于治疗久病而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的瘀血内阻症。

王为群等[1]应用湖南回春堂生产的大黄蛰虫丸及配合除湿解毒、健牌益肾的中草药, 辅以心理疏导, 治疗了276例携带HBsAg, 同时有HBeAg及抗-HBc系列变化的患者, 结果表明, HBsAg转阴率为56.5%, 抗-HBc转阴率为50.5%, HBeAg转阴率为75.9%, 抗-HBs持续阴性,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

汤文婵等[2]用大黄蛰虫丸治疗慢性肝炎212例, 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减轻, 在血清白蛋白 (A) 、血清球蛋白 (G) 、γ球蛋白、免疫球蛋白 (IgG) 、甘油三酯 (TG) 等方面改善明显, 黄疸消失, 肝功能恢复或正常。提示大黄蛰虫丸对瘀血阻络证型的肝炎较为有效。

大黄蛰虫丸有改善肝脏血液循环和回缩肝脾之功, 从而使肝功得以恢复, 此外还能使结缔组织吸收, 抑制其增生, 可能对肝内沉积的免疫复合物有消除作用, 以达增强免疫功能之效, 使HBsAg转阴, 长期服用又能防治肝硬化, 具有降酶、降浊、除黄、消退腹水之功。

2.2 朝阳丸

朝阳丸由己故著名肝病专家姜庭栋发明。该药由生黄芪、鹿茸、大黄、绿矾、青皮、大枣、桃仁、铜绿等19味药组成, 具有舒肝、化瘀、清热解毒、温肾、健脾之功效。本方针对肝病患者病程已长, 肝、胆、脾、肾多已受损, 肝郁血滞呈正虚邪实的症候, 有目的地采用寒、热、补、泻药相互配伍, 因而可相互纠偏, 使全方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标本兼治, 阴阳协调。

刘希霞[3]应用朝阳丸治疗无症状型乙肝病毒携带者100例, 口服朝阳丸3个月后, 患者降低ALT有效率92%, HBsAg转阴率5%, HBeAg转阴率37.5%, 抗-HBe转阴率45%, 抗-HBc转阴率2%;对照组相应指标分别为6.7%、0、7.1%、10%和0。因此, 与对照组相比, 朝阳丸治疗无症状型乙型病毒携带者疗效确切、显著。

王湖荣等[4]应用朝阳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20例, HBsAg转阴率16.67%, HBeAg转阴率为35.00%, 总有效率77.5%, ,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9.33%。经临床观察证实朝阳丸具有益气健脾, 补肾助阳扶正, 疏肝解郁, , 清热解毒以祛邪之功能, 并证实其药是一种有效的免疫调节剂, 具有清除HBV之功能。

刘建勤[5]应用朝阳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90例, 显效16例, 好转40例, 无效34例, 总有效率为62.22% (56例) , HBsAg、HBeAg转阴率分别达17.78%和33.33%, 明显高于自然转阴率, 也高于对照组各自的转阴率 (分别为3.33%, 11.67%) 。

王彤光[6]应用朝阳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12例, 结果表明朝阳丸降ALT总有效率达78.6%, 优于对照组的60.9%。朝阳丸除可改善肝功能外, 对于慢性乙肝HBsAg、HbeAg与HBV-DNA转阴有较明显的作用。

朝阳丸对缓解肝区疼痛、退黄、增加食欲有明显效果;能改善肝功能, 提高机体免疫力, 增加机体抗病毒能力;能够明显减轻慢性乙型肝炎的肝脏炎症活动程度, 且使用安全, 无副作用。

2.3 乌鸡白凤丸

乌鸡白凤丸是由明代龚延贤《寿世保元》卷七的乌鸡丸加减而成, 原方出自唐朝, 经宋、元、明数代沿用和修订较多。方中以乌鸡 (去毛爪肠) 为主药配伍四物汤 (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 , 鹿角胶、制鳖甲、煅牡蛎、桑螵蛸、人参、黄芪、醋制香附、天冬、甘草、生地黄、银柴胡、丹参、山药、炒芡实、鹿角霜等20味中药组成。溶温补、滋阴、涩敛、调和等法为一方, 具有补而不滞, 温而不燥的药性。本品为著名理血通经药, 功能有补气养血, 固精止带, 临床用于治疗气血两虚, 身体疲弱, 腰膝酸软, 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等症。

罗嗣尧等[7]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合乌鸡白凤丸治疗乙型肝炎, 麝香草酚浊度值 (TTT) 增高96例, 临床治愈90例, 治愈率94%, 其中45例在1个月, 20例在2个月, 15例在3个月内, 10例在3个月以上, TTT均降到正常范围。只有2例发展为肝硬化腹水, 1例变为肝癌死亡, 3例TTT时有波动, 改用他法。提示本法有补益肝肾、活血祛瘀作用。

3 结语

慢性肝炎是产重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 虽然现代医学对慢性肝炎作了大量的研究, 但在治疗上尚无重大突破。干扰素、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的药价昂贵, 副作用较多, 尽管得到一定推广应用, 相比之下中医中药在慢性肝炎的治疗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症状改善和肝功能恢复的情况, 是判断临床疗效的重要标志, 中药具有肯定的改善症状, 恢复肝功能的作用, 还具有调整机体的免疫机能, 修复肝病理组织损伤, 防止纤维化等功能。中成药是在中医辨证论治指导下确定的具有稳定疗效的方药, 具有无需煎煮, 携带方便, 便于患者长期服用, 安全无毒副作用等优点, 大黄蛰虫丸、朝阳丸、乌鸡白凤丸可可改善馒性肝炎患者的症状, 并使患者的生化指标得到有效控制, 对慢性肝炎有较为肯定的疗效, 因此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为群, 马晓梅, 任蒙强, 等.中医药治疗276例HBsAg携带者HBeAg、抗-HBc系列变化的疗效观察[J].邯郸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17 (4) :405-406.

[2]汤文婵, 巫善明.大黄蛰虫丸治疗慢性肝炎212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 1999, 31 (4) :46.

[3]刘希霞.朝阳丸治疗无症状型乙肝病毒携带者100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 2002, 21 (6) :375-376.

[4]王湖荣, 吕芳玲, 吴修斌等.朝阳丸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20例[J].陕西中医, 1998, 19 (7) :291-292.

[5]刘建勤.朝阳丸治厅慢性乙型肝炎90例疗效观察[J].镇江医学院学报, 1999, 9 (1) :140.

[6]王彤光.朝阳丸治疗慢性乙型肝炎112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1998, 5 (4) :41-42.

临床合理应用中成药的问题 篇7

关键词:中药,中成药,西药,合理应用

随着中药制剂制备工艺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中成药在临床中应用。目前, 本院门诊西药房的药品中约有27%为中成药制剂, 几乎包括了所有剂型, 平均月消耗金额约占药品总消耗金额的19%。在对本院门诊处方调查中发现, 使用中成药的处方约占34.2%, 其中使用2种或以上中成药处方的约占3.18%, 中成药与西药合用处方约占使用中成药处方86%。以上数据表明, 本院使用中成药, 以及与西药合用的现象很普遍。合理使用中成药, 能提高疗效, 减少毒副作用, 对辅助治疗和防治疾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反之, 不但不能提高疗效, 反而会增加毒副作用, 降低药物的疗效, 导致药源性疾病。因此, 合理使用中成药应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高度关注。本文根据广西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药剂科门诊使用中成药的处方分析和有关文献资料, 归纳总结使用中成药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 中成药成分

中成药多由传统的方剂汤药经现代制药工艺制备加工而成, 由单味或多味中药配制而成。中成药在临床应用时, 一般只根据产品的作用、功效、适应证等说明使用, 而对其活性物质的性质往往被忽略, 甚至对其组方成分不被了解掌握, 这样, 容易导致不合理用药的发生。特别是与西药合用时发生理化性质变化、毒性物质生成、药理作用拮抗、不良反应增加以及重复用药等现象。

1.1 含有酸性较强的山楂、乌梅、山茱萸、蒲公英等中成药, 不宜与碱性的氨茶碱, 碳酸氢钠等西药合用, 反之, 含有碱性较强的煅龙骨、煅牡蛎、硼砂等中成药, 不宜与酸性的阿司匹林、维生素C等西药合用, 如果合用会降低中西药的疗效。

1.2 含有硫化砷成分的中药雄黄制成的中成药六神丸, 与硝酸异山梨酸酯合用, 后者能使硫化砷氧化, 从而增加毒性[1]。

1.3 藿香正气水与多潘立酮合用, 因藿香正气水有类似阻断M受体的作用, 能显著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的活动, 而多潘立酮是促胃肠动力药, 合用造成药理作用拮抗, 降低用药效果[2]。

1.4 含钾离子较高的扁蓄、夏枯草、白茅根、泽泻、金钱草、牛膝等中成药, 不能与保钾类利尿药螺内酯、氨苯蝶啶合用, 否则可引起或加重高血钾等不良反应[3]。

1.5 某些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 如复方感冒灵中含对乙酰氨基酚, 消渴丸中含格列本脲, 与其他药物合用时, 应了解其成分, 避免重复用药;此外, 一些功效相似的中成药, 均含有相同的中药成分, 导致某些药物的重复用药, 因剂量增加而造成机体可能的不良损害。

2 中西医用药理论

中医强调整体和辨证论治, 重在阴阳平衡。中成药制剂中各味中药的配伍均建立在中医药的理论基础, 按“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经过了长期临床应用得以验证。西医以现代医学理论为基础, 利用现代诊断技术对疾病进行诊疗。中医用药讲究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补泻归经、有毒无毒。

2.1 常见的感冒, 中医有风热与风寒之分, 前者用药以辛凉解表为主;后者以辛温解表为主。西医则认为由细菌或病毒感染而引起, 应用抗菌或抗病毒药物治疗, 对其引起的发热、流涕、咳嗽等症状予以解热镇痛、抗过敏、化痰药物对症治疗。门诊中西药合用治疗感冒的处方中, 中成药基本上以清热解毒、辛凉解表为主, 这显然与中医诊断用药不符。

2.2 中成药分类一般按其功效, 根据机体阴阳五行的变化和中药的药性予以伍用。西药一般根据其化学结构分类, 一般来讲, 化学结构类似的药物, 其药理作用相似, 主要在于药动学和药效学的差别。因此, 中西医在诊断伍用药物有一定的区别。在两种或以上的中成药联用时, 不能简单地视为两 (几) 种药物作用的加成, 这与西药的药物配伍合用是有区别的。

3 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随着中药制剂的发展, 中成药品种俱增, 许多中成药的产品说明书缺乏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相关内容[3]。因此, 在中西诊治联合用药时, 应注意中西药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 由于一些中成药广告及“中药制剂, 无副作用”的误导, 使中成药的不良反应未能予以重视。

综上所述, 中成药的应用及联合用药应注意其组成和活性成分、中西医用药理论、药物相互作用和不良反应, 使中成药在防治疾病中发挥最佳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秀琼, 中永祥.浅谈中成药和西药的不合理应用.海峡药学, 2000, 12 (2) :90-91.

[2]朱建华.中西药物相互作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311.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探究 篇8

1 中成药临床应用现状

随着现代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 中成药在新药研制、药方创新、剂型改革、中成药现代化实现等方面均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中成药的组成是建立在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之上, 具有汤剂辨证论治特点, 从药品选材和药品的各个生产环境需要严格遵守GMP认证制度。我国中成药使用品种繁多, 主要以常见病和多发病为重点, 从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出发, 目前已成为各大医疗机构临床基本用药。按照中成药功能主治划分, 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药物主要有补益镇静、脾胃气滞、暑疫燥火、风寒痹痛、理肺止咳、妇科类、五官科类、外科类、中西药复合制剂等药物, 在临床上发挥了疾病防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作用[2]。

2 中成药临床作用机制

中成药是以传统医药理论为指导, 按照中医组合配伍原则研究、开发、生产, 并在临床上应用的药物, 通常为复方制剂药物, 少数为单味药制剂。多种成分入药西协同产生综合作用, 与常规化学药物相比较, 起效较慢, 但毒副作用较小。中成药的临床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调整机体抗病因子, 促进临床症状改善和疾病治愈。按照中医药学组方规律, 含有多种药物的复方中成药, 化学成分复杂, 口服后在机体内经一系列生物转化, 其原有成分可转化为活性成分, 或代谢后失去生物活性, 或借助机体调节发挥药效, 达到疾病治疗的目的[3]。目前, 中西医结合是当代医学界研究的重点, 从传统医学几千年的实践经验和卓著疗效中掌握有效治疗方法, 正逐渐被世界医学界所接受。

3 中成药临床应用要点

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基本规律之一, 中成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既能起到疾病防治作用, 也能够损害机体, 引起机体功能紊乱或组织结构变化等不良反应。辨证施治是中医临床理论的精髓, 是指以中医药理论辨识疾病症候, 判断疾病性质, 并针对辨证结果采取相应治疗方法、选取合适药物进行疾病治疗。中医辨证是决定中成药合理应用的关键所在, 在临床应用的过程中必须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辨证施治、分清标本、明确疾病本质、对症治疗才能取得满意治疗效果。

在临床中, 中医和西医属于两个不同的医疗体系, 中医注重疾病辨证, 西医注重疾病辨别, 有各自优势及特点。中西药正确合并治疗, 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缩短治疗时间, 减少用药量, 降低化学药物毒性反应, 扩大适应证范围。但同时增加了不同药物化学成分之间相互作用和反应的机会, 中成药通常含有多味药物, 成分十分复杂, 其有效成分一般并非单一成分, 导致中西药联合应用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易出现不良反应。中西药相互作用可发生于药物吸收前、体内运转过程中、体外配伍变化、体内生物转化或排泄等方面, 药物成分的相互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药物吸收, 忽视中西药之间存在的物理及化学性配伍禁忌, 不但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还会导致药源性疾病[4]。

中成药在长期临床保健和治疗的实践中具有重要综合作用, 以复方多味制剂为主要特点, 具有疗效肯定、应用方便、副作用少等临床优势。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医生应结合患者症状表现给予中医辨证施治, 避免中医药合并等药物滥用现象, 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贻误病情诊治, 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成药临床应用的得失是衡量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相关医学工作者应掌握辨证施治原则, 合理配伍, 为中医药学能够适应现代临床发展需要和临床用药安全服务。

摘要:中成药, 又称中药成方制剂, 指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 以中药材作为原料按照规定处方和标准支撑具有一定规格的制剂。中成药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直接用于疾病防治, 且具有质量稳定、安全有效、服用方便、剂量易控、副作用较少等特点。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成药的临床应用日趋普遍, 临床应用方面中成药不合理应用问题也逐渐增多。现就中成药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注意要点作一综述。

关键词:中成药,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孙有智, 顿宝生, 高晓东.浅议合理应用中成药的方法与技巧[J].时珍国医国药, 2007, 18 (3) :735—736.

[2]陈静, 商洪才.中成药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A].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 2008.

[3]舒永全, 李颖.中成药在综合医疗机构的临床应用调查报告[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2, 9 (3) :102—104.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单恋情结02-25

《乡土情结》教案02-25

长角辣椒情结散文02-25

情结散文02-25

人生的情结02-25

异地情结高一作文02-25

过年情结散文02-25

文学情结02-25

归乡的情结散文02-25

歌剧“江姐”02-25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单恋情结 下一篇:异地情结高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