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路初级中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材料(共3篇)
篇1:同心路初级中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材料
校际交流心得体会
乌木寨小学 潘祖云
2012年11月1日象达乡赧洒小学到我校进行学习交流,本着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以互相学习交流、共创共建为主要目的。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新风的思路,坚持校际交流与协作,坚持“积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为原则。通过这次交流我浅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课堂教学交流
这次的听课活动的收获是:首先,交流合作,增强了教改信心。不仅实现了经验的交流,而且让我们深深感到作为我校的教学与他们存在很大差距。在听了李兴留老师的课,他做到了教师为辅学生为主,教学手段多样化,而且在教学中出错的地方勇于承认错误,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其次通过课堂交流我们学到了很多,该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对我校听课教师进行了一次难得的现场教育。教师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学生主动合作、积极展示的表现深深折服了我们,通过与授课教师的交流,我自己也学习到了新知识、新智慧、新信息,为今后教学又添了一份力量。
二、学校管理
作为教学成绩,是学校的生命线。领导管理有方,则学校生命旺盛,否则相反。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成为一所学校的助推力,加强对教师的各项业务培训指导,提高教师工作责任心,增强教师凝聚力,加强对骨干教师和新秀的培养和管理,加强对各教研组和班主任的管理,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反思。因此,进行创造性的管理,有想法,有实践,将成为我们工作的新起点。
三、改进措施
1、根据自己和本校实际,进一步修改完善各项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开展各项工作。
2、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教研工作,在方法上多给予老师培训和指导,多种形式进行教研切实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研质量。
3、规范教学管理过程,使教学管理标准化、科学化、法制化。
4、重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通过此次交流我学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开阔了视野,启发了思路,激发了工作热情。他们的成功实践告诉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领导的办学理念是必要前提,教师队伍的素质是可靠保障,民主、科学的管理制度是重要保证。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按照起点高、思路清、操作实的要求,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水平,与学校其他领导一起为学校的辉煌明天努力奋斗。
篇2:同心路初级中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材料
田家寨九年制学校 赵建飞
以共同发展为目标,以互相学习交流、共创共建为主要方式,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新风的思路的引领下,我校坚持对口交流与协作,坚持“积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每学期均开展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本学期,学校领导班子的引领下,我们有幸参加了与同心路中学、大昌汗中学、王家墩中学的校际交流活动,通过参观学习,我们学到了许多,现将交流体会书写如下,为更好地改进我校的教育教学做更充分的准备工作。
一、课堂教学精彩纷呈
这次的听课活动的收获是:首先,交流合作,增强了教改信心。实验之行,不仅实现了经验的交流,而且让我们深深感到:作为窗口学校,是课改给学校带去了发展的春风;同时该校教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能力也对我校听课教师进行了一次难得的现场教育。教师勇于探索、大胆实践的精神,学生主动合作、积极展示的表现深深折服了我们,通过与授课教师的交流,我自己也学习到了新知识、新智慧、新信息,为今后教学又添了一份力量。同时让我找到了一些改革课堂模式的新思路,引发了对自己课堂的反观与思考,更有了致力于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的激情。其次,实地学习,取到了真经。高效课堂模式让平面化的理论有了立体感,让听课教师对导学案的教学有了更直观的感受和理解,通过与该校师生的交流了解,激发了参与课改的热情,同时也提高了对这种课改模式的操作和运用能力,真正将课堂还给了学生,真正做到了“我的课堂我做主”。与此同时对导学案的教学模式有了更新的认识,对课堂教学的组织与实施以及学习型 1 小组的运用于评价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教师的素养与技能也成为了我校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管理严格,浅入深出
作为教学成绩,是学校的生命线。领导管理有方,则学校生命旺盛,否则相反。如何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成为一所学校的助推力,加强对教师的各项业务培训指导,提高教师工作责任心,增强教师凝聚力,加强对骨干教师和新秀的培养和管理,加强对各教研组和班主任的管理,方方面面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反思。因此,进行创造性的管理,有想法,有实践,将成为我们工作的新起点。
三、改进措施
1、根据自己和本校实际,进一步修改完善各项计划,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创造性的开展各项工作。
2、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教研工作,在方法上多给予老师培训和指导,多种形式进行教研切实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和教研质量。
3、规范教学管理过程,使教学管理标准化、科学化、法制化。
4、重视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篇3:同心路初级中学“高效课堂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材料
一、“交流·研讨”有效教学的意义
1.“交流·研讨”是诱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发动机
在交流、研讨时, 由于创设了师生及生生间民主、平等、自由、宽容、和谐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消除探索学习过程中的恐惧心理, 产生心理安全感, 无拘无束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表露自己的情绪、表现自己的才干。在让学生表达看法时可以因人而异, 使他们各得其所。如第81页的交流·研讨中有两问。教师就让潜能生对难度较低的第1问发表自己的看法, 而让优秀生回答难度较大的第2问。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做出合理和激励性的评价:正确、合理的要给予表扬;不正确、不合理的也要找出其“闪光”点给予肯定。这样多次的表扬、肯定,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体会学习的快乐, 由此正确认识自己在班级中准确位置, 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增强学习的信心,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 他们心理素质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随之升华。
2.“交流·研讨”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又是思维的载体,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的准确性体现着思维的周密性, 语言的层次连贯性体现着思维的逻辑性, 语言的多样性体现着思维的丰富性。这说明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即立足课堂, 通过交流、研讨、质疑、探究等活动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1] “交流·研讨”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平台。在教学中, 教师营造了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能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 以一种愉悦、积极、兴奋的心态参与学习, 并通过交流、研讨、质疑、反思等活动, 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使个性在活动中张扬。如第17页“交流·研讨:电解食盐水、精炼铜和镀铜都是电解原理的应用实例, 请比较它们的装置、电极反应等的异同。”这样学生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多, 说话机会多了, 用文字表达化学过程、化学原理的机会也多了, 自然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很好发展。
3.“交流·研讨”可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合作精神和组织才能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 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要求, 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交流、研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在合作学习中, 小组内每个成员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建议, 可相互启发、补充, 也可相互借鉴, 还可进行争辩、讨论, 教师及时了解情况, 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各抒己见, 鼓励学生发表标新立异的看法。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合作, 体会合作的快乐。如第67页“交流·研讨: (1) 根据合成氨反应的特点, 应分别采取什么措施提高反应的平衡转化率和反应速率? (2) 请尝试为合成氨选择适宜条件。 (3) 在确定合成氨的适宜条件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4) 为了提高合成氨生产的能力, 还可以在哪些方面做进一步改进?”这些问题学生只有拿出与人合作的勇气和魄力进行交流、合作, 才能得到全面的结果。
4.“交流·研讨”可激发学生的创造性
在“交流·研讨”学习过程中, 教师恰当质疑, 巧设悬念, 会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认知心理, 激发求知欲望, 并引导学生对“交流·研讨”题展开充分讨论, 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 同时教师也应努力营造出师生及生生间自由、平等的氛围。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所说: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学的研究证明, 一个人如果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具有独创和革新的精神, 那他就必须承担犯错误的风险。无论是对问题提出可供选择的解决方法, 还是保持一种松弛的沉思态度, 都要求不必过多地考虑错误的危险性。这并不意味着他把错误看做无关紧要, 而是说他会把错误看做一种纠正原有假设或结论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 同样重要的是, 教师对于学生所犯错误一定要有高度的容忍精神。[2] 对学生发表的见解要做出合理和激励性的评价。因此, 交流、研讨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活动, 使智力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 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
二、“交流·研讨”有效教学的策略
1.必须创设一种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 课堂教学是由教的动态过程和学的动态过程组成。只有两者同步展开、同步发展, 课堂教学才能达到理想境界。在“教师带着学生走向教材”的化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学习教材的思维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过程, 教师对这种思维活动起着组织、领导和指导的作用。为了使这种思维活动卓有成效, 教师必须在充分认识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中“以学定教”和“以教导学”, 并以民主教育的精神浸入交流、研讨中;摆正师生关系, 将师生关系定位在探究真理的伙伴关系、解决难题的合作关系。教师以与学生同样的好奇、同样的兴趣、同样的激情, 融入学生中间, 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宽松情境, 让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将思维的热情彻底点燃, 积极动脑、动手并动口, 大胆地发表对所议问题的看法。学生在交流、研讨中, 受到教师、同学的充分尊重, 其所思所想就能得到充分的阐释与交流, 并在民主、平等情景下得到修正、提高并产生“共振效应”。这样学生在学习中就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动性, 充分感受学识产生、发展的过程。[3] 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没有宽松的教学环境, 就谈不上学生对化学课的兴趣, 也就谈不上教学的成功。
2.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
新课程下的化学课堂属于学生, 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人、主角、主体, 教师退居幕后, 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同伴、学长、导师。[4] 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育的艺术不是传授知识和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交流、研讨中要着力营造一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的条件和环境。在这样条件和环境下, 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思维极为活跃, 并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 敢于质疑问难, 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精神。同时教师要认真倾听每组成员的发言, 并运用智慧抓准时机恰当评价、点拨、引领、调控, 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主动学习, 独立思考, 又善于与同学合作讨论,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3.必须掌握好“四度”
(1) “交流·研讨”题的难度。
设疑、解惑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实现能力和知识由“现有水平”向“未来发展水平”的迁移, 因此, 设置问题应有适当的难度, 使解决问题所需的思维水平处于“邻近发展区”内, 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让学生通过努力达到“跳一跳, 摘桃子”的目的。在教学中要依据“交流·研讨”题的不同难度, 设置两人或更多人学习小组完成学习任务。如教材第49页“交流·研讨”[5] 的第1问可以设置两人一组完全可以解决。对有一定难度的“交流·研讨”题如第2问和第3问可以设置多人一组, 通过这样分组交流讨论, 既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 又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优势。
(2) “交流·研讨”题的跨度。
“交流·研讨”题的设置应具备一定的跨度, 即紧扣教学内容的中心环节, 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前后衔接, 也就是知识块之间、学科之间的联系。如教材第98页的“交流·研讨”就要联系《化学1 (必修) 》及初中化学的有关知识来归纳和总结, 既对已学反应进行复习, 又提出了新问题, 真正做到了温故而知新。
(3) “交流·研讨”题的梯度。
所谓梯度, 就是提问题时应做到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层层递进, 步步深入, 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一个有梯度的问题设计, 使学生的思维沉潜其中, 并不断向纵深发展。[6] “交流·研讨”题的设置应有一定梯度, 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思维规律, 兼顾到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分析能力, 才能达到攻破难点目的。如教材第36页“交流·研讨:你已知道, 固体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和蔗糖都能溶于水, 它们溶解的过程与焓变有关吗?是什么因素决定它们的溶解过程能自发进行?”可以这样设置问题的梯度:硝酸铵、氢氧化钠、氯化钠和蔗糖溶解过程的热效应如何?它们的溶解过程都是自发过程, 它们的溶解过程与焓变有关吗?根据图示提供的信息思考是什么因素决定它们的溶解过程能自发进行。这样设置对问题进行层层深入剖析, 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成功构建高效课堂。
(4) “交流·研讨”题的广度。
有的“交流·研讨”题则可以进行必要的引申拓展, 如教材第88页“交流·研讨:使用纯碱清洗厨房油污时, 用热碱水好, 还是冷碱水好?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并说明你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可进行拓展, 紧接着问:“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还有哪些水解原理的应用?”使学生深刻体会化学知识在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交流·研讨”的教学不能走过场、敷衍了事, 必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给予他们充足的自主学习的时间, 对“交流·研讨”的内容进行全面深入思考, 并与同学交流、研讨, 由此形成相对全面的结论和方法。教师在交流、研讨过程中, 要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 对“交流·研讨”的内容作必要补充和强调, 揭示“交流·研讨”内容与已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加深对“交流·研讨”内容的认识、理解和掌握, 有效利用“交流·研讨”构建高效化学课堂。
参考文献
[1]刘泽然.立足课堂, 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J].考试周刊, 2008 (21) :50.
[2][美]索里JM, 特尔福特CW.教育心理学[M].高觉敷, 刘范, 林传鼎, 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2:296.
[3]熊光发, 龚颖潮.关于“讨论”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学, 2002 (7) :24-25.
[4]张志博.自主才是尊严[N].中国教师报, 2012-03-07 (1) .
[5]王明召, 高盘良, 王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 (选修) [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相关文章:
用爱心与学生交流02-07
班主任经验交流材料:用爱心构建班集体02-07
个人师德交流材料02-07
师德师风建设工作经验交流会心得02-07
爱岗敬业 乐于奉献师德师风交流材料02-07
师德及教师育人情况02-07
师德标兵先进事迹材料用02-07
师德标兵事迹交流5则范文02-07
水利知识考试02-07
师德演讲稿:用爱心搭建教育的蓝天0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