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改善

关键词: 恐惧感 数学教师 数学 学生

实效改善(精选三篇)

实效改善 篇1

一、化解难度, 调动激情, 逐层深入, 以达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效

许多学生也许会有这样的体会, 初次拿到一个题目, 会无从下手。对于这种情况, 首先, 教师应先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 让学生逐次找出已知条件, 然后根据已知条件去理清思路。只要有思路, 无论对与错都可以大胆发言, 尤其是学困生, 如果他们认真思考且勇于表达出了自己的想法, 教师首先要予以充分的肯定, 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让他们尝到成功的喜悦, 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从而为以后的努力学习奠定基础。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 教师可先找尖子生给大家一些有价值的提示, 启发其他学生的思路, 增强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来挑战, 从而调动起全班的竞争意识。这样, 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会越来越高, 一切问题最终都会瓜熟蒂落, 水到渠成。

二、采取“一帮一”形式, 让学生结对学习、合作学习

采取“一帮一”形式让学生结对学习、合作学习, 对促进学生学习可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印第安纳州中学教师哈姆斯根据“一帮一”的模式首创了学生教学生的教学法。他先教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然后让这些“小老师”再去教其他学生。成绩落后的学生在同学“我行你也能行”的激励下, 都会大有长进。

将“一帮一”形式引入到教学实践中收效明显。由于学生和教师之间总会存在着代沟, 在接受知识方面或多或少地都会存在一些障碍, 而学生之间交流起来就要容易得多, “一帮一”模式正好符合学生的这种需求。制度的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的主动与自愿基础之上的。在实施过程中, 首先由教师确定一些表现优秀的学生成为“小老师”, 用以帮助成绩落后的学生。然后由成绩落后的学生找到教师, 提出与自己性格志趣相投的学生做自己的“小老师”, 从而实现“一帮一”, 提高落后学生的学习水平。

另外, 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通过分工让每个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 然后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某项任务。为便于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应先将学生进行分组, 在学生讨论时, 教师要在各小组间巡视, 随时回答问题和指导学生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可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能力, 并且在合作中提高自己。

三、加强教学准备与教学反思, 做会思考的教师

教学中,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教学感想, 但由于工作繁忙, 很少有静下心反思和思考的机会。如在讲公开课《二元一次方程方程和一次函数的关系》时, 我原本准备按照课本的编排顺序依次进行讲解, 后来临上课时突然灵光一现, 悟到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正是二元一次方程和一次函数之间的三种关系。因此在开课之初, 我并没有向往常一样, 通过大屏幕向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而是一反常态, 将学习目标写在了黑板上: (1) 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关系, 可以相互转换; (2) 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一次函数图像上的点的关系; (3) 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一次函数的图像交点的关系。在板书时, 我只写了三个二元一次方程一次函数, 然后引导学生依次完成这三个学习目标。下课后, 听课教师纷纷表示:“从来没有这样上过这节课, 总觉得这是一节无关紧要的课, 想不到这样的设计将这节本无多大意义的课上得有趣和有价值了许多!”仔细思考, 的确在很多时候, 只要静下心来思考、反思, 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成为最优秀的教师和最会思考的教师。

四、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 实现知识的迁移

在教学实践中, 由于一些特殊原因, 我在任数学课的同时还兼任信息技术课。于是, 我在信息技术课上常常让学生利用所学的信息技术知识来完成对数学知识的强化和对信息技术的熟练操作。如在教学北师大八年级数学上册中的《测量旗杆的高度》这一节时, 方法有很多, 但学生似乎对每一种方法的证明都似是而非、似懂非懂, 而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有关Power Point的制作方法, 因此我要求学生先将三种方法制作成幻灯片。在学生一步一步完成的过程中, 我相信大部分学生都已经能够完全掌握这三种方法了。为了让这节课更加生动, 同时也为了让学生真正实现各学科之间、知识之间的迁移, 我再次引导学生制作Power Point, 让学生充分“动起来”。学生的一下子就像被点燃了一样, 各显神通,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展示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能力。

最后上交的作品令我惊叹不已, 同时我对学生的创造性及课堂的再生性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由此看来, 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

五、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辅导分层与评价分层, 不断推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对于基础较为扎实的学生, 我们要告诉他们:学习的最高境界不是跟着教师学, 而是学会自学, 因此教师应引导他们“自己走”, 善于思考, 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并能够通过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对于大多数中等水平的学生, 教师要帮助他们实现知识的内化以及知识在各科间的迁移, 让这些学生逐步向优秀学生靠拢。对于学习上有较大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抓实基础, 让他们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师的引领下稳步前进而不至于掉队, 鼓励他们敢于实践、敢于操作、敢于提问。教师尤其要注意对这些学生的评价, 因为这些学生往往比较敏感, 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为此, 教师要善于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并予以充分的肯定, 多加鼓励;对于他们的一些不良行为和做法要及时加以纠正, 从而真正让评价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并能以此推动全体学生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 教师在教学中要勤于积累, 善于思考, 注重总结教学经验, 并从理论上做到不断完善与提高, 对教学的各环节随时做修正, 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改善课堂实效。

摘要:如何让学生消除对数学的恐惧心理, 对数学产生兴趣, 是我们教师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交流与探讨的习惯, 积极优化教学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实效改善 篇2

一、加深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改变师生关系的紧张的局面必须对新的课程理念进行研究,理解新的课程理念。新课改强调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加强备课,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出现积极和谐的局面,以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构建和谐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使之产生良好的兴趣,有利于师生共识的达成,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

二、准确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普遍不成熟。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并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就必须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进行研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使自己不仅熟悉本门课,而且要有相应的心理学知识,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心理上好课。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喜欢初中思想品德课。

三、构建和谐的思想品德课堂

无论教师做多少工作,只有构建和谐的课堂,才能使师生关系融洽,才能实现新课改的要求,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

教学观念变革对课程改革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意义,如果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观念不转变,那就不能适应新的课程。课堂更是学生的课堂,教师应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指导者,因此现代的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只有转变观念,才能营造出和谐的课堂气氛。

2、重建师生关系

新课程理念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和谐、融洽的关系。教师只有主动接触、关心、热爱学生,才会赢得学生的尊重与信赖,从而在师生之间形成亲切友好的双向交流,这正是形成和谐思品课堂,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最重要的保证。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表情和形体语言

在课堂上千万不要有一个死板的面孔,要充满微笑。实践表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是通过微笑来传递的,而学生会在这种爱的感召下受到鼓舞,从而亲其师、信其道。

(2)要多给学生鼓励

一个轻松愉悦的课堂离不开学生的积极投入,而学生的积极投入又离不开教师的鼓励。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善思多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在教学中,为了鼓励学生善思多问,可以设立“爱动脑筋的好学生”、“课堂发言标兵”等奖项。对学生发言中有新意、有独特见解的及时给予表扬,課后颁发适当奖品。这样做不仅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民主是建立和谐课堂的关键

学生也需要尊重,而民主是最大的尊重。而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心情舒畅,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敢做、敢于创新、敢于创造,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课堂上,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民主于学生,杜绝“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才能激活课堂气氛,才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

3、创设情景,营造氛围

情景教学是初中思想品德课的重要教学手段之一,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各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例如创设问题情境、形象情境、故事情境、实验情境或音乐情境等等,帮助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引导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说事实谈体会,尽情表现个性,尊重学生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尊重学生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个性化的过程。进而把思想品德课堂变成一个关注学生成长的乐园,成为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快乐而充满活力的课堂。

(1)增加课堂的活动量

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访谈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不断激发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要。由于增加了课堂的活动量,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了,有利于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

(2)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

初中学生大都有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课堂上创设问题抢答、小组答题竞赛等方式,可允许最先回答正确的学生当“小老师”,教师运用适当的激励语言,如“看谁说得最清楚”“谁的方法最简便”“哪个小组合作得既快又好”,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表现自我的机会,展示学生的个性。实践证明,把竞争带进课堂,会使课堂更加和谐融洽。

(3)将社会现实带进课堂

初中思想品德课是一门现实性很强的课,脱离了现实,学生就缺乏了兴趣。因此,教师一定要将社会现实带入课堂,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艰辛,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新课标也强调,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具体的生活实例走进课堂,会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让生活与教材融为一体,更有利于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实效改善 篇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以广州市铁路第一中学初一级学生 (男:220人;女:206人) 为研究对象, 采用广东省2006年颁布的《中小学生体能素质评价标准》测试指标和方法进行初一基础测试、初二及初三追踪测试;并用问卷调查就学生对传统耐力跑锻炼态度、对定向运动了解、态度及接受程度等进行调查。

2 研究的实验设计

根据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 设计了课堂“定向跑”各种不同的锻炼内容和负荷量 (见表1) , 在实验期内作为主体教学内容或辅助内容穿插于教学中。

同时, 根据教学目的和需要, 按场地大小确定长短距离定向跑;跑的形式可照地图所示按顺序或不按顺序到访点标;可采用折返跑增加难度和距离。

3 测试结果与分析

3.1 基础测试状况

基础测试状况见表2, 基础测试男女生体能状况从优秀的3.52%, 上升至不及格的38.24%。其中耐力素质测试男子1000米从优秀的2.73%到不及格的73.64%, 落差高达70.91%;女子800米从优秀的1.46%到不及格的57.28%, 落差也达55.82%;50米速度力量测试显示:男子数据曲线存在负斜坡的发展趋势;女子则呈中间高, 两头低的曲线走向。

总体看:男女体能测试73%以上学生处于合格及以下水平;男女耐力素质测试90%以上处于及格及以下水平。男女速度力量测试65%以上学生处于及格及以下水平。

3.2 追踪测试状况

对初二实验教学后进行追踪测试, 结果与基础值比较显示:男女体能测试达优、良、及格的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特别是及格上升率19.58%, 不及格减少率24.72%。

男女耐力素质达优、良、及格人数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男优、良升幅比女大, 及格女比男大。男女共同点: (1) 各上升等级中, 及格升幅最大, 其差值分别为15.43%和17.22%; (2) 不及格率大幅下降, 其差值分别为22.34%和19.38%。

男女速度力量素质达优、良、及格人数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男良好的升幅比女大, 女及格的升幅比男大。男女共同点: (1) 及格升幅最大, 其差值分别为4.05%和7.45%; (2) 不及格率下降率大, 其差值分别为11.19%和11.88%。

男女耐力素质达优、良、及格上升率为男11.18%、14.94%、15.34%;女0.95%、8.41%、23.37%, 升幅初三大于初二, 其差值分别为男7.39%、10.39%、-0.09%;女0.95%、6.2 0%、3.15%。不及格下降率男3 7.5 5%、女3 2.7 7%, 降幅初三大于初二, 其差值为男15.21%、女13.39%。

男女速度力量素质的优、良、及格上升率男7.55%、19.9%、2.16%;女5.04%、22.7 6%、8.97%, 升幅除男子及格出现负增长外, 其余均为初三大于初二, 差值为男3.95%、16.27%、-1.89%, 女1.43%、21.93%、1.52%。不及格下降率男29.53%、女18.82%, 降幅初三大于初二, 其差值为男18.43%、女6.94%。

综合以上分析表明, 经过二年实验教学, 学生体能、耐力及速度力量等素质的总体水平均呈较大提高态势, 实验时间越长, 提高幅度越大, 其实效性也越大。

3.3 问卷调查分析

为全面掌握体育课教学情况, 笔者开展了问卷调查, 结果见表3所示。问卷调查结果为:68.9%的学生对传统耐力跑的教学手段感到枯燥、不想练;学生75.2%喜欢“定向运动”、95.3%愿意参加、63.2%相信此项运动可改善体能状况, 该数据反映了学生对“定向运动”接受的主观态度, 此情况与上述测试结果吻合, 进一步确定“定向运动”实验教学具有实效性。

4 结论

通过本文研究可得到以下结论。

(1) 基础测试值反映:男女体能和速度力量素质有65%以上学生处于及格及以下水平;耐力素质有90%以上处于及格及以下水平。

(2) 通过2年实验教学, 男女体能及各项身体素质均呈提高态势, 升幅初三大于初二的结果表明, 实验教学时间越长, 提高幅度越大。

(3) 75.2%学生对“定向运动”持喜欢和相信其可改善体能的态度, 是接受“定向运动”的真实反映, 也再次证明实验教学的实效性。

注:差值 (即初中二、三年级测试结果与初中一年级测试结果相减所得数值)

参考文献

[1]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社.

[2]广东省中小学体能素质评价标准.广东省教育厅, 2006.

[3]庄海球.将定向运动引入中学体育课堂的可行性研究[J].体育教学, 2007, 5.

[4]金兴华.在中学体育课堂中开展定向运动的分析研究[J].科教文汇, 2007, 6.

[5]王翔, 彭光辉, 汤万辉, 等.定向运动[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7.

本文来自 古文书网(www.gwbook.cn),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相关文章:

做到实效02-11

实效高效02-11

行政实效02-11

临床实效02-11

实效讲评02-11

有效实效02-11

法律实效02-11

识字实效02-11

实效开展02-11

传播实效02-11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做到实效 下一篇:有效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