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美好源于爱(精选四篇)
教育的美好源于爱 篇1
每当接一个新班级的时候, 我们常常会从上任任课教师那里了解到许多关于班级、学生的信息。特别容易被提及的学生, 大多是表现出类拔萃的和最令老师头痛的。孔亮是我接这个班级之前提名率最高的学生, 他属于后者。
开学第一天, 我快步走进教室时, 里面特别静。自我介绍后, 我请同学们也一个一个自我介绍。当教室东北角的一名学生站起来, 手足不安地说:“我……我……”话没说完, 周围同学哄笑一片。我说:“孩子, 大胆些!把自己介绍给老师。”“我叫孔亮, 学习不好。”说完, 他逃似的坐下了, 满脸通红。教室内又是一片哄笑。我说:“多么坦诚的学生, 我很喜欢你。我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各方面都优秀的学生。”孔亮抬起头, 眼光有些异样, 里面写满了感动, 周围没有了笑声。
教材第一篇文章是文言文《学奕》, 要求背诵。当我了解背诵情况时, 没有一个学生表示不会背诵的。“孔亮, 你会背诵了?”有好几个学生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孔亮, 发出疑问。“我会背!”孔亮语气坚定地说。“老师, 我可以背诵一遍吗?”他想证实自己。“当然可以喽!”只见他站起身, 背诵了一遍课文。虽不够流利、更谈不上抑扬顿挫, 但周围还是掌声一片。“你真了不起, 孔亮!”“老师, 以前学过的课文, 他从来没会背过。”啧啧称赞声不绝于耳。我微笑着走到他身边, 伸出手说:“来, 我们握握手, 祝贺你的进步!”他脸上写满了自信。我如农人看到茁壮成长的秧苗般充满了丰收的希望。
为了呵护这棵娇嫩的幼苗, 把他刚闪出一点火花的学习兴趣激活, 我想到了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改变“后进生”的观点:“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面对孔亮这样平时从不读课外书的学生, 应该从他的阅读水平出发, 找到他会喜欢上的书籍, 于是, 我到书店精选了几本备受孩子们喜欢的作家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一天下午放学后, 我把孔亮叫到办公室, 他站在我面前手足无措, 满脸恐慌。我对他说:“孔亮, 这几天老师有一惊人的发现, 不知你觉察到没有?”孔亮一脸茫然, 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你是我们班进步最快的学生!”他茫然的脸上呈现出吃惊的神色。“我这里有几本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书, 你愿意看看吗?”他有力地点点头。“不过, 一次只借给你一本, 看完后再来换另一本。”“好!”他双手接过我递过去的《贪玩老爸》, 连再见都没来得及说就跑出办公室, 一出门就高兴地跳起来……
之后, 只要他有一点进步, 我就对他进行表扬和鼓励。那一次, 我必须参加一次评议会, 只好安排大家上自习课。我为学生留下了适量的作业, 并对自习纪律提出了要求。孔亮负责记录同学们的守纪情况。我参会回来, 询问上自习课的纪律情况, 大家都说非常安静。而且每个同学都按时完成了作业。我表扬了孔亮的认真负责, 并选择五名表现突出的同学, 在每人的学期评价表上添上一颗小红五星, 当然也少不了孔亮。我看到他坐得端端正正, 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从此, 孔亮又像变了一个人, 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为了巩固他的点滴进步, 我又安排他参与办黑板报, 整理讲桌, 管理班级卫生, 记录好人好事。他在为大家的服务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了信任的快乐。因此, 他经常受到我的表扬, 也经常得到我奖励给的贴画、星星、本子、课外读物……后来, 他真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名副其实的奖品。
一转眼六年过去了, 今年的教师节, 我收到一张来自青岛某大学的贺卡, 上面写着:
敬爱的孙老师:
谢谢您的真挚信任, 是您的一次次关爱和那一本本课外书, 在我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改变了我的人生轨道。悠悠师恩, 终生难忘!
您的学生:孔亮
孔亮是我教学生涯中的一个普通学生。他在多年后还想着我对他的情感。这更让我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教师的工作, 就其本身的性质与逻辑而言, 是造就人、培育人的特殊工作。它可以使人摆脱愚昧、走向文明, 教人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作为教师, 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极其富有而又极其脆弱的心灵, 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在他们心底留下深深的印象。教育与教学不应该意味着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复制到学生的头脑里, 学生犯错绝不能过分指责, 而因正确引导, 在表扬中夹着批评, 这样学生就愿意跟老师接近, 听老师的话, 即所谓“亲其师, 信其道”。我们更需常常提醒自己:教师要将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教师爱学生的同时, 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 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还要相信学生都有上进心和发展潜能, 给学生以积极的期望。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学生进行着心灵的接触。只有我们全身心地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 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 给予他们最平等而又博大无私的爱, 我们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学习生活中, 得到他们的信任和尊敬, 才能赢得最强有力的教育力量。
正如一位哲人所说, 每一朵花儿开放都有一定的时间, 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一个过程。过重的功利心让我们等不到花儿开放的那一刻, 等不及孩子经历完成长的过程, 浮躁的态度让我们少了一种等待的胸怀, 少了一双智慧的眼睛。给每一棵野草开花的时间, 给每一个平凡的生命同等的待遇, 给每一个学生必须的尊重和宽容, 给每一个孩子成长的时间, 野草也能开花!
罗素说过:“凡是缺乏教师的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在教育过程中, 情感是连接师生的纽带。教师的爱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亲近感、信任感和敬慕感。他们愿意推心置腹地交谈, 也愿意敞开心扉, 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
爱是鼓励, 也是教育, 让最“饥渴”的心灵得到应有的呵护和抚慰, 我们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喜悦。
参考文献
教育的奇迹源于爱 篇2
-----《教育的奇迹》读书体会
四年级语文组
索福克斯说过,人世间有许多奇迹,人比所有奇迹更神奇。那么什么是教育的奇迹,读了《教育的奇迹》我找到的答案是用爱与宽容,让我们原本普通或者有缺点的学生,孩子成为闪光的有所作为的人。
在《教育的奇迹》一书里,作者崔华芳列举了很多有这样那样缺点的孩子,在经过充满爱心,充满耐心,充满恒心的教育,成为了成功者。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并引起深思的是这两个例子:安妮·莎莉文和海伦·凯勒故事以及大学教授和贫民窟男童的故事。
海伦·凯勒被认为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女性之一,熟悉她的人知道,海伦·凯勒幼时身患重病,出生才19个月就丧失了视、听、言的能力,成为一个又盲又聋又哑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没有声音、没有光明、没有交流的世界里。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幼儿,后来不仅学会了读书,学会了说话,而且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成为一名通晓五种语言、知识渊博的学者,成为创造了非凡业绩的慈善家、演讲家和教育家。海伦·凯勒的成长与成功震撼了世界,而这一奇迹的出现却与她的老师──安妮·莎莉文的教育与引导密不可分。安妮·莎莉文用她那极大的爱心、耐心与毅力,那从尊重孩子的天性、引导孩子的兴趣出发的教育,激发了海伦的学习热情,使海伦一直处于对知识的渴求状态中,成功地将海伦从一个无知甚至野蛮的小女孩逐渐培养成一个知书达理、才华横溢、富有爱心的女性。
另一个也是真实而感人的故事:25年前,有位教社会学的大学教授,曾叫班上学生到一贫民窟调查200名男孩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并对他们未
来的发展作一评估。每个学生的结论都是“他毫无出头的机会”。25年后,根据调查,这200名中有176名成就非凡,其中担任律师、医生或商人的比比皆是。教授他拜访了当年曾受评估的年轻人,跟他们请教同一个问题,“你今日会成功的最大原因是什么?”结果他们都不约而同地回答:“因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教授找到她后,问她到底有何绝招,能让这些在贫民窟长大的孩子个个出人头地。这位老太太眼中闪着慈祥的光芒,嘴角带着微笑回答道:“其实也没什么,我爱这些孩子。”
教育家夏丏尊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教育生活中,缺乏爱心的现象实在太多:当学生有化解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有不遵守纪律的行为,我们不是循循善诱,而是毫不留情,大声呵斥,甚至挥以拳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不是和他一起分析原因,热情鼓励,而是公开批评,使他懊丧不已,一次次地挫败孩子那颗稚嫩的心,当学生一次次表现不如人意的时候,我们就已断定他将是个无可救药的,毫无前途的人……
陶行知说,在我们的冷眼之前,可能就有牛顿;在我们的棍棒之下,可能就有瓦特;在我们的恶语之中,可能就有爱迪生。是啊,从某种意义上说,成材与否是人的潜力发掘和发展的必然,是人的一种不应受到抹杀的天性,而我们有许许多多的同仁在有意无意中,却摧毁了这种必然,践踏了这种天性,“创造”了一个个不该发生、令人痛心的“奇迹”!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 每一个孩子身上都能挖掘出人性的美好和优良的品质,每一个孩子都有着丰富的智慧和创造的魄力。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
宗教感:源于爱的教育 篇3
婶婶:“亨利,你跟上帝和解了吗?”
梭罗:“婶婶,我不记得我们曾经吵过!”
在生命的最后将息,梭罗安详的把自己交给了上帝,在皈依天国的路途中充满神圣的和宇宙相融的宗教感。我是被这种源于对上帝虔诚的纯粹感情所打动的。
作为教育人,自然我也联想到教育和宗教感的某种关联。
哈佛大学建立之初的目的,竟是为培养优秀牧师;虽然美国在《权利法案》诞生之日就政教分离,但即使现在,美国政府仍然重视宗教情怀和“宗教感”文化对公民伦理的影响。在美国人生活中,宗教精神就像面包、酒和咖啡,完全被列入一种日常的营养谱系。美国政府在塑造公共道德和生活秩序方面,主要依赖法律和规章制度,但宗教感也有它的普世价值和渗透力。
教育不是宗教,宗教也绝对不能代替教育。但在教育中倡导宗教感的建立,却是必须的。这种宗教感不是迷信,而是一种信仰,是对于教育中爱的绝对信仰。
因为教育中的爱,始终代表着指向终极的灵魂仰视,所以才有宗教感。就像我们需要久久仰望苍穹天河,心怀崇敬,思索着属于生命和灵魂的价值和取向一样,都是来源于对人自身的热爱和信仰。而这些也是宗教感产生的原因。它和艺术同源同质,属于对心灵的滋养。
我的理解是,教育中对于爱的信仰就是宗教感,换言之,教育中的神圣宗教感来自于爱的过程,爱的升华提炼结晶即为宗教感。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于教育持有宗教感般的虔诚,就能于浮泛的世俗生活中寻找到别样的趣味。当然,这也就是众所周知的职业认同度,当职业认同达到宗教感的境界,知行合一、内外相合的教育境界当会出现。
对于教育,如果回归宗教,那是把教育往黑暗的深渊里推;历史前进的脚步也不允许把教育变成单一价值观的宗教。但教师保持对于教育的敬畏之情,可以使教育少受一些玷污;教师保持对于教育星空仰望的姿态,可以使这个职业少受一些亵渎。这也是倡导教师对于教育保持宗教感的意义所在。
当走在校园里的每个人都带着饱满的精神昂扬的微笑,都满怀期望开始新一天的学习与生活,这样的校园才是真正感人且富有力量的。
现代社会的发展,宗教不再是参与政治的角色,多元化和选择性是尊重个性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教育中,我们从宗教出发寻找具有宗教感的教育仪式,有机融合进学校的课程建设中,是一个新的视点。当然,课程建设的指向是人的精神健康发育,而不是利用具有宗教感的课程形式去愚民。那是与真正的教育背道而驰的。1960年代,为强化道德教育,美国一些州的公立学校曾经盛行过“课前祷告”之风,由老师率领孩子高声朗诵:“全能的上帝,我们愿意皈依您,愿您保佑我们,我们的家长、教师和祖国!”结果那些非基督教家庭提出抗议。最后法院裁定认为:有组织的集体祷告只会导致一种宗教高于另一种宗教,损害了宗教自由。
教育的美好源于爱 篇4
《爱的教育》中的主人公安利柯是从十月份四年级开学第一天开始写起,一直写到第二年七月份,这整本书中一共有100篇文章,有安利柯身边的感人小故事,和他父母在他日记本上写的启发性文章。
他使我们感受到我们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而这种关心,理解,帮助,都离不开DD爱
其中的每月故事,颂扬了爱的美德,和高尚的心灵,让我懂得爱人民,爱祖国,爱大自然,爱学习,爱劳动,孝敬父母,尊敬师长。
相关文章:
工作总结工作02-04
钢筋工作工作总结02-04
关于整顿工作纪律和工作环境的工作方案02-04
主要工作量02-04
重点工作工作汇报02-04
拟上市公司锁定期小结02-04
中国公司的特色管理02-04
乡镇归档工作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02-04
成本工作总结成本测算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