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关键词: 类似 终末期 心脏 预测

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精选8篇)

篇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

铁路建设过程中,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

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3、尽量穿过居民点。

篇2: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势(高度、地形):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势热量不易散失,魁梧地势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性强弱引起气温年较差变化。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篇3: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1 分布式发电的分类和优点

1.1 分布式发电的分类

分布式发电可以在电力用户的附近建立起容量比较小的发电机组, 对附近的电力负载进行供电。 分布式发电与传统的集中式发电有很大的不同, 因为分布式发电使用的全部为可再生能源, 降低了我国能源的消耗, 对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并且分布式发电的规模比较小, 保证了距离电源中心较远用户的供电, 提高了配电网供电的稳定性。 分布式发电技术主要包括水力发电、风力发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燃料电池发电和生物能发电等等, 是一种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利用的发电技术。

1.2 分布式发电的优点

分布式发电由于是在电力负荷的附近进行供电, 所以减少了配网在电力传输过程中造成的电力损失, 提高了配网供电效率。 分布式发电与传统电力系统相比有着以下优点:分布式发电运用的都是可再生能源, 并且分布式电源全部建立在电力负荷附近, 降低了能源消耗, 满足我国节能环保的要求;分布式发电并入到配电网中, 可以对配网进行电力补充, 即使配网出现故障, 分布式电源也能对电力用户进行不间断供电, 提高了供电可靠性;分布式电源的安装比较简便, 运行方式也非常灵活, 可以根据电力负荷随时进行调节, 具有良好的调峰性能;分布式发电系统装机比较简单, 可以解决偏远地区的供电问题, 提高了配网供电的经济性

2 我国配电网现有的保护配置

我国的中低压配电网大多是单侧电源, 辐射式配电, 所以配电网中的电流方向以及功率全部是恒定的, 配网线路的保护装置也全部以单侧电源为基础。 我国的配电网线路都配备有继电保护装置, 可以保证配电网运行的稳定性, 并且配电网中的保护装置大多遵循三段式电流保护。 三段式电流保护原是指可以根据电流的增加而自动启动的保护装置, 三段式电流保护包括瞬时电流保护、 定时限电流保护和定时过电流保护, 并配备了自动重合闸装置。

三段式电流保护中的瞬时电流保护和定时限电流保护是对配电网线路的主体保护, 过电流保护为配电网线路的备用保护。 例如在配电网因为线路故障出现电流激增时, 瞬时电流保护就会启动, 对配电网的电流进行切断, 瞬时电流保护的保护范围有限, 不能对线路全长进行保护。 定时限电流保护的保护范围比瞬时电流保护大, 基本可以保护整条线路, 但是却需要相应的动作时间。 过电流保护是在线路发生故障时启动的, 并且可以对主线路的相邻线路进行保护。

大多数配电网的线路故障均属于瞬时故障, 为了保证在瞬时故障时候能迅速地恢复供电, 自动重合闸装置一般都与瞬时保护装置进行配合。 在线路发生故障时, 自动重合闸装置会迅速切断整条线路, 并进行重新合闸, 如果故障为瞬时故障, 那么在重合闸之后整条线路就会恢复供电。 所以自动重合闸装置保证了配电网供电的稳定性, 并且还可以对配网线路中的误跳闸进行纠正。 如果配电网线路出现永久性故障, 自动重合闸装置会进行重复断开, 避免故障范围扩大对周边线路造成影响

3 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线路保护的影响

3.1 分布式电源接入对配电网一次重合闸的影响

分布式电源接入到配电网之后, 配电网中的线路不再是原本的单侧电源, 但是自动重合闸装置会增加供电稳定性, 所以不会对装置进行拆除, 这就导致线路在出现故障时自动重合闸的相关功能会对整个配电网产生不利的影响。 举例分析分布式电源接入后对一次重合闸的影响 ( 如图1 所示) 。

对图1 进行分析, 如果配网线路的故障出现在K1 范围内, 该段范围的一次重合闸装置就会启动将线路断开, 这时分布式电源就会形成电力孤岛, 导致配电网的电力同步出现问题, 使一次重合闸丧失了瞬时故障恢复的能力, 线路中也会出现冲击环流, 对分布式电源造成冲击。

如果线路故障为永久故障, 那么在自动重合闸装置将线路断开后, 分布式电源继续对配电网进行供电。 在这种情况下重合闸装置将线路重新连接时, 线路电流就会过大, 导致故障点出现强电流击穿, 使电力事故的范围扩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 可以在分布式电源并入配网处安装线路保护装置, 使线路发生故障时, 保护装置可以对分布式电源进行切断。

3.2 分布式电源的接入对配电网线路三段式电流保护造成的影响

分布式电源在配电网中的并入位置不同, 会导致配网的电流产生重新分布, 并入位置的不同也会导致故障电流的大小和流量产生不同, 所以要对分布式电源不同的并入位置进行分别阐述。

3.2.1 在配网线路的末端并入分布式电源对三段式电流保护造成的影响

在配网线路末端并入分布式电源后, 在系统配电网和分布式电源之间就变成了双电源供电, 其他未并入的区域仍为单电源供电。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临近分布式电源的F1 出现了故障, P3、P4 线路保护装置是不会发现该处线路故障的, P1、P2 也会继续接受到系统配电网传输的电量对配电网进行继续供电, 这种情况下P2 不会受到分布式电源的影响, 能够可靠的对线路故障进行切除;如果故障点出现在F2 点处, P1 保护装置不会受到分布式电源的影响, 可以执行自动切断, 但是P2会接收到分布式电源的继续供电, 使该处形成电力孤岛, 对电力用户的用电设备造成损害; 如果线路故障出现在F3 处时, 短路电流是由系统供电网和分布式电源共同提供的, P3 可以接受到系统配电网的供电并且不会接收到分布式电源的供电, 可以可靠的对线路故障进行切除, 但是P1 和P2 线路保护装置会接收到分布式电源提供的电流, 如果分布式电源的容量比较大, 有可能造成P2 线路保护装置的误切除;如果线路故障发生在F4 处, 最理想的切断情况就是由P4 进行单独工作对故障点进行切除, 但是如果分布式电源的容量过大的话, 可能会出现P2 的误切除动作, 也可能会出现P3 对线路进行切除, 影响了线路保护装置的判断性, 所以在分布式电源在线路末端进行并入时, 要合理的控制分布式电源的容量, 保证线路保护装置能够合理的选择切断。 ( 图2)

3.2.2 在配网线路的中间端并入分布式电源对三段式电流保护造成的影响

这种并入方式使整个配网线路中系统配网与分布式电源之间为双电源供电, 其余位置为单电源供电。 当不同位置出现短路故障时, 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线路的影响也是不同的。 假入配网线路的故障出现在F1 点, 在这种情况下P3 和P4 线路保护装置不会受到分布式电源的影响。 P2 会继续执行切断操作, 但是P1 会受到分布式电源的影响, 导致保护装置的灵敏度降低, 不能及时发现线路中存在的故障。 P1 保护装置的灵敏度会随着分布式电源的容量而变化, 分布式电源的容量越大, P1 保护装置的灵敏度也就越低;如果故障发生在F2 处, 会出现和上述情况相同的现象。 因为P1 保护装置的电力主要由系统配电网进行提供, 但是产生故障的电流比分布式电源并入之前小, 所以P1 不能有效的发现线路故障, 所以不会进行保护, 如果分布式电源的容量过大, 还会造成P1 保护装置拒动的现象。 当F3 处发生故障时, P2 和P3 都会正常的运行, 但是P1 可能会感受到分布式电源提供的短路电流, 造成P1 保护装置的错误切除, 影响LD2 线路的正常用电。 当F4 处发生故障时, 会和上述情况相同, P1 仍然会感受到分布式电源提供的短路电流, 造成线路的错误切除。 所以需要对分布式接入电源的容量进行控制, 避免分布式电源容量过大, 影响配电网线路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行, 对整个配电网线路的三段式电流保护造成影响。 ( 图3)

4 对接入分布式电源的配电网线路保护改进措施

将原有的系统供电网和分布式电源接入点的线路改变成双端供电结构, 原本的三段式电流保护仅在线路侧端安装线路保护装置, 不具备方向性的保护功能, 所以在保护过程中, 容易出现分布式电源的反方向传递, 对线路保护装置造成扰动。 针对这种现象, 可以在线路保护装置中加装方向测定元件。 分布式电源如果对短路位置提供电流可能会造成短路点的电弧过大, 导致短路点的重合闸功能不能实现, 导致配电网线路的永久性故障。 所以对分布式电源的配网线路保护进行改进时需要在线路前半段设置断路器, 保证线路发生故障时, 可以将故障从两端切除掉。 在对分布式配电网线路进行改进时, 是将三段式电流保护更改为两段式电流保护, 并结合通信系统进行改进。 在改进过程中需要将相邻的两个线路保护装置构成一个完整的通信单元, 并将所有的通信单元与保护装置的通信通道相连。 使线路保护装置在闭锁时, 可以向通信模块发出相应的闭锁信号, 通信模块对闭锁信号进行分析, 确定正确的闭锁位置, 避免相邻线路同时闭锁的现象发生, 有效的降低了线路保护装置错误扰动的现象。

在对分布式配电网线路保护进行改进时, 不论分布式电源安装在整条线路的任何位置, 都需要在分布式电源的前半段安装继电保护器, 使线路保护装置存在电流方向性的判断。因为分布式电源的下半段为单电源结构, 所以它的电流经过方式必然是单方向的, 不需要加装继电保护器。 同时也要保证下半段线路保护装置与上半段保护装置通信的及时, 避免上级线路保护装置出现错误保护。

5 结束语

通过对分布式发电分类和优点以及我国配电网现有的线路保护装置进行阐述, 分析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线路一次重合闸的影响, 以及分布式电源对配电网三段保护电流造成的影响, 简单阐述配电网线路保护的改进措施, 希望可以有效解决分布式发电给配电网线路保护造成的影响, 推广分布式发电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周卫, 张尧, 夏成军, 等.分布式发电对配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10, 3:1-5+10.

[2]郭铭, 艾芊.分布式发电接入对配电网继电保护的影响分析[J].供用电, 2010, 1:1-3+37.

[3]韩奕.微网及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网保护算法研究[D].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2011.

[4]刘廷建.含分布式发电的配电系统保护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 2014.

[5]翟文杰, 李建泉, 吴小云, 等.分布式光伏发电对配电网保护的影响[J].大功率变流技术, 2013, 5:21-26.

篇4: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的影响,特别是对陆地交通运输线路及交通线网密度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地形地貌的类型、成因、特征及其发展过程,地形地貌与岩性、构造等地质条件的关系,对路线选择和路基工程有重要的影响。需要说明的是,在科学技术水平比较低的时代,自然因素的作用往往是最重要的,有些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尽管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但有许多不可逾越的自然障碍。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自然条件影响的比重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主要因素。

1. 地表形态对陆地交通运输方式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平原地区适合多种运输方式,而山岳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其次才是铁路。因为在山岳地区修建交通运输干线,不仅成本高,难度也比较大。为了降低修建成本和难度,在山岳地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成本较低、难度较小的公路,然后是铁路。

2. 地表形态对交通运输线路走向的影响

陆地运输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首先,运输的基本走向一般是根据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分布情况来确定的。其次,地形的起伏变化、不同的地形单元(平原、丘陵、山地等)对公路、铁路的走向影响最大;在不同的地形单元上,修建相同技术标准的铁路或公路,其线路的弯曲程度、施工难度、工程造价和总长度都会有很大的差异。

比如从路线角度来讲,山坡稳定性高,坡度平缓,对布设交通线路无疑是有利的。坡度平缓不仅便于回头,而且可以拉大上下线之间的水平距离,既有利于路基稳定,又可减少施工时的干扰。但平缓的山坡通常有厚度较大的坡积物和其他重力堆积物分布,再加上坡面径流容易在此汇聚,一旦这些堆积物与下伏基岩的接触面因开挖而被揭露后,遇到不良水文情况,很容易引起滑坡,造成交通破坏及环境恶化。

地层的层序、厚度、年代、成因及其分布,岩石的种类、性质、风化破碎程度及风化层厚度,岩土体的类别与工程性质等,决定着具体的环境地质特点,是交通线路建设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3. 地表形态对线网密度和分布格局的影响

在适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地形单元与地形部位,人口密集,经济发达,人们交往密切,对交通运输的需求也多,交通线网密集;反之交通线网分布稀疏。

总之,平原地区对交通的影响小,而在山区修建道路要避开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区,应尽量在交通量最大、线路最短、占有耕地最少之间寻求平衡。山区道路为了降低坡度,一般成“之”字型修建,山区线路多沿河谷分布。另外,交通线路建设应避开断层和泥石流、滑坡多发区,隧道建设应从背斜穿过。

二、 学习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区位因素可采取的方法

(1) 图表分析法:运用教材所给图表资料,分析影响交通线、点的主要区位因素。如青藏铁路的建设,考虑的主要原因和条件是当地经济的发展、资源的开发、人口和民族的分布。另外,还要考虑到地质、地形等不利自然条件,但若不利用现代科技,青藏铁路的建设也是不可能的。

(2) 综合分析法:对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时,既要运用综合思维,又要紧密联系实际。即要从经济、社会、技术等人文因素和地形、地质、气候、水文等自然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主要因素,即决定性因素。还要尝试运用综合思维,对我国新建、在建或规划建设的有关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进行评价,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分析、理解、评价问题的能力。

(3) 实例分析法:联系实际分析所在区域交通线分布的区位因素,深入理解区位理论。通过联系实际,还应认识到因地制宜进行区位选择。只有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学以致用,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 经典试题回顾

例1 读“某地区公路规划图”,据此回答问题。

(1) 图中计划修建B村到 A村公路的①与②两个线路方案中,哪个线路方案较合理,为什么?

(2) 修建B村镇到D城市的公路没有走直线,而绕道经过C村镇的原因是什么?

(3) 为更好地发挥图中Ⅰ、Ⅱ两条河流的运输作用,可采取什么措施?

(4) 在山区的E地发现了煤田,准备在F城建钢铁厂,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这需要什么条件作保证?

解析 B村到A村修建公路要避开不利的地形条件:山区陡坡多,而山谷中地势较低,沿等高线修筑则比较有利。从经济因素考虑,交通线应尽量多地经过居民点、城镇等人口密集、经济较发达地区。连接天然河道的人工运河,在综合各方面因素的前提下,一般选择两河之间距离最短的地段开挖运河。山区修建铁路,难度较大,从区位因素考虑,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条件作保证。本题公路线的选择、人工运河及铁路建设要以上述因素为依据,结合题意逐一解答。

答案 (1) ①线路两次经过山地,地形起伏大,工程难度大,而②线路沿等高线修建,线路平稳,工程的技术难度小。(2) 主要考虑经济因素,更大地发挥公路的经济效益。(3) 开挖运河 (4) 修建铁路;科学技术条件。

例2 读“京沪高速铁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下图表示我国著名的四座名山位置(数值表示海拔高度),京沪高速铁路不经过的这些名山所在省份的有____________(写出山的数字代号)。

(2) 决定京沪高速铁路的首要区位因素是__________,京沪高速铁路将实现高安全性的现代化旅客运输,该铁路在运营中可能遇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自然灾害。

(3) 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将尽可能采用以桥代路方式,青藏铁路在藏北高原也采用以桥代路方式,这两条铁路采用的交通方式其目的是否相同?

解析 (1) 分析四座名山,根据海拔高度和经纬度确定为泰山、庐山、黄山、峨眉山,结合京沪高速铁路经过的省区可判断为②④。(2) 结合京沪高速铁路经过的地区涉及到我国华北平原、长江下游地区,自然灾害有寒潮、大风、暴雨、洪涝和地震等。(3) 分析我国东部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东部人口密集,耕地少,青藏地区生态环境脆弱。

答案 (1) ② ④ (2) 技术 大风 雨雪 洪水 地震 (3) 目的不相同:京沪高速铁路全线将尽可能采用以桥代路方式,是为了节省我国东部地区宝贵的土地资源。青藏铁路采用以桥代路方式,主要考虑铁路沿线有多年冻土,同时也为动物留出生态通道。

三、 思维能力训练

1. 读某区域示意图,据此回答问题:

(1) 图中北面的河流总体流向是_________,南面的河流总体流向是_________。

(2) 现两河流间开挖了一条运河,为什么没有选择在两河距离最短的甲、乙之间?

(3) 现甲、丙间需修建一条铁路,请在图中用线条画出选线位置。

(4) 若该地区位于51°N、8°~6°W附近,试分析图中两河流的航运条件。

2. 下图中铁路Ⅰ沿线的地区经济比较发达,铁路Ⅱ沿线地区经济欠发达。当地人民在河流流域内中游两岸开荒,开展传统粮棉生产,下游有许多未充分开发的风景区,近年来经常发生洪涝灾害。B城市解放前以煤矿开采为主要经济支柱,1955年铁路Ⅱ延长铺设到C城市后,B城市发展了钢铁工业,同时也出现了环境污染问题。

为促进该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避免B城市污染加重,请你设计两条交通路线(铁路或公路),说明你所设计线路的目的,并在图上画出你设计的交通方式或线路。基于建设资金问题的考虑,所设计的交通路线务必是意义最明显的。

参考答案

1. (1) 向西 向东 (2) 甲、乙之间距离较短,但等高线较密,地形起伏大,工程艰巨,不利于开挖运河。 (3) 图略(沿两条600米等高线中间) (4) 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水量丰富,无冰期;中下游流经地区地形相对平坦,水流平稳,航运便利。

2. E-C铁路:利于钢材外运销售;

C-G(F)铁路或 B-G(F)公路:发展旅游业。(两者任一种均可)

该区域拥有临海优势,但几个城市中,只有D城有到沿海的便利交通,不利于资源丰富的B、C城市发展,应使这几个城市相连。另外,F、G城市的风景区交通不便,也应该修建交通线。

篇5: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是第四章的第一节,在内容上比较独立,前后联系不大,涉及到了部分初中知识,本节包括两大部分内容,一是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是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两部分有一定的关联性,讲授时必须分析透彻。新教材的特点是条款式、结论性的语言很少,地理图片、小问题、活动很多,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以往的授课模式,要形成以课内外活动为主线,以合作学习为主要手段,以培养学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活动。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地形条件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

2、了解地形条件对交通线路密度、布局、形态和走向的影响;

3、通过分析地形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进一步巩固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文资料的技能,发展学生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和“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相关的案例剖析,提高从图文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2、通过对“铁路选线方案”的评价,发展学生的地理理性思维。

3、在案例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好态度;

2、通过对历史上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原因的分析,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的高尚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重点:

1、地形对聚落类型、分布、规模的影响

2、地形对交通布局、形态的影响

难点:影响交通的因素

三、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设备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在初中学习过地形的种类,中国区域地理等内容,为本节学习奠定了基础。提前布置给学生“顺德交通与地形”这一课题,广泛搜集材料,实地考察,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五、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比较探究法、讨论法

六、教学过程

(教材P88页,地图册P31页)

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李白的《蜀道难》中的这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投影显示),大家很熟悉吧?那我们先一起读一遍。(朗读提兴)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大家知道人是自然环境的特殊产物,自然环境给人类提供了生产和生活的必要物质基础,因此自然环境中的各要素,如地形、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都会对人类动产生深刻的影响。李白的这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就道出了地形这一地理要素对交通的影响。那我们今天就以地形要素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为例来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多媒体展示章节标题)(多媒体展示一幅地形图

提问:首先我们来看这一幅图片,在这幅地形图中有3种地形区,分别为平原,河流阶地和高原。在这三个不同的地形区给大家标出了三个不同的地点。现在要大家在这幅地形图中建一所房子,那么你会建在哪里呢?(可分组进行讨论决定,限定时间3-5分钟)

(学生发言)三位选择不同的代表发言

1、选择平原地区:分析平原地形的优势。

2、选择河流阶地:分析河流阶地对人类活动的好处。

3、选择高原:分析原因。

师:(适时对学生的创新表现进行表扬与鼓励)其实呢,A、B、C三地都可以建房子,那你们选择这里,别人也会选择这里,越来越多的房子在这里聚集,逐渐就会形成村落,随着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慢慢地又配备了各种生活生产设施,因此,村落发展成为城市。那这两种人类聚居的场所,我们统称为聚落。(多媒体展示聚落定义)它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运动场属于聚落不?公园属于聚落不?(加深学生理解)其实不仅大家在选择居住场所的时候考虑到了地形的因素,我国6800年前的先辈们也考虑到了地形因素。请大家阅读课文“半坡村落”这部分内容。

多媒体展示问题)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这样的环境给先民们带来了什么好处?(学生齐答)

由此可见,从古代到现代,在聚落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形这一要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多媒体展示标题)

(展示教材P89页图4-3、图4-4)

学生读图分析思考问题:第1题:哪一幅表示的是山区聚落?。

第2题:平原地区和山区聚落的差异?

平原地区和山区聚落的差异

地形人口分布聚落规模平原平坦广阔多集中大山区复杂少分散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从地形的角度来分析。

学生发言:(……)从身边事入手,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

锻炼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掌握基本的地理学习方法。新课学习教师归纳: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

山区地势起伏大,不利于人口大规模聚居。

从这两幅图的比较来看大家可能会有这样一个感觉:平原地区更容易形成聚落,那是不是所有的城市都发展在平原之上呢?(肯定不是)现在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个高原上的水乡古城——丽江(多媒体展示图片)丽江坐落在云贵高原上,海拔2400米,她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东南面比较开阔,源于玉龙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龙桥附近被分为三股干流(东诃、中河、西河)引入城中,再分多股支流流贯大街小巷,使丽江形成独具风情的小桥、流水、人家,高原水乡。现在就请大家从地形的角度分析为什么在高原上形成了这样一个古城呢?(学生分组讨论,每组一个代表发言分析)

教师归纳:丽江位于亚热带,海拔高,西北面有山阻挡了冬季北边来的寒冷气流,是地形造就了她宜人的气候,地势平坦,水源充足,人类在这里聚居。

这是高原上的聚落,下面我们再看看盆地中的聚落。大家先读课本图4—7看塔里木盆地的聚落分布和它的地形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

学生分析:

教师归纳:因为塔里木盆地四周高山环绕,气候特别干旱,而山上的雪水融化在盆地边缘形成绿洲,人类逐水草而居,绿洲提供了平坦的地势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从而形成串珠状分布在盆地边缘。

通过以上三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地形除了直接影响聚落的分布外,还通过气候,通过水源影响聚落的分布。可见影响聚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上课前我们提到李白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道出了地形对交通的影响,下面我们就具体来看看地形是如何影响交通线路的。(多媒体展示标题)

首先我们来看看我国地形大势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展示中国地形图

指导学生读三级阶梯,不同地形。(展示中国公路分布图)

指导学生读公路分布的密度:东部密西部疏。

学生分析与地形的关系:......

教师归纳:第三级阶梯地势平坦,修筑道路受地形限制少,所以密度大。

下面我们再以四川省为例看看中等尺度范围不同地形区交通线路的布局有何不同?

(展示四川省地形图)判断四川省有哪两个地形区?(川西山地高原、川东盆地)

放大各地形区看交通线路的布局:盆地中部平原受地形影响少,以连通各聚落为目的,交通线路呈网状;川西山地高原受地形的限制,修筑交通线路时,为了避开高大的山脉,多沿河谷、山谷延伸,呈“之”字型。正是由于这些网状、“之”字型交通线路的修建,现在蜀道已不再难。同样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已经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工程技术,可以在崇山峻岭和大江大河之间修筑现代化的交通线路,比如我国前不久竣工的青藏铁路,就通过修建陆上桥技术,跨过500多公里。

1、(展示地图册P31页:中国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讨论:从图中,你发现我国城市的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提示:展示中国三级阶梯图)

得出结论:我国大多数城市主要分布在我国的第三阶梯上,主要是因为我国东部第三阶梯地势较低,以平原地区为主。

2、(展示地图册P31页:日本中部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

学生加深理解地形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3、由以上的学习,学生知道大多数城市分布在平原地区。但在我国的第一、第二阶梯上也分布有一些城市,那么在我国内陆地区的这些城市聚落是如何分布的呢?

(展示“塔里木盆地的绿洲”图)

学生思考讨论:城市聚落的分布有何特点?为什么?

得出结论: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4、小结: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有地形、河流等,那么发展聚落最适合选在哪里呢?(……)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看法是否很好呢

(展示地图册P31页:美国本土主要城市分布与地形的关系;教材P90页:塔里木盆地的绿洲)

学生思考:城市聚落的分布还有何特点?为什么会这样分布?

得出结论:城市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一些大城市多分布在河流附近。这样分布的原因主要是:平原地区,地势比较低,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生产发展较好。

(表扬学生很了不起,一样也能为我国的建筑选址出谋划策)

通过学生的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观察、读图分析,得出结论,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里的冻土区,另外还有我国的杭州湾跨海大桥,也克服了很多技术上的障碍。(展示图片)可以说因为科技的进步以前的天堑变成了现在的通途。可见科学技术也影响了交通。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大家究竟会不会用呢?现在我们以顺德为例,请大家说说顺德的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的影响?(展示顺德地图)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

篇6:广东省酸雨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根据广东省气象部门所属4个酸雨监测站10多年的`资料,研究了广东省降水pH值、酸雨频率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广州、韶关和电白的酸雨频率都在56%以上,降水pH年均值小于4.9,汕头的酸雨虽然较轻,但降水pH年均值仍小于5.6,酸雨频率也达到31.7%.4个站均表现出春季降水pH值低、酸雨频率高的季节分布特征.近年来,广州、韶关、汕头的降水pH值变化不大,酸雨频率却呈上升趋势.广东酸雨的形成不仅与SO2排放量高、气溶胶酸化缓冲能力低有关,也与天气系统和气象条件有关.

作 者:秦鹏 杜尧东 刘锦銮 宋丽莉 刘爱君 王谦谦 QIN Peng DU Yao-dong LIU Jin-luan SONG Li-li LIU Ai-Jun WANG Qian-qian 作者单位:秦鹏,QIN Peng(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广东省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广东,广州,510080)

杜尧东,刘锦銮,宋丽莉,刘爱君,DU Yao-dong,LIU Jin-luan,SONG Li-li,LIU Ai-Jun(广东省气候与农业气象中心,广东,广州,510080)

王谦谦,WANG Qian-qian(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南京,210044)

篇7: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

若尔盖盆地沙丘形成分布影响因素探讨

应用遥感数据、DEM数据、野外采样数据和气象数据探讨若尔盖盆地沙丘形成分布的影响因素.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导致的现代河相沉积物与活化出露的古河相湖相沉积物是重要沙源,风动力条件与沙源的.时空结合在堆积床面形成沙丘,沙丘主要分布在河谷与丘陵山坡.沙丘分布随海拔高度增加面积减少,随坡度增大面积下降.河谷沙丘坡度小,主导坡向也不突出.丘陵沙丘坡度相对较大,以分布在斜坡和缓坡为主;主导坡向相对突出,主要分布在背风坡的东坡、东南坡.在沙源地下风方向随距离增大沙丘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小,分选性变好.沙丘形成是沙源、风动力、堆积床面三者耦合作用的结果,这种耦合既表现在时间上,也表现在空间上.

作 者:魏振海 董治宝 胡光印 逯军峰 WEI Zhen-hai DONG Zhi-bao HU Guang-yin LU Jun-feng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甘肃,兰州,730000刊 名:中国沙漠 ISTIC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年,卷(期):29(6)分类号:P931关键词:沙丘 沙源 坡度 坡向 若尔盖盆地 sand dune sand source slope aspect Zoige Basin

篇8: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科自2014年8月1日-11月30日抽取的随机住院患者487例, 剔除化验资料不完整、脾切除、血液病、癌症等155例后。对剩下33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1.2 仪器与试剂

血细胞检验为日本SYSMEX XT-1800i五分类血球仪。血常规化验抽血使用EDTA抗凝紫帽管, 北京瑞茂宏达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生化仪为优利特URIT-33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生化检验使用普通红帽促凝管, 沧州永康医药用品有限公司生产。所有标本禁食6h以上晨起6∶00采血。所有20项临床指标, 均取自我院医嘱HIS系统。

1.3 临床指标

性别、年龄、中性粒细胞数目 (NEUT) 、淋巴细胞数目 (LYMPH) 、单核细胞数目 (MONO) 、嗜酸性粒细胞数目 (EO) 、嗜碱性粒细胞数目 (BASO) 、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同型半胱氨酸、胱抑素、尿素氮、肌酐、尿酸、白蛋白 (ALB) 、C反应蛋白 (CRP) 、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 、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收缩压、舒张压。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表1中MONO、尿素氮、肌酐、收缩压经卡方检验, P<0.05, 说明两组数据有明显差别, 但是经逐步多元回归分析, 不能进入回归方程。由表2可知只有性别、同型半胱氨酸 (HCY) 、年龄进入方程, sig.均为0.00;容差、VIF、条件索引 (为9.0、未列出) 均显示多重共线性不强。RDW与胱抑素C、肌酐、血糖、CRP、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嗜碱性粒细胞计数、血脂、尿酸等, 没有发现独立的线性相关关系

注:M为中位数, Q为四分位数;P为卡方检验的结果。

3 讨论

寻找价廉、有效的心力衰竭病死率预测指标, 是人们梦寐以求的目标。RDW存在于例行血常规检查中、价格便宜、预测效果适中, Felker[1]等发现其预测心力衰竭5年病死率的效果大于NYHA。RDW与CHF的转归是中度相关, RDW增高是CHF患者预后不良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6,7,8]。心力衰竭会带来重大的医疗和经济负担, 在欧洲占10%的住院人口, 一半的心力衰竭患者在4年内死亡[9,10]。在一项对6, 159例CHF患者RDW值的荟萃研究中, 中位基线RDW值为14.9%, RDW>16%基线值其高病死率要比RDW≤16%显著相关, 基线值RDW每增加1%, 其所有原因死亡的危险率是1.17 (P<0.0001) [11]。

RDW升高的原因, 可谓见仁见智。杨斌武等[12]以未经选择的门诊患者为研究对象, 在多项临床常用化验指标中, 发现RDW与血沉、超敏C反应蛋白 (hs-CRP) 有等级相关关系。为进一步探讨RDW升高的原因, 本研究随机选取了我院住院患者, 以RDW为因变量进行多重回归分析, 发现年龄、性别、同型半胱氨酸是RDW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CRP升高与RDW变化未发现联系, 其意义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摘要:目的 研究红细胞分布宽度 (RDW) 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332例住院患者, 选取20项最常用的的临床化验指标为自变量, 以RDW为因变量, 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通过多元回归发现, 同型半胱氨酸、年龄、性别是显著影响RDW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控制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可调节RDW, 从而改善心脏疾病患者的预后。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影响城市智能交通体系构建的因素及如何改善体系结构 下一篇:免费网络学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