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固定治疗(精选十篇)
非固定治疗 篇1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2年3月收治Pilon骨折患者31例, 其中男20例, 女11例;年龄19~62岁, 平均41岁。Pilon骨折发生于左侧18例, 右侧13例;导致骨折的原因有:坠落伤18例, 车祸伤10例, 摔伤3例;发生骨折的类型分为:闭合性骨折25例, 开放性骨折6例;发生骨折的部位:26例合并同侧腓骨骨折, 3例腰椎骨折, 1例盆骨骨折, 1例对侧胫骨远端骨折、跟骨骨折, 1例尺桡骨骨折, 1例腕舟状骨骨折;合并症:1例双侧多发肋骨骨折、创伤性湿肺, 1例脑挫裂伤, 2例糖尿病。根据AO分型:B3型1例, C1型5例, C2型2例, C3型23例[2]。伤后至手术时间1~10天。
手术方法:6例开放性骨折经过严格的清创处理后, 其中3例患者情况不佳立即进行急诊手术治疗, 另外3例患者情况平稳考虑择期手术。25例闭合性骨折及2例经清创后的开放性骨折, 经过观察, 发现软组织逐渐恢复, 骨折处皮肤水泡消退, 开放性骨折未发生红肿热痛等感染症状, 情况稳定后给予手术治疗。麻醉情况:其中28例进行硬膜外麻醉手术, 另外3例进行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根据AO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原则, 先将腓骨进行重建, 在腓骨后外侧取一切口, 将腓骨骨折断端进行暴露, 然后展开解剖复位, 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腓骨骨折, 使得腓骨长度得以恢复。对于胫骨骨折的患者, 在胫骨前外侧处取一纵弧形切口, 将胫距关节面显露, 然后将胫骨远端关节面处主要骨折块进行复位, 对粉碎严重之骨折块可用1.0mm之克氏针临时固定。取同侧髂骨对复位后留下的骨缺损进行植骨, 术中在直视下关节面达到解剖复位。同时通过C型臂透视确认关节面的复位, 确保远端的一排螺钉最终位置不会进入踝关节腔内, 最后用松质骨螺钉对远端进行固定, 用皮质骨螺钉固定近端。根据骨折的稳定情况, 决定是否留置用来临时固定胫骨骨折块的克氏针。内踝骨折在内踝处重新做一弧形切口, 将骨折复位, 根据骨折情况选用空心螺钉或克氏针钢丝张力带固定牢靠。
评价标准:术后1周, 分别在1、2、5、12个月进行常规摄片, 并踝关节活动情况进行检查。参照Mazur评价标准, 进行踝关节功能的分级: (1) 优:>92分, (2) 良:87~92分, (3) 差:<65分[2]。
结果
术后进行2~20个月的随访观察, 所有患者的手术切口愈合良好, 未发现红肿热痛及渗液的情况, 未发现1例患者发生感染及深静脉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参照Mazur评价标准:27例优, 2例良, 1例可, 1例差。见图1。
讨论
1911年, 法国放射学家Destotti首先对Pilon骨折进行描述的。Pilon骨折目前尚没有明确的定义, 一般是指胫骨远端1/3波及胫距关节面的骨折, 胫骨远端关节面严重粉碎, 骨缺损及远端松质骨压缩。由于胫骨远端为松质骨, 发生粉碎骨折时, 钢板上的螺钉无法固定牢固, 容易发生松动, 延长了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的时间, 进而其后期易发生创伤性关节炎, 影响预后, 致残率高[3]。Ovadia等对145例Pilon骨折进行研究, 其中80例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35%的患者术后效果差[4]。Teeny等报道的60例Pilon骨折, 其中75%的患者术后效果差, 而且术后37%的患者发生深部感染, 26%的患者再次行关节融合术[5]。胫骨远端前外侧非锁定钢板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手段, 其具有坚强的固定作用和支撑作用, 其特点是成角的螺钉钢板固定, 与普通钉板固定相比, 此种固定方式比较牢固, 患者可在术后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 同时对关节面的研磨有一定的作用, 很大程度的减少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在标准的AO接骨板技术中, 螺钉和接骨板呈一个固定成角的结构。在固定破坏的骨质或粉碎的骨折块中, 远端松质骨螺钉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6]。其具有以下特点: (1) 解剖预塑形; (2) 在肌肉下插入锥形的末端, 有利于减少损伤; (3) 将螺钉头埋入钢板, 尽量使螺钉突出最小化。
胫骨远端前外侧非锁定加压钢板, 具有以下特点: (1) 一个动力加压单元通过有限接触钢板干部的结合孔的作用, 与螺钉结合, 使得整个接骨板干部可自由选择进行加压; (2) 远端松质骨螺钉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为早期行关节功能锻炼提供了可能; (3) 固定中使用的松质骨螺钉或皮质骨螺钉, 使得接骨板头端构成了一低切迹结构; (4) 钢板干部成60°的扭转时, 与胫骨远端螺钉贴附时, 减少折弯, 使得与锁定板的弧度一致; (5) 在头端置入平行于关节的2个克氏针孔, 可以用于临时固定粉碎骨折块, 同时能够显示靠近关节面的程度。 (6) 而且此钢板经济实用, 帮助患者减少医疗负担[7]。
(在此, 非常感谢云南省延安医院骨科李军民教授对我们工作的大力帮助和耐心教导。)
摘要:目的:通过使用胫骨远端外侧L型非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 临床疗效显著, 经济性良好, 优越性突出。方法:采用胫骨远端外侧L型非锁定接骨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31例。结果:随访6~24个月。术后踝关节功能参照Mazur评分标准:优27例, 良2例, 可1例, 差1例。结论:胫骨远端外侧L型非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Pilon骨折, 固定可靠, 术后出现关节并发症少, 其经济实惠等优点, 可达到良好的踝关节功能。
关键词:Pilon骨折,胫骨远端外侧L型非锁定钢板,内固定
参考文献
[1] 杨军, 顾使伟, 顾海伦, 等.有限切开内固定结合LCP治疗Pilon骨折68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1, 26 (6) :558-559.
[2] 王满宜, 杨庆铭, 曾炳芳, 等.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3:545.
[3] Mazur JM, schwartz E, Simon SR.Ankle arthrodesis:longterm follow-up with gait ananlysis[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79, 61:964.
[4] Ovadia DN, Beals Rk.Fractrue of the tibia plafond[J].J Bone Joint Surg (Am) , 1986, 68:543-551.
[5] Teeny SM, Wiss DA.Open reduction an intemal fixation of tibial plafond fractures:Variables contributing to poor results and complictions[J].Clin Orthop, 1993, 292:108.
[6] 熊杰.胫骨Pilon骨折37例手术治疗[J].骨与关节创伤杂志, 2004, 19 (7) :487.
非固定治疗 篇2
【关键词】枢椎;齿状突新鲜骨折;非融合钉棒固定。
【中图分类号】R6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01270-01
齿状突Ⅱ型骨折常合并寰枢椎脱位,多为不稳定性骨折,大多需要手術重建脊柱稳定性,预防继发性脊髓损伤。目前的手术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和后路寰枢椎钉棒固定融合术,前者可以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是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主要治疗方法,但并非所有齿状突Ⅱ型骨折均适合采用该种手术方式;后者丧失寰枢椎的旋转功能, 是既往无法适用前路手术补充选择术式。2006 年1 月~2013 年11月,我们尝试对18例不适合行前路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 采用一期后路单纯寰枢椎钉棒固定,术中不行植骨融合、二期手术取出内固定的方法,以保留寰枢椎的旋转功能,临床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 年1 月~2013 年11月收治不适合前路术式的18例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患者,男10例,女8例;年龄17~78 岁,平均42 岁。均为外伤,平均住院天数10d。患者以颈部疼痛、活动受限为主要临床表现,均无明显肢体功能障碍。均摄张口正位、颈椎正侧位X 线片,颈椎CT、MRI 平扫等检查,影像学均显示齿状突基底部骨折,术前行颅骨牵引。
1.2 手术方法
全麻插管,俯卧位, 颈椎适度前屈位,颅骨外固定架固定颈部于轻度屈曲位,术中持续牵引,重量3 ~5 kg.颈后正中纵切口,由枕后隆突至C4 棘突,切口长约6~8cm,骨膜下剥离,向两侧显露枕骨、C1双侧后弓、C2双侧块,保留颈半棘肌在C2 棘突的附着。准备寰椎和枢椎螺钉钉道, 置入寰枢椎椎弓根钉:进钉点为位于寰椎“ 椎弓根”横径的中点外侧2.0 mm处的纵垂线(恰好在枢椎侧块的中线) 与寰椎后弓上缘下方3.0 mm 的水平线的交点,在冠状面内倾10°~15°,在矢状面上倾5°~10°,枢椎的进针点位于枢椎下关节突根部中点,一般内斜均15°,上斜25°。透视证实齿状突骨折及寰椎移位均复位满意、固定牢固后不再进行植骨,冲洗、放置引流管,关闭切口。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术后1、2、3月复查X片,术后第6个月后每隔3月复查一次CT,证实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后行二期内固定取出术。全麻下取俯卧位,沿原颈后正中纵切口,暴露并取出螺帽及连接棒;将颈椎置于过屈、过伸位,透视证实无寰枢椎间不稳和脱位后,取出寰枢椎螺钉,关闭切口。
2 结果
18例患者均成功采用寰枢椎后路椎弓根短节段钉棒固定,齿状突骨折复位满意。术中未发生椎动脉、脊髓损伤及难以控制的寰枢静脉丛出血。所有患者一期术后随访12~30个月,平均11个月,枕颈部疼痛等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但颈椎旋转活动受限, 左、右旋转均约30°~45°,平均约42°,末次随访CT 复查显示齿状突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一期术后8-11 个月行二期后路寰枢椎钉棒内固定取出术,术后复查X 线片无内固定物残留,寰枢椎序列正常二期术后颈椎旋转功能即刻得到部分恢复,左、右旋4转均约40°~60°,平均约55°;随访6~12 个月,末次随访复查过伸过屈位X 线片显示无寰枢椎脱位, 颈椎旋转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左、右旋转均75°~85°,平均约78°。
3 讨论
3.1 寰枢椎后路椎弓根钉棒固定术保留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术后寰枢椎旋转功能的可行性。
寰枢椎的旋转功能占整个颈椎的40%~50%,治疗新鲜Ⅱ型齿状突骨折的首选方法是颈椎前路中空拉力螺钉内固定术,对于不适合齿状突螺钉固定的患者, 此前的手术方法为重建脊柱稳定性。多采用寰枢椎后路固定融合术,由于进行了植骨融合,导致寰枢椎的旋转功能丧失。由于寰枢椎后路钉棒固定技术的推出,其将4枚螺钉分别置于寰椎和枢椎椎弓根上,并通过连接棒固定形成牢固的支撑固定,同时具有较强的提拉复位作用,可确保齿状突骨折复位和寰枢椎之间复位, 牢固的固定为齿状突骨折骨性愈合创造了条件。对比以往的后路技术,该技术具有置入和取出相对简单,不干扰骨折面和寰枢椎的侧块关节面,尤其是二期手术可进行双向选择操作,即:二期术中先行取出螺母和连接棒,若出现不稳或脱位,将连接棒用螺母重新固定,并取自体骨进行植骨融合。这种钉棒系统固定方法使得施行了寰枢椎后路固定的患者恢复及保留寰枢椎旋转功能变得容易和可行。本研究对齿状突新鲜Ⅱ型骨折患者, 采用一期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棒固定、二期取出内固定的方法,结果表明这一方法既实现了齿状突骨折的复位和骨性愈合,又保留了寰枢椎的重要旋转功能。
非固定治疗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安阳市中医院骨二科2011年3月—2014年6月收治的64例非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 术前行X线检查诊断明确, 确定骨折分型, 均符合手术指征, 手术方式均行空心钉内固定术, 随访资料完善, 根据手术时机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30例, 为受伤到手术时间≥24 h, 其中男19例, 女11例;年龄32~61岁, 平均 (46.3±4.8) 岁;Garden分型I型11例, II型12例, III型5例, IV型2例。观察组34例为受伤到手术时间≤24 h, 其中男21例, 女13例;年龄29~59岁, 平均 (45.7±5.2) 岁;Garden分型I型12例, II型14例, III型5例, IV型3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手术方式均采用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患者仰卧位, 采取全麻或硬膜外麻醉, 常规消毒铺巾, 在C臂机透视下牵引复位, 要求尽量解剖复位, 复位满意后在大转子下向股骨颈行克氏针临时固定, 在C臂机透视下予以1枚空心拉力螺钉固定, 保证空心钉在冠状面及矢状面均在股骨颈中央略偏下位置, 钉尖距股骨头下约0.5 cm, 在定位器引导下置入另外2枚空心钉, 使3枚螺钉呈倒三角形位置。术中透视骨折复位及内固定满意, 去除导针, 生理盐水冲洗, 逐层缝合切口。2组患者术后均常规使用抗生素、抗凝药等, 预防感染、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 出院后给予康复指导训练, 术后1、2、3、6、12个月分别行常规拍片复查, 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决定下地活动时间。
1.3 观察指标
术后随访时间12~38个月, 平均随访时间 (14.44±5.21) 个月, 观察12个月后骨折愈合情况, 以及术后各时间段出现的股骨头坏死情况。使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优>90分, 良:80~89分, 中:70~79分, 差<70分, 对两组进行功能评定。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l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骨折愈合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率
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比较, 见表1。
2.2 髋关节Harris评分
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比较, 见表2。
3 讨论
股骨颈骨折是指发生在股骨头下至股骨颈基底部之间的骨折, 在外力作用下容易骨折, 绝大多数骨折为关节囊内骨折, 是临床常见骨折类型之一[3,4]。股骨颈因其解剖学原因, 易出现股骨头坏死、骨折不愈合, 髋关节功能减退或丧失等并发症, 有研究称股骨颈骨折不愈合及并发症发生率为30%~45%[5,6]。老年患者以髋关节置换术为主要手术方式, 但对于非老年性患者, 仍以骨折内固定术为主[7,8]。股骨头血供主要来源为关节囊动脉、圆韧带动脉和股骨干滋养动脉, 当发生股骨颈骨折后主要血管遭到破坏, 有报告显示[9]伤后血运阻断超过8 h, 即可造成缺血性坏死。因此尽早行内固定手术, 对于恢复股骨头血运、降低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尤为重要。然而非老年性股骨颈骨折患者, 多由高能量暴力所致[10], 一般多合并有其他损伤, 常见合并症有骨盆骨折、下肢其他部位骨折、颅脑损伤、胸腔脏器损伤、其他部位损伤等, 导致骨折发生后很难在24 h内急诊手术。
该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发现, 术后3个月时期, 观察组骨折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而术后12个月, 观察组骨折愈合率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无明显统计学。股骨头坏死率观察组为20.58%,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总优良率为82.04%, 高于对照组的60.00%, P<0.05,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该研究重点观察2组手术后股骨头坏死率及骨折不愈合率, 因此未重点叙述早期愈合情况。对于出现股骨头坏死的病例, 予以全髋关节置换术替代治疗。
综上所述, 对于非老年性股骨颈骨折, 虽然骨折不愈合率及股骨头坏死发生率报道结果不尽相同, 但普遍认为在24小时内尽早急诊手术, 可有效降低并发症, 减轻患者的痛苦, 降低再次手术的风险。
参考文献
[1]紫娟, 马彬.3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术后康复护理体会[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2, 33 (1) :78-79.
[2]沈小军.人工股骨头置换在老年股骨颈骨折42例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2, 22 (13) :75-77.
[3]尹虎.不同手术时机行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J].中国基础医药, 2012, 19 (24) :3731-3733.
[4]冼敬锋.全髋关节置换术与骨折内固定术治疗中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J].重庆医学, 2013, 42 (13) :528-1529.
[5]恒孟辉.不同手术时机进行关节置换术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影响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 2012, 9 (36) :118-119.
[6]王明贵, 饶锐强, 王海, 等.髋关节置换术和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比较[J].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4, 20 (4) :256-258.
[7]孙振辉, 刘月驹, 李衡, 等.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移位型股骨颈骨折术后再手术率和并发症的系统评价[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14, 16 (2) :115-121.
[8]夏毅.两种方式治疗移位型股骨颈骨折临床疗效比较[J].现代医药卫生, 2013, 3 (2) :247-248.
[9]赵慧杰, 桂影, 王太清, 等.加强护理干预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康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5) :1159-1160.
非固定治疗 篇4
关键词 骨折 固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094
资料与方法
1994~2003年收治的患者55例,56肢,男38例,女17例;年龄18~59岁,平均39.6岁。
致伤原因:高能量损伤45例46肢,其中车祸伤34例,高处坠落伤11例12肢;工业事故及运动伤10例。合并伤:颅脑损伤3例,胸腹部损伤5例,脊柱损伤7例,髋臼骨折及髋关节脱位5例,胫骨平台骨折4例。
分型按Ruedi-Allgower分型(1979年):Ⅰ型指胫骨远端关节面的劈裂骨折,无关节面移位;Ⅱ型指有明显的关节面骨折移位,但关节和干骺端骨折粉碎不严重;Ⅲ型指有关节面的严重破坏,软骨和干骺端严重粉碎性骨折,Ⅲ型又根据粉碎程度分为A、B、C 3种亚型。本组Ⅰ型10例,Ⅱ型19例,Ⅲ型27例。开放性骨折19例。
治疗方法:遵循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筋骨并重的原则,重视软组织损伤情况。手术方法:是急诊手术的开放性和闭合性骨折在清创、外固定架固定后,如有必要可行有限切开内固定。择期手术的患者在勃朗架上制动,待肿胀消退或其他症状好转后再进行手术。腓骨骨折依据软组织损伤的程度选择是否手术以及固定的方式。患者仰卧在透X线的手术台上,若腓骨骨折需要固定,可取小腿外侧切口,采用钢板固定,恢复下肢长度。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以距下关节为中心,从距骨颈和跟骨后角的内侧面向外侧分别穿入1枚松质骨螺钉,穿过两于创伤极重,软组织损伤极重,污染重的则清创后单纯跟骨牵引治疗。层骨皮质,使螺钉骑跨胫后血管神经束。距骨颈螺钉必须与距骨滑车顶平行。利用模具在胫骨干上再固定两枚皮质骨螺钉。装上外固定架后,通过延长加压装置延长支架,加大踝关节间隙。在“C”型臂X线机透视下,用点状复位钳复位关节面骨折块,尽可能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关系,必要时可行踝前小切口螺钉固定;或采用踝前内侧切口通过骨窗恢复关节面的解剖,并用螺钉固定。对干骺端及胫骨干骨折可用小切口螺钉固定。最后放松延长加压装置,恢复踝关节的正常间隙以及下肢的力线和长度。
结 果
本组55例经5个月~7年,平均3.6年的随访。考虑Pilon骨折的特点,参照Teeny-Wiss评分系统:本组病例总评分42~98分(平均88分),其中优良47例,骨折类型Ⅰ型骨折病人有2例评分中差,Ⅱ型骨折病人有2例评分中差,Ⅲ型骨折病人有4例评分中差,经Ridit分析R=0.4646,P>0.05,说明治疗三种类型骨折无明显差异。
讨 论
Pilon骨折为爆裂性的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的骨折,由Ruedi和Allgower首先提出,此类骨折内、外、后踝均受累,但损伤的焦点在踝上。损伤机理是作用力通过距骨到达胫距关节顶部的轴向挤压力,同时有旋转作用的剪切力,产生不同程度粉碎骨折,造成胫距关节面移位和干骺端基部粉碎性骨折。足部受伤时所处位置对产生骨折的类型起决定作用。当足背屈时较宽的距骨前部进入踝穴造成挤压和胫骨前缘骨折;足处于跖屈位时,可造成胫骨后缘骨折;中立位时,可造成胫骨下端“T”型骨折,并且胫骨前、后缘均有骨折。凡经踝部的轴性暴力损伤的病例,踝部肿胀伴下肢短缩畸形,应考虑Pilon骨折的可能本组应用有限内固定辅以外固定27例,其中,辅以跟骨牵引2例,辅以外固定支架24例,辅以石膏托固定1例。有限内固定辅以跟骨牵引及石膏托固定是严重开放骨折、软组织损伤重度污染时所采取的姑息治疗,不应常规应用。现仅对24例有限内固定辅以外固定支架病例进行探讨。
由于Pilon骨折内固定手术需大面积显露,手术创伤大,对骨折端的血液循环破坏大,暴露时间长,而且内固定本身还需占据有限的软组织空间,故易造成皮肤坏死、伤口闭合困难、内固定外露、骨质外露、骨不愈合、延迟愈合和感染。外固定架固定治疗骨折,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但由于外固定架本身对骨折移位的复位(特别是粉碎骨折的复位)作用有限,单纯使用时骨折难以达到解剖复位,所以其治疗关节内骨折时,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增加。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的牢固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骨折断端间的力学稳定性[1],如果骨折断端间紧密接触,轴向压力97%由骨折端传递,否则轴向压力几乎全部由外固定架承担[2]。对于Pilon骨折,如果只用外固定架固定,骨折端常留下一个极不稳定的界面,这样就增加了骨不愈合、断钉等并发症的危险。近年来,有些学者建议对有明显移位的骨折实施切开复位而后外固定的方法[3]。对于Pilon骨折,小切口即可显露骨折端,并完成简单内固定的需要,对软组织和骨膜的损伤较轻,可以使骨折端承担绝大部分的轴向压力。同时切开复位不仅可以更清楚地选择骨折远端骨圆针的入点,减少超关节固定的机会;还可以清除骨折断端间的积血,减轻软组织内的压力,避免软组织内张力过高引起的并发症。骨折的解剖复位能减少血肿引起的机化,有利于骨折端的骨痂生长,缩短骨折愈合时间。有限内固定辅以外固定支架55例中有47例Teeny-Wiss评分均为优或良。本组对于Ⅱ、Ⅲ型Pilon骨折的疗效就说明了这些。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Ⅰ、Ⅱ、Ⅲ型Pilon骨折疗效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说明困扰Pilon骨折疗效的Ⅱ、Ⅲ型Pilon骨折特别是合并严重软组织损伤及骨的开放性损伤的这一类Pilon骨折,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是目前比较优越的治疗方式。
参考文献
1 Barbieri R,Shenk R, Koval K,et al.Hybrid extermal fix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tibial plafond fractures.Clin Orthop,1996,332:164.
2 刘运鹏,姜俊杰,王海.单侧纵轴动力外固定器治疗胫腓骨骨折至骨延迟不愈合的生物力学的研究与临床.中华骨科杂志,2007,9(10):607.
非固定治疗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根据FDA骨折不愈合诊断标准(1986):骨折治疗后9个月仍未愈合,且已有3个月无骨折愈合倾向者认定为骨折不愈合。体检时骨折处存在压痛,可有肢体活动受限、异常活动,X线片及CT检查示骨折断端间隙仍存在,无或有不连续骨痂。延迟愈合诊断标准:骨折超过所在部位平均愈合时间仍未愈合,动态观察骨折有缓慢愈合倾向。
1.2骨不连患者的选择
纳入标准:a)年龄19~60岁;b)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c)股骨干骨折行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9个月以上,近3个月无任何骨痂生长迹象;d)骨折部位有隐痛,活动或负重行走后局部疼痛加重;e)X线片示骨折端硬化、无连续性骨痂通过或正侧位至少有3侧皮质无连续性骨痂。
排除标准:a)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感染性骨不连患者;b)原始骨折为病理性骨折;c)有严重的心脑血管、泌尿系统等全身性疾病;d)近期使用了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
1.3 临床资料
1.3.1 一般资料
本组共389例395侧,其中男患252例,患肢258侧,女患137例,患肢137侧;骨折时年龄21~60岁,平均42.3岁。左侧213例,右侧170例,双侧6例。127例有吸烟史。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共183例,高处坠落伤107例,摔伤51例,重物砸伤患者48例。骨折损伤部位及相关分型:将股骨干分成上、中、下各1/3,依股骨干骨折部位将骨折分为三组。原始骨折情况根据国际内固定协会(AO/ASIF)分型标准分型。骨不连情况分型按Judet分类法[3]分为肥大型、营养不良型及萎缩型。骨不连时间9~14个月,平均11.6个月。详见表1~2。
表1 患者骨折情况及术后骨折不愈合组相关影响因素比较
表2 不同部位骨折延迟愈合及骨折不愈合治疗方法及疗效比较
1.3.2 治疗方法及随访指标
首先采用动力化的方法。具体方法为:传统交锁髓内钉主钉远端设计常为两个锁钉孔,一个为滑移孔,另一个为非滑移孔。将非滑移孔的1枚锁钉取出,保留滑移孔的锁钉,术后早期鼓励患者下地扶拐并逐步负重行走,以抵消断端间分离,同时保留交锁功能,对抗旋转功能下降的影响较小。
髓钉动力化后,继续观察3个月,如骨痂生长明显,骨折向愈合方向发展,嘱患者加强功能锻炼,促进骨折愈合。如仍无明显骨折愈合表现,则进行骨折端清理、带蒂骨皮质剥离加自体髂骨植骨术。具体方法为:带蒂骨皮质剥离的范围一般为骨折上下端的3~5 cm。根据Phemister描述的方法将自体松质骨剪成细火柴棒状骨条,首先塞入骨折断端间隙,压紧,部分骨条可平铺于龟鳞状开槽去皮质化的骨皮质表面,以增加植骨面积[4]。尽量选用松质骨填充骨折端间隙,若缺损较大,则需植入带部分皮质骨的骨块,然后再覆盖松质骨条,可混合取骨时所产生的红骨髓。本组植骨量为8~12 g,平均8.5 g。术后留置引流管1~2 d。术后根据患者情况早期在CPM机辅助下活动髋、膝关节,防止伸膝装置黏连,同时鼓励患者主动行股四头肌等长、等张功能锻炼。术后8周下地扶拐逐步负重行走。X线片示有较明显连续性骨痂时开始完全负重行走。
所有患者术后1、3、6、12个月门诊随访,包括临床检查及摄X线片,观察膝关节活动和骨痂生长情况。临床疗效根据Tohner-Wrnch标准评定。
1.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发生骨不连患者与骨折愈合组患者性别、吸烟与否、发病年龄、骨不连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本组全部病例获得完整的病史及影像学资料。所有389例395侧股骨干骨折患者中,364侧一期顺利愈合,骨折不愈合31侧,所占比例7.85%,与国内外报道相近。在股骨干上、中、下三部分之中,上、中、下发生骨不连的比例分别是:4.32%、14.18%、4.92%,其中股骨中段1/3是骨折后髓钉内固定治疗后骨不连的易发部位(P<0.05)。
骨不连患者相关原因中,治疗方法(切开复位25例,捆绑钢丝3例)、损伤类型是导致骨不连最常见的原因(P<0.05)。
骨折不愈合的患者中,早期行髓钉动力化后,骨折愈合的患者9例,动力化后骨折愈合时间3~8个月,平均4.2个月。22例患者髓钉动力化后骨折仍未能愈合,行再次手术治疗,清理骨折端、自体髂骨松质骨植骨等,术后随访6~28个月,平均13.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0个月,平均5.8个月,经观察均获得骨性愈合。末次随访时,根据TohnerWrnch标准评定疗效,优28例,良3例,优良率100%。
典型病例一为42岁男性患者,车祸致右侧股骨干中段开放性骨折,受伤当天行清创及骨折髓钉内固定,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1~4。
图1 髓钉内固定术后骨折端未明显分离
图2 9 个月后骨折端周围未见明显骨痂生成,骨折端骨吸收,骨折端间隙增加
典型病例一为38岁女性患者,车祸致左股骨干中段骨折,行骨折闭式复位内固定,术中复位困难,骨折处切开复位后行髓钉内固定,手术前后影像学资料见图5~9。
3 讨论
以往的分析报道认为,骨折分型[5]、骨折断端间分离[6]、骨折断端间血运供应[5]、治疗方法[7]及骨折端的稳定性等都可能成为骨折不愈合的重要原因。但总体可概括为生理学及应力学两种因素。
据股骨干断面解剖可见:股骨干由骨皮质组成圆柱形,具有较大的髓腔。在股骨干中1/3部分,骨径较窄,皮质最厚,髓腔较小,粗线向后突出成嵴状。在股骨干上及下1/3部分,外形呈圆柱稍扁状,皮质较薄,髓腔较大且渐充以松质骨小梁。
图3 行近端锁钉取出,髓钉动力化
图4动力化后3 个月,骨折端处可见有明显骨痂形成,骨折线模糊,后期骨折完全愈合
图5髓钉内固定术治疗股骨干闭合性骨折,手术时行骨折端处切开复位,术后骨折对位对线良好
图6 术后10个月,骨折端未见明显骨痂形成
图7 取出远端锁钉使髓钉动力化
图84 个月后骨折端仍未见有明显骨痂形成,骨折端骨质明显吸收
图9再次手术治疗,行带蒂骨皮质剥离术并行自体髂植骨术,术后3个月骨折端骨痂生成,后期骨折愈合
研究表明[8]股骨干的营养动脉从营养孔直接进入骨髓腔,成为营养动脉,分为上下两支,走向干骺端,呈蛇形走形,并向骨皮质发出放射状的细小分支。股骨骨骺和干骺端的营养来自骨骺端的动脉和干骺端动脉,与营养动脉三者吻合。
对于传统交锁髓内钉固定手术而言,在髓内钉植入前,为保证内置物与髓腔相互匹配,尽可能让髓内针和髓内腔充分接触,需行必要的扩髓程序,必然会损伤髓内滋养动脉系统。理论[9]上讲,行剥离外骨膜作钢板固定与髓内钉固定对髓内血运破坏之间作比较,髓内钉内固定对血运损害更大。尤其是股骨干中段的髓腔及营养动脉更容易受到破坏。
本组研究结果显示,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后非感染性骨不连部位多发生在股骨干中段1/3的皮质骨,而较少发生在含有部分松质骨的上下1/3,其关键性的原因可能就在于,股骨中1/3段更缺乏有效的血液供应。而导致这一原因的,往往是医源性原因。在手术过程中,除扩髓原因外,由于复位困难,行骨折部位切开复位,骨膜剥离过多,破坏了髓外的血液供应,更加重骨端缺血坏死,影响骨愈合。且有的术者为了保证骨折端的完整性,在扩髓植入髓内针后,在外层皮质骨使用钢丝对游离骨块进行固定,影响骨折愈合。
高能量损伤所致的粉碎性骨折、严重的软组织挫伤,可造成骨折处血液供应不足,干扰外骨痂的形成,不利于进行组织修复。Shin等[6]发现,骨折的愈合时间随骨折分型的加重而延长,骨折不愈合率随分型的加重而升高。本组研究显示B型骨折不愈合的情况占70.9%。然而C型骨折不愈合率较低,与前述研究并不相符。这可能与如下因素相关:骨折的愈合不仅与血液供应相关,而且与应力因素相关,对于严重粉碎性骨折,早、中期骨折的愈合可能更需要可靠的固定,而受应力的影响较小。
在骨愈合早期,愈合部位组织的刚性低,承受外力能力弱,同时骨折断端出现骨吸收,所以断端间隙会有所增大。轴向压应力的加载,使得断端间隙缩小,增加骨接触面积,减少了应力干扰,有利于骨传导和毛细血管生成,驱动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分化成骨,从而促进骨愈合过程[10]。Beil等[11]指出,在压缩应力集中面上的骨沉积速度要比张应力集中时的骨吸收速度快得多。
本组研究显示,对于一部分不愈合骨折,髓钉动力化可以促进骨折的愈合,尤其适用于肥大型骨折不连,这可能与骨折断端髓钉内固定稳定性差相关。动力化以后,髓钉的抗旋转稳定性并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形成轴向应力的集中,促进了骨折的愈合。
目前有关股骨干骨折髓钉内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治疗主要集中于更换髓钉和不更换髓钉而附加侧板及自体骨植骨两种方法。
坚持扩髓更换髓内钉技术者认为此方法可通过生物学效应和机械力学效应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促使骨折愈合。近年的一些文献对更换髓内钉的治疗效果提出质疑,Park等[12]认为对于股骨干峡部以远骨折、严重粉碎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不连患者,不适用更换髓内钉治疗。
Ueng等于1997年首次报道采用保留原髓内钉、附加侧板及联合植骨治疗。原髓内钉确保轴向稳定性和抗弯曲稳定性,附加侧板增强骨折端旋转稳定性,为局部纤维软骨钙化、促进骨痂初步连接提供至关重要的力学因素[12]。而Park等[13]认为该方法缺乏大量相关生物力学试验及临床研究结果支持,其生物学效应则是通过移植具有成骨活性、骨诱导性和骨传导性的自体骨来刺激骨折端成骨。
本组研究显示,在髓钉动力化后骨折仍不能愈合的情况下,通过移植具有明显生物活性的自体髂骨促进骨折愈合,具有明确生物学效应。毫无疑问,自体骨植骨对促进骨折不愈合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植骨能诱导宿主的间充质细胞转化为具有成骨能力的细胞。松质骨的成骨诱导能力优于皮质骨,但与松质骨的块的大小不成正比,骨松质块大小应当适当,当小于1 mm时,则无成骨活性,组织学上不能证实细胞成活,反而会引起异物刺激作用,产生炎性反应。骨松质的厚度也很重要,应限制在5 mm以下,有利于骨表面存活的细胞与受区骨最大限度的接触,使周围的血管尽快长入。移植骨块应与受区紧密接触,填充死腔。另外,骨移植的成活也受移植部位的影响,当移植于正常部位,也即植骨床或受区为骨组织,才能发生骨替代过程,如果把骨移植于其他部位,则不能发生骨替代过程,几乎全部被吸收[14]。
总之,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既有自身因素,又存在手术干预过程的力学、生物学因素。骨折不愈合病例应根据其出现的原因及特点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摘要: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出现非感染性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的原因,以及再次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固定术治疗的患者389例,其中骨折不愈合患者31例。分析造成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的原因。治疗方法采用早期髓钉动力化的方法,如动力化后仍未愈合,采用骨折断端带蒂骨皮质剥离加自体骨植骨的方法,随访再次手术后的效果。结果 股骨干中段1/3是股骨干骨折后经髓内钉固定治疗后骨折不愈合的易发部位。骨折不愈合的原因与原始治疗方法、骨折类型等密切相关。早期髓钉动力化可促进骨折愈合;单纯髓钉动力化后骨折仍难以愈合,行带蒂骨皮质剥离加自体骨植骨的方法可促进骨折愈合。结论 股骨干骨折带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非感染性骨折不愈合的原因既有自身因素,又存在手术干预过程的力学、生物学因素,应根据其出现的原因及特点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非固定治疗 篇6
1 棘突间撑开系统
1.1 Wallis系统
Wallis是最早研制成功并应用于临床的腰椎棘突间撑开装置。第1代Wallis系统由钛内固定器和2条涤纶索带组成。钛内固定器由2条涤纶索带固定于棘突间。整个系统呈“H”形, 在棘突间形成一个“漂浮”装置, 对椎体没有直接的固定作用, 但可减轻椎间盘后部纤维环的负荷, 明显增加失稳节段前伸后屈的稳定性。在2002年, Senegas等[3]又以聚醚醚酮为原料代替钛, 改进制造出第2代固定装置, 即Wallis内植物系统。Senegas等[3]建议Wallis系统的适应证如下。a) 大块椎间盘突出切除术后, 椎间盘组织丧失较多;b) 椎间盘再次突出, 需二次手术;c) L5骶化的椎间盘切除;d) 融合术后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e) 单一的ModicⅠ型椎间盘退变导致的慢性下腰痛;f) 应用部分椎板切除的方法治疗椎管狭窄, 包括切除部分椎板上缘。杨述华等[4]经过临床研究后认为, 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作为一种预防及治疗腰椎疾病的“非融合-动态稳定”手术, 可以保留腰椎被固定节段的活动性及解剖结构的完整性, 同时维持节段稳定性, 促进退变椎间盘的恢复, 并通过保留手术节段脊柱运动功能而预防相邻节段椎间盘退变, 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雷仲民等[5]也认为, 腰椎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符合其适应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 临床疗效良好, 操作简单, 手术时间短, 损伤小, 出血少且可避免融合技术引起的不良后果。Senegas等[6]最新研究表明, 接受Wallis内固定患者13年后仍表现为良好的临床效果, 并且80%的患者免于接受融合术。
1.2 X-Stop系统
它是另一种钛质棘突间内置物系统, 由椭圆形衬垫 (中轴) 、组织扩张器以及两侧的挡翼组成, 其材料为钛合金。术中将X-Stop系统植入棘上韧带和黄韧带之间, 其挡翼可以防止前移, 棘上韧带可以为器械提供遮挡, 防止其后移。它分散了椎体间的压力, 使腰椎处于轻度屈曲位, 允许患者保留一个相对正常的体位而非过度的屈曲。虽然它并没有同棘突等骨质相连接, 但是衬垫可在矢状面上限制脊柱的活动, 起到稳定脊柱的作用。在2005年, X-Stop系统被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同意应用于临床。从文献报道来看, X-Stop系统主要用于治疗有神经症状的特别是伴轻、中度神经源性跛行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7,8], 而严重骨质疏松、相关节段的强直、显著脊柱侧凸以及大于25%的脊柱滑脱, 则视为该装置的禁忌证[9,10]。Siddiqui等[11]对比了患者术前和接受X-Stop系统内置物治疗术后MRI的变化, 从影像学上也证实了术后椎间孔和椎管面积的增加。而Verhoof等[12]在一组接受X-Stop系统治疗的12例退变性滑脱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中发现, 4例患者症状没有任何缓解, 3例患者在2年随访时出现疼痛、神经源性跛行及神经症状加重等表现, 最终有7例患者接受了二期减压及融合手术治疗。Barbagallo等[13]也认为, 虽然X-Stop系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 但它不是所有腰椎退变患者的理想选择, 不但需要从临床指证上考虑,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病人的解剖特征。目前, 关于X-Stop系统还存在争议, 缺乏中远期的疗效观察。
1.3 Coflex系统
该系统由法国学者Samani在1994年提出, 其材料为钛合金。因其侧面观为横行的“U”形, 所以最初把它称为棘突间“U”形系统。在“U”形主结构上下端有两个“夹状”固定翼结构 (一个偏前, 一个偏后) 可夹紧固定上、下棘突, 允许在相邻连续节段的棘突间同时使用[14]。和Wallis相似, 术中必须移除棘上和棘间韧带, 以一种预压缩模式置入棘突间, 这样在腰椎屈伸活动中都能对抗上下棘突间的压迫并尽可能维持内固定物的位置。正确置入后能维持棘突间高度, 在后伸位时表现为动态压缩, 允许腰椎屈曲, 旋转中心靠近椎管, 增加了旋转的稳定性。目前paradigm公司推荐的主要适应证如下。a) 影像学证实为中到重度的椎管狭窄伴神经源性跛行和/或根性症状分别位于1到2个节段;b) 在稳定的Ⅰ度滑脱等情况下L1~5的区域伴或不伴有下腰痛症状;c) 腰椎管狭窄症经微创减压后, 维持植入节段稳定;d) 融合后2个邻近节段以内。Kong等[15]将Coflex系统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进行了对比研究, 认为对于伴有轻度节段不稳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 棘突间撑开器不仅具有同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类似的临床疗效, 而且由于植入后对邻近节段的应力减小而优于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此外, 李忠海等[16]最新临床研究也显示, 腰椎退行性疾患患者行Coflex植入后, 术后椎间隙高度得到恢复, 末次随访高度未见明显丢失, 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 由术前的 (7.9±1.1) 分减至末次随访的 (2.6±0.7) 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由术前的 (58.2±9.6) %减至末次随访的 (26.8±3.4) %, 与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 (P<0.01) 。作者认为腰椎退行性疾患微创减压术后植入Coflex棘突间稳定装置, 在腰痛、神经源性跛行以及患者满意度上显示出了良好的效果。尽管如此, 由于缺乏中长期的随访结果报道, 有关Coflex系统的临床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2 棘突间压缩系统
2.1 弹性韧带
该系统即穿过棘突间的Bronsard韧带, 直接环绕于棘突间, 通过弹性回缩作用拉紧相邻棘突, 稳定腰椎并给椎间盘减压, 其不需要任何金属锚定。Caserta等[17]报道单独利用弹性韧带稳定腰椎或作为邻近节段的辅助固定, 其适应证如下。a) 轻度的腰椎不稳;b) 年轻患者椎间盘的早期退变;c) 椎间盘突出复发伴或不伴有瘢痕组织形成;d) 腰椎管狭窄症。他们认为在L4~5单节段应用弹性韧带的效果最好, L5~S1节段应尽量避免应用。自1994年以来已经在82 例患者中应用了该系统, 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遗憾的是没有提供关于系统材料和临床结果的详细资料。
2.2 环状韧带
Garner等[18]发明了一种张力带装置, 称为环形系统。该系统由编织的聚乙烯索和锁定夹组成, 应用时将缆绳穿过置于上下棘突基底部的两个锁定夹, 固定于棘突间并用夹子锁定, 其基本原理与弹性韧带相似。聚乙烯缆绳柔韧性好, 操作方便, 而且与骨面相容性好。Garner等[18]研究不同的线缆固定系统的静态张力、疲劳张力、刚度及松动性等, 发现环形韧带的强度与钛缆相当, 并有防滑的夹子来维持张力, 结合了金属和聚合物系统的优点, 消除了刚性线缆环绕于棘突间在腰椎扭转时产生的切割作用。
3 经椎弓根固定系统
3.1 Graf韧带
它是最早使用的非融合固定系统, 由非弹性的高分子聚乙烯圆环加压后套在椎弓根钉尾端, 拉紧固定, 通过限制腰椎节段的前屈活动达到稳定的作用。Graf等[19]认为腰椎退变、不稳产生的疼痛是由关节突关节异常的旋转活动引起的, 本系统可以锁住关节突关节面, 限制异常旋转活动从而缓解失稳引起的疼痛, 同时保留一定的屈伸活动。Saxler等[20]对26 例行Graf韧带成形术和26 例行融合内固定患者平均随访79个月, 发现两组之间在Oswestry评分、腰椎检查结果评分及视觉类比疼痛评定分数没有显著性差异, 并认为Graf韧带成形术和融合内固定临床疗效相似。Onda等[21]利用Graf固定系统治疗退变性脊柱失稳, 经过至少5年的随访, 认为Graf系统能获得很高的融合率, 同时能提供腰椎三维的稳定, 但Graf系统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病变时, 需把握适应证。Kanayama等[22]通过对56 例患者10年以上的随访发现, Graf韧带对于退行性的脊柱滑脱和屈曲型不稳的效果良好, 对于脊柱畸形的矫正作用有限, 不适用于退行性脊柱侧凸和继发性滑脱, 其适应证为轻度的脊柱滑脱、屈曲型不稳。因此, 目前对于Graf韧带的适应证及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来明确。
3.2 动态中和固定系统 (Dynesys系统)
该系统是由Stoll等[23]对Graf系统改进设计而成, 其由钛合金椎弓根钉、聚乙烯管芯和碳纤维套管三部分组成, 通过椎弓根钉将Dynesys系统锚定在椎体上, 套管置于椎弓根钉帽之间, 固定用的管芯穿过套管连接相邻椎弓根钉。按照Stoll的设想, 管芯具有一定的张力, 套管对抗压缩力, 通过椎弓根钉连接产生的动态推拉关系, 提供固定节段的稳定性, 整套装置的内在稳定性可对抗折弯力和剪切力, 并在各个平面控制异常活动, 同时保留一定的活动度。Sengupta等[24]认为其适应证如下。a) 腰椎管狭窄或退行性腰椎滑脱导致的神经源性疼痛或腰背痛;b) 单节段或多节段椎间盘退变导致的腰背痛;c) 减压手术导致的医源性腰椎不稳;d) 退行性脊柱侧弯导致的腰椎管狭窄并处于进展期。Schaeren等[25]对26 例老年腰椎管狭窄伴有退行性腰椎滑脱患者采用Dynesys和减压术, 术后平均随访52个月, 结果显示术后2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和平均行走距离明显改善, 术后4年仍保持不变;影像学检查显示, 退变性腰椎滑脱没有加重, 并且运动节段保持稳定。Cakir等[26]回顾性分析腰椎融合术和Dynesys内固定术前后的影像学表现, 认为腰椎融合术和Dynesys内固定术后都没有改变固定节段相邻节段的腰椎活动度, 但腰椎融合术后整个腰椎及固定节段的活动度有明显减小, 而Dynesys内固定术后整个腰椎及固定节段的活动度没有明显改变。Mario等[27]的回顾性研究发现, Dynesys系统植入后, Oswestry指数、Roland Morris Disability问卷、VAS腰腿疼痛分级都有明显改善, 作者认为, 基于椎弓根钉的动态稳定系统和减压性椎板切除术为老年性腰椎退变患者提供了一个安全的过程, 它能够保持足够的稳定性以阻止侧凸和不稳的发展, 并能够大面积地切除椎板以预防椎管狭窄, 这种非融合固定技术与融合术相比损伤小, 并且在最后的随访中, 临床效果得到明显的改善。
4 经关节突关节固定系统
4.1 TOPS系统
TOPS系统属于关节突关节置换术的一种, 是一个整体的装置, 由一个钛“三明治”和一个内锁定的聚碳酸脂聚氨脂 (PcU) 连接结构组成[28,29]。结构中可变形的PcU元件能使钛板间产生相对运动, 使其产生轴向旋转、侧弯、伸屈运动。内部结构限制轴向旋转正负1.5°、侧弯正负5°、伸2°、屈8°。植入物也限制了过度的前后矢状位平移活动。TOPS系统使用4个标准羟基磷灰石涂层的万向椎弓根螺钉固定至椎体。PcU缓冲器的内部结构从根本上起到限制运动的作用, TOPS装置固有的缓冲特性可以分散由脊柱节段运动产生的应力。另外, 因为PcU元件在垂直方向上具有一定的“震动吸收”的特性, 垂直负荷经横棒通过质心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被吸收。这些特点不仅保留了脊柱几乎全部的运动, 而且降低了邻近节段和钉骨界面的应力。McAfee等[29]前瞻性多中心临床试验中, 有29 例中到重度腰椎管狭窄的患者接受了TOPS系统植入, 经过术前及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评价, 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术前明显降低, TOPS系统不仅保留了腰椎的活动度, 而且其近期临床效果也与传统融合术一样好。
4.2 FENIX系统
FENIX脊柱小关节表面置换植入物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即FENIX脊柱上关节表面置换组件、FENIX脊柱下关节表面置换组件和FENIX锁定螺钉。它主要用于由于小关节退变引起的下腰痛, 不仅可以改善关节炎关节面的功能而不破坏周围组织和支撑结构, 而且可以模拟出正常脊柱小关节的功能和活动度, 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假体。
5 展 望
非固定治疗 篇7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以及投资乘数理论,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不仅具有直接的拉动作用,而且扩大投资会推动对原材料、生产设备、劳动力等的需求,增加与投资活动相关行业的产出和消费需求,从而引起国内生产总值的成倍增加。因此,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应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
刘金全(2002)对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固定资产投资两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协整关系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1]。结果表明:我国的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有很大的拉动作用,并且二者之间还存在着长期稳定关系和双向的因果关系。
龚署明(2007)通过协整分析认为,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相互决定的依存关系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这些近年来的大量实证研究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是协整关系。但同时在实际环境中,经济活动期间越长,经济系统越有可能受到外部冲击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建国以来,经历了几次大的政治和经济的波动,这些活动均有可能改变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拉动的原有关系,使得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动态关系。焦佳等(2007)通过对我国GDP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953-2005年的数据设定虚拟变量,运用协整分析方法,发现在1960年和1978年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发生突变[2]。但是这一结论只能描述两者的动态关系,却无法进行数据拟合以及预测,需要基于此结论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传统的经济计量模型很难描述经济变量之间的这种动态关系。而非参数估计理论正是适应这种需要的一种统计方法,它能够及时准确地反映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时变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非参数密度估计和非参数回归函数估计方法是近20年来现代统计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它改变了传统的统计学格局,对未知分布数据模型的处理以及不完全数据的处理等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统计方法。张守一等(1997)运用最基本的非参数估计方法并将其运用到城镇居民消费的预测;沈晓栋等(2005)利用非参数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了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3];巩永丽等(2006)基于局部线性非参数估计理论,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年国民最终消费建立了非参数回归预测模型,并对我国2000~2004年的国民最终消费进行了预测,并发现非参数模型的预测精度比较高[4]。
本文运用非参数估计理论,对我国建国以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建立了整段和分段非参数回归预测模型,并对两种非参数回归预测模型以及参数回归预测模型作比较,分析了这三种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整段非参数回归预测模型在拟合与预测整体表现突出,最适合应用到该问题的研究。
1 非参数回归理论与方法
1.1 非参数回归模型
设:Y为被解释变量;X为解释变量,X是影响变量Y的一个相关因素。给定独立同分布的样本(Yt,Xt)(t=1,2,…,T),可建立非参数回归模型:
其中:未知函数m(·)称为回归函数;εt为随机误差项,它反映了除解释变量外,其它影响被解释变量的可观察或不可观察的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以及模型的设定误差等。
1.2 回归函数m(·)的估计
中ωt(x)代表权重权函数。核回归方法是以前比较常用的非参数回归函数估计方法。用这种方法的权函数为:
其中K(·)为核函数,本文使用高斯核;;K,h为窗宽。N-W核估计在回归函数即使在回归曲线为线性时,N-W核估计的偏差也会比较大;而G-M核估计虽然有较小偏差,却增大了方差。同时,N-W核估计和G-M核估计在估计曲线的边界点上都存在较高的偏差,即所谓的边界效应。相对于核回归估计,局部线性估计可以减少N-W核估计结果的偏差和G-M核估计结果的方差,无须边界修正;在估计回归函数的导数方面优于N-W核估计,特别是无须核函数的可微性。因此,本文采用局部线性估计方法对回归函数进行估计。
由范剑青提出的局部线性估计的思想[5]:设M(X)在X=x处p+1阶导数存在(x可取Xt,t=1,2,…,T)。找出a和b,使下式达到最小值,
对上式关于a,b求导数并令导数等于零,便求出a和b的估计值。
1.3 窗宽的选择
对于非参数估计中的窗宽,一方面,窗宽越小,估计的偏差越小,但同时估计的方差会变大;另一方面,窗宽越大,则估计的方差会变小,但同时估计的偏差却会增大。因此,窗宽的选择非常重要。本文采用交错鉴定方法,该方法的思想是,在每个局部观察点X=xt,首先,在样本中剔除该观察点(Yt,Xt)(t=1,2,…,T),其次,将剩下的T-1观察点在X=xt处,进行局部加权平均:
W(·)是一个非负的权重函数。通过最小化CV(·)函数来选择窗宽h。
2 实证分析
本文采用2个经济指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分析的数据来自于《中国统计年鉴》(2006),数据区间为1953~2001,另有2002~2005年的数据用来进行事后预测比较,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分别除以当年的物价总指数得到实际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GDP。为了消除可能存在的异方差,故对它们进行了自然对数变换,变换后的数据用lni和lngdp表示。本文的模型及拟合与预测结果都是由R语言编程得到的。
2.1 参数回归方法
焦佳等(2007)得出结论,认为GDP与I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存在两个突变点,分别是1960年和1978年这两个点。这也符合我国在1960年自然灾害和1978年三中全会及改革开放对投资以及经济产生影响的实际情况,使得两者的相互关系发生了变化。所以设置两个虚拟变量D1和D2,进而建立带有这虚拟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最小二乘估计结果:
2.2 非参数方法
首先利用非参数回归模型对整段1953-200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固定资产投资进行局部线性法非参数回归估计,对处理后的数据用交错鉴定法确定的最优窗宽h=0.512 5,我们可以得到一个估计拟合结果,见表1(篇幅有限,表中删去部分数据)。
由于已检测到国内生产总值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间存在两个突变点,可以将局部线性非参数方法运用到这一结论的深入研究中。因此,我们将1953~2001年的数据分成1953~1960,1961~1978,1979~2001三段,分别进行非参数回归估计。
2.2.1 拟合结果分析
分析表1拟合结果表明非参数回归模型无论是整段还是分段得到的GDP的拟合值相比传统参数模型得到的拟合值要更接近实际值。因此可以认为,非参数回归估计比最小二乘回归估计的精度更高。为便于更进一步说明,我们通过平均绝对误差MAE和均方误差MSE再对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非参数模型无论是平均绝对误差MAE还是均方误差MSE都远小于参数模型的值,拟合效果优于后者。这一点体现了非参数方法充分利用数据信息的优势,结果同时表明分段非参数估计的精度又比整段非参数估计精度高。
2.2.2 预测结果分析
分别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和非参数局部线性回归模型对2002~2005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事后预测,结果如表3。
从表3中,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整段非参数模型的预测结果要优于其他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而在之前拟合结果较好的分段非参数模型在预测问题上结果不理想,这就是一个过度拟合问题,即overfitting问题。这也说明了非参数方法的运用不是没有代价的,它们是高度地依赖数据比较容易导致过度拟合。在本文这里过度拟合是因为将本来较长的样本分成三小段,导致最后一段进行预测的模型样本太少,选择了过于复杂的模型,虽然拟合极好,但预测能力较差。
3 结论
本文分别运用三种模型对GDP与固定资产投资之间的结构关系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这三种模型的拟合优度以及预测精度,认为用整段非参数回归模型比其他两种方法的效果要更好。这主要是因为由于我国的经济政策在发展过程中有所变化,使得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相互作用的力度发生不断的变化,而应用参数回归的回归直线或曲线进行预侧,实质上是按趋势线(直线或曲线)外推,预测值要么总是上升,要么总是下降,因此预测误差较大。而应用非参数回归进行预测,避免了这种总是上升或总是下降趋势的简单作法。理由有二:一是参数回归是借助连续的直线或曲线进行外推预测,而非参数回归是通过离散的相互关系(线性或非线性)进行预测,更符合实际;二是参数回归利用样本数据信息较小,它只是根据样本数据综合得到回归参数,而非参数回归充分利用了样本数据信息,信息的损失很小。这就是我们要用非参数模型的原因。但是我们也看到,非参数估计需要的样本量较参数估计来说要大,否则就会出现过度拟合问题。用分段非参数回归模型将数据分成三段,最后一段的样本数据变少,这就是产生过度拟合问题的根本原因。这是一个不容易通过统计方法克服的问题,但是在参数模型设定错误导致的风险与过度拟合导致的风险之间进行比较时,人们更希望用让数据自身探索更符合实际、更少偏差的模式,这就是非参数技术最诱人之处。
摘要:分析了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由于两者的长期均衡关系受到政治经济因素影响存在两个突变点,而带有虚拟变量的线性回归模型不能理想地捕获两者之间的动态关系。通过运用Local Linear非参数回归理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内生产总值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系,分别建立了分段与整段非参数回归预测模型以及参数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并加以比较,结果表明:整段非参数回归模型拟合较好,并且能够做出高精度的预测。
关键词:变结构,非参数回归,局部线性法
参考文献
[1]刘金全、于惠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增长之间影响关系的实证分析》[J];《统计研究》2002(1):26-29。
[2]焦佳、赵霞、于霄:《我国经济增长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变结构协整分析[》[J];《山东经济》2008(1):83-85。
[3]沈晓栋、赵卫亚:《我国城镇居民消费与收入的动态关系》[J];《经济科学》2005(1):18-22。
[4]巩永丽、张德生:《国民最终消费的非参数预测模型》[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06(5):448-449。
非固定治疗 篇8
1. 文献回顾及研究假设
应计质量这一议题的产生源自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也从应计盈余管理和应计质量的视角探讨其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关系, 如Wei和Xie (2005) 研究了应计盈余管理与公司非效率投资之间的关系, 研究发现非效率投资与操纵性应计正相关。Verdi (2006) 在研究盈余质量对企业投资支出的影响时, 发现应计质量能够有效缓解代理问题, 从而提高企业投资决策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Biddle和Hilary (2006) 衡量了会计信息质量与企业投资的关系, 研究结果发现包括应计质量在内的会计信息质量具有减少信息不对称, 缓解投资-现金流敏感度的作用。S.Linck et al (2013) 的研究却显示, 受到融资约束的公司在拥有好的投资机会的情况下会采用提高盈余的办法来获得外部融资并进而提升投资支出。国内的周春梅 (2009) 以沪深上市公司为样本, 发现高质量的盈余能够提高资本配置效率, 并同时通过降低代理成本来改善企业的资本配置效率。高锐 (2011) 以投资的利润理论为研究基础, 考察了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投资支出的影响, 结果发现盈余管理程度与投资支出之间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应计盈余管理歪曲了会计信息, 降低了盈余质量, 因此可能导致企业的投资效率的下降, 即非效率投资的上升。因此企业的操控性盈余越大, 实际盈余与期望盈余的偏离程度就越大, 则企业的盈余质量越差, 越有可能造成非效率投资。基于以上分析提出本文的如下假设:
H1:应计盈余管理程度与非效率投资正相关;
2. 样本选择及研究设计
本文以2004—2012年中国A股主板上市公司为样本, 剔除金融类和ST公司。最后对所有连续变量在1%的水平上进行winsorize缩尾处理后获得2025家公司12000笔观测值, 数据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2.1 因变量
本文参考Richardson (2006) 的投资期望模型来衡量企业的非效率投资:
上式残差取绝对值衡量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AI, 其值越大表示企业的非效率投资越高。其中, I表示企业的投资支出, 是购建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所支付的现金/期初总资产;Q为托宾Q值;LEV表示资产负债率;AGE为上市时间;SIZE为总资产对数;EPS为每股收益。
2.2 自变量
本文采用修正Jones模型来衡量应计盈余管理程度:
上式残差的绝对值反映应计盈余管理程度DA, 其值越大表示应计盈余管理程度越高, 盈余质量越差。其中, TA为净利润与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差额;ΔREV表示营业收入变动额;ΔREC表示应收账款变动额;PPE表示固定资产原值;A表示资产总额。
2.3 控制变量
鉴于投资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主要引入以下几个控制变量:托宾Q、公司规模、每股收益、股权集中度。
最后构建如下的固定效应多元回归模型:
上式中的α0i即代表了面板数据中的个体效应。
3. 实证分析
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Pearson相关系数显示变量适合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模型的调整R方虽然只有0.076, 但模型的联合F检定显示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是显著的。自变量DA的系数为0.052, 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这表明应计质量的降低会显著提高企业的非效率投资, 即验证了本文的假设的预期。托宾Q对非效率投资的影响也为正向, 这与经典的投资Q理论较为符合。自由现金流的系数也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 说明总体上非效率投资对现金流具有敏感性。而公司规模SIZE在1%的水平上显著为正, 每股收益EPS是系数为0.006, 显著性水平为1%。股权集中度OWN的系数在1%水平上为0.032。模型的固定效应检验显著拒绝了个体效应为零的原假设, 说明相对于传统的混合OLS模型, 固定效应模型更具有解释力。
结论及建议
本文基于固定模型考察了应计质量与企业非效率投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 应计质量的提高可以显著降低企业的非效率投资。上述结论表明, 盈余管理降低了盈余质量导致了企业的非效率投资, 并损害了市场资源的有效配置。因此, 当务之急是改善市场环境, 完善资本市场的外部融资机制, 尽量减少这种融资约束, 使得企业能够更加合理地权衡内外部融资, 从而更加有效地进行投资。
摘要:本文首先从信息不对称和代理成本两个视角剖析了应计质量对于投资效率的作用机理;然后基于固定效应模型采用应计盈余管理程度来检验盈余质量与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应计质量的提高能显著降低企业的非效率投资。
关键词:非效率投资,应计质量,固定效应模型,融资约束,自由现金流假说
参考文献
[1]高锐.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投资支出的关系研究——融资约束视角[D].大连理工大学, 2011
[2]周春梅.盈余质量对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理[J].南开管理评论, 2009 (5)
[3]Biddle.G., and G.Hilary, The effect of accounting and disclosure quality on firm-level investment.The Accounting Review, 2006.81 (5) :963-983
[4]Jensen, M.C., 1986.Agency costs of free cash flow, corporate finance, and takeover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323-329
非固定治疗 篇9
【关键词】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 能量胫骨Pilon骨折
【中图分类号】 R687.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56-01
胫骨高能量Pilon骨折主要是由于高能量损伤导致的干骺端粉碎骨折以及关节面的破裂、内陷、粉碎、骨缺损等,常伴有软组织的严重损伤[1]和腓骨骨折,软组织微循环差,治疗难度大且预后不佳,是骨科临床难题之一,为提高其临床治疗的效果,提升骨折预后功能,我院从2006年6月至2011年5月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对34例胫骨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效果不错,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2006年6月至2011年5月我院采用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手术治疗胫骨高能量Pilon骨折患者34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20至66岁,平均年龄38.6岁。其中高出坠落受伤12例、车祸受伤18例、重物砸伤4例;开放性损伤8例、闭合性损伤26例;所有患者软组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损伤,伤后2至5小时送到医院救治,骨折程度依据Ruedi-Allgower分型标准判定均为Ⅲ型(胫骨粉碎性压缩远端骨折)。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术前使用脱水剂进行消肿处理,从踝关节前内侧以及腓骨后外侧(针对腓骨骨折)切入后,用管型钢板将腓骨固定,使下肢长度恢复,然后再经由前内侧的切口,将关节囊横行切开,使胫骨远端的关节面充分暴露。在直视的状况下将关节面骨折块复位并用数枚克氏钉预固定或螺钉固定,胫骨远端关节面骨折复位满意后实施骨干及干骺端骨折块复位,并用克氏针交叉固定或螺钉固定,将自体髂骨碎块移植至骨缺损处填补。术中注意尽量减免皮下组织的剥离,保护血运,切口之间距离应大于7cm,防止患部皮肤坏死。术中重点在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以及肢体长度和力度的恢复,重点将前外侧骨块、内踝、后唇骨块复位以保证踝穴恢复基本形态,踝穴复位满意后将踝关节单边单面关节外固定器安装在患肢,以稳固骨折。
1.3术后处理
术后注意针道保持干燥,并行抗菌治疗3至5天,同时注意患肢抬高,预防肢体肿胀,术后在疼痛度可忍受的情况下尽量早期实施肌肉等长舒缩和足趾屈伸功能训练,术后4周进行踝关节的主动锻炼。定期实施踝关节正侧位的X线复查,在X线复查显示骨折愈合后行渐重性负重训练直至可正常行走,一般术后12周就可将外固定器拆除,术后1年左右可将内固定物取出。
1.4踝关节术后功能评估
根据Mazur J M等的踝关节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恢复状况进行评估[1]: 踝关节肿痛症状无,行走步态正常,关节活动自如,判定为优;踝关节疼痛轻微,行走步态正常,关节活动度为正常水平的3/4,判定为良;关节活动疼痛,步态正常但需药物镇痛,关节活动度达正常水平的1/2,判定为可;踝关节肿胀,静息或行走疼痛,跛行,关节活动度达正常水平的1/2,判定为差。临床骨折愈合标准:骨折局部没有压痛、X线检查显示骨小梁连续跨越骨折线、没有异常活动。
2结果
本组34例患者随访12至65个月,3个月内愈合骨折愈合16例,4至6个月骨折愈合15,3例在7至8个月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者12例,良17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达85.29%(29/34)。3例患者发生针道感染,经治疗痊愈。
3讨论
胫骨高能量Pilon骨折是临床常见的关节内难治性骨折,并发软组织损伤的几率可高达36%,关节面复位不良、畸形愈合、创伤性关节炎、骨愈合延迟或骨不愈也是临床治疗中的常见问题,手术方式的选择直接影响者骨折预后效果。
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治疗胫骨高能量Pilon骨折可以有效减少钢板固定所引发的伤口感染,是目前临床提倡的治疗手段[2],手术中强调软组织的细致暴露、骨折块有限剥离以及间接复位、术后早期锻炼活动和晚期负重等,符合生物学手术治疗原则,且手术中对软组织剥离较少,注意血供的保护和内固定物占位的减少,在达到内固定的同时,减少了软组织损伤、感染和皮肤坏死的发生,使骨愈合时间和效果提升,并且该手术不受骨折类型的限制,手术操作安全、简单、切口小。[3]本组研究中3例患者发生针道感染,经治疗痊愈,3个月内愈合骨折愈合16例,4至6个月骨折愈合15,3例在7至8个月愈合,平均骨折愈合时间3.9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达85.29%(29/34),也证明了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对高能量胫骨Pilon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开,杨金华,李建峰.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具治疗高能量胫骨Pilon骨折[J].临床医学,2010.30(11):18-20.
[2]Mazur J M,Schwanz E,Simon S R.Ankle anhrodesis.Long-term follow-up with gait analysis[J]. J Bone Jiont Suig Am,1979.61:964-975.
非固定治疗 篇10
关键词:非利息收入,面板数据,固定效应
一、引言
在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大多银行都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性收入, 如利息收入、存贷差等。由中间业务收入、咨询、投资、担保、代理等产生的非利息收入日益增长 (如图1所示) 。在《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暂行规定》 (中国人民银行, 2002) 中, 非利息收入被分为: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代理类、担保类、承诺类、交易类、基金托管类、咨询顾问类、其他类。相比于利息收入的增长, 中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越利息收入 (郑荣年、牛慕容, 2007) 。从金融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 理性商业银行应当开展更多的中间业务 (红珍、张卉, 2003) 。就波动性而言,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比利息收入有更强的波动性 (周好文、王菁, 2008) 。但就银行绩效而言, 非利息收入营业份额的提高与银行绩效却是负相关关系, 其中非利息收入中的佣金收入与银行绩效却存在着正相关 (巍世杰、倪旎、付忠名, 2010) 。采用随机前沿和数据包络法, 发现非利息收入对总收入综合效率存在着正相关 (迟国泰, 2006) 。另有研究表明中国银行业非利息收入对资本盈利以及银行资产的影响不明显, 非利息收入承担的高成本反而降低了银行当期的利润。
在国外, 早期的经验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的非传统业务会带来潜在的收益 (Eisemann, 1976;Brewer, 1989) 。新业务带来的收益往往能提高银行的盈利能力 (Canals, 1993) 。同时, 业务扩展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银行风险, 有利于银行利润率的提升 (Saunders、Walters, 1994) 。近期的研究却强调非利息收入所带来的弊端, 如:佣金收入的不够稳定 (De Young, Roland, 1999) , 业务分散带来的收益相对较少 (Behr, 2005) , 非利息业务成本增加抵消了分散所带来的好处从而不能有效提高银行盈利能力 (Stiroh, Rumble, 2006) 等。
本文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 进一步分析影响我国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因素。文章其他几个部分分别为数据来源及模型设计、回归结果及分析, 最后是结论。
二、数据及模型建立
根据Bankscope数据库中前23家银行, 剔除掉所用数据少于6年的中国农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等9家银行, 采用剩下14家银行的总资产、利息收入、盈利指标ROE, 以及国内生产总值GDP、货币供应量M2作为解释变量, 收集其2005~2010年的相关指标形成面板数据。
在此, 构建模型如下:
其中, i (i=1, 2, 3, 4, 5为回归系数, ε为随机误差项)
三、单位根检验与结果分析
Eviews6.0提供了六种检验方法, 分别为:赤池准则、施瓦茨准则、汉南准则、修正的赤池准则、修正的施瓦茨准则、修正的汉南准则。
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银行总资产与货币供应量M2在Levin, Lin&Chu Unit Root Test方法检验下存在同质面板单位根, 在Im, Pesaran&Shin Unit Root Test、PP-Fisher Chi-Squeare、ADF-Fisher Chi-Square检验下存在异质面板单位根。与此相反, 国内生产总值、利息收入、非利息收入以及ROE在Levin, Lin&Chu Unit Root Test方法检验下是稳定的, 在Im, Pesaran&Shin Unit Root Test、PP-Fisher ChiSqueare、ADF-Fisher Chi-Square检验下同样存在异质面板单位根, 不是稳定的。
根据F统计量检验, 拒绝模型中不同个体截距项相同的原假设 (结果略) , 又根据Hausman统计量检验, 个体固随机效应模型与个体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差异较小, 故本文采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下:
相应的表达式为:
其中, 虚拟变量D1, D2, …D14的定义是:
四、结论
在采用面板数据的个体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下, 发现银行绩效对非利息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 而宏观经济变量GDP以及银行规模对非利息收入的影响最为显著 (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国内生产总值弹性、规模弹性分别为4.69%、2.01%) 。
另外, 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利息收入弹性为负, 对此我们的解释为国内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发展尚未完善, 开展该业务所需投入的高成本使得大多银行依然愿意将重心放置于传统盈利性项目, 以保证利息收入的稳定性。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的非利息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家银行, 且有多家商业银行 (如华夏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 的固定效应因子为负。
参考文献
[1]魏世杰, 倪旎, 付忠名.非利息收入与商业银行绩效关系研究:基于中国40家银行的经验[J].未来与发展, 2010.
相关文章: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01-24
季度个人总结01-24
个人季度工作报告总结01-24
季度个人工作总结及第二季度工作计划01-24
国企个人季度工作总结01-24
七年级历史下册教案01-24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丑小鸭》精品学案01-24
七年级科学下册教案01-24
北师大九年级下册数学01-24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精品教案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