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毕业(精选十篇)
学位毕业 篇1
一、MTI笔译方向学位论文一般写作模式
湖南师范大学MTI学位毕业论文的撰写是建立在学生平时的翻译实践基础之上, 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中英文本进行翻译, 字数不少于一万字, 并根据自己的译文写出不少于5000字的翻译感想, 另一种是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以自己的译文为例, 就某个或某几个翻译理论进行论述, 字数不少于5000字。其中, 后者为学生常选的形式, 即, 首先提出文章要阐述的翻译理论, 包括各种翻译原则, 翻译策略, 翻译方法, 翻译标准等等, 然后以自己的译文为实例, 已达到理论结合实际, 全面阐释该翻译理论的目标。归纳起来, 这类形式的论文写作可以细分为:
1.与翻译原则联系, 理论指导实践型。比如《功能对等视角下的英语长句翻译》、《功能对等视角下政治文献的翻译》、《从功能翻译理论看软新闻的翻译》这类题目, 这三篇论文皆为湖南师范大学MTI笔译方向的毕业生所撰写, 他们一致使用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指导各自的翻译实践, 只是三人翻译实践的对象文本类型不同, 一为新闻文体, 一为科技文本, 另一种则为政治文献。经对比, 三篇论文在阐述功能对等理论对各自所选文本的翻译有所指导作用的前提下, 都针对自己译文的具体情况结合具体的翻译技巧进行深入的诠释。如《从功能翻译理论看软新闻的翻译》中就详细讲解了软新闻的翻译技巧:增译、删减、重组具体的翻译句法策略;《功能对等视角下的英语长句翻译》则提及各种长句翻译方法:顺译法, 逆译法, 拆分译法和综合译法;而《功能对等视角下政治文献的翻译》则分别论述了政治文献中词语的直译、意译以及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以及政治文献中句子的直译、增译与减译、语态转换等具体的翻译技巧。充分证明, 这一类型的论文写作总是以某种宏观的理论做基础, 视作“房屋的基石”;利用具体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做“砖块”, 视为“房屋修砌的原材料”;再以自己的译文为实例, 视作“连接砖块的水泥”, 从而将整篇论文这一“房屋”完成, 三者密切联系, 缺一不可, 这也正是此种论文写作模式的特点。
2.与具体翻译方法、策略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型。如《英语长句翻译的拆译法》、《语境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语境对英汉翻译的影响》等, 这三篇论文也出自湖南师范大学MTI笔译方向的毕业生之手, 其中, 《英语长句翻译的拆译法》中详细列举了英语长句翻译拆译法的方法和步骤, 足以窥见译者在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中曾严格遵循这些具体的方法和步骤, 将拆译法这一翻译方法与自己的翻译实践趋于完美的结合。后两篇则一致以语境这一语言学范畴的理论为对象, 在写作结构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皆从词组语境、句子语境和篇章段落语境以及非语言语境在小说译本中的作用, 在他们各自的翻译实践中, 当然对这三个层面的语境作用进行了分析, 才得出通顺自然的译文, 比如, 在《语境对英汉翻译的影响》和《语境在小说翻译中的作用》中, 作者分别以自己的小说翻译为蓝本, 通过举例说明在结合译本中具体的词组语境、句子语境和段落篇章语境, 才能找到某个词语最恰当的含义, 才能得到既符合原文语境又符合目标语表达习惯的词义, 以及在联系上下文的基础上确定一个词或句子的含义, 从而实现最大程度的忠实翻译。根据上述分析, 这种模式的论文写作是作者将翻译实践过程中遵循和使用过的方法和步骤在论文中体现出来, 并与自己的实践结果精确地对应结合在一起。
3.于翻译实践中进行总结, 得出相关经验或结论, 如《英译汉中翻译腔的克服》, 这种类型不为常见, 却恰恰是最能体现翻译者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 即对实践进行一定程度的总结, 获得不同的结论, 给人以提示和借鉴。这类论文写作通常体现在作者通过自己的翻译实践, 发现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结合自我经验进行总结, 得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如在《英译汉中翻译腔的克服》中, 作者论及的问题是翻译者在英译汉实践中常犯的一个毛病, 即翻译腔, 通过结合作者自己的译文, 提出翻译腔这一问题在翻译实践中存在的事实及其原因, 同时结合自己在翻译实践中避免这类问题的手段, 经过总结, 分点论述了如何规避翻译腔的策略。这些都表现了作者与翻译实践中进行总结, 得出自己的观点和结论, 充分体现了译者的理论创新和拓展能力。
二、结语
综上所述, MTI笔译方向的毕业论文常见的有这三种写作模式, 显而易见地, 这三种模式之间互有借鉴, 有着密切的联系。当然, 全国MTI笔译方向的毕业论文写作模式绝不限于这三种, 这里总结的模式仅代表个人观点, 供大家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莉琼.从功能翻译理论看软新闻的翻译[D].湖南师范大学, 2012.
学位毕业 篇2
国外学历学位认证,加急,办理真实未正常毕
业的学位
国外学历认证一直是certificate和diploma同学的硬伤,由于国外和国内的教育体制不一样,国内只认证低而不认证高的规则,让一些留学生们极其尴尬。
在国内一些娇生惯养的留学生因为家境都比较好,因此导致出国期间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差,出国留学的目的不正确,也是出于去国外游玩的心态,导致个别学生出勤不够,课程考核不过关。从而最终导致归国以后的国外学历认证不能通过。真是悔不当初啊。
其次就是个别学生的学习态度不正确,导致许多课程不及格从而被迫重读或是转学。因为在国外的课堂教育并不像国内的课堂教育一样,国外的学生大都喜欢积极回答问题甚至是提出疑问。而国内的留学生不善于主动表达,过于害羞,喜欢独处,不喜欢和当地的学生交流,老师安排的作业也是草草了事甚至抄袭别人的坏毛病,最终导致听课听不懂考试不及格而被劝退或是重修。这样就会导致在国外学历文凭认证的时候不被通过,影响到了今后的个人发展,不管是自己的就业升职还是学业的再继续都会因此而收到影响。
其实,学生和家长在选择学校的时候也掉入了一个怪圈,他们过分的追求学校的排名,甚至是比较火爆的专业,而忽略了从学生自身出发去衡量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的学业和规划没有一定的定位。导致进入学校后无法较快的去适应,学习也比较吃力。最终也会导致学历不能顺利完成。以至于拿不到国外学历认证书。
学位毕业 篇3
[关键词] 远程教育; 电子毕业证书; 电子学位证书; 代理签名
[中图分类号] G434[文献标识码] A
[作者简介]李凤英(1971—),女,山东郓城人。助理研究员,在读博士,主要从事远程教育及信息安全研究。E-mail:fyli@sjtu.edu.cn。
一、引 言
在大多数中国人眼里,学历文凭在很大程度上诠释了一个人的价值。学历对生活的影响可谓无处不在,善于投机取巧的人们纷纷在学历证书上大做文章。有需求就有市场,2010年发生的唐骏文凭造假事件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引起人们的深刻反思。唐骏“学历门事件”是唯一的吗? 2009年武汉大学发生的远程教育毕业证书“造假”事件,直到现在人们还记忆犹新。湖北的上万名中小学教师参加原湖北教育学院的现代远程教育,毕业后,取得的毕业文凭通不过教育部的验证。此前,此类事件在湖北黄石等地也发生过多起。
如何才能防止学历、学位证书造假?毕业证书如何得以有效验证?
基于网络安全技术的电子毕业/学位证书的实现是解决此类问题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二、代理签名技术
1996年,Mambo、Usuda和Okamoto[1]第一次提出了代理签名的概念。在这种签名中,一个签名者,称为原始签名者,授权另一个指定的签名者,称为代理签名者,代表原始签名者产生有效的签名,生成的签名称为代理签名。自代理签名提出以来,已有较多的理论研究,[2~8]已经成为目前网络安全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一般来说,代理签名具有如下安全属性:不可伪造性(Unforgeability)、可验证性(Verifiability)、不可否认性(Undeniability)、可区分性(Distingguishability)、代理签名者的不符合性(Proxy signer’s deviation)、可识别性(Identifiability)等。
代理签名技术作为数字签名的最新发展和研究成果,是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密码技术的前沿技术,是数字签名的延伸和发展。数字签名在远程教育中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数字签名不能提供代理功能,它不能解决数字签名的授权问题,而在实际的远程教育应用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代理及签名授权问题。代理签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一种最有效和最具潜力的技术,它在解决远程教育中的关键安全问题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比如,在毕业证书的颁布和验证方面,嵌入代理签名技术,那将是代理签名技术的一个伟大而又巧妙的创造性运用,既能有效防止毕业证篡改、造假,又能便捷实现验证。
三、电子毕业/学位证书的实现方法
首先介绍在本实现方法中所基于的核心数学知识即双线性对与相关的数学问题,再介绍代理签名技术在电子毕业/学位证书中的应用模型,最后介绍电子毕业/学位证书系统实现的软硬件环境、系统的构成及其代理签名方案。
1. 双线性对与相关数学问题
(1)双线性对
假设是由产生的循环加法群,是素数阶,并且是一个循环乘法群,有一个相同的素数阶。那么, 则是一个双线性对。它有如下属性:
①双线性:P,Q满足;
②非退化性:在的条件下,存在;
③可计算性:对于所有的,存在一个有效的运算法则来计算。
具有以上三个特性的双线性映射称之为可接受的双线性映射。众所周知,在超奇异(supersingular)的椭圆曲线和阿贝尔变种相关的Weil和Tate对可被修改而得到满足这种条件的双线性映射。
(2)相关数学问题
①DLP (Discrete Logarithm Problem)问题:给定两个群元素和,找到一个存在的整数,a要满足。
②DDHP (Decision Diffie-Hellman Problem)问题:对于,给定,决定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被称作一个有效的Diffie-Hellman元组。
③CDHP (Computational Diffie-Hellman Problem)问题:对于,给定,然后计算。
④GDHP (Gap Diffie-Hellman Problem)问题:这一类问题指的是DDHP问题容易而CDHP问题很难的问题。在群上,当DDHP问题是容易的,而CDHP 问题是困难的,我们就称为一个gap Diffie-Hellman (GDH)群。
2. 代理签名技术在电子毕业证书中的应用模型
在该模型中,原始签名者只有一个(个人或组织),这里是国家教育部(也可以是远程教育总部等),代理签名者也是只有一个(个人或组织),这里是各高等院校或其他远程教育分部,如国家教育部授权华东师范大学颁发电子毕业/学位证书时,华东师范大学对相关的毕业/学位信息代表国家教育部进行签署。当学生收到电子毕业/学位证书时,学生能够非常方便地来检查电子毕业/学位证书是否由华东师范大学进行签署,国家教育部是否授权,电子毕业/学位证书在传输的过程中是否被篡改。而且,当学生收到电子毕业/学位证书,并且通过了相关的验证时,华东师范大学无法否认对学生发布了该电子毕业/学位证书,国家教育部也无法否认对华东师范大学进行了签名授权。如果华东师范大学发布了没有经教育部授权的电子毕业/学位证书,并且发布的信息与教育部的要求相违背,学生是可以拒绝接受的。如此看来,这种应用模型能够较好地实现毕业/学位证书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完整性,同时也避免了国家教育部或各大学的霸王行为。
3. 电子毕业/学位证书系统实现的软硬件环境
该系统在Windows 7操作系统下使用集成开发环境Visual Studio .NET 2005下利用Visual Basic .NET面向对象语言进行了实现。因为使用的是基于身份的代理签名技术,本系统中不需要认证中心CA的支持。对于用户私钥的生成,可以使用密钥生成中心PKG(Private Key Generator)来产生。
系统采用了传统的C/S设计模式,国家教育权威部门如国家教育部作为签名的授权者即原始签名者,颁发电子毕业/学位证书的学校作为代理签名者,电子毕业/学位证书的拥有者是学生,电子毕业/学位证书的验证者可以是学生本人、用人单位、人事部门或相关组织等。
系统可以在普通的计算机上实现,对CPU、内存、硬盘等没有特殊的要求。
4. 电子毕业/学位证书系统的构成
电子毕业/学位证书系统主要由密钥生成中心、国家教育部、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颁发单位、学生和毕业/学位证书验证者五部分构成,如图1所示。每部分的主要功能和操作如下:
图 1 电子毕业/学位证书系统的构成
密钥生成中心不是传统的认证中心CA,它是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系统中用来为用户生成和分发密钥的机构,可以是指定的机器或软件系统。在本系统实现中,它根据系统中其他参与者的密钥生成申请,为其他参与方分配与其身份相对应的私钥。用户的身份,如其身份证号、护照号码、E-mail地址等,作为基于身份的公钥密码体制中的公钥。此类系统对于用户身份的认证不需要数字证书的支持,也就是说,不需要通过查询认证中心的证书库或吊销列表来判断用户数字证书的有效性。这对于当前以证书为主的公钥系统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目前基于证书的公钥体制的使用制约了公钥密码方案的应用范围。密钥生成中心作为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由硬件或软件来完成。一般情况下,密钥生成中心应当不保留为其他用户生成的私钥。但在现实应用中,人们为了应对密钥的丢失或被偷窃而不得不在系统中对用户的私钥进行备份,以便为用户的密钥恢复要求服务。由此可以看出,密钥生成中心在本系统中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要注意保护。
国家教育部在本系统的实现中作为原始授权者的角色,通过与毕业/学位证书颁发单位的网络交互,将自己的签名授权信息传递给毕业/学位证书颁发单位。它的运作只是在代理签名权的授予阶段。国家教育部与毕业/学位证书颁发单位相互完成签名授权后,将不再参与后面的相关操作。即使在毕业/学位证书的验证者对毕业/学位证书进行验证时,也不再参与相关的活动。其身份将作为系统认可、大众相信的字符串,参与其所授权的学校颁发的毕业/学位证书的验证。
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颁发者作为代理签名者,可以是一般的国家公办高校,也可以是民办的高校等。其在系统的初始化阶段要和国家教育部(原始签名者)进行多次交互而获得学历/学位证书的颁发权力。在颁发学生毕业/学位证书时,其将执行代理签名算法,对将毕业学生的相关信息,如学生姓名、性别、专业、毕业学校等信息,使用国家教育部为其授权的代理签名私钥进行签名,将所生成的签名附加在文件的最后位置或其他指定的地方,制作成电子文档发给学生或证书鉴定单位来判断其真伪。电子毕业/学位证书的这种颁发方式,与传统仅由证书颁发单位给学生发布证书不同。这里的电子毕业/学位证书,证书的接收者即学生或验证者不仅能够方便地判断证书是由所学习的学校颁发的,还能够非常方便地断定这种证书是经国家授权了的,而不是由“野鸡大学”颁发的。普通的毕业/学位证书不具备这种双重认证功能。如果用户或验证者所接收的电子毕业/学位证书被篡改或是仿造的,他们是非常容易判断的。如果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颁发单位为不合格的学生颁发了合格的电子证书,其将承担由此所带来的责任。我们所设计的方案是代理保护类型的,也就是说,只有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颁发单位才能生成和发布有关的电子毕业/学位证书,国家教育部也无权生成和颁布学生的电子毕业/学位证书。当然,如果国家教育部也要拥有这种权力,我们对方案进行改造也能满足这种需求。
学生在本系统中是作为电子毕业/学位证书的接收者或验证者出现的。其毕业的相关信息也被以明文的形式在电子毕业/学位证书中出现。电子毕业/学位证书的颁发者就是对其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而得到防伪信息即代理签名的。如果学生没有在相关的学校学习生活过,他们就不可能得到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颁发单位颁发的电子证书。他们也无法伪造有效的电子毕业/学位证书。
证书验证者既可以是获得毕业/学位证书的学生,也可以是其他需要对电子证书的有效性进行确认的组织或个人,或证书鉴定部门。证书验证者只需要获知颁发毕业/学位证书的学校和国家教育部的身份,就可以验证电子证书的有效性。只要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通过了验证,他就获得了电子证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电子证书验证者既能够断定是相关的学校颁发的电子证书,也可以确信电子证书的颁发是经国家教育权威部门授权的。
5. 电子毕业/学位证书管理系统的代理签名方案
基于文献[9]中的身份基的代理签名方案,我们对本系统进行了实现。该方案详述如下:
该代理签名方案由三个阶段组成,分别是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颁发授权阶段、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颁发阶段和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验证阶段。在这里,原始签名者为国家教育部,其身份为IDA ,代理签名者为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颁发单位,其身份为IDB;国家教育部的公钥为QA=H2(IDA),其私钥为DA=sQA,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颁发单位的公钥为QB= H2(IDB),其私钥为DB=sQB。其中,s为系统主密钥,H2(x)是安全的哈希函数,可以将身份字符串转换成椭圆曲线上的点。
在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颁发授权阶段,国家教育部随机选择rA∈ Zq* ,计算:
UA=rAQA
hA =H1(IDB,UA)
VA=(rA+hA)DA
其中,H1(x)是安全的哈希函数。国家教育部将(UA,VA)发送给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颁发单位,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颁发单位计算hA=H1(IDB,UA),验证等式:
e(P,VA)=e(Ppub ,UA)e(Ppub ,QA)
如果成立,则是合法授权,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颁发单位然后计算代理签名私钥为Sp=DB+VA。上式中,e为双线性对。
在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颁发阶段,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颁发单位随机选择rB∈Zq* ,并计算:
R=rB P
S= rB-1(H3(M)P+Sp)
其中,M为待签名的消息。所生成的代理签名是(R,S,UA)。其中,H3(x)是安全的哈希函数。
在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验证阶段,代理签名验证者或接收者(电子毕业/学位证书获得者、用人单位、人事部门等)验证下式:
e(R,S)=(P,P)H3(M)e(Ppub,QB)e(Ppub,QA)H1(IDB,UA)e(Ppub,UA)
若成立,则电子毕业/学位证书颁发单位是代表国家教育部产生的合法代理签名。
四、电子毕业/学位证书的优点与不足
本电子毕业/学位证书管理系统与传统的毕业/学位证书管理系统相比,优点主要有:
(1)简单。普通代理签名的参与方中,只需要一个原始签名授权者、一个代理签名者,签名的接收者或验证者可以是任何人或组织机构。在代理签名权的授予、代理签名的过程、代理签名的验证等方面,都比较简单,也易于理解、易于实现。
(2)实现了签名权的传递问题。在传统的签名方案中,是难以实现签名权的传递的。有了这种传递,也就实现了完整性的传递、消息来源的传递功能,其在远程教育点对点式的通信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3)能够确认毕业证书信息的两个来源,即代理签名者和签名授权者。
(4)能够确信消息是否被篡改,即解决了消息传输中的完整性问题。通过代理签名方案,在代理签名的接收方或验证方,可以很容易地验证消息是否被篡改,哪怕是消息中一个二进制位的更改都能够很方便地检查出来。
(5)解决了消息的认证问题。代理签名的接收方或验证方,能够确信消息来自谁,是由谁进行签名授权,从而解决了身份的认证问题。
(6)如果需要,可以较容易地实现秘密性。
(7)可以对签名的有效期进行限制。
(9)不需认证中心CA的支持。
虽然本系统拥有如上的诸多优点,但也有不足,也有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的地方。比如,电子学位/毕业证书颁发权的撤销问题、效率问题、安全问题都需要不断地深入研究与探索。
五、结 论
网络边界的消失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安全威胁。远程教育依赖于开放的网络,那么,研究远程教育中相关的安全问题也就必将成为教育技术工作者的热门话题。目前,解决信息安全问题的前沿性的关键技术之一是代理签名技术,但是,就代理签名的应用来讲,世界各国还没有得到实际的应用,代理签名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尽乎空白。正因如此,研究代理签名技术在电子毕业/学位证书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Mambo, M., Usuda, K. & Okamoto, E. Proxy Signature for Delegating Signing Operation[A].Proceedings of the 3.th ACM Conference on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s Security, New Dehli, India[C].New York:ACM Press, 1996.48~57.
[2] 李继国,曹珍富.一个改进的门限代理签名方案[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2,39(11):1513~1518.
[3] 祁明,L. Harn.基于离散对数的若干新型代理签名方案[J].电子学报,2000,28(11):114~115.
[4] 王长林.不可否认签名与代理签名的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3.
[5] 吴敏,王汝传.代理盲签名方案在基于移动代理的电子商务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5,25(5):84~94.
[6] 张建中,王洁,刘勤喜.新的代理盲签名方案及其在电子现金中的应用[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6(1):347~358.
[7] Cha, J.C. & Cheon, J.H.. An Identity-Based Signature From Gap Diffie-Hellman Groups[C].Lect. Notes Computer Sci,2003.18~30.
[8] Boneh, D., Lynn, B., Shacham, H.Short Signature from the Well Pairing[A].Advances in Cryptology-Asiacrypt’01[C].Springer Verlag,2001.
学位毕业 篇4
毕业典礼在庄严的国歌声中开始,文化部部长蔡武发表重要讲话。蔡武代表文化部对此次毕业的博士、硕士、访问学者、课程班及书法研究班学员表示祝贺,对辛勤耕耘在教学第一线的各位导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蔡武对近几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的快速发展给予了肯定,指出中国艺术研究院现在已经成为集艺术科研、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为一体的学术重镇。同时,蔡武还期望同学们能够深刻体会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
众,与人民同甘苦、与社会共命运,真正了解社会的需要、人民的愿望,以切实的行动为中国当代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致辞。王文章首先向即将毕业的全体同学表示祝贺,向参加此次典礼的蔡武部长、诸位嘉宾和导师表示感谢。随后,王文章对近几年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教育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指出,中国艺术研究院现已成为国内首家艺术学领域学科专业最齐全、招生门类最完备的高等艺术教育学府。他重申新的发展阶段的发展思路及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艺术科研中心、艺术教育中心和国际艺术交流中心的发展目标。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已形成的艺术科研、艺术教育、艺术创作三足鼎立发展格局的推动下,一些具有重要影响的科研成果、艺术展览、学术刊物和学术著作被不断推出,国际化学术交流不断加强,这些都为研究生院的教学育人提供了深厚的学术氛围和广阔的国际化视野。研究生院要不断完善教学配套设施,建立起奖学金、助学金制度,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品格。最后,王文章寄语即将毕业的同学能够践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之道,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好,取得更大成绩。
毕业学位申请填写说明 篇5
1.“闽江学院本科毕业生学位审批表”说明:1)本表一律用黑色墨色钢笔、水笔填写或用激光打印机打印。2)本表由本人填写;用打印机打印
签名一定要用者,申请人应由本人签名。表格打印出来填写或者信息填到电子表格后打印都可以(包括“学位评定分委员审核鉴定意见”),但水笔签不可打印。所在系、专业要写全称,例如: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3)本表一式两份,一份存学生个人档案,一份送交学校档案室存档。可参考下图
2.“闽江学院违纪本科毕业生学士学位审批表”,被留校察看以上的处分的还要填写此表,要求见表格里的说明.以上纸质表格的“学位评定分委员审核鉴定意见”的填写的补充说明见“学位评定分委员审核鉴定意见填写说明”文档,必须在5月30日前统一按班级收齐后给我。3.在5月30日前不能修完所有课程的同学要提交结业申请书,并加群90911025,之后要像重修报名一样报名参加考试等,主动联系学校,在学籍年限内不能参加换证考试无法换成毕业证后果自负,留下电话号码,方便联系。
4.之后要打印学籍卡片交学校永久保留,所以教务系统上的个人信息,学历情况要填写完整准确,通知完填写后,可以派人到系办先检查填写情况,信息不完整,无法盖离校单,无离校单换不到毕业证等。
学位毕业 篇6
1 学位论文评阅的目的及方式
学位论文评阅的目的, 是为了把好学术水平关, 保证论文达到硕士学位论文应有的水平。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的科研成果, 论文评阅, 既是对研究生学术水平的评价, 也是对导师指导工作的评价, 从指导与学习两方面均起到了保证学位论文质量的作用, 从而也保证了学位授予的质量。
学位论文的评阅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暂行实施办法》中规定:“学位授予单位应当聘请一至二位与论文有关学科的专家评阅论文。评阅人应当对论文写出详细的学术评语, 供论文答辩委员会参考。”评阅人必须是相关学科的同行专家, 具有副教授、教授或相当的职称。两位评阅人中至少有一位是外单位的专家。
2 现行的硕士学位论文评阅方式
2.1 公开评阅
某校的“学位授予实施细则”中对硕士学位论文评阅的规定为:“在答辩前一个月, 导师提出同学科专家名单, 经所在学院 (部) 审查同意后, 对硕士学位论文进行评审。”同时要求学位论文由答辩秘书直接寄出和收回。
2004年及以前的学位论文某校均采取了这种公开评阅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利的一面是可以聘请到研究方向很相近的同行专家。因为导师对评阅人的研究领域比较熟悉, 这样就可以使学位论文得到比较准确的评价。同时程序上操作起来相对容易, 申请人提出的论文答辩申请经研究生管理部门认可后, 即可由导师提出评阅人名单, 经学院同意, 答辩秘书就可以将论文送出评阅。
另外, 由于近几年研究生数量的增加, 这一评阅方式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一是有的导师连续几年聘请同一评阅人, 评阅人因为碍于情面往往很难客观地评价论文, 这一非学术因素势必造成评阅结果的不公正性, 评价一般会高出学位论文的实际水平。另一方面有相当一部分导师聘请的评阅人常常局限于相同的几个人, 这种局限性有时也会导致评价结果的不准确, 学位论文的真实水平得不到体现。论文评阅的通过率几乎是百分之百。
2.2 公开评阅向盲评过渡
鉴于公开评阅中存在的问题, 某校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也采取了目前其他一些高校的做法, 即对学位论文实施盲评。盲评又分为两种形式, 一种是单向盲评, 即评阅人姓名及工作单位对学位论文作者及其导师是保密的, 但论文作者及其导师对评阅人不保密;另一种是双向盲评, 顾名思义, 双方的信息都是互相保密的。
盲评的具体做法是由研究生管理部门把按要求 (隐去学校、导师及论文作者名称等信息) 装订好的论文寄送到省外有关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 再由对方直接将论文交给相关评阅人, 或交给有关学院, 再由学院将论文交到评阅人手中。
某校的做法是提前一个月通过抽签的办法, 按一定比例抽出论文将被盲评的名单, 并及时通知到研究生本人。被抽到的每人两份论文均送到省外高校进行双向盲评。其余未被抽到的则执行原有做法, 即校内评阅一份, 校外评阅一份, 评阅人均由导师确定。2006年上半年送出进行双盲评阅的论文共计83份, 其中评阅结果为90分以上的占19%, 80~89分的占61%, 70~79分的占14%, 60~69分的约占4%, 60分以下的占1.2%。校外公开评阅的229份论文相应的比例分别为:51%、41%、7%、0.4%, 60分以下为0;校内公开评阅的217份的相应比例分别为:35%、61%、4.6%, 70分以下的为0。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 公开评阅结果在90分以上的占到相当大的比例 (51%和35%) , 而60多分、70多分所占的比例却很小, 甚至为零。公开评阅的共计446份论文的不通过率为零, 这显然与客观实际不符。相比较盲评的结果, 还是比较客观地反映出了实际情况。
这种做法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盲评, 提前一个月确定了盲评名单, 被抽到的会非常认真地准备, 没被抽到的有的硕士生可能就会松口气, 应付学位论文, 如果导师把关不严, 这类硕士生的论文评阅可能就会流于形式。尽管规定了导师确定的评阅人名单要经学院同意, 但在实际操作中难于执行。这也是造成公开评阅百分之百通过及90分以上占很大比例的原因之一。
2.3 双盲评阅
提前确定盲评名单进行双盲评阅的过渡阶段之后, 研究生管理部门开始实施了实质性的双向盲评, 即要求所有申请答辩的硕士生在规定的截至时间全部完成学位论文, 同一时间参加抽签, 被抽到的论文要在第二天按照规定的盲评论文格式进行装订, 第三天提交论文。论文由学位办统一送到省外其他院校评阅。此次的盲评与过渡阶段的盲评还有一个不同, 即被抽到的论文一份进行双盲评阅, 另一份仍由导师确定评阅人进行公开评阅。2007年上半年除去申请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的论文盲评结果 (申优论文的盲评结果相对要好一些) , 其余被抽到的70份的评阅成绩及所占比例如下:
有2份明确提出修改后重新评阅的要求, 1份不同意提交答辩。暂且不说以上数据一目了然的对比结果所反映出来的问题, 横向对比被抽到的每个人的两份评阅结果, 发现公开评阅的成绩高出盲评成绩的有55份, 成绩相差几分到十几分, 个别论文公开评阅的成绩要高出盲评成绩二十几分, 成绩相等的有3份。
还可以拿一组数据来进行对照, 研究生管理部门对2007年下半年申请答辩的35份工程硕士生的论文, 也尝试进行了双盲评阅。盲评结果:90分及以上的2份 (5.7%) 、80~89分的16份 (45.7%) 、70~79分的14份 (40%) 、60~69分的2份 (5.7%) 、60分以下的1份 (2.9%) 。这个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某校工程硕士的教育质量。而同样的35份论文公开评阅的结果为:90分及以上的5份 (14%) 、80~89分的23份 (66%) 、70~79分的7份 (20%) 、60~69分的0份、60分以下的0份。
双盲评阅有如下优点:第一, 双盲评阅比公开评阅客观公正, 避免了评阅过程中出于情面考虑, 而放松了对论文本身学术水平进行实际评价这一人为因素的影响。第二, 双盲评阅有利于增强导师的责任心以及硕士生对论文盲评制度的重视程度, 这对提高学位论文水平具有积极的督促作用, 这也正是某校实施论文盲评的出发点。第三、双盲评阅对保证硕士学位论文质量起到了间接的保障作用。
但是, 在实践中双盲评阅也暴露出其本身的一些不足, 首先, 增加了论文评阅的中间环节。由对方高校的研究生管理部门将论文交到有关学院, 再由学院送到评阅人手中, 这势必会缩短本来已经很紧张的评阅时间, 因而评阅的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其次, 增加了评阅的成本。除了评阅费, 还增加了来回的快递费和对方管理部门的管理费。在盲评论文数量不断增加的情况下, 这无疑为管理部门和导师增加了一定的经费负担。最后, 在评阅高峰期间, 评阅质量大打折扣。有的评阅人会收到很多论文, 加上工作繁忙, 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对论文进行认真地评阅。
3 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建议
鉴于公开评阅及双盲评阅的利弊, 在如何采取更加科学、合理、有效的评价方法, 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方面提出如下建议。
3.1 盲评论文要抽样合理
由于盲评的优势显而易见, 就目前而言, 盲评仍不失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但首先要做到抽样合理。抽样的重点应该是申请提前及延期答辩的、上一次盲评未通过的、新增专业的第一届硕士生和新增硕导指导的第一届硕士生、上一次盲评成绩较低的专业以及其他按一定比例随机抽取的硕士生。
3.2 建立合理可用的盲评专家库
要使盲评专家库真正发挥作用, 就要对入库的专家进行认真的筛选。要把有一定学术水平, 而且在学术态度方面有很好口碑的专家选入。这样的专家既包括学校内部的, 也包括其他科研院所的。省外高校的专家可以通过每次盲评返回的论文评阅专家简况表 (包括研究方向、联系方式等信息, 此表由研究生管理部门保密管理) , 结合其所评的论文进行筛选, 因为评阅意见基本可以反映出评阅人对所评学科的熟悉程度及其治学态度是否严谨。
3.3 加强导师职责
导师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导师的治学态度、思维方式及科研方法等时刻都影响着研究生。因此, 要充分发挥导师的指导作用, 加强导师队伍管理, 提高导师素质, 这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3.4 加强学位论文的阶段质量检查
学位论文质量的高低是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志之一。很多高校开题时把关很严, 进行开题答辩, 通过者方可进入正题。论文完成时也采取诸如盲评等措施进行把关。而论文的整个中间阶段却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针对研究生的中期考核, 只侧重课程成绩等。论文的阶段检查, 是否可以增加比如每两个月提交一次论文阶段报告这样的规定, 要求就每一阶段的进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报告, 并且要有导师的审阅意见。研究生管理部门定期到学院进行阶段检查, 内容包括阶段报告。另外, 有的院校提出建立学位论文的免审制度, 即如果研究生在具有一定影响因子的国际刊物上发表了与学位论文内容有关的学术论文, 就可以申请学位论文免审。这不失为一个值得考虑的可以鼓励高水平论文产生的措施之一。
参考文献
[1]吴宏翔, 顾云深.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07, (12) :22-26.
[2]潘立, 计时鸣, 鲁聪达.从学位论文盲评探讨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途径[J].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4 (5) :50-51.
学位毕业 篇7
1政策
1.1科学学位
课程设置是在其他医学专业的基础上,结合护理专业的特点及各院校的培养目标确定的[4]。
1.2专业学位
国家政策明确规定护理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要充分反映护理实践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护理实践能力为主,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2]。
2现状
罗阳等人采用德尔菲专家函询法对96名护理专家进行两轮调查后,得出结论: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应从专业公共课、临床护理、教育、管理4个方面构建,应具有基础性、共享性、针对性的特点[4]。因缺乏统一的标准,各高校的护理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不尽相同,总的来说,公共必修课有外语、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医学统计等;专业必修课各个高校差别较大,主要有护理理论、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护理科研、高级临床护理、高级管理学、心理健康与心理障碍、危重症监护等;选修课的差别就更大了,各个高校往往和医学院其他专业共同开课,一起选课,一般包括西方现代护理、心血管药理学、美学、教育心理学、循证医学、第二外国语等。我国高校护理硕士培养课程设置有一个共性,多个不同方向的护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是基本相同的,各专业方向的学生在第一年的理论课学习内容是相同或近乎相似的。
3问题
3.1缺乏针对性
目前各院校开设的护理专业课缺乏独立、系统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和核心知识体系,难以体现护理专业特色,无法满足学科发展、卫生保健需求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5]。部分大学护理学研究生的公共必修课和选修课与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生一样,同堂完成。而专业必修课设置对于护理专业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没有侧重,导致不同研究方向的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所学的课程完全一样,学位课程的设置范围和教学内容并不能针对学生研究方向的特点,没有凸显其研究方向的专业特色,达不到护理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特点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6]。
3.2专业方向与课程设置不匹配
我国多数高校不同方向的护理专业研究生学习基本完全相同的课程,这必将造成各专业方向的护理学硕士生所学的课程和其所研究的专业方向不一致。而发达国家的护理研究生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式学习,课程教授负责下的临床护理专家一对一式指导教学,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领域[7]。
4对策
4.1个性化设置
2011年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新修订学科目录,新增护理学为一级学科,代号1011[8],这标志着我国护理专业研究领域必将逐渐细化,建议根据不同研究方向,确立护理硕士研究生在各专业领域的核心课程[4]。对于公共必修课各个方向的护理专业学位研究生可以共享,但对于专业必修课必须区别对待,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教学模式,由课程教授负责下的临床护理专家一对一式指导教学,使其掌握本专科领域的理论知识。
4.2科学学位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应该围绕护理研究、临床护理实践、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四个方面来构建课程体系[4],除了公共课,针对不同的研究方向应有不同的核心课程。
4.3专业学位
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突出实践环节,注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独立分析思考能力,通过强化外语培训,课题研究的训练,专科操作能力的提升,达到解决专科问题能力的凝练,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PBL教学法和案例教学的应用,毕业论文应该紧密结合临床实际,以临床护理病例分析、护理方案实施创新等为主[9]。
5小结
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尤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还处在一个起始阶段,课程设置有一些不合理之处,需要护理教育专家和临床护理专家们一同探讨,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针对不同专业方向的个性化课程设置,而不是一刀切的模式。
摘要:本文探讨了现阶段我国护理学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发达国家的护理学硕士课程设置进行比较,提出教学改革的思路。希望本文能引起国内护理专家的关注和共鸣,早日合理化我国护理学硕士的课程设置。
关键词:护理硕士,科学学位,专业学位,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李淑花,商临萍.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现状[J].护理研究,2009,23(3):582~584.
[2]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印发金融硕士等19种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EB/OL].(2010-03-18)[2011-03-17].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23/201007/xxgk_92739.html.
[3]刘会胜,岳志伟,余伯阳.专业学位发展根源与动因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6(5):127~129.
[4]罗阳,张静平,喻坚.我国护理学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设置探讨[J].护理学杂志,2009,24(8):17~18.
[5]张姮,沈宁.对我国护理硕士研究生需掌握核心知识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管理杂志,2006,6(6):4~6.
[6]马玉萍.护理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护理研究,2009,(24):2200~2202.
[7]朱杰敏,张锦辉,沈曲,等.加拿大麦吉尔大学护理学硕士教学及其启示[J].护理学杂志,2010,25(7):77~79.
[8]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二0一一年二月)新修订学科目录[EB/OL].(2011-2)[2011-03-17].http://bbs.zjol.com.cn/thread-5176067-1-1.html.
学位毕业 篇8
一、辅修双学位教育
辅修双学位的培养模式经过了二十多年的试行探索, 培养了一大批复合型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的研究人员在科技发展中具有极大优势, 历史上很多重要科学技术的突破都运用了多种知识和思想, 历届诺贝尔各奖项获得者大多具有多学科知识背景。辅修双学位培养模式提高了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和合理使用, 充分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 同时弥补了学生专业不理想转专业的不足。转专业的名额有限, 要求条件高, 只能满足一小部分同学的需要, 通过辅修双学位的培养模式可以一定程度地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 而这一部分学生的双学位学习效果普遍良好。此外, 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就业水平, 都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良好效果的背后存在着诸多问题, 最根本的问题就是缺乏明确的辅修双学位政策导向。因此, 高校在制定具体的管理制度时缺乏统一依据, 高校间的差异较大, 运行中出现问题的解决方案缺乏依据, 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辅修双学位教育的认识也不全面。
二、问题对策提出的依据
中共中央政治局2010年6月21日审议并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任务。教育部长袁贵仁指出:质量是教育的生命, 没有质量的持续提高, 规模和数量扩大的社会效益就会大打折扣;要实现“由大变强”, 必须紧紧扭住提高质量这个核心不放松。胡锦涛主席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 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 “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实现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良性发展必须提高学位质量, 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一直是教育事业努力的方向, 更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密切相关, 从专业类型到知识构成要求越来越明确。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和分析社会需求的变化, 调整和完善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 使其与之步调一致。只有与社会发展相一致, 教育才有竞争力和生命力。
三、保证辅修双学位教育质量
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在运行中存在诸多问题, 如政策引导与制度规范的缺失, 质量监控不到位, 教师和学生认识存在误区, 等等。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很多, 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关注每个环节, 结合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的具体特点, 进行制度建设和改革研究。
1. 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在运行中, 授课方式有多种, 有集中授课, 利用双休日或寒暑假进行, 有分散修读, 根据自身时间安排随限定班级修读, 还有跨校修读, 等等。其中授课时间集中在双休日和寒暑假的为数不少, 这种授课形式相对于其他授课形式而言, 对修读双学位的学生和参与授课的教师都形成较大的压力, 相应的教学质量也受到影响, 教学质量监控更是如此。建立有针对性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必须且迫切的。结合双学位教育的具体情况, 本文提出从三方面进行质量监控的方案。
第一, 教务处负责相关制度的制定和校方监控。本科辅修双学位管理办法应包含的内容:双学位的报名、收费、运行、成绩、学分和毕业要求等, 还应包含教学质量的要求和监控等明确的管理制度。制度的建立应依托主学位的巡视和听课制度, 结合双学位的授课形式, 调整要求细节。由学生所在学院的相关人员负责课程巡视工作, 由相关专业退休教师组成教学质量专家督导组抽查听课, 反馈课堂教学情况, 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二, 双学位开课学院负责相应制度的执行和研究双学位授课方法和技巧。由学院负责组织相关教师结合校方的教学质量监控反馈意见进行授课调整和质量提高。严把教师授课资格审查关, 深入研究教案编写。提高教学质量的中心任务就是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针对修读双学位的学生来源较广、学习基础差别较大的特点, 研究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要求的改革。
第三, 重视学生管理。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是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退出自愿, 大多数学生的主动意识比较强, 但是在教育运行过程中, 课程压力大, 各种竞赛和学生活动并行, 学生出勤和学习质量受到很大冲击。学生管理工作不到位势必影响教学质量。这项工作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 专业开课学院配合进行。学院将修读双学位同学的管理工作作为独立管理任务安排, 依托主学位的学生管理规定要求, 建立针对双学位学生管理规定。学生管理突出两个方面:学生所在学院面向相同或相近主学位不同双学位的学生, 统一进行管理, 这是双学位学生管理的主要方面, 相对主学位的学生管理工作而言, 双学位学生竞赛和其他活动较少, 主要任务就是促进学习和思想引导;不同主学位相同双学位的学生管理由开课学院负责, 统计出勤和课堂学习情况, 反馈到学生学院, 相互配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2. 研究主学位与双学位的合理组合
本科学士学位分为文、理、工、经、管、法、农、医、军等十二种学位, 主学位和双学位的组合方式有很多, 不同的组合方式有难易差别, 因为各高校覆盖学士学位种类不等。在已有二十多年的实践基础上, 研究不同组合方式的可行性和优劣对于办好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至关重要。合理地组合是保证辅修双学位教育质量的前提。
我校属工科院校, 先后开设英语、计算机、法学、财务管理、国际贸易和人力资源管理等双学位专业。实践证明, 前面两种双学位专业运行压力很大, 从学生的学习压力, 到学校的办学压力都比其他专业要大很多, 修读的同学多数都无法通过所有课程中途退选, 还有个别同学无法完成毕业论文, 最终无法继续招生, 究其原因, 选修辅修双学位与主学位组合不当, 选修的同学课业压力过大。
将文、经、管、法等各类专业作为辅修双学位专业, 对学科基础要求相对较低, 比理工类专业具有更大的优势, 也更具有生命力。文和法专业适应面大, 选修的同学也比较多, 最终成功获取学位的也较多;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对数学有一定要求, 文科类专业数学基础不够, 在实际运行中难度较大, 文理兼收的文科专业可根据自身情况考虑。
理工类专业对学生的理科基础要求较高, 并且需要较多的实践操作训练, 动手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高, 最后一步毕业论文环节, 综合能力要求最高。理工互修成功的可能性更高一些。
3. 提高双学位的正确认识
修读辅修、本科双学位的优势不言而喻, 无论对学校专业建设, 还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以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都有积极意义。但学校、教师和同学都存在片面、消极的认识, 这些认识阻碍了辅修双学位的积极发展。
校方的一种片面认识是将双学位当做创收的渠道, 并不列入学校发展的全局综合考虑, 缺乏积极态度, 列举双学位教育模式的困难和优势, 相应的研究和实践不够充分;随着聘任制的逐步推广, 教师的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压力也逐渐增大, 但对于本科辅修双学位教育缺乏相应的指导意见, 教师面临教学工作压力大, 同时也影响进行相关的科研工作。应从人事考核要求方面考虑政策倾斜, 对辅修双学位教育工作给予定位和认可, 为任课老师解决后顾之忧, 增强动力。充分认识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具有强大生命力, 将在未来生源减少的情况下提高教育竞争力和高校生存能力。
任课老师存在的片面认识也是为了拿课时费, 将双学位教育等同为兼职打工创收, 缺乏教学热情、积极性和责任心;在课堂教学上表现为备课不充分, 时间观念不强, 上下课时间不严格;在组织教学中, 调停课频繁, 不遵从教学规律, 授课集中度疏密不匀。要调整教师对辅修双学位教育的认识, 一方面从学校的考核审查上政策调整, 另一方面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 将教学的中心环节把好关,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选修辅修双学位的同学存在投机心理, 没有努力丰富知识和提高能力, 仅仅是为了拿到双学士学位证书作为就业时的敲门砖。短期效果良好, 能提高就业竞争力和就业水平, 但长远来看存在很大的危机, 没有真正的知识和能力将面临逐渐失去竞争力, 而高校的双学位教育模式也会受到冲击和挑战。因此, 要端正学生态度, 切实提高知识水平, 拓展视野, 提升实践和应用能力。
四、符合社会需求
1.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 能力要求越来越高;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也越来越向社会需求靠拢, 订单式培养, 校企结合, 推动产学研建设等已经走上历史舞台。其中, 订单式培养目前在高职院校中已有较大范围推广, 企业对专业的需求比较单一、明确, 与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比较吻合。众多本科院校更多致力于校企合作, 深入产学研结合探索实践, 企业对人才的专业需求在提高, 综合性要求高, 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紧跟企业需求, 深化学科交叉、知识融合, 优化组合。
2. 区域经济对主双学位的组合要求
高等学校充分利用地域环境所提供的资源条件, 走与区域经济、地方市场紧密结合的道路。通过加强自身优势和特色学科建设, 促进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实现培养人才与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区域经济与高等教育间良性互动带来双赢效果。制定“因地制宜”的高等教育发展战略,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为经济增长作贡献, 服务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 从特色专业的评比到品牌专业的建设, 都是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进行主双学位组合, 以及如何有机组合, 使特色和品牌专业更上一层楼, 使弱势专业得到强力补充和发展, 最终实现就业和创业的提高。
五、结语
辅修双学位教育模式是有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具有强大生命力。发展辅修双学位教育需要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 通过强化质量监控, 深入研究学位间搭配, 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莉.中国大学辅修与双学位制改革的回顾与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1) :60-62.
[2]陈学敏, 漆玲玲, 刘焰.双学位本科教育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 2007, (2) :26-28.
学位毕业 篇9
一、探索与规范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制度
我国经历了“十年动乱”, 高等教育遭受到严重破坏。78年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并开始招收第一批硕士生, 81年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尽管我国在解放前后也招过研究生, 但那时规模很小, 管理分散, 即使有些有关规定也是零零散散, 各学校执行的也不一致。应当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第一部完整的法律。因此在最初的十年里是探索与完善由学位条例规范的学位制度。这个十年的基本特征是稳定规模, 建全制度, 规范管理, 提高质量。在这一个阶段里各个学校基本上不要求扩大规模, 而是把重点放在制度、管理与培养质量上。规范研究生的课程设置, 出版研究生教学的系列教材, 建立研究生实验基地, 制定硕士与博士学位论文标准。比如西安交通大学为了贯彻学位条例, 规定硕士学位获得者应“在本门学科上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 制订了学位课程设置原则, 即从二级学科的需要发展, 开设硕士生基础课与指定的专业选修课, 并要求有一定深度和覆盖面, 这样就避免了按研究方向设置学位课程, 并大大压缩了学位课程总体数量, 保证了所开设学位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应于这些学位课程的教材与实验室就应运而生, 用不到三年时间资助出版了60多种教材, 建立了8个研究生基础课程实验室。又如根据学位条例, 衡量博士学位论文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但是如何理解创造性, 各个人看法不同, 我校在调研的基础上概括出了八条标准, 同时也根据已发生的现象指出了八种不符合博士学位论文的情况, 这样对于实施学位条例中如何理解博士学位论文“创造性的成果”, 从学校到导师都有了一个一致的看法。同时对于硕士学位论文的“新见解”也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定。应当说学位条例实施的第一个十年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改革学位类型, 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
随着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我国需要的高层次人才规模越来越大, 同时要求高层次人才的规格也越来越多。这就迫使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培养更多类型的研究生以适应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建设的需要, 也促进政府主动下放办学自主权以增加各个高等院校的办学活力。在90年代初期有两件大事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一是设置专业学位, 在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中招收培养与任职资格相衔接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最早开始的是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二是由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自行审定博士生导师, 淡化博士生导师作为教师的一个层次, 而使其成为一个任职资格。在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中招收研究生。培养务实型的高层次技术人才, 在80年代已在进行。85年清华大学等院校就利用统招生中的在职人员的招生指标招收工程类型硕士, 按照工程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但是由于80年代的重点是在学位条例的实施规范上, 再加上这类学生规模又小, 未能得到应有的发展。90年代正式设置专业学位以后, 才逐步开始建立专业学位的管理规范。专业学位管理来自两个方面的阻力, 一是受到学术型研究生标准的约束, 由于在80年代学校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 学校专家仍然用学术型标准培养和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二是这些研究生来源于工作单位, 工作任务忙, 学习压力大, 有些学生还把社会上一些不好的东西带到了学校。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在90年代基本上处于规范管理阶段, 专业学位类型增加很慢, 规模也未能得到迅速的发展。90年代初的另外一项改革是逐步下放办学自主权, 首先开始的是由博士授权单位自行审定博士生导师。原来博士生导师是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定, 使博士生导师成为教师系列的一个层次, 也约束和限制了培养单位博士生教育的发展。自行审定博士生导师的机制使各个高等院校加大了博士生教育发展的步伐, 并使90年代博士生教育规模得到了稳步增长。同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也实行了许多奖励与制约措施促进各个培养单位的自律办学, 以保证博士生培养质量, 比如每年进行的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评选制度等。由于现代生产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性, 要求高层次人才培养素质的全面性与多样性, 因此在重视博士学位论文创造性成果的同时, 还必须重视拓宽博士生培养的专业面。在学位条例中明确规定博士学位获得者应具备“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在按照一级学科招收培养博士生的基础上,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进一步推行了学位授权制度的改革, 即采用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并行的授权制度, 这是政府在下放博士生导师审批权后的又一重大改革, 为学校自主办学强化优势学科、发展新兴学科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构建有效的发展调节机制, 适应国家需要
21世纪头十年是我国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到20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宏观战略目标, 实现第三步战略关键的十年, “科教兴国”已作为国家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在新世纪的头十年里, 随着“985工程”、“211工程”的建设, 研究生教育正一步步走向现代化, 建设了现代化的教学与实验手段, 实现了快捷的网络信息传递, 加强了学科基地的规模投入, 扩大了学校的办学空间, 引进了一批高水平人才, 密切了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交流, 为学科与人才培养的超常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调节机制, 使研究生教育主动适应国家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已成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就拿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来讲, 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努力实践在政府宏观调控的指导下, 进一步下放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包括自主进行培养方案和培养方式的确定;自主确定办学规模和控制办学质量;自主进行工程领域的设置与建设;自主评估与监督培养质量;自主进行多渠道的资金筹措与资金审计;自主确定招生方式与录取办法。同时建立自评为主, 以评促建, 专家咨询, 社会评价与政府监督为主要内容的质量保障机制。这样做的结果使各个高等院校充分发挥了学校的优势, 办出了特色, 增强了竞争意识与自律意识, 密切了学校与企业的联系, 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改革真正体现了以质量为目标, 以主动服务于企业为特色, 校企联合参与的人才培养机制。最近两年国家又出台了在应届生中招收专业学位的的政策, 进一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规模, 使研究生教育的结构得到了合理调整。21世纪头10年, 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初步建立了有效的发展与调节机制, 培养规模得到了快速发展, 学位授权制度进一步深化, 专业学位的类型得到了迅速增加, 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改革已逐步落实,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更加适应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不断完善发展中的问题, 向世界强国迈进
30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已使我国成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大国, 无论博士生招生还是硕士生招生规模已居世界之首, 但必须看到我们还并未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强国, 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还存在着许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问题。比如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调节机制尚未形成, 还未能形成培养单位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优势来确定招收规模和规格的自主自律的办学模式;教授专家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管理中尚未起到主导作用, 不适当的行政化干预和各种不合理的管理办法仍在影响着研究生的培养过程;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有指导经验的导师队伍远远不能适应规模迅速发展的需求;国家虽然加大了整体的研究经费和研究基金项目, 但仍然有不少导师缺乏研究课题;尚未能结合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 培养造就一批能够引领、推动和组织实施企业工程技术自主创新的领军人才;培养单位的管理办法和培养过程尚需进一步完善, 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所有这些问题必须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中才能不断完善。学位条例第一条明确指出, 学位条例的颁布与实施是为了促进我国科学专门人才的成长, 促进各门学科水平的提高和教育、科学事业的发展, 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因此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必须遵守科学发展的规律, 不能急功近利;必须遵守教育发展的规律, 不能推行实用主义;必须遵守社会发展的规律, 不能脱离实际;必须遵守人才成长的规律, 不能墨守成规。回顾我国三十年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就是要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 纠正那些错误的做法和规定;完善那些有价值而又不成熟的改革措施;发扬光大那些成功的政策和办法, 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上一个新台阶。
任重而道远, 我们尚需要进一步努力, 使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在我国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中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大中, 张文修, 叶取源, 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 2005, (11) .
[2]《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缩写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 (2002-2010) , (征求意见稿) [R].
学位毕业 篇10
20世纪60年代以后, 欧美各国均大力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 积极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形成了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匹配的多种模式。本文以英国专业学位教育, 尤其是以法律专业学位教育为例, 探讨其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准入机制匹配的特点与模式, 希冀对我国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准入匹配提供借鉴和经验。
一、英国法律专业学位教育
英国法律硕士 (LL.M) 是一种专业硕士学位, 学制为1年, 招收取得法学学士学位的本科毕业生或通过CPE (转化课程) 进修的非法学本科毕业生。通常集中于某一专业方向, 如知识产权等。这种学位在教学内容上侧重于在本科训练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 但教学方式采用的是集中授课模式。在英国有超过40所大学提供约350项LLM课程。除了众多的“一般性”的课程外, 还包括一些专题研究。此外, 一些高校也允许没有法定资格的人进入LLM课程的学习。这些学校包括英国伦敦大学校外课程中心, 该校自1925年以来就为为法学本科毕业生以及非法学毕业生提供LLM课程的学习。另外, 还包括爱丁堡大学 (通过远程学习获得LLM学位) 、莱斯特大学和女王大学。
二、英国职业资格准入的特点
英国的职业资格准入的标准及程序主要由行业协会的主导, 因行业而异。其中既有象会计这样设置全国统考的, 也有法律这样由各地区自行决定的。由于大学专业课程的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科目并不完全一致, 这使得象律师学院这样的职业培训机构在职业资格准入过程中发挥着更大的作用。但另一方面, 大学专业课程与职业资格准入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英国的职业资格准入一般设置三个阶段:理论培训与考试阶段、专业培训与证书考试阶段、专业实习阶段。其中第三阶段的专业实习在整个系统设计中最为关键, 由行业协会直接掌控。而在第一阶段, 大多数行业协会一般对经过协会专业认证的相关专业本科毕业生以上采取免修、免试的优惠政策, 但未经专业认证的非本专业毕业生则必须进入“转化课程”学习或参加公共职业考试。
以法律为例, 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职业准入考试, 但英国各地的司法职业准入基本上都包括两个阶段:基础法学阶段和职业适合性阶段。基础法学阶段又称法学理论阶段。这一阶段通常由合格法学学位或者其他学科学位外加一年的转化课程组成。在该阶段, 职业资格申请人要完成7门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职业适合性阶段又可分解为两阶段:一是职业培训及证书考核阶段, 主要进行法律实践课程 (Legal Practice Course, LPC, 针对出庭律师) 及律师职业课程 (Bar Vocational Course, BVC, 针对事务律师) 等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二是司法实习阶段, 通过职业课程培训并考试合格后, 学生需与律师事务所或经批准的其他司法机构组织 (如地方政府、刑事公诉署) 签订为期两年的训练合同并学习职业技能课程。
三、英国法律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匹配的状况
1971年公布的《奥姆罗德报告》 (Ormrod Report) 曾指出, 在英国法学教育中, 必须放弃“学问”与“职业”、“理论”与“实务”相对立之二律背反的思考方法, 加强法律实务界与大学法学院之间的联系与协作, 以共同提高法学教育水平。报告建议从事法律职业的人应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 通常拥有一个法律学位, 或者在获得一个非法律的学位后再学习一个两年的法律研究生课程, 必须将学术性的和职业性的教育综合起来, 使之成为一个整体。由此在英国, 无论何种情况, 一个律师必须拥有一个合格法学学位 (qualifying law degree) , 或是通过了法律转化课程。合格法学学位被事务律师公会和出庭律师公会接受为符合基础法学阶段训练的条件。1990年颁布的培训规则对合格法学学位做出了如下定义:第一, 由英国或爱尔兰共和国境内的大学授予的学位。第二, 由枢密院授权英格兰或威尔士境内的学位授予机构授予的学位。第三, 由1993年3月31日解散前的国家学位授予委员会授予的学位。第四, 由前白金汉大学 (在其被授予大学身份以前) 所授予的法律许可证。事务律师公会和出庭律师公会还承认伦敦大学海外学生的法学学位为“合格法学学位”, 条件是有关学习期限不超过6年, 且毕业生通过了7门法律基础课程的书面考试。
以事务律师为例, 成为事务律师的途径包括法律本科毕业生、非法律本科毕业生、海外律师 (需要转化) 、出庭律师 (需要转化) 、苏格兰和北爱尔兰律师 (需要转化) 、法律行政部门的雇员、法庭书记员等。其中, 在法律专业取得合格法学学位, 并通过一年的法律实践课程及具备2年的实习经历是最为常见的途径。通常法律专业毕业生最短可在6年内取得职业资格。与此相比, 非法律专业毕业生则需要多加一年全日制的转化课程学习, 然后再和法律专业毕业生一样进入实践课程培训及司法实习, 这是非法律职业毕业生想获取律师资格的必须条件。此外法庭书记员协会的会员在通过法律实践课程培训并能出示其在十年的时间内至少连续5年从事法律职业的证明也可申请律师资格。
法律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的匹配的关键在于法律职业资格的准入机构 (行业协会) 对于大学法律专业实施的专业学位认证上。律师协会于1995年颁布的《关于合格法学学位的联合声明》 (the join tannouncement/state men ton qualifying law degrees) 中规定了合格法学学位必须符合的基本条件:学完并通过7门法律知识基础科目的考试。这些科目也是律师执业准入体系中第一阶段基础学习阶段的核心科目。
四、英国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匹配的特点
综观英国与法律及会计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准入的匹配, 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 从大学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准入衔接的方式看, 英国主要通过专业教育背景与职业资格考试科目的对等互换来实现两者的有机匹配。在法律领域, 虽然法律专业学位 (第一专业学位) 并非成为律师资格的必需条件, 但相对于其他的渠道而言, 通过取得合格法学位, 学员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职业领域从业。绝大多数法律专业毕业生可在通过律师公会的确认许可后直接进入下一阶段的法律实践课程的学习, 而无需象非法律专业学生那样必须先经过转化课程 (CPE) 的学习。转化课程的设计一方面使得非法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也可以在法律职业领域从业;另一方面也使得学生的专业背景可以有效地和法律职业结合起来, 为其在某一领域内的法律执业提供了便利, 加强了法律职业者的专业性。
其次, 从学位层次与职业准入的衔接关系看, 大学本科层次的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显现出了较高的相关性。比较英国与美国专业学位与职业资格匹配的状况, 不难看出, 无论是英国的会计还是法律职业准入中, 本科教育完成即可与职业资格对接。相比而言, 美国法律专业在学历层次方面要求更高, 基本上必须取得研究生专业学位才有资格进入职业准入阶段。这种差异一方面是两国教育体制的差异所致, 美国在本科教育主要侧重通识教育, 专业教育基本在研究生阶段才开始;另一方面, 也反映出英国大学本科的专业化、职业化的导向较为明确, 这使得其研究生层次的专业学位的优势显示并不明显。
第三, 行业协会在专业教育认证及职业资格准入过程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无论是在法律职业资格准入还是会计职业资格准入中, 专业自治的专业团体如律师公会和会计师协会的作用都至关重要。在ACCA考试中, 从考试主体资格的确定到考试内容和相应的免试政策, 行业自治的专业团体会计师协会都有明确的规定。作为近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 英国中产阶级最早在争取独立地位和专业称号方面付出了不懈努力, 创立了专业中心模式的市场准入制度。
摘要: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匹配是研究生教育专业化和专业化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对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职业型、应用型的培养方向, 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保障, 提升其社会认可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本文在探讨英国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资格准入机制匹配的基础上, 总结其特点与模式, 希冀对完善我国专业学位教育提供借鉴与经验。
关键词:职业资格,准入,法律专业,学位
参考文献
[1]兰薇.法律职业准入制度之比较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 :63-66.
[2]中国政法大学科研处:“21世纪法学教育暨国际法学院校长研讨会综述”, 《政法论坛》1999年第4期.
[3]http://www.answers.com/topic/legal-education-in-the-united-kingdom.
[4]霍宪丹.当代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249-250.
相关文章:
学士学位课程报考及学位申请通知01-19
学历学位认证介绍及学历学位认证流程01-19
学位改革01-19
学位标准01-19
餐桌礼仪之西餐酒水礼仪介绍01-19
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初探01-19
申请学位通知01-19
国家学位制度01-19
2025年安全检查通知(38篇)01-19
申请学位范文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