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鉴别题

关键词: 鉴别 物质 高考 学生

中考鉴别题(通用6篇)

篇1:中考鉴别题

中考重点题型突破卷二

坐标曲线题 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提纯和共存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每小题只有1个符合题意的选项,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2.向盛有一定量铜和氧化铜混合物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反应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M点时,剩余固体是铜和氧化铜

B.M、N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均只有CuCl2

C.N、P点时,溶液的pH:N>P

D.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a-b)

g

3.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加热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固体

B.向盛有少量硫酸溶液的烧杯中滴加一定质量的水

C.向盛有一定质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向盛有一定质量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

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D.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

5.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K点表示在t

℃时,甲、乙均为饱和溶液

B.35

℃时,将20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甲物质溶液质量是67.5

g

C.t

℃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5

℃时仍是饱和溶液

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大

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

g

C.将t2

℃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所得的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的是甲和乙

D.t1℃时,50

g甲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溶液100

g

7.下列括号中的物质是除去杂质所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A.CaO中有少量CaCO3(盐酸)

B.H2中有少量HCl(苛性钠溶液)

C.FeSO4溶液中有少量CuSO4(铁粉)

D.CO2中有少量CO(灼热的氧化铜)

8.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Na2CO3、NH4Cl、NaCl三种溶液区分开来的是()

A.澄清石灰水

B.CaCl2溶液

C.NaOH溶液

D.稀盐酸

9.下面的四组溶液中,不用加其他任何试剂,只需组内物质相互反应,就能加以鉴别的是()

A.NaCl、Na2CO3、HCl、KNO3

B.Na2SO4、Ba(NO3)2、K2CO3、KNO3

C.NaOH、CuSO4、NaCl、Ba(NO3)2

D.FeCl3、NaOH、Na2SO4、KCl

10.下列各种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就无法一一鉴别的是()

A.CuSO4、HCl、NaOH、MgSO4

B.Na2CO3、HCl、BaCl2、K2SO4

C.HCl、CaCl2、NaOH、KNO3

D.NH4NO3、H2SO4、NaOH、MgCl2

11.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B

检验甲烷中是否含有氢元素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观察现象

C

区别棉线和羊毛线

分别灼烧,闻气味

D

除去食盐中的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12.下列除杂所选用试剂与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实验操作

A

CaO(CaCO3)

溶解、过滤

B

H2(CO)

灼热CuO

洗气

C

NaCl(Na2SO4)

过量BaCl2溶液

过滤

D

NaCl(Na2CO3)

足量稀盐酸

蒸发结晶

13.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

鉴别NaOH和NaCl固体

分别加少量水溶解

B

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Na2SO4

先加入适量Ba(NO3)2溶液,后过滤

C

除去H2中少量的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D

鉴别化肥KCl和NH4Cl

取样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14.下列相关实验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实验方法

A

鉴别稀硫酸和硫酸钠溶液

滴加酚酞溶液

B

鉴别氢气和甲烷

点燃,火焰上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C

除去KCl固体中的MnO2

溶解、过滤和蒸发

D

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Na2CO3

加入足量的石灰水,过滤

15.下列有关物质除杂和鉴别的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

除去MnO2中少量的KMnO4

加热固体混合物

B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通入氧气后点燃

C

鉴别NaOH和NH4NO3两种固体

分别溶于等量水中,根据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鉴别

D

鉴别KCl、(NH4)2SO4和尿素三种固体

分别加熟石灰研磨,根据能否嗅到氨味鉴别

16.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下列方案不可行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方案

A

Cu粉

Zn粉

加入足量CuCl2溶液后,过滤、洗涤、干燥

B

CO气体

CO2气体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干燥

C

NaCl固体

NaHCO3固体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后蒸发

D

BaCO3固体

BaCl2固体

加水溶解再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后蒸发

17.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

将硬水软化

沉淀、过滤、吸附

B

鉴别NaCl、NaOH、NH4NO3固体

加水溶解

C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溶解、加AgNO3溶液、沉淀、过滤

D

鉴别CO2和HCl气体

将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中、观察现象

18.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硬水和软水

滴加酚酞溶液,观察

闻气味

B

碳铵和磷矿粉

观察颜色

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C

羊毛纤维和涤纶线

点燃,闻气味

加水,观察是否溶解

D

空气和氧气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

观察颜色

19.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的是()

A.K+、Cl-、NO、Ca2+

B.Ag+、Ba2+、Cl-、NO

C.H+、Na+、OH-、SO

D.H+、CO、Na+、Cl-

20.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无色透明溶液中的是()

A.Cu2+、SO、NO、K+

B.Na+、Ba2+、SO、NO

C.Fe3+、K+、Cl-、SO

D.Mg2+、SO、Na+、Cl-

21.下列能共存于pH=11且溶液颜色为无色透明的溶液中的离子组是()

A.NH、Cl-、NO、Ba2+

B.K+、Ba2+、Cl-、CO

C.Cu2+、K+、Cl-、SO

D.Zn2+、SO、Na+、HCO

22.某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下列各组离子在该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SO、NO、Ba2+、Cl-

B.Cu2+、Na+、NO、K+

C.K+、CO、NO、Cl-

D.H+、Ba2+、K+、NO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23.(4分)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M、N两点分别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两种溶液,当条件改变时,溶液的状态在图中对应的点的位置可能随之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M点表示该物质在t2℃的_

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M点所示的溶液变到N点所示的溶液,可以将M点的溶液降温至t1℃,过滤除去析出的晶体后,再将溶液升温至__

__℃。

(3)t2℃时,若M点所示溶液的质量为70

g,其中含溶质__

__g;再将该溶液降温到t1℃,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_

_(精确到0.1%)。

24.(5分)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t3

℃时,甲的溶解度为__

__g。

(2)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_

__。

(3)t1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各100

g,分别蒸发掉10

g水,析出固体的质量:甲__

__(选填“>”“<”或“=”)乙。

(4)t2

℃时,在各盛有甲、乙、丙25

g固体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00

g水,充分搅拌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

;将三个烧杯中的物质均升温至t3

℃,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_。

25.(7分)某学校九年级学生小明在化学实验室清点化学药品时发现一包粉末状固体,猜测这包粉末状固体可能由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钡、硫酸钠、硝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检验其成分,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取少量粉末状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未溶固体A和上层无色清液B。小明根据上述现象确定粉末状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

__(填化学式)。

(2)进一步探究固体A的成分:

提出问题】固体A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Ⅰ:BaCO3 Ⅱ:_

_ Ⅲ:BaSO4

【实验与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相关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__稀盐酸__

__固体部分溶解,产生气泡__

猜想Ⅱ正确

__BaCO3+2HCl===BaCl2+H2O+CO2↑__

根据上述实验结论,可以确定这包粉末状固体中一定含有_

_。

中考重点题型突破卷二

坐标曲线题 物质的检验、鉴别、分离、提纯和共存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2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每小题只有1个符合题意的选项,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关系的是()

2.向盛有一定量铜和氧化铜混合物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边滴边搅拌,反应过程中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加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D)

A.M点时,剩余固体是铜和氧化铜

B.M、N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均只有CuCl2

C.N、P点时,溶液的pH:N>P

D.混合物中铜的质量为(a-b)

g

3.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D)

A.加热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固体

B.向盛有少量硫酸溶液的烧杯中滴加一定质量的水

C.向盛有一定质量二氧化锰的烧杯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D.向盛有一定质量NaOH和Na2CO3混合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

4.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

A.图中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NaCl和NaOH

B.由a点到b点的pH变化过程证明酸和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C.向图中c点所示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D.该实验是将盐酸逐滴滴入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

5.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叫做溶解度曲线,利用溶解度曲线,可以获得许多有关物质溶解度的信息。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

A.K点表示在t

℃时,甲、乙均为饱和溶液

B.35

℃时,将20

g甲物质加入50

g水中,充分溶解后得到的甲物质溶液质量是67.5

g

C.t

℃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到35

℃时仍是饱和溶液

D.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减小,乙物质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而增大,甲物质的溶解度比乙物质大

6.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t2

℃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60

g

C.将t2

℃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

℃,所得的溶液仍然是饱和溶液的是甲和乙

D.t1℃时,50

g甲放入50

g水中充分搅拌可得溶液100

g

7.下列括号中的物质是除去杂质所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A)

A.CaO中有少量CaCO3(盐酸)

B.H2中有少量HCl(苛性钠溶液)

C.FeSO4溶液中有少量CuSO4(铁粉)

D.CO2中有少量CO(灼热的氧化铜)

8.只用一种试剂就能将Na2CO3、NH4Cl、NaCl三种溶液区分开来的是(A)

A.澄清石灰水

B.CaCl2溶液

C.NaOH溶液

D.稀盐酸

9.下面的四组溶液中,不用加其他任何试剂,只需组内物质相互反应,就能加以鉴别的是()

A.NaCl、Na2CO3、HCl、KNO3

B.Na2SO4、Ba(NO3)2、K2CO3、KNO3

C.NaOH、CuSO4、NaCl、Ba(NO3)2

D.FeCl3、NaOH、Na2SO4、KCl

10.下列各种物质的溶液,不另加试剂就无法一一鉴别的是()

A.CuSO4、HCl、NaOH、MgSO4

B.Na2CO3、HCl、BaCl2、K2SO4

C.HCl、CaCl2、NaOH、KNO3

D.NH4NO3、H2SO4、NaOH、MgCl2

11.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A)

选项

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将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B

检验甲烷中是否含有氢元素

点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观察现象

C

区别棉线和羊毛线

分别灼烧,闻气味

D

除去食盐中的泥沙

溶解、过滤、蒸发

12.下列除杂所选用试剂与操作方法均正确的是(D)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实验操作

A

CaO(CaCO3)

溶解、过滤

B

H2(CO)

灼热CuO

洗气

C

NaCl(Na2SO4)

过量BaCl2溶液

过滤

D

NaCl(Na2CO3)

足量稀盐酸

蒸发结晶

13.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B)

选项

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

鉴别NaOH和NaCl固体

分别加少量水溶解

B

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Na2SO4

先加入适量Ba(NO3)2溶液,后过滤

C

除去H2中少量的水蒸气

将混合气体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D

鉴别化肥KCl和NH4Cl

取样与熟石灰混合研磨,闻气味

14.下列相关实验方法能达到目的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实验方法

A

鉴别稀硫酸和硫酸钠溶液

滴加酚酞溶液

B

鉴别氢气和甲烷

点燃,火焰上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

C

除去KCl固体中的MnO2

溶解、过滤和蒸发

D

除去NaCl溶液中少量的Na2CO3

加入足量的石灰水,过滤

15.下列有关物质除杂和鉴别的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选项

实验目的实验方案

A

除去MnO2中少量的KMnO4

加热固体混合物

B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通入氧气后点燃

C

鉴别NaOH和NH4NO3两种固体

分别溶于等量水中,根据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鉴别

D

鉴别KCl、(NH4)2SO4和尿素三种固体

分别加熟石灰研磨,根据能否嗅到氨味鉴别

16.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下列方案不可行的是(D)

选项

物质

杂质

方案

A

Cu粉

Zn粉

加入足量CuCl2溶液后,过滤、洗涤、干燥

B

CO气体

CO2气体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干燥

C

NaCl固体

NaHCO3固体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后蒸发

D

BaCO3固体

BaCl2固体

加水溶解再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后蒸发

17.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B)

选项

实验目的实验操作

A

将硬水软化

沉淀、过滤、吸附

B

鉴别NaCl、NaOH、NH4NO3固体

加水溶解

C

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

溶解、加AgNO3溶液、沉淀、过滤

D

鉴别CO2和HCl气体

将气体通入石蕊溶液中、观察现象

18.区分下列各组物质的两种方法都正确的是(B)

选项

需区分的物质

方法一

方法二

A

硬水和软水

滴加酚酞溶液,观察

闻气味

B

碳铵和磷矿粉

观察颜色

加熟石灰研磨,闻气味

C

羊毛纤维和涤纶线

点燃,闻气味

加水,观察是否溶解

D

空气和氧气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观察

观察颜色

19.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溶液中的是(A)

A.K+、Cl-、NO、Ca2+

B.Ag+、Ba2+、Cl-、NO

C.H+、Na+、OH-、SO

D.H+、CO、Na+、Cl-

20.下列各组离子能大量共存于同一无色透明溶液中的是(D)

A.Cu2+、SO、NO、K+

B.Na+、Ba2+、SO、NO

C.Fe3+、K+、Cl-、SO

D.Mg2+、SO、Na+、Cl-

21.下列能共存于pH=11且溶液颜色为无色透明的溶液中的离子组是(D)

A.NH、Cl-、NO、Ba2+

B.K+、Ba2+、Cl-、CO

C.Cu2+、K+、Cl-、SO

D.Zn2+、SO、Na+、HCO

22.某溶液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下列各组离子在该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SO、NO、Ba2+、Cl-

B.Cu2+、Na+、NO、K+

C.K+、CO、NO、Cl-

D.H+、Ba2+、K+、NO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每个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6分)

23.(4分)某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M、N两点分别表示该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两种溶液,当条件改变时,溶液的状态在图中对应的点的位置可能随之变化,回答下列问题:

(1)M点表示该物质在t2℃的__饱和__(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将M点所示的溶液变到N点所示的溶液,可以将M点的溶液降温至t1℃,过滤除去析出的晶体后,再将溶液升温至__t3__℃。

(3)t2℃时,若M点所示溶液的质量为70

g,其中含溶质__20__g;再将该溶液降温到t1℃,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变为__16.7%__(精确到0.1%)。

24.(5分)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请回答。

(1)t3

℃时,甲的溶解度为__40__g。

(2)将丙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的一种方法是__加溶剂(或降温)__。

(3)t1

℃时,甲、乙的饱和溶液各100

g,分别蒸发掉10

g水,析出固体的质量:甲__<__(选填“>”“<”或“=”)乙。

(4)t2

℃时,在各盛有甲、乙、丙25

g固体的三个烧杯中,分别加入100

g水,充分搅拌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是__甲、丙__;将三个烧杯中的物质均升温至t3

℃,此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__甲=乙>丙__。

25.(7分)某学校九年级学生小明在化学实验室清点化学药品时发现一包粉末状固体,猜测这包粉末状固体可能由碳酸钠、氯化钠、氢氧化钡、硫酸钠、硝酸铜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了检验其成分,小明做了如下实验:

(1)取少量粉末状固体于烧杯中,加入足量的水,充分搅拌,静置,发现烧杯底部有白色未溶固体A和上层无色清液B。小明根据上述现象确定粉末状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__Cu(NO3)2__(填化学式)。

(2)进一步探究固体A的成分:

提出问题】固体A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Ⅰ:BaCO3 Ⅱ:__BaCO3、BaSO4__ Ⅲ:BaSO4

【实验与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相关化学方程式

取少量固体A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__稀盐酸__

__固体部分溶解,产生气泡__

猜想Ⅱ正确

__BaCO3+2HCl===BaCl2+H2O+CO2↑__

根据上述实验结论,可以确定这包粉末状固体中一定含有__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钡__。

篇2:中考鉴别题

不断提高政治鉴别能力,是老话题,也是新要求。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中央领导多次告诫党的领导干部和各级公务员一定要讲政治,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提高政治鉴别能力。目前,我国改革开放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人民思想的独立性、选择型、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与此同时,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并没有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做到既抓住机遇、不断推进各项事业,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不断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对各级公务员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政治鉴别能力是公务员通用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公务员在政治上的基本要求之一。它关系到广大公务员能否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能否自觉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能否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政治鉴别能力从根本上决定着其他八种能力的方向,因而处于相对优先的地位。

为了加深对政治鉴别能力的了解,进一步学习如何提高政治鉴别能力,我们特地邀请了中央党校哲学部教研室主任毛卫平教授就什么是政治鉴别能力,如何提高政治鉴别能力为大家做深入讲解。本此讲座主要从如下几方面展开:

1.什么是政治;

2.什么是政治鉴别能力; 3.如何提高政治鉴别能力。

第一套

一、单选题(10 道)

1.彼德胜吉在《第五项修炼》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A.学习型组织)B.学习型社会 C.学习型企业 D.学习型家庭

2.马克思进入到中国,不同时期对它的理解和概括也不同,邓小平时期对马克思有这样的概括。(B.马克思主义最重视生产力)A.阶级斗争C.坚持党的先进性D.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3.“终身教育”是由法国的教育思想家(D.保罗朗格让)提出的。A.伏尔泰B.孟德斯鸠C.卢梭

4.毛泽东从《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史》三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著作中得到一个新的认识方法论,即以阶级斗争的观点去看待社会。()A.阶级斗争B.民族斗争C.历史唯物主义D.辨证法

5.1928年在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毛泽东在起草的《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光辉思想。(C.《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A.《星星之火,可以燎原》B.《井冈山的斗争》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6.在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与“以艰苦奋斗为荣”对应的是(B.以骄奢淫逸为耻)

以热爱祖国为荣 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 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 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 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 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

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 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 以骄奢淫逸为耻

A.以好逸恶劳为耻C.以损人利己为耻 D.以见利忘益为耻

7.(C.克劳塞维茨)提出世界上的知识有两类,一类是外在的就能起作用,一类必须要变成自己的才能起作用。A.毛奇B.李德哈特D.乔冠华

8.党的十六大总结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个方面的经验,其中之一是强调(A.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B.国家 C.政府D.人民

9.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领导人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B.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A.依法行政C.依宪治国D.宪政建设

10.由于指导思想、理论基础出了问题,大跃进呈现“一大二公”的特点,即人民公社第一规模大,第二(B.公有化程度高)

A.工业化程度高C.公有制地位高D.公有制比率达

二、多选题(10 道)

1.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其先进性的基本内涵,就是在(ABD)相统一的基础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其先进性的基本内涵,就是在阶级性、代表性和时代性相统一的基础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A.阶级性 B.代表性C.革命性D.时代性

2.公务员要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必须做到:(ABCD)D.在实践中磨练,认真贯彻政策 A.有正确的价值取向 B.有扎实的理论功底C.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资深素质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包括:(ABCD)

第一个是新概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有新概括;第二个意思是新要求,对于贯彻我们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新要求;第三个叫新视野,就是我们今天还要讲实事求是,但是我们的眼光是新的;最后叫新基础,就是我们在确定目标的时候确定战略的时候要有一个正确的理论基础。A.对马克思主义有新的概括B.对于贯彻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新要求

C.坚持实事求是有新眼光D.确定目标、确定战略时有一个新的、正确的理论基础

4.美国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提出“三看说”:(ACD)

农业社会看过去,工业社会看现在,信息社会看未来

A.农业社会,看过去B.传统社会,看过去 C.工业社会,看现在D.信息社会,看未来 5.公务员通用能力包括: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以及(ABC)公务员通用能力是国家人事部明确的公务员必须具备的九种能力,即政治鉴别能力、依法行政能力、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心里调适能力。A.政治鉴别能力 B.依法行政能力C.应对突发事件能力D.执政能力

6.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谷,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四信危机”,它包括(ABCD)A.信仰危机B.信任危机 C.信念危机D.信心危机 信仰危机、信任危机,信念危机,信心危机。

7.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ABC)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 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D.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8.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培养的原则有:(ABCD)D.区别对待的原则 A.针对问题的原则B.教育监督的原则C.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相结合的原则

9.培养公务员的政治鉴别能力,必须掌握科学的培养方法,包括:(ABCD)A.理论学习法B.典型教育法 C.实践校正法D.自我鉴定法

10.政治鉴别能力有三个方面的要求:(BCD)

第一个就是,要明辨是非,坚持原则。第二个问题我把它概括为由小见大,看清本质。第三个问题我把他叫做,见微知著,预见趋势。

D.见微知著,预见趋势

A.要做到主客观统一 B.要明辨是非,坚持原则C.由小见大,看清本质

三、判断题(10 道)

1.党的基本路线是基本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介,也是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总揽全局的总路线,是党的其它方针政策包括党的纲领的总依据。(正确)

2.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论断,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为检验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提出了衡量标准。(正确)

3.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中最基础的理论。阶级斗争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产生的,它的消灭也要有生产力发展的条件。(正确)

4.所谓政治鉴别能力就是对政治现象、政治事件、政治关系、政治形势等进行鉴别、分析、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思想观念、理论知识、政治经验、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的综合运用。简单地讲,政治鉴别能力是指人们善于从政治上分清是非的能力。(正确)

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正确)

6.今天提倡的与时俱进,是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对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领导干部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每一个国民素质的要求。(正确)

7.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借用中国古典,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口号,这一口号后来被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概括表述。(正确)

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 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解放思想

8.政治就是反映和实现一定群体的根本利益的活动。()正确 错误

9.人要能够认识,头脑必须是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成见。(错误)

10.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它集中了全党大多数人的智慧,它是全局性的,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正确)

第二套

一、单选题(10 道)

1.(C.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A.以人为本B.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D.共同富裕

2.毛泽东首次论述红色政权的著作是(B.《星星之火,可以燎原》)A.《井冈山的斗争》C.《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D.《反对本本主义》

3.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D.“三个有利于”)A.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三步走”

4.彼德胜吉在《第五项修炼》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A.学习型组织)B.学习型社会 C.学习型企业 D.学习型家庭

5.“终身教育”是由法国的教育思想家(D.保罗朗格让)提出的。A.伏尔泰 B.孟德斯鸠C.卢梭

6.在提高政治鉴别能力方面,公务员的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必须以(B.马克思主义)为基础。A.实践 C.理论学习D.党的方针政策

7.在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与“以艰苦奋斗为荣”对应的是(B.以骄奢淫逸为耻)A.以好逸恶劳为耻C.以损人利己为耻D.以见利忘益为耻

8.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农民发动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A.井冈山)B.湘鄂赣革命根据地C.闽浙赣革命根据地D.湘鄂西革命根据地

9.“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这是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提出的衡量是否对人民负责的著名论断。()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B.《论联合政府》C.《论十大关系》 D.《矛盾论》

10.“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了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出自毛泽东的著作。(A.《为人民服务》)

B.《愚公移山》C.《如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D.《纪念白求恩》

二、多选题(10 道)

1.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谷,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四信危机”,它包括(ABCD)A.信仰危机B.信任危机C.信念危机D.信心危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包括:(ABCD)A.对马克思主义有新的概括B.对于贯彻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新要求

C.坚持实事求是有新眼光D.确定目标、确定战略时有一个新的、正确的理论基础

3.公务员通用能力包括: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以及(ABC)A.政治鉴别能力 B.依法行政能力C.应对突发事件能力D.执政能力

4.美国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提出“三看说”:(ACD)A.农业社会,看过去B.传统社会,看过去 C.工业社会,看现在D.信息社会,看未来

5.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其先进性的基本内涵,就是在(ABCD)相统一的基础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A.阶级性B.代表性C.革命性D.时代性

6.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ABCD)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D.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7.政治鉴别能力有三个方面的要求:(BCD)D.见微知著,预见趋势 A.要做到主客观统一B.要明辨是非,坚持原则C.由小见大,看清本质

8.公务员要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必须做到:(ABCD)A.有正确的价值取向B.有扎实的理论功底C.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资深素质 D.在实践中磨练,认真贯彻政策 9.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培养的原则有:(ABCD)A.针对问题的原则 B.教育监督的原则C.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相结合的原则 D.区别对待的原则

10.培养公务员的政治鉴别能力,必须掌握科学的培养方法,包括:()

A.理论学习法B.典型教育法C.实践校正法 D.自我鉴定法

三、判断题(10 道)

1.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论断,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为检验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提出了衡量标准。(正确)2.人要能够认识,头脑必须是一块白板,没有任何成见。(错误)

3.党的基本路线是基本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介,也是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总揽全局的总路线,是党的其它方针政策包括党的纲领的总依据。(正确)

4.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它集中了全党大多数人的智慧,它是全局性的,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正确)

5.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借用中国古典,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口号,这一口号后来被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概括表述。(正确)

6.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中最基础的理论。阶级斗争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产生的,它的消灭也要有生产力发展的条件。(正确)

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正确)

8.所谓政治鉴别能力就是对政治现象、政治事件、政治关系、政治形势等进行鉴别、分析、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思想观念、理论知识、政治经验、政治立场、政治观点的综合运用。简单地讲,政治鉴别能力是指人们善于从政治上分清是非的能力。(正确)

9.今天提倡的与时俱进,是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对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领导干部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每一个国民素质的要求。(正确)

10.政治就是反映和实现一定群体的根本利益的活动。(正确)

第三套

一、单选题(10 道)

1.“终身教育”是由法国的教育思想家(D.保罗朗格让)提出的。2.我们党的宗旨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人为民服务。A.立党为公、执政为民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C.一切为了群众 D.一切依靠群众

3.彼德胜吉在《第五项修炼》提出了这样一个概念:(A.学习型组织)4.十六大这个报告里总结我们党的经验有这一条: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C.十六大)

5.1927年秋,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农民发动了秋收起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A.井冈山)

6.“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了解放人民的,是彻底的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出自毛泽东的著作。(A.《为人民服务》)

7.在提高政治鉴别能力方面,公务员的政治理论水平的提高必须以(B.马克思主义)为基础。8.马克思进入到中国,不同时期对它的理解和概括也不同,邓小平时期对马克思有这样的概括。(B.马克思主义最重视生产力)

9.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成为我们各项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判断标准。(D.“三个有利于”)

10.在胡锦涛提出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中,与“以艰苦奋斗为荣”对应的是(B.以骄奢淫逸为耻)

二、多选题(10 道)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新包括:(ABCD)A.对马克思主义有新的概括 B.对于贯彻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有新要求 C.坚持实事求是有新眼光D.确定目标、确定战略时有一个新的、正确的理论基础

2.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谷,当时社会上出现了“四信危机”,它包括(ABCD)A.信仰危机B.信任危机C.信念危机 D.信心危机

3.培养公务员的政治鉴别能力,必须掌握科学的培养方法,包括:()A.理论学习法B.典型教育法 C.实践校正法D.自我鉴定法

4.公务员要提高政治鉴别能力必须做到:()A.有正确的价值取向B.有扎实的理论功底 C.改造主观世界,提高资深素质 D.在实践中磨练,认真贯彻政策

5.政治鉴别能力有三个方面的要求:(BCD)A.要做到主客观统一B.要明辨是非,坚持原则C.由小见大,看清本质 D.见微知著,预见趋势

6.公务员通用能力包括:公共服务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心理调适能力以及(ABC)A.政治鉴别能力B.依法行政能力C.应对突发事件能力D.执政能力

7.美国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提出“三看说”:(ACD)A.农业社会,看过去B.传统社会,看过去C.工业社会,看现在D.信息社会,看未来

8.公务员政治鉴别能力培养的原则有:()A.针对问题的原则 B.教育监督的原则 C.理论与实践、知与行相结合的原则 D.区别对待的原则

9.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其先进性的基本内涵,就是在(ABCD)相统一的基础上,始终走在时代前列。A.阶级性B.代表性C.革命性 D.时代性

10.延安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包括:(ABC)

A.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B.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C.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 D.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三、判断题(10 道)

1.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论断,不仅对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和任务作出新的理论概括,也为检验我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提出了衡量标准。()

2.方针政策是党和国家意志的体现,它集中了全党大多数人的智慧,它是全局性的,代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

3.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当中最基础的理论。阶级斗争是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产生的,它的消灭也要有生产力发展的条件。()

4.今天提倡的与时俱进,是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对每一个共产党员、每一个领导干部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每一个国民素质的要求。()

5.党的基本路线是基本理论转化为实践的中介,也是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总揽全局的总路线,是党的其它方针政策包括党的纲领的总依据。()

6.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教训时,借用中国古典,提出了“实事求是”的口号,这一口号后来被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概括表述。()

7.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

篇3:浅议不外加试剂鉴别题的解题策略

一、称量法

利用待鉴别的几种物质在化学变化前后质量的变化情况不同而采用的一种有效地鉴别方法.

例1(1996年全国"天原杯"竞赛题)已知硫化铜(Cu S)、硫化亚铜(Cu2S)粉末的颜色和氧化铜粉末相似,且都不溶于水.在空气中煅烧硫化铜(Cu S)、硫化亚铜(Cu2S)都转化为氧化铜和二氧化硫.试根据上面的叙述,设计一个不用任何化学试剂,鉴别硫化铜(Cu S)、硫化亚铜(Cu2S)、氧化铜三种粉末的简便化学实验方案,填写见表1中.

解析:根据题给信息:Cu S、Cu2S与Cu O颜色相似,且都不溶于水.但Cu O可溶于酸生成蓝色溶液,而Cu S、Cu2S与酸均无明显反应.唯一可行的方案,只有将Cu S、Cu2S样品分别煅烧,但煅烧Cu S与Cu2S的现象相同:均有刺激性气味气体和黑色固体产生,仍不能区分铜的两种硫化物.但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Cu2S→2CuO质量不变,而Cu S→Cu O质量减轻.这样,自然会想到用称量方法来区分了.实验设计题,除了实验方案正确外,必要准确描述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且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

答案:(1)分别称取等量的Cu S、Cu2S样品各若干克;(2)在空气中分别煅烧两种样品:有一种无明显变化,此种为Cu O,有两种均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和黑色固体产生,2CuS+3O2=2CuO+SO2↑、Cu2S+2O2=2CuO+SO2↑;(3)分别称量煅烧后冷却的固体产物的质量,有一种比原样品减轻,此种为Cu S[Cu S(96)→Cu O(80)],有一种与原样品质量相等,此种为Cu2S[Cu2S(160)→2CuO(2×80)].

例2(2004年上海市高考)Cu S和Cu2S都能溶于硝酸,它们在高温下灼烧的产物相同,以下鉴别Cu S和Cu2S两种黑色粉末的方法中合理的是()

(A)将两种样品分别溶于硝酸,区别产生的气体

(B)将两样品分别溶于硝酸,区别溶液的颜色

(C)取两种同质量的样品,分别在高温下灼烧,区别残留固体的质量

(D)取两种同质量的样品,分别在高温下灼烧,区别残留固体的颜色

解析:因Cu S和Cu2S与硝酸都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物也相同,故不可能根据产生的气体和生成的溶液加以区别,据此可排除(A)(B);又由于它们在高温下灼烧的产物相同,据此可排除(D);相同质量的Cu S和Cu2S中铜元素的物质的量不同,灼烧后残留的铜的氧化物的质量一定不等,故可用称量法进行鉴别,应选(C).

二、表格法

所谓表格法就是把题中所给的未知物两两配伍,将反应得到的结果用一种符号表示在相应的空格中,根据表中现象推断出待鉴别物.

例3(2004年浙江省理综)有A,BC,D,E,F,G7瓶不同物质的溶液它们各是Na2SO4、KCl、Ag NO3、Ca(NO3)2、Na2CO3、Ba(OH)2和MgCl2溶液中的一种.为了鉴别,各取少量溶液进行两两混合,实验结果见表2.表中"↓"表示生成沉淀或微溶化合物,"-"表示观察不到明显变化.试回答下面问题:

(1)A的化学式是___,G的化学式是___.判断理由是___.

(2)写出其余几种物质的化学式.B___;C___;D___;E___;F___.

解析:七种物质中的每一种阳离子与另外六种阴离子只生成一种"↓"的没有(Ag+和CO32-,SO42-,Cl-,OH-四种反应,Mg2+与CO32-,OH-两种反应,Ca2+和CO32-,SO42-,OH-三种反应,Ba2+和CO32-,SO42-两种反应);而阴离子与另外六种阳离子只生成一种"↓"的,只有Cl-和Ag+,故A是Ag Cl,G是Ag NO3;和Ag NO3不反应的是Ca(NO3)2,为E.与KCl不反应,但和其余均反应的是Ba(OH)2,为F;和Ag NO3,Ca(NO3)2,Ba(OH)2反应,不与其他反应的是Na2SO4,为B;余下的是MgCl2和Na2CO3,其中与E不反应的是MgCl2,为C,则D为Na2CO3.

答案:(1)Ag Cl,Ag NO3.因为混合时只生成一种沉淀的是KCl,生成的沉淀是Ag Cl,所以A是KCl,G是Ag NO3(2)B.Na2SO4;C.MgCl2;D.Na2CO3;E.Ca(NO3)2;F.Ba(OH)2.

三、滴加法

要鉴别A、B两种未知溶液,若A逐滴加入B中与B逐滴加入A中的现象不同,便可不用其他试剂进行鉴别.

例4(1996年上海市)下列各组溶液,只用试管和胶头滴管,不用任何试剂就可以鉴别的是()

(A)KOH和Al2(SO4)3

(B)稀H2SO4和Na HCO3

(C)Ca Cl2和Na2CO3

(D)Ba(OH)2和Na HSO4

解析:选项(A)若将KOH溶液滴入Al2(SO4)3溶液中,先产生沉淀,后沉淀逐渐溶解,反滴,则产生沉淀立即溶解,后逐渐析出沉淀;选项(B),将稀H2SO4滴入Na2CO3溶液中,先无气体产生,随后产生气体,反滴,立即产生气体.选项(C)(D)两组不同的滴加顺序产生相同的现象.选(A)(B).

四、两两混合-滴加法

根据两两混合产生的现象不同,将待鉴别的几种物质分组,然后向其中的一组混合液中分别滴入另一组的一种或两种溶液,利用产生的现象将物质逐一鉴别出来.

例5现有A、B、C、D四瓶溶液,它们分别是Na Cl(0.1 mol·L-1)、HCl(0.1 mol·L-1)、Na OH(0.1 mol·L-1)和酚酞溶液(0.1%)中的一种.有人不外用其他试剂就可以把它们一一鉴别出来,其实验步骤如下:

(1)各取溶液少许,两两混合,依产生的现象不同分成两组;

(2)取一组混合液,向其中不断滴入另一组中的一种未知溶液,依现象的不同可鉴别出A和B两种溶液;

(3)再取2 m L已鉴别出的A溶液,向其中滴入3滴未知的C溶液,再加入4 m L D溶液,在这个过程中无明显的颜色变化.

试综合以上实验推断出A、B、C、D各为何种溶液?

解析:按步骤(1)应对四种溶液的两两"混合"共6种配组情况所产生的现象进行逐一分析,得知"Na OH溶液与酚酞"、"Na Cl与HCl溶液"配组时产生的现象不同,前者显红色,后者无色.

根据步骤(2)知,只能是"Na Cl溶液与HCl溶液"组中的HCl溶液不断滴入到"Na OH溶液与酚酞"的混合液中,才能出现红色逐渐变成无色的现象,从而可知A、B各是"Na Cl溶液与HCl溶液"中的一种.

根据步骤(3)知,只有向2 m LHCl溶液中滴入3滴Na OH溶液后再加入4mL酚酞试液,才能使整个过程无明显的颜色变化.

综上可知,A、B、C、D依次为HCl溶液、Na Cl溶液、Na OH溶液和酚酞溶液.

五、两两混合-交叉法

利用两两混合鉴别出其中的一种溶液,再根据混合时产生的沉淀的溶解性不同,将一种沉淀加入到另一种沉淀后的上层澄清溶液中(即交叉相加),根据沉淀的溶解情况将原物质鉴别出来.

例6不用任何试剂,如何鉴别Ag NO3、Na3PO4和HI三瓶无色溶液?

解析:(1)将三种溶液编号为A、B、C.任取一种溶液(A)分别加入另外两种溶液(B、C)中,若均有黄色沉淀产生,则A为Ag NO3溶液;继续滴入Ag NO3溶液直至过量(保证B、C中的阴离子I-、PO43-完全沉淀,以免干扰下一步实验),然后分别过滤,将B中产生的黄色沉淀加入到C的滤液中,若B中的黄色沉淀不溶于C的滤液中,则原溶液B为HI溶液,因为Ag I既不溶于水又不溶酸,C为Na3PO4;若B中的黄色沉淀溶于C的滤液中,则原溶液B为Na3PO4溶液,因为Ag3PO4沉淀溶于硝酸,C为HI溶液.

六、两两混合-择优法

在被鉴别的一组物质中,只要找出一种物质与其他物质混合后产生的现象各不相同,就认为这组物质不需任何其他试剂就能鉴别。

例7(1997年上海市高考题)下列各组溶液中,不用任何其他试剂就能鉴别的是()

(A)Na2SO4、H2SO4、Al Cl3、Ba Cl2

(B)HCl、Na OH、K2SO4、Na HCO3

(C)Na Al O2、KHCO3、Na Cl、Na HSO4

(D)Na OH、Fe Cl3、MgCl2、K2SO4

解析:(C)中的Na HSO4与Na Cl无明显现象,与KHCO3反应有无色无味气体放出,与Na Al O2有白色沉淀(Na HSO4少量时);D中Na OH与Fe Cl3产生红褐色沉淀,与MgCl2产生白色沉淀,与K2SO4无明显现象.答案为(C)(D).

七、特征现象法

这类题目的特效试剂常隐含在待测物质中,根据待测物质的特殊物理性质(如溶液的颜色、挥发性等)先鉴别出一种物质,再借用这种鉴出物做试剂鉴别其他物质.这种方法可概括为:观察-借用-再借用.

例8不用任何外加试剂和试纸鉴别Na OH、Cu SO4、Al Cl3、Ba(NO3)2、H2S、Na Cl、MgCl2七瓶溶液.

解析:(1)根据观察,在七瓶溶液中,呈蓝色透明的是Cu SO4溶液.(2)分别取剩下的六种溶液少许装入6支试管中,然后分别加入已识别出来的Cu SO4溶液,有蓝色胶状沉淀产生的是Na OH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的是Ba(NO3)2溶液;有黑色沉淀产生的是H2S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Al Cl3、Na Cl、MgCl23种溶液.(3)再分别取剩下的3种溶液少许装入3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已鉴别出来的Na OH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Na OH过量沉淀不溶解的是MgCl2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Na OH过量沉淀溶解的是Al Cl3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Na Cl溶液.

八、加热鉴别法

根据物质的热稳定性不同,受热分解所产生的现象不同加以鉴别.

例9有6瓶固体物质,已知它们是Na2CO3、Na HCO3、NH4Cl、NH4HCO3、Ag NO3和Zn(NO3)2.不用任何外加试剂和试纸,怎样将它们一一鉴别出来?

解析:将这6种固体物质各取少许放入6支试管中,然后加热,试管内的固体物质全部消失,管壁上有水珠产生的是NH4HCO3;试管内固体物质全部消失,试管口附近有白色固体生成的是NH4Cl;试管内留有白色固体物质,管壁有水珠产生的是Na HCO3;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试管内留有白色固体物质的是Zn(NO3)2;有红棕色气体产生,试管内留有黑色固体物质的是Ag NO3;加热无变化的是Na2CO3.

九、焰色反应法

根据待鉴别物质中所含的阳离子不同以及进行焰色反应时所观察到的火焰的颜色不同,将其逐个鉴别出来.

例10不用任何外加试剂或试纸,鉴别Na Cl、Ca Cl2、KNO3、Ba(NO3)2四种无色溶液.

解析:用铂丝分别蘸上述4种溶液,进行焰色反应,观察到火焰的颜色呈黄色的是Na Cl溶液;火焰的颜色呈砖红色的是Ca Cl2溶液;火焰的颜色(透过蓝色钴玻璃)呈浅紫色的是KNO3溶液;火焰的颜色是黄绿色的是Ba(NO3)2溶液.

十、燃烧法

根据物质燃烧时产生的现象不同而将其逐一鉴别出来

例11不用任何试剂鉴别N2、CH4、C2H4、C2H2四种无色气体.

篇4:化学中考物质鉴别类型题的解法

一、常见离子的检验(鉴别)

如SO■、Cl-、H+、OH-、CO■、NH■等,其鉴别方法一般是比较固定的:

1.SO,一般先将溶液用稀硝酸或稀盐酸酸化(也可后加入酸),再加入含有Ba2+的溶液,若有沉淀产生,则可证明其存在。

2.鉴别Cl-时也是先将其酸化,再加入AgNO3溶液。

3.证明H+的方法有很多,可从酸的通性入手,可选择的药品有指示剂、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不溶性的)、碱(不溶性)、碳酸盐。

4.鉴别OH-时一般用酚酞,也可以用一些盐溶液,如CuSO4溶液,看是否有沉淀产生。

5.鉴别NH■时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别鉴别的物质为溶液时,可加入碱溶液,然后微热(如果加入NaOH固体则不用,因为NaOH溶解时会放热),在容器上方放一张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看是否变蓝;二是如果被测物质是固体,可直接加入熟石灰研磨,如有氨味产生,则可以证明。

6.CO■离子的鉴别一般直接加入稀盐酸或稀硝酸,如果有气泡产生,将气体通入到澄清的石灰水中,看是否浑浊。

在离子鉴别题中比较难的是几种离子在同一种溶液中,这样在鉴别时就要考虑到鉴别的先后顺序及先用的试剂是否对后面的鉴别有影响。如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氢氧化钠,某小组同学对其成分进行猜测,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没有变质,仍为氢氧化钠;二是部分变质,为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混合物;三是完全变质,是碳酸钠。请你帮助他们设计实验,验证哪种猜测是正确的。

此题涉及到几种离子共同存在的问题。如猜测二中,就要证明出OH-和CO■同时存在。正确的做法是先加入足量的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然后再加入酚酞。

二、一些常见气体的区分

常见的题型就是给出几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要求用简单的方法进行区分。如某试验台上方有几瓶无标签的气体,已知它们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和氮气,请你用简单的方法把它们区分出来。

此类题一般不难,都是根据各气体的特性进行区分,只是答题时要注意用词。有很多同学在叙述操作时,往往容易说出被测物质的名称,如分别向装有氧气、空气、二氧化碳、氮气的集气瓶伸入燃着的小木条。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应说成分别向几个集气瓶中分别伸入燃着的小木条,然后再说出现象和对应的结论,如果一步无法完成,再进行第二次区别。

三、不加其它试剂,只利用给出物质间的相互反应进行鉴别

此类题一般有两种情况:

1.说出物质被鉴别出来的顺序。如不加其它试剂,下列物质的溶液别鉴别出来的顺序为 。

①NaOH ②CuSO4 ③MgCl2 ④NaNO3

此类题的给题特点是:题中给出的物质会有一种有特殊的颜色(含Cu2+的为蓝色、Fe2+的为浅绿色、Fe3+的为黄色),所以这样的物质先被鉴别出来,然后利用该物质一次进行鉴别。该例题中,最先被鉴别出来的是②CuSO4(蓝色);然后将其它试剂取样,分别加入CuSO4溶液,这时碱性物质(NaOH)会出现沉淀(蓝色);另取另两种试剂分别加入NaOH溶液,其中一种弱金属盐(MgCl2)会产生沉淀[Mg(OH)2],另一个无明显现象。由于此时无论将NaOH加入到哪种试剂中,都会知道该试剂是什么,所以最后两种物质被鉴别出来的顺序是随机的。这样答案就有两种情况:②①③④或②①④③。

2.不加其它试剂能(或不能)被一一鉴别出来的情况。如不加其它试剂,下列各组溶液能被一一鉴别出来的是( )。

①KOH、Na2SO4、FeCl3、NH4Cl ②NaCl、Na2CO3、BaCl2、NaNO3

③CaCl2、AgNO3、Na2CO3、HCl ④KNO3、BaCl2、AgNO3NaCl

此类题多为双选题,一般有一组答案情况用前面讲过的方法可找出,如①选项;还有一组试剂没有带特殊颜色的物质,此时就要利用物质间相互混合时的现象不同进行鉴别。传统的方法是列表,如③选项,但是这种方法太麻烦,我们可以将其简化。方法是:先将试剂列成一排,按顺序选择物质,将物质两两混合分析(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有特殊现象时(生成沉淀用↓或气体↑),两种物质一起标出,没有则不标。

如果各中物质出现的现象没有完全相同的,则可以一一鉴别出来,否则不能。

以上是笔者对中考化学中物质鉴别类型题的经验总结。当然,给题方式不同时,解法自然不一样,可对上述解法作适当的调整。

篇5:初中化学物质鉴别题解题思路分析

同学们,初中化学物质鉴别是我们学习中的一个难点,某些同学对此也颇感头痛。下面我就对物质鉴别试题提出一个系统的解题思路,希望能对你们有所帮助。

一、鉴别的基本思路

1、鉴别主要是寻找各物质现象的不同,包括颜色、状态、气味、反应情况等。

2、如果要加入试剂进行鉴别,一定要先取样,不能直接对样品进行鉴别。

3、选用鉴别方法时先简单后复杂,先考虑物理方法后化学方法。

二、鉴别的方法

1、物理方法鉴别

物理方法主要包括观察状态、颜色,闻气味、溶于水等情况。

例:根据生活常识,选择方法区分下列各组物质。

(1)白醋和白酒(2)铝片和铜片

(3)镁条和水银

分析:

根据白醋和白酒的气味不同、铝片和铜片的颜色不同、镁条和水银的状态不同选择方法进行鉴别。

练习:

(1)如何鉴别食盐和碳酸钡粉末?(2)如何鉴别CuSO4溶液和FeSO4溶液?

2、化学方法鉴别

(1)利用指示剂进行鉴别

常用的指示剂主要为石蕊试剂和酚酞,而使用范围比较广的则为石蕊试剂。

例:鉴别盐酸、蒸馏水和石灰水,可用()

A、酚酞B、石蕊C、FeCl3D、CuSO4

分析:

因为盐酸呈酸性,蒸馏水呈中性,石灰水呈碱性,故利用石蕊可以鉴别之,答案为B。练习:

甲、乙、丙分别是NaCl、H2SO4和NaOH三种溶液的某一种。将无色酚酞试液滴入乙溶液中呈红色,然后将乙溶液滴入甲溶液又变无色,则甲、乙、丙三种溶液依次为()

A、NaOH、H2SO4、NaClB、NaOH、NaCl、H2SO4

C、H2SO4、NaOH、NaClD、H2SO4、NaCl、NaOH

(2)加入其他试剂进行鉴别

常见的用来鉴别的试剂主要有H2SO4、HCl、Na2CO3、CuSO4、BaCl2、Ba(OH)2等,通过加入这些试剂,使物质呈现不同现象如生成气体、生成不同颜色的沉淀等来鉴别。例:只用一种试剂鉴别Na2CO3、BaCl2、KNO3三种溶液,可选用()

A、盐酸B、H2SO4C、AgNO3D、石蕊试液

分析:

本题中首先看到Na2CO3就应该考虑加入一种酸用来鉴别,因为含有碳酸根的物质可以跟酸反应生成CO2气体。选用H2SO4后,它与Na2CO3反应生成气体,与BaCl2反应生成沉淀,与KNO3不反应,三种物质中现象各不相同,故答案选B。

练习:

(1)只用一种试剂鉴别NaOH、BaCl2、Na2SO4溶液,可选用()

A、BaCl2溶液B、CuSO4溶液C、酚酞D、稀H2SO4

(2)下列各组溶液,只要一种试剂就能鉴别的是()

A、Na2CO3、Na2SO4、BaCl2B、KNO3、Na NO3、NaCl

C、KCl、NaCl、NaOHD、Ca(OH)2、NaOH、NaCl

(3)有关气体的鉴别

例:如何鉴别氮气和氧气?

分析:

鉴别气体主要是利用各气体的特性,如氧气可以支持燃烧,氢气燃烧后生成水,一氧化碳燃烧后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等。本题中氮气不支持燃烧,氧气能支持燃烧,故可以用带火星的木条鉴别之。

练习:

如何鉴别CO和CO2?如何鉴别O2和CO2?

三、鉴别题的答题步骤

如何鉴别蒸馏水和双氧水?

步骤:

(1)取样。用两支试管分别取少量的两种液体。

(2)分别往两支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少许二氧化锰,观察现象。

篇6:中考对联题(题)

1、某班要举办一次“文学沙龙”活动,其中有个项目是“读名著,对对子”。现在邀请你参加这个项目的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完成下联。[参考人物]孔明、悟空、武松、黛玉„„

上联:废寝忘食香菱苦学诗下联:

2、删改下面对联的下联,使之与上联对仗工整。

上联:世事如棋,让一着不会亏我。下联:心田好似大海,能够纳百川亦可容忍他人

删改后的下联:

3、根据下面这段文字的意思,完成对联。

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回答香港文汇报记者的提问时说:“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其中“知难不难”出自清代小说《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所引对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

4、名胜古迹的对联中往往蕴涵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信息。根据下列对联内容,联系所学的古诗文,在括号中写出相应的文化名人(第④联写一人即可)。

(1)允矣斯文,为古今中外君民立允极;大哉夫子,合诗书易礼春秋集大成()

(2)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3)翁去千余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4)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5、下面是苏州天平山范公祠中的一幅对联,请根据上文的内容说说这幅对联是从哪些方面赞美范仲淹的一生的。

甲兵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 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

〔注〕①俎豆:原指祭祀用的器具,这是为祭礼、崇奉之意②苏台:指苏州

6、下面的对联都是赞颂古代名人的。请写出其中一副对联所赞颂的人物、与对联内容相关的成语或诗句。

(1)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赞颂的是_________ 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_________

(2)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赞颂的是_________ 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

(3)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赞颂的是_________ 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

7、长白山是东北名山,其火山口积水成湖,形成天池。天池是松花江、图们江和鸭绿江三江之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之一。范仲淹笔下的洞庭月景如“静影沉璧”,郦道元笔下的三峡急流是“素湍绿潭”,其实天池之美亦毫不逊色。请根据所给上联,化用古诗文名句,对出下联,表现天池之美。

上联:长白山林壑尤美下联:

8、某校举行“锦绣金华”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活动中的几项内容,请你按要求完成。

(1)根据提供的信息,用金华古今文化名人的名字完成下联。

上联:火腿、酥饼、木雕、水晶,金华物产誉全球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婺州儿女扬英名

(2)与名胜古迹相关的许多诗词、对联、虽然简短,但寓意隽永,文采飞扬,堪称文化瑰宝。请欣赏下列金华本地名胜古迹的吟咏,仿造示例,选择两处写出具体景点名称。示例: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金华八咏楼)

A.先人创业建古村,后裔继志兴诸葛B.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

C.此地风光三吴无,平砥清流世间殊D.仙华杰出最怪异,望之如云浮太空

E.天门一开天下见,天街漫步天上人F.郭外风光凌北斗,洞中锦绣映南山

9、搜集材料时,大家发现,南京人杰地灵,曾在此居住过的文化名人灿若群星:王羲之、李白、曹雪芹、吴敬梓、鲁迅、徐悲鸿„„小晴就此拟了副对联,但觉得下联有一处不符合对联的要求,请你修改。

上联:吴敬梓冷眼观世,《儒林外史》讽丑恶下联:深情怀旧周树人,《朝花夕拾》忆往昔

你将下联改为:

10、2006年6月10日是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学校开展以“中国记忆”为主题的板报设计评选活动。图2是你班尚未完成的板报,请为它做好文字编辑工作。板报的内容要求有一副对联,上联已给出,请对出下联。

上联:登长城览神州风貌下联:

11、上联:诚实守信立根本下联:

12、上海世博会上,重庆市长黄奇帆为重庆馆写了一幅对联,横批“馆小乾坤大”。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会议流程管理 下一篇:会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