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用效果

关键词: 联用 针灸 对照组 脑梗死

联用效果(精选九篇)

联用效果 篇1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梗死,针灸,GQOL-74

脑梗死是一种高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疾病, 据统计, 在全球范围内, 每年死于脑梗死的人接近1千万[1]。近年来有较多学者提出将中西结合治疗脑梗死, 而且还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故此, 本院选择选取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脑梗死患者, 行针灸与西药联用治疗, 以期找到较优的脑梗死治疗办法,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0月至2014年6月入住我科的120例发病3 d内的首次发作脑梗死的患者, 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并排除有血小板减少症病史或出、凝血功能异常, 有肝脏疾病史、消化性溃疡病史以及妊娠女性等不能接受抗血小板治疗的患者, 并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 男29例, 女31例, 年龄48~78岁, 平均 (52.3±4.1) 岁;对照组60例, 男28例, 女32例, 年龄50~76岁, 平均 (51.6±4.2) 岁, 经统计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差异不显著,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以针灸治疗辅以一定中药汤剂, 具体方法:同时在人中, 极泉, 内观, 太冲, 肝阳上亢型加中冲, 足三里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 同时期服用当归, 地龙, 红花, 丹参, 牛膝等按合适的比例配成药方, 每天1剂, 辅助治疗脑梗死。严格按照制定好的疗程进行治疗, 5个疗程后进行观察比较, 对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

1.3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1995年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对神经功能缺损进行评分比较。1痊愈:患者肢体肌力已经达到五级, 能自己独立行走, 语言也能清晰的表达清楚。2显效:患者肢体肌力已经达到二级以上, 疾病的症状已经得到明显的修复。3患者肢体肌力达到一级以上, 临床病状稍有改善。4无效:症状完全没有好转, 甚至比原来更加严重。生活还是不能自理, 语言也表达不清晰。5总效率:除了无效所占的效率外, 痊愈、显效、有效分别所占的效率之和。

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估问卷 (GQOL-74) 评估患者治疗后生活质量, 其中GQOL-74评估包括:角色功能、躯体功能、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 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8.0分析结果, 计量资料, 计数资料分别采用t检验, χ2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观察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5.32, P=0.013) , 见表1。

2.2 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角色功能评分、心理功能评分、躯体功能评分、社会功能评分及GQOL-74总评分均明显高于表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的比较[n (%) ]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见表2所示。

3 讨论

在中医眼里, 脑梗死是归属于中风范畴的, 导致疾病的原因有痰瘀, 肝肾阴阳失调, 阳亢暴涨, 血随气逆, 阴亏于下等。脑血管在脑内被堵塞后, 脑梗死区域存在部分尚未完全死亡的神经元, 该区域被称为缺血半暗带, 该区域内的神经元细胞可通过恢复脑灌注, 减少自由基的生成或消除已经存在的自由基, 减少钙离子内流, 消除脑水肿从而恢复神经功能, 改善患者的预后。

脑损伤后, 其周边的脑组织处于水肿状态, 针灸可使水肿减轻, 并使神经细胞恢复正常功能。在正常情况下, 人脑的大部分神经细胞处于休眠状态, 只有少数行使其功能, 针灸可调动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 使其活跃起来, 去行使死亡细胞的功能, 也就是调动神经细胞的替代功能, 使得神经功能得到恢复与保护。本实验在针灸治疗基础上辅以中药丹参, 当归, 地龙, 红花, 牛膝等药物能帮助患者活血化瘀, 降低血液黏稠度, 帮助脑内的DNA, RNA, 蛋白质正常生成, 神经元的存活率与完整性也都分别得到最大的提高与维持, 使神经功能恢复的更加快速, 中药中的一些成分, 例如地龙, 红花能刺激血液的生成, 加大血流量, 这样就不会再有新的血栓生成, 而且乌首在这里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它能在不同程度上促进神经生长因子的生成, 抑制肝碱酯酶的活性, 从而众多的并发症与后遗症得到更好的治疗, 使治疗效果更加完美。

结果显示,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 (95.0%) , 对照组 (86.7%) ,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GQOL-74生活质量评分统计, 实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提示,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再加上针灸等相应治疗, 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应该在临床给予极大的推广。

参考文献

联用效果 篇2

大多数专家都认为,药物疗法是治疗宫外孕的一种较为安全有效的方法。这是因为药物疗法既能有效地终止宫外孕,又能保全此病患者的生育能力,使其输卵管的功能不受损害。目前,临床上主要采取肌肉注射甲氨蝶呤的方法来治疗宫外孕。甲氨蝶呤是一种效果强劲的四氢叶酸拮抗剂,同时也是一种叶酸还原酶抑制剂,它可以有效地抑制DNA的生物合成,使细胞发生分裂,从而达到杀死胚胎的目的。但是,应用此药进行治疗的不良反应较多,患者常出现胃肠道不适、腹痛、口腔溃疡及肝功能受损等症状。

最新的研究证实,联合应用米非司酮及甲氨蝶呤治疗宫外孕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且更加安全可靠。米非司酮是一种效果非常显著的新型抗孕激素药物,它对孕酮受体的亲和力较强,对各时期的妊娠者均具有较强的引产作用。相关报道显示,单独应用这两种药物中的一种来治疗宫外孕,临床疗效都不十分理想,若将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则可表现出十分显著的协同作用,而且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低,不良反应的症状较轻,药物的毒副作用较小。为了证实这一观点,笔者所在的科研团队将我院收治的宫外孕患者85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和治疗组(43例)。为治疗组的43例患者应用顿服米非司酮联合静脉滴注甲氨蝶呤的方法进行治疗,为对照组的42例患者应用肌肉注射甲氨蝶呤的方法进行治疗,然后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显示,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23%,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1.39%,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此外,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47.62%(主要表现为胃肠道不适、腹痛等),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79.07%(主要表现为胃肠道不适、腹痛、口腔溃疡及肝功能受损等),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由此可见,联合应用米非司酮及甲氨蝶呤治疗宫外孕的临床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比单独使用一种药物进行治疗更加安全有效。

联用效果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前往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性38例、女性22例;年龄28~65岁, 平均年龄 (46.5±2.5) 岁;体重指数18.75~22.45 kg/m2, 平均体重指数 (20.55±1.25) kg/m2;临床分期:Ⅰ期12例、Ⅱ期35例、Ⅲ期13例。纳入标准: (1) 经临床诊断确诊为胃癌者; (2) 手术耐受性好者; (3) 无血液系统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者。排除标准: (1) 具备保守治疗或其他治疗条件者; (2) 有免疫系统疾病或缺陷者; (3) 精神障碍者; (4) 合并肝肾功能衰竭者。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30例,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症类型、手术类型、体重指数、临床分期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肠外营养支持, 选取血液流速较快、走向直并且粗大、离关节较远的静脉行静脉穿刺, 上肢和远端静脉作为首选。经中心静脉导管将患者机体恢复所需的全合一营养液 (脂肪乳、电解质、氨基酸、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输入患者体内, 渗透压≤500 mosm/L、p H≥5.2, 当其胃肠功能恢复后即可停止[4]。

1.2.2 研究组。

研究组采取肠内外联用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支持方案同对照组。术后24 h经预先留置的空肠营养管缓慢输注肠内营养混悬液 (enteral nutritional suspension) 250~500 m L, 速度维持在20 m L/h, 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情况, 若无不良反应输注剂量可增加至1 000~1 500m L, 输注速率100 m L/h, 待患者经口进食能力恢复后首先停止肠外营养支持, 采取经口进食结合肠内营养支持并最终过渡到经口进食[5]。

1.3 观察指标

1.3.1 胃肠功能指标。

胃肠功能指标包括首次排便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肠鸣音恢复时间。

1.3.2 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

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采用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AU5 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予以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以t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比较

研究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患者术后7 d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比较

术后7 d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 两组患者相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2) 。

3 讨论

3.1 肠内外营养对胃肠功能恢复的影响

由于行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需要使用麻醉药物维持麻醉效果, 胃肠道运动首次刺激而使得蠕动效应下降, 且术后从被完全抑制状态到恢复尚需要较长时间, 此时患者无法进食, 营养摄取得不到有效保障, 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随之延长, 影响术后康复。因而采取营养支持的方式成为当前推动患者胃肠道恢复进程的重要手段。本次研究中研究组患者通过实施肠内外营养支持, 首次排便时间 (38.50±5.50) h、肛门排气时间 (30.85±4.30) h、肠鸣音恢复时间 (24.00±3.50) h, 均显著短于单纯肠外营养支持下对照组的 (56.75±5.25) h、 (45.72±4.15) h、 (35.65±3.25) h, 由此可见, 相较于单纯的肠外营养支持, 采取多元化的肠内外营养支持更有助于患者胃肠功能的恢复, 对其康复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

3.2 肠内外营养对7 d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的影响

血清白蛋白在机体生命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负责内源性与外源性物质的运输工作, 具有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清除自由基、抗凝血等生理功能[6]。血红蛋白则是高等生物体内负责转运氧的一种蛋白质。二者维持在一个良好的水平能够显著降低胃癌根治术后贫血情形的发生, 而贫血将会引起胃肠道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不振及吸收能力降低等不良后果, 对患者生命带来严重威胁。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采取不同营养支持方案, 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而研究组患者改善效果相较于对照组更佳, 使得患者胃肠功能恢复速度及整个康复进程大幅提高, 有助于其早日重回正常生活轨道。

综上所述, 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应用肠内外营养支持, 胃肠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可以作为优选方案而加以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观察肠内外营养在胃癌根治术后的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10月前往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6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30例, 对照组采取肠外营养支持, 研究组采取肠内外联用营养支持, 比较两组患者的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患者胃肠功能指标与对照组相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患者术后7 d体内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相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行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胃癌患者应用肠内外营养支持胃肠功能恢复效果更佳, 可以作为优选方案而加以推广使用。

关键词: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胃癌根治术

参考文献

[1]谷欣, 李汝红.早期肠内营养在胃癌根治术后的效果观察[J].云南医药, 2012, 10 (3) :286-287.

[2]何彦坤, 张静, 何若冲.肠内与肠外营养对胃癌根治手术后患者恢复情况的Meta分析[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 (电子版) , 2013, 11 (5) :2077-2081.

[3]陶芝英, 李刚.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的疗效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 2013, 24 (25) :28-30.

[4]关慧慧, 孙威.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结合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导报, 2015, 33 (26) :78-81.

[5]李威, 夏涛, 甘涛, 等.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胃癌根治术患者快速康复的效果[J].广西医学, 2015, 10 (5) :637-639.

这些药联用合理吗? 篇4

组合1: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维C银翘片口服+感冒通片口服

解析:这三种药物均含有解热镇痛成分。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本身为强效解热镇痛药,维C银翘片含有扑热息痛,感冒通片含有双氯灭痛。三药合用作用过强,退热过快,会导致患者出汗过快过多,血容量急剧下降而致“虚脱”。

组合2:感冒灵片+泰诺糖浆口服、头孢霉素+阿莫西林(静脉点滴、肌肉注射或口服)、红霉素类抗菌素+四环素类(静脉点滴或口服),清开灵口服液+抗病毒口服液、多种维生素糖丸+金施尔康……

解析:这些组合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但都属于重复用药。

组合3:感冒药泰诺、新康泰克、日夜百服宁、白加黑等药物同服。

解析:这些药物成分相似,服用一种就足够了。

联用不当危害多

前面所说的都是重复用药的例子。除此之外,联合用药不当还会产生配伍禁忌。如红霉素与克林霉素合用,因药理作用于同一部位,会发生竞争而相互降效。联合用药还可致不良反应增加或药源性疾病,如头孢唑啉钠与胃炎胶囊合用后,肾损害毒性更强。

一般说来,如两药同作用于一受体或组织,其毒性反应相同者应避免同用,必须同用时应减少剂量;两药合用,使一种药物毒性反应增高者应避免同用,必须同用时应减少剂量;两药合用产生比原药毒性更大的物质,应禁止同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常见的、禁忌同时服用的一些药物:

1、可削弱药效而不宜合用的有: 维生素C与红霉素、氨茶碱;利福平与对氨基水杨酸;酵母与复方氢氧化铝片(胃舒平)、磺胺药;乳酶生与土霉素、氯霉素等多种口服抗生素;四环素与钙片、硫酸亚铁、氢氧化铝、氧化镁、三矽酸镁、复合维生素B等都会减弱药效,不宜合用。又如,维生素B1不能与大黄、五倍子、石榴皮等中药合用,因为这些中药含鞣质较多,与维生素B1结合后可形成一种生物碱,使维生素B1失去效用。

2、可增加药物的副作用而禁忌合用的有:利福平与异烟肼;阿司匹林与吲哚美辛(消炎痛);洋地黄类与钙片、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可的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与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磺胺药与氯丙嗪、维生素C;呋喃唑酮(痢特灵)与地西泮(安定)、氯氮(利眠宁)、苯巴比妥、氯苯那敏(扑尔敏)、苯海拉明、甲磺丁脲、格列本脲(优降糖)等。磺胺类药物不能与山楂、乌梅、五味子及含有这些成分的中成药合用。因为这些中药呈酸性,能使尿液变酸,而磺胺类药物易在酸性环境中形成结晶,结晶可对尿道产生刺激作用,甚至引起血尿、尿痛、尿闭等现象。阿司匹林不能与中药甘草、鹿茸等合用,因为合用后可加重阿司匹林对胃黏膜的刺激,使胃酸分泌增加,从而能加重溃疡病人的病情,甚至引起上消化道出血。

联用效果 篇5

关键词:硫酸铝,黄连素,慢性顽固性胃炎,不良反应

慢性顽固性胃炎作为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病, 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 经过清除幽门螺旋杆菌以及常规抗酸治疗后仍无效的慢性胃炎[1]。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以及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大, 慢性顽固性胃炎的发病趋势呈现上升趋势。患者多合并胆汁反流症状, 病情易反复发作, 且难以根治, 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探讨硫糖铝联用黄连素治疗慢性顽固性胃炎的临床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06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慢性顽固型胃炎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全部经过内镜检查证实。纳入标准为:临床诊断同慢性胃炎诊断相符;对患者实施常规抗酸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治疗, 效果不显著;经过检查未发现胃下垂、胃癌以及消化不良等疾病。将所有入选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每组64例。观察组中36例男性, 28例女性;年龄29.5~64.7岁, 平均年龄45.6岁;病程 (4.5±2.2) 年;疾病类型:20例为浅表性胃炎, 24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20例为慢性糜烂性胃炎。对照组中32例男性, 32例女性;年龄30.3~65.3岁, 平均年龄46.2岁;病程 (4.2±2.5) 年;疾病类型:16例为浅表性胃炎, 32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16例为慢性糜烂性胃炎。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适、纳差、反酸等临床症状。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停止服用其他治疗胃病的药物。观察组患者使用硫酸铝 (上海禾丰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H10870013) 联合黄连素 (太极集团四川绵阳制药有限公司, 批号Z50020118) 治疗, 方法和剂量:硫糖铝1.0g/次, 每日三餐前口服, 睡前加服1次;黄连素1.0g/次, 每日三餐前1h服用, 睡前加服1次。对照组患者单纯使用黄连素进行治疗, 服用方法和剂量同观察组。所有患者坚持服药3个月。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 利用胃镜检测胃黏膜出血和病变情况, 记录出现的不良反应, 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

1.3 评价标准

治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 胆汁反流消失, 通过内窥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病变消失, 幽门螺杆菌检测为阴性;有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显著改善, 胆汁反流也得到改善, 内窥镜检查发现胃黏膜病变面积缩小一半以上, 幽门螺杆菌检测显示阴性或弱阳性;无效: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无任何改善, 幽门螺杆菌检测无改变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治愈人数+有效人数) /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利用SPSS 18.0进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所有患者经过治疗后,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8%, 而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8.8%,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

在治疗期间, 观察组中发生便秘4人, 口干5人,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1%, 而对照组中发生便秘和口干人数均为4人,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 两组间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所有患者经过对症治疗后全部康复出院。

3 讨论

慢性胃炎在临床上主要病因为高胃酸环境以及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同时受到各种因子的攻击, 多数情况下为萎缩性、糜烂性、浅表性胃炎, 因此在治疗胃炎中主要采用抑制胃酸分泌, 同时消灭幽门螺旋杆菌[2]。但是在治疗慢性顽固性胃炎的过程中, 胃黏膜大多早已受到破坏, 如果只是采用抑制胃酸分泌和消除幽门螺旋杆菌效果不显著[3]。

硫酸铝是一种治疗胃部疾病的常用药物, 主要功效为保护胃黏膜, 同时具有吸收胃酸和胆汁酸的作用, 减少了胃酸和胆汁酸对胃黏膜的侵害[4]。患者服用硫酸铝能有效促进碳酸氢盐和胃黏液的分泌, 有效降低蛋白酶的浓度。在治疗慢性顽固性胃炎中使用硫酸铝能够使机体快速生成磷脂以及糖蛋白, 从而促进血管新生, 增加胃黏膜的血液供应, 促进胃黏膜功能恢复。黄连素主要提取于黄连、黄柏以及三颗针等植物, 功效为清热解毒和抗感染。临床证明, 黄连素能够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 降低血压, 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成, 保护胃黏膜, 且价格低廉, 不良反应小。因此, 硫酸铝联合黄连素治疗慢性顽固性胃炎, 不仅能够有效治疗胃部炎症, 同时具有保护胃黏膜的功效[5]。

综上所述, 慢性顽固性胃炎患者使用硫酸铝联合黄连素治疗, 能改善临床症状, 减轻痛苦, 安全性高, 临床效果显著, 值得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聂新健.硫糖铝和黄连素联合应用治疗慢性顽固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 (下旬刊) , 2012, 22 (1) :102-103.

[2]刘海燕.硫糖铝和黄连素联合应用治疗慢性顽固性胃炎的临床疗效[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5) :79-80.

[3]苏纯.硫糖铝联合黄连素治疗慢性顽固性胃炎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 (5) :15-16.

[4]魏本林.硫糖铝联用黄连素治疗慢性顽固性胃炎的临床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 2013, 26 (12) :544-545.

联用效果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高血压病患者资料进行分析,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每组有40例患者。实验中,男性47例,女性33例,患者年龄39~84岁,平均年龄为(48.4±1.5)岁。这些患者均符合WHO/ISH1999年轻、中度高血压诊断标准。患者排除标肝肾功能异常者。两组患者年龄、入院时间等资料经分析指标间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1.2 治疗方法:

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全身检查,必要时对患者进行辅助检查,如患者的血压、体温等。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口服依那普利5 mg/次,2次/天[3]。实验组采用吲达帕胺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具体方法如下: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口服依那普利(上海现代制药股份有限公司)5毫克/次,2次/天,吲达帕胺(亚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5 mg/d,晨服;对疗程4周。治疗期间不能耐受需调整药物者不纳入研究。两组患者监测血压和心率1次,在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肝、肾功能及心电图检查[4]。

1.3 诊断标准:

本次实验主要根据我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标准(2005年制定),患者在进行检查时,舒张压≥90 mm Hg,收缩压≥140 mm Hg[5]。痊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血压恢复正常。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患者血压基本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压不稳定。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没有变化甚至有加重迹象[6]。

1.4 统计学处理:

医护人员对患者检查过程中搜集和记录的数据利用SPSS13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医护人员再对这些数据采用t方法进行检验,实验结果采用χ2表示。

2 结果

实验组15例患者治疗效果较好,患者治疗后基本痊愈;23例治疗后血压水平有所下降,患者头晕等症状有所好转(P<0.05);实验组对我院治疗满意度达到95%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65%)(P<0.05),见表2。

患者我院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等指标均有所降低,实验组患者治疗前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指标分别为(164±7)mm Hg、(101±5)mm Hg,治疗后为(113±7)mm Hg、(75±5)mm Hg,且指标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3 讨论

高血压病史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这种疾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一方面,老年患者由于各器官组织的退行性变,各器官功能也相应衰减,使得心脏应急能力明显降低;另一方面,老年人不注意自己的生活饮食,不注意自己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临床发病率[7]。对于这种疾病,临床上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方法治疗将引起心脑肾等器官不同程度的病理性损害,甚至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3]。目前,临床上药物的联合使用已经成为了一个新趋势[8]。再加上,由于社区配备降压药品种类有限,依那普利和吲达帕胺成为了是社区治疗老年高血压病的常备药。

吲达帕胺是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一线药物,它从大的方面来说属于一种磺胺类衍生物,其化学成分为3-胺磺酰基-4-氯-N-1-(2,,3-二氢-2-甲基)-苯甲酰胺,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口服之后,人体能够对药物进行选择性的吸收,能够有效的抑制细胞的内向钙离子流、降低血管收缩以及血管对升压物质的反应性,从而使血管阻力下降而产生降压活性[9]。近年来,临床上发现吲达帕胺对患者的降压作用较强,而利尿作用则比较弱,并在降压与利尿作用是分离的[10]。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吲达帕胺对高血压的治疗作用主要包括三方面:(1)抑制静息钙信道,阻断慢Ca2+内流,从而抑制血管收缩,区别于心痛定抑制失活的Ca2+信道,故面红、心率增快、体位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少见[11]。(2)利尿作用。实验中,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对我院治疗满意度达到95%高于对照组患者(满意率65%)(P<0.05)。由此看出这种药物在社区老年高血压疾病患者中的优势[12]。

而依那普利是临床常用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它能够有效的扩张外周血管降低心脏前后负荷而使血压降低,属于是一种安全、有效且适合老年高血压病患者使用的抗高血压药物[13]。能够有效的阻断Ang I转化为AngⅡ,使AngⅡ的生成减少并减少缓激肽的降解[14]。此外,依那普利不仅对糖代谢无影响,反而可提高外周组织肌肉和脂肪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血胰岛素水平,减轻或逆转左心肥厚,改善心功能。临床上,在社区对高血压病患者采用吲达帕胺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效果显著[15]。实验中,实验组患者治疗前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指标分别为(164±7)mm Hg、(101±5)mm Hg,治疗后为(113±7)mm Hg、(75±5)mm Hg,且指标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临床上,在社区对高血压病患者采用吲达帕胺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治疗后并发症也较少,能够有效的减改善患者血压,值得推广使用。

摘要:目的 探讨吲达帕胺联合依那普利在社区治疗高血压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我院接收治疗的80例高血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根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实验组采用吲达帕胺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收缩压和舒张压等均有所降低,实验组治疗后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指标分别为(113±7)mm Hg、(75±5)mm Hg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5%优于对照组(8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5%高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并发症率为37.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并发症率较低(并发症率为60%)(P<0.05)。结论 临床上,在社区对高血压病患者采用吲达帕胺联合依那普利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治疗后并发症也较少,值得推广使用。

联用效果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心内科及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职工总医院心内科住院并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至少有1支冠状动脉狭窄50%以上(未行PCI或CABG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0例,年龄45岁~75岁。排除严重心功能不全、肝肾功能肌酸激酶异常、血压、血糖控制不良患者

1.2 分组及处理

受试者知情后,按随机原则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d联用依折麦布10mg/d,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观察期间继续使用专科疾病常规药物,停用其他降脂药。

1.3 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前治疗4周时均化验血脂、肝功能、肾功能、肌酸激酶并记录数据,一年时统计主要MACE和血运重建情况。终止治疗:出现不能耐受的不良反应;出现肌酸激酶>正常参考范围上限3倍;出现严重肝损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或胆红素≥参考上限3倍。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用t检验;两组MACE发生率、血运重建发生率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研究人群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入组时性别、年龄、高血压率、糖尿病率、吸烟史等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血脂参数比较(见表2)

mmol/L

2.3 主要冠脉不良事件发生率

治疗一年时间内,试验组6例发生MACE,对照组9例患者发生MACE。MACE发生率试验组(12%)低于对照组(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06,P=0.401)。详见表3。

2.4 再次血运重建发生率

一年时间内,试验组有3例患者接受血运重建治疗,均为PCI治疗;对照组有5例患者接受再次血运重建治疗,其中4例为PCI,1例为CABG。血运重建率实验组(6%)低于对照组(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3,P>0.05)。

2.5 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功能、肾功能、肌酸肌酶均无明显变化升。

3 讨论

3.1 降脂与冠心病关系

LDL是冠心病的首要危险因素,合并危险因素越多者,LDL越易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因此,降低LDL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2011年ESC/EAS血脂指南建议对高风险或有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表现的患者均推荐给予他汀治疗[2,3],但他汀类药物降脂疗效主要取决于其初始剂量,若初始剂量不能达标,大剂量他汀治疗效果有限而不良反应却显著增加,因此这类药物在降脂治疗中仍存在局限性。依折麦布是一类新型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作用于小肠细胞刷状缘,抑制饮食和胆汁中胆固醇的吸收,其作用机制与他汀类药物具有互补性[4]。在多个临床试验中也证明了依折麦布与他汀联合应用较单用他汀能更有效地降低LDL及TC,提高降脂达标率。

3.2 调脂药物的非调脂作用

具有调节血脂作用的药物在其血脂相关性疾病的防治过程中除产生对血脂成分有效影响外,尚表现出独立于降脂以外的有益治疗作用,统称为调脂药物的非调脂作用[5]。现已发现和证实的降脂外作用包括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氧化、稳定斑块、改善心肌重构与凝血功能等。冠心病是一种多因性的疾病,血脂异常与炎症两大机制在冠心病的发生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调脂药物的调脂外作用可能与心血管事件减少有关;著名的PROVE IT、CARE、ATOZ STUDY、JUPITER等研究均证实,他汀类药物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程度在LDL和炎性标志物C反应蛋白(CRP)同时达标的患者比LDL或CRP单一指标达标的患者更为明显,二者均未达标者预后最差。但调脂药物的调脂外作用临床意义以及他汀类药物在其他领域应用还处于探索阶段,仍需进一步研究和探讨[6]。

3.3 本研究结果分析

阿托伐他汀10mg/d联用依折麦布10mg/d在降低LDL、TC方面疗效明显优于单用阿托伐他汀20mg/d,而且试验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安全性良好。在MACE发生率、冠状动脉血运重建发生率方面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有两点:第一是由于他汀比依折麦布具有更多的调脂外作用,联合治疗虽然降脂更强效,但其相对较弱的调脂外作用可能抵消了部分强效降脂所带来的获益。第二是由于样本量不足,要得出明确结论,还需要大样本调查研究。

参考文献

[1]叶任高,陆再英,胡大一,等.内科学[M].第6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3-297.

[2]赵水平,于碧莲.2011年欧洲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亮点解读[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39(11):1058-1060.

[3]杜瑞雪,叶平.2011年欧洲血脂异常管理指南解读[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1,3(4):87-90.

[4]李中东,焦正,王宏图.胆固醇吸收抑制剂——依折麦布[J].中国药学杂志,2007,42(10):797-800.

[5]Li JJ.Early,intensive and long-term statin therapy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Focus on an anti-inflammatory mechanism[J].Vasc Dis Prevent,2005,2(3):18l-186.

联用效果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2例肺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1例。对照组:男21例, 女20例, 年龄1~14岁, 平均 (6.2±1.3) 岁;病程8 d~6个月, 平均病程 (2.1±1.2) 个月。观察组:男24例, 女17例, 年龄2~13岁, 平均 (6.4±1.4) 岁;病程7 d~7个月, 平均病程 (2.3±1.3) 个月。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入选及排除标准[2]:①入选标准:均经肺部X线片检查以及实验室检查确诊;未合并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新损害或衰竭等合并症;不存在全身疾病或急性感染类疾病、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血液疾病;参与本次研究前2周内未使用过盐酸氨溴索或者头孢呋辛钠等药物。②病例排除标准:参与本次研究前2周内使用过盐酸氨溴索或者头孢呋辛钠等药物进行相应治疗;对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治疗药物存在既往过敏史。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头孢呋辛钠 (厂家:华北制药河北华民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623) 静脉滴注, 2次/d, 每次的药物使用剂量80 mg/kg, 分两次给药。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 加用盐酸氨溴索 (厂家:成都百裕科技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028) , 在10 m L的生理盐水中加入15 mg的盐酸氨溴索注射液, 充分混匀后雾化吸入, 2次/d, 1个疗程为7 d, 两组均连续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治疗过程中定期检查两组患儿的血尿常规和肝肾功能等指标, 以监测其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3]

显效:治疗后, 咳嗽、咳痰、湿啰音、呼吸音等症状显著改善或者基本消失, 且胸部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细菌学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情况;有效:治疗后, 症状有明显改善, 且患儿的部分胸部X线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细菌学检查指标已经恢复正常;无效:治疗后, 患儿均未能够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 (显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分析, 计数资料用n/%表示, 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

与对照组患儿比较,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明显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

2.2 两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中, 恶心呕吐1例, 腹胀1例, 头晕1例,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7.3%;对照组中, 恶心呕吐2例, 腹胀1例, 面部潮红1例, 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9.8%。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0.000, P>0.05) 。对出现不良反应患儿行药物减量处理之后, 症状均自行缓解。本研究中, 两组患儿均未出现肝肾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小儿肺炎患儿的症状包括咳嗽、哮鸣音、咳痰等, 且由于其痰液粘稠不易被咳出, 所以往往会伴有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由于小儿肺炎起病快、病情发展迅速, 所以会对患儿的生命安全与健康构成一定的威胁, 这就需要在确诊后及时地对患儿进行规范化的治疗。在小儿肺炎的治疗中, 头孢呋辛钠是常用的抗感染药物, 是临床上常用的第二代头孢菌素, 能够和细菌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蛋白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而发挥对细胞的分裂与生长的抑制与阻断作用, 所以有助于缓解患儿的肺部炎症反应, 改善患儿的咳嗽、哮鸣音、咳痰等症状, 对于控制小儿肺炎患儿的病情有着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与此同时, 头孢呋辛钠的抗菌活性强, 在各种呼吸道感染疾病的治疗中的应用范围较广, 因此, 是治疗小儿肺炎的基础性的药物。但近年来, 由于抗生素滥用的问题, 抗生素在治疗小儿肺炎等疾病中的疗效越来越难以令人满意[4]。鉴于此, 本研究对观察组患儿加用了盐酸氨溴索注射液, 此药物属于呼吸道润滑祛痰药物, 可以直接作用于肺泡表面, 加速该部位的活性物质的分泌与合成, 能够有效地实现抗炎症反应的目的, 并兼具抗氧化损伤的功效。在小儿肺炎的治疗中, 盐酸氨溴索的药理作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可以直接作用于肺表面, 可加速活性物质的分泌, 所以能够使痰液黏度显著地降低, 这就十分有利于患儿排痰, 对其呼吸功能和通气功能均有显著的改善作用;②可以发挥抗氧化的功效, 能够对小儿肺炎患儿机体内的各种炎症介质的释放起到抑制和阻断作用, 所以有助于缓解肺组织的损伤, 同时也有助于缓解肺泡渗出情况, 改善肺水肿症状[5]。本研究中,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是95.1%, 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是78.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其原因在于, 当盐酸氨溴索与头孢呋辛钠联用时, 前者能够弥补后者由于细菌或病毒的耐药问题而出现的药效不足的问题, 而后者能够使前者的药效增强, 进而能够有效地提高局部血药浓度, 改善治疗效果。与此同时, 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7.3%, 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9.8%,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且两组患儿均不存在肝肾损害等严重不良反应, 原因是盐酸氨溴索与头孢呋辛钠均能够伴随着机体新陈代谢以汗液或者尿液的形式被排出体外, 所以不会过多地干扰人体的肝脏组织和肾脏功能, 因此不会影响治疗的效果[6]。

综上所述, 应用盐酸氨溴索与头孢呋辛钠的联合治疗小儿肺炎临床效果确切, 不良反应少, 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研究盐酸氨溴索与头孢呋辛钠的联合疗法在小儿肺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9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82例肺炎患儿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1例。对照组患儿仅口服头孢呋辛钠, 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盐酸氨溴索, 比较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是95.1%, 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是78.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7.3%, 对照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9.8%, 无显著差异。结论 应用盐酸氨溴索与头孢呋辛钠的联合疗法治疗小儿肺炎, 能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 且不良反应少, 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肺炎,盐酸氨溴索,头孢呋辛钠

参考文献

[1]刘桃.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肺炎78例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 2013, 34 (23) :4704-4705.

[2]刘玮.观察使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J].中国保健营养 (上旬刊) , 2013, 23 (6) :3238-3239.

[3]张玉霞.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J].中国实用医刊, 2016, 43 (3) :106-107.

[4]王蕾.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治疗小儿肺炎的效果评估[J].山西医药杂志, 2015, 44 (3) :313-315.

[5]郑伯强, 李正然, 黄跃海, 等.头孢唑林钠和头孢呋辛钠在治疗小儿肺炎的成本-效果分析[J].吉林医学, 2014, 35 (6) :1190.

联用效果 篇9

1.1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2年6月-2006年5月在我科住院的74例患者。入选标准: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 起病6h后症状仍在进展, 病情进行性加重, CT排除脑出血, 无意诊障碍。排除标准:明确为心源性脑梗死、消化性溃疡及全身出血史, 有近期手术活动性出血及出血倾向者, 血小板计数<80×109/L, 凝血四项正常。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 治疗组36例, 男22例, 女14例, 年龄40-75岁, 进展病程平均为25.3h;对照组38例, 男20例, 女18例, 年龄38-74岁, 进展病程平均为27 h。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及神经功能的缺损方面, 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1.2 治疗方法

银杏达莫25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 1次/d, 连用15d;低分子肝素钠5000U脐周皮下注射, 2次/ d, 连用7 d。对照组:胞二磷胆碱0.5~0.75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50mL中静脉输注, 1次/d;丹参注射液250mL静脉输注, 1次/d, 连用15d。两组病人视病情及并发症情况酌用脱水剂、降压药或降糖药等相关口服药物。

1.3 疗效判定

依据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 分别在治疗前及后14d评价临床神经功能情况。据临床疗效标准在病后21d按神经功能缺后损计分值的减少进行评定。基本治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为46%~90%;有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7%左右或病情加重甚至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采用undefined及t检验。临床疗效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1。

2.2 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

见表面2。

2.3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面3。

χ2=4.73;P<0.05。

2.4 实验室检查结果及不良反应

治疗前后血凝四项及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 均在正常范围内, 所有病例治疗过程中未发现颅内出血及其它脏器出血等不良反应, 8例患者出现腹壁注射部位及周围皮下瘀斑, 未经特殊处理, 停用后自行消失。

3 讨论

脑梗死的发病与血液动力学的改变、血液理化特性及血管壁本身的改变有关, 三者相互作用与影响是导致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因素。具体表现:血管病变最常见的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在此基础上的血栓形成, 其次是高血压伴发的脑小动脉硬功化;血液成分的改变, 血管病变处内膜粗糙, 使血液中的血小板易于附着、积聚并释放更多的促凝血因子。血液成分中脂蛋白、胆固醇、纤维蛋白原等的增加, 使血液粘度增高, 血液流速缓慢, 血液凝固性增高, 使血流改变, 局部脑组织的血供发生障碍。进展性脑梗死是脑梗死的1种临床类型, 是指发病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在48h内逐渐进展或呈阶梯式加重, 其主要病理为血栓的扩展或再形成及侧支血管的阻塞[1], 所以早期治疗抑制血栓进行性形成, 防上梗死面积扩大, 抢救缺血半暗带, 从而使进展症状停止, 是影响预后的关键。现代医学研究证实体内血栓调节机制是由前列腺素G2 (PGG2) 和前列环素H2 (PGH2) 在血栓素A2 (TXA2) 合成酶的作用下形成TXA2从而使血小板聚集而形成血栓;另一方面, 又可在前列腺I2合成酶作用下转化为前列环素I2 (PG2) , 抑制积蓄栓形成, 使血栓溶解。两者相互制约, 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银杏达莫注射液, 为复方制剂, 每5mL (支) 含银杏总黄酮4.5~5.5mg、双嘧达莫1.8~2.2mg;银杏总黄酮具有扩张冠脉血管、脑血管, 改善脑缺血症状和记忆功能。双嘧达莫能抑制血小板聚集, 高浓度 (50ug/mL) 可抑制血小板释放。作用机制可能为:①抑制血小板、上皮细胞和红细胞摄取腺苷, 治疗浓度 (0.5~1.9μg/dL) 时该抑制作用成剂量依赖性。局部腺苷浓度增高, 作用于血小板的A2受体, 刺激腺苷酸环化酶, 使血小板内环磷酸腺苷 (cAMP) 增多。通过这一途径,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P) 、胶原和二磷酸腺苷 (ADP) 等刺激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得到抑制;②抑制各种组织中的磷酸二酯酶 (PDE) 。治疗浓度抑制环磷酸鸟苷磷酸二酯酶 (cGMP-PDE) , 对Camp-PDE的抑制作用弱, 因而强化内皮舒张因子 (EDRP) 引起的cGMP浓度增高;③抑制血栓烷素A2 (TXA2) 形成, TXA2是血小板活性的强力激动剂;④增强内源性PGI2的作用。本品能减慢麻醉猫和犬心率, 对猫冠脉结扎所致心肌缺血有明显防治作用, 并能缩小心肌梗死范围。正是上面的药理作用使银杏达莫改善了动脉顺应性, 增加细胞变形能力和携氧能力, 从而增加缺血组织血流量, 提高缺血组织对氧和葡萄糖的利用, 从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可以看到, 银杏达莫有显著降低治疗组全血粘度功能 (P〈0.05) , 说明本药可以改善急性脑梗死病人的高粘状态, 银杏黄酮作为一种自由基清除剂, 可以保护细胞膜, 防止自由基对神经细胞的破环[2], 抑制自由基诱导的神经细胞的凋亡, 起到抑制血栓形成, 保护脑细胞的作用。低分子肝素钠能使抗凝血酶 (FⅡa) 和X2因子 (Fxa) 等凝血因子激活, 从而发挥凝血作用。两药配伍使用能更好地发挥溶栓及防止血栓再形成, 阻止病情进展的作用。本组病例观察表明:治疗组无论在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及临床显效率均高于对照组, 且差异显著;血凝系列及血小板检验治疗前后无无明显改变, 且无出血倾向, 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 因此可以认为两药联用, 对进展性脑梗死急性期治疗显效果显著、安全。

参考文献

[1]孟家眉, 丁铭臣.神经内科临床新进展[M].北京:北京出版社, 1994.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气质联用分析 下一篇:气质联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