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风景一路留恋作文(精选11篇)
篇1:一路风景一路留恋作文
依旧还是那条路,依旧还是那样别致的风景。
如往常一样,在血色残阳里,在日落西山时,我走上了这条路。脚踩在古朴的小巷上,独自一人享受着宁静与祥和。
小路是一条水泥路,弯弯曲曲,不知是它顺着两旁的房子建呢,还是两旁的房子顺着它建,只觉得它很窄,颇有在夹缝中生存的无奈。偶尔会有几辆电瓶车缓缓驶过,带来一股时代的气息。路面很干净,几块补丁在蔓延,流露岁月的沧桑。
拐弯,继续走。撞入眼帘的还是那棵老树。那是一棵白杨吧!挺拔的枝干,高高的顶端,每次经过,都让我有一种仰望的冲动。站在这棵大树下,一片枯黄的树叶落下,落在眼前,随即落在地上。不禁抬头,树枝稀疏,述说着岁月的变迁。
不知不觉中,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眼前是一家家具店,店主是一位四十多岁的汉子。总是见他在忙碌,总是见他憨憨地笑。夕阳下,那个疲累的身影成了一道最温馨的风景。机器声总是在唱歌,或温柔,或缱绻。木屑在小小的作坊里飞扬,汗水在那张偏老的脸上流淌,忙着并快乐着,累着也幸福着。疲累与希望在一个个日升日落中交织。生活就是这么平淡。
目光随着一阵阵聊天声中转移。是几个老人,站在小路的一旁,聊着家常,听不清他们在聊什么,只是看清了他们的脸,看清了那堆在皱纹上的道道笑容。我知道,在这个黄昏,在这个冬日,他们是快乐的。
我也笑了,暖暖地笑,正想转身,一声犬吠响起,一只小狗不知是哪里跑出来的,跑到了一位老人身边,蹲在老人的腿下,依偎着。老人与狗,笑容与夕阳,定格成了一幅温馨的画。
回家的路,很温馨,很朴实,也很快乐。
教师点评:进入六年级,我们开始接触散文,也尝试写散文。一个多学期练下来,小作者的文笔老练了,心思细腻了,对生活的感悟也多了一份触手可及的温暖。短短一条回家的路,每天都有着不同的风景不同的人,走着看着想着,一草一木,一人一事,渐渐地在小作者心里发酵,发酵成一股生活的滋味,然后,流注笔端。于是,就有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美文。
作者:金子烨
公众号:笔阅世界
篇2:一路风景一路留恋作文
暑假中,应父亲相邀一同登山。我与父亲结伴同行。起初站在山脚下,一轮烈阳高悬于空,将阳光倾泻而下,透过率也的缝隙,洒落在脚下。投射成群山的缩影,光影交错。抬头向上方望去,一座巍峨入云的山峰冲破天际,似要与烈日并肩而立。
群山之中有一人在引吭高歌,似乎是在为所有的登山者壮胆送行。看着这幅镜像就只好揣着一颗忐忑的心出发了。
一路上,眼别不断掠过山间美景,耳畔常常响过夏蝉歌声,动人心弦。似乎是在迎接我们的到来。我继续向上爬行,恐惧一路上有增无减。待至半山腰是,再往下看,只得看见身旁云雾缭绕。似真似幻。闪现的绿意盎然,此刻只是零星碎片。我的四肢渐渐乏力,只好用一种殷切的目光看着父亲。盼望着父亲能给我一点帮助。父亲眼神中慢慢的是鼓励之色,但是手上并没有什么动静,而是自顾自地向前攀登。见到此番情形我就只好在内心暗自抱怨了。
“我和我最后的倔强握紧双手绝对不放,下一站是不是天堂就算失望不能绝望。我和我最骄傲的倔强我在风中大声的唱,这一次为自己疯狂就这一次我和我的倔强。”一曲五月天的《倔强》在心中唱响。用信念压过恐惧,用内心的歌声盖过呼救。心中的呐喊鼓舞自己奋勇向前。
奋勇!奋勇!奋勇!
前进!前进!前进!
身旁的云彩不再虚幻,手脚也不再乏力,狂风也只能为我壮行。信念的火焰熊熊燃烧,烧尽了恐惧,点亮了勇敢的烛灯,射出耀眼的光芒,冲破前行路上的黑暗。一曲《勇气之歌》在内心久久回荡。金戈铁马,浩浩荡荡,奋勇向前,荡气回肠。心底不断呐喊:“冲,不顾一切,冲!”这声声呐喊成了心底那最动听的歌谣。
终于攀至山顶。站在世间的巅峰,俯瞰芸芸众生,瞭望大千世界。一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壮志豪情在内心油然而生。站在山顶,与烈阳并肩而行,人生又得几回啊!
得见此番情形,不禁呐喊出心底的声音。“我成功了!”在这句话喊出时,内心又有了几分明悟:只有敢于向巅峰发起挑战的人,才有资格与机会走上人生之巅。我的呐喊声与蝉声一起谱成了最悦耳的乐章。
篇3:一路风景一路留恋作文
舞台说明又称舞台指示, 是剧作者根据演出的需要, 提供给导演和演员的说明性文字, 是剧本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说来, 舞台说明包括剧中人物表、剧情发生的时间、地点、道具、布景以及人物的表情、动作、上下场等, 这些说明对刻画人物性格和推动、展开戏剧情节发展有一定的作用。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一幕 (场) 的开端, 其语言要求简练、扼要、明确, 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 (方括号或圆括号) 括起来, 所以我们可以说舞台说明是戏剧创作中的重要元素, 也是剧本走向舞台表演和舞台设计的重要参照,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舞台说明对在有限的空间内展现剧本无限的意蕴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 也是剧本创作者的心血之所成。舞台说明中的布景设计指的是用文字描述的舞台演出中, 视觉形象所构成的景物环境实体的部分, 它与灯光、化妆、服装等共同综合塑造演出的外部形象, 帮助演员表演、揭示剧本内涵, 所以大多数剧作家尤为重视布景设计说明。戏剧理论家德里克·博斯基尔 (Derek Bowskill) 把布景说明分为三类, 常设性布景 (permanent) :布景适合于整剧;半常设性 (semi-permanent) :布景在整剧中有所改变, 但有些布景适合于多幕;多种类型布景 (a number of different) :布景在每一幕每一场景皆有改变, [1]p292哈罗德·品特的戏剧布景设计大多属于前两类。本论文主要集中对哈罗德·品特剧本中舞台说明的布景设计展开探讨, 发现品特剧本中的布景设计是剧情本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其在人生不同时期不同心理风景的体现, 剧本客观的布景设计和品特主观意识的结合相得益彰, 舞台布景整体上带有强烈的主观建构性, 所以从布景设计的角度来看, 品特的剧本创作可谓一路风景一路歌, 留下了一路心灵之歌。
二、再现的流浪之歌——布景空间狭小杂乱
从小就处于社会底层的生活, 成就了品特早期独有的威胁戏剧。品特出生在一个底层家庭, 父亲是裁缝, 母亲是普通的家庭妇女, 家中虽不至于穷困潦倒, 但也只够勉强度日。为了生活, 成年的他四处奔波, 做看门人、洗碗工、推销员、侍者、小商贩, 还跟随不同的剧团四处演出。婚后因经济拮据, 他只得跟妻子和出生不久的孩子租住在伦敦破败街区中的一个狭窄的地下室, 过着入不敷出的生活。因此, 在他早期的戏剧中, 品特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和他一样艰辛的普通民众, 车夫、流浪汉、妓女、小职员、家庭主妇等都成为他笔下的主人公。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房间》 (The Room, 1957) 、《生日晚会》 (Birthday Party, 1958) 、《送菜升降机》 (The Dumb Waiter, 1959) 、《看门人》 (The Caretaker, 1960) 等, 剧作中的主人公大多被社会遗弃和冷落, 根本无法获得积极的自我肯定。他们身份低下, 缺屋少檐, 长期的漂泊流浪使得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拥有一方自己的栖身之地。例如:《房间》这部独幕剧中, 罗丝 (Rose) 已有六十岁, 虽然暂时租住在一间温暖的房间里, 但是无时无刻感觉到一种外来的威胁, 年轻的桑兹 (Sands) 夫妇作为房客到来, 更增添了这种气氛。这一时期品特的戏剧大部分采用的是荒诞写法, 虽然戏中人物都是去背景、去动机、去历史的, 但是他们无疑身陷底层, 没有自己的空间, 即使像罗丝、斯坦利那样暂时拥有自己的空间, 却也处处有种莫名的不安全感。这一时期的舞台布景大部分都是出租屋, 正是对品特和麦钱特 (Merchant) 租住低下室生活的反映, 空间狭小而杂乱, 杂物压缩着人物。首先看《看门人》的舞台布景:后墙上有一扇窗户, 下半部分用麻袋遮着, 左侧墙边放着一张铁架床, 上面堆着一个小碗橱、几个油漆桶, 还有几个装螺丝钉的盒子, 床边堆着更多的盒子、花瓶。舞台右后方有扇门, 窗户右边还有一堆东西:一个厨房水槽、一架梯子、一个煤桶、一台割草机、一辆购物车、几个盒子和几个餐柜上的抽屉, 这些东西都堆在另一张铁架床上。床前有一个煤气炉, 上面放着一尊佛像。舞台右前方有个壁炉, 壁炉周围有两个衣箱、一张卷起来的地毯、一盏喷灯、一把侧倒的木椅、几个盒子、若干装饰品、一个晒衣架、几块短木板、一个电炉和一台很旧的电烤面包机, 面包机下压着一摞旧报纸。阿斯顿的床在左侧墙边, 下面放着一台吸尘器, 用的时候才拿出来。天花板上吊着一个水桶。[2]p188 (华明:2010, 188) , 我们暂不考虑导演和舞台设计者会怎样设计现实的舞台, 但从文字就可以想象, 杂物压缩着空间, 人无处立足。所以《看门人》这部剧不仅是品特低谷时曾当看门人的写照, 它的舞台布景更是对这一时期心境的客观体现, 《送菜升降机》的布景设计主要集中于地下室, 更是剧作者人生经历的直接呈现。
三、情感的反衬之歌——布景空间宽敞舒适
为了改变自己的底层身份, 品特不断发奋创作。早期剧作《生日晚会》首演时恶评如潮, 《房间》的上演也遭到冷遇, 但他志向不改, 坚持蚁居写作。天道酬勤, 1960 年, 品特的《看门人》公开上演后, 他的戏剧开始得到主流评论家的认可。同年, 《生日晚会》的再次上演也获得了好评, 并被认为充满创意。与此同时, 他的经济状况有所改观, 到1963 年创作《归家》时, 他已经迁居在离伦敦只有两小时车程的沃辛的宽敞现代公寓里, “这是一所摄政时期风格的房子。房子有拱形的前门, 漂亮、宽敞、舒适。”[3]p102这一时期他个人的视野不断扩大, 一些戏剧也开始被搬上了影幕、电视。除了撰写自己创作的舞台剧本、广播剧、电影和电视剧剧本外, 他也开始积极参与导演、电影剧本改编等工作, 比如他参加编剧的电影《仆人》 (The Servant) 、《太太的苦闷》 (The Pumpkin Eater) 、《 碟海群英会》 (The Quiller Memorandum) 等都具有较大影响。拥有多重身份、事业大步前进、收入不菲, 他又一次喜迁新居, 搬到了伦敦, 在伦敦摄政王公园的汉诺威平地 (Hanover Terrace) 买了所大房子, 它由卡尔海斯城堡 (Caerhays Castle) 的设计者、著名的建筑师约翰·纳什 (John Nash) 设计, 从此品特凤凰高飞, 走出低谷。他创作的戏剧也有了新的转向, 虽仍有《地下室》 (The Basement) (1967) 等戏剧出品, 但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戏剧如《情人》 (The Lover, 1963) 、《茶会》 (Tea Party, 1965) 、《归家》 (The Homecoming) 、《风景》 (Landscape, 1968) 、《沉默》 (Silence, 1969) 等, 都一致转向了生活无忧的中产阶级。这一时期的戏剧舞台空间不再拥挤, 以剧本《情人》的舞台布景为例:舞台分为左右两部分。左边是起居室, 起居室的中后方是正门和小门厅。右边是卧室和阳台, 都在同一层上。一段不长的楼梯通向卧室门。厨房的位置在最后边。靠起居室左墙放着一张椅子, 坐上铺着一块长长的天鹅绒台布桌子。桌子位置正好在舞台中央, 小门厅里有个柜子。房间内的摆设大方雅致, 舒适宜人[4]p59。事实上, 这一时期他的大多数戏剧舞台布景都比较讲究。环境优越并不等于品特的感情也一帆风顺, 他开始审视在好景之下的情感和婚姻。在《搜集证据》中, 丈夫詹姆斯 (James) 无端猜忌, 妻子 (Stella) 编造情感故事;在《茶会》中, 成功的卫饰老板迪森 (Disson) 也莫名其妙地患上眼疾;《情人》中, 夫妻玩起情人游戏。总之, 婚姻双方的隔阂与狭隘, 似乎与考究的舞台背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似乎告示着品特跃居上流社会后, 夫妻之间反而渐行渐远的心境, 他在有意或无意地通过舞台布景抒发着自己的情感, 谱写着一首情感的反衬之歌。
四、重现的记忆之歌——布景空间灵活自如
七十年代, 品特的戏剧则大部分转向回忆, 这对一个事业正盛、正当壮年的剧作家、导演来说似乎有些突兀, 但也不失为必然。这一时期他的主要戏剧作品有《沉默》 (silence, 1969) 、《往日》 (old times, 1971) 、《独白》 (monologue, 1973) 、《 无人之境》 (No Man’s Land, 1975) 、《背叛》 (Betrayal, 1978) 、《家庭之声》 (Family Voices, 1981) 等。其中《沉默》《往日》《独白》《背叛》等几部作品是品特家庭婚姻严重危机的直接投射, 他同妻子麦钱特的婚姻危机, 使他不由自主地陷入对过去情感的回忆中, 也一次又一次开始通过追溯往日来审视家庭、婚外恋、背叛等基本主题。比如:《往日》虽然讲的是丈夫迪利 (Deeley) 和朋友安娜 (Anna) 对于妻子凯特 (Kate) 的情感争夺, 以及对过去生活如梦如幻的回忆, 但是对品特传记及作品研究最有名的专家之一迈克·比林顿 (Michael Billington) 则认为, 《往日》的故事最早可追溯到哈罗德·品特20 岁时和笛丽丝 (Dilys) 的一段情事经历[5]p36。创作于七十年代末的《背叛》, 以其独特的非线性叙事艺术和多层次的背叛意蕴受到戏剧界与评论界的一致青睐, 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上演, 被认为是品特最经典的剧作之一, 事实上, 其情节也脱离不了他与妻子薇薇安以及后来成为第二任妻子的安东尼亚之间的情感纠葛。这一时期的舞台背景则更具有中层化的典型特征, 比如《往日》以改造过的农庄别墅为背景;在《无人之境》中的场景设置也是大房间、厚重的窗帘, 但专门指出“房间里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博古架, 大理石顶, 铜质隔栅, 开放式的架子, 上面放着各种酒瓶:白酒、葡萄酒、啤酒等等”[6]p100, 可见主人公的成功与富有;《背叛》是多幕剧, 故事地点不一, 舞台背景也在变换, 从酒吧到书房到公寓再到宾馆, 处处洋溢着一种中产阶级休闲、享受、娱乐的情调, 即使像《沉默》《独白》《家庭之声》这样极简或者零背景的设计, 也可以看作品特生活情态的表达;再比如《家庭之声》中, 品特干脆省略了任何的舞台背景设计, 整部戏剧回荡着母子之间日记式的独白交流, 体现着母子情深。戏剧末尾, 已经故去的父亲对儿子的唠叨叮咛, 更使得家庭的思念之情超越了生死 (1) 。总之, 这一时期品特的戏剧重在记忆重现, 他的剧作布景也更如意随心, 可繁可简、灵活自如。
五、无情的政治之歌——布景空间简洁阴郁
从八十年代起, 品特的戏剧逐渐转向了政治, 这种风格转变一直延续到其封笔之作《庆典》 (2000) 。在这跨度几乎有20 年的时间里, 他创作的戏剧作品主要有《温室》 (Hothouse, 1980) 、《他乡》 (other places) 两部曲:《维多利亚车站》 (Victoria Station) 和《一种阿拉斯加》 (A Kind of Alaska) 、《送行酒》 (One for the Road, 1984) 、《 山地语言》 (Mountain Language, 1988) 、《世界新秩序》 (New World Order1991) 、《派对时光》 (Party Time, 1991) 、《 月光》 (Moonlight, 1993) 、《归于尘土》 (Ashes to Ashes, 1996) 、《庆典》 (Celebration) 。这一时期的舞台布景设置大多具体、简略, 符合剧情主题。比如:《山地语言》的每一幕简单到只有地点说明, 第一幕:监狱墙边;第二幕:会见室;第三幕:黑暗中的声音;第四幕:接待室, 简单的布景与剧情所揭露的强权的冷酷很好地交融起来。无独有偶, 写于1958 年, 修改于1980 年, 最终被搬上舞台的《温室》, 更是两幕四个地点的罗列:鲁茨办公室;一段楼梯;一个客厅;一间隔音室。这种去繁琐的布景设计, 与整个故事情节相互融合、映衬, 定点式的布景设计使整个情节最大程度地聚焦于院长鲁茨 (Rootes) 和野心勃勃的下属吉布斯 (Gibbs) 之间, 揭示了两者在情场上争夺卡茨 (Cutts) , 在职场上争强好胜, 最终导致病人 (或者疗养员) 这些边缘者受到严重迫害的故事, 可谓布景反映政治权利的典范。《维多利亚车站》《送行酒》《派对时光》等布景也无不如此。像《送行酒》《山地语言》和《派对时光》等“这些戏剧的直接诉求的根源就是反对以政府为名的代言人的残酷行为[7]p17, 尤其是发表于1988 年的《山地语言》, 可以说是1985 年时任英美笔会副会长的品特与阿瑟·米勒在土耳其之行中所见所闻的直接产物。80 年代, 随着品特对国际及政治事务越来越感兴趣, 他对不公正、官方虚伪和违反人权的社会现象也越来越关注, 一直在努力找寻一种戏剧化的方式去表达强烈的政治倾向[8]p286。除了品特惯用的戏剧化语言, 他的每一部政治戏剧的布景也值得我们进行探讨, 就在这些简单的布景下, 品特表现着一个个强权压迫的故事, 通过自己的笔端谴责着不公正, 尤其是以所谓民主、自由、正义为由遮蔽的隐形不公正。
六、结语
莎士比亚曾言:“世界是一个大舞台”, 曹雪芹又曰:“你方唱罢我登场”, 虽然两者意谓不同, 一个是线性的人生总结, 一个是时代承继的嗟叹, 但同有共指, 即: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舞台上。哈罗德·品特作为20 世纪英国战后最著名的戏剧家, 于2005 年荣膺诺奖, 可谓在自己的舞台上最圆满地完成了自己所承担的角色。事实上, 作为剧作家的品特既在书写着剧中人的人生, 也在书写着自己的人生, 言为心声, 无论创作者多么巧妙地隐匿自己, 但一切皆是徒然。文学创作多为自传式写作, 这似乎已成为定论, 品特的剧作也同样如此, 最著名的传记作家比灵顿就通过大量的文本实例和品特的经历证明了这一点。本论文主要选取剧本舞台说明中的布景作为切入点, 对品特及其剧本进行探讨。众所周知, 现实的布景作为舞台现实的事物呈现, 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所以它自身构成了客观情境, 这种情境的展现在德里克·博斯基尔看来, 主要通过再现 (representational) 和抽象 (abstract) 两种方式实现, 这就解决了空间的有限性问题。但是剧本舞台说明中的布景文字却不受这样的限制, 深林、高山、荒原、村庄, 任文字驰骋, 这就为现实的舞台设计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就品特的剧作而言, 由于他的作品本身聚焦于日常的生活, 所以它的布景说明也不着重表现宏大, 这就为舞台设计者提供了便利。通过上文对具体剧本布景说明的分析不难发现, 他的剧本与其人生心境客我交融, 相互辉映, 用自己的人生谱写着自己的剧本, 一路风景一路歌, 留下一路心灵之歌, 抒发自己, 感人心扉, 正如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中所言:“在你的作品中, 当幕布在迷雾重重的人生风景和令人不安的幽闭空间中升起的时候, 它们既引诱着人们进入其中, 又令人害怕其中的神秘。”[9]p4
参考文献
[1]Bowskill, Derek.Acting and Stagecraft Made Simple.London:Heinemann, 1973.
[2]品特著, 华明译.送莱升降机[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0.
[3]彭大卫斯著, 方柏林, 陈大为译.荒诞与现实之间:品特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0.
[4]品特著, 秦亚青, 金莉译.情人[J].外国文学, 1986, (5) :59.
[5]Billington, Michael.Harold Pinter.London:Faber and Faber, 2007.
[6]品特著, 华明译.归于尘土[M].南京:译林出版社, 2010.
[7]Raby, Peter.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Harold Pinter.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8]Billington, Michael.Harold Pinter.London:Faber and Faber, 2007.
篇4:一路风景一路文
10年前,我应朋友之邀只身一人来到东莞中堂,进了一家塑胶五金制品公司。
朋友其实也是老乡,在厂里很照顾我,时常和我谈理想和人生目标,让我在异乡的天空下看到了希望。不加班的时候,我们就一起去散步、逛街,让我仿佛回到家里一样开心。
我们所在的中堂是一个镇,这里曾经有一位名人叫袁祟焕,在我们工厂附近,当地人为他修了一个很大的祠堂。每天早上,祠堂门口都有好多当地的老太太卖早餐,我最喜欢的是一位叫袁梅花的老奶奶卖的油饼和豆浆,因为每次去的时候,她都要和我聊上两句,问我在这里做工辛苦不,每次都让我感到很温暖。
厂里生产塑胶五金礼品盒,时常要加晚班,有时会安排我和另外几个外地的员工上通宵班,给礼品盒内盒的纸盒抛光,这时,老乡会给我买夜宵,而我也会每天早上给他买早餐。
那天下班,刚走出厂门口,门卫就叫住我,让我接一个电话。电话是老乡从深圳打来的,说他有一个女同学在深圳得了阑尾炎要动手术,他的钱不够,让我帮他想办法,并叫我不要告诉别人。我那时刚刚进厂,带的钱也不多,就只好开口向家里要。
两天后,我到建设银行去取了300元家里打到我卡上的钱回来,给他解了围,他说了一大堆感激的话。为了让他的朋友好好休息,他为她租了一间小房子。我也买了些水果去看望她,并对她说手术后一定要注意身体,好好养病。她却用异样的目光看着我。这时,老乡满脸堆笑地说:“丽萍,来,吃苹果!”我当时没有想太多,后来还是时常去看望这个病中的老乡。
几天后,那个女老乡便走了。
那天一大早,我起来刷牙,却看到我们宿舍门口贴了一张纸,上书“寻物启事”,大致写的是对方丢失了一张交通银行的卡,说有拾到者给人家50元致谢。我再一看,落款正是我老乡的名字。
我立马去问老乡的卡上有多少钱,他说有3000多块呢,丢了挺麻烦的,因为卡是浙江那边办的,挂失的话,要到浙江温州那边才能办,可是他的身份证也丢失了,要先回家去办了身份证才能到浙江去办理挂失手续。
我这才想起他曾经说没钱,让我帮他想办法的事,原来他有3000元在卡里不去取,却让我打电话叫家里汇款,而且到现在还没有还给我呢!
那天晚上,我们宿舍里的好多员工都说我这个老乡很狡猾,在钱财方面只进不出,他那位朋友也根本没做什么手术。这时我才真正明白什么叫“老乡老乡背后一枪”。知道真相后,我毅然辞职,远离这样的老乡。
走的时候,我给他留了一封信,说出了我对他的担忧,希望他能改掉不良习惯,真诚为人。可他却从此与我反目。
福州,难忘的记者节
在东莞呆了三年后,我去了福州。一下火车,我就发现自己的钱被偷了,还好,在鞋子里还藏了300元备用。
后来,在我的钱快用光的时候,才找到一份报童的工作——《东南快报》发行员。在东莞看到别人卖报纸,感觉是一份不错的工作,真正做了这份工作才知道什么叫生存大挑战。那时,我除了卖《东南快报》外,还进了其他的一些报纸,如《海峡都市报》《福州晚报》《海峡摄影报》《法制报》《杂报》等,基本上每天都要销售200到300份报纸,每天都有四五十元的收入,有时还能挣到七八十元。日子虽苦,但我依然没有放弃文学梦,晚上,我在宿舍是最后一个睡下的,我会把一天的见闻和感受记下来,让自己的生活尽量充实一些。
11月初的一天,我看到《东南快报》上刊登了一个活动启事——编外记者一日行。我很想体验一下三百六十五天无假日的记者是怎样生活的,于是报了名。
11月8日,我和教师郑文山及《东南快报》记者一起到福州火车站,在那里,我们化装成农民工的样子,在火车站广场转了几圈后,看到候车室外的一面墙上有一张招工启事,就过去看看。一个年轻人走过来对我们说:“靓仔,是不是找工作的?我们厂招送货工,包吃包住,一个月800元!”
报社记者给我使了个眼色,我就会意了,说:“是吗?在哪里呢?”他就让我们跟他走。
穿过三条街,在一个巷口,他让我们进去,说到里面最尽头的那一间就是了。我一看,那条巷子好深噢!就说:“哪里有厕所?我想上厕所!”
那人说:“你们到里面报了名,就有人告诉你们厕所在哪里啦!”他脸都涨红了,好像一不留神,我们就会溜走了一般着急。我和报社记者使了一个眼色,就进去了。里面的那间房子很漂亮,也很舒适,沙发、办公桌、电脑什么的,应有尽有。
一个白面书生对我们的到来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和我们聊起了这份工作的细节,最后,他让我们每人先交60元一年的管理费,接着说做送货员要先交250元的服装押金。我们又相互使了下眼色,就说我们没带那么多钱,回去拿到钱再回来。
出来后,一个本地依伯(福州话,阿伯的意思)说那里面的招工是骗人的,不要相信,很多人来了后交了钱却没有工作,天天来这里闹也没用,因为是外地人,没人理的!
经过一天的调查,我们回到报社已经快到晚上7点多,报社让我们每个编外记者写一篇感受,要赶在8点之前交稿。
2000年11月9日的《东南快报》第二版上就刊登了我们参加记者节活动的文章。那天,我的报纸出奇的好卖,我仿佛觉得自己离文学梦近了一大步。我破例请宿舍里的同事们喝了一次酒,而且是大醉而眠……
2003年,《东南快报》已经被福州市民所熟悉,转向订阅,所以零售走向了低谷。卖起报来越来越难,于是,我开始和好久没联系的朋友们联络。
广州,杂工也有未来
2004年新年到了,我回了一趟老家,一来看望父母,二来看看有没有什么朋友可以介绍一份好的工作和新的发展。回到离别已久的家乡,看到很多昔日的好友,大家对我说,去广州吧!
过完年,我便和老乡们来到了广州。
老乡明在广州海珠区一个纸盒厂为我介绍了一份普工,什么杂事都要做,其实和一个杂工没什么区别。
我们的宿舍就在海珠区南边路的一个居民小区里,到处都是五六十年代起的老房子,和荔湾区、天河区、白云区等比起来差些,错综复杂的小巷子仿佛一个八卦迷魂阵,好多次,我下班后回宿舍都找不着北。
我最初的工作也是很杂的,今天让我裱纸,明天让我搣纸,后天可能让我去穿绳子,每天都很忙碌,但是,不管多忙,我都会在宿舍里写我的小说,或者散文、诗歌。
2004年11月24日,我和同事一起去天河书城玩,从橡胶新村坐197路公交车到客村,再坐地铁到体育西站下车,走出人流湍急的地下通道,向天河书城方向走去。一走进书的海洋,我就感到很幸福。我随手拿起一本杂志,随便一翻,就看到一个打工者的故事和照片,故事的主人公好像是湖北的,最初到深圳是做杂工,但他却不甘平庸,一边打工一边写作,后来在深圳那片土地上写出了一片新天地,让许多打工人为之感到骄傲!
那个杂工名叫王十月,以至于后来我每次只要看到王十月这三个字就不管不顾地买下那本书,让他的作品陪我在广州度过了无数个不眠之夜。
回到宿舍后,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地努力写作,让我的打工生活也因写作而丰富多彩。
顺德,友情大过天
广州那家纸盒厂因为做假纸牌被封,我也只好拿了自己应得的那份工资后离开,那是2005年年初。
在我走投无路的情况下,终于联系到以前的一个好友军,军已经到了顺德均安,于是,我坐车去了他那里。
顺德均安是一个小地方,交通不是很方便,而我们住的地方叫黄逢,在均安镇和中山小榄中间,也可以说是佛山市顺德区与中山小榄镇的交界处。
离我们最近的有名的旅游景点是广东周庄的“逢简水乡”,还有李小龙的家乡“小龙故居”等。
军所在的工厂是一个食品厂,我先到他的出租屋里住了下来。就在我对在顺德找工作快失去信心的时候,军所在的食品厂招工,我终于进了这家食品厂做污水处理员。
由于我和军一起住在出租屋里,所以有了自己的空间,便于写作,也便于思考。记不得哪个晚上,我在书店看到一本2005年的《江门文艺》,拿起来却放不下,我没带钱,就让军帮我买下来,此后就越发不可收拾,基本上每期都买。厂里也有人喜欢看这本杂志,于是,我们时常换着看。
我也试着给报刊和《江门文艺》投稿,可是投了很多稿,却不见编辑的任何回复,也许是我才疏学浅,作品不够精致。
后来因为性格不合,我跟上司吵了一架后辞职,头也不回地走出了这家食品厂,在中山小榄西区一个灯饰厂找到了一份质检的工作。由于这份工作离我和军合租的房子较远,军每天不加班时就会来接我下班,我只要在公用电话亭连拨三次军的手机,通了再挂断,军就知道我在呼他,就会来接我,这是我们之间的友情密码。
顺德给了我一个温馨的家,一份温暖的友情,让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江门,我为文学狂
时间过得很快,一转眼就在顺德工作和生活了两年,我的文学作品也陆续在一些报刊发表、获奖,或入选专辑。
2007年7月13、14日是《江门文艺》举办学员笔会的日子,我也以非学员的身份参加了这次笔会。笔会结束后,我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到江门工作。经过江门文友明的介绍,我终于进了一个电池实业有限公司,虽然是一名普工,但我总算在江门有了一份工作,有一个可以安身的地方,文学的梦想又可以再次燃烧。
江门真不愧是著名侨乡,文化氛围很浓,《江门文艺》《江门日报》《五邑文学》等书报刊是我时常看的。工作再累,我也没有放弃文学创作,工作再忙,我也没有放弃看书。在江门这个美丽的城市,我只有努力再努力,才对得起我的文学梦。
篇5:一路风景一路歌作文
人生如潮,起起落落,在这变迁的岁月里,我用孤独的心情,走过了时光潺潺的长河。缘着,梦起的地方,面对着轻柔的晚风,冷清的月色,我的心,慢慢的平静下来。借着温柔的月色,感性的我,总是习惯性的,拿起手中的笔去将自己的人生书写,让记忆再次涂鸦上萌动的色彩。时光,若水,总是无言徘徊在凄然与落寂的青葱季节里,羞涩的打过,给我清瘦的年华,染上太多沧桑与无奈。而我懵懂的情怀,却在渐渐苍老的容颜下,解封昔日的絮语,化作落红辗转归入泥土,只余清香如故。
回首往事,多少凌云壮士被一路风尘掩盖,游走的思绪隐藏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刺痛了曾经。离别的叹息穿过记忆的长廊,划破指尖的宿命,葬下一地凄凉,殓刻成青春里最美丽的碑文,于逝去的年华里,邀一缕清风入怀,让那一抹凄楚的笑靥引风而泣,为那蹉跎的人生回首展颜。
夜,还是这般静谧,月华,依旧如水一般,拉开一帘沉睡在月光下的幽梦,铺开被流水私隐在风中的画卷,执笔花落之间,砚一泓雅墨,填半卷瘦词。透过窗,轻轻洒在纸上,走笔至此青春与年华各一半,在诗意的水墨中,隐去了喧嚣后的繁华,却在一纸墨香中清晰了曾经。
篇6:一路风景一路歌作文
“走四方,路迢迢,水长长……”爸爸忽然唱起这首豪迈的歌,将我吓了一跳。
大西南的云贵川是盛产好山好水之地。有的灵秀,有的神秘,有的天生一副硬汉气概,而虎跳峡的山水就是这样奇特的一绝。
我们刚进入虎跳峡景区,便被眼前的景色所震撼。隆隆的水声在我们脚下轰响,唱着激情澎湃的歌,向前奔流。抬头,两岸是笔直的绝壁,高耸着的石峰上,光秃秃的一片,青色的,灰色的、黑色的山石被一条黄色的“巨龙”硬生生地劈开,透出一线惨白的天。看着滚滚江水,我们心胸顿时开阔起来,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们被深深地震撼了。
就在我为眼前的景色惊叹时,爸爸突然唱起了歌,将我吓了一大跳,引得路人纷纷侧目。在这样雄浑的境地,连爸爸这种沉默的人都开始吼起了歌,旁边那一群一直叽喳着的游客也忍不住脸红脖子粗地跟着吼了起来,仿佛在与面前的轰鸣比赛,与激流抗争。直到离开时,我的脑袋里都一直回放着那首歌,那是由虎跳峡壮观的景色引出的欢歌。
我们在回宾馆的路上,天空中挤满了乌云,不一会儿便开始下起了大雨。雨水模糊了车窗外的风景,本来还打算与玉龙雪山和虎跳峡来张合影,但现在心情全无,只想着赶快回宾馆,回那个暂时的家。
这时,车里响起一首《家在远方》,我看着窗外朦胧的风景,听着“家在远方,把思念深深埋葬……”的词,带着伤感的气息,已失去了刚才的激动的兴致,添上了一份沉重的气息,美丽的风景变得索然无味,我开始想念那远方的温暖的家。车里开始寂静,妈妈问我:“是不是想家了?”,我只轻轻的点头,连话都不想说了。
爸爸突然对我说:“孩子,这世界上有数不完的风景,听不尽的歌曲,有的气势豪迈,如刚才虎跳峡内的风景,令人心胸开阔,让人想起不畏艰难一往直前;有的如现在,风吹雨打,令人心情沉重,不想前进,只想回到温暖安全的地方,我希望你无论看过什么样的风景,听过什么样的歌,始终不要忘记继续向前,但也不要忘记回家,忘记你自己。”
妈妈接过爸爸的话:“你爸爸说的对,以后无论是娇阳还是暴雨,想回家就回来,家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永远不会给你放悲伤的歌,但无论什么时候,都要努力唱欢乐的歌。”
看着父母头上的几缕银丝,看着他们眼角的皱纹,想着他们对我的关爱,对我成长的呵护。我在长大,在慢慢的离开他们,会越走越远,那是我的风景,我的路。我眼中忽然涌起了点点泪花。
篇7:一路风景一路歌作文
经过五个小时的飞行,我们终于到达银川。我兴奋地往机窗外望去,那是一幅奇特的画卷:以流淌着黄褐色河水的黄河为界,左边是楼房林立的开发区,房屋如同积木一样,来来往往的汽车在被阳光炙烤得黝黑发亮的马路上奔驰着;树木茂盛,郁郁葱葱的草布满整个大地,好似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绿衬衫;右边却相反,一马平川的沙地上,到处都是黄色的小山丘,这准是生命禁区——沙漠。
我们首先挑战的是这儿的沙漠。这里没有花的娇小身影,没有蝴蝶翩翩起舞,只有一望无际的荒漠。陡峭的高山,加上沙子的滚烫,令人焦躁难忍;空中没有一丝凉爽的风,扑面而来的卷着沙尘的热风。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就连沙漠之舟——骆驼也疲倦地趴在了热烫的沙子上。我们穿上各种防晒装备,“全副武装”地在沙漠里划沙、冲浪、骑骆驼,最后举步维艰地穿过沙漠,体验一把“热情的沙漠”瘾。
经过“生命禁区”,我们来到了鸟语花香的六盘山森林公园。与荒漠相比,这儿简直是人间天堂,处处美不胜收。远远望去,六盘山如同披上了一身绿衣裳;一路清澈见底的小溪涓涓地流淌着,用手轻轻地触摸下,凉快瞬间充满身体;树木为你提供阴凉,蜜蜂为你歌唱,蝴蝶的舞姿深深吸引你,这简直是一场森林的音乐会啊!
篇8:一路风景
我喜欢在田野里品味飘逸的花香, 欣赏苍郁的树木, 因为这样能让人感到心旷神怡。我继续往前走, 看到了:一个男孩正在追一只蝴蝶, 正要抓住的时候, 一个女孩跑过来制止到:“这只蝴蝶正在休息, 请不要打扰它!”女孩的笑脸, 在这只蝴蝶的映衬下, 显得更美。在这一刻, 我在这个女孩的身上学会了感悟身边的美, 感悟身边一切美好的事物。
秋日的斜晖, 投下了一个个俏丽的影儿, 枯黄的树叶像一只蝴蝶, 在空中翩翩起舞。在生命快完结时, 散发出最后的光芒。
落叶, 是美的。
冬日那美丽黄昏, 丝毫没有掩饰地展现出它那令人痴迷的光彩。那最后一丝夕阳, 流露出忧愁的悲伤, 而这时, 那些游子也会留下一点东西。如他们写下的诗句:“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怎么看都显得那么离愁。
夕阳, 是离愁的。
人生短暂, 美丽只在一瞬间就会变为过去, 但是, 只要我们能用心好好的体会, 美便可以从瞬间变为永恒。人生的美丽, 是从生命的开端到结束, 里面孕育着无限的美。心灵在美丽中成长;希望在美丽中发芽。
虽然夕阳代表离愁, 但离愁一过就是新的希望。
小鸟是快乐的象征。它全身散发着快乐的金光, 自由地在天空飞翔。它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飞上天空。想着, 想着, 我仿佛也变成了一只小鸟, 在天空翱翔, 投入蓝天的怀抱, 享受着无尽的快乐, 一步一步朝着我的理想进发。小草是活力的象征, 它蕴含着智慧、勇敢和意志。有了它的这些, 我们便拥有了克服怯懦的勇气和敢于冒险的魄力。它将使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 使我们勇于面对一切, 尽情地享受人生的快乐。
在这一路的风景中, 让我懂得了更多, 阳光射在我的脸上, 我也跟着太阳奔跑起来!
篇9:一路风景一路歌
——題记
那是一个美丽的早晨,我来到窗前,拉开窗帘,一缕温暖的风轻吻着我的脸颊。旭日的光芒轻抚着大地上的每一个生灵,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灿烂的光芒。啊,多么美丽的早晨!我冲进了爸爸的房间,“起床啦——”我的声音打破了清晨的宁静。爸爸一下子坐了起来,睁开蒙眬的双眼,看了看窗外说:“咱们去郊游吧!”
我们推着自行车到了门外,开始了我们的旅途。和煦的风,暖暖的温度。我激动地展开双臂,像一只飞翔的大雁,一边轻快地骑着车,一边大声地唱着“透明晨光中,幽幽花香里,快乐一天从头起……”这时,被我甩在后面的爸爸笑着追上了我,和我一起唱起歌来,“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我们的歌声此起彼伏,回荡在田间小路上。
一路上,果树林、竹林郁郁葱葱,路两旁的土坡上开满了野花,五颜六色,在微风中摇曳生姿。我和爸爸一边欣赏着粉嫩的春花,一边开心地唱着不着调的歌,林子里的鸟儿呼朋引伴,仿佛是在应和着我们。有时,在我们旁边的草丛里会忽然出现几只毛茸茸的鸟儿,瞪着黑亮的眼睛,扑棱着翅膀从我们身边掠过,仿佛是我们惊扰了它们的聚会。然后,我们拐上了公路,一辆大车从我们面前驶过,没想到最终是喇叭声“打败”了我们的歌声。同时,车扬起的灰尘在我们的脸上画了一幅“水墨画”。我和爸爸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同时笑了……
在人生的旅途中,不都是风景如画。有时,在看似平坦的大道上也有意想不到的坎坷在等着你,但只要心存阳光,我们必能跨越坎坷。
是的,让我们怀揣着希望上路,带着跑完全程的决心,去欣赏属于我们的旅途风景,一路洒满歌声。
【指导教师:李育红】
篇10:一路风景一路你作文
在成长的独木桥上,没有人能永远在你身旁,一直鼓励着你,在你困难的时候扶你起来,在你流泪的时候为你拭干泪迹,在你开心时和你一起欢欣,在你……可总有一个人,默默地站在我的身后,忧伤我的忧伤,欢欣我的欢欣,为我抚平难过,为我一路安静守候,那个人,是我的母亲。
犹记得每次出去旅行,我和父亲的背包行李,总由你准备,今年去新疆,也不例外。三四个大箱子,里面的衣服叠放得整整齐齐,小包里总准备着各色我爱吃的零食,大包中存放着的是大大小小的洗漱用品,而我的包里面放着的是我最喜欢的书籍和一床薄被,而那时的我,不知道的是,里面所存放的,也是母亲你满满的思念与牵挂。
在开往新疆的路上,一路风景相随,那是千里祁连雪山,也是辽阔的天空与白云,更是奔腾的长江黄河;可听塞外古墙边牧笛的忧伤,也可见草叶间的点点绽放生机。而每一站的终点,却总有订好的酒店,每晚入睡时分,总有一床薄被在身上,也有熟悉的书香流于鼻间,箱子里的`每一件衣服都泛着洗过的清香,不论走到哪个角落,家,仿佛伸手可及。而站在我身后的那个人是你。
母亲很少出行。当我们在对着澄蓝的赛里木湖夜间的繁星许下愿望,你却在家中布置工作;当我们在冰川一号的边上感慨大自然的神奇,你却在办公室对着电脑计算着平台的大小;当我们站在巴音布鲁克的悬崖边,等待夕阳的血幕降临,而你却在家中看着被灰尘遮去繁星的灰紫天空,等待着我们的消息。
当我们凌晨时风尘而归,家中有的是你的笑颜,有的是在温暖灯光下笼着薄纱的菜肴和一池放好了的热水。
深夜,我与你分享一路的见闻,给你看一路的照片,我才看到你眼里的憧憬。我问你,说:"下次你也去吧!"你微笑摇头,只说:"没事儿,你们走了一路,我不也学了一路吗!"
后来,我细翻那些照片,发现你其实在我们四周的每一个角落,发现你其实就在我的身后,默默支持着我,永远点着家里的灯,准备好热着的菜和如四月春风般温暖的笑。
篇11:一路成长一路风景作文
亲情是一道风景。人生就如一场戏,在这场自导自演的戏中,永远都不可或缺的是父母的身影。天底下所有父母都是爱着自己的孩子的,他们会掏心掏肺的去付出,无怨无悔地为自己的孩子奔波劳累。曾几何时,我的身边总有那么一抹带着沧桑的身影,总在我耳边叮咛,让我注意身体,多穿点衣服;总是悄悄在我书桌上放下一杯温热的白开水后,让我别熬夜,早点休息;总是在天还未亮的时候就为我做好热腾腾的早饭后,让我好好学习,奋发努力。而我,却从没有关注过这些迷人的风景,直到我抬头,看见妈妈那长垂的青丝已染上些许雪白,我才惊觉:妈妈已不再如从前那般年轻,而她却一如既往地为我操劳,为我付出,而我却不曾发现。曾经的我竟忽略了那么美的风景!
友情是一道风景。在人生的道路上总少不了朋友的陪伴,他们能让你走出逆境,重拾信心,能与你携手并肩,共同努力。曾几何时,我有一个无话不谈的朋友,我们曾在一起聆听共同喜欢的歌曲,讲着自己曾经的故事,谈着自己未来的目标,约定好以后一起努力,一起拼搏。那时,我们可以聚在一起笑,抱在一团哭,有不顺心的事可以互相倾诉,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对方听,只因为我们是最好的朋友,我们互相信任对方……后来,也许是我不懂如何把握这段友情,我们分崩离析,背道而驰。当我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发现身旁并没有那抹嬉笑的身影时,我才发现:原来六年时光积攒下来的友情,却是这么容易就散了,我已永远失去了那段友谊,回不到曾经。
师生情是一道风景。成长的过程中,总少不了老师的谆谆教导,他们就如分岔路口上的指路明灯,指引着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体验别样的人生。曾几何时,我有一个亲切和蔼的老师,他总是尽心尽力的教授我们知识,他怕我们听不进去,还变着各种花样来给我们讲课。上课时,他总是一脸严肃,甚至还会发脾气,可下课时,他却似变了一个人一样,那时的他亲切和蔼,他会和我们一起跳橡皮筋,他会和我们聚在一起谈天侃地,他也会像个小孩子般稚气地向我们炫耀他家小孙女已经会背好多的唐诗了,他甚至会抱着他的小孙女和我们坐在一起上课……是他,让我曾在欢乐中度过了小学的六年时光,让我惧怕老师的心理灰飞烟灭。回想起曾经的一幕幕,我不由有些伤感,是他让我明白什么叫师生情谊,对他,我无疑是敬佩且感激的。如今,我已有一年多的时间未曾见到过他,想到这儿,我眼睛微微有些酸涩,内心更是愧疚。
一路走来,我也一直在悔恨,在思考,在改变。想起这十几年来我从未送过父母一朵花,甚至连一句“生日快乐”也因我的怯懦和羞涩而未能送出口。我曾经最好的朋友也因为我的懵懂无知与我背道而驰,是我不懂如何经营那段友谊,而将我们六年的友情亲手葬送。甚至,那个让我体会到师生情谊的老师,也被我渐渐淡忘……这一路上的绮丽风景比比皆是,而我却从未用心去感受,去体会,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