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对偶

关键词: 窗理 北市 问女 所思

木兰诗中对偶(通用12篇)

篇1:木兰诗中对偶

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5.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6.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8.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9.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10.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11.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12.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13.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对偶句推荐

1. 黑发不知勤学习/白发方悔读书迟

2. 宁吃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

3. 登高极目/览水送归

4. 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5.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6. 树已半枯休纵斧/果然一点不相干(无情对)

7. 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无情对)

8. 太极两仪生四象/春宵一刻值千金(无情对)

9. 五月黄梅天/三星白兰地(无情对)

10. 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无情对)

11. 独立小桥人影不流河水去/孤眠旅馆梦魂曾逐故乡来

12. 谁曾将此楼一拳打破/我也在上头大胆题诗

13.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14. 君子之交淡如——水/醉翁之意不在——酒(黄伟涛个人很欣赏此联)

15. 未必逢凶化——吉/何曾起死回——生

16. 廪生抹围裙——斯文扫地/屠户戴顶子——杀气冲天

17.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回文倒顺)

18.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回文倒顺)

19. 僧游云隐寺/寺隐云游僧(回文倒顺)

20. 处处红花红处处/重重绿树绿重重(回文倒顺)

21. 东风恶。欢情薄。

22. 浮云富贵。粪土王侯。

23. 绿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

24.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25.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26.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7. 夜饮客吞杯底月。春游人醉水中天。

28. 雨中竹叶含珠泪。雪里梅花载素冠。

29.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30. 月照寒枫空谷深山徒泣泪。霜封宿草素车白马更伤情。

篇2:木兰诗中对偶

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木兰诗中的互文: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篇3:木兰诗中的对偶修辞手法

“朔风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篇4:木兰诗里的对偶句

《木兰诗》中对偶相对比较工整的,有: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不甚工整的对偶句有: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篇5:木兰诗中顶真

2.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3.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古典诗词中顶针手法

顶针是古典诗词常见的修辞艺术手法,其基本格式是用上句末尾的字词移作下句开头的字词。若用一连串的顶针的句子首尾相连,就构成了连环套般的结构形式。更有在组诗的连章之间,以整句的形式构成顶针,首尾相连,蝉联而下,构成一种大连环,这又被人称为连环法。顶针连环,使得诗中结构严密,环环相套,一气流转,音韵和谐。

一、比邻断续式

在相邻的句间某处采用顶针的修辞手法,或在断续处采用顶针修辞的现象。

汉代无名氏《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这是一首汉乐府民歌,抒写怀人情愫。诗起头的“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是作者借著景色的铺陈,引发妇人触景生情,对远离家乡的丈夫的思念。“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中的“远道”,“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中的“梦见”,以及“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中的“他乡”,都是修辞技巧中的“顶针”句法。这样的连缀句子的方式,使得全段读起来有一种流畅的音乐性,体现了绵密的.情思。“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运用了起兴和对比的手法,写女子寒门独居,表现其孤独和凄凉的感情。最后一段,情节发生了转折。忽然有客从远方带来丈夫木质双鲤鱼夹封的信函,呼儿差封解除了她的思念之苦,而在书中也获得了远方传来的,对她坚定不移的情意。诗歌的笔法委曲多致,完全随着抒情主人公飘忽不定的思绪而曲折回旋,文字质朴自然,情感真切悠远。

二、通篇连环式

通篇运用一连串的顶针句环环相套的这种形式,称之为通篇连环式。

李白《白云歌送刘十六归山》

楚山秦山皆白云,白云处处长随君。长随君,君入楚山里,云亦随君渡湘水。湘水上,女萝衣,白云堪卧君早归。

这是一具有民歌风味的诗作,诗中紧紧抓住白云这一形象,展开情怀的抒发。白云自由不羁,高举脱俗,洁白无瑕,是隐者品格的最好象征,从首句“楚山秦山皆白云”起,这朵白云便与他形影不离,随他渡湘水随他入楚山里,直到末句“白云堪卧君早归”,祝愿他高卧白云为止,可以说全诗从白云始,以白云终。读者似乎只看到一朵白云的飘浮,而隐者的高洁,隐逸行动的高尚,尽在不言之中。句式上又多用顶真修辞手法,即下一句之首重复上一句之尾的词语,具有民歌复沓歌咏的风味,增加了音节的流美和情意的缠绵,使内容和艺术形式达到和谐的统一。

三、连章蝉联式

连章蝉联式是指在组诗中,下一章的首句与上一章的末句构成顶针,蝉联而下,直至末章的形式。

王安石《忆金陵三首》

覆月山下龙光寺,玄武湖畔五龙堂。

想见旧时游历处,烟云渺渺水茫茫。

烟云渺渺水茫茫,缭绕芜城一带长。

蒿目黄尘忧世事,追思尘迹故难忘。

追思尘迹故难忘,翠木苍藤水一方。

闻说精庐今更好,好随残汴理归舟。

篇6:木兰诗中的顶真句

《木兰诗》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诗中有3处用了顶真修辞手法: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篇7:木兰诗中反问的句子

诗的.最后一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里,以雌雄双兔为比喻,说代父从军的木兰的装束、行为都令人难辨男女;甚至同他在一起的伙伴也“不知木兰是女郎”。

同时,在比喻中兼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加重了语气,增添了感情色彩。

篇8:木兰诗中的文言句式

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问一声闺女想的`是什么?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将军和壮士身经百战,历经数年,有的战死,有的活下来凯旋。

④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当着窗户对着镜子整理头发和贴上装饰。

文章修辞

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比喻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夸张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设问

(1)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反问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借代

篇9:木兰诗中的千古名句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理由:

1、一般都能背诵这几句,可见为千古名句。

篇10:木兰诗中的文言知识点

一、全文讲解篇

诗歌对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离别、辞官还乡、家人团聚的内容写得详细。对出征前的准备及十年的征战内容则写得简略。这样处理详略,不只为了求得行文的变化,使结构疏密有致,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刻画人物。

以细腻的心理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第二段中对木兰心理刻画是全文最精彩的部分:“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段描写展示了木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表现木兰那少年缠绵的情怀。思念之情与爱国之情交织在一起,刻画出木兰毅然离家保国,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刚强的性格。

用词精当。如木兰辞官还乡,同亲人合家欢聚一节,文中用一系列动词:“开”“坐”“脱”“著”“理”“帖”,含蓄地展示了木兰此时的心理——急于恢复女儿装,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归来后喜不自禁的心情,刻画出了木兰天真活泼、淳朴可爱的性格。

二、重点复习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机杼zhù 可kè汗hán 鞍鞯jiān

辔pèi头 溅jiān溅 啾jiū啾 柝tuò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木兰当户织 当:对着。

(2)惟闻女叹息 惟:只。

(3)愿为市鞍马 市:买。

(4)赏赐百千强 强:有余。

(5)出郭相扶将 郭:外城。

(6)著我旧时裳 著:穿。

(7)双兔傍地走 傍:靠近,贴近。

(8)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只。

(9)万里赴戎机 戎机:战争。

(10)旦辞爷娘去 旦:早晨。

3.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贴上

三、重点句子

1.用原文填空。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是: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表现将士苦寒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表明木兰功劳之大、赏赐之多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中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是的诗句是: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中面对可汗大点兵,木兰作出的决定是: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诗》中写木兰出征前紧张准备的句子是: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中写木兰奔赴前线思念亲人的句子是: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中的“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这两句诗,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十年军旅生活悲壮.严酷的气氛,烘托出木兰勇敢、坚强的性格。

《木兰诗》中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句子是: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木兰诗》中从“归来见天子”一段里你揣摩一下木兰希望过什么样的生活?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木兰诗》中概括木兰十年征战生活的句子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出自《木兰诗》的成语“扑朔迷离”比喻事情错综复杂,不易辨清真相,其原话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中描写边塞军营夜景,借星夜哨兵为战场上的木兰做了一幅剪影式勾勒的诗句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木兰诗》中描写木兰万里迢迢,奔赴战场的诗句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中与成语“扑朔迷离”有关且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主旨的诗句是: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中说明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且概括了木兰多年征战经历的名句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木兰诗》中表现木兰凯旋而归后的强烈愿望诗句是: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爹娘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胡人战马的嘶鸣声。

点拨:重点理解“但”“闻”“溅溅”等词语。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地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点拨:重点理解“戎机”“度”等词语。

(3)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雌雄两兔一起并排着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点拨:重点理解“傍地走”“安”等词语。(4)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可汗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回答不想做官。 点拨:重点理解“问所欲”“不用”等词语。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通假字:“帖”通“贴”,“火”通“伙”

修辞手法:顶针、互文、对偶、反复

(一)重点难点句子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解析:这一句写木兰停机叹息,设置了悬念,使读者产生疑问,自然引出下文。“不闻”“惟闻”两句对偶。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解析:反复写“无所思”“无所忆”,反映了木兰从军前复杂的心理活动及严肃认真的态度。“女亦”两句是复沓句。复沓与叠句的区别是,复沓可以更换少数词语,而叠句的词语完全相同。“女亦”两句,以及“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两节八句,也是复沓。

3.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解析:一方面写征途的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大刀阔斧地表现出出征健儿的豪迈气概;一方面以宿营地的空寂荒凉的夜景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细针密线地刻画年轻女子的细腻情怀,从而揭示出生活的骤然变化在木兰性格中引起的特殊矛盾。这两句写出了儿女情深和英雄气概。

4.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解析:这句话紧承第三自然段,是对上段描写的奔驰征途情景高度、形象的概括,表明驰抵战场。也把行文引到描写战场上的生活和战斗上来,在诗篇前后段落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解析:此六句写了家人的不同举动,符合每个人的身份、性格、年龄特点,描写出家中的欢乐气氛,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亲切意味。

(二)重点段落

对最后一自然段理解

解析:最后一自然段是个生动的比喻,以此比喻表现木兰的机智聪慧,和伙伴们的惊讶;也是吟唱者对木兰的赞颂之词。此外,以雄兔雌兔比喻人之男女,恰恰是民歌语言运用的特点。

(三)疑难解惑

1.如何理解木兰这一人物形象?

解析:木兰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她是一个少女,又是一个金戈铁马的英雄。在国家需要的时候,她挺身而出,驰骋沙场,立下汗马功劳;胜利归来以后又谢绝高官,返回家园,重新从事和平劳动。她爱亲人也爱国家,把对国家对亲人理责任感融合到了一起。木兰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淳朴的优秀品质。

2.作者为什么对《木兰诗》进行这样的繁简处理?

解析: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木兰孝敬父母、勇于担当重任的性格,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而对能够反映美好心灵的内容则不惜笔墨。另外,这种繁简安排似乎还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木兰诗读后感

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千百年前闺门女子花木兰的故事。故事对我来说并不生疏,小时候听父母讲述过,后来上学时也学过。可我每次读起《木兰诗》的时候,都深受感动,今天再次读它仍感触颇深。

木兰乃一名普通当户织的劳动妇女。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于是决定舍弃女儿身,替父从军。木兰骑上战马,渡过黄河,越过燕山,经过了重重困难才到达军营。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凯旋归朝,木兰放弃功名利禄,愿回家过耕织的生活。当她一身女儿妆出来和昔日战友相见时,人们都十分吃惊。

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成为一段佳话,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巾帼英雄成为女中豪杰,人中大丈夫!从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到到八十年代的中国保尔张海迪,真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

中国当代青年张海迪9岁时高位截瘫,多病缠身,每行一断路都要洒下比别人多的汗水,每做一件事都要付出比常人多得多的代价,然而她并没有被病魔所吓倒,而是向命运所挑战,每天坚持在家里自学,而且坚持学习各国语言,并且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一所名牌大学,而且还翻译了许多英文、日文版的文学着作,为社会做出了贡献。她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她凭着自己的毅力战胜困难的信心都达到了常人难以办到的事情。她以人残志不残的信心创造了生命的辉煌,成为了生活中的强者,谁说女子不如男?

传统道德上的意识偏见,早就应该被历史的车轮辗碎,君不见商海女强人,各国政要中也有女强人的身影出现吗?这个世界本来就有我们女人的一半,凭什么把功劳和成绩都说成是男人创造的,我一定要争做一名出色的中学生,在不远的将来也能成为一名女强人!

木兰诗中心思想

篇11:木兰诗中一词多义辨析

愿为市鞍马 市:动词,买。

2、昨夜见军帖 帖:文书。

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贴上。

木兰诗的单字解释:

1. 唧唧复唧唧:又。

2. 木兰当户织:对着。

3. 木兰当户织:门。

4. 不闻机杼声:听到。

5. 不闻机杼声:织布机。

6. 不闻机杼声:织布梭子.

7. 惟闻女叹息:只。

8. 问女何所思:想的是什么。

9. 问女何所忆:指木兰。

10. 问女何所忆:思念。

11. 女亦无所思:也。

12. 昨夜见军帖:军中的文告。

13. 可汗大点兵:古代北方民族对君主的称号。

14. 可汗大点兵:检查核对

15. 军书十二卷:指多数,不是确数。

16. 军书十二卷:卷轴.

17. 卷卷有爷名:父亲。

18. 愿为市鞍马:愿意。

19. 愿为市鞍马:为了这次征兵.

20. 愿为市鞍马:买.

21. 愿为市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22. 从此替爷征:代替.

23. 从此替爷征:出征.

24. 东市买骏马:好。

25. 旦辞爷娘去:早上。

26. 旦辞爷娘去:告别。

27. 旦辞爷娘去:离开。

28. 暮宿黄河边:傍晚。

29. 暮宿黄河边:宿营。

30. 不闻爷娘唤女声:听到。

31.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只。

32.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听到.

33.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流水的声音.

34. 旦辞黄河去:早上。

35. 旦辞黄河去:告别。

36. 旦辞黄河去:离开。

37. 暮至黑山头:傍晚。

38. 暮至黑山头:到.

39.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只。

40.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胡人的`战马。

41.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马叫声。

42. 万里赴戎机:奔赴。

43. 万里赴戎机:战争。

44. 关山度若飞:越过。

45. 关山度若飞:像。

46. 朔气传金柝:北方.

47. 朔气传金柝:军中打更的铜制器具.

48. 寒光照铁衣:清冷的月光。

49. 将军百战死: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50. 壮士十年归:豪壮而勇敢的人

51. 壮士十年归:表示多数,不是确指。

52. 策勋十二转:记在策书上。

53. 策勋十二转:功勋。

54. 策勋十二转:泛指多数,不是确数。

55. 策勋十二转:功勋升一级为一转。

56. 赏赐百千强:有余。

57. 可汗问所欲:所想要的。

58. 木兰不用尚书郎:不做。

59. 愿驰千里足:愿意。

60. 愿驰千里足:千里马..

61. 送儿还故乡。指木兰的自称。

62. 出郭相扶将:外城。

63. 阿姊闻妹来:姐姐。

64. 阿姊闻妹来:听说。

65. 当户理红妆:对着。

66. 当户理红妆:门

67. 当户理红妆:整理

68. 著我旧时裳:穿。

69. 著我旧时裳:过去。

70. 著我旧时裳:衣服

71. 当窗理云鬓:对着。

72. 对镜帖花黄:同“贴”。

73. 出门看火伴:同“伙”。同伍的士兵。

74. 火伴皆惊忙:都。

75. 同行十二年:泛指多数,不是确数。

76. 雄兔脚扑朔:爬搔。

77. 雌兔眼迷离:眯着眼。

78. 双兔傍地走:贴着。

79. 双兔傍地走:跑。

80.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

篇12:木兰诗中的通假字有哪些

木兰诗中的古今异义:

①爷:古义指父亲,e.g.:卷卷有爷名;今指爷爷,即父亲的父亲。

②走:古义为跑,双兔傍地走;今义行走。

③但:古义为只,副词,e.g.: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今常用作转折连词。

④郭:古义为外城,e.g.:出郭相扶将;今仅用作姓氏。

⑤户:古义为门,木兰当户织;今义人家、门第。

⑥迷离:古义为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⑦十二:古义为虚数多,今义数词,十二。

【拓展延伸】

通假字的种类

1. 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是反映同一概念而先后产生的字。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所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

古今字的产生是为了减轻古字多义的负担。古字先出,今字是为承担古字某一部分意义而后造的字。它是在古字原有的形体基础上,增加义符或更换义符、声符而后创造的区别字。

古今字来源主要有三个,这就是:由于汉字的分化,母字与后造分化字构成的古今字;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的古今字;古今对异体字的异用构成的古今字。

【文段阅读】

冬①,楚子②及诸侯围宋,宋公孙固如③晋告急。先轸曰:报施④救患,取威定霸⑤,于是乎在矣⑥。狐偃曰: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⑦,若伐曹、卫,楚必救之,则齐、宋免⑧矣。于是乎⑨于被庐,作⑩三军,谋元帅。

《左传? 僖公二十七年》

【注释】

①冬:鲁僖公二十七年冬。②楚子:楚成王。③如:去,到。④施:施舍的恩惠,活用作名词。⑤取威定霸:取得威望,成就霸业。⑥于是乎在矣:就在这里了。于是乎用在后一分句前面,表示后一事紧接着前一事,可不译。⑦新昏于卫:(楚成王)新近和卫国通婚。昏:婚的古字。⑧免:免于被攻打。⑨ (sTu):检阅,阅兵。⑩作:鼓舞,振作。

【译文】

鲁僖公二十七年冬季,楚成王和诸侯围困宋国。宋国的公孙固到晋国报告紧急情况。先轸说:报答施舍,救援患难,取得威望,成就霸业,都在这里了。狐偃说:楚国刚刚得到曹国,又新近和卫国通婚,假如攻打曹、卫两国,楚国必定救援,那么齐国和宋国就可以免于被攻了。 于是就在被庐检阅军队,振作三军的士气,寻求可作统帅的元帅。、

古今字在注释时表述为:后来写作某,或某的古字。

【文段阅读】

六月壬申①,师至于靡笄之下。齐侯使②请战③,曰:子以君师辱于敝邑④,不腆敝赋⑤,诘朝⑥请见。对曰:晋与鲁、卫,兄弟也。来告曰:大国朝夕释憾⑦于敝邑之地。寡君不忍,使群臣请于大国,无令舆师淹于君地⑧。能进不能退,君无所辱命。齐侯曰:大夫之许,寡人之愿也;若其不许,亦将见也⑨。齐高固入晋师,桀⑩石以投人,禽之而乘其车,系桑本焉12 ,以徇

13 齐垒,曰:欲勇者,贾余馀勇14 。

《左传? 成公二年》

【注释】

①六月壬申:鲁成公二年,六月十六日。 ②使:派人。 ③请战:挑战。请:要求,有表示谦敬的意思。 ④辱于敝邑:光临敝国的土地。辱:有屈尊、受辱之意,表示谦敬。 ⑤不腆敝赋:不腆,自称的谦词;敝赋,对己方军队的谦称。 ⑥诘朝:明晨。 ⑦释憾:解恨,借事报复。⑧无令舆师淹于君地:不要让我军滞留在贵国的土地上(即速战速决)。淹:滞留。⑨若其不许,亦将见也:如果不答允,也一定要交战。⑩桀:通揭,举。11禽:后作擒,抓住。12系桑本焉:把桑树根系在车上。本:根。焉:兼词,在那里。13徇:示众。14贾余馀勇:买我多余的勇气。贾:买。

【译文】

六月十六日军队到达靡笄山下。齐侯(齐顷公)派人挑战,说:您率领国君的军队光临敝国的土地,敝国的兵力不雄厚,请明晨相见。回答说:晋国与鲁、卫两国,互为兄弟(都是姬姓国)。他们来告诉说:齐国老是到敝国的土地上发泄不满。我们的国君(晋景公)不忍心,派我们这班臣子来向大国请求,同时又不让我军滞留在贵国的土地上。能进不能退,齐君不会有命令落空的事情出现。齐侯说:您答允交战,固然是我的愿望;如果不答允,也一定要交战的。齐国的高固(齐大夫)徒步闯入晋军,举起石头掷人,擒获晋军的人并登上他们的战车,把桑树根系在车上,作为战利品的标志,以让齐营的众人都看见,说:想要勇气的人尽管来买我多余的勇气!

2. 狭义通假字(通用字、假借字)

通假字是通用字和假借字的简称,所谓古今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的意思,它们相互间往往只是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为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用字,是本有其字的假借,可以补出本字,属于临时借用。古人写作时,不用原有的专用字或仓卒无其字而写成另外一个同音或音近的字,这种借用的字,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与古今字存在交叉。如:君子生非异也(《荀子? 劝学》)中的生与性,则知明而行无过(《荀子? 劝学》)中的知与智等。

【文段阅读】

四十年,燕、秦、楚、三晋合谋,各出锐师①以伐,败②我济西。王解而却③。燕将乐毅遂入临淄,尽取齐之宝藏器。王出亡,之④卫。卫君辟⑤宫舍⑥之,称臣而共⑦具。王不逊,卫人侵之。王去⑧,走邹、鲁,有骄色,邹、鲁君弗内⑨,遂走莒,楚使淖齿将兵救齐,因相⑩齐王。淖齿遂杀王而与燕共分齐之侵地卤器。

《史记? 田敬仲完世家》

【注释】

①锐师:精锐部队。 ②败:打败。 ③解:溃散;却:败退。 ④之:去,到。 ⑤辟:通避,避让,这里指让出宫殿。 ⑥舍:用作动词,安排住宿。 ⑦共:同供。供给。 ⑧去:离开。 ⑨内:收容,接纳。纳的古字。 ⑩相:辅佐,帮助。11卤:通掳。掠夺。

【译文】

王四十年,燕、秦、楚及三晋合谋,各自派出精兵来进攻齐国,在济水以西打败齐军。齐王的军队溃散退却。燕将乐毅于是攻入齐都临淄,全部掠取了齐国收藏的珍宝礼器。王出逃到卫国,卫国国君让出王宫给他居住,向他称臣并供给他用具。王却很傲慢,卫国人就去侵扰他。王只得离开卫国,跑到邹国、鲁国,表现出傲慢的神气,邹、鲁的国君都不收留他,于是又跑到莒。这时楚国派淖齿领兵救援齐国,因而就辅佐齐王。结果淖齿竟把王杀了,并与燕国一起瓜分了所侵占的.齐国的土地和掠夺的宝器。

某些词原先已有专用字,但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另外找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它。在通假字中,有的经常通用;如:伸――信,叛――畔。有的是偶尔借用,如:乡――向,亡――物,通假字在注释时表述为:通某字。

【文段阅读】

释之曰:夫①绛侯、东阳侯称为长者,此两人言事曾②不能出口,岂效此啬夫喋喋利口捷给③哉!且秦以任④刀笔之吏⑤,争以亟疾苛察相高,其敝徒文具⑥,亡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迟⑦至于二世,天下土崩⑧。今陛下以啬夫口辩而超迁⑨之,臣恐天下随风靡⑩,争口辩,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 12 ,举错 13 不可不察也。文帝曰:善。

《史记? 张释之冯唐列传》

【注释】

①夫:发语词,不译。②曾:却,简直。③啬夫喋喋利口捷给: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捷给:应对及时;啬夫:小吏名。④任:重用。⑤刀笔之吏:掌管公文案牍的书吏。⑥徒文具:只有表面的官样文书。⑦陵迟:越来越衰弱、衰败。⑧土崩:像土一样崩塌。⑨超迁:破格提拔。⑩随风靡:闻风追随、效法。11下之化上:下面的人被上面的人所影响。12 疾于景响:比影子随形、回响应声还快。景:影的古字。13举错:办什么,不办什么。错:通措, 停置,停办。

【译文】

张释之说:绛侯与东阳侯都被称为长者,可这两个人议论事情时都不善于言谈,现在这样做,难道让人们去效法这个喋喋不休、伶牙俐齿的啬夫吗?秦代由于重用了舞文弄法的官吏,所以官吏们争着以办事迅急苛刻督责为高,然而这样做的流弊在于徒然具有官样文书的表面形式,而没有怜悯同情的实质。因为这个缘故,秦君听不到自己的过失,国势日衰,到秦二世时,秦国也就土崩瓦解了。现在陛下因为啬夫伶牙俐齿就越级提拔他,我想恐怕天下人都会追随这种风气,争相施展口舌之能而不求实际。况且居下位的人被居上位的人感化,快得犹如影之随形声之回应一样,陛下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不审慎啊!文帝说:好吧!

(2)假借字

假借字与古今字存在交叉。假借字是本无其字的借用。某些词本无其字,一直使用假借字,有的假借字被借用后,成为只表示假借义的专用字,而为其本义造新字。如:至莫夜月明(苏轼《石钟山记》)中的莫与暮。有的假借字被借用后,既表示假借义又表示本义。某些假借字使用一段时期以后,为假借义另造新字;如吾令人视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史记? 项羽本纪》)中的采和彩。

【文段阅读】

庞恭与①太子质于邯郸②,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③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④。今邯郸之去⑤魏也远于市,议臣者⑥过于三人,愿王察⑦之。 庞恭从邯郸反⑧,竟⑨不得见。

《韩非子? 内储说上》

【注释】

①与:跟随。②质于邯郸:到赵国作人质。质:作人质。③市:市集。④三人言而成虎:三个人说有虎,(即使没虎)也认为有虎。⑤去:距离。⑥议臣者:非议我的人。⑦察:明察。⑧反:同返。⑨竟:最终,一直到最后。

【译文】

庞恭要陪太子到邯郸去做人质,庞恭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庞恭说:如果是两个人说呢?魏王说:不相信。庞恭又说:如果增加到三个人呢,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庞恭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邯郸离大梁(魏国都城),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毁谤我的人超过了三个。希望您能明察秋毫。后来庞恭从邯郸返回,终究不能得到魏王的接见。

3. 异体字

异体字是指读音相同、意义相同,而形体不同的文字。两个或几个异体字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它们之间可以互相取代。异体字在字形上的差别包括:结构类型不同;会意字成分不同;形声字成分或位置不同;形符不同;声符不同;形符声符都不同;形符声符相对位置不同;隶变不同或文字讹变不同俗字等。如:沛公不胜杓(《史记? 项羽本纪》)中的与杯;又如:

――泪,――村,峰――

异体字的注释表述为:同某字或也作某字。

【文段阅读】

虽然①,兵,凶器;战,危事也。故以大为小,以强为弱,在②仰之间耳。夫以人之死争胜,跌而不振③,则悔之无及也。帝王之道,出于万全④。今降胡、义渠、蛮夷之属来归谊者⑤,其众数千,饮食、长技与匈奴同。可赐之坚甲、絮衣、劲弓、利矢,益⑥以边郡之良骑,令明将能知其习俗、和辑⑦其心者,以陛下之明约将⑧之。即有险阻,以此当之;平地通道,则以轻车、材官制之;两军相为表里,各用其长技,衡加之以众,此万全之术也。

《资治通鉴? 汉纪? 太宗孝文皇帝十二年》

【注释】

①虽然:尽管如此(可是)。② :同俯,是俯的异体字。③跌而不振:失败就难以重新振作。④万全:万无一失。⑤归谊:投降,归顺。⑥益:加上。⑦辑:和睦,和谐。⑧将:领导,率领。

【译文】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中考修辞对偶范文 下一篇:椭圆的对偶性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