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护理论文

关键词: 衰竭 危重病 抢救 肝炎

危重病人护理论文(通用10篇)

篇1:危重病人护理论文

危重患者护理常规 2012危重患者护理常规总结

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1.根据病情,准备好所需物品和药品

2.根据病情给予监测护理。

3.持续心电监测,定时观察记录神志、瞳孔、面色、心律及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4.保持气道通畅,及时吸出呼吸道分泌物,给予气道湿化和适当吸氧,持续监测氧饱和度。对人工气道病人,按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护理常规护理。

5.留置导尿,维持各引流管通畅,准确记录24h出人量。

6.根据医嘱确定饮食种类、方式。

7.熟悉病情做好基础、生活及心理护理。

8.建立、保留静脉通道,备齐急救物品、药品

9.及时留送检验标本。

10.严密观察病情,认真做好记录。病情如有变化,应立即报告医生给予处理。

11.根据病情确定各种监测仪报警上下限。

12.对使用呼吸机病人,严密观察记录各种参数,发现报警,及时处理。

13.按医嘱设定电脑输液泵和微量注射泵参数,根据病情需要作及时调整。

i4.对于动脉插管、深静脉置管,使用Swan-G~导管和心内膜临时起搏电极导管的病人,应定时用12.5一25IU / ml肝素溶液冲管,加强局部护理和观察,及时记录有关参数。

篇2:危重病人护理论文

重点是昏迷病人护理:

(一)卧位:平卧位,头偏向一侧,防分泌物、呕吐物误入气管致窒息。

(二)呼吸道管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取出假牙,舌根后坠时用舌钳拉出,及时彻底吸出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对张口呼吸病人用湿纱布盖口部,出现抽搐时防舌咬伤。

(三)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制定护理计划,准确记录出入量。

(四)饮食,保证营养及水份摄入,对不能吞咽者给予鼻饲饮食。

(五)眼睑不能闭合者,用油纱布覆盖,防异物落入眼内或角膜、结膜干燥。

(六)皮肤护理:定时翻身拍背,促进排痰。保持床单清洁干燥防褥疮,修剪指甲抓伤。

(七)口腔护理:根据口腔PH值正确先用漱口液,2—3次/日。

(八)有尿潴留者,可安置保留尿管,每日膀胱冲洗两次;有便秘者及时处理。

(九)注意保暖,使用热水袋时水温以50℃为宜,严防烫伤。还有一个重度烧伤护理: 2.1 对病员进行评估

病员到达医院后,护士应迅速对创面做出全面评估,通过收集资料(包括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做出护理诊断〔1〕。列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以及致伤因子的理化性质,主要包括烧伤面积、深度、合并伤、心理创伤,有无并发症等,最重要的是面积和深度估计。[医学教育网

搜集整理]

2.2 初期护理

对病员进行评估的同时应立即行快速有效的急诊处理,即初期处理〔1〕。对病员要做出具体分析,制定抢救和护理方案,首先处理危及生命的问题,及时有次序地进行并迅速准备烧伤病房。

2.2.1 维护呼吸道通畅:对合并呼吸道烧伤的患者,应准备好氧气、气管切开器械及抢救药品等,保持口腔、鼻腔清洁,及时去除呼吸道分泌物。

2.2.2 迅速建立静脉补液途径:一般常用静脉穿刺,但大面积烧伤病员的常用静脉穿刺难度大,5例行股静脉切开,其余早期行静脉留置针,保证了病员快速补液的需要。

2.2.3 心理护理:由于意外伤害,患者缺乏心理准备,对所遭受的痛苦难以接受,且担心留下疤痕,故患者心理负担很重。针对这种心理状况,我们在进行初期护理时尽量多与患者交谈,沟通,并向患者介绍医生的临床经验,同时让家属给予关怀与支持,使其有信心战胜疾病。

2.2.4 初期创面的护理:正确处理创面是治愈烧伤的关键环节。清创时可根据医嘱给镇痛剂,以减轻疼痛。在补液和镇痛的同时,对创面进行初步处理:剃净创周毛发,剪短指(趾)甲,去除皮肤表面的污物及坏死剥离创面,以1:10碘伏洗稀释液冲洗创面,再用0.5%碘伏消毒创面后送病房。其中7例有下肢烧伤,采用包扎疗法,应注意保护患肢,避免清创时加重损伤,余均采用暴露疗法。

2.2.5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尿量: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设特别护理记录单,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每1小时测脉搏、呼吸和血压,每4小时测体温并记录。尿量能间接反映血容量情况,是临床上最简单、可靠的指标。一般成人每小时尿量在30-50ml.早期均给予留置导尿,密切观察尿液的色、量变化,并做好留置导尿期间的护理。

2.3 休克期的护理

由于伤后72小时内血浆样蛋白液体渗出,可导致低血容量休克。此阶段的护理重点在于防止休克,补充血容量,根据需要补给胶体、晶体和水分。护士的职责在于具体安排和调节各种补液的时间和速度,详细观察病情变化以协助医生完成并及时修订补液计划〔1〕。按照目前我国较统一的补液方案,补液速度应掌握先快后慢的原则,其中胶体和晶体各半量,最好在伤后8小时内输完,而水分则每8小时各输总量的三分之一〔1〕。根据上述原则及病情需要,我们严格掌握液体速度和胶、晶、水分的分布,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尿量、神志、精神和外周循环等变化,准确记录出入量,根据尿量调节补液速度和补液量,给病人留置导尿,经积极补液,使病人尿量保持在每小时50ml左右,安全度过了休克期。

2.4 感染期的护理: 感染仍是烧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防止全身感染和败血症的发生,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创面和护理方面。

2.4.1,密切观察创面的渗出情况,加强对创面的护理,及时更换床单和敷料,注意创面的颜色和气味,观察创面有无红肿,敷料有无异味、皮温、弹性,注意有无肿胀,询问疼痛情况。,对滲出较多的创面,随时用无菌棉球轻沾,并涂以庆大霉素加0.9%的生理盐水溶液。同时,为了保证创面干燥,我们自制了拱形烤架,用60瓦灯炮,每4个一组,分3组排放,根据创面情况及病人的温度,调节高度和密度,过高达不到保温,过低容易烫伤病人。在病人采取暴露疗法的过程中,必须采取必要的消毒隔离措施,要求每2-4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操作人员戴无菌口罩、帽子和手套。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除合并糖尿病患者于五天后出现体温上升,经处理创面和及时更换抗菌素后,体温下降外,其余均安全度过感染期。

2.4.2 按医嘱及时准确使用抗菌素,对病人进行严密隔离,严格限制陪护,加强病房消毒护理。空气消毒用紫外线照射每日2次,每次40分钟。以每升含1000mg有效氯溶液擦拭地面,每日4-6次。

2.4.3 在饮食上,给予高蛋白、高热量含丰富维生素的流食、半流质饮食,鼓励患者少量多餐,以保证机体的高代谢需求。对糖尿病病人,以低盐低脂肪,适量蛋白质为宜,食物要多样化,选用绿色蔬菜,注意粗细搭配。

2.5 呼吸道护理和气管切开置管护理 :常规给氧气吸入,每分2升,对气管切开的病人,在护理中严密观察呼吸频率及节律变化。注意患者咳出物及其性状是否为脓性、血性或气管粘膜坏死脱落组织,对气道痰液阻塞者应迅速吸痰,选择粗细合适的吸痰管,吸痰时可适当调高吸氧浓度,动作轻柔迅速,每次不超过15秒。吸引时避免吸痰管过深插入气道而加重气道损伤。妥善固定外套管,防止滑脱,每日更换套管处外敷料一次。每日清洗并煮沸消毒内套管2次,每次30分钟,管口用一层盐水纱布覆盖,间断滴入湿化液,常用:生理盐水+糜蛋白酶+庆大霉素,每次2-3ml,并给超声雾化吸入,每日2次,每次行雾化吸入前,应先吸痰,以防痰液膨胀后阻塞气道。

2.6 糖尿病病人的护理

病人患糖尿病5年余,平时血糖控制良好,因烧伤应激,血糖在入院6天内波动大,最高达24.77mmol/l,随时会有糖尿病昏迷及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的发生。护理中我们采用美国强生-快速血糖仪,采手指或耳朵一滴血的方法及时监测血糖变化,每日早、中、晚三次,为防止误差,每周对病人采静脉血,实验室查空腹血糖对照,用试纸法测尿糖及定期实验室测尿糖对照作为参照,根据监测结果,及时汇总并报告医生,以便调整胰岛素用量,使血糖基本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2.7 心理支持 在护理中,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及言谈举止,及时与患者沟通交流,安慰病人,稳定情绪,以亲切、和蔼的态度,同情关心患者。其中有9例患者,应住院费用和疤痕问题,情绪显得低落,对生活失去信心,我们根据患者的特殊需求,对病人耐心解释,交待家属,不要当患者面提及此敏感话题,生活上多关心患者,鼓励其要面对烧伤事实,要有坚强的毅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8 疼痛的护理:由于创面范围大,程度深,因此,疼痛是主要的护理问题之一。尤其在换药时,我们在护理中经常鼓励安慰患者,协助取舒适体位,保持病区整洁舒适,良好睡眠,同时正确评估疼痛程度,性质,根据病情遵医嘱给镇静、止痛剂,并评估其效果,指导其放松疗法以及听音乐,分散其注意力,以缓解疼痛。

2.9 恢复期的护理

大面积烧伤创面愈合后常有疤痕增生,及早给予弹力绷带和软化疤痕药物(我们用美宝软膏)应用,以预防疤痕,鼓励和帮助患者加强功能锻炼。

篇3: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

1 临床资料

2007年4月—2008年4月我科危重症病人转运到ICU 568例, 年龄2岁~86岁, 平均41.5岁;外科全身麻醉术后381例, 内科164例, 急诊科23例;有不同程度并发症54例, 其中呼吸停止1例, 心搏停止3例, 误吸3例, 气管插管移位5例, 胃肠减压管堵塞或移位4例, 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3%以下14例, 血压波动大于20%以上11例, 静脉穿刺针头堵塞或滑出血管外13例。

2 安全护理

2.1 转运前的护理

2.1.1 转运前病情评估

重症病人病情复杂、凶险、变化快, 转运途中可能有不同程度并发症及一些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 护士在运送病人前准确地综合评估病人病情是安全转送的关键[2]。所有病人转运前当班护士必须对病情充分地了解和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包括病人的意识状况、生命体征、用药情况、呼吸道情况以及根据病人病情预计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潜在性安全隐患等。根据评估的情况, 做好相应的准备。

2.1.2 转运前的病人准备

首先, 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自我介绍, 解释转运的目的及必要性, 取得他们最大的配合。其次, 保持病人呼吸道通畅, 检查人工气道是否固定牢固, 以防转运途中不慎使导管滑脱[3]。防止窒息和误吸, 保证充足的供氧。运送前吸尽气道内分泌物。另外, 保持各种管道通畅、连接紧密、妥善固定, 防止扭曲、受压、脱出。保证输液管道通畅, 药物输入匀速, 以便转运时不间断治疗。

2.1.3 转运时所需物品、药品、仪器的准备

根据病人的病情准备不同的抢救药品, 如肾上腺素、阿托品、盐酸利多卡因、尼可刹米、洛贝林、地西泮、乳酸钠林格液等。同时备好心电监护仪、氧气袋、简易呼吸气囊、吸痰器等, 必要时准备便携式呼吸机。

2.1.4 加强与ICU的有效沟通及协调

转运前应电话通知ICU做好相应的准备, 告知病人的基本情况, 包括病人初步诊断、目前生命体征、需要准备的药物及仪器, 以减少等候时间, 为病人诊断、治疗争取时间。

2.1.5 转运人员的要求

护送人员的资格和能力关系病人的安全[4]。危重病人的运送除了一般工勤人员外, 还应要有具备现场心肺复苏 (CPR) 技术的医师、护士共同前往, 且有一定抢救经验和应急能力。运送途中要根据病情变化及时准确地做出判断和处理[5]。

2.2 转运过程的护理

2.2.1 病人病情危重, 转运途中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保证病人取安全舒适的体为, 保持头在前, 上下坡时保持头高位, 尽可能避免剧烈震荡;保持呼吸道通畅, 呕吐时头偏向一侧, 防止窒息和误吸, 及时清除气道内的分泌物;保持各种管道通畅、有效、防止扭曲、受压、滑脱, 注意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量。转运途中要确保静脉输液通畅, 以便抢救时用药。

2.2.2 认真做好交接班 到达接收科室后, 与相关人员认真做好交接工作。交接的内容包括病人的诊断、意识、瞳孔、生命体征、氧流量、各种管道名称及植入深度、引流液的情况、特殊用药及皮肤情况等。

3 小结

危重病人转到ICU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治疗和护理。院内转运可能导致病人生命体征的改变, 甚至加重病情, 引发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因此, 转运病人必须采用合适、安全的护理方式, 确保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安全有效。成功地运送对降低危重病人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危重病人,院内转运,安全护理

参考文献

[1]邓惠萍.急诊病人的院内安全转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3, 24 (7) :804.

[2]黄丽华, 蔡秋琴, 丁莹.肾移植病人心身症状与相关因素调查[J].浙江预防医学, 2004, 16 (6) :31-33.

[3]陈春英.意识障碍病人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J].护理研究, 2005, 19 (4A) :629-630.

[4]Helen H.护理与病人安全[J].中国护理管理, 2007, 7 (1) :23-24.

篇4:危重病人护理论文

【关键词】实施;专人监管制度;危重病人;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5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5)01-0306-01

为了更好的实施对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我院在最近两年实施了危重患者专人监管制度,旨在提高患者的治疗配合度和护理满意度[1]。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危重患者,分别进行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现资料统计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01月-2014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危重患者,每组各50例。男60例,女40例。护理组,年龄29岁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57.22±10.80)岁。对照组,年龄29岁到79岁之间,平均年龄(57.63±10.90)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就是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实施一对一的护理服务[2]。

第一,弹性排班,护理人员需要根据工作计划表对自己工作时间需要负责的危重患者进行详细的病情了解和护理监督,对患者的病情做好记录,同时在记录中要规范自己的书写,这样便于其他护理人员能够在交接过程中准确的了解患者的病情状况,在护理期间,患者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需要及时的采取救护措施,同时在第一时间通知临床医师做好护理工作[3]。

第二,明确职责[4],护理人员在确定了自己所负责的患者后,就需要对患者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开展护理工作,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能够加强对患者的监督和管理操作,明确自己的责任,保证护理服务质量。

第三,尽可能的提高护理质量,护理人员最容易出现漏洞的地方就是护理人员在交接班时对患者的病情信息掌握不当,从而对护理操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护理人员交接班过程中,前一任负责的护理人员需要根据病情诊断记录等对下一任护理人员做好交接工作,同时对患者的用药量、不良反应、精神状况等需要进行很好的记录和告知[5],这样能够保证下一任护理人员协助临床医师做好护理工作,在护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危重患者的健康教育和心理指导,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心态,正确的面对疾病,配合医护工作开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在护理服务工作中,对危重患者开展辅助检查,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后,需要及时的汇报给临床医师,降低危重患者的危险发生率。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和护理满意度。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对比

护理组的健康教育、急救管理、病房管理、護理书写记录和医院感染的护理质量结果分别是92.00%、92.00%、96.00%、96.00%和94.00%,和对照组的护理质量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如下表所示:

3.讨论

危重患者是属于我院的重症监护区域,该区域的抢救设备是比较齐全,通常情况下,危重患者的病情是非常严重的,同时患者的病情是变化多段且负责的,因此对于这类型患者在护理过程中就增加了护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程度,那么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就很容易引发一系列的护理纠纷事件,同时一旦护理不当,很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开展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非常关键。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100例危重患者,分别进行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结果发现护理组患者的护理质量结果和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了实施专人监管制度护理方式对于提高危重的护理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体现了我院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极大的提高危重患者对于护理工作和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小容,罗捷,廖花平,刘翠兰.危重病人护理质量专人监控的效果评价[J].护理学报,2006,09:12-14.

[2]戴晓珍,张立荣.护理管理干预对危重病人护理效果的影响[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1,03:157-159.

[3]曲云云.危重病人实行定人监管对ICU护理管理效果的影响[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09:305-306.

[4]吴益芬,郑艳萍.ICU实施危重病人抢救护理讨论制度的效果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9,01:44-45.

篇5:危重病人护理质量检查制度

(1)科室护士长及监控人员对每位危重病人均要进行质量控制,有检查、反馈、改进措施、动态评价,责任到人。

(2)各科室建立危重病人专项检查记录本,主要填写科室检查内容、存在问题及反馈、改进措施、动态评价、病危停止时间、病情转归、得分情况、护理部检查情况。

(3)护理部有危重病人专项检查记录,对检查存在的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评价。

(4)危重病人护理合格标准为≥90分,危重病人护理合格率≥90%,每月汇总合格率。

篇6:呼吸内科危重病人护理常规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护理常规

【概述】

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点,这种气流受限呈进行性加重,且多与肺部对有害的颗粒和气体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护理评估】

㈠、临床表现 ⑴ 症状:

①呼吸困难

早期仅在劳动的时候出现,以后逐渐加重 ②咳嗽

咳痰

③呼吸衰竭

出现发绀、头痛、嗜睡、意识障碍等表现 ㈡、体征

(1)早期仅有慢支炎体征。典型肺气肿患者的胸廓呈桶状;呼吸运动减弱,两侧语颤减低,叩诊过清音,肺下界及肝浊音界缩小,肺底移动度减少,两肺肺泡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有干、湿啰音。患者呼吸费力,两肩高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

(2)评估咳嗽、咳痰情况:观察咳嗽、咳痰的程度、持续时间、痰的性质、量、颜色。但有呼吸衰竭者要禁用镇咳药,以防发生呼吸抑制,加重呼吸衰竭。

(3)评估呼吸情况:包括呼吸频率、节律、深度和用力情况。

(4)评估紫绀情况 ㈢、并发症

⑴、自发性气胸

⑵、肺部感染

⑶、其他: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呼吸衰竭等 ㈣、辅助检查

⑴、肺功能检查 是判断气流受限的主要客观指标,对COPD诊断、严重程度评价、疾病进展、预后及治疗反应等有重要意义。

⑵、影像学检查 反复发作者可见两肺纹理增粗、紊乱等非特异性改变,以及肺气肿改变。

⑶、血气分析 对确定发生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酸碱平衡失调以及判断呼吸衰竭的类型有重要价值。【护理诊断】

㈠、低效型呼吸形态

与气管、支气管阻塞及体质虚弱有关 ㈡、呼吸道清理无效

与痰液粘稠,咳嗽无力有关 ㈢、体液不足

与液体摄入量减少有关 ㈣、营养失调

摄入量低于机体需要量,与疲乏、呼吸困难及食欲不振或腹胀有关 ㈤、有感染的危险

与无力排痰和免疫力低下有关 ㈥、知识缺乏,与对病情方案了解不足有关 【护理目标】

㈠、维持呼吸道通畅

㈡、维持电解质平衡 ㈢、预防及控制感染 ㈣、维持足够营养 ㈤、减轻焦虑 【护理措施】 ㈠、一般护理常规

①、环境:病室及居住环境应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室内通风良好,温度保持在18~22℃,相对湿度保持在55%~60%。病室内空气消毒每日一次。②、饮食:给予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低盐饮食,忌辛辣刺激性、产气性食物。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在1500ml以上。

③、休息:急性发作期伴有喘息时,应卧床休息,取坐位(如无禁忌)或半卧位;恢复期患者,指导和协助患者进行咳嗽训练。

④、心理护理

由于病程长,反复发作,患者易长生焦虑、烦躁不安情绪,护士应主动与患者沟通,耐心倾听,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变化。共同制定和实施护理计划,增强长期治疗的信心,逐步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呼吸窘迫发生时,陪伴并安慰患者,做好心理护理,同时做好家人及亲友工作,指导他们及时给予患者精神安慰,并介绍同类疾病治疗成功的病例,以取得配合 ㈡、专科护理常规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

发作期的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痰液黏稠不易咳出,严重时可因痰液阻塞而引起窒息。及时协助患者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有效实施胸部物理疗法,包括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胸部叩击(手掌叩击和排痰机应用)、体位引流、雾化吸入疗法等。观察和记录痰液的颜色、性质和量,并保持室内空气的流通,家属禁止吸烟。

②、氧疗:I型呼吸衰竭患者根据病情需要给予氧气吸入,依据缺氧程度调节氧流量,但应避免长时间高浓度吸氧,以防氧中毒。II型呼吸衰竭患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1~2L/min,以免抑制呼吸。在氧疗过程中,了解氧疗的效果,及时记录。保持吸氧管通畅,鼻腔黏膜干燥时可用棉签蘸水湿润鼻黏膜,及时更换湿化瓶和鼻导管。

③、呼吸功能锻炼:患者急性症状控制后应尽早进行呼吸功能锻炼(腹式呼吸、缩唇呼吸法)。

④用药护理。遵医嘱应用抗炎、止咳、祛痰、平喘等药物,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健康指导】

㈠、做好卫生宣传教育工作,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的病因、治疗,使其主动配合进行长期规范治疗。㈡、加强饮食管理:每日饮水适量,适量增加蛋白质、热量和维生素的摄入,并指导患者少食多餐。㈢、改善环境卫生,加强劳动保护,避免烟雾、粉尘和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的影响。㈣、坚持锻炼:指导患者坚持呼吸功能锻炼和全身运动锻炼,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劳逸结合,提高机体抗病能力。㈤、指导氧疗:严重低氧血症者坚持长期家庭氧疗,同时告知患者,供氧装置周围要防火、防热。㈥、监测病情:指导患者掌握自我监测病情变化的方法。定期门诊随访。

哮喘病人护理常规

【概述】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的增加,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发反复发作性的喘气、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治疗缓解。【护理评估】 ㈠、临床表现:

⑴、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或是发作性胸闷和咳嗽。重者被迫采取坐位或是端坐呼吸,干咳或咳大量白色泡沫痰,甚至出现发绀等。哮喘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经数小时至数天,用支气管舒张药或自行缓解。在夜间及凌晨发作和加重常是哮喘的体征之一。有时候咳嗽可为唯一的症状(咳嗽变异性哮喘);有些青少年,其哮喘症状表现为运动时出现胸闷、咳嗽和呼吸困难(运动性哮喘)。⑵、体征:发作时胸部呈过度充气状态,有广泛哮鸣音,呼气音延长,但在轻度哮喘或非常严重哮喘发作,哮鸣音 可不出现,后者为寂静胸。严重哮喘病人可出现心率增快、奇脉、胸腹反常运动和发绀。⑶、辅助检查

①、血常规检查

发作时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合并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 细胞增高。

②、痰液检测

涂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较多嗜酸性粒细胞 ③、呼吸功能检测 ④、胸部X线检 ⑤、血气分析 ⑥、过敏原检查 【护理诊断】

㈠、气体交换受损

病人的气道炎症、通气功能障碍有关 ㈡、睡眠型态紊乱

病人呼吸困难、不能采取适当的卧姿有关 ㈢、自理缺陷

病人活动后喘逼加重有关

㈣、有发生体液不足的危险

病人过度呼吸、体内水分消耗增加有关 ㈤、语言沟通障碍

与人呼吸急促,不能正常用语言表达有关 ㈥、焦虑

病人患病时间长、反复发作、不能根治有关 ㈦、知识缺乏

病人缺乏使用雾化吸入剂的相关知识 ㈧、潜在并发症

呼吸衰竭 【护理目标】

㈠、呼吸困难缓解。

㈡、能进行有效的咳嗽、痰液易咳出。㈢、及家属能掌握哮喘防治的相关知识,能正确使用吸入装置。

【护理】 ㈠、一般护理常规

⑴、呼吸内科常规护理。

⑵、室避免放置花草、皮毛等,减少对病人不良刺激。⑶、呼叫仪放在病人随手可及的地方,方便病人随时有需要随时呼叫医生、护士。⑷、饮食宜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如面条、稀饭等,多饮水,避免冷、硬、油炸食物,禁止进食已知过敏或可能引起过敏的食物。如:虾、蟹、鱼、生姜、木耳等。

㈡、专科护理常规

⑴、病人床头应备有解痉的气雾剂,以备哮喘发作时先行使用。气雾剂正确吸入方法:

①、充分摇动气雾剂。

②、病人头向后仰,用力深呼气,同时将气雾剂喷嘴在两齿间轻轻咬住并用双唇含住,并调整气雾瓶角度以使气雾剂能从上颚和舌间顺利吸入。

③、在开始缓慢吸气后,立即按住气雾剂,整个吸气过程要缓慢而深; ④、气10秒左右,以利于药物沉积于气道。⑤、吸入后漱口并吐出漱口水,以避免局部药物存留口腔引起念珠菌病感染等并发症。

⑥、两次吸入的间隔时间要大于1分钟。

⑵、经常巡视病人,注意观察病人的病情,重视病人的主诉,发现有哮喘发作的前驱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做好抢救的准备。

⑶、气急喘促不能平卧者宜取半卧位或坐位。如呼吸困难、紫绀等缺氧现象者给予吸氧。

⑷、哮喘发作时暂勿服药,一般宜在间歇期服,有利于控制或减轻症状。

⑸、哮喘的发作常有诱发因素,应仔细询问病史以找出过敏的原因,通过避免接触过敏源,治疗或脱敏等方法以祛除诱因,减少哮喘的发作。⑹、哮喘病程长和反复发作者,常使病人思虑太多和精神紧张,故应加强精神理,及时解决病人的疑虑,并鼓励病人树立治疗信心。

⑺、哮喘持续状态时,护士应守护床边,给予精神支持及心理疏导,避免精神紧张、躁动加重病情或引起坠床及其它意外发生。用小桌横跨于病人的腿部,让病人伏于桌上,有一个较舒适的坐卧位,以减少疲劳。

⑻、加强观察病情,重视巡视和病人的主诉,发现哮喘发作的前驱症状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做好抢救的准备。“沉默肺”是最严重的哮喘体征,主要是双肺的小支气管痉挛,没有气体的交换,导致严重的缺氧,甚至死亡的发生。【健康教育】

㈠、指导患者寻找过敏源,尽量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源。

㈡、劳逸结合,避免精神紧张和剧烈运动。坚持散步、慢跑、气功等锻炼,提高抗寒能力和机体免疫力。㈢、指导患者及家属自我监测病情并记录哮喘日记。㈣、定期复诊,病情变化及时就诊。

呼吸衰竭护理常规

【概述】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 ㈠、症状

⑴、呼吸困难:较早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病情加重时出现呼吸困难、辅助呼吸肌活动加强,如三凹征。⑵、发绀

⑶、精神神经症状:急性缺氧可出现精神错乱、躁狂、昏迷、抽搐等症状。⑷、循环系统表现:多数患者有心动过速;严重低氧血症、酸中毒可引起心肌损害、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及心脏骤停等。

⑸、消化和泌尿系统表现:上消化道出血

尿蛋白、红细胞、和管型尿等 【辅助检查】 ㈠、动脉血气分析 ㈡、肺功能检查

㈢、胸部影像学检查:X线胸片、CT等。【护理评估 】

㈠、评估患者既往基础疾病的情况,有无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结核、慢性阻塞性肺心病等病史。

㈡、评估患者的神志、血压、呼吸、脉搏、体温、皮肤颜色、尿量和大便颜色等,有无休克、肺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

㈢、评估各类药物作用和副作用(尤其是呼吸兴奋剂)。

㈣、评估机械通气患者的缺氧程度和通气效果;监测动脉血气分析和各项化验指数变化。

㈤、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及社会支持情况。【主要护理问题】

㈠、低效型呼吸型态

与肺的顺应性降低、呼吸肌疲劳、呼吸道阻力增加等有

关。㈡、清理呼吸道无效

与呼吸道感染、分泌物增多或粘稠,呼吸肌疲劳,无效

咳嗽或咳嗽无力有关。㈢、自理能力缺陷

与长期患病、反复急性发作致身体虚弱有关。㈣、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摄入不足、呼吸功增加和呼吸道感染致能

量消耗增多有关。㈤、潜在并发症

肺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心力衰竭、休克等。【护理目标】

㈠、患者缺氧症状及呼吸功能得到改善。㈡、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促进有效排痰。㈢、患者自理能力得到改善或提高。㈣、患者营养状况得到改善或维持

㈤、潜在并发症能够得到及时的预防治疗与处理。【护理】 ㈠、一般护理

⑴、对于急性呼吸衰竭病人,多为病情变化快且危重,最好安排单间给予加强护理。

⑵、备好各种抢救器材、药品,如吸引器、呼吸肌、气管插管、喉镜、气管切开包、呼吸兴奋剂、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等,随时准备急救。

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湿度与温度适宜,房间定期消毒,护理人员吸痰或处置后洗手,防止医源性感染。

⑷、重视基础护理,做好口腔、皮肤护理,防止口腔继发感染和褥疮发生。⑸、做好安全护理,躁动病人加床挡,系约束带。禁用或

用镇静剂,以防呼吸抑制。㈡、专科护理 ⑴、保持呼吸道通畅

①、痰液稀释:应鼓励病人适量饮水,给予雾化吸入,合理计算24小时静脉液体的摄入量,保持出入量平衡,补充体内水分。同时可给予口服或静脉化痰药,以促进痰液稀释。

②、刺激咳嗽:鼓励病人将痰液咳出

③、辅助排痰:目的是解除痰液阻塞呼吸道,改善肺通气功能。方法如下: A、胸部挤压、震动和弹动法

目的是借重力作用,排除痰液。B、翻身叩背法

目的是松动附着与气管壁的痰液以利于排出。C、负压吸引

⑵、氧疗的护理

①、氧浓度的选择

②、吸氧工具的选择

③、氧疗效果评价

④、氧疗监护内容

⑶、药物的护理

①、支气管扩张剂的使用

②、呼吸兴奋剂的使用

③、镇静剂的使用

⑷、营养支持 ⑸、预防误吸

【健康指导】

㈠、指导患者腹式和缩唇呼吸训练及家庭氧疗,改善通气。

篇7:危重病人的护理测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4分,共60分)、1、管道的分类有()()()()2保持通畅 必须保证进出通畅,经常检查各管道是否()、()、()、()、()。

3有的导管要做到准确留置,如鼻饲管插入长度男性为()cm,女性()cm为宜,4、鼻饲病人每次灌注量包括水在内一般应在()ml,每日()次,每次间隔3小时以上,观察胃液的()、()及时记录,二、选择题(每空4分共20分)

1、为病人进行心电监护时,错误的护理是 E

A.放置电极片前清洁摩擦胸壁皮肤,保持导电良好 B.放置电极片时,避开电除颤的部位 C.选择显示P波良好的导联 D.电极片使用48h后及时更换电极 E.导联为综合导联,电极可以随意放置

2、判断口对口人工呼吸法是否有效,首先观察: D

A.口唇紫绀是否改善 B.瞳孔是否缩小 C.吹气时阻力大小 D.看到病人胸廓升起 E.剑突下隆起

3、关于非同步直流电除颤,不正确的是 D A.首次能量选用250J B.最大的除颤能量为360J

C.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室颤,除颤易于成功

D.如室颤为细颤,可给予肾上腺素,使之变为粗颤再行电除颤 E.对除颤无反应的患者,可考虑应用溴苄胺

4、关于无创血压监测,下列不正确的是 C

A.无创伤性,重复性好 B.自动测压,省时省力,易掌握 C.能间接判断是否有心律失常

D.自动检测血压袖带的大小,测量平均动脉压准确 E.可引起肢体神经缺血、麻木等并发症

5、使用呼吸机时出现高压报警的常见原因不正确的是 D

A.管道扭曲 B.呼吸道分泌物过多 C.支气管痉挛 D.高压报警上限设置过高 E.自主呼吸与呼吸机对抗

三、问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导尿管的护理措施?

篇8:危重脑病护理体会

一看:危重脑病患者多数由于意识障碍, 不能说, 不能动, 除常规护理, 严密观测四大生命体征外, 随时观察患者的眼睛, 由于眼神的变化、对光反射的敏锐、瞳孔的大小, 都能提示病情的轻重程度。具体做法是:直接望和用手电光照射眼睛, 观测眼神、瞳孔变化, 看眼睛有神无神、反应快慢、瞳孔大小等可判定病情之变化, 并及时调整治疗和护理计划, 使病情得到控制。

二通:由于严重脑病患者意识不清, 长期卧床, 导致小便不畅、大便不通, 给患者造成很大不适, 也严重影响治疗效果。因此, 在护理这类患者时更需要注意观察二便的通畅, 如发现尿潴留要及时导尿;大便不通时要及时灌肠, 经常保持二便通畅, 有利于病情恢复。

三静:严重脑病患者入院后病情都万分危急, 家属和亲朋好友都十分紧张, 常常探视的人很多。但为了及时抢救患者, 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 特别是脑出血, 以避免刺激患者使病情加剧。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中抢救和治疗, 才能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

篇9:危重症病人的护理体会

护理:对危重症病人要进行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即把危重病人看成一个整体的人,从生理、心理、社会各方面进行整体护理。

法律规范:护士护理危重病人时,要严格遵守护士的职责,不越轨,一切按护理操作规范、疾病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团队合作:在对危重病人的抢救和护理要具有团队精神,医护之间紧密配合,护患之间良好沟通,使危重病人得到高水平的护理。

管理:合理安排人员,仪器到位,保持良好的功能状态,抢救物品、药品完善,专人定期检查,管理规范,同时严格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自我发展:危重病人的护理,对护士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护士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形成自己的特色技术。

危重症护理对护士职业要求

首先,护理危重症病人的护士应有慎独意识,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其次,在没有人看护的情况下,能严格按操作规范工作,按要求巡视,要有精湛的监护技能,发现异常情况和问题及时报告,使病人得到及时救治。

无私奉献的精神:由于危重症病人病情危急、变化快,需要随时进行搶救和治疗,这就需要护士常加班或因抢救病人延迟下班时间,因此护理危重症病人的护士要充满爱心和热情,具有奉献精神。

广博的医学知识:在对危重症病人的护理时,需要护士知识全面、技术精湛,及时发现问题,对观察到的症状能迅速反应出其原因和可能发生的结果。

严谨的工作作风:巡视、观察、思考、记录、询问均一丝不苟,高度的责任心及训练有素的观察能力,能预见病情变化,为病人抢救赢得时间。

危重病人护理要点及质量标准

基本监护:是对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的监护,护士应熟练掌握监护仪器的使用,但同时不要忽视手工操作,尤其是仪器反映指标有异议的。

病情观察:应用良好的专科知识和护理技术,严密观察病情,随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处理,并预见病情变化。

基础护理:基础护理应制度化,但对不同的危重病人要灵活运用,护理要有针对性、个体性、连续性,要进行持续的质量改进,要有危重效果评价,及时纠正不足。

多导管护理:对各种导管要有固定的标识、标记,要注意各导管勿扭曲、打折,保持导管通畅,并定时、定期更换导管或引流袋。

规范操作;在对危重病人的护理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严格执行医院的各项护理操作常规,要严格做到一人一次一管,严防院内感染的发生。

用药观察:加强用药观察,密切注意病人用药后的反应和效果,严密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中毒表现。

护理质量标准:①根据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和护理目标,正确按护理计划实施,并有评价和反馈。②用药及时、准确、安排合理。病人能在治疗过程中按时用药,并且方法正确,并严密观察用药后的反应。③按时接受各种治疗,并且治疗和护理到位。④使危重患者保持正确的体位,并保持良好的功能卧位,经常帮助危重病人翻身,按摩受压皮肤,可以更好地了解病情,对意识不清、不能自理的危重病人要采取安全措施,保证无护理并发症发生。⑤保持危重病人口腔清洁、湿润,协助病人进食,以便更好地了解和观察病人的病情变化。⑥病人整洁、干净,病人的床单清洁、整齐,病室空气清新。

篇10:危重患者护理查房

梭形细胞肿瘤

梭形细胞肿瘤主要是以梭形细胞为主,可发生在任何器官或组织,形态学表现可以是癌也可以是瘤。如发生在上皮组织(如梭形细胞癌、梭形细胞鳞癌),也可以发生在间叶组织(如梭形细胞肉瘤,梭形细胞间质肉瘤),形态表现复杂,多类似肉瘤,或伴有形似肉瘤的间质成份,免疫表型既可表现为癌,也可表现为肉瘤,或表现为癌肉瘤结构等的一类肿瘤。该病变较难直接检查,需多方面的检测如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等。

分类

 上皮性梭形细胞肿瘤:梭形细胞癌有时由非上皮性标记物表达,较易误诊为肉瘤  间叶性梭形细胞肿瘤:间叶组织的梭形细胞肿瘤有时由细胞角蛋白表达,需与上皮来源的癌进行鉴别

 梭形细胞癌肉瘤:有时单靠细胞角蛋白表达易误诊为癌。需结合临床,病变部位,组织形态学特征,综合分析才能明确诊断

 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癌肉瘤)与子宫内膜间质肉瘤:由梭形细胞构成的恶性中胚叶混合瘤(癌肉瘤)与子宫肉膜间质肉瘤,免疫组化角蛋白与波形蛋白都可表达,应注意鉴别

 胃肠道或胃肠道外间质肿瘤:胃肠道或胃肠道外间质肿瘤,瘤细胞形态主要为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或混合细胞形式出现。胃肠梭形细胞肿瘤易被误诊为GIST(胃肠间质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

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在临床上,只有10%~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包括下肢肿胀,局部深处触痛和足背屈性疼痛。DVT发展最严重的临床特征和体征即是肺栓塞,死亡率高达9%~50%,绝大多数死亡病例是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有症状和体征的DVT患者多见于术后、外伤、晚期癌症、昏迷和长期卧床的病人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首先是在发病时间的判断上。由于静脉系统存在大量的侧枝循环,早期的血栓形成并不会妨碍静脉血的顺利回流。只有血栓蔓延到一定长度,堵塞侧枝循环近远端开口的时候,才在临床上表现出下肢肿胀。所以说,一般临床上出现下肢肿胀才得到诊断的病例,往往发病时间已经超过数天。

虽然早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无明显症状,但是还是可以通过仔细的体检发现,比如挤压小腿肚子时深部出现疼痛往往提示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医学上称为Homan征)。这是因为静脉血栓形成时周围组织无菌性炎症的缘故,一旦有怀疑深静脉血栓,必须尽早检测血液D-2聚体,B超探测深静脉以明确诊断。这样,大部分的深静脉血栓病例就可以得到早期诊断。

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抗凝治疗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首选方案

(1)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先于华法令口服。华法令起效比较慢,用药早期可以诱导血栓形成。因此,一定要使用低分子肝素作为启动抗凝方案。

(2)使用肝素后要检查血小板,预防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1.急性期嘱患者卧床休息,并抬高患肢15 °~30 °,以利于下肢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2.尽可能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给药,使药物直接达到血栓部位,增加局部的药物浓度(一般患肢只作为溶栓药物给药途径,不作其他药物输入)。

3.严禁按摩、推拿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大便,以免造成腹压突然增高致血栓脱落。

4.避免碰撞患肢,翻身时动作不宜过大。

5.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低脂饮食,忌食油腻,以免增加血液黏度,加重病情。6.每班测量患肢周径,密切观察患肢周径及皮肤颜色、温度变化。7.预防并发症:加强口腔皮肤护理,多漱口、多饮水,大便干结者可用开塞露通便,定时翻身,更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

8.下肢深静脉血栓最严重并发症为肺栓塞,致死率达70%,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胸闷、胸痛及呼吸困难、窒息感、咳嗽、咯血,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应立即通知医生。

低蛋白血症

血浆总蛋白质,特别是血浆白蛋白的减少。低蛋白血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原因所致氮负平衡的结果。主要表现营养不良。血液中的蛋白质主要是血浆蛋白质及红细胞所含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质包括血浆白蛋白、各种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少量结合蛋白如糖蛋白、脂蛋白等,总量为6.5~7.8g%。若血浆总蛋白质低于6.0g%,则可诊断为低蛋白血症。

病因

1.蛋白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各种原因引起的食欲不振及厌食,如严重的心、肺、肝、肾脏疾患,胃肠道淤血,脑部病变;消化道梗阻,摄食困难如食道癌、胃癌;慢性胰腺炎、胆道疾患、胃肠吻合术所致的吸收不良综合征。

2.蛋白质合成障碍。各种原因的肝损害使肝脏蛋白合成能力减低,血浆蛋白质合成减少。3.长期大量蛋白质丢失。消化道溃疡、痔疮、钩虫病、月经过多、大面积创伤渗液等均可导致大量血浆蛋白质丢失。反复腹腔穿刺放液、终末期肾病腹膜透析治疗时可经腹膜丢失蛋白质。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恶性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可有大量蛋白尿,蛋白质从尿中丢失。消化道恶性肿瘤及巨肥厚性胃炎、蛋白漏出性胃肠病、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肠炎等也可由消化道丢失大量蛋白质。

4.蛋白质分解加速。长期发热、恶性肿瘤、皮质醇增多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使蛋白质分解超过合成,而导致低蛋白血症。

治疗

首先应治疗引起蛋白质摄入不足、丢失过多、分解亢进的原发疾病。若原发疾病无禁忌,可给予高蛋白质、高热量的饮食,使每日摄入蛋白质达60~80g,保证充足热量供应(2500千卡/日以上),并酌情使用促进蛋白质合成的药物。消化功能差者,可予流食或半流食,同时补充足够的维生素。病情严重者,可输入血浆或白蛋白。

主要护理诊断

慢性疼痛

与疾病有关

营养失调

与摄入不足,疾病消耗有关

有感染的危险

与长期留置导尿管 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 腹泻

与疾病有关

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与长期卧床有关

腹泻有关 睡眠状态紊乱

与疼痛 咳嗽有关 知识缺乏

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

护理措施

1.2.3.4.5.6.7.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如有变化,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耐心倾听患者主诉,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缓解焦虑,做好家属宣教工作。为患者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饮食,多饮水,忌油腻。

做好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保持会阴部清洁。保持左侧患肢制动,抬高15°~30°。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安全卫生健康知识讲座 下一篇:针对麦冬产地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