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式特点

关键词: 句式 重点难点 选用 表达

句式特点(共8篇)

篇1:句式特点

句式特点和选用

教学目的: 正确选用句式

重点难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合适的句式 课型教法: 讲练结合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幻灯片号: 片43 教 学 过 程

1、考点

选用、变换、仿用、句式

2、句式种类(第四册第一元)汉语的句式丰富多彩,灵活多变。分类

第一类,根据表达语气分,有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第二类,根据主语的性质分,有主动句、被动句。第三类,根据结构的繁简分,有长句、短句。第四类,根据判断的性质分,有肯定句、否定句。

第五类,根据句子成分或成分句的位置分,有常式句、变式句、“把”字句。第六类,根据语体风格分,有口语句、书面句。第七类.根据句式整齐分,有整句、散句 第八类.根据句子数量分,有单句、复句

3、各种句式的特点

根据表达的需要,变换和选用句式,可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一方面,相同的内容有时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另一方面又要明白,用不同的句式表达相同时,存在细微的差别。例如:

陈述句:毒品毁掉了讲师范可同的一生。一般性叙述,没着重强调。

疑问句:谁说不是毒品毁掉了讲师范可同一生?强调毒品危害的肯定性。

感叹句:毒品毁掉了讲师范可同的一生啊!着重于抒发感叹语气。

被动句:讲师范可同的一生被毒品毁掉了。强调重点是受事主语。

把字句:毒品把讲师范可同的一生毁掉了。强调重点是动词谓语。

否定句:毒品不是没有毁掉讲师范可同的一生。强调事实的存在。

上述的六种不同句式,表达的内容基本相同,可表达效果有差异。要特别指出的是变换和选择句式,孰优孰劣,要看需要和语言环境。例如: “我们打败了大连队。”变换句式为: 1.主动句:我们把大连队打败了。2.被动句.大连队被我们打败了。

3.反问句:难道我们不是把大连队打败了吗? 孤立地看,这三个句子表达效果,只能说各有不同的作用。而要判断哪种句式好,还要结合具体的话境。试将它们结合入下列的三个句子看,就可以知道该用哪种句式好了:(1)__________,要取代我们去参加超霸杯的希望破灭了。

(2)大连队从八一队招来了两个边锋,满以为能夺冠,但是,_____,获得了优胜杯。(3)_________难道我们不是手捧着金杯吗?弱者不一定不能胜强者。1、2、3句只有分别选填(1)(2)(3)的句式才最恰当。因此,变换和选择句式的重要原则是要根据语境的需要。

因此,要明确,各种句式是各有特点与作用的,之所以要求变换或选择句式,是指就表达特定的内容而言,不同句式的比较,有优劣之分。即修辞所研究的“哪种更好“的问题。下面,我们将经常考查到的几种主要的句式进行归纳:

一、长句与短句

[含义]长句和短句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模糊概念。句子使用的词语多,形体长,结构复杂的叫长句,反之,就可称为短句。

[特点]长句特点:表意严密,内容丰富,精确细致。一般适用于详尽地叙述事物或严密地阐述道理,它往往富于深沉的力度。多见于科技和政论内容的文章,以书面语为多。短句特点:表意灵活,简洁明快,节奏感强。它结构简单,关系明显,干净利落,富于力度,适用性广,易于驾驭。它能简明扼要地叙述事实,行动地表现人物,反映事物的迅速变化,表达作者紧张、激越的情绪或坚决肯定的语气,常用于口语体或文学作品中。

二、常式句与变式句

[含义]“常式句”与“变式句”也称“一般语序句”与“特殊语序句”。单句中的各种成分和复句中的各个分句,按一般习惯用法的稳定次序来排列的句子叫常式句或一般语序句。单句中句子成分的般语序:(状语)(定语)主语(状语)谓语(定语)宾语(补语)

例句:在教室,新来的李军同学认真地学习了新发的文章多遍。复句中分句排列的一般语序。

因果句——因→果 例句:因为人民军队是用革命思想武装起来的,所以是不可战胜的。

条件句——条件→结果 例句:只要齐心合力,就一定能战胜困难。

假设句——假设→结果 例句:假如明天不下雨,我就一定去打球、改变了单句中的成分次序或复句中分句的语序,这样的句子叫变式句或特殊语序句。[特点] 变常式句中颠倒了次序的部分(单句中的成分或复句中的分句),往往有强调作用;增强了表达的效果。如:

1.主谓倒装句——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2.状语倒装句—他离去了,在依依不舍之中。

3.定语倒装句——大家都注视着这位新同学,高高的,瘦瘦的。4.因果变式句——这果子吃不了,太硬了。

四个句中加着重号的部分,均有强调作用。

(注意:有些倒装,是为了押韵,如:“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有些倒装,倒置了词序后,就造成了不同的表达效果,如:“总理爱人民/人民爱总理。”)

三、主动句、被动句和“把”字句

[含义]以主动者为陈述对象的句子,叫主动句;以被动者为陈述对象的句子,叫被动句。用“把”字将动词支配的对象放在动词前的句子,为“把”字句(实属主动句)[特点]将主动句变为被动句(基本上适应“把”字句),适用于两种情况,1.强调意念上的“受事者”(动词涉及的对象),而主动者不需要或不愿或无从说出;例如:许多屋顶被冰雹打烂。许多物资被洪水冲走。(分别强调“许多屋顶”和“许多物资”)

2、保持主语的一致,使句子表意更清晰,使句式更整齐。例如:战争开始的时候,他的父亲死在前线,后来德寇又杀死了他的母亲;他的祖母和妹妹是饿死的。

第一个分句主语是“他的父亲”,第二个分句主语是“德寇”,第三个分句主语是“祖母和妹妹”。将第二个分句改成被动句(他的母亲被德冠杀死了),让“他的母亲”作主语,全句的主语就一致了。

四、整句与散句

[含义]整句和散句,是就多个句子(或分句)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它的结构形式而言的。“整”和“散”都是指句子的结构形式。形式整齐匀称,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叫整句;形式不同,长短不一的,叫散句。

[特点]整句的特点:节奏鲜明,音调和谐,易于上口,语势强烈。散句的特点:富于变化,错落有致,形式灵活,使用性广。整句和散句,各有优点,常常结合起来使用。如:

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事物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不是有许多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

这是一个整散句结合的典型例子。其中加横线的是整句,读来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充满激情;散句穿插其中,又使句式富于变化,错落有致。

五、肯定句与否定句

[含义]用肯定式来表达的句于,叫肯定句;用否定式来表达的句子,叫否定句。表达同样一个意思,既可以用肯定句式,也可以用否定句式。

[特点]同样一个意思,使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在程度上有差别。例如: 克隆羊的技术可以掌握。(肯定句式)克隆羊的技术不难掌握。(否定句式)克隆羊的技术并非不能掌握。(双重否定句式)以上三种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上有差别,由轻到重。用双重否定句式比用肯定句式表达的程度要重,这是一般情况,不能绝对。有时候,使用双重否定句式,比用肯定句式显得委婉。如:这个“电脑迷”电脑技术好,参加计算机竞赛不会不获奖。因此,要仔细比较。

4、练习

1、阅读下边句子,说说其句子成分或分句的位置同一般次序有何不同,并简要说明其运用变式句的效果。

⑴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胡的。

⑵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⑶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⑷校园里开着好看的花,红的,黄的,粉的。

2、下面一段话中有三处句式不当,请找出来,写上序号,并且加以修改。(1—106)①屋檐上的瓦片掉下来时,②小王与小李正从屋下过。③但见小王用力一推,④小李被推开了,⑤掉下的瓦片却砸伤了小王的脚,⑥坐在地上再也站不起来。⑦小李急忙把小王背起来。⑧小王被送到附近一家医院。第()句:。第()句:。第()句:。

解析:句式选用要注意句子前后的衔接,如主语是否一致动作是否连贯等。第③句的主语是小王,第④句应写小王的动作,被动句不合适;第⑤句写小王被砸伤的情况,主动句不合适。主语一致才显语句连贯;第⑧句“被”字句不当,应强调小李的关心与爱护,并照顾前后动作的连贯。答案:④改为:把小李推开了;⑤改为:自己却被掉下的瓦片砸伤了脚;⑧改为:去掉“小王被”

3、“大火烧掉了他的藏书。”这是个表一般语气的陈述句。请在基本保留原句词语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句式,把原句改成合乎下面指定要求的新句。(1—106)①若要强调“他的藏书”,句子应改写为:。②若要强调“烧掉”,句子应改写为:。

③若要使整个句子语气表达得比原句强烈。句子应改为:。解析:选用句式要注意句子强调的重点和语气要求,使句子的内容更突出,意思更明白。①应以“他的藏书”为主语,并选用被动句式;②应以“大火”为主语,用“把”字句来强调“烧掉”;③选用反问句使表达的语气更强烈。答案:①他的藏书被大火烧掉了。②大火把他的藏书烧掉了。③谁说大火没有烧掉他的藏书!

4、改换下面句子的结构,使句子表达更流畅。

主要的和首先的任务,是赶快扔那些又长又臭的懒婆娘的裹脚到垃圾桶里去。分析:用“把”字句

5、改变下列文字中画线的句式,使表达的意思更符号特定的情景。

⑴王师傅用手捂住胸口,蹲了下去,他的女儿急忙问道:“你怎么了?” 改为:怎么了,你?

⑵爸爸在车窗口向我们挥手告别,妹妹突然追上去喊道:“给我带一本精装英汉词典!” 改为:英汉词典,精装的。

⑶他在山区推车已20年了。你瞧,他稳稳当当地推着独轮车走在坎坷崎岖的山间小路上。改为:他推着独轮车走在坎坷崎岖的山间小路上,稳稳当当。

⑷忽然间,那靠近车门的女士高声叫了起来:“小偷偷走了我衣袋里钱包!” 改为:我的钱包(被偷)!

6、阅读下面一段话,回答后面的问题。

有进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文中使用偏正倒置句式,偏句使用被动句式,其作用是:使表达重点突出,上下文语气连贯,前后对比鲜明,突出藤野先生品格伟大。

7、改正下面句中在主动句和被动句选用上的毛病。

张老三是个老矿工,五十多年前(被)资本家把他从山东骗到了辽源煤矿,后来他给日本帝国主义当苦力,累驼了背,砸伤了脚,日本差一点(被日本鬼子)把他活活扔进“炼人炉”。(保持主语一致,让张老三成为陈述的对象)

8、下面四组句子中,两句表达的意思差别最大的一组是:

A ①你出这个主意,他会坚决反对。②你出这个主意,他不能不坚决反对。B ①你们全班同学聚会,他应该去。②你们全班同学聚会,他不应该不去。C ①如果去看京剧,他一定高兴。②如果去看京剧,他不会不高兴。D ①你得奖这件事,他可能知道了。②你得奖这件事,他不可能不知道。

篇2:句式特点

②倒装句: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思所何”的倒装.宾语前置.)

木兰诗文章修辞手法

1、互文交错

(1)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2)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3)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4)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5)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2、复沓

(1)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2)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3、顶真(顶针)

(1)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2)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3)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4)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

4、排比

(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5、比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6、夸张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7、设问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8、对偶

(1)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5)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9、反问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10、借代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琵琶行写作手法

★ 小学阅读理解解题技巧

★ 《木兰诗》节选阅读题目

★ 《木兰诗》阅读习题

★ 议论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介绍

★ [解题技巧]:破解中学阅读理解绝招

★ 英语阅读理解九大题型解题技巧

★ 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小总结

★ 初三英语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

篇3:商务合同英语的句式特点及其应用

关键词:商务合同英语

商务合同英语作为一种具有规约性的语言的分支, 有其独特的句式风格, 由于英文经贸合同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约, 其性质决定了其具有措辞缜密严谨、准确规范、条理清楚的文体特征。而其中最重要、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句式的冗长复杂、被动语态的使用及固定句型结构。因此掌握好英文经贸合同句式特征有助于充分理解原文。

与日常英语相比, 商务合同英语的句式结构复杂, 句子冗长。这与法律规定和合同条款的表述追求精确和严密不无关系。另外, 合同英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客观公正, 不带主观色彩, 因些句子中较少出现人称主语, 更多使用被动语态和名词化结构。因些法律英语在句式上有如下三个特点:

1. 句子结构冗长复杂

合同英语中正式程度的体现方式很多, 除了通过词汇的选择上来表示之外, 句式也可以用来表示正式程度的高低。在英语各种功能文体, 乃至整个英语语体中, 合同文体可谓是正式程度最高的语体。在句式的选择上其特点是结构复杂、重叠, 句子冗长。如下句:

Should any cases happen and prevent either party from executing the contract, such as war, serious fire, typhoon, earthquake, floods and other cases which could not be foreseen, controlled, avoided and overcome, the prevented party shall inform the other party by fax and send by registered airmail a certificate issued by competent authority concerning confirmation of the force majeure within fourteen working days following the occurrence of the case of force majeure.此句中两个不同种类的状语成分一起使用, 使句子结构更加复杂。在理解这种较长的句子时, 可以通过调整句子中心、结构、长度以及必要的词汇增减来实现。本句可译为:如果任何一方当事人受战争、严重的火灾、水灾、台风、地震、洪水以及其他不能预见、不能控制、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事件的影响而无法执行合同, 受影响的一方当事人应以传真方式通知另一方当事人并应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十四个工作日内以航空挂号信将有关当局出具的证明文件提交给另一方当事人。

2. 被动语态和名词化结构

合同文件旨在对人们的行为做出规定, 规范有关各方的行为。在没有具体人物执行某一动作, 或表达重点在于动作本身而不在动作执行者的情况下, 把动词转化为抽象的名词和使用被动语态恰恰适合商务合同英语庄重刻板的文体特点。无人称性的使用突出了文本的内容而不是强调文本的产生者和接受者。因而在合同英语中被动语态的句子经常出现。如:Contracts can b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ir validity into several categories:valid, void, avoidable or illegal. (合同按照其效力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有效的、无效的、可撤销的、违法的) 。

被动语态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不带个人主观性, 而合同文体的核心就是客观真实可信, 因而在合同文本中经常会使用被动语态。

名词化结构在法律英语中的使用日益广泛, 它不仅挤掉了其他一些词类, 而且顶替了很多语法结构。名词化结构语言简练, 结构严谨, 表意简洁, 同时也保证了文本的客观真实, 因而在合同英语中的名词化结构也不可忽略。如:Snuggling of goods whose import or export are subject to prohibitions or restrictions, which constitute criminal offences, shall be subject to... (走私禁止进口或限制进出口的货物, 构成犯罪的, 依照...)

3. 固定句型结构

为了使要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或界定适用的范围, 在起草合同的时候, 经常使用现成的套话。如:shall not operate as a waiver, shall be deemed a consent,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or other similar or dissimilar causes, without prejudice to等。这种文件特有的套话在普通英语里是找不到的, 因此也更能反映合同英语的特点。

篇4:句式特点

【关键词】英语长句 翻译 长句

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纽马克指出翻译是一种用某一种语言信息来代替另一种语言信息的技巧。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重形和,其句子普遍较长;而汉语则重意合,在表达时更多的使用短句。在英汉翻译中,长句的翻译是每个译者都会碰到的问题。长句的翻译既是英汉翻译的难点,也是其翻译的重点。本文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分析英语长句的特点并总结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与方法。

一、英语长句的特点

(一)结构复杂

英语构句依靠连接词,其句子成分可以自然的宽展,增加。在英语长句中,经常会出现从句套从句的现象,使整个句式看起来复杂异常。

(二)修饰成分多

英语长句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其修饰语较多。形容词、名词、现在分词、过去分词、不定式、介词短语及从句等都可以作为修饰语。

(三)并列成分多

在英语长句中,并列成分出现的频率最高。在长句中的并列结构既可以是单词和单词的并列,也可以是短语之间的并列,还可以是分句与分句的并列。

二、英语长句的翻译策略

(一) 顺向翻译法

如果英语长句中的叙事顺序与汉语的表达顺序基本一致时,就可依据原句的顺序进行翻译,这种译法就是顺向翻译法。

例1: ①The us and China on Wednesday agreed to resolve a series of economic disputes in a deal that ②the Bush administration hopes will shrink the trade deficit and deflect charges that ③Chinese competition is hurting US workers.

译文:美国与中国于周三达成协议来解决一系列的经济争端。布什政府希望该协议将缩小贸易逆差,并挡掉这样的指责,即中国的竞争正在伤害美国工人。

分析:该句是一个主从复合的英语长句,共有三个意群。整个句子许是顺序和逻辑关系与汉语的表达方式基本统一,因此这个句子可直接按原文的行文顺序逐句翻译即可。

(二)逆向翻译法

在翻译英语长句时,如果英文长句的表达顺序与汉语不一致,甚至相悖,那么在翻译时就需要进行语序局部调整,将意群前后颠倒。

例2: ①Food manufacturers are flooding the UK market with new products ②in response to ③rising demand from ④a population hungry for “something different.”

译文:英国人极想“尝新”,要求与日俱增。针对这种情况,食品生产厂商正一个劲地向英国市场大量投放各种新产品。

分析:本句包含四个意群。在翻译时,根据汉语的表达习惯,将句式重组,自后而前的翻译,其译文更加流畅自然。

(三)拆句译法

英语长句结构虽工整,但有时各个成分之间关系并不十分密切。因而,在翻译时可按汉语多用短句的习惯, 将工整的英语长句分解译成汉语小句,分开叙述,使语意更加连贯,也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3:The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ion (MGI), the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search arm of McKinsey & Company, was established in 1990 to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ving global economy.

译文: 麦肯锡全球研究院(MGI) 成立于1990年,是麦肯锡咨询公司对商业经济进行研究的分支机构,其目的是对不断发展的全球经济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分析:本句中the business and economic research arm of McKinsey & Company 一个名字短语作同位语。to develop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evolving global economy 是一个不定式短语作目的状语。在翻译时,将同位语和目的状语分别译为两个独立的句子,使译文更符合汉语自身的逻辑

(四)重组译法

英汉句子结构的差异使得译者在英汉翻译时,仅对句子进行局部调整有时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这时就要大幅度地打乱英文原句的词序和各种成分的排列,对其进行重新组装。

例4:Previous Urban reports by the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have quantified the magnitude of the changes in the global consuming class and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that are under way as fast-growing cities in emerging regions gain share in the global economy.

译文:由于新兴地区迅速发展的城市在全球经济中取得一席之地,麦肯锡全球研究中心在先前关于城市化的世界的报道中,对全球消费阶层和建设中的基础设施投资变化进程进行了量化。

分析:本句是一个复合长句,包含一个定语从句和一个状语从句。若按照语序直译的话,是即无法做到“信”和“达”,更无法达到汉语“雅”的标准。因而,必须将将其语序打乱,在根据语义对译文进行重新安排。

三、小结

本文从英语长句的句式特点出发来探讨英语长句翻译的策略和方法。我们知道要想做好英语长句翻译,必须了解英语长句的特点,理清其句子结构及语法成分,同时灵活地运用各种翻译技巧与方法,译出通顺 、流畅、自然的汉语译文。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靳梅林.英汉翻译概要[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

[3]欧阳燕.长句的逻辑翻译法[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4]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0

篇5:句式特点

表选择语气:

1、“与其……孰若(无宁)……”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2、“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①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②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篇6:句式特点

很难想象如果现代社会没有了计算机,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

2.It is conceivable that being physically active does good to health.

可想而知,积极参加体育活动有利于身体健康。

3.It is a highly controversial issue whether women should join thearmed forces or not.

女性是否应该参军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问题。

4.It is universally acknowledged that water and air are indispensableto human beings.

人们普遍认为,水和空气对人类不可缺少。

5.It is essential that endangered species of animals be protected againstbeing killed.

保护濒危的动物物种免遭残杀是必需的。

6.It is high time that the government took effective measures toresolve these problems.

该是政府采取有效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了

7.It has been made easier for modern people to communicate with eachother by the internet in a few seconds.

现代人很容易通过互联网在几秒钟内就取得联系。

8.It is worth caring about the way a child behaves.

关心孩子们的行为方式是值得的。

9.It has been a few decades since the computer came into being.

自从计算机问世以来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

需要注意的是,上文给出的例句大多来自以往托福写作的高分范文当中,大家不仅可以参考基本的句式结构自己仿写,许多例句本身也可以稍加改动后直接运用到相应的作文话题中。

托福写作模版—好的结尾

托福写作结尾一:重申立场+反方观点的弱点

例如:托福写作题目:When people go on a trip, some like to go with a friend while others like to go alone. Which do you prefer?

我方立场: I would rather to travel with a friend.

托福独立写作结尾: Taking all of the factors above into account, being accompanied by some close friends tends to be a better option when it comes to having a trip. This even makes more sense if one is fully aware of the possible dangers of travelling on one’s own, that is, being helpless when emergencies occur and having no one to share the excitement.

解析:这个结尾采用了重申立场+反方观点的弱点。“考虑到以上所列出的论点,我们可得知当说到旅游时有人陪伴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这点更说得通,如果一个人清楚地明白独自旅行潜藏的坏处,即遇到紧急情况的无助感以及无人分享旅途的兴奋感。“语言上的主语替换尤为灵活,I would rather to trav

托福写作结尾二: 重申立场+反问句

例如:托福写作题目:Some people like to live in a small town, while others like to live in a large city. If you had a choice,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live?

我方立场:I would like to live in a big city.

托福独立写作结尾: Although a growing number of serenity-seekers regard the smaller community as their dream homeland, I still opt for the metropolis for its convenience and dynamic life. When it comes to living, how can one possibly deny that the purpose of life is to explore new things that small towns fail to offer?

解析:这个结尾采用了重申立场+反问句的写法,很大气。“尽管越来越多寻找宁静的都市人把小城市视作自己的梦想家园,但我仍然觉得大城市更胜一筹。当谈到生活,谁能否认生活的目的不就是探索新的东西吗?而这一切都是小城市无法给与 的。“ 反问句写的是反方立场的弱点,这其实在内容和Plan B是相同的,只不过用的反问句来加强语气。

托福写作结尾三:重申立场+补充

例如:托福写作题目: There are people who learn about life by listening to their friends’ or families’ advice.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those that learn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 Which one do you prefer?

我方立场:It is better to learn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

托福独立写作结尾:In a nutshell, it is quite common for us to seek advice from our buddies or family when faced with life dilemma, but in most cases, more benefits can be available if we pick up some lessons by our own experience. After all, it is our action rather than other people’s words that determine what kind of people we want to be. (62 words)

解析:这个结尾采用的是Plan A,重申立场使用了比较法,这也是托福结尾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因为大多数写作题目都涉及两者对比。“总而言之,当面临生活困境时人们往往会向朋友和家人求助,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我们自己尝试一些事情,往往会学到更多的经验。“语言转换上,使用了换主语和换词的方法,我方立场It is better to learn from personal experience,主语是It, 但在结尾换成了benefits, 整个句子即变成了more benefits can be available if we pick up some lessons by our own experience.结尾第二句话,补充了我方立场的合理性,进行了升华。”毕竟,决定我们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关键点并非是他人的言语而是我们自己的行为。“

el with a friend.转换为了Being accompanied by some close friends tends to be a better option when it comes to having a trip.

托福写作模版如何使用

首先,英文写作讲求经济性和有效性的结合,通俗讲,就是以最简洁的语言表述最丰富的内容!大家不要误解简洁性的内涵,它可不是指简单的句式结构,简单的词汇资源!而是言简意赅的两个字“精炼”!下面,我们看一下一个托福写作模板的introduction部分。

The reading passage explores the issue of… The professor’s lecture deals with the same issue. However, he/she thinks that…, which contradicts what the reading states. And in the lecture, he/she uses three specific points to support his/her idea.

在本模板中不看好的地方有三,分别是:explores后面的宾语部分,which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和And in the lecture, he/she uses three specific points to support his/her idea.这句。理由如下:

explores后面的宾语the issue of 中,介词of后面的语法形式要求是名词,或是名词性从句,如果我们选择名词,考生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一个合适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去概括阅读文章的中心思想,如果我们选择名词性从句,那这个句子就显得臃肿不堪。这个鬼怎么破?我们的建议是:把the issue of 也砍掉,换成其他更为简洁切题,含义具体的名词然后加上后置定语 of sth 再加定语给sth以表达清楚阅读文章的含义,或直接加定语从句说明细节!例如:The reading passage explores three possible causes/theories/sources/functions/等等+定语。

举例如下:

The reading passage explores three possible functions of the carved stone balls dated back to around 4000 years ago in Scotland.(TPO33)

The reading passage explores three possible sources of the strange sound detected by the sailors in Russian submarines patrolling in the northern Alantic and Arctic Ocean from 1960s to 1980s.(TPO32)

这时候,有人就会问了,如果阅读文章当中没有类似于 the carved stone balls 和 the strange sound这样类似的词汇该肿么办?别急!我们不是还有定语从句嘛!如:

The reading passage explores three possible theories why employees should work for four days instead of five days a week.(TPO1)

本段中第二个不认可的地方是which引导的非限定性定语从句。理由是,从语法上讲,非限定性定语从句中的关系代词which应该指代的是前面整个句子的意思,但事实上,前面的句子中的He thinks这一概念是不应该被包含进去的。这个地方应该这样破:直接把定语从句砍掉不要或者改成分词短语的状语形式!如:However, he/she thinks that all the theories mentioned in the reading are unconvincing. And he/she employs three specific points to backup his/her idea. 砍去定语从句反倒觉得句子清新了好多,没有以前的那种语义重复,累赘不堪的感觉了。

最后在本段中不看好的是And in the lecture, he/she uses three specific points to support his/her idea.这句,原因是太过的累赘且用词比较简单。建议改成分词短语和前句合成一句话,去做前句的状语!

合理高效的使用托福写作模版

第一, 强大自己的英语基本功。只有在平时注意积累,注意改正自己的错误,才会避免低级错误,才会运用正确的语法结构。

第二,动笔之前,一定要认真审题,和构思,要尽量明确写作的结构,内容,然后要要注意看写作要求,这一点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认真审题的话,见题就写,没有严谨的写作思路,很容易造成跑题,偏题,不符题意的错误,也就不能使模板中的句型和内容相匹配。

篇7:举孝廉不行句式

张衡传节选

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篇8:句式特点

关于日语句式“N1をN2にする、Nにする、N1をN2に(して)…、Nにしては/も…”以往研究多围绕个别展开,因此句式间的共性和“Nにする”的句法功能变化少受关注。大堀2004和砂川2006等学者提出将句式扩张也纳入语法化研究视野来考察。本文基于句式语法化视角,从“Nにする”这一共通形式出发,考察上述句式群的语法化现象,描述“Nにする”成分在语义、形态、句法功能上的变化,论证其变化的连贯性和内在机制。

二、语法化和句式扩张

关于语法化现象,过往研究指出其有以下特征:(1)语义虚化;(2)非范畴化;(3)形式固定化;(4)实词向虚词转变;(5)表达命题到表达情感的主观性变化;(6)语法化过程连续渐变。(砂川2006)另外,大堀2004:31还主张“純然たる脱語彙化だけでなく、構文の発達も文法化の視野に入れるべき”,砂川2006:39也认为有必要结合新生句式思考语法化。

三、“N1をN2にする”句式

该句式表达某动作或作用影响对象N1变化,产生N2的变化结果,“する”作对象变化他动词用,“N2にする”整体作为一个复合谓词起句法作用。如例2、3所示,除“N2に”外,能充当变化结果的还有形容(动)词的连用形,构成“NがNをAする”的对应句式。对“Nに”的句法成分定位,按学者立场大致分为“结果补足语”和“结果副词”两派。

例1:射撃の名手が彼を蜂の巣にした

例2:歯医者さんで歯を白くしてもらいたいのですが、いくらくらいかかりますか?。

例3:これらの国々の結束の上に立つ彼の立場を困難にした

例4:それとも君主制を欲する者が天意を口実にしたのか?

例5:英会話学校の広告の多くが女性をターゲットにしたものである。

观察语料,还发现不少像例4、5的句子,与例1—3想通,其皆可转换成对应的“N1がN2になる”句式。语义上,例1—3中“N1”自身发生客观变化,产生“N2”的新属性(形、色、数、程度等)。例4、5理解为“N1”被外界赋予“N2”的新属性,即主观上对“N1”评价判定为“N2”更恰当。从“国統治の口実、英会話サービスのターゲット、研究の重点、サッカープレーの基本”这样的替换表达中可看出该类型“N2”与S(1)形成一定的关系。在事件识解上,处理“N1”与S间的关系时,S的某侧面属性被定位为“N2”。由于是对对象N1的“思考定位”使得N2归属于S的某属性,本文将该类型语义称为“对象归属评定”。对N1自身属性发生状态变化的类型,则称为“对象状态变化”,以示区别。

关于对象状态变化,认知语言学上一般认为通过空间隐喻的概念映射产生“变化即移动、状态即场所”的理解。笔者认为“对象归属评定”类型根本上也是基于对象位置移动的概念隐喻扩展出来的。用具体物与具体空间的关系来置换理解便是具体物N1在和它的外在空间“S”之间,动作主体判定N1属性“位移”归属到“S”的某个点N2处。“对象状态变化”与“对象归属评定”的另一个区别在于它们的动作性差异。因前者是对象物自身物理状态发生改变,较后者心理上的归属评定,在动作性上显得更明显突出。

另外,例1—5出现在单句中,例6、7则是作为从句成分修饰后续主句,起到样态修饰功能。上述两类型皆可出现在单句和复句中。

例6:ダニエルは右脇を下にして、たちまち深い眠りについた。

例7:身の回りの人々を俳優にして、劇中劇を空想する。

四、“N1をN2に(して)、…”句式

如例8、9所示,前人研究认为“N1をN2に、…”句式在产生上是从“N1をN2にして、…”的“して”形式省略而来,与后置词一脉相联,“して”的有无通常不造成现语义上的差别。“N1をN2に”的语义多表示基准、焦点、理由、目的、时间、空间,作为主句事件实现的附加状况在句中起样态修饰的句法功能。(村木1983:267、田中2010:133)

例8:ぼくは仕事を口実に、家庭を省みなかった。

例9:そんな中国人観光客をターゲットに、各国は中国人観光客の誘致に力を入れている。

句法层面上该句式有“N1をN2に”不可分割,内部语序不可颠倒,“N2”的名词性弱化,甚至出现“を”脱落形成“N1N2に(悪童相手に)”等句法特征。毋庸置疑,这些符合语法化理论提到的形式固定化、非范畴化特点。寺村1983:125还详细论证指出(1)N1、N2、S之间隐含“N1がSのN2だ”的语义关系;(2)N2是具有归属性特征的名词;(3)S(典型用法上)表达动作主体有意图性的行为。张2013得出在表示物体数量、程度、形状、颜色、状态等变化的语义用法以及部分惯用句表达上“して”难以省去。同时也指出在口语对话,新闻标题等需要省略的语体中“して”也可略去不出现。

综上所述,“N1をN2にして、…”句式含有对象归属评定和对象状态变化2个类型,但当其变为“N1をN2に、…”时,2个类型的使用分化倾向显现,即“N1をN2に、…”句式在复句中基本继承了对象归属评定类型。与此相对,对象状态变化类型原则上要求保留“して”而不可省略。

五、“Nにする”句式

该句式表达动作主体从多个候选项中决定和选取N(安达1999:108)。安达1999:108将其归为“Nが(Nを)Nにする”处理,并举例10、11,称因信息上“Nに”成分的重要性更为突出,导致“Nを”成分不出现句中。

例10:店、どこにする?

例11:今日のお昼、ひさしぶりに、お好み焼きにしよう

笔者对他解释未出现“Nを”成分的论述存疑。观察例10、11,若对“店、お昼”追加助词,显然“店は、お昼は”更自然。这并非是单纯地“は”取代了“を”,而是反映了句式整体语义和事件识解上的不同。如前所述,“N1をN2にする”句式的典型用法是客观描述对象状态变化,而“Nにする”句式的主观评价的一面得到凸显,即“店、お昼”在对话中以主题形式存在,“どこにする”、“お好み焼きにしよう”的发话背景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偏好。笔者认为该句式对应的是“(Xは)Nにする”。“Xは”表主题且与句中的“N2に”有关联但不对等。观察例12、13,“キッチンで使う電気施設の様式”“新居を手に入れる方式”的选择和决定并不引起“キッチン、新居”本身的状态变化或归属评定。另外,从“Nにする”与“Nを選ぶ/決める”、“N1はN2になる”对应,但不对应“N1がN2になる”处也可以印证笔者的观点。

例12:今度新築を立てる予定です。キッチンはIHにする予定なのですが、エコキュートにするかどうか迷っています。

○IHを選ぶ ○キッチンはIHになる ×キッチン がIHになる

例13:結婚後の新居は賃貸にしましたか?購入しましたか?

○賃貸を選ぶ ○新居は賃貸になる ×新居が賃貸になる

“Nにする”句式可理解为就主题“Xは”相关的多个事项中的一个点“N”的位移定位。它和“N1をN2にする”句式的接点在于都有对某个事物的操作,不同则是一个以明确的“N1を”形式出现,一个是以“Xは”主题形式或隐含其下的形式存在,对象状态变化是物理层面的操作,对象归属评定和选择决定则是心理层面的操作,不产生“N1を、Xは”自身属性的物理变化。观察例14,它可有对象状态变化和选择决定两种理解。而例15通常很难作对象状态变化解释。造成它们的不同在于主题“N”是否能发生物理状态变化,“仕切り”可以,而“冷奴”通常不会再次发生物理状态变化。另外,在语料中还发现少量“Nに”为名词短语的实例(例16)。这种接续上的限制减少与“Nを”升级为主题“Nは”有关系

例14:アーチ窓をつくりました。駐車場から上がると庭になります。仕切りはアーチにして、立体感を出しました。

○仕切りをアーチにして

例15:冷奴は絹ごしにすることもあるけど、もめんがよろしな。×冷奴を絹ごしにする

例16:禁煙は明日からにした。(安達1999より)

六、“Nにしては/も、…”句式

如例17、18所示,“Nにしては/も…”句式表示基于某状态,参照社会常识设定的标准,作出意外性的评价(田中2010:49)。要强调的是该“にしては/も”成分的形式固定,我们称其为主观评定句式。

例17:この建物は病院にしては、小さすぎるようだ

例18:書いている学術論文にしても、もちろん教育学が中心ですが、文学、政治学、社会学、歴史学の論文も執筆しています。

例19:この文は中学生が書いたにしては、非常によくできている

例20:それは、理解するのはときに難しいにしても、容易に見て取れる変化だった。。

前述“Nにする”句式出现接续上的限制放宽,但是少数派。如例19、20所示,“にしては/も”前接续谓词的实例已不再是少数,即非范畴化现象明显有加强。高桥2003:274将动词不再发挥原有句法功能(作谓词)或改变原有语义(表动作或变化),形式退化现象称之为“后置词化”。相比“N1をN2にする”和“Nにする”句式,“N1をN2に(して)、…”和“Nにしては/も…”句式中的“して”呈现出了“后置词化”现象,这是其接续从名词扩展到名词短语和小句的原因。“Nにしては/も”句式与表选择决定的“Nにする”句式关联密切,都是针对某主题在心理层面的操作。不同的是“Nにする”句式的动词“する”有“する、した”形式变化,尚可感受到动作性。而“Nにしては/も…”句式无形式变化,“Nにして”表某种状态状况,结合“は/も”产生了新的“假设判定”语义。

七、结语

上述4个句式在语义、句法形式、事件识解上可找到一定的变化倾向。从句式“N1をN2にする”到“N1をN2に(して)…”再到“Nにする”,最后到“Nにして(は/も)、…”,其句式语义和事件识解上由客观表达向主观表达转变的倾向。句法形式上,伴随动词“する”的动作性弱化,前接的“N”成分的句法限制从名词扩展到小句,“Nにする”成分从出现在句末、句中向句首转变,形态上从可变的“Nにする/した/している”向“Nにして”固化,甚至出现“して”消失。导致“Nにする”成分的形式、语义、句法功能变化的原因,笔者认为其与名词成分“N”和动词成分“する”之间的影响力平衡有关,即随着动词影响力的减弱,名词成分不再受动词束缚而趋于自由。对于该设想的合理性,笔者将在今后进一步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村木新次郎.1983.「地図をたよりに、人をたずねる」という言い方[C].渡辺実編.副用語の研究.明治書院.267-292.

[2]寺村秀夫.1983.「付帯状況」表現の成立の条件―「XヲYニ……スル」という文型をめぐって―[J].日本語学2(10):38-46.

[3]安達太郎.1999.『する』の文型と構文[J].広島女子大学国際文化学部紀要(7):105-117.

[4]大堀.2004.文法化の広がりと問題点[J].言語.(4):26-33.

[5]砂川有里子.2006.「言う」を用いた複合辞―文法化の重層性に着目して―[C]/藤田保幸山崎誠.複合辞研究の現在[M].和泉書院.

[6]高橋太郎.2003.動詞九章[M].ひつじ書房.

[7]田中寛.2010.複合辞からみた日本語文法の研究[M].ひつじ書房.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文化特点 下一篇:特点是没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