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倾听回报

关键词: 子路 养成 倾听 学生

尊重倾听回报(精选三篇)

尊重倾听回报 篇1

——于漪

刚刚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文章, 印在脑海里的有子路的率真粗豪, 冉有和公西华的谦恭谨慎以及曾皙的雍容洒脱, 当然, 还有孔子的亲切和蔼。是孔子谦和的长者作风和循循善诱的教态, 给整个谈话营造了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穿越千年, 这种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仍然令人生羡。

我常常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思考, 学生在怎样一种状态下, 能在教师或公众面前自然流露他的真实想法, 而且这种想法又是他经过思考有所沉淀的, 是能够代表他的独特思想的, 或者是能够带给听众某种启示的, 是教师的讲解所不能涵盖的。

我们都知道, 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具有健康、丰富个性的创造性人才。要求教师拥有爱心和高度的责任感, 开展有质量的教育教学活动, 让学生的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 潜能得以有效开发, 从而成长为有价值感和幸福感的合格公民。作为教师, 我们要在最大程度上尊重学生的自由和人格, 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鼓励学生主动思考, 善于求疑。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做好引导、指导和帮助工作, 做学生人生和学业的指导者参与者, 心理的疏导者和潜能的挖掘者。在实践中努力求索, 不断尝试, 我认为有一种做法值得借鉴, 那就是——倾听。

倾听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首先, 可以帮助教师更全面的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 更好地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专注地听别人说话, 这不仅是一种得到别人敬仰的最简单的方法, 而且还是一种引起别人说话的妙策。” (卡耐基) 当教师沉下心来, 认真地倾听学生讲话时, 学生会真实的感受到来自于教师一方的尊重和信任, 会自然的流露较为真实的想法, 有利于教师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 从而抓住教育的契机。其次, 当教师以一种平等的姿态来倾听学生讲话时, 这种真切的信赖感会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和安全感, 于是会很自然的敞开心扉, 为接下来的沟通铺平了道路。“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其中, “解惑”之责的内涵丰富。很多时候, 学生的主动倾诉, 不仅是学业上的疑难, 还有来自于生活中的困惑;不仅是想要立即得到教师的指导和教诲, 还有可能只是单纯的宣泄。尤其在起始年级和毕业年级, 来自于人际交往的障碍和升学压力等诸多方面的负面情绪亟待排遣。此时的倾听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只有倾诉后的平静才能让学生较快地恢复健康平和的心态, 冷静的面对问题, 解决问题。

倾听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 有课堂上的倾听。课堂, 早已不再是教师自我展示的舞台, 而转变为教师用心引导学生学习思考的平台, 要鼓励和引导学生亲身体验、真切感受。我和学生曾经探讨过这样一个话题:如果在“开心辞典”节目中, 你是愿意做王小丫 (考官) 还是考生?争论很激烈, 毕竟考官的权威感还是很诱人的。但是最后, 大家更倾向于选择做考生。原因是, 考官 (提问者或倾听者) 已知问题的y答案, 她的工作很大一部分是事先用程序设定好的, 而考生 (回答者或诉说者) 在未知中探求, 其表现更具有变化和惊喜, 成功后的快乐更有价值。当学生转变了角色, 享有话语权后, 更充分的感受到创造性劳动的意义, 这一点, 非常可贵。同时, 要重视课堂之外的倾听。上述提到, 学生是在对教师有了一定信任之后才会主动倾诉的, 也许是在走廊或是办公室, 这种随时随地的即时倾听, 有时并不需要有即刻的成效, 一个平静的微笑, 一个体谅的眼神, 也许就是最好的理解和支持。在起始年级, 学生最大的困惑莫过于对新环境的种种不适。对新的人际交往的无所适从, 让他们更容易陷入一种对母校的无限怀念, 有时其实就是对自己过往成绩的缅怀, 长此以往, 不思进取, 很难取得新的成绩。通过倾听, 帮助学生寻找新的发展空间;理解他们的失落感, 帮助他们更快的找到归属感, 适应新环境, 不断进取, 用实力重新赢得尊重。在毕业年级, 听到最多的可能就是学生临考前的紧张不安, 想赢怕输的心理症结。通过倾听, 陪他们走过这段意义非凡的人生阶段, 勇敢面对重大抉择, 引导他们把更多的经历放在认真做事上, 目标明确, 相信自己, 实现理想。相信教师充满诚意的倾听, 会让学生摆脱不适感, 减少无助感。最终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倾听是要讲究艺术的。作为教师, 从专业技能的提升考虑, 要多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 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 讲究和学生谈话时的技巧。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应该是具有民主思想的。而民主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平等意识。作为教师, 最大的平等就是, 走到学生中间, 与学生平等的享受教育的过程。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应该是具有坦荡胸怀的。因为倾听者把话语权赋予传统教育中的接收者, 同时, 给了学生尊重、信任、自由和宽容, 准备好接受质疑、挑战甚至颠覆, 准备好随时吐故纳新, 修复和完善自我。一个善于倾听的教师同时还应该是学养深厚的, 因为倾听可能只是个开端, 之后的更为深入有效的探讨是需要一定专业能力作支持的。

尊重与倾听 篇2

王爱民在这本书中全面解读男孩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让家长洞悉男孩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掌握男孩教育的方向和技巧,真正教到点子上,事半功倍。《男孩怎么养——培养杰出男孩的100个细节》每一个细节都含有大量具体的教育实例和操作指导,是众多成功父母总结出来的教育经验,简单实用,能引导我们解决男孩教育中最常见、最关键的难题。《男孩怎么养——培养杰出男孩的100个细节》以培养上进、自立、坚强、乐观、仁爱的男子汉为目标,全面塑造男孩的体格、德行、意志、情感,是全面的、真正意义上的英才教育。本书重点从孩子出生到经历青春期,作为父母应如何教育孩子,书中更多地将中国式家庭教育与国外家庭教育的实例进行对比,强调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反思自己在对儿子教育上有时确实因为工作忙了压力大了而运用了简单而粗暴的方式,为了让他听话而大声呵斥,缺乏了应有的耐性;有时也会将他和别的孩子进行比较,当发现他有不如别人的方面我更是变得焦虑起来,自然想着如何急功近利。但这样教育的结果往往起到的是反作用。王爱民老师在他的书中说道应蹲下身来倾听孩子的话,我想这样的倾听方式会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让孩子从心理上觉得你不是高高在上的,他才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我尝试着做了,我的孩子年龄还小,我抱起他,让他坐在我的腿上,然后再倾听他的讲述。关键是不再打断他的话,强行介入我自认为对的观点。多次试下来,我发现这个办法非常管用,我不再是孩子心里的“大老虎”了,他也愿意和我说说这,说说那了。即使他犯了错我批评他的时候,他也不像以前那样的倔了。孩子就像一面镜子,当他觉得你不够尊重他的时候,他的反叛心理自然表露无遗。

由此,我联想到这样的教育方式其实不止适用于家庭教育,作为老师,我们在日常的对学生的教育中,也同样是有效的。我们时不时地在教育学生中会加以班主任的威严,比如对犯了错的孩子请他们进办公室谈话。虽然我们不会以粗暴的方式对待学生,但是办公室的环境和老师严肃的表情对于孩子来说已经充满了很强的威慑力。试想,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们怎么会不选择接受你的教育?但是他(她)们真的心服口服了吗?我想答案应该是“不一定”吧!当然,班主任既要担任学科的教学又要处理班级大大小小的各项事务,工作极其繁琐,这种处理的方式自然成为了“上上之选”。我们肩上担着的是教书育人的重任。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心理,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同的。表面的风平浪静,暗地里波涛汹涌。学生的问题还是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他(她)们错误的认识也许会影响他(她)们的一生。我想我们也可以借鉴王爱民老师的建议,遇到学生的问题,能多一份耐心,能弯下腰或蹲下身子细细倾听,然后像朋友一样的交谈,适时引导他(她)们发现错误所在。多次的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交谈,一定会让你的学生们更听话的。

让尊重从倾听开始 篇3

关键词:倾听;尊重;能力

从小到大,我们从来就不缺乏“听”的教育。年幼时,父母就教育我们要“听话”。尽管有人说“听话教育”扼杀了中国儿童的创造力,不适合当前的素质教育,但我们的耳畔总有那数不清的“听话”声。

大概是因为习以为常吧,“听话的教育”大多不能激发我们的兴趣。不信,走进我们的课堂,定会发现这样的现象:老师侃侃而谈,而学生要么东张西望,魂不守舍,要么窃窃私语,东倒西歪,甚至还有埋头苦干,酣然入睡的。如果遇到学生发言,孩子们更是置若罔闻,不屑一顾。年龄越小,其注意力越不持久。能够在课堂有限时间内都高度集中精力是不太可能的。此之谓不能倾听者。至于那些不愿倾听者,恐怕还有主观的原因——自我中心意识。特别是现在的小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从家庭开始,就养成了时时处处以“我”为中心的意识,自以为是,目中无人。当然,还有可能就是讲话者内容太单调无聊或思维混乱,让人无法倾听。

倾听究竟有哪些重要的作用呢?

首先,倾听让人学会尊重。说话者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可能会因为对方的倾听态度而感到心情舒畅。在此,倾听无疑是一种赞美,因为听者的专注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你是一个值得我静下心来用心听你说话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被注意,被尊重。”所以,倾听无疑是满足了对方的自尊心。相反,对他人言辞无动于衷,则会使说话者有挫折感。尊人者人尊之。从小学会尊重他人,这是一切善行的基础。试想,那些弄虚作假者、坑蒙拐骗者,哪一个是尊重他人的呢?

再者,倾听可以增进友谊。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和同学发言,会获得讲话者的好评,消除误会、隔阂、不信任与敌对,使二者的关系加密切。这时的倾听甚至有化敌为友的功效

怎样才能让学生学会倾听,并养成习惯呢?

首先,教师要时时刻刻教育学生成为一个会听话的人。

这一点对训练倾听很重要。有这样一个例子: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天和朋友散步,途中停下跟一个陌生人聊天。在谈话中,始终是丘吉尔一人滔滔不绝地说话,对方几乎没有开口。两人分开后,丘吉尔对他的朋友说:“这个人很聪明!”朋友惊问:“你怎么知道?他可一句话都没有说!”“你没看见他一直在全神贯注地听吗?仅凭这一点,我便知道他是一个聪明人。”后来,这个陌生人得到了丘吉尔的重用。的确,那些成功者往往不一定能说会道,口若悬河,但他们往往是善于倾听的高手。难怪有这样一句名言:“上帝给我们两只耳朵、一张嘴,原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

其次,要尽量营造融洽和谐的气氛。

听话者要以一种冷静、平和的心情去倾听,因为情绪会影响人的智力,学生只有在情绪状态比较稳定的状况下,才能听得有效。若是烦躁不安、心绪难平,注意力是很难集中在说话者身上的。因此,教师要尽量营造和谐的谈话气氛。“亲其师,信其道”嘛。

再次,教师要率先垂范,做个忠实的倾听者。

课堂上,学生发言可能会南辕北辙,答非所问,或者零零碎碎不得要领,教师切不可心生厌烦,粗暴打断学生发言,要在倾听中循循善诱,要在倾听中拨乱反正,学生会从老师真诚的眼神中得到力量,从提示的话语里获得启发。

当然,在平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教师也要做倾听的榜样。

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倾听训练。

倾听要求神情专注,具体来说就是要凝视说话者。眼睛是流露和表达信息的重要渠道,注视对方的眼睛,自然有一种心领神会之意。但这种注视不能太长,一般3秒钟为一个周期,因为长时间的目光接触会引起对方生理和情绪的紧张。

倾听者要求善传意见,但一般又不可随意打断对方的话语。可训练学生利用肢体语言——头部、臂部的摆动来表达听话者的意见。如表赞许的点头,表欣喜的微笑,表否定的摇头,表敬重的上身前倾等。记住,无论多么不想听这个话题,切忌贸然打断对方的谈话,至少应该先让讲话者讲了一个段落后再引开话题。

倾听还要求复述要点。因为听众如果听后仍然不知所云,那听了也是白听。训练学生怎样抓住要点,最好的方法是由简到繁,从复述开始逐步过渡到归纳要点,有条件者可利用录音(音量稍小些,便于训练集中注意力),先挑选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小片段入手,然后循序渐进,复述难度稍大的内容,直至直接听话。还可以用“耳语传话”的方式进行训练,方法是在纸条上写上传语,要求学生分组用耳语传话,看哪组最先完成。

综上所述,当我们的学生学会了倾听,也就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尊重,就为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人际基础。

难道倾听还不重要吗?

参考文献:

海云明.情感智商[M].中国城市出版社,1997-6.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回报500字 下一篇:感恩&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