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支架

关键词: 高值 心脏 支架 市场

心脏支架(精选九篇)

心脏支架 篇1

心脏支架,是用于治疗动脉硬化的常用高值耗材。近年来,随着我国心脏支架市场飞速发展,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但是,我国的心脏支架市场尚未发展成熟,市场运行状况相对混乱,制度上也还存在漏洞。政府对心脏支架市场的监管力度不够,供应链运营的效率较为低下,患者的使用安全得不到绝对的保证。本文中,我们将采用营销领域常用的4P理论来分析中国心脏支架市场的基本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我国心脏支架市场的问题,提出我们的一些思考。

1 心脏支架市场现状

我们将结合营销领域的4P理论[1],从产品特征(Product)、定价机制(Price)、销售渠道(Place)和推广手段(Promotion)四个方面对心脏支架目前的市场状况进行简单阐述和分析,力图对整个市场状况形成一个比较基本的认识。

1.1 心脏支架产品特征

心脏支架是治疗动脉硬化的常用高值耗材,从1977年出现到现在,一共发展了三代。第一代心脏支架是金属裸架;第二代心脏支架为镀膜支架;而第三代心脏支架为可溶性支架。目前第三代支架的发展尚未成熟,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依然是第二代镀膜支架。心脏支架不是一个孤立的产品,完成整个心脏支架的植入手术需要一个完整的产品系列。我们可以将心脏支架及其附属产品的特征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1)体积小,重量轻。(2)单品货值高,边际利润较高。(3)规格型号繁多。(4)不同厂商同类型产品替代性大。(5)产品有效期短。(6)对库存和运输环境要求较高。

心脏支架的产品特征决定了其市场的特点,以及市场运营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国内的心脏支架市场,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高利润率和高竞争性。高利润率导致了市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而高竞争性使得各家厂商不得不在质量之外寻找其他的各种手段来保证品牌的市场占有率。

1.2 心脏支架定价机制

作为一种典型的高价值耗材,心脏支架的定价机制在供应链的运营中有重要的决定作用。这不仅仅决定了心脏支架供应链的最终用户——患者的治疗支出,也决定了在整个供应链中不同角色的利润分配。心脏支架目前的定价模式可用图1加以说明。

在目前的心脏支架定价体系当中,政府对于价格的确定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一年度卫生部的招标,是当年心脏支架市场的风向标。所有的生产企业都会参与其中,以获得当年的销售资格。目前政府针对国内产品和国外进口产品分别定价,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公平。从质量上讲,进口产品与国产支架的差别并不明显,但是在价格上有几千元的差距。另外,支架的招标价格还相对较高,招标价格的合理性有待提高。而在当下代理商销售模式占据主导地位的市场状态当中,代理商从厂家提货的价格也对整条供应链的运营有决定性的作用。一般说来,代理商的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在与生产商谈判的过程中,生产商会占据优势。

1.3 心脏支架销售渠道

一般说来,心脏支架这一类的高值耗材主要有两种销售模式:代理模式和直销模式(两种模式的对比参见表1)。

在心脏支架市场当中,使用代理模式进行销售的厂商占了大多数,采用直销模式的波士顿科技的市场份额非常小。由于国内医药(准确地说是“医”及其相关的药品、医疗器材等)不分家的情况比较普遍,所以对于心脏支架这样的耗材来说,推广费用在整个销售价格当中占有一个相当的比例。因此,对生产商来说,自行在国内大约一千家医院当中进行推广工作,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为跟医院有密切关系的代理商提供了生存的空间。虽然每家代理商只能覆盖几家医院,但是他们能够充分协调好与医院的关系,做好推广工作,这是生产商力所不能及的。

1.4 心脏支架推广手段

一般说来,推广工作由生产商和代理商共同完成,主要的方式有以下三种:学术研讨、产品推介会、促进医院科室建设活动。生产商和代理商会定期组织学术研讨活动来推广自己的产品。而产品推介会的目的主要在于向医院、医生推荐生产商的新产品。同时,代理商会针对医院、医生的具体情况,安排一些活动。比如,代理商会邀请主刀医生出国参观考察,来提高医生的能力等等。

通过一定的推广手段,生产商和代理商能够建立起比较密切的联系,促进支架产品更多、更好地使用。

2 对于心脏支架市场的几点思考

从目前国内的情况来看,心脏支架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未来几年,会有更多的患者选择心脏支架手术。而心脏支架是一种高销售价格但是边际成本相对较低的产品,因此,目前除了已经进入这个市场内的厂商,国内也还有很多企业想要进入到这个领域当中。随着心脏支架这块蛋糕的不断变大,市场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对于一个生产型企业来讲,想要在这样的一个市场中分一杯羹的前提就是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做好自己的服务工作,包括选择称职的代理商、协调好与医院和代理商的关系等等。

同时,我们也发现,我国的心脏支架市场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挑战。首先,心脏支架供应链是由生产商、代理商、医院这几个主要的角色组成,但是目前各个主体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沟通机制与监督机制,对于患者的医疗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其次,以代理模式为主的销售渠道,增加了供应链的环节,降低了供应链的运营效率。最后,供应链中各个主体的信息不规范,不统一,使得大量的信息不能得到充分利用,丧失了价值[2]。

通过上述的分析和思考,对于规范我国的心脏支架市场,保证患者的医疗安全,我们形成了如下的三点思考。

2.1 加强政府监管

我国的心脏支架市场正在高速发展的过程当中,但是目前政府对于这样的一个市场缺乏足够的重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调控机制。

由于监督体制的原因,政府部门目前对于每年国内心脏支架的使用量并没有明确的统计数据。而供应链中的生产商和医院,也只是对自身的生产量或者使用量有比较明确的了解。对于整个心脏支架市场的规模,各个主体并没有形成共识。而心脏支架作为一种高值耗材,国家目前也并没有对各个厂商的产品进行统一编码,在统计上造成了相当的困难。这样一来,出现了很多不易管理的“真空”,造成了相当多的隐患[3,4]。此外,目前心脏支架的价格也不是非常透明。

为了进一步规范心脏支架市场,政府需要加强监督与调控力度。首先,政府应该建立完善的心脏支架生产、流通、使用的追踪机制。为此,可以由政府牵头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将心脏支架供应链的各个主体都纳入其中。通过完善的准入机制和信息上报机制,政府能够对整条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有准确的了解,一旦出现问题也可以进行及时地追溯。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包括生产商、物流商、代理商、医院,都要采用政府提供的信息平台。再有,政府需要逐步使得心脏支架的价格机制透明化。政府应逐步压缩心脏支架的招标价格,使得供应链环节中的不合理收益逐步减少。比如,政府可以规定完成一例心脏支架手术可以向患者收取的最高费用,这个费用包括了材料、人工等各个方面。同时,政府应当提高医生进行手术的报酬,这样才能使得医生不会通过药品、耗材方面的“灰色收入”来增加自己的收益。

2.2 提高供应链效率

当前心脏支架市场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问题是,供应链运作效率低下。首先,让我们关注一下国外较发达的医疗用品流通市场的情况。其供应链运作的高效率源于以下两点:(1)医疗流通领域由少数大规模物流企业所掌控。以美国为例,其排名前三的医疗流通企业占据了市场份额的95%,而我国排名前三的流通企业占据的份额还不到13%[5]。(2)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运作机制。美国对医疗领域的商业贿赂甚为重视,一旦发现必然严惩。同时,对于医生的治疗工作给予较高的报酬,使得医生不必依靠药品和耗材来补贴自己。因此,美国的医疗用品市场都是直销模式,根本没有代理模式存在的空间和可能[6]。

反观我国的情况,从整体上看,供应链层级较多。每个环节都需要获取自己的利润,这样的结果必然就是产品到终端之后的价格很高。从个体上看,生产商面对多个代理商,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协调好与每一个代理商的关系,也就很难实现供应链的协作。与此同时,各种各样代理商数不胜数,受到基础设施、资金实力、人员能力等各方面的限制,根本没有可能做大。在医院方面,也只有极少数的医院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心脏支架库存管理机制,很多医院对于支架的管理仍然基本上由人工完成。

参考发达的医疗用品流通市场的模式,我们认为心脏支架市场可以引入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比较行之有效的一种手段是将心脏支架的物权也转移到第三方物流企业,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进行库存管理,并且跟医院和代理商保持沟通。医院产生的订单通过代理商告知物流企业,物流企业配货到医院,而代理商从生产商处获取推广工作的佣金。这样的模式,不仅仅能够通过第三方物流的介入实现规模经济性,提高供应链效率,同时也能够减轻生产商管理代理商的压力,以及代理商的资金负担。在代理模式大行其道的状况下,第三方物流的介入可能会触及到某些供应链主体的利益。所以,这种转化首先需要政府在政策上的支持,保证其介入市场的合理性;同时,需要敢于“吃螃蟹”的企业及早介入,不断开拓市场,从而逐渐形成市场格局的转变。

2.3 充分利用信息资源

在当前的心脏支架市场当中,各个主体在运营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但是,目前各个主体没有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信息来支持供应链的运作。同时,各个主体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使得供应链的协作以及政府的监管都受到了影响

在心脏支架供应链当中,个别的生产商和医院在高值耗材的管理上已经率先使用了信息系统。比如,从医院的角度,心脏支架入库、使用、到期,都可以通过信息系统进行及时的记录,并提醒医生进行相关的操作。通过信息系统辅助管理,降低了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减少了出现错误的可能性。同时,信息的充分利用可以为供应链的各个主体创造价值。目前心脏支架供应链的各个主体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很可能产生“牛鞭效应”。各个主体形成的“信息孤岛”,也使得政府没有准确而快捷的渠道获取信息并进行监管。

因此,不管是从供应链主体的角度,还是从政府的角度,都应该更加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最有效的措施,就是建设一个全国性的信息平台。这个平台,应由政府牵头或者由得到政府支持的行业协会牵头,组织行业内的生产商、物流企业和医院来共同建设。建成之后,政府可以要求与心脏支架相关的主体全部参与到其中。信息技术的全面采用,能够提高各个主体的运作效率,降低成本。同时,这样一个全国统一的平台,也能够使得不同主体之间的信息充分沟通,加强供应链协作,减轻“牛鞭效应”。作为由政府主导的信息平台,监管部门也自然能够从中获取足够的信息,为监控整个市场提供帮助。

3 结论

近年来,心脏支架作为治疗动脉硬化的常用手段在国内迅速发展。心脏支架作为一种典型的高值耗材,销售价格较高,而生产成本较低,是一种高利润率的产品。目前,市场上有四种国产支架和三种进口支架销售,还有很多生产企业等待进入市场,竞争非常激烈。数以千计的小规模代理商在市场上进行竞争,不规范、不合理的销售行为难以避免。由于市场行为相对混乱,而政府又没有进行严格的监管,所以支架的使用安全难以得到充分的保证,再加上价格虚高,使得患者的利益受到侵害。

因此,心脏支架市场面临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是政府监管力度不够,使得患者的安全得不到足够的保证,也为某些代理商和医生谋取私利留下了空间。同时目前市场价格的透明度也不够高,也有很多改进的空间。因此,政府需要规范市场行为,压缩供应链个体谋取不正当私利的空间。其次是供应链运营效率较低下,环节过多。实际上,代理商在目前的供应链中的角色是可能被替代的,从医疗用品流通发展的大趋势来看,大型物流企业掌控流通体系才是真正的发展目标。最后,供应链中的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信息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从政府的角度,应当建立全国范围内的信息规范与信息平台,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政府加强监管,提高供应链运营效率[7],创造更多的价值。

伴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心脏支架市场的行为必将逐步规范。政府对心脏支架市场的监管,以及供应链运营效率的提升,也会使得患者的安全和利益得到保证。只是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要达到这样的目标,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文献

[1]菲利普·科特勒.梅清豪译.营销管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刘新平.医用高值耗材价格虚高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医疗设备,2009(6):71-73.

[3]李晓农.从“齐二药”事件谈我国药品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J].中国卫生法制,2006,14(5):17-18.

[4]崔颖.心脏支架系统发生不良事件上海召回50枚[N/OL].新闻晨报,(2004-07-28)[2009-06-12]http://health.sohu.com/20040728/n221234534.shtml.

[5]王滨,滕志香.对我国大型医药物流中心建设热潮的思考[J].中国市场,2008(5):51-53.

[6]高志峰,柴源.浅谈中外药品流通模式的对比[J].中国药事,2007,21(6):385-387.

谁需要心脏支架? 篇2

王明理曾是北京一家经营心脏介入手术产品的医疗器械公司销售员,他的主要工作是推销心脏支架。他说,最初的市场情况是,一个国产支架,出厂价不过3000元,卖给医院的价格是27000元,一个进口支架的出厂价是6000元左右,卖给医院是38000元,医院进货之后,再加价15%卖给病人。近年来,因为竞争日渐激烈,价格有所下降,但仍在万元之上,远远高于欧美发达国家。

王明理的主要服务对象由两种人组成:北京知名医院的心脏支架专家和北京周边医院的心内科主任。

由于对技术的要求较高,一些不具备条件却想开展手术的医院,只能聘请大医院的专家前来完成,王明理充当的是兩者的桥梁,他为那些想开展支架手术的医院请来专家,同时带来本公司提供的心脏支架和配套产品。

专家的“好处”分为两块:一是支架的回扣,按支架的使用个数计算,每个是1500元。当地医院为了充分“用足”专家,一般都是集中多名病人一起来做手术,如果总共使用10个支架,回扣总额也就是15000。

此外,专家到来之前,当地医院要向患者提前收“专家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红包”。每个手术病人1500元,如果仅做造影检查而不装支架的话,则是1000元。这样算起来,专家每跟王明理出去一趟,现金收入在两万元以上。

至于手术当地医院,从王明理的公司所能得到的好处是:手术所有使用耗材总费用的20%。这笔钱通常只交给医院的科主任,至于进一步再如何分配,则是对方的事。

在王明理看来,在心脏支架手术圈里,病人是否需要安装以及安装多少支架,完全取决于手术医生的良心。对于那些可装可不装的病人,专家一般都要装。

王明理的观点得到一位心内科著名专家的认可。该专家指出,尽管我国制定了心脏介入手术的诊疗指南,但制定指南的,恰恰是与之有直接利益关联的介入专家。而在国外发达国家,类似规范需有心脏外科专家、公共卫生专家甚至律师参与,以充分保证患者的权益。

医院最早开展支架手术的是心内科,因为利润丰厚,后来急诊科也逐渐推开,有的医院则专门成立了介入科。于是医院内部也有了竞争,分诊的护士往往成为不同科室的争取对象。

除了卖心脏支架,王明理还向医院卖配套使用的导管。在他看来,心脏介入手术,除了滥用支架,导管的重复使用也很严重。按照相关规定,手术中使用的导管都是一次性的,可几乎所有医院都存在重复使用,医院甚至为此专门发明了一个词:二号管。

王明理的一位同行,为了笼络一位专家,花了三年时间接其儿子上学。偏偏那位公子眼光极高,看不上他的夏利车,于是这位兄弟不得不又买了辆捷达。

王明理说,即使在寸土寸金的北京,支架专家在市中心有几套房子一点不奇怪。

王明理认识的很多专家都已办了移民,这主要是受当年医药卫生领域打击商业贿赂运动所影响。当时,一夜之间,王明理发现身边的专家都不见了,后来一问,才知道出国“避风”。后来风头一过,专家们陆续回来,一切照常。

在王明理看来,热衷于装支架的有两种医生,一种是年轻医生,他们刚刚工作,需要买车买房,因此干劲十足;此外,即将退休的医生也会抓住最后的机会。

钱如此好赚,却不必承担任何责任。据王明理介绍,有一次他跟专家出差,手术中出了事故,病人死在了手术台上。结果病人家属不懂,不仅不怪专家,相反看到专家满头大汗抢救,还千恩万谢,手术费一分没少给。即使是出事后碰到“难缠”的病人,也是由所在地医院处理,专家做完手术走人,根本不管。

心脏支架 篇3

1 术前干预

做好术前护理准备,术前访视与指导,早期进行术前干预。护理干预又称行为矫正,是指干预的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外在行为,可具体描述心理状态,通过学习调整或改变个体异常心理状态和躯体症状,以建立健康行为[2]。

1.1 认知干预

由责任护士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与患者讲解相关手术知识,并采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手术过程、手术配合方法及注意事项。告知患者紧张或焦虑等负性情绪均可引起疼痛加剧,使患者对介入治疗有较为系统的认知,取得最好的状态配合手术。通过家属了解患者思想、心态,同时介绍相关成功案例,引导家属共同参与患者的心理干预,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

1.2 行为干预

评估手术途径,桡动脉、股动脉进行Allen试验。步骤:(1)用双手同时按压桡动脉和尺动脉;(2)嘱患者反复用力握拳和张开手指5~7次,至手掌全白;(3)松开对尺动脉的压迫,继续保持压迫桡动脉,观察手掌颜色变化。若手掌颜色10 s之内迅速变红或恢复正常,表示尺动脉和桡动脉间存在良好的侧支循环。即Allen试验阳性可以经桡动脉进行介入治疗,一旦桡动脉发生闭塞也不会出现缺血。相反若10 s内手掌颜色仍为苍白,Allen试验阴性,这表明手掌侧支循环不良,不应选择桡动脉介入治疗。穿刺部位的选择,触摸桡动脉近心端的搏动情况,避开桡动脉压迫的位置。测双下肢足背动脉的强度和部位,并做记录,练习床上排便。(4)熟悉病情,评估危险因素。包括肾功能、心功能、病变程度。术前,餐少食不禁药,择期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需由专人陪同,排空大小便,建立静脉通道DSA;入室后的处置,吸氧,心电监护,无创血压SPO2监测,护士的安慰沟通和背景音乐有助于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及有无波形嵌顿,按规定有效使用钦维宁,可有效防止支架内急性血栓的再次形成。

2 术后护理

导管室与CCU交接,术中有无心律异常、低血压、出血等发生,血管疏通及植入支架情况。术中使用肝素量,是否使用钦维宁,术中ACT值,穿刺部位及局部情况,住CCU病房,严密监测。每天复查心电图,术后8 h,16 h,24 h,48 h复查心肌酶谱,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出血的观察:常规使用抗素抗凝及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患者常处于低凝状态,故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皮肤出血点、牙龈出血、消化道出血和血尿等,如有皮下瘀斑和出血倾向,绝对禁止热敷。

3 局部并发症

(1)动脉闭塞,动脉搏动,皮肤温度,疼痛。(2)血肿,观察局部张力臂围,间歇压迫。(3)腹膜后血肿,腰痛。(4)假性血管瘤,多次穿刺,压迫不到位,血管畸形。(5)血管速走反射:心率减慢,血压降低,疼痛。(6)骨筋膜室综合征:神经血管受压。

4 全身并发症

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痉挛,严重心律失常,严重造影剂引起变态反应,心力衰竭,脑血管意外等。

5 术后宣教

协助患者多饮水,无心功能不全者补液1600 ml,可维持血压,并加速造影剂排泄。指导患者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进食易消化、富含纤维的食物,每餐不宜过饱,尤其晚餐。戒烟,肥胖及体重超重者应科学减肥,术后活动应循序渐进,从床上、床边、室内,逐渐增加活动范围,延长活动时间。使用大量造影剂者术后大量输液或大量饮水,监测尿量及肾功能。进入普通病房后,防止关节僵化进行行走锻炼,参加病房的行走课及台阶训练,在出院前达到每次走200步,每日2次的活动量。

康复运动使左心室肌球蛋白同工酶从慢型即低活性的三磷酸腺苷酶转换成快型即高活性的三磷酸腺苷酶,使心肌纤维缩短速度加快,从而改善心功能。冠状动脉侧支循环血流增多,狭窄的冠脉侧支血管有明显生长,血流和血管的储备能力增加。运动有助于调节血管收缩因子和舒张因子的平衡,有氧和无氧运动都可激活纤溶系统,提高血液纤溶蛋白活性,促进纤溶系统血管型激活剂的释放,维持血小板反应正常。

6 术后改善生活方式的具体措施

(1)戒烟,限制饮酒,减少食盐摄入,减少管状脂肪酸的摄入,增加钙的摄入,改善膳食结构,理想减重速度为每月0.5~1 kg。(2)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对医疗措施的依从性,减少精神压力。(3)用药指导。提高依从性,提高生命质量。加强运动康复,改变有害的生活方式,改善心肺功能,改善运动耐量。

7 康复督导

随访管理,可以电话随访,留存可靠的信息,规范随访流程,保证服务的延伸。由于心血管患者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而这些患者往往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服药的正确性及依从性较低,影响了治疗效果,故而加强健康教育及护理随访对减少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命质量,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汪慧敏,耿旭.影视屏宣教对桡动脉行冠脉介入治疗的效果评价[J].心血管疾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1,2(2):32-33.

[2]李瑞华.心理干预在门诊局麻手术中的应用[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4,21(7):19.

心脏放支架 不是越多越好 篇4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患者黄金海,因冠心病体内被一次性植入9个心脏支架,术后症状非但没有减轻,反而日趋严重。9个心脏支架,是病情需要,还是过度医疗?

经调查发现,直径只有2~4毫米,重量不足万分之一克的心脏支架,价格不菲却被严重滥用。而对于心脏支架的使用,国内也无强制性法规和监管措施。

难以承受的支架

患者被告知心脏搭桥风险大,花15万元一次性植入9个心脏支架

2010年10月,58岁的黄金海感觉心口痛。经赤峰市医院诊断为冠心病,需要手术治疗。

为黄金海治疗的是赤峰市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王东方。黄金海的女婿吕先生说,王东方告诉他治疗有两种方案,心脏支架或心脏搭桥。“王医生说,心脏搭桥风险大,患者很可能下不了手术台,心脏支架做一两个就行”。

经过权衡,黄金海选择做心脏支架手术。“支架的价格我们也清楚,当时觉得做一两个的话,我们经济还是能承受得起。”吕先生说。

当年10月15日上午,黄金海进行了手术。他记得,躺在手术台上的时候,负责手术的王东方还曾“开玩笑”地问他,“付不付得起手术费哦,付不起的话就得我自己垫了。”黄金海回答“付得起”。

吕先生说,手术两小时后,王东方从手术室出来告诉他,已经给患者做了6个心脏支架,还得继续下支架。

“我岳母当时腿都软了,既心疼我岳父,又心疼钱,但王医生说如果不继续下支架,之前的6个支架也都白做了。”吕先生说,他们只得答应继续下支架。手术结束后吕先生得知,岳父黄金海体内被一次性放入了9个心脏支架。“我们家里也不宽裕,这次手术费就花了15万元左右,好几万元还是找人借的”。

支架引发的医疗纠纷

术后患者未见好转,医院出具说明“治疗费用与患者预期有差距”

虽然装入了9个心脏支架,但是黄金海的病情并没有好转。同时,他还要常年服药,否则血管有再次堵塞的危险。

“(手术前)几天发作一次,现在是每天要痛好几次,走几步路心口都堵得慌。”今年6月10日上午,在赤峰市的家中,黄金海一脸愁容。

黄金海一家多次找到赤峰市医院,希望能给出解决方案,但双方至今未达成一致。

6月10日下午,赤峰市医院办公室一名负责人表示,此事已经上报给市里,相关的说明也早已做出。

记者获得的一份赤峰市医院出具的《关于患者黄金海住院治疗过程说明》中称,“本病例中,医生的经验不足导致决策方面存在欠缺,没有充分考虑到患者的治疗费用与患者预期之间的差距,从而导致此次医疗纠纷。”

“难道说一次性放9个心脏支架就是可以接受的吗?何况手术之后症状反而更严重。”对此吕先生觉得很难理解,而目前9个心脏支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除疼痛外,黄金海右脚有严重的静脉曲张,需要手术,“到别的医院去看病,对方一听说我岳父体内有9个心脏支架,都没人敢接他的手术了”。

心脏支架滥用问题

心脏支架用量猛增,并非适用所有患者,上万元支架成本仅数千元

受困于心脏支架的,并非黄金海一人。网上搜索“心脏支架滥用”,一次手术被放入4~6个支架甚至更多的案例比比皆是。曾有媒体报道,北京市海淀区一名74岁的老师,体内共分多次被放入13个心脏支架。

吉林的刘先生也有过与黄金海相似的遭遇。3年前,他在手术中被一次性放入7个心脏支架,其中的一个支架再次发生了堵塞。“做了手术后才知道,支架放进去就取不出来了,而且有再堵的风险,做得越多堵的概率就越高”。

就黄金海的病情,记者携其病历咨询过多名心内科医生,对方均表示,与其做9个心脏支架,的确不如做心脏搭桥。“这种病完全靠药物是可以控制的,这么做,的确是有些多了。”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表示,黄金海两处远端的血管,根本没必要上支架。

“一次做这么多的(9个支架),我也是头一回听说。”曾在一家国产心脏支架厂家做了5年医药代表的老周表示,他见过心脏支架做得最多的,是一次手术做6个。

在老周看来,价格上万元的心脏支架,成本多为数千元,不排除有医生或相关方从中获取利益。

“心脏支架做得越多的医生,医药代表们就更喜欢,有些医院也喜欢这些能创收的医生。”老周说,因为支架滥用出现的医疗事故也时有发生,2012年,在目睹了一次因支架滥用导致一位患者死在了手术台上后,老周辞去了医药代表的工作。

支架尚需规范支撑

心脏支架是否使用、使用数量缺乏评估标准,尚无明确规范

记者在采访时发现,目前国内对于心脏支架是否需要安装、安装多少个,主要凭医生经验判断。

原卫生部《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对于支架的植入数量并没有硬性标准,要根据患者病情确定。但是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2011年工作任务分解量化指标》中明确,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需要植入支架数超过3个,需要经本机构心脏外科会诊医生会诊同意后方可实施。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胡大一在一次学术会议上表示,滥用心脏支架问题已相当严重,12%的患者被过度治疗,38%的支架属于可放可不放,“支架的植入数量没有硬性标准,亟待规范”。

目前,国内一些地方已走在了规范的前列。去年10月,黑龙江省卫生部门制定多个支架上报制度,要求将使用3个以上支架的手术信息上报至黑龙江省心血管内科医疗质量控制中心,遏制过度医疗。

(据《新京报》)

心脏支架 篇5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冠脉支架植入术,心脏康复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升, 我国冠脉支架植入术越来越多。冠脉支架植入术不仅需要高超的治疗技术, 还需要高水平的护理水平, 这样才能达到较高的心脏康复效果[1]。为了验证集束化护理对冠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心脏康复效果的影响, 本文特以100例患者进行分析,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运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在本院接受冠脉支架植入术治疗的患者100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男27例, 女23例;年龄31~72 (54.5±2.5) 岁。学历:高中及以上26例, 初中18例, 小学及以下6例。对照组男24例, 女26例;年龄29~69 (53.8±2.8) 岁。学历:高中及以上25例, 初中19例, 小学及以下6例。两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差异不明显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集束化护理: (1) 认知护理[2]:患者对病症的认知度越高越有可能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工作。对此, 应在术前与患者进行沟通, 消除患者对病症的错误认知, 使患者及家属对病症有一个正确、积极的认知, 增强患者康复的信心。 (2) 心理护理[3]:术前, 大部分患者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抑郁、恐惧心理, 甚至因此而抵触正常的治疗和护理。对此, 医护人员应认识到老年人心理状态的脆弱性, 给予他们及时、专业的心理护理。消除患者的消极情绪, 使其积极主动地配合我们的工作。在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 要热情耐心, 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 使他们更加信赖医护人员。必要的情况下, 还可安排技术过硬的护理人员来照顾消极情绪严重的病人, 或者把其与心态好的患者安排在一个病房内, 确保每个患者都处于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 (3) 术前护理[4]:护理人员应在术前做好患者的身体状况评估工作, 根据评估结果进行相应的准备工作, 确保突发事件发生后能立刻进行处理, 降低风险的发生率和危害。 (4) 饮食护理:纠正患者不良的饮食习惯。嘱多食用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确保有足够的营养。 (5) 并发症护理:为了避免局部切口感染, 护理人员应及时为患者换药、叩背和翻身。 (6) 康复护理:根据患者运动所需的MET数, 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康复护理应循环渐进, 根据每天0.5MET的原则适当增加锻炼的难度和力度。 (7) 出院指导[5]:指导患者根据MET数参与到日常活动中, 适当有节制地进行训练。

1.3 观察指标观察血压、活动强度、射血分数、体重指数、胸闷发作频率、空腹血脂等。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 计量资料用±s表示, 采用t检验, 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压、体重指数、血脂比较

护理干预半年后, 试验组血压、体重指数、血脂改善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胸闷发作频率、运动耐受强度、射血分数分析

护理干预半年后, 试验组在胸闷发作频率、运动耐受强度、射血分数改善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 讨论

持续的心脏复健运动和规律的生活习惯是提升心脏康复效果的关键, 集束化护理涵盖了这两方面的内容, 通过减少心脏工作量、控制血压及血脂水平来不断增加心脏血管功能, 达到一定的康复效果。集束化护理有以下功能: (1) 指导患者运动训练[6], 运动训练可增加心脏射血量, 降低身体血液回流的阻力, 降低心跳速率, 加强身体对氧气吸收、运用; (2) 改善疾病症状[6]:呼吸过快、疲倦感、心绞痛、晕眩、心悸等症状在针对性护理后会得到明显改善; (3) 控制疾病的危险因子[7]:高血压、血脂蛋白浓度是疾病的风险因子, 风险因子得到控制是心脏康复的前提条件; (4) 改善心理反应, 患者心理积极健康不仅有利于配合我们的医护工作, 还利于预后效果的提升。在本次研究中, 试验组在血压、体重指数、血脂、胸闷发作频率、运动耐受强度、射血分数方面改善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总之, 对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行集束化护理有利于提升心脏血管功能, 改善疾病症状, 达到了良好的心脏康复效果。

参考文献

[1]梁春娥.集束化护理对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4, 25 (1) :235-236.

[2]颜羽.冠脉支架植入术前影响患者心理状态的因素分析及护理探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 (29) :3292-3293.

[3]谭利, 彭贵海, 陈玲玲, 等.冠脉支架植入术患者围术期血脂水平与状态焦虑的关系[J].职业与健康, 2013, 29 (22) :3054-3056.

[4]胡玉玲.冠脉支架植入术的护理方法与体会[J].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1, 34 (2) :202-203.

[5]杨俊明, 董云春.集束化方案预防外科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临床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0) , 2192-2193.

[6]郭鹏.经皮冠脉支架植入术对缺血性心脏病左心功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 19 (8) :1366-1367.

心脏支架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自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 其中男性23例, 女性19例, 年龄48~72岁, 平均年龄 (58.5±1.5) 岁, 病程2~4年, 平均病程 (2.5±1.5) 年, 患者自感心前区疼痛, 血压下降, 心率增快, 对生活有一定的影响, 其中心功能Killip分级, 将心肌梗死的心功能分为2级12例, 3级17例, 4级13例。

1.2 方法

首先在患者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 进行生命体征的测量, 对患者进行常规的备皮, 根据患者的手术指标进行手术, 常规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和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及置入支架。在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术之前和术后以及放入支架后做冠状动脉造影。在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1]。在手术结束后给予患者常规静脉肝素静滴, 每1~2d1次, 1mg/ (kg·h) , 给予75 mg的氯吡格雷口服, 1次/d, 坚持服用3个月, 100mg/d的阿司匹林, 坚持服用6个月。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心率和血压以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注:与治疗前相比差异较明显P<0.05

全文的统计数据采用软件SPSS14.0进行统计计算, 计数资料用“%”表示, 行χ2,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 统计后两组患者的比较差异较明显 (P<0.05) , 则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率和血压比较

结果显示治疗后患者的心率指标明显好于治疗前, 血压情况也明显好于治疗前, 两项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较明显 (P<0.05) , 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由于冠状动脉受到各种原因疾病的影响, 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 形成血栓, 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 导致患者血流中断而出现心肌缺血坏死而发生的一系列症状[2]。而且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会导致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它的临床表现为中会感觉到长时间的胸骨后疼痛、心律失常、休克和心力衰竭, 并且心肌酶检查有明显的升高, 心电图显示有病理性改变。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比较严重的一种, 它的起病急, 病情发展快, 若诊断不准或不能及时进行救治则会导致患者死亡, 据调查显示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高达10%~15%[3]。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会有持久剧烈的疼痛, 在患者进行休息和服药后均不能得到有效的缓解, 且随着疼痛的加重, 因此也会影响患者的心电图的改变和心肌酶的活性, 使心电图改变, 心肌酶升高, 会导致中出现更多的并发症[5]。心肌梗死会引起慢性的心力衰竭, 其与心功能的恶化及心脏的不同步有关。急性心肌梗死的常见的诱因有:过度劳累、激动、暴饮暴食、寒冷刺激、吸烟、大量饮酒等。有大概超过一半的心肌梗死的患者在起病之前会有比较明显的前驱症状, 如心绞痛加重, 发作时间延长, 对硝酸甘油的敏感性降低, 或无心绞痛发作的患者突然出现了心绞痛等[4]。

急性心肌梗死因为其对患者的影响较大, 对家庭的负担也较重, 且容易导致患者死亡, 因此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在实行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治疗后, 患者的心率有了明显的下降, 且辅助医院的常规治疗和会使患者的血压有了明显的升高, 也明显的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 具有较好的效果[5]。在进行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治疗时, 采用造影的方式对梗死的相关部位和发生病变的血管进行确定, 开通血管, 根据患者个人体质的不同选择适宜长度与直径的支架, 可以显著提高治疗效果, 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6]。有国内外研究证实, 急性心肌梗死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术与静脉溶栓相比, 可以明显的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再梗死率和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 对患者的远期预后具有良好的效果。

本文就急性心肌梗死采用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进行治疗, 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对于治疗前后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进行比较, 经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治疗后, 患者的治疗后的心率 (76.5±7.62) 次/min明显低于治疗前 (106.8±8.26) 次/min的心率, 血压与治疗前对比也有明显的提高, 在治疗后患者的心梗症状有明显的好转, 治疗效果较好。

综上所述, 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较好的效果, 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血压, 显著降低患者的心率。

摘要:目的:研究对比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2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 均给予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手术, 观察其治疗后的心率、血压以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心率有显著的下降, 血压有效明显的升高, 且术后恢复情况较好, 心脏疾病的并发症较少, 与治疗前相比差异较明显,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具有良好的效果, 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心率, 对患者的血压也具有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守文, 王彩虹, 王洁, 等.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半量瑞替普酶溶栓后行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疗效评价[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15, 12 (4) :217-220.

[2]李伟.心脏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3 (4) :74-75.

[3]梁敏.冠状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2016, 22 (1) :97-100.

[4]陈泽江, 黄修献, 李召祺.经皮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42 (14) :1869-1871.

[5]贺声, 沈燕华, 李馨, 等.自动功能成像评价经冠状动脉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2, 18 (5) :903-906.

心脏支架 篇7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2007年1月~2009年12月已安装冠脉内DES但需行非心脏手术的患者60例,其中,27例在安装冠脉内DES后12个月内接受了手术(A组),33例在安装冠脉内DES后12个月后接受了手术(B组)。另外,随机选择同期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安装冠脉内DES,但其后未接受过手术的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C组)。随访1年,观察术后1年内(A组和B组)或安装支架后1年内(C组)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和体重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终点及定义

主要终点为非心脏手术后1年MACCE的发生情况,包括心源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MI)、卒中或靶血管重建(TVR)。MI定义为肌酸激酶或其同工酶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或肌钙蛋白阳性,伴典型胸痛持续30 min以上或出现新的心电图缺血改变。TVR定义为任何原因对靶血管行再次血运重建,包括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次要终点为造影复查再狭窄(支架内血管直径狭窄≥50%)。支架内血栓定义为:(1)肯定性支架内血栓,经过尸体解剖或血栓切除后病理检查确定的近期支架内血栓;或通过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支架置入部位和支架边缘部存在闭塞或出现血栓的影像特征;(2)可能性支架内血栓,支架置入后任何时间内、无明确原因下发生的支架置入血管所支配的区域的急性缺血;(3)其他类支架内血栓。严重出血事件定义为致残性出血、颅内出血或需要输血超过2个单位的出血事件[4]。

1.3 资料采集方法

采用直接医院内随访、电话、门诊、信函或家访等方式,由专人判断并记录终点事件。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或Fisher精确检验

2 结果

2.1 A、B两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种类的情况

见表1。

2.2 三组患者MACCE的发生情况

三组患者均完成1年的随访,研究期间A、B、C组造影随访率分别为44.4%(12/27)、33.3%(11/33)和30%(9/30)。A组MACCE发生率(包括死亡、MI、卒中及TVR发生率)显著高于C组(P<0.05),B组与C组相比,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注:与C组相比,*P<0.05

3 讨论

DES可缓慢释放西罗莫司或紫杉醇类药物,延缓了支架表面的内皮化和内膜增生,从而使冠脉的再狭窄率显著降低。但在支架表面内皮化之前,易发生支架内血栓,再次堵塞支架处的冠状动脉,因而需要抗凝治疗。目前常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凝至少12个月,以避免支架内血栓形成。

放置DES的患者有时需要接受非心脏手术治疗,如创伤、胃穿孔、尿路梗阻等。这些手术对放置有DES的患者有严重影响。一方面围术期应激反应、疼痛和血流动力学的波动,导致心脏负荷增加和(或)冠脉血供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加,易发生心肌缺氧;另一方面凝血功能的变化对冠脉也会有影响。停用或替代正在使用的抗凝药物以及手术创伤可引起的机体凝血功能发生变化,可导致围手术期冠脉血栓形成和急性心肌梗死[6]。本研究显示在双重抗凝的12个月内手术(A组),MACCE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而超过双重抗凝期后手术患者(B组)MACCE的发生率和未手术的患者(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可能是超过双重抗凝期后手术的患者支架表面内皮化已完成,不易发生支架内血栓。提示非急诊手术宜在双重抗凝的12个月以后进行。

在围术期抗血小板治疗没有统一方案时,应权衡利弊而定。对于一些表浅的小手术,可维持术前的双重抗凝方案,即使出血也可局部控制。对于一些深部或重要部位的手术,如脑部、脊髓和视网膜手术,氯吡格雷必须在术前5 d停用,用替罗非班和肝素滴注治疗,术前6 h停用抗凝药物。术后第1天先给予负荷剂量的氯吡格雷,随后给予维持剂量。整个围术期不停用阿司匹林。因为DES的内皮化过程有比较大的个体差异,即使支架植入超过1年,某些患者仍有支架血栓形成的风险。因而术后也应使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重抗凝[7]。

参考文献

[1]Hao PP,Chen YG,Wang XL,et al.Efficacy and safety of drug-elutingstent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J].Tex Heart Inst J,2010,37(5):516-524.

[2]Acharjee S,Cannon CP.Duration of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following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with drug-eluting stents:a review ofrecent evidence[J].Crit Pathw Cardiol,2010,9(4):203-206.

[3]D'Urbano M,Barlocco F,Poli A,et al.Unplanned surgery after drug e-luting stent implantation:a strategy for safe temporary withdrawal of du-al oral antiplatelet therapy[J].J Cardiovasc Med,2008,9(7):737-741.

[4]沈峻,金惠根,刘宗军,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糖尿病患者药物涂层支架术后三联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远期效果[J].上海医学,2010,33(6):566-569.

[5]Dangas GD,Claessen BE,Caixeta A,et al.In-stent restenosis in thedrug-eluting stent era[J].J Am Coll Cardiol,2010,56(23):1897-1907.

[6]Metzler H,Kozek-Langenecker S,Huber K.Antiplatelet therapy andcoronary stents in perioperative medicine-the two sides of the coin[J].Best Pract Res Clin Anaesthesiol,2008,22(1):81-94.

心脏支架 篇8

1.1 临床资料

即墨市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0月的共诊断收治的心脏血管中心1998年以来的数据库中, 根据病情需要, 由于弥漫性冠脉病变行径皮腔内冠脉介入治疗, (采用20mm以上的支架置入方法, 或者采用重叠2个以上支架的方法, 总长度20mm以上) 、并同时具有3个月和6个月造影随访结果的患者100例。均符合WHO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标准[1], 其中, 男性14例, 女6例, 年龄34~83岁, 平均 (59.4±7.5) 岁。

1.2 方法

采用全麻或局麻, 手术常规经股动脉入路。在到引导丝的帮助下, 通过DSA透视引导, 将大小合适的支架缓慢准确地送达狭窄动脉段, 再确认无误后将指甲释放。需准备好普通球囊扩张、切割球囊扩张、旋摩术和旋切术后进行支架置入。其中55处病变 (55%) 在术中应用了血管内超声指导支架的置入。器械选择取决于病变的形态以及术者的经验。如支架支撑效果欠佳, 则应用相应大小的球囊进行扩张。

2 结果

1 0 0例支架手术技术成功 (9 7%) , 1 0 0例术后血管残余狭窄<28%。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1例 (11%) , 死亡4例 (4%) 。

3 讨论

文献报道,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病变主要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复杂血管病变、左主干病变、血管完全性闭塞、严重血管扭曲、冠状动脉内血栓和不发达的侧支循环明显增多[2]。狭窄性冠状动脉疾病中, 此类情况最常见, 特别是肌壁外冠状动脉支的动脉粥样硬化。在所有器官中, 冠状动脉比其他器官动脉都靠近心室, 这也是它容易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原因, 它承受的收缩压撞击也非常的大。再者, 冠状动脉血管树由于心脏的形状而有多数方向改变, 因此亦承受较大的血流剪应力。

研究显示[3,4],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中,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就诊者较多, 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中, 静息性心绞痛最为多见;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想象, 但就诊比例相对较低, 但其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比例最高。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100例支架手术技术成功 (97%) , 100例术后血管残余狭窄<28%。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1例 (11%) , 死亡4例 (4%) 。因此, 老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正日益增多, 患者的支架置入技术是可行的, 但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临床与病变特征设计最为合适的支架置入方法, 以便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Brugier E, Mal H, Sleiman C, et al.Isolated pulmonary arteries involvement in a patient with Takayasu's arteritis[J].Eur Respir J, 1998, 11 (3) :767-770.

[2]李成祥, 贾国良, 郭文怡, 等.10例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介入治疗[J].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 2002, 10 (2) :90-92.

[3]Rothman A, Levy DJ, Sklansky MS, et al.Balloon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 of multiple intralobar pulmonary arterial stenoses in adult patients[J].Catheter Cardiovasc Interv, 2003, 58 (2) :252-260.

支架手术并非给心脏上“保险” 篇9

安了支架更不用吃药了

陈大爷今年60岁,这两年来时常会有心绞痛的毛病,不过症状都比较轻,每次发作也就只有几秒钟时间。虽然陈大爷也到医院进行了治疗,医生也曾提醒他心绞痛可能会引发心肌梗死等危险后果,要积极治疗,防止病情加重,但是他总觉得没啥事,一直没有予以重视,医生给他开具的阿司匹林、通心络胶囊等药物,他也总是在家人提醒时才会拿出来吃上两粒。由于陈大爷对疾病的疏忽,这不,前不久因为心肌梗死发作,被送进医院做了心脏支架手术。

因为手术很成功,所以这就成了陈大爷拒绝吃药的理由,出院后家人劝他吃药时,他总是理直气壮地说:“心脏里都安支架了,而且我现在也没什么不适的症状,当然就用不着吃药了。”家里人听了他的话十分着急,而且冬天天气寒冷,又到了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节,家人担心他一直不吃药,会发生意外,因此家人“强行”带他来医院咨询医生,想让医生劝劝他。

[医生解析]

心脏支架手术并非“一劳永逸”

医生先是婉转地批评了陈大爷不按时服药的作法,医生告诉他,心绞痛、心梗之所以会发生,就是因为在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等不良因素的影响下,血管内形成了硬化斑块,导致管腔狭窄,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绞痛;当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完全堵塞住血管的时候,就会导致心梗。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通心络胶囊可以降脂抗凝,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形成血栓,保护缺血心脑组织,如果以前能坚持服用的话,完全可以把心梗发生风险降到最低,上一次心梗发作也有可能会避免。

医生接着又给陈大爷介绍了支架手术后不服药的危害,他说许多患者和陈大爷一样,在支架手术后因为胸闷胸痛等不良症状消失,就以为手术给自己的心脏上了“保险”,不再重视药物治疗,这种想法不仅错误,而且是十分危险的。据统计,支架术后一年内因为心梗再发而死亡的概率高达15.8%,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完全可以通过坚持药物治疗而避免的。

为什么支架手术无法避免心梗再发呢?放支架后暂时疏通处血管,而人体全身的血管是一个大系统,斑块的形成不会只在一处,放支架后疏通了此处血管,其他地方可能又会出现斑块堵塞住血管,再次引发心梗。同时,支架本身也会诱发斑块形成。这就需要患者长期坚持服用防治斑块的药物,医生说之前给陈大爷开具的通心络胶囊既能通过降脂抗凝预防斑块形成,又能稳定斑块,防止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引发心梗。

另外,医生指出单靠支架手术不能疏通心肌微血管。在心血管的大血管和心肌细胞之间,还存在着许许多多微小的、密密麻麻的微血管,它们是将血液运送到心肌组织的最后通道。在心梗发病时,许多微血管都会因缺血、缺氧而受损;而且当支架疏通大血管后,骤然恢复的血流更会猛烈地冲击这些微血管“伤痕累累”的内壁,这些都可能彻底破坏微血管的结构,无法再向心肌组织运送血液,这就是医学上所说的“无再流”现象,可造成严重心肌损害、进行性左室扩张、充血性心力衰竭等。所以心梗患者不能只注意疏通大血管,还需要注意保持微血管的畅通。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能够通过三种作用来保护微血管。一是降低血脂,防止微血管的内皮损伤;二是增强微血管内皮细胞抗缺血能力和抗冲击能力,使其能在大血管疏通之后仍然维持正常的血流通路,供给心脏营养;三是促进梗塞区域的微血管新生,也就是为梗塞区的心肌组织建立新的血液通路,输送营养,从而有效减小心梗面积,所以坚持长期服用通心络胶囊是很有必要的。

最后,医生还给陈大爷提出了两点要求,第一是定期复查,让陈大爷在支架手术出院后的1个月、3个月、半年、9个月、1年这几个时间点复诊,这样就可以根据他的动脉通畅情况决定药物是否需要调整;第二是保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控制血压、血脂、血糖,有利于全身良好状态的修复。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老年人的心脏和心脏病 下一篇:募集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