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勤勉读书的成语和主人公

关键词: 竹简 古代人 成语 读书

古代人勤勉读书的成语和主人公(共3篇)

篇1:古代人勤勉读书的成语和主人

古代人勤勉读书的成语和主人

韦编三绝: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孔子)

昼耕夜诵:白天耕种,夜晚读书。比喻读书勤奋。出处:《魏书·崔光传》:“家贫好学,昼耕夜诵,佣书以养父母。(崔光)凿壁偷光:匡衡字稚圭,他勤奋好学,但因穷无钱买烛。邻居家夜里点烛,烛光却照不进来,匡衡于是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让烛光照射进来,借着微弱的烛光读书。匡衡这种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精神,受到后人的称赞。(匡衡)

悬梁刺骨: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

当世大儒。” 形容刻苦学习。(苏秦)

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时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注〕: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用来比喻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囊萤映雪

晋代车胤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

映雪是晋代孙康冬天夜里利用雪映出的光亮看书。后用“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车胤(yin)传》,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孙康家贫,常映雪读书。“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这个时间背诵诗文。“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后来,他也当了高官。牛角挂书

唐代李密听说包恺在缑山,前往拜访。他骑着牛,在牛角上挂上一卷《汉书》,边走边读。越国公杨素在路上见到他,拉着马缰绳从后面跟着他,说:“什么书让你勤奋到这种地步?”李密说是《项羽传》。杨素于是与李密谈论,认为他是奇才(见《新唐书·李密传》)。后来用“牛角挂书”比喻勤奋读书。韦编三绝

韦编:古代用竹简写书,用熟牛皮绳把写书的竹简编联起来,就叫“韦编”;三:概数,指多次;绝:断。孔子晚年喜欢研究《周易》,编撰《系辞》《象辞》《说卦》《文言》等解说《周易》的《易传》。由于反复阅读《周易》,以致编联简册的绳子多次断开(见《史记·孔子世家》)。后泛用以形容勤奋读书。目不窥园

此典故是说无暇观看园中景色,形容埋头读书、专心治学。董仲舒讲学授课,三年不出屋,无暇看园中景,他的弟子又收了弟子,后来的弟子有的居然没见过他的面。他治学专心到这种程度(见《汉书·董仲舒传》)。后来用以形容埋头读书,足不出户。北宋宰相赵普

《宋史》云: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篇2:古代人勤勉读书的成语和主人

一、读大师还是交朋友——周国平、李鸿谷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周国平从个人经历出发, 提到他阅读取向中存在的三个特点。

第一是“不务正业、博览群书”。这指的是在读书过程中不受专业限制, 什么书都看。周国平在大学期间读的是哲学系, 但他大部分时间都在看文学书, 哲学类的只占1/4。周国平强调, 一个人来到世界上, 最重要就是让自己完整。文史哲没有严格的界限, 都是精神生活的一个部分。

“不走弯路、直奔大师”是周国平读书的第二个特点。“一个人一辈子能够用来读书的时间是很有限的, 一辈子能够读的书也是有限的。既然如此, 就不应该把时间浪费在比较平庸的作品上面, 应该直接去找那些大师。”“选择什么样的书非常重要”, 周国平认为, 一个人读什么样的书和其精神成长的关系非常大。精神上吸取什么样的营养, 精神发育的状态就是什么样的。但是, 有的人在选择上却很奇怪。他说:“古希腊有一个哲学家, 他说自己喜欢哲学却不去读哲学家的著作, 反而去看别人介绍的著作。这就像有一个人爱上女主人, 可是他怕麻烦, 就向女主人的女仆求婚, 这很可笑。喜欢女主人, 就应向女主人求婚, 在书籍的世界里就更不该存在这样的情况。”“不走弯路、直奔大师”才是明智之举。

当然, 大师经典但大师难读, 这是读者的普遍看法。对此, 周国平介绍了自己的第三条原则, 即“不求甚解, 为我所用”。阅读主要是一种精神生活, 没有必要去死抠含义, 在不求甚解的阅读过程中, 也在不断地积累对经典的理解。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周国平指出, “排除做学问的目的, 读书是为了吸取营养, 把自己丰富起来, 读书最愉快的时候是在读的过程中找到共鸣, 是被书中自己不知道的东西唤醒。阅读的过程是自我发现的过程, 也是今后成长的过程”。同时周国平也对现场大学生们发出了建议:在四年的大学培养阅读的爱好, 并且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阅读的范围上不要听教师的, 不要围着课程转, 要做自己的主人

相比周国平“以大师为中心”的阅读理念, 担任过记者, 现为《三联生活周刊》执行主编的李鸿谷持有不同的观点。李鸿谷认为, 读书如寻友, “每个人成长, 从一年级开始, 一定有一些书本之外的阅读物。你读什么, 你亲近什么, 然后你就会追踪什么。比如我儿子现在小学一年级, 爱看《奥特曼》, 他能把市面上所有的奥特曼买回来, 我觉得奥特曼可能就是他的朋友。读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寻找朋友的过程”。他对周国平的看法提出异议, “如果不求甚解, 大师是最好的选择。但当你开始阅读的时候, 你会发现大师是遥远的, 大师是大家认为的最厉害的那一个人, 但是那一个人未必一定是你要去寻找的朋友”。有两种“找朋友”的方式。一种是偶然相遇。李鸿谷举例, 他上周去看《1942》, 觉得电影很棒, 就马上去找小说。他很偶然地遇到这个叫《1942》的“朋友”, 朋友是有源头的, 找它的源头, 再找到作者, 再找同类作者, 这就是一个从偶然的相遇到一连串相遇的推进过程。这样, 对某一个问题就会形成一个网络状的知识结构。

“找朋友”的另一个方式是从好奇心出发。读者首先要问自己好奇什么, 好奇促使自己去寻找材料的根源。他透露了自己的小秘诀, 如果要研究一个问题, 他会首先去读相关的博士论文, 因为博士论文的研究综述会告诉自己在这个领域已有的所有成果, 这样就形成了体系化的理解。除了把书当成朋友这条经验外, 李鸿谷的另外一条读书经验就是学会读无字的书。他说, 要迅速了解一个城市, 就要去博物馆, “因为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最精彩的, 把时间变成空间的表达”。

二、哲学和说“不”的价值何在——李鸿谷质疑周国平和韩寒

李鸿谷在现场过了一把记者瘾, 他率先提问, “发难”周国平。他笑言, 自己在大学时代就视周老师为偶像, 周国平为他提供了哲学上的启蒙。工作之后, 却发现周国平的写作变得特别有意思, 特别个人化, “为何周老师从印象中的哲学研究者变成了一个生命的感悟者或记录者”?

周国平坦率地称:“社科院哲学所的老师也批评过我, ‘周国平, 你搞哲学很有前途, 为什么不好好搞下去?为什么去写散文?为什么不务正业?’我从来没想过要为中国哲学作什么贡献, 我的生命体验、我生命发展过程中真正打动我, 或者深入我内心的, 才是我的宝贝, 我要把它表达出来。别人可以写尼采, 但写不出周国平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对我来说最重要, 学术是第二位的。”哲学在这个时代似已远去, 哲学家这个字眼听起来不再崇高, 反而陌生。在新的时代,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背后, 摆在所有人面前的是精神的贫困。李鸿谷的提问似乎代表了所有人对时代的质疑:这个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哲学?哲学还有价值吗?周国平表示, 哲学作为一门学科, 没有实用价值。哲学系报考的学生特别少, 哲学系的学生没有办法就业。他们或者是改行, 或者是失业。本来意义上的哲学是对人基本问题的思考, 这种哲学在这个时代反而更加重要。“在我们这个时代, 对人生基本问题的思考是紊乱的, 为什么经济发展了很多人还是觉得不幸福, 就是因为基本问题搞乱了, 很多人都在想这个问题。哲学在这个时代就处在一种困境当中, 一方面成了人们的‘弃妇’, 另一方面又是很多人的‘梦中情人’。”李鸿谷回忆起北大教授钱理群作演讲时谈鲁迅, 有人问, 讲这个东西能帮学生提高高考分数吗?教授惊呼:这个时代怎么了?李鸿谷慨叹:“我们这个时代真正贫困的, 真正贫瘠的, 恰恰就是智慧, 以及寻找智慧之道。”有趣的是, 两位名人说出了读书建议, 却都没有给大家推荐书目, 一个称“看书单读书的人都是不爱读书的人”, 另一个则打趣“我的‘朋友’不一定是你的‘朋友’”。

现场有观众提问:“这个时代我们听到了很多批判的声音, 应该如何看待?”对此, 李鸿谷评论:“现在说太多的‘不’, 只是迎合我们发现这个社会有待解决或者正在解决的问题时不满的情绪。‘不’只是作为姿态存在, 这种东西我建议大家放弃, 因为它是垃圾。它不给你提供任何精神性的内容。比如韩寒的作品, 它并没有提供任何对这个时代、对这个国家、对这代人共同命运的发现。它只是个性化地表达了这个社会既有的情绪, 只是唤醒了大家的情绪, 并没有任何新的发现。这种表达只不过在不同的情绪里面形成回荡, 并没有其他价值。”

最后, 有观众问到哲学与宗教的关系问题, 周国平解释, 哲学和宗教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同, 都是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问题, 灵魂和肉体关系的问题、生和死的问题。但是哲学和宗教的解决方式不一样。哲学是想通过人的理性来求得答案。基督教就强调要有信仰, 要听上帝的, 上帝给了你答案。基督教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 这个问题靠理性解决不了。“实际上哲学是人类这么一个状态:被问的问题是灵魂类的问题, 要用头脑来回答。灵魂是一个‘疯子’, 头脑是一个‘呆子’, ‘疯子’在那里问, ‘呆子’在那里回答——哲学多么狼狈, 多么尴尬。但不能因此说哲学没有价值, 哲学让人的理性和人的灵魂之间、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的思考之间存在一个紧张的关系。宗教已经到了信仰的终点, 哲学走在同样是信仰的途中, 但永远到不了终点——这是哲学的悲哀, 也是哲学的光荣。”

篇3:成语和古代天文历法

昼夜时辰。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夜半三更”指深夜时光。“鸡鸣而起”形容勤奋不怠。“日中必彗”是说中午的时候一定要将东西拿出来晒,比喻做事要抓紧时机。“日中则昃”常比喻事物盛极则衰,或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走向反面。“日昃忘食”形容专心致志,孜孜不懈。日出又叫“朝”“旦”“早”“晨”,日入又叫“暮”“夕”“晚”“昏”“旰”。相关的成语不胜枚举,如朝三暮四、朝令夕改、晨兴夜寐、早出晚归、昏定晨省、宵衣旰食等。

天干地支。古人利用天干地支来纪年、月、日,按地支顺序,寅在卯前,如成语“寅吃卯粮”比喻入不敷出。“丁是丁,卯是卯”则表示干支不能搞错,形容办事认真,一点不马虎。“甲子之年”指六十岁的年纪。“更”是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更长梦短”形容思虑不安,彻夜难眠。“更阑人静”指深夜一片寂静。古代历法中“朔”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晦”指每月的最后一天,因而用“朝菌不知晦朔”形容寿命短。

日月运行。“圭臬”是古人观测日影的天文仪器,“奉为圭臬”是说把某些言论或事物当作衡量正误的准则。“日上三竿”是说太阳升起来离地已有三根竹竿那么高,多形容天时已晚。“晷”是古代观测日影以定时刻的仪器,后指日影,“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努力工作或用功读书。“漏壶”是古代滴水计时的工具,成语“漏尽更深”指更深之时,“更长漏永”则形容漫长的夜晚。

星斗推移。古人把天空中可看见的星分成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东西南北四方各七宿。成语“南箕北斗”是说当箕、斗二宿同时出现在天空时,箕在南,斗在北;因为“箕”是星宿,不能用来簸扬,“斗”也是星宿,不能用来舀酒浆,后常用来比喻有名无实。“斗转参横”是说北斗转了向,参宿横斜,表示天色将明。“斗转星移”是说星斗位置发生变化,表示时序变迁或指一夜之间时间的推移。

天象变化。出现云霓,就预示着下雨,“大旱望云霓”形容盼望殷切。流星飞快地划过夜空,于是用“星驰电发”形容做事快捷。“流星赶月”比喻彼此追逐,行动迅速。月亮到最圆时就开始缺损,于是用“月盈则食”比喻事盛则衰,物极必反。“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比喻事情发生前的征兆。太阳东升西落,日出处叫“东隅”,日落处叫“桑榆”“西山”,成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比喻这个方面失败了,另一个方面得到了补偿。“日薄西山”则比喻事物接近衰亡或人近老年。

天人合一。古人往往把观测到的天象与人事结合起来。日月同时升起,在我国少见,因而古人以成语“日月合璧”附会为国家祥瑞。古人称月上弦逐渐盈满为“恒”,用“日升月恒”比喻兴旺,“日东月西”比喻远隔难逢,“日月参辰”比喻离别不得相见或相互不和。“参辰卯酉”是说参宿酉时出于西方,辰宿卯时出于东方,两不相见,因用来比喻互相敌对或势不两立。“动如参商”是说参商二星此出彼没,不同时出现在天空,因以比喻人分离后不能会面。古时认为泰山为五岳之首,北斗星在众星中最亮,常用“泰山北斗”比喻众所尊仰的人物。“斗重山齐”是说像北斗星一样令人景仰,形容人德高望重、才学出众。

简报

余秋雨:中外文化视野下的教育发展

2009年12月3日,南京外国语学校报告厅,著名作家余秋雨应邀作了题为《中外文化视野下的教育发展》的演讲。他从一个文化学者的角度盛赞南京教育,并希望南京在教育国际化和人文教育领域能发挥引领作用。“人格教育、公民教育、创新教育、简约教育”成为余秋雨演讲的四大关键词。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古代人传递信息的方式 下一篇:古代做人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