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译文及注释

关键词: 竹石 竹子 岩石 缝隙

《竹石》译文及注释(精选8篇)

篇1:《竹石》译文及注释

这首诗原来是一幅画的题诗,后来渐渐流传开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讲的是翠绿的竹子牢牢地生长在青山上面,它的根须深深地扎在破损的岩石缝隙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讲的是长在岩石缝隙里的竹子,经受了千百次的磨难,依然坚韧不拔,任凭你从四面八方刮来阵阵狂风。

诗人用“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和“破岩”比喻竹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而竹子仍然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还要“立根破岩中”,把根深深地扎进去。诗人借竹子的这种精神,抒发了他不畏磨难,坚韧不拔的乐观人生态度。我也要学习竹子的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

篇2:《竹石》译文及注释

《题竹石牧牛》

宋朝·黄庭坚。

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前言】

《题竹石牧牛》是宋代诗人黄庭坚所作五言绝句。是黄庭坚作品中影响较大的一篇。前四句写画面,分述石、竹、牧童与牛。后四句是写意,主体是牛,眼光落在牛好磨角、争斗的特点,再关合画面的竹石,于是使静的画面变得活泼生动,同时表白了自己爱竹爱石的心情,而爱竹石,正是当时文人对自己超尘脱俗的情操的寄托。

【注释】

1.子瞻:苏轼。苏轼工画竹石枯木。

2.伯时:李公麟,号龙眠居士,善绘人物与马,兼工山水

3.野次:野外。

4.峥嵘:山高峻貌。这里代指形态峻奇的怪石。

5.幽篁:深邃茂密的竹林。语出屈原《九歌》:“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这里代指竹子。

6.阿童:小童儿。语出《晋书·羊祜传》中吴童谣“阿童复阿童”句。这里代指小牧童。

7.箠:竹鞭。

8.御:驾驭。

9.觳觫:恐惧害怕得发抖状。语出《孟子·梁惠王》。这里以动词作名词,代指牛。

10.砺角:磨角。

11.残:损害。

【翻译】

郊野里有块小小的怪石,怪石边长着丛竹子,挺拔碧绿。有个小牧童持着三尺长的鞭子,骑在一头老牛背上,怡然自乐。我很爱这怪石,小牧童你别让牛在它上面磨角;磨角我还能忍受,可千万别让牛争斗,弄坏了那丛绿竹。

【赏析】

宋代绘画艺术特别繁荣,题画诗也很发达,苏轼、黄庭坚都是这类诗作的能手。此诗为苏轼、李公麟合作的竹石牧牛图题咏,但不限于画面意象情趣的渲染,而是借题发挥,凭空翻出一段感想议论,在题画诗中别具一格。

诗分前后两个层次。前面八句是对画本身的描绘:郊野间有块小小的怪石,翠绿的幽竹紧挨着它生长。牧牛娃手执三尺长的鞭子,驾驭着这头龙钟的老牛。四句诗分咏石、竹、牧童、牛四件物象,合组成完整的画面。由于使用的文字不多,诗人难以对咏写的物象作充分的描述,但仍然注意到对它们的外形特征作简要的刻划。“峥嵘”本用以形容山的高峻,这里拿来指称石头,就把画中怪石嶙峋特立的状貌显示出来了。“篁”是丛生的竹子,前面着一“幽”字写它的气韵,后面着一“绿”字写它的色彩,形象也很鲜明。

牧童虽未加任何修饰语,而称之为“阿童”,稚气可掬;点明他手中的鞭子,动态亦可想见。尤其是以“觳觫”一词代牛,更为传神。按《孟子·梁惠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这是以“觳觫”来形容牛的恐惧颤抖的样子。画中的老牛虽不必因恐惧而发颤,但老而筋力疲惫,在鞭子催赶下不免步履蹒跚,于是也就给人以觳觫的印象了。画面是静态的,它不能直接画出牛的觳觫,诗人则根据画中老牛龙钟的意态,凭想象拈出“觳觫”二字,确是神来之笔。诗中描写四个物象,又并不是孤立处理的。石与竹之间着—“倚”字,不仅写出它们的相邻相靠,还反映出一种亲密无间的情趣。牧童与老牛间着一“御”字,则牧童逍遥徜徉的意态,亦恍然如见。四个物象分成前后两组,而在传达宁静和谐的田园生活气息上,又配合呼应,共同构成了画的整体。能用寥寥二十字,写得这样形神毕具,即使作为单独的题画诗,也应该说是很出色的.

但是,诗篇的重心还在于后面四句由看画生发出来的感想:这石头我很喜爱,请不要叫牛在上面磨角!牛磨角还罢了,牛要是斗起来,那可要残损我的竹子。这段感想又可以分作两层:“勿遣牛砺角”是一层,“牛斗残我竹”另是一层,它们之间有着递进的关系。关于这四句诗,前人有指责其“何其厚于竹而薄于石”的(见陈衍《石遗室诗话》),其实并没有评到点子上。应该说,作者对于石与竹是同样爱惜的,不过因为砺角对石头磨损较少,而牛斗对竹子的伤残更多,所以作了轻重的`区分。更重要的是,石与竹在诗人心目中都代表着他所向往的田园生活,磨损石头和伤残竹子则是对这种宁静和谐生活的破坏,为此他要着力强调表示痛惜,而采用递进的陈述方式,正足以体现他的反复叮咛,情意殷切。

说到这里,不免要触及诗篇的讽喻问题。诗中这段感想议论,除了表现作者对大自然的爱好和破坏自然美的痛心外,是否另有所讽呢?大家知道,黄庭坚所处的北宋后期,是统治阶级内部党争十分激烈的时代。由王安石变法引起的新旧党争,在神宗时就已展开。哲宗元祜年间,新党暂时失势,旧党上台,很快又分裂为洛、蜀、朔三个集团,互相争斗。至绍圣间,新党再度执政,对旧党分子全面打击。统治阶级内部的这种哄争,初期还带有一定的政治原则性,愈到后来就愈演变为无原则的派系倾轧,严重削弱了宋王朝的统治力量。黄庭坚本人虽也不免受到朋党的牵累,但他头脑还比较清醒,能够看到宗派之争的危害性。诗篇以牛的砺角和争斗为诫,以平和安谧的田园风光相尚,不能说其中不包含深意。

综上所述,这首诗从画中的竹石牧牛,联想到生活里的牛砺角和牛斗,再以之寄寓自己对现实政治的观感,而一切托之于“戏咏”,在构思上很有曲致,也很有深度。宁静的田园风光与烦嚣的官场角逐,构成鲜明的对比。通篇不用典故,不加藻饰,以及散文化拗体句式(如“石吾甚爱之”的上一下四,“牛砺角犹可”的上三下二)的使用,给全诗增添了古朴的风味。’后四句的格调,前人认为是摹仿李白《独漉篇》的“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陵阳先生室中语》引韩驹语),但只是吸取了它的形式,词意却翻新了,不仅不足为病,还可看出诗人在推陈出新上所下的功夫。

★ 掷铁饼者阅读训练题与答案

★ 狐狸和猴子阅读训练题与答案

★ 竹石教学设计

★ 竹石的诗意

★ 《竹石》译文及注释

★ 《背影》阅读训练题及答案节选

★ 大鱼阅读训练题以及答案

★ 不求甚解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 西游记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篇3:文言注释与教参译文献疑

一、诚心还愚拙吗?

苏教版必修五课本对《陈情表》中“矜悯愚诚”作如下注释:“怜悯我愚拙的诚心”(见课本47页注释第7)。配套的《教参》将此句翻译为:“体恤我愚拙之至的诚心”(见教参第76页)。应该说课本和教参对该句的理解是一致的:都将“愚”解释为“愚拙”。笔者以为,此处的“愚”切不可理解为“愚拙”。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汉语大字典》均有:“愚”除了“愚蠢、愚昧、愚拙”的义项外,还有一个意思“称与自身有关的事物,自称谦辞”。如诸葛亮《出师表》:“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晋书·王浑传》:“私慕鲁女存国之志,敢陈愚见,触犯天威。”《陈情表》中的“愚”,正是这种谦称的意思。故“矜悯愚诚”应直接译为:怜悯我的诚心。把它理解成愚拙,难道诚心还有愚拙和聪慧之分?

二、是挡住阳光吗?

《教参》对《项脊轩志》第一段的“以当南日”的翻译是:用来挡住南面射过来的日光。显然,这里将“当”理解成“挡住、抵挡”。笔者以为,这是不妥当的。首先,在这段中,文章明确交代项脊轩是“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于是,“余稍为修葺”以达到“日影反照,室始洞然”的目的。其次,在坐南朝北的房子前造堵白墙承接南来的阳光, 这也是中国古代建筑的常见做法。由此可见,此墙的功能不是“挡住”日光,而是“反射”日光。应将它理解成“对着、迎着”比较合适。笔者也是这么教的。在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中有:“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此处的“当”,就是“迎着、对着”之意。因为此句在课本上并未注释, 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

三、书是借来的吗?

《教参》把《项脊轩志》第一段的“借书满架”翻译为:“借来的图书插满书架”,此句课本上亦没有注释,我把《教参》的这个解释抛给学生去讨论。大部分学生觉得这样翻译有悖情理:其一,归有光勤奋好读, 说他跟人家借书来看是有可能的。但借而不还,看过或没看过便长年累月地堆在书架上,这就实在不好理解。其二,中国古代图书馆(更确切地说是藏书阁)多为皇家所办,且不对公众开放,因此这些书不会是从图书馆借来的。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归有光出生于书香门第, 其祖父曾经做过官,有文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为证。在封建社会里,此类人家有可能也有实力藏有相当数量的书, 自家的图书堆满书架是不足为奇的。因此,可以认为,“借书”的“借”不能当“借来”解释。按《辞海》注,“借”亦通“藉”,其中读为“籍”(jí)的“藉”就是“狼藉”。《辞海》注为:“错乱不整貌。”“按狼籍与狼藉同”, 并转引古注云:“故凡物之纵横散乱者谓之狼藉”。因此,这里的“借书”应解为“纵横交错的书”。

四、敲打船桨离开的吗?

《渔父》一文“鼓枻而去”,课本和《教参》都将“鼓枻”注解为“敲打着船桨”。笔者以为,如此解释不尽合理。船桨是用来划的,若是敲打船桨,船又如何能离去?《说文解字》:“鼓,从壴,支像手击之也。”查商务印书馆的《古代汉语字典》,“鼓”共有八个义项:1〈名〉鼓,一种打击乐器。《庄暴见孟子》:“百姓闻王钟~之音,管籥之音。”2〈名〉鼓乐声。《石钟山记》:“噌吰如钟~不绝。”3〈名〉战鼓。《赤壁之战》:“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大进。”4〈动〉击鼓进军。《曹刿论战》:“战于长勺。公将~之。”5〈动〉弹奏、敲击(乐器)。《庄暴见孟子》:“何以能~乐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瑟。”6〈动〉挥动;振动。《信陵君窃符救赵》:“臣乃市井~刀之屠。”《石钟山记》:“微风~浪,水石相搏。”7〈动〉隆起;凸出。《中山狼传》:“遂~吻奋爪以向先生。”8〈量〉古代夜间计时单位“更”的代称,一鼓即一更。可以看出,鼓本义是名词,后引申为敲打,再引申为挥动、振动、挥舞。所以,“鼓枻”解释为“挥动船桨”比较合适。这既与文句“鼓枻而去,乃歌曰”相应,也更易于让读者理解悠然自得、超然世外的隐者渔父形象。

篇4:《别赋》译文及注释

最使人心神沮丧、失魂落魄的,莫过于别离啊。何况秦国吴国啊是相去极远的国家,更有燕国宋国啊相隔千里。有时春天的苔痕啊刚刚滋生,蓦然间秋风啊萧瑟初起。因此游子离肠寸断,各种感触凄凉悱恻。风萧萧发出与往常不同的声音,云漫漫而呈现出奇异的颜色。船在水边滞留着不动,车在山道旁徘徊而不前,船桨迟缓怎能向前划动,马儿凄凉地嘶鸣不息。盖住金杯吧谁有心思喝酒,搁置琴瑟啊泪水沾湿车前轼木。居留家中的人怀着愁思而卧,恍然若有所失。映在墙上的阳光渐渐地消失,月亮升起清辉洒满了长廊。看到红兰缀含着秋露,又见青楸蒙上了飞霜。巡行旧屋空掩起房门,抚弄锦帐枉生清冷悲凉。想必游子别离后梦中也徘徊不前,猜想别后的魂魄正飞荡飘扬。

所以离别虽给人同一种意绪,但具体情况却不相同:

至于像高头骏马配着镶银的雕鞍,漆成朱红的车驾饰有采绘的轮轴,在东都门外搭起蓬帐饯行,送别故旧于金谷名园。琴弦发出羽声啊箫鼓杂陈,燕赵的悲歌啊令美人哀伤;明珠和美玉啊艳丽于晚秋,绫罗和纨绮啊娇媚于初春。歌声使驷马惊呆地仰头咀嚼,深渊的鱼也跃出水面聆听。等到分手之时噙着泪水,深感孤单寂寞而黯然伤神。

又有自惭未报主人恩遇的剑客,和志在报恩的少年侠士,如聂政击杀韩相侠累、豫让欲刺赵襄子于宫厕,专诸杀吴王、荆轲行刺秦王,他们舍弃慈母娇妻的温情,离开自己的邦国乡里,哭泣流泪地与家人诀别,甚至擦拭泪血互相凝视。骑上征马就不再回头,只见路上的尘土不断扬起。这正是怀着感恩之情以一剑相报,并非为换取声价于黄泉地底。钟磬震响吓得儒夫脸色陡变,亲人悲恸得尽哀而死。

有时候边境发生了战争,挟带弓箭毅然去从军。辽河水一望无际,雁门山高耸入云。闺房里风晴日暖,野外道路上绿草芬芳。旭日升临天际灿烂光明,露珠在地上闪耀绚丽的色彩,透过红色的雾霭阳光分外绚烂,映入春天草木的雾气烟霞弥漫。手攀着桃李枝条啊不忍诀别,为心爱的丈夫送行啊泪水沾湿了衣裙。

至于一旦到达绝远的国度,哪里还有相见的日期。望着高大的树木啊记下这故乡旧里,在北面的桥梁上啊诀别告辞。送行的左右仆从啊魂魄牵动,亲戚宾客啊落泪伤心。可以铺设树枝而坐啊把怨情倾诉,只有凭借杯酒啊叙述心中的伤悲。正当秋天的大雁啊南飞之日,正是白色的霜露啊欲下之时,哀怨又惆怅啊在那远山的弯曲处,越走越远啊在那长长的河流边。

又如郎君住在淄水西面,妾家住在黄河北岸。曾佩带琼玉一起浴沐着晨光,晚上一起坐在香烟袅袅的金炉旁。郎君结绶做官啊一去千里,可惜妾如仙山琼草徒然芬芳。惭对深闺中的琴瑟无心弹奏,重帷深掩遮暗了高阁上的流黄。春天楼宇外关闭了青翠的苔色,秋天帷帐里笼罩着洁白的月光;夏天的竹席清凉啊白日迟迟未暮,冬天的灯光昏暗啊黑夜那么漫长!为织锦中曲啊已流尽了泪水,组成回文诗啊独自顾影悲伤。

或有华山石室中修行的道士,服用丹药以求成仙。术已很高妙而仍在修炼,道已至“寂”但尚未得到真情。一心守炼丹灶不问世事,炼丹于金鼎而意志正坚。想骑着黄鹤直上霄汉,欲乘上鸾鸟飞升青天。一刹那可游 行可万,天上小别人间已是千年。唯有世间啊看重别离,虽已成仙与世人告别啊仍依依不舍。

下界有男女咏“芍药”情诗,唱“佳人”恋歌。卫国桑中多情的少女,陈国上宫美貌的春娥。春草染成青翠的颜色,春水泛起碧绿的微波,送郎君送到南浦,令人如此哀愁情多!至于深秋的霜露像珍珠,秋夜的明月似玉珪,皎洁的月光珍珠般的霜露,时光逝去又复来,与您分别,使我相思徘徊。

所以尽管别离的双方并无一定,别离也有种种不同的原因,但有别离必有哀怨,有哀怨必然充塞于心,使人意志丧失神魂滞沮,心理、精神上受到巨大的创痛和震惊。虽有王褒、扬雄绝妙的辞赋,严安、徐乐精深的撰述,金马门前大批俊彦之士,兰台上许多文才杰出的人,辞赋如司马相如有“凌云之气”的美称,文章像驺奭有“雕镂龙文”的名声,然而有谁能描摹出分离时瞬间的情状,抒写出永诀时难舍难分之情呢!

注释

(1)黯然:心神沮丧,形容惨戚之状。销魂,即丧魂落魄。

(2)秦吴:古国名。秦国在今陕西一带,吴国在今江苏、浙江一带。

绝国:相隔极远的邦国。

(3)燕宋:古国名。燕国在今河北一带,宋国在今河南一带。

(4)蹔:同“暂”。

(5)逶迟:徘徊不行的.样子。

(6)櫂(zhào):船桨,这里指代船。

容与:缓慢荡漾不前的样子。

讵前:滞留不前。此处化用屈原《九章·涉江》中“船容与而不进兮,淹回水而疑滞”的句意。

(7)掩:覆盖。

觞(shāng):酒杯。

御:进用。

(8)横:横持;阁置。

玉柱:琴瑟上的系弦之木,这里指琴。

沾:同“沾”。

轼:成前的横木。

(9)怳(huǎng):丧神失意的样子。

(10)沈彩:日光西沉。沈,同“沉”。

(11)楸(qiū):落叶乔木。枝干端直,高达三十米,古人多植于道旁。

离:即“罹”,遭受

(12)曾楹(yíng):高高的楼房。曾,同“层”。楹,屋前的柱子,此指房屋。

揜(yǎn):同“掩”。

锦幕:锦织的帐幕。二句写行子一去,居人徘徊旧屋的感受。

(13)踯躅(zhízhú):徘徊不前的样子。

(14)意:同“臆”,料想。

飞扬:心神不安。

(15)万族:不同的种类。

(16)龙马:据《周礼·夏官·廋人》载,马八尺以上称“龙马”。

(17)朱轩:贵者所乘之车。

绣轴:绘有彩饰的车轴。此指车驾之华贵。

(18)帐饮:古人设帷帐于郊外以饯行。

东都:指东都门,长安城门名。《汉书·疏广传》记载疏广告老还乡时,“公卿大夫故人邑子设祖道供帐东都门,送者车数百辆,辞决而去。”

(19)金谷:晋代石崇在洛阳西北金谷所造金谷园。史载石崇拜太仆,出为征虏将军,送者倾都,曾帐饮于金谷园。

(20)羽:五音之一,声最细切,宜于表现悲戚之情。琴羽,指琴中弹奏出羽声。

张:调弦。

(21)燕赵:《古诗》有“燕赵多佳人,美者额如玉”句。后因以美人多出燕赵。

(22)上春:即初春。

(23)驷马:古时四匹马拉的车驾称驷,马称驷马。

仰秣(mò):抬起头吃草。语出《淮南子·说山训》:“伯牙鼓琴,驷马仰秣。”原形容琴声美妙动听,此处反其意。

(24)耸:因惊动而跃起。

鳞:指渊中之鱼。语出《韩诗外传》:“昔者瓠巴鼓瑟而潜鱼出听。”

(25)造:等到。

衔涕:含泪。

(26)寂漠:即“寂寞”。

(27)惭恩:自惭于未报主人知遇之恩。

(28)报士:心怀报恩之念的侠士。

(29)韩国:指战国时侠士聂政为韩国严仲子报仇,刺杀韩相侠累一事。

赵厕:指战国初期,豫让因自己的主人智氏为赵襄子所灭,乃变姓名为刑人,入宫涂厕,挟匕首欲刺死赵襄子一事。

(30)吴宫:指春秋时专诸置匕首于鱼腹,在宴席间为吴国公子光刺杀吴王一事。

燕市:指荆轲与朋友高渐离等饮于燕国街市,因感燕太子恩遇,藏匕首于地图中,至秦献图刺秦王未成,被杀。高渐离为了替荆轲报仇,又一次入秦谋杀秦王事。

(31)沥泣:洒泪哭泣。

(32)抆(wěn):擦拭。抆血,指眼泪流尽后又继续流血。

(33)衔感:怀恩感遇。衔,怀。

(34)买价:指以生命换取金钱。

泉里:黄泉。

(35)金石震:钟、磬等乐器齐鸣。原本出自《燕丹太子》:“荆轲与武阳入秦,秦王陛戟而见燕使,鼓钟并发,群臣皆呼万岁,武阳大恐,面如死灰色。”

(36)“骨肉”句:语出《史记·刺客列传》,聂政刺杀韩相侠累后,剖腹毁容自杀,以免牵连他人。韩国当政者将他暴尸于市,悬赏千金。他的姐姐聂嫈说:“妄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于是宣扬弟弟的义举,伏尸而哭,最后在尸身旁边自杀。骨肉,指死者亲人。

(37)负羽:挟带弓箭。

(38)辽水:辽河。在今辽宁省西部,流经营口入海。

(39)雁山:雁门山。在今山西原平县西北。

(40)耀景:闪射光芒。

(41)腾文:指露水在阳光下反射出绚烂的色彩。

(42)镜:照耀。

朱尘:红色的尘霭。

照,日光。烂,光彩明亮而绚丽。

(43)袭:扑入。

青气:春天草木上腾起的烟霭。

烟煴(yīnyūn):同“氤氲”。云气笼罩弥漫的样子。

(44)爱子:爱人,指征夫。

(45)讵:岂有。

(46)乔木:高大的树木。王充《论衡·佚文》:“睹乔木,知旧都。”

(47)“决北”句:语出《楚辞·九怀》。

(48)班:铺设。

荆:树枝条。据《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载,楚国伍举与声子相善。伍举将奔晋国,在郑国郊外遇到声子,“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后来人们就以“班荆道故”来比喻亲旧惜别的悲痛。

(49)尊:同“樽”,酒器。

(50)湄:水边。

(51)淄右:淄水西面。在今山东境内。

(52)河阳:黄河北岸。

(53)琼佩:琼玉之类的佩饰。

(54)二句回忆昔日朝夕共处的爱情生活。

(55)绶:系官印的丝带。结绶,指出仕做官。

(56)瑶草:仙山中的芳草。这里比喻闺中少妇。

徒芳:比喻虚度青春。

(57)晦:昏暗不明。

流黄:黄色丝绢,这里指黄绢做成的帷幕。这一句指为免伤情,不敢卷起帷幕远望。

(58)春 宫:指闺房。

閟(bì):关闭。

(59)簟(diàn):竹席。

(60)釭(gāng):灯。以上四句写居人春、夏、秋、冬四季相思之苦。

(61)“织锦”二句:据武则天《璇玑图序》载:“前秦苻坚时,窦滔镇襄阳,携宠姬赵阳台之任,断妻苏惠音问。蕙因织锦为回文,五彩相宣,纵横八寸,题诗二百余首,计八百余言,纵横反复,皆成章句,名曰《璇玑图》以寄滔。”一说窦韬身处沙漠,妻子苏惠就织锦为回文诗寄赠给他(《晋书·列女传》)。以上写游宦别离和闺中思妇的恋念。

(62)傥(tǎng):同“倘”。

华阴:即华山,在今陕西渭南县南。

上士:道士;求仙的人。

(63)服食:道家以为服食丹药可以长生不老。

还山:即成仙。一作“还仙”。

(64)寂:进入微妙之境。

传:至,最高境界。

(65)丹灶:炼丹炉。

不顾:指不顾问尘俗之事。

(66)炼金鼎:在金鼎里炼丹。

(67)骖(cān):三匹马驾车称“骖”。

鸾:古代神话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68)少别:小别。

(69)谢:告辞,告别。以上写学道炼丹者的离别。

(70)下:下土。与“上士”相对。

芍药之诗:语出《诗经·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以芍药。”

(71)佳人之歌:指李延年的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72)桑中:卫国地名。

上宫:陈国地名。

卫女、陈娥:均指恋爱中的少女。《诗经·鄘风·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

(73)渌(lù)波:清澈的水波。

(74)南浦:《楚辞·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后以“南浦”泛指送别之地。(75)珪(guī):一种洁白晶莹的圆形美玉。

(76)别方:别离的双方。

(77)名:种类。

(78)盈:充盈。

(79)折、惊:均言创痛之深。

(80)渊:即王褒,字子渊。

云:即扬雄,字子云。二人都是汉代著名的辞赋家。

(81)严:严安。

乐:徐乐。二人为汉代著名文学家。

(82)金闺:原指汉代长安金马门。后来为汉代官署名。是聚集才识之士以备汉武帝诏询的地方。

彦:有学识才干的人。

(83)兰台:汉代朝廷中藏书和讨论学术的地方。

(84)凌云:据《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作《大人赋》,汉武帝赞誉为“飘飘有凌云之气,似游天地之间。”

篇5:王维《送别》译文及注释

《送别》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原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译文

在深山中送走了好友,夕阳落下把柴门半掩。

春草到明年催生新绿,朋友啊你能不能回还?

注释

⑴掩:关闭。柴扉:柴门。

⑵明年:一作“年年”。

篇6:杜甫《月夜》译文及注释

《月夜》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译文

今夜的圆圆的秋月是多么皎洁美好,妻子却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来!幼小的儿女却还不懂思念在长安的父亲,还不能理解母亲对月怀人的心情。夜露深重,你乌云似的头发被打湿了,月光如水,你如玉的臂膀可受寒?什么时候才能和你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彼此的泪痕呢?

注释

1、鄜(fū)州:今陕西省富县。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情景。

2.、闺中:内室。看,读平声。

3、怜:想。未解:尚不懂得

4、云鬟:古代妇女的环形发饰。

5、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写想象中妻独自久立,望月怀人的`形象。香雾:雾本来没有香气,因为香气从涂有膏沐的云鬟中散发出来,所以说“香雾”。望月已久,雾深露重,故云鬟沾湿,玉臂生寒。

篇7:《墨池记》译文及注释

(2)隐然而高:微微地高起。隐然:不显露的样子。

(3)临:从高处往低处看,这里有“靠近”的意思。

(4)洼然:低深的样子。

(5)方以长:方而长,就是长方形。

(6)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他是古代有名的大书法家,世称“书圣”。苟伯子:南朝宋人,曾任临川内史。著有《临川记》六卷,其中提到:“王羲之尝为临川内史,置宅于郡城东南高坡,名曰新城。旁临回溪,特据层阜,其地爽垲(kǎi,地势高而干燥),山川如画。今旧井及墨池犹存。”

(7)张芝:东汉末年书法家,善草书,世称“草圣”。王羲之“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dān,酷爱)之若是,未必后之也。’”(《晋书·王羲之传》)

(8)信然:果真如此。

(9)邪:吗,同“耶”。

(10)方:当……时。

(11)强以仕:勉强要(他)作官。王羲之原与王述齐名,但他轻视王述,两人感情不好。后羲之任会稽内史时,朝廷任王述为扬州刺史,管辖会稽郡。羲之深以为耻,称病去职,誓不再仕,从此“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

(12)极东方:游遍东方。极,穷尽。

(13)出沧海:出游东海。沧海,指东海。

(14)娱其意:使他的心情快乐。

(15)岂有:莫非。

(16)徜徉肆恣:尽情游览。徜徉,徘徊,漫游。肆恣,任意,尽情。

(17)休:停留。

(18)书:书法

(19)晚乃善:到晚年才特别好。《晋书·王羲之传》:“羲之书初不胜(不及)庾翼、郄愔(xìyìn),及其暮年方妙。尝以章草答庾亮,而(庾)翼深叹伏。”所能:能够达到这步。

(20)盖:大概,副词。以精力自致者:靠自己的精神和毅力取得的。

(21)致,取得。天成:天然生成。

(22)及:赶上。

(23)岂其学不如彼邪:是不是他们学习下的功夫不如王羲之呢?岂,是不是,表示揣测,副词。学,指勤学苦练。

(24)则学固岂可以少哉:那么学习的功夫难道可以少下吗?则,那么,连词。固,原来,本。岂,难道,表示反问,副词。

(25)深造道德:在道德修养上深造,指在道德修养上有很高的`成就。

(26)州学舍:指抚州州学的校舍。

(27)教授:官名。宋朝在路学、府学、州学都置教授,主管学政和教育所属生员。

(28)其:指代墨池。

(29)章:通“彰”,显著。

(30)楹间:指两柱子之间的上方一般挂匾额的地方。楹,房屋前面的柱子。

(31)揭:挂起,标出。

(32)推:推测。

(33)一能:一技之长,指王羲之的书法

(34)不以废:不让它埋没。

(35)因以及乎其迹:因此推广到王羲之的遗迹。

(36)推:推广。

(37)学者:求学的人。

(38)夫:语气词,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39)尚之如此:像这样尊重他。尚,尊重,崇尚。

(40)仁人庄士:指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

(41)遗风余思: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美好风范。余思,指后人的怀念。余,也是“遗”的意思。

(42)被于来世:对于后世的影响。被,影响

篇8:《尚书》全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日若稽古(1),帝尧曰放勋,钦明文思安安(2),允恭克让(3),光被四表(4),格于上下(5)。克明俊德(6),以亲九族(7)。九族既睦,平章百姓(8)。百姓昭明,协和万帮,黎民与变时雍(9)。

【注释】

(1)日若:用作追述往事开头德发语词,没有实际意义。稽:考察。古 :这里指古时传说。

(2)钦:恭谨严肃。

(3)允:诚实。恭:恭谨。克:能够。让:让贤。

(4)被:覆盖。四表:四方极远德地方。

(5)格:到达。

(6)俊德:指才德兼备德人。

(7)九族:指同族的人。

(8)平:辨别。章:使明显。百姓:白官族姓。

(9)黎民:民众。于:随着。使:友善。雍:和睦。

【译文】

考查古代传说,帝尧德名字叫放勋。他严肃恭谨,明察是非,善于治理天下,宽宏温和,诚实尽职,能够让贤,光辉普照四面八方,以至于天上地下。他能够明察有才有德德人,使同族人亲密团结。族人亲密和睦了,又明察和表彰有善行德百官协调诸侯各国的关系民众也随着变的友善和睦起来了。

【读解】

尧使古代传说中的帝王,,也算得上使“开国元勋”。为帝王歌功颂德,使作为臣子的史官责无旁贷的职守,因为古代书写历史的人使官员,而不是学者,他必须站在官方的立场上维护最高统治者。这种做法后来相沿为习,很少有人脱出这个框框。

这样一来,历史就成为成功者的历史,帝王功绩德行的帐薄。历史也显得极端重要。他的价值主要在为统治者树碑立传。供后来的统治者学习借鉴,以便把好传统发扬光大。

虽然我们无法知道我们最早的帝王长相如何,习惯、个性、个人生活如何,但我们明确地知道他英明伟大,功高德重,万民拥戴,名垂千古。所以我们不得不敬仰,并为我们有这样德祖先而自豪,庆幸自己是他的后代子孙。

【原文】

乃命羲和(1),钦若昊天(2),梨想历象日月星辰(3),敬授人时(4)。分命羲仲,宅嵛夷(5),日旸谷(6)。寅宾出日(7),平秩东作(8)。日中(9),星鸟(10)以殷仲春厥民析(12),鸟兽孳尾(13)。申命羲叔,宅南交(14)。平秩南讹(15),敬致(16)。日永(17),星火(18),以正仲夏。厥民因(19),鸟兽希革(20)。分命和仲,宅西,曰昧谷。寅饯纳日(21),平秩西成(22)。宵中(23),星虚(24),以殷仲秋。厥民夷(25),毛毨(26)。申命和叔,宅塑方,曰幽都(27),平在塑易(28)。日短(29),星昴(30),以正仲冬。厥民隩(31),鸟兽 氄毛(32)。帝曰:“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33),以闰月定 四时(34),成岁。允厘百工(35),庶绩咸熙(36)。”

【注释】

(1)羲和:羲氏与和氏,相传是世代掌管天地四时的官重黎氏的后代。

(2)钦:恭敬。若:顺从。昊:广大。

(3)历:推算岁时。象:观察天象

(4)人时:民时.

(5)宅:居住。嵛(yu)夷:地名,在东方。

(6)旸(yang)谷:传说中日出的地方。

(7)寅:恭敬。宾:迎接。

(8)平秩:辨别测定。作。兴起,开始。

(9)日中:指春分。春分这天昼 夜时间相等,因此叫日中。

(10)星鸟:星名,指南方朱雀七宿。朱雀是鸟 名,所以则星鸟。

(11)殷:确定。仲:每个季度三个月中的第二个月。

(12)厥:其.析:分散开来。

(13)孳(zi)尾:生育繁殖。

(14)交:地 名,指交趾。

(15)讹:运转,运行。

(16)致:到来。

(17)日永:指夏 至。”夏至这天白天最长,因此叫日永。

(18)星火:指火星。夏至这天黄昏, 火星出现南方。

(19)因:意思是居住在高地。

(20)希:稀疏。希革:意 思是鸟兽皮毛稀疏。

(21)饯:送行。纳日,落日

(22)西成:太阳在西 边落下的时刻。

(23)宵中:指秋分。秋分这天昼夜时间相等,因此叫宵中。

(24)星虚:星名,指虚星,为北方玄武七宿之一。

(25)夷:平。这里指 回到平地居住。

(26)毛毨(xian):生长新羽毛。

(27)朔方:北方。幽都:幽 州.

(28)在:观察。易:变化。这里指运行。

(29)日短:指冬至。冬至 这天白天最短,所以叫日短。

(30)星昴(mao):星名,指昴星,为西方白 虎七宿之一。

(31)隩(yu):奥,意思是内室。

(32)氄(rong):鸟兽细软 的毛。

(33)期(ji):一周年。有:又。

(34)以闰月定四时:古代一年十 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共计三百五十四天,比一年的实际天 数少十一天又四分之一天。三年累计超过了一个月,所以安排闰月来补足,使 四时不错乱。

(35)允:用,以。厘:治,规定。百工:百官。

(36)庶:众, 多。熙:兴起,兴盛。

【译文】

于是尧命令羲氏与和氏,恭敬地遵循上天的规律,根据日月星辰运行的情况来制定历法,教导人民按照时令从事生产活动。尧 又命令羲仲居住在东方的旸谷,恭敬地迎接日出,观察辨别太阳 东升的时刻。昼夜时间相等,黄昏时鸟星出现在南方,据此来确 定仲春时节。这时民众散布在田野上耕作,鸟兽开始生育繁殖。尧 再命令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观察辨别太阳向南运行的情况,恭 敬地迎接太阳南来。根据白天最长,黄昏时火星出现在南方的天 象,来确定仲夏时节。这时民众居住在高处,鸟兽羽毛稀疏。尧 又命令和仲住在西边的昧谷,恭敬地为太阳送行,观察辨别太阳 西落的情况。根据昼夜时间相等,黄昏时虚星出现在南方的天象, 来确定仲秋时节。这时人们回到平原居住,鸟兽的羽毛重新生长。 尧还命令和叔住在北方的幽都,观察太阳向北运行的情况。根据 白天时间最短,黄昏时昴星出现在南方,来确定仲冬时节。这时 人们住在室内避寒,鸟兽长出了细软的毛。尧帝说:“唉!你们羲 氏与和氏啊,一周年有三百六十六天,用增加闰月的办法来确定 春夏秋冬四时,这就成为一年。以此来规定各种事情就都会兴盛 起来。”

【读解】

这一段记载了神明的尧帝制定历法的情况。细节是否真实并 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些信息:中国远在民族部落时代就已有了划分春夏秋冬四时和周年的历法,通过对天体运行的变化和地 上物候变化的仔细观察,来确定时令。我们现在已很难想象这件 事对人类进步文明的巨大价值和意义。这标志着人们有了比较深刻的时间迁移感,同时也初步有了空间方位感。

时空意识的产生,导致了对时间流动的划分、确认和记录,对 方位变化的辨认,在人们生存的层面上,时间和空间的确立有助 于人们迁徙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商业贸易等物质生产活动,也 有利于人们的生活:春种秋收,夏避洪水酷热,冬避严寒冰雪。在 意义的层面上,时空感使人确认人自身在天地万物间的位置,体验人在天地间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从尧帝制定历法的情况看,对自然现象的仔细观察和对自然 变化规律的准确把握,是第一位的。这个立足点带来的结果是对 自然的重视、崇敬和顺从,把人的存在纳入自然的轨道,使人的 生产、生活、思维合乎自然法则,因而最具有意义的生活,便是顺应自然的生活。

我们的民族崇尚自然的传统,大概就始于尧的时代。崇尚自然 的意识,囊中体现在“敬天”的观念上。“天”是万物的主宰,它 既是神灵意志的体现,又是自然法则的体现;作为自然的一部分 的人,必须敬重上天,服从上天。帝王是上天派到人间的代表,他 以上天赋予的绝对权力来统治人世间,因此被称为“天子”。冒犯 天子,就是冒犯天神、自然法则,罪该万死。小人真要冒犯天子 起来造反,也要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

把“天”、自然、神灵同权力、特权和专制结合起来,也算是 民族传统之一,即把自然涂上权力意志的色彩,敬重、顺从自然, 也就是敬重、顺从权力。个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便在敬天、顺应自然、服从权力中消解了。这也是儒家要把《书》作为经典的原 因之一。

【原文】

帝曰:“咨!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1),龚朕位(2)?”

岳曰:“否德添帝位(3)。”

曰:“明明扬侧陋(4)。”师锡帝曰(5):“有鳏在下(6),曰虞舜。”

帝曰:“俞(7)!予闻,如何?”

岳曰:“瞽子(8),父顽,母嚣,象傲,克谐。以孝烝烝(9),乂不格奸(10)。”

乂帝曰:“我其诚哉!女于时(11),观厥刑于二女(12)。”厘降二女 于妫汭(13),嫔于虞(14)。

帝曰:“钦哉!”

慎微五典(15),五典克从(16)。纳于百揆(17),百揆时叙(18)。宾于四门(19),四门穆穆(20)。纳于大麓(21),烈风雷雨弗迷。

帝曰:“格(22)!汝舜。询事考言(23),乃言凪可绩(24),三载。汝陟 帝位(25)。”舜让于德,弗嗣。

【注释】

(1)庸命:顺应天命。

(2)袭:用作“践”,意思是履行,这里指接替帝位。

(3)否(PT):鄙陋。添(tian):辱,意思是不配。

(4)明明:明察 贤明的人。扬:选拔,举荐。侧陋:隐伏卑微的人。

(5)师:众人,大家。 锡:赐,这里指提出意见。

(6)鳏(guan):困苦的人。

(7)俞:是的, 就这样。

(8)瞽(gu):瞎子,这里指舜的父亲乐官瞽瞍。

(9)烝烝:形 容孝德美厚。

(10)乂(y i):治理。格:至,达到。奸:邪恶。

(11)女: 嫁女。时:是,这个人,这里指舜。

(12)刑:法度,法则。二女:指尧的 女儿娥皇和女英。

(13)厘:命令。妫(guT):水名。汭(rui):河流弯曲的 地方。

(14)嫔:嫁给别人作妻子。

(15)徽:美善。五黄:五常,指父义, 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16)克:能够。从:顺从。

(17)纳:赐予职 位。百接;掌管一切事务的官。

(18)时叙。承顺,意思是服从领导。

(19)宾:迎接宾客。

(20)穆穆:形容仪容齐整。

(21)麓:山脚。

(22)格:到来,来。

(23)询:谋划。考:考察。

(24)乃:你。凪(zhi):求得。

(25)陟:升,登。

【译文】

尧帝说:“唉!四方的部落首领!我在位任职七十年,你们中 有谁能顺应天命,接替我的帝位?”。

四方部落首领说:“我们德行鄙陋,不配登上帝位。”

尧帝说:“可以考察贵戚中贤明的人,也可以推举地位低微的贤人。”

大家向尧推荐说;“民间有个处境困苦的人,名叫虞舜。”

尧帝说:“是啊,我听说过。这个人到底怎么样?” 。

四方部落首领回答说:“他是乐官瞽瞍的儿子。他的.父亲心术 不正,母亲善于说谎,,他的弟弟象十分傲慢,但舜能与他们和睦 相处.他用自己的孝行美德感化他们,使他们改恶从善,不走邪 路。”

尧帝说。“那我就考验考验他吧!把我的两个女儿嫁给他,通 过两个女儿考察他的德行。”于是,尧命令两个女儿到妫河的弯曲 处,在那里嫁给了虞舜。

尧帝说:“恭谨地处理政务吧!”

舜谨慎地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臣 民都能顺从。他又受命管理百官,百官都能服从。他在明堂四门 迎接前来朝见的四方诸侯。四方诸侯全都仪容整肃。他还到深山 老林中去经受风雨考验,即使在狂风暴雨和电闪雷鸣时也不迷失方向。

尧帝说:“来吧,舜啊。我同你谋划政事,考察你的言论,你 提的意见十分正确。经过三年考验,你一定能成就大业。你现在 可以登上帝位了。”舜要把帝位让给更有德行的人,不愿就位。

【读解】

对君王来说,挑选接班人是件大事,它关系到国家会不会变 颜色。尧帝当了70年君王,功德满天下,无奈年龄不饶人,总有退位的一天,要把权力交给下一代。

值得注意的是,在尧的时代还没有皇帝江山不外传的世袭制, 可以把权力交给家族以外的人。这种移交权力的做法,在古代叫 做“禅让”。并且,把权力交给谁,可以由各方氏族首领参与讨论, 提出建议,推荐人选。这就很有点民主色彩了,不是由最高统治 者一个人说了就算。

移交权力的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且不说众多争权夺利的复 杂瓜葛,单就享受够了尊严、顺从、声名、功绩、荣华富贵等等 的心态来说,需要有巨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可能在尧的时代这是。 不成问题的,即使从最高职位上退下来,依然会受到崇敬,不会 失去得太多,不会人一走茶就凉,毕竟那时世风还很淳朴。

退出权力中心造成的心理上的失衡,会带来恐惧感。处于权 力中心的诱惑力,实在太大了。诱惑力越大,失衡就越重,恐惧 感就越强。这大概是后世的帝王们即使路上黄泉路也不愿交出权 力的重要心理原因。于是,后来有了世袭制。天下是朕的天下,也 是朕儿子孙子的天下,接班人早已由制度规定好了,用不着挑选, 也不容外人讨论、提意见。西晋开国皇帝晋武帝把王位传给了白 痴太子司马衷,只不过短短十六年,司马家的天下就被白痴皇帝 葬送掉了。

从今天想昨天,“禅让”帝位和民主评选接班人,还是有几分 让人神往。

【原文】

正月上日(1),受终于文祖(2)。在璇玑玉衡(3),以齐七政(4)。肆类 于上帝(5),禋于六宗(6),望于山川(7),遍于群神。辑五端(8)。既月乃 日(9),觐四岳群牧(10),班瑞于群后(11)。 岁二月,东巡守,至于岱宗(12),柴(13)。望秩于山川(14),肆觐东后(15) 协时月正日(16),同律度量衡(17)。修五礼、五玉、三帛、二生、一死 贽(18)。如五器(19),卒乃复(20)。五月南巡守,至于南岳,如岱礼。八月 西巡守,至于西岳,如初。十有一月朔巡守,至于北岳,如西礼。归 ,格于艺祖(21),用特(22)。五载一巡守,群后四朝。敷奏以言(23),明试以功,车服以庸(24)。

【注释】

(1)上日;吉利的日子.

(2)终;这里指尧退下帝位。文祖:尧太祖的 宗庙.

(3)在:观察。璇玑玉衡:指北斗七星。

(4)齐:排比整理。七 政:指祭祀、班瑞、东巡、南巡、西巡、北巡、归格艺祖七项政事。

(5) 肆:于是。类:一种祭祀礼节,这里指向上天报告继承帝位。

(6)禋(yin) :祭祀。六宗;指天、地和春、夏、秋、冬四时。

(7)望:祭祀祖山川 的仪式。

(8)辑:收集,聚敛。五瑞:五种等级的玉器,诸侯用来作为信 符。

(9)既月乃日:挑选吉利的月份、日子。

(10)觐(qin):朝见天子。 牧:官员.

(11)班:颁,分发。后:指诸侯国君。

(12)岱宗:东岳泰山。

(13)柴赐:祭天的礼仪。

(14)秩;次序,依次。

(15)东后:东方诸侯国 君。

(16)协:合。时:春夏秋冬四时。正:确定。

(17)同:统一。律:音 律。度:丈尺。量,斗斛。衡:斤两。

(18)五礼;指公、侯、伯、子、男 五等礼节。五玉:即前面说的“五瑞”。三帛:三种不同颜色的丝织品,用于垫玉。二生;活羊羔和活雁。一死:一只死野鸡。

(19)如:而。五器:指五玉。

(20)卒:指礼仪完毕。乃:然后。复:归还。

(21)格:到,至。艺 祖:文祖,即尧太祖的宗庙。

(22)特:一头公牛。

(23)敷:普遍。

(24)庸:功劳。

【译文】

正月的一个吉日,舜在尧的太祖宗庙接受了禅让的帝位。他 观察了北斗星的运行情况,列出了七项政事。接着举行祭祖,向 上天报告继承帝位一事,并祭祖天地四时,祭祖山川和群神。舜 聚集了诸侯的五等圭玉,挑选良辰吉日,接受四方诸侯头领的朝 见,把圭玉颁发给他们。

这一年的二月,舜到东方巡视,到了泰山,举行了柴祭,并按等级依次祭祀了其它山川,接受了东方诸侯国君的朝见。舜协调了春夏秋冬的月份,确定了天数;统一了音律和长度、容量、重 量的单位;制定了公侯伯于男朝见的礼节,规定了五等圭玉、三种颜色丝织物、活羊羔、活雁和死野鸡的用法。礼仪结束后,便把五等圭玉归还给诸侯。五月,舜到南方巡视,到了衡山,像祭 祀泰山一样行礼仪。八月,舜到四方巡视,到了华山,祭把礼仪同祭泰山一样。十一月,舜到北方巡视,到了恒山,祭祀礼仪同 在华山一样。舜回来后,到尧太祖的宗庙祭祖,用的祭品是一头牛。

此后,舜每隔五年就巡视一次。各方诸侯在四岳朝见,各自 报告政绩。舜根据诸侯的政绩进行评定,论功行赏,赐给他们车马和服服饰。

【读解】

这一节写舜帝登基的情况。尧顺利地移交了权力,舜顺利地 登上了帝位。祭祀是必不可少的礼仪,种类之多,场面之大,气 氛之隆重,全都可以想见。毕竟,这是新天子的诞生,其意义得 用盛大的礼仪来表示。因此,礼仪的规模,便体现了意义的大小。

礼仪的作用还在于发布信息,一是通报天地神灵,以取得合 法身份;二是通报四方臣民,以归顺人心。

出身微贱的舜帝,上任后的动作十分大:修订历法,统一乐 律和度量衡,严明礼仪等级,巡视四方,赏赐功臣,大有重振河 山的王者气度,表现出王者的大智慧和大德行。这当中包含着一 个重要的潜台词:禅让是英明的,接班人是可靠的,天下河山将 大放光彩,生民百姓将幸福安康。

重要的是,天下是上天的天下,生民是上天的生民;天子不 过是代行上天之道,负责播撒上天的恩惠。说白了,天子也是侍 者,今天的话叫做服务员,公仆;既伺候上天,又伺候万众,此 外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这与世袭制的“家天下”有着天壤之别。如 果说公仆有什么特别之处的话,不外乎才干、德行、智慧、气度等,而不是罩在头上的光环,可以为所欲为地玩弄权术、为自己大捞好处、光宗耀祖、飞扬跋扈。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侍者变成了主子,公仆变成了上帝,一切都颠倒了。江山有了归属姓氏,生民成了统治者的供养人和可 以任意支配、宰杀的奴仆。龙颜不可冒犯,太岁头上的土动不得,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正,天下变了。

重温帝尧、帝舜的事迹,我们最古老的这两位祖宗,能够给我们的启示该不算少吧!

【原文】

肇十有二州(1),封十有二山,浚川(2)。

象以典刑(3),流宥五刑(4),鞭作官刑,扑作教刑(5),金作赎刑。眚灾肆赦(6),怙终贼刑(7)。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8)!

流共工于幽州(9),放驩兜于崇(10)!窜三苗于三危(11),殛鳏于羽 山(12),四罪而天下咸服。

【注释】

(1)肇:这里指划分地域。

(2)浚:疏通。

(3)象:刻画。典:常,常 用。典刑:常用的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

(4)流:流放。宥:宽 恕。

(5)扑:檟(jia)楚,古代学校用作体罚的工具。

(6)眚(sheng): 过失。肆:于是。

(7)怙:依仗。贼:用作“则”。

(8)恤:慎重。

(9)幽州:地名,在北方边远地区。

(10)崇山:地名,在现在湖北黄陂以南。

(11)三苗:古代国名,在现在湖南、江西境内。三危:地名,在现在甘肃 敦煌一带。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相思原文,注释,赏析 下一篇:后庭花诗句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