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

关键词: 常识 组织 基础知识 行政

第一篇: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

2014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管理常识(二)

11. 行政组织结构指构成行政组织各要素的配合和排列组合方式。在行政组织结构中,最重要的是纵向、横向结构,它是行政组织系统中的基本框架。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为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行政组织的横向结构又称为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制,即同级行政机关和每级行政机关内部各组成部门之间的组合方式。

12. 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管理层次是行政组织纵向结构的等级层次,即行政机关中设臵多少等级的工作部门。管理幅度是指一级行政机关或一名上级领导者直接领导和指挥的下级单位或工作人员的数目。 13. 行政组织的编制管理是按法律规定的制度和程序,对行政组织的职能范围、机构设臵和人员配臵等进行的管理。它包括职能管理、机构管理、人员编制管理三方面。

14. 我国人事管理通常包括国家行政机关的人事管理和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前者称为人事行政,后者称为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人事行政与企业人事管理两者的宗旨不同,企业人事管理以营利为主要宗旨,人事行为遵循市场规律;人事行政则以服务国家和社会大众为根本宗旨,而不以营利为目的。

15. 国家公务员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职位分类;(2)录用;(3)考核;(4)奖励与纪律;(5)职务升降和职务任免;(6)培训;(7)交流;(8)回避;(9)工资保险福利;(10)辞职、辞退、退休;(11)申诉控告。 其中:(1)在职位分类的基础上又确定公务员的级别,这是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一大特色;(2)对公务员的考核,其考核内容以履行岗位职责和完成工作目标为基本依据,主要包括德、能、勤、绩,且注重工作成绩。我国对公务员的考核结果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3)对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应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的原则;(4)交流,包括行政机关的内部交流和国家行政机关的其他机关与其他机关或企事业单位间进行的外部交流,交流形式有调任、转任、轮换和挂职锻炼等;(5)回避的种类包括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地区回避。

16. 民主集中制是我国根本的行政领导制度,它决定和影响着其他行政领导制度。 2014国家公务员考试攻略国考历年真题国考行测国考申论国考面试

17. 行政首长负责制是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制相结合制度的一种具体形式。它是指重大事务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行政首长定夺,具体的日常行政事务由行政首长决定,行政首长独立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行政领导制度。

18. 行政文化是行政实践的精神成果,是社会文明与政治文明的构成部分。它内涵着特定时代的行政心理、行政道德和行政精神。

19. 财务行政即财政,是行政管理的物质基础。包括政府预决算管理、预算(政府)会计

和审计等内容。其中政府预决算管理是全部财务行政的中心环节和最重要内容。政府预决算的内容包括:预算收支的种类、数量及收支性质和作用;各级政府处理财政收支问题时的关系;执行和实现收支计划的法定程序、具体措施和规章制度。

20. 我国政府决定,从1996年起中央和地方的预算编制方式实行统一的复式预算制度。复式预算是把国家同一预算内的全部预算收入和支出按性质进行划分,分别汇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收支对照表,以特定的预算来源保证特定的预算支出,使收支之间具有相对稳定的对应关系预算编制方式。

第二篇: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部分:常识部分解题技巧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部分:常识部分解题技巧 公共基础知识课程常识模块考题一般为两种:一种是题干给出一个常识性的现象,备选项提供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四种原因,要求考生选出最合理的;另一种是单纯性的知识测试,要求考生对题目涉及的知识要有一定的了解,并从备选项中找出正确答案。下面为考生介绍相关解题技巧:

1、排除法

如果考生细心的话,便能够发现排除法似乎适合于每一种题型。在这里,常识题也不例外。在考生解答客观题时,排除法便是最有效的解题方法之一,并且它也最适合于单项选择题。在这部分题中,考生根据自己平时所掌握的知识,便会轻易的将最不适合题意的选项排除掉。甚至有些题可以直接将其他三项排除掉,选出正确答案。如果选项中有自相矛盾的,立即排除一个。其实有些题考生即使不能直接通过排除得出答案,也可以减小试题的难度,从而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2、第一印象法

有些试题,考生会有这样的感觉。在读完试题及选项的瞬间,大脑便有这样的一个强烈的信号,此题选某项。但静下来仔细考虑时,却又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情况下,考生可以先用其他的方法进行解答。如果仍不能找到合理的理由来确定正确选项,便可将第一印象的选项选出。虽然这种选法不能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但这样选出的答案往往是正确的。

3、猜测法

这种方法一般情况下是不可取的,因为它靠的是运气,正确率相当小。这种方法只有当考生运用其他方法均不能找到试题的正确答案时才可使用。猜测法,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避免考生在这种试题上过分深究,陷于其中而不能自拔,从而耗费过多时间并影响考生的情绪。这种方法虽然是靠运气,有时也有一定的命中率。

4、去同存异法

这种解题技巧适用于考生对题目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的情况。当考生在阅读完试题题干和所有选项后,如果发现选项中有内容或者特征大致相同的,就可以将其排除掉,并保留那些差别较大的选择项,再将剩余的选项进行比较、判断,最终确定符合题意的答案。这样做的目的是缩小目标,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5、比较法

在解答单项选择题时,考生可以将各个选项同题目要求进行纵向比较,并根据各自同题意要求差异的大小来确定最符合题意要求的答案。

第三篇: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常识

(一)

1、古代著名的改革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2)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3)公元8年王莽改制(4)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5)后周周世宗改革(6)北宋王安石变法;(7)明朝张居正改革。

2、近代改革

近代历史上有三次新政,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天津条约》把侵略势力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戊戌变法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末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历代农业经济政策

(1)春秋: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2)秦国: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

(4)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的

1

苛捐杂税。

(5)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

(6)南北朝: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7)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8)北宋:形成租佃制。

(9)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明朝中期宰相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10)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11)1931年春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2)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3)1950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确定农村耕地承包期限为30年。

2

(15)2006年,我国废除了农业税。

4、中共党史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年,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制定革命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年,广州,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中共四大:1925年,上海,明确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5)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6)遵义会议:1935年,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

(7)瓦窑堡会议:1935年,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方针。

(8)洛川会议:1937年,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9)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通过了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

(10)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西柏坡。一个“炮弹”、两个“务必”、三个转变。

(11)新政协会议:1949年,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国旗、国歌、首都、领导)。

3

(12)一届人大: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中共八大:1956年,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4)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15)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6)中共十三大: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

(17)中共十四大:1992年,江泽民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8)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中共十六大:2002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中共十七大:2007年,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

5、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

(2)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皇帝制,中央集权国家

4

形成。

(4)西汉时期: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政策。

(5)魏晋时期:形成了士族制度,伴随产生的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6)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上台后开始打压士族,扶植庶族,士族制度走向衰亡。 (7)宋朝:统治者防止藩镇割据的重现和大臣、外戚、宗室、宦官擅权,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8)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9)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西厂;实行八股取士。 (10)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6、台湾历史沿革

(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到夷洲(今台湾),加强夷洲与内地的联系。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求。

(2)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 (3)1683年施琅大败台湾郑克塽,康熙帝统一台湾。

5

(4)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5)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

(6)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及附近岛屿,割给日本。

(7)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

(8)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跑到台湾,形成了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

(9)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10)1987年台湾方面解严,开放大陆探亲,结束了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

(11)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古文化常识 古文化常识

一、年龄称谓

0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0

2、孩提:指2——3 岁的儿童 0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0

4、豆蔻:指女子十三岁 0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0

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0

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6

0

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0

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12、耄耋之年:指

八、九十岁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二、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 年废止)

(1)等级: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童生参加,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三、古代主要节日

(0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0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0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0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吴子胥) (0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7

(0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0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0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初旧迎新

四、古代的刑罚

(0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02)劓刑:割鼻子

(0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0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0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0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07)大辟:砍头 (08)炮烙:将人烧烤死

(0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10)汤镬:将人煮死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13)弃市:暴尸街头

8

五、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C、60 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D、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公务员考试公共基础知识之行政管理知识点记忆大全 1)----政府职能的含义

1.含义: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2.包括几层意思

行政职能

a.实施主体:政府机构

9

b.主要内容: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c.实施手段:依法行政

d.是完整统一的体系

2)----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1.自然经济状态下的政府职能:御外和安内。

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

御外、安内和建设公共设施

3.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稳定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分配.维护市场秩序

4.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正在转变

3)----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

a.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

b.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

c.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 d.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4)----政府的基本职能

1.定义:依据政府管理的事务性质横向划分的政府职能称为政府的基本职能。

10

2.内容

a.政治职能(包括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

b.经济职能(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督)

c.文化职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c.社会职能(其他的社会公共性的职能)

5)----政府的层级职能

1.含义:是按政府所辖行政区域划分的职能。

2.政府层级职能包括:a.中央政府专有职能b.地方政府专有职能

c.中央和地方政府共享的职能(如:社会治安、公共福利、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国土管理、民族事务、司法监察)

注:目前,我国政府层级职能并没有在宪法或法律上明确规定。

6)----政府的管理运行职能

1.含义:是按照管理运行程序划分的职能。符合管理学中的“封闭性原则”

2.可分为: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7)----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是转变的外因)

11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转变的内在动力)

3.技术手段的创新(是转变的根本保障)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是转变的制约因素) 8)----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

主要有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

(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

(或叫内部转移,是政府内部重划分职能)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

(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

9)----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 关键是:政企分开 10)----政府机构的含义

广义:是指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所有国家机构的总称。

狭义:国家行政机关

11)----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关系

注意区分政府机构与其它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包含政府机构。

12

2.政党组织

3.群众组织:

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村委会、居委会 4.事业单位(因为不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责,因而不属于政府机构):如地震局、气象局 12)----机构编制管理

1.领导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2.管理机关:党中央、国务院设立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

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设机构编制委员会。

3.主要任务:

a.职能管理:“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

b.机构管理

c.人员编制管理:即人员总额、人员结构、领导职数、职位配置

注: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包括:

域名(表明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围)、矢名(表明管理内容)、格名(表明规格级别)。 13)----职能优先原则

主要有四层意思:

1.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

(因职能而设机构)

2.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

13

3.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总体职能

4.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14)----完整统一原则

主要有三层意思:

1.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

2.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 3.政府机构设置是完整统一的 15)----管理幅度与层次相适应的原则

在实际运用中,要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1.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层次成反比。

2.管理幅度与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

3.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及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

4.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

5.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 注:管理幅度指管理的数额 16)----权责一致原则

有三层意思

1.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

2.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

14

3.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注:一般来讲,上级对下级的权力应负连带责任。 17)----精简与效能的原则

三层意思:1.机构设置要精简2.人员编制要精干3.办事程序要简化

18)----依法设置的原则

包括二层意思:

1.政府机构设置程序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 2.有关政府机构的各项规范要由法律法规来确定。

19)----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

原因如下:

a.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b.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

c.精简机构和员的需要

d.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 e.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20)----政府机构改革的渐进式过渡与阶段性突破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采取渐进式。

1.1982年改革:

a.提出干部的四化,

15

"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

b.实行首长负责制,并将这一原则写入宪法。

2.1988年改革:

a.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

b.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的原则。

3.1993年改革:

a.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

b.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c.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

4.1998年改革:

仍是过渡性方案 21)----中央人民政府的架构

1.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2.国务院的组织体制:

(1)国务院组成人员:

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部长、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

(2)任期:5年,总理、副总理、国务院委员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领导体制:总理负责制

(4)会议制度:国务院实行全体会议、常务会议、总理办公会议制度。

16

注:常务会议由总理、副总理、国务委员、秘书长组成。

3.国务院行政机构:

包括: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组成部门、国务院直属机构、国务院办事机构、国务院组成部门管理的 国家行政机构、国务院议事协调机构

注:(1)国务院组成部门包括: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2)国务院直属机构具有独立行政管理职能,但行政首长不属于国务院组成人员,但可列席国务院全体会议。

(3)国务院办事机构不具有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 22)----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

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成:

a.省、地级市设秘书长。秘书长是领导职务。

b.乡镇原则上不设工作部门。

2.任期:省、市、县(区):五年

乡镇:三年

正副行政首长均由人大选举产生。

3.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实行首长负责制。即省长、市长、镇长负责制。

4.地方政府工作部门与上级垂直管理部门、派出机构的关系

a.地方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合并,要由本级

17

政府报请上级政府批准,并报本级人大常委会备案。

b.实行中央业务主管部门垂直管理的机构有:

中国人民银行、海关、国家税务

c.实行省级政府垂直的有:地方税务、工商管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

5.派出机构:其不属于一级行政机关,但它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管理,并在管理效力上与派出它的政府或政府部门相同。

23)----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1.我国公务员的定义:

是指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包括国家行政机关中从事党团工作的专职人员)

2.制度

1993年颁布的《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以后制定的近40个单项法规

3.我国公务员制度建立的过程:

第一阶段.1984-93年: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创立。

第二阶段.1993-96年:在全国推行公务员制度

注:(1)1982-86年,草拟《国家工作人员法》后改名为《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条例》

(2)1986-88年,将上述条例更名,并在党的十三大和七届全国人大上,分别将建立公务员制度作为政治体制及干部从事

18

制度改革的重点,还形成了建立国家公务员制度的三大要件:组建从事部、筹建国家行政学院、制定公务员法规 24)----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特色有4点: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国家公务员不搞"政治中立"

2.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国家公务员不是独立的利益集团。

3.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国家公务员不搞"两官分途

4.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25)----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实施范围与公务员的义务权利

1.实施公务员制度的对象:

行政机关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行使国家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中除工勤人员以外的工作人员+从事党群工作的人员

2.实施公务员制度的机关:

国务院办公厅各部委+直属机构+办事机构+国家局+派出机构+行使政府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议事协调机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

注:凡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单位,不实行企业、事业单位的职称、工资、奖金等人事管理制度。

3.参照实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范围:党的机关、一些群众组织

19

4.不属于实施范围的单位:不具有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如新华通讯社)、学会、协会、其他培训机构

5.国家公务员义务共八项:

遵守宪法、法律和法规;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政策执行公务;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忠于职守,勤奋工作,尽职尽责,服从命令;保守国家秘密和工作秘密;公正廉洁,克已奉公;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

6.国家公务员权利共八项:

非因法定事由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被免职、降职、辞退或者行政处分;获得履行职责所应有的权力;获得劳动报酬和享受保险、福利待遇;参加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培训;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工作提出批评和建议;提出申诉和控告;依照规定辞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26)----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

1.录用的前提条件:

a.职位出现空缺

b.根据空缺职位确定资格条件

2.录用的职务范围:办事员、科员、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全是非领导职务)

注:从政府机关以外选拔人员担任领导职务或者助理调研员以上非领导职务的,不属录用的范围。

20

3.录用的原则: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德才兼备、因事择人

4.录用国家公务员的程序:七个步骤

发布公告、报名和资格审查、考试、录用体检、提出拟录用人员名单报 设区的市以上人民政 府人事部门审批、试用、培训

27)----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

1.原则:客观公正的原则、民主公开的原则、注重实绩的原则、

依法考核的原则

2.内容:德、勤、能、绩

3.标准:划分为优秀、称职、不称职

4.方法:平时考核+考核

5.程序:准备、进行考核、反馈与运用考核的结果

6.考核结果的使用:

a.连续三年被确定为优秀或连续五年称职以上的,在本职务级别内晋升一级。

b.连续二年优秀或连续三年称职以上的,具有晋升职务的资格。 7.有关规定:

a.受党内警告处分的:当年不得被评优秀

b.受党内严重警告处分的:不称职或不确定等次

c.受留党察看处分的:当年:不称职

21

d.受开除党籍处分的:当年:不称职 第

二、第三年:只写评语不确定等次

28)----国家公务员奖励制度

1.原则:a.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以精神为主的原则

b.公平合理,奖不虚施的原则

c.奖励及时、注重时效的原则

2.种类:嘉奖、记三等功、二等功、一等功、授予荣誉称号

3.程序:评定、审批、实施

4.权限:嘉奖、记三等功:县级以上政府批准

二等功:地级以上政府批准

一等功:省、直辖市以上

荣誉称号:国务院

29)----国家公务员纪律与行政处分制度

1.种类: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说明:

(1)没有"降职"是因为,"降职"是由于不称职,而不是由于受处分

(2)受处分期间,不得晋升职务、级别;若受的是警告,考核定为"称职"还可以按时晋升工资档次。

22

2.解除公务员行政处分的期限:

警告:自决定之日起满 半年

记过、记大过、降级:满一年

撤职:满二年

注:提前解除期限不得超过原行政处分解除期限的一半。

30)----国家公务员培训交流回避制度

1.培训的类型:

a.新录用人员的培训

b.晋升领导职务的任职培训

c.专门业务培训

d.更新知识培训

注:每人每年参加培训的时间不得少于7天。

2.交流制度:四种形式:调任、转任、轮换、挂职锻炼

3.回避的类型:任职回避、公务回避、地区回避

注:一般由职务较低的一方回避。

1.按职权是由首长一人或者由委员数人行使,或者一部分职权由首长,一部分由委员数人行使分:

首长制

委员制

混合制

23

2.按上下级行政组织享有的职权大小分:

集权制(权力集中在上级) 分权制 均权制

3.按机关业务性质及其管辖范围不同划分

层级制 职能制 并用制

4.按处于同一层级的各政府行政机关的指挥监控权,集中或分散于上级一个或多个主体的不同而划分

完整制:集中于一人

分离制:分属于多人

行政首长负责制

1.时间:

(1)1982年以前:我国行政领导体制一直是委员制.

(2)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2."首长"的范围:

a.第一类:法定的首长:包括国务院总理、各委员会主任、部长、省长、自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镇长、乡长

b.第二类:推定的首长:

24

第四篇: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题库及答案

公共基础知识作为公务员考试的一大科目,知识点很多也很杂,建议同学们在复习这一部分内容时,除了将知识点熟记于心,更要多做一些练习题,将理论与实践完美地结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提供到的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题库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欢迎阅读参考学习!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题库及答案

11、 小明与小敏到婚姻登记机关申请结婚,婚姻登记机关依法予以登记并发给结婚证书。产生小明与小敏法律上婚姻关系的事实,在法学上称作什么?

A、法律事件

B、法律事实

C、事实行为

D、事实关系

参考答案:B

2、 197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58条规定:“禁止任何人利用任何手段扰乱社会秩序。扰乱社会秩序情节严重,致使工作、生产、营业和教学、科研无法进行、国家和社会遭受严重损失的,对首要分子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从结构上看,这一法律规范缺少什么?

A、假定

B、处理

C、制裁

D、行为模式

参考答案:A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53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法可以制定实施细则,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备案。”这一规范属于。

A、委任性规范

B、授权性规范

C、非确定性规范

D、准用性规范

参考答案:A

4、 司机田某货物价值2万元,后又交通肇事,将A国留学生马丁撞死,被人民法院处有期徒刑12年,对田某的这一制裁体现的是?

A、法的政治职能

B、法的经济职能

C、法在执行社会公共事务方面的职能

D、法的对外职能

参考答案:A

5、 法律渊源实质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法律进行的分类,根据法律渊源的含义,我国可以把法律分为

A、宪法、民法、刑法、诉讼法等

B、宪法、法律、行政法、决定等

C、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

D、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中央军事委员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和政府主管部门文件等

参考答案:C

公共基础知识常识题库及答案

21、 陆某在一百货商场购买“幸福”牌电饭煲一台,遗忘在商场门口,被王某拾得。王某拿至家中使用时,因电饭煲漏电发生爆炸,致其面部灼伤。王某向商场索赔,商场以王某不当得利为由不予赔偿。对此事件,下列哪一项表述能够成立?

A、王某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应以与致损事件相关的法律规定为根据

B、不法取得他人之物者应承担该物所致的损害

C、由王某对自己无合法根据占有物品的行为承担损害后果,符合公平原则

D、按照风险责任原则,陆某作为缺陷商品的购买者应为王某的损害承担责任

参考答案:A

2、 黄某于2000年4月在某市住宅区购得一套住房,2001年7月取得房产证。当年10月黄某将住房租借给廖某。廖某在装修该房时损坏自来水管道,引起漫水,将楼下住户陈某的住房浸泡。陈某要求廖某予以赔偿。对此事件,下列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

A、黄某对自己所购买的住房仅有相对权,故其法律义务也是相对的

B、廖某不是住房的所有人,故对陈某的损失不负法律责任

C、此侵权案件首先应依据法律原则来加以处理

D、此案件的处理应直接适用法的正式渊源

参考答案:D

3、 法律与利益有着内在的联系。下列关于法律与利益关系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法对社会的控制和调整主要通过对利益的调控而实现

B、法律是分配利益的重要手段,法律表达利益的过程,同时也是对利益选择的过程

C、民法的诚信原则在维护民事活动中当事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平衡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D、离开了法律,利益就无从产生,也无以存在

参考答案:D

4、 法律规则是法律的基本构成因素。下列关于法律规则分类的表述哪一项可以成立?

A、《律师法》第14条规定:“没有取得律师执业证书的人员,不得以律师名义执业,不得为牟取经济利益从事诉讼代理或者辩护业务。”此规定为义务性规则

B、《中小企业促进法》第31条规定:“国家鼓励中小企业与研究机构、大专院校开展技术合作、开发与交流,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此规定为强行性规则

C、《宪法》第40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除因国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检察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通信进行检查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此规定为命令性规则

D、《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62条规定:“军队医疗机构的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卫生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依据本条例制定。”此规定为准用性规则

参考答案:A

5、 下列关于法律原则的表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法律原则不仅着眼于行为及条件的共性,而且关注它们的个别性

B、法律原则在适用上容许法官有较大的自由裁量余地

C、法律原则是以“全有或全无的方式”应用于个案当中的

D、相互冲突的法律原则可以共存于一部法律之中

参考答案:C

第五篇:公共基础知识之历史常识1

1、古代著名的改革

(1)春秋时期齐国管仲改革; (2)公元前356年秦国商鞅变法; (3)公元8年王莽改制;

(4)公元485年北魏孝文帝改革; (5)后周周世宗改革; (6)北宋王安石变法; (7)明朝张居正改革。

2、近代改革

近代历史上有三次新政,即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洋务运动发生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通过《天津条约》把侵略势力由沿海延伸到内地。

戊戌变法发生在《马关条约》签订后,中国半殖民地化加深,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清末新政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之后,《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3、历代农业经济政策

(1)春秋: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

(2)秦国:公元前356年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士兵复员生产,归还逃亡者田宅;释放奴婢为平民;减轻田租。

(4)东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废除王莽时的苛捐杂税。

(5)三国:蜀国诸葛亮实行减轻赋税、奖励农耕政策;曹魏重视保护农桑。 (6)南北朝: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7)唐朝:沿用均田制,实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

(8)北宋:形成租佃制。

(9)明朝:明初奖励垦荒,减免赋役,实行屯田;推广植棉。明朝中期宰相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

(10)清朝:奖励垦荒;宣布“更名田”;实行“摊丁入亩”。

(11)1931年春土地革命路线: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12)1947年,中共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3)1950年,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2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

(1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2007年出台的《物权法》确定农村耕地承包期限为30年。

(15)2006年,我国废除了农业税。

4、中共党史重要会议

(1)中共一大:1921年,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年,上海,制定革命最低纲领和最高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年,广州,制定革命统一战线(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中共四大:1925年,上海,明确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和工农联盟问题。 (5)八七会议:1927年,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6)遵义会议:1935年,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

(7)瓦窑堡会议:1935年,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方针。 (8)洛川会议:1937年,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9)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通过了毛泽东的《论联合政府报告》。

(10)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西柏坡。一个“炮弹”、两个“务必”、三个转变。 (11)新政协会议:1949年,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国旗、国歌、首都、领导)。

(12)一届人大: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3)中共八大:1956年,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4)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15)中共十二大:1982年,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6)中共十三大:1987年,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三步走。 (17)中共十四大:1992年,江泽民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18)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19)中共十六大:2002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中共十七大:2007年,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思想。

5、政治制度

(1)西周:实行分封制。

(2)战国时期:法家代表韩非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国家的主张。 (3)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正式建立皇帝制,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4)西汉时期:汉武帝又实行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大一统”政策。

(5)魏晋时期:形成了士族制度,伴随产生的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高低为标准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6)隋唐:开始实行三省六部制,克服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实行科举制,提高了行政效率,扩大了统治基础。武则天上台后开始打压士族,扶植庶族,士族制度走向衰亡。 (7)宋朝:统治者防止藩镇割据的重现和大臣、外戚、宗室、宦官擅权,把政治、军事、财政大权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建立起一整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8)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

(9)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东西厂;实行八股取士。

(10)清朝: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

6、台湾历史沿革

(1)三国时孙权派卫温、诸葛直率军到夷洲(今台湾),加强夷洲与内地的联系。隋朝时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今台湾)。元朝设立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求。

(2)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回台湾。

(3)1683年施琅大败台湾郑克塽,康熙帝统一台湾。 (4)1684年清政府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5)1885年清政府正式设立台湾省。 (6)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把台湾、澎湖及附近岛屿,割给日本。

(7)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

(8)1949年大陆解放后,国民党残余势力跑到台湾,形成了与大陆暂时隔离的状态。 (9)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10)1987年台湾方面解严,开放大陆探亲,结束了两岸近40年不相往来的历史。

(11)1992年海基会和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66553826@qq.com

上一篇:公共基础知识记忆 下一篇:军转公共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