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带拼音版(通用12篇)
篇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带拼音版
1、古诗带拼音版
niàn nú jiāo chì bì huái gǔ
念奴娇赤壁怀古
sòng sū shì
宋 苏轼
dà jiāng dōng qù , làng táo jìn 。
大江东去,浪淘尽。
qiān gǔ fēng liú rén wù 。
千古风流人物。
gù lěi xī biān , rén dào shì , sān guó zhōu láng chì bì 。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luàn shí bēng yún , jīng tāo pāi àn , juàn qǐ qiān duī xuě 。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jiāng shān rú huà , yī shí duō shǎo háo jié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yáo xiǎng gōng jǐn dāng nián , xiǎo qiáo chū jià liǎo , xióng zī yīng fā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yǔ shàn lún jīn , tán xiào jiān , qiáng lǔ huī fēi yān miè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gù guó shén yóu , duō qíng yīng xiào wǒ , zǎo shēng huá fā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rén jiān rú mèng , yī zūn huán lèi jiāng yuè 。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2、原文赏析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3、古诗翻译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淘尽了那些千古风流的人物。在那久远古战场的西边地方,说是三国周瑜破曹军的赤壁。四面石乱山高两岸悬崖如云,惊涛骇浪猛烈地拍打着对岸,卷起浪花仿佛冬日的千堆雪。江山如此的美丽如图又如画,一时间涌出了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的周郎名瑜字公瑾,小乔刚刚嫁给了他作为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手中执着羽扇头上著着纶巾,从容潇洒地在说笑闲谈之间,八十万曹军如灰飞烟灭一样。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人生如同一场朦胧的梦似的,举起酒杯奠祭这万古的明月。
篇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带拼音版
乱石崩云,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jiāng shān rú huà,yī shí duō shǎo háo jié !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yáo xiǎng gōng jǐn dāng nián,xiǎo qiáo chū jià liǎo,xióng zī yīng fà ,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yǔ shàn guān jīn,tán xiào jiān,qiáng lǔ huī fēi yān miè 。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gù guó shén yóu,duō qíng yīng xiào wǒ,zǎo shēng huá fā 。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rén jiān rú mèng,yī zūn huán lèi jiāng yuè 。
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的《水调歌头》和《赤壁怀古》有什么区别?
★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拼音
★ 念奴娇赤壁怀古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 《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
★ 赤壁怀古教学反思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满江红 赤壁怀古原文及赏析
篇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带拼音版
乐观派认为通观全词开篇便有携急风浩雨而来之势, 似有雷霆万钧之力, 写景写史、时空开阔, 引出了作者胸中的万般豪情, “大江”、“千古”、“风流人物”组成一个极为辽阔的时空背景;接下来的“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三句集中写赤壁雄奇壮阔阔的景色, 色彩更是明快乐观;而“羽扇纶巾, 谈笑间, 樯橹灰飞烟灭”句, 以羡慕赞美之口味写尽了周瑜的风流倜傥、从容洒脱、指挥若定的风采, 还有最后作者潇洒的转身, 所有这些不难看出苏轼的豪放乐观, 至于“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句只是诗人简单的自嘲而已, 虽有失意但仍壮志不减依然达观,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研所编《中国文学史》谓“词的基调应该说是健康乐观的”就是这种观点的代表。
消极派则认为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于1028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写的。词作反映了他将近晚年功名未就却又欲罢不能的苦闷、无奈与凄凉的心绪。这首词题名为“怀古”, 实为“伤己”。在结构上前一部分怀古, 结尾处写个人感慨, 前文是后文的铺垫。“怀古”又分三层意思。“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第一层意思。作者身临赤壁, 面对浩荡长江, 不由想起历朝历代多少“风流人物”, 他们一个个曾几何时声名显赫, 但最终还不都被滚滚东去的波涛洗刷殆尽?接下来作者怀古不写孙权等人, 而单单要拿周瑜来说事, 其实就是为了和自己作对比, 以周瑜当时的风流倜傥、年少有为来衬托自己的老无所为、郁闷无比, 因此, 诗人写这首词时的心情是十分沮丧的。而词末“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更是诗人消极思想的最好证明, 故本词为消极之作。
其实, 本词不仅仅是一篇词, 还是苏轼一生的感悟, 分析本词不能离开苏轼的人生遭际。苏东坡几度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但恰恰是这种坎坷的遭遇让他有了“历典八州, 身行万里半天下”的阅历, 这种不凡的经历融和他进取、正直、慈悲与旷达的性格, 正好创造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奇迹。苏轼以其达观和智慧, 以其丰富的人生体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为后人留下了2700余首诗, 300多首词, 800多封书信, 以及以千计数的各种文章, 他不仅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奇才, 而且被誉为第一千年世界历史的十二位英雄之一。苏东坡自云:“吾上可陪玉皇大帝, 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可是封建官场之于他, 注定是失败的地方, 那不是因为他不懂官场, 而是懂得太多, 他痛恨那种无益的党争, 屡屡在关键时刻吐露真言, 因此他被当政的各派视为持异见者, 频繁遭到贬谪, 苏轼的无奈也是历史的无奈, 是封建制度下的必然结果。难得的是苏轼天赋率真、旷达、乐观, 凭他的睿智和非凡的悟性, 平生的诸多坎坷与不幸反倒促成了他对人生的彻悟, 对人生的真谛洞悉, 借了他超人的学识遂化作了他创作的源泉, 苦难的磨砺反倒成就了他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功业, 促成了他的人生境界的提升。这样看来, 苏轼这个“不可救药”的文人才真正算得上是中国历史的光荣, 这不仅是因为他留下的大量的诗、书、画作品, 而且是因为他的处世精神为后世提供了一个理想的范式。苏轼天赋的才华加之别样的人生经历, 使得他拥有更加深刻的人生感悟, 使他的词具备了淡语深刻, 举重若轻的浑然大气。
诚如上文所说, 本词是苏轼于1028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所写, 词中确有他将近晚年功名未就的无奈与感慨, 但站在另外一个角度看这篇词何尝不是诗人对失意人生的另一种更达观地审视。全词基调既慷慨豪放, 令人荡气回肠;又淡泊宁静, 给人一种彻悟的洒脱, 豪放之中有含蓄, 高亢之中有深沉正好构成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滚滚长江, 汹涌东逝, 不可拒, 不可留。浪花飞溅, 千古英雄, 无论你是曹操也好, 还是周瑜也罢, 终会被历史的长河湮没。苏轼有感于周瑜少年得志, 对比自己一生仕途无成而华发早生, 因此不免产生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感慨;但苏轼是懂老子的, “为无为”、“事无事”、“得与失”都是生活, 时间是一个平衡者, 仰观宇宙俯视大地, 在滚滚的历史长河中人只不过是一滴水, 在茫茫的大漠中人只不过是一粒沙。当你将短短的人生置于永恒的时间长河, 将渺小的身躯置于茫茫的宇宙时, 你不能操纵命运就如同你不能操纵宇宙一样, 你的功过是非又算得了什么?当你过分关注自己时你的问题就大, 当你认识到自己的渺小时问题就小, 历尽红尘百劫, 太多的刻意都可以抛开, 太复杂了倒会变得简单, 是非成败只不过是过眼烟云而已。人生苦短转眼即逝, 留在人们眼前的只有依旧的青山, 依旧的夕阳。诗人豁达的天性注定他最后的淡定与放下, 所以诗人最后用一种释然、一种豁达将一生的失意化作一杯浊酒, 倾倒到滔滔的大江中, 任由它随江而去。
历史固然是一面镜子, 倘若没有丰富的甚至是痛苦的残酷的人生体验, 那面镜子只是形同虚设, 最多也只是热闹好看而已。正因为苏轼的人生感受太多太深, 他才能看穿世事, 把这番人生哲理娓娓道来, 令无数读者产生心有戚戚的感觉。
近观苏轼本词, 纵观苏轼一生, 对该词既不可简单看作积极, 又不可简单看作消极, 它是苏轼用一生写成的, 它体现的是苏轼对人生真谛的一种感悟, 是对人生这个永恒话题更高远、更深邃、更宏阔、更有气度、更洒脱的诠释, 是诗人人生观的最好注解。
摘要: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以其豪迈奔放气势, 深邃高远思想, 为世人所瞩目;它那一泻汪洋的气势, 曾倾倒了多少文人墨客;词中对人生的彻悟与洒脱也曾唤醒多少迷途苦闷的人;而它豪放之中带含蓄, 高亢之中带深沉的感情基调也让很多人颇感困惑, 本文从苏轼的人生遭际和他的性格入手对本词的思想内涵、感情基调加以分析。
篇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带拼音版
摘 要:本文通过对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品析鉴赏,总结了苏轼刚正不阿、积极入世同时又超越世俗、旷远宏达的士大夫精神及其在题材、风格、语言等方面对词所做的不朽贡献。
关键词: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士大夫精神 历史贡献
在我国丰富珍贵的文学艺术宝库中,古典词是其中一只独放异彩的金匣。不太过分地说,如果宋词是金匣里最耀眼的皇冠,苏轼的词也许就堪称这顶皇冠里最璀璨的明珠。
诗僧参寥在《东坡先生挽词》中写到:“峨冠正笏立谈丛,凛凛群惊国士风。却戴葛巾从杖履,直将和气接儿童。”寥寥数笔,却精确地概括了苏轼一生的人格精神。一方面,作为承担兴天下之重任的士大夫成员,苏轼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刚正不阿,独立不屈,积极入世,恪守信念;另一方面,士大夫超越世俗、追求艺术化的人生与心灵境界的人格理想同时也在苏轼心中得以完美保存。而苏轼之所以被后来那些在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利倾轧中走得孤独艰辛的文人所尊为典范,是因为苏轼面对这相对而立的精神追求,却能够将其巧妙融为一体,成功解决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这些历来在士大夫心中纠结不清的矛盾。毫无疑问,这种情怀对苏轼的文学作品亦有着深刻的影响。
苏轼在诗歌、散文、词创作等领域都有非凡的成就。就词而言,苏轼在整个词史上都有着特殊的地位。晚唐五代到北宋中叶,词始终被视为一种风流小曲、末道小技,写的不过是些儿女情长、悲愁离合,风格也只是单调的纤巧柔媚、缠绵悱恻。自苏轼始,词的题材、风格,到意境、表现手法都得到了极大的拓展。正如王灼在《碧鸡漫志》中写到的:词到了苏轼,才“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从题材来看,苏轼的词既有传统的内容,又有通常只在诗里出现的题材。而最能反映苏轼在词题材上的开拓成就的有两类: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与抱负,慷慨激昂、豪迈进取,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二是抒发自己在面对自然、感怀今昔时所得到的富于哲理的人生感受,高逸旷达、洒脱不羁,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从风格上看,苏轼词的风格与其词的题材一样都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但需要特别一提的是,苏轼有意识地去追求并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迈又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从语言上看,苏轼“以诗为词”,为词的表现争取了更大的自由,将诗语、文语、口语都熔铸在词的体式中,具有摇曳变化、舒卷伸缩的新颖效果。以上所说的苏轼在词的整个发展历史中的特殊贡献,都可以在其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略见一斑。
《念奴娇·赤壁怀古》作于神宗元封五年即一零八二年七月。由于受到“乌台诗案”的压迫,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尽管生命得以保全,精神却因这场卑鄙的文字狱受到严重打击。被贬期间,苏轼自号东坡居士,彷徨于山水,在老庄及佛禅中寻求解脱,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正是作于苏轼游于黄风城外的赤壁矶。
《念奴娇·赤壁怀古》全文如下: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全词分为上下两阙,从谋篇布局上来看,作者采用的是一种较常用的先景后情,先虚后实的方法。自起笔始,作家便气度不凡。时间上跨越古今,空间上地跨千里,把奔腾万里、气势磅礴的大江之水和卓而不凡的历史名人联系起来,营造了一个广阔悠远的背景画面。接下来“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点出作家所处的位置以及在这里遥想到的主人公——时代俊杰周瑜。“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一句集中描写了赤壁雄奇壮阔的景象: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江岸,滔滔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从不同角度不同感觉浓墨重彩的刻画描写,营造一个有似万马奔腾、电闪雷鸣的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上阕气势突兀、雄风乍起,内蕴慷慨纵横之气,用广阔的空间和无垠的时间以及历历如绘的生动描写,渲染出一种豪壮、奔腾的艺术氛围,开拓了宏大的艺术境界,声色俱厉,动人心魄,似有千钧之力。
下阕以“遥想”二字自然转承。作者睹物怀人,集中笔力刻画了风流倜傥又有着大将之风的英雄人物周瑜。史载当曹操北平袁绍,南卷荆襄,欲投鞭断江,会猎东吴之不可一世之际,年仅二十有余的周瑜,力克降议,率孙刘联军,迎战赤壁,借火攻以寡胜众,一战而三国鼎足势成。从此英雄豪杰,路人皆知。“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一句常为后人津津乐道的有两处:一是此处语序实际应为“遥想公瑾当年,雄姿英发,小乔初嫁了。”二为小乔嫁给周瑜十年之后,赤壁之战才进行。而这两点却正是作家的生花妙笔。自古美人配英雄,“小乔”看似突兀的出场,却恰如其分地烘托出周瑜的年轻有为、意气丰发。除了韵律上的需要以外,语序的安排更重要的原因即在于此。同时,这一句也体现出以上所说的苏轼在词的语言上所作出的贡献。在好发议论、道学味浓重的宋代,苏轼却唱出“小乔出嫁了”这样新鲜活泼的口语词,表现出不一样的新意。“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一句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作家寥寥十三个字,将一场惊天动地、血肉横飞的恶战婉转轻松道出,不着痕迹,却同时以此为衬,把周瑜在这次战事中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雄才韬略的大将风度刻画得淋漓尽致。下阕四句,两句怀古,两句伤今。伤今之笔,又不同于其他伤今之——或悲愤激昂,或沮丧灰暗,而是一种从宏大的时空意识中寻求超越的博大情怀。“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反躬自嘲的概叹,内心却蕴涵壮心不已的豪气,纵使深沉,纵使痛切,却并没有心酸。“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一句“人生如梦”,体现出苏轼受佛禅影响的人生感受。李泽厚指出:“苏一生并未退隐,也从未真正‘归田,但他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那种人生空漠之感,却比前人任何口头上或事实上的‘退隐、‘归田、‘遁世要更深刻更沉重。”的确如此,苏轼从老庄哲学、佛禅玄理中追求对于人生痛苦和无奈的超越和解脱,他把老庄哲学从无限时间与空间的立场看待人生的苦难与欢乐及世间是非的观照方法,与禅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顺乎自然的生活态度结合起来,寻求个人心灵的平静,但这种心理事实上却又蕴藏这比一般悲哀更深沉的情感。然而无论如何,它都表现出在更为高远的立场观照社会与人生、处理个人不幸遭遇的旷远和宏达的情怀。这一首词中,士大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在对英雄豪杰的深切缅怀里得以淋漓尽致的展现,而最后两句作家离开自己意想中的古代战场,回到现实生活,观照自身的时候,又表现出一种出世、超越的情怀。
总之,从苏轼这首千古传唱的历史名作里,我们可以窥探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留给世人的无穷的精神财富以及他为词的发展以至整个文学史的发展所作出的巨大贡献,这也造就了他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参考文献:
[1]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2]段永强.佛禅意趣与苏轼词风[J].西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2).
[3]单长江.苏词艺术风格的多样化[J].咸宁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1).
篇5: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诗人苏轼的豪放派的诗作,感慨心中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诗人苏轼甚感遗憾。
念奴娇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译文:
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所有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态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
注释:
1.纶巾:以青丝做成的头巾。?
2.酹:(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3.遥想:远想。
4.小乔:乔玄的小女儿,嫁给了周瑜为妻。
5.羽扇纶巾: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这是古代儒将的装束,词中形容周瑜从容娴雅。
6.樯橹:船上的桅杆和橹。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强大的敌人,又作“强虏”“狂虏”。
7.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指古战场。
8.华发:花白的头发。
9.尊:通“樽” ,酒杯。
10.大江:长江。
11.淘:冲洗。
12.故垒:黄州古老的城堡,推测可能是古战场的陈迹。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13.周郎:周瑜,字公瑾,为吴建威中郎将,时年24岁,吴中皆呼为“周郎”。
14.雪:比喻浪花 。
15.穿空:插入天空,又作“崩云”。
16.英发:英俊勃发。
赏析:
篇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阅读答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1.对这首词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2.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三句,先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作铺垫,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时空背景。
c.“江山如画”二句,总写于当时出现的三国英雄。
答案:d;d解析:
篇7: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作者一开头就描绘了奔腾汹涌的长江水,并且把江山,历史,人物合写,将读者从眼前壮景带入千古兴亡的历史气氛中去,感受风流人物的非凡气概,体味作者伫立江边对景抒情的壮怀。“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由泛泛的对江山,人物的感想,归到赤壁之战的具体史迹上来。
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三句正面写赤壁景色,惊心骇目。词中把眼前的乱山大江写得雄奇险峻,渲染出古战场的气氛和声势,令人联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词人不由得发出感叹:锦绣的河山,美丽如画,那时候,出现了多少英雄豪杰!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下阕从周瑜写起,写得具体,丰满:刚刚娶小乔为妻的周瑜,春风得意,英姿焕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周瑜手中挥着羽扇,头上系着纶巾,一身儒将装束,风度翩翩。谈笑风生中,就使曹军船舰烧为灰烬。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三句,作者由怀古而转入个人身世的感慨。“故国”,指赤壁古战场。“故国神游”,即神游故国,是说三国赤壁之战和那些历史人物,引起了自己许多感想,好像灵魂向古代游历了一番。
赤壁大战的时候,周瑜才三十多岁。苏轼写这首词时,已经四十七岁了,不但功业未成,反而谪居黄州。此次游览赤壁,壮丽江山,英雄业绩,激起他豪迈奋发的感情,故谓“多情”。然而,仕途坎坷,年华虚度,壮志难酬,自己又能怎样呢?故说“多情应笑我”,即笑自己自作多情。
篇8: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带拼音版
苏东坡黄州《赤壁怀古》词,表达以下几重寓意:
缅怀英雄,“一时多少豪杰”;感叹贤达,“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凭吊古战场,“三国周郎赤壁”;赞美风光,“江山如画”;歌颂周郎,“雄姿英发”;叹惜自己,“早生华发”。总之,通过缅怀东汉三国的历史,联想北宋三国时局,抒发报国怀民之心。
苏东坡在此之前,连任三州太守,正是得意之时。却因“乌台诗案”,被囚禁、拷问、诟辱,命如悬丝。在狱中,给妻子发了“诀别信”:“吾死之后,惟求贤妻节哀保重,早日带家返回眉山。”多么绝望!给弟弟苏辙写了“诀别诗”:“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宋神宗结案圣谕:“苏轼以讥讽朝廷新政,责授检校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佥书公事”。
出狱时写诗:“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一到贬地,就写《到黄州谢表》:“仁圣矜怜,特从轻典。赦其必死,许以自新。”还给友人章淳写信:“轼自得罪以来,不敢复与人事”,“唯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表现得多么谨慎!他不仅自觉要谨慎,天时也逼得他要小心。对此,他《初到黄州》诗自省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然而,这位大才、全才、史才、文才、诗才、词才、佛才、哲才、政才、书才、画才、饮食才、养生才、修身才……,能削志、缄默和沉沦吗?当然不能。特别是黄州的地利人和条件使他创造出千古不朽的文学艺术辉煌。谪居黄州三年以后,他那奔腾的思绪,似“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激情的创意,宛如沉潭出水的蛟龙,升腾为“大江东去”的雄伟词章。
词中,他两处赞赏 “周郎”。随之,词峰一转,“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周郎与苏郎,对比明显。周郎,被吴侯封为元帅,为国立功,成为千年“豪杰”。苏郎,虽然为大才、能人、贤官,却如今被贬;虽然向朝廷不断上书建言,却是自作“多情”,还被当成了罪状。周郎,因为“小乔初嫁了”,成了吴侯的“皇亲”,得到恩宠;苏郎,虽然满腹经纶,却被朝廷疏远,不能为之效力,只能感叹“人生如梦”。
于是,他驰骋神思,跨越古今,词写“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这不是在倡导青年学习周瑜,争当“豪杰”吗?词赞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这不是在宣扬“以弱胜强”的战例吗?词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不是在教人们争做当代风流人物吗?词用“雄姿英发”对比“早生华发”,这不是在鼓励少壮早日建功业吗?词的结尾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从全文看,他在此借酒“三祭”:
祭“故国”,他确信“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祭“豪杰”,他“遥想” 东汉三国年轻的周瑜、孙权、诸葛亮等豪杰们,齐心协力,盼望当今能有一批年轻的新英才,报国安民。
篇9: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苏轼才华出众,又有志为了国家而建功立业,但却遭人陷害,被贬黄州。幸而他为人心胸豁达,所以没有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这篇千古名作。上阕写景,描绘了万里长江及其壮美的景象。下阕怀古,追忆了功业非凡的英俊豪杰,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羡慕古代英杰、感慨自己未能建立功业的思想感情。这首词,描写壮丽的.景物,追叙英雄的人物,抒发激昂的感情,这是豪放派词风的典型写法,所以本次堪称为豪放派词的典范作品。
篇10: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及翻译
大江之水滚滚不断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岸边乱石林立,像要刺破天空,惊人的巨浪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千万堆白雪。
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小乔刚刚嫁给了他做妻子,英姿雄健风度翩翩神采照人。
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就把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
如今我身临古战场神游往昔,可笑我有如此多的怀古柔情,竟如同未老先衰般鬓发斑白。
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注释
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雪:比喻浪花。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樯橹(qiá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
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
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的倒文。
华发(fà):花白的头发。
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同“樽”,酒杯。
篇11: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带拼音版
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王国里的一道风景--怀古诗词。
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黄州的赤壁,不禁触景生情,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苏轼笔下的这首词。
(教师板书题目)
二、环节
(一)对于苏轼,我们都不陌生,以前学过他的许多篇章,那么就请大家谈一谈自己对苏轼有怎样的了解呢?
学生1: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师:好的,你是从诗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方面来说的。谁再来说说?
学生2: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在宋神宗时期曾受重用,但后来屡遭贬谪(zhe),最严重的的一次“乌台诗案”差点儿让他小命不保,好在最后大难不死。
师:回答的非常好,你是从诗人的生平经历方面介绍的。你的介绍也正交代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不过不够详细,老师来做一下补充。
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词人在“乌台诗案”后被贬谪到黄州时期所作。政治上的失意滋长了他逃避现实的思想情绪,但他毕竟是个旷达之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这首词也正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体现。
下面我们就和老师一起走进全词。
(二)题目
“念奴娇”是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著名的歌妓,调子因此而得名。题目“赤壁怀古”则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不禁触景生情,缅怀古人。
(三)上片
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全词,着重分析上片,边读边在脑海中想象其中所展示的画面,并思考它的特点是怎样的,用一个精确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学生朗读
(教师板书:勾画美景,缅怀古人)
师:好了,大家读完了,那么谁来说一说,你是如何概括景色特点的?
生一:雄浑壮阔
生二:气势恢宏
生三:撼人心魄
师:大家概括的都非常棒。我们虽然都没有亲眼目睹过赤壁的景观,但却能感受到它雄浑壮阔的意境来,这完全得益于作者用词的艺术。你觉得上片中那些词用的别有韵味儿呢?下面就请和你的同桌一起品读上片,讨论得出答案。
好了,下面请来回答
生一:我们认为“淘”字用的好,它不仅写出了长江奔流的气势,而且将写景和写人相融合。(教师板书:淘)
师:说得非常好,一个“淘”字不仅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旷远、深邃的意境,而且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广阔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谁再来说一说?
生二:我们认为“穿”字用的好,它形象地写出了山崖的陡峭。
(教师板书:穿)
师:嗯,“穿”字写出了山岩高耸入云的态势。谁还有想法?
生三:我们认为“卷”字用的好,写出了浪花的汹涌。
(教师板书:卷)
师:概括的很好,老师由此想到了柳永的《望海潮》当中也有一个“卷”字,(学生齐应和)“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一个“卷”字也同样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可谓是有声有色。
下面就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跟随老师感受这雄浑壮阔的景观。
老师朗读上片
好了,上片的景色就到此描绘完毕了。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入下片,走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三)下片
首先,老师找一位同学朗读以下下片,其他同学认真听,找出下片描绘的主人公,并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读下片“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师:读的不错,不过在情感上稍微欠缺一点味道,我们在理解完下片的内容之后,老师相信你能读的更好。
那么大家告诉老师下片的主人公是(学生应和:周瑜)
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介绍主人公的,并按照先后顺序找出来。
1、第一句“遥想公瑾当年”,这是从(学生应和:称呼方面)来说的。公瑾是周瑜的字,我们要知道,古人称呼字而不是直呼名讳,则表示的是一种亲切和尊敬的态度。而这里正是体现苏轼对周瑜的尊敬。
2、第二句“小乔初嫁了”,是从周瑜的(婚姻方面)介绍的。但是大家一定在这里有所困惑,我们平常所说的“出嫁”是表示出去的那个“出”字,而这里却用的是表示刚开始的这个“初”字,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来想一想,苏轼忆周瑜,主要是记起赤壁之战,但在此却插入十年前的生活细节,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但如果按原本的那个“出”字来写,小乔则已变成了老乔,便已不够美了,而周瑜也在变化。所以美女衬英雄,以“小乔刚出嫁”来衬托周瑜的年轻有为。艺术嘛,为了表达需要,有时是可以虚构的。
3、“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这是从周瑜的(外貌方面)写的,(教师板书)
这是周瑜的仪容装束,他束装儒雅,是当时时髦的儒将打扮,更显示出了他作为指挥官的潇洒与从容。
4、“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教师板书),是从他的(作战能力方面)进行介绍的。打仗却还在谈笑,对于作战有着必胜的把握。赤壁之战对于东吴来说,是一场以弱胜强的战争。然而作为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越发的从容与沉着。
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由“遥想”二字领起的六句,塑造了一个青年将领周瑜意气风发、春风得意的形象。
面对这样的周瑜,苏轼内心自是有个比较。(教师板书:对比自己)
周瑜24岁被授予“建威中郎将”,并娶了东吴的美女小乔,34岁成为了孙刘联盟赤壁之战的总指挥,而苏轼呢?
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才华横溢的,却也是屡遭不幸的。(教师板书)
他47岁时身心疲惫地来到黄州这个荒凉小镇,老之将至,却功业无成,由此产生一种壮志难酬之感,感叹“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学生应和,教师板书)。他的心中难免有一种惆怅与失意,但作者并没有被困住,而是把它消解在酒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学生应和,教师板书)。
这其实正是作者的一种人生态度。苏轼对比周瑜,这落差是极大的,难免有一种苍凉之感,但是作者毕竟是旷达之人。“人生如梦”,所有风流人物不也都是随着大江而东去,洗涤而荡尽了吗?那么又何必执着呢?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苏轼也特别洒脱,把酒洒在地上,祭奠江月了。
因此,作者的情感是有变化的,由最开始的慷慨激昂,到后来的惆怅失意,最后趋于平静。
同学们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也要学习作者这种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
(四)结语
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请同学们课后分析这首词哪里体现豪放的特点?下节课我们着重分析和鉴赏豪放词的具体妙处。
本课教学设计下载地址见:/news/184950.htm
曹驰
篇1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带拼音版
平度市普通高中课时授课计划
序号: 授课日期: 05月 14日 (第 周)
课 题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情感
重点难点 2
教学方法 指导、自主、练习
教 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及内容 学生活动
方法指导
导入:在余秋雨先生的《苏东坡突围》中说,中国众多的文章,最喜欢《念奴娇赤壁怀古》,
究竟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念奴娇 赤壁怀古》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解读词中的景物描绘和人物刻画的特点及作用。
2、能够感知词人所感。
首先找一个同学读读这首词,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字音和节奏
需要注意字音: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樯橹 早生华发 一尊还酹江月
对字音的理解,有助于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请同学们自读文本,结合课下注解思考,这首词写了什么?
一幅 画卷
一个 英雄
这幅画有什么特点?
壮美
从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壮美?
乱石穿空:“穿”夸张手法字, 更有穿透力
惊涛拍岸:“拍”拟人手法巨浪的力度之大
卷起千堆雪:“卷” 浪到岸边又卷回来,,写出荡气回肠之美。
“千堆雪”比喻手法,
品读壮丽之景,我们侧重于分析动词和意象,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根据自己的理解,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
陡立的山崖直插云霄,惊涛骇浪猛烈地拍击着江岸高耸入云的乱石,轰鸣的涛声响彻云霄,巨浪回卷,荡气回肠,一望无际的江面上,堆起千万奔腾澎湃的雪浪,何等壮阔!
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惊涛骇浪汹涌而至的古赤壁仿佛就在我们眼前,那我们怎样才能通过诵读来展现这样的豪迈之美呢?
、
古赤壁之景,请同学们赏读文本,思考,我从(某个词)--读出豪迈之景。
大江:一个“大”字表现出视觉空间上的壮阔之美
对比“长江”“长”长度不能体现壮阔
淘:用水冲洗,挑选最好的。用一个“淘”字,表面上写江水,实际上历史的波澜壮阔,能写入历史的才是真正的英雄
重读大江 淘 体现出壮阔之美。
波澜壮阔的古赤壁,激荡人心的豪迈情,苏轼不由得感慨: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写如此的美景,有何作用呢?
景物为人服务,为下文周瑜的出场铺垫
这是一个怎样的周瑜?
事业: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三十四岁,指挥了著名的赤壁之战。曹操80万大军压境,周瑜气指挥三万军队,气定神闲地取得辉煌的胜利。赤壁之战的胜利,曹操北归,确立了三国鼎立的局势。风度翩翩的周瑜能够“运筹帷幄之间,决胜千里之外”
周瑜:
爱情:
“小乔出嫁了”美女衬英雄,爱情美满
形象: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羽扇,羽毛做的扇子。纶巾,青丝编织的头巾,是汉末名士的装束,这一番儒将的打扮,塑造了一个风度翩翩的周瑜
一个玉树临风,年轻有为,爱情美满,的周瑜,是何等的意气风发!
面对滔滔赤壁,明代杨慎是这样写得: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在这里,苏轼为什么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个英雄人物,一个风流人物,有何区别?
这样的风流人物,让苏轼充满无限的崇敬,我们怎么体现出周瑜的骄傲和苏轼的崇敬?
遥想 声音延长,将人们带入历史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重读,体现周瑜的意气风发
谈笑间, 声音愉快轻松
灰飞烟灭 声音变轻,大敌当前,在周瑜的指挥下,轻松取得胜利,劲敌像烟灰一样消散
毛泽东在《沁园春 雪》中,面对苍茫大地,不由得感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多少豪杰,无数英雄,但是三国,就有众多让后人津津乐道的英雄人物,比如诸葛亮,孙权。为何苏轼独选周瑜入词呢?
苏轼选周瑜入词有何目的`呢?
个人原因:
爱情:结发妻子已经去世 苏轼在《江城子》中写道“十年生死两,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形象:早生华发
事业:作此词已47岁
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多次。
哲宗立:废新法,信旧党,苏轼被召回, 与司马光意见不合不同意尽废 新法,因而再次遭贬,先后在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方官。以后新党再得势,他被远谪惠州,儋(dān)州(今海南岛)
徽宗即位:苏轼被赦召回,途中病死于常州,终年65岁。
这个路线图的总趋势是离政治中心越来越远
自题金山画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社会原因:
北宋国力软弱,边庭战事不断,苏轼希望有像周瑜那样的英雄豪杰,扭转北宋的现状
周瑜这个人物的出现,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对比,通过对比,我们读到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形象,意气风发的周瑜,一贬再贬的苏轼。苏轼对于周瑜,除了崇敬之外,更多的包含了对自己的爱情、仕途的无限叹息。请同学们再读文本,读出崇敬之外的叹息!
面对滔滔赤壁,苏轼感慨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请同学们思考“笑”有什么内涵?
苏轼的笑:自嘲,无奈的的笑
笑光阴虚度,早生华发,英雄迟暮,仕途不顺
这样的经历,换做一般人,哭还来不及,为何作者会笑呢?这个笑有何情怀?
旷达的笑
面对政客的中伤陷害,他不屑反驳与回击,只是莞尔一笑,然后收拾行李,奔赴下一个流放地,他能放下个人的恩怨和功名利禄,把百姓的疾苦挂在心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正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人生短暂,何苦让这种闲愁萦绕心怀?
世事一场大梦,不如“一樽还酹江月”
让我们沉淀自己的内心,用豁达的语气读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林语堂评价苏轼说“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一位伟大的人,总会让人感慨万千,读完赤壁赋,你对苏轼有什么评价?请动笔写一写。
你的一生,就像一阵清风,回首萧瑟,转身归去,不念过往,不惧未来。官场失意的痛楚,重重叠叠而来,但你从来没有让这痛苦成为你前行的包袱,而是让心灵在痛苦里升华,破茧成蝶,获得了另一种自由和解脱。
推荐阅读书目:《苏东坡传》(林语堂)
上下阙之间的衔接
相关文章: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件02-17
苏轼前赤壁赋02-17
作文:我们要学会感恩所有02-17
念奴娇赤壁怀古获奖教案02-17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02-17
《念奴娇赤壁怀古》读后感02-17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赏析02-17
《念奴娇 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02-17
苏轼 赤壁赋 书法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