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营养(精选十篇)
玉米营养 篇1
关键词:玉米,营养钵育苗,栽培技术
青冈县位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腹地, 该区土壤肥沃, 多为黑土或黑钙土, 年活动积温在2 450~2 700℃, 正常年平均降雨量在440~535 mm, 雨热同季, 是黑龙江省的玉米主产区, 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之一, 玉米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0%~90%, 近2年一直稳定在14.67万hm2左右。为探索新的增产途径, 青冈县于2012年落实玉米应用新型钵育苗移栽技术面积1万hm2, 增产效果显著。青冈县2010—2013年玉米育苗移栽面积在2.67万hm2, 其中全部应用新型营养钵在大棚中育苗, 营养土为东北农业大学配方, 改变了过去纸筒育苗的不利因素。3年来, 应用田比常规田平均增产2 400 kg/hm2。玉米大棚育苗移栽模式就是利用塑料大棚育苗, 采用营养钵体育苗, 然后进行田间移栽, 缩短作物田间生育期, 进而达到优质、高产目的。现将玉米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总结如下。
1 选地整地
玉米的适应性比较强, 对土壤的要求不太严格, 但由于玉米为对肥料需求较高的作物之一, 只有肥水条件充足, 才能促使玉米的健壮生长, 因此, 要想达到玉米的丰产, 应当选择土壤基础肥力较好的地块进行种植[1]。一般以选用黑钙土、黑土、碳酸盐黑土、草甸土等为佳, 不宜选用破皮黄、风沙土、重盐碱土等。玉米栽培应选择土壤疏松、活土层厚的地块, 以促使玉米的数量大、根层密, 增强其根系的吸水能力及吸肥能力, 满足其生育期间对水肥条件的要求。玉米营养钵育苗适宜的土层厚度宜控制在60 cm以上, 适宜玉米生长的耕作熟土层一般在20~30 cm。若土层的深度过浅, 则不能满足对玉米生育的要求, 进而对其产量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秋季收获后应及时进行起垄, 深度控制在20~23 cm, 以达到无立垡、无漏耕、无坷垃的目的;可以在起垄的同时夹带着进行施肥, 并及时进行镇压, 垄的距离控制在65~70 cm。在早春土壤的耕层化冻达到14 cm时, 应及时做好耙耢、起垄镇压等工作, 以防止土壤跑墒。
2 培育壮苗
在品种选择上, 应选择比当地主栽品种活动积温晚100~150℃的高产、稳产、抗逆性强、品质好的玉米新品种。南部乡镇宜选择郑单958、吉单271等品种, 北部乡镇宜选择先玉335等品种。
营养土的配制上, 按大田土壤∶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的比例为7∶3进行配制, 然后进行过筛。1 m3的营养土应加二铵1 kg, 充分地使之拌匀, 待用。棚膜的选择上, 应采用哈尔滨塑料五厂生产的无滴、防老化的材料, 扣膜提温的时间一般在4月15日前。
钵体盘的规格为直径5 cm、高5 cm, 每个钵体盘上有72个孔。并对床面进行平整, 4月15日前应将钵体盘装好, 盘与盘之间要靠实, 将苗床摆满。育苗床在播种前1~2 d必须浇透水, 然后用50%辛硫磷800倍液或呋喃丹、甲拌磷5 g/m2防治床下害虫。同时, 还可用敌克松或甲基托布津5~7 g/m2对苗床上的土壤进行消毒。播种的时间一般在4月20日开始, 每个筒摆放1粒发芽的种子, 覆土厚度为2 cm左右。苗床温度管理上, 一是防低温, 夜间气温低于5℃需盖防寒物;二是防高温, 白天气温高于20℃、棚内温度超过28℃时, 要适时放风, 防止烤苗或徒长。苗出齐前一般不补水, 但当缺水较重时一定要喷洒晾晒后的温水及时补水, 一次性补足, 不可用抽出的凉井水直接浇灌。在苗床上的草高1~2 cm时人工拔除杂草, 玉米2~3叶喷施可杀得2 000倍液或甲基托布津800倍液1次, 以防治根腐病[2]。
3 及时移栽
移栽前1周要进行炼苗, 少浇水, 加强通风, 让小苗逐渐适应自然环境。5月10日后, 苗龄在3叶1心时移栽最佳, 最迟不超过4叶1心, 起苗时将大小苗进行分类, 吉单271移栽的株距为33 cm, 郑单958、先玉335株距为25 cm, 先栽大苗, 后栽小苗, 移栽时要坐足水, 坐水量为60~75 t/hm2。
4 田间管理
移栽后要及时进行查田补栽, 一旦发现死苗, 应及时进行坐水补栽。移栽后应及时地深松垄沟。在玉米生长的蜡熟期, 扒开玉米果穗包皮, 以达到促进玉米籽粒站杆降水的目的, 进一步提高玉米的质量。此外, 还应做好玉米的施肥工作, 肥料的种类主要有农家肥、磷肥、钾肥、氮肥、锌肥等。一是农家肥。玉米应施用有机质含量超过8%的农家肥30~40t/hm2, 可在整地的同时一次性施入。二是磷肥。可在整地的同时用磷肥50~75 kg/hm2作为底肥或种肥施入。三是钾肥。可施用钾肥25~35 kg/hm2作为春施底肥或种肥。四是氮肥。施用氮肥100~150 kg/hm2。其中, 30%作底肥或种肥施入, 70%在玉米9~11叶作为追肥施用。五是锌肥。可在坐水的同时施加锌肥15 kg/hm[3,4]。
5 病虫害防治
在粘虫的防治上, 可在6月中下旬玉米植株上平均粘虫的发生量达到50头/百株时即可进行防治。防治的药剂可选择菊酯类农药, 用量在300~450 m L/hm2, 对水450 kg, 或用适宜浓度的有机磷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或进行人工捕杀。玉米螟的防治上, 在玉米喇叭口期, 用BT乳剂2.25~3.00 kg/hm2, 制成颗粒剂撒施喇叭口中, 或对水450 kg进行喷雾, 或放置赤眼蜂卵卡30万头/hm2进行防治。大斑病的防治上, 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 每隔10 d喷1次, 一般喷2~3次即可。
6 适时收获
玉米的收获时间一般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适当调节, 一般应适当地进行晚收, 青冈县的收获时间一般在10月1日以后, 此时收获可促使玉米的充分成熟, 降低其体内的水分, 提高玉米的品质[5]。
参考文献
[1]王友华, 王成业, 许波, 等.夏玉米苗期管理技术[J].河南农业科学, 2005 (9) :111.
[2]席新顺, 刘新凤.夏玉米田化学除草的几个技术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 2002 (7) :25.
[3]段迎先, 王学峰.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措施[J].种业导刊, 2010 (3) :28.
[4]杨利华, 张全国, 张丽华, 等.冀中南夏玉米进一步高产核心技术研究[J].华北农学报, 2009 (S2) :205-210.
中班科学教案:有营养的玉米 篇2
一、活动目标:
1.愿意积极、主动的观察玉米,对探究玉米的不同特征感兴趣。
2.通过看看、说说、尝尝、听听等多种方法,较完整地归纳玉米的外形特征和内部结构。3.知道玉米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明白多吃粗粮有益健康并逐步养成爱吃粗粮的习惯。
二、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生玉米(带苞叶的玉米、拨开苞叶的玉米、横切开一截截的玉米)。(2)玉米做成的食品(玉米香肠、玉米汁、爆米花)。
(3)记录笔、记录纸。(4)视频2.经验准备:知道“粗粮”一词的含义、玉米是粗粮的一种。
三、活动过程:
1.猜谜导入,引出活动主题—玉米,激发幼儿兴趣。
2.自主观察玉米,了解玉米的外形特征及内部结构,做好观察记录,教师巡回观察。(1)提出观察要求,引导幼儿自主观察并记录观察结果,教师巡回指导。(2)幼儿间相互交流、表达自己的发现。(3)展示观察记录表,并请个别幼儿进行表述。(4)教师小结,帮助幼儿从外形至内部梳理玉米结构。3.了解玉米的营养价值及粗粮对身体的益处。(1)引导幼儿经验回顾玉米做成的多样食品。
(2)播放视频,引导幼儿了解玉米的营养价值,知道粗粮有益健康。4.品尝玉米食品,相互交流玉米味道,感知多吃粗粮的益处。
多吃玉米营养多 篇3
玉米营养良效多
新鲜玉米中含有大量的天然维生素E,有促进细胞分裂、延缓衰老、防止皮肤病变的功能,还能减轻动脉硬化和脑功能衰退,防治痴呆。
新鲜玉米中的维生素A,对防治老年人常见的干眼病、气管炎、皮肤干燥症及白内障等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维生素B6、烟酸等成分,具有刺激胃肠蠕动、加速排泄的特性,可防治便秘、肠炎、肠癌等;富含维生素C等,有长寿、美容作用,对预防老年人眼病效果佳。
每100克玉米含钙300毫克,镁、钙和胡萝卜素等营养物质的含量也比一般谷物高,有防治高血压和清除自由基的功效,对延缓衰老十分有益。
玉米胚芽所含的营养物质,能增强人体新陈代谢、调整神经系统功能,使皮肤细嫩光滑,抑制、延缓皱纹产生。
玉米熟吃胜过生吃
煮熟或蒸熟的玉米营养更易吸收。尽管烹饪使玉米损失了部分维生素C,却获得了更有营养价值的抗氧化剂。不论蒸煮,玉米都会释放出更多的营养物质。同时,烹饪过的玉米还释放一种酚类化合物赖氨酸,对癌症等疾病具有一定疗效。
孕妇宜多吃嫩玉米
对孕妇来说,多吃嫩玉米好处很多,因为嫩玉米粒中丰富的维生素E有助于安胎,可用于防治习惯性流产、胎儿发育不良等。嫩玉米中所含的维生素B1能增进孕妇食欲,促进胎儿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还含有丰富的粗纤维,能加速致癌物质和其他毒物的排泄,妊娠便秘者食用,可起到缓解病情的作用。
常吃玉米降糖治病
研究发现,吃香甜的水煮玉米棒不但能一饱口福,而且能预防糖尿病。老玉米中糖的含量比普通大米低2.3%,而粗纤维含量几乎是大米的9倍,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
玉米中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含量高达60%以上,它和玉米胚芽中维生素E协同作用,能有效降低血清胆固醇,并防止其沉积于血管壁。玉米富含膳食纤维,能促进肠蠕动,减少人体对毒素的吸收,吃后不会迅速升高血糖。因此,常吃玉米对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脂血症及高血压等疾病都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长夏吃玉米益补脾
玉米有健脾利尿的功效,特别是从立秋到秋分的这段“长夏”,暑热未消,降雨频繁,最应当补脾。玉米可调中健脾、利尿消肿,是秋季的上佳补品。小儿多吃玉米不但可提高胃肠功能,还有助于智力开发。
玉米烹饪的绝佳搭配
吃玉米时,应把玉米粒的胚尖一起吃掉,因为许多营养都集中在这里。肠胃不好的人不要多吃。可用玉米粒做玉米羹;也可“粗粮细做”,用玉米面蒸锅窝头,做几个贴饼子,或熬锅棒子面粥,都是不错的选择。
玉米与豆腐是最佳搭配,两者营养互补,豆腐中的尼克酸可提高人体对玉米中蛋白质的吸收率。冬瓜和玉米有降脂肪、去水肿作用,持续喝一至两个月,一定能见效。
挑选玉米
买玉米时,最好选七八成熟的,太嫩,水分太多;太老,其中的淀粉增加,蛋白质减少。可以用手掐一下玉米籽,有浆且颜色较白,口感和营养最好,宜蒸煮着吃;浆太多的则太嫩;如不出浆,就说明玉米老了。
玉米营养 篇4
1小麦和玉米的营养差异
1.1小麦的主要成分
小麦蛋白质含量比玉米高, 但氨基酸组成则与玉米差不多, 能量比玉米低。小麦的消化率与玉米差不多, 总可消化营养分亦与玉米相近。矿物质含量中, 钙、磷、锰等比玉米稍多, 但维生素方面, 胡萝卜素、维生素D均不足, 维生素B1多, 维生素B2少, 烟碱酸比玉米多。但小麦中含有一定的抗营养因子-NSP (非淀粉多糖) , 水溶性的NSP是小麦的主要抗营养因子, 它影响了小麦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效果, 因此加强对小麦NSP的抗营养机理研究, 降低其抗营养作用, 成为提高动物采食量、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生产效率的主要手段。
1.2玉米的主要成分
玉米是常见谷物中能量最高的一种饲料原料, 油脂是小麦与大麦的两倍, 但与小麦相比蛋白质及纤维、矿物质含量较少。亚油酸含量高达2%, 是谷实类饲料中含量最高者。如果玉米在日粮中的配比达50%以上, 仅玉米即可满足猪对亚油酸的需要量。氨基酸不平衡, 赖氨酸、色氨酸和蛋氨酸的含量不足。维生素中脂溶性维生素E较多。
2小麦的饲养特性
2.1适口性
小麦对猪的适口性优于玉米, 在商品猪日粮可部分替代玉米。家畜对小麦的适口性良好, 但因其粒小且硬, 所以给予猪时应粉碎2.5毫米为佳, 粉碎太细适口性反而不好。
Conha (1997) 也指出, 小麦对猪的适口性比玉米强。但是由于小麦淀粉的粘性比玉米强, 如果将小麦粉碎过细, 猪采食时就会产生糊口而使其适口性变得很差。长期大量食用过细小麦可诱发胃肠道溃疡等疾病, 且粉碎过细, 吸水后易形成面筋而影响消化吸收。小麦淀粉的糊化温度是籽实中最低者, 约为53℃~64℃, 玉米约为61℃~72℃。小麦蛋白质含量高, 可节约部分蛋白质饲料, 降低背膘厚, 而且不饱和脂肪酸比玉米低, 可改善酮体品质, 尤其后期肥育猪, 必须通过外源的复合酶制剂才能提高猪对小麦的消化率。小麦比玉米的霉菌毒素含量低, 今年南方地区由于洪水的影响, 玉米受霉菌毒素污染比小麦更严重。
2.2小麦在猪饲粮中的使用量
武英等 (2003) 用30%小麦代替玉米, 每增重1千克体重饲料成本降低3.11%~4.14%;丁超等 (2007) 对中猪用50%的小麦代替玉米, 日增重比试验组高91.1克, 节约饲料成本45元左右;李占荣 (2004) 等表明, 在添加复合酶制剂的情况下, 小麦等量替代玉米以45%最佳。
小麦在猪饲粮中的适宜用量比例决定于猪的年龄、生理阶段、饲料组成、饲养水平等因素。猪的年龄越小, 需要饲粮中含必需脂肪酸和苏氨酸的比例越高, 小麦的用量比例宜少;生长猪饲粮中小麦用量宜少, 肥育猪饲粮中小麦的用量可多, 哺乳母猪用量宜小;猪饲粮以优质动物蛋白和大豆蛋白作蛋白质源时, 小麦的用量比例可适当放宽;养猪生产水平低时小麦用量可大。在猪饲料中, 小麦替代玉米的一般比例为:小猪10%~20%, 中猪20%~40%, 大猪40%~60%, 怀孕母猪20%~30%。小麦要逐渐加量替换, 不能一次性换完, 否则猪会对突然更换原料而引起应激,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小麦作猪饲粮的加工要求
猪对饲料粉碎粒度的要求, 一般是仔猪要求粒度细, 随着猪年龄的增长而加大饲料的粒度。因为小麦粉碎过细会形成粘状物而影响采食量和可消化性, 故其粉碎粒度应大于玉米等能量饲料。Seerly等 (1998年) 研究表明, 断乳仔猪饲粮中小麦的粉碎粒度以0.83~0.98毫米的细粒为好, 30~55千克生长猪采用0.86~0.89毫米的细粒和1.41~1.71毫米的中粒均可, 而55~100千克肥育猪宜采用1.71~2.3毫米的粗粒。
4小麦成本和地域优势
从饲料成本方面来看, 今年6月份玉米在江苏地区价格最高一吨2080元, 广东及南方地区要2200多元一吨, 而小麦价格稳定, 维持在每吨1900元左右。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当小麦价格比玉米每吨低60元时, 可用小麦代替玉米, 当小麦价格比玉米价格每吨低100元时, 可用小麦大量代替玉米, 同时添加小麦酶制剂。每用1%的小麦可以节省配方成本2.4元, 假如使用40%的小麦, 每吨料可以节省96元。并且小麦与玉米存在季节差异, 可以分季节使用添加。
5结语
红萝卜玉米鲫鱼汤的营养做法 篇5
一,做法
主料:鲫鱼、甜玉米、红萝卜、姜
调味料:香油1/4汤匙 盐适量
制作方法
1.?甜玉米去衣和须,洗净,每根切4段;红萝卜洗净,切块;
2. 洗净宰好的鲫鱼,腹内黑膜要刮净,沥干水;
3. 拍裂一小块姜,热锅,用姜块在锅上擦一遍,放两汤匙油,待油六成热下鱼,煎至微黄,将鱼铲起放入瓦煲里,加入姜片和清水,煮沸;
4. 放入红萝卜和玉米,用文火煲一个小时,下盐调味即可食用。
二、鲫鱼营养
1、鲫鱼是非常常见的食用鱼类,虽然骨头多,但胜在鱼味清甜,尤其是民间称呼的白鲫,肉质细嫩鲜美,用来煲汤滚粥最佳。顺德的鲫鱼粥便很出名,关键是厨子的刀工,鲫鱼全身的骨头,被师傅一刀刀“片薄”,连影子都不见了,鱼片放入煮沸的白粥里即关火,撒点生姜丝,清甜的感觉难以形容。
2、相对于白鲫,自然有黑鲫,黑鲫土腥味重,肉质粗糙,因此价钱上也较便宜。黑鲫鱼用来葱爆也不错,最好选带鱼子的,爆好的鱼子异常甘香。
玉米乳营养好,加工技术并不难 篇6
1.材料:新鲜玉米,鲜乳,白砂糖,柠檬酸等。
2.仪器:打浆机,120目纱布,烧杯,刮粒机等。
二、工艺流程
选料→去苞衣、去须→清洗→灭酶→冷却→刮粒、取粒→打浆→过滤→玉米汁→混合调配→匀质→过滤→灌装→封罐→杀菌→冷却→成品
三、操作要点
1.原料选择:应选择鲜嫩饱满、呈金黄色、无病虫害和无腐烂的鲜玉米。
2.原料预处理:将玉米苞衣、须剥干净,并用清水清洗。
3.灭酶:将玉米棒放入沸水中煮5分钟,破坏氧化酶,以利稳定色泽、改善组织和风味。
4.刮粒取粒:用自动刮粒机进行刮粒。
5.打浆过滤:将称好的玉米粒加入适量的水,用打浆机打浆,料液用离心机分离,去除残渣,然后用120目纱布过滤,提取澄清的玉米汁注入罐中备用。
6.配料:配方为:玉米汁49.80%,乳40%,白砂糖10%,柠檬酸0.2%。先将辅料热溶过滤,冷却后,与其他配料一同加入配料罐,搅拌均匀。
7.调配匀质:将配制好、混匀的配料加入到高压匀质机中匀质,使其组织达到均匀、细嫩,避免产生分层沉淀。
8.装罐杀菌:将匀质后的汁液装入洗净和消毒的玻璃瓶中并封盖。然后,采用高温瞬间杀菌,杀菌温度为121℃,时间30秒。
9.冷却包装:将杀菌后的饮料分段冷却到40℃以下,在37℃保温库中存放一周后检验产品,然后包装出售。
(山西 张昊)
玉米营养失调症及防治措施 篇7
1 玉米营养失调症的主要原因
1.1 客观原因
由于客观原因造成土壤中某种营养元素含量过多、不足或营养元索之间不平衡。有的地块的土壤中营养总体是均衡的, 但是农民为了提高玉米产量, 盲目施用化肥, 破坏了土壤中氮、磷、钾以及其他微量元素的平衡状态, 人为造成了土壤中营养元素的过多或不足, 最终导致作物体内养分过多或缺乏。
1.2 有的土壤本身过酸或过碱
酸碱度不平衡导致土壤中的营养元素不平衡, 导致玉米作物营养元素不平衡。如土壤偏酸, 玉米容易缺磷。
1.3 田间管理不科学
种植密度过大, 杂草病虫害等因素严重影响玉米生长发育, 从而间接影响其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
1.4 微生物争夺土壤中的营养元素
例如为了省时省力, 农田机具的普遍利用导致了生秸秆、未熟堆肥以及锯屑、牛粪等大量投入于农田, 将未熟有机物施于土壤中, 就会给土壤微生物提供丰富的碳源, 促使微生物繁殖旺盛, 从而夺走土壤中的无机态氮。
1.5 玉米苗期温度过低, 导致玉米对营养元素吸收不好
如在气温持续低温的状态下, 就会影响玉米根系对磷的吸收, 导致缺磷。
1.6 土壤耕层物理性质不良
土壤耕层物理性质不良或有不良的障碍层次, 致使土壤潜在肥力不能发挥, 或者作物根系生长受阻碍, 影响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2 玉米营养缺乏的症状
不同营养元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在植物体内移动性各异。因此, 缺少时出现的部位和症状也有一定的规律性。如氮、磷、钾在植物体内是可以再利用的养分, 缺少时其症状首先在老叶上出现。如果没有病斑, 可能是缺氮或缺磷。如果有病斑, 可能是缺钾。
2.1 玉米缺氮症状
玉米缺氮时幼苗瘦弱, 植株矮小, 叶片失绿变黄。氮是可移动的元素, 所以叶片发黄从植株下部的老叶片开始, 叶片从植株下面往上呈黄绿色。叶尖发黄, 逐渐沿中脉扩展呈楔形, 叶片中部较边缘部分先褪绿变黄, 叶脉略带红色。当整个叶片都褪绿变黄后, 叶鞘将变成红色, 不久整个叶片变成黄褐色而枯死。中度缺氮情况下, 植株中部叶片呈淡绿色, 上部细嫩叶片仍呈绿色。如果玉米生长后期仍不能吸收到足够的氮, 其抽穗期将延迟, 雌穗不能正常发育, 导致严重减产。
2.2 缺磷的症状
玉米缺磷时, 最突出的特征是苗期整株叶呈紫红色、株杆瘦弱、矮小。玉米吸收磷素是从幼苗开始, 如果此时缺磷, 在叶尖部分沿着叶缘向叶鞘发展呈深绿带紫红色, 逐渐扩展到整张叶片, 症状从下部叶片向上片发展, 甚至全株呈紫红色。严重缺磷叶片, 从叶尖开始枯萎褪色、花丝抽出延迟, 穗发育不完全, 常弯曲、秃尖等。随着植株生长, 紫红色会逐渐消失, 下部叶片变成黄色。有的杂交种在缺磷的情况下, 其幼苗并不表现紫红色症状, 但缺磷植株明显低于正常植株。因此, 在诊断缺磷时, 要结合品种特性综合分析。玉米缺磷还会影响授粉与灌浆, 导致果穗短小、弯曲、秃顶、籽粒排列不整齐、瘪粒多、成熟慢。
2.3 玉米缺钾症状
玉米缺钾多发生在生育中、后期, 因为此时是玉米生产时期需要钾素最多的时期。此时, 缺钾最突出的症状为玉米株植中下部老叶尖及叶缘黄化、焦枯, 新出幼叶呈黄色或黄绿色, 节间变短, 整个植株矮小瘦弱, 支撑根减少, 叶片大小比例失调, 呈现叶片密集堆叠矮缩的异常株型, 茎秆易折, 成熟期推迟, 籽粒不饱满。
3 防治措施
一般玉米每生产100kg子粒需要:氮2.5~3.0kg, 五氧化二磷0.86~1.25kg, 氧化钾2.0~2.1kg。在生产过程中应依据地力、栽培水平、产量目标等因素实施测土配方施肥, 做到农肥、化肥相结合;氮、磷、钾及中、微量元素合理搭配。
种植玉米时, 对玉米地的土壤进行测试, 采用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测试土壤中氮、磷、钾3元素含量是否正常。对测试出的数据, 合理、科学的选用基肥。
培肥地力。对于新开垦的、熟化程度低的要适量增加有机肥料的投入。有机肥的作用, 除了供给作物多种养分外, 更重要的是更新和积累土壤有机质, 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 有利于形成土壤团粒机构, 协调土壤中水、肥、气、热等肥力因素, 增强土壤保肥供肥能力, 为作物高产优质创造条件。
在玉米田的土壤中只有氮素不足时, 可在翻耕整地时, 配施一定量的速效氮肥作基肥。平均每667m2施纯氮15kg左右。如果是在苗期缺氮, 可喷施1%尿素水溶液。这样可以保证氮元素的供给。
如果是酸性土壤造成的缺磷元素, 应增施有机肥料和石灰, 这样可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同时培育壮秧, 增强玉米根系吸收土壤中磷素的能力。
如果土壤单纯缺磷时, 可适当增施磷肥。如作基肥, 通常每667m2施过磷酸钙20~25kg;作种肥施过磷酸钙3~5 kg, 但需先均匀拌入腐熟有机肥, 而后播种或移栽。作根外追肥时, 过磷酸钙的喷施浓度为l%~2%。
作物缺钾矫治的针对性措施是施用钾肥, 一般每667m2用钾肥7.5~10kg或草木灰75~100kg, 可以1次基施。
追肥时可施硫酸钾或氯化钾, 15kg/667m2。苗期可叶面交替喷施天达2116和0.5%磷酸二氢钾1~2次。
合理适当地施入其他微量元素, 补充土壤中所含的微量元素的不足。连年的种植, 化肥的乱用, 已经导致土壤的板结, 土质下降, 要想改良土壤, 提高产量, 必须保证作物所需各种元素缺一不可。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玉米在生长期间所需的主要3大营养元素氮、磷、钾。本文介绍了缺乏时发生的症状、原因以及防治措施。
玉米光谱氮营养诊断技术研究进展 篇8
玉米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经济作物, 其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其总产量迅速增加, 其相关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这是值得肯定的[1]。但是, 近年来北方地区土地风蚀、水蚀严重, 黑土地的土壤结构遭到破坏, 蓄水和保肥能力大幅度降低, 而农民又单一的追求玉米的高产, 造成肥料的极度不合理施用, 使得肥料利用率持续下降, 环境压力不断增大[2]。精准农业是未来的方向, 其关键点是块儿准、高而精地获得农田信息。本文立足当前, 着重介绍通过光谱诊断新技术这一中间量, 间接无损伤地获取作物的生物属性信息, 预测其产量以及监测其发育长势, 便于农田精细化管理, 减少人力物力投入, 并能提高农作物产量产出。
1传统技术的玉米氮营养诊断方法
1.1 玉米缺氮肉眼诊断
不同生育期的玉米对氨的要求是不一样的, 其缺氮症状亦是不同的。苗期表现为株竿细瘦、矮小, 叶片发育缓慢, 叶黄;穂期表现为叶色基部枯黄, 从叶尖沿中脉呈V字形, 边缘仍为绿色但向上卷曲。由于症状与病虫害、药害、生理病害时玉米所表现出的症状相混淆。因此, 肉眼诊氮在实际应用中较差[2]。
1.2 玉米氮素化学诊断
氮营养诊断和评价植物氮的主要方法是基于土壤和植物组织的实验室分析, 根据其临界氮浓度, 测定不同生育期植株全氮, 来反映玉米的氮素营养状况[1]。凯氏定氮法是测定玉米全氮的方法之一, 由于该方法破坏土壤和植物样本、操作繁琐, 耗时耗力, 难以实现规模化推广。
2现代光谱诊断技术
光谱诊断技术是基于被测物质对光谱特征波长的选择性吸收、透射和反射特性, 来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的技术。植物光谱吸收、透射和反射特征波段主要分布在可见、近红外区域。不同作物的生物特性决定了其对光谱的吸收、透射和反射特征不同。
2.1 光谱与作物氮素的关系
氮素是植物生命周期内最基本的营养元素之一, 支持着其光合作用和生态系统生产力, 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发育、果实总产量和外观品质等。1 棵玉米体内的全氮量约为其植株干重的0.3%~5.0%, 叶绿素的组成少不了氮素参与, 其中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中都有氮, 叶绿素是作物光合作用必不可少的[3]。研究发现, 645~665nm波长处的光叶绿素吸收最强, 430~450nm处的波段次之。橙光、黄光和绿光处于叶绿素的不明显吸收区域, 叶绿素吸收绿光极其微弱, 甚至最少。
2.2 叶绿素相对含量诊断
叶片氮含量的分布和叶绿素含量分布趋势类同, 因此可通过测定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来反演玉米植株氮含量。研究发现, 940nm和650nm附近波长的反射率是叶绿素的敏感点[4]。但是单一波段的光谱易受生物量、品种、叶片厚度等的影响, 两波段取对数后作差可以提高叶绿素相对含量精度。
式中, K为常数;IRT为中心波长940nm近红外光源透过叶片后的接收到的光强度;IR0为中心波长940nm近红外光源光强度;RT为650nm中心波长红光光源透过叶片后接收到的光强度;R0为中心波长650nm红光光源强度。
据此, 日本美能达公司于20 世纪80 年代末推出了一款便携式叶绿素诊断仪 (简称SPAD-502) , 用于田间作物氮素诊断, 根据模型计算追施肥量。研究表明, 利用SPAD给东北春玉米追施肥, 尿素的预测准度达67%。
2.3 植被指数诊断
植被指数是表示地表植被的一个度量。通过不同波段光谱变化率组合而得, 它反映着植被繁衍变化的信息。其也类似SPAD原理, 区别在于波段选择不同, 公式的表达方式不同。通常植被指数的设计是选用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组合来设计的。近红外和红色可见光的比值与其植被对应的叶绿素真实含量密切关联。
NDVI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归一化植被指数, 是研究植被发育状况及其所在空间内, 其分布密度的最佳指标参数, 使用660nm红光反射率和940nm近红外光反射率组合来设计NDVI。NDVI值与其所在的植被叶绿素含量趋势相同。
Green Seeker是近几年近地遥感的代表。因其可靠性高, 数据自动采集, 受外界干扰小。实时性好而被广泛使用。其主要应用是测定归一化植被指数。计算公式为:
公式中, RIR代表的是近红外波段的反射率, RR代表的红光波段的反射率。
Chen等提出一种基于光谱双峰特征的新的估测氮素含量的指标[152]。冠层双峰指数 (DCNI) 该指标在小麦和玉米氮素浓度中表现良好。玉米V8 时期, INMAN等人研究发现其NDVI测量值与玉米产量之间的变化趋势相同。在V12 时期, 卢艳丽等发现NDVI值相对玉米的叶绿素含量的变化最敏感。因此, 在V8~V12 时期, Green Seeker能很好的诊断玉米氨营养状况。
3结论与展望
大量的研究证明, 光谱的探测和分析方法, 证明了玉米氮营养状况与其特征光谱存在相关关系。通过对作物敏感区光谱波长分析, 能有效获得基础信息及作物营养状况。最终对玉米营养状况直观准确地判断, 调整肥料追施量, 达到高产优产的目的。现今玉米氮营养诊断存在如下问题:
测得的植被指数与追施肥量模型之间的关系不统一, 无法划分等级。
氮营养诊断已经基本确定了敏感波段范围, 而磷、钾等元素, 到底有没有这个光谱敏感波段还是未知。
光谱仪大部分是进口, 成本高, 人机不友好, 能否在原理的基础上, 研制出国产的高精度光谱诊断仪, 这就需要跨专业强强联合, 精研光电传感器、电子电路以及大量的后续试验。
大田试验如何获取有效的光谱诊断试验信息, 分门类多角度试验及高效的建模方法值得商榷。
尽管现状存在一定的困难, 但相比实验室分析, 鲜叶光谱分析具有诸多优点, 它不破坏植物生理特性、速度快、便携、无污染辐射不需额外试剂等优点。因此, 基于植物营养的光谱诊断有着极广泛的应用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贾良良, 孙钦平, 陈新平.应用可见光光谱进行夏玉米氮营养诊断[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09, 29 (2) :432-436.
[2]薛利红, 罗卫红, 曹卫星等.作物水分和氮素光谱诊断研究进展[J].遥感学报, 2003, 7 (1) :73-79.
[3]王磊, 白由路.基于光谱理论的作物营养诊断研究进展[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6, 12 (6) :902-912.
杂交玉米拱膜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 篇9
下面, 本文从品种选择、苗床制作、营养土配制、营养钵制作、播种、苗床管理和适时移栽等方面介绍杂交玉米拱膜营养钵育苗移栽技术要点及其注意事项, 希对玉米生产有益。
1 品种选择
为方便浸泡种子和催芽, 最好不用包衣种子, 育苗采用小拱棚覆盖, 因此延长了生产季节, 种植地可以根据当地气候特点选择适宜的杂交种, 如‘黔兴201’、‘顺单6号’、‘贵单8号’、‘鄂玉10号’、‘农大108’等优良杂交玉米品种。
2 苗床制作
(1) 苗床选址。苗床宜选择在背风向阳, 地势较高, 便于管理的房屋周围或田间地头均可。
(2) 苗床面积。苗床宽度为1.0~1.2 m, 深度为0.15~0.20 m, 长度因田块和需要而异, 一般为5~10 m, 苗床土要求平坦, 便于摆放营养钵, 每667 m2按4000~5000个营养钵计算, 备足12~14 m2的苗床面积。
3 营养土配制
按苗床土占60%, 农家肥占40%的比例进行配制, 移栽大田需营养土700 kg/667 m2, 即苗床土为420 kg/667 m2, 腐熟过筛农家肥280 kg/667 m2左右, 视土壤肥沃情况加入尿素0.5 kg/667 m2、磷肥5 kg/667 m2和草木灰10 kg/667 m2或者复合肥5 kg/667 m2, 然后边整细边混匀, 使肥土和各种肥料充分混合均匀。
4 营养钵制作
用打钵器打制, 要注意打实, 摆放时要一个靠一个, 高矮一致, 上面平整, 做到边制作边摆放。
5 播种
(1) 播期。在当地月平均气温稳定通过8℃时就可以播种。一般于3月20日前后开始下种育苗, 并以海拔800 m处为起点, 每上升100 m, 播期向后推迟4天。
(2) 播量。每个营养钵播1粒种子。
(3) 播种方式。在播种前, 先用温水浸泡24小时, 使种子充分吸收水分, 然后取出洗净放于20~28℃环境中进行催芽, 种子露白即可。注意催芽过程中经常翻动种子, 使其受热均匀发芽一致。催芽后可以选择芽势好的种子播种, 确保出苗率, 防止浪费营养钵。
(4) 盖土。播种结束后, 要用过筛的细粪土盖籽, 要求营养钵缝隙间也要填实, 以保墒, 盖籽不要太厚, 也不要太薄, 一般在1 cm厚为佳。
(5) 浇水。盖完土后, 要用喷壶浇足苗床, 使湿度达到95%。
(6) 插拱盖膜。用长2 m、宽2 cm的竹片, 每隔50 cm插上一根竹片做拱棚, 插完竹片后, 盖好农膜, 再用土将农膜四周压紧。
6 苗床管理
盖好农膜后3~5天即可出苗。出苗后, 当小拱棚内温度达到30℃时, 揭开农膜两端进行通风降温, 保持温度在25℃左右, 到傍晚盖膜保温, 当苗床表土变干发白时, 适当浇水, 以保持床土表湿润。当玉米苗长到2叶1心时, 进行炼苗。炼苗方法:第1天揭开农膜两端进行昼夜通风;第2天揭开农膜1/3进行昼夜通风;第3天揭开2/3进行昼夜通风;第4天全部揭开农膜进行昼夜通风。注意:当倒春寒来临时 (白天温度5℃) , 应该及时盖好农膜, 以免玉米苗遭受冻害。3叶期移动钵体, 移栽前1~2天, 再移动钵体1次, 以蹲苗促根。移栽前给营养钵钵体浇透“送嫁水”。
7 适时移栽
(1) 移栽时间。叶龄4叶1心, 苗龄25~30天。
(2) 移栽方式和移栽密度。实行宽窄行或宽行窄株定向移栽, 667 m2栽苗3600~3800株, 间作套种田667 m2比纯种田少栽500~800株, 要求拉绳栽植, 定向时叶片垂直于行向。
8 田间管理
拱膜营养钵育苗移栽田间管理与一般的玉米田间管理一样, 及时做好中耕除草、追肥、病虫害防治等工作。
9 注意事项
(1) 营养土制作。注意不要掺土过量。如土过量, 钵体不疏松而板结, 种胚扎不住根。应按苗床土占60%, 农家肥占40%的比例进行配制, 以钵体不散为准;不要过量掺用氮肥。氮肥过量易烧苗。应严格掌握剂量, 每700 kg钵土, 掺合尿素0.5 kg;不要用未经腐熟农家肥做钵土, 否则极易烧苗。
(2) 种子处理。播前种子要进行催芽。不催芽, 空钵多。播前必须催芽, 待种胚露白时 (0.5 cm) , 胚根向下, 播入营养钵播种孔底部。
(3) 苗床管理。注意苗床水分控制, 播前一定要对苗床及营养钵分次浇透水, 至营养钵钵心湿透为止;注意不要让苗床温度过高, 床温超过30℃, 应将膜两头揭开散热, 保持温度在25℃左右, 到傍晚盖膜保温;营养钵应及时移位, 不移位, 幼苗容易徒长, 应在3叶1心及时移位, 撕断下扎根, 达到矮化促根的目的。
玉米营养 篇10
随着玉米深加工事业的发展和大型玉米深加工企业的增加, 玉米油的产量会逐渐增多, 并将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由于从玉米胚芽中直接榨取的玉米毛油存在着酸值高、杂质多、色深和烟点低等不足, 不宜直接食用。因此, 对玉米毛油进行精加工十分必要, 同时也是提高玉米综合利用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1 玉米油的营养功能
1.1 玉米油性状和脂肪酸组成
玉米油也叫玉米胚芽油, 色泽淡黄透明, 是一种高级食用油, 其脂肪酸组成大部分属于不饱和脂肪酸, 占80%以上, 而在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含量最多, 这就使玉米油具有味道好、质量高的特点, 可以用作家庭烹饪, 在食品工业中可用作起油酥, 也可参与配制人造奶油和蛋黄酱等。
玉米油被称为“健康营养油”, 是一种理想的保健油, 它消化率高, 稳定性好, 更重要的是含有较多的适合人体需要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 而且不含胆固醇。玉米油和各常用植物油主要脂肪酸组成见表1。
由表1可知:玉米油中亚油酸和亚麻油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50%以上。玉米油虽然含有大量不饱和脂肪酸, 但其稳定性相当好, 不像其他含不饱和脂肪酸高的食用油容易被氧化。这是因为玉米油含有高的维生素E, 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作用。
1.2 玉米油的生理功能
玉米油中含有极为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 进入人体后可促进粪中类固醇和胆酸的排泄, 阻止胆固醇的合成和吸收, 使胆固醉不在动脉壁沉积, 从而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医学家曾进行试验让每个人分别食用不同的油每日为60g, 一周后发现食用玉米油者比试验前血清胆固醉下降16%, 食用大豆油、芝麻油者仅下降1%, 而食用猪油者血清胆固醇上升18%。很明显食用玉米油有极好的降血脂效果。
玉米油中还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 维生素E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 并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玉米油易于消化吸收, 可消除体内过氧化物对细胞膜产生的毒性作用, 提高神经、肌肉及组织利用氧气的效率, 增加人体的耐力和精力。同时还含有赖氨酸、磷脂、优质蛋白和氨基酸等多种成分, 对心脏疾病、血栓性静脉炎、生殖机能类障碍、肌萎缩症及营养性脑软化症均有明显的疗效和预防作用。
2 玉米油的制备工艺
玉米胚制油, 一般包括胚的分离和胚的制油两个过程。玉米胚芽制取油脂的工艺、设备和操作技术与其他油料制取油脂的过程大体相同, 其主要工艺:清理→干燥→软化→轧胚→蒸炒→取油→精炼。
2.1 玉米胚的提取
玉米提胚方法主要是按照调节水分的高低, 分为干法、湿法和半湿法3种。湿法提胚是将玉米进行浸泡, 以达到分离胚和淀粉的目的, 该法的提胚率为85%~95%, 胚水分高达60%, 含油量达44%~50%。干法提胚不用对玉米进行水分调节, 而是利用机械方法使玉米和胚芽分离。半湿法提胚是先对玉米进行润水至含水量16%~20%, 然后经脱皮、破碎进而提胚, 该法提胚效率能达到85%。半湿法提胚水分含量不易控制;干法提胚容易破碎胚芽, 且淀粉含量也较高;湿法提胚不但提胚率较高, 而且淀粉与胚易分离, 因此深受青睐。湿法提胚的过程:玉米以0.25%~0.35%的SO2溶液经56h的浸泡, 再进行粗磨、洗涤、挤干。值得注意的是, 浸泡中使用的SO2只有5.7%被玉米吸收, 其中45%在胚乳蛋白质内, 2%在淀粉内, 40%在胚芽内。商品胚芽明显呈酸性, 其p H值一般为4.5~5.0。
2.2 玉米胚芽的干燥
玉米胚芽, 经湿法提取后, 含有较高的水分, 酶的活性较强又易被微生物污染, 造成油脂变质和酸败, 既影响油脂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又会降低饼粕的利用价值。为保持玉米胚芽在贮存和运输中的新鲜度, 经清理后的玉米胚芽, 需随即晒干或烘干至水分含量10%以下。
2.3 玉米胚的软化
玉米胚芽经过干燥, 只要水分合适, 可以不用软化处理。一般要求玉米胚软化后水分为12%~13%, 软化后温度为70~80℃, 软化时间为20~30min。
2.4 轧胚
玉米胚芽经软化处理后, 随即经辊筒轧胚机轧成0.3~0.4mm的薄片, 促进细胞结构的破坏, 使油路缩短, 便于料胚的蒸炒和压榨。
2.5 蒸炒
对于不同纯度的胚料, 其蒸炒的温度和水分要求也不同。对于低纯度的料胚, 由于皮、根帽和粮较多, 料胚温度过高将会使皮和淀粉糊化, 影响油品质量和出油率。对于纯度为40%~45%胚料, 蒸炒温度应控制在115~125℃, 入榨水分:200型榨油机为25%以下, 10型榨油机为35%以下较为适宜。
2.6 玉米胚制油
油脂制取的方法有水代法、水酶法和压榨法。
2.6.1 水代法
水代法是一种传统的提油方法, 其原理是以水代油, 油料经烘炒、磨碎后, 加入大量沸水搅拌振荡, 利用蛋白质的亲水性强而油脂憎水性强的特性达到分离油脂的目的。该法设备简单, 不需加入有机溶剂, 提取的油脂品质好。
2.6.2 水酶法
水酶法是一种新型的提油方法, 油料粉碎到一定粒径, 加入酶液, 降解细胞壁, 使包裹油脂的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得到降解, 以达到分离油脂的目的。该法能够使油脂在温和条件下得以释放, 与传统方法相比, 具有产物品质好、不需脱胶、酶解工艺简单、所需能量少及蛋白质可利用等特点。
2.6.3 压榨法
采用压榨法制油, 可有效地提高粮油比值。由于玉米胚芽油的制取大多由规模较小和辅助车间进行, 所以采用螺旋榨油机最为适宜。一般榨油转速控制为8r/min, 料胚在榨膛受压榨的时间为2.5min, 饼片厚度为5~6mm。生产玉米糁提取的玉米胚芽出油率为22%~26%;制取淀粉提取的玉米胚芽出油率为25%~28%, 饼粕中的残油率为5%~6%。所制取的玉米胚芽油, 未经精炼俗称毛油, 其水分及挥发性物质0.3%, 杂质0.2%, 酸值6, 沉淀物6%, 色泽淡黄, 经280℃加热, 有沉淀物析出。毛油由于水分和杂质含量较高而不耐贮存, 需经加工精炼后, 才能获得高品质精炼玉米油。
2.7 玉米油精炼
由于从玉米胚芽中直接榨取的玉米毛油含1%~3%的磷脂, 1%以上的甾醇、生育酚等不皂化物, 1.5%的游离脂肪酸及0.05%的蜡, 并有令人不愉快的特殊气味, 且低温时出现混浊, 不能直接食用。因此, 对玉米毛油进行精加工十分必要, 同时也是提高玉米综合利用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其精炼工序主要包括脱胶、脱酸、脱色、脱臭和脱蜡。
2.7.1 脱胶
根据磷脂亲水性这一特点, 在脱胶过程中加人适量的热水后, 加入稀磷酸, 使玉米毛油中的胶溶性杂质 (如磷脂) 吸水膨胀, 最后形成胶团, 从油中沉淀下来, 从而脱去, 形成脱胶油。控制水化温度为60~70°C, 油温70~80℃, 加水时间为30min, 水速度视磷脂吸水快慢而定, 加水后继续搅拌8h, 沉淀3~4h。
2.7.2 脱酸
在脱酸过程中, 一般都是用氢氧化钠溶液脱酸, 在温度低于80℃的条件下, 与油中的游离脂肪酸发生中和反应。碱的浓度要控制好, 防止油脂水解。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可以加入硅酸钠减弱氢氧化钠的碱度, 提高脱酸效率。氢氧化钠浓度为10%, 硅酸钠浓度为15%。GNa OH=7.13×10-4×G油。GNa2Si O3=MNa2Si O3/MNaOH×G油。由于硅酸钠碱性较弱不易皂化中性油, 所以其浓度可以比氢氧化钠稍高一些。硅酸钠与游离脂肪酸反应生成硅酸, 氢氧化钠与硅酸反应又生成硅酸钠, 从而减少中性皂化, 提高精炼效率。
2.7.3 脱色
用少量的活性炭代替常用的白土作为吸附剂脱色。活性炭的使用使油的滋味大大改善, 避免了白土所带入的不愉快气味。活性炭用量根据成品油色泽的要求为油质量的0.5%~1%, 为白土用量的10%~15%, 达到同样的脱色效果, 玉米油的损耗可以降低, 拆装过滤机的劳动强度减轻, 使用后的废活性炭可作为燃料。
2.7.4 脱臭
这一工艺采用软塔进行除臭。压力控制在0.1Pa, 温度230℃左右。气体部分和塔盘完全分离可防止自由基的产生和色素沉着。同时还能减少水蒸气带出的维生素E, 提高玉米油的产品品质。
2.7.5 脱蜡
由于玉米油中含有少量的蜡质 (<0.5%) , 如果要得到玉米色拉油必须脱除油中的蜡质。目前, 常用的脱蜡工艺是:在油中加入油质量0.2%~0.5%的助滤剂, 快速冷冻到5~10℃, 并伴随着慢速搅拌, 在此条件下保持1h, 然后用离心机过滤将蜡质除去。
3 玉米油的发展前景
玉米油除了用作快速烹炒和煎炸用油外, 还可以用来生产玉米胚油营养饼干, 这种饼干为保健营养品, 老、中、少皆宜, 特别适合儿童的营养需要。随着玉米加工产量的增加和人们对玉米胚芽油营养认识的提高, 玉米胚芽油会受到人们的青睐, 产量和质量都会得到大的提高, 食用玉米油将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参考文献
[1]尤新.玉米油的营养功能及发展前景[J].粮油食品科技, 2004 (2) .
[2]王仲礼.玉米油能否成为明日之星[J].粮食科技与经济, 2005 (1) :44-45.
[3]段作营, 李珺, 尤新, 等.水酶法提取玉米胚芽油的研究[J].中国油脂, 2002, 27 (3) :15-18.
[4]尤新.玉米深加工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4.
[5]张振杰, 孙悦声, 姜守斌.精制玉米油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食品科技, 2003, (5)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