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联合用药须知(精选七篇)
糖尿病人联合用药须知 篇1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2008年10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患者, 且在就诊前药物治疗时间≥1个月, 无并患疾病, 初中以上文化程度, 在婚的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根据WHO诊断标准:随机血糖≥11.1mmol/L (200mg/d L) 或空腹血糖 (PPG) ≥7.0mmol/L (126mg/dL) 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中2h血糖 (PG) ≥11.1mmol/L (200mg/dl) 。
1.2 一般资料
将2008年10月在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按入院先后顺序依照随机数字进行分组。实验中有部分患者脱落, 最终符合纳入标准且全程参与实验病例有对照组 (DM-a) 27例、对患者干预组 (DM-b) 23例、对患者和家属及亲属朋友干预组 (DM-c) 25例。各实验组间年龄、性别、对家庭收入满意度、病程无显著差异 (P>0.05) 。
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疾病治疗, 对患者干预组在进行常规的疾病治疗的同时对患者本人进行联合干预, 对患者和家属及亲属朋友干预组在进行常规的疾病治疗的同时对患者本人及家属进行联合干预。在自愿的基础上, 对干预组患者在第1次就诊时就对患者或/和家属实施联合干预, 在就诊后2周、4周进行复诊或回访, 并进行用药依从性调查。联合干预措施根据文献中经Logistic回归得出的影响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因素而制订的。
2 方法
2.1 联合干预措施
在疾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在治疗方案中减少给药途径、药物品种数、使用半衰期长的药品、降低用药频次;发放宣传材料, 进行健康教育, 让患者认识自己的疾病, 提高患者对自己疾病的重视程度, 慎重对待社区药店的促销和宣传;进行用药知识的宣传教育, 使患者/或更加了解自己所用药品的相关知识;加强药学服务, 提高药品标示率, 延长药品调配时间, 做好用药交代;加强医患交流, 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心;调动患者积极性, 让病人参与自己治疗方案的制订过程;加强患者家人、朋友等对患者的关怀等。
2.2 依从性判断标准
用药依从性判别采用5个问题的量表考察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
(1) 您能否按照医生要求的次数服药?
a根本做不到;b偶尔做得到;c基本做得到;d完全做得到
(2) 您能否按照医生要求的量服药?
a根本做不到;b偶尔做得到;c基本做得到;d完全做得到
(3) 您能否按照医生要求的时间服药?
a根本做不到;b偶尔做得到;c基本做得到;d完全做得到
(4) 自从诊断为该疾病以来, 您能否按照医生的要求长期服药从不间断?
a根本做不到;b偶尔做得到;c基本做得到;d完全做得到
(5) 自从诊断为该疾病以来, 您能否按照医生的要求服药从不擅自增加药品品种或减少品种?
a根本做不到;b偶尔做得到;c基本做得到;d完全做得到
采取赋分制 (根本做不到得1分;偶尔做得到得2分;基本做得到得3分;完全做得到得4分) 定量测评, 总分≥15分判定为依从性佳, 否则为依从性不佳。
3 结果
3.1 联合干预前患者用药依从性调查, 在联合干预前糖尿病各实验组间用药依从率无显著差异 (表1)
3.2 联合干预2周后患者用药依从性调查
在联合干预2周后糖尿病各实验组间用药依从率有明显显著差异, 对患者和家属及亲属朋友进行联合干预的实验组用药依从率均较单纯对患者实施干预的实验组要高, 见表2。
3.3 联合干预4周后患者用药依从性调查
在联合干预4周后糖尿病各实验组间用药依从率仍然有明显显著差异, 对患者和家属及亲属朋友进行联合干预的实验组用药依从率均较单纯对患者实施干预的实验组要高, 见表3。
3.4 联合干预的不同阶段患者用药依从性比较
糖尿病各实验组在联合干预前、干预后2周、干预后4周的用药依从率有显著差异, 联合干预4周后各实验组的用药依从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小幅度下降, 见表4。
4 讨论
在联合干预实施2周和4周后, 对患者和家属及亲属朋友进行联合干预的实验组依从率均较单纯对患者实施干预的实验组要高, 提示患者家属在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干预4周后各实验组的用药依从率均有不同程度的小幅度下降, 提示随着时间的推移, 联合干预作用在弱化, 因而需要定期对患者实行联合干预, 才能持续提高或维持患者的用药依从性。
徐会萍等对患者本人进行认知干预、心理干预、行为干预并随访1年, 患者的按时检查、饮食控制、药物治疗、自我监测及戒烟戒酒等依从性指标均有显著提高, 血糖指标也得到有效控制[5]。梁婵波等从护理学的角度采用护士-家庭-社会联合干预措施进行研究, 6个月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和血糖与用药前及对照组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6], 但该研究对患者的干预措施较简单。
本研究采用干预措施既包括对患者本人, 也包括患者的家庭及亲朋好友的干预;既包括认知方面, 也包括心理和行为方面的干预;既有患者及其家属、亲朋好友的参与, 也有包括医生、护士、药师的参与。本研究采用的是全方位的联合干预措施, 可以为提高糖尿病患者, 甚至其他慢性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干预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措施。
参考文献
[1]韦劲.糖尿病患者不同人群用药依从性调查分析[J].药物流行病学杂志, 2005, 14 (2) :89~91.
[2]徐淑华.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原因及护理[J].医学论坛杂志, 2004, 25 (1) :71.
[3]路孝琴, 任振勇, 瓮学清.北京方庄社区全科医疗门诊糖尿病患者依从性及其与病情控制间的关系[J].中国全科医学, 2004, 7 (12) :884~885.
[4]沈爱宗, 陈飞虎, 张善堂, 等.美国慢性疾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研究[J].国外医学社会医学分册, 2004, 21 (4) :155~159.
[5]徐会萍, 郑玉梅, 刘敬珍.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6, 3 (5) :6~8.
糖尿病人联合用药注意事项 篇2
李长玉周广欧
糖尿病人常会发生多种合并症,需要联合用药治疗。此时,药物之间发生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如果运用不当,不仅影响药物疗效,还会给病人造成严重损害。
胺碘酮与阿托伐他汀联用糖尿病并发高血脂和心房纤颤时,常用胺碘酮控制房颤,用阿托伐他汀调节血脂。但是,阿托伐他汀属于亲脂性药物,主要在肝脏代谢;胺碘酮可阻滞其代谢,容易加重副作用。此时可改用普伐他汀,该药属亲水性药物,可通过肝肾两个通道排泄,安全性比较好。
瑞格列奈与吉非贝齐联用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时,常用瑞格列奈降糖,吉非贝齐调脂。研究发现,吉非贝齐可使瑞格列奈的血液浓度增加2.4倍,两药合用可使低血糖发生率增加。
调脂药联用辛伐他汀是降低胆固醇最强的药物,非诺贝特是降低甘油三酯疗效最好的药物。从理论上讲,两药联用是治疗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的最佳治疗方案。但是,两药合用可能增加辛伐他汀引起横纹肌溶解症的发生率。因此,50岁以上中老年人,肝肾功能低下者不宜联用。实在需用联用时,可把辛伐他汀的剂量减少一半。
罗格列酮与拉坦前列素联用拉坦前列素是治疗青光眼的滴眼液,有引发眼底黄斑水肿的副作用。若与罗格列酮联用,引发黄斑水肿的几率会增加,出现视觉损害,或使原有的黄斑水肿加重。
维生素C与胰岛素联用有些基层医生,经常用胰岛素+5%葡萄糖+维生素c静滴治疗发烧或感冒的糖尿病人,是不合适的。因为胰岛素属于弱碱性的药物,而维生素c是弱酸性药物,可使胰岛素失活,导致血糖升高。
甲状腺素与胰岛素联用糖尿病合并甲亢时,常用胰岛素降糖,用抗甲状腺药配合甲状腺素治疗甲亢。甲状腺素可抑制胰岛素分泌使血糖升高,两药联用时要注意检测血糖。
倍他乐克与胰岛素联用糖尿病人合并高血压时,常用胰岛素降糖,倍他乐克配合其他降压药治疗高血压。但是,胰岛素过量引发低血糖时,机体会在肾上腺素的刺激下动员肝脏糖的输出,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此反应过程可被倍他乐克阻断,胰岛素所致的低血糖症状被掩盖,使病人不易觉察。
卡托普利与螺内酯联用糖尿病人常用卡托普利和醛固酮联合降血压治疗。但是,卡托普利可抑制螺内酯的排钾作用,两药联用可使血清钾明显升高,甚至导致钾中毒。
卡托普利与布洛芬联用糖尿病人患高血压和风湿症时,常用卡托普利与布洛芬联合治疗。但是,布洛芬会影响卡托普利类药物的扩血管作用,对抗卡托普利的降压作用。
硝苯地平与地高辛联用糖尿病人患高血压心衰时,常用硝苯地平降压,地高辛增强心功能。两药联用会影响地高辛从肾脏肾排出,使地高辛的血药浓度在1.8微克/升以上,有10%的患者出现心律失常等中毒症状。
糖友:请重视非药物疗法
伏新顺
糖尿病患者终生离不开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但是药物都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且久用药效会降低。若能同时配合一些有效的非药物疗法,将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延缓病情发展,减少并发症,健康颐养天年。
心理疗法临床及实验研究发现,乐观情绪有利于维持糖尿病患者内环境稳定,而焦虑、抑郁会引起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胰高血糖素等应激激素的分泌,拮抗胰岛素,引起血糖升高,加重病情。
饮食疗法糖尿病患者血糖的高低,与体内胰岛素分泌水平和进食的种类、多少密切相关,因此,饮食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石。无论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病情是轻还是重,有无并发症,采用何种治疗方法,都应该进行严格、规律、全程的饮食疗法。一般而言,轻体力劳动者每日每公斤体重消耗30-35千卡热量,中等体力劳动者每日每公斤体重消耗35~40千卡热量,重体力劳动者每日每公斤体重需40千卡以上热量。糖尿病病人可将每天需要的总热量(千卡)按照糖类占55%、蛋白质占15%、脂肪占30%的比例分配,求出各种成分供给的热能:再按每克脂肪产热9千卡,糖类及蛋白质每克产热4千卡,换算出不同营养成分的需要量,然后按早餐1/5,午餐、晚餐各2/5的比例摄入。主食可适当多吃一些含糖量低的荞麦、高粱等杂粮和绿色蔬菜。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黄瓜、西红柿是介于水果、蔬菜之间的保健佳品,最适于糖尿病患者食用。
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是糖尿病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特别适用于老年肥胖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每日坚持15~30分钟有氧活动,如打太极拳、慢跑、散步等。
拔罐疗法可选背部肺俞、脾俞、肾俞或腹部中脘、天枢、水道等穴位,涂上润滑剂,采用火罐法吸拔留罐或走罐5-1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30天为1疗程。
按摩疗法可选腰背、腹部、上肢、下肢等部位,左右手交替或两手重叠,用力适度,先顺时针按摩50圈,再逆时针按摩50圈,每日或隔日1次,30天为1疗程。按摩可收到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健脾益肾、清利湿热作用,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一定好处。
糖尿病人联合用药须知 篇3
1 资料与方法
注:两组治疗前后相比, P值<0.01
1.1 一般资料
本组2型糖尿病患者共60例, 其中男性患者共42例, 女性患者18例, 年龄最大为68岁, 年龄最小为33岁, 平均年龄为 (42.69±6.52) 岁, 病程最长为3年, 最短不足7d。将60例患者分为30例对照组 (采用瑞格列奈片进行治疗) 与30例实验组 (采用瑞格列奈片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 , 60例患者均确诊为2型糖尿病, 有程度不一的临床表现, 例如疲劳乏力、下身酸软、腰痛、口干舌燥等。在接受药物治疗之前, 有32例患者之前有服用过降血糖药物治疗, 其余28例患者无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史。
1.2 方法
两组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期间, 禁止服用其他相关的降血糖药物[2], 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 并坚持做适量运动, 合理安排饮食, 杜绝烟酒, 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服用药物期间, 每个礼拜定时到医院监测各项主要的生化指标情况。
1.2.1 瑞格列奈片单独用药组
治疗期间给予0.5mg的瑞格列奈片, 于每日饭前30min服用药物, 每日分别于三餐前服用药物,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治疗时间与病情进行调整。
1.2.2 瑞格列奈片+二甲双胍组
治疗期间给予0.5mg/片的瑞格列奈片, 于每日饭前30min服用药物, 每日分别于三餐前服用药物, 此外, 在服用瑞格列奈片的基础上, 服用二甲双胍。每日给予患者0.25g的二甲双胍肠溶片, 每日分别于三餐前半个小时服用药物, 药物剂量根据患者的治疗时间与病情进行调整。
1.3 统计学处理
使用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 通过t检验两组治疗前后的各项指标, 计量资料以 (±s) 对其表示, (P值<0.05) 表示具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不同的药物治疗后, 6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 其主要的生化指标均有明显的好转, 详情见表1、表2。尿糖情况与正常人尿糖指标相符, 呈阴性;两组经治疗后, 空腹血糖值与进食后2h的血糖值与治疗前相比, 有明显降低, (P值<0.01) 具有统计学意义, 详情见表3。
3 讨论
据调查, 糖尿病是现阶段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活质量以及身心健康的一种全球性疾病, 随着人们现今生活质量的提高、老年人口的增加、生活方式的转变, 糖尿病的病发率也不断增加。现今, 糖尿病的致病原因还未完全明确, 被大家所认同的看法是糖尿病并不是由单一病因所导致的, 而是由多种病因共同产生作用而形成的综合症状。胰岛素受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以及合成功能的影响, 通过血液循环功能, 传送到体内各个组织器官中的靶细胞中, 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 引起细胞内部物质的代谢效应, 此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若发生异常情况, 均可导致糖尿病的形成。
国外有相关的报道文献表明, 瑞格列奈片的药效可被肠胃道迅速吸收, 是血浆药物的浓度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患者在服用药物后, 其血浆药物的浓度在1h内可上升至峰值, 之后快速下降, 最快4h便被清除干净, 血浆的半衰期时间约为1h, 瑞格列奈片的药物与患者体内的血浆蛋白融合度在98%以上。瑞格列奈其分子结构的独特性使其可与胰岛β细胞表层的受体相结合, 对关闭胰岛细胞膜表层ATP依赖性的K+通道起到促进作用。抑制了K+通过胰岛β细胞流出, 降低细胞膜的极化程度, 由此开启具有电压依赖性的Ca2+通道, 帮助细胞外部的Ca2+可进入细胞内部, 辅助胰岛素分泌的储存。瑞格列奈于2001年被欧洲的药物评审委员会认定为是现今唯一对2型糖尿病病患具有使用安全性的降血糖口服药物, 该药物的起效时间短, 于组织内无积蓄情况, 很大程度的降低了血糖降低的概率。
二甲双胍与瑞格列奈联合起到协同作用, 增加药物的效果, 二甲双胍可有效提高血细胞、肠道、脑、脊髓质以及皮肤等非依赖性胰岛素组织对葡萄糖的有效利用率, 抑制肠壁上的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 可有效抑制胆固醇生物的合成以及储存, 起到降低胆固醇总水平与血甘油三脂的效果。二甲双胍可在小肠内崩解, 其药效被小肠所吸收。由于服用二甲双胍后, 此药物的起效时间较缓慢, 因此, 服药时间应控制在进餐前30h, 保证的二甲双胍的最佳效果。肠壁中聚集的二甲双胍水平较高, 其浓度最少为血药浓度的10倍, 最高可达100倍。二甲双胍的结构较为稳定, 药品与血浆蛋白不会发生结合事件, 而是随着尿液排出体内, 其清除时间相当快速, 血浆的半衰期最短为1.7h, 最长为4.5h, 通常12h内可清除90%的药物残余。
综上所述, 无论是瑞格列奈片单独用药组或是瑞格列奈片+二甲双胍组, 所采用的药物治疗方式对2型糖尿病均有明显疗效, 并具有高度安全性, 可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由文中可看出, 瑞格列奈片+二甲双胍组患者在治疗后, 各生化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 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例数, 表明了联合用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相比之下, 两组用药效果虽无明显差异, 但仍可观察到联合用药稍占优势, 可在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提高2型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应用两组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60例2型糖尿病患者, 对60例患者进行随机分组, 分别是对照组 (采用瑞格列奈片进行治疗) 与实验组 (采用瑞格列奈片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 , 两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在进行了6个月的疗程后, 分析两组的用药治疗效果, 例如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等指标, 并对两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 经联合药物治疗后, 6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均有明显的改善, 其主要的生化指标以及血糖值均有明显的好转。结论 经过6个月的疗程后, 联合用药治疗方法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且无不良用药反应, 体现了联合用药的安全有效, 值得在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联合用药,2型糖尿病,瑞格列奈,二甲双胍
参考文献
[1]吕晓岚, 唐华.瑞格列奈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40例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 2011, 23 (9) :1060-1062.
糖尿病人联合用药须知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型糖尿病合并2~3级高血压患者32例, 排除其他继发性高血压及其他内分泌疾病所致的高血压。糖尿病的诊断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高血压诊断符合1999年WHO的高血压标准。男18例, 女14例, 平均年龄 (53.6±4.5) 岁;糖尿病病程3年~12年, 平均 (7.1±2.3) 年;高血压病程2年~11年, 平均 (7.6±3.1) 年。受试前空腹血糖5.3~7.8 mmol/L, 餐后2h血糖7.5~13.1mmol/L, 收缩压140~175mmHg (1mmHg=0.133kPa) , 舒张压90~105mmHg.
1.2 方法
所有患者在积极降糖调脂的基础上给予卡托普利25mg, 2~3次/d (上海旭东海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 尼群地平5~20mg, 1~2次/d (西安博爱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 , 治疗8周后观察疗效。治疗前1周停用所有影响血压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用药前及每日进行血压测量并记录, 取08:00~09:00血压, 每次测量前休息20min后, 固定一人用台式汞柱血压计取坐位测量右上肢血压3次, 之间间隔2min, 取3次血压平均值。受试前后查空腹血糖、血脂、肝肾功能及电解质, 同时观察不良反应。
按全国统一标准判定疗效, 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 且降到正常值范围, 或舒张压下降>20mmHg;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 但已经降至正常范围;或舒张压下降10~19mmHg;或收缩压下降>30mmg;无效:血压下降未达到有效标准。显效+有效为总有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显效24例, 有效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3.7%.发生不良反应2例, 1例轻微头痛, 1例干咳, 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2%.
2.2 卡托普利、尼群地平治疗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用药前后血压变化见表1.
3 讨论
卡托普利是活性强、特异性高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CE) 竞争性抑制剂, 基层临床应用尤为普遍, WHO/ISO于1999年制定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中将其列入治疗高血压的六大类药物之一[1], 对各型高血压均具有显著降压作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病率高达50%~80%, 虽然目前对高血压的确切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 但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醇 (RAA) 系统在各型高血压中所起的作用已被肯定[2], 抑制RAA活性是治疗高血压的有效途径。卡托普利的结构类似ACE, 能竞争性抑制ACE, 阻断ATⅠ转化ATⅡ, 使收缩的血管扩张/循环的阻力下降, 减少醛固醇分泌, 减轻水钠潴留。此外, 卡托普利通过抑制激肽酶Ⅱ而使缓激肽的裂解减少, 缓激肽能促进前列腺素 (PG) 的生成, 因此, 卡托普利还能促进PG的合成和释放。PG和缓激肽皆能使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而起到降压作用。高血压与糖尿病并存对心脑肾损害大于单纯糖尿病, 严格控制血糖对预防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控制高血压使其效果更为明显。尼群地平是钙离子通道阻滞剂, 其降压原理是通过抑制心血管肌膜钙离子的活动, 减弱兴奋-收缩耦联, 从而扩张外周血管, 导致血压下降。据刘力生、张维忠等报道, 使用钙离子拮抗剂联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的治疗方案, 对我国高血压有较高的血压控制达标率和良好的安全性、依从性[3], 而我们观察其用在糖尿病高血压的患者同样有效。由于病例较少, 没有设对照组观察, 但服药前后进行对比可看出二药合用1周就有明显的降低血压效果, 其后维持在理想的范围, 不良反应较少, 且费用低, 基层患者容易接受并坚持, 是值得推荐的治疗组合。
参考文献
[1]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高血压联盟关于高血压治疗指南[J].高血压杂志, 1999, (2) :97-100.
[2]王子时, 余光明, 纪宝华, 等.治疗中重型高血压新药———Captopril的临床应用[J].北京医学, 1998, 3 (4) :242.
糖尿病人联合用药须知 篇5
关键词:非小细胞肺癌,安维汀,用药观察
肺癌是人类最常见、发病率持续增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病死率居第1位, 其中, 非小细胞肺癌约占肺癌的80%, 治疗以化疗为主, 但其疗效不尽如人意。随着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研究的深入, 人们认识到血管生成是肿瘤发展的关键步骤, 提出了抑制血管生成以治疗肿瘤的新策略[1,2]。大量研究表明, 安维汀联合化疗可明显增加治疗的效果。安维汀是重组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能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高亲和力结合, 主要通过阻止和减弱VEGF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发挥抗肿瘤的作用[3]。我科从2012年7月起采用安维汀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病人, 现将28例病人的安维汀用药护理观察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8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均经病理组织学和细胞学检查确诊, 无原发疾病, 其中男19例, 女9例;年龄45岁~75岁 (53.66岁±6.02岁) 。
1.2 治疗方法
28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采用安维汀联合化疗。3周为1个疗程, 病人入院后予化验血、尿标本, 了解各项指标, 每天监测血压。首次使用安维汀, 在化疗结束后第2天开始输注, 输注前遵医嘱予口服降压药, 输注过程中使用输液泵2 h, 上心电监护24 h, 停用心电监护后每天监测1次血压, 直至出院后1周内。出院1周后复查血常规、尿常规。第2个疗程起, 先输安维汀后化疗, 输注过程中使用输液泵和心电监护2 h, 其余措施同第1个疗程。
2 结果
本组28例病人经过安维汀联合化疗治疗, 有5例出现血压升高, 对症处理后降至正常, 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治疗顺利进行。出院1周后电话随访, 无高血压、蛋白尿等不良反应。
3 护理
3.1 健康教育
安维汀是抗肿瘤血管生成的新药, 大多数病人对其疗效和不良反应缺乏认识, 同时其价格昂贵, 病人及家属均存在紧张、焦虑心理。治疗前医生和责任护士应评估病人及家属的文化程度, 详细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安维汀的药理作用、使用方法、维持时间、注意事项、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强调其与化疗药物的协同作用;同时告知用药过程中护士会加强巡视, 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以减轻病人的紧张、焦虑心理, 使其能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3.2 用药护理
3.2.1 输注前准备
输注安维汀前监测病人血压情况, 遵医嘱按时予口服降压药, 维持血压于150/100 mmHg (1 mmHg=0.133 kPa) , 备好心电监护仪、输液泵。本组病例在输注前血压均在正常范围。
3.2.2 药液输注
采用静脉输注的方式给药, 护士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 用生理盐水100 mL稀释, 加药过程避免摇晃、震荡, 肉眼观察有无颗粒物质和变色, 现配现用;输注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 保证药液足量。首次应用安维汀静脉输注90 min, 使用输液泵严格控制滴速。同时使用心电监护仪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本组28例病人均可在规定时间内顺利输入。
3.3 不良反应观察
3.3.1 高血压
高血压是安维汀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 原因为安维汀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影响[4]。用药前配合医生监测血压, 遵医嘱口服降压药;用药期间使用心电监护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10 min 1次, 观察病人有无头晕、头痛、耳鸣、心悸、眼花、手脚麻木、烦躁等症状, 若出现症状予及时处理;用药后继续监测血压至出院后1周。本组有5例病人用药后血压超过160/96 mmHg, 诉无头晕、头痛等不适, 报告医生, 嘱病人卧床休息, 继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 血压均可降至正常。
3.3.2 出血
安维汀引起出血与病理学类型为鳞状细胞癌、肿瘤坏死、空洞形成及肿瘤靠近大血管有关[5]。根据肿瘤位置的不同可能出现不同部位的出血, 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病人可能会出现鼻出血、胃肠道出血、咯血或肺出血等。因此, 用药期间要了解病人血常规、凝血指标, 严密观察有无皮肤黏膜出血、胃肠道出血、咯血、肺出血、中枢神经系统出血等症状, 一旦出现上述症状立即对症处理。本组病例无出血发生。
3.3.3 蛋白尿
蛋白尿是安维汀联合化疗治疗肿瘤时另一个常见的不良反应, 发生率为0.7%~38.0%, 多为无症状性蛋白尿, 其发生机制与肾脏对蛋白的滤过功能有关, 可能为安维汀会导致肾小球内皮细胞增殖降低和损害增加有关。每次用药前化验肾功能、尿蛋白, 出院后1周复查尿蛋白。对出现蛋白尿的病人应控制蛋白摄入, 以优质蛋白为主, 注意休息, 避免着凉, 避免劳累。本组病例没有出现蛋白尿。
3.3.4 胃肠道穿孔
胃肠道穿孔的发生机制被认为可能与安维汀对微循环的抑制作用导致胃肠道局部缺血有关。虽然胃肠道穿孔的发生率较低, 但由于其病死率较高, 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应引起重视。胃肠道穿孔表现为突发上腹部剧烈疼痛, 呈持续性刀割样或烧灼样痛, 很快扩散到全腹;常伴有出汗、四肢冰冷、心悸、气短等休克现象;可有恶心、呕吐、腹胀、发热等症状。在输注安维汀时应注意观察, 如出现胃肠道穿孔应立即通知医生, 行手术治疗。本组病例没有出现胃肠道穿孔。
3.3.5 血栓
安维汀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用药期间注意观察血栓的征象, 如疼痛、下肢皮肤温度及色泽的变化;呼吸困难或呼吸短促、心率加快、胸痛、胸闷等可能提示肺栓塞;头晕、剧烈头痛、困倦、视力的变化等可能提示脑栓塞。鼓励病人多下床活动, 卧床期间定时进行下肢主动、被动运动。一旦出现血栓形成及时给予对症处理。本组病例没有出现血栓。
3.3.6 警惕其他不良反应
观察病人有无心脏毒性、无力、疼痛、腹泻、食欲下降、口腔炎、便秘、上呼吸道感染、剥脱性皮炎、伤口并发症等不良反应。
4 讨论
安维汀能有效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分裂, 阻断血管生成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与化疗联用可明显增加治疗的效果, 正在逐渐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士应认真学习并掌握安维汀的正确给药、用药注意事项, 用药期间密切观察生命特征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尤其是高血压、出血、蛋白尿等, 及时给予对症处理, 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提高治疗效果, 进而提高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Folkman J.Tumor angiogenesis:Therapeutic implications[J].NEng J Med, 1971, 285 (21) :1182-1186.
[2]Ferrara N, Gerber HP, LeCouter J.The biology of VEGF and itsreceptors[J].Nat Med, 2003, 9 (6) :669-676.
[3]Vaziri SA, Kim J, Ganapathi MK, et al.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factor polymorphisms:Role in response and toxicity of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J].Curr Oncol Rep, 2010, 12 (2) :102-108.
[4]李丽萍, 孙丽凯.贝伐单抗联合化疗治疗直肠癌病人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综合版) , 2008, 23 (7) :65-66.
糖尿病人联合用药须知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T2DM患者98例, 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 排除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肝肾疾病以及严重DM并发症者。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49例。观察组男31例, 女18例, 年龄30~80岁, 平均年龄 (50.69±9.37) 岁;病程1~15年, 平均病程 (4.71±3.43) 年。对照组男29例, 女20例, 年龄31~78岁, 平均年龄 (51.14±8.55) 岁;病程1~15年, 平均病程 (4.82±3.25) 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以规范性健康教育、运动疗法与饮食控制。对照组予以二甲双胍口服, 250 mg/次, 1次/d, 计划疗程为1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利拉鲁肽皮下注射, 1.8 mg/次, 1次/d, 计划疗程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
定期监测患者的空腹血糖 (FPG) 、餐后2 h血糖 (2 h PG) 及糖化血红蛋白 (Hb A1c) 水平, 统计两组的血糖达标时间与实际用药疗程, 以FPG<7.8 mmol/L, 2 h PG<10.0 mmol/L表示血糖达标;统计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s) 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20例 (40.82%) , 有效27例 (55.10%) , 无效2例 (4.08%) , 总有效率为95.92% (47/49) ;对照组显效13例 (26.53%) , 有效26例 (53.06%) , 无效10例 (20.41%) , 总有效率为79.59% (39/49)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两组血糖达标时间及用药时间比较
观察组的血糖达标时间及用药方案实施时间分别为 (8.43±2.06) 、 (13.46±2.11) d, 对照组分别为 (12.71±3.57) 、 (18.01±3.69) d。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及用药时间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3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3例 (6.12%) 发生不良反应, 2例恶心呕吐, 1例腹部不适;对照组2例 (4.08%) 发生不良反应, 均为恶心呕吐。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T2DM的发病原因较多, 多认为与遗传因素、年龄、肥胖以及不良饮食习惯有关, 患者除糖尿病典型“三多”症状外, 多伴有不同程度的视力下降、乏力及体重下降等症状。临床治疗T2DM的主要原则为消除症状、纠正机体代谢紊乱、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及饮食习惯, 并配合降糖药物及对症治疗[2]。二甲双胍是临床常用口服降糖药物之一, 能够有效抑制胰岛素抵抗而起到降糖、改善临床症状的作用。但临床研究表明, 单用二甲双胍的疗效有限, 甚至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改善。
利拉鲁肽是一种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 长效类似物, 能够与胰腺GLP-1相结合并将其激活, 从而在葡萄糖浓度依赖模式下对胰岛素β细胞的分泌过程进行调节性刺激作用, 并可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从而平稳、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 并可延长患者的胃排空时间, 改善患者的多食症状, 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3]。利拉鲁肽的给药时间对于用餐时间并无严格限制, 故患者更容易接受。本研究中, 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 将利拉鲁肽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于T2DM的治疗, 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达95.92%,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59%, 且观察组的血糖达标时间及用药方案实施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与王梅珍等[4]报道相似。表明利拉鲁肽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T2DM能够提高疗效, 缩短疗程。治疗期间, 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仅为6.12%, 较对照组的4.08%并无显著性增加, 安全性较好。
综上所述, 利拉鲁肽与二甲双胍联合应用于治疗T2DM能够提高临床疗效, 缩短血糖达标时间与用药疗程, 用药安全性较好,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杨文英, 刘晓民, 马建华, 等.利拉鲁肽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1, 3 (6) :457-462.
[2]梁超, 周玲.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2, 33 (5) :656-658.
[3]刘波.利拉鲁肽与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疗效比较.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 (6) :1396-1397.
糖尿病人联合用药须知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 般资料
该院共收治糖尿病患者若干,从中随机挑选90例作为该次研究的对象,包括男性患者57例,女性患者33例,患者年龄在19~74岁之间 ,平均年龄 (44.5±4.7)岁 ,所有患者均属于2型或1型糖尿病患者,并且符合1997年ADA糖尿病的相关诊断标准,病程1个月~18年。其中22例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24例合并急性肺炎(包括大叶肺炎、支气管肺炎以及间质性肺炎等),20例合并急性支气管炎,24例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匀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5例。
1.2 治 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单纯的抗生素治疗, 实验组采用痰热清联合抗生素治疗。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的降糖药物控制血糖水平,并使用头孢类抗生素, 或者根据药敏结果适当调整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在此基础上,实验组采用痰热清联合治疗,病情较轻或属于中度的患者采取一般剂量,即20 m L痰热清注射液加入250~500 m L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 ,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加大剂量 ,将40 m L痰热清注射液加入250~500 m L 0.9%的氯化钠注射液中,静脉滴注,1次/d, 滴速应控制在30~60滴/min以内。两组患者皆以7~10 d为1个疗程 ,比较两组治疗效果。
1.3 观 察指标
观察患者每日的体征及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 治疗后进行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X线胸片检查。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患者发热、咳嗽等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或者基本得到缓解,X线胸片、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正常;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有所好转,各项指标情况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无变化,病情未得到改善或加重。
1.5 统 计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 相关数据进 行分类汇 总 , 采用统计 学软件SPSS14.0对上述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计数资料以率 (%)表示 , 组间结果比较以χ2检验。
2 结果
经两组结果比较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1。在不良反应方面,实验组患者未出现皮疹、肝肾功能损害等现象,对照组1例患者出现皮疹,1例患者肝肾功能受损
[n(%)]
3 讨论
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血糖水平长期处于较高状态, 所以体内的血浆渗透压会升高,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体内中性粒细胞以及单核巨噬细胞的黏附、吞噬功能和细胞内杀伤作用,使得自身免疫力大幅度下降,由此极易引发各类感染,其中又以呼吸系统感染的几率最大[1]。而针对糖尿病合并呼吸系统感染患者 ,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则在于控制患者血糖水平。
痰热清属于一种中药药剂,以黄芩、熊胆粉、山羊角、连翘、金银花为主要成分,黄芩为君,起清热解毒、宣肺化痰之效,熊胆粉、山羊角为臣,起化痰解痉、平肝息火之效,同时山羊角还能起到一定镇静、抗惊厥、强化免疫力的功效,佐以金银花、连翘,可达到宣肺化痰、透机解表的功效[2]。
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合并呼吸系统感染的常规方法是采用抗生素治疗,一般以头孢类抗生素为主,加以其他抗生素,针对部分患者则在 药敏结果和痰 细菌培养的 基础上适当 调整用药方法。 但是若长期使用抗生素,患者极易出现败血症、继发性真菌感染等严重并发症[3]。而痰热清作为一种中药类广谱抗生素产品,应用于糖尿病合并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化痰、止咳、退热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联合常规抗生素,可达到控制感染、缩短病程的效果,并且无不良反应发生。因此,在该次研究中,实验组患者经痰热清联合抗生素治疗后,其有效率达到了97.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6.7%。
相关文章:
增强实效02-04
小学生看图写话:小猪学样02-04
小学看图写话素材102-04
小学二年级语文《看图写话》教学设计02-04
小学一年级看图写话50字02-04
中学历史教学史分析02-04
离婚后孩子的抚养问题02-04
爱护校园卫生02-04
职工代表选举方案02-04
爱护校园从我做起教案02-04